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老洲集
卷之八
作者:吴熙常
1892年
卷九

与闵元履

编辑

鹿门理气诸说。祖述明儒馀论。特于其间。多设名目。妆点得密。且其初年说。尽多可喜。晩年变见之后。间间参以旧说。故使人骤看。猝难觑破。然顾其命蒂。实在于罗汪梁溪诸人。而均是立异于朱子者。梁溪议论本末。虽未得见。而以罗汪诸说见之。罗则间有超诣。汪则真是偏枯。要之皆是略绰得见于知思推测之馀。绝无真切自得之味。虽或有妙悟。命辞之际。率多龃龉不相值者。以此求多于朱子。只见其不知量也。大抵明儒䂓模力量。已不及于宋时诸子。而自占地步则殆欲突过之。故论理论学。类皆喜为刱新。径趍简捷。不肯俛守程朱成训。朴实理会。于是白沙,阳明之徒。乘时闯起。鼓倡异说。天下靡然。间虽有以正学自好者。亦多不能自拔习气。毕竟渐染异说而不自知焉。所以有明数百年。学术分裂。醇儒绝罕也。鹿门目见巍塘之分歧。互相厮杀而莫之定一。乃欲别占地步。终沦于明人知见。不自觉其渐贰于朱子。虽欲自讳其实。而有掩不得处。其迁就弥缝之际。极其艰辛。殊令人不快活耳。区区窃谓法门衰败。湖洛分论。而又有以启此丈之见。此丈之见一变。则深恐天下后世之为异说者。擸掇而张旺。是岂细忧也哉。此丈以若德性。以若笃工。一生以倡明正学自任。而晩年成就乃如斯。信乎学问之难。而重为之慨惋叹惜。自不觉其言之伤直而不逊也。所可恨者。当时如渼湖,栎泉诸公。虽相与之忧叹。终无一言相难。至诚以救拔耳。

与闵元履

编辑

示谕敬悉雅意。顾今法门分裂。异说纷纭。而实无任明道之责者。念之忧懑。聊于老兄发之。犹惧妄率。岂敢自谓有见而遽欲勘破哉。殆老兄有不深谅而有是失言。令人皇愧汗流也。然波流渐广。实恐愈久难图。是则过计之忧。自不得不憧憧于中。奈何。整庵人道心之说。农翁以为文义之失。窃恐此老见理高处。间造诸儒未臻之理。吃紧处终未免粗疏。其失非但为说时病痛。朱门勉斋诸人。必不作似此知见也。以是知理气之说。虽非无据。似皆得之揣摩推测。而要非深体自得之言也。大抵毋论罗汪。苟将一个气字。推测穷源。更无他说。而直截可喜。但理之一字。便成虚设之赘疣耳。故明儒之作此见解者。十之八九。曾见明儒姓名适忘之。有为整庵之言者曰性即气也。此与程子说性即气气即性。似同而实异。程子则不过明性气不离之妙而已。不害为语意活络。明儒则单言性即气一句立说。其旨意所主。实欲举天下之理。尽冒于一气字。是直与性即理也之训而反案也。推说之极。其势自不得不到此矣。鹿门杂识。历举诸经。理字绝无称焉。而至宋始著一段语。亦是此个意思。而特不敢显然放言。使知者见之。未知以为如何耳。所示鹿识签论。辨析精确。辞理俱到。顾此虽有略窥得失。意满舌重。而不能说出者。老兄既皆先获。展纸一读。不啻如痒得搔。愚陋之受赐大矣。徐当卒业。如有一得之愚。敢不具禀请教。明儒学案玆呈览。更就罗汪诸说。略加究勘如何。当与此签。有互相发明处也。

与闵元履

编辑

鹿签愈看愈好。可谓棣棣不可选也。愚曾于此集。亦漫有随见随识者。比盛签。虽有瑚琏珷玞之别。若其意见。则无一不沕合。今于披玩之馀。纵欲指摘。实未睹其罅颣。重违勤教。纸头有数签。览而去就之如何。此丈深惩世儒之耳食。学务自得。及夫老而功积。自信弥笃。一有所见之后。辄遽为不易之定本。顾于义理之重重关岭。不肯回光返照。遂与程朱成训背驰而不自知。此盖过于自信。其弊至于如此。吾辈可相与视以为戒也。然其玄湛之思。出入高妙。虽困于所长。有多少差缪。间亦有好处。要皆非皮膜语。岂吾辈略绰之见。所可一朝剖破哉。但因此讲讨。或开一脉正见。留与后人益阐之。抑不害为识路之马耶。整庵说。虽诚亦有偏处。更看渐知其难。比鹿门。却似透过一重。可惜于洛闽诸说。不能逊志细勘其立言本旨。而遽生疑贰也。

答闵元履

编辑

秋气日佳。使人悠然有山中之想。即拜手帖。恭审斋居气味清适。慰荷无已。弟积气终不退伏。膈痞心懑。日觉癯瘁耳。五陵纷闹。政为之奉念。闻挈儿曹授课。从知外挠不甚妨书。可喜也。迷儿谨令随令郞往依床下。闲中为累。定知不鲜。悚戁曷喩。此儿质本轻弱。又善走作。在家猝难入䂓矩。今行若得薰炙矫揉之力。异日粗有成就。受赐大矣。课书之外。频频召赐之坐。说与以古人嘉言善行。使之反复答问。知所感厉于不知不觉之中如何。老兄去就。区区亦思之熟矣。吾辈自谅凡百恐终不能与世周旋。故每有退缩之念先之。然既就之后。惟当职思其居。俟早晏可去之机而已。不必一向横著肚里。漫费思虑也。曾闻贞庵先生为寝郞时。不用陵官朔柴。此意甚好。以今人眼目。必以为打乖。在老兄虽微事。实有继述之美。须早为句当。毋随众因循善矣。佛岩弟未曾见之。不知有泉石之可临跂否。病如少间。欲真率一往。以纾幽郁。可得一会披襟于其间耶。不宣。

与闵元履

编辑

迷儿日间才讫中庸之课。使之往受离骚于老兄床下。非为剽窃文藻。利于功令也。盖欲其讴吟咏叹之间。识得其忠君爱国之至诚孤忠也。指授之际。反复致意于此如何。顾瞻世界。滔滔然头出头没于私意窠窟。好恶利害。只循一己之私。不复知有君臣之重。有时触动。自不能无勃勃于中者。要令儿少辈早读是书。庶几感发其天性民彝之善焉。噫。亦衰世之意。岂可与不知者道也。

答闵元履

编辑

去就何以为计耶。本事初虽微细。今则事端既露。因仍昧然。恐终涉苟且。然近世以弃官为重。大凡于官职。才有如此等事。率以方便为说。如欲直遂己志。又目之以打乖。滔滔皆然。耳惯目习。士大夫去就一节不讲久矣。居常慨惋于此也。所示去就之义。虽九分过而心有一分不安。则不如从其去者云云。未知谁某之论。而深觉其有味也。

答闵元履

编辑

近于病里。偶阅太极图通书。因迤逦更思向来往复。吾辈所见。纵似不差路脉。但影外模索。只是死法。终欠了己分上吃紧认验。以此每不快意耳。大抵此理。虽随事随物。而有大小精粗深浅高下之殊。其全体浑涵贯彻。充满天地。流行古今。虽高妙深远者。未尝不洋洋于日用动静庸言庸行之间。必也就此行著习察。积累多时。驯致融贯。然后推之万物。曲曲皆通。是岂悬想臆揣之可比哉。自顾虽或依俙知得此意。鼎器已亏。真是无可奈何。惟切愿贤者勉进竿头于桑楡之日。使此一脉正知见得。不坠于地。则岂不为斯道之幸耶。岁暮淹病。百虑俱虚。惟此一事有不能忘者。邂逅触发于翻阅之际。聊于座下吐露。庶有以相照也。

答闵元履

编辑

程子曰。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愚亦于性。欲如是看之。以通圣贤所指之义。以一诸家不齐之论。

窃谓此一段。意虽超诣。语欠曲折。或反起看者之惑耳。盖古人使字。未尝太拘。其曰心曰性曰情。互换用之。活络说去。不滞于一隅。至洛闽。始分析字义甚密。故后来儒士。类多得于言而不得其旨。所以有纷纭不齐也。然既分析言之。则心性字面目。不得不殊看。立说之际。亦恶可全不顾其面目耶。然则心者自是统性情底物事。指体指用而谓之心一者可也。若性与情自有一体一用之分。则性虽可以包情。恐不可太没其界分也。玆试取盛说。妄以愚意点缀曰以程子此言准之于性字。各究其所指。有即体而言用者。有即用而言体者。毕竟只此一性。如是看则庶可以通圣贤立言之旨。一诸家不齐之论云云。语或不偏。而意可以无滞耶。如有不当于理。还以见教如何。

答闵元履

编辑

前日签教大体甚当。故谨以盛意改下。而更阅前教所谓性与情自有一体一用之分。恐不可太没界分云者。意虽然矣。自其分而言之处。则界分固为截然。而至其统言之处。则如性善亦包乎情善。盖气质之性。固皆就发处言之。而本然之性。亦多兼已发意思。录中已言之矣。今欲曰性一也。而有专言其体者。有专指其用者。有即体而包用者。有举用而见体者。毕竟只此一性。如是看去。庶可以通圣贤立言之旨。一诸家不齐之论。未知以为如何。如天命之性。当属人生而静。专言其体者也。相近之性。感物以后。方指其用者也。孟子性善。必以其情之可以为善证之。所谓即体而包用者也。天下之言性故而已者。如水之下火之上。人之有是四端。而水火与人性之本体可识。则所谓举用而见体也。盖人生而静。气不用事。浑然中体。固无不善。而及夫气质用事之后。则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考之明道之语。可见以此四者。随时看得一性字旨意之所归。则不但三圣人及程朱大贤之论。各有攸当。虽于诸子之说。亦可以曲成而不遗矣。

日昨签禀。岂不知盛意之所在哉。然性情字义。自经程朱成训。劈划未发已发。分属体用。今人惯见于此。闻有以气质之性属诸发后。其不听莹者几希。此无他。拘滞于字义也。区区之欲将性字。各就体用当处。互看所指者。要不失地头面目。而自不害通贯。亦可使见者无缝罅之可议也。今承来教。以专指体。专指用。即体包用。举用包体四者。蔽天下之言性。如是则可以曲畅旁通而无馀蕴矣。比前说。益见其超诣完粹。而非愚昧之可及。敢不佩守。以资讲习耶。大抵诸说之纷纭。由于理气合一处。有所未尽晣者。言本然则只知掉脱气。而更不究虽天命之性。未尝离乎气。言气质则只知有不齐。而更不察此气之循理者。自无伤为本然也。是以判为两涂而不可相入。随语生解。割裂分碎。莫之会一也。虽以鹿门之有见于合一之妙。最为精深。顾其为说。不能疏观于体用一原。一向泥滞于字义象形之间。其论性。每每递下一级。就分殊。看得不离。其于一原。虽备例说去。无端的道破。而竟又牵拽于分殊有生之后。几无讨一原处。若然则必如南塘所谓超形气者而后。始可以语一原。安在其合一之义也。南塘之说。此丈尝所深斥。而细考其论性诸说。殆近乎以燕伐燕。诚未可知也。且此丈论心善言神。何不反隅于论性。以尽合一之妙。却乃和形气之粗者而言之。使形而上者。反局于形而下者。便失理之本色。而毕竟倚于主气。从古圣贤论性之旨。未知果能以此融会否也耶。恨不得一禀于其讲道之日也。

答闵元履

编辑

日前拜李庆州丈。见谕以四礼便览方谋入刊。而尚有未及梳洗处。欲须一二士友之见。裁择去取。成就完本后始役。当托老兄与国珍付签。要弟助其事。意甚勤挚。第念是书后出于备要。补缺订疏丧祭之礼。较颇详密。且冠婚二仪之幷编为一书。尤有裨于礼教。其印行于世。实为后学之幸。吾辈苟有可以相其役。则何敢惮劳。而顾此浅弊。素昧礼学。于是书亦尝临事取考。事过便掩置。虽知其有合商量者。未得从头理会。且年来放废于丧忧疾病。心地全然荒麁。虽闲漫寻数。亦不能耐烦。况考校商订之事。决知其难任。然倘得老兄国珍为之先。则或可随后而与闻。少效欲助之诚。未知盛意以为如何。业欲以此事仰禀。而缘冗未果。昨者盛教先及。玆奉布闻耳。又有小禀。弟家宗妇方持私丧。祭享主妇亚献之节。合有商量。而曾见贞庵集答止庵书。有既是丧馀之祀。则亦恐无未安之训。故忌祭则已据此行之。而来朔将行时享。时享与丧馀之祭有殊。素服行祀。终涉碍异。鄙见则时享主妇亚献之节。限私丧小期。权行倚阁。恐无不可。犹未敢自断。入思见教如何。

与闵元履

编辑

吾辈生老太平。逢此百罹。处变之道。实无所讲。以是益思亲胜已。而邈乎难攀。向风驰情。奚徒为离索之苦也。顾瞻世界。伏莽之忧。实不知在于何处。而西土特已乱耳。苏氏有云将乱之忧。甚于已乱。不可以目前无事为安。须先着眼于一县之人物。且深究人和之道。庶几可为临急得力耶。

答闵元履

编辑

哀疚丧心。疾病乘之。索然无复生人意想。惟于宛转呻喟之际。时思卄馀年隔巷游从之迹。不禁中心之惆怅也。向来两度手疏。长弟承拜。稍豁此阻积恋郁。迩来屏废笔砚。亲知间往复礼数。一切担阁。于执事岂用此例。而亦未免因循。且所居僻左。讨便未易。汔玆阙然稽谢。此心歉怅。不啻如物在喉。天时向热。伏惟侍外视政。神劳增重。官民渐孚。讼简事稀。有占毕之趣否。凡百悬注。殆发于寤寐也。煕常视息未泯。日月其遒。攀号靡逮。此何人斯。乡计诚以孤露之后。无赖于京居。且有先人小筑于佛岩山下。窃有平日准拟于胸中。而自知荏弱。凡遇事初。欲宛转成就者。毕竟因循乃尔。故今番此计。巧值西警。虽知迹涉非时。若复荏苒而失可去之机。馀生无几。恐无可成之日。不得已径情直行。不顾傍人讥谤。如或以此有深非之者。亦所不辞也。但此地别无可取。去两官路稍远。近京而僻奥极矣。居民只知服力南亩。不知有他。村俗颇不薄。此稍可意耳。自念生老市井之踪。遽作野外闲汉。政好收拾已放之心。少酬宿昔之志。而第冬春间所经历。决非人理之可堪。今则境迁事定。始可以随分自检。而病已痼矣。形脱神凋。心血俱耗。痰火乘虚潮升。怔忡昏眩。若不得顷刻支接。如是者日再三。而其外乖证之见。有难殚数。其何能久。顾此险衅。四遭巨创。再哭同气。至今延活。亦云顽矣。夜昼之理。只得任之。但虚度此生。无归见父兄师友之颜。奈何奈何。金公清夫。遽作九原。实关吾党运气。恸悼何言。况如执事。以屡世契谊。兼有丽泽之义。又作何怀耶。盛诔文字。荷此投示。良感不外。夙昔相与之深。可以得之于斯篇。披读之馀。不觉感叹欲涕。李丈已矣。清夫继逝。坠緖茫茫。更有何人扶接一脉种子耶。思之痛苦。此时期望于吾执事者。不得不深切。愿勿以朱墨自困。竖拔其精神。激昂其志气。任重勇迈。勉究大业。使斯文终有赖焉。淹病垂死。独此一念。耿耿在中。临纸宣露。庶几神会也。

答闵元履

编辑

示谕追禫行废。当初区区之见。引过期不祭之文者。政如今日盛指。其后更思。则废之终恐未稳。而迩来病气缠裹。床头书籍。不能唯意考检。向书只陈臆说。未得细复曲折。有此更询。玆始考出先辈议论之及于当行者数条以呈。览详如何。盖均是退祥追服。与有故不同。有故退祥者。丧期实数已满。而特为有故而退。故若过禫之本月。固当以过期论矣。追服退祥者。丧期实数虽满而犹未满也。练祥禫。既是一串事。则练祥迭退。而独于禫。以过期废之。岂不斑驳之甚乎。纵未见经据。揆以礼意事理。俱似可行。故向有所委禀者。窃欲其更商也。

答闵元履

编辑

背夏徂冬。贻阻此久。聚散数也。幷与嗣音而阔焉。憧憧溯念。只劳心曲。匪意辱帖。传自城里。忙手披展。始审色忧间经非细。美痾亦颇为苦。追用㤝悸。旋喜其次第就平也。信后凄凛。侍奉视篆。对时加毖。俭岁民忧。不至妨于调养否。煕常顽忍之生。忽焉三载。丧终而筵撤。鲜民之痛。于斯为极矣。𫖯仰摧霣。尚何言哉。书末多少示教。不觉有触感于中矣。尚记童年在先兄床下。每语以未老。诛茅于山水佳处。陪侍几杖。且得数三同志。结邻不孤。为人生大欢喜事。先兄笑谓痴想。然亦不无准拟于异日者。其后人事变嬗。饱经悲欢。而形拘势掣。遂作市井之民。居然老已及之。有时回薄。自不禁怅然也。逮年来祸故之后。此生孤露。靡所依怙。京华旧里。无心复处。率意妄动。便是漂漂到此。此亦非以有所惬适也。只为屋子昔日所结构。而间架仅足容家率故耳。实非久长之计。亦无事力可以拣择之他。虽已再阅寒暑。自来险衅。积伤于丧威。今番草土。癃羸枯落。较旧忒甚。自知馀日苦短。正是首丘时节。楸乡既无屋舍可以庇身。则聊淹于此。而此距两处亲山。地步稍左。每于岁时展省之馀。筋骸已不如前日。甚觉费力。砥骊名胜。虽是宿昔之所翘想。不徒计拙难办。省路愈远。此事政难处矣。仍念向来国珍数遭来过。为言早晩解绂。欲问舍于此地近处。聊为迟暮相依之计。此言类非出于一时偶然者。执事纵云东郊非可居之地。以吾两人之故。黾勉卜邻。杖屦往还。随分讲讨。虽无水光山色之胜。会心之相从。可以乐而忘忧。缺陷世界。岂有十全之美。惟此亦足为馀生之幸。幸试思之如何。安洞丧期已阕。殊切怆伤。允也竟不得挈来授课。少试钳锤。幽明之间。孤负多矣。以此愈不自快于心。惟几执事之北还。可以随处照管。俾免走作耳。不宣。

答沈子纯文永

编辑

孟子道性善章疑义。猥蒙俯询。略效瞽说。即辱覆教。殚悉谆复。必欲开晓愚昧。意至厚也。第有不相喩者。请更陈愚见而求教可乎。孟子之世。利欲充塞。人不知人性之本善。虽有质美如滕文者。无由识得此理。将安所资而为善乎。故孟子初见滕文之时。先以性善之说开发之。使之觉斯理也。而称尧舜而实之。使之信斯言也。若不觉斯而信斯。则虽欲为善而下学圣之工。实末由也。此孟子所以谆谆于此也。故愚窃谓此章所以称尧舜者。乃所以证明人性之善。与尧舜同之理。而学尧舜之工。则自在这后面。而终非此章主意也。盖性同而气异。此章性云者。岂非就本然脱却气。专以善一边言者耶。故朱子亦依本文立言之旨。而舍气为训。若以来谕所谓气禀拘之者推说。则其义固似周全。而其所谓气禀者。岂非有万不齐者乎。今以有万不齐者。突然泥训于说本然之大同处。愚未知其可也。且独言气质。犹可该物欲。独言物欲。不可该气质。此理之固然也。今不举可该物欲之气质。而只举不可该气质之物欲。岂无以也。反复详认于此。其义自可晓然矣。夫气质物欲。虽相为终始。自其分而言之。物欲自外而贼其性者也。气质由内而蔽其性者也。自其说工夫言。则气质固不可偏废。自其说本然之大同言。则气质亦不必泥说。故此注所以只举物欲而略略提说。以见众人所以失之之由而已。农翁所云从分金秤上秤来者。政谓此等训释也。若夫所引诸说。富矣博矣。皆所以证明当兼言气质之由。虽可谓周匝。然凡看经书。先取本文。寻求立言之旨。徐取诸说而参之。庶不失先后之序而得其真个正义。若于本文。不深体察。径事旁引博据。鲜有得其真者。而假使引据皆当。要之不如于本文。体认得之之为约也。朱子曰。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乱义理之正脉。来谕所引。恐未免为支蔓穿穴。聊此诵而奉勉耳。

答赵国珍,沈子纯。

编辑

国珍曰盖孟子。何尝有混淆之嫌哉。

气质与性。同赋于有生之初。而孟子道性善之际。已自故为掉了物欲横生于有知之后。地头便在下面。而初无关于说本然之旨。故集注不须言。故为掉了底气质。而众人所以失之之由。亦不可全没其实。故只举在下面之物欲以示之。故愚尝曰此章若主论性理全体。则集注当言气质以补阙遗。如公都子曰章之注矣。引张子程子说。发明气之禀。若主言复性工夫。则幷举气质。以示用工处。如大学明德之注矣。气质物欲。两下对说。此章则专以当时利欲滔滔。人不识性善。故急于晓性本善之理而已也。是以集注亦但随文训义。其云众人汩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而能充其性者。直指其理与欲相消长者说耳。今也不究乎此。欲尽举所谓异者而混说之。谓之生辉于性善。愚见其反没精彩而未知生辉于何处也。若愚所云混淆者。非谓理气相混也。其不杂气之旨。恐不能别白。此虽训诂间小义。详略疏密之际。曲有情意。岂可混视而无别乎。且子纯之言曰。物欲上面包气质。又曰。私欲里面。气质自在。以理推之。亦尚如此。而既曰上面里面。则是乃推说也。已非当下见在之义。盍先着眼于只举物欲之文。看得不幷举气质之旨。相须并因之义。姑舍之属后面理会也。苟如是则义理自可精约且尽矣。若徒嫌气质之遗阙。必欲汲汲看气质于物欲上而推说太过。更不体量不幷举之义。则虽曰周备。其于合下本旨。无乃近于朱子所谓劫持缚束而左右之者耶。

子纯曰气质者。根柢又不须言也。

气质物欲地头既别。气质禀于有生之初。物欲生于有知之后。名目自殊。气质。昏明强弱之谓。物欲。食色荣利之谓。非如影响之于形声。举本而末自该者。又非如四端之于四性。举用而体自见者也。故气禀之拘。物欲之诱。其所以害夫良性者。亦各异致。大学章句曰。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如可相该。则必不如是为训。二者之分。有不可混焉。及其末流也。气质之拘。因物欲而益著。物欲之诱。须气质而益肆。相须幷因。互为终始。而性善熄矣。今见其互为终始者。而遂谓之举本而末该。如影响之于形声。见其相须并因者。而遂谓之举用而体见。如四端之于四性。有若一物而二名。有若体在此而用在彼。则乌乎可也。地头既别。名目自殊也。故学者交致矫揉克去之工。气质化时。人欲自消。人欲消处。气质亦化。然有是气质之偏而后。方有是物欲之汩也。故学者虽交致其工。而工夫本领。殊在于变化气质上。愚之前书所云气质犹可该物欲。物欲不可该气质者。职以此也。国珍之言曰。物欲是气质作用。气质是物欲根柢。譬如性情之为体用也。若以物欲之生于气质。唤气质为物欲根柢。犹可也。气质作用。不专于物欲。则岂可专以物欲当气质之用。而有若元来体用看乎。子纯之言曰。独言物欲。气质自该。独言气质。物欲自该。夫既非一物。则或有可该处。或有不必该处。岂可谓才说此。彼便自该。离之不得乎。盖详两贤者之言于气质物欲。过不分别。猥酿而牵合。致此许多葛藤。玆更就来纸。略加条辨如此。若有不中。愿勿悭裁喩焉。

签论沈子纯正心说

编辑

正心之义。主动而该静。何谓主动也。以工夫之主乎动也。何谓该静也。以收效之该乎静也。真体之地。固无得失之可议。及夫事物之来。或不能无失。则始有正之之工。故曰工主乎动。感应之际。正其有所之病。用之所行。辄皆中节。则鉴空衡平之体。自得其正。故曰效该乎静。今也子纯以留滞期待属之静。以偏重属之动。此殆于传文。无可讨静处。故有此强分之论。然才留滞期待。则便属已发。或问所谓应之既或不能无失。即偏重之病。又不能不与俱往。即留待之病。于此尤可见其均是动也。且正心固自统体用。盍于在正其心一句上。看得包静之义。必欲于用上用工处。分看动静何也。高明之见。似原于南塘。故敢取南塘说。有所卞说。极涉僭妄。幸恕察之。

有所与不得其正心不在焉。不可分各项事。到三不乃身不修之事。章句所谓无以检其身。南塘以有所属体上病痛。才有所。便属动上事。以不得其正属用上病痛。以不存为体上病痛之害。心之存亡。岂可但言于静体之地乎。以三不为用上病痛之害。此章释正心修身而三不。已涉事为。故章句属之修身。骤看。虽似有条理。细绎。窃恐安排假借。反晦传者之旨也。盖才有所。则便不得其正。岂有所之外。更别有不得其正之病哉。才不得其正。则心便不存。岂不得其正之外。更别有不存之病哉。故此章病痛在于有所。工夫亦在于有所。然则以此章为用上工夫。而及其收效也。体亦以立。庶乎可也。

一有之则便是欲此欲字。乃感物而动。性之欲之欲。非人欲之欲也。动情胜。非欲动情胜之后。始有不得其正之病也。南塘分层节看。窃恐未然。

大抵诚意而有正心者。以其意之计较商度者。虽实有善而真无恶。其心与物接之时。不加察焉。则情之直发萌动者。难保其皆中节。故诚意而又有正心也。正心而有修身者。以其情之直发萌动者。虽敬而直之。其身与物接之时。不加察焉。则情之发用所向处。亦难保其皆当理。故正心而又有修身也。此可见其功夫次序之始终深浅。自有条理。而南塘不察乎此。以诚意为意上工夫。修身为情上工夫。以正心当未发之体。排比虽密。位置虽精。愚未知合下正义果如此耶。且以此章章句之敬直。或问之操存。为涵养操存之工。以为此章主静之明证。若溯考乎或问之说。则可知涵养操存之不专为此章工夫也。其曰方其幼也。不习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基本也。则涵养操存之工。先乎大学。而固已为小学之功矣。其曰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则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咸须于敬。而涵养操存之工。亦无乎不在矣。非敢曰此章了无存养一段工夫也。然若谓敬直操存之说。独见于此章。而主张太过。偏属之静一边。有若中庸之戒惧。周子之主静。则纵使义理分外精密。恐终非传者之旨。而无或近于朱夫子所谓以己意说道理耶。此非区区之创见。所闻乎先兄者如此耳。

与赵国珍,沈子纯。

编辑

一雨三月。故老亦云罕觏。不审此时。佥履均佳否。瞻溯耿耿。讲义诸条。有可更商。以签略贡愚见。自视浅陋。安知皆无悖耶。惟在明鉴去取耳。煕常自哭鸰原。久不为讲论事。零碎知见。太半遗忘。而思索路径。亦从以茅塞。赖近日贤辈发难叩问。得以寻理旧思。受赐良多。甚幸甚幸。然本领不立。观理未熟。却为他缠缴拘牵。劳攘烦挠。无复近似于古人所谓从容嘿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意象之表者。如是而其可望有实益乎。正欲从事于吕东莱涵养多于讲论一句语。要先收敛向里。以固根基。且于日间。事亲从兄。随地体究。庶可成熟道理尔。未知贤辈以为如何也。不宣。

答沈子纯

编辑

曩承面谕。以为圃隐终有未尽。不可入于东儒师友录。于鄙意深所未晓。而卒卒不能罄陈愚见。殊自耿耿在心。玆被长简俯询。因此反复可乎。来谕所谓谈经论礼则宗乎紫阳。斥夷尊华则法乎春秋。尽瘁似武侯。殉节如文山。此数句。道尽圃隐本末始终。殆无馀蕴矣。儒者之事。亦若是而已。外是岂别有他道可以儒称乎哉。至于进退之义。则来谕所谓隐忍欲有所为者。可谓获此老心事。就使古之圣贤生此世而值此会。恐无以易斯义者矣。若其处辛禑之事。则不能无后人之惑。然迹此老平生。岂随时投合。苟然于去就之际者哉。是必有精义于其间。然其时之事。有不可详。亦有不敢详者。则只当认其心之至诚恻怛。其迹则传疑而勿论。以俟后世可也。至于学问之功。文献缺亡。无从以考焉。虽未知果能博约两尽。体用全备。然国初诸公之见而知之者。莫不推之为儒宗。至谓之讲论横说竖说。可知其平日以儒道自任。而特其緖论无传耳。然乘丽末昏乱之馀。用夷变华。倡道辟异。我朝人文之朗。渊源之盛。实自此老而肇焉。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功又安可诬也。如以道之未大成。不可谓儒者。则窃恐我朝先正诸贤。惟静,退,栗,尤。斯最为盛。而虽不敢妄有轩轾。窃以姿品气象䂓模力量。比之宋朝诸贤。犹有不能无逊。故愚尝谓我朝先正之于宋朝诸贤。犹宋朝诸贤之于孔门群哲。大小铢两之分。有不可讳矣。今若以圃老。置之伊洛渊源之列。伦拟于周,程,张,朱。则固有所不敢知也。置之东儒师友之中。比并于静退栗尤。则岂有汰滥之讥哉。董仲舒,诸葛武侯,韩文公。虽不列于传道之功。或以言语。或以气象而儒称焉。况此老于我朝。实有继开之功。则栗翁所论。乃是责备之意。而后儒或有苛论于无过之地。诚可骇也。今若序列我东诸贤。而若不推本溯源。以及此老。则是厚受其惠而没其功也。其可乎。朴南溪所辑师友录。全无去取。不成体裁。不足以传后也。固知高明有见于此。欲主精严而有是论。然未免失之太快。非但矫枉过直矣。苟欲删繁而就约。则当去薛崔安禹诸公。而断自圃隐托始。以章其开端启键之功。端的在斯。则体段得矣。乃可以无憾于是书也。未知盛意以为如何。幸有以更教之也。

与沈子纯

编辑

职名去就。未知何居。想已有定筹而不得详承。殊为闷郁。吾辈杜门跧蛰。以至白纷。一朝欲出而驱策驰骤于仕宦之涂。其意思之阑珊。周旋之龃龉。不待人嗤骂。而已自退缩矣。然座下亦世禄之裔也。虽无奉檄之地。既无可辞之义。则但当一出试可。如终有强不得者。见难而止。亦是一道也。若煕之筮仕。异于座下。非生进而猥玷洗马。初仕者。系是格外。而由于荐目。则决非愚分之所安。虽被朝家之敦迫。抵罪自划。向后荏弱出脚。俱缘不获已。而实非初志。故其后职名虽改。每有不自快于心者。且禄仕者。为养也为贫也。煕也家受大夫之禄。养与贫也。义无所当。所以决弃而不能自住也。不佞之弃官。其不甚无据如此。情外之诮。犹不胜譐沓。况座下义无必辞。贫可以仕而遽尔弃之。则一世讥讪。将四面而至矣。此亦不可以外至者而不反省也。曩时面讨。已知雅意所存。近日传说之入耳者。异乎吾所知。而或有谓不佞曾弃官。故劝座下不仕。不佞与座下虽臭味不遐。至于官职去就。当视所值之如何。岂可苟同耶。聒聒之言。不能无市虎之惑。聊玆奉叩。未知或更有商量于去就之意。以致此傍人之点检耶。因此思之。听松之除官辄谢。谢而辄弃。谢乃拜君之恩也。弃是守吾之志也。其出处之雍容不迫。真可谓洁不乱伦。贞不绝俗。百世之下。令人感叹也。未知座下尝以此老出处为如何耶。

与沈子纯

编辑

窃谓程子之书。文简而旨奥。朱子之书。辞达而意足。苟欲注以释之。程书当先于朱书。而朱书则刱自退溪记疑之书。以汔于今。几至十数家。程书自先辈未闻有箚注者。不知何故也。无乃以朱子后程子。苟于朱子之书。义理焕然。则无容别注于程子之书耶。抑朱子大有功于经传。泽流万世。先辈之竭诚于注其书者。亦出于崇德报功之意乎。往年与国珍共讲程书也。相与说此事。遂各疏所疑。将以参互相订。裒为一书。虽不可与四方共之。欲藏以为吾辈晩暮寻绎之资也。巧为疾病挠夺。强及半稿而已之。乃托座下。正其差谬。补其阙漏而续成之。其后十数年间。国珍游宦在外之日多。座下与煕常丧忧稠仍。煕常又尝往来省侍于岭海之间。志阑意珊。不复相聚讲讨。如曩日之为。此事亦随而忘置久矣。向来座下语间及之。始知其草稿尚留在贵案。而回首殊茫然也。旧时用意之勤。更欲见其面目。人来投示如何。因此而有所欲奉闻者。夫程朱之书。继往开来。建天地质鬼神而不悖不疑。学者所以尊信而奉持之者。固当与六经无间。然第欲其句解字释。如六经笺注之为。则体段有不侔矣。退陶之记疑。本既疏略。又止于节要之书。尤翁之箚疑。举大全无论紧慢精粗。逐处注释。极其浩穰。窃恐或涉于过当。而况继箚疑而作者。注上生注。脚上生脚。愈出愈多。支离汗漫。所致力者。类皆在于文字之出处。考据之得失。毕竟成就得夸多务博。了无补于朴实头工夫。尚何益之有哉。窃尝思之。不必若是随文差排。备例解说。只拣得大义之所系。微言之未阐者。沉潜反复。硏究讲明。到得泯然默契。始以文字发其肯綮。俾不晦坠而已。亦不必尽底竭蕴。可使后来读者。有用心理会之地。自作辛苦家计也。且从上圣贤言语。皆不得已也。是以简而不多。然舜之言。却多于尧。孟子之言。却多于孔子。降自程朱。其言盈溢简册。又不啻多于孔孟。盖世级愈下。道术易差。后贤之言。滋多于前圣者。时使之然。是亦不得已也。故后世学者。苟有明道之志。凡于讲论训说之际。深体不得已之旨。须要言常不足而意常有馀。使后人有可继也。记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哉言乎。今座下于程书。如欲卒成其草稿。其理趣精蕴处。先着眼目。其小小字句文义。虽略之可也。谬见如此。未知盛意云何。

答沈子纯

编辑

顷承示谕。深疑农岩四端七情说。中人以下。其气多浊少清。及顽愚甚者。方寸之内。浊气充塞。岂复有一分清明之气数段语。实有妨于此心本明之体。窃谓高明殆未及致详其语意而有是疑耳。夫是气也。乃指魂魄五脏百体之气。即朱子所谓其通也不能无清浊之异。其正也不能无美恶之殊者。非直指此气本体圣凡一致处。若栗翁清气之发。浊气之发云者。亦指此气。而皆就气机发动处。见其不齐之端也。何独于农岩疑之乎。若以方寸之内四字为可疑。则又有不然者。盖顽恶之平日所为无道。质拘欲蔽。反复相因。而气之浊者。日益深固。无复有一分清者。此亦从发后而言之也。则虽云方寸不干本体。岂可以此遽疑其指本体耶。故愚尝谓人之魂魄五脏百骸之身。有此气则有此气之本体。即所谓体物而不可遗者。然惟其统会纲纪。专在于方寸空通之地。故此气本体之全。即可于方寸而见之。不可直以方寸为本体也。今欲以方寸内外。区别本体与气质者。恐终拘泥于形体。而此气本然之妙。尚有多少未尽晣者。于此苟能体认出来。自可不言而喩也。大抵四端七情。退陶剖析太过。遂成二歧之病。栗谷之以气发理乘。统言于四七作为一涂者。可谓直截明透。但其所谓善者清气之发。恶者浊气之发云云。只从善恶大分而为说。犹未免少疏。农岩有见于此。以为大槩人心善恶之分。皆因乎气。而其端有三焉。本来禀赋一也。随时清浊二也。所感轻重三也。以此三者。参互而曲畅之。其义尽矣。此愚所谓有发于栗翁言外之旨。而较却精密也。然本来禀赋。清浊定分也。随时清浊。发动气机也。栗翁之说。虽说定分。苟善观之。庶可以包此二者。而所差欠者。所感轻重之义耳。鄙见如此。若有未当于理者。愿不悭开示也。

答沈子纯

编辑

同城贻阻。尚觉耿耿。居然关河之别。已经岁矣。每思至。辄诵及此同衰暮。非复别离时之句。而为之黯然作恶。匪意手帖先辱。拜承比暄。政履迪裕。慰愉之极。如奉英眄也。贤者读书人也。何忧乎宰一县。下车既久。未知民与官渐次相孚。有可以验理事一致者否。第求助之谕。顾此平生杜蛰。不娴一切世务。愧无以仰塞勤意。曷不以此谘询于如国珍经历来者耶。然尝窃覸交际䜩谈之间。温厚慈谅之意胜。而欠了刚果分数。以斯为政。无或惠有馀而威不足也欤。此在高明分上。想已有省悟而矫勉。恐无待乎不逮之言。爱助之切。漫此布愚耳。煕常省墓归来。触冒添感。宿疾乘剧。见方喟呻㱡㱡。寻常占毕。亦不得措意。殊无以自聊也。馀非寸纸可既。惟冀随时珍护。

答沈子纯

编辑

鹿门论理诸说。俱是精义所系。实非愚昧可及也。然寻常不能无疑。妄欲思其会通。而未得其说。则不胜其愤悱。向来面论。窃喜其有相发也。玆又申叩。敢不披露而求教乎。盖其言曰。以分殊为气质之性。则所谓一原之为本然。其空虚不可率。又曰。若以分殊为可率之性。则气质之性。亦可率乎。窃详此语是只知气质之当属发后。而不知分殊之亦可属发后。只知一原之为本然。而不知气质之循理者。亦可谓本然也。盖曰一原。曰分殊。曰本然。曰气质。只是一性。由体之一而谓之一原。由用之分而谓之分殊。由静之真而谓之本然。由动之变而谓之气质。静与体同一地头。动与用同一地头。一与真。主理而言。分与变。主气而言。静体之地。未尝无气。气未用事。故以理为主。动用之地。未尝无理。发用是气。故以气为主矣。然发用虽是气也。苟能循理。则亦岂非天命之本然耶。故所谓率性之道。政指此为言。以明道之本于性已矣。朱子尝云率不是用力字。实所以发明此义。而今曰空虚不率者。殆其未考乎此。而硬看率字。有是疑耳。大抵性与命对。则性为分殊。命为一原。道与性对。则道为分殊。性为一原。教与道对。则教为分殊。道为一原。此乃自然之机。不易之理也。鹿门索性。主气说理。故于人物道异。常有一膜之隔。而看得分殊重。每欲以道之分殊。验性之分殊。以证其异。独不可以性之一原。验道之一原。以证其同耶。要之命与性与道。虽有在天在物动静体用之殊。其为理则一。而气为之错综经纬。随地分合。而通局之情可见也。苟能一扫多少安排。惟将动静二字。入心思议。体贴出来。则性理原头。庶几推求。而从上圣贤许多论性之旨。亦可由此会通也。然此事实未可以髣髴见得而易于言矣。农翁所谓积一二十年洗心之功而得之者。信乎其可思也。

答沈子纯

编辑

有人适室无子。妾有二子。拟立其第一子承适。其妾死则将承适者固当服缌。而其弟服何服耶。适母在则似亦当压屈。未知如何。

丧服缌章。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疏云父死庶子承后。为其母缌。传又云有死于宫中者。则为之三月不举祭。因是以服缌也。由是观之。父死然后承其重而为宗庙主。始可以服其母缌。父在则不成为承后。岂可遽以将承适而服缌耶。盖妾子为其母。父在则既以至尊屈。虽使适母在者。家无二尊。不可再屈。无论第一子与第二子。俱服父在母丧之期制。恐为得礼之正。若记所谓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除之。即指诸侯妾子权制此服者。恐不可比例矣。

答沈子纯

编辑

见谕南塘过处。不徒在于记闻录也。同异考。殆尤甚焉。记闻录。只藉其师说。同异考。其意欲援朱子说。以立己见。而其论初晩同异得失之际。多犯手势。有掩不得处。莫逃于具眼之见。极令人惶恐也。然斯翁岂遽有是心哉。但圣贤立言垂训。乃公天下之心。始不能深体此心。一向以私意求之。遂至于此而不自知耳。凡有志此事而偏守己说。不求义理之所安者。其可以鉴矣。曾闻福州姜寝郞始焕。于朱子书。有专门之功。尝取此书。逐段辨正。而极其详核。有一部成书。恨未得见之也。

答金城甫宗善

编辑

向书拜悉盛功方在编书。蔼然求助之意。至及于空疏如煕者。煕何能尔。其不几于借听于聋乎。徒辱眷厚。不获仰承至意。不胜悚赧。第念是书。肇自玄石编录。而曩者煕亦一披览。尽是我国文献之不可阙者。尚恨其师友之序列者。都不取裁。文字之编载者。亦无体要。只是草刱耳。恐不得为不易之定书。若其续编所载。又出其门人之手。尤为淆乱。不可以遗示来后也。今高明苟能因是而洗栉润色之。克为成书。使我东群儒贤之德之功。秩然可征。则岂非斯书之幸耶。然编书者。即述之事。而其难不在著书之下。实不可卒卒为也。亦不可独任己见。愿询谘有道。渐磨成就。无底有悔焉。区区之望也。斯役也。煕虽无可以仰助。而窃尝所耿耿者。玆用𫌨缕不裁。殊悚僭也。

答金城甫

编辑

曩书悉暴寡陋不足与闻斯役。犹不见谅。又辱手教。意愈郑重勤挚。有不敢自外。略贡愚见。以备财采焉。窃计斯书也。宜有源流之别。若其师道所在。当为源矣。门生游从。为其流矣。于其流也。或可滥觞而广载。于其源也。不可不兢兢而致慎。此乃斯书之体裁也。于此一失。可以已矣。昔朱夫子述伊洛渊源录也。弟子之林。则虽邢恕之悖戾。且收录以寓鉴戒之意。至于四先生之列。则虽以康节之命世高儒。犹不得厕于其间者。以其门路德学。犹有间乎四先生也。其拣抡之严。有如是矣。为斯书者。苟取法于此。可以无憾。而若一以从祀诸贤叙列。则实有太滥之患。若欲取舍于其间。则又非后生末学所可遽为也。愚所谓难莫难者此也。然诚能于斯。勘定得当。至于文字载录之繁复。门人游从所系之失实。自可渐磨就緖。非所忧也。

答朴汝玄宗圭

编辑

子妇题主。以亡室亡子准之。则当书以亡子妇。而遂庵之论。去亡字而称子妇某氏。玄石之论。去子字而称亡妇。未知何说为得耶。

子妇题主之忌连书亡字于子字。乃区区之俗情也。遂庵之去亡字而只称子妇。似欠峻正。玄石之去子字而只称亡妇。妇既妻之称。则虽古有冢妇介妇之称。无冢介字而只书亡妇。恐终涉嫌文而不可从矣。然所谓父在父为主据礼。则惟长子长妇洎庶子庶妇之无后者。今尊家所值。既是支子异宫之礼。则不必舅为主。使其夫主之。实合礼意矣。

答朴汝玄

编辑

家儿猥占科名。到门似在延庆墓小期后。而臣庶既除衰。举世服吉。则音乐亦无所拘耶。

储宫练祭之后。群下虽已除服。礼父有服。子不与于乐。以此推之。则君亲虽有恩义之别。至尊尚持斩制。臣民岂可以服吉而遽举音乐耶。愚见如此。故昨有一新恩来问。以停乐为是答之矣。

与尹命汝永厚

编辑

煕常从仁乡士友。讲服隽誉久矣。而衰疾坯蛰。无缘际会。辄以为恨。比因德院讲事。声闻益密。如将朝暮遇焉。每拟一遭进身。与共周旋于讲诵樽俎之间。兼遂宿昔识荆之愿也。年来私家丧威荐酷。朽肠摧剥。生理都尽。此计因以谬悠。尤庸向风慨喟。匪意执事先以书辱贶。礼意甚厚。奖饰过隆。顾此浅弊。何以堪之。竦厉之馀。继以愧恐也。第其过执㧑谦。引辞讲任。不觉愕尔失图。噫。近来士林凋丧。儒风陵夷。而吾乡尤甚。故寻常惋叹。不能一日忘于怀也。曩院儒猥以讲事相托。自惟绵薄。亦岂有毫分及人之仁。窃谓此乃吾乡丕变之一机会。则因势利导。尚有可为。妄不自揆。遽然冒当。而遥管其事于百里之外者。已甚龃龉。鞭影莫及。鼓作无术。惟其倡率诱掖之功。不能不仰成于一乡之老成。积以年岁。渐次进就。而伫观厥究。实是区区苦衷所在。则庶几同声之地。终始乐闻而相助。不谓犹有所未孚。致使执事先自引退。若是之勤。欲一向相迫也。则有所不敢。欲遽仰副也。则此事从知无幸。不佞亦行自去矣。所可惜者。旷世初举。辛勤倡始未一周。而又复泮涣。若非人力之所可为也。奈何奈何。伏惟春殷。起居珍卫。煕常病随齿加。刀圭为命。眼前残书。一掩不开。只自循顾而疚悼耳。千万不宣。

答沈天老弘模

编辑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于和必下皆字。然则四者无不中节。然后方谓之和。而一事之能中节。不可为和耶。且一时之中节。不可谓和。而一生之间。无不中节。然后方谓之和耶。愚意一事一时之中节。不害为一事一时之和。然而其必下皆字。恐有不易之定理。愿闻之。

未发之体。固无得失之可言。已发之后。始可论中节与不中节。故所以下皆字于其间耶。且和有全体之和。有事事上和。一事一时之中节。虽不害为和。谓之全体之和则未也。譬如日月至焉之仁。不可不谓之仁。亦不可谓全体之仁也。然则四者无不中节。然后始可谓全体之和。而作对于大本之中。皆字。实发其义欤。

朱子曰。叔京云能存其心。是之谓敬。而某以为惟敬所以能存其心。见续集答季通书。窃谓敬不可以徒为。必也存得此心。乃为敬。故先儒论敬曰其心收敛。不容一物。又有所谓常惺惺法。则叔京之言。不见其为不可。朱子乃严斥之。至争论两日。盖其存心为敬与敬以存心。一非一是之不容易者。必有微意。幸赐剖教。

何叔京所谓能存其心。是之谓敬。此便存心是一事。敬是一事。心与敬为二也。朱子所谓惟敬所以存心。是敬与心为一也。惟字所以字当着眼。此其所以异也。而引而不发。其争论之意。诚有未易晓者。然以朱子论敬诸说参之。庶乎可推而知已。朱子尝曰。以敬为主则内外肃然。不忘不助而心自存。不知以敬为主而欲存心。则不免将一个心。把捉一个心。外面未有一事时。里面已是三头两緖。不胜其扰扰矣。就使实能把捉得住。只此已是大病。况未必真能把捉得住乎。观此则可以知叔京之差处矣。又尝曰。人只是要求放心。何者为心。只是个敬。人才敬时。这心便在身上了。又曰。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观此则惟敬所以存心之旨。可以知矣。若所谓收敛不容一物。常惺惺者。亦皆直指主敬而心便如此云尔。非如叔京之先有意于存心也。大抵敬之一字。实为圣学之本领。而秦汉以来。无人识得此义。所以千五百年。真儒不作也。至程子。始剔出于经传之中。极意发挥。指示学者。如昏衢之日星。朱子继之。竭其两端。益详且切。无异耳提而面命。然后来儒者。犹有未能得其要而入。安排把捉。色庄内荏。正与助之。种种丑差。率皆由于不能深认于敬为心主而内外之不可相离也。学问之工。岂可以易言哉。近看语类。得一段语。有曰操则存。舍则亡。只在操舍两字之间。要之只消一个操字到紧要。全不消许多文字言语。若此意成熟。虽操字。亦不须用。窃深有味乎斯言。而辄为之三复。顾既无能自用其力。聊为贤者诵之。

程子曰。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冲漠。或以为单就静上说。或以为兼动静说。此义平日积思而未能明辨者。愿下一转语。

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窃详程子立言之意。则只是要见夫用之所行。即体之所具。而一理通贯。无动静先后也。此以流行言也。然苟以对待言之。则自有其分。冲漠属静。万象属动。不可以相混矣。朱子答吕子约书。以冲漠无眹万象森罗。分属于形而上下者。岂非以对待言者耶。又云须看得只此当然之理冲漠无眹。非此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漠无眹也。此又以通贯者为说也。从上圣贤论理。随地异指。随人异答。各有精义。而亦未始不相通。必也先着眼于立言本旨。辨其地头而活络看去。乃不失正义。不可执言迷旨而滞于一隅。亦不可互相假借而牵合成说也。若其或单或兼之异见而莫之相通。正由于始之不能疏观。各执一偏。硬说不已。增枝添叶。屈曲缠绕。至使先贤立言之旨。反归于晦乱。可胜痛哉。

答沈天老

编辑

理通气局。今夫理堕在气中。便已偏了。如木之性仁。金之性义。合下只有一性。但离了木金之气而单指其理。则理无彼此。仁亦一太极。义亦一太极。此一说也。理虽堕在气中。性未尝偏。所以偏者。特在于发用处。如虎狼之仁。蜂蚁之义。只可于发用上见之。而五常之全。自在于中。不待离气而言。此一说也。未知何以看得为稳耶。

理虽堕在气中。未发而气未用事。则乌由见其偏。只是一原。所谓理通也。已发而气已用事。则各随其气。分殊形焉。所谓气局也。然气局非无理也。理通非离气也。特所主而言者。以动静体用。在主理主气之异耳。故即分殊而一原存焉。朱子所谓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者是也。一物分殊。气之局也。太极一原。理之通也。即一原而分殊具焉。程子所谓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者是也。冲漠一原。理之通也。万象分殊。气之局也。盖理气均是一本。混融无间。不可以离也。混融之中。自有形而上下之分。一真一灵。又不可以杂也。其谓不离不杂者。乃所以形容难言之妙而已。非判理气而二之也。倘如盛谕上段说。则理与气自为可离之物。性与太极。却有阔狭之殊。从古圣贤论性之旨。岂如是之支离破碎也耶。若下段所谓虎狼之仁。蜂蚁之义。只可于发用上言之。五常之全。自在于其中。不待离气而言者。恐为得之也。

气拘欲蔽。窃谓方寸之内。虚灵洞澈。是为明德本色也。气质浊驳。在于百体。则其所拘蔽者。只是从外昏掩。而方寸虚灵。为其所诱引而已。不是浊驳之气闯入方寸。滚汩虚灵之体。使之昏浊。故曰本体之明。有未尝息。或谓方寸亦气质也。其拘之蔽之也。方寸之内。浊气滚汩。而所谓本体之明。一个神而已。自在昏浊之中。而不患无安顿处。不是虚灵占得境界。别在一处。此说又何如。

气一而已。特有本末之殊焉。本则一而神矣。末则万而不齐矣。大凡物莫非气也。既有气。斯有神。然则人之百体。亦岂有非神之所贮。而惟其统会纲纪。专在于心窍空通之地。故其全体之妙。于此焉呈露。虚灵不昧。是所谓明德本色也。若只指心窍而言。即五脏之一。而属诸百体。岂可以方寸内外。区别虚灵气质耶。至于或说所谓本体之明。一个神而已。自在昏浊之中。而不患无安顿处。可谓说得分晓矣。

答沈天老

编辑

见谕以煕常之向来所被人言诬贤一款。关系甚重。谓不可以不辨者。于鄙意终未能犂然也。大抵其言之所自出。弟实未知其谁某。将向何处与辨耶。纵使知之。吾辈受栗翁罔极之恩。其所以尊亲之者。殆无异父祖。今有人横被诬辱其父祖之目。则其人将自伤诚孝之未孚而反躬加勉耶。抑措舌于其间而与之呶呶耶。反复于此两端。或可以知所处也。昔陶翁之编栗谷全书也。直庵申公以改集为全书。谓变乱先贤即玄石所定。盛加讥斥。以陶翁担负。岂有僭汰之嫌。而申公之如是。诚过矣。其时泉门。未闻有以贬诬之目加申公者。今也彼之自视。视陶翁果何如。而一出言。欲人之莫予违。一有拂忤。凿空构虚。必欲挤陷于诬贤之科。可见世道之愈下而人心之愈险也。浩叹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