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随录/卷十八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职官考说(下)

编辑

外官

编辑

书武成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蔡氏曰。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也。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三等也。

○王制曰。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陈氏澔曰。此言田而不言地者。地有山林川泽原隰之不同。若限以地里而不计田里。则井地不均矣。不合于天子。谓不与王朝之会也。民功曰庸。其功劳。附大国。而达于天子。故曰附庸。○郑氏玄曰。此地殷爵三等之制也。殷爵二等。公侯伯也。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犹因殷之地。至周公摄政。致太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礼封国。皆大其地。○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闲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郑氏曰。此大界方三千里。三三九。方千里者九也。其一为畿内。馀八各立一州。此殷制也。周公制礼。则九州大界。方七千里。以此设法。○朱子曰。此做个筭法如是。其实建国。必因山川形势。无截然可方之理。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属连卒州。犹聚也。帅正伯。亦长也。凡长。皆因贤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

○周礼。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郑氏曰。土圭。所以致四时日月之景者。土其地。犹言度其地。郑司农云。其食者半。公所食租税。得其半耳。其半。皆附庸小国也。属天子参之一者。亦然。玄谓食者半,参之一,四之一者。王均均邦国地贡轻重之等。其律之也。必足其国礼俗,丧纪,祭祀之用。乃贡其馀。若今度支经用。馀为司农谷矣。大国贡重正之也。小国贡轻字之也。又曰。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而犹因殷三等之地。周公摄政。致太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礼封王者之后。为公及有功诸侯。大者。地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其次子。二百里。其次男。百里。○大司徒。○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七乃字之误也。当作十一。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以此。率遍知四海九州邦国多少之数也。周九州之界。方七千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有九。其一为畿内。馀四十八。八州。各有方千里者六。周公变殷制。虽小国。地皆方百里。是每事言则者。设法也。一州之中。以其千里封公。则可四。又以其千里封侯。则可六。又以其千里封伯。则可十一。又以其千里封子。则可二十五。又以其千里封男。则可百。公侯伯子男。亦不是过也。州二百一十国。以男备其数焉。以馀以为附庸。凡邦国小大相维。大国。比小国。小国。事大国。各有属相维联也。王设其牧选诸侯之贤者。为牧使。牧理之。○职方氏。

按古者封建之制。天子邦畿千里之内。则有六乡六遂。乡遂各置大夫。而畿外。乃以封国。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所谓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也。周礼。说与此差殊。更详之。其乡,遂大夫及公,侯,伯,子,男后世之州,县,守,令。是其职也。畿内之地。亦有公卿大夫士采邑。然但使食其入而已。皆乡遂大夫。主其政令。畿外侯国。亦有乡遂。大国三。次国二。小国一。然各使其臣治之。而诸侯。主其政令也。

○秦灭诸国。以其地为郡。罢侯置守。

○汉因秦制。郡置守,后改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主兵马。秩皆六百石。尉。后改都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六百石。京师所在。则曰内史。后改京兆尹。掌治京师。秩二千石。有两丞。秩皆六百石。○县有令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

郡大率统县十馀。或过之。或不及。秦时四十郡。初幷六国。为三十六郡。既而南平百越。又置四郡。汉初。分为郡国六十六。武帝拓地分疆。以至平帝时。郡国共一百三。汉诸侯王国。与郡间置。王国则置相。比郡守。中尉比郡尉。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平帝时。县邑千三百一十四。时地界。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里。

○晋诸郡。置太守。有主簿,功曹,诸吏,诸曹椽。京师所在郡。则曰尹。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汉初诸侯王国。亦置内史。治国民。相统百官。如汉朝制。既而损诸侯官省。内史令。相治民。比郡守。晋复罢相。置内史。县皆置令汉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魏世县皆置令。晋因之。○有主簿,功曹,诸曹椽。凡县佐。自汉有丞尉及诸曹椽。略如郡员。

晋。郡国共一百七十三。武帝平吴后。

○北齐诸郡。大小悬绝。制为上中下。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为九等。县之制。亦如之。是时。梁亦分诸州。为五品。自晋末。天下分裂。迭相割据。竞置郡县。纷纶甚众。又以边境镇戍。虽领民不多。欲重其将帅。皆建为郡。郡逾多而户口日耗矣。

○隋如北齐之制。又改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有长史司马及录事参军等官。○文帝时。兵部尚书杨尚希曰。今或地无百里。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而二郡分领。僚众费多。租调岁减。宜存要去闲。倂小为大。则国家不亏粟帛。选举易得贤良矣。帝从之。于是。又改郡为州。

隋。州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文帝平陈后。

○唐因隋制。以郡为州。太守为刺史。隋末炀帝。尝能州为郡。刺史为太守。唐初。复因隋旧。又置都督府。以治之。京及旧都。则置府尹又令近畿之州。为四辅。其馀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州。县有赤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之差。

京府尹。从三品。有少尹,司录,录事,参军等官。少尹二人。从四品下。○成都,河中,江陵等六府。只置尹。东西北三都。则加置牧。从二品。居尹上。然多以诸王典之不亲事。初。太宗伐高丽。置京城留守。其后车驾不在京都。则置留守。以右金吾大将军。为副留守。开元中。以太原府尹。兼为北都留守。少尹为副留守。于是。三都皆有留守之号。州刺史。上州刺史。从三品。有别驾,长史,司马及录事,参军等官。别驾从四品下。长史从五品上。司马从五品下。中州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州佐以下。递降一等。又减员数。○其置都督府者。都督掌督诸州兵马。兼判府事。緫十州者曰大都督府。其馀为中下都督府。大都督府都督。从二品。有长史,司马及录事,参军等官。长史。从三品。司马。从四品下。其中下二府都督。递降一等。府佐亦递降减员。○边州统驭蕃夷者。置都护府。品秩。与都督同。○县令上县令。从六品上。有丞主簿尉丞从八品下。○京县,畿县令及县佐。皆递陞一等。中县,中下县,下县令及县佐。皆递降一等。

杜佑曰唐州府佐吏。与隋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员。录事,参军事及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等六参军。在府为曹。在州为司。府置二员。州置一员。参军事。亦有差。大抵皆七品以下。或八九品。又文学一员及医学博士一员。府州文学。乃从八品。而无所职事。衣冠耻为之。又曰。录事参军。晋置。本为公府官。非州郡职也。掌緫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后世刺史。有军而开府者。幷置之。隋初以为郡官,司功,参军。两汉有功曹史。主选署功劳。历代因之。又曰。自汉魏以来。州郡佐吏。自长史,司马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辟。历代皆同。至北齐武平中。后主失政。多有佞幸。乃赐其卖官。分占州郡。下至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自是之后。州郡辟士之权。浸移于朝廷外吏。不得精核。由此起也。至隋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咸归吏部。而州郡无复辟署矣。

府折冲都尉。掌领兵,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有左右果毅都尉及别将等官。果毅。从五品下。中府下府。折冲及将贰。皆递降一等。凡兵千二百人。为上府。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天下诸府。緫六百三十四。○按唐折冲府。隶于诸卫。故唐官志叙于内职。然诸府散在各道。则实乃外官也。但其置府。随兵定额。故不必一州一府。与汉郡尉之制。异矣。以故今亦不系之州官云。镇将。掌捍防。上镇将正六品。下有镇副,参军等官。中镇,下镇将副。亦递降一等。凡军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诸镇緫二百四十五。此外又有戍。亦分三等。上戍主。正八品。下有戍副。中下二戍。亦递降一等。凡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诸戍緫三百四十二。凡镇戍之吏。前代皆郡守。择人以任。自朝廷差遣。始于隋世。唐因以为制。

唐。州府二百二十八。县一千五百七十三。时地界东西九千五百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里。

○宋因唐季五代之弊。州县官制。多紊。诸府牧尹。以皇子兼尹。而不常置。别置权知府。以京朝官充。行牧尹事。府牧尹之下。有少尹,通判,司录,户曹,法曹,土曹,司理等官。如开封临安等府。则官数尤多。诸州县。依唐有望,紧,上,中,下之差。县有赤县,畿县及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而州县守令。多带中朝职事官外补。故或带或否。视是为优劣。县令若京朝官。则为知县事。其下有丞。主簿尉。若邑大。则置二尉。邑少则或不置主簿。

○大明之制。有府州县。

按自汉以下。以郡领县而已。隋,唐改郡为州。而亦以州领县。宋因唐季五代之弊。制度多紊。元时有路府州县四等。以路。领州领县。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又有府与州。不隶路。而直隶省者。至大明。颇更其制。而间亦因旧。大率以府领县。而又有府领州。州领县者。

京府尹。正三品。有丞,治中,通判等官。丞正四品。治中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府知府。正四品。有同知,通判等官。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知州。从五品。有同知,判官等官。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县知县正七品。有丞,主簿。丞正八品。○京县知县。正六品。丞及主簿。亦递陞一品。

按明制府佐官,通判,推官以下。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六七员。州佐官,判官以下。亦数员。又府,州,县学教官。有教授,学正,教谕。而训导则皆有之。然府教授。乃从九品。州学正以下及训导。皆未入流。与医学,阴阳学,僧正,道正。列为一班。是可慨也。又府县。皆有水马驿丞。皆未入流。

卫指挥使。正三品。有指挥,同知,佥事,镇抚等官。同知。从三品。佥事。正四品。凡兵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卫统五所。天下诸卫。共四百九十三。○按明置卫。与唐置折冲府相近。但唐府则隶于京诸卫。而所领皆番休民兵。此则各统于本省都指挥司。而所领。乃长从不农之兵也。○所千户。正五品。有副千户。从五品。凡兵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所。一所统百户所。十百户正六品。领兵一百十二人。

明。府一百五十。州二百四十。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地界。东西南北。

丘濬曰。我朝得国之初。郡县多循胜国之旧。名称间有不同。疆域则初不异也。方是时流徙。未复人民无定数。今则版籍既定。生齿日繁。然而郡县犹因其旧。大小悬绝。多寡绝伦。固有一府统数十州县者。其最少者。乃至仅有二三县焉。固有一县管七八百里者。其最小者。乃至不满一里焉。设官虽有全减之殊。品及则无大小之异。祖宗官制。固不敢易。而斟酌前代之制。以为府县之等。似若可行。臣愚请分府为上中下三等。州县之等。亦如之。上县以编民。百里为率。百户为一里。中县五十里以上。下县四十里以下。其县之过百里者。或陞以为州。或柝以为一二县。县之人民少者。割附近里分益之。州之人民少者。或降而为县。或益之以近民。而府亦然。如此则官吏之所莅者。有繁简。以此次其殿最。土地之所出者。有厚薄。以此科其财赋。人民之所聚者。有众寡。以此定其徭役。将见疆域整齐。事力均一。差赋公平。太平之基端在此矣。

书曰。外有州牧侯伯。

○王制曰。九州。州方千里。千里之外。设方伯。内一州为王畿此即王畿千里之外八州八伯。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幷见上

按方伯。是其方诸侯之长也。大夫为监。乃别遣朝臣。往监之者也。古者诸侯。皆世国。方伯专征伐。其势久权重。易以自专。故天子又别遣监以临之。是内外相统之意。若后世所谓方伯之任。则皆以朝臣限任之员。非传国世袭之比。又别置緫兵官以主兵。与古封建时。事势绝异。不必又遣监察御史以携贰之也。

○秦以御史。监诸郡。谓之监。

○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部置刺史。汉初。省秦郡监。惠帝遣御史。监三辅。察词讼。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文帝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令,丞相遣史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中。始定十三部。置部刺史。秩六百石。以察举郡国。大率刺史居任九年。其三辅关内地。则征和以后。罢刺史。属司隶校尉。察之。

○成帝时。大司空何武。奏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准。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于是。乃罢刺史。置州牧。秩直二千石。位次九卿。哀帝时。朱博。又奏罢州牧。置刺史。

○晋分州。凡十有九州。置刺史。有别驾,治中,从事,法曹等员。

○唐分天下。为十道。置巡察使。寻改按察使。开元中。分为十五道。改置采访使。关内采访使。以京官领之。后改为观察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观察使。有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等官。节度使。亦如是。○观察节度之外。又有租庸,转运及盐铁诸使。而无适所治。废置不常。故不列于官志焉。

○宋分诸道为十五路。仁宗析为十八路。神宗又析为二十三路。初置安抚使,以大府守臣。兼领。转运使。后又置提点刑狱。凡有四司。曰帅。即安抚使。曰漕。即转运使。曰宪。即提刑。曰仓。各自建台。各有椽佐。此外。又有制置宣抚,招讨,招抚等使。皆有椽属。然皆废置不常。名称繁甚。不之记。又有所谓节度使。而不以为外官。只为加官。以待宗戚及宰相致仕者。盖宋初惩五代藩镇之弊。令诸节度使。罢兵家居。而优以禄秩。其后因为致仕。加官。

○大明。分天下为两京畿及十三省。省本宫禁之称。旧谓之禁。汉避元后父讳。改为省。然前世。只称禁内官署为省。而无谓外方为省者。元时。以畿内州,府。直隶中书省。外诸道。各立行中书省。故称为省。大明虽更其制。而省字。因仍未革。两京畿。则直隶六部十三省。皆置布政司。以緫一方。承流宣化之任。又置都指挥使司。以掌军政。又置按察司。以司宪度三司。同治一城。而又于每岁。遣监察御史。以巡按。布政,按察。皆居任九年。指挥或任之终身。皆率家以居。监察御史。单车来按一岁而更。而监察。实专断凡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二人。从二品。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及经历,都事等官。参政皆从三品。参议皆从四品。

都指挥司。都指挥使。正二品。有都指挥,同知,佥事。及经历,断事,都事等官。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佥事正三品。

按察司。按察使。正三品。有副使,佥事,经历司等官。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

监察御史。正七品。又称巡按御史。本系都察院官。而开设衙门于各省单车来莅。

按政教刑法。本不可分主两处。既设布政。以緫一方之政。则又设按察司。未知其为得也。又迭遣监察。而监察专断。则布政反近于为冗官。而非所以设布政之意。盖本欲相制无偏而已。自生弊矣。王通曰。委任不一。乱之媒也。监察不止。奸之府也。亡秦之道也。苟据实察之。自可见其得失矣。

都转运盐司运使。从三品。有同知,副使,判官,经历司等官。同知。从四品。副使。从五品。

按大明设官。虽未能详。而以传录所载考之。内官固简省。如革去尚书,枢密等杂号。乃卓越前代者。而至于外官。则亦极繁矣。

官数

编辑

夏。一百二十人。尚书云。夏商官倍。则当二百。郑玄曰。百二十。

殷。二百四十人。明堂位二百。郑玄曰。二百四十。

周。三千一百九十人。王朝及畿内官。其外诸侯。官数未闻。○明堂位三百。郑玄曰。三百六十。此盖举其长吏言尔。通典曰。周。内官。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诸侯国官。六万一千三十二人。未知何据。

汉。自丞相。至佐史。凡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哀帝时。数兼诸府郡国县邑吏胥计之。后汉。七千五百六十七人。

晋。六千八百三十六人。

宋。六千一百七十二人。

后魏。七千七百六十四人。

后周。二千九百八十九人。并内官。

隋。一万二千五百七十六人。内官。二千五百八十一。外州县官。九千九百九十五。

唐。一万八千八百五人。内官。二千六百二十一。外州县官。一万六千一百八十五。

宋。馀人。宋职官。虽有诸司。互以他官领之。无定员。无专职。节度,使牧,尹。皆为虚设。而权充之官甚多。又因事添设增损。变易无恒。难以纪数大㮣。宋世官数极繁。

大明。二万四百馀人。

品秩

编辑

周官九命。

汉。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自上而下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为十六等。成帝。除八百石,五百石秩。是后又为十四等。后汉。自中二千石。至百石为十三等。

魏。初因汉制。更置九品。一品为贵。次二品,三品。以至九品。晋,宋,齐。并因之。

梁。置十八班。以班多为贵。十八班为贵。次十七班,十六班。以至二班一班。陈。因之。

后魏。置九品。品各置从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阶。凡三十等。北齐。因之。

后周制。九命。每命分为二。以正为上。凡十八命。

隋。置九品。品各有从。自四品以下。每品为上下。凡三十等。自太师太傅始焉。谓之流内。流内之名。自此始。又有视正二品。至九品者。自行台尚书令始焉。谓之视流内。又置勋官。自上柱国以下十一等。以酬勤劳。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緫十一等。又置散官。自特进以下七等。以加文武之有德声者。特进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緫七等。

唐。因隋制九品。各有正从。又分文武两歧。文则自四品有上下。为三十等。开府仪同三司以下。为文散官凡二十九阶。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正议大夫。正四品。上。通议大夫。正四品下。太中大夫。从四品上。中大夫。从四品下。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朝议大夫。正五品下。朝请大夫。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朝议郞。正六品上。承议郞。正六品下。奉议郞。从六品上。通直郞。从六品下。朝请郞。正七品上。宣德郞。正七品下。朝散郞。从七品上。宣义郞。从七品下。给事郞。正八品上。征事郞。正八品下。承奉郞。从八品上。承务郞。从八品下。儒林郞。正九品上。登仕郞。正九品下。文林郞。从九品上。将仕郞。从九品下。武则自三品有上下。为三十一等。骠骑大将军以下。为武散官。凡四十五阶。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辅国大将军。正二品。镇军大将军。从二品。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怀化将军。正三品下。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归德将军。从三品下。忠武将军。正四品上。壮武将军,怀化中郞将。正四品下。宣威将军。从四品上。明威将军,归德中郞将。从四品下。定远将军。正五品上。宁远将军,怀化郞将。正五品下。游骑将军。从五品上。游击将军,归德郞将。从五品下。昭武校尉。正六品上。昭武副尉,怀化司阶。正六品下。振威校尉。从六品上。振威副尉,归德司阶。从六品下。致果校尉。正七品上。致果副尉,怀化中候。正七品下。翊麾校尉。从七品上。翊麾副尉,归德中候。从七品下。宣节校尉。正八品上。宣节副尉,怀化司戈。正八品下。御侮校尉。从八品上。御侮副尉,归德司戈。从八品下。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陪戎校尉从九品上。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又有勋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十二等。勋级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又置勋品九品。自诸卫录事,五省令,史始焉。谓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勋品。自齐梁。郞有之。

按散官。本始于隋。非古有也。至唐则定为阶资。而其阶加繁。分为文武两歧。夫歧文武为二。末世之弊也。又有勋品流外。杂名起焉。如是。官纪安得不乱乎。自此以后。至于宋。则又有所谓医班官阶,内侍官阶者。破碎之甚。去本益远。尤无可论也。

宋因唐季五代之弊。制多仍旧。九品各有正从。亦分文武两歧。文则自四品以下。有上下文散官二十九阶。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正奉大夫。正四品上。中奉大夫。正四品。太中大夫。从四品上。中大夫。从四品。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朝奉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从五品上。朝请大夫。从五品。朝奉郞。正六品上。承直郞。正六品。奉直郞。从六品上。通直郞。从六品。朝请郞。正七品上。宣德郞。正七品。朝散郞。从七品上。宣奉郞。从七品。给事郞。正八品上。承事郞。正八品。承奉郞。从八品上。承务郞。从八品。儒林郞。正九品上。登仕郞。正九品。文林郞。从九品上。将仕郞。从九品。武则自三品以下。有上下武散官三十一阶。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辅国大将军。正二品。镇国大将军。从二品。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云麾将军。从三品上。归德将军。从三品。忠武将军。正四品上。壮武将军。正四品。宣威将军。从四品上。明威将军。从四品。定远将军。正五品上。宁远将军。正五品。游骑将军。从五品上。游击将军。从五品。昭武校尉。正六品上。昭武副尉。正六品。振威校尉。从六品上。振威副尉。从六品。致果校尉。正七品上。致果副尉。正七品。翊麾校尉。从七品上。翊麾副尉。从七品。宣节校尉。正八品上。宣节副尉。正八品。御武校尉。从八品上。御武副尉。从八品。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正九品。陪戎校尉。从九品上。陪戎副尉。从九品。后又增损文阶。为二十四阶。又改为三十七阶。武阶为五十二阶。其阶尤烦甚不复纪。又分内侍官班。为十二阶。烦甚不纪。医官班十四阶。自和安成安大夫。至保安郞。又有勋官十二级。上柱国。正二品。柱国。从二品。上护军。正三品。护军。从三品上。轻车都尉。正四品。轻车都尉。从四品。上骑都尉。正五品。骑都尉。从五品。骁骑尉。正六品。飞骑尉。从六品。云骑尉。正七品。武骑尉。从七品。又有流外之格。

大明之制。亦九品。各有正从为十八品。正二品以下。亦分为文武两歧。文则自从五品以上。每品有二阶。正六品以下。每二阶。凡四十六阶。正一品。初授为特进崇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加授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从一品。初授崇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加授赠光禄大夫柱国。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赠资德大夫正治上卿。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赠正奉大夫。正治卿。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赠正议大夫资治尹。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太中大夫。加授赠太中大夫资治少尹。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赠中议大夫赞治尹。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赠朝议大夫赞治少尹。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加授赠奉政大夫修政庶尹。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加授赠奉直大夫恊政庶尹。正六品。初授承直郞。升授承德郞。从六品。初授承务郞。升授儒林郞。儒士出身。宣德郞。吏员林翰出身。正七品。初授承事郞。升授文林郞。儒士出身。宣议郞。吏员林翰出身。从七品。初授从事郞。升授征仕郞。正八品。初授迪功郞。升授修职郞。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郞。升授修职佐郞。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郞。升授登仕佐郞。武则从六品以上。每品有三阶。正七品以下二阶。止于从八品。而无九品。凡四十六阶。正一品。初授特进崇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加授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从一品。初授崇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加授赠光禄大夫柱国。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赠龙虎将军上护军。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赠奉国将军护军。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赠昭武将军上辅车都尉。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赠安远将军轻车都尉。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赠广威将军上骑都尉。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赠信武将军骑都尉。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加授赠武节将军骁骑尉。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加授赠武毅将军飞骑尉。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加授赠承信校尉云骑尉。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加授赠忠武校尉武骑尉。正七品。初授忠翊校尉。升授忠勇校尉。从七品。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正八品。初授进义校尉。升授保义校尉。从八品。初授进义副尉。升授保义副尉。

封爵

编辑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曰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摄政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秦。爵二十等。最高彻侯。乃得食县。其次关内侯。食和税于关内。馀十八等。大庶长以下。则如吏职。

汉。国王,国侯,亭侯三等王皆裂地侯。以户数为等分人。自此始。汉初。论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三人食邑者。除租。每户一岁。更输钱二百。后汉亦三等皇子封王。其郡为国。其列侯。虽冠,邓元勋。不过四县。

魏。王,公,侯,伯,子,男,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凡九等。关内侯。为虚封自此始。

晋。有王,公,侯,伯,子,男。又有开国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伯,子,男及乡亭,关内等侯。凡十六等。王大国。二万户。三军。兵五千。次国。一万户。二军。兵三千。下国。五千户。一军。兵千五百。其公之制。如五千侯国。侯如不满五千户国。并置一军千人。其伯子男以下。并各有差。不置军。

宋齐梁皆因晋制宋至孝建中。凡国官属。不得称臣于其主。改称下官。梁又定制。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自称皆曰寡人。已下表疏如臣。而不称臣。文书下郡官。皆曰告。

后魏。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后周定制。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隋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唐。因隋制。国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国王。正一品。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正二品。县公。从二品。县侯。从三品。县伯。正四品上。县子。正五品上。县男。从五品上。其食邑。国王。万户。郡王。五千户。国公。三千户。郡公。二千户。县公以下。千五百户,千户,七百户,五百户。以至县男三百户。为差。然并无其土。唯加实封者。乃给租庸。皇子封国王。太子子及亲王承嫡子。为郡王。诸子为郡公。以功封者。自唐初。至天宝。实封者百馀人。自至德至大历。二百六十五人。

宋因唐制。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国分大次小三等。公二千户以上。侯千户以上。伯七百户以上。子五百户以上。男三百户以上。然自唐以来。所谓食邑者。率为虚设。唯言实封者。岁八有差。至宋并无所给。而除拜之际。犹存名数。徒有食邑之称。

明。

设官

编辑

緫论

汉初。设官简约。元成以后。渐多增益。光武中兴。建武六年。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今百姓遭乱。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实。谓考核其实。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者。幷之。于是。倂省四百馀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晋武帝时。诏曰。朝臣以政之损益。傅咸以为公私不足。由设官太多。当今之急。在幷官省役务农而已。遂议省州郡县半吏。以赴农功。中书监旬勖议以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所谓清心也。抑浮说。简文案。略细苛。宥小失。变常以徼利者。必诛。所谓省事也。光武幷省县国。减损官员。所谓省官也。魏明帝遣使者四出。减天下员吏。所谓省吏也。今欲求之于本。则宜以省事为先。量能授任。委事以责成。若欲省官。九寺可倂于尚书。兰台宜付之三府。九寺。谓九卿寺也。汉初。九卿各有所掌。东都以后。尚书诸曹。分掌众事。九卿殆为具官。故欲倂之尚书。兰台。御史台也。三府。三公府也。汉丞相。有长史司直御史大夫。有中丞侍御史。掌察举非法。故欲以兰台。付之三府。若直作大例。天下之吏。悉省其半。恐郡国职业。剧易不同。不可以一㮣施之。若有旷阙。皆须更复。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察也。

○唐志曰。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通典云。贞观六年。大省内官。定为六百四十三员。与此有异。其后有员外。特置同正员。至于检校兼守判知之类。皆非本制。盖其始。未尝不欲立制度。明纪纲。为万世法。而常至于交侵纷乱者。由其时君。不能慎守。而徇一切之苟且。故其事愈繁而官益冗。至失其职业。而卒不能复也。

○唐睿宗时。监察御史韩琬。上疏曰。量事置官。量官置人。使官称其人。须人不虚位。除此之外。使其耕桑。任其商贾。何为引令入仕。废其本业。臣愚以为国家开仕进之门广矣。皆弃农桑工商而身趍之。常令一夫耕而供数百人食。一妇蚕而供数百人衣。遂使公私。皆无储蓄。若不厘革。其弊必甚。

○德宗时。杜佑为户部。掌邦赋时。属河朔用师经费多阙。乃上议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周建六官。各有徒属。虽上文去质。吏众事繁。然而条流不紊。职非重设。秦氏立制。多因时宜。汉初沿袭。后渐增广。光武六年。废罢四百馀县。吏职十置其一。魏太和中。分命使臣。省,州,郡吏。正始中。又幷合郡县等。晋太元六年。省七百馀员。隋开皇三年。废五百馀郡国家。贞观初。省内官六百馀员。详设官之本。为理众庶。所以古昔计人置吏。故周官。乡,遂稍县畿。约人定员。吏无虚设。自汉魏晋隋。曁于圣唐。皆因战争流离。征缮艰劳。即省吏职。存诸方策。晋荀勖桓温。俱有此议。息人救弊。何莫由斯。昔皋繇作士。正五刑。今刑部尚书,大理卿。是二皋繇也。垂作共工。利器用。今工部尚书,将作监。是二垂也。契作司徒。敷五教。今司徒,户部尚书。是二契也。伯夷秩宗。典邦礼。今礼部尚书,礼仪使。是二伯夷也。伯益作虞。掌山泽。今虞部郞中,都水使者。是二伯益也。伯冏太仆。掌车马。今太仆卿,驾部郞中,尚辇奉御,闲厩使者。是四伯冏也。古者。天子有六军。汉家前后左右将军四人。今则十二卫神策等八军。凡有将军六十人也。历代增益。以至于是。旧名不废。新职日加。名繁职重。不可遍举。所以后周。依古周建六官。盖为于此。今略征外官别驾。本因汉。置隋刺史,巡察。若今观察使之有副使也。参军。后汉末。置参诸府军事。若今节度判官也。官名职务。迁易不同。空存虚称。皆无事实。又司田顷。景龙三年。尝置。无何。以烦冗却停。倂入司户。殊为折衷。诚宜斟酌繁省。详考损益。欲求致理。必也。正名。神龙中。官纪隳紊。有司务广集选人。竞收名称。其时无阙注授。于是奏署员外官者。二千馀人。自尔遂为常制。当开元,天宝之中。四方无虞。百姓全实。大凡编户。九百馀万。吏员虽众。经用虽繁。人力有馀。不足为忧。今兵革未宁。黎庶凋瘵。数年前。天下籍帐。到省百三十馀万户。自圣上御极。分命使臣。按比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馀万。比天宝。才三分之一。就中浮寄。仍五分有二。出租赋者。减耗若此。食租赋者。岂可因旧如一。州无三数千户。置五六十官员。十羊九牧。疲吏烦众。顾玆大弊。实思革之。议者多云。尚有跋扈。未应。倂省官吏之后。恐被罢者。仕进无路。别有依托。且縻爵禄。兼示堤防。此乃常情之说。虑非救弊之论。有才者。即令荐用。不才者。何患奔亡。而况各有姻戚。顾恋家产。后汉建武六年。减县省官。公孙述,隗嚣未灭。魏太和,正始中。则吴,蜀鼎立。晋太元六年。吴国尚在。隋开皇三年。陈氏割据。皆招罗俊乂。志相呑灭。此时犹不虑有失贤资敌。务以救弊为谋。况今田悦之徒。并是庸琐。繁刑暴赋。唯恤军戎。衣冠士人。遇如奴虏者乎。固无足虑端。宜变通。不可因循难改也。

○宪宗时。同平章事李吉甫奏。今中原宿兵。见在八十馀万。商贾僧道。不服田畒者。什有五六。是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也。今内外官。以税钱给俸者。不下万员。天下或以一县之地而为州。一乡之民而为县者。甚众。请省吏员。倂州县。减入仕之途。定俸禄之数。帝乃诏。段平仲,李绛等详定。省倂八百八员。诸色流外千七百馀人。

○问司徒,司马,司空三公,三少之官。朱子曰。汉自古文尚书出。方有周官篇。伏生口授二十五篇。无周官。故汉只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而无周三公,三少。盖未见古文尚书。但见伏生书。牧誓,立政篇中所说。司徒,司马,司空而置也。古者。诸侯之国。只置得司徒,司马,司空,三卿。惟天子方得置三公,三少,六卿。牧誓,立政所说。周家是时。方为诸侯。故不及三公,三少。及周官篇所说。则周是时。已得天下矣。三公,三少。本以师道。傅佐天子。只是加官。周公以太师兼冢宰。召公以太保兼冢宰。是以加官。而兼宰相之职也。后世。官职益紊。今遂以三公,三少之官。为阶。官不复有师,保之任。论道经邦之责矣。然古者。犹是文臣之有功德重望者。方得加师保之官。以其有教辅天子之名也。后世遂以诸子或武臣为之。既是天子之子与武臣。岂可任师,保之责耶。讹谬传袭。不复改正。

○马端临曰。古者。因事设官。量能授职。无清浊之殊。无内外之别。无文武之异。唐虞之时。禹宅揆。契掌教。皋陶明刑。伯夷典礼。羲和掌历。夔典乐。益作虞。垂共工盖精。而论道经邦粗。而饬财辨器。其位皆公卿也。其人皆圣贤也。后之居位临民者。则自诡以清高。而下视曲艺。多能之流。其执技事上者。则自安于鄙俗。而难语以辅世长民之事。于是。审音治历医祝之流。特设其官以处之。谓之杂流。摈不得与搢绅伍。而官之清浊。始分矣。昔在成周。设官分职。缀衣趣马。俱吁俊之流。宫伯,内宰。尽兴贤之侣。逮夫汉代。此意犹存。故以儒者为侍中。以贤士备郞署。如周昌,袁盎,汲黯,孔安国之徒。得以出入宫禁。陪侍宴私。陈谊格非。拾遗补过。其才能卓异者。至为公卿将相。为国家任大事。霍光,张安世。是也。中汉以来。此意不存。于是。非阉竖嬖幸。不得以日侍宫庭。而贤能搢绅。特以之备员表著。汉有宫中,府中之分。唐有南司,北司之党。职掌不相为谋。品流亦复殊异。而官之内外始分矣。古者。文以经邦。武以拨乱。其在大臣。则出可以将。入可以相。其在小臣。则簪笔可以待问。荷戈可以前驱。后世司文墨者。不复知战陈。被甲胄者。不复识简编。于是。制为左右两选。而官之文武始分矣。

吏隶附

编辑

周礼。宰夫。掌百官之征令。辨其八职。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七曰。胥。掌官叙。以治叙。八曰。徒。掌官令。以征令。

吴氏草庐。曰。府。主畜藏文书及器物者。史。主理文辞而述事者。胥。治文书之次。叙谓才智为什长者。徒。趍走以应呼召者。四者。皆庶人之在官者。

丘濬曰。府。如今世掌库藏之吏。史。若今吏典掌文案者也。胥。若今之都吏。所谓一胥则十徒才智。为什长者也。徒。若今吏卒之属。

○王制。制农田百畒。百畒之分。分或为粪。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孟子说。亦与此同。

郑玄曰。庶人在官者。谓府史胥徒之属。官长所除。不命于天子,国君者。贾公彦曰。王制下士。视上农夫食九人。禄足以代耕。则府食八人。史食七人。胥食六人。徒食五人。

丘濬曰。先儒谓周官。自大宰至旅下士。凡六十三人。而府史胥徒。止百五十人。五官亦然。夫官若是其众。而吏止若此。其所以省吏员者。至矣。吏省则其禄易给。吏有禄则人知自爱。故当时庶人之在官。凡有秩禄者。无非贤德之人。而汉犹仿此意。佐史有十石之秩。长安游徼吏。有百石之秩。是以。百石吏。皆差自重。贤人往往多出于其间。后世。上自朝廷。下至州县。每一职司。吏胥不胜其众。夫官之不胜吏奸。明矣。天下何从而治哉。又周人所以少其吏者。固是使其禄之易给。而人知自爱。亦所以省事也。为治之道。当委任责成。而岁终。考其殿最。必使案不重校。文不烦悉。然后易以考校。而无纷更蒙蔽之患。苟官不久任。一事而吏众。则一人之聪明有限。众人之错杂难防。天下常多事。而无由举其要矣。

○周礼。司隶。掌五隶之法。曰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帅其民而搏盗贼。役国中之辱事。为百官积任器。凡囚执人之事。邦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役其烦辱之事。掌帅四翟之隶。使之皆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守王宫与野舍之厉禁。

丘濬曰。隶谓给劳辱之役者。罪隶者。有罪而役之也。蛮,闽,夷,貉隶。则俘虏而用之者也。今制凡大,小衙门。各设直厅皀隶。于凡职官自一品至九品。又皆给以皀隶。以供使令之用其多寡数随其品级。以为等差。此即役常民而用之者也。若民有犯该徒者。法司。又计其岁月。俾其给役于诸司。即周人罪隶之馀意。

按今之皀隶。即古徒之任也。此当定数于官府。若夫有罪配徒者。则虽名为徒。近于古之罪隶之意。然其罪犯有轻重。而配释无恒定。不可入于常数中者也。按古之罪隶。即今坐大罪为奴者类。然皆司隶主之。分给诸事之劳贱者。如今寻常罪犯。而辄配送四远为徒。又未久而还。乍配乍释。古岂有是。其为制本如此。故处之无当。不同于古。亦如此也。○又按左传。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服虔云。皂。造也。造。成事也。舆。众也。举众事也。隶。隶属于吏也。皂隶之名。盖由于此。

周礼。六官。府,史,胥,徒数。已见上篇。遂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县师府二十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姑见一二。今不尽载。详具本经。

○晋时。郡国万户以上。置职吏六十九人,散吏二十九人。五千户以上。职吏六十三人,散吏二十二人。不满五千户者。职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

高丽显宗时。定州,县。乡吏千丁以上邑。户长八人,副户长四人,兵正二人,副兵正二人,仓正二人,副仓正二人,史二十人,兵史十人,仓史十人,公须史六人,食禄史六人,客舍史四人,药店史四人,司狱史四人。已上幷八十四人。五百丁以上邑。户长七人,副户长二人,兵正二人,副兵正二人,仓正二人,副仓正二人,史十四人,兵史八人,仓史八人,公须史四人,食禄史四人,客舍史二人,药店史二人司狱史二人。已上幷六十一人。三百丁以上邑。户长五人,副户长二人,兵正二人,副兵正二人,仓正二人,副仓正二人,史十人,兵史六人,仓史六人,公须史四人,食禄史四人,客舍史二人,药店史二人,司狱史二人。已上幷五十一人。百丁以下邑。户长四人,副户长一人,兵正一人,副兵正一人,仓正一人,副仓正一人,史六人,兵史四人,仓史四人,公须史三人,食禄史三人,客舍史一人,药店史一人。已上幷三十一人。诸防御使镇将。县百丁以上。与三百丁以上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