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万四百二十七 永乐大典
卷之二万四百二十八
卷之二万四百七十八 

永乐大典卷之二万四百二十八   二质

益稷篇三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

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

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

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书传会选蔡氏传此言臣所以为邻之义也君。元首也君

资臣以为助。犹元首须股肱耳目以为用也。下文翼为明。听即作股肱耳目之义左右者。辅翼也犹孟子所谓辅之。冀之。使自得之也。宣力者宣布

其力也。言我欲左右有民则资汝以为助。欲宣力四方则资汝以有为也象像也。日月以下物象是也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

坤则上衣下裳之制创自黄帝而成于尧舜也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会绘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

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𫄨郑氏读为黹紩也紩以为绣也日也月也星辰

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绘之于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也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

自下而上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色者言施之于缯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杂施五采以为五色也汝明者汝当明其小大尊卑之差等也又按周制

以日月星辰画于旗冕服九章登龙于山豋火于宗彝以龙山华虫火宗彝五者绘于衣以藻粉黼黻四者绣于裳衮冕九章以龙为首惊冕七章

以华虫为首毳冕五章以虎蜼为首盖亦增损有虞之制而为之耳六律阳律也。不言六吕者阳统阴也。有律而后有声有声而后八音得以依据

故六律五声八音言之叙如此也在察也忽治之反也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之得夫可知也五言者诗歌之协于五

声者也自上达下谓之出自下达上谓之纳汝听者言汝当审乐而察政治之得失者也邹季友音释经左右上子贺反下爰救反说文

云俗作佐佑与左右手之音异观如字黼音甫。黻音弗。𫄨与黹通展几反出如字又尺类反传会绘古字通马郑本作绘宗彝虎蜼彝。上

尊也岁郁鬯。彝周礼宗庙彝器有虎彝蜼彝画虎蜼于彝。故以宗彝为虎蜼也蜼鲁水反又以醉余救二反尔雅注蜼似猕猴而火黄

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悬于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取其孝谓宗庙祭器也阖礼司尊彝疏云禘祫用虎彝蜼

彝又司服踈云虎取其严猛蜼取其有智新安罗端良曰风云雷两亦天象也而有难于取象者故借四物表见之。风以虎云以龙雷

以雉两以蜼也断都玩反背音佩黹展几反说文云篾缕所紩衣从南业省象刺文也紩音秩缝也衣六章说见会选并正义差按字

义当音初宜反今相承音初加反画胡卦反惊笔列反赤雉也毳充芮反 {{{caption}}}

经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乘

彰施于五色作服案诸家说日月星辰象

其明龙象其变化华虫象其文宗彝宗庙

虎蜼之彝也。象其孝。藻水草也象其洁粉

米。为米而粉也。象其养人。山贵静也。取其

性而不取其势火以{{{caption}}}

圜也。取其神而不取其𨦣白与黑谓之黼。

为斧形而取其善断黑与青谓之黻两已

相背而取其能辨。以是十二章绘绣于衣

裳之上。崔灵恩云画体虚浮义取于阳。绣

体况重理法于阴是也。备十二者以则天

数。至于周世。乃登三辰于旗。而服止九章。

与舜异也。

{{{caption}}}


{{{caption}}}








{{{caption}}}









陈师凯旁通翼为明听即作股肱耳目之义翼为在股肱明听在耳目宗彝虎蜼取其孝也尔雅云蜼卬鼻而长尾郭瑾云说见音释江东人亦取

{{{caption}}}

养之为物捷健。蜼音诔广韵音余杖以季二反周礼注读如蛇虺之虺又读如公用射隼之隼释文又音以水反周礼注疏云宗彝者据周之彝寻

有虎彝蜼彝。因于前代则虞氏有虎彝蜼彝可知若熊宗彝是宗庙彝非虫兽之号而言宗彝者以虎蜼画于宗彝。则因覆虎蜼为宗彝其实是虎

蜼也但虎蜼同在于彝。故此亦并为一章也。虎取其严猛蜼取其有智以其两则以尾塞鼻是其智也愚按礼政谓虎蜼取其严猛与智而蔡传云

取其孝者。盖以虎彝蜼彝为四时享禄之器。不舆诸尊寻同孝思之所在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书疏云孝工记见正义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

书䟽云。刺绣见正义𫄨郑氏读为黹紩也紩以为绣也。释文𫄨动私反此据周礼注释文云。肃张里反疏云酄君读希为黹。黹。纹也。谓剌缯为绣也

紩。音侄韵会云纄也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此言绘绣于衣裳其序如此。衣六章日月在上华虫在下。裳六章宗彝在

下黼黻在上绘于衣绣于裳皆杂施五来以为五色也考工记云画绘之串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赀其

象方天时变火以园音环山以韦水以龙鸟兽地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注云玄黄相次以上六色绪以为衣。五来

备以上绣以为裳火以圜者形如半环。山以章𢕔也在衣。水以龙在衣为兽蛇华虫也虫之毛鳞有文众者在衣疏云画山兼画獐画龙无画水。衣

在上阳主轻浮。故画之裳下阴主沉重。故刺之也又案周制见春官司服注。以日月星辰画于旗郑宗云说见正义 周礼疏云若孔君安国长虞

时亦以日月星画于旌旗与周同。郑意虞时无日月星画于旌旗若虞时日月星画于旌旗则衣无日月星也冕服九章豋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周

礼䟽云郑知登龙于山者周法皆以虫兽为章首若不豋龙于山则当以山为章首何得犹名衮龙于又知登火于宗彝者宗彝则毳也若不登火

于宗彝上则毳是六章之首。不得以毳为五章之首。故知登火于宗彝也衮冕九章以龙为首。画龙。山华虫火宗彝五者于衣刺藻米黼黻四者于

裳。王享光王则家冕公之服。自裳冕而下如王之服。鷩冕七章以华虫为首鷩必列反即华虫华虫即雉画华虫火宗彝三者于衣刺伤米黼黻四

者于裳王享光公。享射蜼则鷩冕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毳冕五章。以虎蜼为首。毳虎蜼之毛也。画虎蜼二兽于。彝器之腹也其衣三章画

宗彝与藻刺粉米其裳二章。刺黼黻。凡五也。䟽云粉米不可画之物虽在衣亦判之上祀四望山川。则毳冕。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愚

按此下再有希冕三章玄冕一章。蔡传略举。不备录也。令具如在希冕三章希音止希刺也刺七亦反刺轮东于衣刺黼黻于裳凡三也王祭社稷

五祀则希冕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玄冕一章。衣无文裳刺黻而已。凡冕服皆玄衣𫄸裳故玄冕一章。仍以玄为名。明衣无文玄色而已

也。王祭群小祀则玄冕大夫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孤之服又按扬信斋祭礼经传通解云林之奇曰。黄帝始备衣裳之制。舜观古人之象绘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于众绣宗彝藻火纷米黼黻于裳以法乾坤以昭蒙物所以彰天子之盛德。能备此十二物者也使服其服者。当须有盛德为绘以三

辰所以则天之明。尤为君德之光。自黄帝以来压代之制莫不然也周人特备以斿缫单之数月。周礼乃无十二章之文司服惟有衮冕至玄冕

说者谓周登三辰于旗。冕服惟有九章。呜呼何说之异也自尧舜至于三代。文物日以盛。名分日以严仪章日以著夫子于四代礼乐特曰服周之

冕。取其文之备尊卑之有辨也何得至于周反去三辰之饰文乃不足乎。盖不遇据在氏三辰旗旗之文左氏谓旗有三辰何尝谓衣无三辰邦岂

有王者象三辰之明历代皆饰于衣周人特饰于旗有何意乎况又谓上公冕服九章而王服亦九将何所别。周公剩礼。防乱万世。乃至于无剔欤

郊特牲田祭之日王陂衮以象天。则十二章备矣郑氏曰谓有日月星辰之章此鲁礼也夫被衮以象天周制固然也何鲁之足云岂有周制止九

章鲁乃加以十二章之理乎。杨氏云周制大裘之上有玄衣玄衣之上有十二章郑说周止九章非是六律。阳律也不言六吕者阳统阴也。六律黄

锺。大簇始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夹锺。仲吕林锺。南吕应锺也六吕又名六周按周礼大师乐注黄锺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纪大

吕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簇寅之气也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营应锺。亥之气也十月建焉而辰在祈木姑洗辰之气也三月建焉而

辰在大梁南吕酉之气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蕤宾午之气也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林锺未之气也六月建焉而辰在鹑大夷则。中之气也七

月建焉。而辰在鹑尾仲吕。己之气也。四月建焉而辰在赏沈无射戌之气也。九有建焉而辰在大火夹锺。卯之气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娄。愚案建

者谓斗柄所指也。辰者。谓日月所会也建与辰各自为合而阳律统阴吕之象亦可见夷子与丑合。黄锺统大吕也寅与亥合太簇统应锺也戌与

卯合无射统夹锺也辰与酉合姑洗统南吕也申与巳合夷则统仲吕也午与未合蕤宾统林锺也又有律娶妻吕生子之说以类附于下周礼注

云黄锺初九也下生林锺之初六林锺上生太簇之九二太簇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下生应锺之六三。应锺上生蕤宾之

九四蕤宾上生大吕之六四。大吕下生夷则之九五夷则上生夹锺之六五夹锺下生无射之上九无射上生仲吕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妻异位者

象子母所谓律娶妾而吕生子也贾氏䟽云同位谓若黄锺之初九下生林锺之初六俱是初之第一。夫妇一体。是象夫妇也异位象子母谓若林

锺上生太簇之九二二于第一为异位象母子但律所生者为夫妇吕所生者为母子。士二律吕。律所生者常同位吕所生者常异位故云律娶妾

而吕生子也黄锺为天统律长九寸林锺为地统律长六寸太簇为人统律长八寸。林锺位在未得为地统者以未冲丑故也有律而后有声。有声

而。后八音得以依据。周礼云大师掌六律六图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指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愚谓有律而复有

声者如黄锺既生十二律然后律吕旋相为官征。商羽。角五声五声既具然后八音有所依据而成乐如黄锺九九八十一以为官即八十一丝为

宫七十二丝为商之类是也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乎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国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滞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

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

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者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五言者诗歌之恊于五声者也自上达下谓之出。自下达上谓之纳。苏氏。云见书释题 陈氏

曰纳采诗而纳之于上如命太史陈诗以观民风与工以纳言是也出出诗而播之乐章如简唯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与时而飏之是也虎蜼。下音

谏又以季切黹紩。上张里切下音侄晦庵书说义刚点尚书作会作一句先生曰。公点得是前人点作作会宗彝不是。 元德问予欲闻六律五声。

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先生云亦不可晓汉书在治忽作七始咏七始如七均之类。 问五言。束莱释作君臣。民事物之言先生云君臣民

事物是五声所属如宫乱则荒其君骄宫属君最大。羽属物最小此是论声若商放缓便似宫声寻常琴家最取广陵操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和平

有臣陵其君之意。出纳五言却恐是审乐知政之类如此作五言说亦颇通 问以出纳五言林氏以为宫商角徵羽之言。古注以为仁义礼智信

之言。未知当孰从先生曰。未详当阙自汉以明之以下皆然答潘子善杨龟山语录予欲观古人之象汝明非谓明其礼意也。衣服所以章有德五

服五章或非其称不明孰甚焉。敷文郑氏书说作服汝服 日月星辰之运行以成岁山之镇物。龙之变化华虫之文明彝取其孝思藻取其洁火

取其烈。粉米取其利物黼取其断黻取其辨皆君德也。被其象思其义行其德如几杖盘盂之铭。如珩璜琚瑀之节奏。如干戚羽旄之进反如金石

丝竹之淳和以警其怠而勉其修。以思其阙而补其全以防其邪而辅其正以涤其昏而开其明夫岂徒致饰以华其躬寓数以示等威而已古之

制作者必陈其义以示人。簠簋尊彝柷敔笋𥲤之类物有其饰饰有其义不苟然也。况垂衣以临百官以治万民岂独致饰寓数之为哉服是服者

必全是德一德不备。则不足以临民。故曰观其象必愓然而三省焉。此亦自牧之一端也。左右前后辅弼之臣。日侍君侧。以献中替否。绳愆紏缪为

职者也。观衣裳之象以默察君之德。其全乎其有所不足乎其修乎其亦有所忽乎。吁哉之辞戒哉之辞更唱互发使其君左顾右盻凛乎不敢少

肆。非深明其义孰能致君于寡过进德之地乎此舜有汝明之戒望于作耳目之官也盖古者服以象德谓服是服者冝其有是德以称之也公卿

大夫士以下。礼章不同。必惟德之称则其义一也然则君天下者其德可不备乎絜斋𡊮燮书钞股肱耳目乃人主者而今使臣下为之古人何为

若此。此不可以不思大抵唐虞三代之世。股肱耳目皆臣下为之。秦汉以后股肱耳目皆人主自为。臣下为之是谓明乎君道人主自为是谓侵臣

之职。观立政一篇。所谓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谨惟有司之牧夫庶狱庶谨。罔敢知于兹。此所谓君道也后世如汉宣帝之斋居决事如唐太

宗之兼行将相事。又如晁错所谓五帝亲事法宫之中皆错了门路。皆是自为股肱耳目矣。读书当识大体如臣作朕股肱耳目一句。是大头项事。

关万世理乱兴哀之故。观此一句可以识君道矣左右有民此作朕之肱宣力四方此作朕之服者左右二字。须当致思民生于天地之间任他自

然不得。作民父母者。要当有以扶助之。左右云者是扶助其民也传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民不失其性此人主之职分也古之

君天下者。惟恐斯民之众。有为不善。有失其性者常常左右辅翼之。礼乐教化。陶冶薰蒸。如以手扶策然。故曰左右左右有民惟唐虞三代时为然

秦汉以下。皆只以智力劫持天下。未尝从事于斯民之心如汉文帝盖庶几焉。然亦不过爱养之而已。视古人左右之意邈乎其甚远也放勋曰。劳

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即所谓汝翼也此是从事于民心宣力四方却是经理民间事。但知左右有民。而不知宣力四方。亦不可。既有以助其

为善又与之竭力理会事二者未尝可偏废也。宣力四方。亦匪易事。要湏直是竭尽心力。利有未兴者与之兴。害有未除者与之除。勤劳不懈。罔敢

茍安。是谓宣力后世人臣宣力者绝少只如为一方守臣谁是宣力为民间理会事者。怠惰偷安苟度岁月。幸其既满而去耳间有稍欲自见者。则

又指以为生事。为好名。而嫉之矣。若古所谓宣力真个是至纤至悉竭力从事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

绣。注家谓画三辰山龙华虫于旌旗宗庙彝尊亦以山龙华虫为饰。不专做作服说故华虫绝句。而作会宗彝又为一句古之制度虽为难考。然以

理推之亦不可专以作服说舜之意固主于作服但此几件亦有登于旗者。亦有尽于器者总而言之则为作服后世讲师多以作会为句谓自日

月而下为六章会之于衣。自宗彝而下为六章绣之于裳总为十二章。容有是理然既有宗彝又有藻火粉米黼黻则是七章也其说不通矣观周

以日月星辰登于旗则可以知三辰画于旌旗之上观周有山尊及鸡彝乌彝则可知山及华虫皆会于彝也藻火粉米黼黻其他处不可用却只

专施之于服𫄨绣者在夏则会于𫄨在冬则绣也𫄨葛之至精者冬裘夏葛天地常理若使夏间亦服绣岂人情也哉本朝尝欲复大裘之制竟以

不便于暑而议寝是未知古者𫄨绣之义也既曰五采复曰五色五采未成色及至彰施然后始成色也学者读书观臣作朕股肱耳目一句。湏看

他如何说作朕之股处如何说作朕之肱处又如何说为耳为目处能如此看便知其与后世不同且如观象作服不过一画工之事今舜必命大

臣掌之。而所以为朕之目者不过此事是果何意哉只缘此事视之虽甚缓。而其实甚急古人所以取象如此无非将以养人君心术是故或登于

旌旗。或会于器用或绣于衣服。人主终日周旋无非天地万物之理见日月星辰之高明如此见华虫之文明如此见藻火之洁而明如此见粉米

之能养人如此。见黼之能断如此见黻之两已相背有别如此终日不离于眉睫之间。其心为何如哉。古者盘盂有铭几杖有戒无顷刻失所养观

象作服。皆所以养成君德。岂徒然乎。观荀子中一叚所以养耳也所以养目也。此意甚佳但古之所谓书不与后世相似古者只取其意不具其形

至后世全象其物。却无意义。宣和博古图言古者画龙鬃鬛皆其雅而不迫盖仿髴似龙。特取其变化之意。岂真画龙于上耶藻火粉米黼黻后世

却时见于所织绫罗之间。如粟地即是粉米锁子两已相背即是黻皆是从古而来也。舜谓我观古人之象尔大臣当为我明之致察于其中使物

物皆合于理所谓明也。尔谓我明我见成观焉使人主自明。则失君上之体矣观象作服是制礼闻六律五声八音是作乐六律黄锺太簇姑洗之

类也自六律而为五声自五声而为八音。在者。察也闻六律五声八音以察天下之治乱也。大抵声音之道与政相通欲察天下之治乱他处犹未

见。惟乐不可𨼆盖乐不可以为伪声音之发皆因天地之气有道之世。和气充塞故其乐以和世哀道微天地之气不和故其乐亦不和只观人

之言语气清则其声清气浊则其声浊知一身语言必关乎气。则知朝廷作乐岂不因乎天地间之气耶故曰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逆气成象。而

淫乐兴焉才是无道之世自有一等淫乐非乐之淫也。其气之不和也。且如今鼓吹之类皆是胡乐岂先王之正音。胡乐入中国。便可见中国之微夷

狄之强。故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然湏是将气来说。方始分明不曰治乱而曰治忽忽即乱也乱何从而生乎。此心之忽故也。不必言及治乱。忽心

一生。即乱之萌。故敬而不忽谓之治。忽而不敬谓之乱。治乱之分敬与忽之间耳闻六律五声八音既可以察治忽亦可以出纳五言五言五方之

言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故以律而出纳之自中而出于外谓之出自外而入于中谓之纳以律出纳之则五方之言始通而为一矣盖惟律为能

一天下之言今五方之言各不同也至于读书歌曲则无不同只如闽人语言殊不可晓及至歌曲与他处一般盖曲中却有五声六律八音故也

舜谓我欲闻此。尔大臣当为我听之舜所以不自听者君道之尊不当屑屑于其细也呜呼后世所谓天子耳目之官者不过能察访得些少事。以

此为开广人主之聦明耳舜命其臣以耳目之任乃在于观象作服闻六律五声八音自后世言此皆至缓而不切者舜乃以为至急之务。古今世

变不同在此处也拙斋林之奇全解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为 自臣作朕股肱耳目以下此又中言资夫臣邻之义也盖人君当资

群臣之助。犹手足耳目为之用也。自左右有民以下所以解释其义也王氏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言作股

肱。予欲观古人之象至于汝听。言作耳目。此说是也盖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心有所欲为。亦不能独成其功。要必资手足耳目之助。使手足耳目之

职废于外。则心之思虑亦不能独成。故帝言此者。必资夫群臣之助也予欲左右有民。言我欲助我所有之民也。此即孟子所谓放勋曰劳之来之

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者也谓我欲左右有民以教育成就之。汝当辅翼于我也。宣力。即孔子所谓陈力就列也。予欲宣力

四方。谓我欲宣布其力于四方。汝当黾勉以为之。盖陈力就列人臣之职也。故曰汝为至于左右有民则非人臣之事也。易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盖天子之职也人臣但为之助而已故曰汝翼言各有所当也汝翼汝为申言作股肱之事也虽申言作股肱之事然而

必欲以一句为股一句为肱如汝明之为目汝听之为耳。则不可要之汝为。汝翼皆是手足之用也观视也。予欲观古人之象谓我欲观视古人法

象作服之制于天下也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以是知上衣下裳之制创自黄帝尧舜特因之而已故谓之古人之象十二

章。说者不同。当以郑氏之说为正其说以谓华虫雉也宗彝虎蜼也。粉米白米也。𫄨读为黹紩也画以为绘。紻以为绣。尽与紩皆有六日也。月也。星

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此六章者尽以为绘施之于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章者紻以为绣施之于裳。此有虞氏之十二章也。

至周以日月星辰画于旗冕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其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大。次五曰宗彝。此五者绘之于衣次

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此四者绣于裳。此周之九章也衮冕九章。以龙为首龙首卷然。故以衮为名鷩冕七章以华虫为首华虫

即鷩雉也毳冕五章以虎蜼为首。虎蜼毛浅毳是乱毛故以毳为名。此成周增损有虞氏之服制也郑氏此言皆有所据而云大胜孔氏之说盖孔

氏之失有二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为句而曰五采成此尽焉宗庙彝樽亦。以山龙华虫为饰据此经云予欲观古人之象而以五采彰

施于五色作服汝明。结之于后则是此言专为作服而云尔岂于其中杂入宗庙之彝樽者哉此其失一也又曰𫄨葛之精者凡葛非可绣之物自

古未闻有以为裳唐孔氏云。暑月则染𫄨为𫄸而绣之以为祭服岂暑月染葛为服而冬月则去而不用邪此其失二也而又以华虫为二物以粉

米为二物。其说考之制度。皆龃龉而不合。不若郑氏之说为善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郑氏曰。性曰采。施曰色。言以本性施于缯帛盖绘以

为衣。绣以为裳。皆杂施五采以为五色。汝明者。汝当明大小尊卑之差等也。按周礼司服云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

大夫之服自天子至于卿士。其服皆有差等。上得蒹下下不得僭上。以周礼观之则知唐虞之制亦必有尊卑等差于其间。作服汝明者。恐其乱于

上下之分。故使之明尊卑等差以示之也。夫自天子至于士宗庙。官室车服。冕旒。器用。莫不有尊卑上下之差。此但言作服者。举其一以包其馀若

仲叔于奚。有功于卫。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谓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

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已。舜使禹作服。以五采彰施于五

色作服。汝明其意盖亦谓如此而已自先儒以来观象以作服之等差。所绘所绣之物。虽有不同而。论其所以观象作服者则无有异义也至王氏

始谓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凡此德之属夫阳者故在衣而作绘宗彝藻火粉米。凡此德之属夫阴者故𫄨绣在裳辨物则知善之为善知善之为善

推而上之。可以至于天道则圣人之能成矣介甫尝有韩退之诗曰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无人识道真乃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王氏

于经其凿如此。则其无补费精神盖又甚于韩退之矣故杨龟山力辨其非。杨龟山既辨其非矣而其说又曰日月星辰天象也山地之属也服之

所以体天地也龙华虫天产也。故作绘而在上宗彝形而在下者藻火。粉东。地产也。黼。黻。人为也故𫄨绣在下此则流而入王氏之说而不自知。是

皆目睫之论声音之道与政通。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闻六律五声八音则可以察治忽

也。忽。不治也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以察治乱又在乎出纳五言舜命夔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諙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盖声乐

之所自生。生于诗歌之发于志者有诗然后有歌有歌然后有乐诗歌和则声乐用之而无所不和。诗歌不和。则声乐亦不和矣季箚当观周乐歌

拜国之诗。则知其国之政。若身亲而见之故欲察治忽必在于出纳五言出五言者。为之诗歌播于声音宣之于下若关睢葛覃之类上之风化故

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此所谓宣之于下也纳五言者谓取下之言播于诗歌者。以达于上若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是也舜之韶乐既和矣又使群臣出

纳五言。以在治忽于六律五声八音之间。所以尽善尽美。如天之无不盖地之无不载也。汝听言汝当听诗歌以察治忽也若汝明汝听。盖所谓中

结作耳目之义也。五言即宫商角徵羽之言柯山夏僎详解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为。 禹既然舜臣邻之责故帝于是又申。言其所以资臣

邻之义谓人君居上无为待臣以有为。亦犹心居中虚未尝有为皆湏股肱耳目之助故言臣作朕股肱耳目谓人君欲有所动作。视听皆湏臣为

之用也自左右有民而下皆所以解释股肱耳目之义王氏谓汝翼。汝为言作股肱汝明汝听言作耳目。此说是也予欲左右有民。谓予欲善政善

教左右斯民使协于中若孟子所谓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即此所谓左右有民也左右有民人君时有是欲而

已不能自遂其欲也体人君欲左右之心而辅翼之者则又在于臣哉旧说皆谓汝翼为人君欲左右有民。臣则辅君以为之此说不通。盖下文言

汝为汝明。汝听谓宣力四方君所欲为也君不能自为汝臣当为之观古人之象。君所欲观也。君不能自观汝臣当明之。闻六律五声八音君所欲

闻也。君不能自闻汝臣当听之此三事皆责臣自任其责未尝有辅佐之意。何特左右有民。乃君自左右而臣乃辅君而已。余谓此云左右有民。盖

谓君欲辅翼其民以成其性。君不能自为汝臣当辅翼之也此说正合孟子所谓辅之翼之之意也故其理尤长予欲宣力四方盖欲布治功于天

下也舜谓我欲布治功于天下以身居九重特有是欲而已不能自为也。汝当代我为之也旧谓左右有民是作肱宣力四方是作股。然以人情观

之乎能左右扶翼于人是左右有民。为作肱可知矣左右有民既是作肱。则宣力四方为作股。又可知矣。盖弃走四方必待力乃能至也林少颕谓

汝翼汝为申言作股肱之事若欲一句为股一句为肱如下文以汝听为耳。汝明为目亦甚确也。 予欲观古人之象至汝明 此舜又言臣作朕

目之事也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取诸乾坤是上衣下裳制自黄帝。尧舜特因之而已矣故谓之观古人之象。盖谓上衣下裳十有二

章取象于物古人为之已有成法舜今观之以所象作为盛服故禹不可不为舜明其制度也。日月。星。谓之三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能兴云雨龙

取其变化无方华虫雉也取其文昭著宗彝宗庙彝尊也取其孝享六彝有虎彝蜼彝则此宗彝盖为虎蜼之状也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有文火

绣为。火字也。取其炎上郑氏乃谓考工记言火以圜则此火乃绣其形圜如半环唐孔氏谓今之服章皆绣为大字则孔说是也粉米未之白者也

取其洁白能养人黼如斧形取其能断考工记云白与黑谓之黼孙炎云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也。黻为两已相背谓刺绣为

两已字相背欲以见善恶相背也考工记云黑与青谓之黻盖以青黑线。刺绣为两已字也十二章说者不同。大抵当以郑氏为证。其说读会为绘

谓以五色画之也读𫄨为黹辰巳反黹紩也。紩持乘反。谓缝也。又纳也。十二章之服说见正义并拙斋全觧上既言作会为衣𫄨绣为裳。下又言以

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者盖所言特其所象之物。然作服须用缯采。有缯采然后绘画𫄨绣其所象之物于上。故此必言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谓如上所象十二章之物。当先用五等采色于缯采上明施以五色。或绘画。或刺绣皆以五色施之也。此十二章天子备焉。诸侯则降于天子大夫

则又降于诸侯。士又降于大夫。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分有尊卑。故服有隆。杀。此任作服者。所以不可不明其等差。孔氏谓天子服日月而下。诸侯

服自龙以下。士服藻火二章大夫加粉米四章。郑氏又谓十二章。天子备有。公山龙而下。侯伯华虫而下子男藻火而下卿大夫粉米而下二说虽

不同。要之皆以意度之经文不详无所考据姑存之未敢必信也。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至汝听 此又舜命。禹作耳之事也人君之情。贵乎下

通于民下民之情。贵乎上通于君君民之间相去辽邈不能以自通。故出纳之际。不无赖于大臣焉。然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故欲出君言以通

于下。纳民言以通于上。又不可不本于乐矣。舜之命禹必谓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者。其意盖谓君民之情虽不可不出

纳而出纳之际。尤不可不本于乐故当出纳之际所以必欲其先审六律五声八音。以察政事之治忽。还以是乐而出纳五言也。所谓以乐出五言

者谓受君之言于上乃播之于乐使其言合于宫商角徵羽之五音。民闻之者皆洞晓上意故谓之出五言。所谓以乐纳五言者。谓采民之言于下。

亦播之于乐亦使其言亦合于五音君闻之足以为戒故谓之纳五言。闻乐以察治忽而还以出纳五言在舜特有是欲而已自不能任其责也资

之以听者其在禹乎。此所以言汝听也黄彝卿尚书精义戴氏曰甚哉舜禹君臣相为戒敕而成无为之治者何其详也。仁义以为本。而礼乐以成

之。所谓臣作朕股肱耳目者以此而已。予欲左右有民汝翼者仁也。予欲宣力四方汝为者义也。左右斯民非仁不能宣力天下非义莫行。仁义立

矣则礼以文之故于是作会宗彝作服而汝明之也。乐以和之。故于是以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之也 又曰。衣裳之制。十有二

章之辨。先儒纷然言之不齐。尤不可以不辨也。夫衣皆玄也。裳皆𫄸也。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此六章者在衣而会之宗庙之彝也。藻

也。火也。粉也。米也。黼也。黻也。绣之于𫄨以为裳而已。日月星辰。以昭其明。山以昭其仁。龙以昭其变。而华虫文明之物也。圣人明以治天下。而仁以

行之。其用虽莫测也。而治教形政。灿然备具。以此临民。民其安之。以此事神。神其享之。故此六物见于宗彝。又见于衣也。柔顺清洁。可以荐羞者藻。

昭明齐速。可以烹饪者火米以养人。粉以泽物。至于黼。则所以为断也。黻。则所以为辨也。圣人藻饰治具粉泽王猷。以养天下。在于断而能辨。然后

足以成治功。故此六物见于裳也。惟天子备十有二章。公自衮冕而下。无日月星辰而有山龙盖九章也侯自鷩冕而下。无山龙而有华虫。盖七章

也。伯自毳冕而下。无华虫而有虎蜼。盖五章也。子自希冕而下。无虎蜼而有粉米。盖三章也。男则无冕裳。黼黻而已其章不足道也。此上下等衰之

制。于周为详。 孙氏曰。自日月至华虫此六者皆画于衣。故曰作绘。以法于天。其数六者法天之阳气之六律也自宗彝至黼黻。此六者皆绣于裳。

故云𫄨绣紩也。谓紩刺以为绣文。以法地之阴气之六吕也。故皋陶云。五服五章哉。郑注云。五服十二也。 临川曰问曰宗彝。所以象孝也。象者。奚

取于虎蜼。文公曰虎。义也蜼。知也义以制事知以察物然后可以保宗庙。故取于虎蜼。林氏曰。见拙斋全解陈经详解此章深见帝舜得为君之道。

君臣之际。相湏如一体。臣作朕股肱耳目则君为元首可知。元首无为。而股肱耳目则有为者也。后世之君。至于有斋居决事者。兼行将相者。以人

主而下行有司之事一人之聦明。安足以周知天下之事哉。此皆不知为君之体。下文翼。为。明听者皆股肱耳目之职也予欲左右有民。扶持而助

之使归于善。赖汝以辅翼予欲宣力于四方。为民兴利除害广其惠泽。赖汝以有为。观者视也。古人之象。谓古人作服所以取象之意。如日月而下。

皆取象也。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则自黄帝时已有衣裳之制矣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此六章会之于衣会画也。宗彝也。藻也。火

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章𫄨绣之于裳。𫄨葛之精者也。此十二章各有取象日月星辰。各取其明山取其静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此以象人君德

之见于己者。故会之于衣而在上。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能照。粉米即白米。取其能养人。黼斧形取其能断黻。两已相背取其能辨所以象

君德之见于用者。故绣之裳而在下。十二章之服。所以有取于此数者盖人主一身。备天地万物之理吾身皆有所取则焉诚使人君之明与其静

其变。其文。其孝。其洁。能养人。能断。能辨。皆无愧于此数者。则君道备矣使其于此数者有一之或阙焉则人君当内观诸已外省诸物可也此古人

取象之意也。予欲观古人制作之象于天下。以五采彰明施之于五色以作服。必赖汝臣以明之。以质言之则曰采。以所施者言之则曰色。汝明者

明其制度之有尊卑。则若王之服。自日月而下。诸侯之服。自龙衮而下。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是也明其君德之有得失则

合于此象而无愧者。人臣则当将顺其美。不合于此象而有阙者人臣则当正救其过。此汝明之意也。成周时登三辰于旗而以九章作服。其礼制

虽有增损。而其意则一。左氏传臧孙达谏纳郜鼎。有及于三辰。火。龙。黼。黻。以谓君人者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诚知圣人

作服之本旨矣。六律。即黄锺而下。五声。即宫商而下。八音。即金石而下。以律和五声。而播之于八音以为乐。所以察治忽。忽不治也。声音之道与政

通。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卓。以出纳五言。五言者。又作乐之本也。乐虽可以察治忽而所以作乐者在于五言。五言即诗

之合于五声者。经曰。诗言志。歌永言是也。纳五言者。以民之歌谣讽咏纳之于上。出五言者。以君之赓歌而达之于下以此五言而见之于六律五

声八音之间。治忽不可逃矣。如季箚观乐。以列国之诗而知其兴衰汝听者赖汝臣以听之。则审其治忽之机者。尔臣之责也。凡此翼。为。明。听。即股

肱耳目之司。所欲者在君而以所翼为。明听。者。则在其臣。此又当知乾始万物。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之意。翼。为。明听者虽在其臣。使是四者而不出

于君之所欲。则臣虽欲翼。为明。听。不可得也。舜之言前后亦有次第。先左右有民。宣力四方。然后言礼乐盖王者制作皆在于功成治定之馀故也

胡士行详解帝曰臣作朕股足肱手耳目 邻之喻。禹俞之矣。帝心未已也。又申以股肱耳目之喻。盖心所欲为股肱耳目不待命令而应又切于

邻也。 予欲左右扶持有民汝翼辅此作肱之事也手能左右扶翼 予欲宣布治功力四方汝为代君为之此作股之事也奔走四方待力乃至

予欲观古人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象衣裳绘练以物象德日月星辰。三者象其照临山象其静。而能兴云致雨龙。象其变化无方华虫

蜼象其文作会。绘上衣六章。以采色绘画宗彝宗庙尊彝为虎蜼之状。亦以山龙华虫为饰藻水草象其有文火象其炎上成物粉象其洁白米象

其养人黼。白黑相半。象其能断黻亚两已相配象其辨善恶以青白线刺𫄨刺绣。下衣六章。以𫄨绣之以用五采五等采色章明施用于于绘上五

色作五色绘绣作服。汝明。视 虞五服。天子十二章。上衣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藻。火。粉米。黼黻。 孔氏说。诸侯八章。龙至黻。 卿六章。藻

至黻。 大夫四章。藻。火。粉米。 士二章。藻。火。 郑氏说。公山龙而下。 侯伯华虫而下。子男藻火而下。 卿大夫粉而下。 周五服。以日月星辰

画于旗。冕服九章而已。 公九章。襄冕以龙名龙首卷然。上衣五。龙。山。华虫。火。宗彝。下裳四。藻粉米黼黻 侯伯七章鷩冕以华虫名。鹥鷩雉也。上

饻三。华虫火。宗彝下裳四。藻。粉米黼。黻 子男五章。毳冕以宗彝名。彝。虎蜼状。毛浅乱。上衣三。宗彝。为虎蜼状藻。粉米。下裳二。黼黻 孤三章。希冕

上衣一。粉米。下裳二。黼。黻 卿大夫玄冕。衣无文。裳刺黻。 此作目之事也。郑云。以宗彝为下裳第一章。 而粉米为一章𫄨。孔云。细葛也。郑云。读

为黹。紩而反也。紩以为绣也。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察政治忽。乱以出纳五言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汝听。 此作耳之事也。诗言志。歌永

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舜欲审乐以知政也。纳。采民诗也。出。飏之乐还以教民也。观其言合于五德则治。不合则忽。吕

云。受君之言播之乐为出采民之言播之乐为纳五言。便合于宫。商。角。征。羽。之五音也。 欲者。予之心也。翼。为。明。听。所以从予欲者。汝也。此犹股肱

耳目之从心所欲也陈大猷集传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玉篇曰。股。髀。补尔反肱臂也。 东阳马氏曰。帝闻禹之俞。谓臣邻之责犹未为尽。君犹

心也。无为而居中。臣实为之股肱耳目。世主以聦明自任。一切欲自为者。观此可以思矣。盖君无为而用天下。臣有为而为天下用。 王氏曰。下文

汝翼。汝为。作股肱也。汝明汝听作耳目也。 予欲左右有民至汝为。 愚曰。翼。鸟翼也。辅而起之之谓。我欲左右为助所有之民。然不能自致。汝当

翼之。翼即左右之也。我欲宣布勤劳。立事功于天下然不能自为。汝当为之 予欲观古人之象。至汝明 叶氏曰。易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

治。盖取诸乾坤。则像物以作服者旧矣。故舜欲观古人之象而为服。 王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之在天。以日月为本。以星辰为纪。故以日月星

辰为首。孙氏曰。日月星。取其明照也。山取其静而仁。龙取其变化 孔氏曰。华虫。雉也。新安王氏曰。雉有正色华采。故谓之华虫。凡飞为谓之羽虫

唐孔氏曰此六者。画之于上衣。新安王氏曰。衣玄。象天也。愚曰。画而为之。故曰作会。 王氏曰。宗彝。宗庙尊彝也。事宗庙之常器所以象孝或曰。宗

彝。所以致其敬。藻水草也。以其清洁而可荐羞。大。以其明足以烛物而烹治。 唐孔氏曰。此六者绣之于下裳。新安王氏曰。裳𫄸。象地也。𫄸。赤色也。

天子服凡十二章。天数不过十二。故王者制作皆以十二象天数也 愚曰。采。华采之物也。五采。五种之采。蓝。砂。粉。墨。土。之类也彰施施其采而彰

之。五色。青。黄。赤。白。黑也。孔氏曰。见孔传 唐孔氏曰孙炎曰。周礼司服。并见正义王氏曰。郑氏曰。并见会选 永嘉郑氏曰。见敷文书说予欲闻

六律五声八音至汝听 孙氏曰。忽者忽而不治也。愚曰治忽自上之所施者言之治乱自下之所形者言之孔氏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察天

下治忽。吴氏曰声音出于民之咏歌咏歌出于民之哀乐故可以察治忽季箚之观乐盖以此。又以出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施于民以成化愚

曰。五德之言谓诗咏之合于五常者也 东阳马氏曰五者在天为五行在人为五常在乐为五声言之合于此五者为五言 愚曰出谓以乐而

播诗歌于下如关雎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是也纳谓以乐而飏诗歌于上如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是也 或曰闻六律声音而可以察治忽者盖

以诗歌之出入皆播于乐故也。乐记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愚曰。此音总乐音言之

八音指八物之音言之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音笥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愚曰。此以乐

之所形见者言也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粗厉猛起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之音作。而民肃敬。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自爱。流僻邪

散之音作。而民淫乱。愚曰此以乐之所感召者言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隋大业中。诏行新乐万宝常听大常所奏乐泫然。

泣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将尽时四海全盛闻者皆谓不然其后卒验乐可以察治忽如此愚曰汝听者。欲其审乐观政以制治于未乱也

愚曰。舜以臣邻命禹。见君臣之忘势继以作股肱耳目命禹见君臣之忘形。君臣犹一身也。君犹心。臣犹体臣作朕股肱耳目。君以臣为体也。予之

所欲汝翼汝为汝明汝听臣以君为心也叶氏曰见书释题 薛氏曰见薛季宣古文训陈大猷或问或问吕氏说臣作朕股肱耳目谓君臣相湏

为一体不载何也。曰。相须为一体。则君犹未免自作一半语意未莹不若马氏谓君无为而臣有为者之为明净也 或问𫄨绣郑读为黹当矣复

附孔说向也曰观叶说。则孔说恐有所传。故存之。叶氏曰礼袗𫄨绤者不入公门自周之文而言则𫄨非所贵然孔子以纯冕俭于麻冕则葛围有精

于丝织者矣。或问乐之所以为形见感召者如何。曰。夫天地之间有此理则有此气。有此气则有此声。犹人之喜。则有笑歌之声。怒则有咆哮之声

悲则有愁戚之声其中宽裕。则其声和。其中忿躁则其声厉。故治世之音必安乐。犹人之喜而有笑歌之欢也。乱世之音必怨怒。犹人之怒而有哮

吼之戾也。理动则气随。气随则声形。皆实理之不能不着。欲掩而不可得者也此所谓形见者也。天地之间。惟声音之感人也深。听笑歌之声则欣

然而乐听悲泣之声则戚然而哀。故啴谐之声作而民康乐邪僻之音作而民淫乱。是以先王作乐宣播八风导达和气。陶冶情性。移易风俗此所

谓感召者也。乐之所以可观治忽者。以此也。曰然则万宝常之知隋乱者何也。曰。隋之将乱当时有识之人如牛弘房乔皆。预知于极盛之时则其

实固不可掩于声乐之间而其声音之感召。又不能无之矣犹人喜而作乐。乐固因人而和而人又因乐之和而喜气愈溢哀而作乐乐固因人而

悲。而人又因乐之悲而哀思愈增而形见感召。更相生矣。曰宝常初欲改乐。炀帝不用使隋果用宝常之乐亦可以变其声音之和以延隋之治乎

曰。使宝常为之。固亦不能掩其形见之实而其所感召者要不为无补矣古人修德以为乐之本。而又正乐以养其德之和未尝偏废是则通本末

之论也。范纯仁集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

臣哉。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臣某曰夫止者所以制动。人君不先自安所止则好恶无节矣。是以君正则臣直先安其止。而动则天下大

应之。然后可以明享上天之休命夫君臣相亲则万事治。冝其舜之再言。而喻以手足耳目也林光朝艾轩集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 古文尚书。及许氏说文。璪火。黺。𥽲以璪为藻。以黺𥽲为粉米。皆后欲其义易通耳黼则以为斧黻则不知为何

物。第曰。两已相背而已每章皆为一物可以指状独于黻则存其义。而传习者曾不以为疑何也。黺。𥽲黼黻当各为一物更秦人灭学而天子用礿

衣故其制不可知也。璪当为玉璪之璪璪圜物也。意其为璪之状而以火旁饰之。火因物而后见耳考工记谓大以圜得非指璪火为一物乎。考工

记为先秦古书画缋之事有所本郑司农谓为圜形似火此为近之。宗彝谓虎彝。蜼寻以虎蜼为一章。故指宗彝以见虎蜼实不当取宗彝之象。左

氏。传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周人以三辰写之旗常。而以九章作服。又登龙于山。登天于宗彝衮冕谓龙而下九章衮者卷也盖取龙之象。鷩冕。谓华

虫而下七章也。毳则毛物谓虎蜼而下五章也。孔安国以宗彝不在十二章之数。则周人不应有毳冕也。希冕谓黺𥽲黼黻皆从黹。同谓之希冕。陆

德明。希与黹同。盖有所由来也。希冕三章自𥽲而下黺𥽲不从黹则周人三章之冕何以谓之希冕以一章为元冕章至此为甚微第指其衣之色

云尔仁山金履祥表注资助上兼资臣邻。此独资禹肱左右导之也导德齐礼。所以扶人心之中。股。宣力行之也布德行政所以周天下之势目制

礼也礼莫先于服章之等以称用德耳作乐作乐本出于言志之诗以陶民风方时发索至予欲观古人之象至黼黻𫄨绣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

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则衣服之制尚矣又曰。古之作服者尚乎象由日月而至于华虫无非象其德之属乎阳故在衣而作绘由宗彝而至于

黼黻。无非象其德之属乎阴故在裳而𫄨绣传曰制礼尚物十二以为天下之大数则十二者所以象天之数而章有十二马。衣之与裳各六者。分

阴分阳之义也。盖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之在天以日月为体以星辰为纪唯天子为能备天道故备十二章。由卿而下。降杀以两。则各有差焉 日

月。星辰前已言之详矣。 且气者物之所生物之所藏以静为体。无为而物生马者山人君之显仁似之。故以象仁之体利泽物善养人升降自如

不见制蓄以动为用有为而物莫测者龙人君之藏用似之。故以象仁之用。虫之类不一。大者寡而胜物小者众而物胜焉。曰华虫则雉而已雉之

为物。交有时别有伦以方言之则南而南者文明之地以时言之则夏。而夏者文明之时礼以节为体以文为用故华虫以象礼 彝有六焉。鸡彝

为彝用之于春祠夏禴荦彝黄彝用之于秋尝冬烝虎彝蜼寻用之于追享朝享别而言之如此合而言之皆所以事宗庙之常器而此所谓宗彝

者即宗庙虎蜼之彝也虎取其义惟义为能制节蜼取其智惟智为能防患既有以节制又有以防患然后宗庙可保常器可用秬鬯以是而酌。鬼

神以是而求然则宗彝者岂非所以象孝欤藻水草也自洁如澡故其柔顺清洁。可以荐羞火之为物。因止以成体合而后有见故昭明齐速可以

烹治焉荐羞烹治则乂所以致其孝也。别榖为未以养人粉之然后利散而均故粉米以养人为义也白黑为黼白与黑西北之色。而天事武也黼

有斧之用故主断焉人君制天下之义则断者所以决百事而制犹豫故黼以象其能断也青黑为黻青与黑东北之色冬与春相辨于此平在朔

易也黻两已相背故为辨焉善善而与之恶恶而去之善恶有别而不相杂故黻以象其能辨也 形而上者莫非道故在衣以象天而色玄至于

绘则又因自然之采而用工略。形而下者莫非事故在裳以象地而色𫄸至于绣则染丝为之而用工繁𫄨郑氏读为黹黹缄缝所紩也孔氏以为

葛之精者为𫄨。考之典礼。六冕未有用𫄨绤者先儒因谓夏月染𫄨为𫄸而绣之。暑用𫄨以祭。非所以致钦且衣不用𫄨而裳用之岂理也哉薛书

昔之言衮冕者衮衣而冕。则其言麻冕者麻衣而冕也至后世纯衣而冕故曰纯冕。衣用麻。则知裳为葛矣𫄨者葛之精者也。故言𫄨绣则𫄨为裳

而绣也。 日月以运之星辰以纪之。则与于天道矣其施之于人也则以仁为尚。仁藏于不可知。而显于可知者礼也。礼者文而已其文可知者华

虫也。衣之序如此。宗彝藻。所以致孝于宗庙矣。其思以及人也则以均为利。然养人而已无以制之。非所谓知柔知刚矣而用断不可无辨裳之序

如此。辨物者。道之所以成终而成始也。辨物则知善之为善知善之为善则推而上之可以至于天道。而圣人之能成矣。舜之服十二章。至周之时

登三辰于旗。而登龙于山。作服九章而已言于是时其为王也纯于天道则志之而已。 衮冕则九章。公所服也而王亦服马鷩冕则七章之服盖

自华虫而下故谓之鷩焉。毳冕则五章之服。盖自虎蜼而下故谓之毳焉希冕则三章之服。盖其章粉米而已一故谓之希玄冕则裳黻而已其章不

足道也故称衣之玄焉。凡六冕之服其衣皆玄其裳皆𫄸德成而上事成而下之意。以玄为德。则非所以接事也 日月圣人之道犹日中 若日

月之照临。 与日月合其明 如日之恒如月之升 星辰 譬如北辰山终南何有。 南山有台。在南山之阳仁者乐山 龙易。飞龙。

诗。为龙 华虫 羽畎夏翟 离为雉 士执雉 华玉 宗彝。 班宗彝达孝于诸侯藻 薄采其藻 于以采藻。 火。 火在天上大有

山下有火责 黼。黻 画黼于裳王巾皆黼 敷重蔑席黼纯。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德存乎中必有服以彰之服被乎外。必设饰以文之盖德

非假于服。则无自而见服非假乎饰则无自而备。 自日月至华虫皆在衣而作绘。而绘必待五采而后成在礼有画绘之事。杂五采者是矣自宗

彝至黼黻皆在裳𫄨绣而绣必待五采而后备在礼有五采备谓之绣者是矣。 设色者。采蓝以为青采砂以为朱采槐以为黄采蚌以为白采栩

以为黑。蓝砂之类是谓五采青朱之类是谓五色 天地判而大美彰四时行而明法著物各具成理理各藏妙用成理所具天实授之妙用所藏

人实发之五采者成理之具于天者也而其用存乎人五色者妙用之作乎人者也而其理本乎天 五采者言其体而已而五色则其用也五采

者言其质而已而五色则其文也由体而出为用由质而散为文则设饰之功于此备而道德之意于此阐矣圣人之制服也有象以著其义有色

以显其象。义以象而著。则象不可不致其辨。象以色而显则色不可不致其明。然则观象作服。而所谓五色。尤当谨焉。故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彰

者著而明也。明施之使人即色以知其象。即象以知其义而尊卑之分贵贱之等。昭然不可掩矣。何则。日月星辰。以象天道。山以象仁之体。龙以象

仁之用。华虫以象礼凡此象。见于衣者也。作绘者。明布五色焉。则仰。而视之。咸知如是而为天道。如是而为仁之体。如是而为仁之用。如是而为礼。

凡在衣者。其象之义有不昭乎。宗彝藻火。以象孝。粉米以象养人。黼以象断制。黻以象辨物。此象见于裳者也。𫄨绣者。明布五色焉。则俯而察之。咸

知如是而为孝。如是而为养人。如是而为断制。如是而为辨物。凡在裳者其象之义有不昭乎左传曰。五色比象。昭其物也。自日至黻。非物也欤。惟

五色比象。则物于是乎昭矣圣人所以有贵乎彰施如此观舜之时画衣冠而民不犯。信彰施之效也 以周官考之。画绘者青与白相次赤与黑

相次。玄与黄相次而皆正色也岂非象道故欤𫄨绣者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而皆间色也。岂非象事故欤

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而诗人讥大夫之僭夫天下之乱。常生于衣服之无别。衣服之无别。又起于采色之不明此舜所以眷眷于命禹也观见其

上下而已。明则致其察焉故观其象者舜之欲也而明其象者禹之任也 冬官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

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绘之事后素功。 于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 自黄锺终于无射而为阳声自大吕终于夹锺。而为阴声。则六律

者乐之所由本也在传有之。黄锺以生之此之谓矣高下厚薄之属。所制则有齐。达回侈弇之属所容则有量则六律者乐之所由和也。在经有之

律和声此之谓矣损宫而生征益征而生商损商而生羽益羽而生角而皆单出焉所谓五声也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赞之以瓦节

之以鼓。而皆成方焉所谓八音也既以六律为之本又以六律为之和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而乐于是乎成矣周官所谓以六律五声八音。大

合乐者此也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政而治忽可察矣 六律合乎天地阴阳五声关乎君臣事物而

音之起又因人心生焉。治忽岂能逃乎此哉于以察之较然见矣。 律吕不易。无奸事也南风不竞必无功也闻六律而可以察治忽者如此其哀

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闻五声而可以察治忽者如此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闻八音而可以

察治忽者如此 闻周庭之和鸣。则其时之太平可知矣闻奏假之和平则其人之夷怿可知矣若乃鼓锺淮水之上桑间濮上之音于斯时也又

何如哉季箚请观周乐闻歌周南则知其勤而不怨闻歌𨚍鄘则知其忧而不困。为之歌郑则知其民弗堪为之歌陈则知其不能久夫歌之于当

年。而闻之于后世尚足以知其治忽。矧夫象其政以作乐由其乐以考政靡不知之矣。六律之数不可胜穷也。五声八音之变不可胜听也舜之所

以在治忽岂特恃其区区之耳力哉仰听于禹而已。 闻堂上之乐则知宗庙朝廷之治也闻堂下之乐则知鸟兽万物之治也闻箫韶九成则知

治之大成也琴音调而天下治 图语曰政象乐 乐记说见旁通周官曰怠忽荒政忽者乱之端圣人防微杜渐。制治于未乱故察忽而恐无度。

六律所以考五声五声所以成八音周礼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 韶之作也孔子闻于齐而三月忘肉味季子闻于鲁而知盛德蔑以

加则其治可知矣 以出纳五言 意作而音必为之继气动而声必为之随。是言于感触之后所不能忘也人之𠵾𠵾以通我之默默以阐是言

于交际之间所不可去也盖君之好恶得以下达者必由是言以出民之利病得以上达者必由是言以纳然言之变无穷其数不过乎五而已五

行往来乎天地之间一奇一耦其成之皆五焉五者天数之中盖中者所以成物也道起于一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或纪为五星或列为五方或

彰为五色以至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无不具焉况人资五行之秀气以有生禀五行之成性以致用阐而为五事动而为五情辨而为五

声嗜而为五味则五行固已寓乎其间矣及其发而为言岂能逃乎五数哉情有上下之间不可以不通于是推人之言而寓之于乐所以通上下

之情也故本之以六律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出五言以敷于下者是乐也纳五言以复于上者亦是乐也然后情于此通得以除其壅蔽焉尝

试推之仁之言播于角义之言播于商礼之言播于征智之言播于羽信之言播于官及其言之善利而济物所以得水之一也言之明辨而察物

所以得火之二也言之柔从而顺物所以得木之三也言之断制而成物所以得金之四也言之调缓而和物所以得土之五也五言谓之当物者

几是矣 言所以喻物也亦所以命物也则言固欲如事物而已苟或为而为讹工而为讧既不足以当物又失五行自然之理矣即声诗之作而

播之于乐焉小用之乡人大用之邦国宣志虑之美达颂声之和无或睽绝而不通以乐出五言者不外乎此即歌咏之声而陈之于诗焉主文而

不质谲谏而不正政有臧否上得以周知俗有厚薄上得以偏察。无或壅蔽而不通。以乐纳五言者不外于此。通上下之情贵乎言也久矣夫岂

一端而已哉。情之所形虽该于声音而不逃乎数数之所变虽极于错综。而不过乎五。由此五言如彼事物其出也其纳也。上下之情有不自是而

通乎。君臣异势不啻霄壤堂陛之相远也上之德意志虑所恃以达乎下。下之美刺利病所恃以通乎上者以出纳有言而已道立于两成于三具

于五。五者天下之中数也言心声也有心斯有数言情动也。有动斯有变丽于有数者变虽无穷讵能逃于中数哉 天一在臓而为智天五在胃

而为信。即肝而木仁端见马即肺而金义端形马即心而火而礼之端兆马。彼其本于中。駥而存者曾不离乎五行以是交物其有不当乎物者哉

其清扬也。吾知其得之水其辨察也吾知其得之火动而散则木所属也杀而入。则金所属也其重迟而缓又属于土惟其当物者如此。故曼声而

出有高下清浊斯当乎五声情动而形有喜怒哀乐斯当乎五情直已而陈有仁义礼智信斯当乎五德抑扬开阖虽散殊之变不可胜穷其应事

物也莫不适当凡事初不外乎星行故也 兹乐也而终始不外乎五行五行出于道。冝舜不以命夔而命之禹{{{caption}}}

{{{caption}}}

凡冕服皆玄衣𫄸裳 周礼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

五祀则𫄨冕祭群小祀则玄冕 又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玄冕

而下注云自公之衮冕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诸侯非二王后其馀皆玄冕而祭于已杂记曰。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

已。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已 十二章服陈祥道曰古之服章十有二。而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则星五星也。

辰十二次也华虫雉也宗彝虎彝蜼彝也粉米粉其米也黼白黑文也。黻黑青文也盖日月星辰在天成象者也山龙华虫虎蜼藻火粉米黼。黻。在

地成形者也在天成象者道之运乎上在地成形者道之散乎下道固始终于东北故山龙而降始山终黻莫不有序何则山居东北冬春交也龙

春也华虫夏也虎秋也蜼冬也周而复始则藻春也火夏也粉米中央也黼秋冬交也黻冬春交也龙与华虫阳之阳也故绘而在衣虎与蜼阳之

阴也故绣而在裳然则古者合三辰以在服备十二章以则天数故章与四时相顺后世判三辰以在旗而服止九章以法阳数故章与四时相变。

郑康咸谓周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以尊其神明理或然也观周礼称衮冕。礼记称天子龙衮。又曰龙卷以祭上服言龙衮不言山则升龙

于山可知矣。司服。五章之服曰毳冕。毳毛物毛物虎蜼也。五章言毳冕。而不言藻。则升火于宗彝可知也升春物于冬春立之上升夏物于春之前

则章与四时相变可知也。礼记曰。王被衮以象天则行天之物变化不测天道之象也。左传臧僖伯曰。三辰旗旗。昭其明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子

太叔曰。为九文六米五章以奉五色。夫僖伯言服止于火龙太叔言色止于九。文则周之冕服止于九章。而无日月星辰明矣先儒谓华非虫。粉非

米。宗彝有山龙华虫之饰。而服无宗彝之文山龙至华虫遵者在上藻火至黼黻遵者在下。皆臆论也。五色备为绣葛之精者为𫄨。孔颕达申安国

之传。谓古者尚质。𫄨𫄸而绣之以为祭服后代无用𫄨者此说是也 日月。古者日月 星辰画于衣。至周登三辰于旗星辰。周礼大宗伯以实

柴祀日月星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郑氏谓星五纬辰日月所会之次孔安国释书历象日月星辰。谓星。四方中星辰日月所会。郑

氏于书亦以星辰为一孔颕达曰。敬授人时无取五纬之义郑氏观文为说也然则衣之所画盖五星与十二次也。若旗则画日月北斗七星而已。

故礼记言招摇在上穆天子传。言天子葬盛姬建日月七星 山。古者衣韨尊圭皆有山饰。考工记曰。山以章。荀卿曰。天子山冕诸侯玄冠书大传

曰。山龙青也 龙古者衣韨旗旃仪礼有龙旃葬虞盾輴勺帷皆饰以龙周礼曰交龙为旗觐礼曰升龙降龙尔雅曰升白龙于椮曲礼曰左青龙

书大传曰山龙青也。龙有升降白者升于椮则青者降矣白阴。而升青阳而降。此交泰之道也。许慎曰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向然龙绘于上

幅非绣于下幅慎之说误矣 华虫翟也翟不特于王服而后之车服亦有焉。所谓祎翟。揄翟阙翟童翟厌翟。是也不待后之车服而舞与䘮礼亦

用焉。书与周礼言羽舞诗言秉翟大记云揄绞是也孔安国顾氏以华虫为二章非是。 宗彝书曰班宗彝作分器周礼大约剂书于宗彝则宗彝

宗庙之彝也先王致孝有尊有彝而衣特以彝为章者以虎蜼在焉故也书谓之宗彝周礼谓之毳冕。康成颕达之徒谓毳画虎蜼因号虎蜼为宗

彝其实虎蜼而已。此说非也。书大传曰宗彝白盖宗彝白而虎蜼各象其色耳。郑司农以毳为罽孔安国谓山龙华虫为饰皆臆论也 藻水草也

施于衣与棁而已。冕旒与玉璪亦曰藻皆取其文而且洁也书大传曰藻火赤郑氏释巾车。藻水草。苍色。今藻色兼苍赤。伏郑各举其一偏耳 火

左传曰。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大记曰火三列明堂位曰殷火周龙章则火之所施多矣。考工记曰。火以圜郑司农曰圜形似火郑康成曰。形如半环

是也。大传曰。火赤。孔安国谓火为火字其说与考工记不合 粉米郑氏以粉米为一章。则粉其米也粉其末散利养人之义也孔安国曰。粉若粟

冰。米若聚米。顾氏曰。粉取洁白米取能养。然粉亦米为之一物而为。二章与章不类其说非也。 黼考工记曰白与黑谓之黼黼即斧也刃白而銎

黑。有剸断之义故裘裳席巾扆颕禅之领胃之杀覆椁之羃饰棺用焉黻。考工记曰黑与青谓之黻施于衣与荒翣见大记其文两已相戾盖左

青而右黑此相辨之义也黻亦作韨茀而韨亦作黻左传曰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又曰衮冕黻珽昭其度也则黻珽之黻乃韨也白虎通曰黻譬君

巨可否相济见善改恶。贾公彦曰黻取巨民背恶向善周南仲山房稿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

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

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典谟载尧舜禹皋陶之言。世数去上古未远。其事其义。盖有古未有而今始创。未经前圣之发明而至此始论定

者非一条。大约皆开立君臣父子之伦义成定治教纲常之典法。后世义理既备。读书有不见古事。往往反不知圣人开创建立之功。此亦学者之

所当知也。昔君臣之名。肇于天地定位之初然以大传考之。所谓君臣者。止于尊卑贵贱之辨而已。自尧舜氏作而君臣始有职分。至于深见臣道

所系之甚重。合君臣为一体。而创立古今未有之义。则不惟前此未之有。虽典谟之书。亦未有深切著明如此一条者也。夫昔谓之天尊地卑。而今

以为臣哉邻哉。则舜固已合尊卑亢绝之分。而有相亲相比之意矣。然而犹有。间也。君巨之际有间可容则心不同。德不一。故舜又推而上之。亦为

必作朕耳目股肱而后可。夫极天下之所不易损抑以与人共者。人身自有之智力聦明也。今欲左右有民。而曰汝翼是扶世导民之事。太平在人

矣。欲宣力四方。而曰汝为是纲条法度之所由行一切在人矣。绘于衣。饰于器者。犹曰必待人而明。则是凡见于假象以昭德取义以明民者。皆有

待于其人推明而后著也感于声。成于言者。犹曰必待人而听。则是凡所谓和平怨怒之所由生。是非善恶之所由致者皆有待于其人推明而后

著也。感于声成于言者犹曰必待人而听则是凡所谓和平怨怒之所由生。是非善恶之所由致者。皆有待于其人参听而后审也。夫由前二者而

属托于人。邻于失临制之权。由后二者而推委于下。几于亏听察之明。然使实见君道如尧舜者观之。则以为无汝翼汝为之一节。则虽极天下之

智力。欲为左右有民。宣力四方之事。恐必有禆补不及。壅阏不行之处。无汝明汝听之一节。则虽极天下之聦明。欲使被于身者。见之无不达其义。

入于耳者。施之无不协于事。不惟高而无本。亦恐虚而难行。虽圣人亦不敢以此自许矣。惟舜尽力于竞业者。既知君道之所以难。而禹以八年周

行阅历之久深知天下者。决非一智独力之所能辨。故能相与演发其义而成就此论。盖前乎尧舜者。此论未立。君臣有其分而不能备其义。后乎

尧舜者。此论既立。得其义者不害其为分。然后治道立。化功成。王道不至有亢绝之患。而臣道得以成代终之功。此古人所以谓之典谟。而其事其

义。所以至今不能易也。吴澂纂言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听 此帝言所资于臣之事。股。足髀。肱。手臂。左右有民。谓内治畿甸。厚民生。利民用。

正民德也。翼如鸟翼。谓在身两旁夹持覆护。宣力四方。谓外诸侯。输志意。布德化。救灾患也。为。兽名猴属。有力便捷。效使令趋事功者似之。黄帝始

制衣裳。古人盖谓黄帝。象。谓肖其形状。星辰。凡经星布列周 十二辰者皆是。此谓心宿三星名为大辰者也。华虫。有文华之羽虫。雉也。会。与绘同。

画也。宗彝。宗庙盛郁鬯之尊名曰彝。周有六彝。虎彝蜼彝。为上。藻。水中聚藻。粉米。白粉。黼。黻。黼。为斧形。刃白身黑。黻。两弓相背。青黑线绣。𫄨。读为黹。

刺绣也。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者作为绘画于上衣。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者黹为绣纹于下裳。米五色之物。蓝。砂粉。墨。雌黄之属。绘则以五

采泽之于笔。绣则以五采染之于线彰施。彰显而施用之也。五色。青。黄。赤。白。黑。也。明。谓察其物象采色之合法也。七始咏。孔氏传作在治忽。史记引

书作来始滑。惟汉书律历志引书作七始咏。今从之。七始。国语谓之七均。盖六阳律。六阴律。各有宫商角徵羽。三分损益。隔八相生。十二。管之中用

其五为五声。然宫与商。商与角。征与羽。相去皆一律。角与征。羽与宫。相去独二律。一律则近而和。二律则远而不相及。五声之序。宫生征。征生商。商

生羽。羽生角。至角则穷矣。角又隔八下生。其律位与宫相比谓之变宫。则羽声距正宫虽。间二律。而距变宫正间一律矣。变宫又隔八上生。其律位

与征相比谓之变征。则角声距正征虽间二律。而距变征止间一律矣。正声五。变声二。每律用七声为均。相和而匀调。故曰七均。七声迭用以终始

一调。故曰七始。先有六律。然后可定五声。宫征该正变。二变非正声。故止曰五声也。五声定。则彼之八音之器。而奏七始之均。咏。歌也。八音之外有

人声也。人声之精者为言五言唇齿。舌。牙喉之音为言各不同也。或曰五方之言也乐工审于声音故亦能辨人之声音而使之出纳五言也听谓

审其声律音调之中伦也。帝欲左右而臣翼之作肱也帝欲宣力而臣为之作股也帝所欲观而臣明之作目也。帝所欲闻而臣听之作耳也有民

盖后稷司徒所职。四方。盖四岳十二牧所职服色盖典礼所职声音盖典乐所职。翼为明听皆曰汝者禹与群臣咸在而禹作揆。兼总众职也许谦

丛说股。肱。耳目。应翼为明听辅翼以肱言为行也以股言。明以目言听以耳言 宗彝。宗庙之尊彝也有六彝虎蜼各居其一虎取其义蜼取其智

会彝于衣。则取其孝也。 唐虞之礼不可考今凡言礼者皆周礼尔。皋谟五服与五刑对言主于诸侯卿大夫士而言之益稷十二章则兼上下言

之也。典命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其衣服皆以其命数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

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命。子男之卿再命大夫一命衣服皆视其命数郑氏推王之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司服王祀昊天上帝说见通考盖

王之三公卿大夫曰出封加一等则在王朝为降一等是三公鷩冕。孤与卿毳冕。大夫希冕矣。司服所谓孤卿大夫者诸侯之孤卿大夫也。先儒以

郑氏所言周升三辰于旗服则自山龙以下者臆说也大裘之上。亦蒙以衣。然则备十二章之服欤。总是而言之则十二章之服。独王祀帝之所用。

衮冕。则王之享先王也。上公也。鷩冕。则王之享先公飨射也。侯伯也。王之三公也。毳冕。则王之祀四望山川也。子男也。王之孤也。卿也。希冕。则王之

祭社稷五祀也。王之大夫也。公之孤也玄冕。则王之祭群小祀也。王之上士也。中士也。下士也。公侯伯之卿也大夫也。士也。子男之卿也。大夫也。命

数不同。而同服其服者则缫旒有异也。虽周制如此。其必有所本。唐虞之制。从可知矣。 𫄨字古注敕其反葛之精者疏读为黹。紩也。黹。展几反紩。

直质反。缝也。蔡传从之。则是以缯为裳而以线紩之也。 蔡传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此谓衣则日月为尊。裳则黼黻

为尊也。馀见正义。书释题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为 陈氏曰。君心也臣。股肱耳目也。股肱耳目。所以运动。视。听而心则治股肱耳目而已。

石林叶氏曰。因民性之所以辅其自然使不失其所安者。左右有民也。故言汝翼。推吾所建立。作而行之以达于天下者宣力四方也。故言汝为。林

氏曰见拙齐全解。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至汝听 石林叶氏曰。五言。即五声也。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虽言也播于律之所和则为五声。

虽声也。本于诗之所讽则为五言。文之于音则为出。采之于下则为纳。所以察治忽者皆本于此。故言汝听。 苏氏曰。五言。诗也。以讽谏之言寄之

于五声。盖以声言也。故谓之五言。 陈氏曰。谓诗有官。商角征。羽。之声。张氏曰。出五言者。上之意有以宣于下。纳五言者。下之情有以达于上。先

王以谓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故出五言。必以乐奏之。纳五言。必以乐合之。君之发言合彼五德。施于人可以成其教化。是出五言也。人之有言

合彼五德。归之于君可以成讽谏。是纳五言也。君言可以利民。民言可以益君。言之善恶。亦人君之所愿闻也。林氏曰。见拙齐全解董鼎辑录纂注

辑录义刚问点尚书以下。并见晦庵书说。纂注新安陈氏曰。臣当为我之身。非但为邻以与君亲近也吴氏曰。五言不可被之弦歌者出之。其可者

则纳之。 王氏曰。敬敷五教。司徒掌之。岂非。左右有民。稷掌阻饥。皋治奸究。岂非宣力四方。夷作秩宗。岂非制衣服。夔典乐。岂非察音声。然彼皆各

治一官。禹则总百官而治之者也。帝兼举四事而寄以股肱耳目盖如此。王氏曰。见集传 孔氏曰。见孔传 唐孔氏曰见正义 郑氏曰。见敷文

书说。 陈氏大猷曰见集传 苏氏。叶氏曰。见言释题 吕氏曰。并见纂。 广韵见音释。陈栎纂疏吕氏曰。五言。乐之成言者。如三百篇之诗是

也。作服。礼之大者。六律声音。乐之大者。治定功成。制礼作乐之时也。礼乐非可以虚文举。言礼乐必在左右宣力之后。民气和洽。然后可兴礼乐。固

有次第也。语录。见晦庵书说 孔氏曰。见孔传 唐孔氏曰见正义 陈氏曰。见陈经详解 郑氏曰见敷文书说 陈氏大猷曰。见集传 或曰。

见纂注 王氏曰。见集传 叶氏曰。见书释题融堂钱时书解帝曰吁。臣哉邻哉。至汝听。 禹言慎乃在位。如上文所陈。可谓甚善。帝曰吁。乃有不

然之意何也。盖帝之所谓慎在位。有赖于臣者为重故也。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犹言吾之臣哉。乃吾之邻哉。吾之邻哉。其吾之臣哉。邻。犹近也。君与

臣。盖一体也。君。元首也。臣。则股肱耳目也。下文言予欲者四。而继之以汝翼。汝为。汝明。汝听。正以发明股肱耳目之用也。语益深切王充耘读书管

见予欲左右有民。是言教。宣力四方。是言政观象作服。是制礼。审音以出纳五言。是作乐。四者。为治之大要也。帝欲观古人象日月星辰之类以制

衣。象宗彝之类以作服。是象乃仿像之象。非物象之象也。盖象字不可为句断。若云物象。则何得云古人之象。 六律五声八音皆作乐之具。不可

便以为乐。律有长短。声有清浊。音有哀乐。作乐者必先审较乎此。以观其果治世之音欤。抑乱世之音欤。然后以之出纳五言。则奏曲谱而成乐矣。

犹今人弹琴瑟者。必先调弦。故其所谓在治忽者。乃审音之治忽。而非审政之治忽也。若云察政治之得失。如何把去出纳五言王充耘主意臣作

朕股肱耳目至汝听 君臣以一体而相湏。凡君心之所欲为者皆臣职之所当为者也。故舜资禹。而寄以股肱耳目之任焉。予欲左右有民以成

教化。则资汝以为助。予欲宣力四方以施政治则资汝以有为观象作服。则汝当任其明。审声律以作乐。则汝当司其听。君以心运之。臣以身体之。

而天下之事毕矣。首一句提其纲。下面汝翼汝为。是作股肱。汝明。汝听。是作耳目。盖人君能以一心总万畿。不能以一身兼众职。任之大臣而已。君

逸于上。譬犹腹心。臣劳于下则其耳目手足也。视听举履皆为心之所使。然后身得安焉。否则块然而已。何以成天下之务。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

音至汝听 人君欲明乎作乐之由。大臣当任夫审乐之责。夫乐岂易而作哉。六律五声八音。所以考政治之得失者。审其节奏之高下。以出纳诗

歌而作乐。此予之所欲也。必资汝以司其听焉凡考得失以协诗歌。皆汝之责也。 先言六律五声八音皆乐中之具。未便说乐。至以出纳五言。是

将此音律去弦诵声诗方始是作乐故此所谓以出纳五言。与上文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一类。方是如此。所以资臣代为之听审也。邹悦道断

法乐有六律。而后被之五声有五声而后播之八音。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察乐声者。可以知治乱也。诗歌协于五声而达乎上下。古者陈诗以观民

风。故出纳人声者。可以知邪正也。人声之精者为言。出纳五言以协于五声。则治乱可察。律吕可得闻矣。予欲闻而汝司听。盖舜之所望于大臣者

如此。 舜典中始于诗言志。而后及于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理正如此。但未言纳五言陈雅言书经卓跃此舜命禹以作耳之事。截汝听一句。

夫六律五声八音乐也。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盖声音之道与政通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此闻六律五声八音

可以知政之治匆也。然作乐之本必本在于五言五言者。即诗言志。歌永言者也。受君之言于上。谓之出五言。采民之言于下谓之纳五言。以出纳

之言而播之于乐。言有得失。则乐有和否乐有和否则政之治忽可于是而知此予之所欲闻而汝之所当听也。予汝之称忘其尊卑之分。听闻之

语。切乎心耳之间。此即夔之所掌而命伯为总之也。刘竹坪作此一篇以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一句作泛说下以出纳五言汝听二句方

着实就为说。如此。亦明白得经意王充耘书经疑问舜命夔教胄子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他日命禹曰予欲闻六

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一则叙言与声在律音之先一则叔言与声。在律音之后何欤杞山赵友闻主意冕。祭服之冠也上衣下裳

之制。果何所本欤。或为十二章。或为九章其物象仪等可得闻其详欤先儒援周制衮冕。鷩冕。毳冕。之服。以释有虞之制果何所似欤不知五冕为

王者之服欤。抑公卿以下之服皆在其中欤。敢问 益稷蔡云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则上衣下裳之制创自黄帝而成于

尧舜也。 又曰。周制盖亦增损有虞之制而为之耳。 考索云。古者合三辰以在服。备十二章以则天数后世判三辰以在旗而服止九章以法阳

数。 又云。司服掌王之衣服祀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大裘黑羔裘示质也与粲衣同冕享先公享射则鷩冕鷩。雉

也。五色褂而成章故曰夏翟祀四望山川则毳冕毳兽细毛也宗彝有虎蜼之节祭社稷五祀则希冕谓之希以其章少故也邮氏以希为缔祭群

小祀则玄冕。其衣玄而无文裳黻而已公之服则衮冕而下侯伯之服鷩冕而下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玄冕

而下士之服。 龙纳言夔典乐则固各有其职矣观其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又曰。工以纳言以典乐而兼纳言之任。得不

为其位者乎。 叶氏曰五言即五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虽言也。播于律之所和则为五声虽声也本于诗之所讽则为五言刘铸书义

予欲观古人之象至汝明 圣人于章服之制。必上有以稽古人之法。而下有以资大臣之能也。夫以大臣辅君为治之道惟视夫君心之所乐者

而加之意焉。有虞圣人。当其治定功成之时。而拳拳于议礼制度之事。未尝有一毫自用之心而必资大臣以讨论之。是故。上衣下裳之制总而言

之。则十有二章之殊。分而言之。则有绘画𫄨绣之别何者。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者绘于上衣者也。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者绣于下裳者也。然其

彰施之具。必有赖于五色而后成。噫非大臣能尽稽古之力。则何以审其制度之所宜。而上副君心之所托哉。予欲观古人之象云云见于益稷之

书尝谓鸿荒之世。风气未开而君民之俗。不过衣羽毛而已耳。居巢穴而已耳。有圣人者作。然后上衣下裳之制。盖有取于乾坤之象焉。然而天高

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之体固已截然而有一定之分矣。然则君臣之等威。岂可一日而不讲乎故上则假象于天下则假物于地与夫鸟兽草木

之质。咸被于圣人之一身盖所以示其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而天下莫能加也。此其所系之重。岂曰细故而已哉且夫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

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此上衣之所饰也。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取其断。黻取其辨。此下裳之所饰也。十有二章

之名物不同。而其绘画𫄨绣亦由是而别焉。六者绘于衣六者绣于裳大抵天地阴阳五行之气。有声。色。臭。味之殊青。黄赤。白。黑。五者五行之正色

也。绣之以五采。施之以五色。使之秩然而有序。粲然而有文而乾坤上下之制。于是乎定矣。夫唯唐虞之时。命官为治。庙堂之上都俞吁咈。圣人不

以一己之是用。而必于古人之是稽。不以一心独断。而必于大臣之是任。凡所以为治之道。莫不由是而基之。此无他。前圣之所为。固后圣之所取

法。而大臣之一心。所以辅成君德。而赞里圣治者也。由是观之。前圣后圣。旷百代相参者皆不外乎此心之用。而君明臣良极千载而相遇者。亦不

外乎此心之同也唐虞太和之治。吾于此而见之。自时厥后三代之制作虽有不同。而其等威上下之分。则亘万世而不可易也。是故。日月星辰画

于旗常。而冕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而公侯伯子男。皆自七章。五章。而为之降杀焉。是盖帝王损益文质之用。而孔子所谓商因于夏。周因

于商。虽百世可知者。此之谓也。因并述之刘震书义圣人欲备夫制服之仪。必资臣以照夫制服之等。盖上衣下裳之制。所以别尊卑而明等级也。

故舜之命禹也。谓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毕虫。六者会之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者绣之于裳。此圣人所以备夫制服之仪也。然是

服也。尊卑必有等。隆杀必有数。予虽欲观之。而非尔臣明之。孰能得其制而有辨哉。此制服之等。汝之所当明也。舜则欲观象以备其文。禹则能定

制以昭其别。此有虞之朝。所以制度明而民制定欤。书曰云云如此。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则上衣下裳之制。盖始于黄帝。

而成于尧舜也。古圣人岂直以是为观美哉。盖所以尊严等威辨别贵贱。备众礼而昭仪物。彼有取尔也。盖天地之数成于十二。故观象之服亦以

十二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则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而画六者于上衣。而衣之取义者如此。宗彝虎

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为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则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而绣六者于下

裳。而裳之取义者如此。上衣下裳。其象既定则舜之欲观考于古人之制作者在是矣。虽然。欲观之者。舜也。能明之者。禹也。所谓明者非徒以文采

昭著于仪表之间而已也。自上达下降杀以两。尊而天子。次而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士。与夫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者。各有其数。一殊其等。一毫不

可僣差。一制不容紊乱。夫然后。等威辨而尊卑不得以相逾。礼制定而贵贱不得以相乱。此所谓明也。有虞之制。虽不可得而尽考。而其义固可得

而知矣。舜之有资于禹也如此。禹其可以不任其责哉。嗟夫风气日开。污尊不可以易瑚琏之器。礼文日著。椎轮不可以更大辂之车。使上下之间。

筓然无复礼仪之修饬。吾恐慢易废弛。民心无复堤防之设。而天下不可得而治矣。此舜于作服之制。不得不命禹以明之也。虽然。周礼冕服九章。

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视有虞之制。又不同何也。盖圣人制礼。因时损益。故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无非所以昭仪文之著耳。要必有舜禹君臣

作于千载之下以明之陈复阳课义予欲闻六律五声至汝听 声乐之道与政通。察音乐以恊人声。则政治之得失可见矣。夫审音以知乐。审乐

以知政。而人言之恊于五声者。又制乐之本也。是故。察音乐之和。以协人声之和。播之乐章。自上而出之下。采之民风。自下而纳之上。夫人声既和。

则音乐必和。政治之得。于斯可见。苟惟不然。治失其道。声乐独安得而和哉。尔臣不可不聦于听而精审之也。昔者帝舜命其臣以审音察治之道。

谓夫乐有六律。所以和声。而五声乃所以节八音者也。故有律而后有声。有声而后八音得以依据。而乐成矣。夫乐之道。乃政治之所由关。故治世

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孟子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夫音果安矣。乐矣。其政岂有不和者乎。栗怨矣。怒矣。其

政岂有不乖者乎。是则察治忽之道。必以是为验也。虽然。音乐之起。本乎人声。故诗所以言志。歌所以永言。声则依永律则和声。所谓五言者。诗歌

之协于五声者也。诗出乎志。乐本乎诗。诗者其本。而乐者其末也。大抵诗之美刺。因风俗之盛哀政治之得失。夫治功成。则颂声溢。非过美也。人情

也治功废。则怨刺兴非过毁也亦人情也。是以古者审音乐以察治忽。尤必在于出纳五言也。若夫出之云者出诗而播之乐章。是犹关睢用之乡

人。用之邦国。与夫时而飏之者是也纳之云者。来诗而纳之于上。是犹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与工以纳言者是也。自上达下。人君之政教无不慱。

自下达上。民俗之治乱无不间如是则人声和而乐声和。治功可见其著矣否则人声不和而乐声亦从而不和则治功可见其隳矣。是知帝舜拳

拳于命尔臣审音知政必欲其聦以听之。所以尽其精察之意也。然则舜之乐。则尽善尽美舜之治。则垂拱无为九功叙而九叙歌。尚奚有治忽之

可察哉。然而圣人未尝自谓吾治已足。而其究极声乐之要。所以垂后世察治之法也。呜呼于此可见圣人图治无穷之盛心也欤




永乐大典卷之二万四百二十八




重 录 总 校 官 侍 郎 臣 陈 以 勤

学 士 臣 王 大 任

分 校 官 侍 读 臣 吕   旻

书 写 儒 士 臣 白 寿 祥

圈 点 监 生 臣 乔 承 华

臣 包 渐 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