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六百五 永乐大典
卷之二千六百六
卷之二千六百七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六百六  七皆

朝廷称台云麓漫抄南史。凡朝廷遣大臣督诸军于外。谓之行台。自台出师谓之台兵。或有自行台被弹者因仍故号则自称

朝廷为台如言向台及台遣使之类是也。与汉人言县官无异甚至曰京师之城为台城。梁呼建康为台城。至今言之省禁称

近事会元𣈆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禁城为台城。官军为台军。使者为台使。𡖖士为台官。法令为台格。需科曰。台所求须。调发曰台所

遣兵。今人于他处于建康为台城非也。𣈆尽州刺又治太城。蜀郡太守治少城。皆在成都犹云大小城。今于他处指成都为小城非也。

书台事物纪原汉有尚书台。近事会元在司马门内听政门外。魏都赋注曰。升贤门内有听政闼。闼外东入有尚书台。文昌

类说唐高宗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寻复资治通鉴唐则天光宅元年。九月甲寅。改尚书为文昌台。都台近事会元唐则天𡸁拱元

年二月改文昌都省为都台。至神龙二月二月。诏依永淳已前官名。麟台近事会元唐则天𡸁拱元年二月。改秘书省为麟台。至神龙二

年二月。诏并依永淳已前官名。六典后唐改秘书为麟台。唐宋之间诗各夜寓直麟台诗。直事披三阁。重关秘七门。广庭怜雪净。狭室喜炉温。月幌

芒虚馥。风窗竹暗喧。东山白云意。兹夕寄琴言。白居易诗酬卢秘书诗。世家标甲地。官职滞麟台。鸾台资治通鉴唐则天光宅元

年。九月甲寅。改门下省为鸾台宋史程公许传公许。字季与。一字希颕。叙州宣化人。迁将作少监。上言朝廷令侍从台谏条其。易楮利害。寻降旨以

新造十八界。折五行使。公许缴申省。嵩之格不行。径揭黄榜。公许谓不经凤阁鸾台。不得为敕朝廷出令而宰相擅行。如此则掖垣可废。累上奏牍。

径欲引去。容台淮南子夏桀之时。容台摇而掩覆。注行礼容之太常台。近世以礼部为容台。曲台郑氏谭绮称太常寺曰曲

台。武陵图经在郡提刑司西向旧厅侧。取永嘉陈谦所书。诗云宗伯旧为丞。曲台今作长。钦闻孔圣言。德理政刑上。宋李曾伯可斋集贺陆常𡖖兼

修。注启。议主曲台。任稽古礼文之事。书言直笔。为御朝言动之司。银台唐书贞元十二年。左右十军。使。奏銮驾去冬幸诸营。于银台门

外立碑纪圣迹。太和九年九月。帝幸右银台门观门楼兴功。大中二年正月。修右银台门楼。又曰唐肃宗乾元二年御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断未

毕。李辅国进诏银台。一时纵之。又曰。宣宗大中二年。神策军修左银台门楼屋宇。及南面城墙。至睿武楼。禁扁唐左右银台有二一在东京宫城内。

一在大明宫东西。李白诗君登金华省。我入银台门。五代史梁以正衙东偏门。为左右银台门。宋史淳化四年八月癸酉。以向敏中张咏。始同知银

台通进司视章奏按牍。以稽出入九月乙巳。以给事中封驳。隶银台通进司。夣溪笔谈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乃给事中之职当隶门下省故事。乃隶

枢密院下寺监。皆行札子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自从本品行案。同枢密院杂司人吏主

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四朝闻见录嘉定初。倪公思以礼部侍郎上䟽。乞以谏议大夫。随宰相班奏事上手答甚宠。且许之时相疑其为伪。

归咎奏邸报史妄撰圣旨。杖背而黥之。时山东归附者众。荆襄帅臣列强弩射之。使还慈湖杨公简。手䟽其事以白上。谓此非仁术。且失中原心。以

少𦈏钱赂银台通进司史缴进上。至以杨公䟽宣谕时相时相以容臣契勘后于上遂止札下契勘银台。不应受馀官奏惟从官可也仍用治邸吏

法治台吏。盖旧典独许。从官缴奏。自银台入时。银台盖已不复用典。虽从官亦纳札。庙堂真文忠已居玉堂。终以官非正从。当制有所可否。亦止入

札乞敷奏。杨公急于发上之聡明。故不暇用典也。都水台事物纪原汉武元鼎二年始置水衡。初秦有都水丞于是水𢖍方有都水。

帝置都水。谓之都水台。隋书百官志都水台使者及丞各二人。参军三十人。河堤谒者六十人。录事二人。领掌船局都水尉二人。又领诸津上津每

尉一人。丞二人。中津每尉丞各一人。下津每典作一人。津长四人。谒者台隋书百官志。谒者台大夫一人。从四品。五年改为正

四品。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𡨚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置司朝谒者二人以贰之。从五品。属官有丞一人。主簿录事各一人。

将员。人有通事谒者二十人。从六品。即内通事舍人之职也。次有议郎二十四人。通直三十六人。将事三十人谒者七十人。皆掌出使其后废议郎

通直将事谒者等员。而置员外郎八十员。寻诏门下内史御史司隶谒者五司监受。表以为恒式不复专谒者矣。寻又置散。骑郎从五品二十人。承

议郎。正六品。通直郎。从六品。各三十人。宣德郎正七品。宣义郎。从七品各四十人。征事郎。正八品。将事郎。从八品。常从郎。正九品。奉信郎。从九品各

五十人。是为正员。并得禄当品。又各有散员郎。无员无禄。寻改常从为登仕。奉信为散从。自散骑已下皆主出使。量事大小据品以发之。

隶台隋书百官志。司隶台大夫一人。正四品掌诸巡察别驾二人。从五品分察畿内一人。案东都一人。案京师刺史十四人。正六品巡察

畿外诸郡。从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其所掌六条。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二察官人贪残害政。三察豪强奸猾侵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

禁止者。四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五察部内贼盗。不能穷逐隐而不申者。六察德行。孝悌。茂才。异行。隐不贡者。每年二

月乘轺巡郡县。十月入奏置丞。从六品主簿从八品录事从九品各一人。后又罢司隶台而留司隶。从事之名不为常员。临时选京官清明者。权摄

以行。续谈助大业杂记。东都东朝堂南第三街。第一司隶台。留台海录碎事𣈆张方劫。惠帝幸长安。仆射荀藩等。与其遗官在洛阳为

留台。承制行事。安帝时。刘裕置留台。具百官。叶梦得曰两京留台。皆有公宇。榜曰御史台。旧为前执政重臣。休老养疾之地。故例不事事。皇祐间

吴正肃公为西京留台。独举其职。时张尧佐以宣徽使。知河南府郡政。不当有诉于台者。正肃即为移文诘之。尧佐皇恐。奉行不敢异其后司马温

公。熙宁元丰间。相继为者十七年。虽不甚预府事。然亦守其法令甚严。如国忌行香等班到有不肃。亦必绳治。自创置宫观。后重臣不复为用。常调

庶官。比宫。观给使请俸差优尔朝廷既但以此为恩。故来者奔走府廷。殆与属吏无异矣。东西台𣈆纪惠帝永兴元年。冬十一月

乙未。济河张方请帝谒庙。因劫。帝幸长安。方以所乘车入殿中。帝驰避后园中。方逼帝升车左右中黄门鼓吹十二人步从。唯中书监卢志侍侧。方

以帝幸其垒。帝令方具车载宫人宝物。军人因劫掠。后宫分争府藏。魏𣈆巴成之积。扫地无遗矣。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

嘉之。河间王颙帅官属步。骑三万迎于霸上。颙前拜谒。帝下车止之。以征西府为宫。唯仆射荀藩。司隶刘暾。太常郑球。河南尹周馥。与其遗官在洛

阳为留台。承制行事。号为东西台焉。宋治平二年。祖无择言。门下与中书尚书三省。其长官皆掌宰相之任。今乃左省在西。右省在东不可。乞宋

中书省与门下省对移。唐龙朔中。尝改左右省为东西台。西台近事会元唐龙朔二年。改侍郎为西台侍郎。舍人为西台舍人。唐语林高

宗朝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故御史台呼南台。南朝同武后朝御史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台右台。则宪府未

曾有东台西台之称。惟俗间呼在京为西台。东都为东台。李栖筠为御史大夫。后人不名者。呼为西台。不知出何故事。岂以其名上有栖字故邪。赵

璘历祠部郎。同舍多以祠曹为目。璘因质之曰祠部。改后唯有职祠司禋。二号无祠曹之名。为以后汉踈宠辟司徒。府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平

决无不厌伏。又𣈆朝荆州人。为羊祐讳嫌名。改户曹为祠曹。故误呼耳。老学庵笔记唐人本谓御史在长安者为西台。言其雄剧以别分司。东都事

见剧谈录。本朝都汴谓洛阳为西京。亦置御史台。至为散地。以其在西京亦号西台。名同而实异也。南郡新书伊阙县前大溪。每僚佐有入台者。即

先涨小滩。奇章公为尉。忽报滩出邑宰。列筵观之。老吏曰。此必分司御史尔若是西台。当有㶉𪆟双立于上。即是西台。牛公举杯自祝。俄有㶉𪆟飞

下。下旬日有西台之拜。常谈挫录归田录。俚语云。赵老送登台。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天圣中有尚书郎赵世长。常以

滑稽自负其老也。求为西京留台御史。有轻薄子送以诗云。此回真是送登台。世长深恶之。后竟死留台也。三台数类汉称三台。谓尚

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也。见汉官仪又锦带书曰。兰台。谒者台。御史台。为三台。蔡邕传曰。邕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

三日之间。周历三台。汉之兰台。本蔵书之室。御史大夫有两丞。其一居殿中掌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𡖖奏事举劾。按章故曰。中

丞持书。即兰台也。蔡邕自侍御史。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为周历三台。是以御史台。兰台。尚书台。为三台也。持书御史者。本汉宣帝元凤中。因路温舒

上书。宣尚德缓刑。帝深采览之。季秋请谳。时帝幸宣室齐居决事。令侍御二人持书。故曰持书侍御史。持书本治书也。唐避高宗讳。省持书御史。复

置中丞云。隋大业三年。始行新令。有三台五省之号。三台。谓谒者司隶御史三台也。五台数类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尚书省曰中台。门下

省曰东台。中书省曰西台。秘书监曰兰台。御史台曰宪台。故有五台之号。唐新语曰。高宗时。姜恪以边。将立功为左相。阎立本为右相。时以年饥。放

国子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谓此五台也。行台南史梁本

纪。元帝始为湘东王。太清三年三月。侯景䧟建邺。武帝密诏授帝位。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于是立行台于南郡。而置官司焉。舆地

纪胜云唐武德时。建东道大行台于蒋州。资治通鉴昭宣帝。天祐三年。十月丙戌。王建始立行台于蜀。建东向舞蹈号恸。称自大驾东迁。制命不通。

请权立行台。用李晟郑畋故事承制封拜。仍以榜帖告谕所部藩镇州县。元一统志陕西巩昌府。宋绍兴九年。胡世将为宣抚即县治为行台。其后

郑刚中亦然。漕台合肥郡志宋设漕台。以转运江襄漕事。陆公张士元尝为使建稽古阁。今在东北隅有基。豫章续志转运使始于唐

开元二年。河南少尹李杰。充水陆转运使。十八年置副。以宣州刺使莱耀𡖖为江淮转运使。仍以鄂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旻为之副。国朝因

之官制名称少异。又有判官。考之实录。开宝九年。知昇州杨克逊。兼江南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事。职兼东西两路。故治不在豫章。太平兴国。二年知

洪州。王明兼江南西路转运。使。时止以郡守兼之故漕台。未有治所。雍熙中。杨缄漕江西实始为治焉。在府城东北二百四十步。后经兵火。绍兴四

年。转运使张澄复新之。有东厅题梁可考改十于子城东门外二十馀步。总以外门分为东西两衙。佥厅居其两间。旧无门。止循东西两司左右庑

往来。淳熙十年九月。漕使苏岘始为之于后。漕使不并除台。治亦偏废。历年既久。悉多圮坏。绍定改元。运判史公弥悆。悉撤其旧。鼎建为一规摹宏

丽。大非昔比。宋韦骧集福建漕台题名记。圣宋诸道置使曰。转运者。虽以经度漕挽为名。而进贤举能发奸擿伏养兵止盗。治赋均役。清刑罚。平

讼诉。究利病讅因革。凡州县之所得推而行者。无不兼总而督察之。朝廷倚其言以为黜陟。取舍之信其任岂轻㢤。闽部八州号节镇者。三而督府

居其一。领县四十六。占籍之户无虑百馀万。儒冠搢绅。布满朝野。公𡖖钜人。间出其间。渐陶薰灼。可谓至矣。而敚攘桀黠。怙险肆螯于雾山烟海之

间者。无时无之。猾吏舞文谢赇。与夫顽顿奊诟之俗。饰诈交讼亦倍蓰于他部。岁之用度以万计缗者百有二十。榖帛不与焉。而所入不足以枝其

费。贡输之金当十之三出于岩崖不常之产。市于蚁聚游手不逞之徒。以应不可违之期。会运致糜于险阻。储偫病于蒸湿。即山以铸。煮海以贩。缓

之则害法。急之则滋寇。凡此者皆所宜督察区处而必知要之所在。然则居是任者。尤难其人。太平兴国。初始遣转运一使。至庆历中增置判官。元祐

之制。或双除而不遣使副。然。使副判官称号则殊。其操权统领一也。自置使臣来百馀年间。类多闻人。其风绩播在人口。固有班班可称者。稽其显

荣。则丁庞二公致位丞相。登侍从者凡七八人。盖亦盛矣。而治事之厅题名蔑然无以示远。岂前人有所未暇耶。殆忽为细故而不为之尔。仆承乏

于此。行将受代。因求诸案牍得其姓名。次以年月。其不得者阙而不书。乃刊寘东壁。且虚其末。以俟继至。庶以补一时之遗。而使来者有所考究焉。

宋强㡬圣诗迓漕台感书。 郡县齐瞻使者麾。马蹄行处是霜威。前驱宁免为负弩。高谢未能图拂衣。顾已自知吾道在。折腰甘被俗人讥。古来策足

皆贫贱。伊起耕夫吕钓矶。元耶律铸诗元质先生美赴漕台。成行有日。要以赠言。某以同僚之义。不敢谦默。乱构荒拙。以叙别意。 执简联司再闰

馀。一麾更署漕台书。痴聋多识门喧雀。瘦马东归食有鱼。盏底夜明开黯惨。琴中流水弄虚徐。紫微光动君先去。谁谓功成独不居。朱晞颜诗饯吕

子敬赴漕台。 北风吹海波。寒气已惨栗。岁功方告成。上计仓廪实。大府督先期。列城群彦集。公来亲奉辞。王事有远役。入登和钧堂。谘诹侍前席。

力陈功利源。首先二三策。民实吾同胞。苛痛体均一。商贾趍懋迁。负贩致其力。上以奉王供。下以和民食。嗟余忝命吏。三载贰下邑。适丁岁屡艰。课

计虚所入。使车勤远人。问俗考肥瘠。念兹灾疹馀。推额减其籍。寒者煦之温。饥者哺之粒。向非大府严。云雨手转剧公归被顾问。为我对以臆。倘能

出泥泽。穷困非所惜。相期在岁寒。梅边问消息。御史台燕语考异京师省寺皆南向。惟御史台北向。盖自唐已来如此。说者以为

隋建御史台。取其与尚书省便道相近。故唐因之。或云御史弹治不法。北向取肃杀之义。莫知孰是。然金台门上独设吻。亦非他官局所有也。长

安志按邺都故事曰御史台。在宫城西南。其门北开。又故城御史台亦北开。龙朔中。置桂坊为东朝宪府门亦北开。然都御史台门南开。当时创造

者不经反于故事。同诸司盖以权宜耶。谭賔录曰。北开者。或云是隋初移都之时。兵部尚书李圆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开北门。元和四年。

御史台佛舍火。罚直御史李膺一季俸料。郑氏谭绮御史台谓之霜台。宪署。宪府。柏署。柏台。乌府。乌台。黄文献公笔记汉因秦官置御史大夫。掌副

丞。相所居。曰府曰寺。亦谓之宪台。朱博传但称御史府。而后人多引博故事称柏台乌台。盖御史有两丞。其一在兰台。谓之中丞。其后大夫废。遂独

存与尚书谒者。并为三台。齐有都水台。隋有司隶台。唐御史台。尝改宪台。又改肃政台。而门下为东台。中书为西台袐书为麟台。不专以御史所居

官署为台也。若夫所谓大行台者。自魏𣈆至隋唐皆有之。其官有令仆尚书太郎郎以犹今之行省。而所谓外台者。汉以称州郡唐以称三司。监院

之带御史者。宋之监司既不带御史。人以其掌紏察之任。亦习呼之曰外台云。汉官解诂注云。西京谓为御史府。亦谓御史大夫寺。东京谓御史

府为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而应劭汉官仪云。廷尉按责上御史台。此则当是廷尉。呼为御史台。非当行台名也。后魏书凡公事百官朝会名簿。自

尚书令仆以下悉送南台。注南台。御史台也齐书御史台。掌察紏弹劾中丞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检校御史各十二

人。录事四人。领符节署令一人。符壐郎中四人。后周以为司宪府。随书百官志。御史台梁国初建置大夫。天监元年。复曰中丞。置一人常督司百寮。

皇太子以下。其在宫门行马。内违法者。皆紏弹之。虽在行马。外而监司不紏。亦得奏之专道而行。逢尚书丞郎亦得停驻。其尚书令仆御史中丞。各

给威仪十人。其八人武冠绛韝。执寿仪囊在前。囊题云。宜官吉以受辞诉。一人缃衣执鞭杖依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阶。一人执仪囊。不喤属

官。治书侍御史二人。掌举劾。官品第六已下。分统侍御史。侍御史九人。居曹掌知其事。紏察不法殿中御史四人。掌殿中禁卫内又有符节令史员。

隋高租置御史台。大夫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各十二人。录事二人。延昌中王显有宠于宣武为御史中尉。请

革。选御史。此后踵其事。每一中尉。则更置御史。自开皇已后。始自吏部选用。仍依旧入直禁中御史台。炀帝时。增治书侍御史为正五品。省殿内御

史员。增监察御史员十六人。加阶为从七品。开皇中御史直宿禁中。至是罢其制。又置主簿录事员各二人。五年又降大夫阶为正四品。减治书侍

御史为从五品。增侍御史为正七品。唯掌侍从紏察其台中簿领。皆治书侍御史主之。后又增置御史从九品。唐书职官志御史台。大夫一员。中丞

二人。侍御史四人。主簿一人。录事二人主事二人。令史十七人。书令史二十三人。殿中侍御史六员。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八人。监察御史十员。殿中

监一员。少监二员。丞二人。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十二人。亭长掌故各八人。唐书百官志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六人。殿中侍御

史九人。监察御史十五人。武后文明元年。改御史台曰肃政台。光定元年分左右台。左台专知百司监军旅。右台专察州县省风俗。寻命左台。兼察

州县两台。岁再发使八人。春曰风俗。秋曰廉察。以四十八条察州县。两台御史有假。有检枝。有员外。有试。神龙物皆废。景云三年。以两台望齐紏举。

苛察百寮。厌其烦乃废右台。延和元年。复置岁中以尚书省隶左台。月馀而右台复废。至德后诸道。使府参佐。皆以御史为之。谓之外台。复有检校

里行内供奉。或兼或摄诸使下官亦如之。会昌初升大夫中丞品。东都留台。有中丞一人。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三人。元和后不

置中丞。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主台务。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备旧例御史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即于台门候御史。御史径往门外

收采知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永徽中崔义玄为大夫。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劾状。题告人姓名。旧唐书职官志御史台。秦汉曰御史

府。后汉改为宪台。魏𣈆宋改名兰台。梁陈北朝咸曰御史台。武德因之。龙朔二年。改名宪台。咸亨复。光宅元年。分台为左右。号曰左右肃政台。专知

京百司。右台按察诸州。神龙复为左右御史台。延和年废右台。先天二年复置。十月又废也。新唐书百官志御史台。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

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紏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

隶焉。凡𡨚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大事奏裁。小事专遣。凡有弹劾。御史以白大夫。大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有制覆

囚。则与刑部尚书平。阅行幸乘路车。为导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迟明列于两观。监察御史二人押班。侍御史颛举不如法者。文武官职事

九品已上。及二王后朝朔望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参官。五品

以上及折冲当番者。五日一朝号六参官。弘文崇文馆。国子监学生四时参。凡诸王入朝。及以恩追至者日参。九品以上自十月至二月袴褶以朝。

五品以上有珂。蕃官及四品非清官则否。凡朝位以官职事同者先爵。爵同以齿。致仕官居上。职事与散官勲官合班。则文散官居职事之下。武散

官次之。勲官又次之。官同者异姓为后。亲王嗣王任文武官者从其班。官卑者从三品。郡王任三品以下职事者。居同阶品之上。非任文武官者。嗣

王居太子太保之下。郡王次之。国公居三品之下。郡公居从三品之下。县公居四品之下。侯居从四品之下。伯居五品之下。子居从五品之上。男居

从五品之下。以前官召见者。居本品见任之上。以理解者。居同品之下。本司参集者。以职事为上下。文武三品非职事官者。朝参名簿皆称曰诸公。

凡出不逾四面阙则不辞见。都督刺史都护既辞。候旨于侧门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初拜以表让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及诸司长官。谢于正衙。复

进状谢于侧门。两班三品以朔望朝就食廊下。殿中侍御史三人。为使莅之。唐会要武德初因隋旧制为御史台。龙朔二年四月四日。改为宪台。咸

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复为御史台。光宅元年九月五日。改为左肃政台。专在京管百司。及监军旅更置右肃政台。其职员一凖左台。令按察京

城外文武官寮。以中宗英王府材石营之。殿中侍御史石抱正缮造焉。神龙元年二月四日。改为左右御史台。景云三年二月二日。废右台。先天二

年九月一日。又置右台。诸道按察使宜停。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又废右台。依旧置按察使初置两台。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俗。秋曰廉察。令地官尚

书韦方质为条例。方质册定为四十八条。以察州县。载初已后奉敕及巡每年不出使故事云。台门北开者。法司主阴取冬杀之义。或云隋初移都

之时。兵部尚书李圆通兼御史大夫。欲使向省便近。故开北门。苏氏驳曰。此说或近之矣。若取冬杀之义。则东都台门。亦合北开。何故南启。况本置

台司以察𡨚滥。是有国者好生之德。岂创冬杀之意以入人罪者乎。故事御史台。无受词讼之例。开元十四年。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乖自古风

闻之义。至今不改。苏氏驳曰御史台。正朝廷纪纲。举百司紊失。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今则重于此而亡于彼矣。故事台中无狱。须留问寄

系于大理寺。至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李乾祐为大夫。别置台狱。由是大夫已下。各自禁人。至开元十四年。崔隐甫为大夫。引故事奏掘去之。以后恐

罪人于大理寺。隔街来往。致有漏泄狱情。遂于台中诸院寄禁。至今不改西台。旧东邻宗正寺。后移寺于废右御史台。其寺旧地并隶台司故事。其

百寮有奸非隐伏得专推劾。若中书门下五品已上。尚书省四品以上。诸司三品已上。则书而进之。并送中书门下故事。凡天下之人。有称𡨚而无

告与者。三司诘之。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大事奏裁。小事专遣。开元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敕御史台宜置主事二人。贞元七年。六月二十七

日。敕御史台。每月别给赃罚钱贰伯贯文。充公廨杂费用。八年正月。御史台奏。伏以台司推事。多是制狱。其中或有凖敕。便须处分。要知法理。又縁

大理刑部断狱。亦皆申报台司。傥或差错。事须详定。比来却令刑部大理法直检勘。必恐自相扶会。纵有差失。无由辩明。伏请置法直一员。冀断结

之际。事无阙遗。其粮料请取台中诸色钱物。量事支给。其功优等。请凖刑部大理处分。敕旨依奏。九年二月。御史台奏今后府县诸司公事。有推问

未毕。辄挝鼓进状者。请却付司推问。断讫。犹称抑屈。便任诣台司按覆。若实抑屈所由官录奏。推典量决责。如告事人所诉不实。亦准法处分。元和

四年御史台奏。诸道州府有违法征科者。请委𥂁铁转运度支巡院察放报台。以凭举奏从之。五年三月御史中丞王播。奏监察御史旧例。在任二

十五月。转凖具员。不加今请仍旧殿中侍御史旧例。在任十三月。转凖具员。加至十八月。今请减至十五月。侍御史旧例。在任十月。转凖具员。加至

三月。今请减至十月从之。十二年九月。御史台奏御史同制除官。承前以名字高下为班位先后。或多在前。身在外。及到却在旧人之上。后先有紊。

劳逸不均。今请以上日为先后。未上不得计月数从之。十五年三月。御史中丞崔植。奏当台新除三院御史。授上日职事先后。元和十二年。御史台

奏。请应除御史职事。但据上日为先后。未上日不得计月数者。凖其年九月七日敕不逾一个月。不在此限。行立班次。即宜以敕内先后为定。臣伏

以御史除官之时。据来处各有远近。若据一月。便为惩创。恐幸旧制。殊未合仪。伏縁台司职事。各有定分。先后次第。不可逾越。若行立班次。既依敕

名。公事先后。须系到日。则院长本职。翻然在下。制置错乱。无所遵承。行之累年。转见其弊。伏请自今已后。三院御史职事。行立一切依敕文先后为

定。除拜上曰。便为月数。须观绩效。岂系旬时。如有除官以后。赴职稽慢。量道路远近。则台司别具名闻奏。须议惩责。岂止颠倒职事而已。从之。长庆

元年十一月。御史台奏应十恶及杀人闘殴。官典犯𧷢。并造伪诉良。劫盗窃盗。及府县推。断讫。重论诉人等。皆是奸恶之徒。推鞠之时。尽皆伏罪。临

刑之次。即又称𡨚。每度称屈。皆须重推支证。平人常被追扰。若无惩革。为弊实深。伏请今后有此色贼。台及府县并外州。但通计三度。推问不同。人

皆有伏𣢾。及三度断结。更有论诉。一切不重推问。限其中。纵有进状。敕下如是。已经三度结。断者。亦请受敕处闻奏执论。如本推官典受贿赂推断

不平。及有𡨚滥事状言讫便可立验者。即请以重推。如所告及称𡨚。推勘又虚。除本犯是死刑外。馀罪于本条更加一等。如官典取受有实。亦请于

本罪更加一等。如所𡨚屈不虚。其第三度推官典。请于本法外更加一等贬责。其第度官典。亦请节给科处从之。二年正月。御史中丞牛僧孺奏诸

道节度观察使。请在台御史充判官。臣伏见贞元二年。敕左中书门下两省。供奉官及尚书御史台。见任郎官御史诸司使。并不得奏请任使。仍永

为常式者。近日诸道奏请皆不守敕文。臣昨十三日。已于延英面奏。伏蒙允许。重举前敕。不许更有奏请。制曰可。时叚文昌自宰相出镇庸蜀。奏谏

官柱史南官郎三人为察佐。以其职带台铉。上故可知。不逾年。又表侍御史王中伯。监察苏景㣧。留中不下执法举旧章。议者以为当。三年十一月。

御史台奏。伏以台司奏报。并有旧条。昨因左巡奏。踈阙已凖敕科罚闻奏讫。臣今检寻条件。本不该详。事须添改。令可遵守。伏请添一节文。应诸司

科决人致死。虽不死而事异扵常。稍涉非理者。并凖前条闻奏。禁城内不在此限。庶得从今已后。免有遗阙。敕旨依奏。宝历元年。九月御史台奏。常

参官及六品以下分司官。比来淹延。动经累月。今后常参官分司。敕下后二十日发。其六品以下分司官请恃台牒到发。限外若妄称事故不发。常

参官奏。听进止。六品以下官台司举。罚两月俸料从之。大和元年。十二月。御史台奏。伏以京城囚徒。凖敕科决者。臣当司凖旧例。差御史一人监决。

如囚称𡨚。即收禁闻奏。便令监决御史覆勘者。伏虑监决之时。各怀疑惮。务求省便。难究冤辞。恐至无告屈之人。失陛下好生之理。且台司本定四

推以谳疑狱。六察职事已重。不合分外领推。伏请自今已后。有囚称𡨚者。监察御史闻奏。敕下后便配四推所冀狱无𡨚滞。事得论理从之。四年九

月。御史台奏。诸司诸使。及诸州府并监院等公事申牒。臣当台各令遵守时限。并臣当司行牒勘事。多縁准敕推勘刑狱。或是远方人事。有𡨚抑。凡

于关系。尽须勘逐。事节不精。即虚滞屈。比来行牒有累月不申。兼频牒不报者。遂使刑狱淹恤。惧涉慢官。其间或有须且禁身。动经时月者。若无条

约。弊恐转深。臣等今勘责各得远近程限。及往复月数。限外经十日不报者。其本判官勾官等。各罚三十直。如两度不报者。其本判官勾官各罚五

十直。如三度不报者。其本判官各罚一百直。如涉情故违敕限者。本判官勾官牒考功。书下考。如经过所由。辄有停滞。其所由官等。节给别举处分。

其间如事须专行。文牒诸处追寻。亦须具事由回报。敕旨依奏。九年八月御史台奏。京兆尹及少尹两县令。合台参官等旧例。新除大夫中丞府县

官。自京尹以下。并就台参见。其新除三院御史。并不到台参。亦不于廊下参见。此为阙礼尤甚。伏请自今已后。应三院有新除御史等。并请勒京兆

尹。及少尹两县令。就廊下参见。冀使禀奉之礼不𧇊。临制之仪可守。台司令史。及驱使官。诸色所由。有罪犯。须科决等。或有犯罪稍重者。皆是愚人

常态。不可一一奏闻。使欲随事科绳。又縁台杖稍细以细杖而止大罪。必𠒋狡不惩。自今已后。如有情故难容。不足上尘圣听者。许臣等据所犯判

决杖下数。勒送京兆府用常行杖科决讫报。冀得戒惧之意稍严。奸欺之心可革。敕旨依奏。大中元年四月。御史台奏。伏以御史台临制百司。紏绳

不法。若事简则风宪自肃。事烦则纪纲转轻。至如婚田两竞。息利交关。凡所陈论。皆合先陈府县。如属诸军诸。使。亦合于本司披论。近日多便诣台

论诉。烦亵既甚。为弊颇深。自今已后。伏请应有论理。公私债负。及婚田两竞。且今于本司及本军本州府论理。不得即诣台论诉。如有先进状。及接

宰相下状。送到台司。勘当审知先未经本司论理者。亦请且送本司如已经本司论理不平。即任经台司论诉。若台司推勘𡨚屈不虚。其本司本州

元推官典。并请追赴台推勘。量事情轻重科断。本推官若罪轻。即罚直书下考。稍重即停任贬降。以此惩责。庶免旷官。臣今月三日。已于延英面奏。

令臣将状来。敕旨依奏。三年十一月。御史台奏。应三院御史新除授月限。伏以。当司官三十馀员。朝廷旧例月限守官。年劳考绩。今监察御史以二

十五月为限。殿中侍御史十八月。侍御史十三月。所主公事起自出使。推劾诸色。监当経历六察。紏绳百司。知左右巡。使监临仓库。四推鞠狱。两弹

举事。皆无败阙。方得转迁。承前远地除官。或三月五月。然始到京。所务逗遛。贵延时日。年终考课。便系虚月。官事劳苦。并在旧人。侍御史周岁而迁。

或到城欲及满岁。监察二年为限。或在外有至半年。致此依违。曾无督责。臣请起今已后应当司官新除授者。并请以上后系月仍以上日在后者

为新。人不得更数虚月。不唯分月直之劳苦。抑亦足远来之道途。又三馆奏请御史充职等。伏以台司三院御史。职在专临。如系他曹。必有所紊。况

推鞠公事。察视百司。无不急才。以副欺限。傥或官留此地。志苟异衔。图非便宜。实亦乖当。如书府或须奏请。南宫可辍郎官。两馆忽将阙人。北省自

有遗补事理至便。兼不旷官。伏乞圣慈。察臣当司公事繁重。特敕中书门下。自此更不许三馆奏取御史充职。兼见有者亦乞落职放还。敕旨依奏。

其年十二月。御史台奏。三院令史。请准刑部大理寺例。许七考放选。敕旨出。使及推制狱。减二年劳。馀依四年二月御史台奏。应文武常参官。本朝

及入阁。退朝不到。并连请假故久阙朝参等臣。今月二十一日。延英面奏进止以班行。务在严肃。令臣切加提举。臣伏见元和元年。御史中丞武元

衡奏。止于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侍郎郎官等。选举限内。久废朝参。虽事在奉公。犹奏请厘革近者。以久绝提举。稍涉因循。应文武常参官。多妻请假。

故不妨人事。无废宴游。多务便安。有𧇊诚敬。以至上劳圣念。俾肃朝行。臣忝宪司。亲承睿旨。苟或避事。实虞旷官。臣请起今已后。文武常参官等。除

式假及疾病的。然为众所知。外有以事故请假者。并望许臣举察录奏其所陈假牒。请凖旧例。每牒不得过三日。每月不得再陈牒。如本合朝日。无

故壹不到。请凖常条书罚。再不到臣请倍罚。频三朝不到。请便具名衔奏。听进止。其进朝入阁。近例全合赴班。壹不到。凖条已倍书罚。频两朝不到。

便请具名衔闻奏。所冀臣僚。稍加愓励。班列得以整齐。敕旨依奏。职官分纪三京留司御史台。唐制自中丞以下。元额七员。中丞侍御史各一员。殿

中侍御史二员。监察御史三员。元和十三年。后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共主留务。三院御史亦不常备焉。唐会要旧制东都留台官。自

中丞已下。元额七员。中丞一员。侍御史一员。殿中侍御史二员。监察御史三员。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䧟东都。杀留台御史中丞卢奕。奕临难不苟免。

居位守死。太常谥正烈。大历十年。以检校驾部郎中。兼侍御史。河运出纳使蒋沇兼为御史中丞。仍东都留台。十四年七月。以吏部郎中房宗偃为

御史中丞。仍东都留台充东都畿汝观察处置。使。建中二年六月。以检校秘书少监永平军节度副使。郑升则为御史中丞。东都留台充东都畿汝

观察处置。使。正元十六年十二月。以给事中姚齐梧为御史中丞。仍东都留台。元和二年四月。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虚坦为御史中丞东

都留台。十三年三月。以权知御史中丞崔元略东都留台。自后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共主留台之务。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备焉。五代

史职官志。后唐天成元年夏六月。以李琪为御史大夫。自后不复除。其年冬十一月丙子。诸道进奏。上言今月四日中丞上事。臣等礼合置台比期。

不越前规。依旧传语。忽蒙处分通出。寻则再取指挥要明审的。又蒙问大夫相公上事日如何。臣等诉云。大夫曾为宰相进奏官。伏事中书事体之

间。实为旧吏。若以别官除授。合云传语。劳来。又坚令通出。臣等出身藩府。不会朝仪。拒命则恐有奏闻。遵禀则全隳则例。伏恐此后到台参贺。仪则

不定者。诏曰御史台。是大朝执宪之司。乃四海绳违之地。凡居中外。皆待整齐。藩侯尚展于公参。邸吏岂宜于抗礼。遽观论列。可验侮轻。但以丧乱

弘多。纪纲隳紊。霜威扫地。风宪销声。今则景运惟新。皇图重正。稍加提举。渐止浇讹。宜令御史台。几关旧例。并须举行。如不禀承。当行朝典。时卢文

纪初拜中丞。领事于御史府。诸道进奏官来贺。文纪曰。事例如何。台吏乔德威等。言朝廷在长安。进奏官见大夫中丞。如胥吏见长官之礼。及梁氏

将革命本朝微弱。诸藩强据。人主大臣皆姑息邸吏。时中丞上事。邸吏虽至。皆于客次。传语竟不相见。自经兵乱。便以为常。文纪令台吏谕以旧仪

相见。据案端简通名赞拜。邸吏軰既出。怒不自胜。相率于阁门求见。腾口喧诉。明宗谓赵凤曰。进奏官比外何官。凤对曰。府县发递知后之流也。明

宗曰。乃吏役耳。安得慢吾法官乃下此诏。𣈆天福五年二月。以御史中丞为清望正四品。按唐典御史中丞正五品上今始升之。三年三月壬戌。御

史台奏。按六典侍御史。掌礼举百僚。推鞠狱讼。居上者判台知公廨杂事。次知西推𧷢罚三司受事。次知东推理匦敕宜依旧制。遂以驾部员外郎

兼侍御史知杂事。刘皡为河南少尹。自是无省郎知杂者。开运二年八月。敕御史台凖前朝故事。以郎中员外一人。兼侍御史知杂事。近年停罢。独

委年深御史知杂。振举之闻。纪纲未峻。宜遵旧事。庶叶通规。宜于郎署中选清慎强干者。兼侍御史知杂事。五代会要后唐同光二年三月三十日。

御史台奏。所除诸道节度观察防御经略等使。刺史县令及诸道幕府。兼诸司带宪衔。兼官合纳光台钱。谨具本朝元纳及减钱数。如后兼御史大

夫。元纳二十千。减外纳一十五千。兼御史中丞。元纳二十千。减外纳一十千。兼侍御史。元纳八十三百。减外纳四千一百五十。兼殿中侍御史。元纳

一十一千三百。减外纳五千六百五十。兼监察御史。元纳一十三千三百。减外纳六千六百五十。以前台司。准本朝例。及减落后。所征钱数分折于

前。应有诸道节度观察。使刺史绖略防御等使。及诸道幕府佐官。并诸司班行。新受兼官者。并合送纳。前件光台宪衔礼钱。今欲准例勒辞谢。驱使

官申报。兼牒兵部勒告身案。除准宣取外。唯例候送纳光台。礼钱毕。朱钞到。方可给付。仍转帖诸道进奏。及知后院等。准前事例申报催征无致有

隳旧䂓。敕从之。周显德五年。闰七月一日。御史台申。见行事件。应新除节度防御团练刺史賔幕。州县官兼带五院宪衔。合征光台礼钱。如是已

曾纳过。准旧例不征。兼御史大夫。元征三十千。今征六千。兼御史中丞元征二十千。今征四千。兼侍御史。元征八千三百。今征一千六百六十。兼殿

中侍御史。元征一十一千三百。今征二千二石六十。兼监察御史。元征一十三千三百。今征二千六百六十。天成元年十二月十一日。御史台奏。

本朝旧例合行公事。如后应诸道进奏院准本朝例。各合置台巡。驱使官一员。凡有公事。并合申台巡。逐日在台应公事。应诸色。进奏官每四季月

初。及五月。日冬至。并新除大夫中丞。并合台参。伏自伪朝已成。全隳旧制。今准敕命条流。请准旧例施行。应诸道节度观察防御経略团练使。及诸

州刺史。新除赴任。及郎幕上佐官等。得赞及准宣进奉到阙。及归本道。并合廊参正衙谢见辞。如遇大夫中丞入台。并合台参。凡有公事及到发日。

并合申报。如违追勘进奏官典。右伪朝已成。全隳往制。罕成伦理。顺失䂓绳。伏乞特降明敕指挥免令隳紊。从之。长兴三年三月。敕近日累据御

史台奏。陈状诉屈。人据状内皆是讯鞠多时。却晓示陈状人。送本道依次第论对。及州府追到支证。本人又不到彼处。恐紊䂓绳。须行条理。宜令御

史台。今后赭色人论讼。称已経州府。断遣。后抑屈更不在牒。本道勘逐。便可据状施行。若未经州府论诉。蓦越陈状。可具事由。勒本道进奏。官差人

赍牒。监送本处。就关连人勘。断讫奏。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御史中丞龙敏等奏。陈事如后。台司。除御史中丞随行印。及左右巡。使监察使。并出

使即等外。其御史台印一面。先准令式即是主簿监临。近年已来。縁无主簿。遂至内弹御史。权时主持。又常随本官出入不定。伏縁台中公事。不同

诸司。动系重难。常虞留滞。当申奏申堂之际。及牒州府之时。事无轻重。并使此印。令准令式。逐日有御史一员。台直承受制𠡠公文。其御史台印。今

后欲勒留台中。不及在外。选差令史一人。帖司一人。同知此印。凡有诸色文案印发之时。准指挥诸司。各置印暦一道。具其事节件数。书在暦中。即

于直官面前点检印发。其印至夜封闭。侯交直转付下次直官共议执行。一御史台。事总朝纲。职司天宪。所管人吏色役最多。上至朝堂一次及班列。

或在京拘检公事。或外地推勘稽违。监守狴牢。行遣案牍。或随徙出。使。或祠祭监临。凡有系于台司。皆须藉其人吏。俾无阙事。以替国容。近年已来。

人数极少。及月限者授官出外为官满者追召未来。人力不充。公事停滞。今欲于绪州。使院内。量事差取十人。据台中诸司阙人。临时景材填补者。

一其台中令史。今欲条流。凡出官考满却来归司者。便具到日申所司。系其选限。如有经年不到。追召不来。即具申堂便乞除落名姓。奉𠡠宜依凡

京百司人吏。考满归司。系其选限。亦宜令准此。周广顺二年十日。敕今后凡有百姓所论。及言灾沴。先诉于县。县如不治。即诉于州。州治不平。诉

于观察使。观察使断遣不当。即可诣台省申诉。如或越次诉论所司不得承接。如有诋犯。准律科惩。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六百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