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卷十八

 王祯农书/卷十七 王祯农书
《农器图谱》之十三
王祯农书/卷十九 
本作品收录于:《王祯农书

农器图谱

编辑
卷十八  【農器圖譜 之十三】

○灌溉门

编辑

灌溉之利大矣。江、淮、河、汉及所在川泽,皆可引而及田,以为沃饶之资。但人情拘于常见,不能通变。间(去声)有知其利者,又莫得其用之具。今特多方搜摘,既述旧以增新,复随宜以制物;或设机械而就假其力,或用挑浚而永赖其功;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田,地上有可兴之雨。其用水有法,概可见矣。故辑诸篇,庶资农事云。

△水栅

编辑

水栅,排木障水也。(《集韵》云:栅,仓格切。《说文》云:竖木立栅也。)若溪岸稍深,田在高处,水不能及,则于溪之上流作栅遏水,使之旁出下溉,以及田所。

其制:当流列植树桩,桩上枕以伏牛,擗(脾役切)以拉(卢合切)木,仍用块石高垒,众楗斜撑(平声),以邀水势。此栅之小者。如秦雍之地,所拒川水,率用巨栅。其蒙利之家,岁例量力均办所需工物。乃深植桩木,列置石囤,长或百步,高可寻丈,以横截中流,使旁入沟港。凡所溉田亩计千万,号为陆海。此栅之大者。其馀各处境域,虽有此水,而无此栅,非地利素不彼若,盖工所未及也。今特列于《图谱》,以示大小规制,庶彼方效之,俾水为有用之水,田为不旱之田,由此栅也。

诗云:山源洄洑溪涧空,两岸对峙(直里切)如崇墉,旁田救旱无由供;上流作障凭地崇,支分下灌畦磴重,卧邀沛泽真伏龙。复有川水波涛洪,枚桩列植当要冲,仍制石廪如合纵(即容切),要约中流无必东。穿渠远溉波溶溶,至今陆海称秦中。“畎浍距川”惟禹功,罔间浚治方成农。后世拒水能旁通,却资沃灌开田封。向来陂堨皆馀踪,海内万水空朝宗。馀波倘使膏润同,纵有汤旱无饥凶,坐令岁岁歌时丰。富民有具今始逢,此栅功利将无穷。

△水闸(乙甲切)

编辑

开闭水门也。间(去声)有地形高下,水陆不均,则必跨据津要,高筑堤埧汇水,前立斗门:甃石为壁,叠木作障,以备启闭。如遇旱涸,则撤水灌田,民赖其利。又得通济舟楫,转(上声)激碾硙(五对切),实水利之总揆也。

诗云:陂岸人呼古闸头,万夫工役见重修。禹门似是崇三级,巫峡还同束众流。少擘沟渠供碾硙,每通膏泽到田畴。休将层阈轻抽去,恐有他时旱暵忧。

△陂塘

编辑

《说文》曰:陂,野池也,塘,犹堰也。陂必有塘,故曰陂塘。《周礼》:“以潴蓄水,以防止水。”说者谓:“潴者,蓄流水之陂也。防者,潴旁之堤也。”今之陂塘,即与上同。

考之书传,庐江有芍(七略切)陂,颍川有鸿隙陂,广陵有雷陂、爱敬陂,阳平沛郡有钳庐陂,馀难遍举。其各溉田,大则数千顷,小则数百顷。后世故迹犹存,因以为利。今人有能别度地形,亦效此制,足溉田亩千万。比作田围,特省工费,又可畜育鱼鳖,栽种菱藕之类,其利可胜言哉?

诗云:陂水塘高复袤延,拒流宁使迅如川?斗门解泄三时旱,尺泽能添十倍田。(裴延隽复修燕地故戾陵诸堨溉田,为利十倍。)沃野号称今陆海,烟波分得小江天。便当卜此成归计,鱼稻乡中好度年。

△水塘

编辑

即洿池也。因地形坳下,用之潴蓄水潦,或修筑圳堰,以备灌溉田亩,兼可畜育鱼鳖,栽种莲芡,俱各获利累倍。大凡陆地平田,别无溪涧、井泉以溉田亩者,救旱之法,非塘不可。夫江淮之间,在在有之。然官民异属,各为永业,岁收产利,诚用水之多便者。

诗云:自是江淮地利同,预潴塘水助吾农;一泓积潦能施润,数顷良畴侭可供。顿使稻禾无旱涸,更教鱼鳖足涵容。年来无阙重修筑,都水田官不尔慵。

△翻(甫烦切)

编辑

今人谓龙骨车也。《魏略》曰:“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上声)之,而灌水自覆。”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设机引水洒南北郊路。则翻车之制,又起于毕岚矣。

今农家用之溉田。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桩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叶。其在上大轴,两端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去声),循环行道板刮水上岸。此车关楗颇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

其起水之法,若岸高三丈有馀,可用三车,中间(去声)小池,倒(都皓切)水上之,足救三丈以上高旱之田。凡临水地段,皆可置用,但田高则多费人力。如数家相助,计日趋工,俱可济旱。水具中机械巧捷,惟此为最。

东坡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吕角切)荦确(胡角切)确蜕骨蛇。分畦翠浪走云阵,刺水绿秧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筒车

编辑

流水筒轮。凡制此车,先视岸之高下,可用轮之大小,须要轮高于岸,筒贮于槽,乃为得法。其车之所在,自上流排作石仓,斜擗水势,急凑筒轮。其轮就轴作毂;轴之两旁,搁于桩柱山口之内。轮辐之间,除受水板外,又作木圈缚绕轮上,就系竹筒或木筒(谓小轮则用竹筒,大轮则用木筒)。于轮之一周。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智之事也。

若水力稍缓,亦有木石制为陂栅,横约溪流,旁出激轮,又省工费。或遇流水狭处,但垒石敛水凑之,亦为便易。此筒车大小之体用也,有流水处,俱可置此。

但恐他境之民未始经见,不知制度,今列为图谱,使效仿通用,则人无灌溉之劳,田有常熟之利,轮之功也。

张安国诗云:“像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咿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馀波及井臼,舂玉饮酥乳。江吴夸蹋车,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水转(张兖切,后同)翻车

编辑

其制与人踏翻车俱同,但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作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轮适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去声)。乃擗水傍激,下轮既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此是卧轮之制。若作立轮,当别置水激立轮。其轮辐之末,复作小轮,辐头稍阔,以拨车头竖轮。此立轮之法也。然亦当视其水势,随宜用之。其日夜不止,绝胜踏车。

东坡《踏车》诗略云:“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范至能诗云:“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多在踏车头。”此皆悯人事之劳也。今以水力代之,工役既省,所利又溥,其殆仁智事欤!

诗云:从来激浪转筒轮,却恨翻车智未仁。谁识人机盗天巧,因凭水力贷疲民。

△牛转翻车

编辑

如无流水处用之。其车比水转翻车卧轮之制,但去下轮,置于车旁岸上,用牛曳转轮轴,则翻车随转,比人踏,功将倍之。与前水转翻车,皆出新制,欲远近效之,俱省工力。

诗云:日日车头踏万回,重劳人力亦堪哀。从今垄首浇田浪,都自乌犍领上来。

△卫转筒车

编辑

即前水转筒车,但于转轴外端别造竖轮,竖轮之侧,岸上复置卧轮,与前牛转翻车之制无异。凡临坎井或积水渊潭,可用浇灌园圃,胜于人力汲引。

诗云:世间机械巧相因,水利居多用在人。可是要津难必遇,却将畜力转筒轮。

△高转筒车

编辑

其高以十丈为准。上下架木,各竖一轮,下轮半在水内。各轮径可四尺。轮之一周,两旁高起,其中若槽,以受筒索。其索用竹,均排三股,通穿为一;随车长短,如环无端。索上相离五寸,俱置竹筒。筒长一尺。筒索之底,托以木牌,长亦如之,通用铁线缚定;随索列次,络于上下二轮。复于二轮筒索之间,架刳(口孤切)木平底行槽一连,上与二轮相平,以承筒索之重。或人踏,或牛曳转上轮,则筒索自下,兜水循槽至上轮;轮首覆水,空筒复下。如此循环不已,日所得水,不减平地车戽。若积为池沼,再起一车,计及二百馀尺。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

今平江虎丘寺剑池,亦类此制,但小小汲饮,不足溉田,故不录。此近创捷法,已经较试,庶用者述之。(所转上轮,形如匡制,易缴筒索。用人则于轮轴一端作掉枝;用牛则制作竖轮,如牛转翻车之法。或于轮轴两端造作拐木,如人踏翻车之制。若筒索稍慢,则量移上轮。其馀措置,当自忖度,不能悉陈。)

诗云: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久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

△水转高车

编辑

遇有流水岸侧,欲用高水,可用此车。其车亦高转筒轮之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旁用卧轮拨之,与水转翻车无异。水轮既转,则筒索兜水,循槽而上。馀如前例。又须水力相称,如打碾磨之重,然后可行。日夜不息,绝胜人牛所转(上声)。此诚秘术,今表暴之,以谕来者。

诗云:通渠激浪走轰雷,激转筒车几万回;水械就携多水上,天池还泻半天来。竹龙解吐无云雨,(前人有“像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之句。)旱魃潜消此地灾。安得临流施此技,楼居涤去暑天埃。(今都城已有高车用水飞上楼阁,散若雾雨。颇闻费力,故有上句。)

△连筒

编辑

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离水泉颇远,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节,令本末相续,连延不断,搁之平地,或架越涧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数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间。如药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诗所谓“连筒灌小园”。

诗云:刳竹作连筒,流泉一脉通;势虽由上下,用不限西东;远借居人便,常资沛泽功。伊谁凭好手,扶赴卧龙公。

△架槽

编辑

木架水槽也。间有聚落,去水既远,各家共力造木为槽,递相嵌接,不限高下,引水而至。如泉源颇高,水性趋下,则易引也。或在洼下,则当车水上槽,亦可远达。若遇高阜,不免避碍,或穿凿而通;若遇坳险,则置之叉木,驾空而过;若遇平地,则引渠相接,又左右可移。邻近之家,足得借用。非惟灌溉多便,抑可潴蓄为用。

诗云:刳木作槽身,架水自泉口;远引无崇卑,量移能左右;梯空越涧壑,穴高穿培𪣻。人能御天灾,岂非霖雨手?

△戽斗(戽,候古切)

编辑

挹水器也。《唐韵》云:“戽,抒(上与切)也。”抒水器挹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手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斗或柳筲,或木罂,从所便也。

诗云:虐魃久为妖,田夫心独苦。引水潴陂塘,尔器数吞吐。繘(居律切)(古杏切)屡挈提,项背频伛偻;搰搰(古忽切)弗暂停,俄作甘泽溥。焦槁意悉甦,物用岂无补?毋嫌量云小,于中有仓庾。

△刮车

编辑

(时掌切)水轮也。其轮高可五尺,辐头阔止六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先于岸侧掘成峻槽,与车辐同阔,然后立架安轮。轮辐半在槽内。其轮轴一端,擐以铁钩木拐,一夫执而掉之,车轮随转,则众辐循槽刮水上岸溉田,便于车戽。

诗云:创物须凭智巧先,溯流能使迅如川;一轮随手供翻转,众辐循槽入斡旋。已借机衡欹矮岸,顿教膏泽上枯田。桔槔戽斗虽云旧,试向车头较涌泉。

△桔槔(桔,古屑切。槔,古刀切。)

编辑

挈水械也。《通俗文》曰:桔槔,机汲水也。《说文》曰:桔,结也,所以固属。槔,皋也,所以利转。又曰:皋,缓也。一俯一仰,有数存焉,不可速也。然则“桔”其植者,而“槔”其俯仰者欤?《庄子》曰:子贡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洙汤,其民为槔。”又曰:“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不得罪于人。”今濒水灌园之家多置之。实古今通用之器,用力少而见功多者。

王契《赋》云:“智者济时以设功,强名之曰桔槔;何朴斫之太简,俾役力兮不劳。作固兮为我之身,临深兮是我之理。若虞机张,如鸟斯企。山有木,用工见汲引之能;巽乎水,自我成润物之美。不赢瓶而上出,何抱瓮之勤止?执虚趋下,虽自屈于劳形;持满因高,终见伸于知己。郑圃之侧,潘园之旁,沟塍绮错,畎亩相望;带嘉蔬兮映芳草,背古岸而面垂杨。欲建标以取别,能举直而自强。若垂竿兮匪钓,象爟火兮无光。不忘机以弃俗,乃习坎而为常。随用舍而俯仰,应浅深而短长。重泉之水兮不滞,九畹之兰兮益芳。虽欲绝学以弃智,其若得存而失亡?歌曰:大道隐兮世人薄,无为守拙空寂寞;老圃之道可行,何耻见几而作?”

△辘轳(辘,力木切。轳,力胡切。)

编辑

缠绠械也。《唐韵》云:圆转木也。《集韵》作“椟轳”,“汲水木也。”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毂,其顶嵌以曲木;人乃用手掉转(上声),缠绠于毂,引取汲器。或用双绠而顺逆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辍,见功甚速。凡汲于井上,取其俯仰则桔槔,取其圆转则辘轳,皆挈水械也。然桔槔绠短而汲浅,独辘轳深浅俱适其宜也。

仲子陵《赋》云:“木德标象,金行效事。与桔槔之用则同,比簨虡之形不异。井之勿幕,瓶亦汔至。当于要路之津,存乎兼济之地。忠也陈力而就列,孝也致养而不匮,圆转则智士之心,通流乃仁者之志;故辘轳之体一,有君子之道四。观其得位攸处,居中特立,从绳以寸工,假器以尺汲;自上至下者,念兹以有成,虚往实来者,释此而何执?利物不言利,急人之所急。舍之则其道可卷而怀,用之则其功可俯而拾。及夫挈瓶所施,悬绠所统,崇朝以闻乎三捷,永日何啻乎七纵?为万人仰,与天下共。其静也则无机之机,其动也则有用之用。德必不孤,贤亦有准。泉蒙者道为之庆,井深者心为之轸。无忘乎牵挛,盖存乎汲引。斯亦惠而不费乎,贤人之业,于是乎尽也。”

△瓦窦

编辑

泄水器也,又名函管。以瓦筒两端,牙锷(五各切)相接,置于塘堰之中,时放田水。须预于塘前堰内,叠作石槛,以护筒口,令可启闭。不然,则水凑其处,非惟难于窒塞,抑亦冲激渗漏,不能久稳。必立此槛,其窦乃成。唐韦丹为江南西道观察使,筑堤捍江,窦以疏涨。此虽窦之大者,亦其类也。

诗云:陂塘泄水瓦为筒,好在田夫启闭中。守口如瓶常处静,剸犀脱鞘忽为通。高低独限渊源地,早晚能施沛泽功。若道此中能救旱,只疑窟宅接龙宫。

△石笼(力董切)

编辑

又谓之卧牛。判竹或用藤萝,或木条,编作圈眼大笼,长可三二丈,高约四五尺,以签桩止之,就置田头。内贮块石,用擘暴水。或相接连,延远至百步。若水势稍高,则垒作重笼,亦可遏止。如遇隈岸盘曲,尤宜周折,以御奔浪,并作洄流,不致冲荡埂岸。农家濒溪护田,多习此法,比于起叠堤障,甚省工力。又有石𥫱擗水,与此相类。

诗云:谁编藤竹作长笼(卢红切),块石填来势自雄。䗖(丁计切)𬟽(丁孔切)有形横巨浸,鲲鲸无力战秋风。波涛已卷奔腾势,垄亩都归捍御功。拟唤六丁鞭尔去,若为能障百川东。

△浚渠(浚与濬同,开治也,深也。)

编辑

凡川泽之水,必开渠引用,可及于田。考之古有沟洫畎浍,以治田水,《书》云:“濬畎浍距川”是也。逮夫疏凿已远,井田变古,后世则引川水为渠,以资沃灌。

按:《史记》秦凿泾为渠,又关西有郑国、白公、六辅之渠,外有龙首渠,河内有史起十二渠,范阳有督亢渠,河北有广戾渠,朗州有古史渠,今怀孟有广济渠,俱各溉田千百馀顷,利泽一方,永无旱暵。所谓人能胜天,岂不信哉!后之人有能因其地利水势,继此而作,益国富民,可见速效。凡长民者,宜审行之。

诗云:疏凿为渠趁地形,昔时遗迹见经营。井田既废阡陌作,水利还从畚臿成。捷要济时通漕运,寻常决雨致丰盈。即将导达为长策,愿溉膏腴富上京。(汉武帝时,白公复穿渠溉田,民得饶足。其歌略曰:“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如云,决渠为雨。……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今燕地有后魏裴延隽所修旧督亢渠,及故戾陵诸堨,溉田百万馀亩。遗迹犹在,故有上句。)

△阴沟

编辑

行水暗渠也。凡水陆之地,如遇高阜形势,或隔田园聚落,不能相通,当于川岸之旁,或溪流之曲,穿地成穴,以砖石为圈(去声),引水而至。若别无隔碍,则当踏视地形,用策索度其高下及经由处所,画为界路,先引濬犁耕过,后复浚掘,及作甃穴,上覆元土,亦是一法。

如灌溉之馀,常流不绝,又可蓄为鱼塘莲荡,其利亦博。或贯穿城邑巷陌,及注之园囿池沼,悉周于用。虽远近、大小、深浅、曲直不同,然皆洑流内达,膏泽旁通,水利之中,最为永便。

此皆泉源在上,或在平地,易于通流。如水在沟下,当车水上之,溉田则一也。或遇田涝,则反能撤水下之,此又阴沟用水之变法。

诗云:川陆由来迥不同,岂知穴地得潜通。深邀别境无穷力,远济吾乡不旱功。花径有同流暗水,桃源误认出残红。却嗟疏凿劳民力,安得鞭驱万鬼工!

△井

编辑

穴地出水也。《说文》曰:清也。故《易》曰:“井冽寒泉,食。”甃之以石,则洁而不泥;汲之以器,则养而不穷;井之功大矣。按:《周书》云:“黄帝穿井。”又《世本》云:“伯益作井。”尧民凿井而饮。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今之桔槔是也。此皆人力之井也。若夫岩穴泉窦,流而不穷,汲而不竭,此天然之井也。皆可灌溉田亩,水利之中所不可阙者。

薛能诗云:“源远匠难寻,加栏底更深。汲新闻土气,凿彻见天心。滴乱瓶初发,痕移甃渐沉。云雷如震用,飞出便为霖。”

△水篣(簿更切)

编辑

《集韵》云:竹箕也。又笼也。夫山田,利于水源在上,间有流泉飞下,多经磴级,不无混浊泥沙,淤壅畦埂。农人乃编竹为笼,或木条为棬芭,承水透溜,乃不坏田。

诗云:瀑布中悬护土沙,飞流聚沫白生华,即看器用成天巧,积雪岩前走浪花。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