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卷四 卷五

田制后录(下)

编辑

钱币

编辑

行钱币。凡录以豆锡铸成。豆锡本以铜锡化者。凡𬬭锡之类。在古通称为铜。形圆孔方。重一钱。文曰东国通宝。如今中国见行钱。而矜令精好。轮郭周正。印字端明。初铸时或可依今例设都监。久后仍委司赡寺专掌铸钱。勿铸大小钱及诸色钱。唯铸一品以行。○如通国常税四五百万斛。则铸钱数及一二十万贯。乃可行布。若至七八百万贯则可以周赡。不须更为常铸。

今取考中国见行诸钱。开元通宝大率重九分。元豊通宝七分。嘉祐通宝八分。天禧通宝一戋。万历通宝一戋二分。崇祯通宝八分。然开元钱岁久多磨。必是当初一戋重。古今以开元钱为最得轻重之宜。可行永久。按唐志开元通宝钱重一戋。杜佑云一两二十四铢。今秤比古秤三倍。今钱为古秤之七铢以上。比古五铢钱则加重二铢以上。然则今时之秤。与唐秤相同矣。定以今秤一戋重为当。钱虽权货。流行之物。然必铸造精好然后可以行远。我国制造例皆麤恶。往年设局铸钱。而其钱麤甚可笑。尝观世宗朝凡造。无不极臻精妙。逾于华制。此亦系世道之污隆也。今若铸钱。当求如蒋英实者。专掌监造。鸠集良工。矜令致精。其助工人等亦令本工自择。皆优其饩廪。久于其业。勿使如今请托官员。行下图立。自上至下。节节委任责成。而以时考功。赏罚劝惩。如是则百工殚力。久效其能。岂有不精之理。

以钱二百文。准银一两。

一凡收田税。皆米钱参收。二分米一分钱。其作布处。亦二分布一分钱御需以下百官吏隶军士禄俸及凡百支费。亦米钱参支。亦二分米一分钱。其用布处。亦布钱参支。○收税虽定以三分一以钱。然初行时。远方或未周布。初头则定以十分一或五分一。待渐次钱足均布。然后定收三分一。于事为适也。

一。京中部坊街衢及各邑各镇各驿各站皆立铺子。凡盛村亦皆许立。令民兴使钱之利。凡铺子京中各坊街衢两傍。量定其数。州郡邑内则或三四铺。量宜多少。镇驿站亦称是为差。制详上篇。募人择勤实性良可任事者。依法置铺。皆官作铺舍。米谷凡物。从优借贷。以为资本。宽其期限。从平直偿以钱。外方则依例受田。其外村愿立私铺者。亦使里中助其役。此则永免铺税。愿贷米谷者。亦一体施行。○凡作铺舍。盖以瓦。厅厨器皿务令修净。青帘床卓。一依其制。其所贷米谷。以六同馀米或常平所储。量宜多少。○铺子里凡官家交昜。一从平直。两班吏胥辈作弊征索一文以上。许状告重治。明立事目。刻板揭其门楣。

一。外方税钱。令各其总首收合纳官。官定色吏。输纳于京。京外防纳者。依大典防纳律论罪。杖八十徒二年。其物没官。听从守令以制书有违律论。○凡铸钱数及可行。如今年为始行钱。则自今年正月廪禄。各项支费。皆依法参颁。而使民预知秋来收税入钱。则外方之民。亦当求钱。而京中之钱自然流布八方矣。然不可徒恃此计。各道常税总数及夏秋间。量宜输送官钱。一道一二处或三四处。定都会官。悬其元定之直。许民就买。使无窘速可也。一岁如此。以开其流。则后不复然。而自能广布矣。

一。私铸钱及烧毁成钱为他器者。依古律断罪。汉法私铸钱者死。唐法私铸钱造意人及勾合头首者并处绞。仍先决杖一百。从及居停主人加役流。各决杖六十。铸钱处邻保徒一年。坊正里正杖六十。若有紏告者。即以其家产赏。同犯自首免罪。依例酬赏。

一。道路站店。既有定制。其制详见上篇务令安集。一应大小公行以下。皆给房火钱。朝饭或夕宿。每一止舍。每人钱一文。持马者每一匹加一文。豊凶永定。○即今两班之行者。例不给房火钱。事极无理。勿论公私行贵贱人。皆当准式给之。本邑守令之止舍者。亦必一一准给。如宦官边将军官辈。经行作弊之端。

一切痛断。凡不给钱及作弊者。一文以上皆造以重罪。凡站店之役。讥察荒唐人。又急行使命。如都事宣传官之类。及驿卒陪行交遆后田去者。供饭一次。使臣陪去时则自官馈食。○凡驿卒以私往来者则否。当夜使行引炬。一行无过四柄。此外一切诸役。皆无所与。宦官边将军官辈作弊之端。皆由于草料。凡应给草料者。只令各官各驿供馈。站店则勿令供馈。今过行丧轝。苟图得担军。而有本官色吏者。皆勒发店人为炬军。宜痛断此弊。凡违令式依前作弊者。朝官两班则执从人。凡人则执当身。告官论罪。守令不得擅断者。报使处置。监司不得擅断者。启闻处置。凡禁断等事。明立条目。刻板揭于店南北大门。

或曰两班常人一样给房火钱。此恐难变俗。日揆诸贵贵之义。亦当有间。曰贵贵尊贤。固是理之当然。然常人若不敬两班而慢侮侵薄则诚为有罪矣。至于酬价偿直之事。岂以贵贱而有间。我国只以贵贱二字。唯事抑勒。故名为西班则到处生弊。路傍之人。厌苦两班。使其屋舍争务矮陋。是岂非两班之羞乎。士匠器用之麤恶。官役抑使之故也。邑场商贾之不赴官贸。抑买之故也。如此等事。必须变俗然后事皆得宜。而真贵贵之义。行于其间矣。

一。凡站户新集者。免其户税三年。铺子新设者。免其铺税五年。站户铺子税数。亦见上篇。盖皆免保布。而只有户税铺税。站户每一户岁钱四十文。铺子。京中官造铺岁钱一百二十文。只官造铺舍。而不受田故减税。外方受田铺二百四十文。外村闾里私铺无税。○各邑各营镇驿站铺子田。皆有定数。凡不受铺子田者为私铺。

若未行田制之前。则除免身役者。准受田铺。有其身役而私自立铺者。即外村私铺也。

或曰本国工风。与中国异宜。虽欲用钱。亦难以行。此甚不然。钱贝之不行。非不可行。是人不行耳。苟上之人。真知利害而决意行之。勿促勿摇。则期以数年。如渠开水流。自然兴行。国富民裕。变荒僻惰窳之地而为华夏文物之乡。永为万世之利矣。前后或有欲行而未能者。皆因旋行旋罢。而田税不参以钱故也。收税不参以钱。而欲行钱。是犹塞堤而求流也。

本国无钱。若设行之初。许令私铸则昜于产钱。然钱者上之所以权天下之利。而济粟帛之滞者也。若此路一开。后虽有严刑重法。盗铸者无穷。奸民擅利而黎庶争起。弃南趋镕铸。其弊不可复救矣。只当公铸。切不可许私铸。且钱轻重行宜。制造合度。然后可以流行久远。不可任其麤薄。古人所以不爱铜不惜费者。其意深矣。

物货准式。今参以古今通行国俗形便以定式。收税颁禄及凡元定支费。则以此永定。不以豊凶有所增减。至于公私行用。则但以钱二百文准银一两。一定不昜。而馀皆随其时贵贱。

白米一斗。准绵布五尺。二十文一戋。

绵布一匹。六升长三十尺广八寸准白米六斗一百二十文六戋。钱二十文。准白米一斗绵布五尺银一戋。

银一两。准白米一斛绵布一疋二十尺二百文。

今豆锡价。京中则银一两。豆锡二十五六两。常木一疋。豆锡三两。东菜则给四两馀。然物价随时贵贱。若至铸钱时。上所求贸则铜锡亦自贵矣。

或以为以钱四十文。准银一戋准米一斗为当。若钱至于贱而苟适时宜。如此亦无不可。唯在其时。善称物情以定式耳。虽如此定之。一定之后。亦须永久不改。大抵定钱之式。以钱价比铜价工费。不使相悬。以启盗铸及毁钱之弊可也。中国钱虽令通用。亦须定价如一。毋令有轻重可也。

或曰中国钱币之行。斗米率不下数百钱。是以藏钱数十万者。亦不为富户。今定钱式。无乃与彼相远乎。曰此乃中国后世之末弊。可戒而不可效者也。盖历代以来。鼓铸不休。钱渐积多。而谷帛不敷。故物重钱轻。钱愈多而愈患不足。又益铸钱。以至如此。汉世谷贱时。或至一斛数十钱。战国魏李悝之言曰粟一斛为钱三十。古时钱重可知。钱重亦能与谷帛相权。而不滞于用。虽小犹多。是以其民家储谷粟而本末相资也。尝闻旧时辽东六十钱。准银一戋。清人据辽后定以四十钱准银一戋。行之大约银一戋。豊岁粟米三斗。谷贵至一斗。粟米一升。豊岁钱二文。谷贵至六文。然辽东斗大。一斗当我国二斗。以此见之。大明钱价。不如宋元之轻。而钱式轻重。亦在乎为政者所定耳。本国则钱贝不行。而独开城府近世始用之。初以钱三十文。准银一戋。其后以五十文。又以七十文。今则至百文。盖以国中不行。而此一府周之。前后所铸。咸聚于一府。又上无所出纳。而市民私相贸货故也。曾在乙亥庚寅。自朝家欲行时。前则定以米一升豆锡钱一文赤铜钱则二文。后知独行一品而定以一升三文。为不行故增定五文至七文。禄俸虽给钱。只于元禄外加给若干钱而已。不于收税颁禄。定式出纳。而欲定于民间私用。寻复未行而罢。此则皆不足据以为言也。

麤布

编辑

禁麤布。今私所用。皆以六升密织绵布三十尺此以世宗朝布帛尺为定。为一疋。十五尺为半疋。即今麤布则一切禁断。○本国货币。唯用布与楮货。而所谓楮货。今则绝不见。布缕本踈。近世以来。日渐麤恶。仅及一二升。有如踈网。不成为布。物价踊贵。职此之由。非但公私积置。百无所用。今直此麤布三十疋。当六升绵布一疋。绵花乃人之所赖而生者。女工非一日之劳也。破所赖费人功而为无用朽弃之物。奈之何民不饥且寒而为盗贼也。宜一切痛禁。预为出令。令民毋作此布。其已有者亦缕解改织。京外场市严加禁察。有挟麤布者。必加笞罚。断其布而给之。勿为乍禁乍辍。期于麤布绝无而后已可也。虽然此必用钱而后令乃昜行也。

空场

编辑

○禁空场○各州县邑内外。凡外处空场断罢之。唯各镇各驿即察访本驿及当路驿站之距。各邑三十里外者。亦许开场市。其馀空场。一切罢之。○凡场市自官勿征场税。痛革从前弊习。本国地塉民稀。物产不集。况外方五日一开场市。只是村民相聚交昜而退耳与都中市廛常居专业为利者。事体有异。但当禁其酗鬭奸乱之人尔。岂可征其交易之民。今州县例多出定官吏。称以场税。攫收场市百物。以入官中。事极无理。官家若此。吏辈何所不至。宜痛禁场税。凡从前官吏作弊之习。一切禁断。近来空场之尤多者。亦缘厌避官家近处故也。

或以为无空场则凶年民困。此言似矣。而甚不然。熟察细询则民之贫困。俗之奸偸日甚者。皆由于此。此与铺子廛肆。事近而利害相反者何也。人非定业。地远官府。而东聚西会。率多无赖之人。酗呶鬭哄。无所忌惮故也。是以不以交昜为念。专以荡浪为事者居半。杀牛无厌。群飮无节。伤风败俗。酿成盗贼。已成风俗则凶年饥民流离丏乞者。亦未免酒肉糜费。所以民愈困而俗愈偸也。为政者不可不严禁以罢也。曰空场皆罢则或有乡村四距郡邑悬远者则奈何。曰苟四距郡邑悬远处。则其间必有驿站。不患无场也。而况开廛肆立铺子则凡有交昜者。皆有定所。而又无计日待场之弊矣。

国朝名臣论弊政诸条附

编辑

栗谷论曰救民在于革弊。今兹一有逃散之民。则必侵其一族及切邻。一族切邻。不能支保。亦至流散。则又侵其一族之一族切邻之切邻。一人之逃。患及千户。必至于民无孑遗然后乃已也。是故昔年百家之村。今无十室。前岁十家之村。今无一室。邑里萧条。人烟敻绝。无处不然。若不更张此弊。则邦本颠蹶。无以为国矣。欲革此弊。当下令四方之郡邑。按其簿籍。苟有流亡绝户。辄削其名。不侵一族切邻。则国家所失。只在于逃者。而未散之民则庶几安辑矣。休养生息。户口繁盛。则未充之军额。亦指日而可充矣。或曰今日军额隶籍。绝户者居半。若用子言则无以应目前之百需奈何。曰流俗之见。每每如是。此国势之所以终不振起也。今者生民之困。甚于倒悬。若不急救。势将空国。空国之后。目前之需。办出何地耶。此必至之理也。所贵乎军额之不减者。为其实有是军。可以备用也。今者绝户之军。只侵一族。征其价布而已。脱有缓急发军之举。则一族终不足以荷戈。价布终不足以募人。安用吝惜虚簿。以使民受实害哉。古今败乱之事。固非一二。而未尝见以一族切邻之弊。亡其国者也。我国作俑。未知昉于何时。此诚千古所无之患也。不可使闻于后世也。书曰罚不及嗣。赏延于世。斯民之流散。出于困瘁。当惠鲜之不暇。而反以毒虐之政。散其未散之民。此岂仁人君子之所可忍为耶。曰子言则是矣。但巧诈之民。一切避役。军额终至于无一人则奈何。曰此必无之理也。凡民之离乡去族转徙不定者。皆出于闷迫不得已也。彼虽巧诈。若有产业可以资生。则孰肯自取流离之苦哉。若无一族切邻之患。只应其一身之役。则民之安生乐业。如脱水火矣。岂有一切避役之理乎。此法既革则当令郡邑渐刷闲丁。以充阙额。悉罢旅外。以补正军。至于新设之卫。非大典所载者及寄名于闲役之籍无益公家者。皆刷出充军。使兵省之官。摠掌其事。必得实数。则虽不别设军籍之局而军籍已了矣。夫然后更搜闲丁。随得随补。每于岁抄。令郡邑上军籍于兵曹。上隶籍于该司。只录实数。悉刊虚名。如有善得闲丁。增十户以上者论赏。新有绝户缩其额数。减五户以上论罪。或罢或降职。甚者重治。增减相当者勿问。为政三年。户口不增者亦论罪。诚能行此则守令畏法。尽心怀保。不出十年。民生可给。军额可充矣。昔者越王句践。以五千之卒。栖于会稽。可谓至弱矣。及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则乃能富国强兵。以灭劲敌。况我堂堂万乘之国。若尽其生聚教训之道。则岂无国泰民富丕变风俗之效哉。

○又曰今之所谓正军保率罗将皂隶诸员。凡百应役之类。或立长番。或分二番。或分三番至六七番。或不堪侵暴而逋窜。或稍得安业而自保。同是赤子。有何彼此。而使忧乐不同耶。为今之计。大臣与该司量度裁。制折长补短。务使一切之役。皆得番休迭息。均齐方正。无有甚苦甚歇之弊。则流亡可以还集。而民无投属厌避之计矣。

○又曰自权奸浊乱之后。上下唯货贿是事。官爵非贿不进。争讼非贿不决。罪戾非贿不免。以致百僚师师非度。吏胥缘文舞术。百物纳官之际。精麤不分。多寡不筭。唯以货赂等级而取舍之。以至一皂一隶稍有所管则辄事渔夺。不特此也。狱讼重事。不委猾吏之手。视其贿赂而曲直之。此诚乱政亡国之痼病也。目今权奸已去。公论稍行。朝廷之上。小革旧习。而吏胥之奸。比前尤甚。欲革此弊。则当严敕具僚。申明赃法。振起颓网。使朝著肃然。人知警惧。然后一禁侵渔受赂之习。发隐摘伏。以得其情。许民陈诉。以察其冤。若有吏胥使令之徒。或受赂或渔夺事觉。则布一疋以上。悉治以全家之律。以实六镇空虚之地。则非徒一洗贿赂之习。亦将有助边圉之固矣。虽然吏胥之求贿。诚可痛绝。而其代耕之资。不可不给。古者府史胥徒皆有常禄。仰食于上。今之吏胥别无廪俸。若不渔夺。难免饥寒。此我国之制。有所未尽者也。

○又曰今之所谓进上者。非必尽合于上供也。细琐之物。莫不毕献。水陆之产。搜括无馀。而真择其可进于御膳者。则亦无几焉。古之圣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虽使进献之物。一一皆合士供。亦当减省。以舒民力。况以不急之需。残伤百姓耶。欲革此弊。则当令大臣及该司悉取进上名目。讲究其紧歇。只取其切于上供不可不存者。其馀不紧之物。皆悉蠲除。虽合于上供。而数目太多者。亦量减其数。夫如是则圣上爱民之惠。可以下究。而文王惟正之供。不得专美矣。或曰若如子言则徒知爱民而不知奉上。非臣子之诚也。曰嗟乎。流俗之见。每每如是。此所以不能仰补圣德者也。忠臣爱君以大道。不以小诚。若使国家治安。民生富庶。则吾君之所获多矣。岂以区区小物之增减。足为损益于吾君耶。昔者舜作漆器。群臣争谏。是天子之贵。尚不得用漆器矣。以子言观之。舜朝之臣。可谓不爱其君矣。然而帝舜为天下之圣主。虞臣为天下之良弼。呜呼。此岂可与流俗碌碌之辈。商议其得失耶。

○又曰祖宗朝防纳之禁甚严。凡百贡物。只使百姓直纳于官司。百司之官。亦奉上意。不为胥吏所瞒。无刀蹬阻隔之患。百姓不困于贡物焉。世道渐降。弊习日滋。奸吏猾隶。私备百物。愚弄官私。阻当百姓。虽持精美之物。终抑不纳。必纳私备之物。然后索其百倍之价。而邦宪颓废。不能禁戢。为日已久。国用不加毫末。而民间已空杼轴矣。近来虽欲革此。而未得其要。只令百姓自纳。而不设适用之策。百姓之不能自备者久矣。一朝闻防纳之弊。无计办出。不免还持高价。私贸于曩日防纳之徒。被他深藏固靳。价倍前日。防纳之名虽废。而防纳之实反甚矣。或曰欲革此弊。当出何计。曰达人。临事而善谋。随时而适宜。岂拘于常故者之所能耶。余见海州贡物之法。每田一结。收米一斗。官自备物。以纳于京。民间只知出米而已。刀蹬之弊。略不闻知。此诚今日救民之良法也。若以此法。颁于四方。则防纳之弊。不日自革矣。或曰我国郡邑之实者。莫海州若也。安能使八道郡邑皆效海州之为耶。曰若无变常规则诚如子言矣。若使大臣及该司悉取八道图籍。讲究其人物之残盛。田结之多寡。物产之豊啬。更赋其贡物而或均其苦歇。至于贡物之不切于国用者。量宜蠲减。必使八道郡邑之所办出。皆如海州之一结一斗。然后乃颁其令。则何不可行之有。

○栗谷又告于宣庙曰。祖宗朝用度甚约。取民甚廉。燕山中年。用度侈张。常贡不足以供其需。于是加定以充其欲。臣于曩日。闻诸故老。未敢深信。前在政院。取户曹贡案观之。则诸般贡物。皆是弘治辛酉所加定。而至今遵用。考其时则燕山朝也。臣不觉掩卷大息曰弘治辛酉。于今七十四年。圣君非不临御。而此法何为不革耶。究取所由。则七十年之间。皆有权奸当国。二三君子。虽或立朝。志不及展。奇祸必随。何暇议及于此哉。其必有待于今日乎。且物产随时或变。民物田结。随时增减。今则列邑所贡。多非所产。有如缘木求鱼。未免转买他邑。或市于京。民费百倍。公用不裕。加以民户渐缩。田野渐荒。往年百人之所纳。前年责办于十人。前年十人之所纳。今年责办于一人。其势必至于无一人然后乃已。今者语及改正贡案。则议者必诿以祖宗之法。不可轻改。虽祖宗之法。民穷至此。不可不变。况燕山之法乎。伏望殿下择有智虑晓事者。专掌其事。以大臣领之。悉除燕山所加定。以复祖宗之旧。因考列邑之物产有无。田结多小。民户残盛。推移量定。均平如一。则民生如解倒悬矣。

○栗谷为黄海监司时状启曰。进上烦重。一道残民。猎山渔水。日不暇给。田芜不芸。屋坏不葺。颠沛流离。无以奠居。若非厥土所产之物。则头会箕敛。远贸他境。劳费十倍。至如牙獐甫獐之封。获獐累而非牙獐甫獐则不能罢猎。臣窃念若为药饵而进也。当纳于医司。不当纳于饔人也。獐一也而必求牙甫。臣诚未烛其理也。又如鹿舌鹿尾。本非佳味。不合进御。而皆以布货。往贸于京。多得于贵近之家。厥价翔贵。往往以曾进之物。轮回复纳。是则浚民膏泽。以为贵近网利之资而已。思之至此。可为于邑。且本道距京城数日之程。暄暖之时。亦进生物。虽朝备而夕封。春夏则色味必变。必须预为之备。置之凌阴。经日既久。乃送于都会官。故初封之时。已多失性。况过数百里。乃达于京城者乎。若以预备腐败为不恪。则临时仓卒。多不能办。此理势之必然也。夫责人以必不能而随之以罪罚。岂圣王之政乎。前日之封进无事者。不过行赂饔吏而已。非色味不变也。伏望深轸民隐。断自圣衷。进上生鹿腊猪。量宜蠲减。则虽除五六口。圣泽之及民者广矣。牙獐甫獐。不必别立名号。只以生獐随得封进。则田猎之苦。可以小歇矣。鹿尾鹿舌。知厥味之不佳而悉复罢除。则倍价远贸之患。可以小息矣。若使本道只以二月以前十月以后。封进生物。而三月以后九月以前。命以本道生物换京畿干物。则供进之物。可合御膳。而郡邑免必至之责矣。凡此数者。在圣明若反手之易。而生民有浃骨之恩。试留睿思。巩固邦本。幸甚。

○赵重峯奉使中国而还。上疏于宣祖曰。臣窃闻中朝御膳之用。皆出民赋。而收银窗藏。尚膳监太监逐日出银。以贸物膳于市。而监饪以进云。夫以中土人马之盛。兼有漕河舟运之路。凡山珍海错。可以立致其新采者。而必赋银而贸市者。盖圣祖之心。以为若致生物。则千万里输挽之劳。有倍于漕运之费。而折定银两。则六百马之所转。可转为一马矣。此法一定。民无倍出之患。驿无重运之苦。而市廛之中。百物皆具。随价定银。自不阙其御膳矣。此所以中原之民。日日富庶而太平巩固者也。我国之民。常贡之外。又有进上物膳贸纳之苦。民穷怨极。大为国家之忧者。不可胜纪。殿下勿以为细琐而忽之。一事之弊。能使万民不得其所。诚不忍坐视而不救也。盖物膳之出。或有昔产而今绝者。不问有无。一切责办。仅保朝夕之民。嬴粮倍价而远求数日之程。一鱼之直。在本土虽不过米升。而及乎远人之渴求则必用四五斗然后乃能贸归。佣力难支则不得已雇田以支矣。虽或土产。庆州钱鱼则换以䌷一疋。平壤冻秀鱼则换以正布一疋。列邑进上物价如此者何限。况其输运之际。色吏之粮。京吏之贿。一出于民。而若非严冬则照冰重载。马无完背者。故驿马难支则刷及民牛。诸道各驿大小使行及倭野人之往来。亦不能支。而十室九空矣。国家他日将何以传命乎。考之禹贡。青徐荆杨。莫非滨海。而惟青州贡海错。江淮河汉无不有鱼。而惟淮夷贡鱼。以供祭祀而已。古之明王不以口腹而病天下之民如此。以此推之则远道生物之进止。存祭祀之用。以苏其饥民残驿。是宜圣政之所当先者也。京畿生鲜生雉之进。大为畿民之苦。臣闻之古老。实国初所未定者也。庄宪大王令水民三百户轮回纳鱼。止为三时之鲜。是时鱼价极大者。不满米斗。康靖大王晩年。孙舜孝为监司。适华使之来。恐其久留。多敛鱼雉于民。拟用迎接。而使华遄还。鱼无所用。日以单字。计送于司饔院。及其将尽。舜孝以为遆日将近。当止于臣身。乃再敛于民而进之。继舜孝者以为舜孝尚尔。臣何敢废之。仍为旧规。以及于今。则鱼价渐重。或以四结定其一尾之价。四结难备则定以八结。每结二斗。合得十六斗米。以贸一尾。四殿所进。日不知其几尾。则各邑所办。日不知其几十六斗矣。夫十六斗。穷民八九口一月之产也。结出二斗。虽似甚微。而及其春夏。旧谷既尽。称贷无所。里胥一督而不备。则编击而囚之。视其赤身饿妇。自挫其发而顿号难办之状。则以圣主恻隐之心。宁忍其聚民之怨而满陈于前乎。腥膻之物。既不肯御。而日费穷民数十户半岁之食者。决非文王惟正之供也。愿殿下止存庄宪大王所定鱼父三百户。舜孝所供。一切命罢。则畿民庶可小苏矣。孝宗皇帝即位之初。诏减日用御膳羊一鸡一。夫羊鸡之供。成化以前必有成例。而孝宗之心。犹恐御膳之或侈。而老病之民。或不得食肉。则以子改父而不害为孝。夫以我朝御膳之过制者。始由容悦之臣。而弊及万姓者如此。况于燕山荒淫之时。凡百进上之物。多所增定者乎。前秋李珥乃言及此。竟未允许。此之不先。而欲禁守令之横敛。不亦难乎。所以薄税敛简飮食之教。岁传于铺马。而民不蒙泽也。

○又曰臣见鸭绿以西。至于顺天。非石山瘠原则无一不耕处。村屯邑里。鸡犬相闻。而牛马猪羊。笼络山野。家家子女。三九成群。随其贫富。各安生理。永平,蓟州。人物尤盛。通州至于帝城。垣篱相属。肩磨轴击。朔野素称不毛之地。而今焉如此者。盖以天朝忧深虑远。知邦本之固在于民安。凡所以安养斯民者。无所不用其极。虽守令廪料。亦且月给银两。贸市物而用之。不敢收民间一鸡卯一尺布。使田赋身役之外。更无他徭。虽有守令之贪鄙者。不敢越法以侵民。故能人繁而地辟也。慨我东方。自两界以及都门。膴原沃野。多有不垦。昔日民居。今为茂草。家畜一牛马者。十无一二。民有子女成群者。亦甚罕见。夫岂天地生物之数。偏不足于海隅乎。盖弊法已久。横敛多端。八结之布。岁输三疋。奉足之价。岁给五疋。为劝农吏正编户大小统者。一月六点。一或有阙则罚之以布。官属或每日一点。而有阙则罚之以布。一族之役。不问远近亲踈。人费三四人之阙价。杼轴职此而一空。长者鲜备襦袴。遑顾孩儿之襁褓乎。此民儿之所以冻而难保者也。官租私债。艰难备办。而一斗之税。或出四斗。本仓四斗。输于远方。则四倍其数。舂正之纳。岁备八斗。进上雉獐之价。户出五斗。甁粟已罄。无以卒岁。则卖其牛犊而犹或难继。此民儿之所以饥而难保者也。呜呼。有牛所以当春赖耕。而今乃卖食。育子所以临老资养。而又至饿毙。赈恤无人。方愿遄死之际。又以阙军逃奴之切邻。连系而置之牢狱。所以乐土良田。多不暇计。而执瓢远走者也。且咸镜一道进上所入帒布。不至于百疋之多。而一道之内。苟食官债者。例收细布一疋。盐盆之税。岁收一石则足以裕用。而岁收四石。且征壮纸四卷。盐户不支。破盆已久。而按籍收税。传为祖役。北道新设之初。野罕民家。山多树木。故土产貂皮而以之进上矣。今则貂鼠永绝而犹存其贡。他无所得。倍价贸京。一方之苦。莫甚于此。他道民怨之类此者何限。民日流离者。实由于此等数弊之不祛。呜呼。以进上之事及逐邑官员厚奉之故。至于百姓之失所而邦本之杌陧如此。若自上诚知民散而国不能独保。则先除其不紧进上之数。如燕山加定之物。一切蠲免。申戒守令不敢倚以毒民。常贡赋税。止收元数。而不敢重敛。衙养之物。定以常数。使臣之供。亦从定品。斗米尺布。不敢横敛于民。而一有违者。征以赃律。或徙边城。生息之源。亦勿闲绝。女壮而不嫁者有罪。使男不旷女无怨。百年生育而各为安居之地。则八道之内。自无闲旷之处。将不期而富庶矣。

○又曰臣闻中朝内自部府椽吏。外至镇邑胥吏。凡仰于官者。如门生写手皂隶牢子之属。莫不有月俸。银二两半而一人在官则在家子弟虽至四五。皆不定役云。此实成周府史胥徒禄同下士之意也。我国则内自书吏皂隶典仆。外至衙典书员使令等。日不离官。其苦莫甚。而了无一钱之所及。既不暇治农。又不能为工为商。而其衣其食。略无出处。作贼则不暇。丐乞则无闲。此所以欺官弄术。怵民要货。绝簿盗财。入仓偸粟。不顾廉耻而为之者也。若严刑重法以杜其弊。则将不胜其奸计之百出矣。孰若开其衣食之源而教以廉耻。使之自不为奸也哉。议者必以为国用已竭。难得许多财谷。以分许多吏胥之料矣。臣窃以为许多吏胥之不得其料。而多般舞诈以误国家事者。不知其几何事乎。以盗国家之财货者。不知其几何数乎。以破军民之产业者。不知其几何户乎。等被其欺。宁分所盗。以均其廪。而勿使误国害民。则设有犯法者。上有可执之辞。而彼乃自伏其辜矣。洪范曰凡厥正人。既富方谷。俾其饥寒之切身而望其奸弊之不作。虽使皋陶执法。无所施其明矣。方今冗食者甚多。且各司贡物作纸之价及各道官吏刑赎之布。收而藏之。不过为官员亲旧之资而已。是亦公物。也。若合而计之。节其不当费而用于当用之地。则庶司吏卒不患其料之不足矣。且外邑假有元谷万石之地。则费耗至于千石矣。岁以四百石留伫不时之需。以六百石可分五十人一年之料矣。月给人租一石况有十万石之地。则费耗至于万石矣。岁出六千石。则可给五百人矣。此则不籍于会计。徒归于守令之私用矣。虽得许多民谷。以遂一人之私欲。而使许多人饥寒。是岂天心哉。盖中国之制。如礼部大处三堂上坐起之所。止有九吏。仪制祀祭四司各有九人。外邑之吏。当减于此矣。夫以中朝人物之盛。事务之繁。而高官之所使令者。止于决事执役。而不敢带一吏以荣市巷之目。以偏方人物不得拟于辽蓟一面。而内外庶官深好便佞之满前。一吏可办之事。分属于三四吏。只益喧叫而事实不治。出则必求呵拥之满路。驱从小处。到底兴叹。呜呼。奢侈之过而百事之误如此。诚能依中朝之制。先减六曹吏卒之数。庶司外邑以此损之。刻定其额。如有此裕彼缺者。推移充定。止留任事者。量给其料。则人食其事。而国用甚均。吏恪其任。而公务亦清矣。

或问于栗谷曰。子以为救民在于革弊。当今之弊。孰为民患之大者。栗谷曰一族切邻之弊一也。进上烦重之弊二也。贡物防纳之弊三也。役事不均之弊四也。吏胥诛求之弊五也。此特其甚者而已。当今之弊。奚止于此。田不改量而陈荒之地未免于收税。释教尚存而游手之民未返于田畒。不时之需。悉办于市人。而市人剥肤横侵之责。遍及于防内而防内竭髓。无名之税。滥觞于列邑而征敛反重于贡赋。从母之法。不用于良女。而良民尽变为私贱。冗官尚多而浮费尚广。民户渐缩而郡县太多。今世之弊。若欲尽言。日亦不足。由今之道。无变今之政。虽尧舜在上。皋夔在下。亦将无益于治乱。不过数年。民必鱼烂而土崩矣。抑有大可忧者焉。度今民力。如垂死之人。气息奄奄。平日支持。亦不可保。脱有外警。起于南北。则将必若疾风之扫落叶矣。百姓已矣。宗社何依。言念及此。不觉恸哭也。

按当今之弊。于此略见其㮣。苟欲条条而陈之。日亦不足矣。虽然凡事有本有末。本举则末自正。盖既行田制。以田出兵。则一族切邻之弊。不期除而自除矣。一国均用大同之制。一岁恒定御需之数。则进上贡物之弊。不期改而自改矣。量其任定吏数。无不各使其职。各有其廪。则役事不均胥吏诛求之弊。不期革而自革矣。民产既均。赋役既一。而无科外横侵。则不期生息而自富庶矣。如此而后可以成政教而致治功。不如此。虽欲行仁政。徒虚语耳。虽然此皆为治之法也。法不能自行。必也人君先得贤臣为之左右。广求俊乂。列于庶位。然后可以有行。择大臣之本。又在乎明一心之德。明心之要。其唯圣学乎。大抵法者。犹匠人之绳尺也。犹治人之模范也。所谓绳尺非绳尺。所谓模范非模范。虽有天下良工。无以成一间室一个器。世之徒谈良工而谓不必用其绳尺模范者。其不思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