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卷三 卷四

田制后录(上)

编辑

此篇。因论田制。而幷及乡党户口及凡条制之系乎制国用厚民生者。以倂附之云。

乡里

编辑

乡里。凡五家为统。有统长。十统为里。有里正。以良民年长谨直者择授。除其保布。○凡五家为一统。统外若有馀家不成统。则不可分属于远村。可称以馀家。附于其统。待满五家。然后置统。里制仿此。每十里。京则为坊。置坊正一人。以坊内内外舍免番生及有荫有亲中。择清平公直者差授。凡有公事。检举各里以行。有常禄。见禄制定给伺候四人。郊外则六人。○约以五百家所居地为一坊。又参地形便宜定之。按古者党鄙。虽以家数为制。然各有地分。不以人户繁耗而有所阔缩。如论语所谓达巷党。亦是地分定名。外方之乡亦如此。史传言某郡某乡人可见。外则为乡。即今之面置乡正一人。其择任职事廪禄同上。又主课审农桑等事。给伺候六人。邑内面四人○又每乡有穑夫即今劝农二人。分乡以置。以良民择授。掌收税传谕期限督纳事。除其保布。○凡乡当以垦田五百顷为一乡。然田之垦废不常。宜从元籍以七百顷为主。而须量其人户之稠旷。旷则多。稠则寡。多寡之限。不逾于六百顷。若城邑所居与工商多聚处。又量减。与九百顷。若地皆代耕处则又量加。又须参以地形之宜。以此定为一乡。详见郡县条。

凡一乡。又有乡约正。修明乡约。见乡约条。京中每坊又须依今坊契尊位。勿论大夫士。任其事而修定其制。一如乡约之为。古者乡遂无异制。而今中朝京府亦有约正。与外府同一规。高皇帝定制天下州县。皆有约正。而京府则京尹引约正亲至御前厅宣谕。

凡里中有流入人户及逃徙者。统长里正告于乡正。乡正状告于官。坊正同此若经半年不告者罚布。每蔽一户。罚布二疋。责于里正统长。

按乡党之制成。然后可以遂生养。可以行教令。可以同风俗。不然虽圣王。无以成其政化也。

朱子社仓事目曰。每十人结为一保。递相保委。如保内逃亡之人。同保均备取保。又曰逐年十二月。分委诸保社首保正副。将旧保簿。重行编排。其间有停藏逃军及作过无行止之人。隐匿在内。社首队长觉察申报。尉司追捉解县。根究其引致之家。亦一例断罪。次年三月内。将所排保簿。赴乡官交纳。乡官点检。如有漏落及妄有增添。一户一口不实。即许人告。审实申县行根治。如无欺蔽。即将其簿。纽筭人口云云。按此虽因社仓而言。其编户之素有约束。功罪相保者。亦可以见其密矣。岂若今本国荡然无纪哉。如欲设行旧法。守令必先择乡官。且与乡约相为表里。然后乃为得也。

户籍

编辑

○户籍每三年子午卯酉年成籍。藏于户曹本道本邑。京府则成两件。一留本府。一送户曹。外方则三件。一留本邑。一上本道。一上户曹。户曹皆具数入启。

户口式

户某部某坊第几里住。外则称某乡某里。某职姓某。谓姓名年几。凡言职者。自宰相朝官。以至工商仆隶。凡有所事。无非职。曾祖某职某故。凡生存者不书。故下至父母同。母某职某氏某。有前后母则并书之。○若庶子则既书嫡母曰嫡母某职某氏某。而又书其母曰母某职某氏某。下祖母母同。○凡妇人职。有官者妻则已具法典。庶人则称良女。婢则称公婢某私婢某。祖某职某。母某职某氏某。父某职某。母某职某氏某。若父亡而母侍居家内则书年几。祖母同。妻某职某氏某。年几。有妾则书妾某职某氏某年几。○王子只录己爵。而不敢书国系。寡妇无子当户者。称故某职某姓名妻某职某氏某。而录夫世系。庶人不知祖先名者。从实书以不知。率子某职某年几。妇某职某氏某年几。子幼未有职则不书职。未有妻则不书妇。女某年几。女若已嫁而夫亡无依。返而同居者。书故某职姓名妻某职某。被出者同。但不书故。雇工奴婢某某年几。雇工奴仆。有妻而同居。则亦依例幷录。○若有率居弟妹。则依例幷录。而书于子女之上。若弟与子死而其妇同居。则书亡弟某职某妇。亡子某职某妇。凡同居户内者。自生齿以上。悉为开录。末段书户内大小都计男口几女口几。家长具年月职姓名着押。

每乡末段。书已上户几内。男口几女口几。每邑末段。合诸乡通计。具录如右。每道合诸邑通计亦如之。以至户曹。合诸道亦如之。

学生之妻。法典既无职名。当书以良女。然学生虽未仕。而既入学治士业。则与农工商贾。其分有异。宜自国家定其名号。如孺人安人之例。而未入品内。著为法令。为当。外舍生有荫内禁卫忠义忠顺卫在士列者妻。皆当同之。又为人妾者。亦当书以良女。然公卿大夫之妾。一同凡民。事亦未妥。按唐制一品媵视从六品。二品媵视正七品。以至五品媵视从八品。凡置媵上其数。补以告身。宜定其制。六品以上妾视孺人。二品以上妾视端人。今国典孺人九品。端人八品。依此品而别定其名。如此著令为当。今于题主铭㫌。学生之妻。借称孺人。庶妾妇人。莫适所称。若国家定制。则无此冒假之弊矣。

或曰士夫妇女书名。有骇俗见如何。曰女子本无没名之理。礼女子许嫁。笄而字。考之汉晋史传。虽后妃亦载其名。隋唐以后。乃无见焉。至于我国则士夫妇女。牢讳没名。至如神主陷中。亦疑书名当否。此乃习俗之野也。曰礼妇讳不出门何也。曰此则非此之谓也。谓人讳其先世妇人之讳。自是其家之事。只行于家内。而不得行于外也。故古者入国问其国之讳。大夫之所。有公讳无私讳。皆其所讳之分也。盖妇人从于人者。故虽有其名。而人之称之也。必以其夫家之号。而无直指其名之事。其自称也亦然。若今称某宅某妻之类是也。虽施所尊亦皆然。所谓妇人不以名行者也。常时行用。固当如此。至于版籍则纪天下人数。献于君上。藏之公府。后世子孙。亦得以考其世系名讳者也。事体有异。岂可没名不书乎。曰是则然矣。奈今俗至死厌避何。曰俗者法使然也。苟国家定制而自王子女皆书。则士夫以下。安有厌避之理。俗既变矣。则人之以不书为辱。如今之以书为耻也必矣。○或曰氏字本若代其名者。然书氏而又书名如何。且氏字似尊称。以至庶人亦称之。无乃不可乎。曰不书氏字则无辨于男女矣。且氏所以别其姓也。贵贱通用何嫌。盖上古庶人无姓。唯分土封国者。锡之以姓。然后有姓。中古有封邑勋德者。又命以邑号。若祖字为氏。以别其族焉。此所以唯贵者有姓若氏也。自周末以后。以至今日。则子传父姓。贵贱皆同。而氏字只为别其姓之称。此则虽后王于作。在所不易者也。苟为别其姓也。则贵贱通用。有何不可乎。若以为尊之之称。则版籍者上于君上者也。虽卿大夫妻。岂可书氏耶。○或曰难变者俗。且贵贱有辨。贵者则书以氏。而贱者则书名。亦似为宜。曰若谓俗难遽易。姑且仍今。从徐以改则可也。若以此为宜则不然。凡纪籍之法。贵贱同式。贵者书夫人。贱者书某婢。此乃有辨。若贵者不书名。而贱者书名。则岂非异其式耶。苟异其式则等位连次之际。必启纷争之弊。为法不一不公而能善行者。未之有也。或又曰今士夫妇人例为书氏。而其女子不可书氏。又难于书名。故辄漏不书。议者以为虽漏无妨。此或无妨否。曰士夫女子无补丁役。非版籍所紧云者。乃今世无知之言。不足论也。夫版籍者。纪人数者也。是以王子王女之家。亦皆献数书籍。此乃自古王典之大纪也。不然如周礼雍州三男二女。杨州二男五女之类。虽圣人何从而考验乎。

今国俗奴婢异地居者。亦皆列书于户籍中。甚非事理之当。夫户口本以籍其户内之人口也。是以别居者则虽亲子。别自为户而不入于其中。况奴婢乎。以子则不书。以奴婢则书。是何道理。凡奴婢不在户内者。勿许幷录。或曰奴婢之法。今既未改。则外居奴婢亦令幷载于户籍。以凭后考。亦止争讼之一端。虽非户口本意。亦似无妨矣。曰若如此言。当别置簿。记以处奴婢。岂可混入户籍。淆紊法纪乎。且令许录。凡户籍之法。一口漏脱。增减年岁者。皆有其罪。若有法不行。则已苟画一行之。远居奴婢子息名数年岁。势不可尽详。不几于枉犯者之多乎。盖奴婢以世之法。本非正当道理。故事事如此。

一。户籍漏脱者。依本律外。朝官不许出告身。儒士不许预荐目。

一。凡士夫及庶民寓居者。亦依古土断法。一从所居著籍。系注某年月。自某地移居。

一。户籍成册纸札及书役支费。皆以经费减下。每五十口一斗为式。○今户籍时则辄称户籍纸价米。逐户收米。非但事理不当。小民尤惮于入籍。直宜罢之。

一。凡定税。兵以田调。役以顷夫闲户。二者亦有常式。不可逾。此外则皆给价雇役。断除家口之役。古者户口之明。而后世多图脱籍者。专在于此。

高丽末。宪官启曰近来户籍法坏。守令不知其州之户口。按廉不知一道之户口。当征发之际。乡里欺蔽。招纳贿赂。富壮免而贫弱行。贫弱之户。不闻其苦而逃。则富壮之户。代受其苦。亦贫弱而逃矣。其任征发者。愤乡吏之欺蔽。痛加酷刑。割耳劓鼻。无所不至。乡吏亦不堪其苦而逃矣。乡吏百姓。流亡四散。州郡空虚者。户口不籍之流祸也。愿今当量田。审其耕作之田。以所耕多寡。定其户上中下成籍。又都堂启曰旧制户口必于三年一成籍。近来户籍法废。愿仿旧制施行。其无户籍者。不许出告身。按后世以户定役。故分为上中下等户。若以田出兵则但明其户口而已。不必立三等之名也。

大明律户口籍条

脱漏户口。凡一户全不附籍。有赋役者。家长杖一百。无赋役者杖八十附籍。若将他人隐蔽在户不报及相冒合户附籍。有赋役者亦杖一百。无赋役者亦杖八十。若将另居亲属隐蔽在户不报及相冒合户附籍者。各减二等。所隐之人。并与同罪。改正立户。别籍其同宗。伯叔弟侄及婿。自来不曾分居者。不在此限。○其见在官役使办事者。虽脱户。止依漏口法。○若隐漏自己人口。不附籍及增减年状。妄作老幼废疾者。一口至三口。家长杖六十。每三口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入籍。○若隐蔽他人丁口不附籍者。罪亦如之。所隐之人与同罪。发还本户附籍。○若里长失于取勘。致有脱户者。一户至五户。笞五十。每五户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漏口者一口至十口笞三十。每十口加一等。罪止笞五十。本县提调正官首领官吏脱户者。十户笞四十。每十户加一等。罪止杖八十。漏口者十口笞二十。每三十口加一等。罪止笞四十。知情者并与犯人同罪。受财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若官吏曾经三次立案。取勘己责。里长文状叮咛省谕者事发。罪坐里长。按明制以百家为里。

按为国之本。在周知民数。民数不周。事不均一。事不均一。虽欲兴治。不可得也。是以先王周知万民之数。以分九职焉。司寇献民数于天子。天子拜受之。其敬之重之也如此。后世为人君者。能识此义而知其数者鲜矣。然不均其田里。制其乡闾。而欲徒恃于刑法之末。则亦无由可周矣。

君上拜受一节。今不敢直书条目中。为人主者所当深省而必行之也。京府及四方长吏上籍时。亦皆拜以送之。

漕运

编辑

○漕运复旧制。诸道漕税皆收纳各仓。运以漕船至京。旧制畿内及凡近京邑。直纳京仓。诸道则量其形便置漕仓。诸邑税各以附近纳于所属之仓。以漕船漕卒运至京矣。近世以来。沿海邑不纳于漕仓。而赁私船直运于京。事多未妥。当复旧制。

沿海邑直上纳。盖出于丁酉乱后。其弊也赁载私船。沙格不齐。官令勒定。民间多害。各自发船。护送难及。易致偸败。再征于民。如此之事。固非一端。其苟且不成国家事体甚矣。然今欲复旧则民亦不愿者。以诸仓相距太旷。駄输之费。倍于船价故也。宜复旧制而见在仓外。量宜增置漕仓。以便民输可也。

今见在仓此拟增置。

牙山贡税串仓。瑞山又置一仓。

沃沟群山仓。旧德成仓在咸悦。中宗朝移于此。为群山仓。仁祖朝又分置罗岩仓。今复移罗岩为圣堂。此则当还罢。合于群山也。扶安置一仓。县南境黔毛浦。今设黔营仓。可仍置。海南境置一仓。宜于灵岩南境。连境处。

灵光法圣仓。顺天置一仓。

罗州荣山仓。今废当还设。泗川置一仓。

右海运仓昌原。

忠州可兴仓。

原州兴元仓。

春川昭阳仓。

白川金谷仓。

江阴助邑浦仓。

右水运仓昭阳以上左道。助邑浦以上右道。

按高丽初。南道水郡置十二仓。以便漕运。其在沿海者十。而本朝只置若干海仓。未知其故。盖丽自毅明以降。国乱无政。祖宗之制。鲜有不废。至其季世。倭寇纵横。劫掠海邑。南道租税。多从陆路以运。恭愍时令量地远近立院馆。复傍近人民。以应运米止宿。其时事之剧可见。国初承其弊。沿邑为墟者尚多未复。其未尽设海仓者。想亦以此。厥后因循以迄于今。今当量宜增置。以复古制也。或以为置仓稀阔。为避海路险处也。若然则本邑直上纳者。独不由其险处乎。

高丽漕仓高丽至成宗朝。凡州郡关驿江浦之号不雅者皆改之。故并著前号以识之。

丽初南道水郡。置十二仓。忠州曰德兴。丽水浦。前号金迁浦原州曰兴元。银蟾浦。前号蟾口浦。牙州曰河阳。便涉浦。前号打伊浦。富城曰永丰。临陂曰镇城。朝宗浦。前号镇浦。保安曰安兴。济安浦。前号无浦。灵光曰芙蓉。芙蓉浦。前号阿无浦。罗州曰海陵。通津浦。前号置乙浦。灵岩曰长兴。潮东浦。前号薪浦。昇州曰海龙。潮阳浦。前号沙飞浦。泗州曰通阳。通潮浦。前号末潮浦。合浦曰石头。螺浦。前号骨浦。又于西海道长渊县置安澜仓。海苇浦。前号苇浦。仓置判官。州郡租税各以附近输诸仓。翌年二月漕运。近地限四月。远地限五月。毕输京仓。

各仓漕卒。以海滨本仓附近画定。受田一顷。给保二夫。海南以下漕运时。又人给米五斗。泗州以下给米十斗。此只论其当番乘船者。皆以原米会减。分二番遆乘。非漕运时则但轮定二人。看守本船。○凡漕卒常佩腰牌。其制与水军同。但书某仓漕卒。篆烙漕卒二字。其额数则随船多少以定。○即今漕卒居山郡者。水陆军换定。及画定后。移居者刷还等事。并依水军例。○今水运所属近畿漕卒。则名以水夫。当同名为漕卒。亦以江边本仓附近画定。受田一顷。给保二夫。分二番。其制并同。

各仓漕船。量定其数。参酌本仓所纳平年田税多寡大数。量定船只。如某仓几只。某仓几只。皆有定数。大㮣水运诸仓。一岁可三四运。贡税串仓海路不远。亦可再运。海路远处。不可再运。亦须量此以定船数。既定则漕卒之数。从可知矣。新造改槊。皆官给其需。今漕船令漕卒水夫等自备。故漕卒辈不能堪。其在事理。甚无谓也。近年以来。虽给复户。而亦不能以此支费。当自官给定其需。而复户则罢之。○凡海运船。每九年新造。三年改槊。又三年再改槊。新造需米一百二十斛。即今八十石。依战兵船例。二十五斛则以其旧退船和卖添补。而给九十五斛。什物等亦在其中。改槊三十五斛。水运右道水下船。每缺年新造。缺斛内。给缺斛缺。左道水上船缺年新造。缺斛内给缺斛缺。皆以本处经费会减支下。亦三分一以钱。若凶年则依式减十之二。○凡漕船随造烙印。或不用心看守。以致朽破。或见失火烧。并重论。漕卒水夫令自改备。若未限满而新造改槊者。令自改造。每至其限乃给。

大典海运漕船。荣山仓五十三只。法圣仓三十九只。德成仓六十三只。都合一百五十五只。漕卒都数五千九百六十人。分二番。水运右道水下船二十只。水夫二百九十人。左道水上船五十一只。水夫三百六人。亦分二番。今以此数计之。每海运漕船一只。漕卒三十六人有馀。分为二番则每一番十八人零矣。其有零数。即是统领千户之数也。如是则漕卒虽但给保二丁而无复田之事。亦不为苦矣。即今漕卒之残苦不胜者。原数缩为一番。而征赂侵费百端故也。宜止如旧法。而官给造船之需为当。若水运则水下船每一只水夫十四人有零。而水上船每一只水夫六人矣。分为二番则似为太少。未知果如何也。今闻群山仓漕船十五只。法圣仓二十六只。罗岩仓十只。牙山仓旧无船。今有十六只。一船漕卒十六名。幷户保四十八人云。是缩为一番也。故每主保一人。各给复一结。新造船之岁则加给复云。水运则云云。

高丽靖宗时。定十二仓。漕船之数。石头,通阳,河阳,永丰,镇城,芙蓉,长兴,海龙,海陵,安兴各船六只。并哨马船。一船载一千石。德兴二十只。兴元二十一只。并平底船。一船载一百石。此皆十五斗石。

凡漕船海运。以哨马船。长七十尺。腰广二十二尺。○以营造尺从四舷以计。下同。限载八百斛。即今五百三十三石五斗。○极载则可容千五百斛。而从轻以载。故定八百。每一船定漕卒三十六人。分为二番。每一番十八人。乘船以行。此外又有领船及判官吏隶等名数。○每船有领船一人。领船加给保一夫。仓判官择报海运使以定。漕运时。不谨行船败没者。领船初度杖一百二度。全家徙边。漕卒各杖一百。若遇风变非人力可及者。不在此限。○押领判官五船败没者。降半禄六朔。十船尽夺告身。○水运右道以平底船。长缺尺。腰广缺尺。斛。每一船定漕卒。今名水夫。○此缺数字。人。分为二番。每一番缺人。乘船以行。○其领船等及凡事皆同上。左道亦同。左道以平底轻船。长缺尺。腰广缺尺。斛。每一船定漕卒今名水夫。此缺数字。人。分为二番。每一番缺人。乘船以行。

正月初旬始开仓。二月望前毕收税。可兴仓。岭南诸邑则限二月毕收。当该官先期点检船只漕运。皆三月内发船。水运则二月为始发船。○凡行船。依法作䑸以行。器械备具。以备不虞。发船日期。传通于沿海各镇各邑。○漕船过行沿海各邑境内屿草上下内外。以长大木立标。书某邑某屿草。虽潮满。勿令沉折。使船上人远望预避。各镇送兵船地境。待候指路。次次交付。给文以凭后考。不用心镇将。启闻论罪。○故令败船盗用明白者全征。事涉疑似者征三分之二。败船明白者勿征。受盗用人赠遗立证者。以窃窝论。○田税载船时。幷载私物者。领船及物主。幷全家徙边。所载物没官。不能检举官吏。启闻论罪。知情加等论。○漕卒有故则以保内人告官代送。私自代送者。代及代之者。并杖一百。不检举官吏罢黜。其亏欠米谷。征代乘者。○领船漕运时。侵剥漕卒收米布者杖一百。○漕运所近处。兴贩人一禁。犯者所持物没官。许接者及官吏不检举者论罪。漕运船到泊。户曹堂上同承旨点检以启。仓官量纳。海运使若押领判官。亦同坐监量。○京仓不趁时开纳。留滞漕卒者。当该官从重论罪。○漕卒自到泊点考日。给料回还时。则给牙山仓助邑浦仓五日。群山仓八日。法圣仓十日。荣山仓十四日。可兴仓四日。料人日米二升为式。他仓仿此。判官数内从隶乘船回者亦同。○凡监纳斗斛。依法校正。烙印。行用高重。斗量不平正者。监纳官从重论罪。各仓斗斛。每三年载来京仓相准。○运米亏欠者。征其船人。领船倍漕卒。凡税米一斛。给耗米一升。即所谓加升。然今则加收于民。此以元米减下。以充转输耗欠。其准量者亦不纳其米。以为谨慎漕运之赏。又今有自各仓载船负价。到京江入仓马价米。皆加收于民。载船负价则依今收民。入仓马价则以元米减下。

高丽制。凡漕运限内发船。因风失利。梢工三人以上。水手杂人五人以上。幷米谷漂没者勿征。限外发船。梢工水手。三分之一败没者。其官色典梢工水手等平均征纳。又文宗七年。三司奏旧制税米一石。收耗米一升。今十二仓米输纳京仓。累经水陆。欠耗实多。输者苦被征偿。请一斛增收耗米七升。制可。三十三年。判公私漕运米谷。梢工水手等托为败船溺水。私自分用者。幷令征之。

海运判官。升为海运使。正三品

押领官不以各镇万户差定。今以万户差定甚非设镇备不虞之意而仓设判官。每仓一员如海运使郞官之例。使之押领。而佥万户及水使则各其分界内送兵船护送。其不谨护送者。押领判官紏饬。先治下人。又报观察使若海运使。○法令有漕运船水使,佥使,万户。各其境内领兵船护送之文。然诸仓漕船过去非一二运。镇将事难常待水次。亦难及时出往。依近例水使佥万户皆定送兵船。护送为当。又漕运海路分定界地。专委镇将。勿委本官。或有两镇相距二百馀里。各其分界太悬远者。则如此处委诸本官似可。然水镇则既有常番水军。又有常待兵船矣。本邑则无此当定。除浦民若干户。免其身役。使以此轮番往护。又定置一船。然后可无侵剥凡民之弊。而事乃可行。不然则终归。于如今。只益弊端。而名存实无矣。其不谨护送者。镇将论罪。勿如今征米于其邑之民。虽如此。若有败船则其邑守令即驰到其处。聚会浦民与镇将。一同拯出。报上司。其拯米分给近面人户。依例晒纳。

海运各仓判官。海运使荐望。只一望户曹更审。移吏曹。启授秩以正八品。仓本邑及四邻邑。前衔参下官以至内舍免番生。极择清刚有识者。备状荐望。○禄则常给正八品禄。月七十斗。以本处经费会减以支。又给伺候六人。判官在家时。有公事往来。则轮遆以应使唤。无事则否。在仓收税及乘船押领则又别有吏隶。收税时。同各邑守令监量以收。海运使所到则与判官。同守令监收。分载时。同海运使监载。运使未及则亦使判官监载。仍乘船押领。判官在仓则书记一,使令二,及唱一,厨子一,通引一。以上自开仓收税日。至分载。皆会减给料。人日二升为式。乘船则又有吹手二。皆以漕卒内别定其数以待。亦定以二番。到京。同当该官。监量以纳。到京肃拜纳仓毕。又下直肃拜。乘驿而还。○到京肃拜日。至纳仓下直日。给料日米一斗为式。每瑞山以上六十船。海南以上四十五船。顺天以下三十船。无败欠到泊者。赏加一阶。一运船数未满则通二三运计之。六周迁官。考阶以迁。同他官例。○若有侵渔漕卒偸滥米谷者。启闻重论。治以赃律。并罪举主。○又各仓置库直二人。有常禄。月米六斗。禄减于官隶。以受全田故也。○又各仓皆定公事纸地铺陈价米。繁处十斛。简处七八斛。以本处经费会减以下。○判官在仓及行船时粮馔凡资。皆入禄米。至于菜盐微琐。一无所敛于吏卒。

水运判官罢之。亦仓设判官。

水运与海运所殊者。运路难易之有间尔。其设仓之制。当无所异。今仓无定官。而杂定差使员收税。事未合当。今海运水运。皆田税纳仓时。监司任意抽差道内守令。往留于仓。同监收税。谓之差使员。不但其间众弊极多。监收官与领运官各自异人。元非事理之当。当一如海仓。仓设判官。令同监收税。仍使押领输纳也。凡事一同海仓。但水运与海路。难易有间。无各境乘船指路。无领官赏加阶事。又其使令二人兼吹手。○既仓设判官。使之押领。则今水运判官只为诸仓押领之官。自当罢之。盖海运则远且重难。故特置海运使。以总督诸道矣。此则当直隶户曹也。○其择荐如上例。但户曹荐望移吏曹。亦必以其邑及邻邑人。若兴元,昭阳仓则税米数少。岭西地旷。故其势不得合置一仓。而收税则少。以本邑判官兼其任亦可。亦令定书于其官衘。○岭西邑本邑事亦简省。不比南方。兼此亦无废事之患。

漕卒之苦。皆由于官司征敛无状。自户曹海运使。以至仓官。不得敛一升米一叶芚一条木。户曹或以露积用茅芚则给价以贸。○犯者皆治以赃律。○今闻漕卒之苦。不一其端。田税收捧时。所谓差使员称以纸价米。又称落庭米。如本米千石。则必加捧百石。海运判官又私相分用。而押领监官幷下人等粮资。皆自漕卒办出。故所谓押领官者从而效尤。一行支供之外。又每船征米一石。至京江则又有所征。海运判官又每船例征一石。户曹又每船收长木二十条茅芚二浮。海运判官又收如是。押领官又收如是。京江居人称以主人。辄来船中。每船征米二三石或四五石。唯其所欲。盖此习则废朝时诸宫家诸宰家闻漕卒之至。则或称逃奴一族。或称逃奴接主。而竞为囚禁漕卒。漕卒不胜其虐。先以税米赂之。而又出月利贸米于京以纳仓。归而逃亡者多。其月利又无称偿处。则勒定京江人为某船主人。征于其人而使其人又征于漕卒。以致如此。今则此弊小息。而所谓主人者犹有旧名。故虽一不作主。公然来夺矣。其回粮则虽如法给之。而仓下人例为受食。漕卒不知有此。其来已久。此等诸弊。有若旧典。为官员者捧之不疑。略无所耻。此外趁不开纳。久待京江。及凡下吏辈百般索赂之弊。有不可胜言者。是以漕卒一人一行所费。少不下十馀石米。又海运判官丘债及其下人立番价。皆自漕卒办出。又千户统领等。今则但为海运判官支役之人。造船时领聚漕卒米布而已。例不一往乘船云。至于税米滥捧之弊则又无有纪极。本以输纳之际。未免耗欠。故有加升之米。而户曹又例纳加升。上下交征。人心既陷。则漕卒辈亦多奸巧无状。虽知被征。而争相偸滥云。至于近畿水夫之苦。则虽曰稍歇于漕卒。而大㮣皆然云。

岭南中道岭东诸郡及凡远水路处漕税。依例折作绵布麻布白䌷等。駄运用车则以车运上纳。皆随其土所宜。岭南以绵布。岭东以麻布。海西远水邑以绵布白䌷。凡绵布以六升。麻布以六升。䌷以十二升。皆以长三十尺广七寸。密织为式。绵布一疋准米六斗。麻布一疋准米六斗。白䌷一疋准米十二斗。若粟米黄豆则又量当以定。皆豊凶永定。○凡公私所用布帛升数尺长。皆以此为式。○本国之制。布帛以三十五尺为一疋。按古者以周尺四十尺为一疋。故曰四丈为疋。今虽以三十尺为疋。以布帛尺计之也。比古则长。西北两界邑留储。以充军资。若两界内邑亦令上纳。则关西山郡以䌷。岭北以麻布。直路费广处量留。以为本地支用。

皆于原数内。公减駄价。依今大同所定刷马价例。本官定色吏领去以纳。所经各官亦定吏隶。境内护送。凡税钱闾里布上纳。皆同此。

经费

编辑

○经费一以经税。其行用如今大同制。断今科外之赋。一以经税之入。制为百用之式。凡今贡物进上。凡百调度及州县各项支用。皆入经税中。以至人夫刷马。尽入其中。不复一毫别征于民。其为制因今大同事目。而变通其未尽者。皆一一明定条式。通国均行。使邑不殊制。民无杂役。○此只是经税经用。本不必举论大同字。而今国制田税尽输于京。而别有贡物进上。又外官之廪不入经税。而别自官捧。凡有事为。皆别定于民。故未免有税外之敛科外之赋。至其弊也。杂役渐重。因为常赋。四方苦歇。亦甚不一。近世有欲量其需费。通均出米。自公家定用制式之议。是以今凡百费用。自公有定支。凡百力役。自公给其直。而不复别调民役者。称为大同法。今若只谓经税经费。而不言大同。则人或不察。徒知经税之充于常计。而凡有事为。别为调役。则将复有税外之敛矣。故举今俗称以明之。但今之大同。是量出为入之规。而此乃量入为出之制也。然所收有定制。而不复种种调敛则同也。○唯济州田税不漕京。定以土贡。但今之贡物太烦重。宜酌其税入。此除其本处廪禄军资诸色经费而计。以定数。其进上亦酌宜省定。以礼贡献。每岁一次。唯橘柚之类。则以其成熟时别贡。亦定以一二次。然皆自其牧官均行此法。一依定式。凡物皆给价以备。勿别征于民间。其系工造者亦给工价。

各司该用诸物。皆量定其数。以今贡物数目。更为酌量定数。其不切于国用者则蠲除之。既定其数。逐司开某物若干。某物若干。皆有籍案。○凡祭享物品。亦明定其数。今宗庙凡百琐物。尽为荐新。亦似烦屑。如此等事。皆当酌合事宜。定其常式。○其系御供进排者。悉移于司饔本司。皆自京募定贸备主人。如今贡物主人。亦可称为主人。以漕税优给其价。比常价或倍或簁。丰凶永定。米钱参半。或布钱参半以定。使其主人辈知有一定之法。得以预为周旋。懋迁有无。自食其利。而无阙所纳。此外凡物。皆自京贸。一芥勿定于外方。监司亦自营贸。勿定于各邑。若或分定于外方则虽会减其价。凡物价贵贱。有非远地所悬断。故主司例多折给廉价而责其精美者。且其点退之际。吏缘为奸。千百其端。一弊之生。害归万民。当自朝廷先端其本。慎毋分定。以为列藩之则。此若不除。是自贼其民。自病其国也。

或者以为本国异于中国。物货不通。百物若自京贸。则虽优定其价。物货终不凑集。各司未免临用阙乏之患。此言似然。而实不然。诸物之不自京贸久矣。若设行之初。则容或有此。不出二三年。浮言渐息。京外物货。大开流行。从前物货之不行。正以其不用价贸故也。我国道路阻隘。不似中国。而人之趋利避害之情。则天下无不同者。既优定其价。则利之所在。人必趋之。虽欲禁止。亦不可得也。或者之言。断不然也。况今诸物。名虽贡纳。其实备自本地者。百无一二。皆京人私征价赂。而自京防纳矣。据此尤断其不然也。

设令有远方之物。自京难办贸者。则既定京价。即所给主人之价。然后以其数准除所产官上纳之税。令本官募定贸备之人。准给其价。仍令为使。俗称贡物父老。以纳于该司。永定其人。永定其价。一如京例。一路刷马则自当依例给之。○设令不得已有外定之物。当如此定式。而一物不可分定于诸邑。○即今已行大同邑。若本地备纳之物。则虽京司会减其价。每不时分定。而无永定之式。本邑亦无永定其人其价之事。官自征出。故例多责办于民。民不见其价。终未免为叠征。而其间节节防索贿赂。不可胜言。必须如此而后可祛民弊也。○诸道进上。监司亦自本营依式贸备。不可分定于各邑。设令有不得已定于各邑者。则亦一如此例。

任土作贡。虽称古法。今之为制。则未免生弊。莫如大同之均平无弊。盖贡物纵使定之一以土宜。京司分定于各邑。各邑分征于各面民户。名色不一。物品难齐。于是京吏刀蹬于邑吏。邑吏刀蹬于面差。面差刀蹬于齐民。节节衍数。节节索赂。节节增弊。其间奔走废事者几人。督迫捶橽者几人。往来粮赍夫马价费又几许耶。是以国家所捧一物之微。而民间所费万倍其数。而亿兆无不受其害矣。况土产昔有今无。或岁有得失。而未免有贸诸远方之弊乎。况今不问土产与否。田丁多少。而燕山荒淫之需。因循不改者乎。况今政委胥吏。而百事贿成者乎。夫如是故。恣其溪壑之欲者吏胥。而深受其害者。国与民也。若如大同之法。则米数有定。民知一番均出而已。有何弊乎。假使各司凡物。有加于所贡之数。而过给十倍之价。民之侵苦则可减十之九矣。盖古者封建则诸侯之国。不得不贡厥土宜。非唯礼当如此。设令所贡之物。有欠精美。不过责其主者之过而已。必不有点退之举也。故能无弊及于民。今则异于是。京中所用百物。皆定于外方。而办出者民间。点退者京司也。一番点退。其害无穷。夫执点退之权。以临有口无言之民。安能无次次刀蹬之弊乎。此所以莫如大同之均平无弊也。虽然王者之取民。什一税外。更无他敛。古者方国所贡之物。亦是以什一税入市贸者也。说详吕东莱论禹贡贡赋语。今之税外有贡。本非古法。必以经税之入。依今大同例定贸。然后乃为尽善也。任土作贡。虽曰古法。详考古制。则有不如今之所谓者。盖古者畿内则有米粟之输而无贡。畿外诸侯乃有贡。而所贡之物。亦自其国以什一税入。贸备以贡。民之所出则只是田税而已。今则既有田税。又有贡物。而其所谓贡者。令逐郡逐县。皆供百物。而别征以纳为法。如此则安得不弊。此所以名同而实则异也。

○御需定其常数。每岁以漕税画入。以古者国君十卿禄之制。准定其数。以其数内量支司饔尚衣两院诸需磨炼。而其馀亦有常数。此则以为宫中之需如此。而内需司则直当罢之。

御供所需。该司一衙门专掌其事。罢今各司逐日进排之规。司饔院专掌其事。依中朝制酌量一岁御供支用之物。凡物皆倍簁其价。以本院所藏御需米钱。给定主人。如今贡物主人之为。而直纳本院。如酱醋酒醢之类。则自本院精造藏贮以用。各有主者次知。当该官员监饪以进。详官制职掌条。凡供上宣饭馔品器数。皆当酌量旧例。定其常式。

按古者国君十卿禄。而君及后夫人其裘服之费。从御之养。凡百宫中之需。无一不入于其中矣。以今而酌古意。则宦官别监之类。当别有其禄。若侍女则当入于此数内也。宫安廪料。定以月二斛。而减折依常。准给冬夏衣资为当。若有职者则自当有加也。又侍女当酌定其数。此古者所以侍女皆有定数。而不至于无节者也。

世子殿则当别为磨炼。定以五分御需之一。诸王子王女。既长出阁。则亦皆有本禄。

按古者天子之太子。食采百里。与诸侯封同。则世子殿以五分之一为定。似为优赡。

大妃殿当别为磨炼。定以六分御需之一。大妃殿侍女之禄。亦人于此数内。○此当磨炼时。别以此数添合于御需数也。非谓分异各供也。

先王后宫则当别有其禄。

揆以事理。国君后妃后宫。则当入御需内。若大妃则当别为磨炼。至于先王后宫。亦当别有其禄也。或曰圣王之制。自天子以至庶民。所养各有其分。于其上下差等之定。已无不各极其当矣。卿大夫有亲者。自以其禄养之。而国君则别定母后之俸。无乃近于后世抑臣谄君之为。而未合于圣王至公之制耶。曰恐不可以此而论。若以一国君民。事先王如在之意推之。则当如此也。

谨按自古人君。未尝不欲其国之治。而治少乱多者何也。先为非法之制。以率一国故也。至若我国。则自昔僻陋。凡制度规为。初失其当者多。又非中国比矣。今若一举古法。定为经制。则不唯御用至赡。御膳至精。在前诸弊。皆自蠲除。而冗司可合。冗官可省。内云私财。亦可以罢。诚如是则可以苏万民之病。可以服天下之心。可以国富而兵强。可以成教化而致太平矣。圣王承天之政。莫此为急。忠臣爱君之道。莫此为实。

○各道所献。正其礼贡。改今进上之规。简其土宜。合于享上者。馀悉蠲除。凡物皆酌定数目。罢今逐月进上之弊。每岁一次。于正朝拜笺时。以礼贡献。然其措备也。各物依京定价。即各司所给主人之价。会减本处经费。外方经费。皆其留税。自监营定贸备人。准给其价。其有用工者。则亦依式给价。规制详工匠条。监司亲监封裹。宜令贸备者仍为陪持人。其一路亦以刷马自当。依常例给价。如此而勿为分定于各邑。兵水使则无贡献。○古者诸侯礼献。以其国之所有。天子有辞让而无征求。此盖至义也。凡诸道贡献之物。监司敬备礼献。朝廷亦受之以礼。设或欠精。但当谪其道主之不谨而已。不可点退其物也。

贡献物献受之节。亦当正其仪式。唐元朝仪亦有可取者。参取以定。当于元朝。百官将朝。承旨先以诸道笺文。别为一按。俟于承政院。礼曹以诸道贡献物使者。即陪笺差使员执其可执者。馀则使人皆陈于朝堂前。使者就位。百官既朝拜。承旨前跪启笺文。礼曹堂上进跪。启称诸道贡物。请付该司。承旨前承教。退称教曰可。礼曹郞官受而出门。执物者随之。及百官礼毕罢出。礼曹退以贡物取旨以处。其当用于祭享宾客供上之类。各分付所司。其当内入者内入。其可付户曹者则付于户曹。皆禀旨以处。如此为当。

栗谷告于宣祖曰今之所谓进上者。非必尽合于上供也。细琐之物。莫不毕献。水陆之产。搜括无馀。而真择其可进于御膳者则亦无几焉。古之圣人。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虽使进献之物。一一皆合上供。亦当减省。以舒民力。况以不急之需。残伤百姓者乎。

按王者之制。贡献。下供以义。上受以礼。苟以礼义则事皆当理。宁有弊乎。唯其失于礼义。故有不可胜言之弊。今之所谓诸道进上者。多是羞膳之物。而名色甚繁。细琐无遗。逐月封进。月或再三次。京畿则逐日封进。此则亦非国初所有。始于中叶云。监司有不能亲监。初以诸邑守令代监以封。守令亦不能尽监。今则以京畿六察访轮代。皆于常税之外。分征列邑。列邑又征敛于民间。其间阶阶容剩。节节增弊。已不可言。而及其封而进之也。则徒然以纳于色司。任其吏胥之操弄。吏胥因以藉重。而索赂者莫如进上之甚。是以今收敛进上物。必先敛人情布。输载进上物。必先载人情布。俗谚曰进上贯于炙串。则人情满于駄载。据此亦可知其弊矣。甚非所以以义供上以礼受下之意。且其名色既繁。而不拣生湿。无问寒暑。裹絮照冰。駄运千里。一个无味之物。人主未尝一经眼前者。是亦破千家之产。贻万民之害而致之者也。诚使人主。一睹其督迫穷闾。捶系男妇。冻暍道路。愁嗟无告之状。则虽甚合御之物。亦必愓然而不忍下咽矣。而况腥臭之物。人所易厌。无益于口腹。而残伤万民者耶。此不难知。而只为人主坐于深宫细毡之上。以为我是人主。岂计其弊。而容悦面谀之臣。自以是为爱君莫己若。而一有言及病国丧德者。则指以为不敬君上也。此所以害遍区域而未有己也。古之帝王。恒以国家之未治为己忧。而不敢以口腹令于天下。其于此意又何如也。虽然是亦我国规制。有所未立而然也。中国之制。御供有专任之司。而供上之物。皆以常税之入。贸备以用。未闻有外方进上也。古之王者膳御所需。既付有司惟正之供。而未尝以是令于天下。三代姑未论。汉唐以来。亦皆立所司。付以常税之入。以专供上之事。元无进上之规。是以历代史记。未尝有进上二字。虽以唐德宗之私己好敛。史讥其宣索私献。而其所献者。亦不过货帛而已。至于月进鱼膳之物则未之见也。以至皇朝。其制尤详。以税入银钱。画付光禄寺。凡进供之物。皆贸买而用之。亦无各省进上之事。是以中国四方之民。晏然安业。而百物无不凑集于京都。京师日以殷富。御供亦极豊洁。我国则御需未有常税之用。御供亦无专任之司。内则各司逐日进排。今各司贡物为御供者。过三之二。而外令各道逐月进上。夫输驿传。四方凋弊。本国御供之规。既无常税之画入。又无设官之专任者。逐日进排。故内而各司为御供设立者甚多。逐月进上。故外而各官为进上奔走者无数。国家万事。其系御供进上者。盖十八九矣。事烦弊极。民不堪命。盖其流弊自前代而然。通典记高勾丽役属沃沮。责出海中鱼盐食物。千里担负致之。此亦可以见其俗矣。盖中国则其初经圣王经制。故虽当污浊之世。犹有可言者。本国则其初只是夷裔之习。故虽以本朝之洗新前陋。尚有未尽变者矣。是二者虽同出民力。常税亦是民力所出。而彼以事宜而立制。故德政自著。万民安业。无一有弊。而卒至御供亦极丰洁。此以己私而为令。故口腹为主。万弊俱生。国病民疲。而卒至御供亦不精适。今进上物膳。名虽大。只取其外。实无精美者。其效验得失之归。相去不啻天壤。为人上者。可不省愓而思改哉。诚依古制。以经税画定御需之数。又令御供一司专掌供上之事。一如中朝。而凡今进上日用烦琐之物。悉皆涤除。但其真合贡献者。定其常数。每岁一次以礼贡献。如后世诸名节。本是不经者。凡贡献亦当献御前一位。今之分献诸殿。本非是。朝廷亦受之以礼。则庶几近于古礼。治道立而万事得。太平之基。其在此矣。岂不休哉。

○京中百官。以至吏胥仆隶。皆给常禄。今百官禄俸至薄。一品岁俸六十石。至九品则仅十二石。不能自给。例受外方馈遗。名曰进奉。唯居清要者得之。其馀则不得焉。又各司该用馀物。皆私分诸官。名曰分儿。吏胥禄则或有或无。诸司不同。其有者或以价布。或米月六斗。奴隶则举无其廪。故吏隶皆待渔夺以为生。事既如此。其弊害所至。有不可胜言者。当参酌古意。自大官以下以至吏胥仆隶。皆定给常禄。以漕税颁给。其数见禄制。常禄既皆足以为资。则凡今进奉分儿之类。皆当禁断。吏辈渔夺纳赂之习。一切痛革。

自卿大夫。以至庶人在官者。廪禄各有其分。贵者足以奉祭祀周亲戚。贱者足以养父母育妻子。皆一于常禄而已。岂常禄之外。更令有需索乎。夫大夫门绝束修之馈。古之常制也。大夫如是则胥吏索赂之弊。自当革矣。

各司皆定给公廨所需。断今诛求之弊。大小各司。皆当定给公事纸札铺陈灯烛柴炭炬等。皆酌量容入。折米定数。柴则只以上直房计之。自漕税每岁孟春支下。各司自当以此为用。铺陈之属则随弊贸备。柴炬之属则募定主人。如今贡物主人之为。既为如此。则凡今上司铺陈诸物。求请外方等事。当先禁止。凡词讼作纸。禁受价布。依法典以纸捧之。以为其公事纸。且今外方公纳田税以下凡物。亦有作纸。尤极不当。此则宜悉革罢。此外各司柴炬烛等苟且征责之弊。幷宜一切痛革。详见禄制。

按前代公廨田。盖为此等支费也。

今各司右件所需。或有甚乏不足者。或有过滥应别人求者。盖皆出于非理诛求。若用米布衙门则例以剩米馀布办之。即加捧不会之数也。有贡物衙门则征办于贡物防纳者。以其侵民食利也。用刑衙门则办于使令。以其作弊受贿也。分军衙门则办于书员。以其侵军有取也。各直处房柴则以其所配番军。掠拔樵夫所担而用之。弊习成规。触处皆然。如是故守令拜辞时则政院辄称笔债而勒住守令。征责布疋。此皆因成旧例。为官者不复知其可怪焉。

京中凡百支费。皆以经费。京中经费皆其漕税断今支定外方之弊。凡百支费。皆有其式。出自经费。如京刷马人夫等事。亦自经费给价。切勿分定外方。

京中凡事。当自京调支。而今多出定外方。如京刷马人夫等事。亦例为分定外方。其收赍往来留待客地之间。其弊无穷。因以害及万民。毒民之甚。无过于此。

诏使京中支待诸需。亦皆自京贸用。勿定外方。凡公家所贸。皆优定其直。当同各司诸物定价之例。即所给主人之价。如此然后诸物争输。而不艰于贸备矣。不然或有阙事之患。且生弊民之端也。大凡有司徒知计出库储。费目前之小财。为可吝惜。而不知分定外方。启生民之大害。为重伤邦本。谋国者必须知此意。慎勿与民争利及分定外方也。

○外方官员吏隶。亦皆定给常禄。今外官举无常禄。守令则科外敛民以为资。监司则食于各邑。兵水使佥使万户则放番军收布以为资。察访则敛于驿卒以为资。是皆各自为敛。多寡无节。至于吏胥仆隶则八方举无所食。各以所管渔夺为资。如京之为。此所以一国生民。无处不罹害也。当参酌古意。自大小官员。以至吏胥仆隶。皆给常禄。以本处经费会减。以支其数。见禄制。既为如此则从前诸弊。扫除革绝。其官需诸物。亦皆有定数。依式贸用。切勿分征民间。

栗谷曰古之宰邑者。有常俸足食。而分其馀以及亲旧。视俸多少。以裁阔狭。今也不然。守宰无常俸。官中斗米以上。皆为国物。虽伯夷为宰。不私用国物则无以糊口。此国法之未备者也。于是君子既难于守法。而贪夫逾越太甚。国赋之外。无名科敛。使民不堪。势使然也。

又曰今百僚师师非度。吏胥缘文舞奸。以至一皂一隶。稍有所管。则辄事渔夺。此诚乱政亡国之痼弊也。然古者府史胥徒。皆有常禄。仰食于上。今之吏胥举无廪俸。若不渔夺。无所资生。此亦国制之未备者。吏胥之求贿。固当痛绝。而其代耕之资。不可不给。

外方官司。皆定给公廨所需。公事纸札铺陈之类。及应用杂物价。数见禄制。以留税支下。下使客需亦然。

各邑皆定给使客支需。以大路小路。酌其烦简定数支下。详见禄制。若诏使,朝京使,邻国使,往邻国使别会减。

外方凡百支费。皆以经费。外方经费。皆其留税。断今征责民间之弊。凡百支费。皆有其式。出自经费常例外。如有应费则皆会减以支。如刷马人夫等事。亦自经费给价。切勿分定民间。○唯传关等事。以闲户依式调役。○凡刷马駄载重。凡一駄二百斤本当如此。然今秤重且未行钱。今宜以百六十斤为定。以待正秤行钱。为式。悬秤秤给。京外皆然。

今大同刷马价。既为优定。而人不乐从者。为官者例重其卜。名以一駄。而实为两駄之卜故也。于是有勒簿村民有马者而抑载之。其弊无穷。不可不明定其式。悬秤秤给。

今各邑传关。例以未输罚定。此则似亦无妨。

今大同事目。凡干杂役。皆入其中。而所谓虎赎米者。依前别征于民户。盖捉虎本出于为民除害。而今逐邑分定虎皮。或一邑二三令。岁有常期。督纳其皮。以家户征出价米。各邑虽捉纳虎豹。上司亦多以小点退。故必征其价焉。求以除民害。而适所以害民也。法之本意。果安在哉。但令乡里各设机阱。务捉虎豹。使自为利。勿收入官。若兵使守令发军围捕者则论赏其官。若非异常恶兽则不可陞资。只赏给米布。与将士共之可也。而纳皮于公。若有虎豹踪迹。而乡里不设机阱。官员不为围捕。则俱有重罚。常时公用虎豹皮。则自该司给价贸用。如此为当。

○右各样支费。皆三分一以钱。自御需以下。官员吏隶禄俸及凡百支费皆然。如米若干斛则二分米一分钱。绵布若干疋则二分绵布一分钱。其收税时亦三分一以钱。此乃行钱后能如是。

如遇饥荒则各样支费。皆减十之二。自御需以下。官吏禄俸及凡百支费皆然。○总计税数十损六以下则论以饥荒。州郡则通一邑而论。监兵水营则通一道而论。朝廷则通一国而论。○若大无则量宜更减。

京外大小支费。既皆定有其制。经税外不得一毫更征于民。犯者以枉法论。科外征敛者。固有其律矣。又凡各官需诸物。既皆优给其价。则为官者当体此意。使无伤于公私。而今或有出给廉价。勒定贸纳者。故吏隶未免索取民间以充备。是侵征吏隶以索民。而窃用其价也。如是者宜置重典。

静庵告于中宗曰人能克己则无私矣。成宗朝尚宽厚之政。至于奸赃之罪。亦或宽之。贿赂之行。盖始于是时也。在世宗朝。如万户等官。亦皆廉洁相尚。士习之邪正。治道之污隆。因此可见也。今世此弊。虽未至甚。须痛治之。少有所犯。使不得立朝。则人知所畏而各自砥砺矣。且如亲戚朋友互相赠遗者。虽非贿赂之比。然亦使之不得以私相干。则世道自至于清明矣。

○本国之制。有税有贡。而税轻贡重。然在祖宗朝用度简约。取民有节。燕山中年。用度侈张。常贡不足以供其需。于是率意加定。以从其欲。厥后因循不改。继以权奸当国。政以贿成。下吏执簿。防纳刀蹬之弊。日滋月深。常税渐轻。田结不明多漏落故如此贡物渐重。凡有事为。又多随事分定。于是贡物杂役繁重。而民皆逃役。莫保其生。在宣祖初。领相李浚庆议革其弊而不得行。其后赞成李珥累建白。欲改贡案。竟未施行。壬辰倭乱后。领相柳成龙建议罢贡作米。自京贸用。壬癸兵乱。国家板荡。调办兵食。计无所出。柳相乃请变通贡物。收纳以米。以救民病。兼补军饷。其疏曰拨乱反正。虽在于足兵足食。而其要尤在于得民。得民心之本。不可以他求。惟当轻徭薄赋而已。国家田税则轻于什一。税外之事。如贡物进上及各节方物。被侵之事甚多。而其初磨炼贡物之际。不以田结之数。均一平铺各邑。多寡无准。故一结贡物之价。或有出米一斗二斗者。或有出米七八斗或十斗者。民役不均如此。加以往来道路之费。各司捧纳之时为奸吏刀蹬操弄。出费百倍。入于公家者仅十之一二。而其馀皆归于私门。至于进上之弊。病民益甚。此亦当初制法则未必如此。而行之既久。人伪滋胜。弊端万千。今若即未变通。则民生更无苏息之望。而国计无储畜之路。臣常以为贡物则当以一道贡物元数摠计几许。而又计道内田结之数。参详画一。衰多益寡。勿论大小邑。皆一样磨炼。如甲邑一结出一斗则乙邑丙邑亦出一斗。出二斗则亦皆出二斗。如此则民力均平而所出如一矣。方物之价。亦依此均布。或米或豆。以其一年一道所出方物之数。从田结均定所纳。每结不过出升合之微。而民不知有方物矣。其进上亦然。皆以米豆出价诸条所收。全罗道则纳于群山法圣仓。忠清道则纳于牙山及可兴仓。江原道纳于兴元仓。黄海道纳于金谷助邑仓。庆尚道则待本道苏复间。纳于本道。以为军食。咸镜平安道则留贮本道。而其五道米豆。皆令输到京仓。各司贡物及方物进上。计物定价。如济用监进献苎布价木之例。使有司贸用。而若军资不足及国家别有调度之事。则贡物进上。量数裁减。而米豆之藏在库中者。不烦换作。而取之有裕矣。又曰臣闻皇朝无外方进上之事。只以十三省收银。付光禄寺。凡进供之物。皆贸买而用之。若有别用之事。则以特命减膳而用其价银。故远地之民。不知有辇载输运之劳。而四方工匠百物。无不凑集于京都。如采渊海。求无不得。而京师日以殷富。田野之民。晏然安业。此其立法之善。我国所当取法也。于是令进上及他事皆仍旧。而只改贡物作米以纳。自京贸用。不久还罢。光海嗣位之初。户曹参议韩百谦上疏曰我国贡物之弊。人皆曰国家存亡。实系于此。殿下亦岂不闻。夫任土之贡。当初皆有条理。不但为今日之病民而已也。行之既久。节节生弊。一卷之纸。十金犹不足供。一张之皮。十牛犹不得偿。直到今日。已成膏肓。苟不及此时变而通之。则土崩瓦解之势。行将立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往在乙未年间。相臣柳成龙深知其弊。罢贡作米。该用杂物。皆从市直贸易用之。以其馀补军资。其意非不善。而其法有未尽善。怨者多而悦者少。终至于不旋踵而还罢。有此机会而不得更张。至今为生民之病。臣窃痛焉。其法通八道无论远近。每田一结。出米二斗。输纳于京。大小土贡。一切停罢焉。夫沿海之邑。自以其地载船上纳。则二斗之米。岂不为轻乎。若如山郡远水之地。则转输出浦之费。三倍本数。于是乎山郡之民怨焉。该用之物。本曹亲行买卖。有同商贾。以减削其价为能事。于是乎市廛之民怨焉。当其时。还都未久。物货未集。如有不时之需。市廛所不可得。则不得已别定于外方。民有叠征之怨。吏无信法之意。相与共起而称不便。防纳无所售其利。吏胥无所容其奸。投间抵隙。必欲坏其法而后已。听者不察。从而尤之。遂真以为作米之害。甚于贡物之弊。而缓急之用。或赖防纳之徒任其奸滥。无所制限。噫牟利溪壑之欲。亦何有纪极哉。皮尽而毛无所附。不幸而近之也。盖其时当事者之意。专在于多取赢馀。以补军饷。而于调均民役之事。不甚留意。此所以左右牵掣。终至于不可行也。今若取其意而反其事。略以出浦远近差等。作米不必以二斗为拘。距海二日程以上则又准米作布。轻重苦歇。彼此如一。则何所不悦。凡物皆给优价。比之市直。或倍或簁。丰不增凶不减。使防纳之辈。知有一定之法。得以周旋其间。贸迁有无。自食其利。则何所不悦。其中或祭享所用。尚方所需。有难于自京募纳。则量除所产官作米或布之数。以本色上纳。则其伸缩裁量。只在一有司能事。而民役恰好调均。可免低昂苦歇之弊。有何不便之事。亦何不可行之有哉。事下庙堂。领相李元翼因以详定条式。建设大同厅。即宣惠厅先试京畿。其法每一结勿论上中下年。收米十六斗。分春秋两等收输纳于京。凡贡物进上及本邑衙禄京刷马之类。尽入其中。至今畿民之稍得保存者赖此。前但贡物价。故一结二斗。此则贡物进上一应杂役皆入其中。故十六斗。孝宗初。左相金堉又建议请行大同法。朝议多有异同。但行于忠清道。其法大㮣同宣惠之规。而其间条目添定者颇多。今有堉所定大同事目一卷。其节目未尽者亦多。每一结收米十斗。此外不得更有征敛。民甚便之。末年堉又请推行于全罗道。朝臣多不欲者。但行于沿海邑。其馀则尚不得行。全罗道则每一结收米十三斗。此今日大同法之始末也。忠清全罗每结收米有多少者。此不能均行于通国。而从前各道贡物有轻重故也。京畿则田结尤多漏落。故出米尤重。

所谓大同法与即今赋役之规。语其不同之大㮣。则计其所需定数收米。而自朝家制其费者。大同之法也。原赋反轻而逐事敛民无定限者。即今之规也。今田政荡然。万结之地。任其书员辈。恣意偸脱。而为守令者。又例为私隐。俗称隐结。盖当初田制不明。国家难以核实。故污吏或有如此者。既国家出役无常制。则有隐结私自分征然后。民得少宽。故虽称良吏者。亦未免此。常科所收则未满千结之税。而凡有事为。皆别调于民。如今日有容费百疋之事。则以百疋率意分定于各道。不必一一计据田结。遇事辄率意分定。以故轻重无准。四方苦歇。例多悬绝者。各道又率意分定于列邑。列邑又为分征于万民。自朝家而各道。自各道而列邑。自列邑而户主。自户主而田夫。其间阶阶增剩。节节行奸。其弊万端。所以阶阶增数者。凡物所分定。无常数无常式。民不知其本数。故贪猾乘间。任意滥征。又次次输纳之际。必有馀剩。然后可以待拣退备耗欠。故虽非贪猾。亦不得不加剩。事既如此。则节节皆有容奸之地。此所以奸滥渐滋。遂生无限弊端也。总计万民所费。则不下数十万疋。一事之微。而八方万民。无不被其扰。八方户主。无不奔走。各邑官吏。无不往来。其文书之烦。催驱之扰。贿赂之广。有不可胜言。而及其终也。朝家所需。止是百疋之布耳。一事如此。他事又如此。今日如此。明日又如此。是以百姓无宁息之日。因而人心日乱。奸弊日甚。是以官员禄俸至薄。而官员所资。多赖于凭公营私之物。吏胥皆无廪给。而吏胥所食。尽在于行奸索赂之中。是以自官员以至吏胥。廉简者贫不自存。贪鄙者日渐富饶。最廉简则尤不胜其穷。最贪鄙则尤富厚厌足。是以鄙夫为守令者之恒言曰不愿居官六载。但愿一待敕使。风俗之如此。法制使然也。其害至此。而欲行大同。即今大同之规。亦是量出为入。且多未尽者。然其取于民。犹有定制。则满朝官吏。皆曰大同不可为也。欲行量田则皆曰量田不当为也。呜呼。不愿朝家取民之有定制。而但愿其无定数者。非迷惑无识。则其不义负国也甚矣。彼胥徒贱隶防纳牟利之辈。即何足诛焉。某人为监司。某人为守令。尝阳作公议。以沮大同者也。及闻其私语。则监司曰君邑大同之不行。吾之德也。守令曰下邑大同之不行。使道之德也。若行大同守令。无所措手足矣。噫所谓措手足者。未知其意在于为国家生民乎。在于为营私任欲乎。果在于为国家生民也。则国有常敛。官有常禄。固是守令之大愿也。政教军民。皆所当尽力处。安在其无措手足乎。果在于营私任欲也。则是民之蟊贱也。鄙夫为肥己而幸国家之无法者。与奸臣为图利而喜国家之有乱者。何异哉。王法之不容贷者也。虽然彼亦素称名士而亦有时望者也。世衰道微。士大夫陷溺其心久矣。故于凡事常喜彼而恶此。在彼而不在此也。孟子论井田之制而曰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又曰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此可见义利公私之分。每每相反也。

或曰此所定法。乃经税制用之式。固为至矣。但百官廪禄。皆加于今。京外吏隶皆有其禄。凡百支用。皆出经费。则民之赋税。不已重乎。曰今百官禄薄。吏隶无料。而率多安居侈靡者。是果自耕而食乎。凡天下有所资者。莫非出于民也。但为上者有以制其条理。则事得宜而各安其分。故赋税均而民和国治。不然则事无纪而争兴偸滥。故征敛重而民困国乱。虽是皆出于民。而两端得失之归远矣。且夫君臣者。本为理民而设。吏隶者。本为承事而置。故皆得食于民。若度民而立官。度事而定吏。则何患乎廪不足。为其所当为而量入为出。则何患乎用有乏乎。是以君子之治天下国家也。明德谨法。正其事而不近小利。彼务苟简长奸弊而曰我不敛于民者。暗孰甚焉。事有近苟而害不归于百姓者。天下无是理也。此万折必东之势也。

○赴京使臣。定其资给。罢今求请之弊。今赴京使臣。朝家未有资给之事。令自为求请于八道列邑。故监兵水使守令。视其情之厚薄势之轻重而任意输送杂物。多少无定。皆拮据科外。浚削民膏。而其夫马转输之劳。遍于八方。非唯弊之巨者。亦事甚无理。宜令该曹定数资给。而一切痛革其弊。

衣资。上副使各公服次一袭。书状官同。但各从其品所服。䌷八疋。书状六疋。○夏则减䌷半。代以白苎。绵布六升。下同。六疋。夏则减半。代以正布。私从衣资亦在此内。下并同。米二十斛。书状十五斛。军官,医官,译官各䌷四疋。夏则减半。代以白布。绵布六疋。米八斛。

路费亦名盘缠。银一百两。壮纸五十卷。白纸一百卷。扇子三百柄。黄笔三百柄。大小各半。墨亦同。真墨三百丁。此乃一行所资。若使臣分出为用。则上使四分。副使三分。书状二分。○使臣之行。官骑官食。越境以后。亦廪馈有常。本无别项所需。而但万里之行。微琐要须。亦不可全无所资。至于纸笔之类。则不过用于道路颜面。亦系私事。本不当自公有给。而既不免有所逢着。则似难全无人事。故有此特给。皆所以优使臣也。若夫贿赂商贩之端。则朝家所当痛绝。岂复资而启之乎。○往日本及女真使。衣资外当无此。若宜有之则量为减半。或三四分之一以定之。○不虞之备。别裹银百两。或量宜加减。○此则不预常需。以国事出疆。或虑有意外事。特赍别需。以备不虞也。有则用而归告。无则不用。

使臣所资。不自公给。而使之求请外方。初甚欠典。今则自户曹资给极多。今自该曹给一行布䌷银两纸扇。以至豹皮鹿皮青黍皮水㺚皮银妆刀锡妆刀倭剑枝三草银烟竹之类。其数极多。盖自乱后如此。而虏人诛求百端。王子权贵之奉使者。皆将赂行货。渐渐增添而然云。而犹求请不已。盖求请既有成例。故无人止之也。或有因此图富者。谬弊之害。士风之污。一至此哉。宜明加禁断。尽革其弊也。故事求请。例是纸束刀子扇柄之属而已。近年以来。百弊俱极。其无势者所请则或不如旧。而至于权贵所请则百物并输。阃帅辈至赍银布数逾四五百。非但外方亦求于京。兵衙门而其大将辈暗以军资贸银以输。亦如外藩之数。是以一番使行。率多致富。而到彼货赂贩市之弊。日渐加焉。

或曰若今事势则到彼诛求赂遗。已成习例。其操纵非在我所能断。朝家虽有定式资给。势不可以此周旋奈何。曰国家制式。乃万世当行之法。岂但为今日设也。然今日使人。皆图利自赂。苟在我不自失。则彼虽虏人。亦知敬戢。以使臣无私赂而生衅加兵于国。此必无之理也。设令不得不多赂。则当自朝家量其入。别有所给。尤不可使自求请于八方。以暗烁万民之膏。而开贿门乱国法也。

今非但奉使者有求请。国家往往亦有求请之例。今国家有营造进宴等事。则例为求请。为国婚者。亦令求请。夫王者富有一国。经税所入。本足以供百用。岂有求请于外藩之理。以国家而求请不可。使闻于他邦。此若不除。无望其正官邪也。春秋书天王来求车求金。其为戒至深矣。胡氏传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王者有求。下观而化。大夫必将有求以利其家。士庶人必将有求以利其身。不至于夺攘篡弑则不厌矣。古之君人者。必昭俭德。以照临百官。尊卑登降。各有度数。民志既定。能安其分而无求。兵刑寝矣。及侈心一动。莫为防制。必至于亢不衷官失德。廉耻道丧。宠赂日章。沦于危亡而后止也。观春秋所书则知周室衰乱之由矣。呜呼惜乎。无人以此启迪于君上。愓厉深省。思所以兴衰拨乱之道也。

○诏使一路支待。专委当站邑。罢今列郡遥出之弊。今诸邑出站之弊。不可胜言。宜令直路邑支待。若空站。非其邑居者则令傍近邑主之。亦永定一邑。勿为幷定。又勿移易。凡器用杂物可预备者。皆须预备。凡百支待所需。皆以经赋计入会减。使唤不足则闲户例役之外。役以站店。而准除其税。又不足则给价雇人。凡当站邑。漕税量为留下。不漕。○非但客使。今本国使臣。亦例为分排诸邑而出站。尤当革罢此规。○凡雇价定以人日米五升。以钱准常式给之。若有输运者则以刷马依例给价。今大同刷马价。每一站豊年则米三斗。平年二斗半。凶年二斗。当以钱依平年准式定之。

直路邑既优定吏隶。又加设站店。则当不至于雇人矣。设若极其事而言之。则雇人不足则虽役以其邑军士。而计减其番亦无妨。不可谓使唤不足。而分排诸邑也。本邑漕税量宜留下。必无不足之理矣。设若极其事而言之。则尽数留下。或又移输傍邑之税亦无妨。不可谓支用不足。而分排诸邑也。或曰敕使支待。分定列邑久矣。若使一邑当之。一邑物力。恐不能支。曰凡物之入。皆以国计会减。若入百石则减百石。若入千石则减千石。唯其称入而已。物力何患不足乎。曰使唤恐不足。曰吏隶闲户之外。又有站店蠲税雇人立役之规。唯其量任而已。使唤何患不足乎。直路之邑。既除他役矣。既优以财力矣。既加定吏隶矣。既加置站店矣。既加置驿卒矣。敕使一行。不过四五十人。本无不足于支待之理。况留其田税。以至傍邑取足而后已耶。夫远邑出站。其所分供。无过数人。而调发丁夫。敛合百物。远输二三日或五六日程。官府废事。邑境骚扰。万民劳费。以至鸡犬亦不宁居。凡其弊害。不可尽言。本站一人之任。远地则劳百人而犹不及。本站一石之需。远地则费百石而犹不足。况其间贪官污吏乘时作奸者。又不啻千倍耶。是以出站十石之费。足破远邑千人之产。出站十夫之役。足废远邑万夫之事。国家减除路邑百石之税。而不费各邑万石之财。不劳各邑万民之力。则其为得失。果如何也。今舍简而取烦。去易而趋难。一遇客使。使举国民庶。无不倾家破产。奔走东西。使举国官吏无不废务旷职。遑遑道路。此何为者耶。所当断然定制。永罢此规。专委当站之邑也。且今非但客使。本国使臣之行。亦令远邑出站。各分数人以供之。此尤与儿童之戏无异。当速改也。盖从前每有一处些小事。无论远近。辄令分定者。是亦不行大同之故也。尝见砥平县出站之事。砥平所分定。每家丁一二人。而本县所收敛。牛一首若廉官则与他官幷力。只费一牛。其不廉者则来站一牛。去站又一牛。他物亦皆称是。獐三四首,鸡数百馀首,雉六七十首。以至鸡卵油蜜。一应鱼物。一应蔬菜盐酱。一应果实。一应米面。一应器用。以至草席箕帚锅鼎大瓠小瓠凡百杂物。不论临时用与不用。无不广备。牛载马输数百里外。其数甚繁。至于猪首铺陈大小遮帐方席屏风等。则虽出自官中。而夫马亦不少。官员人吏奴婢牛马粮资。又不可纪。方其收敛。鞭督遍境。十室九哭。及至站上。万事龃龉。小不生事。若或敕使留京旬馀。则客于站上。夫马不能久留。前来者还去。复调以往代之。粮资凡物不足。则又敛以往继之。是以百姓无一人安坐者。千百弊害。罔有其极。贪官猾吏。因事作奸。尤不可胜言。其弊如此。而卒之所办者。乃家丁数人半日之食耳。若使直路本邑加供此数人者。则不过略添其费而有馀裕矣。岂有此弊哉。计今砥平。万民劳扰。耗费不啻千石。若使直路本邑当之。虽一一别办。一一雇人。不过数石之费。况合办兼任。无大难易耶。设令砥平除出站而出米五六十石。代纳直路邑田税。则不唯直路邑民惊喜过望。砥平之民若解倒悬。其为得失。据此可见矣。一度如此。虽一年两三度。每度皆如此。又站上所接假家。必先使邑民往造。虽是草家。远造客地。其费百倍。一过之后。还毁弃之。后复如之。若使本邑当之。而坚造宇舍。则又岂有此弊哉。若坚造瓦舍则非唯永无此弊。亦足以壮道路之观瞻。安行旅之止息也。此站店之所以加设也。只举其一。则诸邑从可知也。近年自宣惠厅。虽给诸物之价。而未救极弊者。以犹令出站故也。莫如直罢之。

上所论耗财劳民之弊。此犹其小者也。古者列国皆有行人。大行人之官。以掌宾客之政。治其登降揖让之节。牲蒭委积之数。至于王使则虽使上卿监之。亦莫不有主其事者。故能礼达如一而事有始终。越王句践之事吴也。四封之内。使大夫种主之。四封之外。使范蠡主之。二人者各专其能。内外不相扰。故能有所立而成其志也。今也为彼役。国不置主客之官。不定专站之制。一有客使。内则宰执六曹百司之官。无不废事聚待。外则百邑守令乡官吏隶万民。无不弃务奔疲。使举国精神筋力专夺于此。遑遑扰扰。不得开眼。奚暇馀念及于职事乎。此不待以兵。而其国可使自靡也。天下休明之世。已非为国之道。况今含垢忍痛之日乎。宜早定其制。永罢诸邑出站。而一委直路之邑。内则定主客之官。可为馆伴远接使者。宰执中择定。定为兼任。凡所傧接。一委其人。如此则主司路邑。专治策应之事。而朝廷百司诸道百郡。自当各治其务。何遽至于遑遑哉。

或以为本国待天子之使。极其丰谨。支供之物。厥数甚繁。如值不时。虽以倍簁之价。亦难及期贸得。非如本国常供物。各有主人。预意贸备之比。必别赋于民。然后可无阙事之患。此甚不然。盖诏使时所需其金彩等物。则本非民间所出。民间所能出者。不过鱼肉蔬果之类尔。虽甚不时。苟是民间所有。则厚价之下。岂有不得之理。设谓真有厚价而不能得者。则民间尤无可得之路矣。凡飮食之类。当致其可致者而已。致其可致者而馔品无不豊备矣。穷极万民。必求难致之物。以侈一日饫馀之馔。虽天子巡狩。必不使之如是。此岂体天子抚绥万方之意。而礼待王人之道也哉。而况诏使之行。自前支待。其入实不多。而有司指称旧例。罄竭万民。征敛百物。尽归于中间虚费耶。

○外方新旧官迎送。改定其式。罢今本地夫马之规。守令镇将教官察访赴任及去任。亦皆乘驿递。监兵水使都事虞候。今固乘驿矣。○去任时。虽属散亦给其马匹从人数。见邮驿条。○本地下人各其境上备仪从迎送。不得过境。唯吏隶三人迎送至京。在乡者或除朝辞赴任。及去任时直还其家则迎送至家。○凡京迎送下人。都事虞候同守令。而监兵水使四人。判官丞镇将教官察访皆二人。此则非应入草料人。皆持粮以行。盖官吏皆有常禄。其逾数者。以枉法论。本处主掌官吏亦重论。○其家属则皆运以私人马。但计程给路费。赴任时则自京给之。在乡者则自其所居官。经费会减给之。去时则自本邑给之。亦以本邑经费会减。○其本邑下人。亦迎送于境上。○路费每一百里。未满百里者勿论。百里外未满二百里者。同百里论。馀仿此。府尹都护府使米三十斗。府使郡守二十五斗。县令及判官二十斗。郡丞县丞十五斗。皆二分钱一分米支给。愿纯钱者亦听。○若远地自京有难尽给。则量于中路邑。如西北则平壤,咸兴之类。折关支给后。回其关会减可也。○监兵水使镇将教官察访。皆令挈家。久任则依此例。监兵水使家属三十斗。佥使二十五斗。教官万户二十斗。察访十五斗。

今迎送之弊。不可胜言。调发人马。奔走道路。千里之外。辇米赍馔。以至盘盂百物。无不駄载。留待客地。供飨以归。此事势之必不能者也。责人以必不能而视为当然者。以本国之俗。徒恃上下之势。而不念天民之苦故也。是以一度迎送。而残破民生者。不知其几何矣。夫马往者。其留京迟速不可预定。而留京苦费万端。故必多价厚赍而往。民间有收合。或至一结数匹布。试以兴德一县言之。户未满千。而九年十遆。除官赍供需外。民结所出刷马价至七百馀同云。民费如此。而朝家犹忽之者。常情不在目前。则例为易言而不深核其实故也。闻中国赴外任者。率以铺马。而以私马私人运其家属。邑人但迎送于境上云。揆以事理。允为至当。或曰家属则固当运以私人马。若守令尽乘驿遆。则驿路难支。除极边外其馀守令则各以其本邑刷马。的定其数。骑马一匹。駄马二三匹。自经费会减给价。勿复征责民间。如此则如何。曰若以本邑人马则沿路支供。亦在其中。此其事势。终必渐加。虽有的定公价法难以行。民吏受害不异。今日莫如纯用驿遆也。若夫各驿则本为道路而设。其马田供需之类。亦当量此以优。唯在量定之如何。若移各邑所费之半。给定各驿。则不啻优足矣。一分而待一行。二分而待二行。有何异乎。大㮣以邑以驿。莫非民力。自公视之。则其实一也。而彼此规画之间。其便否得失之归。相去远矣。

赵重峰东还封事曰。本国除拜。率皆苟充。抽东补西。朝授夕换。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绝簿盗财。祗陷于奸民之术。迎新送旧。差发人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残民之产者。又中国所无之弊也。中国为官者。虽赴万里之外。以私马私人。运其家小。一马一人。不烦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产也。且今新除之人。不合牧民则速遆可也。而必于当行之日。乃始启罢。远来官属。称贷月利。留待新官之发。则归家卖田仆偿月利。而家已告绝矣。一岁贬罢者。不止一二。而为一官来迎者。不啻百人。则一年之中。以此失业者。几百人哉。此可谓细事。而莫之改乎。

又按改法定制。本无所难。但上之人。未之行耳。此所谓难也。必不得已。仍今刷马。则宜申定马数。大典守令则依六品马数。家属则府州二十匹。都护府十七匹。郡以下十五匹。人随马数。当以此商量以定。自经费给价可也。如此则虽未免许多远方穷残官属。留京丐贷破产之事。田地之役则不失定制矣。即今大同事目秩满守令刷马。自大同给价。其数遆者则谓为邑民之不幸而征责民间。夫为政者。不择官吏。而易于数遆。其负生民已多矣。不此之思。即复诿曰邑民之不幸。而使之重困。是岂为民上之言哉。

会计

编辑

○会计京外。凡物出纳之数。四时会计启闻。京则该曹四孟朔。会各司前三朔所支之数。具数启闻。外则守令四孟朔会前三朔所支之数。报监司会减。监司合诸邑转送该曹亦如之。乃启闻。凡启会计。不必别书启本。只以该簿粘连启目。还下该曹。○营镇军资田学校田税入。各其主将及教官。每春秋孟会前六朔支用之数报监司。监司通会年支启闻。○中外经费。皆存嬴馀。以为兵荒之备。凡赎布公收之类。本司本邑公费外。亦须补储每年补储之数。岁尽该曹及监司会录启闻。每岁尽。京则有公赎。诸司具报该曹。该曹会录启闻。外则各邑具报监司。监司会录启闻。置簿于该曹。○凡斜出作纸则依法典所定卷数。以白纸纳之。以为公事纸。各邑京纳等物作纸则悉除罢。

栗谷曰各司赎布。不过资其酒肉之费而已。请内而各司。外而监司守令。所收赎布作纸。悉归之户曹。议者必以近于琐屑为辞。此则不然。赎布本是公家之物。非胥吏所当擅用也。岂可诿以琐屑。使有用归无用耶。又曰今夫各司赎布。皆散之无用之地。若该曹收管则一岁不下万馀疋。此非赋外别科。只是转无用为有用。不可以其浅近而忽之也。

大典虽有凡物出纳之数。京外节季岁季会启之文。今兵曹步兵价布。本曹堂上任意用之。或为酒肉之费。或为亲旧婚丧医药饯送之需。虽日费数百疋。亦无所妨。国家无预知其原数用数之事。官员如此。下吏何责。工曹工匠价布。其数亦甚多。而其为私费亦如此一样。以至他司。亦多如此。国家竭军民之膏血。公然输与鄙夫奸吏。恣其私用而漫无闻知。未知此弊。自何时而然也。

按古之论制国用之法者曰。总计天下岁入。祈为四分。以三分制为支用之式。一分为储畜兵荒之备。此意甚当。为国者不可以不知也。

别赋

编辑

○国恤及本任官员丧别赋条。常赋外。百事不得更赋于民。唯国恤及本任官员丧。当有别赋。故此别定其条。此外凡有征敛者。尺布升粟。皆以枉法论。

国恤。每一总逐年以实收米十斛为一总。出米一斗。王大妃王妃丧减半。○西北极边邑勿出。其馀则各项赐税免税之类皆出。当道役民之地。亦据总数除米。而准米出役丁。每人使唤夫则日米五升为式。役夫则量宜加给以定。○大小诸役。虽有分定各邑之事。亦须据总计了。量事而分定。勿为加叠。应用杂物。如有自京难贸。而分定所产官者。则亦准价除其米。亦据总计物量价分定。凡物皆从优价。刷马价则自有常例。其馀则或以米米钱参半或作布亦布钱参半输纳。船駄价。亦数内计除。以补杂物贸备工匠役夫雇募价及葬祭各项诸需之费。三年内更无有别征之事。凡费量以见储为先支用。而随捧充上可也。

外官在任身死者。凡外官在任身死者。自其所部资给初丧以送。今量其费定数。谓初丧诸具。发引行需。丧车驾车马。卜物夫马雇备等价。其返家后事则不论于此。○凡外官受由还家身死者勿论。○母丧妻丧各减半。亦只论在任所丧出者。

监司米百斛。

都事当陞为参理七十斛。

府尹九十斛。

都护府使八十斛。

府使七十斛。

郡守六十斛。

县令五十五斛。

通判判官五十斛。

郡县丞四十五斛。

兵使九十斛。

水使八十斛。

虞候六十斛。

佥使五十五斛。

万户五十斛。

教噵五十斛。

教授四十五斛。

察访四十五斛。参下同

守令贰官以田总收合。监司都事收合于其道。亦以田总。皆于元数内。米钱参半。依常式。下同。凡所措备。先以官储量用。收合充上。凡代官未至。则发引未行前月俸。依生时给之。下同○兵水使虞候佥万户教官察访。皆自其处经费画给。○凡家在五百里外者。皆加五分之一。千里外者。加五分之二。在二百里内者。减三分之一。

凡朝臣出使外方客死者。堂上官六十斛。若御史。虽堂下。同堂上。○若公卿以军国重事。受命出外者。不在此限。堂下官四十五斛。以其处经费会减。又给一路刷马。堂上四匹。堂下二匹。此即駄载卜物者。非运柩马也。丧车马雇备价则已入本数中。又给其护行人马一路粮料。堂上人二十五名。堂下二十名。马皆六匹。料人每名一日米二升。马豆四升为式。详见丧葬条。

此外一路发民担持。则皆一切禁断。用人舁轝。俗称担持。担持之弊。自礼葬以下。皆当禁断。详见丧葬条。

今在任身死者。往往而有。国无定制。故唯以一时形势。为其厚薄。或有丧家怙侈。竭一邑之力。贻害万民。而犹以为不足者。或身死无子。或无势。本邑不谨护送者有之。至于边将则远赴绝塞。身死而无人顾恤。至有积年稿殡而不得返者。宜明定其式。

常平社仓

编辑

○京及州县。皆置常平仓。依法粜籴。改今还上之规。京中及各邑。皆设常平仓。以其邑即今见在还上米谷及所储财帛。移为常平资本。仿古常平法。谷贱时增其价以籴。谷贵时减其价以粜。使谷贱不伤农。谷贵不伤民。○常平之法。唯用米谷及布钱银。不许用麤布杂物。一从买卖。其价优定之数。比市直大约三分加一为例。如市直米二斗。则定以三斗之类。毋或抑配。抑配者当该官吏皆依律论罪。其粜籴时。京则该曹禀议。大臣启闻为之。外则守令禀报监司而为之。每岁终。皆会录启闻。各邑则岁终具报监司。监司会录启闻。置簿于该曹。监兵统水诸营。亦各立常平仓。依法粜籴。即今散置列邑还上之谷。则其量宜移上者外。仍充为本邑常平之储。○按粜籴字义。本是买卖之谓。卖米买物谓之粜。卖物买米谓之籴。今国人皆以还上贷给为粜。还上为籴。而不复知其字之本义。盖溺习偏方所见而然也。

按高丽时。置常平仓于两京十二牧。以年丰歉行粜籴。民有馀则敛之以轻。民不足则散之以重。本朝经国大典。亦令京外置常平仓。谷贵则增价以贸布。谷贱则减价以卖布。今但京城外八方。无一邑设行者。甚是阙典也。

按还上之法。不可谓无益于人。而其益甚微。其害甚巨。目今生民之愁叹失所。大抵皆还上之弊使然也。此与王安石青苗钱。其害无异。苏辙论青苗法曰以钱贷民。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还纳。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鞭笞必用。州县多事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未尝不知。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言。汉常平法也。诚能行之。善无过此。又苏轼论之曰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亦是空文。纵令果不抑配。计其间情愿人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家若自有嬴馀。何至与官交易。此等鞭橽已急。则继之以逃亡。逃亡之馀。则均之邻保。势所必至。且夫常平之为法也。可谓至矣。所守者约。而所及者广。借使万家之邑。止有千斛。而谷贵之际。千斛在市。物价自平。一市之价既平。一邦之食自足。无操瓢乞丐之弊。无里正催驱之劳。今若变为青苗。家贷一斛。则千户之外。孰救其饥。常平官钱。常患其小。坏彼成此。所丧愈多。亏官害民。虽悔何逮。今按苏氏他说。固多失当。而此言则深切事情。真万世通论也。今日还上之害。不特甚于煕宁。而积弊数百年。行之愈力而不知变通何也。青苗法虽曰空文。其法则犹谓以情愿而不抑配矣。若今还上则其作法时。固已抑配矣。无复可论也。

又按韩魏公论青苗法。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民。不使兼幷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上等户乃从来兼幷之家。今令多借之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自放钱取息。又条约虽禁抑勒。然须得上户为甲头以任之。民愚不虑久远。请时甚易。纳时甚难。故自制下以来。上下惶惑。皆谓若不抑散。则上户必不愿请。下户与无业客户。虽或愿请。必难催纳。将来必有行刑督索及勒干系书手典押耆户长。同保均陪之患。去岁河朔丰稔。米斗不过七八十钱。若乘时多敛。俟贵而粜。不唯合古制。无失陷兼。民被实惠。亦足收其羡赢。今诸仓方籴。而提举司已亟止之。意在移此籴本。尽为青苗钱。则三分之息。可为己功。岂暇更恤斯民久远之患。若谓陕西尝行其法。官有所得而民以为便。此乃转运司因军储有阙。适自冬及春雨雪及时。麦苗滋盛。定见成熟。行于一时可也。今乃建官置司。以为每岁常行之法。岂陕西权宜之比哉。司马温公。与吕惠卿论青苗于帝前。公曰青苗出息。平民为之。尚能以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法度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取之。不愿不彊也。公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彊。富民亦不彊也。帝曰陕西行之久。民不以为病。公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不见其利。朝廷初不许。有司尚能以病民。况法许之乎。二公之言。亦甚分明。其利害不难见矣。

或曰今之还上。其弊虽多。亦不无济民之乏。若全废之则未知如何。曰若无常平则还上或难全废。常平既立则还上之罢。利害无疑。盖还上利小害大。利短害长。常平有利无害。有便无弊。为国而舍其有利无害者。而取其利小害大者。岂得为智。还上之法。虽曰不无济民之乏。既前期与民后。责其偿则未免驭以刑狱。严督责纳。于是有里胥催驱。邑闾惊扰之弊。有官出民入。缺与高捧之弊。有不问情愿。抑勒配给之弊。有贫民有亡。代征邻族之弊。有吏缘为奸。诡受横侵之弊。百弊斯兴。不可枚举。以至囚系满圄。鞭笞遍境。徒为陷人之网。而无复利民本意矣。民本无事。而岁岁被害。官本无事。而岁岁多扰。此岂良法。此岂为民父母之意哉。若夫常平。丰不伤农。饥不伤民。上下俱利。公私无弊。法之善者。无过于此。还上年年所受之谷。本是民家当储之谷。非节有馀补凶歉者也。徒见事烦扰。耗民财长吏奸而已。实无益于公私利害。如此而人多疑于当罢者。以习于成俗而眩于目前也。古制未闻有还上。往时辽东亦无还上。而民皆饶足。乐丰济饥。其为效验。据此可见。今京城无还上。若令设置还上。则京司多事而民之陷害者。将如何耶。若夫社仓则只如今洞内契谷。故能有益而便于民也。

或曰还上。乃军资也。若无还上。军兴之际。将何以济。曰留税常平。莫非国储。还上亦莫非出于民。何必别征一项。名为还上。然后乃为军用耶。且今还上。每年冬末得捧。春间还给。其见留官库。不过数月。则名虽军资。其实难以济于军用也。曰今列邑既有本邑还上。而又有上司还上。其数渐敷。民弊尤甚。若悉罢此。则民可免于涂炭矣。但监兵使巡到列邑。有所当用则奈何。曰若系公用如军务试赏等事。则本邑公储。无非所当用之财。本邑留税。常平法典本许支用。而岁终会减以闻。若是私用则监兵使本无备私储于列邑之理。

或曰虽罢还上法。饥岁未免贷民。自然复有还上矣。曰若无常定之法。则饥岁虽或不能尽赒。而有所借贷。凶岁赈饥。亦当散以常平。给以雇役。无告白赒而后。方可贷田。还捧之扰。止其一时耳。自不为每岁应行无穷之弊也。

仓积多时。虽有换旧蓄新之规。不免抑配民间者。大㮣以谷不耐久也。尝考传记。古者国有九年之蓄。又有曰粟支十年者。我国州县仓储。率不经久。北地虽与南方有间。而亦未经久。南方则不过数年。皆为不可食之物。虽缘地气下湿。亦是仓舍制度。踈脱不坚致而然也。凡作仓舍。宜择城中高燥处。筑土坚密。燔造塼甓。排布仓底两重或三重。中国仓库。皆如此云。避其蒸湿可也。至若今州县外仓则尤为无据。既是公储。典以官司。而散置外村。常时公私弊害。不可胜言。而临乱徒为虚弃矣。仓舍只置城邑。今之外仓则当悉罢之也。若罢还上则此当自改矣。

或曰常平之法。固至矣。但或不幸而有贪赃之吏。物价高下之间。欺蔽上司。以盗财物则奈何。曰此系时之弊。非法之弊。然凡为贪赃之吏者。皆恐人之知之也。今悬价于市。远近共闻。虽欲欺蔽。亦所未易。设令盗隐。国家不过见耗财物而已。不使赤子为其肆虐之地也。或又曰常平若或分粜不均。豪富偏利则奈何。曰此则今还上亦有其弊。为官者当公明均粜。苟官自偏私则自有其律。今律典防纳之罪。亦犯者听者俱极严也。大㮣法者。本以得人而行之者也。或有匪人。朝廷当随觉罪之。更择贤才。若外得人而论法。则古今无是理也。

社仓行谕士民。各于其乡。即今之面依古法兴设。行下国内。晓谕人士。各于其乡。建立社仓。以为凶荒之备。如有愿立者。状陈本官。量贷常平米谷。宽限十数年。其息米优足后。偿还元数。若有富家愿出米谷作本者。亦从其便。息米及数。亦为偿还。其敛散之规。则依朱子社仓旧制。其有合变通者。又须参以土俗。随宜立宪。如今契宪之为。规既成。告官经印遵守。与乡约合为一项事。约中推择土居或寄居朝官士人之有行义勤干者主其事。而乡父老公共措置。本官则但劝助兴修而已。不得干与勾管。其不愿立处。亦不勒定强立。○其立社仓者。许给立仓地一顷。蠲免税兵。其顷内造仓外馀地。户役或税。皆自本仓主之。又定复三夫。免保布顷夫之役。使为守仓执事之任。若其乡今有外仓当罢者。则幷许其仓舍仍为社仓。其有造仓者。则量宜题给顷夫。以助其役。○凡社仓必有厅堂。兼作乡中讲纳之所。

或曰社仓之法。诚为便好。奈民不兴立何。虽或兴立。乡里之间。难以常得其人。或至苟且。仍为糜废则奈何。曰朝家既有命令。而守令诚心劝谕。不为侵害。则必有应之者。人蒙其利。不见其苦。则因以成俗矣。若其不得人而废坠者。则是乃时之弊。非法之弊也。设令修废不常。犹无年年毒民之害。民苟免害则可以安业务农。家有盖藏矣。又有常平以补益之。则饥岁济活。亦非今日还上比也。

尝谓常平社仓。两者并立为尽善。后考传记。前哲之言曰置常平于州府。立义仓于乡社。可谓善法。乃知法之善者。古人皆已言之矣。只在举而行之耳。

荒政

编辑

○荒政依古法。周礼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散其所积二曰薄征。轻租税三曰缓刑。民迫于饥寒有过犯。缓其刑辟。四曰弛力。息徭役五曰舍禁。舍山林川泽之禁。六曰去几。关市不讥察。七曰眚礼。凡有礼节。皆从减省。八曰杀哀。凡行丧礼。皆从降杀。九曰蕃乐。闭藏乐器。十曰多昏。不备礼而昏娶。十一曰索鬼神。求废祀而修之。十二曰除盗贼。饥馑盗贼多。严刑以除之。

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玉藻曰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

胡氏春秋传曰古有救灾之政。若国凶荒。或发廪以赈乏。或移粟以通用。或移民以就食。或为粥溢以救饿殍。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缓刑,舍禁,弛力,薄征,索鬼神,除盗贼。弛射侯而不燕。置廷道而不修。杀礼物而不备。虽有旱干水溢。民无菜色。所以备之者。如此其至。

按天人之气。实相感应。而人者天地之心也。故气之和乖。人为感之也。古者在上之人。修政明教。人民悦服。无叹息愁恨之心。则风淳气和。自无水旱螟霜之灾。又其务农节用。公私畜积。素有其备。若不幸而遇凶荒则专心荒政。诚以救之。故民无流离饥饿之患。周礼荒政十二。首言散利薄征。散公财之已藏。薄民租之未输。此荒政之大纲也。其缓刑以下十事。皆救荒之要术急务也。虽然必以诚必及时然后。能实惠及民也。

又按募饥民兴工作。此是赈饥之要道。除常例粜发及老弱无告白给者外。宜兼设此法以赈之。非唯公家散财于一时。收效于永久。民之得食者。亦食力于一时。无患于追偿。公私俱利。莫善于此。不如此虽发仓廪。小民多不得食。其得者亦未免有负逋。而后被侵督之害矣。工役之中。农田小利。尤为最紧。此等事苟为为民远虑者当事。自可知矣。

或曰饥岁免征役古之制也。而今反兴工何也。曰此即令民供赋调丁之谓也。此而不除。民将塡壑。若发仓储给粟募民。则救饥兴利。一举而两得。斯乃先王之令典也。又见考说下篇。

或曰饥岁军政亦无变通否。曰灾荒不甚则当无变常。田租禄俸虽减省。军政则当无变通。若大侵。凡京外番军。量除其半番。即一番分二。一人一朔。然则立番见数。比常时为减半矣。其军保所收。亦减其半即六斗可也。若边防紧重处。不得减军。则宜以仓储补给两朔料。骑兵束伍之类。亦停试射习阵之半。试射习阵既停。则其保所收亦减半。

堤堰

编辑

○堤堰。守令。每岁春秋。报观察使修筑。新筑处启闻。凡堤堰修筑及新筑。量其功役。当用几人然后。调发顷夫以筑之。凶年则发粟募民以筑之。○堤堰内外面多植杂木。勿令决毁。伐堤堰树木者杖八十。擅耕堤内者杖一百。全家徙边。追利没官。

自古国家民生之所大赖者。无如水利。在前堤堰今荒废。合修复处及虽非旧有。众民蒙利。合建筑处。观察使令各邑守令访检以报。又许民状告。亲审其利益大小工役多少然后。依法发丁夫兴筑。或因赈恤给粟募民筑之。

今观金堤之碧骨堤。全罗忠清之名为湖南湖西。由于此堤。古阜之讷堤。益山全州之间黄登堤。皆是陂堤之巨者。有大利于一方。前古极一国之力成筑。今皆废缺。所缺者不过数十丈许。计其功不过千人一旬之力。比之初筑。不啻万分之一。无一人建议。深可叹惜。若使此三堤贮为千顷之陂。则芦岭以上。永无凶年。而湖南民物可比苏杭矣。芦岭以上永无凶年。则于一国亦大为万世之利矣。一国租税。出于湖南者居半。秉国计者宜所当深思也。此外则扶安之白石串。光州之缺。密阳之守山堤。平壤之缺。如此之类。皆当访问兴筑。

栽植

编辑

○使民家栽桑果。其不树者有罚。毋论七夫庶民。各种桑及枣栗柿梨之类诸杂果木。随土所宜。每春守令检察其占基。二亩半不满五株。五亩以上不满十株者罚之。每一户罚官役一日。各一丁○市廛无空地处及海滨不生树木处及新接未经三年者勿罚。盛植漆若楮竹者。亦勿罚。

此令初行时。若有民户广植特盛者。守令奖赏之可也。赏以常平米钱。或除顷夫之役。

今夫果实等物。例以有处置簿责纳。以为官用。民之所收。反不足于官家之诛求。其木虽没。责纳无已。传为世役。不胜其苦。故民间戒勿种植。虽或自生。拔去不日。犹恐官家之有知也。既行大同。则官中所需油清果实之类。自有其价。当准直市贸而用之。必先痛革前弊。然后可行此法。无一毫侵征。而又有法以劝之。则民兴树艺。各获长世之利矣。

东西蚕室栽桑。及掌苑署诸果园栽植。及都城内外山禁伐。外方禁山禁伐等事。并依法典施行。详具大典

各司司内栽植桐木槐木槐有两种。俱可植。银杏松柏杨柳桑木果木之类。幷三十株以上置簿培养。凡木株数。工曹每春置簿。其不满数者罚当该官员。工曹与本司官同共检察。如有伐毁者治罪。令伐者准植。○凡果实之类。各其司用之。工曹掌苑署。勿侵材木之类。同外方官府所有。诸上司亦不得侵。

各邑官府栽植桐木槐木银杏松柏杨柳桑木果木之类。幷百株以上。置簿培养。各邑随土所宜木。观察使每年置簿。其不满数者罚其守令。○槐木银杏松柏杨柳则又于城内外官道两傍列植。分付傍近居人看守。如有伐者治罪。即令准植。○官府如有可作园处。作园广植果漆桐梓松竹之类。○又置楮田莞田药田。凡可种者皆种之。又箭竹产处培养。箭竹须待经年剪取。又择地移栽。皆成籍藏于本道本邑。观察使巡行时检察。

此亦先诸官府而后。可以责于民。

我国之楮。亦宜于造纸。然重且起毛。不如倭楮之轻泽精致。平时所印书册。今或有遗传者。多是倭楮造纸。极是可宝。今渐绝无矣。尝闻祖宗朝往取其种。欲使蕃植。今南方海滨往往有之。而人不知广植。令列邑邑皆种之。而劝谕人民使之广植可也。此则但谕民广植而不必罚赎。宜于国家恒入册纸内量定其数。优其价而贸之。如此则非唯所印书册精致。久之自然兴植矣。○前古民用。只有丝麻葛褐。而丽末始得绵种。渐遍八方。为生民大赖。以今观之。绵布之利。比丝麻不啻十倍。凡物利可兴者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