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亭先生诗集

1906年
卷一

玮尝闻之师曰。诗不徒作。言必有物。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夫所谓物者。关系天下盛衰存亡之故。而所谓志者。忠臣烈士忧伤慷慨之情也。非此二者则皆漫语矣。故曰诗三百篇。皆贤圣发愤之所作。盖非贤圣则不能作。贤圣而不发愤则又不应作。史公此论。实隆古太师采诗之主意而齐鲁言诗家之标准也。故诗有以言作者。有以志作者。以言作者。往往遗志而徒言。若今征逐游䜩。惟求工辞者之所作也。以志作者。良臣愿治。畸士效节。各有其志。皦如出日。然昌辰稀遇。穷者易工。有才无用。有怀莫伸。则古有深居简出以求其志者之所作也。故诗有由己作者。有由天下作者。由己作者。其辞止于嗟衰叹卑感时道景而作。唐宋而来。以诗名家者之所多有也。由天下作者。兴与时会。声与政通。圣神在上。则为昌明博大之音以广其聦。谄邪累位。则为愤疾怨叹之辞以救其失。故有美有刺。以讽以正。所谓主文而谲谏。故言之无罪。闻者足戒而作。汉魏以上不著名氏者之所不能无也。然在孔子之时。已叹诗亡。则今之所存者希矣。玮自弱冠。偶信及此。至今老白首不能易。然持而问世。未遇起予之赏。而往往与经生家龃龉。独李闻庵先生闻而喜之。谓与其师玄皎亭先生之言相契。亟取芜稿。以求正于皎亭先生。即蒙印可。辄取大集。介闻庵以求评阅于玮。沨乎泱乎。一扬一扢。几皆关系世故。根柢风骚。而毫无徇世徒言之疵。乌虖盛矣。既卒业。略注几句于行间。以致敬赏之意而归之。先生甚喜。以为深惬作者之旨。复介闻庵求弁卷之文于玮。自惟谫劣坚辞不敢当。约与闻庵及门。而先生遽游岱。为玮没齿之恨。先生哲孙云艸甫。复述先志。固请不已。既许之。而星霜再变。不能措一辞。非敢缓也。深惧先生著作之本意。倘有未契者存也。昔苏文忠为范丞相序文正之集。七年而始出。此事岂不大难矣乎。然范公文章。为勋德所掩。而高雅妙丽。为具眼者所必赏。自能行世而无待髯公之赞扬也。今皎亭先生品行峭洁。学问精炼。识力忒大。有未易测。不欲以诗文小技自显于世。而渊深博雅。为必传之作。岂藉玮之𬣡词也哉。特以曩日相契之深。必求芜序之志。或有人所不能与者。故终不能已于言也。嗟呼。昔者丁酉山先生。以诗雄视海外。而独心折于李藕船先生。求为其诗弟子。玮之浅薄。不敢望酉山先生万一。而忻慕之殷则玮于皎亭先生亦云。

岁在庚辰小春月。天水姜玮谨书。

先生以文学世其家。而不以文学自居。故人亦莫测其涘焉。不佞从游多年。得其梗槩。先生之才之学。实有过人。抽思摛藻。足聘大雅。而不屑为也。尝曰。诗文之源。虽云一致。然诗言志。文载道。则其途不得不各殊。而终归于一轨也。所谓古文。自班,马,韩,柳,欧,苏,曾,王以后。罕有接武。虽以北地麓堂诸人之才力。苦心复古。而终未免寄迹于两京之篱边。况下此者乎。叔世以还。文之称古者。不见其古而尚不惬于今。则风气所囿。孰能超乘。此吾所以未敢妄下一笔也。至若诗词则固有正变之别。而各自流出于衷情。使人讽诵而观感焉则一也。虽在草莱之中。渔樵之侣。遇境寄兴。陶写性灵。何不可者。是以寓心吟咏。登山临水。居闲养疴。俱有所赋。赋辄不收。惟恐人知。只是自遣而已。此盖先生谦挹之辞耳。其为诗也。出古入今。玉润珠莹。澹泊平和。不骛奇巧。不拘声律。自鸣天籁。有非近日摹拟北学者所可同年而语也。胤君济普。搜辑遗草略干篇。将付剞劂。非所以耀其末光显其声誉。实欲分藏于同志。俾寿其传之意也。故不求弁文于当世之高文大家。而乃求于不佞者。谓以不佞有旧于先生。惯承齿牙故也。义不敢辞。谨掇先生之旧日緖论以归焉。南阳洪显普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