卷之五百五十四 永乐大典
卷之五百五十五
卷之五百五十六 

永乐大典卷之五百五十五一东

中庸十四

子路问强。朱子章句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程子辑略𣸯曰中庸之道。造次颠沛之不可违。惟自

强不息者。惟能守之。故以子路问强次颜渊。卫湜集说莆阳林氏曰孔门学问皆各从长技以入圣人之道。如曾子之问孝。子𣸯之问礼。颜渊之问

仁。终身所问不过以其所长者。此子路所以有问强之说也。子曰。南方之强与。北

方之强与。抑而强与。朱子章句与平声抑。语辞。而。汝也。宽柔以

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朱子章句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

也。朱子语类问南方之强。君子居之。此君子字稍稍轻否。曰然。僴忍耐得。便是南方之强。僴程子遗书北方之强。血气也。南方之强乃理强。故圣人

贵之。人患乎慑怯者。盖气不充。不素养故也。忿怀。怒也。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已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祝洙附录语录。此虽未是理义之强。然

近理也。人能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亦是个好人。故为君子之事。董铢赵顺孙纂䟽宽柔以教。至胜人为强。三山陈氏曰。守其气质而不变。是亦强也。

君子之道也。陈氏曰。此君子。只平说。如君子。长者之谓。陈㧰详解子路问强。子路。好勇故问刚强于孔子。子曰。南方之强与。孔子答言。汝之问强。其

南方人之强欤。北方之强与。其北方人之强欤。抑而强与。抑是汝之所当强欤。三强等。下文分别言之。宽柔以教。宽容柔顺。以诲人之所不及。不报

无道。横逆无道之来。直受而不报之。南方之强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此南方人之强也。君子居之。君子长者之人。每每以此

自处。此君子是平平说。非大贤君子之君子。胡炳文通抑语辞。而汝也。新安王氏曰。夫子尝患不得中行而与之师堂堂。曹哲嘐嘐子路行行。皆不

合乎中庸。夫子于门人一言一乐。如子路者尝以好勇过我儆之以兼人抑之。以不得其死戒之。以死而无悔责之。然其习气融释不尽以强为问

则行行之勇犹在也。夫子是以设三端问之。 通曰。此君子是泛说下文君子和而不流。是说成德。如论语首章。不亦君子乎。是说成德。与后章君

子不重则不威。又是泛说。马豫缉义发明引三山陈氏曰。南方之性。既曰宽柔。何强之有。盖守其气质而不变。是亦强也。 辑释亦引之。史伯璿管

窥此以含忍之力胜人。章句所以明强之义者至矣。守其气质不变似非经注之旨。且不但可施于南方也。黄裳演山集南方阳明而主生。有君子

之道焉。生则子民之仁。明则君国之智。北方阴险而主杀。有强者之道焉。君子之强。而强不足以名之者。以其能强能弱也。宽柔以教。所谓能弱不

报无道。所谓能强。祍金革死而不厌。所谓能强而不能弱。能强则不流能弱则不倚。冨贵不能淫。故国有道不变塞焉。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故国无道。至死不变。字谿阳先生集南方之强。以柔胜刚。北方之强。以勇驭勇。南方失之不及。北方失之太过。皆非中也。不流不倚者。当不偏于南。

亦不偏于北。矫。当如矫揉之矫。过与不及者。当矫之使归于中也。魏公著句解子路问强。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子曰。南方之强

与。所问者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与。所问者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抑语辞。而。汝也。抑问女之所当强与。宽柔以教。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不报

无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南方之强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居之。此君子之道也。衽金革。

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朱子章句𣐅。席也。三山陈氏曰。卧席曰祍。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朱子语类风俗易变。惟

是通衢所在。盖有四方人杂往来于中。自然易得迁转。若僻在一隅。则只见得这一窟风俗。如此最难变如西北之强劲正如此。时因论南方之强。

而言此义刚。程子辑略程子曰。南方人柔弱。所谓强者。是义理之强。故君子居之。北方人强悍。所谓强者是血气之强。故小人居之。凡人血气须要

以理义胜之。陈栎详解祍金革。祍席𥨊卧于干戈甲胄间。死而不厌。视死如归。轻死而不厌恶。北方之强也。北方风气刚劲。故有果敢之力胜人为

强。此北方人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好强有力者。每每以此自处胡炳文通曰。南方之强。固皆非中。然以含忍胜人为强。犹不失为君子之道以果敢

胜人不过为强者之事。道与事二字。自有重轻。然南方岂无果敢者。北方岂无能含忍者。亦不过举风气之大槩而言尔。要之气质之用小。学问之

 功大。南北之强。气质之偏也。下文四者之强学问之正也。马豫缉义此一节。言过乎强者也。或问方氏曰。南方北方之强。皆未及乎中。下文不流不

 倚不变塞。不变四事。方是教子路义理之强。是强之中。史伯𤩷管窥祍金革。章句。祍。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通引倪氏曰。祍 衣祍也。金铁也。

 革。皮也。联铁为铠甲。被之于身。如衣衿然。故曰祍。辑释亦引之以祍为席。即请祍何趾之意。况兵戈甲胄。二者不可相无。以祍为衿。固可通然金

 革皆为甲。不应身衣甲胄。而手无可执之具也。章句祍席之说。又与古人枕戈之意相类。何疑之有。倪说可删。赵德笺义祍。席也。笺。记内则云。奉席

 请何卿。将祍。注谓更卧处祍卧席也。祍兵甲者。以兵甲为寝卧之具也。赵德纂要祍金革。䟽。北方沙汉之地。其地多阴。阴气坚急。故人性刚猛。恒好

 阙争。故以甲铠为席。𥨊宿于中。至死不厌。唯云南北而不反东西者。郑冲云。是必南北互举。盖与东西俗同。故不言也。魏公著句解祍金革。祍。席也

 金。戈兵。革。甲胄之属。死而不厌。虽死而不厌悔。北方之强也。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而强者居之。此强者之事也。故君

 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

 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

 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朱子章句此四者。汝之所当强强也。矫。强貌。诗曰。矫矫虎臣

 是也。倚。偏著也。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

 守也。君子之强。孰大于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朱子语类如和便不流。若是中便不倚。何必更说不倚。

 后思之。中而不硬健。便难独立。解倒了。若中而独立。不有所以。尤见硬健处。义刚 当初说中立了。又说而不倚。思之。柔弱底。中立则必欹倚。若能

 中立而不倚。方见人硬健处。义刚问中立而不倚。曰。只中立便是不倚了。然中立却。易得倚。中立而不倚。此其所以为强。至中立久而终不倚。所

 以为强。闲祖 强哉矫。赞叹之辞。古注。矫。强貌。人杰 问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下惠夷齐。正是如此。曰。是。又曰。桞下惠和而不流处甚分晓。但夷

 齐如何是他中立。而不倚处。文蔚曰。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不从。便却终身不食周粟。此见得他中立不倚处。曰。如此却是倚做一边去。文蔚曰。

他虽如此。又却不念旧恶。曰。亦不相似。文王善养老。他便盍归乎来。及至武王伐纣。他又自不从而去。只此便见他中立而不倚处。文蔚 问国有

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注云云曰。国有道。则有达之理故不变其未达之所守。若国无道。则有不幸而死之理。故不变其平生之所守。不变

其未达之所守易。不变其平生之所守难。僴 国有道。不变塞焉。塞未达也。未达时。要行其所学。既达了。却变其所学。当不变未达之所守也。咏朱

子语续录强哉矫。矫。强貌。非矫揉之矫。词不如此。 中立而不倚。凡或勇或辨。或声色货利。执著一边。便是倚著。立到中间。久久而不偏倚。非强者

不能。朱晦庵大全集答万正淳。 吕云。刚而寡欲。故能中立而不倚。夫中立不倚者。湛然在中。无所偏倚。而义理全具者也。刚而寡欲。恐不足以言

之。引柳下惠之行为和而不流。夫下惠圉圣之和矣。然孟子推其有不恭之弊。则与中庸所谓和而不流者亦异矣。又引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与夫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者。为中立而不倚。夫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是乃清者之德。岂可便谓之中立不倚哉。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固是有中

庸之德。而穷困在下者如此。然专以此事解释中立不倚之义。则名义非所当矣。盖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者。以操。行言。中立而不倚。以理义言也。

中立不倚。亦只是以行言。所引独立不惧者近之。不倚。是无所阿附之意 答潘谦之。 和而不流。则非不恭之和。中而不倚。则非执一之中。中和

而不流不倚者。择之精。有道而不变者。守之固。择之精。则不患乎道之难明。守之固。则不患乎道之不行。能勉乎此。则无贤智之过矣。章句中谓四

者各有次序。不知如何。岂不流尚易。而不倚为难。如冨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乎。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须就强字上看。如此说无功夫矣。祝洙

附录当中而立。自是不倚。然人多有所倚靠。如倚于勇。倚于知。皆是偏倚处。若中道而立。无所偏倚。若把捉不定。久后毕竟又靠取一偏处。此所以

要强矫工夫硬在中立无所倚也。廖谦问此四者。勇之事。必如此乃能择中庸而守之否。曰。非也。此乃能择后工夫。大知之人。无俟乎守。只是安行。

贤者能择能守。无俟乎强勇至此样资质人。则能择能守后。须用如此自胜。方能彻头彻尾不失。董铢 强哉矫。赞美之辞。 诗传。矫矫。武貌。緫论

三章之旨。问南方之强。是以风土言。君子强者居之。是以气质言。和而不流以下。是学问做出来。曰。是。林夔孙张栻南轩集强哉矫。矫强貌。诗曰。矫

矫。虎臣是也。每句言之。所以深叹美之辞。虽烦而不杀也。此说初读之似好。已而思之。恐不平隐。疑圣人之辞气不尔也。然此句终难说。吕杨诸公

之说。虽亦费力。然于学者用工。却有益尔蔡渊思问君子和而不流。依乎庸也。中立而不倚。依乎中也。君子依乎中庸。不以得志不得志而或变变

则失其所依而息矣。赵顺孙纂疏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陈氏曰四者之强。乃中庸之道所当强者。此则所谓中庸。至能择而守也。陈氏曰凡此皆

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能中庸之不可能者。是乃能择而能守。所谓理义之勇。而非血气之勇矣子之强。孰大于是。陈氏曰。此君子。是指成德之

人。陈栎发明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此四者君子之强。乃贤人君子之事。中庸之道也。是汝所当强。应抑而强与一句。塞未达也。至不变平生之所

守也。陈氏曰。国有道达而在上。则不变未达时所守。是冨贵不能淫。国无道穷而在下。守死而不变平生所守。是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朱氏伸曰

强。勇也。中立易倚。不倚者。勇也。和易流。不流者。勇也。矫。勇貌。不变塞。至死不变。勇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是不可能者。令能之。夫子以是告

子路。至进之以德义之勇也。夫子箴教之至矣。惜子路终不能尽变化其气质也。愚按矫揉之说。出于吕与叔。或间以为未然。今饶氏又拈起言

之。陈栎详解故君子和而不流。此下言君子之强。乃贤人君子之事。中庸之道也。是汝之所当强也。应抑而强一句。故君子虽以和为贵。然未尝一

于和而无节。其和能有所守。而不至于流也。强哉矫。其强哉真。矫矫然武毅也。矫。如矫矫虎臣之矫。以此语赞君子之强。下文三句皆故此。中立而

不倚。强哉矫。不强者。暂能中立。久必偏倚。今能当中而立。又能待守常不偏卫。可谓强哉矫然也。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遇国有道时。雌达而进

用。然若固有之。不变其未达时之所守。可谓强哉矫然也。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遇国无道时。则安贫至死。不变平生之所守。可谓强哉矫然也。

此四者。纯乎义理之强。而非血气之强。乃君子之大勇。所谓中庸不可能者。非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之也胡炳文通仁寿李氏曰。凡人和

而无节。或至于同流而合污。惟强者为能和而不徇乎物中者本无所倚。或至于力弱而易挠。惟强者为能独立而不惧。国有道而冨贵或不能不

改其平曰之素惟强者不变于此身之通塞国无道而贫践或不能久安乎义命之常。惟强者终身不见是而无闷。此亦有弘毅之力。坚决之见䔍

信天理。克尽已私。岂能守是四者而勿失。然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此也。永康陈氏曰。君子之强。即曾子之大勇。孟子浩然之气。矫有卓立气

象。孟子所谓至大至刚。盖有见乎此。 新安王氏曰。子路为人。初无中和气象。故夫子以中和言之。通曰。第一章。自天命率性说中和二字。说得大。

此就人之气质说中和二字。说得小。流字倚字变字。皆与强字相反。不流不倚不变。三不字。分明有骨力。是之谓自强。通曰。南北以胜人为强

其强也囿于风气之中。君子以自胜为强。其强也纯乎义理。而出乎风气之外。此变化气质之功。所以为大。而非礼弗履。所以为大者之壮也。倪士毅辑

释陈氏曰。和到易至于流。和光同尘。易大软而流荡。和而不流。方谓之强。中立在无所依倚。弱则易至倒东坠西。惟刚劲底人。则能独立于中而无

所倚也。史伯璿管窥强哉矫。章句。矫。强貌。诗矫矫虎臣是也。饶氏谓此矫字。当训作矫揉之义。言强哉其为矫揉也。若以矫为强貌。则当曰矫哉

强。又曰。矫揉是用工处。不应圣人只说强。不说用工处。发明备载饶氏此说。而又自曰。愚按矫揉之说。出于吕与叔。或问以为未然。今饶氏又拈起

言之。辑释亦引此二说。按此四句。是应抑强与而言。双峰谓圣人不应只说强。何也。且如章句说。则以强为主。而矫而为赞其强之辞。如饶说。

则以矫为主。而强为赞其矫之辞。二章虽若皆通。然子路则问强。非问矫也。双峰但知反章句为高。而不知求之经文以审其是。不足道矣。发明若

以饶说为非。则不当存。存而不辨。正愚所谓口虽非之。心未尝不是之者也。于此见发明信朱子。不如信饶氏之真情矣。或问所辨不可不放。何文

渊事文引证诗曰。矫矫虎臣。 诗。鲁颂思乐之篇。此饮于泮宫。而梼颂之辞也。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

如皋陶。在泮献囚。矫矫。武貌。馘。所格者之左耳也。吕乔年丽泽论说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和与物同。何疑于流。中立无所依。又何疑于倚中

立者。四边虚。刚立不住。易得求倚。惟强有力者不假倚。自然中立字谿阳先生集塞字。文公以未达之所守言之。若更以渊塞充塞求之尤善。至死

不变。元只是此实理。所以更不必言塞。矫字。诗训强貌。若以矫正释亦通。矫其偏以适于中也。李好文经训要义国有道。不变塞为。强哉矫。言不变

未达之所守。盖不以冨责利达爽其守也。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言不变平生之所守。盖不以死生贫贱改其平日之操。魏公著句解故君子和

而不流。君子以下。谓汝之所当强者。虽和而不至于流。强哉矫。矫。强貌。中立而不倚。中立而无所倚著。强哉矫。同上。国有道。国家有道之时不变塞

焉。塞。来达也。言不变未达之所守也。强哉矫。同上国无道。国家无道之时。至死不变。不变平生之所守也。强哉矫。此四者。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

也。程子辑略吕曰。此章言强之中也。南方之强。不及乎强者也。北方之强。过乎强者也。而强者。汝之所当强者也。南方。中国。北方。狄也。以北对南。故

中国所以言南方也。南方虽不及强。然犯而不校。未害为君子。北方则过强于强。尚力用强。故止于强者而已。未及君子之中也。得君子之中乃汝之所

当强也。柔而立。宽而栗。故能和而不流。刚而寡欲。故能中立而不倚。冨贵不能淫。故国有道不变塞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国无道至死不

变。塞未达也。君子达不离道。故当天下有道。其身必达。不变未达之所守。所谓不变塞焉者也。 杨曰。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俟惧。安君而天下息。

可谓强矣。而孟子曰。妾妇之道也。至扵冨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谓之大丈夫。故君子之强。至于至死不变。然后为至。卫湜集说

子路问强。至强哉矫。建安𣸯氏曰。中庸之道。造次颠沛之不可违。唯自强不息者。惟能守之。故以子路问强次颜渊。所谓强者。非取其胜物也。自胜

而已。故以南方之强为君子。强也者。道之所以成终始也。故自和而不流至于至死不变。皆曰强哉矫。盖其为中虽不同。而其贵不已一也。延平

杨氏曰。天地之仁气。盛于东南。义气盛于西北。故南北方之强。气俗如此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以自胜为强也。故君子居之。柱金革死而不厌。以胜

物为强也。子路之强若是。故曰而强者居之。而。汝也。与暴虎凭河。死而无悔同意。夫君子以自胜为强。故自和而不流。至于至死不变。皆曰强矫

所以自胜其私以趋中也。矫。与矫枉之矫同。亦因之以进子路也。河东侯氏曰。前言中庸不可能也。恐学者中道而废。故引子路问强以勉之。明

君子自强不息。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岂不可能哉。强有二说。强悍勇敢。与胜己之私。皆谓强。故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南方之强也。克己复礼。有若无。实若虗。犯而不校。颜子之强似之。故曰君子居之。祍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尚勇兼人。行行如也。子路之强似

之。故曰而强者居之。君子以自胜为强。故曰强哉矫。矫。如矫木之矫。矫曲以从直也。君子之矫矫。过与不及。从乎中而已。故国有道。则所守不变。所

行不塞。国无道则至死不变焉。大壮之象曰。君子以非礼勿履。岂非强哉矫乎学者若知强之道。何中庸之不可能哉。 岩陵方氏曰。子路能勇

而不能怯。近于北方之强。故孔子因其问而言之于北方之下。亦退之之意也。抑者。逆料之词。与孟子抑王同义。阳为德。阴为力。南方之强。以德而

已。北方之强。以力而已。居犹居仁之居。居其道不必居其地也。强于德固君子之所居。要之中庸之道。亦未免有弊何则德之所尚者柔。力之所尚

者刚柔则失之懦。刚则失之暴。故君子必矫其弊以一归乎中庸之道焉若矫高而使下。矫枉而使直也。夫和。故无刚之失。不流固无柔之失。故曰君

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则处乎刚柔之间不倚。则不偏于柔。不偏于刚故曰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强于矫弊。则中庸之道。充塞乎中。故国有道虽

冨且贵而冨贵不能淫是道也。国无道虽贫且贱。而贫贱不能移是道也至死言终身由之也上言塞。下言死。互相备尔。 延平周氏曰。孟子曰。可

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所谓祍金革死而不厌者。知其可以死。而不知其可以无死者也。和而不流。依于仁也。中立而不倚。据于德也。国有道不变

塞焉。国无道虽死不变。志于道也。 山阴陆氏曰。和而不流。柳下惠是与中立不倚伯夷是与。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伊尹是与。三圣

人者皆有矫焉故曰强哉矫若孔子集大成者也。无矫也。无弊也。 广安𣸯氏曰。强者。强力也犹言坚强而不可变也。喜怒哀乐者。气也。治气者心

也。治心者。强也。孟子之不动心。本之以勇孔子论治心。以为中庸持之以强。孟子之说盖出于此。前所言南北方之强君子有取于南。而不取于北

后所言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以下。主中国之强而言中国之性。中和而重厚。君子因其性以道之夫气偏则不中气偏则不和。气偏则倾。倾则易

动。今中国之人。其禀气不偏不偏则中。不偏则和。不偏则厚重。圣人因其中。而道之以中庸之中。使其中立而不倚因其和而道之以中和之和使

之和而不流。因其厚重。而道之以守道不变之厚重。所谓不变塞也塞犹实也。诗曰。秉心塞渊言其秉心深实也。秉心实则心有所主矣。夫以中国

之强。不刚不柔。中和厚重。而道之以君子之道。于是乎不逐物而流。不依物而倚不为险易而变至中至正。至精至纯。所守如此。所立如此此其为

强所以为壮大也。易言刚健中正。纯粹精。其意同此 范阳张氏曰。南方北方。与夫子路之强。皆血气也。非中庸也。然祍金革死而不厌。谓之血气

之强。可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居之。是亦足矣乃谓血气之强。何哉盖强。当从戒谨不暏。恐惧不闻中来。则此强为中庸之强若乃山川风气

使之如此而中无所得岂非血气乎。子路天资好勇。其鼓琴流入北鄙。其言志则曰军旅。此北方之强。故曰而强者居之然则何以为中庸之强。曰。

和而不流。此喜怒哀乐之中节也故其强矫然不挠。中立不倚。此喜怒哀乐未发时也。故其强亦矫然不挠。故其见于用。有道之世。不变于厄塞之

节。无道之世胁之以死。亦不变其节。其强皆矫然不挠。夫不变者。不流不倚之发也矫之为言刚毅之貌非矫揉之矫也。子路闻之得不悼其平时

之无益而潜养之不可已乎。 永康陈氏曰。子路问强夫子开端以启发。因强以明理所以变动子强之强也。南方之强孟施舍似之北方之强。北

宫黝似之要之皆守气也。君子之强。即曾子之大勇。孟子浩然之气此守约之理。强哉矫。有卓立气象。孟子所谓至大至刚。盖有见于此。 晏氏曰

仲尼答子路以北方之强。乃曰而强者居之。则谓子路能勇而不能怯。安于北方之强。所以救其失也。哀十五年。蒯瞆之难。子路结缨而死。则死而

不厌验矣。国有道矣。众人皆逐于浮华。君子矫之。则笃于充实。故曰不变塞焉。国无道矣。众人皆有始而无终。君子矫之。则终始一节。故曰至死不

变焉。此皆君子矫世以中庸之道。非南北之强所能与也。 晋陵钱氏曰南北之方。土风不同。其不知中庸则一。然君子处南方之强。而世之号为

强者。乃处北方之强则所贵于强。不在刚猛。矫。犹抑也。哉。疑辞也强哉矫。犹言强岂矫也。君子于中庸知而行之。非矫抑而然也。塞。实也。国有道不

变其实以趋时。国无道。不变其实以辟害。此中庸之强。非矫抑所能。 霅川倪氏曰。南北方之强。言其禀于风土者然也。子路特恃血气为强尔。非

南方北方之强。故孔子劝之抑也。子路好勇。是过强者。不能以抑为强。故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所以抑之也。其后死于卫国之

难。反为伤勇。非中庸也。蓁渊纲领子路问强。至强哉矫。 主勇而为言也。饶鲁石洞纪闻子路问强。至强哉矫。问南方之强。北方之强只是因其

气质而言。如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乃是能矫其气质之偏以就乎中。如何。先生曰然。问。然则章句训矫为强

貌。而引矫矫虎臣为证。何也。曰。朱子之意。谓此四者。皆成德事。故以矫为强貌。然以矫为强貌。则当曰矫哉强。不当曰强哉矫。此矫字。当训作矫揉

之义。强哉矫者。言强哉其为矫揉也。盖此四者非平日矫揉之强者。不能有以至此。又曰。四者亦有次第。一件难似一件。中立而不倚。难于和而不

流国有道不变塞。又难于上二者。国无道至死不变。即所谓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此是最难处。问章句以不变塞为不变未达之所守。

似牵强。曰鲁向来亦疑之。但别解不得。答张玉渊 问阳刚阴柔。理之常也。而南方风气反柔弱。北方风气反刚劲如何。先生曰阳体刚而用柔。阴

体柔而用刚。且如坤至柔。而动也刚。便见得阴体柔而用刚。阳亦然。才说风气。便是用了。盖阳主发生。故其用柔。阴主肃杀。故其用刚。问朱子谓南

方。不及乎强者也。北方。过乎强者也。看来南北各属一方。皆是气之偏处。所以不中。君子之强。又不如此。曰。南方之强。强乎柔者也。北方之强。强乎

强者也。君子之强。强乎中者也。问君子居之。与下面和而不流之君子。何所别曰。南方虽不及乎强。然亦是君子之事。是亦君子之徒矣。后面和而

不流等语。却是正说君子。问阳莫盛于南方。若是一味含忍。恐非阳刚气象。曰。固是含忍。然却是以此胜人。所谓柔能胜刚是也。此虽可谓君子之

事。然亦未是中道。若是中道。则当报处亦只著报所谓以直报怨是也。譬如于天。也有和风甘雨时。也有严霜烈日时。中道拘不得。又曰。上面南方

北方之强。是要胜人。下面君子之强。是要自胜其气质之偏。所以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和以接物固是好然知和而和。则。

易流而为不恭恭中固不偏。然四面空旷。亦易得倒归一边。问。然则偏倚异乎。曰。程子云。中者。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亭亭当当。是四面凑来。恰

好当中。便是中立。直上直下。是上面与下面笔直。无一些邪曲。便是不倚。不倚尤难。故非矫之强者不能。又曰矫揉是用工处。不应圣人只说强。不

说用工处。 答具中守张玉渊陈应龙辑语问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恐是风气资禀所致。以比北方之强。曰。凡人中立而无所倚。则必至于倚著不

东则西。惟强壮有力者。乃能中立。不待所依。而自无所倚如有病底人。气弱不能自持。他若中立。必有一物凭依。乃能不倚。不然。则倾倒而偃仆矣

此正说强处。强之为言。力有以胜人之谓也。董铢许谦丛说子思引夫子告子路当强之目。以合舜知颜渊仁为三达德之事。非子路之所已能者

子路。好勇。是子路生质本刚。事皆勇为。至此盖亦未知勇之所当务者。故以为问。 南方之强。虽君子之强。然亦未是中庸不及于强者。北方是

过于强者。君子则为后四者之强。上君子字轻。下君子字重。君子之道中而止。南方之强不及中。北方之强过于中。固皆未至。然上言君子居之。

则比强者居之者为胜之矣。不及者勉强至中颇。易。过者。矫揉至中尤难。两君子字虽不同。然言君子。四强哉。终是接著君子说。南阳方。北。阴方。

阳舒散而阴收敛。舒散便和柔。收敛便刚劲。此盖大约言风气之偏。则风俗随异。其实南人岂尽柔弱。亦有刚劲者。北人岂尽刚劲。亦有柔弱者。然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是言柔之甚而善者。衽金革死而不厌。是言刚之甚而过者。 章内两而强不同。前是汝之所当强者。后而字。是承上句虚字。

两君子亦不同。君子居之轻。如善人长者之类。故君子重。是全德之人。四强矫。上两节。言守身应事之常。下两节。言出处至极之变。下两节虽尤

难。然上两节常贯在其中。国有道。必出而仕。人于未达其所守者正而坚。既达之后。接物广。应变多。或有易其守者。国无道。固不可出。能守之至死。

略不易其志。如夷齐饿死而无怨者。方是强之至。君子或出或处。必当合于中庸者如此。 四强哉矫。虽是言勇。而合中庸之体叚。而不流不倚不

变。正是立则防弊以教学者处。有道无道。只言国之治乱。有道。乃可仕之时无道。无可出之理。君子之出也。固当合乎中庸。然此却只言出以后事。

盖君子平日自修。须有能守之节。上之人。亦为其有所守故用之。及既仕则必坚守平昔所守者。可也。今乃不能守其前志。不为富贵所淫。则为事

物所汩尔。为所汩者。知未尽。为所淫者。仁未至。皆是不能勇。以全夫知仁者也。故以不变塞为强。若国无道。不变平生所守。是穷而在下。当不可仕

之时。虽困悴穷蹙。不能全其生。亦必死而安于天耳。推而言之。虽已仕者。适逢国变而无道。则必屹立不移。以身殉国。若此。岂非至强者欤。 章句

含容形容宽之量。巽顺体仿柔之容。皆不可以为正训。 资质既宽柔。其心必爱人。所以能诲人之不及。若无道之来。直受之。不思报之者。亦以能

含容巽顺故也。上两字。以质言。下两字。以接物言。祍金革死而不厌却只是一意。言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善斡旋说。 中庸之道。知固在前。然

行之及方是。曰。非有以自胜人欲之私。仍旧是说仁重。曾贯标注子路问强。至强哉矫。 或谓南方之强。谓之君子。和而不流。亦谓之君子。何也曰

南方之君子。对北方之强者而言。一则宽容含忍。一则刚劲果敢俱以质而言也。至于和而不流之君子。又所以对南方北方之强而言一则风气

之强。一则德义之强也。 或又谓中立不倚。和而不流。其与首章所谓中和者。同与曰。首章之中和。以性情而言。此章之中和。以德行而言。一则本

之于心。而有体用之分。故其所该为至广。一则行之于身。而有温确之异。而其所守为至刚。一则根于所禀乃天赋之自然。一则成于学问。乃德性

之卓然者也。或又谓君子之强。四者亦有别乎曰。和而不流。是接人处。中立而不倚。是守己处国有道不变塞。是富贵不能淫处。国无道至死不能

变是威武不能屈处。四者谓之德义之勇者。既能持志又能无暴其气之谓也。程复心章图子路好勇。故问强南方之人。宽大而能涵容柔弱而能

巽顺。所以能诲人之所不及。非宽大。则人之所不及者。己不能包容之。非巽顺。则不能低心下气以诲人之所不及。不报无道。是横逆之来。直受之

而不报。南方地气温软。人禀得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居之此君子字只是平说。如君子长者之谓。北方地气刚劲。人禀得亦勇。多以金

革为祍席。常在兵革间。虽死不厌。故以勇敢之力胜人为强。而强者居之。南方强失之不及北方强失之太过。皆非中庸之道。此下说君子有四者

之强。乃中庸之道。子路之所当强也。{{{caption}}}

赵次诚考义强哉矫。皆勉学者自强之意。和而能自强。则不至于流。中立

能自强。则不至于倚国有道而自强。则能不变其平素。国无道而自强。则能不变其困穷。然则所谓不流不倚不变。皆言坚强不屈。而求以入德之

事。非指理之无过不及者而言。夫德之成也。盖和而不流者。言其人之和易而不雷同也。中立而不倚者。言其人之强立而无所倚靠也。国有道无

道。而所守之不变。即所以守此不流不倚之志而不敢变也。章句以为此则所谓中庸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

强孰大于是。非谓不流不倚不变为中庸之不可能也。亦非谓己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能择能守也。盖谓夫子之所以勉子路以此者。正以中庸

之不可能。而君子之莫大于自强也。何者所谓中庸之不可能。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能守。即上章所谓非义精仁熟。无一毫人欲之

私者。不能及也。故于此既言不可能。而下章则言惟圣者能之。正谓惟圣人然后能夫中庸之不可能者也。章句以圣人之所能者。为中庸之成德。

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曾谓夫子教子路以理胜气。而勉强修德。以致夫不流不倚不变之力者。亦可以为成德乎。语录以不流不倚不变

为能择后工夫。意正以为。成德之事录之误也。胡云峰。遂谓君子居之之君子为泛言。而不流不倚不变之君子为成德。殊不知南方之君子。虽不

得中。而犹不失为君子之道。而其所当强者则正在于不流不倚不变之道。初非可以分君子之不同也。语录又谓惠为和而不流。而夷之归文王

善养老。而不从武王伐纣。为中立不倚。夫和而不流。固可以言惠矣。以夷之清为中立不倚。则惠之不以三公易其介。独非中立不倚乎。大抵惠偏

于和。夷偏于清。其制行则有终身不可合者。奈何引之而证夫子所教中庸之道耶。饶氏又谓四者亦有次弟。一件难似一件。中立不倚。难于和而

不流。国有道不变塞。又难于上二者。国无道至死不变。即所谓遁世不见和而不悔。惟圣者能之。此是最难处。夫四者之强。皆出一致惟和不流故

中立不倚。惟不流不倚。故有道无道而终身不变。未闻可以次第难易言也。且至死不变。教学者持守之事又岂可以言圣人之所能乎。要之舜之

好问用中。生知安行主于知而为智。回之能择能守。学知利行。主于行而为仁。子路问强。而夫子抑其血气之刚。进之德义之勇。困知勉行。主于强

而为勇。其学之浅深。事之大小。固有不可以槩论也。陈华祖提纲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夫子举三者之强以揭其刚

其下逐条释其为强者之目以告之。盖南方北方之强。是以风土言君子强者居之。是以气质言其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则矫。中立而不倚。强则

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则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则矫。四者。固子路之所当强。然此正上章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

择而守也。能择者。勇于知。能守者。勇于行。此义理之勇。所谓勇。所谓强此中庸者是也。熊禾标题事义子路之为仁。南方之强。柔也。北方之强。强也。

不流不倚不变。则君子之强。中庸之道也。项安世臆说子路问强。至强哉矫。犹曰。古之人有能之者。子路是也。舜不可得。得如颜子足矣。颜子不易

得。得如子路是矣。子路问强。子曰云云君子居之。犹曰。此君子之徒也祍金革。云云而强者居之。而。汝也犹曰。此汝之徒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

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同则流。和则不流矣。偏则倚。中则不倚矣犹有不流不倚云者。为勉强者言之也。斯二者。言道之中也。和者无过不及之

中。中立者。不偏之中。欲其强于知之也。先言和。后言中。自末而至本。亦勉强者之事也。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不流不

倚尽矣。犹有二不变云者。亦为勉强者言之也。斯二者言道之庸也。死生通塞。变之大者。能不为死生通塞之所变则可谓庸矣欲其强于行之也

舜。圣人也。故言其与人者。颜子学者也。故言其守身者。子路。困而学者也故言其矫揉气质者。孟子人告以有过章其次序亦类此钱时融堂管见

子路问强。至强哉矫。子路仲由也而汝也宽柔以教者优裕以为教也。不报无道者横逆之来。受之而不报也祍衣系。金戈兵也革甲胄之也矫

强貌塞者穷塞未通之时也。子路好勇而问强。其意可知矣。夫子未遽答也逐一辨难而后条陈之。所以委曲成就之意深哉谓今所问是南方之

强是北方之强抑汝之所谓强若南方之强则理义以自胜君子之所居也其事如此北方之强则血气以为胜强者之所居也。其事如彼于斯二

者将安从乎强者非所尚也。抑为君子之强而后为强耳于是推明四节以告之。和易流也君子则不流。中易倚也。君子则不倚乐则行之而穷塞

之所守者不变。忧则违之虽至于死。而所守者不变四者之下。每以强哉矫称之。犹云如此而后谓之强。正汝今日之所当勉者也。子路于此愓然

深省而求其所以不流不倚不变者安在。则知平时行行之气。一无可恃。而中庸之不可能者可能矣晁景迂集子路问强。至强哉矫者何。强疑其

非中也。盖惟中为能强也。强也者。诚也。曾子论孝曰。仁者。人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强既有南北之异。则贲子路之所安。以勉乎中也

夫所谓君子者既和既中而诚明之守。安于泊乱之世。勤而勉之也。国中道。君子或易仕而改其度。不变塞也。强也。𡊮蒙斋集子路好勇。故问强。夫。

子叩两端告之曰。抑汝之所谓强与。盖已足以启发子路矣。南北刚柔不同。而皆曰强。何也。南以含忍为强北以果敢为强。气习然也。南人禀温厚

之气。以宽柔诲人。无道则不报。其强也君子。然偏于柔矣。北人禀严凝之气。勇于用兵死且不厌。则偏于刚矣。偏随生禀。性则无偏。孔子谓之相近

孟子谓之善。中庸言天命之谓性。顺乎性命。意泯欲尽。动静一。死生一干之纯刚行健。坤之至柔动刚。此则圣门之所谓强也。其和也。不流于人欲。

其立也。不倚于一偏常中而已。国有道。不变塞焉皋陶曰。刚而塞塞实也遭世平治。安常履信。不必变也。不幸世乱。固守义命有死而已亦终不可

变也。观两不变字。见君子之常中矣。矫强貌。亦有用力意。气质偏胜矫而复中。用力而非𦔳长也。刚中柔中。本自有中。而非必外求也。子路之不得

其死。夫子已豫知之。其仕卫也。岂不曰。蒯聩无母。国人不君之矣然辄之拒父。亦名教罪人也。不足死而子路死之。惜哉。虽然。以丧子之戚丧子路。

夫子不深贬也。结缨一节亦可谓竒男子矣。若子路者。岂可纯谓北方之强哉。子思列此章于颜子之后。亦欲使学者知处死生之变。以不失性命

之正。子路未足师也师吾夫子不变之言可也。书曰。刚而塞。国有道。素履笃实。不必变也。国无道。尽忠致命不可变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干之

刚健。坤之柔刚。中庸也。此圣门之所谓强也薛季宣浪语集子路之问盖强弱之强也。孔子分君子小人之辨。记南方北方之强应之。南方之强君

子居之所谓养其大者。犯而不校。之类。此伯夷叔齐所以廉顽立懦求仁得仁也北方之强岂子路所谓强者此匹夫之勇尔。和而不流中立不倚

国有道不变。不沩无道改节。自强矫矫。惟有道者能之而汝也矫矫特立貌王与均蓝缕藳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强者君子所以进德

修业者也。一息而不强则非天矣。洪范论六极而终之以弱盖弱之为害乃学者受病最深处。人惟气昏志弱故见理不明用心不刚卒至懦而无

立。此所以不可不强也。然强之说有二。有气禀之强。有理义之强气禀之强。则自其风气之所使者言之。理义之强。则自其㴠养之所得者言之子

路。孔门高弟。以强为问而夫子既告之以气禀之强。又告之以理义之强南方北方之强。气禀之强也。抑而强与之强。理义之强。汝之所当强也南

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宽柔以教谓诲人之际。雍容而不迫不报无道谓横逆之来。受之而不校。此君子之事。而南方之气禀然也。

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祍席乎金革甲胄之下。冒敌而直前。捐躯而不顾。死而无厌。此强者之事。而北方之气禀然也。君子之所

谓强者充之以义。养之以直。持之以勇。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此天下之至强也。矫者。强哉之貌。和者。君子之达道也。和而无节。则必至于流。惟

和而不流则可谓之强。中立者。君子之有守也。中立而无依则必至于倚惟中立而不倚。则可谓之强。邦有道则仕。此君子得志之秋也。处冨贵之

地。人之所易骄。吾能不变穷塞之所守。则可谓之强。邦无道则隐。此君子退处之时也。处贫贱之境。人所不能堪。吾能死守而不变。则可谓之强尝

试观之。张仪苏秦。当战国之世。纡朱怀金。从车传食。周游乎列国之郊一怒而诸俟惧。安居而天下息。岂非大丈夫之事。然孟子直以妾妇待之。必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冨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后谓之大丈夫。盖仪秦之所谓强者血气之强而孟子之

所谓强者。理义之强也。虽然此强之说。而中庸之义存焉。南方之强不及乎强者也。北方之强过乎强者也。君子之不流不倚。则强之合乎中庸者

也。子路好勇。故先告之以南方北方之强。而终以君子之所谓强者启发之。盖将使之抑其气禀之强。而进于理义之强强也使子路㴠养之功自此

日加。则畴昔暴虎溤河之气习。当消落而无馀矣异日卫人之难何至于轻死哉。惜夫。岳书院讲义强者。德之干也子路问此冝可与立矣何以

谓强者德之干。盖万病皆本于弱。谓圣可企可望而及。弱也谓天地民物之贵。不可任之以弱也。知所向慕。而不能往。弱也不自奋励而俯仰沉浮

弱也有初无终。弱也议论有馀改节易操弱也推此言之弱为万物之根人而病此。无德可言矣。故曰强者德之干。干立而德充如四体既正而肤

革充盈也然强当较积学之虚实。不当较气禀之刚柔南方之气温厚故其人以容忍胜北方之气严凝故其人以果敢胜虽不尽然孔子举其大

槩论之。参较二者。南方固优于北方。然而亦气禀之所钟。非得于积学之所养也。所贵乎学者。变化气质。所禀偏于刚。主之以义理而不暴。所禀偏

于柔。主之以义理而不怯。是其强也盖一切不论气质之何如。而自有学力之所谓强矣。虚者养之以至于实。歉者养之以至于充。学愈进。则强愈。

益。非一日之积也。故强者。圣门之所贵也。强立不反。是谓学成。而虽柔必强。则人一已百。人十已千之所致。所贵乎强如此。人见子路之好勇而问

强也。故不深思强之为可尚。夫强。亦犹松柏之有心。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也。不强则弱。其人无德之可尚。何足有为哉夫和而无节。则易流。惟弱

故流也。中立而无依。则易倚。惟弱故倚也。国有道。处冨贵而变。国无道处贫贱患难而变。惟弱故变也君子人欤收敛整肃。行乎从容舒肆之中。正直

方严。出乎宽大乐易之表。何流之有。既不依东。又不依西。久之卒不依乎东西。既不附彼。又不附此。久之卒不附乎彼此。何倚之有。冨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变之有。不流不倚不变。见于外者也。强立于中者也。流倚变者其中无主之验。故夫子以不流不倚不变告子路。使知必

如此。则有以验其强。其实则圣贤所以太过人德成道尊。皆自此主也。不然。彼其初亦夫人也。而何以至此。孔氏之门问强者。惟一子路。然由今观

之得强之实者。颜子曾子乃其最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盖亦知其所当强者。然终以血气之刚。所禀少偏。夫子惧

其以所偏者自好也。故为辨南北之强。使子路知强在此而不在彼子思取而肇之中庸之书。后之学者傥贱弱而贵强如此。则夫弱者之不足与

有为。而强者亦自警也。切尝妄论强者可敬可畏。而未必有为也。人之为学。其初岂能一一皆强。惟其日策励焉。而不使之退日植立焉而不使之

僵。日振㧞焉。而不使之衰飒。不失言于人。常自省曰吾得无一是非之轻徇乎。不失色于人。常自省曰。吾得无一颦笑之近媚乎。不以区区得丧乱

吾方寸。不以弊弊猥琐耗吾精神。使义理充盈。气力全固而无是馁。及其久也。卓然有立。当重任临大节居浊世。处群邪境变于前。而中不动。其浩然

独存者。乃与天地相终。如此者。其身成德而世道亦嘉赖之。所贵乎学学此者也读中庸至此尤觉有警于予心。读此章矣而忍以弱终其身则如

勿读而已矣。故切自䟽其说而朝夕省焉不知凡我同志以为然否。或曰。晦翁先生。谓夫子告子路。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先生本意盖谓当强

于和而不流。当强于中立而不倚。当强于不变塞焉当强于至死不变。今兹讲义泛说强字乃谓强则和而不流。强则中立而不倚。强则不变塞焉

 强则至死而不变。与夫四者所当强之语异矣。曰然。不流不倚不变须于临事接物对境时见之。无缘至此时。而后思所以为强也。夫强。非一日所

 能。不流不倚不变乃强之得力处故予有积学养成之说。晦庵先生之说本自明白然或恐读者不无以文害辞之病。今细玩或问中所答。以证章

 句所释。则意亦明矣。或问中所答曰。强者力有以胜人之名也。凡人和而无节。必至于流。中立而不依必至于倚。国有道。而冨贵或不能不改其平

 素。国无道而贫贱或不能久处乎穷约。非持守之力有以胜人者。其孰能及之先生所谓持守之力有以胜人者。可谓非一日所能。而临事接物对

 境之时。乃见其得力也。然则强其所当强。以为此四者之地。先生之意。恐合如此思之。 国朝答禄与权集子路问强。承上章中庸不可能也而言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二者虽就风气而言。然人之资禀亦在其中。南方之强不及然其能忍。亦人之所难也。故谓之强。而君子居之。孔子

 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以君子贵乎犯而不校也。故曰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则勇士轻生者之所为也。故曰强者居之。南方之强虽不及。犹

 近于君子。北方之强虽云过。然终于勇士而已。未若由择善固执之功。而进于中庸者沩尤难也。故君子和而不流以下四者。合乎中庸者也。然一

 节难于一节。和而不流。凡和者易于流故以不流为强中立而不倚凡中者久则力。疲。必至于倚。故以不倚为强先和而后中者先其用而后其体

 也国有道不变塞焉凡国有道则野无遗贤君子皆达而在上矣达而在上则素冨贵行乎冨贵。或有忘其穷而在下贫冨之节者。人能贫贱一心

 贵贱一致。而穷达不易其所守。斯亦人所难能也故以不变塞为强国无道至死不变。则有龙德而隐遁世无闷确乎其不可㧞之意。而死生穷

 达夷险一节。非圣人不能也此其最难而能之故尤以为强也通上四节皆其勇之中者也。非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其能若是乎。此章言勇而下章

 亦言勇以终首章之义萧镒待问南方之强与强哉矫不同何以皆称君子上君子。以气禀言下君子以学力言气禀者风土之所生。学力者义

 理之所就。 气禀柔弱而能以含忍之力胜人。亦君子之道。四者之强乃中庸之不可能者。所谓君子之强也前君子是平说。如君子长者之谓后

 君子。乃是成德之名。 和与物同。故疑于流。而以不流为强。中立自是不倚。何疑于倚而以不倚为强哉。 中立固无倚。然凡物之情唯强者为能

 无所倚而独立弱而无所倚。则其不倾侧而偃仆者几希矣此中立之所以疑于必倚而以不倚为强也 中立者四边虚。刚立不住易得求倚唯

 强有力者。乃能不假依倚。自然中立。凃溍生拟疑问中庸言中而不倚孟子言中天下而立。以及言中道而立。中立之义。有同异欤。答中立不倚

 以君子之强而言。中天下而立以人君之位而言。中道而立。以圣人教人之法而言邹霆炎衍义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好勇故问强于夫子

 夫子答之曰汝之所问南方之所谓强与北方之所谓强与。抑而之所以强与夫宽容柔巽以教诲人所不及不报横逆无道之来而顺受之此南

 方风气柔弱。以容忍之力胜人为强者也。而君子则居之。衽席乎。金。如戈兵之属。革。如甲胄之属虽死而不厌悔。此北方风气刚劲以果敢之力胜

 人为强者也。而强者则居之。故汝之所强者。当如君子。虽和而不至于流则强哉而矫矫也。中立而不偏倚则强哉而矫矫也。国家有道之时不变

 易其塞而未达之所守。焉则强哉而矫矫也。国家无道之时。患难至死亦不变易其平生之所守。则强哉而矫矫也。此四者。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

 者夫子以告子路。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以德义之勇也 右第十章马豫缉义亦承上章之意。以明择中庸而

 守之。非强不能。陈华祖提纲此十章通为一节。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也。中庸之中。兼体用言。不偏不倚者。中之体也。即首章大本之中。无过不

 及者。中之用也。即首章达道之和。变和言庸。先儒所谓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盖性情天所赋也故初无圣凡之间。德

 行学所至也。故人有能与不能者焉然欲务德行而实有是中庸于身者无他。在知仁勇三者而已。故下引舜之知。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以明之。知

 者。所以知此中庸也。仁者。所以体此中庸也勇者。所以强此中庸也。故舍此。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





永乐大典卷之五百五十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