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卷十 卷十一

教选之制(下)

编辑

贡举事目

编辑

一。先为礼。命公卿大夫三品以上及近侍贤儒。台谏侍从之外。勿论职秩高下。苟其贤士也。则亦特命荐士。方岳州县之吏。悉心推访。明先王之道。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皆以名闻。备述道德学术材行。一如荐状式。其得人谬举功罪。亦一依荐举法。其有道之士。朝廷厚礼迎聘。其馀命州县敦遣。萃于京师。馆之宽闲之宇。择一近阙宽闲公廨。以为聚讲之所。如程子所言延英院之为可也。给其廪俸。不遽进以官。止以应教命名。前衘则量品给俸。儒士亦给廪俸。如今军职付禄例。以大臣之贤者。典领其事。俾群儒朝夕相与讲明正学。时赐召对。访问治道。论讲学术。其表著者则轮使入参经席。其馀亦如轮对之例。以次登对。久则举其贤杰。以备高任。择其学业大明德义可尊者。为太学之师。次以分教京外州县之学。

一。凡差州县教官。必以其邑及邻邑之人。邻邑无人则以其道之人。

一。若其地及近地有学明道著可为人师者。勿论前衘官与儒士。唯以德行可合。亦许学中申请监司。诸生呈书监司。守令亦报状。监司启闻。下吏曺更审除授。前衘之官高者。亦许以原任兼之。阶过者为行职。阶卑者为守职。无阶而超授者。亦为守职。其有除朝辞赴任者。则学中以礼延请本邑殿牌。肃拜然后上任。待任满入朝启事。○凡兼行守职。其计考陞资则各从原阶。

一。教官之任。为世所贱久矣。今世科举取士。所谓师弟子者。皆无所资于学术行义。故教授因为冗官。至于训导则尤为至贱之任。必庸下贫贱者然后乃授其任。使侵渔校生。免其饥寒而已。当痛革其弊。朝廷既重师儒之选。责以成教育材之效。凡使命之至。皆礼敬待之。不入学校则不为祗迎。朝廷使臣至学者。乃祗迎于门内。法典外官迎送使臣。每品各异然。教官事体。自异他官。虽一品使臣监司至学。祗迎于大门内。除望阙礼及儒生考讲外。凡公事并不会参。每岁春秋。监司亲巡。考其成绩。但试讲儒生教官则与之商论教诲之术。只考所教儒生之学问能否。持身敬肆。以为褒贬之地。勿为如今幷试训导也。使儒生知尚道学。整其威仪。饬其行实。其读书以穷理为要者。绩之上也。使读书不倦。操行无疵者为次。如有作成多士。敦德达材者。启闻特加㫌擢。或有碌碌无绩者。课以殿。若如旧贪鄙无检酗昵酒色者。依律论罪。又罪其举主。皆待任满。随其绩效超迁。使教官台阁。混为一途。

马端临曰元丰中。大兴学校重师儒之官。不肯轻授。与入馆阁者。其选同科矣。

虞集曰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不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校无益也。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成德者。身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观感也。其次则求夫操履正直而不为跪异。确守先儒经义。不妄为奇论。众所敬服者延致之。日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人耳著心。以正其本。则他日亦当有所发也。

丘濬曰礼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祖宗朝最重教官之选。往往取之耆儒宿学。其后科目兴。乃取之一榜举人。其有优异者。不次擢居显要。故居是官者。人人自奋。既皆以道自重。而一时公卿大臣藩臬守令。亦皆重之。人既乐为之。莫不谨身饬行。严立规模。以为教善人多而风俗美。近世师儒之职日卑。公卿藩臬略不加之以礼。而人不屑就。徒取充位者。所谓教法者荡然矣。臣以为国家要务。莫急于储贤。储贤必先于教养。所以代君以施教养者。师儒之职也。其任至重。自今宜慎重其选。朝延既选其人。而仍敕有司。申明宪纲。以礼待之。违者坐以罪。如此则教官得人。教官得人则生徒充业。而国家有得人之效。所以成世务寿国脉。此其基也。

一。大夫士子弟志学及凡民俊秀者。年十五以上。皆许入学。京则四学教官。外则守令教官。考其志学而后入。随学生阙额。每岁春秋释奠前期一两朔。许人入学。将入者之训师若乡里长老。呈单子于学中曰。某人之子某。年既志学。敢请入学。谨候进止。若其亲长父兄呈单则曰某亲某之子。若某之子若弟。年既志学。敢请入学。若无呈单之人。则将入者自为单子曰某年既志学。愚未有闻。敢请入学。若年纪已多则云年纪已多。谨候以下并同。学中以告于师长并告长贰守令。亦是师长。而许之。初到令接学村或外舍。拜师长见诸生。如常仪。参讲。与诸生别行坐。观其志学。师长会坐。别定讲日。师长会坐学中。斋任并会坐。考讲小学四书。然后乃许入。凡初入学者。讲毕出俟外次。候师长坐堂礼拜。如师长初上任仪讫。退与原在斋者。行相揖礼。只与外舍生行揖礼。内舍生则入内舍然后乃行。○工商市井之子。巫觋杂类之子及公私贱口。不许入。而教之。蠲其所受田二顷保布。初入者为增广生居外舍。居外舍周年以上。然后乃许入内舍。若周年内居学未满七十日者勿计。○若年长学业优异者。虽未满岁。亦不拘。每岁春秋。择其有材行力学者。长贰若守令教官。参以众所称许。而审察其实以择。会坐考讲入内舍。并如前例。但无呈单。○讲小学四书近思录及六经中。自望一书。○凡言四书。谓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六经谓诗书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附。○凡讲皆临文。而逐卷以讲。如孟子七篇则七篇皆抽一章。他书仿此。幷传注从容讲问。详尽意义。但卷秩多者。无过八章。每卷各抽一章一日所讲。无过十数人。切勿匆率苟简。只凭句读。后皆仿此。入内舍者。蠲其所受田四顷保布。凡入学者。内外舍皆以齿为序。凡坐次。别其内外舍而各序以齿。其久无向善之志及大不率教者。斥之从役。不向善不率教。如上学规。向学不笃。违规作过之类。○凡汰削从役者。依军民出保布一顷外。还其所受田。其应为忠义忠顺卫士者。入属其卫。还其二顷外田。世嫡亲荫之类。只出籍。而依本科不还田。

或曰国俗两班庶孽庶族。别其品流。不相为齿。而今使一㮣序齿何也。曰礼。天下无生而贵者。是以天子之子。入学亦以齿序。况士大夫之子乎。本国徒尚门地。俗成苟且。唯论族世之华楚。不问行义之修否。若世阀子孙则虽庸才鄙夫。分通于卿相门。系寒素则虽硕德茂学。不齿于士类。世道之不升。人才之不兴。政刑之紊乱。皆以此也。是岂先王体道规世之意哉。曰然则名分不必严乎。曰名分乃天地自然之理。岂可不严。夫所谓名分者。本出于贵贱之有等。贵贱本出于贤愚之有分耳。今欲莫卞其人之善恶贵贱。专差先世之职秩华楚。而曰严名分。于义何所当乎。而况乡党学校。乃序长幼敦风化之所。尤不可以门阀为序也。曰然则贵者之世。若无才德。则即为凡庶乎。曰古语不云乎。公卿之子为庶人。贵贱之不以世。古之道也。但先王念其有功德于民。而特置荫及之典。忠厚之至也。其有荫者。在法当列士类。法所不及者。无可论也。曰是固至矣。但本国久行此法。难以顿变。且恐骇时俗。若令学校内外舍。两班与庶孽庶族。各以其类序齿。内舍生居前行。两班与庶孽庶族虽同行。而两班序以齿后。庶孽庶族间其位序齿。外舍生居次行亦然。其论升则不问门地。一以学行材能。及入太学则不复有别。一以齿序。其于乡会则庶孽庶族坐于南行。若学行表著及为选士为朝官者。亦许齿序两班。如此恐合时义。曰此犹是俗见而未悟也。以为时义当然者。亦甚不然。凡事本末之序有先后。而古今之宜无二致。诚能先自朝廷尚德敦实。取舍一唯贤不肖之为。则人人自奋于行义。而敬让之风。行于乡邑。弊习虽痼。自然变矣。若徒齐禁令之末。而兴纷起怫。惧其难变乎旧。而姑为苟简者。皆非知治者也。且恐骇时俗者。匹夫处世之道。非王者行政之所当言也。时者君相之所为也。俗者政化之所成者也。

或曰庶类之升为选士者。才德既著。与两班序齿可矣。其在外舍时则未知其材行之卓尔。而亦许齿序何也。曰业同则事同。事同则列同。而序以齿。天下之通义也。曰如此则吏胥之子。或有入学者。亦当序齿于官员之子弟矣。其父趍走于庭。而其子则齿于子弟可乎。曰彼各有所当也。夫趍走于庭者。为其官长也。非为其子弟也。同列而序齿者。为其同业也。非为其吏胥之子也。唯其如是。故虽兄弟之亲。弟业士而兄业民。则弟齿于士而兄不得齿。虽一人之身。前为士而后为民。则前齿于士。而后不得齿。夫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道义也。是以尚德之义。体三纲。同立于天地间。而师友列于五伦也。只为后世此义不著。故既与之同业。而复疑于同序耳。若夫门族者。自系其华素之形尔。非所与论于立教敦序之地也。公义既是如此。而圣人之制。公义私恩两不相妨。亲戚兄弟或有贵贱之异者。则于其家族各序以属。而公会值压。亦许相避。以全其私。此又义理之曲尽其当者耳。

或曰朱子乡约。有非士类则勿齿之文。以此观之。亦不可无士族庶人之别。曰士类云者。与今之所谓士族者。其意不同。所谓士类者。治儒行而为士类者也。士族者。士夫之子姓族属也。若以行义则天下竞劝于德行。礼俗所以成也。若以门地则天下唯辨其门阀。争端所以兴也。

或曰如此则贵贱无常。不无贱凌贵之弊耶。曰若不以德而徒然混同则诚有此弊。苟为考德分类。以类序齿。则尚德之风明。而贵贵之义。自益著矣。有何弊乎。今夫武科只试弓马之间。太半麁贱之辈。而庶族同科者。虽序士族。而未闻其类之不第者。因此生滥也。技力尚然。况德义之选乎。以玆验之。亦可知矣。且虽如此。为士类者皆是世族子弟。起自凡民者。幸有一二。何者。人禀清浊。大抵系于气类。又况居养所移。世家与凡民绝异。盖以依倚门緖。无沈沦之虞。故恬常不修。名义罕立。此乃法使之然也。若惟善是举。不才自遗。前见荣显。后临泥涂。则凡根聪明之性。习父兄之教者。孰不勉励。然则中品之人。悉为长材。虽是德选。舍之何适。但选以德行。而世族之多才。自然之势也。限以门地。而靡人才亏世教。莫大之害也。此国家治乱世道升降之大段大机也。

或曰然则庶孽全无差等否。曰庶孽于其家族。严嫡庶之分。兄弟虽同行。而庶兄弟次于嫡兄弟。间其位差退。不敢并坐。凡事不敢敌耦之类。若论品数之制。则王子宗室。嫡庶品位。赐税有等。卿大夫嫡庶子。荫田有差之类。于乡党学校。正序齿之义。乡党学校。既是士类。则一㮣序齿。

一。京外学儒额。皆有定数。择讲者过数。而行同学均。则别之以射。下至太学论升。凡有行同能偶者。则别之以射。未满数则姑阙之。以待勉业者。切不可苟然充数。

一。在学儒生。守令待之以礼。大小官任。亦不得差定。只令专心学问。乡官将官择任等事。详见郡县及兵制条。凡在学末免番者。不得授以大小官任。只令讲明学术。使臣之来。视学拜圣。则诸生祗迎于学门之外。唯监司都事初巡及御史为然。其馀使臣虽至学。但拜圣就讲当后旅拜。凡旅拜。皆有荅揖。不视学则不迎于官门。

一。学儒生皆分五番居学。如元数六十人。则每番十二人。凡上下番者。皆以朔望交递。馈以公粮。当番居学者。皆馈公粮。非当番而欲仍留讲学者亦许。但不食公粮。○春秋祭祀齐会时。则番外诸生亦馈以公需。公需者学田所入也。临番不就者。春秋祭祀及四孟朔不参者同。一度则面责。二度则黜座。三度则黜斋。黜斋者。告于师长。不得入学。必改过自新后许复入。凡黜斋者复参坐时。必面责以谢过。周年无意来学者。削其籍。凡削籍者从军役若有疾病事故。则具由呈单子于师长免罚。年至四十者免番。虽免番。有事则会参。其欲居学者。任意往来。其掌议等任及升贡。则论免番在学。○外舍免番者。亦有事则会参。亦许以时往来。

唐制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州县学生。长官补长史主焉。又今大大明之制。天下府学廪膳生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皆有廪给。每人月给。粮银一两。廪膳生外又有增广生。此则无廪给。

或曰今不籍学校。无识闲游者甚多。此则何以处之。曰年未满者。姑令从学。若年长者则当悉充军额也。然此在今日不得已用法令之威耳。若田制既行则不待法令而自归于正也。

一。凡教学之方。六德六行六艺。皆所讲明。而修己治人之道。悉已具于圣贤经传。约而言之则程子所谓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砺渐磨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可至于圣人之道者是也。非若近世词章科举利禄之谓也。

一。学校之官。躬行正道。以表率多士。诸生所读之书。日作课程以督之。每日开讲间五日通读讲论。每月朔教官京四学则教导教授皆会。外州县学则守令亦诸学。率诸生谒圣读法。仪见学规。考讲诸生。望日亦考讲。○凡应讲生。分上中下。大约半月。上则三十张。中则二十张。下则十张。许随所读过标定。并塡书图。抽签考讲。不通者降立阶上。挞楚十五。○除教官。每日课受有日课授学者则背诵。外。凡考讲皆临文以讲。详尽义趣。诸下番者亦依上例书图。上番日考图以讲。若有出入事故。则皆塡录书图。凡学术优异。不待课程而自勉者及年过三十五岁者。勿为书图。只参通读。仍相与通读讲论。望日同。○凡月朔谒圣读法。朔望考讲通读。每朔望则上下番及凡在学者参。四孟朔则诸下番者。齐会皆参。○守令朔望外。亦宜以暇日。数至学中。同教官劝励。朔日有故未就。则只教官行之。虽或教官有故。守令独行。凡试儒生。必亲诣学。不得使儒生移就官府。○京四学则每月朔。四学教官。输次率诸生。只其朔番生往参太学。谒圣通读。○中学及京营学。则四仲朔两学师长。轮次率诸生。往参太学。谒圣通读。○外方监营所在邑学。则每月朔皆参谒圣。而四仲朔一参。通读于营学。每四时一制述。悉罢诗赋表。但以经书义诸子史论时务策。间或以箴铭。而不使庭列如今科场之为。每发一题。使在家或居斋从容以制。其体制但当直述。不为新巧。略如蕫韩程朱文。又不必多言。义则百字以上。论则三百字以上。策则六百字以上为式。待会日纳之师长。聚以评论。其有未善则召以教之。更不考定高下。以启文词之弊。一射侯。略以乡射之礼。定其仪式。一考书。不用草书。每人正字一百字。篆字五十字。正字以洪武正韵为式。篆字以古文韵律为式。亦令在家从容以书。会时呈纳师长。评教如制述例。

所谓教学。非徒讲说而已。以得之于心。而修身齐家。以及天下也。古之教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荅问者。是皆因人善喻。各尽其才也。故曰时观而不语。存其心也。又曰当其可之谓时。要在为师者自有其德而时措之宜尔。

射者六艺之一。而先王以是观德而择士。其意深矣。今之为士者。视以为武弁兵卒之任。而莫或知为儒者已分事。诚由礼坏教失而然也。凡京外学校。皆行射礼。即上四时射又以暇日。或讲读之馀。诸生习射。教官守令。亦暇日以射可也。

丘遁曰仪礼射有三。大射宾射燕射。天子诸侯卿大夫皆有之。士无大射。而有宾射燕射。三代之后。射礼不行久矣。惟晋庾亮曾依周制以行。我太祖初得天下。欲以之取士。以复古人择士泮宫之制而不果。令天下州府县学。训诲生员。每日讲读经书罢。于学后设一射圃。教学生习射。朔望要试过。其有司官闲暇时。与学官一体习射。命礼部定图式仪注凡八则。一射式。二树射鹄。三置射位。四主射。五赏酒。六司射。七射器。八射职。九射位。十仪注。所谓射器者凡九。射职者凡七。至今天下皆立射圃。朔望有司躬谒先师及听诸生讲读后。诣圃行射礼。

一。每春秋。京则司教。即中学师长。外则监司巡列学。监司亦必亲诣学。若不就学而令诸生移就官府者。论以重律。后皆仿此。与本学教官会坐京则教导教授。外则教官守令。皆会坐。后皆仿此。○外则监司谒圣行礼后。与之会坐。后亦仿此。读法考讲诸生。小学家礼中抽签一书。四书中抽签二书。六经中自望一书及近思录皆临文。其不通者挞楚。○增广生。家礼小学中抽签一书。年未二十者。从自望。四书中抽签二书。○不用制述。仍与通读讲论。明日又行射礼。如其仪○若司教监司其故。则司导都事代行。后仿此。凡下番免番诸生皆齐会。无故不参者。挞楚三十论罚。凡讲射各全日。务令从容清洽。○升太学者。及升中学营学者。及免番中时任乡官庠师将官者。时任者外曾经者并参。○凡言乡官。各乡正。亦在其中。及年六十者。幷不会参。

或曰曾经将官者。复着儒巾而参讲如何。曰此何所妨。文武本不可歧而二之。但当在文事则冠巾。当武事则戎服而已。后世教失其道。故文武不相通。此襄季之末弊也。至于近岁。名为儒士者。一操弓矢则不得复入学校者。尤末弊之末弊也。

一。每三年。即式年也。秋巡讲兼之可也。京则司教。外则监司巡列学。与本学教官会坐。读法考讲诸生。内外舍免番诸生。亦皆会讲。小学家礼中自望一书。四书六经中自望二书。庸学则二书。准他一书。不用制述。○升太学者。及升中学营学者。及任乡官庠师将官者。曾任者亦并免讲。及年六十者。皆免汰讲。○凡应参讲者。无故不参。则以不通论。其有故者。追讲于考官所到处。汰其不通者。出籍从役。年未二十者。只挞楚勿出籍。其世嫡及有亲有荫者。只出籍勿定军役。其应为忠义忠顺卫者。入属其卫。其馀皆属军役。○或有代讲者则借者代者皆削籍定军役。掌议有司不察者。亦治罚。

一。每三年季秋。子午卯酉年。与户籍同岁。司教监司预以升士列学日。知委于列学列邑。○凡期日前半岁。吏曺启令该司择日。乃移文于中学营学。下太学及升朝。皆仿此。或元有定日亦可。大比。京则本学教官长贰。外则守令教官。考其德行道艺。而选贤者能者。有德行者谓之贤。有道艺者谓之能。○守令教官考其平日乡约学规所书德业过失及材学优劣。一从乡党学众所推称者。更加详察其所取。必以行著乡里。学明经术。材能可任三者。必先审公共之论。而唯在长贰之裁鉴耳。论升于中学营学。会其乡老学众。以乡飮酒之礼礼宾之。论其德行道艺之实。明白陈述。依式成状。京四学升于中学。各州县学升于营学。○乡飮酒礼优节见下。以所兴贤能为宾。若二人以上。则以其次为介为三宾。其行酒至乱及用妓女娼乐者。当该官从重论罪。凡大小宴会皆同此。既行礼明日。与状吏偕行。其非京学及营底邑学则皆给路资钱各一百文。准米五斗百里外加百文。每百里各加百文。皆以其邑经费会支。

凡学中考讲制述时。观言意以为省励其实之地而已。非若今之科举以是为选格也。其论升则不在句读文字。亦不以门地贵贱。唯以贤能之实尔。主教选者宜深体此意。

一。举状式。

某学生外方则曰某邑学生。姓名年甲。

某职某某职某等谨申。或代以报字。为贡举事。右件人云云。具论其性行学术材能之实。唯其所当。可合陞贡。某等知贤。不敢不举。或云某所谙知。不敢不举。如或举人材学荒莽。行义亏缺者。甘坐谬举之罪。谨具申状云云。若举二人以上则一状列论。不必别为二本。

年月日某职某。

某职某。

中学营学举状同此式。太学升朝亦同。但为启本。而改可合升贡。为可堪某任云云。如或任后赃污败常及疲懦滥酷。违法害民。甘与同坐。太学亦列书长贰以下诸官。而其功罪则长贰当之。凡举状各留藏于中学营学太学政曹。以为后考。

若外方州县。或乏可举之才。则虽从实阙之。亦必申状。具其所以无人之实。以为考核之地。

一。司教监司。聚其所升之士而教之中学营学。初至会坐考讲。中学则必司教司导。营学则监司都事会坐。○所升之士。既集学下。考日。于学门外设次。别定官员一人。以主待升士。待以主客之礼整其礼貌。又主禁门外喧乱。考官坐讲堂。升士每二人为耦。以次而入。升自西阶。上堂就讲席。拜坐。讲四书中抽签二书。六经中自望三书。近思录。讲毕出就私舍。侯讲罢。长贰坐堂。礼拜如师长初上任仪讫。退与原在学者。行相揖礼。其不通者罢归。○司教监司详具举行事状及名簿启闻。下太学及升朝同。凡中学营学廪养之具。极其丰洁。不复分番。其有父母之养及不得已故者。听其往来。告归者。必呈单子于师长。师长量其久近。从优给暇。○春秋祭祀及讲射。凡归家者亦齐会。其无故不来及久不来学者。从轻重论罚。居京及营底本邑。而无故不参朔望讲读及三朔内居学未满十五日者。斋中笞其家僮。重则论罚。其五日通读讲论。月朔读法。四时射侯考书。并同诸学例。春秋会坐考讲。必长贰皆会坐。讲四书中抽签二书。六经中自望二书及纲目。○凡纲目每限十卷。即全卷五十。九篇之一如自一卷至十卷。或自五卷至十五卷之类。其下仿此。皆于举案中。自列应讲书。凡所升之士。如有学荒行亏材下者罢归。而启罪其教官若守令教官。凡罢归。除讲书不通者外。必须经久。善恶著明。然后乃行。后皆仿此。

监司都事常课外。宜以暇日数至学中。讲说劝励。又于无事时。或清夜燕闲之际。轮召三四人。凡会诸生讲读。则必亲诣学。而不得令诸生移就官府。此则不在其限。与之论议学术。凡身心性情彝伦日用之常。以及古今事物之宜。至于民事利病。风俗治道。唯其所议。而皆可商确。凡大小学校州县之长。皆当如此。

一。论升之明年秋。司教监司与司导都事。考其德行道艺。而又选贤者能者。论升于太学。并如前法。而尤加精择。会其学众。以乡飮酒之礼礼宾之。并如前例其学未加进者。仍留营学而教之。后式年论升时。幷合新旧以择。

一。太学长贰聚其所升之士而教之。初至会坐考讲。太学长贰以下诸官皆会坐以讲。其宾待入学之节。并如前例。但讲四书中抽签二书。六经中抽签三书。其不通者罢归之。凡太学廪养之具。极其丰谨。今太学养士之规。亦颇详备。当依今例。不复分番。其有父母之养及不得已故者则听其往来。其五日通读讲论。月朔读法。四时射侯。春秋考讲。必长贰以下皆会坐。幷同前例。凡所升之士。如有学不明行不修材不可进者罢归。而启罪其中学长贰若监司都事。凡既升于太学则为选士。凡其教之之术。益加笃厚。尤以大人成德达材之事责之。

一。每岁秋。太学长贰考其德行道艺。而又选其贤者能者。亦先使学众僚属。考其德业勉否。众推之而长贰更加审察。必以性行端正。有廉耻礼让。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论启而升于朝。并如前法。而尤加精择。会其学众。以乡飮酒之礼礼宾之。亦如前例其学未大就者。仍留太学而教之。每后论升时。幷合论择。

按古者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其重道尚贤之意深实若此。此所以民兴于德。而人不敢妄举也。世之人主诚知此义。治国安民。犹运之掌也。君上再拜受之一节。今不敢直书条目中。人主所当深省而必行之者也。

一。升朝之士。命大臣与公卿台侍。会坐考讲于阙内。大臣取旨为命官与政府堂上一员。六曺堂上各一员凡言堂上必首堂上有故然后次堂上行下皆同此弘文馆司宪府官各一员会坐阙内其延待入讲之节。如前例。于阙门外设次礼曺郞官一员主客之。以次引入以讲所讲之书如太学例但加纲目比则不限卷。于全帙中抽八卷而各抽一章。大典其不通者罢归。既升于朝则为进士。进士亦书名奏御副在政曺而已。无如今放榜等事。入直本院。院即下所谓进士院。如汉之择士。直三署给宿卫待次之制。冠带从事。给禄月四斛。给宿卫备召对。审察其实。如有学业不明。行义不修。材能不可用者。罢退而罪其大学长贰。

一。进士院。姑拟此号以待择定。院当置于弘文馆近处。政府政曺提领其事。政府吏兵曺堂上。如今属曺堂上之例。其堂下官。亦如属曺郞厅之例。进士无职掌无定员。如今权知。无定员。但待其升士而已。○院有书吏二人。直厅皂隶八人。进士每员各给小史一人。分番入直。分三番四时讲大臣首相有故则亦次堂上代行。下同。与政府堂上。吏兵礼曺堂上各一员。弘文馆官二员。会坐通读讲议。射。停亲临则大臣与政府堂上一员。六曺堂上各一员。弘文馆官一员会行之。○按古者天子诸侯将有祭祀。射以择士。故曰诸侯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射以择士与于祭。古之制也。今亦依此。四时祭享。前期设行。兼以取诸执事可也。其耦射揖让升降周旋之节。当参酌古礼。定为其式。虽或仍今试射。亦宜略著揖让恭敬之节。以定其仪。凡射俟群耦毕射。又升射。三射而后止。每上视朝。侍卫殿上。只入直者入侍。或轮入经筵。或燕闲时轮对。祭祀则差诸执事。如此则侍卫助祭之人。皆是忠荩庄敬之士。召对之际。经义学术。治道时务。四方风俗。民间得失。皆得以闻于人君。大有所益。而观人之道备于此。自然可知其为人也。居一周然后。如此则不唯在上者知其为人。政府政曺百僚皆得相接习熟。皆知其材之高下大小。辨论其差等而命之官秩。政府政曺随其德行道艺之实。而辨其差等之论。禀旨以定。量简其若干人。直除六品以上职。在其时酌宜以定。或二三人或五六人。直除五六品。若有俊德之人。勿限品。唯其当。馀除九品以上至七品职于台侍。○百执事内外学。校州县军民之任。量其器能。而待阙注补。○凡始授阶者。必自从九品始。若其直除五六品七八品职者。依守职例授阶。凡他不次擢迁者同此。○除特荐者。及试州县乡官升迁者。及卫士叙用者外。内外东西班职。以至从九品。非此选进者。勿许入仕。以清仕路之源。

按既如此则今四馆参下官数。自当减省。又国典凡朝会燕享。司仆侍御侧。内禁卫列阶上。既使所进之士侍殿上。则司仆亦当革罢也。

或曰升于朝者。依汉策贤良遗制。策以时务。似合考言审才之意矣。曰古之所谓考言。非试文之谓也。汉策贤良。亦非试之也。乃访以治道而施于有政也。是以非独秀孝对策。其已为大夫者。亦同对策也。然由此之故。渐至文弊。后汉中叶以降。人才气象文章。盖可见矣。夫文者出于心者也。见其文则其人学术之精粗。亦可知也。然志于为文则用心已外而丧其实矣。朝廷诚欲察其贤否。年岁之间。考其行事。接其言议。周旋应对之际。皆可以得之矣。奚必庭列收卷。试其一日之久而后。乃为审也。今若试之以策。则始学后进。必争相传抄。以模缀文字为事。州县之举。亦必以文词为先。其害岂浅浅哉。陶造化而司风教之本者。不可以不谨乎此也。且人君亲试则是以太学论升。为不足信。而自为试之也。既为试可则后虽其人不才。安能责其举主乎。此虚实失得之分也。世道之升降。人才之成毁。斯其大机。小知治体者。必不为此举也。曰然则州县学校之有时制何也。曰此其事势有不同者焉。夫朝廷者。枢机之地。赏罚之则四方之所响应者也。朝廷之所贵。唯在实德。则有司之所求。人士之所志。莫不以实。故州县师长。虽时令制述。只可为验其学述之一助。而不至为害。然自营学绝此者。恐其因成弊习也。若朝廷而试之文。则上下四方。先已驰于捏虚而文为伪说。将沦胥丧心败才之不暇。尚何考实之可言耶。

一。太学中学长贰。四学教导,教授及监司,都事,守令,教官。必居任满岁然后乃荐士。长贰中一员满岁。则一员虽未满岁。满六朔后乃荐。其迁递当荐士前十朔以内者。限荐士仍任。

一。凡居四学及乡学者。皆满三岁然后得充荐。居中学营学及太学者。满一岁后得充荐。年未四十者。不得升朝。谓自太学升于朝。若有茂材异行非常格所拘者。谓学行卓尔。众所信服者。虽居学未久及年未四十。亦备数论荐。虽不居学。亦得数外别荐。居学未久者。于举状中幷论其所以不拘之意。年未四十者亦然。○其不居学者。于常数外别论以荐。虽州县所未升。而苟有其人则监司亦得别为论升。虽营学所未升。而太学亦得别为论升。○凡所升之士。本学及升学。皆书名以藏。

或曰古虽云四十而仕。人之才分不同。何有于长少。且古者人多寿考。后世六七十者亦稀。似不必泥古。曰非以泥古。欲事之尽其宜。则古人已先获之。凡古人制节。无不极当。非精夫物理而有得焉者。不足以语此。夫人之愚智不齐。而其志气之所进。血气之所就。大㮣皆有向定之期。是以圣贤亦谓四十而不惑。凡人少长。其心思所至。亦自有异。此所以礼云四十曰彊而仕也。况此论升。本以才德。而又有材行茂异。不拘常格之文。而随其后者耶。当患其才之不及成。而不患其用之不及时也。且国家设官有常员。任职之人有常数。以彼以此。其实一也。是以虽称四十而仕。自不无不拘常格者。虽许早岁而仕。年少入仕者。亦自为罕。但㮣以四十。则虽不无不拘常格者。而天下之人。方其小也。无利可慕。唯志于善。故长易成德。许令早仕。则虽早仕者自为罕。而天下之人。从少已有汲汲趍利之心。无由向善。故长渐陷溺。天下向善以上有无限好事。天下趍利以下有无限不好事。后世政事才术之不逮。倾危反乱之多者。盖以此也。后世用人太早。非为人不寿考而然。本非可论于此。然人多不寿。虽云气数已衰。果令人心庄静。风俗淳正。则亦必寿考者之多也。

一。守令教官阙荐者罢职。若有不荐士者。则监司以名启闻。命推考。若实无其人则仍之而责后效。馀皆罢职。京学仿此。○苟无其人。不可苟充。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至于阖郡无人。则是学校不兴也。守令教官。皆不许中上以上考。若有贤俊而掩不以闻。则另以蔽贤之罪罪之。

一。凡误荐者罢职。其情状可恕者。降禄五等周年。其馀皆罢黜。所举二人以上。各加一等。罪止除名为民。其徇私故举者。以欺罔论。此为知其不才而徇私。欲视势利而故举者。苟贤能也。虽其子弟。不以此论。教官守令。司教监司论罚。司教监司。太学论罚。若夫太学有误。则朝廷自当论其罪罚。并毋论赦前及去职。其进贤者特加㫌擢。或赏赐加资封爵。随其大小之宜。○凡论赏罚。除庸谬无识者外。必历验之久。贤不肖著见然后乃行。○虽举主已没。应夺官者追夺。应进职者追赠。有谥者随其善恶亦改之。

一。如子年为式年。则子年秋。四学州县。升士于中学营学。丑年中学营学。升于太学。寅年太学升于朝。太学则每岁论升。又次年为式年。

一。每三年京外所升选士一百五十人为额。每岁升于朝者三十五人为额。

按本国内外。正官一品至九品。幷东西班约可九百馀员。夫士四十前后从仕。七十前后休宫。大㮣不过三十年。其间又不无寿夭丧病杂故。取其中数则约可二十馀年。而新入者与旧尽者相当矣。若每年入仕者三十五人。则积至二十馀年。便得七百馀人。可充七百馀职。其馀则须特荐人。即贡举外。朝廷三品以上公荐之类。及州县乡官升迁。朝廷公荐。勿论已仕未仕者。州县乡官。亦不无已被选及前衘之人。及武选升仕之类。医译筭律杂举人。亦在有中。而各有本衙门。○若职官之数。合有增损。则此亦准宜加减以定。

一。选士定额一百五十人。则每加一半。以二百二十五人。为中学及各道营学之额。即四学及州县所升之数。皆从户口众寡。学额多少以分定。如太学选士一百五十人。每三年内百五人升朝。则馀留者四十五人。积至二十一岁七式年。则所馀留者为三百十五人。每新旧幷合论升。则于四百六十五人内。升百五人矣。二十四年后则新入与旧尽者。庶可相当矣。又如中学及各道营学生。合二百二十五人。每式年一百五十人升于太学。则馀留者七十五人。积至七式年。所馀留者为五百二十五人。新旧幷合论升。则于六百七十五人内。升一百五十人。为选士矣。一从户口众寡。参以学额多少。分定各道。各道又以此分定各邑。汉法孝廉。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举一人。四十万以上。岁举二人。六十万三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今亦依此。约以二三万或四五万口为一分论。每满一分以上。一式年一人。二分以上二人。不满一分则二式年一人。以是为差。或二式年三人。或三式年二人。尽计帐口大数。参以学生实额。而分定如式可也。各道户口之数。今未可详。仿今乡试分数。姑拟其例。○若加定之数太狭。则监司无所考择。又难以分敷列邑。若太优则或有滥杂不精。又久后留馀者众。而乡里实行之士。多见积滞。今加一半以定。更当审量其宜。

选士一百五十人分诸道。加数分定例。

中学八。以十二分定四学。

京畿十八。以二十七分定州县。

忠清道二十。以三十分州县。

全罗道二十二。以三十三分州县。一济州

庆尚道二十八。或二十九以四十二分州县。

江原道十四。或十三以二十一分州县。

平安道十六。以二十四分州县。

黄海道十二。以十八分州县。

咸镜道十二。以十八分州县。

右如忠清营学所升三十人。而升于太学者二十人。则馀留者十人。积至七式年。所馀留者为七十人。每幷合新旧论升。则于百人内。升二十人矣。又如庆尚道四十二人。而升于太学者二十八人。则馀留者十四人。积至七式年。所馀留者为九十八人。幷合新旧则于一百四十人内。升二十八人矣。又如黄海道十八人。而升于太学者十二人。则馀留者六人。积至七式年。所馀留者为四十二人。幷合新旧则于六十人内。升十二人矣。此其大数也。于其中不无罢归者。又有由特荐及乡官而出者矣。其不居学校而别荐者。又不在此中也。

此比今科额则似过少。然今科额本京数太滥。不可据以为准也。若比古京府举额则此亦多矣。学校未兴之间。则姑减两界各二人。添于京学。待五六年后。西北州县学校兴行。京中浮客各归定居。然后依其本数可也。

或以为京中浮居。虽各归田里。然京都人士之众。比外大府不啻十倍。学校兴行后。西北四额。虽归本土。京都则不可减。此盖今用人不公举四方之贤。而只私目前冠冕。皆是京人。故因成如是。若变今弊。事自归正。岂至是乎。然大㮣此在户口实数而已。若各安定居之后。京都人士犹为过于儒额差等之本数也。则亦当仍此不减。而四学儒额亦各增为百二十人可也。

今式年文科数三十三人。

初试三百四十人内。

馆试五十。

汉城试四十。

京畿二十。

忠清二十五。

全罗二十五。

庆尚三十。

江原十五。

平安十五。

黄海十。

咸镜十。

今生进数各一百人。

初试各七百人内。

汉城试各二百。

京畿各六十。

忠清各九十。

全罗各九十。

庆尚各一百。

江原各四十五。

平安各四十五。

黄海各三十五。

咸镜各三十五。

或曰州县升士。各有定额。则不无此邑所遗者。优于彼邑所升者之弊耶。曰州县既适其宜。州郡县本差田丁多少为定。而升士之额。一从户口众寡。参以学额实数。差分以定。则自为均矣。如令其间不无人才盛衰之异。此则当责之主其风教者而已。若其山川之清浊开塞。则其为州为县。已与其地形之宜相符矣。地形好处。自为大邑也。○有教无类。若自国家纲纪教化则何地不兴于善。今之华楚相悬。或至百什者。形势使然。亦犹田制坏而强渐强弱渐弱之势也。果令虽有教化。终于无益。则何为而置学立师乎。且列邑所升。虽或有彼此优劣。每合新旧论升。则优者常升于太学。而太学则皆得其优者矣。太学亦如是。而朝廷则皆得其优者矣。然则朝廷所得者。皆是人才之优者。而人才众多处。自多登进之人矣。宁有遗才之患乎。若曲虑其不均。而不定其数。则法不为法。而将不胜其弊矣。古者诸侯贡士。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而云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其有一定之数可见矣。汉时贡举。亦一从户口。差定其数。而无他语。今之科举。京及各道解额。亦各有一定之数。古今取人。其所以取之者不同。而其有定限则不能改易也。尝见中国论者。谓南方文胜。会试南人多占。而北方有用之才见遗。请分元额。分取南北之人。此在科法中。不无意见者也。若夫常数之外。许令别为加减。此系一时权时制宜。不可以为经法也。

一。凡事贵于明见不惑。而亦须处之有序。国家之不教士久矣。后世导率。无非嗜利侥幸之习。是以士之稍有才者。争为庸琐雕摘之文。以幸一朝之利。人之精神志虑。全在于是。故名为读书。而实不识半句经义。且登仕当路者。皆是京华形势之子。故乡曲之人自画暴弃。名为校生。而目不识字者亦多。今若卒然律之以此。而尽汰军役。则非徒兴怨。实是罔民之大者。宜先数年。自上亲下明信恳恻之教。颁示事目。使人人晓然知上意之所在。而兴起劝励。又择监都事二三巡考讲赏罚。然后从而行法。画一无挠可也。今西北尤荒莽无文。另加宽限。待其兴业。且今不无有志学问之士。或有乡曲积行之人。而率为摈斥淹滞。贡举设行之初。限一式年。州县荐士于常额外。量宜加数。以备任使。且使人心知所劝戒可也。

一。永革浮词之科。严禁杂戏之习。既罢科举。兴贡举。则其间戏乐不经。坏人心败世教者。自当除去。然习俗已久。人熟心目。亦须严立条禁乃止。夫士初出身立朝。则尤当愓励加修。以求尽其事君治民之道。不当优倡戏乐。游娱市街。其先进之待之也。亦当礼貌之。而勉以致君泽民之意。不当为之慢弄。使作丑怪之戏。今初出身者。谓之新来。例为导倡张乐。周游市街三日。又设宴会谓之庆宴盛。张声乐优倡傀儡。其先进之会筵者。必戏弄新来。以至禽兽之状。可骇可愕之态。无不使为相与。以为娱乐。此直胡风之未变者。若贡士之后。或有仍旧不改而近倡优设宴戏者。则其先进削籍除名。新来幷削其荐。有家长者亦令同罪。至于赐花赐乐等事。本出于唐明皇之以逸欲教有邦。宜一切革罢也。或曰设宴张戏固不可。至于人子为亲则似无所妨。曰为己与为亲。本非二事。教子与事亲。亦无二道。人子事亲之节。四时祭燕。本载于礼。岂可以已登荐。自以为庆而设燕张乐。名之为庆宴。然后乃为事亲之道耶。苟如是则登荐与进职。其事无异。若赴州收登卿相者。必开设庆宴。以幸其升。而娱乐其亲为可耶。今非独初登科者为然。参下清选槐院翰林。亦皆戏弄新进。责办酒食。宣传官监察。以至大小百司。无不责办酒食而后许参同坐。朝著既如此。下人效尤。书吏皂隶军卒之类。其弊尤甚。至于外方乡校儒生新入者。亦责办酒食而诈参。或使纳布。谓之新入价。流习之弊。触处寒心。皆当一軆痛禁。以期变俗。犯者其先进在坐者及听从新参者。勿论文武大小官。皆削籍除名。台谏及外方官长不举劾者。并重论。

或曰科举之害。先哲论之尽矣。但行之已久。难以顿改。若贤良科则不变科举之名。而有得人之实如何。曰己卯士类。亦不得已而行此。然柳西峯藕亦言其苟且矣。凡事名实须相副。天下未有假借他名而终成其事者也。人主不先立志。则万事本无可言。果人主学明志定。则当刚健明断而行之不疑。自有实效。何苦而依阿苟且。以冀其成也。

或曰庭试谒圣则人君亲试。其或无害否。曰所谓庭试谒圣。亦命有司烛刻试之。其所试不过对偶之文。而瞥眼之间。定其取舍。故谚曰庭试谒圣。盲人亦望。是以乳臭小儿。亦皆争试。而其所取率皆轻佻侥幸之辈。尤为可笑。至于表词空言之中。尤为文字之贼。其坏人心术。特又甚焉。人君视学则当引近有识之士。讲论经术。询及治道。以资简拔。不当导人以浮薄无耻之风也。曰国有喜庆事则例为别设科举。是则如何。曰设举取士。盖将以得人才而理国家也。何预于庆事有无。此与颁赦加资。同一意也。后世人君有喜庆事则例为行赦八方罪囚。加百官官资。是则尤无可论也。盖人心之流浪。风俗之浇薄。下至空言文词。亦以日就庸卑者。莫非科举之害。当一切尽罢。定为著令。不然国无可治之日。而万世如长夜矣。

或曰贡举固为至矣。但取人既不以文词。而又全废词表之类。则或不无文词不足。而于事大文字。未能达意之弊耶。曰天下之事。常患于行不足。而不患言不足。常患于实不足。不患文不足。后世实德之丧。以役志于浮文之故也。文词本当忧其过靡。而不当忧其不足也。就令只据文词而论今之文章。日益庸碎。至于语不成伦。辞未达意者。皆是科举之害也。诚无造话资诵。今明经者。每暇摘其一字。造作俗语。务为淫亵可笑易记之话。以资其诵。谓之圣令。若熟乎此。则能不忘其章暇疑似。而于其大义。全所昧昧。摘句资缀今制述者。摘集经史文字。取其字之对偶句之相近者。截章分门。以资缀缉。谓之类抄。若览此则随题引用。可得栽剪之巧。而于其本文。多不经意。之习。则天下之文章。不可胜用。而奏疏制诏。亦将就实典雅。事上诰下之间。皆有以信谕人心。比诸今日之为。不啻天壤之悬隔矣。而况有德者之文。至于恊神人垂世范。此出于君子之儒。而决不出于科儒之辈也。

或曰此法州县升于道。道升于太学。太学升于朝。各有年数。而升朝之后。又不即任。如此则不无用才太迟之弊耶。曰一命以上。皆是天职。苟一有匪人。害及生民。是以先王养之厚教之笃择之精察之审而后。命之以位而任之以专。夫然后官得其人而治化行。民得其所而绩用成。后世既无教养之事。而又不知用人为至重事。此盖缘科举取士。资格用人而然。欲取士则不加精择审察。而循例轻用。不然则虽知贤才。遗弃岩穴而不以为意。由其无深烛事理。而志虑不定故也。非独用人。凡事皆然。非欲速不耐。则又全抛忘之。皆由其无深识定志故也。此所以虽有愿治之君。而不能成其功也。盖能持是道。以诚行之。而勿迫勿忘。则自当举无遗才。用无不宜。而天下治矣。

或曰贡举之法固至矣。但后世人情浮薄。易以徇私奈何。曰后世人情之浮薄。法使然也。若无科举。则虽日挞而使之浮薄。亦不可得也。凡天下之事。众共则难私。独见则易私。责实则难私。以伪则易私。阳明则难私。喑秘则易私。经久则难私。间暂则易私。贡举之法。博采乡党公共之论。核以平日善恶之实。明举而会众礼兴。保任而征于久远。科举之法。一切反是。据此观之。贡举易以容私乎。科举易以容私乎。夫责实备礼。明以保举。则举之者不敢妄举。而唯恐其知人之或未至。为士者不敢妄进。而唯恐其自修之或未尽。苟有徇私冒进者。则妄举之罪。咎无所逃。而不才之黜。耻无所容。适足为惩一励百之地。如此则不唯举得其人。天下皆将务实让贤。而风俗日入淳正矣。糊名誊录。去取于俄顷。则举之者无保任之责。而不忧于知人。为士者苟冀一时之幸。而无意于自修。虽有不才被举者。考官则曰复知考其文词而已。不知其他也。为士者亦曰科场幸中。自是常事也。责无所归而耻无所立。如此则不唯举失其人。天下皆将务伪争竞。而风俗日趍浮躁矣。此两者皆理势之必然。而愚智之所共见也。设令贡举岁久人怠。朝纲解弛。容其奸谬。犹可举十得五。而改其人则美法犹在矣。今科举之法则虽以贤相良臣行之以至公。无益于得人。而不能不使人心坏败。风俗浇薄。而况于种子不好。宋人谓科举种子不好。言科儒出身。复为主司也。而行之以不公乎。只患人君知之不明行之不断。容私之弊。非所虑也。凡古人之法。本皆简以无弊。苟且多弊者。后世之法是也。然后世每行多毙之法。而不曾行其无弊者。时君不会体究其实。而庸流鄙夫恐其害于己私。沮止之故也。其实古今本无异宜也。呜呼。参术鸩毒。服之者自有其效。难以口舌争也。

一。王言及公用文字。皆从实录。不得用四六騈俪。四六轻浮文字。一切禁断。

栗谷尝著东湖问荅。以上宣庙。其论设教取士之制。略曰设教之术。莫先于学校。今者以训导为至贱之任。必得贫困无资者而授其职。使免其饥寒。为训导者亦徒知侵渔校生。以自肥而已。夫孰知教诲之为何事。如是而欲望作成人才。何异于缘木而求鱼。为今之计。莫如使八道监司。移文列邑。每三年一度。选其乡人之可为人师者。录其名报于监司。监司合诸邑之选。而移于吏曺。吏曺案其簿。博采公论。更加精择。凡差训导之际。必以其邑之人授之其邑。无人则授邻邑之人。邻邑又无人则授以其道之人。不限其个满。惟以成教为期。使命之行。待之以礼。不入乡校则不使祗迎。除儒生讲试外。凡公会幷不来参。使训导持身自重。勉励学者。然后每年监司亲到。考其成𪟝。但试儒生。不试训导。若使儒生能知道学之可尚。整其威仪。饬其行捡。其读书务以穷理为要。则绩之上也。使儒生读书不倦。操行无疵。则其次也。绩之上者。启闻论赏。授以六品之职。以耸动士林。其次者亦启其劳。加其资级。以示褒赏。使勉于教诲。若其依旧碌碌无绩可考者。即课以殿。又若依旧贪鄙诛求校生者。按律治罪。夫如是则训导之任甚重。而不屑之士。亦有肯为者矣。或曰泮宫首善之地。而今士习日渝。不知学问。徒慕荣利。亦何术而可救耶。曰此非儒生之过也。朝廷之导率。未得其道也。今之取人。只以文艺为重。不以德义为贵。虽有通天之学。高世之行。若不因科第而进。无由少试其道。且于泮宫。以圆点会士。凡士之日用行事。无非求利之术。导率如此。则士习何由可正乎。为今之计。当使八道及京都五部。每年一度选生员进士幼学之稍有学问之志。不为非义之人。不必太高其选。只知道学之可尚者。皆当与焉。录其名。悉移于吏曺及礼曺。吏曺礼曺会于一处。案其簿而更加商议。取生进二百人。居于太学。分五番。每番四十人。虽在乡者。必及期而至。又取幼学二百人。分处四学。每学五十人。亦分五番。每番十人。名之曰选士。别择儒臣之学成行尊者。为太学及四学之官。使诲诸生。惟以讲明正学为务。其学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择善修身。以成德为期。晓达治道。以经济为志。若有学行。皆中于是者。即升于朝。使居台侍之列。虽不及此。而行无瑕玷。年过四十者。亦授以百执事之职。如有信道不笃。行己无捡者。刊除其籍。吏礼曺更择他人。随阙随补。且其廪养之具。极其丰洁。以尽朝廷待贤之道。若外方幼学与选之人。随其多少。居干乡校。量宜分番。官给供具。使授教于训导。若于其中别有学行卓异者。州县报于监司。监司录其名。移于吏礼曺。俾居于太学下斋。接待与生员无异。观其实德而升于朝。夫如是则为士者。亦知德义之可尊。不徒文艺之为尚。凡民兴起而四方风动矣。或曰生进幼学之不参选士者。当籍名于何所。曰生进则籍名于太学。幼学则籍名于四学。皆依旧矣。但不为圆点。不食官养。至于释奠及主上视学之时。一齐聚会。乃参食堂矣。或曰外方校生。多有不识一字者。何以处之。曰郡邑之儒。皆有定数。数内儒生。汰去似难。但当更得其年少者补之。而汰其年长无才者耳。若数外儒生之不可教者。则悉补军额可也。或曰外方所谓业儒者。置之何地。曰此则择其可教者而归之乡校。汰其不可教者。悉充军额可也。或曰若不羁之士。无所寄名。遁迹山樊。杜门求志。安贫乐道。德义之声。播于远迩。则将何以待之。曰如此之人。征以处士。察其虚实。名不虚得也。则当待以不次之位。使任补衮之责矣。或曰子言固善矣。庶几三代取人之法矣。但世道日降。民伪日滋。选拔之时。不徇公道则奈何。曰此流俗之见也。自古立法。固是待人而行。亦不为无人而不立其法也。玆法既行。风俗渐变。士知廉耻。则徇私之弊。亦当自止矣。若以徇私为惧。而徒守常规。则利欲之网。无人得脱。尚可以明教而作人乎。或曰世间贤者至鲜。不贤者至众。子言若行则岂不至于举一世而仇君子乎。曰自古善为政者。其初莫不有谤。子产相郑。一年而谤兴。舆人诵其欲杀。三年而谤止。舆人唯恐其死焉。孔子相鲁。投之无戾之歌。虽发于初政。惠我无私之颂。旋作于化成。惟坚守古道。力行无变。不沮不怒。然后民心可定也。且玆法之行。惟许改过。不念旧恶。则君子豹变。小人革面。皆欲入于陶铸之中矣。怨谤之作。何患于不止乎。

一。宗学之制。亦须同学制。详定其规。宗学设导善从三品。典训从四品。各一人。极择有道义方正之人。专掌其教。○宗亲年十五。入宗学受业。每日课授背诵。录通否。幷塡书图。每月季启闻。其无故不学及不通多者论罚。又间五日通读讲论每月二次考讲朔后望后曾读。临文详尽意义。幷如四学例而录通否。每节季启闻。五次讲二不通者论罚。其无故不诣学者违礼犯令者附过。每节季启闻论罚。凡论罚。未长成者挞楚。其有禄者随轻重降禄一二等或四五等。各三朔。年满四十而通小学,家礼,四书,近思录二经者。虽未满四十而通小学,家礼,四书,近思录,三经以上者。宗正府堂上。及司正,太学长贰,吏礼曺堂上。及宗学官合坐试讲。每篇抽签如四学例启闻。年满五十者并免就学。每岁六月十二月考学。每月二日八日十六日二十三日给暇。○其学规劝戒。月朔读法。四节考书。幷如学例。○宗亲始冠者。因月朔诣太学。与诸生行相揖礼。同诸生拜圣。又拜师长。师长坐自如。齿坐参讲读而退。○冬夏。大司成巡至宗学。与宗学教官合坐。读法考讲。仍与通读讲论。幷如四学例。大司成至。宗学官祗迎大司成入就坐。宗学官就前再拜如仪而退。大司成坐自如。宗亲入就位重行。大司成起立。宗亲再拜。大司成答再拜。宗亲退。于是乃合坐。读法考讲。大司成有故。贰官代行如例。○宗学官与在学宗亲相见之礼。每月朔。导善北壁。典训东壁坐。宗亲就前重行。正一品一行。二品以上一行。三品以下一行。无职一行。再拜。宗学官坐自如。常时则一拜。宗学官答拜导善典训初上任则宗亲行再拜礼。导善典训坐自如。凡宗亲虽非在学者。与宗学官相见。则大君以下皆拜。宗学官答拜。○宗亲免学者。每岁殿讲。四书中抽签二书。六经中自愿二书。小学纲目皆临文。通者论赏。二次则加一资。三品以上四次乃加。○未免学者。亦一年一次殿讲。随所读三书通者。论赏奖劝之。

按古者自天子诸侯之子。以至公卿大夫士之子。皆入太学而教之。至于任人则惟其贤德。不举亲而遗疏。亦不遗亲而举疏。是以有公族之卿。有异姓之卿。后世宗亲。但崇禄秩。不任以官。于是宗戚与士大夫别为二途故未免。既有太学而又置宗学矣。此盖但因今制而著其节目云尔。

乡飮酒礼节目附

编辑

贡贤能行乡飮酒之礼。皆官长为主人。州县。守令为主人。诸道。监司为主人。京学。官长为主人。有故则州县教官。若诸道京学。贰官代行。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众宾多少无定。主人戒宾介。主人诣其门。立于门外西东面。宾立于东阶下西面。将命者立于宾之左。北面受命。出立于门外之东西面曰。敢请事。主人曰某日行乡飮酒之礼。请吾子临之。将命者入告。宾出立于门东西面拜辱。再拜主人荅拜。主人曰吾子学优行高。应玆观国。某日展礼。请吾子临之。宾曰某固陋。恐辱命敢辞。主人曰某固已谋于父师矣。敢固以请。宾曰夫子申命之。某敢不敬须。主人再拜。宾荅拜。主人退。宾拜送。其戒介亦如之。辞曰某日行乡飮酒之礼。请吾子贰之。○众宾以下。主人遣人以书戒之。使知日。前一日设席陈器。设宾席于楹间近北南向。主人席于阼阶上西向。介席于西阶上东向。众宾席三于宾席之西南向。皆不属。又设堂下众宾席于西阶西南。东向北上。若不尽则从门左北向东上。设赞者位于阼阶东。西向北上。尊两壶于宾席之东少北。玄酒在西。加勺羃。置篚于壶南东肆。实以爵觯。皆以卓子安置。设洗于阼阶东南。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亦以卓子安置。○宾介外皆以齿为次。如营学太学。升贡者虽多。皆席于堂上。如三宾之例。若不尽则东向北上。阙明主人速宾。其日朝。主人亲往以速宾。宾出门西面拜辱。主人东面荅拜。还。宾拜送。介亦如之。宾介及众宾皆从之。○宾介以下。前一日皆集学堂近处。主人往其所馆以速之。乃迎宾。宾介以下至于学门之外。东面北上立。主人出迎于门外。西面拜宾。宾荅拜。又西南面拜介。介荅拜。又西南面揖众宾。众宾报揖。主人揖宾。宾报揖。主人先入门而右。宾入门而左。三揖至于阶。主人西面。宾东面。介及众宾序入。立于宾西南。东面北上。若立不尽则北面东上。主人与宾三让。主人升自阼阶。宾升自西阶。主人阼阶上当楣。北面再拜。拜至此堂也。宾西阶上当楣。北面荅拜。主人献宾。执尊者彻羃。主人适篚。跪取爵降。宾亦降。主人辞宾对。主人以爵适洗。南面跪洗。将洗。滨进东北面辞洗。主人兴对。宾复西阶下位东面。主人乃盥手洗爵。沃洗者西北面沃之。卒洗。主人揖宾升。宾西阶上北面拜洗。主人阼阶上北面跪奠爵。遂荅拜。宾西阶上立。主人跪取爵兴。适尊实之。进宾席前。西北面献宾。宾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宾进于席前受爵。退复西阶上。北面立。主人退于阼阶上。北面拜送爵。宾少退。赞者荐脯醢于宾席前。宾自西方升席。南面立。赞者设折俎。宾跪。左执爵右取脯。㨎于醢。祭于笾豆之间。遂祭酒兴。就席末。跪啐酒兴。降席适西阶上。北面跪。卒爵兴。跪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阼阶上荅拜。宾酢主人。宾降洗。主人降。宾辞。主人对。宾以爵适洗南。北面跪。主人阼阶东。南面辞洗。宾兴对。主人复阼阶东西面。宾盥手洗爵。卒洗揖让升。主人拜洗。宾荅拜。宾跪取爵兴。适尊实之。进主人席前。东南面。酢主人。主人阼阶上北面拜。宾小退。主人进受爵。退复阼阶上。北面立。宾于西阶上。北面拜送爵。主人少退。赞者荐脯醢于主人席前。主人由席东。自北方升席。赞者设折俎。主人跪。左执爵右取脯。㨎于醢。祭于笾豆之间。遂祭酒兴。席末啐酒兴。降席适阼阶上。北面跪。卒爵兴。跪奠爵。遂拜。执爵兴。宾西阶上荅拜。主人跪奠爵于东序端。主人酬宾。主人适篚。跪取觯降洗。宾降。主人辞降。卒洗。揖让升。宾西阶上立。主人适尊实觯。复阼阶上。北面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荅拜。主人跪祭酒。遂飮。卒觯兴。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荅拜。主人降洗。宾降辞如献礼。但升不拜洗。宾西阶上立。主人适尊实之。进宾席前北面。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宾既拜。主人跪奠觯于荐西。宾辞。主人兴复阼阶上。宾遂进席前。北面跪。取觯兴。复西阶上。主人北面拜送。宾进席前。北面跪。奠觯于荐东。兴复西阶上。○郑氏曰酬酒不举。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主人献介。主人北面揖。降立阼阶下西面。宾降立于西阶西东面。主人揖介。至阶一让升。拜至如宾礼。主人跪。取爵于东序端。降洗。介降。主人辞降。介辞洗如宾礼。升不拜洗。介四阶上立。主人适尊实之。进于介席前。西南面献介。介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进北面受爵。退复西阶上。主人于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于西阶之东。赞者荐脯醢于介席前。介进自北方升席。赞者设折俎。介跪。左执爵右祭脯醢。遂祭酒。执爵兴。自南方降席。复西阶上。北面跪。卒爵兴。跪奠爵。遂拜。执爵兴。主人介右荅拜。介酢主人。介降洗。主人复阼阶。降辞如初。卒洗。介揖让升。授主人爵于两楹之间。节尊南介西阶上立。主人实爵。诣西阶上。立于介右。北面跪。奠爵遂拜。执爵兴。介荅拜。主人跪祭遂飮。卒爵兴。跪奠遂拜。执爵兴。介荅拜。主人跪奠爵于西楹南。复阼阶上揖降。介降立于宾南。○郑氏曰介不自酌。下宾也。酒者。宾主共之。主人献众宾。主人于阼阶前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荅一拜。主人以众宾之长揖升。适西楹南。跪取爵。降洗。众宾之长降辞。主人卒洗揖升。适尊实之。进于西阶上。西南面。献众宾之长。众宾之长。北面拜受爵。主人于众宾长之右。北面拜送。赞者设脯醢于其席前。众宾之长。升席跪。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执爵兴。退于西阶上。立飮卒爵。不拜。授主人爵。降复位。主人又适尊实之。进于西阶上。献众宾之次者。如献众宾之长。又次一人升飮亦如之。主人实爵西阶上。献堂下众宾。每一人升。不拜受爵。跪祭立飮。赞者以次荐脯醢于其位。主人受爵降。奠于篚。主人与宾。一揖一让升。宾介众宾序升即席。此众宾。谓堂上有席者。若有遵入则宾主皆勿升。○若营学太学则升。贡者虽多。皆如三人之例。○郑氏曰卒爵不拜。立飮立授。贱者礼简。不拜受爵。礼弥简也。若有遵者则乃入。遵。乡人之为大夫者。谓之遵者。方以礼乐化民。欲其遵法之也。亦来观礼。而不欲干主人正礼。故在于外。此时乃入。○守令若长官为主人。则州县教官与营学贰官。亦可为遵。京学仿此。○席于遵东南面。有诸公则大夫席于主人之北西面。公重席。遵入。主人迎于门内。揖让升。拜至爵献。公则如宾礼。大夫如介礼。但不酢。既卒献。主人揖降升宾。遵降立于宾南。主人与宾揖让以升。遵及众宾皆升就席。乐宾。设工人席于堂廉西之东。即西阶上之东。北面东上。工四人。先二瑟。后二歌。有相者持瑟导之。皆升自西阶。就位坐。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歌。主人献工。工之长一人拜。不兴受爵。主人阼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使人相祭。工飮卒爵。不拜。授主人爵。众工则不拜。受爵祭飮。遍有脯醢。不祭。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主人献之于西阶上。笙之长一人拜尽阶。不升堂。受爵。主人拜送爵。阶前跪祭立飮。卒爵不拜。升授主人爵。众笙则不拜。受爵跪祭立飮。遍有脯醢。不祭。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乃合乐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𬞟。工告于宾曰正歌备。乃降立西阶。东北面。○按州县本无乐处。不必用乐。又按今世俗乐。大抵皆淫哇靡靡之乐。雅乐未复间。宁无乐为是。不可用今俗乐。立司正。主人降席。自南方特降。宾介不降。主人使赞礼者为司正。司正礼辞许诺。主人再拜。司正荅拜。主人升复席。○司正以主人官佐。若诸生择庄正习礼者为之。盖以礼乐之正既成。将留宾以燕。为有懈惰。立司正以监之。司正举觯。司正洗觯。升称西阶阼阶上。北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安于宾。司正西阶上告于宾曰请宾安。宾礼辞许。司正就告于主人。遂立于楹间。北面再拜。主人阼阶上再拜。宾西阶上荅拜。皆揖复席。司正实觯。阶自西阶。诣中庭两阶间。左还北面。跪奠觯。退拱少立。跪取觯。不祭遂飮。卒觯兴。跪奠觯遂拜。执觯兴洗。北面跪奠觯于其所。退立于觯南。赞者荐脯醢于其位。旅酬。宾降席跪。取觯于篚。实觯诣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进立于宾东。厅跪奠觯遂拜。执觯兴。主人荅拜。宾立飮卒觯。不拜不洗。适尊实之。阼阶上东南面。授主人。主人拜。宾少退。主人受觯。宾于主人之西。北面拜送。宾揖复席。主人诣西阶上。北面酬介。介降席自南方。立干主人之西北面。主人跪奠觯遂拜。执觯兴。介荅拜。主人立飮卒觯。适尊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立。介拜。主人少退。介受觯。主人于介东北面拜送。主人揖复席。司正升自西阶。近西北面立。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进。北面立于介右。司正退立于序端东面。避受酬者介跪奠觯遂拜。执觯兴。某子荅拜。介立飮卒觯。适尊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立。某子拜受觯。介于某子之左北面拜送。介揖复席。司正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立于某子之左北面。某子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受酬者荅拜。某子立飮卒觯。适尊实之。进四阶上西南面立。受酬者拜受觯。某子于受酬者之右拜送。某子揖复席。次一人及堂下众宾受酬亦如之。卒受酬者。以觯跪奠于篚。降复阶下位。彻俎。司正进阼阶上。北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司正西阶上告于宾曰请宾坐。宾辞以俎。司正以告主人。主人请彻俎。宾许。司正降西阶前。乃命执事者。司正升立于序端。宾降席北面。主人降席阼阶上北面。介降席西阶上北面。遵者降席席东南面。执事者齐进彻俎。由西阶以下。出授从者。宾主人遵介众宾皆降复阶下位。○自此以上。皆立行礼。是礼之盛也。至此而盛礼俱成。酒清肴干。宾主百拜。强有力者犹倦焉。张而不弛。弛而不张。非文武之道。请坐者。将以宾燕也。俎者肴之贵者。盖骨体贵而肉贱也。辞之者。不敢以礼杀当贵肴。乃燕。主人以宾揖让脱屦乃升。遵介及众宾。皆脱屦升坐。堂下众宾亦皆升坐。东面北上。皆有席。乃羞肉胾庶羞随宜。宾主燕飮。行无筭爵无筭乐。主人之赞者皆与焉。○无筭爵。谓不定数也。非无限以至乱也。无筭乐。亦谓或间或合。取欢而止也。宾出。已燕宾出。宾降自西阶。主人降自阼阶。宾以下出立于门外之西。东面北上。主人送于门外之东。西面再拜。宾介逡巡而退。○郑氏曰宾介不荅拜者。礼有终也。

孟冬之月。正齿位。则守令为主人。乡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望者一人为宾。次一人为介其馀为众宾。皆以齿为次众宾之长三人为三宾年六十以上皆席于堂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宾主燕飮。则司正北面请宾坐。宾主各就席立。司正适篚。跪取觯。兴实之。进立于楹间北面。乃扬觯而戒之以忠孝之本。宾主以下皆再拜。司正跪奠觯再拜。跪取觯飮。卒觯兴。宾主以下皆坐。司正适篚。跪奠觯。兴复位。乃行无筭爵。其大抵皆如乡飮酒礼。

或曰古礼太繁。恐难行于后世。曰古礼节目之间。或有合变通处。然其诚敬之实。大軆所在。则其文虽繁。其升降揖让。皆曲有精义。非如世俗观美之为。岂可谓烦。只为今世习于怠惰苟简。故视为难行尔。其实行则行之有何难行哉。吾闻以礼变俗。未闻循俗制礼也。先儒吕氏之言曰先王制礼。岂苟为繁文末节。使人难行哉。亦曰以善养人而已。盖君子之于天下。必无所不中节然后成德。力行而后有功。夫四肢欲于安佚也。苟恭敬之心不胜。则怠惰傲慢之气生。怠惰傲慢之气生。则动容周旋。不能中乎节。体虽佚而心亦为之不安。安其所不安则手足不知所措。故放辟邪侈逾分犯上。将无所不至。天下之乱。自此始矣。圣人忧之。故常谨于繁文末节。以养人于无所事之时。使其习之而不惮烦。则不逊之行。亦无自而作。至于久而安之。则非法不行。无所往而非义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则不疑其所行矣。故发而不中节者。常生乎不敬。所存乎内者敬则所形乎外者庄矣。内外交修则发乎事者中矣。诚哉言也。人苟体此。则天理人欲之分。自可卞验。而先王以善养人之意。亦有以得之矣。

或曰三代礼乐。代各有作。周南召南小雅等歌。乃周室之乐也。于今用之如何。曰如后圣有作。则固宜制定一代之乐。然亦有因而不改者。周南召南小雅等歌。本用之无方。非如宗庙之乐之比。是以古人用之房中。用之乡党邦国。无所不宜。实为古今通用之乐歌。非但于今。虽百世无改可也。惜乎。其倡叹谐恊之节。不尽传于世也。有志礼乐者。当留心讲究焉。

或曰古礼。乐工亦主人亲献。恐或过当如何。曰古之乐师。本皆有识者。非有识不能知乐。非如今世淫乐贱隶之比。是以皆与于礼乐之事。而其待之不可不以礼也。况在坐者皆有献。此不可独无。有献则有拜。为重其礼故也。是以古礼。君献于臣。大夫于其家臣。亦皆有拜。惟上下恭敬。一于礼而已。恭敬重礼则分序自明而和乐生焉。未闻重礼而生逾僭也。后世但以贵贱形势临之而已。故尊于卑。虽当乎礼。一切阙绝之也。呜呼。今之乐工。率皆淫乱下流。不可与为礼者。又安所施此礼也。

此皆依仪礼而所省者。一人举觯二人举觯等节尔。古礼无以尚矣。然此等则本非大义所在。今世凡祭祀燕会之仪。与古绝异。纵后圣有作。复古礼乐。当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整理之耳。至于其间小小节目。则必有损益。如是则此等规为。今世所无。不必一一从古。况宾主立。行礼之前仪节太繁。则老病者恐难久立。省以从简。似为得宜。一人举觯。二人举觯。非独乡飮酒礼有此。古礼如燕射祭祀之礼。皆有如此等节。朱子家礼。亦从简省。不能尽从。且以语类观之。朱子论用礼乐处。大抵皆有此意思。

又按乡射礼。遵亦有酢。则乡飮酒。亦遵有酢矣。然此乡飮酒礼。本为兴贤而设。遵亦有酢。则其间仪节太多。故今依朱子乡约燕集条有齿爵者。特献如上客而不酢之规。以从简约云。

或曰不必如此定载。而只载仪礼乡飮酒本文及唐志乡飮酒礼。以俟其时参酌用之可也。夫如此固可。亦可免于是非丛中。然此书本非为传古而已者。其当参酌者参酌之。以待用也。书内上下体例皆然。此不可独如是含糊两依也。若续篇则或为如此处之耳。况唐礼虽近而易行。颇有苟简。全没礼之本义处多。

礼之本义在敬。而唐礼则取其简便。欲因依穪缝于天理人欲。古礼与今俗之间耳。

乡射礼

编辑

诸学选制附

编辑

一。医学,筭学,律学,阴阳学,译学之选。以大典更加参商以定。

典医监医学。惠民署则可省合典医监。观象监阴阳学。天文学,地理学。司译院译学汉学,蒙学,女真学,倭学。生徒。及户曹筭学。刑曺律学生徒。皆量定其数。以大典参商的定。取才入属。勿论京外人。从愿取才。勿为如今勒定于外方。定其常禄。月米一斛二斗。既定其禄。则罢今给保之规。○受田一顷免保布。下写字官乐生尽员皆仿此。

各学教授从六品训导。陞为正八品皆择其人。实责教训之事。教授,训导。轮直本司。教训生徒。作书图课讲。背诵每月两次。齐会通讲。其不勤者挞楚。非内局剂药而一月废课讲二十日者论罚。待其学精熟然后。报礼曺免课讲。○各学生徒。皆使之勉励其业。本司及属司堂上。切不得如今以私事行下诸处。使之奔走。犯者以违制论。下皆仿此。○外方译学训导。依大典差送。若本地有可合人则守令申报。监司启差亦可。皆给本品禄。○凡教授训导有来学者。则虽不属生徒。亦皆教之。但不属生徒者。则任其私习。而勿参于考试。

每四孟月。礼曺堂上同本司长官考讲。其教授训导则勿试。但使同坐参考。以其生徒能否。为殿最之地。简其优者。以差陞其禄。大约如生徒十人则一人为一等。三人为二等。六人为三等。一等每月加禄二斛。二等加禄一斛。三等受本禄。○分数同者取仕日多者。凡陞禄者。后考试间连受。汰其不能者。一度不通则停禄三朔。一年内二度不通则除籍从役。

旧典所载医学习读官及天文学,汉学习读。皆罢之。本司诸官及生徒。既皆量其宜而定数。则复置习读官。实为赘剩而无所当矣。皆可省之。○或曰学校儒生无料。而杂学有料何也。曰学校设廪养之。而杂学则无此故也。且此既是取才入属者。而又不无本司公务。与儒生事体不尽同也。曰然则乐生之类。或受高品遆儿。而此不然者何也。曰乐生之类则无陞选入仕之路。止于遆儿而已。此则将待选为本司官员故也。

诸学生徒额数。生徒及选额。姑以见例参酌为式。若本司员数。合有增损。则亦当量宜加减以定。

医学四十人。

天文学二十五。

地理学十。

汉学三十。又平壤,义州,黄州各二十。

蒙学五。

女真学二十。又义州,昌城,理山,碧潼,渭原,满浦,北青,镜城,会宁各五。

倭学十五。又釜山,东莱各十。

外方译生。以其地人取才择定。受田二顷。免保布。无常料。只有事时给料。无训导处。择其中优者定为学长。以劝率之。守令以时考试。汰其不能者。监司巡到亦考试。

律学二十五。

筭学十。

今制有所谓命课学者。皆瞽曚为之。而所试者如袁天纲歌诀等书。本不足为训者也。命课学罢之。而瞽曚皆使为乐工为当。

每三年一试选。亦前秋初试。春初会试。初试礼曺堂上二人。同本司诸官。合坐考试。会试则吏曺堂上一人。礼曺堂上二人。台谏一人。同本司诸官。合坐以试。○虽非本学生徒。亦许同试。必有保然后乃录名。○诸选只书名本司及吏曺。亦无放榜等事。亦禁倡优伎乐戏弄新来之习。犯者依律论罪。并削其籍。凡入选者。受田四顷。免出兵。如世嫡亲荫者。不叠受。名于本司叙用。

诸学选额初试

医选五人。内针医一人。十五人。内针医三人。

阴阳选。天文三人。九人。

地理一人。三人。

译选。汉学五人。九人。乡试。黄海道三人。平安道六人。本道观察使。依今例定差使员试取。

蒙学。间式年一人。三人。

女真学二人。六人。

倭学二式年三人。四人。取二人时则东莱乡试四人。

律选三人。九人。

筭选一人。三人。

或曰今法诸学生徒。其数皆多。诸科额数亦多。大典生徒额数。医学两医司合八十。天文学二十。地理学十五。命课学十。汉学三十五。蒙学十。女真学二十。倭学十五。律学四十。筭学十。又乡学。义州,平壤,黄州汉学各三十。杂科额数。医科九。阴阳科天文学五。地理,命课学各二。译科。汉学十三。蒙学,倭学,女真学各二。律科九人。盖广设而取其才。广取而待其用也。此或减之何也。曰法典本意。亦非不好。但徒广生徒。而不精择无定料。虽有试才受递儿之规。递儿数小。故受者十无一焉。故非谋避身役者。人无愿入。不得已充定外方。其数虽多。类皆不才无用之人。且本司之官。既有定员。而科额过多。升科者亦多无官无禄。故唯以麁鄙谋利为事。夫医药历象。非通晓理数者不能。而译语亦必读书精敏。然后乃能。岂可责之庸下无知之辈。其为官秩。与出政治任军民者。虽有轻重。亦是正职。岂可待以卑贱。而不责以廉耻耶。若减生徒而定其常禄。减选额而不使无官。则有才知耻之人。亦将为其学而就之矣。为其学者既众。而择才以入。则入者皆精矣。如是则国赖其用。而自不患于其学之不兴也。其与人不肯为而勒定苟充者。得失远矣。苟如是则在外习之者。亦许同试。而益使劝励可也。何必禁不赴选。然后为利于入生徒耶。大典诸科。非本学生徒则不许赴。

按律学。乃考法之事。法与礼。本非二致。刑与教。亦无异意。学士大夫当知其说。察其本末而用之。不可委诸吏人。筭数乃六艺之一。而道术之用。亦士之所习。而非可别为一术者也。虽以为不可无有司之人。而特置教授生徒以教之。亦当附于学校。使为其业者。亦闻义理之说可也。如此则在学之士。亦自能通知其说。然今制属之刑曺户曺。且可仍之。

又按国家立制须才。不得不设试选取耳。医药术数之学。非留意自得者不能才。不必出于待课程应科目中。如有格外精通其学者。亦必询择以用。若朝官儒士则又别为兼官。朝官则以本职兼教授。未仕者亦兼教授。付禄依今例。凡诸司之官。必以精通其事者为之。今诸司官不问合否。唯以资阶除授。至于掌乐院官员。则尤不问知乐与否。极是无据。必以精其事者为之。御医则以医官中术业效验彰著者择入。唯以实效著闻者荐用。不必拘试选。又凡以医术名世者。亦幷择属。无官者亦付禄同参。幷依今例。且今官员考讲升降付职之规。亦为未尽。今内医院,典医监,观象监,司译院等诸司官员。皆四孟月考讲。勿论官之高下。以其讲书分数升降。付军职受禄。所谓遆儿者也。此法乍看似好。而甚觉非宜。其害乃使官无軆统。上下无序。而无责实之地。当依他各司例。使有定品定禄。而其取才高下。则参以功过而为其殿最可也。一年冬夏两次。礼曺诸堂上齐坐。依考试书数。考讲诸官。观其精粗。副正以上及教授则初必尤择精深者以授。而不可试讲。但以职司修否及诸生能否。为其殿最。

诸选讲书式初试会试同。○取才式付。○凡背诵书。倍给分数。

医学。纂图,王叔和脉经,铜人经。幷背诵素问难经,伤寒论,汤液本草,医学正传,只试诸病论。针炙大全,外科精义,和剂方,医学入门,东垣十书,局方发挥,脾胃论,内外伤卞惑论,格致馀论,此事难知,兰室秘藏,溯洄集中。自愿三书。小学,大典。幷临文○取才则除医学正传,外科精义,医学入门,东垣十书,大典。○针炙医取才得则脉经,铜人经,幷诵素问难经,伤寒论,针炙大全,外科精义,和剂指南。

天文学。步天歌。诵或图七政筭内篇,七政筭外篇,交食推步假令,大明历。已上通读问义又筭。观象玩占,时用通书,钞正小学,大典。临文○取才则除观象玩占,时用通书。

地理学。青乌经,锦囊经,撼龙径,疑龙经,泄天机,入式歌发微论幷背诵黄囊经,一名乐乐歌倒杖雪心赋,附寸金赋万金歌黑囊经,青囊经,理气心印,青囊经序,地理心学,时用通书,钞正小学,大典。幷临文○取才则除青囊经序,时用通书大典。

按右自青乌经以下至青囊经序。当集为一部书。名曰地理群书。可六七卷。与地理心学。相为表里可也。

汉学直解,小学,朴通事,老乞大。幷背诵四书,五伦全傋记,小学,大典。幷临文。四书大典读以汉音而翻释。蒙女真倭诸学幷仿此。○取才则除大典。

按今汉学所试老乞大,朴通事等。皆俚俗驵侩之语。不足讲习。宜使精熟汉语者。别摭经史语录。以及物名度数。凡闲杂人事。无害于义者。条集如朴通事例。为一书。又以五伦全备记。其中续添供笑条。可删者删之。使之诵习可也。

蒙学

女真学

倭学已上三学。所试诸书。皆依今例。写字幷翻。大典四书加小学。○取才则除大典。

律学。大明律背诵唐律疏义,律学辨疑,无冤录,律学解颐,四书,小学,大典。幷临文。○取才则除大典而四书中自愿二书。筭学。九章筭法,筭学启蒙,杨辉筭法。已上通读问义。又筭四书,小学,大典。幷临文。○取才则除大典而四书中自愿二书。

右诸学本书外。于四书六经纲目中。自愿加讲者。于本分外加给分。虽不通。勿坐本分。○四孟考试则六朔内。勿许再次加讲。

四孟考试则各于本书即已上选式诸书。中除大典而五书以上。随自愿以讲。素问则准他三书。医学入门,正传,观象玩占,地理心学等书各准二书。以卷秩多故也。一度不通则停料三朔。背诵书及五书以外。参讲书则虽不通。勿罚。下同。一年内二度不通者。除籍从役。

一。书学生当属于校书馆。亦定其额数。取才入属。亦勿论京外人如上例。字式一依洪武正韵。又试以说文,字林○元额内又量定篆文,印文若干人。定其常禄。月米二斛。○亦受田一顷免保布。四孟考试。礼曺堂上同校书馆官考试。简其优者。以差陞其禄。从七品一,从八品一,从九品二。加禄二斛者四。一斛者六。其馀受本禄。汰其不能者。其才业特异。年久勤仕累书奏本者。启闻叙用。参下实职。量材叙用。

额数三十人

按前代书学。亦列于杂学中。试以说文,字林。

一。图画署画生即画员亦定其额数。取才入属。定其常禄。四孟考试。幷如上例。月米十二斗。亦受田一顷免保布。其考试。礼曺试之。图画别提别检同参。依大典试山水人物翎毛花草中二才。竹为一等。山水二等。人物翎毛三等。花草四等。如花草通则给二分。略则一分。人物翎毛以上。等而上之。各加其分。简其优者。以差陞其禄。从八品一,从九品一,加禄三斛者一,二斛者二,一斛者二,汰其不能者。其有才业特异。年久勤仕者。启闻叙用。于本司随阙叙用。

额数十五人。

图画署可改名局本司官员。有从六品官一员。从七品官一员。皆为实职有常禄。受田亦依他正职。不在生徒额内。不试于四孟。既为官则授阶以褒贬。升阶如他官职例。

一。掌乐院乐工。今法以良人充定者称乐生。以公贱充定者称乐工。当定为一名。而择才以属。不必别二色也。亦定其额数。量其事任。的定其数。取才入属。亦勿论京外人。从愿取才。不可如今勒定于各官。定其常禄。亦月米一斛二斗。受田一顷免保布。既定其禄则罢今给保之规。四孟考试。礼曺堂上。与本司长官合坐考试。乐师参坐勿试。○每月二次。本司官考试。不能者挞楚。又使乐师领率。以暇日常常私习。简其优者。以差陞其禄。正六品一。从六品二。以上乐师所受。正八品一。从八品二。正九品四。从九品八。加禄三斛者十。二斛者十五。一斛者二十。以上乐生所受。汰其不能者。凡不通则笞罚。其不可用者除籍从役。其才业特异久勤者。启闻授乐师。乐师无过三人。随阙升授。○为乐师者。始授阶。每仕满三周加阶。正六品而止。阶同正职。

额数。大典乐生二百九十七人。乐工五百十八人。似不可如是之多。

按周礼乐师之属。虽不言的数。幷舞者㮣不下六百馀人也。

试式见以下缺

闻今乐生乐工幷一千名。各给二保。充定外方人。勒来京居。无常料。其中取才入格者。授遆儿禄。而受者百中才数人。故有终身不得禄者矣。今本司徒隶。皆以乐生乐工。而礼曺下人都是乐生乐工。未知人数过滥。无所用于本任。而渠亦无以为资。故既执役于本司。而又去为礼曺下人耶。抑礼曺以上司之故。滥定乐生。而勒为其使唤下人耶。苟如是则直定吏隶之额。何必假名乐生。而为其吏隶耶。又今掌乐院官员丘债独多。故俗称美官。夫丘债之多者。以滥定乐生之额。收其价布。而归于私费故也。外方之人。不胜价布。流离逃散。侵及一族。一人充役。九族受害。三千人则受侵害者将至三万馀人。而卒归于私费。今之称美官者。皆是此类。尚何言哉。淊淊从政者。固不足言。当初若的定其数。而定给常料。则虽欲滥数。何从而作奸。以人定役之弊如是夫。

一。外方士庶中。如有能通医术者。亦许论报。监司考讲。必守令及乡官具状。论其才术。监司,都事与审药。合坐考讲。如试选例。但除大典。使如内舍生例。受田四顷免保布。府以上无过三人。郡无过二人。县无过一人。其次业针炙能通三书者。脉经,铜人经,针炙大典。亦考讲如上例。使如增广生例。受田二顷免保布。府以上无过六人。郡无过四人。县无过二人。附籍本邑学。使治其业。亦许以时往来学中。观听讲说。不必分番食公粮。但使任其往来。○每式年。监司幷为考讲。不通其学者汰籍。无其人则阙之。若有业效明著。可备国医者。则监司偕荐士以名闻。亦无其人则阙之。

按医学有邑之不可无。国制郡县亦有医生。而例以贱隶辈充定。凡进贡药材之类。例责于医生。官中使唤。一同官奴。日忧笞臀之不暇。况望其治文业医乎。中国州县各置医师之官。然想其事势。未必真得知医之人。不过如今各道审药而已也。盖量今事体。郡邑不必别立医学。只如右立制。以待其人。无其人则阙之为可。如此则人知医术之可学。疾病者得有所赖。而其中或有真医之出矣。

大典州县。医学律学生徒定额。府医律生各十六人。大都护府牧各十四。都护府各十二。郡各十。县各八。今律生与医生。一体为贱隶之役。能识一字者。百无一二。盖州郡律生。本不必置而置者也。

按中国古制。京外诸业。皆附于国子学校。又古制医学者。亦令州郡荐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