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稼亭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李谷
1662年
卷五

韩国公郑公祠堂记

编辑

庙祀之制古矣。事其亲者庙于家。事其圣且贤有功德者。庙于国若州闾。其制可考也。自汉而下。礼与时变。有以庙貌而易其神主者。有以荐福而废其常祀者。于是乎家庙之外又有祠堂矣。然其报本追远之心则一也。夫其功德有大小。故其报有厚薄。而其亨有久近焉。前徽政使郑公之为亲作祠堂也。语其乡人李糓曰。吾龆龀辞亲。今已老矣。亲今俱已下世矣。其反哺之情。负米之恨。庸可极乎。顾以不肖遗体。得备天朝内臣之列。官高禄厚。追赠三代。恩及九泉。玆欲构堂梵宫之侧。像而祠之。以追其福而寿其祀。且列圣天子恩命。刻之贞珉。置之宇下。庶几侈上之赐。而慰其孝思。子其为我文之。此韩国祠堂之所由作。而记之所由述也。按礼曰。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钦惟圣朝仁覆四海。孝治天下。以养人心。以作士气。凡内外之臣自绯以上。皆得封赠父母。等而上之。其数极备。其有簠簋不饰。帷薄不修者不与焉。虽父母妻室皆如之。于戯。既推其恩。又责其行。所谓道德齐礼。其惩劝之意并行而不悖者欤。抑尝观积善积恶。殃庆类至。若不在身。必在其子孙。或承家世禄。席宠籍势。出拥千骑。入食万钱。祸机一发。爰及后昆。或起迹白屋之下。致之青云之上。垂名于竹帛。致孝乎鬼神。夷考其由。非偶然也。今夫韩国之先。其功其德。虽不白于当时。而有子之贵。而能享其报如此。岂其所积致然耶。况徽政读古人书。行丈夫志。律己以廉。处事以公。昵趋禁闼。高视搢绅。立身扬名。以显父母。不其韪欤。韩国讳仁。姓郑氏。高丽河东郡人。赠崇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韩国公。考讳性良。赠资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荣阳郡公。妣匏氏。追封荣阳郡夫人。祖讳公允。赠中奉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上护军。追封荣阳郡公。妣崔氏。追封荣阳郡夫人。媲夫人李氏。封韩国太夫人。男五人。长允和。官至正尹。次允琦。官至护军。次秃满达。即徽政公也。次天佐。官至判内府寺事。次某不仕。女三人。孙男女若干人。初大德庚子。徽政生十一岁。以内侍从忠烈王入觐。因留事阙庭。成宗爱其颖悟。壬寅。诏入学齿胄。习书礼。既通大意。命给事仁宗潜邸。至大己酉。拜典宝监丞官奉训大夫。俄迁典瑞大监。洎陞监为院。六转为使。加资善大夫摄利用监监金玉府。其被仁庙所以爱遇之。内臣无出其右。天历初。移章佩卿。已而复使典瑞。又四迁光禄大夫徽政使延庆使提调掌谒司事。其在徽政也。孜孜以荐进贤能为己任。故士论翕然归之。糓尝为属官。得公之深。知公之详。敢叙其大略云。韩国年七十九。元统癸酉十二月十二日。卒于家。明年而䟽恩封太夫人。既封之六年。至元己卯七月十九日卒。寿七十有四。又七年而作祠堂。时至正五年乙酉三月也。

大都天台法王寺记

编辑

至正三年癸未春。法王寺成。荣禄大夫太医院使赵公谒予记。其言曰。芬高丽永春人也。自昔至元癸巳选充内侍给事掖庭。以迄于今。伏见世祖皇帝神武不杀。能一天下。圣圣相承。休养元元。皆本于仁爱。故于佛氏慈悲之道。神契妙合。是崇是信。芬窃感慕焉。又伏思念。猥以微贱。过蒙上恩。今既老矣。欲报末由。谨遵浮图之法。开刱伽蓝。上以祝一人之寿。追列圣之福。下以利生灵于无穷。其列本末。以图悠久。将子是托焉。予惟为臣之道。致身戮力。尽所当为。若夫拳拳祝君之心。有出于不能自已。而亦有所不能为之者。则归之佛天。如斯而已。玆寺之所由作也。按佛氏之法。起自东汉。而其三韩地滨出日。西域之教宜若后至。以今观之。山川之间。竺梵遗迹。往往有先中国而为之者。又其为俗。凡事君事亲养生送死。一以佛教。人或不然。群怪而众訾之。谓于忠孝有未尽也。吁。习俗之久。盖有莫本其所自者矣。今虽在辇毂之下。寺号高句骊者其刹相望。宜乎公之汲汲于是也。先是。有泉府使李公三真。舍安富里第为佛祠。名之法王。召乡僧孜信者主之。后入权门为马埒。李欲得其直。别营它所而未能也。既老且病。莫可奈何。闻公之为。即以属之。俾为檀越。公日诉其家。得其直之半。为楮镪者二万五千。幷所自施万五千。典瑞使申公当住所助七千。而买地于金城坊。仍属孜信干其事。已而李没。公与夫人崔氏。又罄其服餙器皿可直钱者。先为廊三面以僦人。次作殿其中以奉佛。信又示化。庚辰二月。请天台师一印主席。塑金色释迦文殊普贤及天台智者像。以阐其所谓一心三观之教。事闻。中宫赐楮纸一万相其费。明年。作堂东西。又作南庑。北折而接之堂。以寮其徒。中庑而门。以直三门翼殿左右。以位宾次。又明年。作丈室殿后室之东南。以居侍者。又其南。以厨香积以藏资储。凡用楮币为贯十四万有奇。屋为间八十有馀。崇不至奢。卑不至陋。像设端严。金碧绚焕。威仪供具。寺所有者莫不毕备。其年十月。皇帝在西内。有进金字莲经者。命藏是寺。中宫仍以香币来。俾资讽读。明年亦如之。盖所以崇重妙法。且嘉公勤于报上也。方役之殷。印师曰。吾徒既仗佛力。衣食于人。而犹财檀施可乎。悉捐囊钵之储五千贯。同知民匠捴管府事朴琐鲁兀大,大府大监朱完泽帖木儿各施二千。资长明灯。乡人好善者。约春秋率钱。听诵大经。岁以为常。始于甲戌。终于癸未。首尾十年。亦廑矣哉。尝观塔庙者其成之难。毁之则易。虽大其居而足其食。后人业之而自利之。利尽而寺随以亡。人知其然。犹踵为而不已。毋徒曰吾尽吾心。吾竭吾力。后非吾虑斯可已。公之所以既成是寺。而又镵其事于石。其意有在也。后之居此者。宜致其思焉。寺故监察御史观音奴所居。地方九畒。于经营之始。偶得片石旧屋下。有刻三字曰法王寺。公盖感其有宿因。因额之云。

大元赠奉训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郞中飞骑尉辽阳县君赵公墓茔记

编辑

至正四年四月望。中政院使赵公使其弟利用少监完泽来曰。吾自武宗之时。入为宿卫。俄从明皇于朔方。道里辽远。庭闱之安否。久不相闻。洎扈驾南还则先人之墓木已拱矣。然犹縻于内职。压于上命。未得匍匐拜扫。东望痛悼。迄至于今。今令吾弟归。以致追远之诚。且立石以识先茔。以表吾志。请子为之记。予辞不能。且谓之曰。人子之事亲。合于理而尽于心。斯谓之孝。盖养生送死。事之常也。慎终追远。德之厚也。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中政公之事亲。可谓得孝之道欤。若夫养生送死。其昆弟姊妹皆足以为之。而公以龆龀之年。离乡里远父母。高步辇毂之下。昵侍宫掖之中。既而委身先帝。间开万里。夷险十年。赤心一节。为众所知。故今上继统。遹念先志。待遇益丰。官跻一品。恩及九泉。其视昆弟姊妹䂓䂓以口体之养为孝者。为如何也。郞中公讳公卓。高丽淳昌郡人。后从姻娅。移居水原府之龙城县。年六十四。延祐己未。卒于家而因葬之。夫人金氏。封辽阳县君。以土俗阴阳家法别葬焉。长男忽都不花。资善库提点本国佥议评理。次中政公。名伯颜不花。由大府太卿。五迁荣禄大夫本国淳昌府院君。次少监。由承徽寺丞。三转利用监本国佥议评理。长女适判司仆寺事金直方。次适大护军长守。次适密直使朴仁守。呜呼。善恶之报捷于影响。郞中之先世。皆隐不仕。而中政之忠孝之至。富贵之极如此者。岂偶然哉。墓在县北古城山麓。山之周七八里。凡樵苏其中。耕蚕其傍者。一视此石。则知公之忠孝。而敬恭之心。当油然自生矣。

大都糓积山新作罗汉石室记

编辑

至正甲申冬。大府太监朱完者帖木儿游西山。访石室。其二窦东西相对。间可五丈。其北崖壁立。君谓居僧妙宏曰。自有宇宙。便有此窦。所谓天作地藏以遗其人者也。如作石佛像居之北崖。以朝二室之僧。且与室相称。攸久足为不朽之功矣。即募巧匠。采白石而为之释迦世尊。左右补处。南面居中。而十六大阿罗汉以次分列焉。明年春。监随路捴管府金鼎住见之曰。岂有其徒室处而其师露居者乎。又谋于宏。𮢶其崖而室之。其制方丈。厝其像于中。又接屋其前。以待风雨。焕丹碧以严餙。勤香火以瞻礼。恍若瞿昙和尚复生于耆阇崛山也。既而二君请予纪。尝观造像设者多范金铁。餙之珠玉。守者或怠。辄为人窃去锁毁。力苟不足。乃用土木。其泥塑木刻。易至圮坏。几于亵慢。岂如石像坚重简质。且无后虑者哉。予又闻之。佛者曰。世界有成坏。谓之劫。夫自天地开辟。几千万年而释氏生。释氏没今且数千年。而世界自若也。不知又经几千万年而世界之至于坏乎。予知夫此像此室当与此山相终始。而此山又与此世界同成坏。则二君之功。其可谓不朽欤。姑叙其事。以纪岁月云。

虚净堂记

编辑

顺庵三藏公扁其所居曰虚净。客有问之者曰。公虽毁形。而有衣冠纨绮之习。公虽避名。而有国朝褒崇之号。出有九重异眷卿相贵交。入有儒释宾友之欢。斋厨丰洁。轩户清幽。或禅诵之馀。焚香煮茗。左右图书。商证古今。其遇兴也。作字如斗。题诗满纸。至于礼貌谈笑。务适人情。和气所薰。皆充然如有所得。客之好飮者辄醉以酒。如卢山故事。虽世之享富贵而称好事者。未有以加焉。乌在其为虚净也。公笑而不应。其游稼亭李子从旁而对曰。客乌知其所谓邪。夫虗者宲之对。净者秽之变。凡物之理。未有不从宲至虗。由秽即净者也。以人事言之。君臣父子。伦理之实也。居处服食。生养之实也。近取诸身。则形气之实。身礼发肤是已。情欲之实。声利货色是已。当其经济一己之私。酬酢万物之来。所以殄瘁其筋骸。忧焦其思虑。而横结其恩仇者。不啻若膏火之煎。冰炭之交。胶㓒之合。其所以秽于净者为如何也。及其势穷理极。萎然而陨。枵然而空。冰消而云散。身犹不可得保。况外物乎。惟达人然后不囿于物。不拘于实。听其自然而待其极。极则未有不变者矣。而其真虗真净者未尝不在其中。公则其人也。抑尝闻之。公曰。人不可以不知本。安居而饱煖。非君之赐乎。则思衣食所自。如芒剌在背而鲠在喉。日用惟在祝釐耳。诱掖而成就之非师之恩乎。则以扶持宗教。克复山门为己任。事已乃已。生育劬劳非父母之德乎。则思所以报罔极者。堂而祠之。碑其功德而传之无穷。又凡有所得。随得随施。若佛僧之供。经藏之餙。宾客之奉。日不暇给。去其多藏之秽。而归之无尽宝藏焉。岂世之徒知灭纲常缚空寂者所可髣髴哉。故知公之不离世而能出世。不役心而能存心者。能不为物所化而已。是则珍奇不能奢。患难不能惑。声色不能淫。何适而非虗净耶。若曰。无物然后为虗。无垢然后为净。必欲远城市忍饥寒。䂓䂓用力。汲汲修心。予知其去道愈远也。既以语客。因书于屋壁。

小圃记

编辑

京师福田坊所赁屋。有隙地。理为小圃。袤二丈有半。广三之一。横从八九畦。蔬菜若干味。时其先后而迭种之。足以补塩韲之阙。一之年。雨旸以时。朝甲而暮牙。叶泽而根腴。旦旦采之而不尽。分其馀邻人焉。二之年。春夏稍旱。瓮汲以灌之如沃焦。然种不苗。苗不叶。叶不舒。虫食且尽。敢望其下体乎。已而霪雨。至秋晚乃霁。没溷浊冒泥沙。负墙之地皆为颓压。视去年所食。仅半之。三之年。早旱晚水皆甚。所食又半于去年之半。予尝以小揆大。以近测远。谓天下之利当耗其大半也。秋果不熟。冬阙食。河南北民多流徙。盗贼窃发。出兵捕诛不能止。及春。饥民云集京师。都城内外。呼号丐乞。僵仆不起者相枕籍。庙堂忧劳。有司奔走。其所以设施救活无所不至。至发廪以赈之。作粥以食之。然死者已过半矣。由是物价涌贵。米斗八九千。今又自春末至夏至不雨。视所种菜如去年。未知从今得雨否。侧闻宰相亲诣寺观祷雨。想必得之。然于予小圃。亦已晚矣。不出户庭知天下。斯言信不诬。时至正乙酉五月十七日也。

高丽国赠匡靖大夫密直使上护军朴公祠堂记

编辑

有元朝列大夫同知大都路诸色民匠都捴管府事朴君琐鲁兀大。既为其先人作神福寺重兴碑。又绘其父母像。堂而祠之。以寓追远之诚。然不于家而必于是寺者。盖将资冥福于无穷也。君谓余曰。尝闻儒者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吾自幼辞亲。远官中国。定省之不知。甘旨之不问。则于生事之礼。可谓后矣。吾眤侍宫掖。父母之丧。未得匍匐奔走。死葬之礼。可谓阙矣。凡今家庙之制废。而荐福之说行。其于祭礼。亦可谓未尽矣。每念至此。未尝不䀌然痛伤也。吾虽欲自致。而又无后。诚恐先人之祀之不寿也。是用作斯堂。又舍田之在乡里者。为结十二有奇。岁收其入。永为时事资。俾吾兄弟子孙无忘焉。子为吾文之。余于朴君之事。已详书于神福之石矣。玆不复云云。但记其言。幷载其田之四至于碑阴。且为朴君。告其兄弟子孙曰。兄弟同气也。兄弟之子犹子也。则视朴君犹父也。父之言其可忽诸。凡人子之于父母。若朴君者亦足为孝矣。其训而子若孙俾无忘其言。而无坠其功。则此堂不为虗设。而子子孙孙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至正六年岁次丙戌上元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