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 (四部丛刊本)/卷第一

经典释文 卷第一
唐 陆德明 撰 孙毓修 编校勘记 景上海涵芬楼藏通志堂刊本
卷第二

经典释文卷第一   序录

 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撰

    序

夫书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

其来既久诚无闲然但降圣巳还不免偏尚

质文详略互有不同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

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

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

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䍐逢指要夫筌蹄所

寄唯在文言差若毫厘谬便千里夫子有言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斯

富哉言乎大矣盛矣无得而称矣然人禀

二仪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气虽复挺生天纵

必资学以知道故唐尧师于许由周文学于

虢叔上圣且犹有学而况其馀乎至于处鲍

居兰翫所先入染丝斲梓功在初变器成采

定难复改移一薫一莸十年有臭岂可易哉

岂可易哉余少爱坟典留意艺文虽志怀物

外而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

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

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

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巳遂因暇景救其不逮

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

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

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古今并录括其

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

芜示传一家之学用贻后嗣令奉以周旋不

敢坠失与我同志亦无隐焉但代匠指南固

取诮于博识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复何伤

乎云尔

    条例

先儒旧音多不音注然注既释经经由注显

若读注不晓则经义难明混而音之㝷讨未

易今以墨书经本朱字辩注用相分别使较

然可求旧音皆录经文全句徒烦翰墨今则

各标篇章于上摘字为音虑有相乱方复其

录唯孝经童蒙始学老子众本多乖是以二

书特纪全句五经人所常习理有大宗义行

于世无烦𫌨缕至于庄老读学者稀故于此

书微为详悉又尔雅之作本释五经既解者

不同故亦略存其异文字音训今古不同前

儒作音多不依注注者自读亦未兼通今之

所撰微加斟酌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便即

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堪互用义可并行或字

有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

氏姓以相甄识义乖于经亦不悉记其或音一

音者盖出于浅近示传闻见览者察其哀

焉然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

语魏朝以降渐繁世变人移音讹字替如徐

仙民反易为神石郭景纯反餤为羽盐刘昌

宗用承音乘许叔重读皿为猛若斯之俦今

亦存之音内既不敢遗旧且欲俟之来哲书

音之用本示童蒙前儒或用假借字为音更

令学者疑昧余今所撰务从易识援引众训

读者但取其意义亦不全写旧文与籍之文

虽夫子删定子思读诗师资巳别而况其馀

乎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

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巳受之者

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郷同言异字同字异言

于玆遂生矣战国交争儒术用息秦皇灭学

加以坑焚先圣之风埽地尽矣汉兴改秦之

弊广收篇籍孝武之后经术大隆然承秦焚

书口相传授一经之学数家竞爽章句既异

蹖駮非一后汉党人既诛儒者多坐流废后

遂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

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于石碑之上为古

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

下取则未盈一纪寻复废焉班固云后世经

传既巳乖离传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

而务碎义逃难便词巧说安其所习毁所不

见终以自弊此学者之大患也诚哉是言余

既撰音须定纰谬若两本俱用二理兼通今

并出之以明同异其泾渭相乱朱紫可分亦

悉书之随加刊正复有他经别本词反义乖

而又存之者示博异闻耳经藉文字相承巳

久至如恱字作说闲字为闲智但作知汝止

为女若此之类今并依旧音之然音书之体

本在假借或经中过多或寻文易了则翻音

正字以辩借音各于经内求之自然可见其

两音之者恐人惑故也尚书之字本为隶古

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今宋齐旧本

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

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不

可承用今皆依旧为音其字有别体则见之

音内然亦兼采说文字诂以示同异者也春

秋人名字氏族及地名或前后互出或经传

更见如此之类不可具举若国异名同及假

借之字兼相去辽远不容踈略皆斟酌折衷

务使得冝尔雅本释坟典字读须逐五经而

近代学徒好生异见改音易字皆采杂书唯

止信其所闻不复考其本末且六文八体各

有其义形声会意宁拘一揆岂必飞禽即

须安鸟水族便应著鱼虫属要作虫旁草

类皆从两屮如此之类实不可依今并校量不

从流俗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

钜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沈浊今之去取兾

祛玆弊亦恐还是鷇音更成无辩夫质有精

麤谓之好恶并如心有爱憎称为好恶上呼报反下乌路反

当体即云名誉论情则曰毁誉及夫自

蒲迈败他蒲败之殊自坏呼怪坏撤

异此等或近代始分或古巳为别相仍积

习有自来矣余承师说皆辩析之比人言

者多为一例如而靡异邪不定之词助句之词弗殊莫

辩复扶又反重音服反也宁论过古禾反经过古卧反超过又以

登升共为一韵攻公分作两音如此之俦恐

非为得将来君子幸留心焉五经字体乖替

者多至如鼋鼍从龟乱辞从舌席下为带恶

上安西析旁著片离边作禹直是字讹不

乱馀读如宠丑陇字为宠力孔思历字为锡

用攴普⺊反字林普角反代文武云将无混无其■

之流便成两失又来旁作力俗以为约敕字

说文以为劳俫之字水旁作曷俗以为饥渴

字字书以为水竭之字如此之类改便惊俗

止不可不知耳

    次第

五经六籍圣人设教训诱机要宁有短长然

时有浇淳随病投药不相沿袭岂无先后所

以次第互有不同如礼记经解之说以诗为

首七略艺文志所记用易居前阮孝绪七录

亦同此次而王俭七志孝经为初原其后前

义各有旨今欲以著述早晩经义揔别以成

次第出之如左

    周易

虽文起周代而卦肈伏牺既处名教之初

故易为七经之首周礼有三易连山久亡归

藏不行于世故不详录

    古文尚书

既起五帝之末理后三皇之经故次于易伏

生所诵是曰今文阙谬处多故不别记马郑

所有同异今亦附之音后

    毛诗

既起周文又兼商颂故在尧舜之后次于易

书诗虽有四家齐鲁韩世所不用今亦

不取

    三礼

周仪二礼并周公所制冝次文王礼记虽有

戴圣所录然忘名巳久又记二礼阙遗

相从次于诗下三礼次第周为本仪为末先

后可见然古有乐经谓之六籍灭亡既久今

亦阙焉

    春秋

既是孔子所作理当后于周公故次于礼左

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榖

梁赤乃后代传闻三传次第自显

    孝经

虽与春秋俱是夫子述作然春秋周公垂训

史书旧章孝经专是夫子之意故冝在春

秋之后七志以孝经居易之首今所不同

    论语

此是门徒所记故次孝经艺文志及七录以

论语在孝经前今不同此次

    老子

虽人不在末而众家皆以为子书在经典之

后故次于论语

    庄子

虽是子书人又最后故次老子

    尔雅

尔雅周公复为后人所益既释于经又非

  次故殿末焉众家皆以尔雅居经典之

后在诸子之前今微为异

    注解传述人

宓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

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冝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始画八卦或云因河图而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

四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

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

而为之传传即十翼也先儒说重卦及爻辞为十翼不同解见余所撰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

庸子庸授江东馯戸旦反徐广音寒臂子弓子弓授燕

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

田何子庄高士传云字庄汉书儒林传云临淄人及秦燔书易为

⺊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汉兴田何

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

及洛阳周王孙梁人丁宽字子襄事田何复从周王孙受古义作易说

万言训故举大𧨏而巳艺文志云易说八篇为梁孝王将军齐服生刘向别录云齐人号服光皆著

易传汉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淄川杨何

字叔一本作字叔元太中大夫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

仇及孟喜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焉

施雠字长卿沛人为博士传易授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徙家莲勺以论语授成帝官

至丞相安昌侯及琅邪鲁伯会稽太守禹授淮阳彭宣字子佩大

司空长平侯作易传及沛戴崇字子平少府作易传伯授太山毛莫如

字少路常山太守及琅邪邴丹字曼后汉刘昆字桓公陈留东昏人

侍中弘农太守光禄勲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其子轶

文官至宗正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曲台署长丞相⿰扌⿱彐𧰨 -- 掾父孟卿善为礼春

秋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烦杂乃使喜从田王

孙受易喜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字少及沛翟

字子后汉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世传孟氏易作易通论七篇官至大鸿胪觟阳

鸿字孟孙中山人少府任安字定祖广汉绵竹人皆传孟氏易梁丘贺

字长翁琅邪诸人少府本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淄川杨何弟子

后更事田王孙传子临黄门郎少府临传五鹿充宗

字君孟代郡人少府玄菟太守及琅邪王骏王吉子衘史大夫充宗授平陵

士孙张字仲方博士杨州牧光禄大夫给事中家世传业及沛邓彭祖

夏真定太守齐衡咸字长宾王莽讲学大夫后汉苑升代郡人博士

梁丘易一本作传孟氏易以授京兆杨政字七行左中郎将又颍川

张兴字君上太子少傅传梁丘易弟子著录且万人子

鲂传其业鲂官至张掖属国都尉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至

魏郡太守受易梁人焦延寿字延寿名赣延寿云尝从孟

喜问易会喜死房以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

白生不肯曰非也延寿尝曰得我术以亡身

者京生也房为易章句说长于灾异以授东

海段嘉汉书儒林传作殷嘉及河东姚平河南乘弘一本作桑

皆为郎博士由是前汉多京氏学后汉

戴冯字次仲汝南平舆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孙期字仲奇济阴成武人兼治古文尚书不仕

魏满字叔牙南阳人弘农太守并传之费直字长翁东莱人单父令传易

授琅邪王璜字平仲又传古文尚书为费氏学本以古字

号古文易无章句徒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

上下经七录云直易章句四卷残缺汉成帝时刘向典校书考

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

大义略同唯京氏为异向又以中古文易经

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经或脱去无咎悔亡

唯费氏经与古文同范晔后汉书云京兆陈

字长孙司空南阁祭酒兼传左氏春秋扶风马融字季长茂陵人南郡太守议郎为易传又

注尚书毛诗礼记论语河南郑众字仲师大司农兼传毛诗周礼左氏春秋北海郑

字康成高密人师事马融大司农徴不至还家凡所注易尚书三礼论语尚书大传五经中候笺毛氏作毛诗

谱驳许慎五经异议鍼何休左氏膏盲去公羊墨守起榖梁废疾休见大惭颍川荀爽慈

明官至司空为易言并传费氏易沛人高相治易与费

直同时其易亦无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

出丁将军传至相相授子康康以明易为郎及兰陵母

将永豫章都尉为高氏学汉初立易杨氏博士宣

帝复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费

高二家不得立民闲传之后汉费氏兴而高

氏遂微永嘉之乱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费

之易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

江左中兴易唯置王氏博士太常荀崧奏请置郑易博士诏许值王敦乱不果立而王氏为世

所重今以王为主其系辞巳下王不注相承

以韩康伯注续之今亦用韩本子夏易传三

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

记虞不详何许人孟喜章句十卷无上经七录云又下经无旅至节无上系京房

章句十二卷七录云十卷录一卷目费直章句四卷

融传十卷七录云九卷荀爽注十卷七录云十一卷郑玄注

十卷录一卷七录云十二卷刘表章句五卷字景升山阳高平人后汉镇南将军

荆州牧南城侯中经簿录云注易十卷七录云九卷录一卷宋衷注九卷字仲子南阳章陵人

后汉荆州五等从事七志七录云十卷虞翻注十卷字仲翔会稽馀姚人后汉侍御史

陆绩述十三卷字公纪吴郡吴人后汉偏将军郁林太守七志云录一卷董遇

章句十二卷字季直弘农华阴人魏侍中大司农七志七录并云十卷王肃注

十卷字子邕东海兰陵人魏卫将军大常兰陵景侯又注尚书礼容服论语孔子家语述毛诗注作圣证论难郑玄

王弼注七卷字辅嗣山阳高平人魏尚书郎年二十四卒注易上下经六卷作易略例一卷又注

老子七志云注易十卷姚信注十卷字德祐七录云字元直吴兴人吴太常卿七录云十二卷

廙注十二卷字世将琅邪临沂人东晋荆州刺史赠骠骑将军武陵康侯七志七录云十卷

璠集解十二卷安定人东晋秘书郎参著作集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锺会字士季 颍川人

魏镇西将军为易无互体论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晋散骑常侍为易义庾运字玄度新野人官至尚书为易羲一云易注

应贞字吉甫汝南人晋散骑常侍为明易论荀煇字景文颖川颍阴人晋太子中庶子为易义七志云注易十卷张辉字

义元梁国人晋侍中平陵亭侯为易义王宏字正宗弼之兄晋大司农赠太常为易义阮咸字仲容陈留人籍之兄子晋

散骑常侍始平太守为易义阮浑字长成籍之子晋太子中庶子冯翊太守为易义扬乂字玄舒汝南人晋司徒左长史

为易卦序论王济字武子太原人晋河南尹为易义卫瓘字伯玉河东人晋太保兰陵成侯为易义栾肇字水初太山人

晋太保⿰扌⿱彐𧰨 -- 掾尚书郎为易论邹湛字润甫南阳新野人晋国子祭酒为易统略杜育字方叔襄城人国子祭酒为易义杨瓉

不知何许人晋司徒右长史为易义张𮜿字士彦安定人凉州刺史谥武公为易义宣舒字幼骥陈郡人晋冝城令为通

知来藏往论邢融裴藻许适杨藻四人不详何人并为易义七录云集二十八家七志云十卷干宝注

十卷字令升新蔡人东晋散骑常侍领著作黄颖注十卷南海人晋广州儒林从事

才注十卷七录云不详何人七志云是王弼后人案蜀李书云姓范名长生一名贤隐居青城山自号蜀

才李雄以为丞相尹涛注六卷不详何人费元珪注九卷蜀人齐安

西参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

郑玄宋𠂻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子玄不详何人为易义注内文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谢万字万石陈郡人

东晋豫州刺史韩伯字康伯颍川人东晋太常卿𡊮恱之字元礼陈郡人东晋骠骑谘议参军

字敬道谯国龙亢人伪楚皇帝卞伯玉济阴人宋东阳太守黄门郎荀柔之颍川颍阴

人宋奉朝请徐爰字季玉琅邪人宋太中大夫顾懽字景怡或云字玄平吴郡人齐太学博士徴不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人国子博士征不起刘𤩽字子珪沛国人齐步兵校尉不拜谥贞𥳑

先生七录云作系辞义䟽自谢万以下十人并注系辞为易音

者三人王肃巳见前李轨字弘范江夏人东晋祠部郎中都亭侯徐貌字仙民东莞人东晋中书侍郎太子前卫率

     右易近代梁褚仲都陈周弘正弘正作老

     庄义䟽官至尚书仆射谥简子并作易义此其知名者

书者本王之号令右史所记孔子删录断自

唐虞下讫秦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而为之序及秦禁学孔子之末孙惠壁藏之

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汉纪尹敏传以为孔鲋藏之汉兴欲

立尚书无能通者闻济南伏生名胜故秦博士传之文

帝欲徴时年巳九十馀不能行于是诏太常

使掌故晁错受焉古文尚书云伏生年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

生失其本经口诵二十九篇传授汉书云伏生为秦禁书壁藏之

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闲以其上古之书谓之

尚书郑玄以为孔子撰书尊而命之曰尚书尚者上也盖(⿱艹石)天书然王肃云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

生授济南张生千乘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生授同郡

儿宽御史大夫宽又从孔安国受业以授欧阳生

之子欧阳大小夏侯尚书皆出于宽欧阳氏世传业至曽孙高

作尚书章句为欧阳氏学高孙地馀字长宾侍中少府

以书授元帝传至欧阳歙字正思后汉大司徒歙以上八世

皆为博士济南林尊字长宾为博士论石渠官至少府太子太傅受尚书

于欧阳高以授平当字子思下邑人徙平陵官至丞相封侯子晏亦明经至大司徒

陈翁生梁人信都太傅家世传业翁生授殷崇琅邪人为博士及龚胜

字君宾楚人右扶风当授朱普字公文九江人为博士及鲍宣字子都勃海人官至司隶

后汉济阴曹曽字伯山谏大夫受业于欧阳歙传其

子祉河南又陈留陈弇字叔明受业于丁鸿乐安牟长字君高河

内太守中散大夫并传欧阳尚书沛国桓荣字春卿太子太傅太常五

更关内侯受尚书于朱普东观汉记云荣事九江朱文文即普字以授汉

明帝遂世相传东京最盛汉纪云门生为公卿者甚众学者慕之以为法荣子

郁以书授和帝而官至侍中太常郁子焉复以书授安帝官至太子太傅太尉张生济南人为博士授夏

侯都尉都尉传族子始昌始昌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为昌邑太傅

始昌传族子胜字长公后属东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胜从始昌受

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又事同郡简卿

卿者儿宽门人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熟所

问非一师善说礼服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艺文志夏侯胜

尚书章句二十九卷号为大夏侯氏学传齐人周堪堪字少卿太子

少傅光禄勲及鲁国孔霸字次𡦗孔子十三世孙为博士以书授元帝官至太中大夫关内侯

号褒成君霸传子光字子夏丞相博山侯光又事牟卿堪授鲁国牟卿

为博及长安许商字伯长四至九卿善筭著五行论商授沛唐林

字子高王莽时为九卿及平陵吴章字伟君王莽时博士重泉王吉

音王莽时为九卿齐炔钦字幼卿王莽时博士后汉北海牟融亦传

大夏侯尚书夏侯建字长卿胜从父兄子为博士议郎太子少傅师事

夏侯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

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为小夏

侯氏学传平陵张山拊字长宾为博士论石渠至少府山拊受

同县李㝷字子长骑都尉及郑宽中字少君为博士授成帝官至光禄大夫领尚书

事关内侯山阳张无故字子孺广陵太傅信都秦恭字延君城阳内史増

师法至百万言陈留假仓字子骄以谒者论石渠至胶东相宽中授东郡

赵玄御史大夫无故授沛唐尊王莽太傅恭授鲁冯宾

为博后汉东海王良亦传小夏侯尚书汉宣

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与伏

生所诵合三十篇汉世行之然泰誓年月不

与序相应又不与左传国语孟子众书所引

泰誓同马郑王肃诸儒皆疑之汉书儒林传

云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

以为数十又采左传书序为作首尾凡百二

篇篇或数简文意浅𨹟成帝时刘向校之非

是后遂黜其书古文尚书者孔惠之所藏也

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汉景帝程SKchar之子名馀封于鲁谥恭王于壁中

得之并礼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博士孔安

字子国鲁人孔子十二世孙受诗于鲁申公官至谏大夫临淮太守以校伏生所诵

为隶古写之増多伏生二十五篇艺文志云多十六篇

伏生误合五篇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艺文志云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五十七篇安国又受诏为古文尚书传

值武帝末巫蛊事起经籍道息不获奏上藏

之私家安国并作古文论语古文孝经传艺文志云安国献尚书传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以授

都尉朝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多古文

说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

文脱误甚众艺文志云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文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都尉朝

授胶东庸生名谭亦传论语庸生授清河胡常字少于以明榖

梁春秋为博士至部刺史又传左氏春秋常授虢徐敖右扶风⿰扌⿱彐𧰨 -- 掾又传毛诗敖授琅

邪王璜及平陵涂恽字子恽授河南乘钦字君长一

本作桑钦王莽时诸学皆立恽璜等贵显范晔后

汉书云中兴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贾逵

伯扶风人左中郎将侍中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

古文尚书遂显于世案今马郑所注并伏生

所诵非古文也孔氏之本绝是以马郑杜预

之徒皆谓之逸书王肃亦注今文而解大与

古文相类或肃私见孔传而秘之乎江左中兴

元帝时豫章内史枚赜字仲真汝南人奏上孔传古

文尚书亡舜典一篇购不能得乃取王肃注

尧典从眘徽五典以下分为舜典篇以续之

孔序谓伏生以舜典合于尧典孔传尧典止说曰钦哉而马郑王之本同为尧典故取为舜典学徒遂

盛后范甯字武子顺阳人东晋豫章太守兼注榖梁变为今文集注俗

闲或取舜典篇以续孔氏齐明帝建武中吴

兴姚方兴采马王之注造孔传舜典一篇云

于大𦨵头买得上之梁武时为博士议曰孔

序称伏生误合五篇皆文相承接所以致误

舜典首有曰若稽古伏生虽昏耄何容合之

遂不行用汉始立欧阳尚书宣帝复立大小

夏侯博士平帝立古文永嘉丧乱众家之书

并灭亡而古文孔传始兴置博士郑氏亦置

博士一人近唯崇古文马郑王注遂废今以

孔氏为正其舜典一篇仍用王肃本

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十三卷马融注十一卷

字季郑玄注九卷王肃注十卷谢沈注十五卷

字行思会稽人东晋尚书 部郎领著作录一卷李颙注十卷字长林江夏人东晋本郡太守

甯集解十卷姜道盛集解十卷天水人宋给事中字道盛

书大传三卷伏生为尚书音者四人孔安国郑玄李𮜿徐邈案

 汉人不作音后人所托

    右尚书梁国子助教江夏费甝作

    义䟽行于世

诗者所以言志吟咏性情以讽其上者也古

有采诗之官王者巡守则陈诗以观民风知

得失自考正也动天地感鬼神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莫近乎诗是以孔子最先删录既

取周诗上兼商颂凡三百一十一篇毛公为故训时巳亡六篇

故艺文志云三百五篇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焉或曰毛公作序解见

 口以相传未有章句战国之世专任武力

雅颂之声为郑卫所乱其废绝亦可知矣遭

秦焚书而得全者以其人所讽诵不专在竹帛

故也汉兴传者有四家鲁人申公亦谓申培公楚王大傅武

帝以安车蒲轮徴之时申公年八十馀以为大中大夫受诗于浮丘伯以诗经

为训故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号曰鲁诗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郎中令王臧兰陵御史

大夫赵绾临淮太守孔安国胶西内史

周霸城阳内史夏宽东海太守鲁赐长沙

内史缪生兰陵胶西中尉徐偃胶东内史阙

门庆忌皆申公弟子也申公本以诗春秋

授瑕丘江公尽能传之徒众最盛鲁许生免

中徐公免中县名皆守学教授丞相韦贤受诗于江

公及许生传子玄成贤字长𡦗玄成字少翁父子并为丞相封扶阳侯又治礼论语

玄成兄子赏以诗授哀帝大司马车骑将军又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昌邑王师受诗于

免中徐公及许生以授张生长安名长安字幼君山阳人为博士

论石渠至淮阳中尉及唐长宾东平人为博士楚王太傅褚少孙沛人为博士褚氏家

传云即续史记褚先生张生兄子游卿谏大以诗授元帝传

王扶琅邪人泗水中尉扶授许晏陈留人为博士又薛广德

卿沛国相人御史大夫受诗于王式授龚舎字君倩楚国人太山太守

人辕固生汉景帝时为博士至清河太傅作诗传号齐诗传

夏侯始昌始昌授后苍字近君东海郯人通诗礼为博士至少府苍授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为博士谏大夫及萧望之字长清东海兰陵人御史大夫前将

军兼传论语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丞相乐安侯子咸亦明经历九卿家世多为博士衡授

师丹字公仲琅邪人大司空及伏理字游君高密太傅家世传业满昌字君都颍

川人詹事昌授张邯九江及皮容琅邪皆至大官徒

众尤盛后汉陈元方亦传齐诗燕人韩婴汉文帝时

为博士至常山太傅推诗之意作内外传数万言号曰韩诗

淮南贲生受之武帝时婴与董仲舒论于上前

仲舒不能难婴又为易传燕赵闲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其孙商为

博士孝宣时涿韩生其后也河内赵子事燕

韩生授同郡蔡𧨏𧨏以诗授昭帝至丞相封侯𧨏授同郡食

子公为博及琅邪王吉字子阳王骏父昌邑中尉谏大夫吉兼五经能为邹氏春秋以诗论

子公授太山栗丰部刺吉授淄川长孙顺

为博丰授山阳张就顺授东海发福一本作段福并至

大官艺文志云齐韩诗或取春秋采杂说

咸非其本义鲁最为近之毛诗者出自毛公河

间献王好之徐整字文操豫章人吴太常卿云子夏授高行

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

子授河闲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

授赵人小毛公一云名苌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

士以不在汉朝故不列于学一云子夏传曽

字子西鲁人曽参之子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

郑玄诗谱云子思之弟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

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汉书儒林

传云毛公赵人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

国贯长卿徐整作长公长卿授解延年为阿武令诗谱云齐人

延年授虢徐敖敖授九江陈侠王莽讲学大夫或云陈

侠传谢曼卿元始五年公车徴说诗后汉郑

众贾逵传毛诗马融作毛诗注郑玄作毛诗

笺申明毛义难三家于是三家遂废矣魏太

常王肃更述毛非郑荆州刺史王基字伯舆东莱人

王肃申郑义晋豫州刺史孙毓字休朗北海平昌人长沙太守

诗评评毛郑王肃三家同异朋于王徐州从

事陈统字元难孙申郑宋徴士雁门周续之

字道祖及雷次宗俱事庐山惠远法师豫章雷次宗字仲伦宋通直郎徴不起齐沛

国刘𤩽并为诗序义前汉鲁齐韩三家诗

列于学官平帝世毛诗始立齐诗久亡鲁诗

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

独立国学今所遵用

毛诗故训传二十卷郑氏马融注十卷无下

肃注二十卷谢沈注二十卷江煕注二十卷

字太和济阳人东晋兖州别驾郑玄诗谱二卷徐整畅大叔裘隐孙毓诗同

异评十卷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䟽二卷

字元恪吴郡人吴太子中庶子乌■令为诗音者九人郑玄徐邈蔡

氏孔氏阮𠈉王肃江悙干宝李轨阮侃字德恕陈留人河内太守

江惇字思俊河内人东晋徴士蔡氏孔氏不详何人

    右诗梁有桂州刺史清河崔灵恩

    集众解为毛诗集注二十四卷俗

    间又有徐爰诗音近吴兴沉重

    亦撰诗音义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郑子太叔云夫礼天之

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左传云礼所以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教之设其源

远哉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于周公代时转

浮周公居摄曲为之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

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始僭将逾法度恶其害

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矣孔子反

鲁乃始删定值战国交争秦氏坑焚惟故礼

经崩坏为甚汉兴有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

篇即今之仪礼也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

为礼官大夫景帝时河闲献王好古得古礼

献之郑六艺论公后得孔氏壁中河闲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记百三十一篇周礼六篇其十七篇与高堂生

所传同而字多异刘向别录云古文记二百四篇艺文志曰礼古经五十六篇 出于鲁淹中苏林云淹中里名

曰河闲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

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

以补之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授东海

孟卿孟喜卿授同郡后苍及鲁闾丘卿其古

礼经五十六篇苍传十七篇所馀三十九篇

■付书馆名为逸礼苍说礼数万言号曰后

苍曲台记在曲台校书著记因以为名孝宣之世苍为最明

■授沛闻人通汉字子方以太子舎人论石渠至中山中尉及梁戴德

字延君号大戴信都太𫝊戴圣字次君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沛庆普字孝公东平太

由是礼有大小戴庆氏之学普授鲁夏侯

敬又传族子咸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字斿卿为博士

州牧郡守家世传业小戴授梁人桥仁字季卿大鸿胪家世传业及杨荣

孙琅邪太守王莽时刘歆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以

为周礼河南缑氏杜子春受业于歆还家以

教门徒好学之士郑兴父子兴字少赣河南人后汉太中大夫子众巳

见前并作周礼解诂等多往师之贾景伯亦作周礼解诂

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后

人通儒各有损益故中庸是子思伋所作缁

衣是公孙尼子所制郑玄云月令是吕不韦

所撰卢植字子干涿郡人后汉北中郎将九江太守云王制是汉时博

士所为陈邵字节良下邳人晋司空长史周礼论序云戴德

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

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

向别录有四十九篇其篇次与今礼记同名为他家书拾撰所取不可谓之小戴礼后汉马融卢

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

叙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是也郑玄亦依卢

马之本而注焉范晔后汉书云中兴郑众

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

官注郑注引杜子春郑大夫郑司农之义郑玄三礼日录云二郑信同宗之大儒今赞而辩之玄本

治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于义长者顺

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

九篇通为三礼焉汉初立高堂生礼博士后

又立大小戴庆氏三家王莽又立周礼后汉

三礼皆立博士今庆氏曲台久亡大戴无传

学者唯郑注周礼仪礼礼记并列学官而丧

服一篇又别行于世今三礼俱以郑为主

马融注周官十二卷郑玄注十二卷王肃注

十二卷干宝注十三卷

    右周礼

郑玄注仪礼十七卷马融王肃孔伦字敬序会稽人东晋

庐陵太守集众家注陈铨不详何人裴松之字士期河东人宋太中大夫西郷侯雷次

宗蔡超字希远济阳人宋丞相谘议参军田儁之字僧绍冯翊人齐东平太守

道拔彭城人宋海丰令周续之自马融以下并注丧服

    右仪礼

卢植注礼记二十卷郑玄注二十卷王肃注

三十卷孙炎注二十九卷字叔然乐安人魏秘书监徴不就

遵注十二卷字长儒燕人宋奉朝请𢈔蔚之略解十卷随颍

川人宋贠外常侍

     右礼记

郑玄三礼音各一卷王肃三礼音各一卷七录唯云撰礼记音李轨周礼仪礼音各一卷

礼记音二卷刘昌宗周礼仪礼音各一卷礼记音五卷徐邈周礼音一卷录无礼记音

射慈字孝宗彭城人吴中书侍郎齐三传礼记音一卷谢桢不详何人礼记音一卷

孙毓礼记音一卷缪炳礼记音一卷曹耽字爱道谯国人东安人谘议参军

礼记音二卷尹毅天水人东晋国子助教礼记音一卷蔡谟字道明济阳考城人晋司徒文穆公

范宣字宣子济阳人东晋贠外郎不就礼记音二卷徐爰礼记音三卷王晓

 作周礼音一卷云定郑氏音 上江南无此书不详何人

    右作音人近有戚衮作周礼音沈

    重撰问礼礼记音梁国子助教皇

    𠈉撰礼记义䟽五十卷又传丧服

    义䟽并行于世

古之王者必有史官君举则书所以慎言行

昭法式也诸侯亦有国史春秋即鲁之史记

也孔子应聘不遇自卫而归西狩获麟伤其

虚应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因

鲁史记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

之法褒善黜恶勒成十二公之经以授弟子

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

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之传明夫子不以空言

说经也春秋所贬损人当世君臣其事实皆

形于传故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

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名高齐人子夏弟子受经于子夏榖梁

名赤鲁人糜信云与秦孝公同时七录云名淑字元始风俗通云子夏门人邹氏王吉善邹氏春秋

氏之传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故不显于

桓谭新论云左氏传遭战国寝藏后有馀年鲁人榖梁赤作春秋残略多有遗文又有齐人公羊高縁经文作传弥

失本汉兴齐人胡母生字子都景帝时为博士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

公孙弘亦颇受焉赵人董仲舒官至江都胶西相并治公羊春

秋兰陵褚大东平嬴公谏大广川段仲温

吕步舒步舒丞相长史皆仲舒弟子嬴公守学不失

师法授东海孟卿及鲁眭弘字孟符节令弘授严

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为博士至左冯翊太子太傅及颜安乐字翁孙鲁国薛人也孟姊

子也为齐郡太守丞由是公羊有严颜之学弘弟子百

馀人常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彭祖授琅邪

王中少府家世传业中授同郡公孙文东平太傅徒众甚盛及东门

荆州刺史安乐授淮阳泠丰字次君菑川太守及淄川任

丰授大司徒马宫字游卿东海戚人封扶德侯及琅邪左

郡守九卿徒众甚盛始贡禹字少翁琅邪人御史大夫事嬴公而成于

眭孟以授颍川堂谿惠惠授泰山冥都丞相

踈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太子太傅事孟卿以授琅邪筦路筦

路及冥都又事颜安乐路授大司农孙宝字子严颍

川鄢陵人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武

帝时为博士传子至孙皆为博士使与董仲舒论江公呐

于口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义

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卫

太子复私问榖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

广字王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

秋蔡千秋字少君谏大夫郎中戸将梁周庆字幼丁姓字子孙至中山太傅

皆从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

帝即位闻卫太子好榖梁乃召千秋与公羊

家并说上善榖梁说后又选郎十人从千秋

受会千秋病死徴江公孙为博士诏刘向受

榖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徴周庆丁姓

待诏使卒授十人十馀岁皆明习乃召五经

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

羊榖梁同异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显榖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

望之等多从榖梁由是大盛庆姓皆为博

士姓授楚申章昌曼君为博士至长沙太傅初尹更始

字翁君汝南邵陵人议郎谏大夫长乐戸将事蔡千秋又受左氏传取

其变理合者以为章句传子咸大司及翟方

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丞相封侯房凤字子元琅邪不其人光禄大夫五官中郎将青州牧

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梁萧秉字君王莽时

为讲学大夫

左丘明作传以授曽申申传卫人吴起魏文侯相

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楚太椒传赵人虞

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汉丞相北

苍传洛阳贾𧨏长沙梁王太傅𧨏传至其孙嘉嘉

传赵人贯公汉书云贾𧨏授贯公为河闲献王博士贯公传其少

子长卿荡阴长卿传京兆尹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

徙杜及侍御史张禹字长子清河人禹数为御史大

夫萧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荐禹徴待诏

未及问会病死禹传尹更始更始传其子咸

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字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

护授苍梧陈钦字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汉书儒林传云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𧨏京兆尹张

敞大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始刘

字子骏向之子王莽国师从尹咸及翟方进受左氏哀帝时歆与房凤王

龚欲立左氏为师丹所奏不果平帝世始得立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

刘歆歆授扶风贾徽字元伯后汉颍阴令作春秋条例二十一卷徽传

子逵逵受诏列公羊榖梁不如左氏四十事

奏之名曰左氏长义章帝善之逵又作左

氏训诂司空南阁祭酒陈元作左氏同异大

司农郑众作左氏条例章句南郡太守马融

为三家同异之说京兆尹延笃字叔坚南阳人受左氏

于贾逵之孙伯升因而注之汝南彭汪字仲

先师奇说及旧注太中大夫许淑字惠卿魏郡人九江

太守服䖍字子慎河南人侍中孔嘉字山甫扶风人魏司徒王

字景兴肃之父荆州刺史王基大司农董遇徴士

炖煌周生烈并注解左氏传梓潼李仲钦著

左氏指归陈郡颍容字子严后汉公车徴不就作春秋条例

又何休字邵公任城人后汉谏大夫作左氏膏肓公羊墨守

榖梁废疾郑康成鍼膏肓发墨守起废疾

自是左氏大兴汉初立公羊博士宣帝又立榖

梁平帝始立左氏后汉建武中以魏郡李

封为左氏博士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

卒因不复补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奏

上左氏乃立于学官仍行于世迄今遂盛

行二传渐微江左中兴立左氏传杜氏服氏博士太常苟崧奏请立二传博士诏许立公羊云榖梁肤

浅不足立博士王敦乱竟不果立左氏今用杜预注公羊用何休

注榖梁用范甯注二传近代无讲者恐其学遂绝故为音以示将来

士燮注春秋经十一卷字彦威苍梧人吴卫将军龙编侯贾逵左

氏解诂三十卷服虔解𧨏三十卷王肃注三

十卷董遇章句三十卷杜预经传集解三十

字元凯京兆杜陵人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当阳穆侯孙毓注二十八卷杜

预春秋释例十五卷四十篇服虔音一卷魏

高贵郷公音三卷曹髦字士彦魏废帝嵇康音三卷

夜谯国人晋中散大夫杜预音三卷李轨音三卷荀讷

音四卷字世言新蔡人东晋尚书左民郎徐邈音三卷

    右左氏梁东宫学士沈文何撰

     春秋义䟽阙下帙陈东宫学士

     王元规续成之元规又撰春秋音

何休注公羊十二卷王愆期注十二卷字门子河东人

东晋散骑常侍辰阳伯高龙注十二卷字文范阳人东晋河南太守孔衍

集解十四卷字舒元鲁人东晋广陵相李轨音一卷江惇音

一卷

     右公羊

汉更始榖梁章句十五卷唐固注十二卷字■下■

人吴尚书仆射糜信注十二卷字南山东海人魏乐平太守孔衍集

解十四卷徐邈注十二卷徐干注十三卷字文祚东

莞人东晋给事中范甯集注十二卷段肃注十二卷不详何人

胡讷集解十卷

    右榖梁

孝经者孔子为弟子曽参说孝道因明天

子庶人五等之孝事亲之法亦遭焚烬河间

人颜芝为秦禁藏之汉氏尊学芝子贞出之

是为今文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大

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凡十八

章又有古文出于孔氏壁中别有闺门一章自

馀分析十八章揔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作传

刘向校书定为十八后汉马融亦作古文孝

经传而世不传世所行郑注相承以为郑玄

案郑志及中经簿无唯中朝穆帝集讲孝

经云以郑玄为王检孝经注与康成注五经

不同未详是非江左中兴孝经论语共立郑氏博士一人古文孝经世

既不行今随俗用郑注十八章本

孔安国马融郑众郑玄王肃苏林字孝友陈留人魏散骑常

何晏字平叔南阳人魏吏部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刘邵字孔才广平人魏光禄勲一云刘煕

韦昭字弘嗣吴郡人吴侍中领左国史高陵亭侯为晋讳改为曜徐整谢万孙氏

不详何人泓天水人东晋给事中𡊮宏字彦伯陈郡人东晋东阳太守虞槃佑

字弘猷高平人东晋处士庾氏不详何人殷仲文陈郡人东晋东阳太守车胤字武子南

平人东晋 阳尹荀昶字茂祖颍川人宋中书郎孔光字文泰东莞人何承天

东海人宋廷尉卿释慧琳秦郡人宋世沙门王玄戴字彦运太齐光禄大夫

明僧绍

    右并注孝经皇𠈉撰义䟽先儒无

    为音者

论语者孔子应荅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

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终微言巳绝弟子恐离居巳

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辑

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郑

康成云仲弓子夏等所撰定汉兴传者则

有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

是也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

韦贤及子玄成鲁扶卿郑云扶先或说先先生太子少傅

夏侯建前将军肃望之并传之各自名家齐

论语者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

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昌邑

中尉王吉少府宋畸琅邪王卿衘史大夫贡

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并传之唯王

阳名家古论语者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

两子张如淳云分尧曰篇后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以下为篇名曰从政篇次不与

齐鲁论同新论云文异音四百馀字孔安国为传后汉马

融亦注之安昌侯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建又

从庸生王吉受齐论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

最后而行于汉世禹以论授成帝后汉包咸

字子长吴人大鸿胪周氏不详何人并为章句列于学官郑玄

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焉

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

郑玄陈群字长文颍川人魏司空王肃周生烈炖煌人七录云字文逢本姓唐

魏博士侍中说并下己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

盛行于世今以为主郑玄注十卷王肃注十

卷虞翻注十卷何晏集解十卷谁周注十卷

字允南巴西人晋散骑常侍不拜阳城亭侯卫瓘注八卷少二卷宋明帝补阙崔豹

注十卷字正熊燕国人晋尚书左中兵郎李充集注十卷东晋

绰集注十卷字兴公太原人东晋廷尉卿长乐亭侯盈氏注十卷

孟整注十卷一云孟陋𨹟字少孤江夏人东晋抚军参军不就梁觊注十

天水人东晋国子博士𡊮乔注十卷字彦叔陈国人东晋益州刺史湘西简侯

毅注十卷江熙集解十二卷张冯注十卷

宗吴人东晋司徒左长史孔澄之注十卷字仲渊会稽人宋新安太守虞遐注

十卷会稽人齐贠外郎王弼释疑三卷栾肈释疑十

卷徐邈音一卷

     右论语皇𠈉撰义䟽行于世

老子者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

厉郷人也史记云字聃又云曲里人一云陈国相人生而皓首刘向列仙传云受学于容

成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史记云为周守藏史或言是老莱子盖百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

众家皆云先为柱下史转为守藏史葛洪云文王时为主藏史武王时为柱下 史或云老子在黄帝时为广成子一云

为天老在尧时为务光子在殷时为彭祖在周为柱下史睹周之衰乃西出关

周敬王时为关令尹喜说道德二篇尚虚无无为

刘向云西过流沙莫知所终班固云道家者清虚以自守卑

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汉文帝窦皇

后好黄老言有河上公者居河之湄结草为

庵以老子教授文帝徴之不至自诣河上责之

河上公乃踊身空中文帝改容谢之于是

作老子章句四篇以授文帝言治身治国之

要其后谈论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辅嗣妙

得虚无之旨今依王本博采众家以明同异

河上公章句四卷不详名氏毋丘望之章句二卷

都京兆人汉长陵三老严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都人汉徴士又作老子指归十四卷

翻注二卷王弼注二卷又作老子指略一卷锺会注二卷

羊祜解释四卷字叔子泰山平阳人晋太傅钜平成侯范望州注训

二卷字叔文会稽人吴尚书郎王尚述二卷字君曽琅邪人东晋江州刺史封杜忠侯

程韶集解二卷钜鹿人东晋郎中关内侯邯郸氏注二卷

常氏注二卷不详何人盈氏注二卷孟子注二

或云孟康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人魏中书监广陵亭侯巨生内解二卷

不详何人𡊮真注二卷字彦仁陈郡人东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张嗣注

二卷张凭注二卷孙登集注二卷字仲山太原中都人

东晋尚书郎蜀才注二卷释慧琳注二卷释慧

注二卷陈留人本姓范宋世沙门王玄载注二卷顾懽堂诰

四卷一作老子义䟽节解二卷不详作者或云老子所作一云河上公作刘遗

民玄谱一卷字遗民彭城人东晋柴桑令想余注二卷不详何人一云

张鲁或云刘表鲁字公旗沛国丰人汉镇南将军关内侯戴逵音一卷字安道谯国人东晋散骑

常侍太子中庶子徴不就

     右老子近代有梁武帝父子及周

     弘正讲䟽北学有杜弼注世颇行之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

国时为梁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

同时李颐云与齐愍王同时齐楚尝聘以为相不应时人

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

氏之旨著书十馀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

物而巳大抵皆寓言归之于理不可案文责

也然庄生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

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増足渐失其真故郭子

玄云一曲之才妄窜奇说若阏弈意修之首

危言游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十分有三汉

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

注是也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

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并同自馀或

有外而无杂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

为世所贵徐仙民李弘范作音皆依郭本

以郭为主

崔撰注十卷二十七篇清河人晋议郎内篇七外篇二十向秀

注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无杂篇为音三卷

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字绍统河内人晋秘书监内篇七外篇二

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为音三卷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

玄河内人晋太傅主簿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为音三卷李颐集解三十卷三

十篇字景真颍川 襄城人晋丞相参 军自号玄道子一作三十五篇为音一卷孟氏注十

八卷五十二篇不详何人王叔之义䟽三卷字穆■琅邪人

宋处士亦作注李轨音一卷徐邈音三卷

     右庄子

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

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

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

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

所増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张

楫论之详矣前汉终军始受豹鼠之赐自玆

迄今斯文盛矣先儒多为亿必之说乖盖阙之

义唯郭景纯洽闻强识详悉古今作尔雅注为

世所重今依郭本为正

犍为文学注三卷一云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舎人汉武帝时待诏阙中卷

歆注三卷与李巡注正同疑非歆注樊光注六卷京兆人后汉中散大夫沈旋疑

非光李巡注三卷汝南人后汉中黄门孙炎注三卷音一

璞注三卷字景纯河东人东晋弘农太守著作郎音一卷图赞二卷

    右尔雅梁有沈旋约之集众家之

    注陈博士施干国子祭酒谢峤舎

     人顾野王并撰音既是名家今亦

     采之附于先儒之末

    目录

  经典释文卷第一序录

  经典释文卷第二周易音义

  经典释文卷第三古文尚书音义上起第一尽第五

  经典释文卷第四古文尚书音义下起第六尽第十三

   经典释文卷第五毛诗音义上起第一尽第六

   经典释文卷第六毛诗音义中起第七尽第十五

   经典释文卷第七毛诗音义下起第十六尽第二十

   经典释文卷第八周礼音义上起天官尽春官下

   经典释文卷第九周礼音义下起夏官尽考工记下

   经典释文卷第十仪礼音义

     右上帙十卷

   经典释文卷第十一礼记音义之一起第一尽第五

   经典释文卷第十二礼记音义之二起第六尽第十

   经典释文卷第十三礼记音义之三起第十一尽第十五

   经典释文卷第十四礼记音义之四起第十六尽第二十

   经典释文卷第十五春秋左氏音义之一起第一尽第五

   经典释文卷第十六春秋左氏音义之二起第六尽第十

   经典释文卷第十七春秋左氏音义之三起第十一尽第十五

   经典释文卷第十八春秋左氏音义之四起第十六尽第二十

   经典释文卷第十九春秋左氏音义之五起第二十一尽第二十五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春秋左氏音义之六起第二十六尽第三十

     右中帙十卷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一春秋公羊音义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二春秋榖梁音义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三孝经音义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四论语音义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五老子音义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六庄子音义上内篇七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七庄子音义中外篇十五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八庄子音义下杂篇十五

  经典释文卷第二十九尔雅音义上上中二卷

  经典释文卷第三十尔雅音义下下卷

     右下帙十卷


经典释文卷第一

         经九千九百九十二字注六千一百二十九字

         后学 成德 挍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