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老村集
卷之七
作者:林象德
1735年
补遗

上李相国濡○丙申

编辑

窃闻经理厅。欲设山城屯田。方有打量边山之举。将许民耕垦云。不审信然否。哀迷中。非干说外事之时。而既有所闻。又系国计之一端。虽不敢公诵于人。亦不得不私布于座下矣。弟久在南中。凡南事。固不无一二见闻。至于边山事。则以曾欲求麾此地之故。粗尝问知其梗槩。又曾有一二乡人。劝占田庄。往来缓颊者。虽斥其非义。而亦略叩得其形止矣。大槩边山。自经火灾。仍以守令不勤于禁养。奸民往往冒耕。本官亦利其火粟者。有年矣。近年朝家田结事目。渐加严密。故畏法者。屡报其结卜。本县遂无隐结名目矣。至庚寅年。本县报营门。使之一倂还陈。而奸民辈又复冒耕。故随起执卜。报入于地部收税中。此则所闻不啻明白矣。山内有所谓青林坪者。周围数十里。土膏水深。耕之则当出美糓。养之则当产美材。而官怠于养材。民畏于犯耕。为无用旷地。远近班庶之生心于占垦者。正在此处。以苟贪目前之小利者言之。耕弃地作良田。诚似有益。而以国体言之。三韩以后。豫章渊薮。虽不得其养。亦不可遂废而赭之。且一面旷地。犹为一面松田之捍蔽。今撤了这边一面。则那边一面。居然成齿寒之势。边山之废。其必自今日始。此又不可不虑。湖南环海。松山日衰。漕船战舰宫阙之木。殆无出处。边山比古。虽云濯濯。而土本宜松。周遭深广。今之存者。比之他新标禁山。则犹郁郁矣。假令守土者慢法。匿用火结。朝家当禁之。不当因而利之。况见无是事。而称以查得加耕。遂启入村居垦土田之门。诚恐千万非计。幸审处之如何。又闻有金宇泰者。称受本厅指挥。买张姓人扶安筑筒。立案为屯田云。流传之言。虽未详其事情之果然。而元来张姓人。此讼实为千骇万痛。弟曾年求此麾时。为张此请者。简书一箧。故稔知而切愤之矣。张玉成亦古之名公。假令按道时。真有筑筒之事。必是为国或为民所兴建。乌有笼取数十里之地。以遗其子孙哉。况癸甲再量。一无玉成家量付之事。而到今百数十年沧桑之后。其不肖残裔。持火烧立旨一纸。欲夺乡民五六世相传相买卖之田地。造讼不已。至钻于各官家衙门。以求不义之胜。天下宁有是事耶。国无三尺。乃至此极。此则区区常所慨然者。万一本厅不察于人言。无以审远外事情。致有此事。则不但远民之怨痛入骨髓。实不可使闻于外方万民之耳目。亦恐贻累盛德。千万照察为幸。自以一家子弟。慕仰执事平日体国之诚。藏之私有素。故有怀敢以附禀。谅察而碎之。毋烦人耳目。亦恳恳。抑念山城设屯。在所不已。则亦不必如此零碎。搜成各道量陈及永頉还起者。在在伙然。似闻今年地部申饬此事。而各官实无大段查出之事。举皆欲略略塞责而已。此固理势之所宜。然区区之见。常谓量田久废。经界不正。一番厘正。事理则然。而朝议每难之。难之亦有见矣。灾伤敬差。有名无实。徒为弊端。诚自朝家尽停各道敬差。当年灾实。则专委监司,都事。而每一道中。抽出稍丰三四邑。别送一名官。以某道几邑量頉查正敬差官为号。打量其所干数邑而来。逐年如此。则不出数年。可以尽查无量田之名。而有量田之实。地部得之以补经用。山城请得数邑新结。则亦可成一大屯田。千虑之得。或可底行否。如此事。虽有些小弊端。大体既正。不必恤耳。至于边山事。则闻今备郞所得廑五六十结。而查除量起及加耕之曾已报入地部者。则不满十结云。零碎甚矣。远近人咸谓经理厅非欲得此碎结。将因此倂起青林坪。纷然有占垦之意。此其为人言亦不好。且扶安久为弊邑。此倅已经两年振恤。治绩甚茂。有苏残祛弊之几。而或因此无事中生事。以至行谴。则此亦可惜而失扶民之望矣。然以事理推之。边山内量付还起及量外加耕。皆在累十年前事。似无咎责。时任地倅之端。只是许耕一事。当十分审处耳。如何如何。

答李监司济○庚寅

编辑

路阻无以承候。便中。蒙拜手翰。赐教感慰。岂可具喩。信后秋高。伏惟体用万安。渡海之行。今已快解否。区区。第勤驰诚。时事一向泯棼否。消长之几。莫知所在。面前格王正事之责。正觉如山。而纷纷弹劾。直是下梢事。局外之忧。不觉三叹。南中沿海之饥馑。旁岭之盗贼。不是细忧。而朝廷如此。他尚何言。弟亲候尚未十分完健。幕职。今送奴欲呈递。未知得免否也。

与李监司

编辑

弟稽颡。秋间。修一疏。谢所问贶兼伸候讯。其书至京。误为侄儿辈所坏污。不得传致云。更欲付候入裭。而无便因循矣。归节过瓜及雪。而意外又蒙严谴。想公私多狼狈矣。伏问岁暮体履若何。朝廷之事。非罪苦之身所得闻知。而亲友一家。相继获罪。不知是甚爻象。而纷纷至此。但念一番震薄。人心世道。国体朝尚。辄一番伤败。而诸公于此。逐鹿不见泰山。未知土梗木偶。竟同归于何处也。哀痛哀痛。唯益勉朋友参倚惩忿二字。求不失为士类。正执事诸公向后之责。如何如何。今则新伯想已陛辞。比书到旋御。当戾洛矣。弟顽活奄经练事。岁又将穷。人理极矣。唯以慈候粗安。为幸耳。

与李监司

编辑

象德稽颡再拜。即日秋凉。伏惟旬宣体履神相万福。承归朝已有定期。远诚无任缺然。象德理极顽活。旅寓亦非久图。今将卷入淳昌墓下。私情哀陨。益不自胜。春夏以来。声光久阻。此固穷苦无人事而然。但流闻执事因孤哀。有答旧完判书。有所慨然于雅怀者。深切悚仄。其后传者渐广。亲旧间亦多以此为言。未论曲折之如何。事甚不幸。顾此身方在穷毒哀迷之中。执事则处崇地临此道。其义有不宜自我先有谒于执事者。故默息久矣。今则执事又将去位。兹敢以书奉禀。不审雅怀之所以不释然于孤哀者。在于何事。以传者之言则云鄙书中。有许多说话不逊于尊者。令胤往往传诵其话句于亲旧间。而皆非书中所有。亦非心中所存。未知何以讹误至此。今其书原本犹在。若垂一览。可以照悉。若区区之于盛德。有些未释然者。诚亦有之矣。傥执事谕使毕其说。则亦当疏陈疑怀。以请批教。如此则自应两皆洞然矣。幸赐明诲。如何如何。仍念平日托分。不可谓浅浅。而邂逅有此葛藤。只恨无由一番面诉也。

与赵参议泰亿

编辑

象德白。西伯台丈丧讣。此岂梦寐所期者。邦国之悲。士类之嗟。谅非德门之私恸。而仰惟亲爱之笃。无间同气。摧伤之切。何以堪之。南归以后。信使难凭。伏惟令体此时何如。象德乡居被疠疫。家累四窜。病躯独携数卷书。结夏于山庵深绝之处。虽无他所得。习得咬菜。亦一事也。令亦闲居养痾之暇。作甚工夫。世变日甚。而名流日丧。此何运气。惟读书穷理。养气养德。尚属自己。亦可为奉尘刹报佛恩之一道。而如令聪明特达之才。士友之所期望。甚不碌碌。天畀以许多闲静日月。尤不可等闲。不审除了诗律陶畅之外。经史子集所以长吾知见博吾义理而反躬以践其约者。能日有所事而月无忘其所得否。虽无诸己。而所以言之无怍者。谅以平日见爱之深。而相期之切也。如何如何。

答崔副学昌大○癸巳

编辑

象德稽颡再拜。前月潭守行过时。获擎赐牍。哀苦之中。眷念数百里外人。谅非情素之至不能也。哀感倾慰。不在言喩。承询工夫。不胜愧汗。一息未泯。朝闻夕死之意。固亦不敢全忘。而书册。缘病不敢用力。既疏书册。所谓日用间意思。往往只成一场妄想幻见。实无一个要领耳。执事年纪。比某已向衰。然聪明彊力。非吾辈所几及。读礼之暇。必有多小功课。慨恨无由叩窥一二也。世道日替。读书人甚少。深望超然远览。文章艺业。不苟悦其所有馀。道义学术。益自知其所未至。观古事则必近验其身心。论今事则必远著其眼目。至于日用节度。则涵养于真经。格致于近思。修齐于小学。而融之以大学。以求其会通。他日发挥精神。想不止于康济自家身而已。如何如何。朱子以知道道理好却云。我不敢为让与他人为自弃。区区此言。真落此㨾。想览之一笑也。东史略成编帙。极有更费整顿处。而亦畏其荟穰。不敢更翻动。可见退缩之益甚也。胤玉美质。近益琢磨否。乔木之家。成就得一个。后生亦是报佛恩之一道也。甚祝甚祝

与崔副学甲午

编辑

象德白。夏序已阑。伏惟抚时孺慕之中。体力神相支安。一念悬仰。何日可已。某祸衅馀生。又闻从大母丧讣。私门尊属。又改一世矣。痛陨何胜。从叔老年巨创。尤难支缀。私情忧结。又难言也。读礼之暇。有甚工夫。向者半日奉雅论。七八年所未有。至今回首依然。近为村疠所驱。寓身一僧庵。适携周易一部来。启蒙象数。姑倚阁一边。只将六十四卦辞占义理。看来看去。尽有无限味在。但间有疑处。或有一二新义似开发处。而无师友可质。益恨。哀庐之远。往往掩卷悠想耳。谚解主程传。故本义附解。大段疏卤。东皋口决。亦有太曲处。而其发谚解所未及处。则十居六七矣。贤胤近读何书。而致卿狮孙。日益充大。想忧中亦有时见齿也。辅台入京。想时相见。晋涂早辟之士。极难得闲日月。及此暇时。大有事在。未知可以相劝否。方今士友之所期望于世道者。在于执事与此台。而执事之学。词章分数较多。此台之学。事务分数较重。裒多益寡。损重就轻。治己治人。古人皆用此道。未知如何。信笔偶发狂言。想亦一笑而受之也。

答崔副学乙未

编辑

象德稽颡再拜。前月十六日。舍弟从京来。六月十二日所赐书教。自赵致卿家。津传而至。远地嗣音之难。有如是者。以其得之之疏。故益觉爱玩之深也。秋风乍高。此时侍懽之暇。起居如何。伏惟处闲。味道日益有趣。向来医药之忧。近已平安否。穷居忧苦。万念都尽。只有朝闻夕死之志。未尽死灭。而旁无彊辅。鄙吝日滋。每承来书提撕。为之千里开怀。而亦无以频承謦咳。不任时一黯然耳。某顽躯廑活。灾咎叠至。先祖墓茔阶砌。为水崩啮。方营迁厝。去丧已五十年。忧凛罔知攸涯。来教缕缕。奖掖太过。殆为贤者之失言。惶汗惶汗。愍恤之意。敢不镌佩。冥蠢理极。必无不支之理。而禀气素脆。荐罹酷罚。衰相死兆之相迫。亦非怪事。自年二十后。粗有向学之诚。不量气质之偏驳。精力之钝下。稍有竭力窥钻之志。及出身以来。谓朝廷之上。见识为大。而长见识之道。史学亦紧。故虽记性不强。无以摠括古今。常将纲目一帙。究观书法予夺之微旨。以为裁衡事变之权尺。东史之役。亦权舆于此。而目见世变日繁。是非日混。随波出没。必陷于无状小人之科。故朝命所迫。亲意所勉。虽不能决然于明时。而每以退一步低一头为意。然道路驰骛。志业渐荒。俗习渐染。尤悔潜积。回顾区区初志。不可谓不失本步矣。仍以疾忧熏心。丧威剥身。奔走于歧黄阴阳之家。积有岁年。经书子史。日远月忘。心为事溷。胶扰缠联。虽静居无事之时。妄念起灭。坐忘坐驰。终日不定。自家躯壳之内。一个物事。不能自主张。其何以照管别事耶。今则精神筋骸。日以消落。虽有虚志。实无收拾。振刷己分。为君子之弃。小人之归而已。奈何奈何。世无师友可发此言。因盛诲之及。不觉信笔𫌨缕。还切愧仄。垂示东史数条。更具别纸。幸卒剖教。

别纸

编辑

甲子新罗始祖朴赫居世元年。夏四月。新罗始祖朴赫居世立于辰韩。号居西干。国号徐罗伐。

丽,济之建国也。无书始祖者。此何以称新罗始祖。例曰。前无所承。而后有所传之辞也。前乎此。无金蛙,朱蒙之为之先。而居世首出开国。所谓前无承也。后乎此。有昔,金三姓之相为禅。而居世尊享国祖。庙则不改。所谓后有传也。表而出之曰。新罗始祖者。所以见厥初开国之祖。而后来新罗三姓五十四君所共祖之者也。

立者何。建国之辞也。曰丽济之建国。亦书立矣。彼东明,温祚。弃其宗国。逃遁立国。是不免有贪国利位之心。与居世之为六部推立不同。而皆以立为辞。事异而书法同。何也。曰。书法似同而实异也。东明,温祚。则书曰某王子某立于某。见其违弃宗国也。居世则曰某始祖某立于某。见其首出开国也。立之文同而书法则异也。

国号徐罗伐矣。曷为以新罗冠之。例曰。国号或从其定号本号。皆从纲目之法。所谓从其定号者。新罗不称徐罗伐。百济不称十济之类也。其意若曰今之徐罗伐。却是后来之新罗国。而居世却是新罗国之始祖。且将以为下文书新罗之劈头张本也。

附崔副学别纸

编辑

甲子夏四月。辰韩人立朴赫居世为居徐干。

国号徐罗伐。改立纲如右。

新罗之用正统。恐未必然。

篇首罗祖建国。今示改纲。比旧益精。当李令所云篇题干支下注。自与下文互明之说亦得。谨当从之。但鄙意首书新罗始祖四字。不但为照串下文。实包后来三姓共祖赫居世之义。而前教位号国号全没事实未妥云者。谛思尽的确。故连书居西干徐罗伐。以足旧史未备之文。更求是正。盛指犹未印可者。得非以立之一字。犹有贪位之嫌故耶。然此书法。实为予之之辞。与汉王即皇帝位于某地。萧王即皇帝位于某地。相类。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立文措意。绝然不侔。不必书曰某人立某。然后为予辞也。幸更入思。金阏智事立纲病琐之教诚然。当如来示改正。新罗入高丽后。仍用正统。鄙意断然以为不易之正理。大槩新罗统合三百年。无他可绝之恶。虽丽祖本是新罗之臣民耳。且丽祖之可予处。亦正在于尊厚新罗一节。其贻书甄萱数罪处。以弑王之罪为主。而以复宗国之雠为辞。则当时丽祖固亦以新罗旧臣自处矣。春秋之修。纲目之作。其建天地之大法。都在于严君臣之义。此处不可以强弱时势。有所低仰。故鄙意新罗一脉尚存。则常以正统之制临之。不用提纲夷之列国之变例。敬顺纳国。则直以赧献之例丑之。不用金文烈比美钱吴之谬论。未知如何。若夷之列国。则甄萱之贼景哀。亦无书弑之义。岂非谬以千里耶。此非可疑义理。仔细思量。则盛指亦必𭰞然矣。

辛王之辨。来示正是鄙意。向呈书法。略发微意。而犹未敢尽言者。欲以引发。盛指因得以参验鄙见也。今以鄙见所存。更详录于左方。其间书法。微婉得体与否。更赐证诲。幸甚。

牟尼奴事。来教摭出史书。探核事情。参验先贤集录。证质义理。诚可为一通断案。大槩尽舍多少疑信之说。昭烈世系不明。又被陈寿诬史所乱。而先儒以诸葛亮帝室之胄四字为断案。牧隐处义。虽不能十分明快。其乃心王氏则千载耿耿。则当立前王子一言。足为不刊之典。耘谷秘史。虽不传世。以其文字散落于人间者见之。尤益森然。至于牧老呈都堂十绝。放榜辛朝之辛字。亦安知非后人之伪改耶。冶隐大节如日月。而其文集中载辞官疏。有出身辛朝。不欲复事王氏之说。此千万非冶隐文。诚使冶隐见义如此。则真是王朝之罪人。安足为冶隐耶。以此鄙意常谓牧,冶文字中。此等处。皆不足为据。况其馀疑乱不根之琐说耶。此则以义理为断也。若论当时事情。则恭愍十四年。辛旽始入禁中用事。而禑以是岁生。夫恭愍之所以尊信辛旽者。以其凊净寡欲。不近女色。至入于盟书。故旽虽私行淫乱。而对王清谈终日。即近女色一节。旽之所深讳处。及旽之诛。王遣林朴。数旽罪。其首条曰。尔常谓近妇女。所以导引养气非敢私。今闻至生儿息。是在盟书者欤云云。以此推之。旽于欺王得宠之初。近色生儿。方畏王闻知不暇。安有肆然指其儿。请王养为子之理。王亦岂有微笑而意许之之理。其后般若之狱。狱司右使金续命叹曰。天下未辨其父者。容或有之。未辨其母者。我未闻也云云。当其时。禑之未辨者母。而其父则无异说。可知矣。威化回军之日。其火色当如何。而牧隐一言出。而帖然不敢有他议。则其时犹未敢明言辛氏。又可知矣。及昌之废。郑道传辈始发禑昌本非王氏之说。则辛禑辛昌之云。元是最晩出之说也。本之义理既如彼。参之事情又如此。假使真有疑信。不过秦政之类。而秦政事。纲目大书曰。子政立。则朱子所以处此之意。大可见也。然今日之修丽史。与纲目体殊。宜有春秋微婉之义。故书法之间。不无权衡。恭愍十四。书是岁牟尼奴生者。纲目之法。不皆书生。凡书皇子生。皆有故者也。如戾太子之类是已。非皇子则又无书生之例。今书牟尼奴生。其义可默会。恭愍之薨则书江陵君。禑即位篇终注。高丽历年则曰。凡三十五王四百七十七年。得正统四百五十九年云云。此外叙目中。摭载史家文集之言。其去取存削。尽多可禀。而难以尽录。从当以原本一呈。以备览详。

此事。前后蒙被批教。因以悉贡陋见。得有所开发厘改者多。诚受赐甚盛。善乎。曹子建之言曰。后世谁有改吾文者。区区于此书。原初编次之意。非敢自托于立言著书之事。只为旧史烦乱。记性不强。欲以随手撮录。私便考览而已。则后世讥评。初非可论。而同志之间。既发往复商证之端。则却亦不可不极其归趣以求至当。故屡渎而不自止。然大槩此书大义例大节目。乃三韩地方之辨。箕圣避地受封之辨。丽末马,牛之辨三事。而皆𭰞然相合。此为大幸。其他小小立纲措文之处。或始违而终从。或小异而大同。虽谓烂熳同归可也。独新罗敬顺王。予正统一款。关系甚大。来示虽不挥斥。犹未深印。此于鄙怀。未甚释然。若此处𭰞合。则无不𭰞合矣。更乞于此细著心痛著眼八字。打示如何。

答李参判光佐○壬辰

编辑

象德稽颡再拜。自罹祸故。再蒙手疏。哀感在肝肺。春中。谨已奉谢。其后承有殇戚。极欲以书致慰礼。而荒陨无人。事不果矣。昨至姊兄家。审高驾才过。初固不图有此。而既若相值。又忽相失。怅惘殊不自胜。意表有人来致情缄。惊倒之极。如得隔世音耗。第前之谢疏。不免乔沉。此又可叹。知故之以书相吊者。每作答入京裭。太半失传。远地事有如是者。奈何。象德顽活奄经练事。人理极矣。尚更何言。知回御之期隔日。甚欲小须展此哀积。而方趁望日还庐。势不可迟留。明将前进。自此奉诉未涯。瞻望悁结。不可名言。又昨朝秣马于公山邑村。适是贞洞令丈所憩之舍。而一出一入。争了半刻。遂成千里。今行所可耿然者多矣。

答李参判癸巳

编辑

象德稽颡再拜。岭陆如隔天外。无由接承声光。忽有远人跋寻穷庐。言自咸营致封书。疾展倾写。岂特空谷跫音也。凭承向来旱炎。洎入秋令。旬宣之馀。体履神相冲旺。其于远诚愈觉悬解。象德积祸未艾。共丧之妻。以六月四日。竟不起疾。上以贻戚于偏老。下无似续之血肉。悲苦惨毒。不能自胜。顽蠢之喘。死灭尚迟。二十四月之期。倏如隙驷。已非人理所宜有。而见方经纪埋妻。致卿千里赴葬。相守已一旬。只有万种哀挠。宁有一事足以远报缱惓者。奉来教之郑重。感愧惶汗之外。抚躬自悼。无以名喩。居住之询。情理事形。诚有如盛教者。而顾此衅威积压。四穷备于一身。实无更齿人中之意。以故决难搬入京里。欲稍移卜近北之地。为骨肉相近之图。则一身单孑。靡家靡室。本来鸠拙。不能为求田问舍之事。姑且随缘推迁而已。书末所教。此身非关说外事。时不敢奉详。而䦧墙之衅。已及于杀伐。正古人所谓久知事当尔。不谓便及之者也。纵使大体可劈。幽冤可白。当其时。便觉有许多难裁量处。如何如何。新膺简擢锁钥。是管国家之倚托。士友之期望。固己不轻。而异时维持世道之责。未易委让于他人。想随地存养。益有光明浑重之效。相望二千里而远。书疏亦难相及。只冀为时珍茂。笔枝感领。鱼种无所来。知远寄之意。如拜嘉也。

答李参判丁酉

编辑

象德白。顽冥理极。免丧不死。尚复何言。湖中一行。只谓承候行殿之后。可以就扣令寓。少纾积阻之怀。到温寻之。竟失始料。自原归时。因人承知缅事已举。而行李适携少妹。无由迤入他路。又闻乡里疠疫之报。跋忙南下。不能以一书奉慰而归。归后耿结。如有负者。即兹意表手札。远落于山庵寂寞之里。披读慰感。真是逃虚闻跫之比。矧伏承襄礼克完。已启反告之行。尤释区区忧想之诚。此事。身所备历事。棘痛钜当之之时。不知劳悴之为病。事定之后。乃觉其受伤。仰惟精神气力。虽非吾辈人。然四大七情之缘境苦恼。宁有大异耶。其于奉念。犹未艾也。象德残骸廑存。骨肉四散。实无人世之趣。近又为村疠所逼。携身独避。寄寓一深山僧舍。已二旬矣。境静。不无书籍之味。而只坐神迷。旋得旋亡。往往觉不如定僧面壁法为省约耳。承询前头居止。诚有如来教所忧者。营一菟裘之稍北之地。固成一妄想。近有人言儒城山水田土之佳。不免悠然驰神。而困于饥荒。剥于丧威。殊无事力可求别处田舍。伤哉奈何。近甸居停。未知的在何所。所欲言者。无时可吐。临书一味怅然。世道日败。尤须凭仗大学识大力量。庶可救得一分半分执事平日所自期者如何。固其微志。每事不欲落在第二义。而人我做说之叹。晦庵夫子之所尝道者。则向来在朝之时。必已有多少不自称意处。而方来维持士论。剖判义理。卓然使善类。立于通明中正之途者。似不得辞其责。不知闲中已念得一副规摸耶。在野言朝。有犯古戒。而此又却非管说朝廷事。要与朋友。从容讲义于无位无争之地。未必无补于斯世。如何如何。

上堂仲叔父甲午

编辑

上候近益康复否。伏承撤还药院之教。远臣欣抃。不可名言。侄抱此汤忧。竟未遂趋候辇下之诚。权衡情理义分之间。虽不得不然。而忧郁悯蹙。岂敢小安。然尝见先贤如退,栗诸公退处时。所以处此等义理者。亦未尝必以造京为义。盖既不在有官奔走之列。则区区拱极之诚。自可伸于𤱶畒。似与本来在京从宦之臣。道理稍别也。况如侄者。抱千古所无之穷毒。处此去京千里之地。纳仕终养。此计已画。从今以往。进退二字。便可省却似无事矣。向来面叙时。叔主劝以早晩承命而来。乞麾而归云云。侄对以既定不仕。虽一麾亦难自乞。其间话句。虽未尽记。要其大意则如此矣。其后见京书。往往以上来。欲乞县为言。似由于其时说话。翻得如此也。大凡谢仕之说。每似不情。要之办得后始可见。未办前。经向人作颊舌。为可羞也。所以从前未曾分明说出。而今者纳仕之请未上。而乞麾之说先行。此其心迹之间。恐先被人讥疑。幸深照此意。以存语默。如何。

别纸丁酉

编辑

魂箱。必待三虞埋安。礼意甚精。恐不可改。且念吾京第。三世故家。祠堂庭墙。亦不亵。返虞后埋安。恐于情礼至允。魂衣不埋。虽在问解。而古无明文。未敢的知礼意必然。且业已留之。则不可与他衣服亵藏箱箧间。恐当藏之庙中。如故藏遗衣之礼。而窃盗不虞之患。亦所可虑。故侄则前后丧。并从俗随魂帛埋安。未知果何如也。祔祭以后称孝。备要亦有之。见题主祝式小注。祔祭设榜行事。俟宗子为之。来示大意似得。然世或有宗子终难会者。窃详礼家文意。宗子告祖庙。以某支孙。以某日行祔事于某所之意。因往丧家行事。若宗子难往。则支孙丧主。以其日措辞。告祝而行之。似不悖礼意。未知如何。盖祔终不可以阙。而亦不可以不告于宗庙矣。礼意若果如侄见。则侄发行日。当奉告于庙。日期的示如何。

练后朝夕拜。退溪所定。沙溪虽有未知如何之答。然徐仲车日冠带拜母。生时晨省亦当拜。练后朝夕拜。岂大害于象生耶。号擗之时。有哭无拜。哀痛疾迫。礼有所杀。哀情小变。而拜省致夔。未知不可。曾闻农岩。以拜为害象生之义。而侄意以为生时晨昏。亦当有拜。徐节孝之事。人所当效。如何如何。

前书僭以近思奉勉。及承回教。知曾已下工。甚慰甚慰。心经及薛文清读书录要语一卷。愈约愈切。亦曾览否。近思体统大而义理博。心经规模小而工夫约。要之两不可废。而博者或难领会。约者却易警发。如退溪老先生自言。最初从心经入头者。亦以此耶。薛公工夫专在敬简。甚有益于持守省察。又话头平实。无卒难凑泊之患。此两书觅送文累。如何。

近思首篇。虽难看道理。总会在此。苟不得味于此。则日间工夫。全是无头脑强安排。幸试另费心力。痛下一番血战。如何。

心经末章之误。见于退溪跋文心学图之疑处。栗谷集有辨。其馀附注条件。间间有未妥处。每当看时。不无不快之意。后来得郑寒岗先生心经发挥观之。旧所不快付签之处。皆在去取之中。由是始敢略信陋疑之不误。以为此书不可不以发挥参看。言既发端。故罄尽底蕴。幸默而会之。勿以示人。

答上堂季叔父甲午

编辑

别纸垂谕。备悉至意。剖析利害。详恳周至。亦可见定静能虑之一端。哀怀感服。不能已已。噫。乡园衰歇之有变。一身流坎之靡定。字字刺骨。读之未半。有陨如写。侄亦岂不念及于此耶。所以既离罗务。则必欲求于淳,泰。而诚力未至。事不会意。芽湖盖亦出于第二义。而其所以定计者。大槩有二焉。一则向所陈义理及形便者是已。凡事询于计较之智。则无所底止。准之义理之本领。则却无多事矣。本领既定。然后参以术言之是非。事势之便否而剂量之。乃为循理之正而尽事之变。太公封于齐。而五世葬于周。孔子善之。死不返葬。虽云东坡之家风。而老泉之丧。自汴必返于蜀。此盖不易之正理。况六十年奉安乡土之葬。要须改葬于乡土。即神理人情之至。礼之正而义之尽。今欲移奉畿湖。则虽有多少便利如来教所云。太脱本领。矧其便利。未必尽便利者耶。独使得于罗淳之间。则形顺势便。义理亦好。而肉糜虽美。无则难吃。至于乡园盛衰。虽有变迁之异。吾家之会梨进。俱不可恃。则世界沧桑。亦无一片坚牢地矣。其二则求山之难。不啻九折之膺。只如叔主宅四十年经营之大事。迄无成功。侄家先诸父在世时。三十年。营迁梨茔。面芽之一麓外。无仿佛拟议处。侄亦自罹祸故。留心此事。虽不能星夜奔走以效其力。而南下山川。大略历历心胸间。而廑卜此穷峡。犹不能十分满意。其他一家间大小之葬。散在畿湖者。岂有一处可固可传之规模耶。伐柯睨则。万虽幸一。而旧茔灾处。权塡石砾。暗置通沟。其茔域一方十数步之周遭。外被莎草。名虽改筑。内无防土。实则洞腹。其于情理。实难更经夏潦。新山求觅。杳如捕影。而差过岁年。则此身行止。亦难自期。谁复勘当此役者。适会芽山。以本来商度之地。旧所未见之穴。稽之术言。询之凡眼。无可雌黄。自参己见。历筭林乙以后松楸。虽未知力量大小之如何。而其端圆巧密。符合阴阳。百入凡眼。无有此比。量己度势。得此亦幸。而山运之又合适。皆莫之然而然者。然犹不敢必谓近乡山川。定无更胜于此者。故劝伯氏。试一面下来。别求他山。而圣准则一面治破墓诸具下来。以为各尽其分之地。而侄则只期以夏前了当大事而已。至于顺逆之教。恐些未精。朱子言看道理如风水。移步换面。便分顺逆。吾两家虽同门。如叔主宅。却用芽湖则诚逆。侄家则往求畿湖山为逆。且只以侄家言之。梨茔若尚在果川。则用芽湖为逆。今在务安。则复向果川等地为逆矣。故侄之所见。必穷于罗,务而后之淳,泰。穷于淳,泰而后之上道。此则终是参差处也。至于不住求山之说。特因即今议论之难于强定。向后休咎之难于必保。故为不幸假设之言耳。此何等大事。始有毫疑。岂敢遽决。本既审定。何有改虑。若以改卜再迁。为善后之图。则实非此心所敢萌也。言皆肝鬲之要。伏惟深照。

与堂兄德重象鼎○壬辰

编辑

族谱事。幸留意否。凡名家谱书。幸广览。录其凡例。作一册子。以为往复详定之地。如何。弟穷居忧苦。无所用心。而精神昏瞀。又不能看精微文字。作细密功夫。不得已聊取东国诸史。为遮眼之资。又病其事迹之多厖杂。而记识之不强。辄不量力。略加修删。以东国通鉴为主。而杂取见于他史书者。櫽括之。其提纲分目发凡立例。一禀纲目。而事变之不可照旧例者。附立新例。亦皆就纲目中。考据旁律而处之。自三国至高丽显宗一千馀年。幸已出草传写。今馀者三百馀年。欲至恭愍而止。而恭愍纪最多难下手处。又块居无师友辨证之益。书籍亦多未备。恨无由相就奉质也。三国史如有可求处。求惠如何。似闻贞洞有之。故今亦奉叩于康斋耳。顷示状文草。改动处尽皆好。受赐多矣。但天性孝友忠信一段。信自是五常之性。恐不可只作推用处看。忠字训义。亦细考一贯章注。属之性分上。恐无不可也。更详之如何。慈详字固稳。而其于形容气质性情。恐不如忠信之为亲切。故云耳。

答堂兄德重癸巳

编辑

稽颡岁改矣。伏惟彩侍履正万福。无因承候。只劳悠想。弟顽冥理极。已徂二岁。癸巳回甲。又起无穷之痛。尚更何言。去冬奴回。所惠手疏。至今披读。如获面讨。多少穷毒之中。索居之恨尤深。时得来教。所以警省迷昏不少。此古人所云一家师友者也。所论科学诚得之。举世奔趋于一日之得失。贤有志者。亦往往不免有金注之㱪。其有超然脱屣。不妨为占得高一等田地。然今世虽党祸转极。而非有大段士祸如己卯,乙巳。大段事变如癸丑,己巳。则亦无必不可赴举之义。即不赴者渠自高。而赴者亦非害义。为不能三年之科也。若其害义之弊。至于不能三年。则亦安可姑且赴之。而复安有无大害而可择之义乎。即其赴举。不至为不能三年。而其趋舍有可择而处之者。则缌功亦不可不察。如今汝思之。帐后呈卷。正是缌功之不察。而终不如不呈之为得也。刘蕡下第。李郃为愧。则向来圣如之见。亦不可以其有激而全非之也。来谕大槩得之。而亦恐有未尽精细。故略更覆之。如此往复。虽近于闲说话。而亦察理之一助耳。如何如何。向禀东史篇目。定以东史会纲。盖以纲目二字。终觉近僭故也。如何如何。今其编摩略成。头緖序例一卷草定。极欲呈送奉质。而无倩手。不能写作别本。当俟后便也。前去纲目书法箚录。还投如何。近觉得其箚录多差谬可笑。故欲取来焚去矣。

与堂兄德重甲午

编辑

斯男之喜。拜献万福。喜忧相随。自是造物伎俩。况无妄勿药。伏惟此时。侍眷增庆。榜声。更如何。弟双闱会合。兄弟团圆。此亦圣恩感祝。所询阜民善俗之方。愧汗愧汗。峡民贸贸。二百年来。无文武出身生进一人。始欲稍稍教诱。终是扞格难行。盖土瘠人贫。赋役繁重。倍于他邑。虽慈父之于爱子。空其腹冻其体。而日夕劝之以洒扫舞蹈之节。必嚣然怒耳。以是不能做一好事。方欲姑先设施一分弛役之道。而无干于近誉。无窒于后继。为可久之规。此最难方便。亦是学无素讲。行处龃龉。不免强生安排。故心劳政拙如此也。又官中祭祀宾旅之需。无非害理。抑取以此。供蒸尝备甘旨。必非义理之所安。故择其中大难安者。量减其所纳。计加其所予。以此廨帑日益贫。或言此等虽谬弊。其来已久。不可轻改。未知果何如也。幸裁之以义。因书回教。此亦穷格之一事耳。

别纸

编辑

山事。前后书。殆无馀蕴。而弟于葬理。别有一段理会。欲因此奉质其理之当否。盖葬书千言万语。只是以枯骸接生气。此其理甚精。譬如种树。然其初种之时。择得土厚气旺之地者。善之善也。故百种而百活。或有初不得厚土。而旋移种于他处者。新土十分气旺。种法十分得宜。则亦百种而百活。新土不能十分好。种法不能十分善。则半死而半活。盖其掘凿迁动之际。不免戕伤生理。故不能如初种得地者之为十全。而惟其种之未久而迁。故土好而种善。则亦活也。其或初虽不得厚地而种久根固。接气已深。人嫌其土薄。少畅茂。遂移之于他处。则新土十分旺。种法十分善者廑活。土有一分不好。种有一分未善。则百种而百败。此无他。其掘凿戕伤之患。比之才种旋移者有万焉。而旧土艰难已接之气。摧残而无馀。新土绵涓潜滋之气。龃龉而难入故也。弟意以为葬理诚有类此者。年深之茔宅。虽未善而难动。必须看得旧地十分凶新地十分吉。葬法十分善日月十分利。然后可议也。试以此理。静处细思如何。此理觉得亲切明白。非如委心于祸福杳茫之域者也。而古人之重修墓。今人之轻迁葬。其得失必有可辨者矣。如理有未当。望赐回教明辨。为幸。

大槩弟于此事。意思无前后之变。而议论却有初终之异。以为无故而不敢轻动者。昨年之论也。有灾则不敢不动者。今年之论也。得山于梨会老。则虽风水稍下于朗山。当舍彼用此者。初头之论也。他山既不可得。则与更求远处客地。当用朗山者。即今之论也。每当议论纷纭时。默省心境。未尝都无主。亦未尝先有主。觉得有亭亭当当意思。只是精诚气𩲸。无以动荡。得其中之所存。所以发于言者。主于辨理。则不能温润。主于婉辞。则不能明鬯耳。

旱气遍于八路。兔园之役。能免不登之叹否。南土穑事。比于癸巳。其惨可知。举国同然。又无转移之道。同胞颠连之祸。满目伤心。而朝廷又有大不靖之端云。不知举世撑眉努眼。所争所辨。竟是要用何处。晋室士大夫。清谈亡国。犹是不汲汲于利势。比之于今日。岂不犹高得一层耶。静中无他私蔽。君心国事。世道民生之忧。愈见亲切。而此固无可如何。唯有抱遗经而终身。自是己分所得自为之事。而亦不能自酬己志。奈何奈何。向玩论语数卷。旋以无书中辍坐间。适有春秋一部。故近阅数十馀卷。而既难包罗众理。但生热闹之病。尽知晦庵春秋难看之训。甚的当也。比读何书。作何工。幸因书详教。以警庸懦。大抵万卷书。犹可口读。万端物累。犹可力去。最是一个心中扰扰物事。无计打叠。便见河北贼。朝廷朋党。愈近而愈难用力也。此便忙不能使之逶进。殊以未即获答为叹也。

答堂兄德重乙未

编辑

稽颡奴回。伏奉三幅长笺。伏承新元侍省康茂。眷况均宁。区区慰幸。第眼眚妨学。此为奉念。弟度岁贞疾不死。穹壤茫茫。日夕冤号而已。缅事议论。所教大体诚好。但所云己意坚定等语。恐有未深谅者。夫己者私也。虽小事细念。凡涉己者。皆当克去。况于奉先之重。岂敢先立人己题目于其间耶。凡事徇于计较之智。则无所底止。准之义理之本领。则却无多事矣。本领既定。然后参之事势便否。优劣多寡分数。而剂量之。乃为尽事之变。太公封于齐。而五世返葬于周。况六十年奉安故乡之体𩲸。不幸震动。要须改安乡土。即义理本领。故弟自未卜芽山之前。此意已参衡。前书所云。一条自在底道理。分明历落者。指此也。此则诚不可夺以其所见者理故也。至于芽山之用否。岂有难夺之理。只得实做事。则可夺矣。所谓实做事者。更卜别山。可以参互较量。则便当舍劣而就优。弃僻而占便。前书所云。弃芽山如脱屣者此也。消详之教。尽作事之要领。然实事始可消详。空言消详。何异说梦。今欲消详本山风水。则本山皆非经眼。欲消详他山长短。则他山又无点指。岁月悠悠。雨水又将时行矣。圹宫一面。沟道空洞。风入水出。杳难测矣。方且厌故乡之僻远。想新土于渺莽。以遵先为近狃。以创始为大业。不念漏瓮之急。驰心风影之间。则直恐消详二字。为无义无命之归。自有此事以来。每清朝静夜。虚心直体。亲切照验。觉得自家心境。只有一个亭当底道理。著不得纤毫滓秽。只是提不出罗,淳间。为可恨耳。季从父所教长笺。剖析事情。往往煞有精切处。而全舍本领。只就事上理会。唯此处深烛如何。至于不住求山之说。只为诸议每以日后吉凶难定见诘。此则诚难必保。故既陈道理如此。地理亦便如此之语。而又为不幸假说之辞耳。始有不审。岂敢遽决。本既深思。何有改虑。古人重修墓。今人轻改葬。此理得失。弟之本来所深讲。曾陈于癸巳辨论迁墓书。此亦所谓不可夺者。然蒙镌诲之明。当益担著心胸也。区区半生。学无实得。虽于小事大事。窃自有意于观理求义之方。不敢胡乱做出。而孚诚未实。尚口为愧。故近以守默为工夫。今于此事。不免屡形葛藤者。一则事系奉先。不敢含糊苟且。二则议在一家。不容不尽其辞理。而若于执事。则又有切磋规警之益。所以倾倒其一斑所见于义理者如此。事有万殊。理无二致。或想有以见契也。

与舍弟圣如甲午

编辑

岁除日。先兴回至。承书甚慰别后之怀。新岁侍眷多祉。穷乡添齿。忧患溢目。其无趣可想也。古人亦有鼓琴以代杵声者。卒岁之乐。不以贫困有间。而兄弟参商。松楸霜露之感。亦无善自宽之道。惟随处安排而已。顷书有生死自伤之语。何吾弟之有此言也。贫固常分。疾病忧患之来。有生之众。所共不免。宁遽戚戚如此耶。吾弟清疏。素位安贫。自是本色高处。今于此复有骚然不安之意。一生工力。用之何处。夫人各自有自家规模。如君正所谓诗社疏放之流。脱略家人生产作业。居则枕藉经籍。出则浮游山水之间。家人交谪不须听。朋交共笑不须论。聊以适吾之情性而已。江南晩春。如有眷怀某水之意。吾当具送骑率以来之也。朴丈今作岭伯。枫岳正有北道主人。此行亦是佳事。堂叔堂兄。闻方会于康斋。有铅椠文史之娱。是处亦好往赴也。人间自有许多宽闲田地。何可长咨嗟于山岨水厓。寂寞无群之处耶。若曰。人生固有事。事外无物。物外无理。不可全然遗外事物。则古之圣贤自修身齐家以至治平天下。元是一统底事。修身之说。君不待吾言而知。而学要自性偏处先下工夫。如君放旷之性。收敛为先。曾子所云动容貌斯远暴慢。出辞气斯远鄙倍者。可佩之为弦韦也。至于齐家一事。论语云。家有政。凡祭祀宾旅之礼。门阃内外之别。出赋奉公之有时。量力授下之有节。皆所谓政也。然其所以为此者。亦无忽地遽成之理。黍稷醋醢酒果之属。必预具宿储。非有事于家庙。不敢用租税输籴之资。必商略别置。非纳之公家。而有馀不敢食。垣墙门篱必修葺。衣服飮食必尊节。每一年之所入。先备祭祀一年之需。次除租税应纳之数。次偿邻里过期之债。以其馀数。分排于十二朔。宾旅应接。必不得已之事。皆就此中取零剩给之。任使婢仆。则男主外政。妇人主内政。不相混杂。而一日则量一日之力。一月则量一月之力。使其宽不至惰游。急不至痛苦。而若其衣食之道。则又须略为量给。俾有恒心。此皆其大纲。纲领既正。间架粗定。自馀细琐曲折。便是水到渠成。不须皆致曲也。然此只论家之政事杂务。所谓齐家。必须先立乎其大者。家行是已。吾兄弟不肖。虽无一事可以无忝于所生。而独于事亲孝与兄弟友爱。庶其勉力而终身焉耳。然学识不到。其于承事亲志。亦岂能一一中理。易蛊之九二云。干母之蛊。不可贞。传曰。干。治也。蛊。事之弊也。人子事亲。皆当以承顺为主。而妇人尤当以柔巽辅导。比之事父。又有间矣。若伸己刚阳之道。遽然矫拂则伤恩。所害大矣。亦安能入乎。今吾兄弟所处。正皆蛊之九二。而所干之事。又皆极弊之馀。以责大而任繁。则吾比君有倍焉。以形睽而事掣。则君比吾有加焉。要其所以处之者。从容不迫。笃恩义而正伦理。尽诚意而杜辞说。则自然家道和平。而事务之末。可以随手措置也。不但事亲之道。有干父干母之别。处兄弟亦然。其义可以类推也。昔在戊辰之岁。先妣弃背之日。伯姊未行吾兄弟。皆在齓乳。零丁万死。得以成立。癸未先君捐诸孤。吾四人廑己嫁娶。而二妹一弟。又如吾辈。戊辰之年。岁焉衅殃不已。末弟夭折。保育二妹。得有今日俾成室家。自此虽死。可以归谒先人于地下矣。吾辈幼不能死于戊辰。长不能死于癸未。今则兄弟皆已成立。吾以侥幸通籍于朝。君亦早龄擢名莲魁。如使九原可作。想亦有欣然嘉悦之意。惟当努力自强。期有以少塞先人付授之遗旨。千万切乞。周思事理。以时自爱。节曲蘖。加飧饭。完养性情。益究远大之业。此皆肝膈之言。随笔泻出。无以支蔓而不省也。

寄甥侄尹子强庚寅

编辑

十八咏依领。多谢。苏子由。不解画而能评画。文与可许之。仆亦欲评书。子强以为何如耶。子强之笔。媚妩可喜。而筋骨纤软。春秋之法。贤者责备。政此意也。近来诗文札翰。号为名家者。类皆长于精硏而少古气。仆尝病之故。因此偶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