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万四千三百八十四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五
卷之一万四千四百六十一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五 四霁

冀州二

宋薛季宣地理丛考尧典。申命和仲。宅朔方曰幽都。注朔方。北方也。山海经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今云中西北七百里契丹庆州之北有黑山黑

水出虏中。尊其神视岱岳。盖幽都云。禹贡。冀州九河同为逆河入海。岛夷皮服之贡自夹右碣石入河。尔雅燕曰幽州。薮昭馀祁。又东至孤竹谓之

四荒。职方幽州山医巫闾。薮奚养。川浸河泲淄。时并州山恒。薮昭馀祁。川浸虖沱。呕夷涞易。啇之幽州。地包幽并。东渐碣石。周分冀兖东界达于肃

慎。肃慎。中朝时女其国。旧韎鞨也。以为幽州涞易以南入并州矣。诗称梁山。韩侯受命。奄受此国。因以为伯。然则韩候幽伯也。汉幽州部。周之亳。燕

朝鲜故地。并州西部。得朔方之境。孟自大河恒水以北。周呕夷。汉𣻎水也。魏分东部置平州。而慕容氏资以造燕并州西部。自汉末入匈奴晋末索

头虏入幽州益强大。为后魏。唐立平卢。安东。卢龙。幽。大同。云。振武。单于。天德军节度。得汉幽并州地。而义武军亦颇得其南土。易。幽都之境。自秦汉

魏为匈奴乌丸之境。晋魏而下。为奚契丹。唐衰。契丹取平卢。及营平州地。至晋。尽以卢龙大同等军予之。迄于中朝。为契丹南境。而我之河北东路

亦颇得易水以北为涞水西。肃慎西二图绘左地入契丹。未能详尽者。尚当考见之云。

幽州。契丹燕京。蓟。有高梁水。清泉河。落马水也。唐立侨顺州。又沃州侨治回城。又有汉雍奴城。阴乡城。石勒所置君子城。讹曰箕子。幽都。蓟北桃花

山在北。唐侨燕州治。广州。旷平地。永清。清泉河。南汉平谷城在北。安乐城在西北。昌平。有九度水。广侨带州军都城芹城。居庸关。亦名古北口。良乡。

有大防山。清淀回城水。古圣水也。广阳城。唐侨顺州。归义州。瑞州。夷宾州。黎州治。石窟堡。侨威州治。东闾城。侨师州治。都乡城。侨慎州治。武清。雍奴

地。有泉州城。潞。唐觧州。侨治故潞城。香河。安次西。安次。有常道城。唐昌州侨治。有易京。易州。易固安西北有九山。穷独山。大夤岭。送荆。陉兼。丘。水南

易水。雹水也。中易水。南易水也。安国河。易水也。有简马台。金台。荆乡城。渐离城。范阳城。加夷城。长安城。汉刺史孝宣筑。为妻范阳公主封邑。通城。唐

为涞水县。五公城。唐五回县移故治。故治五回山东麓在西。满城。别在易南。契丹常置泰州。故北平地。涿州。范阳。实涿有涿水临地城。唐侨凛城

州。玄州。信州。青山州。祁沟关。在西南。新昌。方城地。固安。实方城。唐初自章信城移置。新城。涿南有督亢陂。归义。涿东北。平塞军。实武遂。可汗州。唐妫

州。怀戎。实潘城移东治清夷军。妫水迳故城中。古涿鹿水也。有阪泉涿鹿山。历山。大翮山。小翮山。羹颉山。古轩辕丘也。鸡鸣山。磨筓山也。有涿鹿城。

小寗城。铁门关。居庸塞。在东北。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大行常行盖。古上。谷郡地。唐自居庸以北。皆没于契丹。而临沮。且居等县。悉为怀戎地矣。蔚州。

灵丘别在𣻎上。飞狐。寔广昌到剌山在西北。又有磨筓山。郎山。涞谷。飞狐关。代城兴唐。雊瞀地。到剌山在东。朔州。鄯阳。实马邑。有武周山。黄河在

西。句注山在东。南有阴馆城。鄯无城。神武。馆阴地。马邑。马邑东。大同军治有桑乾泉。奉圣州。唐新州。雁门西。永兴。矾石。龙门。怀安。云州。契

丹云中府。建西京。云中。平城西有白登山。火山。纥真山。东安阳。班氏。高柳。参合。当城。永固。桑干。道人。且如。马城。平邑。昌平城。西北故塞外有单于台。

蓟州。渔阳。有沽水潞水。三河。潞地。玉田。实无终有徐无城。无终山燕山符家塞口。乌河在东。檀州。密云。实虎奚有沽河。鲍丘水。龙莒溪。桑溪

三城水。桃花山。赤城镇。远军治。黑城川。德胜口塞在县东北。有古北口。望云。实御夷领泠陉山在西北。亦曰炭山。其东南有九十九泉。古九泉水也。

泉西北。即儒州西奉圣州。非上谷东。九十九泉。顺州。怀柔。滑盐西南。其东北有汉城。契丹耶律氏所起。古滑盐城也。北安州。燕乐。实安州有滦

水。柳水。白檀城。安乐城。粟阳城。古北口在西。松亭关在东。北滦水西二路皆入中京。平州。卢龙。实肥如有滦河。卢水。沮水。润水。龙鲜水。黄洛水。阳

洛水也。上谷塞口在北。古卢龙镇在西北。营州。契丹兴中府。柳城。有龙山。马首山。鹿首山。古白狼山也。州东南有鲜卑山。燕慕容氏所起也。山西北

棘城。高阳氏之墟。其东塞外亦有鲜卑山。汉辽西郡城在郡东南。徒河城在东北。彭卢水自徒河入海。古平卢水也。亦曰唐龙水。有白狼水。鸡鸣山。

黄龙城。唐置信州。昌黎城。置崇州。昌州。徒河东有青山。置青山州。师州。鲜州。带州。地入契丹。并不复见。冝州。唐燕州。辽西。实汝罗南有营丘城。魏舆

图风地记云舜营州也。未详。慕容氏徙徒河县治。立营丘郡。滦州。土垠新平令支地。义丰。幽州东五百里。平州西南二百里。滦河。肥如南。滦水东。滦

水。难水之讹也。董革唐书音云出奚国都。山迳平州城东。未详。马城。实海阳。石城。州西实临榆有骊城。紫城临榆关在东南。渤海。昌城地。有泥姑海

口。沽河口也。望都。定喜。二县侨立。寰州。寰清。剧阳。在南陶地西陉。应州。金城。武周剧阳地。黄河在西。沃阳城。桐过城。混源。武进地。有混波

川。白道川。紫河一曰金河。古白渠也。有凉城。定襄城。武进城。振武军。单于府。金河。实盛乐唐胜州。并入鄯阳岭。长城在北古定襄塞也。有金河泊。沙

陵湖也。上承紫河。与濛川合入河。濛水。古芒于也。有云中城。魏河头殿在北。其北阴山北有李陵台。阳原城西北青冢。草色常青。府至碛口七百里

有燕然山。故胜州。榆林县在河南。古沙陵地。东有榆林关。河北有桢陵城。南有君子津。富昌城。古西河郡也。天德军。安北府治永清称。隋大同城也。

西受降城。实临河东至府。百八十里。东北四十里。有单于台。唐置燕然都护府。又二百六十里至碛口。又西北一十五百里至回鹘牙。中受降城。九

原地治拂云堆北四十里。有敬本城。周万八百七十二步。壕堑深峻。贾耽以为九原郡城也。西北至军二百里。北至碛口五百里。南渡河至麟州四

百里。东受降城。实咸阳。北距碛口七百里。儒州。缙山。御夷镇西。雁门东。西北九十九泉。距幽州十馀里。归化州。唐武州。文德。雁门北。右唐故地。

渝州。是临榆关东北。海州西北招延州。招延州。北泽州。泽州。松亭关北。大定府。契丹中京滑盐地。耶律氏所起。汉城也。东营州。西儒州。东南建州。

西北饶州。建州。南渝州。东北霸州。西南小凌河。石城水也。利州。东北建州。南小凌河。兰州。利州西南。海州。榆州东北。润州。西渝州。迁州。西润州。东来

州。东北五里榆关。渝水入海于此。来州。归德军。东隰州。隰州。东南距海。自渝州以东皆距海郡路。北入建州。宜州。实汝罗西霸州。南锦州。西北白川

州。东辽水。白川州。东黔州。西南霸州。霸州。东锦州。南严州。锦州。临海军营丘地。东渡辽。至显州西南。严州南距海。严州。南距海。东北锦州。海北州。东

锦州。南距海。沈州。东小辽水。北双州。南安东府。安东府。契丹东京。实安市东。小辽水西十三山。又西大辽水。西北岩州。东南鸭绿水。西南锦州。西北

显州。岩州。古白岩城。东女贞界。南集州。北云山县。同州。东女贞。西安东。西南集州。西北双州。耀州。东鸭绿江。南石城。西大辽水。北安东。开州。开远军

东南石城。高丽国界。西来远城。又西保州。西南吉州。吉州。东石城。西南鸭绿江。又南盐州。西距海。保州。东鸭绿江。东南宣化军。南距海。北有大陵河。

盐州。东保州。西南距海。北小盐州。小盐州。西距海南盐州。西辽州。治辽隧县。号始平军。东北暨巫闾山。东乾州。西北度辽至宜州。南距海。乾州。北医

巫闾山。东北七里至显州。显州。故渤海国都。汉无虑县地。近省康州。集州。并入东辽州。辽州。实辽阳西。南安东。双州。保安军东临逆流河。大梁水也。

西南辽州。南沈州。北榆河州。银州。东临逆流河。女贞国界。至双州北渤州。贵州。州城汉公孙康筑。云康所据城非也。西沈州。东女贞。信州。唐青山州。

东南北三面女贞界。西逆流水。西黄龙府。北黑水。东南长春州。韩州。东北女贞。西渡辽水。至惠州。南通州。近省三河。榆河州。并入隐测。其地古襄平

县也。黄龙州。东南长春府。西北龙化州。南徽州。西南新州。西鸭子河。长春府。韵阳军。西北黄龙府。龙化州。契丹东楼东泉州。西南降圣州。南遂州。西

南新州。北梦送河。通州。夫馀府。三韩故地。北韩州。降圣州。北龙化州。东辽水。南晖州。晖州。东宗州。西紫濛川。西酒糟河。北潢水。禄州。东曼头山。西南

晖州。北梦送河。穆州。北酒糟河。东南渡河。至医巫闾山。西中京。宗州。治熊山。县在石熊山之阳。东渡辽。南入显州。北潢水。奚人谓之吐护真河。云黄

河别源。盖紫濛川在潢水北。西南入河。潢水盖濛川支流。谓之则源可也。紫濛川。今白马淀。恩州。南中京。西马孟山。西北渡潢至曼头山。入宜坤州。

北高州。高州。治三韩侨县。东南恩州。西北饶州。惠州。东新州。西南中京。南建州。北渡潢水石桥至高州。宜坤州。启圣军西南上京。东有长泊周二百

里。南距中京四日程。挞虏河经州北。东合长泊至曼头山。北合鸭子河。永州。在木叶山之阳。潢水北。西北上京。挞虏河出木叶山。乌州。契丹乌素部

落。北鸭子河。东北遂州。东南群鹿山。遂州。鸭子河北。徽州。长春州。西南黄龙府南。临潢府。契丹上京。唐松汉府。西南饶州。南潢水。祖州。天成军。黑水

北。祖山南。东北上京。饶州。唐饶乐府。南潢水。石桥在东西。南平地。松林北㸰河黑水至祖州。庆州。黑山南。潢水北。东曼头山。东南上京。北室韦国。西

鞑靼国。黑水出黑水。怀州。奉陵军北潢水至上京。东南中京。西平地。松林西北鞑靼国。右胡地。近世建置郡县。雷方。

平壤府。实朝详。国内城。实九都。右高帘国。雄州。归信。易西南易水。南唐瓦桥关也。巨马河在北。周侨立归义县。容

城。故城在西北。有巨马水。易水。火泥淀。小泥淀。浑泥城。汉容侯卢他国也。南有三台。燕魏旧界。信安军。归义。南新镇地。广信军。遂城。易水南

北新城地。有武遂津送荆陉遂城山在西。实龙山。安肃军。安肃。实梁门。唐宥戎镇。周置梁门口寨。右河北路。雄州信安东路。广信安肃西路。

古国。蚩尤氏。孤竹。周国。蓟。燕。无终。亦曰山戎。朝鲜。肥。肥如。肃慎氏。代。汉国。燕。高句骤。朝鲜。

续谈助冀州。舜有十二牧。禹贡九州。则其一也。安晋志舜以冀州南北阔火。分卫以西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周人因焉。春秋时为晋东阳地。三家

分晋。属赵蓁属钜鹿郡。汉置十三部刺史。冀州部郡国九。魏钜鹿。常山。清河。赵广平。真定。中山。信都。信都国。县十七。案信都国高帝置。景帝二年为

广川国。宣帝甘露一年复。应劭曰。明帝更名安。安帝改曰安平。见前后汉志。注溪未兼置冀州。见通典。后汉亦郡国九。案光武至下传城西。有白

衣父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光武即驰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出迎。即今州下慱在慱水之下。故城在𣹞州静安县南。一云太山有慱县。故此加

下。魏钜鹿。常山。中山。安平。河间清河。赵勃海。安平。国十三城。州治高邑。𡊮曹。为州治。鄞。魏时州治。信都。晋郡国十三。安平国县八。初治信都。又治厌

次。后魏郡四。长几郡县八。案通典后魏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因之。复治信都。隋间皇初。郡废。大业初。置信都郡。唐武德四年。改为冀州。本

年置总管府。徙治下慱县。正观元年府废。州复治信都。龙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更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复故名。天宝元年为

信都郡。乾元元年复为冀州。案冀州尧所都。虞及三代同为冀州。魏文黄初中以邺为王都。始移冀州治信都。石赵慕客垂或治邺。或治冀州。皇朝

庆历八年闰正月三日升为武安军。案周礼河内曰冀州。韦昭王肃汉书云东西南北皆有河故曰河内。尔雅云两河间曰冀州。郭璞公自东河至

西河。李巡曰。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道也。淮南于云正中冀州曰中土。注云。冀大也。风俗。汉志云赵地。文夫相聚游戏。悲歌慨慷

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跕躧。跕。音它。颊。躧。与履同。跕。谓轻摄之也。大率精急高气。执轻为奸。前代称冀幽之士钝如椎。按十三州志云冀州之地。

盖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语曰。仕官不偶值要都。人物。啸父。冀州人。少在曲周市上补履。梁思得其掌火法。临上三亮山。与母别。数十火而登仙。

见列仙传。山堂先生群书考索今信安。保定。瀛。莫。深。洺。磁。相。西南尽河之地。属河东。河北东西路在汉。冀得司隶幽并等州十郡国之地。冀参幽州

得司隶幽冀等州二十郡。在晋即幽司冀平等州。列郡在唐。冀为河东道冀参古幽。为河北道。

文献通考周亡。宋受命。太宗以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尽得河东之地。宋承唐制。冀州之境为河北河东两路。其后又分河北为东西二路。宣

和间遣使约女真夹攻辽。取石晋所没之地十六州。辽既亡。金人止以蓟景檀顺涿易六州。二十四县来归。辽将张又以平州来降继。复为金所

取。靖康后。冀地尽没于金。宋时为州四十七。县一百七十四。县名已见各州条下。此不重具。

真定府九县。相州六县。邢州八县。定州八县。怀州五县。磁州四县。深州五县。瀛州四县。雄州二县。霸州三县。

莫州四县。祁州三县。冀州七县。赵州七县。保州一县。安肃军一县。广信军一县。乾宁军一县。顺安军一县。永定军一县。

信安军一县。保定军一县。承大军一县。太原府十县。潞州八县。晋州十县。代州四县。绛州七县。河中府五县。解州三县。

庆成军一县。泽州六县。汾州五县。忻州二县。隰州六县。慈州三县。辽州四县。宪州一县。岚州三县。威胜军四县。

平定军二县。宁化军一县。岢岚军一县。火山军一县。保德军一县。大通监一县。永利监一县。

真定府。春秋时鲜虞国之地。左传晋伐鲜虞。注中山新市县。战国时属赵。赵之东。恒山邑也。秦属钜鹿郡。汉高祖置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改曰常

山郡。亦属真定国。后汉属常山国。晋复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置恒州。领常山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常山郡。唐乾元中。杜祐通典云干

元元年。复为恒州或为常山郡。天宝中。杜祐通典云天宝十五年。改为平山郡。元和中改为镇州。又为成德军节度。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九。真定。

鹿泉。井陉。灵寿。九门。槁城。石邑。房山。行唐。后唐为北都真定府。俄罢都。复为成德军。晋改为常州顺国军。汉复为成德军真

定府。后以赵州之元氏栾城二县来属宋。开宝间废九门石邑二县。端拱初以鼓城隶祁州。淳化初以东鹿隶深州。庆历八年置真定府路安抚使。

统真定磁相邢赵洺六州。宋祖宗时以河北为天下根本。以真定为河北根本。所以扼贼之冲。为国门户。当时募集乡兵大修武备。有河漕以丰边

用。有啇贾以集刍粟。三关置方田水耨。胡骑既有限隔。又屯重兵与定州相掎角捍御。宝为重镇。靖康末䧟于金。贡罗领县九。治真定。真定。汉县。

有滹沱河。滋水。槁城。隋县。晋䧟虏。周复。获鹿。唐县。有井陉关。井陉。汉县。燕赵谓山眷曰陉。下视如井。汉书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熙宁中省升陉

人获鹿平山。八年复治。井陉县徙治天威军。即县治军。军使隶府。有二寨。金人为威州。平山。唐县有十五寨。白马关。灵寿。本中山国之都。汉县卫水

在西。有二寨。熙宁中省为镇。入行唐。元祐初复之。元氏。汉县常山郡故城。光武征彭宠。生明帝于此。栾城。汉县有汦水。汶水。

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为邯战郡地。两汉为魏郡。魏武王建都于此。魏都在邺县。晋亦为魏郡。后

赵石虎前燕慕容隽并都之。杜祐通典皆都于邺。冉闵为慕容隽所灭。慕容𬀩为符坚所灭也。太平御览。晋书初童谣云。古在左。月在右。让去言。

或入口。古在左。月在右。胡字也。让去言。为襄也。或入口。国也。寻为石勒所都。后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乂。东魏静帝初迁都于此。改置魏

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后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邺移治安阳城。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

多迁关内。唯𠆸巧啇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今。好讼。唐为相州。或为邺郡。属河北道。宋冋。领县十一。安阳。尧城。洹水。滏阳。

临河。成安。邺。内黄。汤阴。林虑。临漳。梁为昭德军节度。后唐降为军事。晋为彰德节度。后以内黄城安洹水三县属大名府。宋因之。靖

康二年䧟于金。贡暗花。牡丹花。纱知母。胡粉绢。领县六。治安阳。安阳。即纣都之地。隋县有铜爵台。西河洹水。邺。汉县。东魏北齐所都。有漳水。紫

陌桥。西门梁。三台。凤阳门。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临漳。汤阴。古羑里城。文王被囚之所。汉汤阴县有羑水荡水。宣和初以县隶濬州。寻复之。永定。唐县。

梁改长平。后唐复。临漳。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漳水溉民田。东魏县。林虑。后魏县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邢州。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春秋时魏灭邢。鲁僖公时晋伐卫取邢。其地遂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邯郸二郡地。项羽分赵立张

耳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国。即其地也。汉属钜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地。后汉因之。晋为钜鹿赵二国石。勒都于此。张宾誢曰。襄国

因山险。形胜之国。可都之。后魏为钜鹿郡。隋置邢州。炀帝初置襄国郡。唐为邢州。或为钜鹿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九。龙冈。尧山。南和。平乡。

钜鹿。青山。沙河。内黄。任。梁保乂军节度。后唐改安国军。宋因之。宣和初升为信德府。建炎二年䧟于金。贡绢。白磁盏。觧玉砂。领县八。

治龙冈。龙冈。即秦信都县。隋初改名县。北有夷仪岭。左传邢迁夷仪。即其地。有蓼水。涡水。宣和初改为邢台。沙河。隋县。南和。汉县。后周置南和郡。

任。汉张县地。唐县有任水。溹水。熙宁五年省为镇。入南和。元祐初复。平乡。古大鹿之野。有沙丘之台。纣所筑。即始皇死处。晋为县。熙宁间省为镇钜

鹿。元祐初复之。钜鹿。汉南乐县。隋为县。有广泽河。尧山。唐县。有泜水。熙宁初省为镇。入内丘。元祐初复。内丘。隋县。有砺沟水。龙腾水。

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汉高帝置中山郡。中山记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

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都中山。置中山君。至慕容宝。为后魏所䧟。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

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又为义武军节度。属河北。宋同。领县十

一。安喜。义丰。北平。鼓城。深泽。恒阳。望都。唐昌。无极。陉邑。新维。后周以深州博野属。宋建隆初以易州北平属。太年兴国初

改定武军。雍熙间以博野置宁边军。景德初以蒲阴置祁州。以祁州无极庆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抚使。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

政和三年升为中山府。建炎初金人分兵据两河。唯中山庆源保莫邢洺冀磁绛相州皆能坚守。中山自靖康末受围。至建炎二年三月凡三岁。粮

竭人困。始䧟。贡罗大花绫。领县八。治安喜。安喜。古中山鲜虞地。汉卢奴县。有卢水常黑曰卢。下流曰奴。因以名为县焉。无极。汉旧县。曲阳。汉县。

有北岳恒山。常水所出。陉邑。唐县。望都。唐县。尧始封于此。有尧母庆都山。唐水。于水。博水。金人改为庆都县。唐。汉苦陉县。新乐。春秋鲜虞国。隋县有

派水。常水。北平。汉县。庆历二年以北军寨建州。即县治置军使隶州。怀州。禹贡覃怀之地。杜祐通典禹贡曰。覃怀底绩。太行山在焉。周为畿

内。及卫邘雍三国。邘音于。春秋时又属晋。左传襄王赐文公阳樊隰原攒茆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杜注云。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也。又云。武

王克啇。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田有𬯎怀是也。𬯎。徒回反。战国时为魏卫二国之境。秦始皇灭卫。其居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保之。胡亥废角为庶人。

以其地属三川郡。项羽立司马印为殷王王河内。汉高帝初为殷国。寻更名河内郡。后汉因之。晋为河内汲二郡地。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隋初

郡废。而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河内郡。唐因之。亦为东畿内之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五。宋同。为河内郡团练。俄为防御。建炎后。䧟于金。金隶

河东南路。贡牛膝皂角。县五。治河内。河内。隋县有太行山。沁水。丹水。大会寨。杜祐通与汉野王县有沁水。自河南府济源界流入。德。周苏

忿生之邑。唐县熙宁间省为镇。入河内。元祐初复。修武。啇寗邑。汉县。熙宁间省为镇入武陟。元祐初复。武陟。即魏文帝封汉献帝居独原之地。唐县。

获嘉。汉武帝幸缑氏。至汲县。得南越相吕嘉首。因以名其县有清水。卫州。殷之旧都。周既灭殷。以殷馀人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间故啇

墟也。其后卫为翟人所灭。齐桓更封卫于河南楚丘。而河内殷墟复属于晋。战国时属卫。秦并天下。为东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汉为河内魏二郡地。

魏置朝歌郡。晋改置汲郡。后魏亦为汲郡东郡。置义州。后周为卫州。又分置修武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为汲河内二郡地。唐为汲郡。属河北

道。宋同。领县五。汲。共城。卫。新乡。黎阳。晋以黎阳隶滑州。宋为汲郡防御。靖康后䧟于金。贡绵绢。领县四。治汲。汲。即牧野之地。纣都

近郊。有比比墓。汉县。新乡。隋县。熙宁间废为镇。入汲。元祐初复。卫。隋县。有苏门山。鹿台。槽丘。酒池。枋头城。熙宁间废为镇。入黎阳。元祐初复。共城。古

共伯国。隋县有鹿门陂。磁州。本相州洺州之地。唐武德元年。以相州之滏阳临水成安置。贞观

元年州废。还其县。相州。永泰元年。复以相州之滏阳洺州之邯郸武安置。天祐三年。以磁慈声一。更名惠州。属河北道。宋同。后唐复名磁州。宋为滏

阳郡防御。建炎后䧟于金。贡磁石。领县四。治滏阳。滏阳。后周县。有鼓山。漳水。滏水。佛图澄墓。武安。汉县。有四寨。及沼水。邯郸。战国时赵所都汉

汉有赵王如意温明殿。昭德。唐昭义县。熙宁中省为镇。入滏阳。洺州。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衡漳。在今郡南肥乡县界。春秋时赤狄

之地。晋荀林史败赤狄于曲梁。即此。其后属晋。七国时赵所都。秦属邯郸郡。汉初置广平国。武帝改为平于国。宣帝复为广平。后汉省入钜鹿郡。后

为魏郡之西部。魏改为广平郡。晋后魏因之。后周置洺州。隋置武安郡。唐初刘黑闼都之。克平。置洺州。或为广平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六。宋同。宋

为广平郡防御。隋国经云今赵氏数百家。有祭祀别设客位。祀公孙杵臼程婴。靖康后䧟于金。贡䌷领县六。治永年。永年。汉曲梁县。隋改名。有

洺水。鸡泽县。唐县。有沙河。曲周。汉县。有纣钜桥仓。熙宁间省为镇。入鸡泽。元祐初复。平恩。汉县。肥乡。隋县。列入城。平原君墓。临洺。汉县。熙宁间省为

镇。入永年。元祐初复。深州。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涿州地。后汉属安平国。

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国。后魏为郡。北齐同。隋废郡。置深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二郡。唐复置深州。或为饶阳郡。属河北道。

宋同。领县四。饶阳。鹿城。陆泽。安平。周以博野属定州。以冀州武强来属。宋雍熙四年。废陆泽。淳化初以真定府束鹿来属。至道初以乐寿隶

瀛州。为饶阳郡防御。靖康后䧟于金。贡绢。领县五。治静安。静安。有衡漳水。大陆泽。汉下博县。周以为军。雍熙后废军。还属。武强。唐县。安平。汉县。

有沙水。滹沱河。束鹿。唐县。饶阳。汉旧县。有芜娄亭。漳水。瀛州。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上谷郡之地汉属涿郡。后汉为河间

国晋因之。后魏为河间郡上隋初废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河间郡。唐因之。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六。河间。乐寿。博野。高阳。平舒。东

城。晋高祖。赂契丹。周世宗复取之以大城属霸州。宋至道三年以高阳隶顺安军。以新州乐寿来属。为瀛海军节度使。旧名关南。庆历八年始置

高阳关路安抚使。统瀛莫雄具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一十州。大观二年升为河间府。建炎初䧟于金。金人以交河镇肃宁寨增为二县。贡绢。领

县四。治河间。河间。汉州乡县。武帝得钩弋夫人于此。隋改今名。雍熙中于县西置平虏寨。乐寿。汉乐城县。有徒骇河。房渊。汉又曰中水县。居两河

之间。故名金入为献州。景城。隋县有平虏寨。熙宁中省为镇。入乐寿。束城。后魏置东州。隋为县。熙宁间省为镇。入河间。元祐初复。

雄州。本唐涿州瓦桥关。在易水之东。当九河之末。其地控扼幽蓟。晋䧟契丹。周兖复建为州。置归义县。以易州容城来属。自周世宗以来。西河之

之地置三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瀛州高阳关。分置重兵。与真定府定州相犄角。政和三年赐郡名曰易阳。为易阳那防御。属河北道。靖康后。没

于金。贡䌷。领县二。治归信。归信。唐归义县。隶涿州。周置于瓦桥关。太平兴国初改。有拒马河。容城。唐县。州废。建隆初复。

霸州。本唐幽州永清县地。后置益津关。普䧟契丹。周复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来属。古上谷郡地濒海。皆斥卤沮洳。东北近

三百里。野无所掠。非入冠之迳。何承矩曰。自陶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里。天设险阻。真地利也。诪习水战之具大为要害。政和间为永清防御。属河

北道。靖康间䧟于金。金人属中都大兴府路。以信安军为县来属。贡绢领县三。治永清。永清。唐县。文安。汉县。宋置八寨。大城。魏平舒县周改。上

有泞沱河。莫州。其地本属瀛州。杜祐遒典云其地历代所属。与瀛州周。唐景云二

年。分瀛州置鄚州。开元十三年改为莫州。其后或为文安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六。鄚。文安。长丰。任丘。唐兴。清苑。晋初䧟契丹。周

世宗复取之。以文安为霸州。后又废。宋太平兴国间以清远置保州。政和间为文安郡防御。其地外捍海道。如易水之在鄚。滹沱之在任安文安。所

谓九十九淀不可具名。旧屯万人以护塘泊。且多立城寨以守之。靖康初䧟于金。贡绵。领县三。治莫。莫。汉县。有易水。流水。熙宁间皆入任丘。任

丘。唐县。有高阳城。建寨二。长丰。唐县。熙宁间省为镇。祁州。本唐定州地。分建祁州。宋端拱初以镇州鼓城来属。景德初移治

于定州。蒲阴以无极隶定州。为蒲阴郡团练。属河北道。靖康䧟于金。绍兴初金迁其民。以其城为元帅府。九年复。十年金人举国中之兵集此。贡

花絁。领县三。治蒲阴。蒲阴。唐义封县。太平兴国初改。有塘河。沙河。鼓城。春秋鼓子国。隋为县。深泽。唐县。熙宁间省为镇。入鼓城。元祐初复。

冀州。古冀兖二州之域。禹导河。自太岯山北遏洚水至于大陆。案地理志洚水南自清河郡。经城县界入当郡南宫县界。又东北入信都县界。水

经云洚故渎。又东北经辟阳亭北。人经信都域东。散入泽渚。按辟阳亭在今都理东南三十五里。今县乃汉信都国城。则郡理东入兖州之域。郡理

西入冀州之域焉。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太平御览。李公绪赵记曰。赵孝成王造坛台之宫。为赵都朝请俟。故曰信都。史记曰。秦时有客说张

耳曰。两君羁旅。难以独立。立赵后狄义。可以就功。乃求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秦为钜鹿郡地。汉高祖置为信都国。景帝改为广川国。宣帝复为信

都国。后汉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汉末兼置冀州。领郡国九。治于此。晋亦然。后魏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郡废。而

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信都郡。唐为冀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咸亨三年复旧。程公说分记云。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复为冀州。或为信都

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九。信都。南宫。武强。下博。阜城。武邑。枣强。衡水。堂阳。晋以堂阳属真定府。周以武强隶深州。以堂阳

还属。宋淳化初以阜城属永静军。宣和间为安武军节度。建炎二年䧟于金。贡绢。领县七。治信都。信都。唐县。有胡卢河。南宫。汉旧县。上有洚水。

枯渎。浊漳河。吕后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俟。。汉县。有观津城。堂阳。隋县。晋改蒲泽。汉复。元丰间省为镇。枣强。汉县。有广武城。衡水。隋县。有衡漳故渎。

武邑。隋县。有洚渠。赵州。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钜鹿二郡地。后汉属常山国

钜鹿郡地。兼置冀州。领郡国九。治鄗。今高邑县。晋为赵国。亦置冀州。领郡国十三。治房子。后魏为赵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齐改殷州。为赵州郡仍旧。

隋改置栾州。炀帝改为赵州。寻复为赵郡。唐为赵州。或为赵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九。平棘。宁晋。元氏。栾城。高邑。临城。昭庆。柏

乡。赞皇。后以元氏栾城二县隶真定府。宋为庆源军节度。宣和初陞为庆源府。靖康后䧟于金。金人为沃州。贡绵绢。领县七。治平棘。平棘。

汉县。有次山。槐水。宁晋。唐县。有廮陶城。高邑。汉鄗县。光武即位之地。熙宁省。元祐复。柏乡。隋县。有鄗坛。熙宁省。元祐复。临城。唐县。有敫与山。泜水。彭

水。赞皇。隋县。有赞皇山。四望山。熙宁省。元祐复。隆平。唐昭庆县。开宝五年改为大陆泽。隋国经云大陆。大鹿。大阿。一泽异名。又按尔雅云四无山阜。

旷然平地。杜佑李卞甫以邢。赵。深。三州为大陆。保州。本唐莫州清远县。其地汉为乐乡。汉高祖封乐毅。后乐巨叔于此。

宋初置保塞军。太平兴国间建为州。属河北道。政和间名清苑郡。自州之西皆无塘水。惟广植林木以限胡骑。靖康后䧟于金。金伪隶中都大兴府

路。置蒲城县。贡绢。领县一。保塞。后魏清苑县。太平兴国六年。改析易州。蒲城县之南境入马。有沉远可浪山寨。今复为清苑县。

安肃军。本唐易州遂城县地。后唐置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寨。宋太平兴国六年建为静戎军。析易州遂城县三乡置静戎县隶焉。景德元年并县。

改属河北道。国初以梁门遂城二县为女肃保信军。所谓铜梁门铁遂城者也。自童贯蔡攸既得燕山。谓安肃保信在内地皆废为县。移军营。废楼

橹。宣和水始诏复为军。而金寇已大入。遂䧟金。隶中都大兴府路。贡素紽。领县一。安肃。中有易水。漕河。

广信军。本唐易州遂城县。宋太平兴国六年。以其地建威虏军。景德元年改属河北道。靖康后䧟于金。金为遂州。隶中都大兴府路。贡䌷栗子。

领县一。遂城。隋县有遂城山。徐河鲍河。永定军。本唐定州博野县。宋雍熙间建为宁边军。景德元年改属河北

道。宣和七年废为博野县。靖康后䧟于金。金人为蠡州。贡䌷。领县一。博野。后魏县。有滹沱水。

乾宁军。本唐幽州卢台军之地。石晋䧟虏周平三关置永安县。属沧州。宋太平兴国七年置军。改县曰乾宁。隶焉。属河北道。大观二年升为清州。

赐郡名曰乾宁。靖康后䧟于金。贡䌷。领县一。乾宁。周县。有独流寨。顺安军。本唐瀛州高阳县地。宋太平兴国七年。因故唐兴县置唐兴寨。

淳化中建为军。至道三年以瀛州高阳来属。属河北路。靖康后䧟于金。金人为安州。隶中都大兴路。置葛城县。贡绢。领县一。高阳。汉县。淳化中

间易河。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悉为稻田也。蒲蚌蛤。民受其利。

信安军。本霸州游口寨。太平兴国六年建。破虏军。景德二年改。有雁头口。黎阳涡。喜驼口。鹿角。周河口。田家。狼城口。七寨。属河北道。靖康后䧟于

金。保定军。本涿州新镇。太平兴国六年建平戎军。景德元年改属河北道。

靖康后䧟于金。承天军。本镇州娘子关。建隆元年为军。仍隶镇州河北道。靖康后䧟于

金。并州。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

之间。故为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间。常水。在今博陵郡。卫水。在令常山郡。注已具上。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薮曰昭馀祁。常山在今

博陵郡常阳县界。昭馀祁。在今西河郡介休县界。川曰虖池。呕夷。虖池。发源在今雁门郡繁峙界。呕夷。在今安边郡灵丘县界。。音呼。池。音沱。寖曰

洡易。洡水。在今安边郡飞狐县界。易水发源。在今上谷郡易县界。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扰。牛马羊犬豕。榖宜五种。秦并天下。为太原郡。汉

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都以比。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后汉并因之。理于晋阳。今府。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

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今雁门郡。及以北之地。悉弃之。至晋亦置并州。领郡国六。理晋阳。

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今平阳县。以东地尽入石勒。及符坚。姚兴。赫连勃。并于河东郡置并州。姚兴又分

河东为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析不可详也。今之并州。为太原府。古唐国也。昔帝竟为唐俟所封之国。按今博陵郡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当

时徙于此也。后迁平阳。及夏禹所都之地。禹都。或为令太原。武在今年阳。或在今河东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阳瞿也。亦高辛氏子实沉。及金天氏

子台骀之所居焉。左传曰帝边高辛氏于实沉于大夏主参。金天氏之裔曰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

于此。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故参为晋星是也。叔虞子𤓖改为晋侯。唐有晋水。故改为晋。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晋荀吴败狄子大卤。即太原晋阳

县也。晋。大卤。太原。大夏。夏灵。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春秋时为晋国。后为赵邑。智伯与韩魏围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城。不没者三版。晋灭。属赵。秦置太

原郡。二汉因之。兼置并州。领郡九。理于此。曹公围𡊮尚于邺。时𡊮绍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记干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围。北有

强胡。速迎尚并方观变。干不能用之。魏改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领郡国六。理于此。后魏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

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唐为并州。高祖臣隋室起义兵于长寿。元年置北都。后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天宝元年加号为北京。属河东道。

宋同。又为河东节度。领县十三。太原。晋阳。文水。阳曲。乐平。清源。太签。祈。榆次。盂。寿阳。广阳。交城。后唐为西京。又

为北京。周太祖即位。刘旻据河东称帝。都其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降为紧州军事。毁其城。移治于榆次县。又废太原县。以平定乐平二县

属。平定军交城属太辽监。七年移治唐明镇。宝元二年以大通监交城县隶州。嘉祐四年。复为太原府河东节度。使领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大观元

年升大都督府。刘安世曰。河东。晋地也。昔高辛氏迁阏伯于商丘。主参。今应天是也。迁实沉于大夏。主啇。今太原是也。且参啇不相能久矣。物不两

大。故国初但曰并州。不加府号。有深意也。又本朝下河东。在戊寅三年重午日。实火土旺日。此参水神所忌。故克之。时宋受命已十九年矣。而晋始

服。且太祖太宗尝新征而得太原。正以其地控扼二虏。下瞰长安才数百里。弃太原。则长安京城不可都矣。靖康元年五月。李纲为宣抚使督诸军

救太原。九月九日。太原䧟。晋之地。属本朝才一百四十九年。郡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其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董安于所筑。又一城。

东魏静帝置晋阳宫于此。隋更名新城。又一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贡大铜鉴。甘草。人参。矾石。领县十。治阳曲。阳曲。唐县。有汾水。羊肠坂。

黄阿千里一曲。此当其阳。有天门关。赤塘关。及二寨。太谷。隋县。有蒋谷水。大谷山。榆次。春秋石言魏榆之地。隋县。寿阳。晋旧县。孟。古仇犹图之地。隋

县。交城。有少阳山。狐突山。汾水。文水。文水。汉大陵县。有文水。大陵城。祁。晋大夫祁奚之邑。汉县有胡甲水。清源。隋县。有清源水。平晋。隋晋阳县。太平

兴国中改。有介山。晋水。晋祠。潜丘。潞州。春秋时初为黎国。后狄人夺其地。晋伯宗数狄罪。曰夺黎氏地。赤

狄潞子婴儿为晋所灭。其地尽属焉。战国初为韩之别都。以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置上党郡。上党者。言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汉魏晋后魏不改。后

周置潞州。隋置韩州炀帝初复置上党郡。唐为潞州。或为上党郡。后以为大都督府昭义军节度。属河东道。宋同。领县十。上党。长子。屯留。

潞成。壶关。襄垣。铜鍉。武乡。黎城。涉。梁改正义军。后唐改安义军。俄复为昭义军。宋太平兴国初改昭德军。二年以铜鍉武乡二县

属威胜军。后领河东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泽绛州威胜军。屯驻驻泊本城兵马巡检事。建中靖国初。升为隆德府。靖康后䧟于金。贡人参。蜜墨。领

县八。治上党。上党。隋县。有大行。羊头山。蓝水。鸡鸣水。浊汉。靖康时两河之民多保聚太行。长子。周文辛甲所封之地。隋县。有鹿谷山。发鸠山。神农

井。羊头山。长平关。潞城。古潞子国。汉旧县。屯留。汉县。有三峻水。绛水。壶关。汉县。以山形似壶。尝置关。有抱犊山。羊肠坂。襄垣。赵襄子所筑。汉县。有铜

鍉水。黎城。古黎侠国。隋县。有白岩山。故壶口关。涉。春秋涉侯国。隋县。晋州。古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

二汉因之。魏分置平阳郡。晋因之。刘渊称汉僣位。建都于此。后魏为平阳郡。兼置唐州。后改为晋州。置总管府。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

乎河群。寻废。炀帝初置临汾郡。唐为晋州。或为平阳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九。临汾。洪洞。襄陵。赵城。霍邑。神山。汾西。岳阳。冀

氏。梁为定昌军节度。后唐改建雄军。宋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和川来属。为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靖康后䧟于金。金隶河东南路。

文公朱熹曰。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所都也。其地硗瘠。人民朴陋俭啬。惟尧舜能都之。后世泰侈。不能都矣。贡蜜。蜡烛。

翎县十。治临汾。临汾。汉平阳县。有姑射山。又有故尧城县。潏。汾。沁。平。湾。五水。洪洞。晋大夫羊舌盻邑。隋县。有霍山。霍水。里陵。晋襄公之陵。又有赵

襄子墓。因以为名。宋建二寨。神山。唐县。霍邑。汉彘县。周人流厉王于此。有霍山。即职方氏冀州之镇。禹贡所谓岳阳。有彘水。隋县。赵城。古造父之邑。

有姑射山。女娲墓。政和二年以赵氏封姤之地。又四面阻险。升为庆源。汾西。后魏置郡。隋为县。宋置五寨。冀氏。后魏县。有三交水。岳阳。隋为千亩县

晋侯千亩之战即此也。后改岳阳。和川。隋县。代州。古唐国之地。春秋时晋有之。及三卿分晋。其地属赵。赵襄子后代

王。而取其地。赵武灵王破楼烦。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后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汉魏晋因之。后魏置梁城繁峙二郡。后周置肆州。隋文

帝时为代州。炀帝初州废。置雁门郡。唐为代州。或为雁门郡。郡城。后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东陉关。甚险固。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五。雁门。唐林。

五台。繁峙。崞。宋景德二年省唐林县。以郡为雁门郡防御。其地三面临边。自古匈奴入寇之路。最号要害。与忻州相应援。置十三寨守之。靖

康后䧟于金。金隶河东北路。贡麝香。青碌。领县四。治雁门。雁门。汉广武县。有夏屋山。赵襄子杀代王之地。又有龙泉水。参合陂。东陉关。五台。隋

县。有五台山。虑水。浑河。崞。隋县。其城石门关。繁峙。隋县。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滹沱河源出焉。

绛州。春秋时为普国。即故绛兴新田之都也。战国时地属魏。秦属河东郡。秦末。其地属魏豹。汉定魏地。还属河东郡。后汉因之。魏晋属河东平阳

二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其龙门。万泉。即属秦州。西魏后周以为重镇。后周改曰绛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废州。复置绛郡。唐为绛州。或为

绛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七。宋同。后唐以河中府稷山来属。宋为绛郡防御。贡防风。蜡烛。墨领县七。治正平。正平。隋县。有汾水。浍水。龙谷水。晋

祁宫。曲沃。春秋时晋所都新田之地。隋县有绛山。台骀祠。陉庭地。太平后魏县。有汾水关。翼城。春秋晋翼邑。隋县。有古荧庭城。稷山。隋县。有玉璧

城。为后周重镇。齐神武再攻围不克。绛。春秋晋武公自曲沃徙此。后魏县有绛水。宋置三寨。垣。隋县有古皋洛城。即周召分陕之地。今县界东北六

十里有邵原庙。与古棠木。西魏于此置召郡以备东魏。河中府。唐虞所都。蒲坂地。春秋时地属魏。晋献公灭魏。以封大夫毕万。

万。毕公高之后。魏犨祖父也。毕万之后十代。至文公列为诸侯。与韩赵三分晋地。属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从都大梁。秦为河东郡。历两汉不改。

传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襄绝。魏晋亦然。后魏以为河东郡。兼置雍州。及属秦州。后周改为蒲州。亦兼

置河东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河东郡。唐初为蒲州。开无九年五月置中都。改为河中府。寻罢如旧。杜祐通典时杨州功曾恭军兼。正殿学

士韩覃上疏曰。臣闻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无起土功。无聚大众。昔鲁夏城中丘。春秋书之。垂为后城。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地之大禁。

袭春秋之所书。夺人盛农之时。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至若两都旧制。分官众多。费耗用度尚以为损。岂况更建中都乎。夫河东者。圃之股然郡也。

劲锐强兵尽出于是。其地隘狭。今又丰都。使十万之户将安投乎。且陋东都而幸函都。自西都而造中都。取乐一君之欲。以遗万人之患。务在都国

之侈。不恤危亡之变。恱在游幸之丽。不固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蒂。不㧞之长策矣。昔汉帝威锺离之言。息事德阳之殿。赵主采续咸之谏。止造

邺郡之宫。臣愚诚愿下明诏。罢中都。则福履无疆。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诏停。乾元元年复为府。为河中节度。属河东道。杜祐通典云或为蒲州。或

为河中郡。领县八。宋同。后汉以闻喜安邑觧三县属觧州。宋改护国军节度。大中祥符四年。以宝鼎为庆成军。又以府兼提举解州庆成军兵马巡

检事。属陕西路。建炎元年没于金。金属河东南路。贡五味子。龙骨。领县八。治河东。河东。汉蒲坂县。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有蒲津关。后魏

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唐开元十二年。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人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馀。并前后铁柱十六。妫汭水今

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所谓首阳山也。有风陵堆与潼关相对。桑泉。有三疑山。汉解县故城。今县东西。猗氏。旧

汉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有古今孤城。左传晋文公从晋反国。济河图今孤即此。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有盐池。与觧为

两池。觧。隋虞乡县。武德初改。有盐池。及紫泉监。虞乡。汉觧县地。后于虞乡城置解县。吏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宝鼎。汉汾阴县。有后土祠。汤庙。

永乐。武德初分芮城县置。解州。五代。汉以河中府解县置州。又以安邑闻喜二县来属。宋为防御

郡。属陕西。永兴军路。其地即夏桀鸣条之野。有沃盐之利。建炎以朱州民郡兴力战。终不能守。遂没于金。金隶河东南路。又割陕之平陆夏芮城三

县来隶。贡盐花。领县三。治解。详见河中府。庆成军。本河中府宝鼎县。本中祥符四年建为军。隶河中府。七年直属

京师。领县一。荥河。即宝鼎县。大中祥符时改详见河中府。慈州。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禹贡。壶口之山在焉。战国时

为魏地。秦及二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东魏置定阳郡。及南汾州。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后周改为汾州隋初郡废。置耿州。居耿吉城。后复

为汾州。炀帝初州废。置文成郡。唐为慈州。或为文城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五。吉昌。吉宁。吕香。大城。仵城。周废仵城吕香二县。宋为

团练州。熙宁五年废州。以古乡隶隰州。即县治置言乡军使。仍省文城为镇隶焉。又以乡宁隶晋州襄陵县。元祐元年复吉乡军为慈州。靖康后䧟

于金。金为耿州。寻又改为吉州。贡柴胡。领县三。治吉乡。吉乡。汉北屈县。左传屈产之桑是其地。唐改名。有壶口山。文城。有孟门山舆龙门相对。

龙门之上古龙门禹所凿。汉北屈县。乡宁。后魏昌宁县。后唐改。隰州。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

阳郡。后魏北齐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后复置西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炀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唐为隰州。或为大宁郡。属河东道。

宋同。领县六。宋同。宋为团练。熙宁五年。废慈州。以吉乡县隶州。即县治置吉乡军使仍省文城县为镇隶焉。元祐元年。复慈州。十年。以州之上平永

宁两关俯逼西界。以州为次边。靖康没于金。金隶河东南路。贡蜜。蜡。领县六。治隰川。隰川。汉蒲子县。春秋时满城。晋重耳所居。蒲。后周县。有五

鹿山。满谷川水。温泉。唐县。有汤泉。并关。置三寨。永和。隋县。有索陁谷。永和关。石楼。隋县有百井谷。屈产泉。建二寨。大宁。唐北屈县地。

忻州。战国时属赵。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因之。后魏置肆州。后周徙肆州于雁门郡。隋初置新兴郡。及云州。后改新兴郡为忻州。四忻口为名。炀帝

初废云州。及忻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唐复分置忻州。以忻州水为名。或为定襄郡。汉有定襄郡。在今马邑郡地。属河东路。宋同。领县二。宋同。

宋为团练。靖康后没于金。金隶河东北路。贡解玉砂。麝。领县二治秀容。秀容。隋县。有云母山。忻川水。蓝水肆。卢川水。有石岭关。宋建四寨。定襄。

汉阳曲县。唐改。有石岭关。甚险固。汾州。春秋时晋地。六国时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河西二郡地。

魏因之。晋属太原郡西河国地。后魏又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唐为汾州。或为西河郡。属河东道。领县五。

温城。平遥。介休。孝义。灵石。宋因之。靖康后没于金。金隶河北东路。贡土絁。石膏。领县五。治西河。西河。唐县。有偈泉山。汾水。中阳。唐

孝义县。宋改。有胜水。平遥。后魏县。有鹿台山。婴涧水。介休。汉县。有崔鼠谷。及介之推祠。灵石。隋县。东南有高壁岭。汾水关。皆险固之处。

泽州。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其后属赵。至秦破赵。于长平。坑卒四十万。即此地也。秦为上党郡地。汉属河东上党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亦同。后魏

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后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因濩泽为名。炀帝初州废。置

长平郡。唐为泽州。或为高平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六。宋同。宋因之。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皆在州境。是全有太行之险固。靖康后没于金。

金隶河北东路。贡白石英。禹馀粮。人参。领县六。治晋城。晋城。唐县。有太行山。丹水。白天。天井关。高平。汉泫氏县。西北有泫谷水。故名。有头颅山。

秦白起坑赵辛。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故光根城。白起筑。阳城。汲濩泽县。有鸣峣山。濩泽水。析城山。禹贡所谓底柱析城也。端氏。韩赵魏分晋。封晋

君于此。汉为县。陵川。汉泫氏县地。隋为县。沁水。隋县。有沁水鹿台山。焉邑城。

辽州。春秋时属晋。战国初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郡。二汉因之。晋为乐平郡。后魏为辽阳郡。隋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分并州地置辽州。八年改

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为仪州。或为乐平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四。宋同。梁改为辽州。宋因之。熙宁七年二月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县为镇。入辽山县。

隶平定郡。省榆社县为镇。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置州。县并复。靖康后没于金。金隶河东南路。贡人参。领县四。治辽山。辽山。汉垣县地。

隋为县。有箕山。青谷山。辽阳山。辽阳水。榆社。晋置武乡县。石勒生于此。有沤麻池。和顺。即韩之阏与邑。隋县也。干城。隋县。

宪州。本楼烦蓝。牧岚州。刺史领之。唐贞元十五年。别置监牧使。龙纪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领楼烦玄池天池三县治。楼烦属河东道。宋同。宋咸平

五年。以州卑隘。多水潦。移治静乐军之静乐县遂废军又废天池玄池二县入静乐楼烦改隶岚州熙宁三年废宪州以静乐隶岚州十年复其州

仍领静乐。政和五年。赐郡名汾源。靖康末。太原义士张横。有众二千。往来岚宪间。绍兴五年九月。败金人于宪州。后卒䧟于金。贡麝香。领县一

静乐。汉汾阳县地。有隋炀帝汾阳宫。有管岑山。刘曜败处。汾术所出。岚州。春秋晋国之分。晋灭之后。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赵惠文王破楼

烦而取其地其后北境属燕秦二汉为太原郡地晋末䧟于刘渊及魏末于其地。置岚州隋炀帝置楼烦郡。唐为岚州。或为楼烦郡。属河东道。宋同。

领县四。宜芳。合河。岚谷。静乐。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岚谷隶岢岚军。咸平二年。以静乐隶静乐军。五年以宪州楼烦来属。故郡城魏置岢岚

镇。又置军。为突厥之要冲。靖康后。䧟于金。金隶河东北路。贡麝香。领县三。治宜芳宜芳。有古秀容城。即汉汾阴县。属太原郡。积寒所在。谓之羊

肠仓。石蹬萦委。若羊肠焉。合河。唐县。以蔚汾二水。西与黄河合。因以为名。楼烦。

石州。战国初。赵之离石邑。后为秦魏二国之境。秦本纪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是也。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属西河郡。南单于庭。即左国城。晋属西

河国。刘渊起事于此。后石勒置永石郡。北齐置怀政郡。后改为离石郡。兼置西汾州。后周改西汾为石州。隋初郡废。而石州如故。炀帝初州废。置石

郡。唐为石州。或为昌化郡。属河东道。米同。领县五。宋同。宋因之。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寨。隶州。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是年置葭芦吴堡寨。

缘边都巡检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元符二年升葭芦寨为晋宁军。以州之临泉县隶焉。大观三年。复以定胡隶晋。晋宁军武经边防云。

岚石隰三州西北置黄河。置城戍关。度河外人麟州路。捍夏国界。尝合三州为一路。又石州为治。所置州兵。及遣戍外。又领蕃捉生一千六百二人。

绍兴九年。太行忠义人王忠值。取石州等十二郡。次年复䧟金。金隶河东北路。割隰之温泉来属。贡密。蜡。翎县五。治离石。离石。汉旧县。后南崥

于庭。左国城在此。有离石水。一名赤洪水。高欢大破尔米兆于赤洪岭。盖近此。临泉。唐县。有临泉水。平夷。后周县。有宁乡水。方山。隋县。有赤洪水。定

胡。隋置孟门关。其地险固。唐为县。宋有三寨。灭胜军。本唐沁州之地。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

地。魏晋亦同。魏后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废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唐复为沁州。或为阳城郡。属河东路。领县三。沁源。绵上。和川。宋太平兴

国二年。于潞州铜鍉县界乱柳石园中建为军。以铜鍉武乡二县来属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隶焉。宝元二年以大通监绵上县来隶。属河来路。靖

康后没于金。金为沁州。隶河东路。贡土绝。领县四。治铜鍉。铜鍉。齐秋晋羊舌赤之邑汉县。有铜鍉山。铜鍉水。武乡。唐县。有涅霍山。沁水。心源。后

魏县。有霍山。沁水。绵上。介子推隐所。中有沁水。平定军。宋太平兴国二年。以镇州广阳寨建为军。四年以并州平定乐

平二县来属。属河东路。靖康后没于金。金人为州。隶河东北路。贡绢。领县二。治平定。平定。唐广阳县。宋改有二寨。乐平。晋县。有荆山。皋落山。漳

水。一出乐平县小山。名清漳。一出今路州长子县发鸠山。名浊漳。宁化军。本岚州地。刘崇置固军。太平兴国四年。徙军城。稍南改为宁化

县。五年置军。属河东路。靖州后没于金。贡绢。领县一。宁化。有雪山。建四寨。

岢岚军。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岚州岚谷县建为军。景德中。筑长城于草城川口。以为控扼。其草城川。峨婆谷。洪谷。朝谷。四路皆契丹界。靖康后䧟

于金金为州。隶河东北路。贡绢。翎县一。岚谷。唐县。有岢岚山。雪山。岢岚水。

火山军。本岚州地。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军。徙治镇。西三十里。有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杆。护水。六寨。属河东道。贡柴胡。

保德军。宋淳化四年。析宪州地。置定羌军。景德元年。改属河东道。贡绢。

大通监。宋太年兴国四年。以并州交城县铁冶建为监。六年废沁州。以绵上县来属。属河东路。旧领交城绵上二县。天圣元年。改交城监。宝元二

年复。是年以监及交城县隶太原府。绵上县隶威胜军。靖康后没于金。永利监。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徙盐务于平晋县。本卤县也。咸平四

年。建为监属河东路。宝元二年。以隶太原府。靖康后没于金。营州。殷时为孤竹国地。汉徙河县之青山。在郡城东百九十里棘城。即

颛顼之墟。在郡城东南一百七十里。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秦并天下。属辽西郡。二汉及晋皆因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

德之地也。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既时有黑龙白龙各一。关龙山。皝车属僚观之。祭以太宇。二龙交首嬉戏。

觧角而去。既大恱。号曰和龙宫。后燕慕容宝。北燕冯跋。相继都之。至慕容宝。为冯跋所灭。至冯弘。为后魏所灭也。后魏置营州。后周武帝平齐。其地

犹为高宝宁所据。隋文帝时讨平。宝宁复以其地为营州。炀帝初州废。置辽西郡。唐复为营州。或为柳城。万岁通天元年。为契丹所䧟。圣历二年侨

治渔阳。开元五年又还治柳城。置平卢军。东有镇安军。本燕郡守捉城。贞元二年为军。城西有五守捉城。属河北道。唐末。刘仁恭以道契丹。后唐庄

宗灭仁恭而取其地。既灭梁复䧟契丹。迄晋汉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末。契丹没于金。唐贡人参。麝香。豹尾。骨𩨸。领县一。柳城。有龙山。鲜卑

山。在县东北二百里棘城之东塞外。亦有鲜卑山在辽西之北一百里。未详孰是。青山。石门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汉扶黎县故城。在东南。其龙山。

即慕容皝祭龙所也。有饶乐水。故徙河县。和龙城。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十里。近者二千里馀。西北与奚接。北与契丹相接。

平州。殷时孤竹国。春秋时山戎肥子二国地也。今卢龙县。有古孤竹城。伯夷叔齐之国也。战国时属燕。秦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二汉因之。

晋属辽西郡。后魏同。隋初置平州。炀帝初州废。置北平郡。唐因之。属河北道。唐末。刘仁恭从遗契丹。后唐庄宗取之。后复䧟契丹。契丹改平州为辽

兴府。以荣滦二州隶之。号为平州路。迄晋汉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末。契丹将亡。其将张瑴以郡来降。随没于金。唐贡熊。蔓荆实。人参。领县

三。治卢龙。卢龙。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然而自主。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同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此碣石也。汉辽为界。临

输关在县城东二百八十里。卢龙塞在城北西二夏里。石城。汉旧县。马城。古海阳城。

檀州。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地。秦汉并属渔阳郡。后魏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后周改安州为玄州。隋徙玄州于渔阳。今渔阳郡。寻复于今郡。置檀州。

炀帝初改置安乐郡。唐为檀州。或为密云郡。属河北道。后晋高祖初起。从遗契丹。迄汉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时与金合兵攻契丹。五年金人以

州来归。七年金入寇。首取其地。唐贡人参。麝香。领县二。治密云。密云。有潞水。自塞外流入。燕乐。后魏置广阳郡。有长城。

苏州。战国时属燕。秦置渔阳郡。二汉因之。隋文帝徙玄州于此。并立总管府。炀帝初废。置渔阳郡。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苏州或为渔

阳郡属河北道后晋没于契丹迄汉周及宋皆不能取。宣和间与金合兵攻破契丹。五年金人以州地来归。七年复没于金。唐贡白胶。领县三。治

渔阳。渔阳。汉旧县。有鲍丘水。又名潞水。古北戎无修予国也。一名山戎。凡三名。七国时属燕。燕后以为右北平县。神龙中。开平虏梁。滂海穿漕以

避海难。又其北涨水为沟。以拒契丹。三河。玉田。古无终县。幽州。古之幽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言北方太阴。故

从幽冥为号。幽州。因幽都山以为名也。山海经有幽都山。今列北荒矣。昔颛顼都于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复省幽州入冀州。周礼职方曰。东

北曰幽州。其山曰医无闾。唐在辽东。于柳城郡东置祠。遥礼。薮曰貕养。貕养泽。在东莱郡昌阳县界。川曰河泲。河在今郡无■县界。旧泲合在令北

为郡博昌县界。今无泲即济水。寖曰菑时。菑在今淄川郡淄川县界。时在今北海郡临淄县界。其利渔盐。民一男三女。畜置四扰。马。牛。羊。豕也。榖宜

三种。稷。黍。稻。初武王定殷。封召公奭于燕。及秦灭燕。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幽

州。领郡国十。其后开东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皆属焉。玄菟乐浪等郡。并今辽水之东。宜在禹贡青州之域。后改燕国曰广阳郡。后汉置幽州。并因

前代。理于蓟。今县。晋亦置幽州。领郡国七。理于涿。今范阳县。晋乱。䧟于石勒。慕容隽。符坚。后入于魏。其后分割不可详也。今之幽州。谓范阳郡。古涿

鹿也。应邵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是也。即燕国之都焉。谓之渤碣之间。亦一都会也。蓟县。燕之所都。渤。渤海。碣。碣石也。秦为上谷郡之地。汉高帝

分置燕国。后又分燕置涿郡。及广阳国。有独鹿鸣泽。独鹿。山名。鸣泽。泽名。皆在于此。后汉为涿广阳二郡地。魏更名范阳郡。晋为燕范阳二国。兼置

幽州。领郡国七。理于此。慕容隽常都之。后魏置幽州。北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置燕范阳二郡。隋初并废。炀帝初并置涿郡。唐为幽州。或为范阳郡。

又为大都督府。后唐为卢龙节度。石晋初。没于契丹。至宋仅得水清县。置霸州。得卢台军地。置乾宁军。馀悉为契丹所有。契丹改为燕山府。建为燕

京。以辖檀。顺。景。蓟。涿。易。六郡。号为燕京路。宣和间与金合兵攻契丹。五年从其地来归。七年金入寇。郭药师以燕山叛降之。遂没于金。绍兴二十年。

金主亮徙都之。改为大兴府。号中都。唐贡绫。绵。绢。角弓。人参。栗。领县九。治蓟。蓟。燕国都碣石。前汉为蓟县。旧制燕都有桑干水。慕容隽都为此

地。幽都。本蓟地。隋于管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朱靺鞨绛人。武德元年曰燕州。领三县辽西。虏河。怀远。土贡豹尾。是省泸河。六年自

营州迁于幽州城中。以首领世袭刺史。贞观元年省怀远。开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挑各山。天宝元年曰韪德郡。建中二年为朱滔所据因废为

县。广平。天宝元年。折蓟置三载省。至德后复置。潞。汉旧县。有潞河汉平谷故城在今县北。又汉乐安县古城在西北。武清。本雍奴。天宝初更名。永清。

旧会昌县。天宝初更名。安次。旧汉县。良乡。汉旧县。唐初名曰国节。神龙初更。昌平。汉旧县。古居庸关在县西。淮南子云天下九关塞。居庸是其一也。

旧置东燕州。有狼山。涿州。本幽州地。唐大历四年。节度使朱希彩表柝幽州之范阳韪义固

安置属河北道。石晋初没于契丹。汉周俱不能取。至宋仅得归义一县以置雍州。又得新镇地以置保定军。馀悉没契丹。至宣和间与金人夹攻契

丹。契丹将郭药师以州来降。七年金入寇。䧟于金。唐置县五。治范阳。范阳。汉涿县。在范水之阳。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荆轲所献图千秦。即此地。

归义。汉易县。公孙于此筑城。临易河道辽海。唐武德间宋时有雍州。固安。汉方城县地。新昌。大历四年。析固安置。新城。太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

顺州。在范阳郡城。唐天宝初置。寻又改为顺义归化二郡。属河北道。石晋初没于契丹。宋宣和时与金夹攻契丹。五年金以州地来归。七年金入

寇。复取其地。唐领县二。宾义。属顺义郡。怀柔。在顺州之北境。属归德郡。

妫州。春秋战国并属燕。秦为上谷郡地。二汉因之。晋属广寗郡。后魏孝明帝废。北齐置北燕部。杜初通典作北燕郡。隋属涿郡。唐武德七年讨平

高开道。后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为妫州。其后或为妫川郡。属河北道。石晋没于契丹。契丹改为可汗州。宋宣和末。金灭辽。取其地。唐贡桦皮。胡

禄。甲榆。𩩉矣。麝。领县二。怀戎。汉潘县地。汉卜谷郡城在此。有涿泉山。及蚩尤城。陂泉池。及涿水。有磨筭山。赵睘子姊自杀在其地。有祠。北九十里

有长城。开元中张谗所筑。有居塞。铁门关。妫川。蔚州。周礼并州川曰呕夷。浸曰涞易。呕夷水。在灵丘县界。来水。在飞狐

县界。战国初属赵。后又属燕。秦汉晋属代郡。后魏置怀荒御夷二镇。东魏置北灵丘郡。后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唐初没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

灵丘飞狐二县。侨治阳曲。七年侨治繁峙。八年侨治秀容。故北恒州城贞观五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丘。开元初。徙治安边。至德二载。更为安边

郡。石晋时䧟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将陈翊以州来降。六年金攻翊。杀之。复取其地。唐贡熊鞹。豹尾。松实。领县三。灵丘。汉旧县。有赵武灵王

陵。飞狐。汉广昌地。飞狐口在县北。即汉之飞孤道。与妫川郡山相远。隋置今县。安边。开元时改为兴唐县。

朔州。战国属燕。秦属代雁门二郡地。汉为定襄雁门二郡地。后汉属云中雁门二郡。汉末因乱。又置新兴郡。汉末太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

云中雁门之间遂空。远安中魏武王集荒郡之人。生新兴郡。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即其地也。其后为拓跋魏。建

都于今郡北。兼置怀朔镇。及迁洛。后遂于郡北三百馀里置朔州。葛荣之乱。又废。北齐复置朔州。隋初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代郡。寻属马邑郡。

后魏初。云中在今郡北三百馀里。定襄故城。北齐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城也。后移于马邑。即今郡城也。唐初为朔州。或为马邑郡。建中

中节度使马燧徙治马邑。后复故治。后唐为振武军。石晋初没于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将韩正以州采降。寻为金人所逐。西取其地。唐贡白

雕羽。豹尾。甘草。领县二。善阳。有定马邑城。武州塞。此地亦汉定襄县地。后魏桑干郡。北齐广安郡。有紫河。发源于此。马邑。汉旧县。开元中析善阳

于大同军城置。云州。战国属赵。秦置云中郡。二汉因之。晋属新兴郡。后魏道武帝自云

中徙都平城。即此。云中。今马邑北郡平城。即今郡。隋吃内县。常安镇也。置代尹。自天兴元年。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洛阳。后改代尹为万

年尹。隋初属马邑郡。唐贞元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永淳元年。为默啜所破。徙其民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后为天同军节度。杜

祐通与云大唐置冥州。或为云中郡。属河东道。石晋时没契丹。契丹号为西京。宣和末。金灭契丹。取其地。唐贡舞牛尾。鷼羽。领县一。云中。汉旧

县。青白云自县白登山白登台汉高祖被围于此。有故高柳城。参合陂。后魏盛乐县。并在今郡界。箄于台。在今县西北百馀里。武帝元封元年。勤兵

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箄于台。易州。春秋至战国属燕秦置上谷郡。晋书曰。在谷之上头。故曰上谷。二

汉属涿郡。晋为范阳国。后魏亦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后兼置易州。炀帝初州废置上谷郡。唐因之。属河北道。宋惟得遂城。置安肃广信二军。得

蒲城南境以益保州。馀地悉以雍熙四年。䧟于契丹。武经边防云。易州石晋割洛北虏。按五代史。易州不在十六州域。职方考亦称五代俱有易州。

武经误也。宣和四年契丹将高凤以郡来降。宣和末没于金。唐贡䌷。绵。墨。领县六。易。有涞易二水。有燕台。昭王求付处。又有道范阳县故城

在县东西。容城。汉旧县。遂城。古遂武也。秦筑长城之所起。沫水。汉道县。蒲城。旧永乐县。五回。开元中。析易置并。置楼亭。板城。二县。天宝后省。

应州。唐末置。复唐天成七年。升彰国军节度。石晋时。没于契丹。宋宣和五年。应州守将苏京以州来降京。寻为女真所逐。复取应州。领县二。金

城。后唐明宗。其县人也。故以彰国军。而以金城为望县。混源。新州。唐末置。后唐同光二年。升威胜军节度属河东道。石晋时没于契

丹。改为奉圣州。其地在云中府之东。领县四。永兴。石。龙门。怀安。

儒州。唐末置。石晋时没于契丹。领县一。缙山。武州。唐末置。属河东道。后唐改为毅州。石晋时没于契丹。契丹改为归

化州。南至新州七十里。宣和五年来归。六年筑固疆堡。寻复为女真所取。领县一。文德。

箄于大都督府。战国属赵。秦汉云中郡地。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又移瀚海都护府于碛北。潮海都护。旧曰燕然都护府。二府以碛为界。麟

德元年。改云中都护府为箄于大都护府。领县一。金河县。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像水。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台。

艺文类聚汉班彪冀州赋曰。夫何事于冀州聊记公以游居。历九州而观风。亦哲人之所娱。望常山之峨峨。登北岳而高游。建封坛于岱宗。瘗玄玉

于此丘。遍五岳与四渎。观沧海以周流。汉杨雄冀州箴曰。洋洋冀州。鸿原大陆。岳阳是都。岛夷皮服。潺湲河流。表以碣石。三后攸降。列为侯伯。隆

周之末。赵魏是宅。冀土麋沸。炫法如汤。更盛更衰。载从载横。汉兴定制。改列藩王。故治不忘乱。安不忘危。牧臣司冀。敢告在阶。

真定府冀州。图经志书沿革本禹贡冀兖二州之域。说者以为城之东入兖。而西入冀。理或然也。春秋时为晋东阳地。三家分晋。始属赵。秦属钜

鹿郡。汉高帝六年。分赵钜鹿立清河信都恒山等郡。寻改信都为国。景帝二年。改广川国。后汉初。复为郡。又改为长安国。永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延

光初。又更名安平。汉末。置冀州。晋太康五年。改为长乐国。后魏改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因之。隋开皇三年。郡省而冀州如故。炀帝初。州省。

复为信都郡。唐武德四年。复为冀州。六年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省都督府。复移州治于信都。龙朔二年。改为魏州。天宝元年。仍为

信都郡。乾元初。复为冀州。五代因之。宋庆历八年。升安武军节度。又为信都郡。金天会七年。仍为武安军。隶河北东路。元复为冀州。属真定路。洪武

元年十月内附。仍为冀州。隶真定府。二年省信都县入于州。今领县四。枣强。南宫。武邑。新河。详真定府下。

冀县西汉书地理志冀县名属天水郡。注禹贡米图。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师古曰。续汉郡国志云。有缇群山落门聚图。读

与圉同。

冀氏千家姓宫音。渤海。元和姓纂左传冀国。今晋州冀氏是也。又晋大夫郄芮。食采冀邑。亦为冀氏。芮生缺。唐侍御史冀元珪。太

原人。子仲辅。职方郎中。姓氏急就篇后周冀隽。唐冀君。武仲甫。冀重。古今姓氏辩证太原冀休光。梁节度观察留后。弟休复。梁观察使。光六世孙德

荣。宋有都官郎中。冀荣膺。司理参军冀式。进士出身。冀随。启札责钱角音氏族略左传冀国。今晋州冀氏县也。子孙以国为氏。晋灭冀为郤氏食邑。

冀芮之子孙以邑为氏。宋朝冀膺。登进士第。并州人。望出渤海。罗泌路史陶唐氏纪其分。于冀者。为冀氏。

冀儁周书列传。冀俊。字僧俊。太原阳邑人也。性沉谨。善隶书。特工模写。魏太昌初。为贺㧞岳墨曹参军。及岳被害。太祖引为记室。时

俟莫陈悦阻兵陇右。太祖志在平之。乃令俊伪为魏帝敕书。与费也头。令将兵助太祖讨悦。俊依旧敕摸写。及代舍人主书等署。与真无异。太祖大

悦。费也头已曾得魏帝敕书。及见此敕。不以为疑。遂遣步骑一千。授太祖节度。大统初。除丞相府城局参军。封长安县男。邑二百户。从复弘农战沙

苑。进爵为子。出为华州中正十三年。迁襄乐郡守。寻征教世宗。及宋献公等隶书。时俗入书学者。亦行东修之礼。谓之谢章。俊以书字所兴起自苍

颉。若同常俗。未为合礼。遂启太祖。释奠苍颉。及先圣先师。除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迁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

将军仪同三司。世宗二年。以本官为大使巡历州郡。察风俗。理冤滞。还拜小御正。寻出为湖州刺史。性静退。每以清约自处。前后所历。颇有声称。寻

加骠骑大将军开府缘同三司。改封昌乐县伯。又进爵为俟。增邑并前一千六百户。后以疾卒。

冀禹锡中州己集禹锡。字京父。龙山人。崇宁二年进士。调沉丘簿。与县令者不相能。及今以赃败。疑京父发之。乃赂遗权贵。

诬京父以宾客依托之事。坐废十年。朝臣荐其才者积数十人。终为铨曹所碍。居襄邑。部使者起之。摄旁近诸县。所至有父母之爱。农司治许昌。久

为主事。区处馈饷。上下千馀里。不露声迹。而条画次第。皆具。虽鳞杂米盐若不足经意者。问之。即应如指诸掌。一时吏如康伯禄。李钦止。诸人多自

以为不及也。正大中。当路诸公极力辨其被诬。乃得以常调守扶风丞。召补省掾不就。归德奏充知事。及城被攻。京父为经历官守御之策。一府倚

重之。车驾至。授左右司都事。兼应奉翰林文字。官奴之变。家人劝京父嬴服免祸。不从。人有自外至者。京父问贼入禁中否。曰。禁中贼满矣。乃自投

水中。在京师时。希颜。仲泽。钦叔。京父相得甚欢。升堂拜亲。有昆弟之义。而不肖徒以文字之故。得幸诸公间。希长予六岁。泽长四岁。钦与京少子二

岁。希殁于正大辛卯之八月。年四十八。泽殁于明年之七月。年四十七。钦殁于其年十一月。年四十一岁。京殁于又明年之三月。年四十二。盖不二

三年。而五八者。唯不肖不在耳。今日录诸君子诗。感念平昔。不觉流涕之被面也。归潜志冀禹钖。京父。惠州龙山人。㓜聦敏绝伦。年十九。擢大兴魁。

入太学有声。弱冠登高第。时雷希颜。宋飞卿。皆同榜。号为得人。京父入仕以能称。遇事风生。老吏莫及。初主沈丘簿。以年少。喜交游饮酒。遂为其令

所乘。坐废。再调考柘二城。皆主簿。又以治闻。由前过。终不得京官。朝士屡荐之。为当途者所沮。居闲。日与诸公宴游。蒙昭雪。得扶风丞。因客虽阳。为

行枢密院辟为都事。末帝东迁。擢为应奉翰林文字。充尚书省都事。蒲察官奴之变。与宰相李蹊同见杀。年四十三。京父少年作诗。锻炼甚工。写画

亦劲健可喜。其赠先子诗有云。忠策万年忧国献。好诗千首课儿抄。又哭先子云。大才自古无高位。吾道何人主后盟。又醉乡广大宽留地。仕路崎

岖小作程。闻诛高琪诏下。寄聂元吉云。开函喜读故人书。四海穷愁一豁无。见说帝庭新殛鲧。逆知天意欲亡胡。两宫日月开明诏。万国衣冠入坦

途。莫向新亭共囚泣。中兴岂止一夷吾。散文亦精致。尝作余先子哀词。雷文希颜善之。元遗山诗冀京父先公藻鉴识终童。会㧞昆山玉一峯。不

见连城沽白璧。蚤间烈火燎黄琮。重围急变纷纷口。九地忠魂耿耿胸。欲吊云南无觅处。士林能不泣相逢。

赤冀官名。罗泌路史炎帝神农氏命赤冀创救铁为杵臼。作耝耨钱鏄楫井灶以济万民。爑䀁刳鏳以蒸以老。民始播食而不胜。

注赤冀。即赤粪。赤粪若也。一作赤制。炎帝之臣。与摄提。诸稽。元嚣。皆十二支神。作粪者误。按易传九事。非必尽黄帝尧舜时。吕春秋云。赤粪作杵臼。

而新论以杵臼为伏羲作。黄帝内传以为黄帝作鉏鎒鏳鬴之类。事始等。始各不同。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五

重录緫校字侍郎臣秦鸣雷

学士臣王大任

分校官编修臣张四维

书写儒士臣张栋

圈点监生臣传道立

臣许汝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