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 (四库全书本)/全览

老子解 全览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四
  老子解        道家类
  提要
  等谨案道徳经解二卷宋苏辙撰苏氏之学本出入于二氏之间故得力于二氏者特深而其发挥二氏者亦足以自畅其说是书大旨主于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说以相比附苏轼跋之谓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有此书则佛老不二朱子则以其援儒入墨作杂学辨以箴之然二氏之书往往阴取儒理而变其说儒者说经明道不可不辨别毫厘剖析疑似以杜学者之岐趋若为二氏之学而注二氏之书则为二氏立言不为儒者立言矣其书本不免援儒入墨注其书者安得不各尊所闻哉故自儒家言之则辙书为兼SKchar两岐自道家言之则辙书犹为各明一义今既存老子以备一家辙书亦未可竟废矣乾隆四十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老子解卷上       宋 苏辙 撰道经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今夫仁义礼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为义而礼不可以为智可道之不可常也惟不可道然后在仁为仁在义为义礼智亦然彼皆不常而道常不变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则圆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自其无名形而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矣自其有名播而为万物万物育而名不可胜载矣故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于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若夫行于徼而不知其妙则麤而不神留于妙而不知其徼则精而不变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以形而言有无信两矣安知无运而为有有复而为无未尝不一哉其名虽异其本则一知本之一也则玄矣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言玄则至矣然犹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则尽矣不可以有加矣众妙之所从出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以形名言美恶其所谓美且善者岂真美且善哉彼不知有无难易高下声音前后之相生相夺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为长而有长于我者临之斯则短矣方且自以为前而有前于我者先之斯则后矣茍从其所美而信之则失之远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当事而为无为之之心当教而言无言之之意夫是以出于长短之度离于先后之数非美非恶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万物为我作而我无所辞我生之为之而未尝有未尝恃至于成功亦未尝以自居也此即无为不言之报圣人且不知其美且善也岂复有恶与不善继之哉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居于贫贱而无贫贱之忧居于富贵而无富贵之累此所谓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从去哉此则居之至也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见可欲则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乱虽然天下知三者之为患而欲举而废之则惑矣圣人不然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之耳未尝弃难得之货也独不贵之耳未尝去可欲也独不见之耳夫是以贤者用而民不争难得之货可欲之事毕效于前而盗贼祸乱不起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今将举贤而尚之宝货而贵之衒可欲以示之则是心与腹皆实也若举而废之则是志与骨皆弱也心与腹皆实则民争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不以三者衒之则民不知所慕澹然无欲虽有智者无所用巧矣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因三者之自然而不尚不贵不见所谓为无为也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夫道冲然至无耳然以之适众有虽天地之大山河之广无所不遍以其无形故似不盈者渊兮深眇吾知其为万物宗也而不敢正言之故曰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
  人莫不有道也而圣人能全之挫其锐恐其流于妄也解其纷恐其与物构也不流于妄不构于物外患已去而光生焉又从而和之恐其与物异也光至洁也尘至杂也虽尘无所不同恐其弃万物也如是而后全则湛然常存矣虽存而人莫之识故曰似或存耳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虽常存终莫得而名然亦不可谓无也故曰此岂帝之先帝先矣而又先于帝则莫或先之者矣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譬如结刍以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时适然也既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圣人之于民亦然特无以害之则民全其性死生得䘮吾无与焉虽未仁之而仁亦大矣
  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排之有槖与籥也方其一动气之所及无不靡也不知者以为机巧极矣然槖籥则何为哉盖亦虚而不屈是以动而愈出耳万物化之始至于天地之间其所以生杀万物雕刻众形者亦若是而已矣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见其动而愈出不知其为虚中之报也故告之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不穷也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至虚而犹有形谷神则虚而无形也虚而无形尚无有生安有死邪谓之谷神言其徳也谓之玄牝言其功也牝生万物而谓之玄焉言见其生之而不见其所以生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之门言万物自是出也天地根言天地自是生也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微而不绝也若存存而不可见也能如是虽终日用之而不劳矣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
  天地虽大而未离于形数则其长久盖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长久极于天地盖以人所见者言之耳若夫长久之至则所谓天地始者是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生物而不自生立于万物之外故能长生圣人后其身而先人外其身而利人处于众人之表故能先能存如使天地与物竞生圣人与人争得则天地亦一物耳圣人亦一人耳何以大过之哉虽然彼其无私非求以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则固然耳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盖道运而为善犹气运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无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水惟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巳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知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无锐则无所用揣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之运成功者去天地尚然而况于人乎
  载营魄章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魄为物故杂而止魂为神故一而变谓之营魄言其止也盖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而性之妙为神言其纯而未杂则谓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则谓之朴其归皆道各从其实言之耳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不从则神常载魄矣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于臭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载魄使两者不相离此固圣人所以修身之要至于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其道亦由是也
  专气致柔能孾儿
  神不治则气乱彊者好斗弱者喜畏不自知也神治则气不妄作喜怒各以其类是之谓专气神虚之至也气实之始也虚之极为柔实之极为刚纯性而亡气是之谓致柔孾儿不知好恶是以性全性全而气微气微而体柔专气致柔如孾儿极矣
  涤除玄览能无疵
  圣人外不为魄所载内不为气所使则其涤除尘垢尽矣于是其神廓然玄览万物知其皆出于性等观净秽而无所瑕疵矣
  爱民治国能无为
  既以治身又推其馀以及人虽至于治国爱民一以无心遇之茍其有心则爱民者适以害之治国者适以乱之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
  天门者治乱废兴所从出也既以身任天下方其𨳩阖变会之间众人贵得而患失则先是以邀福圣人循理而知天命则待唱而后和易曰先天而天弗违非先天也后天而奉天时非后天也言其先后常与天命会耳不然先者必蚤后者必莫皆失之矣故所谓能为雌者亦不失时而已
  明白四逹能无知
  内以治身外以治国至于临变莫不有道也非明白四逹而能之乎明白四逹心也是心无所不知然而未尝有能知之心也夫心一而已茍又有知之者则是二也自一而二蔽之所自生而愚之所自始也今夫镜之于物来而应之则巳又安得知应物者乎本则无有而以意加之此妄之源也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徳其道既足以生畜万物又能不有不恃不宰虽有大徳而物莫之知也故曰玄徳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竭智尽物以为器而器之用常在无有中非有则无无以致其用非无则有无以施其利是以圣人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知两者之为一而不可分则至矣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及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味夺于所縁而忘其本则虽见而实盲虽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至于驰骋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然人皆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圣人为腹而众人为目目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尝贪故也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内者也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古之逹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是以遗宠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
  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所谓宠辱非两物也辱生于宠而世不悟以宠为上而以辱为下者皆是也若知辱生于宠则宠固为下矣故古之逹人得宠若惊失宠若惊未尝安宠而惊辱也所谓若惊者非实惊也若惊而已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贵之为言难也有身大患之本而世之士难于履大患不难于有其身故圣人因其难于履患而教之以难于有身知有身之为难而大患去矣性之于人生不能加死不能损其大可以充塞天地其精可以蹈水火入金玉凡物莫能患也然天下常患亡失本性而惟身之为见爱身之情笃而物始能患之矣生死病疾之变攻之于内宠辱得失之交撄之于外未有一物而非患也夫惟逹人知性之无坏而身之非实忽然忘身而天下之患尽去然后可以渉世而无累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托于天下
  人之所以骛于权利溺于富贵犯难而不悔者将以厚其身耳今也禄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则其忘身也至矣如此而以天下予之虽天下之大不能患之矣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抟之而得者触也所以得触者不可得也此三者虽智者莫能诘也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可耳所谓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与物构然后分裂四出为视为听为触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若推广之则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首楞严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谓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物之有形者皆丽于阴阳故上皦下昧不可迯也道虽在上而不皦虽在下而不昧难以形数推也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运而不绝也人见其运而不绝则以为有物矣不知为卒归于无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皆非无也有无不可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无所不在故无前后可见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者物之所从生也有者物之今则无者物之古也执其所从生则进退疾徐在我矣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麤尽而微微而妙妙极而玄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与一作豫兮若冬渉川
  戒而后动曰豫其所欲为犹迫而后应豫然若冬渉川逡巡如不得已也
  犹兮若畏四邻
  疑而不行曰犹其所不欲迟而难之犹然如畏四邻之见之也
  俨兮其若客
  无所不敬未尝惰也
  涣兮若冰之将释
  知万物之出于妄未尝有所留也
  敦兮其若朴
  人伪已尽复其性也
  旷兮其若谷
  虚而无所不受也
  浑兮其若浊
  和其光同其尘不与物异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则浊而不复清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生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自清矣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动之动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谓动者亦若是耳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生于极浊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物未有不弊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守静不笃则动未亡也丘山虽去而微尘未尽未为极与笃也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守静存静犹限于动而况于他乎不极不笃而责虚静之用难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虚极静笃以观万物之变然后不为变之所乱知凡作之未有不复也茍吾方且与万物皆作则不足以知之矣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皆作于性皆复于性譬如华叶之生于根而归于根涛澜之生于水而归于水
  归根曰静
  茍未能自复于性虽止动息念以求静非静也故惟归根然后为静
  是谓复命
  命者性之妙也性可言至于命则不可言矣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之学道必始于穷理中于尽性终于复命仁义礼乐圣人之所以接物也而仁义礼乐之用必有所以然者不知其所以然而为之世俗之士也知其所以然而后行之君子也此之谓穷理虽然尽心以穷理而后得之不求则不得也事物日构于前必求而后能应则其为力也劳而其为功也少圣人外不为物所蔽其性湛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至而能应此之谓尽性虽然此吾性也犹有物我之辨焉则几于妄矣君之命曰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谓复命
  复命曰常
  方其作也虽天地山河之大未有不变坏不常者惟复于性而后湛然常存矣
  知常曰明
  不以复性为明则皆世俗之智虽自谓明非明也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复性则縁物而动无作而非凶虽得于一时而失之远矣
  知常容
  方迷于妄则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敌吾何以容茍知其皆妄则虽仇雠犹将哀而怜之何所不容哉
  容乃公
  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而尚谁私乎
  公乃王
  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
  王乃天
  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
  天乃道
  天犹有形至于道则极矣然而虽道亦不能复进于此矣
  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以道化育天下而未尝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亦有之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以仁义治天下其徳可怀其功可见故民得而亲誉之其名虽美而厚薄自是始矣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以政齐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则侮之矣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以加之仁义而重之刑政而民始不信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圣人自信有馀其于言也犹然贵之不轻出诸口而民信之矣及其功成事遂也则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矣
  大道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大道废而后仁义见矣
  智慧出有大伪
  世不知道之足以统御万物也而以智慧加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六亲方和孰非孝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尧非不孝也而独称舜无瞽瞍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逄比干无桀纣也涸泽之鱼相呴以沫相濡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为天下其有不以□□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以为巧胜物者也于是驰骋于其末流而民始不胜其害矣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义所以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于是子有违父而父有虐子此则仁义之迹为之也故绝仁弃义则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也二者非以为盗而盗贼不得则不行故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或属之圣知或属之仁义或属之巧利盖将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三者无所用之矣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则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极也然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逹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逹者因伪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大过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因老子之言以逹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苦其无所从入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于彼矣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学求益増所未闻积之未巳而无以一之则以圜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纷然不胜其忧矣患夫学者之至此故曰绝学无忧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不学而不少多学而不乱廓然无忧安用绝学邪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况夫善恶之相反乎夫惟圣人知万物同出于性而皆成于妄如画马牛如刻虎彘皆非其实泯焉无是非同异之辨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茍如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足怪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所复留然岂以是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畏吾亦畏之人之所为吾亦为之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撄于物者惟心而已
  荒兮其未央哉
  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畛圣人兼渉有无无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可央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䑓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登䑓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唯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孾儿之未能孩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馀圣人包举万物而不主于一超然其若遗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沌沌若愚而非愚也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俗以分别为智圣人知群妄之不足辨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
  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
  忽然若海不见其津涯漂然无定不见其止宿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圣人才全徳备若无所施故疑于顽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忘道而圣人脱遗万物以道为宗譬如孾儿无所杂食食于母而已
  孔徳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徳之容惟道是从
  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徳则有容矣故徳者道之见自是推之则众有之容皆道之见于物者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极其运而成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恍惚者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方无有之未定恍惚而不可见及夫有无之交则见其窈冥深眇虽未成形而精存乎其中矣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物至于成形则真伪杂矣方其有精不容伪也真伪既杂自一而为二自二而为三纷然错出不可复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故以不去名之惟未尝去故能以阅众有之变矣甫美也虽万物之美不免于变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圣人之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以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于通而已通故与物不迕不迕故全也
  枉则直
  直而非理则非直也循理虽枉而天下之至直也
  洼则盈
  众之所归者下也虽欲不盈不可得矣
  弊则新
  昭昭察察非道也闷闷若将弊矣而日新之所自出也
  少则得
  道一而已得一则无不得矣
  多则惑
  多学而无以一之则惑矣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抱一者复性者也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皆抱一之馀也故以抱一终之
  不自见故明
  目不自见故能见物镜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见自照则自为之不暇而何暇及物哉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不争之馀也故以不争终之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世以直为是以曲为非将循理而行于世则有不免于曲者矣故终篇复言之曰此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夫所谓全者非独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复于性则其为直也大矣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言出于自然则简而中非其自然而强言之则烦而难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澹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此之所谓希言矣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阴阳不争风雨时至不疾不徐尽其势之所至而后止若夫阳亢于上阴伏于下否而不得泄于是为飘风暴雨若将不胜然其势不能以终日古之圣人言出于希行出于夷皆因其自然故久而不穷世或厌之以为不若诡辨之悦耳怪行之惊世不知其不能久也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徳者同于徳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徳者徳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孔子曰茍志于仁矣无恶也志于仁犹若此而况于志于道者乎夫茍从事于道矣则其所为合于道者得道合于徳者得徳不幸而失虽失于所为然必有得于道徳矣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知道者信道不笃因其失而疑之于是益以不信夫惟知道然后不以得失疑道也
  ⿰𧾷攴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茍以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丧失其行立者彼其自见自是自矜自伐者亦若是矣
  其于道也曰馀食赘行
  譬如饮食适饱则己有馀则病譬如四体适完则己有赘则累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夫道非清非浊非高非下非去非来非善非恶混然而成体其于人为性故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盖湛然常存而天地生于其中耳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寂兮无声寥兮无形独立无匹而未尝变行于群有而未尝殆俯以化育万物则皆其母矣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本无名圣人见万物之无不由也故字之曰道见万物之莫能加也故强为之名曰大然其实则无得而称之也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则远不及矣虽逝虽远然反而求之一心足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道言之则虽天地与王皆未足大也然世之人习知三者之大而不信道之大也故以实告之人不若地地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自然然使人一日复性则此三者人皆足以尽之矣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故轻以重为根躁以静为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輺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行欲轻而不离辎重荣观虽乐而必有燕处重静之不可失如此
  柰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轻其身则不足以任天下矣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与躁无施而可然君轻则臣知其不足赖臣躁则君知其志于利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善行无辙迹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乘理而行故无迹
  善言无瑕谪
  时然后言故言满天下无口过
  善计不用筹策
  万物之数毕陈于前不计而知安用筹算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全徳之人其于万物如母之于子虽纵之而不去故无关而能闭无绳而能约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彼方执䇿以计设关以闭持绳以结其力之所及者少矣圣人之于人非特容之又善救之我不弃人而人安得不归我乎
  是谓袭明
  救人于危难之中非救之大者也方其流转生死为物所蔽而推吾至明以与之使暗者皆明如灯相传相袭而不绝则谓善救人矣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圣人无心于教故不爱其资天下无心于学故不贵其师圣人非独吾忘天下能使天下忘我故也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圣人之妙虽智者有所不谕也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徳不离复归于孾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徳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徳乃足复归于朴
  雄雌先后之及我者也白黒明暗之及我者也荣辱贵贱之及我者也夫欲先而恶后欲明而恶暗欲贵而恶贱物之情也然而先后之及我不若明暗之切明暗之及我不若贵贱之深古之圣人去妄以求复性其性愈明则其守愈下其守愈下则其徳愈厚其徳愈厚则其归愈大盖不知而不为不若知而不为之至也知其雄守其雌知性者也知性而争心止则天下之争先者皆将归之如水之赴谿莫有去者虽然譬如孾儿能受而未能用也故曰复归于孾儿知其白守其黑见性者也居暗而视明天下之明者皆不能以形逃也故众明则之以为法虽应万物而法未尝差用未尝穷也故曰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复性者也诸妄已尽处辱而无恨旷兮如谷之虚物来而应之徳足于此纯性而无杂矣故曰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圣人既归于朴复散朴而为器以应万物譬如人君分政以立官长亦因其势之自然虽制而非有所割裂也
  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万物归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为之也因万物之自然而除其害耳若欲取而为之则不可得之矣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凡物皆不可为也虽有百人之聚不循其自然而妄为之必有龃龉不服者而况天下乎虽然小物寡众犹有可以力取而智夺者至于天下之大有神主之不待其自归则叛不听其自治则乱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阴阳相荡高下相倾大小相使或行于前或随于后或呴而煖之或吹而寒之或益而强之或损而羸之或载而成之或隳而毁之皆物之自然而势之不免者也然世之愚人私巳而务得乃欲拒而违之其祸不覆则折唯圣人则知其不可逆顺以待之去其甚去其奢去其泰使不至于过而伤物而天下无患矣此不为之至也尧汤之于水旱虽不能免而终不至于败者由此故也易之泰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三阳在内三阴在外物之泰极矣圣人惧其过而害生故裁成而辅相之使不至于过此所谓去甚去奢去泰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圣人用兵皆出于不得已而欲以强胜天下虽或能胜其祸必还报之楚灵齐湣秦始皇汉孝武或以杀其身或以祸子孙人之所毒鬼之所疾未有得免之者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兵之所在民事废故田不修用兵之后杀气胜故年榖伤凡兵皆然而况以兵强者𫆀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决也徳所不能绥政所不能服不得已而后以兵决之耳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勿矜勿伐勿骄不得已四者所以勿强也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壮之必老物无不然者唯有道者成而若缺盈而若冲未尝壮故未尝老未尝死以兵强天下壮矣能无老乎无死乎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之济难而不以为常是谓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澹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朴性也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盈毫末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故匹夫之贱守之则尘垢秕糠足以陶铸尧舜而侯王之尊不能守则万物不宾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冲气升降相合为一而降甘露吻然被万物无不均遍圣人体至道以应诸有亦如露之无不及者此所以能宾万物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圣人散朴为器因器制名岂其徇名而忘朴逐末而丧本哉盖亦知复于性是以乘万物而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江海水之锺也川谷水之分也道万物之宗也万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谷归其所钟皆道也故万物宾其所宗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分别为智蔽尽为明分别之心未除故止于知人而不能自知蔽尽则无分别故能自知而后可以及人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巳复性则非力之所及故可谓之强也
  知足者富
  知足者所遇而足则未尝不富矣虽有天下而常挟不足之心以处之则是终身不能富也
  强行者有志
  不与物争而自强不息物莫能夺其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物变无穷而心未尝失则久矣
  死而不亡者寿
  死生之变亦大矣而其性湛然不亡此古之至人能不生不死者也
  大道汜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汜兮无可无不可故左右上下周旋无不至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世有生物而不辞者必将名之以为已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将辞物而不生生而不辞成而不有者唯道而已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大而有为大之心则小矣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道非有无故谓之大象茍其昭然有形则有同有异同者好之异者恶之好之则来恶之则去不足以使天下皆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有好有恶则有所利有所害好恶既尽则其于万物皆无害矣故王者无不安无不平无不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作乐设饵以待来者岂不足以止过客哉然而乐阕饵尽彼将舍之而去若夫执大象以待天下天下不知好之而况得而恶之乎虽无臭味形色声音以悦人而其用不可尽矣
  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未尝与之而遽夺则势有所不极理有所不足势不极则取之难理不足则物不服然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圣之与世俗其迹固有相似者也圣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医药巧于应病用智如商贾巧于射利
  柔弱胜刚强
  圣人知刚强之不足恃故以柔弱自处天下之刚强方相倾相轧而吾独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伤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弊此所谓胜也虽然圣人岂有意为此以胜物哉知势之自然而居其自然耳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之为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胜物也方其托于深渊虽强有力者莫能执之及其脱渊而陆则蠢然一物耳何能为哉圣人居于柔弱而刚强者莫能伤非徒莫能伤也又将以前制其后此不亦天下之利器哉鱼惟脱于渊然后人得制之圣人惟处于柔弱而不厌故终能服天下此岂与众人共之者哉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所不为而无为之之意耳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圣人以无为化物化之始于无为而为而渐至于作譬如孾儿之长人伪日𧺫故三代之衰人情之变日以益甚方其欲作而上之人与天下皆靡故其变至有不可胜言者茍其方作而不为之动终以无名之朴镇之庶几可得而止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圣人中无抱朴之念外无抱朴之迹故朴全而用大茍欲朴之心尚存于胸中则失之远矣
  老子解卷上
<子部,道家类,老子解>



  钦定四库全书
  老子解卷下       宋 苏辙 撰徳经
  上徳不徳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徳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术者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自徳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兵甲起则徒作而无术矣
  故失道而后徳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灿然而中无馀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曰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见而孰为前后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世之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天下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致之言极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发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万物不得一未遽灭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极必至此耳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天地之大侯王之贵皆一之致夫一果何物也视之不见执之不得则亦天地之至微也此所谓贱且下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昔之为此称者亦举其本而遗其末耳
  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轮辐盖轸衡轭毂轊会而为车物物可数而车不可数然后知无有之为车所谓无之以为用者也然则天地将以大为天地耶侯王将以贵为侯王耶大与贵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为天地侯王者而莫或知之耳故一处贵而非贵处贱而非贱非若玉之琭琭贵而不能贱石之落落贱而不能贵也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
  弱者道之用
  道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世不知静之为动弱之为强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盖天下之物闻有母制子未闻有以子制母者也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闻道以为荒唐谬悠而笑之中士闻道与之存亡出没而疑之惟了然见之者然后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斯所谓上士也哉
  故建言者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说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陈者是也
  明道若昧
  无所不照而非察也
  进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类
  或夷或类所至则平而未尝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如谷之虚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污此则不屑不洁之士而非圣人也
  广德若不足
  广大而不可复加则止于此而已非广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无立者外若偷惰而实建也
  质真若渝
  体圣抱神随物变化而不失其贞者外若渝也
  大方无隅
  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
  器大不可近用也
  大音希声
  非耳之所得闻也
  大象无形
  非目之所得见也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之所寓无所不见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见于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则隐于无名惟其所寓推其有馀以贷不足物之赖之以成者如此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万物生物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者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莫不贱寡小而贵重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称孤寡不穀古之达者盖巳知之矣
  故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以坚御坚不折则碎以柔御坚柔亦不靡坚亦不病求之于物则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无入有无未尝劳有未尝觉求之于物则鬼神是也是以圣人唯能无为故能役使众强出入群有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先身而后名贵身而贱货犹未为忘我也忘我者身不有而况于名与货乎然贵以身为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亲货之不足多而后知贵身知贵身而后知忘我此老子之意也
  得与亡孰病
  不得者以亡为病及其既得而患失则病又有甚于亡者惟齐有无均得丧而后无病也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爱甚则凡可以求之者无所不为能无费乎藏之多则攻之者必众能无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天下以不缺为成故成必有弊以不虚为盈故盈必有穷圣人要于大成而不恤其缺期于大盈而不恶其冲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穷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直而不屈其直必折循理而行虽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辩而不讷其辩必穷因理而言虽讷而辩
  躁胜寒静胜𤍠清净为天下正
  成而不缺盈而不冲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辩而不讷譬如躁之不能静静之不能躁耳夫躁能胜寒而不能胜𤍠静能胜𤍠而不能胜寒皆滞于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净不染于一非成非缺非盈非冲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辩非讷而后无所不胜可以为天下正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各安其分则不争而自治故却走马而粪田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以其可欲者示人固有罪矣而不足其足者其祸又甚所欲必得者其咎最大匹夫有一于身患必及之侯王而为是则戎马之所自起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
  知足者所寓而足故无不足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性之为体充遍宇宙无远近古今之异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内为身心之所纷乱外为山河之所障塞见不出视闻不出听户牖之微能蔽而绝之不知圣人复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弥远而弥少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盖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
  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为道日损
  茍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是谓之损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馀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则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无善不善皆善之无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可谓徳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者未尝变也可谓德信矣不然善善而弃不善信信而弃不信岂所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哉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天下善恶信伪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贼不知所定圣人忧之故惵惵为天下浑其心无善恶无信伪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观圣人之与夺而吾一以孾儿遇之于善无所喜于恶无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恶者不愠释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性无生死出则为生入则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用物取精以自滋养者生之徒也声色臭味以自戕贼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𧼈于尽则所谓动而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不生不死则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有生则有死故生之徒即死之徒也人之所赖于生者厚则死之道常十九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圣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无焉有死地哉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者万物之母故生万物者道也及其运而为徳牧养群众而不辞故畜万物者徳也然而道德则不能自形因物而后形见物则不能自成远近相取刚柔相交积而为势而后兴亡治乱之变成矣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徳
  形虽由物成虽由势而非道不生非德不畜是以尊道而贵德尊如父兄贵如侯王道无位而德有名故也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一作爵而常自然
  恃爵而后尊贵者非实尊贵也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方无名则物之所资始也及其有名则物之所资生也故谓之始又谓之母其子则万物也
  既知一作得其母复一作以知其子既生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圣人体道以周物譬如以母知其子了然无不察也虽其智能周之然而未尝以物忘道故终守其母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天下皆具此道然常患忘道而徇物目悦于色耳悦于声开其悦之之心而以其事济之是以终身而陷溺不能救夫圣人之所以终身不勤者唯塞而闭之未尝出而徇之也
  见小曰明
  悦之为害始小而浸大知小之将大而闭之可谓明矣
  守柔曰强
  趋其所悦而不顾自以为强而非强也唯见悦而知畏之者可谓强矣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一作袭
  世人开其所悦以身徇物往而不反圣人塞而闭之非绝物也以神应物用其光而已身不与也夫耳之能听目之能见鼻之能臭口之能尝身之能触心之能思皆所谓光也盖光与物接物有去而明无损是以应万变而不穷殃不及于其身故其常性湛然相袭而不绝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体道者无知无行无所施设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于大道则有施设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夷易无有险阻世之不知者以为迂远而好径以求捷故凡舍其自然而有所施设者皆欲速者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哉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岂复饰末废本以施设为事夸以诲盗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世岂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脱者乎唯圣人知性之真审物之妄捐物而修身其徳充积实无所立而其建有不可拔者实无所执而其抱有不可脱者故至其子孙犹以祭祀不辍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身既修推其馀以及外虽至于治天下可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天地外者世俗所不见矣然其理可推而知也修身之至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邦皆吾之所及知也然安知圣人以天下观天下亦若吾之以身观身乎岂身可以身观而天下独不可以天下观乎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言亦以身知之耳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孾儿况之者皆言其体而已未及其用也夫孾儿泊然无欲其体则至矣然而物来而不知应故未可以言用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道无形体物莫得而见也况可得而伤之乎人之所以至于有形者由其有心也故有心而后有形有形而后有敌敌立而伤之者至矣无心之人物无与敌者而曷由伤之夫赤子所以至此者唯无心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无执而自握无欲而自作是以知其精有馀而非心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心动则气伤气伤则号而哑终日号而不哑是以知其心不动而气和也
  知和曰常
  和者不以外伤内也复命曰常遇物而知反其本者也知和曰常得本以应万物者也其实一道也故皆谓之常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而欲益之则非其正矣祥妖也
  心使气曰强
  气恶妄作而又以心使之则强梁甚矣
  物壮将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益生使气不能听其自然日入于刚强而老从之则失其赤子之性矣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兑闭门以杜其外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治其内者默然不同而与道同也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得而亲则亦可得而踈可得而利则亦可得而害可得而贵则亦可得而贱体道者均覆万物而孰为亲踈等观逆顺而孰为利害不知荣辱而孰为贵贱情计之所不及此所以为天下贵也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古之圣人柔远能迩无意于用兵唯不得已然后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国为正以用兵为奇虽然此亦未足以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唯体道者廓然无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王多忌讳下情不上达则民贫而无告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权谋也明君在上常使民无知无欲民多权谋则其上眩而昏矣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人不务本业而趋末技则非常无益之物作矣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患人之诈伪而多为法令以胜之民无所措手足则日入于盗贼矣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止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天地之大世俗之见有所眩而不知也盖福倚于祸祸伏于福譬如老穉生死之相继未始有止而迷者不知也夫惟圣人出于万物之表而揽其终始得其大全而遗其小察视之闷闷若无所明而其民醇醇各全其性矣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体以耳目之所知为至彼方且自以为福而不知祸之伏于后方且自以为善而不知妖之起于中区区以察为明至于察甚伤物而不悟其非也可不哀哉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知小察之不能尽物是以虽能方能廉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恐其陷于一偏而不反也此则世俗所谓闷闷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徳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凡物方则割廉则刿直则肆光则耀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谓啬也夫啬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无以服人茍诚有而能啬虽未尝与物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则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敛藏而用至于没身而终不试则徳重积矣徳积既厚虽天下之刚强无不能克则物莫测其量矣如此而后可以有国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轻用之一试不服天下测知其深浅而争犯之虽欲保其国家不可得也吾是以知啬之可以有国可以有国则有国之母也
  是谓深根固𦷾长生久视之道
  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啬治人则可以有国者是也以啬事天则深根固𦷾者是也古之圣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内则根深而不可拔𦷾固而不可脱虽以长生久视可也盖治人事天虽有内外之异而莫若啬则一也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无所烦内无所畏则物莫能侵虽鬼无所用神矣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伤人耳非神之不伤人圣人未尝伤人故其鬼无能为耳
  夫两不相伤故徳交归焉
  人鬼所以不相伤者由上有圣人耳故德交归之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归大国犹众水之趋下流也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众动之赴静犹泉高之赴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能下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则大国纳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下以取人小国下而取于人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凡物之见于外者皆其门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见耳夫贤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宝愚者虽不能有然而非道则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盖道不远人而人则远之今诚有人美言之则可以为市于世尊行之则可以加于人矣朝为不义而夕闻大道妄尽而性复虽欲指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弃之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立天子置三公将以道救人耳虽有拱璧之贵驷马之良而进之不如进此道之多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功罪人患不知知则凡罪不能污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圣人为无为故无所不为事无事故无所不事味无味故无所不味其于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盖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爱恶之情忘则虽报怨犹报徳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难多而易少至于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大小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而安有不济者哉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方其未有持而谋之足矣及其将然非泮而散之不去也然犹愈于既成也故为之于未有者上也治之于未乱者次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治乱祸福之来皆如彼三者积小成大圣人待之以无为守之以无执故能使福自生使祸自亡譬如种苗深耕而厚耔之及秋自穰譬如被盗危坐而熟视之盗将自郤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为非为不成非执不留故常与祸争胜与福生赘是以祸至于不救福至于不成盖其理然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圣人知有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终皆因其自然故无不成者世人心存于得丧方事之微犹有不知而听其自然者及见其几成而重失之则未有不以为败之者矣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人皆徇其所欲以伤物信其所学以害理圣人非无欲也欲而不欲故虽欲而不伤于物非无学也学而不学故虽学而不害于理然后内外空明廓然无为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古之善为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所谓智者知道大全而揽于物之终始乃故足贵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于小智以察为明则智之害多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耳盖使之无知无欲而听上之所为则虽有过亦小矣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
  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而上下交相贼矣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徳玄徳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吾之所贵者徳也物之所贵者智也徳与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顺者小而徳之所顺者大也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盖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夫道旷然无形颓然无名𠑽遍万物而与物无一相似此其所以为大也若似于物则亦一物耳而何足大哉
  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以不似物为大故其运而为徳则亦闷然以钝为利以退为进不合于世俗今夫世俗贵勇敢尚广大夸进锐而吾之所宝则慈忍俭约廉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谓不肖者也
  慈故能勇
  世以勇决为贤而以慈忍为不及事不知勇决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胜其终必至于勇也
  俭故能广
  世以广大盖物而以俭约为陋不知广大之易穷而俭约之易足其终必至于广也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世以进锐为能而以不敢先为耻不知进锐之多恶于人而不敢先之乐推于世其终卒为器长也盖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自朴成器始有属有长矣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勇广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为众所疾故常近于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慈卫物物之爱之如父母虽为之效死而不辞故可以战可以守天之将救是人也则开其心志使之无所不慈无所不慈则物皆为之卫矣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
  士当以武为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则死矣
  善战者不怒
  圣人不得已而后战若出于怒是以我故杀人也天必殃之
  善胜敌者不争
  以吾不争故能胜彼之争若皆出于争则未必胜矣
  善用人者为下
  人皆有相上之心故莫能相为用诚能下之则天下皆吾用也
  是谓不争之徳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主造事者也客应敌者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
  进者有意于争者也退者无意于争者也
  是谓行无行
  无意于争则虽用兵与不用均也
  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茍无意于争则虽在军旅如无臂可攘无敌可因无兵可执而安有用兵之咎耶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圣人以慈为宝轻敌则轻战轻战则轻杀人丧其所以为慈矣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两敌相加而吾出于不得已则有哀心哀心见而天人助之虽欲不胜不可得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之大复性而足而性之妙见于起居饮食之间耳圣人指此以示人岂不易知乎人能体此以应物岂不易行乎然世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况行之乎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迹也使道可以言尽则听言而足矣可以事见则考事而足矣唯言不能尽事不能见非舍言而求其宗遗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盖古之圣人无思无为而有漠然不自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则思虑之不及是以终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贵
  众人之所能知亦不足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圣人外与人同而中独异耳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非思虑之所及故不可知然方其未知则非知无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则病矣故知而不知者上不知而知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既不可不知又不可知唯知知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谓大威也人常患溺于众妄畏生死而惮得丧万物之威杂然乘之终身惴惴之不暇虽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茍诚知之一生死齐得丧坦然无所怖畏则大威𤑼然见于前矣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性之大可以包络天地彼不知者以四肢九窍为巳也守之而不厌是以见不出视闻不出听蕞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无狭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狭也则愀然厌之欲脱而不得不知有厌有慕之方圆于物也故教之曰无厌其所生夫唯圣人不狭不厌与人同生而与道同居无广狭净秽之辨既不厌生而后知生之无可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圣人虽自知之而不自见虽自爱之而不自贵以眩人恐人之有厌有慕也厌慕之心未忘则犹有畏也畏去而后大威至也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勇于敢则死勇于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侥幸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于勇敢未尝不难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难知是以历陈之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与物争于一时要于终胜之而已
  不言而善应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不应者也
  不召而自来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谁召之哉
  𦈎然而善谋
  𦈎然舒缓若无所营而其谋度非人之所及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化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柰何以死惧之
  政烦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安于政常乐生畏死然后执其诡异乱群者而杀之孰敢不服哉
  常有司杀者杀
  司杀者天也方世之治而有诡异乱群之人恣行于其间则天之所弃也而吾杀之则是天杀之而非我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伤手矣
  非天之所杀而吾自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也代大匠斵则伤其手矣代司杀者杀则及其身矣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上以有为导民民亦以有为应之故事多而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虽死而求利不厌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贵生之极必至于轻死惟无以生为而生自全矣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冲气在焉则体无坚强之病至理在焉则事无坚强之累
  是以兵强则不胜
  兵以义胜者非强也强而不义其败必速
  木强则共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物之常理精者在上麤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麤必强大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张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况天之抑高举下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天无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赡足万物而不辞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非有道者无以堪此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为而恃成而处则贤见于世贤见于世则是以有馀自奉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以为善
  夫怨生于妄而妄出于性知性者不见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虽和而内未忘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徳司契无徳司彻契之有左右所以为信而息争也圣人与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为常驰骛于争夺之场而不知性之未始少妄也是以圣人以其性示人使知除妄以复性待其妄尽而性复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不待责之而自服也然则虽有大怨怼将涣然冰解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和之彼无徳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则亦劳而无功矣彻通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私惟善人则与之契之无私也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于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材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人之器则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轝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事少民朴虽结绳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民物繁伙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以善为主则不求辩以辩为主则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以一贯之则无所用博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于终篇复言之题老子道德经后
  予年四十有二谪居筠州筠虽小州而多古禅刹四方游僧聚焉有道全者住黄蘖山南公之孙也行高而心通喜从予游尝与予谭道子告之曰子所谭者予于儒书已得之矣全曰此佛法也儒者何自得之予曰不然予忝闻道儒者之所无何苦强以诬之顾诚有之而世莫知耳儒佛之不相通如胡汉之不相谙也子亦何由而知之全曰试为我言其略予曰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之书曰中庸中庸之言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非佛法而何顾所从言之异耳全曰何以言之予曰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恶方云是时也孰是汝本来面目自六祖以来人以此言悟入者大半矣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盖中者佛性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也致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此非佛法何以当之全惊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后始知儒佛一法也予笑曰不然天下固无二道而所以治人则异君臣父子之间非礼法则乱知礼法而不知道则世之俗儒不足贵也居山林木食涧饮而心存至道虽为人天师可也而以之治世则乱古之圣人中心行道而不毁法而后可耳全作礼曰此至论也是时予方解老子每出一章辄以示全全辄叹曰皆佛说也予居筠五年而北归全不久亦化去逮今二十馀年也凡老子解亦时有所刊定未有不与佛法合者时人无可与语思复见全而示之故书之老子之末大观二年十二月十日子由题
  予昔南迁海康与子瞻兄邂逅于藤州相从十馀日语及平生旧学子瞻谓予子所作诗传春秋传古史三书皆古人所未至惟解老子差若不及予至海康闲居无事凡所为书多所更定乃再录老子书以寄子瞻自是蒙恩归北子瞻至毗陵得疾不起逮今十馀年竟不知此书于子瞻为可否也政和元年冬得侄迈等所编先公手泽其一曰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卷废卷而叹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然后知此书当子瞻意然予自居颍川十年之间于此四书复多所删改以为圣人之言非一读所能了故毎有所得不敢以前说为定今日以益老自以为足矣欲复质之子瞻而不可得言及于此涕泗而已十二月十一日子由再题





  老子解卷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