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前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重新出发!

目次 潜行,前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重新出发!
作者:陈文松
2021年5月20日
盐水史迹勘考11.21

《史迹勘考》是本系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七日创系后不久,于一九七三年七月创刊,前后发行了九期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停刊。本刊的内容主要为本系诸位老师借由实地历史田野课程,由大学部同学将每次田野写成史迹采访纪录的形式,在国内外不同计画的援助下,公开出版与外界分享。虽然只是大学生的历史田野学习纪录,但在当时特殊的时空背景,前后出刊九期、历经十年师生接续耕耘田野的调查成果,如今翻阅依旧历久弥新。

二〇二〇年在文学院高教深耕经费“偎海e所在”计画补助,我们在新冠肺炎的有效控制中,举办“重回《史迹勘考》计画”。在不到半年当中,前后举办两次“重回《史迹勘考》”系友师生座谈会,邀请昔日参与史迹勘考活动的苏梅芳老师和黄启迪、颜文魁系友,分享当时的经验及对日后踏入社会的影响。两次历史田野考察,分别前往盐水与凤山,结合系学会、所学会和系友会的力量,更举办拓碑、鱼拓的实作工作坊,让同学们在实作中,一起体会过去与现代的历史对话。

另一方面,借由参与成大跨学院“恶地协作:浅山地区之区域创生与跨域实践”的课程里,去思考在当前高等教育现场不断高喊教学创新、社会责任与跨领域教学之际,如何回应人文社会学科对于社会需求的认知与专业知识的活用。在有意无意间,重新体认《史迹勘考》的重要性。诚然教育需要创新,但更需要累积,更需要接地气,更需要有良好的师生互动,并不断自我检视大学与周边区域共存的意义与使命。

很幸运地,在本校都计系张秀慈老师的邀请下,参与三年期的“恶地协作”跨领域课程协作计划。在第一年,我透过两门研究所课程,带领研究生前往高雄市田寮,进行恶地形区域的历史田野调查研究,并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将“田寮恶地”协作的研究成果,一并收录在此复刊号中。同学们来自不同大学和系所,甚至来自不同国家,但从田野当中,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分享属于自己的研究结晶。尽管内容不是那么成熟,许多地方仍需要修订。不过,我们勇于尝试和挑战,我们也乐于分享与接受指教。

去年(二〇二〇年)二月,就任系主任以来,适逢本系年过半百,逐渐了解到前人所留下的经验、成果及其意义,感到历久而弥新的《史迹勘考》应该继续传承下去。而在先后就教于《史迹勘考》的大前辈石万寿老师、何培夫老师、苏梅芳老师和系史达人蔡幸娟老师的指导与协助下,顺利推动。尤其是何培夫老师更提供许多珍贵的照片与经验,蔡幸娟老师则是全程参与活动,并撰写考察纪录,彷如“重回”史迹勘考的时空。

而在第一场邀请实际参与《史迹勘考》系友返系座谈会上,本系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本系退休资深教授、大学姊苏梅芳老师,不只可说终身以成大历史系为家,对于亲身参与其中的《史迹勘考》更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感情,并且当时就表示希望它能够复刊。

因为《史迹勘考》是我们的系宝,也好像是历史系的小孩。借由它,师生一同走入历史田野,不仅增进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也认识不少陌生的地方,在老师带领下学到专业知识方法,也认识了地方和彼此。那种过程实在太有趣,也成了日后大家最美好的回忆。而且《史迹勘考》这样提供学生从事历史田野学习的刊物,放眼全台,可说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后来却中断了,非常可惜。所以今天能够复刊,真的是非常高兴,非常恭喜。成大历史在南部,虽然很多地方的资源不如北部,但能充分利用在地优势,进行历史田野的学习,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史迹勘考》就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借由复刊能够让《史迹勘考》继续往下走,往前推进。(苏梅芳老师电话中的谈片,笔者速记整理)

因此,在所学会、系学会和系友会的共同参与,以及文学院陈玉女院长、系上同仁的支持,还有田寮吕家古厝的后人、作家吕自扬老师,以及田寮乡亲们全力支援同学们的历史田野调查,终于让这份具有时代性与象征性的刊物重新复出,并且承载了新的内涵,此时心中充满感谢与感动。

新冠肺炎的威胁仍未终止,在各级学校的实体课程纷纷为远距教学所替代之际,更让我们体会到“潜行,是为了前行!”,能走出教室进入田野从事历史踏查与文献采集,是多么奢侈而宝贵的经历。最后,感谢所有参与计画的同学以及选修“恶地协作”跨领域课程走入高雄田寮从事长时间历史田野的硕博士生们。同时要特别感谢硕班余秉翰同学协助此次复刊号的编辑排版作业,也期待下一期的出刊。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陈文松敬书 二〇二一年五月二〇日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4.0 国际许可协议授权,此协议允许自由使用、发布和创作衍生作品,只要此协议未更改并明确标示,且内容来自于原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