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放光彩 银幕尽朝晖

红灯放光彩 银幕尽朝晖

——赞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彩色影片
钟红
1971年2月13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一盏革命的红灯,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银幕上,迸射出灿烂光辉。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彩色影片,在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的指引下,拍摄成功了!

彩色影片《红灯记》,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学习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的摄制经验,正确执行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原则,充分调动电影艺术手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英勇斗争的壮丽画卷,塑造了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李玉和顶天立地、气壮山河的高大形象,谱写了一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向旧世界进军的嘹亮战歌!

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突出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实行银幕上的无产阶级专政

编辑

毛主席教导我们:“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谁是银幕的主人?这是决定哪个阶级在银幕上实行专政的根本问题。《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我们的文艺是无产阶级的文艺,是党的文艺。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阶级的最显著标志。”在无产阶级的电影艺术中,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就要在银幕上树立工农兵的主人公地位,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彩色影片《红灯记》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坚持了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塑造和歌颂了无产阶级英雄李玉和,以强烈的阶级仇恨,揭露了日寇鸠山的残暴、阴险和虚弱的本质。

把革命样板戏搬上银幕,并不是每个场景、每个画面的简单联接组合,而是沿着舞台已取得的成就,利用银幕的有限空间,去取舍一些方面,强化一些方面。这种取舍和强化的意义是:使主要英雄人物李玉和始终成为全剧的中心和关键;使一切电影艺术手段都围绕着揭示主要英雄人物的阶级本质而展开和铺排;镜头的分切和运动,带引人们全神贯注于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从而加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一、紧紧抓住主要英雄人物李玉和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的红线,抓住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远大理想,着力渲染,加以突出,展示他崇高的精神世界。

李玉和在敌人的刀斧丛中,高歌“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时,镜头急速推近,揭示他力量的源泉来自毛泽东思想,他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从事地下斗争的。他身在刑场,满怀革命豪情,畅想那“风雨过”“红旗插遍”“光照人间”的壮丽景象时,在《东方红》的辉煌乐曲声中,一束红光披洒在英雄高大的身躯上。随着人物的革命激情,镜头迎向英雄,洋溢着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使李玉和的形象更加壮美,把李玉和所从事的现实斗争升华到更高的境界。第二场,李玉和接受党交与的任务时,坚定地表示:“我一定完成任务!”一个仰拍的近景;结尾斩钉截铁地唱道:“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个变焦距急遽推近的“亮相”;以及最后英勇就义时,运用回响效果,高呼“毛主席万岁”惊雷般的声音,响彻寰宇,划破长空。这一切,都使李玉和高大的形象,无畏的气概,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艺术上的再现并不断深化的手法,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李玉和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对伟大的党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这根红线贯穿于他战斗的一生。他灵魂深处的共产主义光辉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由于影片对李玉和力量、智慧、勇敢的源泉,进行了强烈的渲染,李玉和的英雄行为和斗争活动,就更加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对全剧主题理解透,对无产阶级英雄爱得深,对英雄的最根本的阶级觉悟抓得准,才能实现“还原舞台,高于舞台”。

二、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典型环境,用反面人物作反衬,对李玉和的典型性格、革命气节和战斗精神,给予更突出的表现。

李玉和所处的环境是极为艰险的,李玉和进行的斗争是非常严酷的。影片从揭示阶级斗争的本质规律出发,遵照舞台上正确处理革命斗争的艰苦性和英雄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自始至终突出一个“斗”字。英雄人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充满着战斗的豪情和壮烈的气氛。

“粥棚脱险”一场,日寇突然搜索,李玉和处境危急。镜头是李玉和与磨刀人异常沉着地采取对策的半身画面,日兵由后景冲来,镜头急拉成全景,敌人忙乱紧张地搜查;接着是李玉和的近景,敏捷、机智地将粥倒进饭盒,保护密电码;最后,由近景拉成全景,李玉和昂首冷笑,迈开胜利的步伐走去。这组镜头的分切和运动,简洁、严谨,有张有弛,有急有缓。它以日寇的忙乱和愚蠢,反衬出李玉和的机智老练;突出表现李玉和由被动变主动,转危为安,是因为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党领导下的有经验的武装斗争代表磨刀人帮助的结果。

在拍摄李玉和突然被捕的镜头时,影片着力地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战斗情谊。李玉和从李奶奶手里庄重地接过酒来,镜头集中在李玉和半身,突出了他的气宇轩昂,无所畏惧;富有雕塑感的稳定造型,非常突出、鲜明,充分显示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李玉和与李奶奶握手的特写,更突出了他们的革命斗志和壮别的气势;在《大刀进行曲》的主题音乐伴随下,李玉和迈着雄健的步伐,迎着那阶级斗争的暴风骤雨勇猛前进。

“赴宴斗鸠山”是短兵相接的阶级搏斗。影片以鲜明的无产阶级观点,着力突出李玉和压倒敌人的气势,揭露鸠山外强中干的本质。在敌我同处一个画面的情况下,影片利用角度的正侧,光效的明暗,以英雄人物为轴心,敌人作反衬,鸠山围绕着李玉和团团转。从李玉和针锋相对地反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直至李玉和坚定地回答:“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止,鸠山在李玉和身后转,镜头在李玉和身前运动,充分表现了李玉和对敌人虚与周旋、稳如泰山、机智沉着的英雄本色和斗争经验。

敌我斗争激化,影片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既使斗争层层推进,又让英雄步步进逼,把敌人的气焰,完全压下去。鸠山诡计失败,凶相毕露;李玉和毫无畏惧,拍案而起。这组镜头是:

鸠山俯中景:“李玉和,劝你及早把头回,免得筋骨碎!”

李玉和近景:“宁可筋骨碎,决不把头回!”

鸠山俯半身:“宪兵队里刑法无情,出生入死!”

李玉和特写:“共产党员钢铁意志,视死如归!”辅以铁拳击桌的特写,然后是全景怒斥鸠山。无产阶级英雄的革命正气,以泰山压顶之势,把鸠山从资产阶级、军国主义思想武库里捡来的“破烂”,击得粉碎。

在“刑场斗争”中,李玉和屹立在高坡,以参天劲松为衬景,用仰拍的近景,运用回声效果痛斥鸠山:“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我要你,仔细想一想你们的下场!”紧接一个特写,惊天动地,肝胆照人;转为俯拍鸠山的全景,向隅而叹:“太可怕了!”龟缩一角,阴暗惨淡。这高与低,明与暗,仰与俯,强烈的对比,深化了主题,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李玉和对鸠山的严厉审判,代表着亿万革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对鸠山之流的日本军国主义反动派的有力痛击!

毛主席说:“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从上述强烈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反面人物所占的一定比例,是根据突出主题和突出英雄人物的需要而安排和设计的。不写敌人,就失去了斗争的目标。但是,对敌人的刻划,要揭露反动本质,反对外形丑化;要鞭挞敌人的残暴阴险,反对渲染敌人的嚣张。影片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坐在英雄人物一边,歌颂了李玉和的真善美,突出了他英勇无畏、机警智慧的英雄性格;暴露了鸠山的假恶丑,刻划了他狡猾奸诈的反动本性,始终让无产阶级英雄处于压倒敌人的地位,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在银幕上的又一重要表现。

三、描写其他英雄群象,是为了烘托主要英雄人物李玉和。李奶奶充满革命激情的痛说革命家史,镜头紧随李奶奶感情的激流而运动。此时,虽然在银幕的画面上看到的是李奶奶的形象,听到的是李奶奶的声音,但我们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李玉和十七年前举红灯英勇奋战,十七年来为革命纵横往返,十七年后怒目对屠刀的战斗情景,心坎里沸腾着对无产阶级英雄李玉和的崇敬感情。李奶奶在为革命先烈立传,为李玉和立传,教育革命后代,又激励着我们踏着革命先辈的血迹前进!

“刑场斗争”中铁梅“光辉照儿永向前”的唱段,镜头虽然跟随铁梅,但仍以李玉和为中心。当铁梅唱到“爹爹的智慧——”时,镜头从李玉和的近景拉出成二人全景。对英雄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和铁梅的唱段紧密联系,交织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李玉和的崇高品德在铁梅身上所产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英烈的鲜血染红战旗,化成八路军游击战士仇恨的火焰。影片以饱满的战斗激情,通过镜头的分切和运动,突出人民武装斗争的主题,突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磅礴气势,有力地表现了游击队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挥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迅猛出击,刀劈鸠山,全歼日寇的英雄气概。影片还通过景别的变化,画面角度的对比,表现磨刀人和游击队员挥刀猛砍,甩枪连击,英勇善战的作风,火炽热烈,大快人心。

红旗飘万里河山,青松迎朝霞似锦。镜头由红旗近景拉出,巍巍巨岩,莽莽青松,革命根据地明朗壮丽,气象万千,画面非常开阔、舒展。一个横移镜头,八路军战士挥刀舞枪,英姿飒爽,向前挺进,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迅速壮大。李铁梅高举红灯,继承革命先烈李玉和的遗志,在红旗的指引下,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调动电影艺术手段,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服务

编辑

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革命样板戏的舞台艺术实践,体现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电影艺术仍必须遵循这一方针,不仅要忠实地体现革命的政治内容,也要将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在银幕上。彩色影片《红灯记》立足于“还原舞台”,调动电影艺术手段,准确而生动地把舞台成就的诸方面,通过银幕的有限空间,以突出人物的革命激情和京剧表演艺术特点,取得了“高于舞台”的显著成就。

电影艺术手段中镜头的分切组合,是塑造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结构形式。镜头的分切和运动,必须以形式服从内容,紧扣人物的感情和表演、音乐节奏和形体动作,为塑造英雄形象和揭示崇高的精神境界服务。影片在表现英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外部动作时,着重于揭示英雄人物李玉和灵魂深处的光辉之点,做到了内心和外形的统一。彩色影片《红灯记》遵照毛主席关于“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的教导,运用辩证方法,调动电影艺术手段,使革命的政治内容,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英雄人物的形象,焕发出更加壮美的异彩。

一、近景和全景相结合。影片敢于使用两极镜头,通过对比来展示英雄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在发展中求统一,统一在更好地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个根本任务上。“刑场斗争”一场,李玉和唱“狱警传似狼嗥我迈步……”时,镜头由青松特写拉出成全景,等他从狱栏后走出站定,变近景“亮相”唱“出监”二字;从唱“抬头远看”至“百花吐艳”一段,又充分利用镜头的运动;唱段结尾“革命者顶天立地”时是全景,变半身画面唱“勇往直前”,然后推成近景。上述几例说明,景别的变化与对比,都以革命的内容、文学形象、人物的阶级感情和音乐唱腔为依据,互相联系,相反相成。这种全景和近景结合的手法,在许多唱段中交替使用,使画面既开阔深远,又清晰鲜明;既不呆板平庸,又不支离破碎;既揭示了英雄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辉,又保持了舞蹈造型的饱满完整,给我们留下强烈的印象。

二、镜头的长和短相结合。英雄人物的精彩唱段,用长镜头较多,即一段唱腔在一个镜头中完成,在运动中求变化,如“从容对敌、巍然如山”等;有些唱段依据内容、表演和节奏的需要而分切转换,以求对比,如“雄心壮志冲云天”等。但不管是长镜头还是短镜头的组合,都做到情绪连贯,一气呵成,突出英雄人物音乐形象的完整和生动。

对话用短镜头较多。如第六场,李玉和对鸠山展开激烈斗争,节奏变化快,动作幅度大,用短镜头的分切跳动,造成起伏跌宕的气势,以渲染典型环境中强烈的斗争色彩。再如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一段,充分运用了全近结合、长短结合的拍摄方法。从唱“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开始,到说“后来,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闹革命”止,这个长镜头含意深,难度大,层次清楚。通过和短镜头的组合,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节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成为一曲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抗日斗争的慷慨战歌,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李玉和立了传,动人心弦;保持了说白的舞台成就,声情并茂,撼人心魄。

镜头的长和短是相对的。长镜头通过自身运动,在统一中求变化,整而不滞;短镜头分切的严谨自然,在变化中求统一,活而不散。

三、动和静相结合。毛主席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影片中的动静结合,是为了突出李玉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第八场,李玉和被二日寇凶恶地一推,他忍住伤痛,“蹉步”向前,镜头急速跟移,“骗腿亮相”成中景,转身逼退二日寇,变全景抚摸刑伤,镜头缓推成近景,李玉和愤看铁链,蔑视顽敌,豪气入云。这组镜头中,有动有静,动中取静,以静显动,表现出英雄典型李玉和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如李铁梅唱:“爹莫说,爹莫谈,十七年的苦水已知源”时,镜头随着唱腔的感情和节奏,由全景缓慢地推成近景,充分揭示出异姓父女在阶级斗争中凝成的阶级情义重于泰山,悲壮而不凄惨,深挚而不低沉。

四、虚和实相结合。影片在人和景的关系上,坚定不移地突出英雄人物。前景实,后景虚,以景物渲染气氛,烘托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第八场日寇伍长一声长嚎“带李玉和——”以后,影片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镜头的运动,由狱墙、牢门推进,仰拍高山峻岭;横移山峰长河,再由苍翠葱郁的劲松特写拉出,全景摇李玉和出场。这几个镜头的运动组合,对景物作人格化的处理,寄情于景之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玉和高大的身躯,带着镣铐,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前挺进。他崇高的革命气节与山河青松一样,巍峨壮丽,气薄云天。这一场戏中,前景的青松、石头、狱栏都是实的;后景的山峰、长河、蓝天、云雾则是虚的,在空间上丰富了舞台的艺术效果,开阔延伸,同人物虚拟的舞蹈的动作紧密结合起来,既有真实感,又有艺术感染力。

五、明和暗相结合。影片在人物光的处理上,用了反差较大、明暗结合的布光方法,使李玉和在任何场合、任何画面,都处于最明亮的地位,突出了李玉和的光辉形象。第一场,王连举向李玉和报告,在画面上虽然都是半身,镜头利用了角度的正侧,在光效上反差较大,使李玉和的面部表情清晰明亮,思想境界很高;王连举是猥琐灰暗,活现出他贪生怕死的丑态,这强烈的对比,反衬出英雄人物的英俊壮美。第二场李玉和俯身询问交通员“有桃木的吗”的近景;第八场“雄心壮志冲云天”唱段,李玉和唱完“抬头远看”后的近景,都特别突出眼神光和轮廓光,立体感强。前者反映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革命工作的极端负责;后者展示了他身在刑场,胸怀祖国,浮想联翩,坚信革命必然胜利的喜悦心情,目光炯炯,光彩照人。在辉煌的《东方红》乐曲声中,一束灿烂的红光,投射在他雄伟的身上,给我们无穷的力量,更有力地表现出李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彩色影片《红灯记》,以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强烈的战斗色彩,完美的艺术形式,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李玉和的光辉形象,为发展无产阶级的电影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这盏革命的红灯永放光彩,让这面火红的战旗永远飘扬!让我们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战斗!前进!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1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