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千六百九十八 永乐大典
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九
卷之六千七百 

永乐大典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九 十八阳

九江府十一

寺院江州志诸乡太平兴龙寺。在虎溪。本晋东林寺。太元九年。桓伊置。法师

慧远道场也。对西林。称东林。元一统志。东林禅寺。旧忠载在州境。晋武帝太和十年建。唐号太平兴龙寺。最为庐山之古刹寺。有慧远袈裟。梁武

帝钵囊。谢灵运翻经贝叶五六片。浔阳志云。东林寺。自唐间元以来迄于保大显。德间文士碑志游人歌咏题名。虽班犹在。自淳熙己酉。回录之后。

往往不存。白乐天集云。东林寺即雁门。慧远旧道场。有首露坛。白莲池在焉。东林北堂水湛湛见底清。中坐白笑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影。清颩

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王盘倾。我暂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遵笔。虚得清净名。夏萼数未歇。房结絻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统池行。欲收一

颗子。远寄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殿曰神运。作殿馀水数尺。南唐元宗题曰。仲运之水。台曰佛影。义熙八年。罚宾僧与南国僧共立。孟怀

玉。王乔之。张舒。殷隐。毛修之。宗炳。殷蔚。范悦之。王穆。咸赋。边自铭五百字。见本。传刘遗民讃有曰。云表呈晖。影侔神遣。功出理谐。事非人运。瑞相阁。

奉陶侃。所获金文殊像。语在天池寺条。上方塔。藏佛驭所携释迦舍利。远结宗炳等十八人为莲杜。有十八贤台。台本在钺船莑巨石上。今寺存其

迹。谢灵运又作翻经台。白莲池。灵运求入杜。远拒之。灵运乃鋻池。为台翻经。植莲池中。远雅敬渊明。邀入社。渊明以不能戒酒拒之。远为破戒设杯

酌。陶竟不至。时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每送客不过虎溪。送陶陆则不觉过之。世传虎谿三笑图始此。李靓三笑图云。古人𣈆折不可追。令人相

见入古时人间触事如吾笑。何必门前有虎谿。又有前軰题云。爱陶渊明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饮酒过谿都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殷仲堪

谈易处。曰聦明泉。皆当时迹也。远指泉曰。君辩如此泉涌。故名。唐孝德裕赋云讲精义于松间是也。梁置甘露坛。太清中。袭法师讲经。甘露浃木三

日。因名。江面三戒坛。此其一也。唐置经藏院。寺东庑。乐天草堂。后亦来徙。本在香炉峯北。后废。好事者。即寺北为之。五代复毁。本朝至道中追创。会

昌三年寺废。户部榜贡其寺。未几复。大中三年。崔黠作䟽唱之。周碏题有曰。半死白莲初降露。欲成荒地又铺金。僧闻石室经犹在。虎印溪泉迹来

沉。南唐增五杉阁。元宗为僧应之作有五杉集。本朝兴国二年改额。增罗汉笔严等阁。紫烟滴翠等亭。元丰三年诏改为襌寺。寺之旧物有𣈆安帝

辇。相传𣈆安帝所留。贯休诗。柏元旧辇残云湿。后人疑为玄物。且安帝虽见过迁。亦宜有辇。远公袈裟。笁道生尘尾扇。佛驮耶舍。二尊者革舃。谢灵

运贝多叶经。韦舟施经。尾题真元十三年写。又据载记元和四年。江西观察使韦丹。以夫人萧氏服珥之贤。益以已降。即洪州抄誊致之。仍定堂

殿。会昌寺毁。经亡过卒。僧正言补之。大中中。舟子宙廉察。再作堂宇。乐天文集。太和九年。以文集六十卷藏之。会昌中复送后集十卷。及其写真。广

明中俱为高骈取去。吴太和六年。杨澈抄誊补阙。后亡失。景德四年。诏史馆书而赐之景德二年重写。明道中又为部使者许中所借。今本皆奇僧

抄补尔。张僧录尽。洪错摹惟摩像有唐明皇铜像。李通玄。号长者乐天及丹父子写真。苗绅赞舟云。烱烱韦公。仪形山立岳峙争峻。陂澄莫挹。霜鹤

下云。练鸾孤集。始帅锺陵。家饶户给枭鲸之后。干戈遽戢。蠡尔蛮陬。辄铜柱。交趾失守。天威震怒。岭隅之泉。俾之节度。士饱而歌。民安如故。上嘉

元勲。爰用作相。诏旨绸缪。三四陈让。莫允其祈。犹劳将将。凤池之畔。麟台之上。纻见微还。无劳审象。赞宙云。天秉仁杰。萃为国桢。岳则降神。公膺炳

灵。往在元和镇钤洪井作民父母。为国藩屏。兴利除害民若已并惟昔高门。实锺馀庆。迨逾四纪。犹传歌咏。长养戒就如初踵顶。奕奕武阳。遗象肃

荘。其庆金玉。其姿凤凰。永永耿光慰此一方。有灵运张野碑。有柳公权字。语在碑刻颢。裴休隶。东林寺额。徐铉篆太平兴国之寺。有刘孝绰。孟浩然。

李白。崔融。钱起。裴休。皇甫冉。杜荀鹤。及乐天之诗。世称寺古者无先焉。题咏。寺诗诗孝绰月殿耀珠幡风轮和宝铎朝猿响栋。夜泉声惟箔。

失全篇浩然诗。见香炉峯条。白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问庐山远何劳过虎溪。石溪流已乱。笞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昔

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晖。我寻青莲宇。独住沃州阙。霜清东林锺。水白虎溪月。天香生灵空。天

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冥心。旷劫断出没融昨度厈山下。春莺绕弄妇。今来盆水曲。秋雁晚行飞。国有文皇召。人惭谪传归。

回行过荒塔。历览遍吴畿杏树栽时久。莲花刻处微。南溪两。东岘日辉辉。瀑溜天童捧香炉法众团。烟云随道路鸾鹤远骖𬴂远上灵仪肃。生

公谈柄挥。一兹观佛影暂欲罢朝衣起东林生早凉。高枕远公房。大士看心后。中霄清漏长。惊蝉出睹柳。征日䕃回廊。何幸沉疴久。含毫问药

王。休麟台朝士辞书府。凤亲禅宗出帝京归到双林靓惠远。行过五老访渊明白衣居士轻班爵。败衲高僧薄世情。引得病夫无外想。一身师争

笙先生。冉闲看秋水心无事。外结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然知杜日辞巢去。菊为重阳两间。浅薄将何称献纳。临

岐终日自徘徊。荀鹤诗。见本传。乐天经䆫灯熖短。僧炉火气深。索寞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又忆杨主簿新年三五象林夕星汉迢迢锺

梵迟。花县当君行乐夜。松房是我坐禅时。忽看月满遥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郑常送僧僧家无住著早

晚出东林。行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溪奇谁相待。香花兴梵音。张毅夫驻斾息东林清泉洗病心。炉峯霄溪近。烟树

荔阴。溪浚龙蛇隐。嵒高两露侵。猿声云壑断。凿韵竹房深。欲间吾师法。𡊮年力不任曹份峯头不住起孤烟。池上相留有白莲。尘网分明知

东䌸。要须骑马别云泉徐知证联句古殿巍莪镇碧峰。𣈆朝灵应题神踪。林间野鸟惊朝梵。岭上孤猿听晓锺。蝶恋半岩花灼灼。鹿眠深谷草

茸甘。游僧驻锡心皆佛。老树撃烟势似龙竹阴禅扁青霭合。岚蒸幽径绿苔封。老来欲脱尘境。阑访空关不厌重。本朝张啇英荡荡东风

著物华。渡江初喜绝尘沙。蔽空杉径四百里在处旗亭三五家。山叶卒青茶来过。水畦漫白稻初芽。憨懃说似漳圉侣。南北随乡不是夸。郭祥正

宝陀岩下檀松葟。旧客欣达煮术汤。忆着东林手处。十年添得雨眉霜。汪藻约教授游扰扰尘劳懒曳椐。此生终待老匡庐。两山分破吟难

尽。一水飞来尽不如。红杏成坛今髣髴。白莲结社谩踌躇。泮害夫子能敦约。共棌新间广旧书。李彭赠僧脱尽膏梁气。祗馀云壑姿。囊中及遁

马。笔下惠休诗。木末鸟还语。花边蝶浪窥。平章赖公等。吾病不能奇。岳珂闻历烟岩古。琮琤啻涧横。海潮秋八月。山雨夜三更。肯作随流想。难

忘漱石情。壮怀徒激烈。聊复以诗鸣。吴涧劝耕细霭轻烟弄晚晴。肿驱小队出城𬮱。顿将泉石膏肓疗。为识庐山面目真。古殿松葟无盛夏。斋

厨笋启有馀春。道旁处处闻流水。一部笙葟更可人。钤斋日日簿书尘。不觉光阴暗里侵。忽见前山有花发。始知今岁已春深。边风尚有寒吹靣。

䃳雪金无早系心。忧国忧民早日事。新来嬴得白盈簪。翻经台白莲池包信野蔓高台下。前朝记不诬。金文翻古偈。汉字变胡书。彩线风飘断。

缃篆火烬馀。破云间白日。穿水照笑渠科斗频更改。庵园几遍鉏。真门兼逸韵。两欲纂相如。洪刍翻经灵运推不去。爱酒渊明挽不来。无复㮔

边人作杜。空馀写影佛成台。杨时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夜悠悠。我来敛问林间趣。万叠青松自唱酬。李观送僧行非为客住非家。

此去庐山亦不遐。要见南朝旧人物。池中惟有白莲花记述。寺诸碑。李邕寺碑。云云其词曰。灵山兆发。真僧感通。剩泉有力何神致功。法仪外演

禅心内融。性除偏执。门开大空瞻礼云集。㕄居峯等。越岭团胜。降平规博。牙信臣礼施。护供兴作。大起重阶。广延阿阁严幢踊出。宝塔飞来。等客月满。

法宇天开。化城改筑。道树移栽。松清梵乐。石敞花台金客海游。法影山荐。毒龙业消。渔子心变。万里西传。一时宋。笔戎异间。穷厚惊眄。还实法主谢

文客。光颂累彰。德名增勒。𦔳起江山。声流金石。一言可追千载相激。了性了义。克古克今。止持绍律。定通心。观物情至。怀缘道深。故凭净业。永

纪禅林。黄裳寺记佛徒安于律居十八九。父子代更。湏利乃合。是非相刑。忧喜自伤钦金之味。阴阳之情与流俗生聚无以异也。于此稍思。易

律以禅。学使一师。居使一堂。食使一味兴居同时。取舍同事。一就检东。无容私马。幽党监情。莫能投间而入。其势必至于为善。非细德也。东林以律

居七百馀败。净杜之流风遗泽。不足以吹扬微尘。洗涤后代。让利名。破法律久矣元丰二年。转运司以十方住持请于朝。下有司徕大士居马得广

慧于宝峯。远近徒属。后先将迎不谋而事集。不誓而志立。昔者为房五十师悉废。而公之法堂之高广。僧堂之宏深。经堂之虚寂。廊之修。门之传。云

云。诣山学人。闻道所在。振锡而来游。不知度越岭。穿长林之为劳也。广慧书来求致祭文。云云。律以行进。禅以慧入。行无慧不立。慧无行不生。宜极

则一。岂复有禅律之校哉。云云陈谦重典寺记淳熙十六年春。东林寺炽于火。云云。是年予通守九江。欲造溪之上寻十八贤之遗迹。僧昔曰。

皆煨炉之未矣。又欲访晋唐以来碑刻。曰皆瓦砾之馀矣。未或坏国有数。然余过至不能。不致失所以来之恨也。后五年。余奉。使湖北道。走书曰

东林复矣。盍记之。余喜共复。而释向之恨也。尝考建寺之本未。盖自远法师。合道俗结为净杜。远役而寺以律居。其后或废或复。本朝元丰二年。易

为禅刹。诏揔居马。乃取昔之为房悉废。而公之为屋千楹。犹有未同思度嗣事轮藏三门。始成佛瑞。又建罗汉阁。东林之宇。于斯大备。其或若是之

艰也。淳熙之爇。一夕而尽。其坏若此之易也。玙乃经营。不五年而尽复。又何其事年而功倍。余间旧有神运殿者。以远初柢山。雷雨骤至。徒溪成陆。

大木鳞集。用以建寺。揔之作新。谷有巨杉。大风技之。栋梁足用。试间玙曰。昔之建也。以神迁。今之复也。以人力。得无复竟肖欤。玙称惟知竭力以起

门户而已。余谓之曰。非子所病也。凡天下至常之理。即古今不易之妙。虽大圣贤修习精到。贯通幽明至于食粟衣帛常理。未始不与人同者。乌睹

未必觋异出怪而后为道也。云云达之初夏建。摠之更新。玙之修复。三者皆人力。知功有难易则存乎时。未已坏之而已成之颅已主之。而已任之。玙之

心也诚。故其志也达云经藏李肇碑铭。释迦十二部经。皆立言垂教之本。西至以胡文记之。谓之梵书。料斗文宇之类也着以具业。谓之梵夹。杀

青为简之类也。后汉天竺人摩腾始至中国。出其文四十二章翻为隶书。至𣈆沙门法护。过游西国。违言语之不通者。梵三十六书之体。而运梵书之

诘训音义照后大备。虽为道滋广而难能亦甚盖以事生六合之外。教出五常之后。时人无能知者小则误于文句。大则失于宗旨。自汉永平至唐

开元。祖述之士。凡一百七十六人。有桑门之壐译。有居上之覃思。有长老之辩论。有才人之撰集。㧾五千四十八卷历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简台

秘阁。此所以浩汗于九流也。庐山山岳之神秀。而东西林为海内名刹。有悉远道生之遗风。四年馀年。锺罄之音不绝然而三藏经论阙而无备。元

和四年。僧灵澈言于廉问韦公。公应之如响往年公夫人萧氏终。有珮服之囊。于荆州买田。收其入以奉擅施。至是取之。增以清白之俸而经营焉。

即洪州诸寺。杂理其事雕函饰轴。渍蘖磨墨。僧谋而吏职。暑兆而寒就。先命度地之宜。默就规制。悬成剞劘。结构浮江。而至施为殿堂。用尊秘藏。以

备名山之关。而资学者之求。公之素悉云尔。云云五年韦公甍。七年传陵崔公悯泯旧绩。由是东林以遗功请篆刻之盛其成公志。故府从事李肇

为之文曰。多罗之教。神道不测迦叶承之。布西域兮。批尼之用其法翼翼优波受之。垂作则兮。阿昙之文。演𢃡宗极。王公大人为之饰兮。韦公之迹。

崔公之德。及兹宝藏。何崱屴兮。崇崇二公。合发愿力。传之历劫。千百亿兮。炉峯之北。露坛之侧。系之伽陁。金石刻兮。唐蔡京碑阴记。云云。元和

初武阳公廉刺江西。和惠多暇。观二林精舍之最。佛书阙如。以月俸家则经始大战。庐岳师资坐闶贝教。皆怀德于公也。招满皇帝。患僧繁滥诏省

其居。以严其人。因是林藏毁经逸。先帝即位许胜地复寺东林振马。僧。行言立心至勤。完集经教。走丐历岁。克就无期。大中十二年。洪广浑宣。口镇

兵扰。先帝以中丞韦公。葬果多智诏驰镇旧地。光德在人。咏歌不息。江湖老叟。有怀惠泣下者闻公至。皆愿缚戢出迎。故公未至。而人已安。才至而

贼遂卑。皆如先帝之策。云云。莅访旧事。德绩尽在。独经藏缺马囹召行言倾俸使复。不一岁而藏成。经备如初。继先志也。崔黠复寺碑铭佛之

心以空化。执智化也以福利化。欲仁化也。以缘业化。妄术化也。以地狱化愚劫化也。故中下之人间其说利而畏之。然用其法。不用其心则失其道。

蠹于物。为国者。取其有益于人去其蠹物之病则通矣唐有天下。一十四帝。视其甚害理而汰之。其道甚桀今天子取其有益生人。稍复其教。以济

中下。于是江州例奉诏。余时为刺史。云云喜而复之。民物之困。不可横职。得旧僧正言问能复东林乎曰能。即断其发而勉之。又命言撑其徒得二

十九人。心生力完臂股相用所至响应。下虔江之木。鸠食访工。陶土冶铁。匠成于心。规授于手若殿廊门阙。厨库食息之所。罔不备具。役工六十五

万。言访余曰自远若干岁。而传法之地灭。赖君复之。君宜书之。余则曰。复之者上也。主其事而书之。于予葬辞余尝观𣈆史慧遂之事。及其书其辩

若注。其言若锋足以知当时取。所谓远师者也。吾闻岭南之山。峻而不山。岭北之山。山而不秀而庐山。山与秀两有之。五老窥湖。悬泉矗天。统香药

灵乌闲兽喜。烟岚之中。恍有绛节白鹤。使人不能回眸。云云。故寺以山山以远。三相挟而为天下具美。今言能𢚓佛之法。推远之心。修废之勤。倘移

之于邦国之理。何故不成哉铭曰万窍怒号群波猛起刑戮不加。仁义莫止。有得佛心则灭诸炽。惠以性生。性以悟理。贼成惠䑓。鉴关妄执。根深则

定。叶茂则死。则可用理人。不独养已。峨峨庐峰。矫矫慧子梁以崇山。津以江永。不骞不竭。吾愿不已。上复其道。吾以塞诏。惟师有言。勤以克肯。四五

年泉。休功再绍。山川不改。旧物复新。诚汝其徒。诞将又沦。黄庭坚。藏经记元丰三年。大相国寺二禅院成。赐名东曰慧林。西曰智海。礼部言智

海还于四方。得江州东林寺僧常揔。诏所在给装钱上道。揔故称老病山野。不能奉诏。诏勿夺其志。云云。道俗倾动。相与谋曰。吾师不肯为西寺用。

又将弃东林。而追寂于穷山。凡可以安揔者。皆尽心力为之。于是能者致力。巧者献工。富者输财。辩者劝施。数年之间。为屋千楹。最后为转轮莲花

经藏未及成。遣其徒永邦来乞予记。子见邦之为藏经调护墨工。是正板籍。积书如山。尽历邦手。于以谓能成揔公所啇度无疑也。夫用力则外曼

而不来。用智则物猜而不应。不用智力。则物归之此其故何哉。邦之言曰。莲花藏。世界海。非人非天。虎啸于陉。震风簿木。龙鸣于川。大云垂空。若有

君之者。而不知其所从来。吾师之道。芒乎昧乎物故华乎。予应之曰揔公之不应诏而西也。似若有谓。未必真有妙处而来者。云云。岂真知之者耶。

子勉之。岁成。予为若记。元祐六年。揔既没而经椟犹在寓舍。及其门人思度之室。时邦与主事者不合。因谢去之。度来告曰。畿及藏殿将成。惟是经

邦有勋焉。而先师之手泽也。愿终先师之志刻石纪之。黄庭坚曰。方揔公盛时。化蚁冗蜂房为广夏何其易也。比其未路。欲成一经藏。而身不及见。

又何其难也。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行百里半九十者乎。抑创而有者。其成坏自有数。当成于度之世者。虽揔亦不得认而有之耶。古之得道

者。阅世或馀百年。而栖迟筚门之下。虽有大种越。不听增一草。盖知三界一切。幻泡众生诸烦恼。即是道场坚固法在此而不在彼耶。神运殿。张

商英记。云云。由远七百有馀岁。律以父子甲乙继。教弊数极革于我朝。揔禅师应缘而出。于是𡒄陋而敞之斥狭而广之。绳曲而直之破蔀而明

之云云。不逾月殿成列塑佛像。会新禁不以黄金饰物。徐国王间之。见上曰。乞从中赐。两宫从之。诏特赐金幡一万。师曰前此固缘则殿与佛既成

矣。后此因缘。则公其为我记之。余闻昔者鞞瑟胝罗。供养称擅座。而不设佛像百丈。德山。建法堂而不建佛殿今东林提宗纲行祖令。乃区区乎世

间之务。枝木以为骨。土泥以为肤。蚶螺以为髻。锼金以为衣。焕以五彩。饰以珠珰。承以宝台。严以部从。然则佛果有乎。果无乎。曰观有而有之者。是

有之有。而非无之有也。观无而无之者。是无之无。而非有之无也。云云。去子之聦明。观殿不以土木。观佛不以相。观揔不以迹。而相与契于冥行之

先。会于思议之表。则精粗一致。而今古同归契。法堂张商莫记元祐二年。七月。东林寺法堂成。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徙众七百。

稽首白居士。言我此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昭示来世。无有一人能承当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守护以待也。居士曰。汝师说法。

与过去诸佛异。吾无得而记焉。云云。虽然。尝试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卢粹精。未始有夣。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㴜也。未始有坏而

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浄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𢚓之。为之种种譬谕方便。为之三秉五教河沙甸偈。

不足以释其情。而夺其识。于其究也。以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累敛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然

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竟不可说乎。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没渠流恶于

皆废之井。禅师于是奋迅定勇。驾无碍惠。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感者解。执者破。垢者涤。病者廖。然则有其事。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必有其

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重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方丈。唐僧元楚观音方丈记。观音之于诸先

觉。犹孔门之亚圣。其非智应用鸿纤境刹。常如视诸掌。郢川屈旻。固兄宗厚为空王弟子得间斯语。遂施二十万。造方丈。作普门功德天饰𣑽仪如

语如嘿。危冠百宝。夙容动摇。俾愚菲薄。旌寘坚贞。噫兹寺也。自晋至唐。五百馀载。土木有坏。因而造之者数也。真风未弭。因而复之者时也。太守博

陵公。棒诏指挥之。龙象三十人。经营建立之。遂得炉峯增色。图牒再张。车盖贵游。逢迎相贺。挹虎溪之微波。清尘尾之风韵。緃容吟啸而去。若是则

安知来者无柴桑乎。往者无雁门乎。力抒肺肝。远谢泉石。乾明寺。禅在香谷。本𣈆陶范所置。僧慧永西林寺也。太和二年。有通隐桥。周续之。号通

隐。香谷亭。永挥居香气有异。梁天监三年。隋大业二年。并加增葺。唐置水阁院。正元二年。有水堂。有憎灵澈应之。齐已诗。南唐重修经藏。保大八年。

本朝太平兴国二年改赐今额。水阁锡名隆教。庆历初建浮图。后增揽秀亭。有梁武帝蹙线钵囊。张僧繇王翰画。张画庐舍那佛在阁上。王尽湏善

提在藏西壁。自称樵人。王翰。南唐时也。欧阳询碑。颜真卿牛僧孺字。真卿以踈拙。贬佐言州。夏六月癸亥。与殷亮。韦伯尼。贾镒。杨鹔。憩于西林寺。有

法真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志恩之上足。余内正义之阿阇尼也。缅怀远现二公之遗烈。导余跻崇阁。示余以张憎繇画卢舍那佛像。及

梁武帝蹙线绣钵橐。因寓题。欧阳公所撰永公碑。鲁国公颜真卿记。韦应物。韩退之。白乐天。及本朝二苏之诗。岁月视东林尤古焉。题咏。居易。

下马西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是灵山客。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散作万壑春。疑为一气碧。身闲易澹泊。官散无索迫。缅彼十八贤。古

今司此适。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独有不才人。山中弄泉石。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心知不及柴桑令。

一宿西林便却回。张商英隔坦禅律两招提。却是人心咫尺迷。百亿湏弥四天下。凭君。为我指东西。刘仙伦路入康庐西复西。翠烟深

处著招提。山僧几軰雪垂岭。水鸟数声云满溪。莫对青山谈世事。且循粉壁看留题。禅房夜卧衣棠冷。夣破锺声月落低。岳珂。龟趺十丈屹岩竟。

古寺残僧正寂寥。律演金轮开印度字遗石磴说隋朝。续题剩有名人迹。接畛犹逃劫火烧。吊古未磨今古恨。又携笻策过前桥。揽秀蔡确秉

兴𧦴兹亭。朱槛临曲洲。俯仰一寓自。高风振衣裘。新阳力尚微。冰雪浩未收。出没林间翮。飞鸣各有求。缅彼北山岑。翛翛云气游。闻有两高土。茹芝

卧岩幽。长离在青冥。燕雀安得谋。伊子世味簿。坐感岁且流。愿言从之子。相兴物外游。郭祥正行瞻香垆峯。未出二林口。一区广地如希平。谁

作新亭名揽秀。秀色可揽结。正对香炉峯。李白爱之不忍去便欲此地巢云松。清风洒靣如冰雪。倒尽金壶颊不热。寸心何独忘宠荣。形骸遗尽神

超越。寄言世上事。劝君早归来。霹雳轰雷胆欲落。忠愤虽死何为哉。此时竟不悮此心徒自知。岚光向晓紫翠滴。杜鹃更在深林啼。记述。西林寺

隋欧阳询碑。云云。昙现比丘。俗姓笁氏。伪赵良将。知苦器之难安。惧浮生之。易尽。以荣利为桎梏。用名闻为羁绊。屏弃喧哓。专修宴寂。玄风独扇。

息心无侣。匡阜灵岩。地镇层𡨛。日月之所萦回。云雾之所烝液。激白水于青霄。照离晖于石镜。云云慧水。人师物匠服道御身。形性两忘。怨亲等观。

绍隆主紫。安禅结宇。晋光禄卿陶范。兴起佛事。縍建伽蓝。薙草开林增基架𪩘。夷𡻁筑堂。䟽峦抗殿。长廊绕磵。科砌环流冬燠夏凉。经行毕备。命曰

西林。是𣈆太和之二年也。永公化缘将尽。曾无忧生之嗴。冥照幽通岂若逆旅之舍。欢喜合掌。奄然终谢。云云但年代推薄。寺宇凋华。梁天监三年

有恩律师。聿来憩止。稐葺道场。大隋握镜。天下文明。云云。慧达禅师。爰自金陵。至于汇水。欲于道场营建重阁。即有曹愖三十馀人。共相劝督。以大

业二年。爰戒匠人。匪日斯就。逶迤飞阁秀出青霄。延襄层轩。俛视无见。炉香兴峯云共郁。锺聱与幽谷咸响。模写瑞像。光相殊特。舟获竞姿。紫銧争

耀。力虽人就。妙乃神输。达公寂病。次有道唯纂修厥绪。寺僧等。以为树道风于长世。诏德范于来禁。莫若勤兹绀碣。寓言雕箓乃为铭。云云。水阁

院。唐偕记。云云铭曰。佛即三界。经在微尘。一尘经卷。三界佛身。悟则无土。剖则正真。不垢不静。旡我无尘。般若观空。沤和涉有。为象王回。作狮子

吼。入藏流通。三乘传授。诠以真心。生从佛口。峩峩庐阜。郁对西林。惠永遁䟽齐朗修心水撃清响。松偃繁音云云。宝林寺。在大林峯。慧远之果园。辟

蛇行者之田舍。有葬牛冢。梁简文帝为刺史所置大林寺也。天监二年与地纪胜。白乐天游大林寺。记云高地深时节绝晚初到恍若别造一世

界。有平云庵。唐初重建。皆板屋。海东僧居之。本朝治平二年改额。寺有谢灵运诗。在大林峯条。虞世南记。李渤萧存魏宏简诗文。又不传。见白序。又有

白居易等纪游及诗。本朝陈舜俞记。大抵称境物气侯之异焉。题咏。刘睿尘孤峯㴠万像。秋风气何清。庭际南鄣出。林端西日明。山门二缁叟。

搌锡闻幽声。心照有为为界。业悬前后生。徒知真玑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乐天人问三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正开。长恨春

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贯休玉像珠龛香阵横锦霞多傍石墙生。辟蛇行者今何在。峯顶唯闻鸠鸟声。妙吉祥寺。在天池峯。即陶侃所

致文殊光像之地。奇刻文殊感应事䟽。昔陶侃建旟南海。有溓人见海滨发光。因白侃。侃遗寻。俄见金像凌波趋船。验其铭勒。乃阿育王所造文殊

像也。复有商人。于东海复圆光。椅以就像。若弥缝焉。昔门育制狱怨酷。文殊现。镬中火灭水清。生青莲花。王感悟。毁狱遣诸宝塔。建佛像。此其一也。

侃送鄂之武昌寺。主僧珎。尝往夏口。夜夣寺火。像屋独有神国绕。珎驰还寺众已焚。惟像屋存。侃迁荆州。遣迎像往。壮夫数十。确不移处。使具闻侃。

听还本寺。侃后归江州。迎以自随。复为风涛所溺。慧逮创寺东林。祷而出之。迎致了无艰阻。故谚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其追遥。是也

隋末贼发僧众走匿。有老僧来辞像感夣。尔年老。何得相舍。遂住时冠入山虏捒。僧曰。贫僧安得有金帛耶。寇燎以火求之。僧曰。徒受炙死。机尸伽

蓝。驰出寺外。直欲杀之。僧曰。吾年七十。不负佛教。待正念现前可以下召。贼许之。得正念现前仲显受刃。刃返刺贼。群贼惊走。像奉阁上。武德中谷

风吹阙北倾。命正无计。僧㤽像。即日大风自北。阁正如旧。唐末。兵戈犯境。有二僧驰像藏锦绣谷中。平定往寻。惟有空岩。二僧相视怀疑。遂焚香泣

祷。乃。瞻像于烟云间。自兹建伽蓝。或现金灯。或觋变罗绵云。或五色圆光。或虹桥。或含身亭阁。云云。唐置天池院。大中四年。本朝荣宁三年改今额。

寺有赵忠定书。翰王雪山圣灯记。记咏。王古瑞相记。始予见文殊瑞相国。愿往瞻礼。元丰八年。彼命使湖外。道出九江。八月二十六日至天池。

初夜焚香台上。见谷西有灯而白。僧神鉴曰。此银灯也湏臾有如炬者。如星者。如金者分一为多。合多为一者。高或逾山。低或住壑远或在江之外

不可遽数也。夜半岚雾大起。洪洞一白。咫尺不辨人物。而灯终不可掩。又有气起于深谷。色若水墨。其长参天两旁白光映之。宛若塔影逾时乃隐翌

日两。闻锺声隐隐在崖谷间。又闻振铃尤清越。问此何寺也。鉴曰。近此无锺。在远者不可闻也。且今非锺时。山谷闻宁有法事耶。此有罗汉峯相传

下有圣寺。或闻歌呗统磬声殆是欤。是衣两甚。有二灯甚逮而明。二十九日开霁。将下山。有云西来。阔如大江。轻明莹白积雪叠王。不足言其洁晨

霞笼月。不足状其光。鉴曰。此变罗绵云也。中有五邑炳焕者。祥云也。云界之间。如物如人。胜异百变。而其西竟天光色如金。极久乃散。无祐元年。蒙

思移节淮南。三月二十一日。复携家登天池。中酉间。有二圆光现山西照耀。久之有金船度空中。复有金阁现山坡。移时乃隐。夜有灯出水上。少顷即

变其状如塔。次夜大晦雾。灯益明。其多不可胜数。兄余再至。而所见如此云云。若四方求者。所见圆多。江淮之人。不远千里而至。有久祈而终无所

见者。有众所共见独不睹者。有至即见者。与失见之多寡同异。类非兄情所能测知。此皆览言也。夫以圣境不可诬。而贤士大夫与四方之人不可

叹。稍自爱看语不妄。余为此记。岂恤世俗疑谤。将以告夫间而未详。信而未见者耳。王质圣灯记灯自内生。非自外出。信心者物。心随物现。驰

眼向东。心亦东之。心眼双行。不分先后。及南西北亦复如之。云何。它所而无此境此山。良因际文殊故云。云云。何于灯有见不见。其于文殊有疑信

故云。何于灯有多或少。其信文殊有深浅故云。云就此一根。显是一境。从心合眼。从眼合心。表臬牵连。牢不可解。觉运景臧。其米还者。兴景相追。心

枯眼穷。景自销寂。遇夜见灯。岩高谷深。随念随起。云何阳升。成无所见。换心移。灯则随之。若慧光辉。岂日掩没。此根起信。亦复起碍碍至极时。宁

如不信。谓灯为宝。即幻求幻。谓灯为虚。将幻除幻。云云。复说偈言。是灯非草爇。亦非以膏滋。又非以瓶时。亦非以盘擎。自灵府踊出。眼界现光辉。随

高下岩各。以至杳霭外。然析近眉睫。条出寻丈问。亦有本无睹。启发悲悔心。发心不涢臾。所见亦如是。暂发俄即追。终亦不可得。二人或益处。所见

各一境。以至五六軰。亦复五六种。人心如人面。是灯亦如之。譬如有日人。皆见当空月。目有昏明异。月亦分昏明。或有日昔者。随昔作光相。不幸无

目者。元未尝有月大智慧光明。遇满河沙界。云云。何独不见灯。亦复不见我。何独不见我。揔不知所见。云云。萧之敏诗俯仰区区类桔𧧪。访幽

寻胜自忘劳。云峯一握天还近。雪径千盘地最高。支杖缓行真野逸。拥炉端坐或禅逃。幽人未厌看游客。烂煮园蔬饭老饕又细如珠颗大如杯。

照夜浮空去复来。神物戏人安可料。密移星斗下岩隈。圆通崇胜院。禅广榴附。在石耳峯下。本南唐圆通观音道场。开宝五年建。基地得观音像

故名。有梵音阁。清音亭。有昏通叔诗。横泻寒泉漱碧烟。晓风明月漾清㳠梵音常在轩䆫外。好说毗卢顶上缘。石渠引泉遍寺。青石啄。凡二百五十

丈初命僧缘德主之。太平兴国四年赐今额。崇宁中。主僧道旻并广福院地。本尼院。开宝四年置。是给尼并田而有之。与地纪胜。圆通禅寺在德

北县南五十里山北之大刹也。寺于绍熙癸丑甲寅闻。悉为煨烬。不数年。𣇄新胜于其旧绍熙重建。兵火后复。院有南唐金像观音。即基地得者。后

主乎诏。及𣈆王景遂宋齐丘王崇文书。曹翰诗。后有陈舜俞。崔𬸘。苏东坡。王梅溪等诗。并周平园记。题咏。曹翰增缘德。二十年来访道人。奔波寒

暑备艰辛。谁知此日圆通会。便是今生出世因炉里有舟欣得遇。法中无语幸相亲。如何至诀客传受。免向迷途强问津。舜俞庐山之西形势聚。

无位真人依位住。地祗掣鏁金城开。石龙喷水银潢注。峯峦约勒万马回。杉松自作千兵护。宝殿峥嵘跨碧宵。圜客丽服微西顾。江南妃子亲施田。

香饭供僧无亿数。法焰相传十二人。师泛铁船杨子渡。杨子渡头秋风高。霹雳驾云翩惊涛。中有渔家妙绝手。一钓三山连六鳌。纵时大地悉震恐。

收来尘刹无纤毫。当年曹许心莫逆。今朝人作圆通客。挂冠已脱尘俗缘。一心愿住清凉国。清凉之国进能知。日长马倦人多迷。从来闻说曹溪路。

只今踏断卢山西。雀鸥峥嵘庐山高。下看三江水。青天瀑布飞。白日看烟起。人家关崦口。石道乔松底。似窥仙刹丽。单影乱峤尾。亭亭两金阁。

妙雄青云里。瞻言古堂侧。绛幔垂鸟凡。煌煌重瞳君。王带攒文绮。名为天下笑。身系降生邸。辛苦万无功。一戏直童子梅溪夹道森森簪老松。

烟霞深处忽闻钟。虎溪水隔俟溪水。马耳峯遵石耳峯遗像人犹祠后主。开山僧不畏先锋。明朝振锡山南去。喷沭飞流看玉龙。记述。余靖奇记

云云。无生之说。以去缠䌸有为之法。以证因果。二者并施于世。随所悟解归之。等觉佛去世后。持其说而化于一方者。信向远近。视其缘之厚薄云

耳。庐阜棠胜禅寺。江南李氏乾德二年所建也。远公遵池绝顶。相望渊明栗里。高风接畛。左泉漱玉。可以滁昏烦。前林敬空。可以乐开旷。真遗世观

空者。宴息之地也。景祐初久虚禅席。得今祖珂师焉。寺之故居瘅陋。不足客四方之来。云云。其堂皇殿闼庑序管库之不如制者一皆新之。轩槛四

合。三百馀楹。雕琢金碧。皆极。婍丽其徒居于斯修于斯。觉于斯。夫见宗祊而起孝。睹墟墓而生哀。视塔庙而增信。其理一也。某故使官且师同郡人

故得其实而书之。云云。周必大殿记云云。江州庐。山石耳峯之下。当国朝乾德开宝间。江南李主辰昭惠周后。创圆通道场以奉瑞像。命禅师

缘德主之。今号崇胜禅寺。东坡苏公。当留诗颂。最为名刹。乾道丁亥。予尝至焉。中经兵厄。惟青石架筑导溪水。凡二百五十丈如故。馀非旧物矣。正

殿初奉观音。后改释迦文殊𣈆赞。而环以二十五圆通。绍熙壬子。长老师序移住此山。明年十二月。回禄为灾荡无孑遗。序辛苦经营。阅二年浸还

旧观。殿犹未备。郡人刘必建。以母命施钱百万。造殿五间。起庆元丙辰迄丁巳。宏丽坚壮。实与寺称。而像设未备。云云。庚申春毕工。远来未记。云云。

予谂曰。坏于劫火。存乎定数。成以愿力。则系人为。师之始至适遭厄会。不惮艰勤。始成胜事。非愿力耶。昔天竺僧至洛阳。望见宫阙曰。大略似忇利

天。伹彼道力所成。此众生浄业之力。师其勉率尔众。期于见性虽复。山河变灭。而不坏者固存。此之谓道力土木云乎哉。宝严院。禅在帽子峯麓。

本唐末田道者常真接待庵。初置双溪院。天复元年。南唐赐田。有手诏。交泰元年。元宗赐。使给诸庵之无田者。本朝端拱中重建。景德三年赐今额。

嘉泰初重修。绍定中建轮箴。与地纪胜。在德化县东二十里。伪吴时有僧号道者。勤身耕厮。以待四方。为山中之表倡。记咏。樵令宪修寺记。循

九江福星门而东行二十里。院曰宝严。翼然于官道旁。实唐僧常真开创。地有双溪。因以自名。皇朝景德中赐今额。真师姓田。躬自垦斯。除柴荆。筑

室宇。以肃往来游方之士。金碧焜燿。为诸方所称。中东废与。莫可考稽。建绍抢攘。簜于煨埃。来者经葺故庐。仅庇风雨。嘉泰初元序师于是量入传

赍。鸠工度材。滆者补之。倾者植之。故者新之。司业易公。大书以扁其门。境界庄严。泉石改观。远迩讃叹以为田道者复出或曰。一切世法。犹如空花。

学道之人。寸丝不挂。师固宜以寂灭为宗。以禅悦为乐。今乃区区于有为功用。其于道法何用哉。予曰不然。主席之人。接物利生。国当以缘事安众

为先。至于安禅办道。则亦随力所至。若一切废置。而不以缘事为念。区区自利而不以安众为心。是岂方便之教哉。师天资纯正。造诣平实。饼锡所

届。作大饶益。呜呼岂所谓愿力而来者欤。程师孟诗路口百馀松南唐古梵宫。溪边石不断。钵里饭无穷。山态时时别。泉声处处周。元宗遗手

墨。犹足耀门风。禅智寺。在莲花峯麓。唐置名净居。天复初治平二年改今额。有绿野亭。见陈舜俞记。政和四年重修。释守端记。循东城源而入荆

扉竹溪。杉松罗植。盖张幢列。含飙吐霭。弥属崩峦。于中砥平。现一鹓刹。则禅智寺马唐天复甲申岁。撤民居为之。本名净居。我宋治平初锡今号。

呜呼。不籍寸产。取钵诸檀。视代如奕綦。假室若悬罄剪焉倾覆。名实殆丧。绍圣甲戌。有庆昭。乘虚来董。舆人难之。昭笑曰。不废何以兴。其天赞神助。

冥以授我欤西林齐讷撤金钱百万遗之。昭欢然如获伏藏。首建大殿。塑佛像。次为门廊。为庖库为堂寝。僧有寮宾有次。栋宇相承䆫闼互映。山喷

云锦。高覆其上。峯状石榴。供之目前。驱双涧以左旋。促千岩而右绕。云云。远公曰。三业之与。必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

则禅智之要。寂照之谓洗心浄乱者以之。研虑彻悟入微者以之。穷神功在言外。经所不阐。曩吾佛祖密传到今。如线不绝。孰不说是禅智为心宗。

即昭公荷法无难立。事有断能不𬯎家声者欤。云云上龙泉寺。在莲花峯。本慧远初结庵。唐置寺。天复元年。有龙泉。尝岁旱。远请龙王经。有龙趣。

上天乃雨。普照寺。在江矶。本晋昙珣律师讲经之地。慧远之别隐也。有白鹿台。南唐置寺昇元三年。本朝祥符赐今额。绍兴重建。有楼𬬭记。余少

侍先光禄。自洪都舟行过彭蠡。望庐山开翠屏于空外小泊南康。迫于行役。不及一至山中。历指五老香炉诸峯。怅望而行。犹意此生可游也老矣。

遇人自山中来。必问泉石之胜。或惠以图兴记。读之若身到其处。住育王瑞公。九江人。尝以问之。最能言受业普照寺之详盖院去盆城才十五里。

为邦人游乐之地𣈆昙珣律师。讲经宴坐。感白鹿之祥。𣈆义熙中。远公与十八贤结莲社。山巅水涯。建立法幢甚众。此其一也。虽非深入庐阜。而面

势殊胜。附江矶池。前横大江。江中桑落洲。正与之对。亦为一古刹。中更。兵火。荡为榛墟。绍兴初僧崇信始诛茅其徒普诚师瑞軰。相与募缘兴建。已

而正殿廊庑。法堂寝室。轮藏三门。锺楼佛阁。庖湢等处。无一不备。瑞公自以土木但有。为功德出而游方。以一大事为己任。云云。因念受业香火之

传。犹有未满人意者。鏧衣资度十僧。使相其事。为経久之计。增田以待云水。是利之立。几七百馀载。既废而大兴。岂无数耶。云云。一日语余曰。出本

无心。住亦随缘。吾将老于故山。山间素无碑。愿为之记。归而刻之。噫。予既无由杖屦相从以酬素愿。师之归度。无再见之日。庐山面目。终不能复议。

既为书其始末。又重为之怃然也惠济寺。在吴章山北本伪吴龙泉院。治平二年改今额。元祐中迁溪西。大观初徙今址。寺有刘羲中孚亨泉铭。

即龙泉。铭曰。孚亨泉在惠济院。东庐山之绝顶。壁立万仞隐然如在天外。江南刘羲仲。往游焉。坐蹯石。漱清流。裴回终日。超然非人间所有也。作铭

曰。坊之则塞。澄之则清。不失其信。维心之亨。不塞不流。不满不倾。习坎之险。流而不盈。僧伯奎寺记。庐山之东。有龙泉焉。气像不杂尘境。江南

杨氏。天祚元年。即其间为寺。以泉名之。本朝治平二年改惠济。旧在溪东。地不胜宇。元祐中。推谅师患其隘于迁溪西。未就而逝。待制孔公常甫。壮

其用心。而为预记。实未尽如所载。建中靖国改元。余四望云山。有归休之志。适兹而至。殆若风契。惟时一殿新成。馀皆蠹宇。而溪山隘夺。难立门庑。

嗣者循之。欲以智胜。未几人与数穷。境随事变。猿乌悲吟。风烟荒凉。过者莫不为叹也。余迫感孔公之记。有相踵得人。则斯地不复寂寥之语。内讼

愧悔。义非苟免。乃请于有司。以嗣其事。呜呼。是寺今几二百年。或以人绝。或以事废。中虽易地。无异前日。三十年间。庆吊相继。何为然哉。殆有来之

者耶。切尝以为地之兴废。时之泰否。舆夫人事之聚散。莫不相符。然择地最为先务。诗曰。既景乃国。相其阴阳。世推郭璞地理之说。有足考者。大抵。

所安贵平旷。所向贵虚豁。山不欲强临。水不欲暴犯。若夫所谓洞天福地。在乎名山大川险怪之处。或高摩烟霄。环视千里。或下据渊壑。壁立万仞。乃

神灵所都。龙鬼所卫。人斯居之。盖有恃焉。又非世智常理可得而议。是寺故基。与今所处形势之陋。相去无几。所谓山之强临。水之暴犯。二者既备

宜致居人。连于袤替。直前有平原。高明可爱。所主之冈。自坤而丙。止卓起于云汉之际。所道之水。自丁而艮。出会同于陵谷之口。峯崿列奇。湍流激

清。春阴晓晴。秋色晓霁。四顾霭然。有秀丽吉祥之气。质之璞说。无可疑者。余来之初目撃大槩。已计于胸中矣于是内出已用。外资众力。消吉即迁。

面壬设门。土木之功。虽未壮丽。姑遂已愿。它日山川灵气。感召人物。道德高风。久而益振。然后知吾言不妄也。云云永宁院。本在城东。唐天祐二

年置。名水安。治平二年改额。今在江矶。唐马祖驻锡之地。初置通济庵。崇宁二年移今额。有裴休诗。结庵灵胜地。通济镇江沼。浩劫有穷日。真风无

尽时。岁华空自老。消息吏谁知。至此惊尘虑。功名自可遗。般若寺。禅在高良山县西南七十五里。唐置。天成门。有𣈆柏。妙智寺。在官道旁。本行

春亭。绍定中改建移额。陈阜舍三废寺田归之。以接待游者。馀寺院。瑞相。白鹤乡。本名宝相。胜果。南昌乡本名清泉。右𣈆置。惠慈。白鹤乡。本

名陶泽。唐乾德四年置。清修。白鹤乡。本名幽居。梁大同二年置。觉明。本名泉塘。唐贞观元年置。证照南昌乡。本名清泉。三年置。福昌。白鹤

乡本名头陀。大和元年置常乐。改禅。本名报恩。大中初置。并赤松乡普庆。本名保庆又名药林五年置。并赤松乡福海。本名福溪。天祐元年

置。法兴。楚城乡。本名禄兴。天祐九年置。净信。楚城乡本名报恩广福。德化乡。即下化城生公讲经处。杨吴顺义五年置。妙应。赤松乡本名

宝应。又名白乌天祚三年置定明。甘泉乡本名长平十三年置。广仁南昌乡本名仁景。有断䂩周显德六年置隆教。白鹤乡。本名闱教。乾德

四年置。以上治平二年改今额妙慈。南昌乡。宋大明三年置圆教。仙居乡。四年置。天华。唐大中元年置。永清。德化乡。杨吴顺义二年置名

下莲花。广福。旧在甘泉乡。今徙澧湖。开宝四年置。香积。仁贵乡。庆暦四年置。仁寿。治平中置梵天。妙因。唐太和二年置。毗卢南唐保

大十一年置。兴福。端平元年自南康徙额废寺院。普照。即上化城。生公诵经处。惠达立名。遗爱。见草堂记。右𣈆置并德化乡。舆地纪胜。白

乐。天遗爱寺诗。并石临溪坐。寻花绕地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饶益甘泉乡。本名报恩。普泽。甘泉乡。本名普経。义熙二年置广泽。本名

龙潭。大中二年置。多福。本名兴福。杨吴顺义五年置。并德化乡。净明。甘泉乡。本名靖安十三年置。以上并経治平二年改。净明。楚城乡。唐干

封元年置。永华赤松乡太和三年置。德安附郭无相院。禅在县务南。本唐置僧伽塔。大中四年。本朝庆暦甲

申修。嘉定癸酉重修。有吴育记。禹贡九江之南曰欶浅原。山川邃以秀风俗慧以敦。至于世族不析。累口数千者讲士学为后民登有列之版。沭道

风为善利。奉真如之教是地之邑。实曰德安。北走寻阳。南面㢚阜。名山大泽。而城郭韬映其表里。茂林修竹。而水石萦带其前后。天圣间。家君为宰。

予就养者三载日与境会。邑之西南佛舍曰无相。有主僧德明能诗。工篆隶。年八十馀。精明不衰。家君公馀延坐与语真空。视人根机。为陈顿渐。皆

曲得所入。今逾二纪明顺化。上有足曰夣僧。于佛事犹力。得邑人石承祚。施缗饯五百万。构浮图五级。中以严觉相。外以归信心。气象神明。也居耸

观。遣其徒谒文以纪。噫。予侍亲官游有日矣。是不可不志。云云兴善院。在通济桥。本唐通济院。咸通二年。本朝景祐二年赐今额。净土院。在县

南。本杨吴归宗罗汉院。顺义元年。有南唐铁罗汉像五百躯。院废。像沦井中。有见者负而出之。院复兴。本朝祥符改额。有黄山谷诗。碑不存。馀寺

院智惠。县东旧学基晋大康二年置。名重昌。普熏。县西。唐天祐初置。名湴溪。并治平二年改。海会。县西。南唐天祐七年置。名新兴祥符二年

改。传灯。县南。名庆云杨吴顺义元贞置。兴国三年改废尼寺惠力。县南二里。唐大中八年置圆通。县南半里初名义丰。咸通九年置

诸乡开化院。在彭山。本唐华林院贞观二年。祥符中赐今额建绍焚毁嘉泰中重建。有委心翁记德安县治北有精庐曰开化。墓然于官道旁。

面敷原。背彭山西葛岭。东蠡𪞝。寺踞其中。竹侯松君。掩映葱藉敷阳佳山水也。建绍寺毁无碑碣可考。相传于唐。旧额华林。我宋祥符中锡今名

按俗谚相专诗曰贞观三年三月中。到今多少事无踪。惟留古寺彭山下。僧尚焚香答太宗。是知多历年所。绍兴甲子。僧道照得地寺西蟹坑迁焉。

云云。嘉泰壬戌。得今僧子义子义颇咎前人。不善迁革谋复故址。并心戮力。不数年间。成此浩缘。云云登者莫不增皈向之心。至嘉定辛巳。建宝殿。

塑九尊十八士。种种庄严。是可与种竹建精蓝同年而语矣。积庆寺禅在凤凰山襄敏王公家功德院也。元丰中置。馀寺院万安。西三十里。

唐大和元年置。名梓坊。大明。西四十里。正观。西五十里。并大中元年置。慈圣。西七十里。三年置。名宛节。精进。北三十里。五年置。净严。北

十五里。咸通元年置。名净居。无垢。北二十五里。二年置。名吉山。安福。西北百十里。中和二年置。名安。甘露南二十里。杨吴顺义一年置净

因。北七十里。二年置。名上元广修。北六十里。并南唐保大二年置。普严西百里。初名靖林。布金。西百里。建隆二年南唐置。名宣化慈相。西

北二十里。乾德二年南唐置。名灵岩。妙觉。东北四十里。咸平中置。以上并治平二年改。普宁。西六十里。中元年置法安。西北六十里南唐保

大十二年置。名西岗威德。北六十里。初名宋兴。建隆初南唐置。以上至祥符元年改。翠林。北四十五里。悟真。西六十里宝积。西九十里。并

大中元年置。永清西六十里八年置。废额。慈圣。西七十里。大中三年置名郎。定力。西五十里。九年置名吉祥法慈。西北四十里。初名

芙蓉。钱通二年置。以上并治平二年。改额。瑞昌附郭法雨寺。在县东北。本唐甘露寺。天祐元年。大中祥符六年重。

修。治平二年改今额。僧茂特记。甘露寺创置于唐天祐元年重修于圣宋之世。开广旧基。安布𣑽宇左连庐岳。右接澄江。住持聦公。盖有宿绿。

力期建造岿立绀殿。特建虹梁。重檐翼飞。叠拱翚立。碧雾凝于𪉑瓦。绮霞接于璿题。乃塑迦文等像。龛帷尧备。丹漆仍周。所谓庆偶昌期。皇上登

封泰岳礼毕。汾阴符瑞日臻休祥时见直兹泰和之代。实增庆遇之心。云云政福院。在县治西。本唐景福院。景福元年。本朝庆暦中修。治平改额。

樊毓记。瑞昌政福寺。直县西百步。原其兴建。即后唐景福中。庐山僧曰善宗肩锡而来。谓此真福地也。前瞰青盆山后枕王华洞诛茅筑土。以栖

之。栋宇草创而未具子璿绍持院事得众归。仰知大事之可圆。于是建三门。为之外固。时则大中祥符二撰也继璇者子平遂建法堂方丈。单之嗣

即今智初上人也。曰释迦正殿。岁久弗支。傥不鼎革。必陨坠乃与其徒抽囊资。导信缘得钱三十馀万重构之。始谋于康定元年。成功于庆历三载。

梁栋一新。金碧相照。廊庑四合。栏楯周匝。为间五十有五。为象六十有九。诚由初怀二公。戮力营置而然也。云云初请予纪其事。予非孯佛者。不可

谈空。乃直书岁月。天王院。旧在县治南。乾德中置。绍兴二十四年徙额。今在苍城塾。因祠示次山置。观音院。在县治东。唐置。景福元年。广孝

院。禅在县治北。唐置名法华祥符初改额。诸乡法安寺。在县西南。五十里。唐置。咸通二年。本朝明道二年修。钱宗

俸记唐咸通二年。有佛者于瑞昌良田社建寺。始有僧智怀善修主之。事或汗隆。时多迁变至。宋天禧四年。守通为寺主。年代浸久。廊宇渐隳。

虽云万法皆空。安可一日不葺遂遍拓檀越。重议兴修。明道二年。新佛殿法堂。两廊厨库。专来求文。欲传不朽。辞曰盆连古郡。为瑞仙乡。表刹南亩。

首基皇唐。多暦岁月。将隳栋梁。孰能兴葺通号法王。礼越辐凑。布施山几。显敝殿宇。掩映修廊。三时薰烛。六入清凉。铭于韫王。以永百祥。净明寺。

在四峯山本南唐后泉寺。保大三年。开禧三年改今额。浄明本杨吴大和中五。名禅苑。在县西四十五里。治平改。后废因运使朱世失至四峯寺。通

守赵希纯移浄明归之。题咏。赵汝驭四山围一寺。胜地出花封。秀竹辞春𥷐。晴云生夏峯。僧闲流水槛。村急夕阳春。与客下山去。鹤归犹带松

周日明幽幽古寺中。石桱受苔封。白日无一事。青山只四峯。野蔬为佛供。涧水替人春。僧困煎新茗。林间拾坠松。馀寺院筋竹。西三十里。吴

赤乌元年置。宝严。西三十五里。梁天监四年置。资圣。西二十里。梁大同元年置。上泉。西百二十里。善济。北三十里。泉坑。西百二十里。并

唐太中二年置。芦泉。西六十里。唐咸通二年置。乌竹。西南三十里。唐中和二年置。资福。西一百里。水陆。西四十里。北台。西百四十里。并

唐光启元年置。多福。西七十里。本名宝福。兴化。北三十里。唐天祐中置。名白山。以上并治平二年改今额。澄鉴。西五十里。杨吴武义二年置。

普泽。北十五里。顺义四年置。广蕙。西六十里。大和四年置。天真。北四十五里。天柞中置。利泽。西北四十里。本名惠泉。南唐保大四年置。治平

三十年改。大安。西北三十里。本名龙安十一年置。治平四年改今额。赤颜。北百二十里。乾德四年置。普济。北四十里。本名涌泉。绍兴二年改额。

刘城。西百三十里。二十一年置废额。普慈。北十五里。杨吴武义三年置。名下造。治平二年改。新福。南百二十步。开宝六年置。

湖口附郭崇寿院。在上锺山。唐置。景福二年有李渤苏轼记。语在石锺山辩。黄廷坚书霜锺双阁四字。韩松诗。吾闯海上多云气。万状十形各

殊异。人间亦有亦等奇。二锺之山篮其类。高崖凌空上摩云。下有岩隙颇幽遂。料应自古水泷濯。弹空蜂房悬师鼻。珍珑断续瘦入骨。奇怪怜峋复

苍翠。声如扺掌在灵谷又若鏧咳发深隧。星竽金石不一音。风浪翻腾随所寄。我来天晴江面平遂得优游访天秘。低昂𡒄坎或欹侧。藤蔓盘旋青

覆被。遥知蓬菜隔沧海。毛羽不航人莫至。归来困卧小蓬䆫。夣想高天三十二。宝锺院。在下锺山。唐置。开元四年。有任希夷诗。九江困轮彭蠡东。

江溃上下悬石锺。洪炉大治见奇怪。千仞𥔬矹云涛冲。旁罗冀籚万石从。侧立跂行势飞动。螭蟋蟠蛇结增层崖。神剜鬼划春幽洞。有如万钧陈未央。

猛兽怒翅将腾骧岂同九耳豊山上。欲鸣犹持天雨霜。南音函胡北清越。未许人人尽幽绝。小声镗鞳大噌𠴈留与坡山汎明月。长风巨浪相吐吞。

金镛自奏天然声。非雷非霆中清浊。龙渊蛟窟惊铿鍧。献子歌鑸景无射。千载寥寥声寂寂。此石长留天地间。海若冯夷能拊撃。馀寺院真如。

县西。唐光启二年置。名安福。妙严。尼院县南。杨具武义二年置。名法笔。并治平改额。

诸乡三学院。在故县。本晋陶靖节书堂。语在彭泽辨。及书堂条。晋置名惠发。大麋元年。有翫月台。流杯池。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额。绍兴中建轮藏。

有记在书堂类。嘉熙初修锺楼。刘阳记湖口距庐山才一舍。僧寺相望。三学又中立。县境相传为彭泽县旧城。以陶靖节作今日。尝即其地起书

堂。故寺有流杯池。翫月台。今虽废圮。然山水萦带。意象幽邃。必知其前贤卜筑住处也。寺旧名慧发。皇朝治平二年赐今额。佛殿之前。锺楼嶭然。

实乾道间。主僧图所建。今逾七八十年。楼弊将压。僧祖昌曰。楼坏则锺不鸣。何以起人敬心。力谋更新。乃昜以良材。上拣隆然。檐牙斯冀。中堵外昄。

为一方壮。观。鸣锺四远。闻者归心。其教之尊。斯楼不为无耶。云云。栖真院。在小黄山。亦靖节尝游。有贮酒大盎。色正绿。寺僧得之土中。邑宰异而

取之。中辽破制。陈置。名栖隐。永定二年。太平兴国中尝迁。治平二年改额。绍圣中重修。有记。院之栖隐阁。本名渊明。有王十朋祝禹圭诗。赵汝愚书

扁。记咏。记略栖真院。去湖口四十里。大平兴国中。有僧慧伦。以其地湫隘。逾一十二里而从焉。今院是也。旧名栖𨼆。治平乙巳改栖真。其地前山

后林。峭峻蓊郁。高人逸士。游者继踵。绍圣乙亥。僧智竮。勤俭为务。积微至著。不十年。自廊庑。及方丈法堂。佛殿三门。一鼎新之至于栖宾房含廋序

庖庳。诵経轩几。饭僧堂榻。莫不有法。其徒规行矩步精进勤修。皆竮之表率也。竮谓其徒曰。寺宇本为国焚修。安穏僧众。𦷥风雨而已。岂必崇堂奥

宇。妾兴天堂地狱。矫枉世俗。夺民财以夸殊丽。非欢喜布施。智竮不为也。竮恐泯没无间。后人颠坠厥址。慨然属予记。噫。竮之欲记。岂徒然哉。十

朋诗。林间古刹号栖真。高躅离寻晋宋人。我向迷途倦奔走。何由来向此栖身。禹圭诗。督邮一见来为辱。不暇税冕为膰肉。栖隐阁上字犹

新。堪叹五湖去不速广福院。在西山。本隋龙福寺。开皇十二年。本朝宝元初重修。宝元二年。治平二年改额。王立之记。龙福院者。隋开皇十二

年所置也。面对城山。背连乌土。云泉相映。松竹交阴。云云。惠安寺。在县东南四十里。本隋普安院。开皇二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额。有苏养真诗。

沙溪烟绝两才通。无数深红间浅红。山店落英春寂寂。青旗吹尽柳花风。馀寺院。圆果。县东三十里。晋大康元年置名。普浄。南五十里。陈永定

二年置。名莲花。无相。东北二十里。隋开皇十二年置。名止泉。吉祥。北三十里。唐大和元年置。名小吉。悟空。西南五十里。大中五年置。名山东。

明寂。西南五十里。二年置。名长安。普照。南二十里。大顺二年置。本名湆湖。治平。东北三十里。光化二年置。名义章以上治平二年改额。废额。精

修。东南五十里。唐大中初置。本名精舍治平中改。秋湖。北三十里。隋开皇十二年置。

彭泽附郭正觉寺。在丫髻山。杨吴置。名兴唐。乾贞二年置。时后唐天成二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额。相传李白曾游有诗。岩根摩断云。山僧顶

残雪。槛外通长江。寒波流碎月。但此时未置寺尔。普明院。在西山。本杨吴千佛院。置及改额。年号同前。有练光亭。西大江山谷所名思三贤堂。

谓靖节梁公及尉仙也。馀寺院普明。县西半里。本名千佛。正觉。东二里。本名兴唐。并杨吴乾贞二年。慈明。西半里。南唐保大十一年置。名

国。诸乡妙觉寺。在小岭铺。陈置。名兴福。天嘉元年。治平改今额。元勋诗。

解鞍得道场。倚杖谢尘境。松篁云雨上。殿阁河汉影。三春栏槛香。六月棿席冷。云云。朱利宾诗。有官增吏投。无事爱僧家。不惮山头路。来煎饭

后茶。谨鱼虽阅寂。松竹自交加。扫榻湏盘薄。吾生会有涯。集福院。在仙山。唐置。名安福。大中二年。治平改今额。有王雪山诗。落日荒山里。寒烟野

寺中。僧垣薜衣白佛坐藓花红。含后蜂糖熟。门前雁水丰。夜长难早睡。拥鼻松风。妙智院。禅在县南。唐置。名石庵。乾宁二年。一作端秧。治平改

今额。朱利宾诗。江南。景物可人意。夣裹家山唤客愁。岁月几何春欲暮。水云深处寺偏幽。元勋和放怀对客初寻笑。满目开花来放愁。望遂

此情天不尽。名山何得遂穷幽馀寺院崇梵。东四十里。晋永嘉元年置。名宝林。浄因。南十五里梁大罔二年置。名净国。惠照。南七十里。四

年置。名善业。广福。东三十里。本名长寿。清凉。东三十五里。本名兴风。定安。南四十里。本名义安。兴善。东四十里。本名兴福。鹫峯。东五十里。

本名中里。并唐大申元年置。宝林。东五十里。二年置。名桂林。法兴。东四十里。天祐六年。杨吴置。名广兴。宣林。南六十五里。林吴顺义元年置。

名桐林。宝。相。南六十五里。本名白塔。惠照。南七十里。本名泥池。法济。南八十里。本名电泉。并二年置。安禅。东十五里。杨吴乾贞元年置。名

固林。化成。南四十五里晋天偪三年置。名鸣水。以上并治平二年改。药。王。南八十里。梁大同中置。宝华。南三十里。浄居。南四十里。并唐大

中元年置。永济。南四十里二年置广福。东三十里。咸通元年置。法空。南八十里。光化元年置。定安。东三十里天祐元年杨吴置。大智。东五

十里。南唐升平元年置。真如。南八十里。建隆二年南唐置。论曰。秦坏井田。汉唐不能复。然民田有限口分世业有制。惟恐贫富相绝有受其饥

者焉至浮屠氏田则不立限制。名曰常住。无得卖。惟施而益之。则法所许。又甚者免其赋。岂以其徒。真能外形骸。识性体。享之不为泰欤无亦曰聚

徒而饭接待是名有馀。可及道路之寠庶几先王委积之意欤。所以不庸不调。而甘心富之尔。不章兵凶。间作流徙困踣。固不敢望其动念。缁衣其

侣也。亦麾诸门墙之外甚于越视秦焉。庐山大寺。田以万计者不数也。养所厚之僧才数十。常有不足之色。然籍势行贿。相攘而主之。则无虚岁

果不足矣。不知于何取偿耶至于殖产所在。置主司。聚游手恣淫污肆暴横擅水利。则邻壤早。而莫容救。甚者扼舟楫而征之。圆通岁入数。万有三

陂庄者。田在建昌。属江东。陂在奉新。属江西。横江置锁。常聚石以备斗。凡分宁靖安奉新舟过者。非买酒不得行。大为往来之害。诉之隆兴。则事属

邻路而不理。诉诸南康。则率属邻郡而不违。篙人尤畏之。呼为山法场。其所为无忌惮者。非富之使然耶。太平兴国三年。遣。使修东林。议减田租。使

还。奏寺僧不多。遂诏取寺田十之三充修葺费。仍命江州置籍检校。见国朝会要并旧志。大哉圣谟。盖思天下之饥者。不止僧而已也。东林有石刻。

唐咸通十三年敕牒曰。江西观察使崔黯。奏东林寺。山秀也灵。宝为胜竟。而寺中庄田钱物。各自主持率多欺隐物力稍充者常无冻馁资用不足

者。尽抱饥寒。本立常住。金为泉僧。只合同奉伽监。宁容别开户牖。供膳但资于私家。施利不反于大众。令与各立条令。刻石题记。伏虑岁月稍深。依

前紊乱。山深地解。少人公心住持。乞降敕处分奉敕依。




永乐大典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