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04

卷三 湖广通志 卷四 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四
  沿革志
  长沙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周以前本楚地成王封楚熊绎其后为楚国之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秦取巫中为黔中郡分黔中为长沙郡汉为长沙国东汉复为长沙郡属荆州三国吴蜀分荆州长沙郡属吴晋永嘉初析荆州十郡置湘州长沙郡城为治焉后湘州徙治稍北而郡仍汉旧宋南齐梁陈并因之隋改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复改为长沙郡唐为潭州长沙郡隶江南西道五代楚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宋复为潭州长沙郡置武安军于此隶荆湖南路元改潭州路天历初改天临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为潭州府五年改长沙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十一
  附考按诗商颂奋伐荆楚毛传以为荆州之楚国史记亦云楚蛮之地是楚地不始于周之封国又今长沙之地号曰熊湘史记五帝纪南至于江登熊湘二山名也俗乃谓楚鬻熊始封于此楚自周成王以封熊绎非鬻熊又楚始封在秭归之丹阳城非长沙杜佑又云古三苖国三苖左洞庭右彭蠡非其地也
  史记天官书轸旁小星曰长沙旧志云郡地上与相应故名杜佑又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水经注云临湘县故城秦立长沙郡汉高帝五年封吴芮为长沙王城即芮筑也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是临湘为长沙郡治又为湘州刺史治明矣又云湘州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又云城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是湘州临湘并移新治而长沙郡自治临湘故城又明也水经注又云湘水左迳麓山东右迳临湘故城西今之府城临湘故城是也
  旧志长沙郡刘宋复为长沙国此因宋志长沙内史之称不知内史官所出遂有此误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改为京兆尹左冯翊晋世改太守为内史刘宋内史太守分置诸郡湘州领郡十首长沙宋志甚明
  长沙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临湘 罗 攸 益阳
  茶陵 湘南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茶陵 攸 罗
  湘南 益阳 醴陵
  三国  荆州  长沙郡
  晋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攸 醴陵 浏阳
  湘州      建宁 罗
  宋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醴陵 浏阳 罗
  攸 建宁
  南齐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罗 湘阴 醴陵
  浏阳 建宁
  梁   湘州  长沙郡
  陈   湘州  长沙郡
  隋   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  长沙 衡山 益阳
  唐   江南西道 潭州长沙郡 长沙 湘潭 湘郷 益阳
  醴陵 浏阳
  五代       长沙府
  宋    荆湖南路 潭州长沙府置武安军 长沙 衡山 安化 醴陵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浏阳 湘阴 宁乡 善化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潭州路  长沙 善化 衡山 宁郷
  天临路  安化 以上县五 醴陵 浏阳
  茶陵州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湘阴 以上州七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阴
  浏阳 湘乡 宁乡 醴陵
  益阳 攸 安化 以上县十一茶陵州一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阴
  湘乡 醴陵 攸 益阳
  浏阳 宁乡 安化 以上县十一
  茶陵州一
  长沙府属州县沿革
  长沙县附郭
  青阳之地立长沙郡临湘县为长沙国都东汉为长沙郡治三国吴因之永嘉元年置湘州治临湘后置临湘县新治而郡治为临湘故城宋 南齐 梁陈并因之平陈更名长沙县仍为长沙郡治为潭州长沙郡治因之开宝
  中省长丰县入焉置天临路置长沙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十二里
  附考按史记秦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苏林曰青阳长沙县是也林为三国魏人而隋始改临湘为长沙县当是以郡名系县也
  隋书地理志长沙县旧曰临湘置长沙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按临湘县载在汉书隋平陈在文帝开皇九年县改长沙始此炀帝大业初废潭州总管府复长沙郡郡与县同名始此
  善化县附郭
  哲宗元符元年以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两乡立因之洪武十年省入长沙县十三年复为善化县附长沙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五厢
  湘潭县
  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治湘南分湘南置湘西县因之徙衡阳郡治湘西南齐因之为湘潭县废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入焉属衡山郡属潭州长沙郡因之陞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附考按水经云涟水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注云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湘西县界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此临湘县者所谓长沙郡城西北故市北对临湘县新治者也汉立长沙郡者临湘县故城也湘西于临湘县为西南而湘南又在湘西之西南今湘潭正在府治之西南而当时所谓临湘县者更当在今府城之北则所云于临湘县为西南者实为今湘潭县地是湘西非湘南矣
  湘阴县
  南北朝宋元徽二年分汉长沙之罗益阳晋衡阳郡之湘西立隶湘东郡南齐改隶长沙郡置岳阳郡及罗州废州废郡及湘阴入岳阳县置玉州㝷改岳阳为湘阴废玉山入焉省罗县入焉隶岳州巴陵郡又自鼎州隶岳州㝷隶潭州陞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四厢
  湘乡县
  置属零陵郡东汉因之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属衡阳郡省入衡山县复析衡山置湘乡属潭州长沙郡因之陞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六里三厢
  醴陵县
  东汉置属长沙郡晋 宋 南齐并因之省入长沙县武徳四年析长沙置醴陵属潭州长沙郡因之陞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一厢
  附考按水经湘水又北过澧陵县西澧字从水不从酉书禹贡导江东至于澧郑氏云经言至者或山或泽也明傅寅曰澧宜山泽之名澧陵其以陵名为县乎
  攸县
  汉置属长沙国东汉 晋 宋并属长沙郡南齐属湘东郡省入湘潭武徳四年置南云州又析置茶陵安乐阴山新兴建宁五县贞观元年州废并省五县以攸属衡州属潭州长沙郡陞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益阳县
  置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县隶焉晋 宋 南齐并因之并新康县入焉属长沙郡武徳四年复析置新康县七年复省新康入益阳属潭州长沙郡因之陞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附考按旧志益阳晋改新康而晋志有新康益阳宋南齐志同凡此类著一二以例其馀
  浏阳县
  三国吴置属长沙郡晋 宋并因之本刘阳宋改刘为浏南齐因之省入长沙县景龙二年复析长沙置浏阳属潭州长沙郡因之陞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四里六厢
  宁乡县
  三国吴新阳县地属衡阳郡改曰新康宋 南齐并因之省入益阳复析益阳置新康㝷省置宁乡县治故新康之玉山镇属潭州长沙郡属天临路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安化县
  熙宁六年置改七星砦为镇入焉属潭州属天临路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茶陵州
  茶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湘东郡晋 宋 南齐并因之省入湘潭圣历元年后置茶陵县并析攸县入焉属潭州长沙郡南渡后陞茶陵为军㝷复为县陞州属岭北湖南道初改县后复陞州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衡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春秋属楚秦属长沙郡汉高祖分长沙为桂阳郡武帝又分长沙为零陵郡三国吴孙权又分长沙为衡阳湘东二郡并属荆州晋因之永嘉初立湘州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并改隶焉宋南齐因之梁天监七年分湘州并广州之地置衡州陈天嘉元年分衡州之始兴安远二郡为东衡州皆广州地而西衡州为湘州地隋改西衡州为衡山郡萧铣称梁仍立衡州唐武徳初为衡州衡山郡天宝初改为衡阳郡属江南西道宋属荆湖南路元为衡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改衡州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九
  衡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郴 烝阳 湘南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耒阳桂阳
  零陵郡 锺武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酃  湘南
  桂阳郡 郴  耒阳 南平 临武
  桂阳
  零陵郡 重安 烝阳
  三国  荆州   衡阳郡
  湘东郡
  桂阳郡
  晋    荆州湘州   衡阳郡 重安 湘南 烝阳 衡山
  湘东郡 酃 临烝 新平 新宁
  桂阳郡 郴 耒阳 临武 南平
  南北朝宋 湘州  衡阳郡 湘南
  桂阳郡 郴 耒阳 南平 临武
  湘东郡 临烝 新宁
  南齐  湘州  湘东郡 新宁 临烝 重安
  衡阳郡  衡山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 耒阳
  梁        衡 州
  陈        东衡州西衡
  隋        衡山郡  衡阳 洡阴 新宁
  桂阳郡  郴 临武 卢阳
  唐   江南西道 衡州衡阳郡  衡阳 衡山 常宁 耒阳
  郴州桂阳郡  郴 临武 蓝山
  宋   荆湖南路  衡州衡阳郡 衡阳 耒阳 常宁 安仁
  桂阳军本桂阳监 蓝山 临武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 衡州路  衡阳 安仁 酃
  桂阳路 临武 蓝山
  耒阳州常宁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阳 衡山 耒阳 常宁
  安仁 酃 桂阳州 临武
  蓝山 嘉禾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阳 衡山 耒阳 常宁
  安仁 酃 桂阳州 临武
  蓝山 嘉禾
  衡州府属州县沿革
  衡阳县附郭
  三国吴置本曰衡阳属衡阳郡改名衡山宋 南齐并因之省临烝重安新城三县入衡山属衡山郡武徳四年改置临烝七年省重安新城二县入焉开元二十年烝为衡州属衡阳郡因之为衡州路倚郭附衡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衡山县
  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治晋 宋 南齐并因之省郡为衡山县并旧衡阳郡之衡山湘乡湘西三县入焉属长沙郡改属衡州复属潭州属潭州路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附考按隋志两衡山一属长沙一属衡山郡皆非今衡山县也长沙郡之衡山旧置衡阳郡者郦道元所谓宋太守何承天徙衡阳郡治于湘西今湘潭县是也衡山郡之衡山旧置湘东郡者所谓湘东临烝县即故酃县县即湘东郡治今酃县是也汉志长沙国之湘南县衡山在其东南者所谓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衡阳郡治湘南今衡山县是也
  耒阳县
  秦长沙郡地置耒阳县属桂阳郡东汉 晋 宋 南齐并因之耒作洡改曰洡阴属衡山郡武徳四年复名耒阳属衡州衡阳郡因之耒作来升为耒阳州属岭北湖南道复为县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附考按汉志耒阳师古曰在耒水之阳后汉书纪志传都作来阳水经注郴县有来水出来山盖耒来异字同音隋书作洡宋史复作来皆读平声为是
  常宁县
  三国吴新平新宁二县地属湘东郡以新平并入新潭宋 南齐并因之属衡山郡天宝元年改曰常宁属衡阳郡因之陞州属岭北湖南道复为县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安仁县
  干徳二年升安仁场为县属潭州长沙郡属衡州路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酃
  酃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湘东郡治酃太元二十年省入临烝南北朝俱省嘉定四年析茶陵军之康乐云阳常平三乡置酃县属茶陵军属衡州路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附考按杜佑谓衡阳汉酃县有酃湖地志递相㳂袭复见宋史分茶陵三乡置酃县遂谓宋取古酃为名历千百年莫有考而正之者三国吴置湘东郡治酃县郦道元谓郡治在湘水东故名而衡阳在湘水西安得谓衡阳汉酃县也宋志云晋孝武太元二十年酃水经注云省隶临烝今之衡阳实临烝之地然道元所谓临烝故酃是隋所省之临烝隋志并入衡山县者自在湘东今衡阳为临烝是唐所立之临烝唐志武徳四年改置临烝县开元二十年改名衡阳者自在湘西今欲移湘东县而西之不可也宋史曹彦约传击破李新于酃洣是酃县虽从晋省其地仍以酃水为名谓之酃洣洣水实流经今酃县西俗谓之洣江而杜氏云衡阳有酃湖盖失之远矣水经云耒水北过酃县东北入于湘注云县有酃湖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十三州志云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酃与耒皆在湘东安得在衡阳也隋志又云耒阳县有肥水酃水今肥水在耒阳俗亦谓之肥江其兼云有酃水者或隋之耒阳并有酃旧地要与今衡阳如风马牛矣宋志酃县注云因酃湖为名是邑有省置水泉无改其明证矣茶陵三乡酃水在焉在宋不为复旧乎又湘东记云酃县西南母山周回四百里今酃县西南万阳山志称周回三百里荆南衡岳之外郴岭以北别无盘亘如万阳者其为母山无疑然则综其山川彊域今酃县治或非汉立故城新城同是一地杜氏罔究东西旧志遂妄谭名实不亦舛欤府志以衡阳零湖为酃水又云与耒水通盖凭兹臆决缀彼旧闻一纸之内自相抵牾又无足深论者焉桂阳州
  长沙郡地分置桂阳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吴分桂阳为始兴郡元康元年以桂阳郡度江州永嘉元年置湘州郡改属焉宋 南齐并因之平陈郡废置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而郴为县又以陈置卢阳郡改县入焉为郴州桂阳郡因之后升为军陞桂阳路洪武元年改桂阳府九年改为州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三
  临武县
  汉置属桂阳郡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因之初属郴州大业初仍属桂阳郡因之如意元年改临武为隆武神龙元年复旧名五代石晋省绍兴十一年复置属桂阳军属桂阳路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五分
  附考按五代石晋省据宋史凡五代沿革非正史所载不录
  蓝山县
  汉南平县属桂阳郡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因之咸亨二年复置属郴州桂阳郡天宝九年改南平为蓝山初因之景徳三年改隶桂阳军属桂阳路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嘉禾县
  季割桂阳州临武县地置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永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其地为楚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分长沙为零陵郡隶荆州三国吴蜀分荆州零陵以西为蜀后并于吴孙皓分零陵立始安邵陵二郡至晋并属荆州后属湘州㝷又分零陵立营阳郡宋零陵营阳二郡并属湘州南齐因之梁置永阳郡改营阳为县治焉隋平陈置永州总管府㝷复改为零陵郡又改永阳郡为县隶焉唐为永州零陵郡武徳四年分零陵郡置营州五年改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道州江华郡属江南西道五代楚有永州宋仍为永州零陵郡属荆湖南路元为永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改为永州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七
  永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零陵郡 零陵营道营浦泠道泉陵东汉  荆州  零陵郡 泉陵零陵营道营浦泠道三国 荆州  零陵郡
  晋   荆州  零陵郡 泉陵 祁阳 零陵 营浦
  湘州       永昌
  营阳郡 营道 舂陵 泠道
  南北朝宋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阳 永昌
  营阳郡 营浦 营道 舂陵
  南齐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阳 永昌
  营阳郡 营阳 泠道 营浦 舂陵
  隋    永州总管府
  零陵郡 零陵 永阳 营道 冯乘
  唐   江南西道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阳
  道州江华郡 营道 延唐 江华永明 历
  五代      永州
  道州
  宋   荆湖南路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江华郡 营道 江华 宁远 永明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 永州路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路   营道 宁远 永明 江华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
  宁远 永明 江华 新田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永州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
  宁远 永明 江华 新田
  永州府属州县沿革
  零陵县附郭
  杲陵县为零陵郡治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 梁陈并因之平陈改泉陵曰零陵废零陵郡又省应阳永昌祁阳三县入焉大业初复置郡为永州零陵郡治因之置永州路为永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附考按明一统志云泉陵东汉零陵郡治按汉志武帝分桂阳置零陵郡而水经注云泉陵县零陵郡故楚矣是前汉泉陵为郡治也
  祁阳县
  三国吴置属零陵郡因之泰始初属湘东郡五年复旧南齐 梁陈并因之省入零陵县复析零陵置祁阳属永州零陵郡因之属永州路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东安县
  康熙元年升东安场为县属永州零陵郡属永州路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道州
  营道县属零陵郡东汉 三国吴并因之江左属营阳郡宋 南齐并因之并泠道舂陵二县入焉属零陵郡武徳四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等五县地置营州五年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道州江华郡十七年省入永州上元三年复置属江南西道五代楚有道州仍为道州江华郡属荆湖南路为道州路属岭北湖南道洪武初为道州府九年改为州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领县四
  附考旧通志营道县为营阳郡治按水经注晋江左立营阳郡治营浦非营道也
  宁远县
  汉泠道县属零陵郡以泠道之舂陵乡析置舂陵县㝷省东汉因之三国吴复置舂陵县江左立营阳郡舂陵改隶焉泠道仍属零陵郡舂陵属营阳郡泠道属广兴郡南齐并属营阳郡省泠道舂陵二县并入营道属零陵郡萧铣改营道为梁兴改唐兴长夀二年改武盛神龙元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改延唐大历二年析延唐置大历县属道州干徳三年更名宁远省大历入焉仍属道州属道州路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
  附考按水经注舂陵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宋志舂陵汉旧县舂陵侯徙国南阳省盖省后复为舂陵乡后汉泠道县有舂陵乡是也郦道元谓长沙定王分为县者定王以景帝后二年益封武陵零陵桂阳此益封后所分也永明县
  营浦县地属零陵郡东汉 三国吴并因之江左置营阳郡治营浦宋南齐并因之置永阳郡因之废永阳郡为县并营浦谢沭二县入焉属零陵
  贞观八年复省永阳县入营道天授二年复置天宝元年更名永明县属道州熙宁五年省永明县为镇元年复为县仍属道州属道州路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江华县
  两汉冯乘县属苍梧郡三国吴分苍梧立临贺郡县属焉因之改郡名为临庆南齐复为临贺属如故改属零陵郡武徳四年析冯乘置江华县文明元年改曰云龙元年复曰江华属道州因之属道州路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新田县
  季割宁远县之南北二乡置即唐时大历之故墟也其地旧有新田营因以名县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宝庆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武帝分长沙为零陵郡东汉改长沙为郡并隶荆州三国吴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治昭陵仍隶荆州晋元嘉初改隶湘州宋以邵陵郡之都梁扶二县属营阳郡南齐复并来属隋废邵陵郡为邵阳县属长沙郡唐武徳四年析邵阳置南梁州贞观十年改为邵州邵阳郡隶江南西道宋宝庆元年以理宗潜藩陞邵州邵阳郡为宝庆府淳祐六年复升为宝庆军隶荆湖南路元改为宝庆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为宝庆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四
  宝庆府沿革表
  总部  郡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昭陵
  零陵郡 夫夷 都梁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昭陵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





  宝庆府属州县沿革
  邵阳县附郭
  长沙郡地置昭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改昭陵曰邵陵为邵陵郡治晋 宋 南齐并因之曰邵阳属长沙郡废旧邵陵郡并扶夷都梁二县入焉武徳四年复析邵阳置邵陵建兴二县七年复省邵陵入邵阳属邵州邵阳郡因之理宗陞邵州为宝庆府治邵阳改府为路又改路为府治邵阳如故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坊厢二
  附考按东汉零陵郡昭阳县前汉所无晋武帝改曰邵阳属邵陵郡宋又改属营阳郡此晋邵阳也昭陵县前汉所立后汉因之属长沙郡三国吴改曰邵陵隋始改曰邵阳此隋邵阳也今邵阳县为隋邵阳与东汉昭阳县无涉水经注邵陵县故昭阳近刊此书者亦颇详核以为昭阳疑作昭陵也或隋之邵阳并旧邵陵邵阳为一但无考耳新化县
  熙宁五年开梅山峒以其地置县属邵州邵阳郡后州升为宝庆府县属焉属宝庆路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城步县
  武冈县地属邵州自隋以前详下武冈州崇宁五年以邵州之武冈县升为军熙宁六年废白沙砦置关硖武阳城步三砦属武冈军属武冈路洪熙间置城步巡检司弘治十七年置城步县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附考按城步地元世莫可考元学录赵长翁有儒林书院记其地则城步之儒林乡属武冈也其时则皇庆二年元仁宗之世也然武冈为郡城步为邑与元史不合明李贒据以入一统志姑仍之武冈州
  长沙郡地置都梁夫夷二县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武帝分都梁立武冈县宋 南齐并因之初井入邵阳县属长沙郡后复置武攸县武徳四年更名武冈属郡州复省建兴县入焉崇宁五年升为武冈军领武冈绥宁临冈三县属荆湖南路南渡后省临冈增新宁为武冈路领武冈绥宁新宁三县属岭北湖南道初改路为府仍领武冈新宁而割绥宁隶靖州洪武九年改为州省武同县入焉而领新宁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猺里二共三十里领县一附考按晋武帝分都梁立武冈县见宋书志而晋志邵陵郡无武冈
  新宁县
  两汉夫夷地元丰四年以谿峒徽州置莳竹县属卲州八年建临口砦于莳竹县地崇宁五年改砦为临冈县绍兴二十五年省临冈増置新宁县于水头江北属武冈军属武冈路属宝庆府武冈州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半
  附考按宋史志新宁汉夷地当是汉夫夷地夫夷都梁俱汉县实今武冈州所属地也
  阙疑宋书志扶县汉晋曰大夷今云扶者疑避桓温父嫌讳去夷然夫不可为县故改扶南齐志亦称扶县然水经注夫水迳扶阳县南本夫夷隋志夫夷又不云隋复旧其县名屡有沿改莫详时代
  岳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三苗之地苍梧之野六国时为楚秦为南郡长沙郡汉改长沙郡为国东汉复改为郡而南郡并仍秦旧属荆州三国蜀吴并因之晋太康元年析吴之巴丘城置建昌郡属湘州㝷省仍入长沙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南齐因之梁置巴州陈因之隋改曰岳州大业初改曰罗州㝷复为巴陵郡而华容县自两汉属南郡至是亦改隶焉唐为岳州巴陵郡属江南西道宋宣和元年赐岳阳军额绍兴二十五年改岳州为纯州改军曰华容三十一年复旧属荆湖北路元改岳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二年为岳州府㝷改为州十四年复为府二十九年析常徳府所领澧州石门慈利安乡三县入焉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七雍正七年
  旨陞澧州为直隶州领石门慈利安乡三县今岳州府领县四
  附考按杜佑云岳州古罗子国而汉志长沙国罗县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非本罗子国也其云三苗国地则水经注固云三苖之国左洞庭者矣但不当云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苖之地耳
  水经注云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丘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书志云建昌郡晋惠帝元康九年分长沙下隽诸县立是晋置建昌郡甚明而晋志不载然晋志湘州九郡帝纪作八郡自相抵牾而宋志湘州八郡与晋纪合要是晋志脱建昌耳
  阙疑杜佑云岳州古䴢子国左传文公十一年楚子伐䴢成大心败䴢师于防渚潘崇复伐䴢至于锡穴防渚锡穴按注皆䴢地今不可考水经云湘水北过下隽县微水从东来注之注云微湖世或谓之䴢湖䴢或麋字之讹今地志麇子国多讹为麋也麇音军
  岳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国  下隽 罗
  东汉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郡 下隽 罗
  三国吴蜀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晋    荆州   南郡  华容
  湘州   建昌郡 巴邱
  湘州   长沙郡 下隽 罗 巴陵
  南北朝 荆州   南郡  华容
  郢州   巴陵郡  巴陵 下隽
  南齐   荆州   南郡  华容
  巴陵郡  下隽 巴陵
  梁         巴陵郡  巴陵
  南安湘郡
  陈         巴陵郡
  隋         岳州
  罗州










  岳州府属县沿革
  巴陵县附郭
  下隽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为巴丘邸阁城太康元年即吴故城立巴丘县后置建昌郡㝷省入长沙为巴陵县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省巴陵县入焉㝷复置南齐因之为巴陵郡治为岳州巴陵郡治因之属岳州路仍倚郭洪武初改岳州路为府九年改岳州省巴陵入焉十四年复为岳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附考旧志皆云尚书禹贡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陵即今巴陵县按尚书孔传东陵地名不详其处水经注云庐江郡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至于东陵者也盖在兰谿㝷阳之间然楚地记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朱子曰顷在南康考其山川形势疑晁氏九江东陵之说以为洞庭巴陵者为可信盖江流自澧而东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东若谓九江即今江州其下少东便合彭蠡之口不应言至东陵然后东迆北会于汇也九江为洞庭则东陵为巴陵审矣临湘县
  淳化元年陞王朝场为县㝷改临湘属岳州巴陵郡属岳州路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平江县
  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 梁并因之开皇九年省吴昌湘滨二县入焉改属巴陵郡武徳九年省罗县入湘阴神龙三年复析湘阴置昌江属岳州巴陵郡为平江县属如故陞州属岳州路复为县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华容县
  置属南郡东汉 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并因之属巴陵郡垂拱二年改华容为容城神龙元年复旧属岳州巴陵郡因之属岳州路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附考按汉志南郡华容县应劭曰春秋许迁于容城是也又云云梦泽在其南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今之华容县在唐改曰容城则许迁之故墟巴丘湖正居其南则汉县之旧封隋志独云旧曰安南而后之为地志者遂支离附会不知华容自汉至今惟唐一改名未尝并省复立不必据隋志也 又按地理今释华容汉县今荆州府监利石首二县地非岳州府之华容县此又不然尚书禹贡传云华容县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亦谓之沱夏水受江东北流今监利石首当其地而华容在江以南故释者谓今华容非汉县也不知汉南郡有华容无石首监利晋三县参立俱属南郡当时分析建置虽不可考要是析华容置石首监利也则何以知石首监利为汉华容而今华容为非汉县乎汉志华容云梦泽在南夏水首受江东入沔盖汉之华容北至夏水受江之地南至巴丘湖释者知其一说而不知又有一说也
  常徳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为楚巫中地秦置黔中郡汉高祖改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吴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入吴孙休分武陵置天门郡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初武陵天门俱属郢州后以天门还属荆州南齐因之陈天嘉元年天门武陵二郡俱改隶武州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隋平陈废武陵郡改为朗州大业初复置武陵郡唐朗州武陵郡属山南东道宋祥符五年改朗州为鼎州政和七年升为常徳军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乾道元年以孝宗潜藩升为常徳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徳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后改为常徳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复为常徳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附阙疑陈世祖纪天嘉元年分荆州之天门义阳南平郢州之武陵置武州宣帝纪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而隋志并云梁置其建立时代既已不同又据陈本纪言之分荆郢二州置武州又改沅州是天门武陵所隶之州也据隋志言之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沅州是武陵所改之州也今两存之以俟博考者
  常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索 沅 佷山 义陵
  
  东汉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汉夀 充三国  荆州   武陵郡
  天门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汉夀
  天门郡 充
  南北朝宋 南齐 郢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荆州   天门郡
  梁陈        武州
  沅州
  隋         朗州










  常徳府属县沿革
  武陵县附郭
  临沅县为武陵郡治东汉 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并因之分置武州后改曰沅州平陈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沅南汉夀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置武陵郡仍为朗州武陵郡治置常徳府置常徳路又置常徳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附考按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水经注甚明自明一统志以前相承不缪旧通志改临沅为索县盖因荆州刺史治汉寿汉寿故索而不知武陵太守自治临沅也
  桃源县
  宋干徳中析武陵县地置陞州复为县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龙阳县
  索县东汉阳嘉三年改曰汉夀为荆州刺史治属武陵郡三国吴析置龙阳县属郡如故晋 宋 南齐并因之属武州再属沅州属武陵郡属朗州大观中改龙阳曰辰阳绍兴三年复旧五年升为军移治黄城砦三十年复为县属常徳府陞州领沅江县属常徳路洪武九年复为县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沅江县
  两汉 晋 宋 南齐俱益阳县地置县曰药山仍为郡平陈改郡为县又改县名曰安乐十八年改曰沅江属巴陵郡干宁中改曰桥江属岳州复为沅江改隶鼎州复隶岳州后属常徳府属常徳路龙阳州洪武十一年改龙阳州为县省沅江入焉㝷复置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辰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其地为楚巫中秦昭襄王拔巫中置黔中郡汉高帝改黔中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吴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于吴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孝武分属郢州南齐因之陈置沅陵郡隋平陈改置辰州大业初复置沅陵郡唐天宝元年改为辰州卢溪郡属江南黔中道宋属荆湖北路元改辰州路属江南湖北道明为辰州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六 鳯凰营康熙四十六年改五寨土司增置编苖一百十五寨乾州康熙三十九年改乾州哨增置编苖一百五寨雍正九年改六里为永绥恊编苖二百二十八寨俱附隶辰州府
  附考旧志汉置义陵郡汉有义陵县无义陵郡也后汉郡国志注武陵先贤传曰晋代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移东遂得见全传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臣昭案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梁剡令刘昭之说是也旧通志武陵郡汉高祖更名洛阳郡检后汉志云武陵郡本黔中高祖五年更名洛阳南二千一百里知是以更名二字连下洛阳为句误也
  辰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直隶州附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阳东汉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阳三国   荆州  武陵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宋    郢州  武陵郡  辰阳 沅陵














  辰州府属州县沿革
  沅陵县附郭
  置属武陵郡东汉 三国 晋 宋 南齐并因之置沅陵郡治沅陵平陈郡废县为辰州治大业初复置沅陵郡为辰州卢溪郡治因之置辰州路置辰州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九里内附新屯庄
  泸溪县
  汉沅陵县地东汉 三国 晋 宋 南齐 梁 隋并因之武徳三年始析沅陵置卢溪县属辰州卢溪郡因之属辰州路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辰谿县
  辰阳县属武陵郡东汉 三国因之武陵郡领县十辰阳省仍置辰阳属武陵郡南齐因之改曰辰谿属沅陵郡属辰州卢溪郡因之属辰州路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溆浦县
  武徳五年析辰溪县置属辰州卢溪郡因之属辰州路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沅州
  两汉巫县在巫山之阳属南郡咸宁元年置建平郡巫县属焉因之于巫县地置龙桗县因之属辰州贞观八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沅州开元中又改巫州大历五年改溆州潭阳郡隶江南黔中道初为懿州后为沅州潭阳郡隶荆湖北路为沅州路隶江南湖北道为沅州府后为州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
  黔阳县
  宋元丰三年并镇江砦人户入黔江城为县㝷废镇江砦为铺入焉属沅州潭阳郡属沅州路属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附考按唐武徳元年析彭水县置石城天宝元年改名黔江属黔州黔中郡今黔阳县城即黔江但未详黔江省何时代故不敢入沿革内也
  麻阳县
  唐武徳三年析沅陵辰溪二县置属辰州卢溪郡垂拱二年复析置锦州卢阳郡四年复析置龙门县㝷复省龙门入焉熙宁七年以潭阳县析置之卢阳辰州之招谕二县并麻阳俱隶懿州八年复并锦州砦及旧招谕县入麻阳为二县属沅州潭阳郡属沅州路属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永顺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楚巫中秦黔中郡地汉隶武陵郡东汉三国蜀吴晋宋南齐梁并因之陈隶沅陵郡隋隶辰州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灵溪郡属江南黔中道五代时仍为辰州楚马氏所据宋为永顺州有上中下溪三州熙宁八年置会溪城隶辰州卢溪郡元为会溪施容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六年为永顺宣慰使司隶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附隶辰州府雍正七年苖人慕义输诚吁请愿设官制赋比内地疆土督抚具奏奉
  恩旨俞允改永顺宣慰使司置永顺府隶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附考按旧志云宋为永顺州宋史地理志不载西南溪峒诸蛮传云乾道七年知辰州章才邵上言辰之诸蛮与羁縻保静南渭永顺三州接壤此宋为永顺州之证也
  旧地志元时彭万潜自改为永顺军民安抚司似未隶版图考元史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讨平九溪十八洞设官立总管府二十八年割八畨洞蛮自四川行省隶湖广行省思播州改入湖广而会溪施溶等处及拉儒鲁达诸洞皆隶思州军民安抚司不知万潜自改之说何据
  永顺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陈        沅陵郡
  隋        辰州
  唐    江南黔中道 溪州灵溪郡
  五代楚冯氏     辰州
  宋        永顺州







  永顺府属县沿革
  永顺县
  为溪州之地置永顺州于此为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治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置永顺县为永顺府治编户十八保
  龙山县
  元为白崖洞地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属永顺宣慰使司
  皇清雍正七年立龙山县属永顺府编户一十五里
  保靖县
  宋保静州曰保靖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初置保靖州安抚司寻升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附隶辰州府雍正七年立保靖县属永顺府编户一十六都
  桑植县
  元有上桑直下桑直属新添葛蛮安抚司为桑植宣慰使司
  皇清因之附隶岳州府雍正七年立桑植县并省九谿卫之安福所入焉属永顺府编户一十四里
  直隶澧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楚巫中地秦黔中郡汉分置武陵郡属荆州三国吴分武陵置天门郡晋武帝以秦汉时南郡江南之地分置南平郡并属荆州宋南齐因之陈改天门郡为石门郡隋平陈置松州寻改澧州后为澧阳郡并改石门南平二郡为石门孱陵二县隶焉唐为澧州澧阳郡属山南东道宋属荆湖北路元为澧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初为澧州府㝷改为州隶常徳府十九年改隶岳州府
  皇清因之领县三雍正七年
  旨陞澧州为直隶州并永定九谿二卫为安福县隶焉属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直隶澧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南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零阳 充 孱陵东汉  荆州   武陵郡  零阳 充 孱陵 作唐三国 荆州   天门郡
  晋   荆州   天门郡  零阳充 临澧 澧阳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南北朝宋 南齐荆州  天门郡  零阳 充 临澧 澧阳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陈        石门郡
  南平郡
  澧阳郡
  后周       衡州
  隋       松州
  澧州
  崇州
  澧阳郡 澧阳 石门 孱陵 安乡
  崇义 慈利










  直隶澧州属县沿革
  安乡县
  汉孱陵县属武陵郡东汉析置作唐县武帝置南平郡治作唐宋 南齐梁 陈并因之废郡改作唐为孱陵与安乡并隶澧阳郡贞观元年又省孱陵
  入安乡属澧州因之属澧州路属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隶澧州编户十一里
  附考按水经注晋分孱陵县立南安晋志作安南属南平郡隋志废南平入澧阳郡郡统县六无安南有安乡而巴陵郡华容县注旧曰安南梁置南安湘郡郡废县改名焉此十六字当在安乡之下华容汉县安南晋县自汉晋至南齐史志并列安得云旧安南隋改名华容也若云隋之华容移治于安南则旧华容又别无省入之县也梁置南安湘郡应即南安县地而隋改县名自是改安南为安乡华容接壤皆在洞庭湖正北于南安湘郡取名之义尤合 又按水经注东汉分孱陵置作曺而隋志澧阳郡孱陵县注则隋改作唐为孱陵盖汉旧置之孱陵巳于开皇九年省入南郡之公安县此澧阳之孱陵实东汉以来作唐之地耳石门县
  两汉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吴为天门郡治太康四年分置澧阳县为郡治如故宋南齐并因之为石门郡治改石门郡为石门县属澧阳郡属澧州
  因之属澧州路属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隶澧州编户八里
  慈利县
  汉零阳充二县地太康四年置临澧县属天门郡宋 南齐并因之后周置衡州开皇中置零陵县十八年改名慈利属澧阳郡麟徳元年省隋置崇州之崇义县入焉属澧州因之陞州属澧州路复为县隶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隶澧州编户一十八里附考按水经注古老传言充县尉与零陵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临澧即其地旧志临澧为零阳充二县地之说是也
  安福县
  明九谿永定二卫地洪武中析澧州石门慈利地为九谿卫又析为羊山卫㝷改羊山为永定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裁并置今县编户
  直隶郴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地秦为黔中郡又分置长沙郡汉高祖分长沙置桂阳郡治郴属荆州东汉三国吴并因之晋永嘉元年改湘州宋南齐并因之陈天嘉元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随平陈改桂阳为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又改卢阳郡为县隶焉萧铣称梁于荆州有郴州之地唐为郴州桂阳郡属江南西道五代楚马氏南汉刘氏相继窃据宋郴州桂阳郡属荆湖南路绍兴初改属东路㝷复旧元为郴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为郴州自明以前俱仍汉旧郡之地治郴县元改郴县为郴阳明始省郴阳入郴州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五
  附考按明一统志云郴州五代晋改为敦州按五代史职方考凡州改名皆书而不及郴郴州为楚南汉先后窃据石晋不过遥制而已地志云石晋改名郴什九出于伪撰郴州其一也宋史南汉刘氏世家云晟因马氏之乱袭取桂郴贺等州乾德中太祖命师克郴州获其内品十馀人未尝有敦州之称唯元史郴阳县注云本敦化又未尝有改郴州为敦州之说也
  直隶郴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东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汉宁三国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阳安
  晋    荆州湘州   桂阳郡 郴 晋宁 汝城南北朝宋 南齐湘州   桂阳郡 郴
  梁        桂阳郡
  陈        桂阳郡
  卢阳郡
  隋        郴州
  桂阳郡   郴 卢阳
  唐    江南西道 郴州桂阳郡 郴 义章 资兴 义昌
  五代楚 南汉      郴州
  宋    荆湖南路 郴州桂阳郡 郴 桂阳 宜章 永兴
  兴宁 桂东






  直隶郴州属县沿革
  永兴县
  汉郴县为桂阳郡治东汉 三国晋 宋 南齐并因之平陈改置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开元十年析郴置安陵县天宝元年改名高亭属郴州桂阳郡熙宁六年始改曰永兴属如故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宜章县
  以前俱桂阳郡郴县地萧铣析郴县置义章武德七年省八年复置属郴州桂阳郡太平兴国初改为宜章县属如故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兴宁县
  东汉永和元年置曰汉宁属桂阳郡三国吴改阳安太康元年改晋宁宋南齐因之初复置改曰晋兴贞观八年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属郴州桂阳郡嘉定二年始改曰兴宁属如故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桂阳县
  汝城县属桂阳郡宋 南齐并因之天嘉元年改桂阳之汝城县为庐阳郡平陈改卢阳郡为县属郴州㝷复置桂阳郡县隶焉曰义昌属郴州桂阳郡五代后唐改义昌为郴义太平兴国初改为桂阳仍属郴州桂阳郡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七里
  附考按宋史锦州之卢阳今为辰州府麻阳县地与桂阳相隔殊远此隋志桂阳郡之卢阳旧置卢阳郡陈书文帝纪作卢阳也
  宋史郴州桂阳郡桂阳县注唐义昌后唐改郴义五代县名唯此出正史馀以无稽不录
  桂东县
  宋嘉定四年析桂阳之零陵宜城二乡置属郴州桂阳郡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直隶靖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楚巫中地秦为黔中郡汉改武陵郡属荆州武帝元鼎二年开牂牁郡属益州东汉三国汉晋宋并因之南齐为南牂牁郡隋置牂州后复置牂牁郡并立牂牁县为郡治唐贞观九年以隋牂牁县地置郎州十三年改名播州播川郡属江南黔中道又置城州徽州皆溪峒州也宋初杨氏居之号十洞首领太平兴国四年始内附元丰三年以沅州贯保砦为渠阳县属诚州以徽州为莳竹县属邵州六年移渠阳县为城州治元祐二年改为渠阳军㝷复改军为砦属沅州五年复以渠阳为城州崇宁二年改为靖州大观元年为靖州郡㝷复为州绍兴八年又移渠阳析置之永平县入焉属荆湖北路元改靖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三年为靖州府九年改为州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雍正五年析天柱县入贵州黎平府领县三附考按旧志靖州为南北朝夷播叙三州之地详考之惟通道为播州地馀皆溪峒中地又夷播叙三州唐始置南北朝无此州名也
  直隶靖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益州  牂牁郡
  东汉  益州  牂牁郡
  三国   益州   牂牁郡
  晋    益州   牂牁郡
  南北朝 益州   牂牁郡
  南齐   益州   南牂牁郡
  隋         牂州
  牂牁郡 牂牁
  唐         郎州
  江南黔中道 播州播川郡 遵义
  溪峒诚州
  溪峒徽州
  宋         诚州  梁阳
  徽州
  渠阳军
  荆湖北路 靖州  永平 会同 通道





  直隶靖州属县沿革
  会同县
  宋置三江县崇宁二年改曰会同属靖州属靖州路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
  通道县
  牂牁县属牂牁郡贞观元年以牂牁地置恭水县十四年改恭水曰罗蒙十六年改罗蒙曰遵义本属郎州后属播州播川郡崇宁二年始改名通道属靖州属靖州路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汉民一里苗民三里
  绥宁县
  唐谿洞徽州元丰三年以徽州为莳竹县属邵州后改曰绥宁县绍兴十一年移治武阳砦二十五年复旧属武冈军属武冈路洪武三年改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附识
  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接到 部咨议准湖南抚臣赵弘恩
  题奏衡州府属之桂阳州改陞直隶州辖临武蓝山嘉禾三县奉
  旨依议钦此理合登载以备考核详凡例末









  湖广通志卷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