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万一千一百三十三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四
卷之一万一千一百三十五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四 八贿

水经八

水经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水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

川合注东北流。迳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出南鸟鼠山渭水出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渭水出其中。东北过

过同次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水也。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渭水东南流迳首阳县南古得封溪水。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为

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冀注乱流东南出矣。又北过襄武县北。广阳水出西山二源合注成一川。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迳襄武县东

北。荆头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迳襄武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和桓汉护羌校尉温序。行部为隗嚣别苟宇所拘。衔鬓自刎处也。

其水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常若东南。不东北也。又东枲水注之。水出西南雀富谷东北迳襄武县南。东北流入于渭。魏志称咸熙二年襄武上言大

人尧。身长三丈馀。迹长三尺一寸。白发。著黄单衣中。柱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太平。十二月天禄永终。历数在𣈆。遂遽魏而事𣈆。又东过獂道县南。

右则岑溪水。次则同水俱。左则过水石注之渭水。东南迳獂道故城西。昔秦孝公西斩戎之獂王。应劭曰。獂戎邑也。汉灵帝五年。别为南安郡赤亭。

水出东山赤谷。西流迳城北。南入渭水。渭水又迳城南。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鸟鼠山。二源合舍东北

流。与彰川合水出西南溪下。东北至彰县南。本属道故候尉治。后汉县之。永元元年。帝封耿乘为侯国也。万年川水出南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北

注新兴川。又东北迳新兴县北。𣈆书地道记。南安之属县也。其水又东北与南川水合。出西南山下。东北合北水。又东北注于渭水。渭水又东迳武

城县西。武城川水入焉。潭源所道出鹿部西山两源。合注东北流。迳鹿都南。亦谓之鹿部水。又东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东北注武城水乱流东北

注渭水。渭水又东入武阳川。又有关城川水出南安城。谷水出北丘川。参差注渭水。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

注于渭水。有落门聚。昔冯异攻落门。未㧞而薨。建武十年。来歙又攻之。擒隗嚣子纯。陇右平。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注。左则武阳溪

水。东门得土门谷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则有温谷。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闾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并出南山北流入渭水。又东

出黑水历冀川。又东过冀县北。渭水自黑水峡至崟峡。南北一十水注之。北则温谷水注之。其水道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迳平襄县城南故襄

戎邑也。王莽之所谓平里县矣。其水东南流。历三雄南东流南东流南屈黄槐川种津渠。冬到辍流。春夏承盛。则通川注渭。次则牛谷水南入渭水。

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米团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撃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

自鸣。声隐隐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著崖胁去地百馀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是岁广汉

黜子攻死囚盗库兵。略吏民。衣绣衣。自号仙君。党与浸广。明年冬伏诛。自归者三千馀人。信而有征。其水北迳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伐冀戎。县之。

故天水部治。王筭东名镇戎。县曰冀治。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汉阳。郡城即隗嚣称西伯所居也。后马超之国冀也。凉州别驾阎伯俭潜出水中。

将告急夏侯渊。为超所擒。今告城无救。伯俭曰。大军方至。咸称万岁。超之数之。伯俭曰。卿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乎。遂杀之。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

冀谷。次东浊谷水。次东有当里溪水。次东有托里水。次东有渠谷水。次东有黄土川水。俱出南山北迳冀城东。而北流于渭。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

阳川迳新阳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东北入渭水。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陇右。迳瓦亭南。隗嚣间略

阳䧟。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也。此水亦出陇山。东南流历瓦亭。又西南合为一水。谓之瓦亭川。西南流迳清宾溪北。又西南与黑水合。水出黑城北。

西南迳黑城西。西南流莫吾南川水注之。水东北出陇垂。西南流历黑城。南注黑水。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入。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濏水自西东会。世

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陇右。汉阳长吏盖勋屯阿阳以拒贼。即此城也。其水又南与燕无水合。水源延

发东山。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源。导西北当亭川。东

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皥庖羲所生之处也。汉氏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东南入

瓦亭川。川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水东出文陇山。西迳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川。川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路侧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

坚取名焉。释后就穴直上可百馀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僵尸倚窟。枯骸尚全。唯无肤发而已。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老作童儿时。已闻其长

旧传。此当是数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往。左则阁水入焉。其水又西历蒲池郏石。鲁水出东南

石。鲁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入略阳川西。得破杜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

城东扬波。北注川水。又西迳略阳道故城北。涯渠水出南山北迳埿峡北入城。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所部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将二

千人。皆持卤力斧。自安民县之杨城。永始二年。成帝罢安定。呼他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从番倾回中。伐树木。开山道。略阳夜袭撃。嚣拒守。将

军金梁城等皆杀之。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亲将嚣走西城。世祖与来歙会于此。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

所堨以灌略阳也。川水西得白阳泉。又西得蒲谷水。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渭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水又西南得水洛口

水源。东导陇山。西迳水洛。高西南流。又得犊奴水口水出陇山。西迳犊奴川。又西迳水洛亭南。西北注之。乱流西南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西南注

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元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

流注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迳显亲县故城东南。汉封大鸿胪实固为侯国。自石宕次得虾䗫溪水得金黑水。又得宜都溪水。咸出左右。参差相入

元亭水。又东南合安夷川口水。源东出更胡谷。西北流历夷水川。与东阳川水会。谓之取阳交。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得罗汉水。并自东北西南注

夷水。夷水又西迳显亲县南。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得大华谷水。又东南得折里溪水。又东得六合水。皆出近溪湍峡注瓦亭水。又东南出新

阳峡。崖岫壁立。水出其间。谓之新阳崖水。又东南流于渭是也。又东过上邽县。渭水东历县北封山流之阴迳固岭北东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

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渭。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之为万石湾。阔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慢游者。多离其毙。渭水又东

南得历泉水。北历泉溪。东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出桥西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惣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治也。左则

当亭水注之。右则曾席水。又东与六弁川水出西山土源合注。东历大弁川。东南流注于藉水。藉水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

㵼。东北入藉水。藉水又次东北入上邽县。左佩五水。东会占溪水。次东有大鲁溪水。次东得小鲁谷水。次东有杨反谷水。咸自北山注离注藉水。藉

水又带五水。竹岭东得乱石溪水。次东得木门谷水。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源南山。北流入藉水。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

黄瓜西谷。东流迳黄瓜县北。又东清溪白水左右夹注。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妻漾同注黄瓜水。黄瓜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

于藉。藉水又东得毛泉谷水。又东迳上邽城。南得核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溧水注焉。水出县西北邽山。翼带众流。积以

成溪。东流南屈迳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邽。故邽戎团也。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

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也。濛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经曰。邽山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谓是

水也。藉水又东得其阳谷水。又得宕水谷水。并自南山北入于藉。藉水又东合叚溪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藉水。藉水又东入于渭。渭水又历

桥亭南而入绵诸县。东与东亭水合。亦谓之为桥水也。清水又或为通称矣。水源东发小陇山。众川㵼浪。统成一水。西入东亭川为东亭水。与小祗

大祗二水合。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并出东南。差池雁注。又有埋蒲水翼带二川。与延水并西南注东亭水。东亭水又西。右则叹沟水。次西得麹

谷水。水侧出东南二溪。西北流注东亭川。东亭川水。右则漫谷水出小陇山。又西谷水出南北溪。西南注东亭川水。东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

清水导源。北陇山一源。俱发西南出龙口。合成一水。西南流磨细野峡迳清池谷。又迳清水县故城东。王莽之识睦县夹。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谓之

清水。又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原双尊。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

秦水西迳降陇县故城南。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陇山合而西南流。迳降陇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又西南历陇川。迳六槃口。过清水城。西南

注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又西羌水注焉。水北出羌谷。引纳众合以成溪。𣸢水星会。谓之小羌水。西南流。左长谷水西南注之。右则东部水。东南入

焉。羌又南入清水。清水又西南得绵诸水口。其道源西北诸溪。东南与长思水北出思溪。南入绵诸水。又东南历绵谙故道北东南入清水。清水东

南注渭。渭水又东南注谷水。水出西南注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西北迳横水旷入西北注谷水。乱流西北出注谷峡。又西北轩

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谥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其水北

流注泾。泾谷水又西北白城谷溪东北流。白斌泉水出其西。东注白城水。白城水又东北入注谷水。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阳难当使兄子保宗镇

董亭。即是亭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渭。山海经曰。注谷之山。注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也。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北流。白

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猫谷水注之。水出南刑马山。北历平作西北迳

苗谷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盖李耳西入往进所曲。故山原猷谷。往往播其石焉。渭水东南流。泉川㵼浪。边次鸣注。左则伯阳东溪水注

之。次东得望松水。次东得毛六溪水。次东得皮周谷水。次东得簧杜东溪水。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则胡谷水。次东丘谷水。次东得丘谷东溪水。次

东有钳岩谷水。并出南山东北注渭。渭水又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迳南田县。南东与楚水合。世所谓长蛇水。水出刑县之数历山也。南流迳长蛇

戍。东魏和平三年筑。徙诸流民以遏陇寇。楚水又南流注于渭。阚驲以是水为汧水。言又东汧污二水入为。余按诸地志。汧水出汧县西北。阚驲十

三州志曰。与此同。复以汧水为龙鱼水。盖以其漳流进通而更摄其道得泉矣。水东入散关。抱朴子神仙传曰。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候气。知真人

将有西游者。遇老子。。礼令之著书耳。不得。为著道德二经。谓之老子书也。有李老庙于宝。搜神记云。老子将西入关。关令尹喜。好道之士。睹真人当

西。乃要之逄也。皇盲士安高士。传云。老子为周柱下史。及周里。乃以官隐。为周守藏室史。积八十馀年。。好无名后而世莫知其真人也。至周景王十

年。孔子年十七。𥴦适周见老𥅆。然幽王失道。平王东迁。间以椫移。人以职徙。尹喜候气。非此明矣。注进所由。兹为或可。渭水又东进西武功北。俗以

散闽城非也。褚先生曰。武功。挟凤西界小邑也。蜀口栈道近山无他豪易高者是也。渭水人与杆水合。水间道答。北进武鄱道县故城西。王莽更。名

曰善治也。县省怒时祠。列异传曰。武鄱故道县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也。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树疮合。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犹不断。

疲士一人伤足。不能去。卧树下。闻鬼相与言曰。劳攻战乎。其一曰。足为劳矣。又曰。秦公必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于子何如。乃默无言。

卧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随所斫以灰跋。树断化为牛水。故秦为立祠。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渭水又东。而右合南山五汉水。夹涧流注。

之也。又东遇陈仓县西。县有陈仓山。山上有宝鸡鸣祠。昔秦文公咸伯之言遵仪于陈仓。遇之于此板。得若石焉。其邑如肝城如宝祠之。故曰陈宝。

其来也。自东南。睴睴声若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地理志曰。上有公明黄帝孙舜妻家。有羽阳宫。秦武王起。应劝曰。县氏陈山。姚睦曰。黄帝都

陈。言在此。营氏开山图注曰。伏羲生成起。起陡治陈仓也。非陈圃所来也。魏明帝道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之。亮使昭乡人靳详。说

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馀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遇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令滠水对亮城。美与昭相御处也。陈仓水出于陈仓山

下。东南流注于渭水。渭水又东与阳溪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屇陈仓入渭。故诸葛亮与凡堙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

溪水纵横。难用行军者。逻候往来要道通人。奉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板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渭水又东进郁夷县故城南。地

理志曰。有汧水祠。王莽更之曰郁平也。东观漠书曰。隗嚣围来歙于略阳。世祖诏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陈仓。分部而进者也。汧水入焉。水出

汧县之蒲谷乡。维中谷决为绿蒲薮。尔雅曰。水决之潭为滑。汧之为名。实兼斯举。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龙山。岩嶂高崄。不通轨辙。故

张冲四愁诗曰。我所患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戎渊。潭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党而美散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

自下亦道谓之龙鱼川。川水东迳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佩汧田月逐都其地是也。又东历泽乱为一。右白龙泉。泉经五尺源流。旧道沦漪四

泄。东北流注于汧。汧水又东会一水发南山西侧。胜以此山为吴山。三峯霞举。霄秀雪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路势。地理志曰。吴山在县

西。古之汧山也。国语所谓虞夹。山下石冗赓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漰渀荡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自水会上下。成谓之为鱼龙川。汧水

又东南进隃康县故城南。王莽之挟亭也。昔邦歙耻王莽之徽。而遁迹于斯。建武四年。光武封耿况为侯国矣。汧水东南历慈山。东南进郁夷县。迳

平阳故城南。史记秦掌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鄞之平阳亭也。城北有漠郱州刺史赵融碑。灵帝建安元年立。汧水又东流于渭水。渭水之右璠

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几答。石壁深

高。幽隍遂密。林鄣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滕。遗迹犹存。是有璠溪之

称也。其水清净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渭水又东进石涯。即北原也。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答。与司为懿屯渭南。雍州郭淮

策亮必争北原。北逐先之。亮𢀖渭水。又进五丈原北。魏春秋曰。诸葛据渭水南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勇也。若西上

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此此原。与懿相御渭水。又东进郁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龙春秋。诸葛亮寇群。司马懿据郡拒亮。即此县也。渭

水中又东进武功县北。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注之。水出县西南冲巅山北。历斜谷进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

十里馀。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管。臣作竹越木射之。桥成驰去。

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曰。斜水出冲巅北至郡注渭水。又东迳马家北。诸葛亮典步骘书曰。马家在武功东十馀里。有高势。攻之不硬。是以留耳。

渭水又迳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曰。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

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凤两至。杜彦违曰。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桀。冬夏积雪。望之皓然。

山上有谷春祠。。栎阳人。成帝时病死。而尸不寒。后忍出栎南门及光门上而入太白山。氏。为立祠于山巅。春秋来祠中山宿焉。山下有太白祠。民

所祀也。刘曜之世。是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改赵昌。井水竭。构五渠。竿酉小襄困嚣亡。呜呼。燋靳其尽乎。时

群官毕贺。中书监刘均进曰。此国臧之象。其可尽乎。终如言矣。渭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温泉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涵如汤。杜彦达曰。可治百病。世清

则疾愈。世浊则无验。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里入渭。渭水又东迳犛县故城南旧邽城也。后稷之封邑矣。即诗所谓有邰家室也。城东北有姜原

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郿之漦亭也。王少林之为郡县也。路迳此亭。亭长曰。亭凶杀人。少林曰。人胜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闻女子称冤之声。少

林曰。可前来理。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少林投衣与之。女子前诉曰。妾夫为浩令。之官逖宿此亭。为亭长所杀。少林曰。当为理侵冤。勿复害良善也。因

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告亭长。遂服其事。亭遂清安。渭水又东进雍县雍山。东南流历中宁溪。世谓之之中宁水。亦曰水井水。南流迳胡城东。俗名

也。盖秦惠公之故居。所谓流年宫也。孝公又谓之为橐泉官。按地理志曰。皆雍。雀驷曰。穆公冢在橐泉宫祁年观下。刘向曰。穆公筭无丘咙处也。史记

曰。穆公之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车氏奄息仲行鍼虎。秦人哀之。为贼黄鸟焉。余谓崔驷及皇览谬志也。惠公。孝公。并是穆公之后继世之若

矣。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矣。以是推之。如二证之非实也。而左会左阳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阳溪。南流迳岐州城。西魏置岐州刺史治。左

阳水。又南流注于雍水。雍水又与东水合。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南流。右会南源。世谓之迳眼泉。乱流南迳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

则两川之史会也。世亦名之为淬空水。东流邓公泉注之。水出邓艾祠北。故名曰邓公泉。数源俱发于雍县城南。县故秦德公所居也。𣈆书地道记

以为西虢地也。汉书地理志以为西虢县。太康记曰。虢叔之国矣。有虢宫。平王东迁。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雍有五畤祠。以上祠祀五帝。昔秦文

公田于汧渭之间。学黄蛇自天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以为上帝之神。于是作鄜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于陈仓北城。祠青帝焉。秦公又于长阳作

上畤祠炎帝焉。高帝问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博士莫知其故。帝曰。载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黑帝焉。应劭曰。四面积高曰雍。关骃曰。宜为

神明之阴。故立群祠焉。又有凤凰女祠。秦穆公时有箫史者。喜吹箫。能致白𫁡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为作凤台以居之。椟数十年。一旦随凤去。

云雍宫世有箫管之声焉。今台倾祠毁。不复然矣。邓泉东流注于雍。自下虽会他津。衜得通称。故禹贯有雍沮会同之文矣。雍水又东迳邵亭南。世

谓之树亭川。盖邵树声相近。悮耳。亭。故邵公之菜邑也。京相续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后汉郡国志曰。邻县有郡亭。谓此也。雍水又东南流与杜水

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之县漆溪。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是也。漆水渠水南流大

峦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灌南子曰。岐山出石桥山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牧龟于岐。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矣。

二川洋逝。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俗谓之小黄水。亦或名之未流川。迳岐山而又屈迳困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

故名。亦指水取称矣。又历周原下。北则中水乡或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即岐山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

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母曰似游华阳。感神而生。炎长于姜水。水合而东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水发杜阳县大岭侧。世谓之赤

泥岘。㳂波历间。俗名大横水也。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东迳杜阳。故城东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谓之故县川。又故谷县有杜阳山。山北有杜

阳谷。有地冗北入。亦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故县取名为。亦指是水而摄目矣。王莽之通杜者。故地理志曰。县自杜水东二坈水注之。水有二原。一

水出西北犊魋水。二合而东历五将山。又合乡谷水。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谓之乡谷川。又南荚水注之。水出好畤县梁山大岭泉南迳梁山宫西。

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起。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建威大将军耿夺为侯国。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

注雍水。谓之中亭水。又南于美阳县西。永元二年更封鄣雍侯耿乘为侯国。其水又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迳郑坞南。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卒药筑

郑坞。高与长安城等。积榖三十年成。天下不成。守此毕老。其愚如此。渭水之来。浴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北流迳长城西。魏甘露三年。蜀遣姜维出

洛谷园长城。即斯地也。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芒水出南芒谷。北流迳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芒水又北迳𥂢厔县之竹圃中。

分为二水。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𥂢厔芒竹。即此也。其水分为二流。一水之东北为枝。一水北流注于渭也。渭水下渭水又东过槐

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渭水迳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之西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又屈而北

入渭。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即地理志所云。县有黄山宫。惠帝三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非也。就水注之。

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老为周柱史。以世哀入戎。于此有冡。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子死。秦佚三号。是非不死之言。

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复如传。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耳。就水历圃北与黑水合。上承三泉于就水之右。三泉

竒废。言归一渎。北流左迳就水。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合田溪水。水出南山田谷。北流长扬宫西。又北迳𥂢厔县故城西。又东北与一水合。

水上承𥂢厔南南泉。北迳其县东。又北迳思乡城西。又北注田溪。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也。县苑有蒙茏源。上承渭水。于郡县东迳武功县。为成

林源。东迳县苑。亦曰灵轵源河渠以引堵水。除广曰。一作诸水是也。渭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地南。县。古太丘邑也。周赧王都之。秦以为废丘。亦曰舒

丘。和平元年。桓帝封户左中郎将皇甫嵩为侯国。县南对渭水。北背通渠。史记秦本纪云。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十四年。渭水又大赤三

日。鸿范五行传曰。赤者。火色也。水尽赤。以火渗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后项羽入秦。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为翟

王。都高奴。章邯为雍丘王。居槐里。为三秦。汉祖北定三秦。引水灌城。遂灭章邯。三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也。世谓之为大槐里。𣈆太康中。始平

郡治也。其城𨔄带防陆。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槐里环堤者也。东有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迳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树。因以为名。漏水又北历峯

圃西。亦谓之仙泽。又北迳望仙宫。又东北耿谷水注之。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柳泉合。东北迳五柞。相去八里。并无树名。宫亦由陶氏以五柳立称。

张晏曰。宫有五柞树在树厔县矣。其水北迳仙泽东北。又迳望仙宫东。又北与赤水会。又北迳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合甘水。水出南

山甘谷。北迳秦文王负阳宫西。又北迳五柞宫东。又北迳甘亭西。在水东鄠县。昔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马融曰。有扈甘南郊地名也。甘水又

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又东北迳鄠县故城西涝水际。城北出合美陂水。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北流入于渭。即上林

故地也。东方朔称武帝建元中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扬。东游宜春。夜十刻。乃出与侍中常侍武骑待诏。及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

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旦明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上大驩乐之。上仍使太中大夫虞丘寿王。与恃诏能用笇者。举措阿城以南。盩厔

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故。及其贾直。属之南山。以为上林苑东方朔諌。秦起阿房而天下乱。因陈秦阶六符之事。上乃拜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

百斤。卒起上林苑。致相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称乌有先生立矣公而奏上林也。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地说云。渭水又东典丰水会于短阴山。内

水会。无佗高山异峦。所有唯原阜石激而已。水上旧有便门桥。武帝建武三年造。张昌曰。邪在长安西北茂陵东。如淳曰。去长安四十里。渭水又迳

太公庙北。前有太公碑。文字褫缺。全无可浔。渭水又东北与鄗水合。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

正之。武王成之。自汉常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褫。今无可究。春秋复傅曰。使者郑容入伯谷阙。至平舒置。见华山有素车白马。问郑容安之答曰。

之咸阳。车上人曰。吾华山君使。领托书致鄗池君。子之咸阳。遇鄗池。见大梓下有文石。取以叹列。梓当有龟者。以书与之。勿妻发。致之得所欲。郑容

行至鄗池见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报。梓应曰诺。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若王者之居乌。谒者出受书入。又见顷开谨声言祖龙死神道芒昧理难

梓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彪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毛诗云。彪流浪也。而世传以为水名矣。郑玄曰。丰镐之间水

北流也。镐水北迳汉灵台西。又遭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故专其目。今四夷朝者有隐甲怀月入门而胁之以示神。故亦曰却胡门也。

镐水又北迳于渭。渭水北有杜邮亭。咸阳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乎有制胜之功。惭尹啇之仁。是地即其伙剑处也。渭水又东北迳渭

城南。文颕以为故咸阳矣。秦孝公之所居离宫也。献公都栎阳。天两金。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

出。至孝公作咸阳。筑冀阙。而徙都之。故西京赋曰。秦里其霸实为咸阳。太史公曰。长安。故咸阳也。汉高帝更名新城武帝无罪三年。别为渭城。在长

安西北渭水之阳。王莽之京城也。始隶扶风。后并长安。而沈水注之。其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地即杜之樊乡也。汉杻至栎阳。以将军樊哙灌废

丘最赐邑于此乡也。其水西北流迳杜县之杜京西。西北流迳杜伯塜南。杜伯与其疚左儒仕宣王。儒无罪见害。杜伯死之。终能报恨于宣王。故成

公子安五言诗曰。谁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沈水又西北迳下杜城。即杜伯国也。沈水入西北支合故梁。梁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阳原。而北迳

河池陂东。而北注沈水。沈水又北与昆明故池会。又北迳秦通六基东。又北迳堨水陂东又北得陂承。其陂东北流入于沈水。沈水又北迳长安城

西。与昆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王仲都所居也。桓谭新论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署。乃以昆

明池上环水而驰。御者厚衣孤表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晖然自若。夏大暑。曰使嚗坐环以十垆大不言热。又身不汗。池水北迳镐京

东。秦阿房宫西。史记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小。乃作朝。宫于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光作前殿阿房。可坐万人。下可达五又旗。

周为阁道。自殿直抵城南山。表山岭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象天极阁道汉抵营室也。阙中记曰。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

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万人。其水又屈而迳其北。东北流注揭水陂。陂水北出迳汉武帝建章宫东。于凤阙南东注沈水。又北迳凤阙东。三辅

黄图曰。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馀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俗言贞女楼。非也。汉武帝故事云。阙高二十丈。阙中记曰建章宫图阙临

北道。凤在上。故号凤阙。故系钦建韦凤楼阙赋曰。秦汉顽模。廓与毁泯。唯建章凤阙。岿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也。沈水又北分为二

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迳神明台东。传子宫室曰。上于建章中作神明台井干模。成高五十馀丈。皆作阁。辇道相属为。三辅黄图曰神明台。在建

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子台。而即实非也。沈水又迳渐台东。汉武故事曰。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三十丈。南有壁门三层。尚三十

文。有南坚门十馀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玊为之。铸铜凤五丈。饰以黄金。栖屋上。椽首薄以玊璧。因曰璧王门也。沈水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

潏水也。故吕忱曰。潏水出杜陵县。汉书音义曰。潏。水声。而非水也。亦曰高都水。前汉之末。王氏五侯大治池宅。都水入长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

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竟建五杜。上山渐台。像西白虎。即是水也。又东过长安县北。渭水东分为二水。广雅曰。水自渭出为学。其由河之有雍也。

此渎东北流迳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又东南合一水迳两石人北。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胜。故作力士孟贲等像以祭之。鍜乃可移动也又东迳

阳侯祠北。涨辄祠之。此神能为大波。故配食河伯也。复人以为邓艾祠。悲哉。谗胜道消。专忠受害矣。渭水又东注此水。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

亦曰便门桥。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

间。七百五十柱。北冯翊立之。有一百一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

石水中旧有忖留神象。此神尝典鲁班语。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狼丑。乡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于

是以脚昼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其象于水。唯背以上立水上。后董卓入开。遂樊此桥魏武帝遂更修之。桥三丈尺。忖留之像。曹公乘为见之

鹜。又命下之。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乃求归。秦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不为发。又一说交龙扶举而机不发。伹言

今不知其故处矣。渭水又东与沈水枝津合。水上承沈水。东北流迳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藉池。池中有台观。莲荷被浦。秀

实可既。其一水北流于渭。渭水又迳长安城北。汉惠帝元年筑。六年成。即咸阳也。奉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名常安。十二门。东出北头。第一门本名

宣乎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亦曰东城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即逢前挂冠处也。第二门本名清明门。一曰凯门。王莽更名宣德门。布恩亭内

有藉田仓。亦曰藉田门。第三门本名霸门。王葬更名仁寿门。无强亭民见门色青。又名青城门。或曰青绮门。亦曰青门。门外旧山好爪。昔广陵人邵

平。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穜瓜北门。爪美。故世谓之东陵瓜是以阮籍咏怀诗曰。昔闻东陵瓜。近在音门外。连畛拒阡陌。子母相銁带。指谓此门也。

南出东头。第一门本名覆益门。王葬更名水青门。长茂亭其南有下杜城。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第二门

本名安门。亦曰罪路门。王葬更曰光礼门。显崇亭即西安亭。北对未央宫。本名平门。王葬更名信平门。城正亭西出南头。第一门本名章门。王葬更

名万秋门。亿年亭亦曰故光毕门也。又曰便门。第二本名直门。王葬更名直道门。端路亭故龙楼门也。张委曰。门楼有铜龙。三辅黄图曰。长安西出

第二门。即此门也。第三门本名西城门。亦曰雍门。王葬更名章义门。著谊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名曰函里门。又曰光门。亦曰突门。北出西头。第一

门本名横门。王葬更名霸都门。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门。其外郭有都门。有𣗥门。徐广曰。𣗥门在渭北。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

三辅黄图曰。𣗥门在横门外。按汉书徐厉军于此备匈奴。又有通门亥门也。其地二门本名洛门。又曰朝门。王葬更名连子门。广世亭一曰高门。苏

林曰。高门。长安城北门也。又迳观愚之山。北流入于渭。渭水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积石据其东。丽山距其西。源泉上通。悬流数十。与华岳同

体。其水北迳郑城西。承上有桥。杨虽崩褫。旧迹犹存。东去郑城十里。故世以桥名水也。而北流注于渭。阚驷谓之新郑水。渭水又东迳郑县故城北。

史记。秦武公十年。县之桓公友之故邑也。汉书薛瓒注言用自穆王已下。都于西郑。不得以封桓公也。幽王既败。号侩又灭。迁居其地。国于郑父之

丘。是为郑桓公。无封京兆之文。余按史迁记考春秋国语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于郑。又春秋国语并言桓公为周司徒。以王室将乱。

谋于史伯。而寄孥与贿于号侩之间。幽王宫於戏。郑桓公死之平迁。郑武公辅王室。灭号侩而兼其土。故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𣈆郑是依。

及迁封于彼。左传隐公十一年。郑庄公孙获曰。吾先君新邑于此。其能与许争乎。是其指新郑为言矣。然班固。应劭。郑玄。皇甫谣裴顾。王隐。阚驷。及诸

述作者。咸以西郑为友之始封也。贤于薛瓒之单说也。无宜为正绖而从逸录矣。亦眉樊崇于郭北渠坛祀景王。而尊右旋平文刘侠卿牧牛儿

盆子为帝。年十五。被跣徒跣。为其绛单衣。半头赤愤直綦。顾见泉人拜。怨急啼。号年建世。后月馀。乘白盖小车。与崇及尚书一人相随向郑北渡渭

水。即此处也。城南山北有五部神庙。东南向华岳庙前有碑。后汉光和四年。乡县今河东裴毕字君先立。苏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孟康

口。水名也。今戏亭是也。昔周幽王恱褒姒。姒不笑。王乃撃鼓举烽以微诸侯。至无寇。䘮姒乃笑。王甚恱之。及大戎至。王又举烽以微诸侯。诸侯不至。

遂败幽王於戏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汉武帝建。始二年。造延陵为初陵。以为非霸曲亭南更营之。鸿嘉元年。于新丰戏乡为

昌陵县。以奉初陵。永始元年。诏以昌陵卑下。客土疏恶。不可为万岁居。其罢陵作。今史民反。故徙将作大匠解延年炖煌。关中记曰。昌陵。在霸城东

二十里。取土东山。与栗同价。所费巨万。积年无成。即此处也。戏水又北分为二水。并注渭水。水又东冷水入焉。水南出肺淳山。盖丽山连麓而异名

也。北会三川。统归三壑。历阴新豊两原之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首水南倒虎山。南总五水。单流注迳秦步宫高东。世名立市城。历新豊原东

而北迳步寿宫西。又北入渭。渭水又东得西阳水。又东得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俱北入渭。渭水又东石桥水会故沈水也。水南出为岭山。北

流迳武平城东。按地理志。左冯翊有武城县。王葬之桓城也。石桥水又迳郑城东。水有故石梁。述仙记曰。郑城东十四里。各有石渠者也。又地迳沉

城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县。王莽更之曰制昌也。盖籍水以取称矣。渭水又东敷水注之。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迳告平城东。耆旧所传。言

武王伐纣告太平于此。故城得阙名。非所详也。敷水又北迳集灵宫西。地理志曰。华阴县有集灵宫。武帝起。故张昶华岳碑称汉武慕其灵。筑宫在

其后而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馀水注之。水南出良馀山之阴。北流入于渭。俗谓之宣水也。渭水又东合黄崚之水。世名之为于渠水水南出升山

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迳平舒城北。城侧枕渭滨。半破瀹水。南面通衢。昔秦始皇之将亡也。江神素华白为道华山下。返壁于华阴平舒道。曰为遗

镐池君使者致之。乃二十八年度江所沈壁也。即江神返壁处也。渭水之阳。即怀德县界也。城在渭水之北。沙死之南。即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

阳城非矣。地理志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王葬更县曰恶驩。渭水又东迳长城北。长涧水注之。水南出大华之山。

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史记。秦孝公元年。楚魏典秦楼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又东遇华阴县北。洛水入焉。阚驷以为漆江之马。曾瞒传

曰。怀与为超隔渭水。每度渭。辄为超骑所冲突。地多沙。不可筑城。嵝子伯说今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一宿而戕。操乃多作囊以犍水夜渡作

城立于是水之次也。渭水迳县故城北。春秋之阴𣈆也。秦惠文王五年。改曰宁秦。汉高帝八年。更名华阴王葬之华损也。县有华山。山海绖曰。其高

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华状。西南有小华山也。韩子曰。秦昭王令土施钩梯上华山。以节桓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模长八寸。而勒之曰。

昭王尝与天伸慱于是。神仙传曰。山中卫叔卿尝乘云车驾白鹿。见汉武帝。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今遣其父。度世登华。

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敕世令还山。山层宫秀。故能怀灵抱异耳。山上有二泉。东西分流。至若山雨猥并。洪津泛洒。挂溜腾虚直泻。山下有溪魏文

帝三庙。庙有石阙数碑。一碑是建安中立。汉镇远将军叚煨更修祠堂碑大。汉给事黄门侍郎张昶造。昶自书之。元帝又刊其二十馀字。二书有重

名传于海内。又刊传中司隶校尉锺繇。弘农太守母丘俭姓名。广六行。郁然循平。是太康八年。弘农太守河东卫叔始为华阴令。河东装仲恂役其

逸力。修立坛庙。引道树柏。迄于山阴。事见永兴元年华百石所造碑。渭水又东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安城。城自华山北迳于河。华

岳铭曰。秦𣈆争其祠。立城建其左者也。郭著述仙记指证魏之立长城。长城在后。不得言在斯。为非矣。渠水又北注入渭。渭水又东迳定城北。西征

记曰。城因原土。述仙记曰。定城去潼关三十里。夹道各一城。渭水又东泥泉水注之。水出南山灵谷。而泉北流注于渭水也。渭永又东合沙沟水。水即

符愚之水也。南出符石迳新丰县故城北。东兴鱼池水会。水出丽山东也。水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

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在秦王陵东北五里。周回四里。池水西北流迳始皇冢北。秦始大兴厚葬。营建冡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溷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馀里。上画天文景宿之备。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

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父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

众。坟高五丈。周回五里馀。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而周章百万之师。已至其下。乃使章邯领。作者以御难弗能禁。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

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革烧之。大延九十日不能灭。北对鸿门十里。池水又西北溪水之西南有温泉。世以疗疾。三秦记曰。

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唾之生疮。始皇谢之。神女为出温水。后人因以烧洗疮。张衡温水赋序曰。余丽山

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看施。乃为之赋云。此汤也。不便灼人形体矣。池水又迳鸿门西。又迳新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也。高祖王阛中。太上皇思

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社。树枌榆。令街庭若一。分丰酆民以实兹邑。故名之为新丰也。汉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叚颍为侯国。后立阴

槃城。其水际城北出。谓是水为阴槃水。又北绝漕槃沟注于渭。渭水又东迳鸿门北。旧大道北下坂。下口名也。古有鸿宁。汉书。高祖将见项羽。楚汉

春秋曰。项王在鸿门。亚文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气冲天。五色采相缪。或似龙。或似云。非人臣之气。可诛之。高祖会项羽。范增目羽。羽不应。樊哙杖盾

橦人入。食豕肩于此。羽壮之。郡国志曰。新丰县东有鸿门亭者也。郭缘生或云霸城南门曰鸿门也。项羽将因会高祖危高祖。羽仁而弗断。范增谋

而不纳。项伯终护高祖以获免。既抵霸上。遂封汉王。按汉书注。鸿门在新丰东十七里。则霸上应百里。按史记项伯夜驰告张良。良与俱见高祖。仍

便夜返。考其道里。不容得尔。今父老传在霸城南门数十里。于理为得按缘生此记。虽历览史汉述行涂迳见。可谓学而不思矣。今新丰县故城东

三里有坂。长二里馀。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汰谓之鸿门。孟康言在新丰东十七里无之。盖指县治而言。非谓城也。自新丰故城西至霸城五

十里。霸城西十里则霸水。西二十里则长安城。应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二十里。即霸城是也。高祖旧停军处。东去新丰既近。何恶项伯夜与

张良共见高祖乎。推此言之。知缘生此记乖矣渭水又东石川水南注焉。渭水又东戏水注之。水出丽山冯公谷东北流。又北迳丽戎城东。春秋𣈆

献公五年伐之。获丽姬于是邑。丽戎。男国也。姬姓。秦之丽邑矣。又北右总三川。迳鸿门东。又北历戏亭东。应劭曰。戏。弘农湖县西界也。地隔诸县。不

得为湖。湖西如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荚陵。夫人兄延年知音。尤善歌舞。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常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上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曰。延年女弟。上召见之。妖丽善

歌。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悯念之。以后礼葬。悲思不已。赋诗悼伤。故渠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地理志曰。宣帝县焉。王莽之宣城也。

故渠又东迳龙泉北。今人谓之温泉。非也。渠北故坂。此即龙渊庙。如淳曰。三辅黄图有龙渊宫。今长安城西有其处。广盖宫之遗也。故集又东迳姜

泉北。渠北有汉昭帝陵。东南去长安七十里。又东迳平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昭帝置。王葬之广利也。故渠之南有窦氏泉。北有徘徊庙。又东迳汉

大将军魏其侯赏婴冡 南。又成帝延陵南陵之东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故渠又东迳渭陵。元帝永元四年。以渭成寿陵亭原上为初陵。诏不立

县邑。又东迳哀帝义陵南。又迳文帝安陵南。陵北有安陵县故城也。地理志曰。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侧有社邮亭。又东迳渭城北。地理志曰。县

有兰池宫。秦始皇微行逢盗于兰池。今不知所在也。又东迳长陵南。亦曰长山也。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平原广数百里。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

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风俗通曰。陵有天生自然者也。今王公坟陇称陵。春秋左传曰。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春秋说题辞曰。丘者。

墓也。蒙者。种也。种墓也。罗倚于山。分尊卑之名者也。渭水又东迳下邽县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于此。有土邽。故加下也。渭水又东舆竹水合。南出

竹山北。迳楣加谷。历广乡原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得白渠口。太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出于郑渠

南。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由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即水所始也。东迳宜春城南。又东南迳池阳城北。枝渎出焉。东南历藕原下迳鄣

县城北。东南入渭。今无水。白渠又东枝渠出焉。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辅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太康地记谓之曰高陆也。车频秦

书曰。符坚建元十四年。高陆县民穿井。得龟大二尺六寸。背文负八卦。古字。坚以石为池。养之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问吉凶。名为客龟。太卜佐高

鲁。客龟言戎将归江南。不遇死于秦。曾于梦中自解曰。龟三万六千岁而终。终必亡国之征也。为谢玄破于淮肥。自缢新城浮图中。秦祚因即沦矣。

又东迳栎阳城北。史记秦献公二年。城栎阳。自雍徙居之。十八年雨金于是处也。项羽以封司马忻为塞王。按汉书高帝关中始都之。王莽之师高

也。后汉建武二年。封骠骑大将军景丹为侯国。丹让世祖曰。富贵不还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白渠又东迳秦孝公陵北。又东南迳居陵城北

莲芍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又东南注于渭。故汉书沟洫志。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是也。今无水。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冢北有弱夫蒙。

故渠东南谓之周氏曲。又东南迳汉景帝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渭水又东迳霸县。北与高陵分水。水南有定陶恭王庙。传太后陵。元帝崩。传

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恭太后。后十年。恭王薨。子代为王。征为太子。太子即帝位。立恭王偈庙北京师。比宣帝父悼皇故事。元寿元帝传后崩。合葬

渭陵。潘岳关中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共陵也。诸侯皆如之。恭王庙在霸城西北。庙西北即传太后陵。不与元帝同茔。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

在渭水之南。故曰渭陵也。陵与元帝齐者。谓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毁传太后冢。冢崩压杀数百人。开棺臭闻数月。公卿在位皆阿莽旨。入钱帛遣子

弟及诸生四夷凡十馀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握传后冢。二旬皆平。周𣗥其处。以为世戒。今其处积土犹高。世谓之增墀。人亦谓之增阜。俗亦谓之

成帝初陵。处所未详也。渭水又迳平门侯王译暮北。冢次有碑。左则泾水注之。渭水又东迳郼县南。盖陇西郡之郼徒也。渭水人东得白渠枝口。又

东与五又渠合。水出云阳县石门山。谓之清水。东南流迳黄嵚山西。又南入杸祔县。历原南出。谓之清水口。东南流绝郑渠。又东南入高陵县。迳黄

白城西。本曲渠宫也。南绝白渠。屈而东流。谓之曲梁水。又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东南绝白渠渎。又东南入万年县。谓之五丈渠。又迳藕原东。东南

流注于渭水。又东过郑县北。渭水又东迳峦都城北故潘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契居蕃。关骃曰。蕃郑西。然则今峦城是矣。俗名之赤城水曰赤水。

非也。符健入秦。据此城以抗杜洪。小赤水。即山海经灌水也。水出石胱之山北。迳觜加谷。于孤相原西东北流。兴愚水合。出英山。北流与招水相得。

水乱流西北注于灌。灌水又北注于渭。又东过灞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霸者。水上地名也。故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

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王者也。西北有纲公水。次东有轾谷二水。合而西注之。又西流入渥水。渥水又西迳峣关。北历柳峣城。东

西有二城。魏置清涯军于城内。世亦谓之清渥城也。秦二世三年。汉祖入自武关攻秦。赵高遣将距于峣关者也。土地记曰。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

峣柳。道通荆州。𣈆地道记曰。关当上洛县西北渥水。又西北流入霸。霸水又北历蓝田川。迳蓝田县也。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盖

子向之故邑也。川汉临江王荣篆。景帝以罪征之。将行。阻于江陵北门。车轴折。父老泣曰。吾王不返矣。荣至。中尉郢都急切责王。王年少。恐而自

杀。葬于是川。有燕数万衘土置冢上。百姓矜之。霸水又左合浐水。历自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也。是谓之霸上。汉文

帝葬其上。谓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泻水。在长安东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赋诗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汉文帝尝欲从霸西驰下峻坂。𡊮盎揽

㘘于此处。上曰。将军怯也。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圣王不乘危。今驰不测。如马惊车败。案高庙何。上乃止。霸水又北长

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源。其水西北流。谓之荆溪。溪水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水。水有二源。西川上承磈山之斫举谷。次东有若谷。二水合而东北流。

迳风凉原西。关上圆曰。丽山之西川中有阜。名曰风凉原。在磈山之阴。雍州之福地。即是原。其水傍溪北注。原上有汉武帝祠。其水名合东川水出

南山之石门谷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东有土门谷。五水北谷西北历风凉原东。又北与西川会原为二水之会。乱流北迳宣帝许后陵东。

而北去杜陵十里。斯川于是有狗枷之名。川东亦曰白虎原也。上有狗枷堡。三秦记曰。丽山西有白鹿原。原上有狗枷。秦襄公时有天狗来。下有贼。

则狗吠之。故一堡无患。故川得厥自为川水。又北迳杜陵东。元帝初元光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长安五十里。陵之西北有杜县故城。秦武公十一年

县之。汉宣帝元康以杜东原上为初陵。吏名杜县为杜陵也。王莽之绕安也。其水又北注荆溪。荆溪又北入霸县。又有温泉入焉。水发自原下入荆

水。乱流注于霸。俗谓之浐水。非也。史记音义。文帝出安门。注云在霸陵县有故亭。即郡国志所谓长门亭也。史记云。霸浐长水也。虽不在祠典。以近

咸阳秦汉都。泾渭长水尽得比大川之礼。昔文帝居霸陵北。临厕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此走邯郸道也。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凄怆悲

怀。顾谓群臣曰。以北山石为郭。用纻絜斮陈漆其闰。岂可勋哉。释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錭南山犹有隙。使无可欲。无不郭。又何成为。文帝曰善。拜

廷尉。韦昭曰。高岸夹水为厕。今斯原夹二水也。厨门。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东故城。曰厨门也。如淳曰。今名广门也。第三门本名杜门。亦曰利城门。王莽

更名进和门。临水亭。其外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门。又曰洛门也。凡此诸门。皆道远九违。三途洞开。隐以金堆。周以林木。左出右入。为徒之经行者昇

降有上下之别。濋成帝之为太子。元帝尝恶召之。太子出龙楼门。不敄绝驰道。西至直城门。方乃得度。上怯迟。问其故。以收对。上恱。乃著今令太子

得绝驰道也。渭水东合昆明故渠。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东迳河池北。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沈水。亦曰漕渠。又东迳长安县南。东迳明堂南。旧引水为辟

雍处。在县鼎路门东南七望。其载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室。四向五色。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永始四年立。渠南有溁故圆丘。成帝建始二年。

罢雍五畤。始祀吴天上帝于长安南郊。应劭曰。天郊在长安南。即此也。故渠之北有白亭慱望苑。汉武帝为太子立。使通窦客。从所。好也。太子巫

事发。斫杜门东。出史。良姊死。葬于苑北。宣帝以为戾园。以倡优千人乐思后园庙。故亦曰千乡。故渠又东而北屈迳青门外。与。沈水技渠会。渠上承

沈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东为合池。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渐台。汉兵起。王葬死于此台。又东迳未史宫北。高祖在关东。今萧何成未央宫。何

斩龙首山而营之。山长六十馀里。头于渭。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坚。云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迹。

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北有玄武阙。即北阙也。东有仓龙阙。阙内有闾阖正车诸门。未央殿东有宣室。王堂。麒麟。舍章。白虎。凤凰。朱雀。鹓鸾。

昭阳。诸殿。天禄。石渠。麒麟。三阁。未央宫。此即桂宫也。周十馀里。内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渠台。旧乘获道用相迳通。故张衡西京贼曰。钩陈之外。各有

穷隆。长乐与明光迳北通于桂宫。故梁出二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东历武库北。旧穆里子葬于此。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也。清稽多智。秦人

号曰智囊。室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也。我百岁后。是有天子之宫𠅆找綦。疾以昭王七年卒。葬于渭南章台东。至汉长乐宫

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直其墓。秦人喭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子也。明渠又东迳汉高祖长鸾。宫北。本秦之长乐。宫也。用二十里。殿前列纲人。

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殿之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沼。是池为酒池。非也。故渠北有楼。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故渠又东出城。分焉二渠。

即汉书所谓王渠者也。苏林曰。王宫家渠也。犹今御沟矣。𣈆圴曰。渠名也。在城东霸门外。一水迳杨桥下。即青门桥也。侧城北迳郡艾祠西。而北注

渭。今无水。其一渠东迳举明县广成乡之广明苑南。史皇孙及王夫人葬于郭北。宣帝迁苑南。史皇孙及王夫人十以为悼圆。益围民千六百家。立

来明县以奉二园。园在东都门。昌邑王贺自霸御法驾。郎中今龚遂参乘至广明东都门是也。故渠东北迳汉太尉夏侯娶冢西。葬曰。柩马悲鸣。轾

车罔进。下得右御。铭云。于嗟滕公居此室。霸水又北会两川。又北故源左出乌。霸水又北迳王葬九庙南。王葬地皇元年。慱征天下工匠。坏撤西苑

建章诸宫馆十馀所。取材瓦以起九庙。笇及吏民以义入钱彀助成九庙。庙殿皆重屋。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馀庙半之。为铜薄

栌。饰以金银雕文。穷极百工之巧。褫高增下。功费数百巨万。卒死者万数。霸水又北迳枳道。在长安县东十三里。王葬九庙在其南。汉世有白骜群

飞自东都门过于枳道。吕后柭除于霸上还。见仓佝戟胁于斯道也。水上有桥。谓之霸桥。地皇三年。霸桥水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沉沃救不灭。晨

蟦夕尽。王葬。恶之。下书曰。甲午火桥。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三年。终冬绝减霸取之。欲以与成新室。统一长存之道。其名霸为长存桥。霸水

又北左纳漕渠绝霸右出为。东迳霸城北。又东迳于楚陵北。皇甫谧曰。秦庄王葬于芒荡之丽山。京兆东南霸陵山。刘向曰。庄王大其名立坟者也。

战国策曰。庄王。字异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陵。又东迳新丰县右。会故集上承霸水。东北迳霸县故城南。汉文帝之霸陵汉县也。王葬更

之曰水革。魏文帝黄初元年。徙长安金秋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止见铸此时计尔。曰以近五百年矣。故渠又

东北迳刘更始塜西。更始二年。为赤蜀所杀。故谓时中刘恭夜往取而埋之。光武使司徒郊禹收葬于霸陵县。更始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绝水。特

节安集河东。闻更始死。归世祖。累迁司隶校尉。行县经吏始羞。遂下拜。突尽哀而去。帝问公卿。太中大夫张汉曰。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帝

乃释。又东北迳新丰县右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以渭水难漕。命齐水工徐伯发卒穿渠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东至于河。且田

且漕。大以为使。今霸水又北迳弃虎园东。列士传曰。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璧一双。秦王大怒。置米亥虎园中。亥瞑目视虎。皆裂血出

践虎。虎不敢动。即是处也。霸水又北入于渭水。渭水又东会成国故渠。渠。魏尚书右朴。射卫臻征蜀炘间也。号成国渠。引以浇故田。其渎上承汧水

于陈仓东。东迳鄙及武功槐里县北梁。左有安定梁严冢碑。碣尚存。迳汉武帝茂陵南故槐里之茂乡也。应劭曰。武帝与自为陵在长安西北八十

里。汉武帝故事曰。帝崩。后见形谓陵令薛乎曰。吾琟尖势。犹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剑乎。自今已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见。推问陵傍。

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常盗磨刀剑。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神道茫昧。不宜为法。乃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须史。带剑上吾丘陵之室。故逢

葬焉。塜在城东八里欢马檽南四里。故时人谓之为塜。故渠又北仓为二渠。东遥虎圈南而东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东入于河。春秋之渭汭也。

左。传间公三年。虢公败大灭于渭队。服䖍曰。队。谓汭也。杜预曰。水之隈曲曰汭。王肃云。汭入也。吕忱云。汭者。水相入也。水会即船司空所在矣。地理

志曰。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服䖍曰。县名都官。三精黄有船库官。后改为杂。王葬之船利者也。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

水。常璩华阳国记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进县漾山。为漾水。禹贡道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嶓冢山。金泉迳葭萌入汉。始源曰沔。业

沔水出东狼谷。迳沮县入汉。汉中记曰。嶓冢已东。水皆东流。嶓冢已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

理。刘涯之云。有水从沔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冗。暗道罡山。郭景纯亦言是夫。罡山究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吏仲邕又言汉水自

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迳至关城合西汉水。故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至葭萌入汉。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经云。漾水出氐道县东。至沮县为汉

水。东南至广魏白水谬其沿注。似与三说相符。而未极西汉之源矣。然东西两川俱受沔汉之名者。议或兹矣。班固地理志。司马彪𡊮嵩郡国志。并

言汉有二源。东出氐遗。西出西县之嘻冢山。驷云。漾或为洋。洋水出崑仑西北隔。至氐进事源显发而为澴水。又言陇西县嶓冢山在西。西汉水

所出。南入广魏白水。又云漾水出榞道东至武都入漾。许慎。吕枕。并言漾水出陇西傆道。东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氐道。然源道在娄之西北。又隔诸

川。无水南入。疑出源道之为谬矣。又云汉。漾也。东为沧浪水。山海经曰。嵴冡之山。汉水出为。而东南流注于江。然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

者也。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其犹濛耳。而常璩参为漾山漾水。当是作者附而为山水之殊日吴。全按山海经澴水出嵬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配

涂之水。穆天子传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于赤鸟氏。己卯北征。庚辰清于洋水。卒已入于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

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瞙拜而受。余以太和中从高枉北巡。狄人犹有此献。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然川流隐伏。卒难详

点。地理潜阙。变通无方。获不可金言关氏之非也。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故俱受汉湪之名。纳方士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

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有汉溓矣。川其目殊。或亦在斯。令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遵也。然狱涢细注。若道幂历津江而已。

西流与为池水合。水出上卸西南六千馀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徐吾来渊之异。故因名为。开山圆曰。陇西神为山有渊池。龙为所生。即

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为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泥左得兰渠溪水。次西有山恭谷水。次西有铁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

谷水。并出南山杨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飞波。南入西汉水。大西南资水注之。水北出资川导源

四壑。南至资峡。临为一水。出峡西南流注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得峡石水口。水出苑亭。白草。黑谷。三溪。西南坐峡石口。令为一清。东南流届

而南注西汉水。西汉水文西南合阳廉川水。水出西谷。泉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或破之。周宣王与其大略夫

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官也。王葬之西治夹。建武八年。世祖至阳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升嚣将妻子卒西城从杨广。广死。嚣愁穷城守。时

赣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园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慢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馀。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请蜀教至。汉等

迳上郅。但广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伪为杨廉也。置杨廉县为。又东南流右金茅川水。水西南戎溪东北流迳我丘城南。吴汉之园西

城。王据登城向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罚。请自杀以明之。遂刎颈而死。天东北流注西谷。水乱流东南入于西汉水。西汉

水又西南迳始昌峡始昌县故城西。𣈆书地道记曰。天水始昌县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峡。西汉水又西南迳宕备或南。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

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有盐官。在嶓家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煮辍。咪与澕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其水东南迳宕备戍西。东南入

汉水。汉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宠溪。北注汉水。又西南兰华水出西北五双谷。东南历祁山军。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迳祁山军南。鸡水

南出鸡谷。北迳水南县西。北流注于汉。汉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导源建盛西北山白石戍东南二源水合注。东迳建威城南。又东与兰坑水

会。水出西南。近溪东北迳兰坑城西。东北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迳籣坑城北。建安城南。箕地故西县之历城也。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即此处也。

去仇池一百二十里。复改为建安城。其水又东合错水。水出错水戍东南。而东北入建安水。遽安水又东北有雉尾谷水。又东北有太谷水。又北有

小祁山水。并出东汉杨波西注。又北左会胡谷水。水西出故谷东迳金盘历城二军北。军在水南层山上。其水又东注建安水。又东北迳塞峡。元嘉

十九年。宋太祖遣龙骤将军裴方明。伐杨难当。将妻子北专安四。参军鲁尚期追出塞峡。即是峡矣。左山侧有石冗洞入。言潜通下辨所未详也。其

水出峡西北流注汉水。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峯就兢。祁山在嶓家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困。皆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城

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栌也。在上酆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溪迳委䆳。山高岩崄。九州之名岨。天

下之奇崚。令此山众阜之中。亦非为杰矣。汉水又西南与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东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迳南岈北中。岈之上下有二城相对。

左右墙陇低仰。亘山被阜。古诗云。南岈北岈。万有发家。诸葛亮表言祁山县去沮五百。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殿矣。汉水西南迳武植戍南。武桂

戍水发北山。二濂竒发。合于安民戍南。又南迳武桂戍西。而四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南迳平夷戍南。又西南夷水洼之。水出北山。南迳箕戍。西南

入汉水。汉水又西迳兰仓城南。又南右会。两溪俱出西山。东流注于汉水。张华惇物志云。温水出乌山下注汉水。疑是此水而非所详也。汉水又

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然世俗石之为阶陵水。非也。汉水又东南名得北谷水。东南得城阶水。又东南得仓谷水。右三水并出西汉。东流注汉水。

汉水又东南迳翟堆西。又屈迳翟堆南。纪壁峭峙。孤崄云高。望之形者覆唾壶。高二十馀里。羊肠蟠道三十六迥。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䅧石嵯峨。

嵚本隐阿者也上有平四百顷。煮王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开以为武都郡。天池大泽

在西故都禹目矣。王莽更名乐平郡。县曰循虏县。常壉范晔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池方百顷。即指此也。左右悉白为岁矣。汉献帝建安中。有天水

氏杨腾者。世居陇右。为氏大师于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魏拜为百顷氐王。汉水又东合洛谷。谷有二源。合同注一壑于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

色蛇。性驯良。不为物毒。洛谷水又南迳虎馗戍东。又南迳仇池郡西。瞿堆东西南入汉水。汉水又东合洛汉水。水北发洛谷南迳盛武戍南。又西南

与龙门水令。水出西北龙门谷。东流与横水会。东北穷溪。即水源也。又南迳龙门戍西。又东南入洛。汉水又东南迳上禄县故城西。修源濬导。迳引

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汉水又东南迳浊水城南。又东南会平乐水。水出武阶东北四十五里。更驰南溪导源东北流。山侧有甘泉。涌坡飞清。下

注平洛水。又迳甘泉戍南。又东迳平洛戍南。又东入汉。谓之会口。汉水东南通修城道南。兴修水合。水总二濓。东北合汉。汉水又东南于乐踊郡南

与溜水合。水出浊城北。东流与丁令溪水会。其水北出丁今谷。南迳武街城西。东南入浊水。浊水又东迳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李仓李杂以氏

王杨敌坚妻死。葬阴平。袭武街。为氐所杀于此矣。令广业郡治浊水。又东宏休休注之。水北出溪南迳武街城东。而南流注于浊水。浊水又东迳白

石县南。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东三十馀里。有峡。峡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辄𣸣溢。败坏城郭。诩使烧石以水灌之。石皆㳯裂。因

钖去焉。遂无泛溢之害。浊水。即白水之异名也。浊水又东南泸阳水。北出泸谷。南迳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

迳河池县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迳河池戍东。西南入浊水。浊水东南两当水

注水。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迳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与马鞍山水合。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

道城东。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山南。南流迳磨仓城下。南至困冡川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水出

南田县利杨山。南流至广香川。谓广香水。又南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泰𠕏山。尚婆水注之。山高入云。远壁增状若岭纡曦轩峯

杜月驾矣。悬崖之测。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图指。状辨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圣女。神至于福虑。愆违。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乔山。南迳尚

婆川。谓之尚婆水。历两当县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都治也。西南至山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右合黄卢山水。水出西北又水郡黄卢山寝。历谷南流交

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东益州之广业郡界。与沮水棱津合。谓之两当溪水。上承武都沮县之流水渎。西南流注于两当溪。虞为郡漕榖布在沮。

从沮县至下辨山。道崄绝。水中多石。舟车不通。驴为负运既血致一。谢乃于沮受僦直约自致之。即将吏民棠行。皆晓石槏木。开漕船道。水运通利。

岁省万计。以其僦廪与吏士。年四十馀万也。又西南注于浊水。浊水南迳槃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水上承浊水于广业郡南。迳凤溪中。有二石双

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止。故谓之凤凰台。北去郡三里。水出台下。东南流左注浊水。浊水又南注汉水。汉水又东南历汉。汉曲迳狭产与狭崖水

合。水西出檐潭交。东流入汉水。又东迳武兴城南。又东南与北谷水合。水出武兴东北。而西南迳武兴城北。谓之北谷水。南韩迳其城东。而南与一

水合。水出东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南迳开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汉东南流入于汉。汉水又西南迳通谷。水出东北通汉。上承

漾水西南流为西汉水。汉水又西南寒水注之。水东出寒川。西流入汉。汉水又西迳石亭戍。广平水西出百顷川。东南流注汉。又有平阿水。东山西

流注汉水。汉水又迳𣈆寿城西而南合汉寿水。水源出东山西。迳东𣈆寿故城南。而西南入于汉水也。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

东北与羌水合。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水色白浊。东南流与黑水合。水出羌中西南迳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白水又东迳洛和城

南。洛和水西南出和溪东。北流迳南黑水城西。而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南迳郡至城南。入东南与大夷祝水合。水出夷祝城西南。而穷溪北注夷水。

又东北合羊洪水出东南羊溪。西北迳夷祝城东。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于夷水。夷水又东北入白水。白水又东与安昌水会。水源发卫大西汉。东

南迳䣆至安昌郡南。又东南合无累水。无累水出东北近溪。西南入安昌水。安昌水又东南入白水。白水又东南入阴平。得东维水。水出西北维谷

东南迳维城西。东南入白水。白水又东南进阴平故城南。王葬更名摧虏矣。即广汉之北部。广汉属国都尉治。汉安帝水初三年。分广汉蛮夷置。又

有白马水出长松县西南白为溪。东北迳长松县北而东北注白水。白水入东迳阴平大城北。盖其渠帅自故城徙居也。白水又东偃庶水出西

南偃汉。东北流迳偃城西。而东北流入白水。白水又东迳偃城北。又东北迳桥头。昔姜维之将运蜀也。雍州刺史诸葛绪邀之于此。后期不及。赦维

得保剑阁。而钟会不能入也。白水又与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称矣。白水又东迳郭公城南。昔鄢淮之攻廖化于阴平也。筑之。故因名为。曰水

又东雍川水出西南雍溪。东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合空冷水。傍汉西南窃谷。即川源也。白水又东南与南五部水会。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汉东南

流。东源出即谷西南合。南注白水。白水又东南迳建阳郡东而北与一水合。二源同注。共成三汉。西南流入于白水。白水又东南迳白水县故城东

即白水部治也。经云。汉水出其西。非也。白水又东南与西谷水相得。水出西汉。东流迳白水城南。东南入白水。白水又南左会东流水。东入极汉便

即水源也。白水又南迳与城东。又东南左得剌稽水口。汉东北出便水源矣。白水又东南清水左注之。庚仲雍曰。滂水自祁山来合白水。斯为孟浪

也。水源出平武郡东北。瞩累亘下。南进平武城东届迳其城南。又西屈平洛郡东南。屈而南迳南阳侨郡东北。又东南迳新巴县东北。又东南迳始

平俦部南。又东南迳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崄。飞开涌衢。故谓之釰阁也。张载铭曰。一入守崄。万夫起趄。信然。故李特至剑阁而叹曰。刘

氏有如此地而面䌸于人。岂不奴才也。小剑水西南出剑各东北流迳其戌。下入清水。湆水又东南法白水。白水又东南于吐费城南。即西𣈆寿之

东北也。东南流注汉水。西𣈆寿。即𣈆蜀王弟严萌所封为苴侯邑。故遂城为葭萌矣。刘备改曰汉寿。太康中。又曰𣈆寿。水有津。叚元章喜风角。弟

子归元章。封筒蔡授之。曰路有急。难开之。生到葭萌。从者与津史诤。打伤其破头者。可以此药襄之。生乃叹服。还卒业为。亦廉叔度抱父柩自浣处

也。又东遇巴郡阆中县。巴西郡治也。刘玮之分三巴。此其一为。阙驷云。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败于

强。曰即是也。其水东北迳武都阴平梓渣南安入汉水。汉水又东南迳津渠戍东。又南迳阆中县东。阆水出关阳县。而东迳其县南。又东法汉水。昔

刘璋之攻霍唆于葭萌也。自此水上。张达范强密张飞于此县。汉水又东南得东水口。水出巴扁。南历獠中。谓之东进水。李寿之时。獠自牂牁北入。

所在诸郡。布在山谷。其水西南迳家熙郡东。又东南迳平城东。又东南迳之西郡东。又东入汉水。汉水又东汉汉水合。水出撩中。世亦谓之为清水

也。东南流注汉水。汉水又东南迳宕渠县东。又乘南合宕渠水。水西北出郑县南。巴岭与槃余水同源派注南流。择之北水。东南流与难水合。水出

东北巴山西南注之。又东南流迳宕渠县。谓之岩渠水。又东南入汉。又东南入汉州江𣲗县东南入于江。涪水注之。故仲雍谓涪内水者也。丹水出

京兆上洛县西北冡岭上。名高猪山也。丹水东南流与清池水合。水源东北出湆池山。西南流入于丹水。又东南过其县南。县。故蜀京兆。𣈆分为郡

也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竹书纪年。𣈆列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楚水注之。楚水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

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岭上有四峼庙。丹水自仓野。又东历兔和山。即春秋所谓左师军于兔和。有师

军于仓野者也。又东南啇县南。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汋。契始封啇。鲁连于曰。在。大华之阳。皇甫证。阙骃。并以为上洛啇县也。殷汤之名起于此

矣。丹水自啇县东南流法历少习出武闱。应劭曰。秦之南关也。通南阳郡。春秋左。传哀公四年。楚左司马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篾曰。音楚之盟。好

恶同之。不然。将道于少习以听命者也。京相璠曰。楚通上洛厄道也。汉祖下浙郦攻武关。文类旦。武关右浙县西一百七十里弘农界也。丹水又东

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又东南浙水出浙县西北。弘农卢氏县大蒿山南。流迳修阳县故城北。县即浙之北乡也。又东入浙县。流结成潭。谓之龙渊。

清深神吴。耆旧传云。汉租入关。迳观是潭。其下若有府舍为。事纪非恒。难以详矣。其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北。盖春秋之白羽也。左伟駋公十八年。楚

使王于胜迁许于浙是也。郭仲产去。相承言此城汉高所叶。非也。余按楚楚襄王光年。秦出武关。斩众五万。取浙一十五城。汉租入关。亦宫下浙郦

非无城之言偱之则可矣。浙水又历其县更。王葬更名县为古亭也。而南流入丹水县。注于丹水。故丹水会汋。有浙口之称。丹水又东南迳一故城

南。名曰三三城。昔汉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祖。此城后陵所筑也。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啇密之地。昔楚甲息之师所

戌也。春秋之三户矣。杜预曰。县北有三户亭。竹书纪年曰。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邦者是也。水出丹鱼。光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

大。纲而取之。剖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丹水东南流至其县南。黄水出北于山黄谷。南迳丹水县。南注再水。黄水北有墨山。山石悉

黑。绩彩奋发。然若黑。故谓之墨山。今河南新安县有石墨山。斯其类也。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类望霞众。若红云秀天。二岫更为殊观矣。丹水又

南迳南乡县钦城东北。汉建安中。割南阳右坏为南乡郡。逮𣈆封宣帝孙畅为顺阳王。因为丘顺阳郡。而南乡为县。旧治酂城。永嘉中。丹川浸没。至

永和中。徒治南乡故城。城南门外。旧有郡社柏树。大三十围。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蛇从树腹中坠下。大数围。长三文。群小蛇数十随入南山。声如

风雨。伐树之前。见梦于欣。欣不以厝意。及伐之。吏少日果死。丹水又东迳南乡县北。典簿末。太守王靡之改筑今城。城北平据在水中。左右夹涧深

长。及春夏水涨。望若孤洲矣。城前有𣈆顺阳太守丁穆碑。郡民范立之。丹水迳流两县之间。历于中之北。所谓商于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

啇于之地六百里。谓以此矣。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即此水也。又南合汋水。谓之浙口。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四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 拱

学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编修臣孙 铤

书写儒士臣倪 琩

圈点监生臣林氏表

臣翁嘉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