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千九十三 永乐大典
卷之八千一百六十四
卷之八千一百六十五 

永乐大典卷之八千一百六十四  十九庚

道命录司马温公荐伊川先生箚子。正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司马光。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丞吕公著。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知河南府兼西

京留守司公事康国公韩绛等箚子奏臣等。窃见河南处士程頥。力学好古。安贫守道。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

世之逸民。伏望圣慈。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取进止。十一月。二十六日。程頥除汝州团练推官充西京国子监教授。元丰八

年上自嘉祐末。二程先生。倡明道学于河洛之问四方学士从之者已众。而王荆公得政。方以富国彊兵之术用天下。大程为监察御史。议不合罢

归补外者。十有六年。时温申二公。皆退居河南。而韩康公为府尹。知其贤也。八年三月哲宗即位宣仁圣烈皇后同听政。五月二十六日。司马温公

起为门下侍郎而先生亦以宗正丞召未行。得疾卒。年五十有四。其年六月十五日也。文潞公时以太师致仕居洛。题其墓道曰明道先生。而伊川

先生其季也。父太中公当任子。先生数推与族人不复受。嘉祐四年。举进士南省合格。及廷试。报罢。遂不试。治平四年九月。申公以杂学士知蔡州。

荐先生于朝。不得召。元丰末。温公既得政。其年七月五日。申公起为尚书左丞。于是温申康公同上此奏。而蔡确犹为左仆射。故未即行。八月八日。

康公除使相判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先生乃有西监之命。先生再拜。奉旨。令乘递马赴阙。元祐二年二月。先生至京师。监察御史王岩叟。彦霖言。

先生学极圣人之精微。行全君子之纯粹。愿加所以待之之礼。择所以处之之方。左正言朱光庭公掞言。先生乃天民之先觉。圣世之真儒。揆其贤。

陈搏。种放。未必能过之。若其道则搏放。有不及知者。又言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制礼作乘之具。圣人之道。至此而传。况天子进学之初。若俾真

儒。得侍经席。岂不盛哉。章再上。有旨。授先生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先生言。既蒙命召礼合见君。祖宗时布衣被召故事。具在。彦霖亦乞召见。问以

为国之要。公掞又乞访其至言正论。所以平治天下之道。闰二月蔡确免四日。司马公拜左仆射。三月十四日。有旨。令先生入对。宣仁圣烈皇后。

靣谕将以为崇政殿说书。先生辞不获。退而受西监之命。遂上奏论。经筵坐讲等三事。且曰。言若可行。敢不就职。如不可用。愿听其辞。二十四日。诏。

以先生为通直郎。充崇政殿说书。御史中丞刘挚萃老言。天下节义之士。乐道不出。如程某辈。盖亦不少。彼无所援于上。故不闻耳。望依其所乞。授

以初命之官。使得禄以养亲。后日进用未晚。不报。先生亦再辞。而后受。先生在经筵容貌极庄。多所规谏。既以天下自任。议论褒贬。无所顾避。由是

同朝之士。以文章名世者。疾之如仇。而先生始不安矣。孔文仲。劾伊川先生䟽。左谏议大夫孔文仲奏。臣闻十尺之囿。必有荆棘。百步之田。必

有稂莠。日月当天。必有氛祲。明圣在御。必有奸邪。谨按通直郎。崇政殿说书程頥。人品纤污。天资憸巧。贪黩请求。元无乡曲之行。奔走交结。常在公

卿之门。不独交口褒美。又至连章论奏。一见而除朝籍。再见而升经筵。臣顷任起居舍人。屡侍讲席。观頥陈说。凡经义所在。全无发明。必因藉一事。

汎滥援引。借无根之语。以摇撼圣听。推难考之迹。以眩惑聦明。上德未有嗜好。而常启以无近酒色。上意未有信向。而常开以勿用小人。岂惟劝导

以所不为。实亦矫欺。以所无有。每至讲罢。必曲为卑侫。附合之语。借如曰。虽孔子复生。为陛下陈说。不过如此。又如曰。臣不敢子细敷奏。虑烦圣听。

恐有所疑。伏乞非时特赐宣问。容臣一一开陈。当陛下三年。不言之际。頥无日无此语。以惑上听。而陛下亦必黾勉。为之应答。又如陛下因咳嗽罢

讲。及御迩英。学士以下。侍讲读者六七人。頥官最小。乃越次独后问圣体。僣逾过甚。并无职分。如唐之王伾。王叔文。李训。郑注是也。伾以诗书侍讲。

叔文以棋待诏。二恶交踵。终兆永正之乱。注以药术用。训以易义进。两邪合踪。卒致甘露之祸。臣访闻。頥有家不及治。有禄不及养。日𨂍匹马。奔驰

权门。遍谒贵臣。历造台谏。其谒贵臣也。暗藉重轻之意。出以语人。收为𥝠恩。及有差除。若合符节。是人皆惮惧。而又深德其造台谏也。胁肩蹙额。屏

人促席。或以气使。或以术动。今日当论列某事。异日当排撃此人。而台谏之中。常有俦类。竭尽死力。如朱光庭。杜纯。贾易之𣴑是也。臣居京师近二

年。頥未尝过臣门。臣比除谏官。頥即来访臣。先谈贾易之贤。又贺与易同官遂语。及吕陶事。曰。吕陶会补。司谏命已久闻。今闻复下何也。如此。则贾

明叔必不安职矣。明叔者。指贾易字也。臣答曰。何以言之。頥曰。明叔近有文字。攻陶之罪。已数日矣。今陶设为司谏。明叔异议。知耻者也。言既不行。

其辞去决矣。公能坐观明叔之去乎。臣曰。将如之何。頥旧。此事在公也。公之责重也。推頥之言。必是与陶有隙。又欲讽臣攻陶。助易也。臣素与頥不

相识。只在经筵相遇。又未尝过臣。一旦乃非意相干。说谕如此。陛下以清明安静为治于上。而頥乃鼓腾利口。间乱群臣使之相争斗于下。纷纷扰

扰。无有定日。如是者弥年矣。伏惟太皇太后。皇帝陛下。鉴察真伪。虽在万里之外。无所遁逃。况于咫尺之近。而肯容頥者。秽滓班列。变乱白黑乎。盖

缘执事者。推举之过。遂误知人之明。伏望论正頥罪。傥未诛戮。且当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取进止。八月二日。奉圣旨。程頥差权同管勾西京国子监。

元祐二年八月上先是伊川先生。以元年四月受经筵之命。闻故事。暑热罢讲。即上言主上富于春秋辅养之道。岂可踈略。乞遇六参。宰臣奏事退。

许讲读官。上殿问圣体。六月又上太皇太后䟽。请俟初秋于内殿。或后苑。召见当日讲官。俾陈说道义。仍择臣僚家。十一二岁子弟。三人侍上习业。

且以迩英迫狭。乞自今于延和讲读。后楹垂帘。太皇太后时至帘下。庶辅道之间。有当奏禀。便得上闻。时巳命先生。兼修国子监太学条制。先生乞

免。兼官专职辅道。亦不许。八月差判登闻鼓院。先生复引前说。且言入谈道德。出领诉讼。非用人之体。再辞不受。在职累月。弗言禄。吏亦弗致。诸公

闻之。命户部特给焉。及明堂大霈。又不为妻求封。或问之曰。某起于草莱。三辞不获。而后受命。今日乃为妻求封乎。先生之被旨入见也。苏文忠公

轼。同日自右史除中书舍人。苏公先以论新法不合。谪居黄州者五年。温公得政。起用之也。然先生在经筵。归其门者甚盛。而苏公继迁输林。亦多

辅之者。遂有川党洛党之论。苏公所从皆轻俊之士。以先生之学。为不便于已。相与排之。而温公素重先生未敢动也。九月温公薨。申公独相。凡事

有疑。必质于先生。进退人才。二苏疑先生有力。故极诋之。而先生之门人亦不平。初温公之薨也。上方祀明堂。礼成肆赦。百官既称贺。而两省官。欲

往奠温公。先生止之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岂有贺赦甫毕。乃性吊䘮。坐客有曰。闻哭则不歌。不闻歌则不哭也。苏公遂以鄙语戏先生。未几学士

院。召试馆职苏公。与承旨邓温伯。各撰题。而苏公所问有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媮欲。法神考之厉精。而恐监司

守令。不识其意。𣴑入于刻。太皇太后。点用苏公者。左司谏朱光庭公掞。即奏学士院。考试官。不识大体。谓仁祖神考。不足师法。乞其罪以戒人臣之

不忠者。诏特放罪。御史中丞傅尧俞钦之。侍御史王岩叟彦霖又继言之。申公乃下言以策题。非是议讽。祖宗诏台谏至都堂说谕。然官司试人。亦

无以祖宗故事评议者。盖学士院有失检会。箚本院令知事。乃已二年四月。先生又言。迩英暑热。乞就崇政殿。延和殿。或它宽凉处讲读。给事中顾

临。以殿上讲读为不可。是月六日。有旨。展修迩英阁。先生言。殿上讲说。义理之至当。祖宗所尝行。迩英讲说。只自仁宗时。亦从便尔。非避殿上也。且

以殿名设职。不必须在本殿说书。然不肯于不可讲说之处。置说书官也。后六日。遂出临为河北都转运使。先是神宗之䘮未除。而百官以冬至表

贺。先生乞改贺为慰。及将除䘮。有司又以开乐置宴。先生复以为不可。始先生被命。修三学条制。乞去利诱。专委任。及置尊贤堂。待宾吏师斋。立观

先法皆不纳。于是䑓谏论苏公未已。蜀人吕陶为殿中侍御史。为上言。苏轼以鄙语。戏程某。众大笑。结宽之端。盖自此始。五月十六日。遂命起居舍

人孔文仲。为左谏议大夫。陶为左司谏。兵部员外贾易。为右司谏。台端王彦霖。谏官朱公掞。皆徙官。后六月。又命中丞传钦之。典吏部侍郎胡宗愈。

两易皆为策题事也。易言陶不当用。七月十二日。陶罢为京西转运副。使易先生门下人也。宗愈既受命。首论先帝三舍科条。固已精密。冝一切仍

旧。因是力诋先生。为不宜使在朝廷。一日先生赴讲会。上疮疹不坐。巳累日。先生退诣宰相。问上不御殿之因曰二圣临朝。上不御殿。太皇不当独

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弗知。可谓寒心。翌日宰执以先生奏。遂请问疾。太皇太后不恱。文仲因奏先生罪罢之同日易亦以论事失当。绌知怀州。先生

即日归河南既就职。十一月六日。始具奏乞纳官。归田里。三年二月。又乞致仕。章五上。迄不得命。五年正月。以父䘮免。先生既罢讲职。其月二十七

日。遂命苏公兼侍读。而文仲十一月二十六日。亦改除中书舍人。盖申公不直之也。明年三月二十一日。文仲卒。哲宗旧录附文仲传。载申公之言

云。文仲为苏轼所诱胁。论事皆用轼意。又申公家传云。文仲以伉直称。然憃不晓事。为浮薄辈所使以䧟贤良。晚乃自知为小人所绐。愤郁呕血而

死。盖指此也。其后苏公上章。有臣素疾程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之语。而右正言刘安世器之。亦论先生。辞卑居尊。未被命。而先论事为非。是因进

排诋先生之说。刘非苏党盖其知不足以知先生云。后刘公门人马永𡖖者记刘公之言有云。一时讲罢未退。上忽起凭槛折柳枝有儒进曰。方春

万物发生不可无故𢦤折。上掷去色甚不平。温公闻之亦恱。今按先生。以元年三月除说书。四月二日方再具辞免。继即以暑热罢讲。计先生入侍。

不过一再又且以四月上旬。非所谓方春发生之时。若以为二年春讲时事。则元年之秋。温公已薨矣。尚安得闻而亦恱。即刘公之学。自不妄语入。

不应如此䟽诞。未知永卿误记之乎。抑刘公于所恶而辟焉。不暇审也。此书久行于世。晦庵先生所作年谱。亦误以为据。而但于注文。疑其不然。今

不可不详辩。年谱又载文仲劾䟽有云腾口间乱。以快恩仇致市井目为五鬼之魁。今李丙丁未录中有文仲全章。乃无此语。考张商英绍圣初章

䟽。则谓五鬼者乃指欧阳棐。毕仲游。杨国宝。邵䶵。及先生。谓受命于吕希纯通传机密。报复恩怨。吕居仁记刘谏议劾先生章䟽亦有之。疑申公在

相位时。文仲未应出此语。谱或误也。年谱又引旧实录。称礼部尚书胡宗愈诋先生。今按宗愈。自中丞执政。其除礼部尚书。乃在罢政出守还朝之

后。先生去职久矣。实录误也。范太史乞复召伊川先生还经筵箚子。翰林学士兼侍讲兼修国史范祖禹奏。臣自居讲职。窃谓天子当博求天

下贤才。置之左右。以备顾问。俾益圣学。追观祖宗之时。讲筵之臣。多由旧官荐引。故臣每思得人。开达天听。然无因而言。惧为烦渎。或涉亲旧言则

有嫌。今臣已三奏。乞外任。将去讲职。肝鬲所怀。不敢不吐露于陛下。臣伏见元祐之初陛下召程頥对便殿自布衣除通直郎。崇政殿说书。天下之

士。皆谓得人虽真宗待种放亦不过于此也。孔子曰。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夫举一人而天下莫不归心者何哉。为善于幽隐者。知其必不废。陛

下用頥。实为希阔之美事。而才及岁馀。即以人言罢之。頥之经术行谊。天下共知。司马光。吕公著。皆与頥相知二十馀年。然后举之。此三人者。必非

为欺罔以误圣听也。頥在筵切于皇帝陛下进学。故其讲说语常繁多頥草茅之人。一旦入朝。与人相接。不为关防。未习朝廷事体迃䟽则固有之。

而言者谓頥大佞大邪贪黩请求。奔走交结。又谓頥欲以故旧倾大臣。以意气役台谏。其言皆诬罔非实也。盖当时台谏官。王岩叟。朱光庭。贾易素

推伏頥之经行。故不知者。指为頥党。頥匹夫也。有何权势动人。而能倾大臣。役台谏。自古处士入朝。无有不被谤毁。盖处士本不求仕进。能軽富贵。

公卿大夫自以已不能如此。故无不称重。将谓处士入朝。必有过人之能。致太平之术。故其责望常重。至于不贤者。则直以处士为矫诈。为沽激。为

钓名。又处士多不次得美官。故其憎嫉之人多。是以处士入朝。未尝不遇毁谤也。陛下慎择经筵之官。如頥之贤。乃足以辅道圣学。至如臣辇。叨备

讲职。实非敢望頥也。臣久欲为頥一言。怀之累年。犹豫不果。使頥受诬罔之谤。于公正之朝。臣每思之愧也。今臣已乞去职。若复召頥侍讲。必有补

圣明。臣虽老在外。无所憾矣。取进止。元祐七年三月。伊川先生将免䘮。宰相吕正愍公奏。欲与职判检院。苏文定为黄门侍郎奏云。但恐不肯靖

宣仁云。只与西监。遂除直秘阁。权判西京国子监。其月丁亥也。先生之在经筵也。谏官朱公掞。贾明叔。皆其门人。推敬甚备。而给谏顾子敦刘器之。

与先生不合。每屡攻之。先生亦以辅道自居。故帘中以为不靖。四月先生免䘮上䟽再辞新命。极论儒者进退之道。而监察御史董敦逸奏。以为有

怨望轻躁语。五月丙戌。改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从所请也。未拜以疾寻医。八年九月宣仁崩。哲宗亲政。再伸秘阁西监之命。先生再辞。九年三月

丁酉。苏文定自门下侍郎守。本官知汝州四月壬子。苏文忠自中山府路安抚使。落两职。知英州。癸丑改元绍圣。范公先已数求去。是日除龙图阁

学士知陕州。其荐先生必九年。三四月间事。荩迟二苏公之去。而后言之也。范致明论。伊川先生入山著书。乞觉察。敕臣寮上言。臣闻𥝠义害

国。𥝠智非上。先王之所禁。而邪说诬民。处士横议。亦圣人之所不容谨按通直郎。致仕程頥。学术颇僻。素行谲怪。专以诡异。聋瞽愚俗。顷在元祐中。

因奸党荐引朝廷。遂命以官。劝讲经筵。则进迃阔不经之论。有轻视人主之意议法太学。则专出𥝠见。以变乱神考成宪为事绍圣中。尝明正罪罚。

而元符之末。叙复过优。犹以通籍。致仕田野。出处自如。未尝心伏前日之罪。颕洛之凡庶。节操不立之徒。往往为先生弟子。名目标置。朝廷有大政

令。则其徒更唱迭和。指而议之。败坏风俗莫此之甚。真乡原之乱德。治世之奸民也。原其罪恶。不在邓析少正卯之下。此而不治。何以纯一道德。访

闻。本人。日近以入山著书为名。未委所著书是何等文。窃虑如野史小说之类。妄及朝政。欺惑天下后世。不可不察。契勘本人。在身官职。本元祐奸

党。荐引所得伏望圣慈。特降指挥。削夺施行。以为乱治者之戒。取进止。四月三十日。奉圣旨。程頥追毁出身以来文字。除名。其入山所著书令本路

监司。常切觉察。崇宁。年上。先是伊川先生。自寻医中再辞。西监之命。未报。会党事作。绍圣四年。二月癸酉。中书省言司马光等。造为奸谋。各家追

贬。其同恶相济者亦当惩艾。于是吕汲公。以下三十三人。皆坐贬窜。而先生追毁出身以来文字。放归田里。其年十一月送涪州编管。元符三年正

月。徽宗即位。二月癸亥。范忠宣以下十八人。并叙复有差。而先生移峡州编管。四月丁已。范公等十九人再叙。而先生复宣德郎。任便居住十一月

李邦直。范彛叟。同秉政。复先生通直郎。权判西京国子监。崇宁元年。五月庚午。温公以下四十四人。复行追降。而先生追所复官依旧致仕。乙亥。令

三省籍记贬降人。四十四人姓名。更不得与在京差遣。而先生预焉。丙子敕榜朝堂。明年四月。御史又以先生为言。遂有是命。晦庵先生。作先生年

谱云。范致虚言程某。以邪说诐行。惑乱众听。而尹焞张绎为之羽翼。事下河南府体究。尽逐学徒。复隶党籍。李文简长编云。按致虚。此时不在言路。

熹因语录载。此必误也。今接致虚之兄致明。以四月七日乙卯。除殿中侍御史。八月十四日庚申罢。则此奏乃致明所上。语录误以为致虚也。元

祐学术政事不许教授指挥。敕讲议司奏。知泗州姚孳。乞天下之士。皆不得在外。𥝠聚生徒。即使邪说诐行无自𣴑行看详。若不许在外𥝠聚生

徒。即不系置学之处弟子无从听读难以施行。外其邪说诐行。非先圣贤之书。及元祐学术政事不许教授条禁欲遍行晓谕。应𥝠下聚学之家。并

仰遵依上条。取进止七月十三日。奉圣旨。依崇宁二年下。先是元年七月。蔡京拜右仆射创讲议司。自领之至是颁学制于天下首有元祐学术政

事之禁。凡二十有四年。至金人围京师乃罢。言者。论伊川先生聚徒传授乞禁绝。敕臣寮上言。臣闻道德之难明。风俗之不一。其患常在于𥝠

义害国𥝠智非上。故先王之盛时察奸去邪。尤致其详。命之教。然后为学。而奇言异行。不能自恣于世其昏顽悖戾不可教化。则诛殛随之。非乐于

刑人。以谓奸邪不尽去。则至治之功终无自而成也。恭惟陛下。圣学高妙神断不疑。凡所设施。必操其要。比诏有司。增广学校。众建师儒。讲诵之声。

遍于天下。方其颁法之始。亲阅条目。著之于首曰。邪说诐行非先王圣人之书。拜元祐学术政事不得教授学生。犯者屏出。此书既颁有识之士。莫

不忻戴鼓舞咸知陛下之所以惩恶者。著明如此。故行未期月。成效已见。往岁邪党。上书之人。有易名遁迹于学者。必闻于朝。而究其实。考校之际。

有一言不协于正者必丽于法。而复于上可谓四方风动。丕承圣志矣。然臣窃谓法之施于学校固已精密。而邪奸散处。以聚徒传授为士者。或在

闾里。或在原野或在山林。妄相推称。诳惑后进如西洛程頥之类。恐非止一二。尚未闻严为之禁也。自元祐以来。俗学得志。以𥝠义相结。而以𥝠智

自高。所守甚坚。确然不变。岂特昏顽悖戾而已哉包蔵祸心。无所不至。今党与被谪之人。屏居外郡。气类相感。实繁有徒。饰其前非阴与者。不保其

无焉。凡士之未入学。或虽学而未能自㧞于𣴑俗者。一为所诱。安得不惑是则邪说诐行。非先圣贤之书。并元祐学术政事。敢以教授者犹未能禁

绝于学校之外也。近睹礼部。行下晓谕。聚学之家。全备学制。然播告未严。孰任其责。臣欲乞特降睿旨。委府界诸路监司觉察。其部内有如臣言。则

上状以闻。随罪轻重。必罚无赦。仍分上下半月。具本部有无上件事迹。申尚书省。若有而不发。许台谏风闻或察访举发。究验得实。则所隶监司。并

坐失察之罪。庶几在学与不在学之士。均被教养。悉归纯正。侯之以岁月则道德明。而风俗一。所成就者。皆可用之材。而陛下圣德美意益昭于无

穷矣。取进止。十一月四日。奉圣旨。依崇宁二年上。先是七月庚寅。既下元祐学术政事之禁。八月辛酉。颁党人姓名。下监司长吏𠫇刻石。凡九十有

七。而先生于馀官。为第二十三人。其十一月庚辰。言者遂有此请。后四日甲申。范致虚自兵部侍郎。除显谟阁待制。知河南府实奉行之。先生于是

屏居伊关之南。语四方学者。曰各尊所闻。行所知。可矣。不必及吾门也。尹张见逐。或在兹时乎。三年六月丁已。诏元符奸党。通为元祐奸党。凡三百

有九人。而先生如其旧。上亲书刻石于文德殿之东壁又命左仆射蔡京书而颁之天下五年正月乙巳。以星变毁党碑庚戌刘忠肃以下二百有

七人叙复有差。而先生复承务郎。依旧致仕三月戊戌。诏党人许到畿县而先生于馀官。为第二等第二十人。大观元年。九月庚子。先生以通直郎

致仕。卒于家。年七十五。三年三月戊寅。有旨出籍靖康元年。正月金人犯阙。二月壬寅。诏元祐学术。及元祐党籍。指挥。更不施行。时先生之卒。二十

年矣。今按十一月庚辰之章。不知何人所上。长编谓当考其姓名。而出之是也。但章中所云。邪说诐行。犹未禁绝士为所诱。安得不惑者。与尹语所

记略同。岂此章即致虚所上乎。未可知也。先生复元官。实录诸书不载。未知在何年月。当侯博识者问之。绍兴褒赠伊川先生制词。敕故左通

直郎崇政殿说书程頥朕惟周衰。圣人之道不得其传世之学者。违道以趋利。舍已以为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者。孰从而听之。间有老师大儒

不事章句。不习训传。自得于正心诚意之妙。则曲学阿世者。又从而排䧟之卒使𣴑离颠仆。其祸贼于斯文甚矣。尔頥潜心大业。无待而兴者也。方

退居洛阳。子弟从之。孝弟忠信及进侍帷幄拂心逆旨务引其君以当道由其内以察其外。以所巳为而逆所未为。则高明自得之学。可行不疑而

浮伪之徒。自知其学问之末。不足表见于世。乃窃其名以自售外示恬默中实奔竞。外示朴鲁。中实奸猾外示严正中实回僻。遂使天下闻其风而

疾之是不幸焉尔朕锡以赞书。宠以廷阁所以振耀褒显之者以明上所与在此。不在彼也。尚其明知享此哉。可特赠直龙图阁。自渡江后。朝廷

次第褒赠。元祐诸贤绍兴元年七月乙亥高宗皇帝谕参知政事张守。秦桧曰。党籍至今追赠未毕卿等冝为朕留意。程某任伯两龚夬张舜民此

四人名德尤著。冝即褒赠八月戊寅守罢丁亥桧相戊子遂赠先生直龙图阁。召其孙将仕郎晟赴行在。先生之没至是二十有五年矣。其门人高

弟。往往进为时用。致位通显。而亦有妄托其名以自售者。故制词及之。朱内翰论。孔孟之学。传于二程。给事中兼侍讲。兼资善堂翊善兼权直

学士院朱震奏。臣窃谓。孔子之道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孟子之后无传焉。至于本朝。西洛程颢程頥传其道。于千有馀岁之后。学者负

笈抠衣。亲承其教。散之四方。或隐或见。莫能尽纪。其高弟子曰。谢良佐。曰杨时。曰游酢。时晚遇靖康建炎之间。致位通显。诸子世禄。酢仕至监察御

史。出典州郡。亦有二子仕宦。独良佐终于监竹木务。名在党籍著于石刻终身不遇。虽以朝奉郎致仕。奏补一子。克己入官。后克己逢巨贼。于德安

府举家被害。一子渡闽死于瘴疠。一子克念今存流落台州贫窭一身。朝夕不给。窃见党籍诸人。及上书得罪。身后无人食禄者。陛下皆宠之以官。

良佐之贤。亲传道学。举世莫及。又遭禁锢而死诸子襄替。最为不幸。伏望许依党人入上书人例。持官其子克念。使奉良佐之祀。以昭陛下尊德乐

道之实。取进止。五月二十四日。奉圣旨。谢克念特补右迪功郎。绍兴六年上。自庆历末年。二程先生侍官南安闻濂溪周先生论道。遂厌科举之业。

慨然有求道之志。而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建熙丰间。二先生听成行尊。南北之士从游者甚众。而

横渠张先生。亦以其学传授于关西。二先生之门人。前有故给事中朱光庭公掞。吏部尚书邢恕。和叔。太学博士刘绚。质夫。校书郎李吁。端伯。监西

京竹木务谢良佐。显道。监察御史游酢定夫。今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时中立。河中侯仲良。师圣。伊川之门人。后有秘书省正字吕大临。与叔起居

郎刘安节。元承。给事中刘安上。元礼。尚书右丞许景𢖍。少伊。殿中侍御史马伸。时中国子祭酒李朴。先之。右谏议大夫李处遁。嘉仲。京兆府路提点

刑狱公事郭忠孝。立之。太学博士周行已。恭叔。徽猷阁待制吴给。敦仁。河南张绎思。叔孟。厚敦夫畅大隐潜道临汝冯理圣先。永嘉鲍若两商霖。前

秘书丞唐■彦思。今著作郎王𬞟。信伯。新除崇政殿讲书尹焞。彦明。侍读学士范冲。元长。临安府府学教授周孚。先伯。忱皆其显者也。徽猷阁待制

胡安国。康侯学春秋于伊川而不及见。给事中朱震。于发通判兴化军刘子翚。彦冲。著作郎张九成。子韶。秘书郎萧振。德起。正字喻樗子才。高阅。柳

崇。皆慕其学焉。自关河滔没。而杨游谢三先生之学。独盛于东南。故朱内翰之言云尔。赵忠简当国。奏行之。自是不众者反指以为词。而邪说起矣。

陈公辅。论伊川之学。惑乱天下。乞屏绝。左司谏陈公辅奏。臣尝谓。朝廷所尚。士大夫因之。士大夫所尚。风俗以之。此不可不慎也。国朝嘉祐以

前朝廷尚大公之道。不容𥝠意。不植𥝠党。故士大夫以气节相高以议论相可否。未尝互为朋比。遂至于雷同苟合也。当是时是非明。毁誉公。善恶

自分。贤否自彰。天下风俗。岂有尚同之弊哉。自熙丰以后。王安石之学。著为定论。自成一家。使人同已。蔡京因之。挟绍述之说。于是士大夫靡靡尚

同。而风俗坏矣。仰帷陛下。天资聦明。圣学高妙。将以痛革积弊。变天下尚同之俗。甚盛举也。然在庭之臣不能上体圣明。又复辄以𥝠意取程頥之

说。谓之伊川学。相率而从之。是以趋时竞利。饰诈沽名之徒。翕然胥效。但为大言。谓尧舜文武之道。传之仲尼。仲尼传之孟轲。孟轲传頥。頥死无传

焉。狂言怪语。淫说鄙喻。曰此伊川之文也。幅巾大袖。高视阔步。曰。此伊川之行也。能师伊川之文。行伊川之行。则为贤士大夫。舍此皆非也。臣谓使

頥尚在。能了国家事乎。取頥之学。今学者师焉。非独营𥝠党。复有尚同之弊。如蔡京之绍述。且将见浅俗僻陋之习。终至惑乱天下后世矣。且圣人

之道。凡所以垂训万世。无非中庸。非有甚高难行之说。非有离世异俗之行。在学者𠃔蹈之而已。伏望圣慈。特加睿断。察群臣中有为此学。相师成

风鼓扇士类者。皆屏绝之。然后明于天下。以圣人之道。著在方𠕋。炳如日星。学者但能参考众说。研穷至理。各以己之所长。而折中焉。唯不背圣人

之意。则道术自明。性理自得。故以此修身。以此事君。以此治天下国家。无乎不可矣。母执一说。遂成雷同。使天下知朝廷所尚者如此。风俗自此皆

知复祖宗之时。此今日之务。若缓而急者。伏惟陛下留神听之。取进止。十二月二十六日。奉圣旨。士大夫之学。当以孔孟为师。庶几言行相称。可济

时用。臣僚所奏。深用怃然。可布告中外使知朕意。绍兴六年。先是赵忠简。与张忠献并相。忠献督军于外。而忠简秉政于中。一时善类。以次收用范

侍读因荐公辅于上。召为吏部员外郎。以其靖康中为言官有声故也。七月癸酉。公辅入对。首论王安石学术之误后六日遂除左司谏。时忠献犹

在淮濡未归也。既而二相有违言。公辅因劾忠简十二月甲午。忠简求去位。后六日庚子。平江进士耿镃等八人。伏阙上书。乞留忠简。张公进呈有

旨。押赴绍兴府听读。听读之名。自此始矣。又二日壬寅。忠简罢镃之逐也。张公命检会绍兴三年禁止伏阙榜揭之通衢。然不知榜中。所谓靖康奸

臣鼓倡诸生乃指公辅也。公辅惧见上求去。因上此䟽。张公批旨行下。是日公辅再上䟽言。臣与范冲本非相知。冲虽荐臣。臣实无意。张公复批旨

曰。公辅朕所亲擢。非由荐引。可令安职。母得再请。于是范侍读诸人皆相继补外。自崇宁后。伊川之学为世大禁者。二十有五年。靖康初乃罢之。至

是仅十年而复禁周秘。劾董令升沮格诏令。侍御史周秘奏。臣窃见昨。者在廷之臣以一家之学。诱天下之人。而使之同已。士大夫靡然从之。

风俗几为之变陛下灼见其弊。乃因臣僚论列。特降圣旨。且使布告中外。命下礼部郎官。欲遵故例。遍牒所属。而中书舍人。权侍郎董弅独难之戒

谕。曹吏无得即发。其意犹不以前日所行为非。而今日命令为是也。盖弅素无士行。躐跻侍从。今朝廷略其朋附之罪。已极宽容。而弅犹敢肆其㐫

愎。沮格诏令。无所忌惮。一至于此若不斥之于早臣恐阴邪害政。无所不至。臣愚欲望睿断。将弅速赐罢黜。以为怀𥝠慢令者之戒。取进止。正月九

日。奉圣旨董弅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免谢辞。绍兴七年上先是陈公辅之奏。录黄下礼部。而吏部员外郎兼权郎中黄次山。欲镂板。权

侍郎董弅。令升曰。少俟之。初六日。令升以己见求对。次山闻即申御史台谓弅沮格诏令。初七日秘以本职进对。遂上此奏。又二日令升罢。张丞相

寻奏除次山起居郎。上不许。曰岂非告讦董弅者乎。此风不可长。可与外任。张公意甚沮。遂除次山湖南提刑。吕安老。论君子小人之中庸。尚

书吏部侍郎。诸路军事都督府参赞军事吕祉奏。臣伏读圣旨。士大夫之学。冝以孔孟为师。庶几言行相称。可济时用。览臣僚所奏深用怃然。布告

中外。使知朕意。中外传播。有识交贺以谓圣有谟训学者不述于所向道术裂而复合矣。臣窃惟。孔子删诗序书系周易。作春秋明礼乐与门弟子

答问。则见于论语凡学孔子。无如子思。孟子中庸与七篇之书具存。自汉至本朝。上所教。下所学。鸿儒硕学。端亮宏伟之士。接武于时何尝不由此

道。岂待程頥而后传也。臣切详程頥之学。大抵宗子思中庸篇。以为入德之要。中庸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程頥之所得也。近世小人。见靖

康以来。其学稍传。其徒杨时辈。骤跻要近。名动一时。意欲慕之。遂变巾易服。更相汲引。以列于朝则曰。此伊川之学也。其恶直丑正欲挤排。则又为

之说曰。此王氏之学。非吾徒也。号为伊川之学者。类非有守之士。考其素行。盖小人之所不为有李处廉者知瑞安县。专事货赂。交结权势。取程頥

文并杂说刊板作帙。遍遗朝士。朋比者。交口称誉。谓处廉学伊川。近闻处廉犯人已𧷢系狱。罪当弃市。远近传笑。此皆子思所谓小人之中庸而无

忌惮者也。中庸一也。然有君子之中庸。有小人之中庸。非其学也谬。乃学者之罪也。臣僚所论。可谓切理欲望圣慈特降睿旨将日圣旨指挥。臣僚

所论。出榜于诸路州学学舍使学者皆知旧学。而不为近世小人之所习。以副圣神乐有之意不胜幸甚。取进止。正月二十五日奉圣旨。依绍兴七

年上。陈公辅之奏既行。吏部侍郎吕祉安老在建康首上此奏。先是右宣教郎。李处廉者知温州瑞安县。以𧷢罪为监司所按故安老及之。时公辅

之势方盛。朱内翰等皆惮之不敢出口。安老张公客也。乃抗章论此议者。以为难焉胡文定公。乞封爵邵张二程先生列于从祀。徽猷阁待制

提举江州太平观胡安国奏。臣忝预从臣。职当次对。虽婴疾疹。尚窃祠宫。苟有见闻。自当论奏。庶逃尸素之责。以酬隆厚之恩。伏见元祐之初。宰臣

司马光吕公著。秉政当国。急于得人首荐河南处士程頥。以为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实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加召命。擢以不次。遂自韦布起居

讲筵。而台臣僚光庭等。又奏頥道德纯备。学问渊博。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寔天民之先觉。圣世之真儒也。頥之见知于当世至矣自

頥之司。劝讲不为办辞解释文义。所以积其诚意。感通圣心。固不可得而闻也。及当官而行。举动必由乎礼。奉身而去。进退必合乎义。其修身行法。

规矩凖绳独出诸儒之表。门人高弟。莫获继焉。虽崇宁间典加禁防。学者向之。𥝠相传习。不可遏也。其后頥之门人。如谏议杨时右史刘安节舍人

许景𢖍殿院马伸。待制吴给等。稍稍进用。于是传者浸广。士大夫争相淬砺。而其间志于利禄者。托其说以自售。学者莫能别其真伪。传者既失之。

河洛之学几绝矣。壬子年。臣尝至行关有教授仲拜者言伊川之学近日盛行。士大夫将转而为伊川矣。臣语之曰。伊川之学不绝如线。可谓孤立

而以为盛行何也。岂以其说满门人人传写耳纳口出。而以为盛乎。自是服儒冠者以伊川门人。妄自标榜。如喻樗辈。又益甚焉或者又言。非伊川

门人。𨚫皆进用。樗真其人也。乃不见知。近臣亦有信之而称叹者。故樗之改官入馆。舍人王居正命其辞曰。顷穷西洛之渊源。遂见古人之大体。夫

西洛渊源。古人大体。虽其高弟谢良佐。游酢。杨时。诸人尚难言之。而况樗等曷为者也。乃敢托于词命。妄加褒借。识有忧之。士大夫所学各分党与。

互相排系。自此起矣。绍兴五年。省试举人经都堂陈乞。不用元祐人朱震等考试从于新学者。耳目见闻。既已习熟。安于其说。不肯遽变而传河洛

之学者。又多失其本真。妄自尊大无以屈服士人之心。故众论汹汹。深加诋诮。夫有为伊洛之学者皆欲屏绝其徒而乃上及于伊川。臣窃以为过

矣夫圣人之道。所以垂训万世。无非中庸非有甚高难行之说。离世异俗之行。此诚不可易之至论也。然中庸之义不明久矣。自頥兄弟。始发明之。

然后其义可思而得也不然。则或谓高明。所以处已。中庸所以接物木末上下。析为二途而其义愈不明矣士大夫之学宜以孔孟为师。庶几言行

相称可济时用。此亦不可易之至论也然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頥兄弟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也不然则或以六经语孟之书。资口耳取

世。资以干利禄。愈不得其门而入矣。今欲使学者蹈中庸。师孔孟。而禁使不得从頥之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不亦误乎。夫頥之文于易则因其理

以明象。而知体用之一源。于春秋则见诸行事。而知圣人之大用。于诸经语孟。则发其微旨。而知求仁之方。入德之序。然则狂言怪语淫说鄙喻。岂

其文也哉。頥其行。其行已接物。则忠诚动于州里。其事亲从兄则孝弟显于家庭。其辞受取舍。非其道义则一介不以取与诸人。虽禄之千锺。必有

不顾也。其馀则亦与人同耳。然则幅巾大袖。高视阔步。岂其行也哉。昔者伯夷柳下惠之贤。微仲尼则西山之饿夫。东国之出臣耳。本朝自嘉祐以

来。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頥。关中张载此四人者皆以道学德行名于当世公卿大夫之所钦慕。而师尊者也。如司马光吕公著。韩绛。吕大防等。

莫不论荐之。会王安石当路重以蔡京得政。曲加排抑。故有西山东国之贤。而其道不行。深可惜也。今雍所著。有皇极经世书六十卷载有正蒙书

一十七篇。頥有易春秋。传一十卷。颢虽未及著述。而门弟子质疑答问之语。存于世者甚多。又有书䟽铭诗。并行于世。而传者多失其真。臣愚欲望

陛下。特降指挥。下礼官。讨论故事。以此四人。加之封号。载在祀典。比于荀杨之列。以见圣朝虽当禁暴诛乱。奉辞伐罪之时。犹有崇儒重道。尊德乐

义之意。仍诏馆阁。裒集四人之遗书。委官校正取旨施行。便于学者传习羽翼六经。以推尊仲尼孟子之道。使邪说者。不得乘间而作。而天下之道

术定。岂曰小补之哉。取进止。贴黄。臣昨见知成都府席益奏。有吕锡山者师事关中大儒张载乞与差遣契勘本居。凤窃恐其门人子弟。必有𣴑落

在川蜀之间者。乞诏席益寻访取索其所著文字。附递闻奏。又贴黄臣窃见。朝廷累召尹焞赴阙。焞乃程頥之门人。而馆职王𬞟。亦崇宁初年从学

之士也。乞以頥及其兄颢之文字。付焞等校正。庶无差误。先是绍兴改元之秋。吕頥浩秦桧并相。秦欲倾吕而夺之柄。乃托内修政事。外攘夷狄

之名。俾吕督军于外。置修政局自领之。多引望士。聚于朝廷。首召胡文定为给事中兼侍讲。其所深敬也。吕觉之欲尽去秦所引。而未得其方。过平

江太常席益语之曰。目为党可也。然党魁在琐闺当先去之。吕太喜至常州。会其后军叛去。乃引疾不进复还行在。召朱丞相。于绍兴以为同都督

胡公驳之。改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命检正黄龟年书侍读行下。胡公以失职求去。乃落职奉祠。其年八月也。秦相三上䟽留之。不报。旋被斥。于是程

伯禹。张子公之徒。二十馀人。皆罢去。台省一空。九月朱丞相复拜右仆射三年秋吕丞相免。四年秋伪齐入寇。朱丞相亦罢。赵忠简。相。张忠献自责

籍中。以赵公荐除知枢密院拒贼兵却之。五年春。张公相夏四月张公出行边五月建国公制下。自是二公始有违言。赵公素尊伊川之学。士大夫

翕然乡之。然赵公实不识伊川故有伪称河南门人者亦蒙进用张公之门多才吏。赵公亦不乐之。赵公每言于上前谓元祐之人与绍圣崇观之

党。决不可合。而张公本黄英州所荐习闻绍述之论。数以孝弟之说陈于上前二公所操浸异赵公改修神哲两朝实录明著王氏及章蔡诸人之

罪。张公又不然之。六年冬伪齐再入寇赵公以惧议。弃淮守江张公为不可力战𨚫之。十二月赵公免相陈公辅遂上䟽乞禁伊川学。朱内翰在经

筵。不敢谏。胡公时奉祠居卫。闻而非之遂上此奏然非达也。七年三月十四日。有旨召文定赴行在初赵公既去位。张公复引秦丞相为枢密使。秦

阳为柔侫。一切无所异会文定春秋传成。朱内翰乞嘉奖。乃命召之。张公既批旨矣。四月二十一日。张公往淮西视师五月十三日有旨。胡公除提

举万寿观。兼侍读委潭州守臣。以礼津遣。用金字递行张公既以事不已。出形于言。而文定之奏至。公辅乃与中丞周秘侍御史石公揆。共劾胡公。

学术颇僻。行义不修。䟽文上。六月十二日。有旨。胡安国累上章引疾可与便郡知永州。胡公力辞复提举太平观仲并者江都人胡公弟子也。以荐

对特改京秩。其后通判湖州。坐与倡女远逾抵罪。王明清玊照志载其祷天之词。所谓辟纑织屦。早谐夫夫妇妇之仪者是也。并尝遣胡公书云。近

者伊川之学稍行于世。固可喜矣然天下之士。乃有饰此为进取计者。往往剽窃仁义之说故示椎鲁之状𫍢𫍢然言必称伊川。使在位者。知其虚

名而用之。书为石公揆所得缴上于朝并之责人如此。而其所自为者乃有甚焉此学者所以贵于力行也尹和靖。以师程学之久辞经筵和

靖处士尹焞状窃见臣僚上言。程頥之学惑乱天下。有为此学。鼓扇士类者皆屏绝之。明诏天下焞实师程頥之学。垂二十年。学之既专。自信益

笃。自壮至老。居之甚安。使焞滥列经筵。其所敷绎僻陋之言。亦不过闻于师子。不惟无以发明经旨。又且仰惑圣聦焞虽甚愚。敢偷一时之显荣。不

顾四方之公义。舍其所学。上欺君父。加以疾病之增精神衰耗。决不能支持前进伏。望朝廷特赐敷奏。许令自便访药寻医。免使道涂填委沟壑。不

胜幸甚。伏侯指挥。绍与七年四月上。先是靖康元年秋种彛叔同知枢密院事。荐先生学行。可备劝讲遂召至京师。先生不欲留肠号和靖处士其

年十月也户部尚书孙传伯野。御史中丞吕好问舜徒。户部侍郎邵溥泽民。中书舍人胡安国肁侯。以为未副求贤之意。奏乞特加擢。会围城不果

召。虏䧟河南。先生之妻子皆死于贼。先生死而复苏。窜于朝安山谷中刘豫僣立命为帅赵彬以厚礼聘之。先生迯去。夜涉渭川。间道奔蜀。张忠献

为宣抚处置使。招与相见。已而自阆之涪。依其子婿以居绍兴四年。春张公并相。其五月范元长除徽猷阁待制兼侍讲元长奏先生诚明之学。实

有渊源。直方之行。动合规矩。举以代臣。𠃔惬公议。有旨召先生赴行在。六月十五日也。元长奏蜀道虽通。行旅艰难。自非州郡委曲津遣。无由起发

有旨川陕宣抚司。差拨人船优给路费津遣前来。宣抚司箚下涪州其年十月矣先生辞知州事李瞻申宣抚司云。尹处士虽寓本州独处一室。邦

人莫见其面。恐非有司文移可致。乞自使司专差官一员以礼津遣。权宣抚副使邵漙从之。先生再辞。十一月六日。有旨。授先生右宣教郎充崇政

殿说书。令宣抚司加礼敦遣赴行在。范侍讲又奏。乞令䕫路漕臣一员。往涪州敦遣。仍差拨舟船。及兵士二十人。给中金五百两为行费。俟至荆南。

令本路帅漕司敦遣皆从之。六年九月。先生离涪。十二月赵公免相。元长亦继罢谏官。陈公辅乞禁伊川学。张公从之。七年二月。先生至江州。以病

少留。先已七上章辞说书之命。至是复引程学为言。乞自便张公耻之。乃显荐先生避伪之节。且言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乞令江州守臣疾速以

礼敦遣五月二十九日有旨依奏。先生又固辞九月先生至国门复力辞新命有云。列之经筵陈说上侧守其师法则乱圣聦。趋时苟合。则负素志

诏不𠃔会张公罢。赵公复相先生犹以疾丐免。上赐之金帛。命赵公存问慰劳。须病愈入见先生又辞凡二十状。不𠃔乃受命既对又辞于上前。上

曰。朕渴卿久矣知卿之从伊川也俟卿以讲学不敢以有他。先生不得辞遂就职时年六十有七矣八年十一月。赵公罢。秦桧独。相。除先生礼部侍

郎先生力辞章十馀上迄不就职。九年二月。始得在外宫观云汪勃乞戒科场。主司去专门曲说。殿中侍御史汪勃奏。臣伏睹陛下。临御以来。

兴衰拨乱。投戈息马孳孳焉。以讲艺论道为先务。比者兼爱南北之民。力定和议。与天下更革。韦修学校。周遍海宇。犹以为未也。㳙日之良春幸贤

关秋幸秘省。崇儒重道。同符祖宗。万几馀暇不迩声色。亲写群书。刻石上庠。颁赐泮宫。盖将以斯文陶治多士。是冝人人洗心涤虑。明知上之好恶

臣愚以为今年科场当国学初建万方多士。将拭目以观取舍。为之趋向则所繁顾不重欤。今锁院有日欲望戒饬攸司一去取尤在所谨。苟专师

孔孟而议论粹然。一出于正者。在所必取。或采摭专门曲说。𣴑入迂怪者在所必去。以晓谕诸生。俾皆知正习。将见文有典则。与六经相为表里。以

丕应圣化岂不韪欤。取进止。八月二十四日。奉圣旨。依绍兴十四年上。先是陈公辅。请禁伊川之学。事虽行赵忠简再入。公辅旋亦罢。八年赵公免。

秦桧独。相。以赵公之门多善士。已深忌之。及决屈已和戎之议。而一时仁贤争之尤力。桧大怒。遂画斥之。盖桧初非知道学者。始特窃其名。以倾吕

元直。终则没其实。以害赵元镇。是以若是其纷纷也。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桧进呈讲筵阙官。因言士人读书固多。但少适用。或托以为奸。则不若不

读之为愈。上曰。王安石。程頣之学。各有所长。学者当取其所长。不执于一偏。乃为善学。桧曰。陛下圣学渊奥独见天地之大全。下视专门之陋。溺于

所闻。真泰山之于丘垤也。桧所谓专门指伊川也。自赵元镇去后。桧更主荆公之学。故上训及之。然桧非但不知伊川。亦初不知荆公也。汪勃时为

监察御史。未几迁殿中侍御史。首上此奏。桧进呈。上曰甚善。曲学臆说。诚害经旨。当抑之。使不得作。则人之心术自正矣。可如所奏。他日上因及尹

和靖。桧遂言程氏之徒。祖宗之讳不避。而避其师之名甚严。事君事师之道。恐不当有厚薄。兼已受官。乃欲廪人继粟。庖人继肉。曾不思孟子处宾

师之位。仕而不受禄。则有此礼。先是胡文定修进春秋。传乞不避名讳。而所引伊川之说。皆称程氏。故桧言及之。然文定所不避者。乃正经本文。而

所引伊川之说。初已称其名矣。继而称氏者。盖与左氏公榖一体耳。右者臣既死。若不忍称其名。故季文子之告君。有先大夫臧文仲之语。是称字

称谥也。伊川在元祐间。实未尝言禄。桧既不考而妄为云云。然自是又设专门之禁者。十有馀年远桧死乃已何若。乞申戒师儒。黜伊川之学。

右正言何君奏。臣仰惟陛下。绍开中兴。恢宏治道。天纵将圣。增以缉熙光明。乃崇建上庠。复以元丰舍法造士。銮与临幸。用彰竉责亲洒宸翰。并刊

石经。使多士知所取法。士生斯时。亲得圣王为师何其幸哉。今秋科举。既命有司。群太学国子诸生而试之。又俾同文馆进士附焉。所以网罗四方

之士。殆无遗者。前期申敕有司。精加考校。又下臣僚章䟽使士人知所趋向。德至涯也。有司仰体圣意。谨以去取。故一时俊秀之士。多在选中。惟是

专门兴学未能遽以尽革臣请为陛下陈之。盖始缘赵鼎唱为伊川之学高阅之徒。从而和之乃有横渠正蒙书圣传十论。大率务为好奇立异。流

而入于乖僻之域。虚幻空寂之地。其去圣人之道益远矣。顷缘高阅为国子司业学者争投所好。于是曲学盛行。虽然凡试于有司者。未有不志于

得者也。诚使有司去取之际。明示。好。恶。彼将之所劝惩矣。臣愚伏望圣慈申戒内外师儒之官。专以正道训饬诸生。有为乖僻之说。虚空幻寂之论

者。考选之际。悉皆黜落。如是则专门曲学。不攻而自破。学术既正。则文体自醇。既不䧟溺其良心。又不论胥于异习。则人才之盛。风俗之厚。亦必由

此而致矣。取进止。十月十七日奉圣旨。依绍兴十四年上。时台官汪勃既请禁专门之学。谏官何若以为未快。又并伊川横渠攻之。正蒙书者。横渠

先生所著。其高弟。弟子河南府军巡判官。苏昞季明釐为十七篇。而圣传十论者。则右承议郎刘子翚彦冲所作也。桧进呈。上曰。若所论甚当。程頣

当哲庙之初。任经筵奏曰。陛下记得臣说否。如记得。明日可对臣说过。是时宣仁圣烈皇后。闻之大怒曰。皇帝虽年少。然宫中自不废学。措大家。不

识事体。如此。于是佥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李文会。退而书之时政记。曹筠论考官。取专门之学者。令御史弹劾。殿中侍御史曹筠奏。学校

科举。必欲得贞贤实能。而近来考试官。多以私意取专门之学。至有一州而数十人者。士子怨忿。有遗才之歏。欲望特垂戒饬。其有不公。令监试御

史。出院日弹劾。庶合士心。取进止。九月十二日。奉圣旨。依绍兴二十年上。先是秦桧既禁伊川学。犹虑士人未尽知之。十五年四月三日。桧入居赐

第。是夜彗出东方。十二日赦天下。赦书内一项云。勘会数十年来。学者党同伐异。今当崇雅黜浮。抑其专门。议者以为祖宗以来。未有此比。盖欲天

下户知之也。筠积举得官为台州录事参军。守臣张称欲按其罪。桧与之有旧。引为敕令所删定官。旋除御史。遂上此奏焉。郑仲熊。论赵鼎。立专

门之学。可为国家虑。右正言郑仲熊奏。臣伏见。工部员外郎杨迥。监察御史胡里。心向胡寅之门。有识之士。为之切齿。盖有赵鼎妄立专门。互相

标榜。大开交结。诡计周密。朝事二切不恤。一时群小所聚。而寅为之魁。又今事已败。而人犹为寅是向。不知国家何负此辈。而迥与襄甘心从之。凡

有从东南来者。迥必首诣之访其踪迹。略无顾避。襄比当秋闱。监试题目。众已议定。襄乃中夜自易之意。𥝠其党。初赵鼎立专门之后。有司附会。专

务徇𥝠。不论才与不才。有是说必寘之高等。士子扼腕二十年于兹。今襄又为之唱。欲使人人尽归于赵鼎胡寅之门而后巳。臣所以为国家虑也

欲望亟赐罢点。庶使邪正一分。而在位者。知所戒惧。取进止。十一月九日。奉圣旨依绍兴二十三年上。先一日秦桧奏事。因诋伊川而及胡文定。有

祖宗之讳不避而避其师之名等语。石正言郑仲熊间之。上此奏。迥龟山先生之仲子。寅字明仲。文定公长子也。明仲先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坐

传会赵忠简谪新州安置。故仲熊奏及之。明年三月四日。仲熊复论司勲员外郎。权国子司业。兼权中书舍人孙仲鳌。力主专门以𥝠党与包藏其

奸诡计叵测。仲鳌亦坐克。襄字季皋。仲鳌字道山。皆永嘉人。而仲鳌则首论禁诡僻之书。以附桧意者也。其年十一月。仲熊险佥书枢密院事。五年

四月。兼权参知政事。再阅月罢。又数月桧死。仲熊亦废终身不能复也。张震乞申敕天下学校。禁颛门之学。秘书省正字张震奏。臣仰帷陛下。

临御以来兴学校制礼乐厚风俗美教化。天下靡然乡风。甚盛德也。士生斯时冝通经学古。仰称陛下乐育之意。然尚有溺于虚无不根之说者。其

源渐不可长。愿陛下申敕天下学校。禁颛门之学。使科举取士。专以经术渊源之文。其涉虚无异端者。皆勿取。庶几士风近古。悉为可用之才。天下

幸甚取进止。十月一日。奉圣旨。依绍兴二十五年上。先是秦桧既指伊川为专门之学士大夫争附之。绍兴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太学生孙仲鳌。

首论书坊刊行诡僻之辞。望明示条制。更或违戾。必置之法。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新知汉州蔡宙又论全蜀数道文籍山积其间岂无诡世不

经之书。以惑民听望申严法禁。不得擅辄镂板庶几异端可去。邪说不作。其年七月十二日。监登闻鼓院曹绂。又论建阳邵武两县。氏间以印书为

业。望下本州县检察。其或以非僻之书刊印。委令止绝。诏委本路提刑赵令根奉行。所谓诡僻不经皆言程学也。至是震又明指颛门异端虚无之

学渐不可长从之。后二十馀日。桧死士大夫之攻程学者。自是少息矣。叶伯益论程学不当一切摈弃。秘书省正字兼实录院检讨官叶谦亨

奏。臣伏见陛下留意场屋之制规矩一新。然臣犹有虑者学术粹驳系于主司去取之间向者朝论专尚程頣之学有立说稍异者皆不在选前日

大臣则阴佑王安石而取其说。稍涉程学者。一切摈弃。夫理之所在。惟其是而已取其合于孔孟者去其不合于孔孟者可以为学矣。又何苟乎。愿

诏有司精择而博取不拘一家之说。使学者无偏曲之敝则学术正。而人才出矣。取进止六月十五日。奉圣旨依绍兴二十六年上秦桧既死。凶党

尽逐。馆职叶谦亨。因对论程学。一切摈弃非是。上曰赵鼎尚程頣秦桧尚安石。诚为偏典。卿所言极当于是降旨行下自桧专国柄程頣学为世大

禁者凡十有二年至是始解。陈贾。论道学欺世盗名乞摈斥。监察御史陈贾奏臣窃谓天下之士所学于。圣人之道者。未始不同既同矣。而谓

已之学独异于人是必假其名以济其伪者也邪正之辩。诚与伪而已表里相副。是之谓诚言行相违是之谓伪圣人于此。所以谨其疑似。而示以

好恶者。不得不然。是故。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孔子之恶乡原者。恶其伪也。行辟而坚。言伪而辩。孔子之诛少正卯者。诛其伪也。以夫人之饰伪

若此。不有以抑之。则将欺世盗名。无所不至矣。臣伏见近世搢绅士夫。有所谓道学者。大率类此。其说以谨独为能。以践履为高。以正心诚意克己

复礼为事若此之类皆学者所当然。而其徒乃谓已独能之夷考所为则又大不然。不几于假其名以济其伪者耶。是以已之所甚欲者爵位也其

语人则曰。吾常泥滓冠冕而不顾已之所甚爱者货贿也。其语人则曰。吾能粪土千金而弗受。又其甚者道先王之语而行如市人。窃处士名。而规

取显位。軽视典宪。旁若无人。故上焉者。得以遂其奸。次焉者得以护其短下焉者。得以掩其不能。相与造作语言。互为标榜有善虽小必交口称誉

以为他人所难办。有过虽大。必曲为辞说以为其中为不然。故附之者。常假其势。以为梯媒。芘之者。常获其助。以为肘腋。植党分朋渐不可长。夫朋

党之始。不过相与为媒。彼此矛盾而已万一有是人而得用也。则必求有以相胜。欺君罔上。其术遂行。利害不在其身。而在天下也。苏洵有言。事之

不近于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故臣愿陛下。明诏中外。痛革此习。于听纳除授之间。考察其人。摈斥勿用。以示好恶之所在。庶几多士。靡然向风。言

行表里。一出于正。无或肆为诡异。以干治体。实宗社无疆之福。取进止。六月五日。奉圣旨。依淳熙十年上。自秦桧死。学禁稍开。而张忠献公为桧所

忌。谪居连永间者十有馀年。精思力行。始知此学可用。然桧之馀党相继在位。国论尚未正者也。惟山林之士。不以荣辱贵贱累其心者。乃克好之。

先是胡文定既居衡山湖南。学者间往受业。而得其传者。则公之少子。右承务郎宏字仁仲。谓五峯先生者也五峯传故右文殿修撰张拭敬夫敬

夫即忠献公之嗣子。所谓南轩先生者也。龟山先生之门。受业者尤众。而剑浦罗从彦仲素。故右正言陈渊几仲。敕令所删定官。李郁光祖。为之称

首。又有右承务郎刘子翚彦仲。秘书省正字胡宪原仲。建阳刘勉之致中。皆间河洛之绪。三人自相讲习。不名一师。所谓屏山籍溪白水三先生。即

其人也。仲素传郡人李侗愿仲。是为延平先生。延平传晦庵先生朱熹元晦。晦庵早孤。初从三先生受业。后见延平尽弃其学而学焉。年十九。中进

士第。调崇安尉。秩满代归。遂不复仕。桧死。陈鲁公执政。言先生之贤。召赴行在。绍兴二十九年八月十三日也。会言路有请抑奔竞者。意侵先生。先

生辞不出。孝宗即位。改元隆兴。陈鲁公独。相。其年三月十一日。再召先生。先生一辞即至。既见首论讲学复仇二事。不合意。十一月十二日。除武学

博士待次。乾道元年促就职。五月至行在。又以执政钱端礼等。议论不合。复引归。三年十一月。陈正献刘忠肃公初秉政。差充枢密院编修官待次。

其月二十五日也。五年促就职会太学录魏掞之元履。以论曾觌赐罢。遂力辞。九月丁母忧。六年十二月。胡邦𢖍以诗人荐与王民瞻同召。其月二

十六日也。先生以䘮制未终。辞既免䘮复申前命。先生以禄不及养。辞者三。时虞雍公独相也。虞公罢。张说犹在枢府。先生又辞者三。九年五月二

十八日有旨。安贫乐道。恬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时梁郑公为相也。淳熙三年。龚庄敏以首参行丞相事。荐先生于上。六月二十一

日。除秘书。即上批谕龚公。以虚名之士。恐误朝廷。龚公力争不能得。十月复许奉祠。五年史忠定为相必欲起先生。赵卫公方执政言。冝以外郡处

之。八月五日差知南康军。先生四辞不许乃就职。七年春旱。诏监司郡守条利病。先生因极言近习用事之害。有莫大之祸。必至之忧。近在朝夕。而

陛下不悟之语。上大怒。命先生分析。赵丞相诡辞救解乃止。先生复请奉祠。章五上。八年三月四日。除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待四年关。七月十七日。

以南康修举荒政。民无流殍。除直秘阁先生亦再辞乃受。浙东大饥。改除提举浙东常平茶盐。许过阙。其年八月二十八日也。先生闻命。即日引道

既对。又论近习蔽遮天理。浊乱圣心之害。言极切至。九年。先生行部至台。得台守唐仲友不法事奏之。王丞相素善仲友。除江西提刑。先生章十上。

八月十七日。诏罢仲友。而以先生代之。又以先生赈济有劳。进直徽猷阁。先生引义力辞。九月二十三日。诏易江东免避田产。先生又三辞。最后乞

退闲。以免宰相中伤之祸。上察其诚乃诏朱某累乞宫祠。可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十年正月二十三日也。祠命之未下也时相先擢太府寺丞陈贾

为监察御史。至是轮当面对遂上此奏。时郑丙为吏部尚书。相与遂有道学之目焉。夫道学云者。谓以道为学也。其曰。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

死。圣人之学不传者。谓道衰学废也。故伊川先生。祭李端伯文有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之语。而贻书韩持国。孙曼叔。求书撰明道先生墓铭。亦云。家

兄功业。不得施于时。道学不及传之书。又云。智足以知其道。学足以彰其德皆是也。其后进位于朝。则上宣仁圣烈皇后书中亦云儒者得以道德

辅人主。盖非常之遇。所谓道学意盖如此近世学者。不知其实因小人立为道学之自。以攻善类遂并其名而自讳之。可不歏哉。刘后溪论道学

非程氏之𥝠言。殿中侍御史刘光祖奏臣间。是非不明。则邪正互攻。公论不立。则𥝠情交起。此固道之消长。时之否泰。而实为国家之祸福社稷

之存亡。甚可畏也。不可忽也。臣本䟽庸。蒙陛下过听。亲擢孤远。使待罪言责。凡赏刑僣滥。号令乖违。民病未瘳。官箴不戒。皆可因人而举劾。随事以

奏陈。既显然而易知。曾未足以深虑。若夫是非方殽。而邪得以害正。清议方晦。而𥝠得以胜公。则往鉴昭然。危机所伏方今之忧。孰大于此。明是非

以别邪正立公论而抑𥝠情。方今之事。孰急于此。臣观本朝士大夫学术最为近古。足以愧汉唐追三代其端本也。以居仁由义为道。以正心诚意

为学。其交际也。以共学为朋而实非朋。以同道为党。而实非党。穷达知其有命。进退知其有义。是以进之不见其泰。退之不见其戚。穷而在下。则以

穷性命之奥为勲名乐正道之味为锺鼎。达而在上。则以责难为尊主。忠谏为爱君。本朝盛时初非有强国之术。而国势尊安根本深厚。盖其学术

议论。率由于此故也。咸平景德之间。浑然不见其际。当此时也。道臻皇极而治保太和。至于庆历嘉祐兹谓盛矣。不幸而坏于丰熙之邪说。䟽弃正

士。招来小人。幸而元祐君子起而敉之。而末𣴑太分。事故反复。绍圣元符之际。群㐫得志。绝灭纲常。其论既胜。其势既成。嗟夫崇观而下。尚复言乎。

臣所谓之消长时之否泰。而实为国家之祸福。社稷之存亡。非虚语也。臣从远方。误玷班列。去来之间。今已一纪。见间所虑。悉可指陈。臣始至时虽

间亦有讥贬道学之说。而实未睹朋党之分。中更外艰。去国六载。已忧两议之各甚。每恐一旦之交攻。逮臣复来。其事果见因恶道学乃生明党。因

恶朋党。乃罪忠谏。嗟乎。至于忠谏为罪。则其去绍兴几何。臣窃谓人言岂可因疾人。而并攻其党。因攻其党。而并弃其言。得无甚也陛下至圣至明。

初无彼此而众议既已交兴。贤愚岂得无惑臣本蜀人。为学自有原本介在朝序。与人亦无亲䟽。但以终岁之𥝠忧。首为明主而别白。方今道学伊

洛为宗。非程氏之𥝠言。出于大学之记载。大学之教民。明德为先其间举诗人之言。于是有道学之目。曰。如切如瑳者。道学也。然则臣所谓以居仁

尚义为道。以正心诚意为学者。又在于切瑳之。琢磨之。今之道学。其得之有浅深。其行之有诚伪。得之深者固巳合大学之明德矣。得之浅者。又可

不切瑳而琢磨之。使之益深。而遽自矜以召祸。则无乃亦非欤。行之诚者。足以为君子矣。行之伪者。人将见其肺肝然。是故其师友之所不予也而

又何为乎。臣每因论学之间。必有至平之说。往往为者色愧践者心服。又安敢一槩轻讥。而痛疾之也。何况其率多善士善人所至。人必喜称又以

为党。若俱摈斥。安得更有好人。必取凡才。充塞朝路。陛下履位之初。端拱而治凡所进退。率用人言。初无好恶之𥝠。岂以党偏为主。而一岁之内。斥

逐纷纷。中间好人。固亦不少。反以人臣之𥝠意。微累天日之清明。方是时。大臣无所异同。给舍无所封驳。侍从无所论救。窃歏而巳。委寄谓何所以

斯令之。君子不明大道。自是太高。而责人太苛。自是太高。则实将不副。责人太苛。则众忿且怨。虽然以此穷居议道。犹之可也。朝廷之上。贤才并用

名利之途。智愚交驰。古今然也。而或者乃倡为荐士之举。若区别而封域之。夫荐士非不善也。然而凡有所取。岂无所遗。凡有所扬。岂无所抑。品题

既众。则疑怨丛兴。心虽主于至公。迹已涉于朋党。谤先喧于群口。进退岂必于一言。是以一时之虚名。而贾今日之实祸。彼既得志。决不我容。我于

穷达进退之间。亦未有充实㴠养之素。彼如讥诮。以修往怨。必至过甚。而快𥝠情。往往忠谏之言。指谓沽名之举。至于洁身以退。亦曰怨怼而然。欲

激怒于至尊。必加之以讦讪。事势至此。循嘿成风。国家安赖。臣欲熄将来之祸。故不惮反复以陈。伏乞圣心。廓然永为。皇极之主。使是非由此而定。

邪正由此而别。公论由此而明。𥝠情由此而熄。道学之讥。由此而消。朋党之迹。由此而泯。和平之福。由此而集。国事由此而理。生灵之幸。社稷之福

也。如其不然。使相激相胜。展转报复。为祸无穷。臣实未知税驾之所。臣蒙恩擢任。请对之初。首以是非公论为言。以免异时无所税驾之祸。伏乞圣

慈。留神采览。必能上当于天心。然后下臣此章。风晓在位。一洗往漏。共趋至公。臣言或非。甘受诛责。取进止。二月二十七日。奉圣旨。依诏兴元年上。

先是王丞相秉政日久。士多失职。周益公既。相。拱嘿无所预。姜体仁元善为太学博士。率同志者。请于益公。反复极论。责以变通之理。因䟽纳知名

之士。废不用者。陈传良君举而下。三十三人。淳熙十四年也。益公虽不能用。然其后亦多所收擢。明年五月。王丞。相罢。十六年正月。留丞相为次辅

与益公不合。擢何澹为谏长。攻益公罢之。益公之门。多佳士。相继去国者众。太学博士沈有开应先。为留丞相所厚。力劝以㧞用知名之士留丞相

从之。自是一时善类。多聚于朝。而不得志者。始侧目矣。刘公在三馆时与何谏议善。及是还为军器少监。首以保全善士劝之。何不纳。会何被命同

知贡举。而刘公遂有副端之命。元年二月十四日也。后十馀日入对。首上此䟽。天下间而韪之。三月四日。刘公被命。拆号南宫。与何坐席。逋迫何曰。

近日风采一新。刘公曰。九祖非立异也。但平日与大谏言者。今则自言之耳。及退同院语刘公曰。何自然见公䟽。为恍惚者数日。至饵定志丸。他可

知也。二十三日。刘公入对。复论前谏议大夫陈贾。今右正言黄抡。憸黠佞柔。清议所非。二十四日。批出贾与祠抡补郡。二人皆攻道学者也。先是刘

公以拆号差误自劾。四月一日。既放罪矣。会上之旧给使吴端者。除带御器械。何谏议论之䟽三上。御笔令依已得指挥。又有孙珰者。自言寿皇潜

邸旧人。亦转行观察。使。给事中胡𣈆臣远封还。录黄诏。趣令书读何胡。既承命。十八日刘公入箚子并论之。不报。二十一日。再言之。二十一日上谕

刘丞。相。遣都司沈诜杨经至台谕。指刘公即日三上章论。上不乐。乃坐刘公拆号差误。徙太府少卿。刘公求去。即以为直秘阁潼川府转运判官。其

年五月也。十月何谏议除御史中丞。议论自此分矣。始刘公之入台也。识者望其撃何去之。以绝祸本。而刘公不忍。但撃陈黄罢之。后五年遂有道

学之禁矣。





永乐大典卷之八千一百六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