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王祯农书
《百谷谱集》之六、七、八
卷十 
本作品收录于:《王祯农书

百谷谱集

编辑
卷九  【百穀譜集 之六】


○果属

编辑

△梨

编辑

梨,谓之快果。《本草图经》曰:“乳梨,又名雪梨。出宣城,皮厚而肉实。……鹅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皮薄而浆多,味差短于乳梨,香则过之。…… 其馀有水梨、消梨、紫煤梨、赤梨、甘棠梨、御儿梨之类。”又注云:消梨可疗病,青梨、茅梨,并不任用,桑梨惟堪煮食。《广志》曰:“洛阳北邙张公夏梨,海内惟有一树。恒山真定,山阳钜野,梁国睢阳,齐国临淄,钜鹿,并出梨。上党楟(徒丁切)梨,小而味甘。广都梨、钜野豪梨,重六斤。新丰箭谷梨,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诸谷中梨,率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愚按:今魏府多产鹅梨。北地有香水梨,最为上品。

梨树,可种,亦可插。《齐民要术》云:“种法:梨熟时,全埋之。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多著熟粪及水。至冬叶落,附地刈杀之,以炭火烧头。二年即结子。(若穞生及种而不栽者,则著子迟。每梨有十许子,惟二子生梨,馀皆生杜。)

“插者弥疾。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梨大恶;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活十,收得一二也。)杜如臂以上者,任插。(当先种杜,经年后插之。主客俱下亦得;然俱下者,杜死则不生。)杜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梨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先作麻纫,(尼真切)缠十数匝;以锯截杜,令去地五六寸。(不缠,恐插时皮披。留杜高者,梨枝繁茂,遇大风则披。其高留杜者,梨树早成,然宜作蒿箪盛杜,以土筑之令没,风时,以笼盛梨,则免披耳。)斜攕(音尖)竹为签,刺皮木之际,令深一寸许。折取其美梨枝阳中者,(阴中枝则实少。)长五六寸,亦斜攕之,令过心,大小长短与签等;以刀微𠠜(乌更切)梨枝斜攕之际,剥去黑皮。(勿令伤青皮,青皮伤即死。)拔去竹签,即插梨,至𠠜处,木边向木,皮还近皮。插讫,以绵幕杜头,封熟泥于上,以土培覆,令梨枝仅得出头。以土壅四畔。当梨上沃水,水尽以土覆之,务令坚涸。百不失一。(梨枝甚脆,培土时宜慎之,勿令掌拨,掌拨则折。)其十字破杜者,十不收一。(所以然者,木裂皮开,虚燥故也。)梨既生,杜旁有叶辄去之。”

又曰:“凡插梨,园中者,用旁枝;庭前者,中心。(旁枝,树下易收;中心,上耸不妨。)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鬼。”又曰:“凡远道取梨枝者,下根即烧三四寸,亦可行数百里犹生。”

“藏梨法:初霜后即收。(霜多即不得经夏。)于屋下掘作深荫坑,底无令润湿。收梨置中,不须覆盖,便得经夏。(摘时必令好接,勿令损伤。)

又曰:“凡醋梨,易水熟煮,则甜美而不损人也。”

按:魏文帝诏曰:“真定郡梨,大如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热。”参之《神农经》中,疗病之功,亦为不少。西路产梨,用刀去皮,切作瓣子,以火焙干,谓之梨花,尝充贡献,实为佳果。上可供于岁贡,下可奉于盘珍,张敷称为“百果之宗”,岂不信乎?

△桃

编辑

桃,《典术》曰:“五木之精也,厌伏邪气,制百鬼。”《尔雅》曰:“旄,冬桃。榹(息移切)桃,山桃。”(郭璞注曰:“旄桃,子冬熟。山桃,实如桃而不解核。”)《广志》曰:“桃有冬桃,夏白桃,秋白桃,襄桃,其桃美也,有秋赤桃。”《本草》曰:“桃枭,在树不落,杀百鬼。”《邺中记》曰:“石虎苑中有勾鼻桃,重二斤。”《西京杂记》曰:“榹桃;缃核桃;霜桃,言霜下可食;金城桃;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绮蒂桃;含桃;紫文桃。”《本草衍义》曰:“桃品亦多。京畿有油桃,小于众桃,有赤斑点,而光如涂油。山中一种,正是《月令》中‘桃始花’者,但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文选》谓‘山桃发红萼’者是也。太原有金桃,色深黄。西京有崘桃,肉深紫红色。此二种尤甘。又饼子桃,如今之香饼子。”

《齐民要术》曰:“种桃法:桃熟时,合肉全埋粪地中。(直置凡地则不生,生亦不茂。桃性早实,三岁便结子,故不求栽也。)至春既生,移栽实地。(若仍处粪中,则实小而苦。)栽法:以锹合土掘移之。(桃性易种难栽,若离本土,率多死矣。)又法:桃熟时,于墙南阳中暖处,深宽为坑。选取好桃数十枚,擘破核,即纳牛粪[土]中,头向上;取好烂粪和土,厚覆之,令厚尺馀。至春,桃始动时,徐徐拨去粪土,皆应生芽,合取核种之,万不失一。其馀以熟粪粪之,则益桃味。桃性皮急,四年以上,宜以刀竖𠠫其皮。(不𠠫,皮急则死。)七八年便老。(老则子细。)十年即死。(是以宜岁岁常种之。)又法:候其子细,便附土斫去;枿上生者,复为少桃。

“桃酢(且故切)法:桃烂自零者,收取,纳之瓮中,以物盖口。七日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

夫蟠桃仙果,固世所罕见,而天台之山,武陵之洞,往往有窥其境者,所种皆曼衍。况于凡世,安可少此果哉?其花可观,其实可食,而其树且易成也。且其为种,早熟者谓之“络丝白”,晚熟者谓之“过雁红”,夏秋咸有,食之不匮,诚仙凡之佳果也。

△李

编辑

李有数种。《尔雅》曰:“休,无实李。痤(徂和切),椄(子捷切)虑李。驳,赤李。”注曰:休,无实李,“一名赵李”。“‘痤,椄虑李’,即今之麦李,细实,有沟道,与麦同熟,故名。‘驳,赤李’,其实赤者是也。”《广志》曰:“有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陵李。有糕李,肥粘似糕。有柰李,离核,李似柰。有劈李,熟必劈破。有经李,一名老李,数年即枯。有杏李,味小酢,似杏。有黄扁李。有夏李。冬季,冬十一月熟。有春季李,冬花春实。”愚尝见北方一种,谓之御黄,其重逾两,肉厚核小,食之甘香而美,李中之嘉种也。江南建宁有一种名均亭李,紫色,极肥大,味甘如蜜,南方之李,此实为最。

《齐民要术》曰:“李性耐久,树得三十年;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嫁李法:正月一日或十五日,以砖石著李树歧中,令实繁。又:腊月中,以杖微打歧间,正月晦日复打,亦足子。又法:以煮寒食醴酪火忝著树间,亦良。……桃、李树下,并欲锄去草秽,而不用耕垦。(耕则肥而无实。树下犁拨亦死。)桃、李,率方两步一根。(大穊连阴,则子细而味亦不佳。)

“作白李法:用夏李。色黄便摘取,于盐中挼之。盐入汁出,然后合盐晒令萎,手撚之令扁;复晒,极扁乃止。曝使干。饮酒时,以汤浇之,漉著蜜中,可以荐酒。”

夫李之与桃,同气类也。《韩诗外传》有云:春则撷其花,夏则取其阴,秋则啖其实。以桃、李并言,其有益于人多矣。昔王安丰家有好李,钻核而卖,贵其种也。和峤家有好李,计核而责钱,获其利也。当其避暑山亭,纳凉池阁,沉之清泉,饤之冰俎,其风味又岂减于桃杏哉?

△梅、杏

编辑

梅与杏,二果也。《尔雅》曰:“梅,柟”也。(柟,奴含反,俗作楠。)《西京杂记》曰:“侯梅,朱梅,同心梅,紫蒂梅,燕脂梅,丽枝梅。”《本草图经》曰:“梅实,生汉川山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

杏类梅者味酢,(且故反)类桃者味甘。《广志》曰:“荥阳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黄杏,有柰杏。”《西京杂记》曰:“文杏,材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一株花杂五色,云是仙人所食杏也。”《本草》曰:“黄而圆者名金杏。相传云:种出济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谓之‘汉帝杏’。今近都多传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黄者名木杏,味酢,不及金杏。”愚尝见北方有一种杏,甚佳,赤色,大而稍扁,肉厚,谓之肉杏,又谓之“金刚拳”,言其大也。

《齐民要术》曰:“栽种法与桃李同。”

“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则成矣。调鼎和齑,所在多入也。又作乌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即成矣。乌梅入药,不任调食。”

“《食经》曰:‘蜀中藏梅法:取梅极大者,剥皮阴干,勿令得风。经二宿,去盐汁,纳蜜中。月许,更易蜜。经年如新。’”

“作乌梅令不蠹法:浓烧穰,以汤沃之,取汁,以梅投中,使泽。乃出蒸之。”

“作杏李𪎊法:(𪎊,充小反,糗也。)杏李熟时,多取烂者,盆中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盆中,日曝干,以手摩刮取之。可和水为浆,及和米𪎊,所入任意也。”

按:《书·说命》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梅之贵也尚矣,杏又其次也。曹孟德一指梅林而解三军之渴,虚言犹若此,况即其境者乎?《嵩高山记》亦云:牛山多杏,“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由是而观,梅杏之功,殆伯仲耳。

  ↑返回顶部
卷九  【百穀譜集 之七】

△柰、林檎

编辑

柰与林檎,二果而相类也。《广志》曰:“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西京杂记》曰:“紫柰,绿柰。”别有素柰、朱柰。陶隐居云:“江东有之,而北国最丰,皆作脯。”

有林檎相似而小。林檎,一名“来禽”。洪玉父曰:以味甘,来众禽也。《本草图经》曰:“木似柰,实比柰差圆。……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熟烂堪啖。”

《齐民要术》曰:“柰、林檎不种,但栽之。(种之虽生,而味不佳。)取栽如压桑法。(此果根不浮秽,栽故难求,是以须压也。)又法:于树旁数尺许掘坑,泄其根头,则栽易生矣。凡树栽者,皆然。栽如桃李法。林檎树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

“作柰脯法:柰熟时,中破,曝干,即成矣。”

“作柰𪎊法:拾烂柰,纳瓮中,盆合口,勿令蝇入。六七日许,当大烂,以酒淹,痛抨之,令如粥状。下水,更抨,以箩漉之,去皮、子。良久,澄清,泻去汁,……置布于上,以灰饮汁,如作米粉法。汁尽,刀𠠫,大如梳掌,于日中曝干,研作末,便成。甘酸得所,芳香非常。”

“作林檎𪎊法:林檎赤熟时,劈破,去心、子、蒂,日晒令干。或磨或捣,下细绢筛;粗者更磨捣,以细尽为限。以方寸匕投于碗中,即成美浆。(不去蒂则太苦,合子则不度夏,留心则太酸。)若干啖者,以林檎𪎊一升,和米𪎊二升,味正调适。”

按:《本草》陈士良云:“大长者为柰,圆者为林檎,夏熟,小者味涩为梣(昨今反,青皮木。)秋熟。”若是则柰之与林檎,形相似也,气味相近也。然柰性寒,林檎性温,则有不同者。至若二果可以荐新,可以作脯,食而不乏,亦未尝不同焉。诵潘安仁“二柰丹白”之赋,观王羲之“来禽青李”之帖,岂非古人之所重哉?

△枣

编辑

枣类最多。《尔雅》曰:“壶枣;边,要枣;櫅(子兮切)白,枣;樲,酸枣;遵,羊枣;杨彻,齐枣;洗,大枣;煮,填枣;蹶泄,苦枣;晰,无实枣;还味,棯(而诸反)枣。”(郭璞注:“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要细枣,今谓之‘鹿卢枣’。櫅,即今枣子白熟。樲,树小实酢。遵,实小而圆,紫黑色,俗呼‘羊矢枣’。洗,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如鸡卵。蹶泄,子味苦。晰,不著子。还味,短味也。杨彻、煮,未详。”)《广志》曰:“河东安邑枣,东郡谷城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河东汲郡枣,(一名墟枣)。东海蒸枣,洛阳夏白枣,安平信都大枣,梁国夫人枣,大白枣,(一名蹙谘,小核多肥)。三星枣,骈白枣,灌枣。又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之名。又有氐枣、木枣、崎廉枣、桂枣、夕枣。”《西京杂记》曰:“有弱枝枣、玉门枣、棠枣、青花枣、赤心枣。”潘岳《闲居赋》有“周文弱枝之枣”。丹枣。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世传乐毅从燕赍来所种也。

《齐民要术》曰:“旱涝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枣性燥故也。”又曰:“常选好味者,留栽之。候枣叶始生而移之。(枣性硬,故生晚;栽早者,坚垎生迟也。)三步一树,行欲相当。(地不耕也。)欲令牛马践履令净。(枣性坚强,不宜苗稼,荒秽则虫生,须净。地坚饶实,故宜践也。)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不椎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候大蚕入簇,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花。(不打,花繁,不实不成。)全赤即收。收法:日日撼而落之为上。(半赤而收者,肉味充满,干则色黄而皮皱;将赤味亦不佳;全赤久不收,则皮硬,复有乌鸟之耗。)

“晒枣法:先治地令净。(有草菜,令枣臭。)……布枣于箔上,以朳(兵拔反,无齿耙)。聚而复散之,一日中二十度乃佳。夜仍不聚。(得霜露气,速成。阴雨时,乃聚而苫盖之。)五六日,别择取红软者,上高厨而曝之。(厨上者已干,虽厚一尺亦不坏。)去胮(薄江切)烂者。(胮者永不干,留之徒污枣。)其未干者,晒曝如法。”

“《食经》曰:‘作干枣法:新菰蒋,露于庭,以枣著上,厚三寸,复以新蒋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毕日曝,取干,纳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著器中,密泥之。经数年不败。’”

《本草衍义》曰:“青州,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尤为奇果。”枣油法:郑玄曰:‘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枣脯法:切枣曝之,干如脯也。

作酸枣𪎊法:多收红软者,箔上日曝令干。大釜中煮之,水仅自淹。一沸即漉出,盆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盛暑日曝使干,渐以手摩挲,取为末。以方寸匕投一碗[水]中,甜酸味足,即成美浆。远行用和米𪎊,饥渴俱当也。

夫枣,咏于《诗》,记于《礼》,不特为可荐之果,用以入药,调和胃气,其功不少。今南北皆有之。然南枣坚燥,不如北枣肥美。生于青、晋、绛州者尤佳。太史公称“安邑千树枣,……其人与千户侯等”,则枣之为利,顾不溥哉?

△栗(榛附)

编辑

栗,陆机《疏》曰:“五方皆有之,周、秦、吴、扬特饶。……惟濮阳及范阳生者,味美,他方不及。”《本草图经》曰:“兖州、宣州者最胜。……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之疾。愚尝见燕山栗,小而味最甘。《蜀本图经》曰:“板栗、佳栗,二木皆大。又有茅栗,似栗而细。”《衍义》曰:“湖北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

榛亦栗属,实最小,《诗》曰:“树之榛、栗”是也。《本草》曰:“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中土亦有。”郑玄曰,关中鄜(芳扶切)坊甚多。

《齐民要术》曰:“栗,种而不栽。(栽者虽生,寻死。)栗初熟出壳,即于屋里埋著湿土中。(埋必须深,勿令冻彻。若路远者,以韦囊盛之。停三日以上,及见风日,则不复生矣。)至春二月,芽生,出而种之。既生,数年不用掌近。(凡新栽树,皆不宜掌近,栗尤甚。)三年内,每到十月,常须草裹,至二月乃解。(不裹则冻死。)……种榛法,与栗同。”

《本草图经》曰:“栗欲干,莫如曝;欲生,莫如润……”《食经》曰:“藏干栗法:取穰灰淋汁,渍栗。取出,日中晒,令栗肉焦燥,……可至后年春夏。藏生栗法:著器中,晒细沙令燥,以盆覆之。至后年二月,生芽而不生虫。”

按:《史记》,秦饥,应侯请发五苑之枣、栗。由是观之,《本草》所谓“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殆非虚语。《史记》又言:“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栗之利,诚不减于枣矣。《本草》言:辽东榛子,“军行食之当粮”,榛之功,亦可亚于栗也。

△桑椹

编辑

尝考之史传,三国魏武军乏食,乃得干椹以济饥:《魏志》,武祖军无粮,新郑长杨沛进干椹。后迁沛为邺令。后汉王莽时,天下大荒,有蔡顺采椹,赤黑别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盖桑椹干湿皆可食,可以救俭。昔闻之故老云:前金之末饥歉,民多饿殍;至夏初,青黄未接,其桑椹已熟,民皆食椹,获活者不可胜计。

凡植桑多者,椹黑时悉宜振落箔上,曝干,平时可当果食,歉岁可御饥饿。虽世之珍异果食,未可比之。适用之要,故备录之。

△柿

编辑

柿,多种。《本草》云:“黄柿,出近京州郡;红柿,南北通有之;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皮薄,更甘珍。……诸柿食之,皆善而益人。”《衍义》曰: “柿有‘著盖柿’,于蒂下别生一重;有牛心柿,蒸饼柿,皆以形得名。华州有一等朱柿,比诸品中最小,深红色。有一种塔柿,亦大于诸柿。”又有椑柿,“生江淮南,似柿而青黑,潘岳《闲居赋》曰:‘梁侯乌椑之柿’是也。”

《齐民要术》曰:“柿,有小者,栽之;无小者,取枝于(而兖反,红蓝枣,似柿。)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

《食经》曰:“以灰汁澡柿再三,度干,令汁绝,著器中,经十日可食。”《本草衍义》云:“生则涩,以温水养之,需涩去可食。”又有烘柿,器内盛之,待其红软,其涩自去,味甘如蜜。《图经》曰:“干柿,火干者谓之乌柿,出宣州、越州。”

愚按:作柿干法:生柿撛去厚皮,撚扁,向日曝干,纳于瓮中。待柿霜俱出,可食,甚凉。其霜收之,甘凉如蜜,可医口疮及咽喉热积。若论柿之性,日干者温,火干者热,生者弥冷,一果而不同如此。《本草》称其“善而益人”,又何以异哉?

△荔枝

编辑

荔枝,一名丹荔。《岭南记》云:“此木以荔枝为名者,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劙去其枝,故以为名。”“生岭南、巴中。泉、福、漳、兴,嘉、蜀、渝、涪,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闽为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冬青,花如橘,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肉白如肪”。

花于二三月,实于五六月。其根浮,必须加粪土以培之。性不耐寒,最难培植,才经繁霜,枝叶枯死;遇春二三月,再发新叶。初种五六年,冬月覆盖之,以护霜雪。种之四五十年,始开花结实。其木坚固,有经四百馀年犹能结实者。

晒荔法:采下即用竹篱良晒;经数日,色变核干,用火焙之,以核十分干硬为度。收藏用竹笼;箬叶裹之,可以致远。成朵晒干者,名为荔锦。取其肉,生以蜜熬作煎,嚼之如糖霜然,名为荔煎。

北方无此种。自汉南粤以备方物,于是荔枝始通中国。汉、唐时,命驿驰贡,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虽曰鲜献传置之速,然腐烂之馀,色香味之存者无几。盖此果“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香色味尽皆去矣”。非惟中原不尝生荔之味,江浙之间亦罕焉。今闽中岁贡,亦晒干者。宋蔡君谟作《荔枝谱》,载之名色详矣,兹不复录。

昔李直方第果实,或荐荔枝,曰:“当举之首。”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荔枝、龙眼焉。”

今闽中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水浮陆转,贩鬻南北;外而西夏、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夫以一木之实,生于海滨岩险之远,而能名彻上京,外被四夷,重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故附之《谷谱》。是亦卓然为南北果品之奇者也。

△龙眼

编辑

龙眼,花与荔枝同开,树亦如荔枝,但枝叶稍小。壳青黄色,形如弹丸。核如木梡子而不坚。肉白而带浆,其甘如蜜。熟于八月,白露后,方可采摘。一朵五六十颗,作一穗。荔枝过即龙眼熟,故谓之“荔枝奴”。福州、兴化、泉州有之,比荔枝特罕。木性畏寒,北方亦无此种。今充岁贡焉。

晒龙眼法:采下,用梅卤浸一宿,取出晒干,用火焙之,以核干硬为度。如荔枝法,收藏之。成朵干者,名龙眼锦。

东坡诗云:“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橘,未易相可否。”夫龙眼,与荔枝齐名,味亦甚美,登盘俎而充岁贡;称于魏文之诏,咏于左思之赋,又岂凡果之可比哉?故附《谷谱》“荔枝”之后。

  ↑返回顶部
卷九  【百穀譜集 之八】


△橄榄(馀甘子附)

编辑

橄榄,生岭南及闽广州郡。性畏寒,江浙难种。树大数围,实长寸许,形如诃子而无棱瓣。其子,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渐高。有野生者,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蜜藏极甜。生啖及煮食之,并消酒,解诸毒。误食鯸鲐鱼肝、迷闷欲死者,饮其汁立解。以其木作楫,拨著鱼,皆浮出。物之相畏,有如此者。

此果南人尤重之,可作茶果。其味苦酸而涩,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为谏果。然消酒解毒,亦果中之有益于人者。

馀甘,惟泉州有之,乃深山穷谷自生之物,非人家所种。其树稍高,其子梭形,又如梅实[核],两头锐。始嚼味酸涩,饮水乃甘。九月采。比之橄榄,酷相似。以蜜藏之亦佳。刘彦冲诗云:“炎方橄榄佳,馀甘岂苗裔?风姿虽小殊,气韵乃酷似。骍颜涩吻馀,仿佛清甘至。侯门收寸长,粉骨成珍剂。”诚哉言也。

△石榴

编辑

石榴,一名若榴,一名丹若。“旧不著所出州土。”陆机云:“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种。”今人称为海榴,以其从海外来也。中原河阴者最佳。榴实有二种:其子,一红如玛瑙,一白如水晶。庄布诗云:“鹦鹉啄残红豆颗”,此言红榴也;皮日休诗云:“嚼破水晶千万粒”,此言白榴也。然花不出于红、黄,味不出乎甘酸尔。甘者可餐,多食亦损肺。道家谓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果则醉。酸者皮堪入药,染墨亦良。夏则花实,秋后则摘以充盘果,多则可鬻。

藏榴之法:取其实而有棱角者,用热汤微泡,置之新磁瓶中,久而不损。若圆者,则不可留,留亦坏烂。

榴房比它果最为多子。北齐高延宗纳妃,妃母宋氏荐石榴,盖取其房中多子之义。

北人以榴子作汁,加蜜为饮浆,以代杯茗,甘酸之味,亦可取焉。

△木瓜

编辑

木瓜,《尔雅》曰“楙”。注曰:“实如小瓜,酢,可食。”《诗》曰:“投我以木瓜。”毛公曰:“楙也。”《疏义》曰:“楙,叶似柰,实如小𤬓瓜,上黄,似著粉。”山阴兰亭尤多,西京亦有之,而宣城者为佳。“宣城人种莳最谨,……始实则簇纸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渐而变红,花文如生。本州以充土贡。”故有“天下宣城花木瓜”之称。

木瓜,种子及栽皆得,压枝亦生。栽、种与桃李同法。秋社前后移栽,至次年,率多结实。胜春栽者。

凡食啖,勿误取“和圆子”。其色样、外形,真似木瓜;但木瓜皮薄,微赤黄,香,甘酸而不涩,向里子头尖,一面方。若和圆子则微黄,蒂粗,子小圆,味涩微酸,伤人气,不可不辨。

此物入肝,益筋与血,入药绝有功,病腰肾脚膝者,服食不宜阙。以蜜渍食,亦甚益人。(蜜渍之法:先切去皮,煮令熟,著水中,拔去酸味,却以蜜熬成煎,藏之。)又宜去子烂蒸,擂作泥,入蜜与姜作煎,饮用。冬月尤美。

夫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试以铅霜涂之,则失酸味,受金之制也。五行相克之义,于此盖亦可验。此果既能愈疾,又宜饮啖,兼用有益,诚可贵焉。

△银杏

编辑

银杏之得名,以其实之白;一名鸭脚,取其叶之似。其木多历年岁,其大或至连抱,可作栋梁。

夫树有雌雄,雌者结果。其实亦有雌雄之异,种时须合种之。临池而种,照影成实。“春分前后移栽。先掘深坑,[下]水搅成稀泥,然后下栽子。掘取时,连‘土封’用草包或麻绳缠束,则不致碎破土封。”

其子至秋而熟。初收时,小儿不宜食,食则昏霍。惟炮、煮作颗食为美。以浣油,甚良。颗如绿李,积而腐之,惟取其核,即银杏也。

梅圣俞诗云:“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正谓是耳。今人以其多而易得,往往贱之。然绛囊入贡,玉椀荐酒,其初名价,亦岂减于蒲萄、安石榴哉?

△橘(柑附)

编辑

橘,生南山川谷,及江浙、荆、襄皆有之。木高可丈许,刺出于茎间。夏初生白花,至冬,实黄。《禹贡》曰:“厥包橘柚,锡贡。”注云:“大曰柚,小曰橘。”然自是两种。郭璞曰:“柚似橙而大于橘。”北地无此种,故橘逾淮而成枳,地气使然也。橘有数种:有绿橘,有红橘,有蜜橘,有金橘,而洞庭橘为胜,今充土贡。

种植之法:种子及栽皆可;枳树截接或掇栽,尤易成。但宜于肥地种之。冬收实后,须以火粪培壅,则明年花实俱茂。干旱时,以米泔灌溉,则实不损落。

惟皮与核,堪入药用。皮之陈者最良。又宜作食料。其肉味甘酸,食之多痰,不益人。以蜜煎之为“煎”则佳。

《食货志》云:“蜀、汉、江陵千树橘,……其人与千户侯等。”夫橘,南方之珍果,味则可口,皮核愈疾,近升盘俎,远备方物;而种植之,获利又倍焉,其利世益人,故非可与它果同日语也。

柑,甘也,橘之甘者也。茎叶无异于橘,但无刺为异耳。种植与橘同法。生江、汉、唐、邓间,而泥山者名乳柑,地不弥一里所,其柑大倍常,皮薄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之核才一二,间有全无者。然又有生枝柑,有郛柑,有海红柑,有衢柑,虽品不一,而温台之柑最良,岁充土贡焉。江浙之间,种之甚广,利亦殊博。

昔李衡于武陵龙阳洲上种柑千树,谓其子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疋绢,亦足用矣。”及柑成,岁输绢数千疋。故史游《急就篇》注云:“木奴千,无凶年。”盖言可以市易谷帛也。

柑之大者,擘破,气如霜雾,故老杜云:“破柑霜落爪”,是也。庾肩吾云:“王逸为赋,取对荔枝;张衡制辞,用连石蜜。足使萍实非甜,蒲萄犹饣肙。”其贵重如此。

△橙

编辑

橙,似橘树而有刺,叶大;而形圆大于橘;皮甚香,厚而皱;其瓤味酸,不堪食。(以瓤洗去酸汁,细切,和蜜盐煎成“煎”食之,亦佳。)

唐、邓间多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无此种。今人取橙皮合汤,香味殊美。栽植无异于橘,而其香则橘又不得比焉。

刘彦冲诗云:“橙橘甘酸各有能,南包橘柚不同升。果中亦抱遗才叹,有客攀条气拂膺。”昔人橙诗云:“吴姬三日手犹香。”故橙之为果,可以熏袖,可以芼鲜,可以渍蜜,真佳实也。

△樝子

编辑

樝,梨之小者。《尔雅》云:“樝,似梨而酢涩。”陶隐居注《本草》“木瓜”条乃云:“木瓜,利筋胫。又有榠樝,大而黄,可进酒去痰。樝子涩,断痢。《礼记》云:‘柤梨曰攒之。’郑公不识樝,乃云是‘梨之不臧者’”。然《淮南子》曰:“树柤梨橘,食之则美,嗅之则香。”《庄子》曰:“柤梨橘柚,……皆可于口”者。盖古人以樝列于名果,今人罕食之耳。

西川、唐、邓多种此,亦足济用。然樝味比之梨与木瓜,虽为稍劣,而以之入蜜作汤、煎。则香美过之。亦可珍也。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