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老洲集
卷之十
作者:吴熙常
1892年
卷十一

答洪伯应直弼

编辑

见谕延平旨诀。窃有所受于先兄者。平日最慕此老法门。而顾此受质昏弱躁扰。未能用一日之工。只得把玩爱好。而居然老已及之。徒切穷庐之感。奈何。盖此老见处。极其高明洒落。而若乃下手用工。专就日用上。推究病痛本原。涵养融释。可见其明白端的。活而又实。不落一隅。此所以光启朱夫子门路。是又不可以不知也。二纸谨领。此事直是可供一笑。而彼之无中生事。至于此极者。诚莫晓其故也。然彼固不足责。既有儒名而有是狼狈。蔽一言。曰吾党之不幸。从今流俗之厌薄儒者。必加倍于前日。亮非细故也。此际如座下年方富志方锐。担夯奋迅。卓有成就。扶得一脉。俾有所赖。区区之望也。

与洪伯应

编辑

即惟寒沍。侍履珍啬。岁暮矣。三馀盛业。计益富有。何不示以一二緖馀。警此昏垫也。煕常淹疾尸居。万缘俱空。惟寤寐贤豪之思。欲泯不得。而顾瞻世界。会心无几。则未尝不驰情于如贤者与子冈。而各自杜蛰。若有忌畏。落落难合乃如许。是亦衰世事耳。每想来古人于朋游。有热心活意。不觉慨然兴叹。而顾此衰朽馀景苦短。不能无望于并世之贤。不相遐弃。但在我者既无可以相照。则抑恐其莫我足也。奈何。病里怀至。聊此占报。自馀不究。

答洪伯应

编辑

妾子之子。为其祖母。无重之可承。则父虽死。只当服期。题主当称亡祖母。而既非傍亲。则无不可傍题之义。不加孝字。只云孙某。未知如何。奉祀代数。当遵国典庶人祭考妣之文。至孙而祧埋耶。当遵程子虽庶人必祭高祖之训。祭止于玄孙耶。既不得奉其祢祖。不可以传序论。情有所不忍。则于孙犹可奉祀者。泉翁说恐得精义。而但欠可以傍照者。是为难从。得一据为证。亦足耶。小记妾母不世祭。是为子祭孙不祭之证。而斯礼也。恐是妾母无子者。祭于嫡子之谓也。不世祭之云。又与上文妾祔妾祖姑之文。恐为迳庭。一篇中上下区处俱难。如何看得。各适其义乎。

妾子之子。为其祖母。父虽死。服则期。题主则称亡祖母。傍题则只称孙某。俱有先辈论说。固无可疑。而至于奉祀代数。实为难言。盖小记妾母不世祭。恐为正义。然与上文妾祔妾祖姑之文。果相抵牾。南塘之以妾母无子。祭于嫡子者当之。骤看虽似可通。而终有一疑。若以此为妾母世祭之证。则所谓中一而祔。祔于妾高祖姑者。亦当有庙矣。既无传序之义。决不宜拖长至此也。鄙意则孔疏所谓当为坛而祔之者。似不可以疏说而弃之。无论祖姑与高祖姑。既不世祭。则俱无庙矣。皆当为坛祔也。如是看则一篇上下文义。庶可相说而解。自无迳庭矣。然朱子于此。盖尝疑之而未之决也。亦何敢质言耶。若夫国典云云。近世士大夫家既不遵国典祭三代之制。援程子必祭高祖之训而祭四代。今岂可独于妾子。硬判以国典而使之埋乎。泉翁于孙。犹可奉祀之论。恐是起义。于朱子世祭与否未可知。若祭则称之以祖母。自称孙之训。参酌互说也。得此一据而行之。庶几为寡过耶。

答洪伯应

编辑

适患潮眩。涔涔枕上。手教忽坠此际。玩而复之。不觉心目俱醒。但以色忧。久未解带。是庸惊虑。不任其切切也。贱状疾忧相仍。无所用心。偶得南轩集。匆匆一阅。都没会意处。惟于与晦翁往复。看得隐而心术。显而事为。极意䂓切。不少假借。夫如是然后。始可谓尽朋友之伦。而不负天之所命也。噫。晦翁所以做得仲尼后一人者。固天纵之大贤。然其启键于延平。丽泽于南轩。亦有不可诬矣。况其下者。纵欲发愿于此道。苟无师友之辅导。尚何由成就其德业耶。披展之馀。喟然兴感。不知千载之为远也。若其天分之英睿通达。学问之体用全备。殆亚于明道。非馀子之可比。而惜乎年寿之不永。又不幸似之也。其囊封幄对之不俱载集中。不知何故。而偶记少日拜止庵长者于骊上。见教南轩全集尚未东来。实是欠事。倘购来燕肆。则有补于文献大矣。其后时从译舌求之。终未得来。未知止翁果的知有全书。特未及见耶。抑意其或有而设此言耶。恨不能细禀于当日也。

答洪伯应

编辑

示谕缕缕。警此昏惰者多矣。第推与太过。令人愧汗也。区区十数年前。曾读羲经。而只是略绰一过耳。窃谓圣贤谟训之平易明白者。多在四书二经。就此接凑浸灌。成熟道理。然后可以自费入隐。庶几窥得神化上面事。置不复理。于焉之顷。桑楡景迫。精力耗脱。而四书义理。尚尔卤莾。无可借手而语上。大易一部。其将留债而千古。念之诚惋慨也。至于文言系辞曾所成诵者。近日忧病无聊之中。时温旧诵。则句读尚多遗错。漫取读三数十遍而心放久矣。心口不相凑。文义之浅近者。亦有理会不上。其何以拟议于洁净精微之蕴耶。要之只欲上口而止。佛家修炼次第。诵经为最下者。殆类之耳。虽然。或值心地之虚闲。展卷讽来。邂逅之顷。始看得天人与易融为一理。忽不知天地之为大。此身之为小。自然神旺气鬯。不觉手舞足蹈。始知是书实有神明。而神明之感人。无间于圣凡。特有浅深之殊耳。文言系辞。不当在十翼之疑。果有先人论著。来谕设为四疑者。即其证也。且于近日讽读之际。见其文体不类十翼。文字太烂缛动荡。终恐不似大圣人制作。莫或夫子之言。子思述之。如大学经一章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者欤。经一章虽非孔子著作。尚谓孔氏之遗书。则文言系辞。既是夫子之言。虽非其制作。直系以夫子之书。庸何伤乎。先人平日尝曰。易之为书。与天地准。义理无穷。仁智异见。然程朱两贤。于义理大体。象占大纲。已有成训。后学但当谨遵其说。步步推去。自不害为循涂守辙之士。若自恃聪明。刱立己见。别生病败。诫诏丁宁。故十翼辨。虽以备一说之义。不删于集中。谨体雅旨。不敢遽舍程朱定训矣。见索与闵友往复书。其时鹿门集。始行于世。得以披翫。不能无疑。窃谓主气太过。非特为正见之累。此说之流传。易瞎人眼目。聊于此友发之。自知其极僭妄。投诸巾衍。不敢为示人之计也。以座下之故。虽不隐之。戒在尚口乃穷。切乞秘之而勿烦人。以增益其咎如何。且其所为说。初非深体实认。充积而得之。不过一时揣摩之见。真所谓盲者之摸象。必多疵颣。幸一一指摘见教焉。仍念儿时奉教于父兄者。即惇本务实四个字。不啻耳惯。而及长。为气所胜习所夺。每患驰骛于文字言语之间。不能承当其万一。到老血气渐衰。益知前训之不可易。意思未尝不欲消声落华。从事于收其放心。先行后从之真诀。而奈此气粗量浅。终欠了敛损含蓄分数。触处做愆。不胜其点检。而不逮之言。有时发露于不当言之地。内失语默之节。外招诋詈之辱者。此特其一事也。近幸晩而获交于贤者。愿烛此伎俩。而随事施砭。迟暮之幸。孰大于此哉。望之之厚。不觉言之绵絮也。庶几知照。

答洪伯应

编辑

日前自芦郊还。历晤颍丈。闻间又与左右跌宕于孙庄泉石。恨不得蹑后尘。以续东陵未尽之幽兴。即拜宠牍。谨审涝热。侍馀德履珍毖。区区慰荷。如获良觌也。向来征览鄙书。而不敢以隐者。意非偶然。政欲其纳此败阙。以来砭教。及其还也。徒承奖谕。无一言反复。求益之志沮矣。顾此钝根蔑学。窥不得古人藩篱。尚何以妄自立说。论先辈之得失哉。然义理大致。自儿时粗有受于先兄者。其后虽不能实用一日之功。亦未尝不往来胸中。故每看前辈文字。或漫费心思。而既不能观其会通。则只资口耳。于自己分上。了无毫分利益。辄自循省而惩悔耳。然孔圣既没。宇宙间许多义理。至朱子一番整顿。而却又为后来诸说所碍障。政朱子所谓譬如烛笼添一条骨则障了一路明者。此事良可痛苦也。从古圣人言性与天道。活络说去。未尝分别理气。至程朱。始剔出理字。对气为言。苦苦发挥者。岂徒然哉。盖亦衰世之意也。夫理之得名。本因事物而立。然不可谓有事物而后。方有是理也。推本而言之。则凡事事物物。莫非当有而有者。即理也。既有之后。又莫不有当然不易之典常者。亦理也。理岂悬空而虚设也。上世教隆而俗淳。人无异学。学无异师。其所服习而日用者。不越乎民彝物则三百三千。不待别设理字。而天理之正当。即此而存焉。故圣人所以垂世立教者。不过诗书礼乐。未尝切切于理之一字。逮夫后世。教弛而俗颓。气质用事。利欲塞路。贤知之过。沦于异端。愚不肖之不及。溺于俗学。滔滔然莫之救拔。此无他。有见乎气而无得于理。有循乎气而无准于理。不能会极于中和之大道也。于是思圣有忧之。作为中庸。以示天地之间。自有一个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底道理。其体谓之大本。其用谓之达道。近自一身之动静。远而至于天地之循度。日月之运行。四时之代序。万事万物之各有品汇而不失其常者。无不有此中庸之理焉。其纲纪上下。流行古今。凡气之本末精粗。亦卒莫逃于此理之范围矣。程朱两夫子。有见于此。以为传道之书而表章之。承受其旨诀。发明此理之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干。凡论太极阴阳。亦莫不先从实理说。宁寻个是理而分为二物。不欲其沦为一物。偏重于气也。是岂昧理气之源哉。其忧患后世。可谓至深切矣。有明诸儒如汪石潭辈。知不能及此。而瞥见此气之本。妄自谓独得千古不传之秘。喙喙争鸣。硬将拗横。欲以此突过于程朱诸贤。多见其不知量也。至于鹿门理气之说。初看窃喜其类多深造独诣。贤于世儒耳剽承袭之见。后来更绎。渐知其与程朱定训不无差互。而其所以差处。亦或有略绰觑得。益知明理之难而立言之为尤难也。盖鹿门于此气一源处。先有所见。其初年与渼湖论明德书。善说能字。玲珑透脱。竭尽底蕴。但几与理无别者。是其过当处。此为改见之张本也。其晩年所见。一向从气上推理。却有摸象可据。见其头头合曲曲通。遂认为一物。守之甚固。然窃详其所以说理者。则要非此理之本色。而直是关闽所说神字坐地也。神是气之一原。虽与理泯合无间。自有形而上下。有作为无作为之别。一而非一。二而非二。非一非二之际。正宜洗心慎思。岂可徒见其一而逞言于其间。陷于一偏也哉。陆九渊之以阴阳为太极。王守仁之以良知为天理者。非不善观于气。而于合一之妙。又可谓有见。然卒得罪于圣门。此不可不却顾而深思也。如整庵。亦主理气合一之见者。有时困于所长。自生疵疣。且于朱子诸说。或有执言迷旨。而径疑于不当疑处。是诚甚未安。然于理气源头。最能究勘。多造先儒未及造之理。如曰凡赋形于两间者。同一阴阳之气以为形。同一阴阳之理以为性。有知无知。无非出于一本。又曰性以命同。道以形异。此等说话。大故明快。而鹿门于合一之旨。袭其緖馀。而独于此深斥之。至谓以不识理气谿迳。乃反去同于平生所抵之塘论。以为理同而性异。通之于人。局之于物何也。南塘无见于气之本。未免分道器而离之。宜乎说心说性。无一之可也。鹿门则特见于气之本。而不能疏观于人物赋形之后。索性滞泥于大小偏全。自成鹘突。诚莫晓也。所可惜者。此丈以醇德邃学。一生用思辨之功。以阐明斯道自任。而晩年成就。未免廊柱之惑。不能无后人之疑也。顾今众言混淆。正见坠地。吾辈政须相与讨论讲明。存得一脉。而此事体大。纵使所见不差路陌。其于造意立说。亦安知果皆当理而无谬耶。且尚论前言之得失易。验诸吾心而有契难。晦翁有云今只管去点检古人不是处。道自家底是。便是识见不长。令人三复悚然也。而况又易招外至之忧者乎。来谕所谓寓诸目者。藏之在心。笔之书者。戢于巾衍者。实获我心。敢不佩服。自馀俟面究。不宣。

答洪伯应

编辑

祧主之迁于长房。既非古礼。自朱子义起。独载于家礼。然语类答祧主之问多矣。咸只言埋主。无迁奉长房之论。此似为晩年定论也。且神道之递历受享。恐涉苟且。至及于庶孽。亦极猥屑。然以有服之亲也。故祭及高祖。肇自程子。而朱子载诸家礼。均之为玄孙也。故转而及于支庶。肇自朱子。而沙翁编诸备要。两者安知非义精仁熟中所从出乎。

祧主之迁祀长房。既无经据。肇见于家礼。盖朱子之所义起也。然以其出于大全语类考之。则实有合商量者。其答胡伯量,李尧卿之问。一则曰高祖祧去。虽人情不安。然别未有以处也。一则曰此事只谨守礼文。未可遽以义起。其严正如此。家礼之文则却又如彼。无乃未及再修而然欤。实有未敢知者。而来谕所谓以有服之亲也。故祭及高祖。均之为玄孙也。故转而及乎支庶者。恐是善看出也。然今既不能从头理会。明宗子之法。则限以有服而祭之者。要之可谓追远归厚。而亦不害为后贤之义起。故胡李之答问。沙翁岂不见之。而犹不硬判家礼为未定之论。采入于备要。到今已成大同之定礼。行之已久。何敢遽容手势于其间耶。

向承下询长房未娶者递迁当否。窃思之。不成人则不成房。且礼官备则具备。既无以夫妇亲之。何以具祭乎。是为不成享。以故礼宗子虽老再娶。为备内外官也。然则不娶者之不宜奉祧主也审矣。

未娶之人。不可奉长房之祀。向闻盛旨矣。鄙见则窃谓长房之礼。与宗子礼有间。只取行尊年多者。则虽官不备。似无不可祀之义。而但其人未娶而老。已用殷及之制。使其弟奉其祢祀。不祭祢而祭其先。于理甚乖舛。此为不可奉长房祀之端矣。

杂记曰。女君死则为女君之党服。疏曰。女君死则为女君之党服者。虽是徒从。抑妾故为女君之党服。防觊觎也。女君死则之则字。有若生则无服。死则为服者然。然按以疏说则生死俱服。此则字轻看然后可通耳。女君死则为女君党服者。以逮事女君者言。若初不逮事者。恐无徒从之可言。尤无可服之义。未知如何。斯礼也。朱子沙溪咸不载于家礼备要。近见鹿门集。有曰妾于女君之党。从服无疑。家礼备要皆不言。当添入此言如何。女君死注。妾于女君之亲。若其亲然云者。鹿门之所据以为说者。而愚则尝谓此注不可从也。女君之亲。有甚恩义若其亲然者。而服以其亲之服乎。

杂记女君死则为女君之党服云云。一个则字。果有若生则无服。死则有服。然小记疏曰。惟女君虽殁。妾犹服女君之党。看这虽字犹字。则可知其生死俱服。来谕所谓则字轻看然后可通者。尽得之矣。大抵古之此礼。即为媵妾设。故其曰虽殁犹服。其曰防觊觎者。盖指如戴妫之于庄姜者类。非后世卜姓之妾也。朱子沙溪之不采入于家礼备要者。窃恐以是也。且以礼注所云妾于女君之亲。若其亲然者观之。可知其亦指媵妾之同其去就者言。不然。安得如其亲。而又何逮事不逮事之可言耶。鹿门之必欲据此添补者。恐未及详此曲折。而大抵此丈于礼。偏于好古。自有未免泥滞耳。

为长子服期者。再期之祭。用忌祭礼。则无禫吉之可言。而祖不压孙。故为其孙行禫祫。不直变除。当准礼举祭。而祭则其祖主之。祝当用父告子之辞。妄以己意录在下方。斤正伏望。备要祔位吉祭及时祭并无祝。虽祔位。与祔食正位之祭有异。吉祭用时祭祝。不至害义否。

礼大功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必再祭。再祭者。指练祥也。据此则虽为长子服期。若有其子。则自当具练祥禫。而至于祫祭则方在祔位。无𬯀庙配享之事。当与妻丧毕后无吉祭比例矣。至如备要祔位时吉祭并无祝辞。非文不备也。祔位之未及陞正位之前。与无后班祔之礼。恐无异同。告则附告。祝则附祝已矣。所示禫祭祝。若据尤翁父虽除服。祥禫诸祭。父仍主之之说。则似当如是措语。吉祭祝。既无吉祭之可论。而如或行以时祭。则恐亦当附祝而不别用祝矣。

与洪伯应

编辑

昨示盛构禫祭祝辞。固知据尤翁父虽除服。祥禫诸祭。父仍主之之说。无容更议。而但主祥禫于除服已久之后。祭之名义已衡决。祝辞之袭用忌祭祝。亦甚糢糊。妄以己意别构一本。添措语以迁就之。玆以奉质。而实有杜撰之惧。斤教如何。

维岁次云云。父告于亡子某。吾之期制。虽则已阕。祖不压孙。礼有明训。若亡者只有妻而无子。当云有三年者。礼许再祭。日月其逝。奄及禫祭。再期云大祥。感念悲伤。怀不能裁。玆以清酌庶羞。陈此禫事。再期云祥事云云。

答洪伯应

编辑

顷归自楸下。盛牍留案。满纸名论。多所警发。翫而复之久。犹不释于手也。间已阳复。即惟侍馀为学。对时益新。膝下痘忧。已纳佳吉。种种悬注。自不能已也。见谕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愚亦曾看得为康节之语。而向来记不起。有所奉叩矣。大抵此语。只管形容此心此理于虚实有无之间也。语意卓然。本自无病。所以见取于朱先生。然终是由数而理透底学问。命辞之际。或不免生疏有痕。若使观者不能言外得意。一向落于言筌。则易生差谬。鹿门之泥却此郛郭一句语。生出偏心全性性超心表许多说话。以成就己见。此不可不深思也。若夫邵翁之所存所诣。明道之志。晦翁之赞。尽之矣。岂容后人之改评。而盖其为一代之人豪。千古之逸士。闻其风者。可以廉顽而立懦。要之圣门中人也。庄叟则玩心物表。呵佛骂祖。其达识伟论。虽有足以警动流俗。要其本领。直是异端之杰也。三渊见世儒之未窥圣贤藩篱。径立门户。循名而骛外。龊龊拘拘。无有是处。激得太重。乃欲进庄叟而救其弊。夫以邵伦拟于庄者。非抑邵也。只是进庄而班之也。于是乎渊翁未免有所偏系而失其鉴衡之平。诚亦过矣。然若以此遂疑渊翁不严于辟异。则又奚足谓知渊翁哉。煕常先墓有事。冲寒往来。病骸澌顿。残书倚阁。而流光之迅如此。益不禁穷庐之感耳。不宣。

与洪伯应

编辑

四时景物。惟春意最可验仁者气象。访花前川。兴寄不浅。比年每一寻春于颍西。而今主人不在。此事政落莫矣。今年欲以座下作主人。趁嘤鸣葱蒨时节。真率一会于南麓佳处。以酬韶光。但衰骸木旺善病。未知能无魔戏也否。

与洪伯应

编辑

曾孙承重者。其妻从服。而其母于亡人为孙妇。当服何服耶。是礼也。退陶,沙溪俱有论说。退陶所引小记属从者虽殁也服之文。尽为明的。然其夫在时已承重。而其妻亦从服三年者。尚可援此服重。若其夫已死于父在之时。曾服其祖期年而未尝承重者。到今祖母之丧。其妻亦可援此服重耶。窃详所谓属从者。政对徒从立文。则虽服以本服。固不害为虽殁也服之义矣。若以此谓其夫若在当承重而加服。则终有所不敢知者也。大抵传重。当以男子为主。妇女只从夫。不可以传重言也。沙溪所谓虽非前日从服之妇。必皆服正统服。然后代序始继。传重有本云者。窃恐推之太过。设令其父夫妻俱殁。无服重者以继。则其将谓代序断而不继耶。且传重之义。若以妇女参之。则反有不严之嫌。曾所从服三年者。后亦服三年。曾所从服大功者。后亦服大功。以从小记之文。而统序之严。终恐不可以妇女之服。有所轻重于其间也。未知此意于理无悖否。有不敢自信而率意臆断。猥此奉叩。幸入思议而见教焉。

与洪伯应

编辑

祖在父为其长子服。区区从前。只看其一体而非间世。窃意引有适子无适孙之文于此者。恐不帖帖。且似无压屈之义。故黄朽浅当服继体之说。为可思也。向来以此奉质。而盛见亦偶与之同矣。近更思之。祖在祖为主。则一体与间世。非可论也。有适子无适孙。正可援引。而不服三年。沙陶定论。不可违矣。既改前见。玆用奉告。

答洪伯应

编辑

为人后者。继母在则从继母为外家。愚亦十数年来。作此见解矣。近检金说。为人后者本主于义。义须夺情一句。语意卓然。其曰为后之义。继绝为大。非为养育。又曰继绝是大义也。须兼养育之恩为重。则其无养育之恩者。大义为不完。此是善看出者。殆所谓发前人未发。常常诵味而赞叹。濯旧见以从之。即服高论。益信不归廊柱之惑也。斯礼也难容一辞。只是继绝之义大。养育之恩小。固当以义掩恩已矣。讵可被俗情私意之所牵制而不反之正乎。

是礼。区区尝窃有取于金说。而以其无经据。不敢遽信矣。近更思之。元继配均有齐体之义。则夫妇之伦。固非有加损。而以先后之序言之。亦岂无重轻于其间耶。程张两先生继室不可祔葬祔祭之论。亦以先后重轻为言。此足为是礼之援照矣。元继配之以先后为轻重。有如兄弟之以伦序为轻重也。程张之论。盖其推之太过。而张子则至以为继室别为一室。若嫡妾之有等威然。此朱子所以不取也。若其先后之序。重轻之分。则朱子亦何尝间然于两先生耶。国俗于是礼主养育。不论先后。惟视母之存殁为去取。于是恩为重而义为轻矣。义须有截然不易处。而随时推移。恐非为人后者主于义之道也。今承盛谕。不约而沕契。庶验愚见之不谬。然举世行之已久。亦何可一朝立说破也。只存得此个议论。以俟后之君子之财取焉可也耶。

答洪伯应

编辑

邪贼黄嗣永帛书看来。穷匈绝悖。载籍以来。所未有之变也。盖其设心造谋。不但止于诖误一世。殆欲以其术易天下而后已。若无辛酉大惩创之举。则燎原之火。将不知至于何境。由是言之。贞纯圣后伟功盛烈。非特嘉靖我邦家。虽谓闲邪卫道。亦未为过矣。然时移事往。人心狃安。而顾其为术。妖邪阴巧。内绝君臣父子。而外则随世循俗。与常人处。谁知乌之雌雄。所可惧者。匈丑遗孽。潜滋暗蔓于不知之中。复致猖獗。塞路滔天。而顾瞻在位。不以为虑。置诸相忘之域。令人癙忧也。一自邪书为国禁书之后。不可以寓目。纵欲辞辟。实莫知其源委也。尝盛闻安广城鼎福。于此诚心排攻。有所述天学考。直探其真赃断案。蔑有加矣。寻常欲见之。日前偶得其文字。略绰一阅。其所论辨。殊甚草草。不如曾所闻者。莫或此只是一篇而非全本耶。然其所引实义,真道,自证。皆是邪书书名。其中所谓原祖再祖之称。天主亲来救世之说。乃其原头宗旨。而无伦无理。不成说话。决不可以诳妇孺之愚。而高明者往往陷溺。无乃别有幻术妖技谜人耳目而夺其心者乎。甚可异也。然苟使其术所据而为法门者。不过如此书所云。则亦何足多辨耶。直勘以矫诬上天之罪而诛之可也耳。

答洪伯应

编辑

闲静堂集。论洋学一段。诚未知见其何书而发也。深恐后来为异类之所借口。惜乎不能刊汰于剞劂之时也。倘使此丈逆睹其流毒生民。祸人家国。若是之惨烈。则纵见其一二可称。决不笔之于书也。曾以此说。与宋氏诸人。劝亟取原板。追加删正。否者。实有贻累之虑。不深以为然。可叹。

答洪伯应

编辑

闲静集与金仲陟论心书。长者尝以为如何。有曰心之体。不过单指气之精爽。而辄归之纯善。如是则所谓天命之性。岂不为赘賸无用之物。孟子苦口发明。亦何为哉。窃恐是未定之论也。于性当称纯善。于心当称本善。而金说下得纯善二字于心者。固欠称停。心体之本善。则岂容异论哉。其曰不过二字。看得心体甚轻。其异于浦论之认心以火脏已矣者几希。斯言安知不为异言之资斧乎。

宋丈是书。愚亦窃尝疑之。今承盛谕。辨晳极其明快。岂胜钦叹。此丈只知孟子苦口发明此性善。而殊不察苦口发明。又在于浩气也。性善之旨。须合浩气而观之。其义乃备耳。大抵气则有本有末。本一而末不齐。故所以于心称本善。心之体。乃气之本。即所谓精爽。理则无本无末。一而已。故所以于性称纯善。本与纯之间。理气之分也。故心虽善。无是性。其善无所准则。性虽善。无是心。其善不足有为。此乃心性一致之妙。而若夫为不善。非心之本然也。由是心本善之论。非后儒之刱说也。实自程朱。俱有明训。不可易也。南塘诸公。每斥心善之论。勒归于佛氏。佛氏所谓心善。却遗却了具理宰物之妙。只指心窍灵处为善。故所以终于异端之见也。苟细加究勘。何尝近似于吾儒所云耶。此丈天资明睿。见理精深。其所尝剖析于湖洛是非者。极其透脱。而偶于此有说时病痛。尽知聪明之发。不如讲学之熟也。

答洪伯应

编辑

顾高遗书。曾于鹿门集。见其盛称梁溪。欲一见之而不得。荷此投示。良幸。窃尝谓明儒生于宋诸子之后。备见其得失。易于立论。而顾其力量䂓模则不及远矣。以此本领。乃欲突过之。故论学则喜径捷。论理则喜刱新。其不流而入于异教。则类多偏枯捏扤。真儒绝罕也。然历选其中如胡敬斋之拔出习气。门路端的。罗整庵之大本有见。议论明透。当为其最。而敬斋器局不弘。无大受之量。整庵自信太过。间有差互于程朱定论。此为可惜。然观整庵立言本末。其差互处。要之不得于言。非故为立帜如馀子之为。若其辟佛氏排阳明。以他见理极分晓。故其究勘真赃。如士师之断狱。使莫能逃其情。此则程朱以后所未有。可谓有功于圣门。而要非敬斋之可及也。顾高书。病里虽不得趱看。时时闲阅。略有所窥觑。泾阳不如梁溪之妙悟。梁溪则尽多好处。其论理数段。极有精采。不易得如此。然其好处。犹未免好新喜径。多偏枯生涩之病。而少周匝圆融之趣。其斥陆王。终涉依违含糊。不如整庵之明快痛切。以此见之。其见处不啻输整庵数驾耳。老兄以东林诸人为如何耶。愚尝谓三代以后。立国之正。惟汉与明。故于其终也。必有一番人物。以正气结局。东京党锢。明末东林是已。然东林则世级愈降。风气衰飒。其风神气魄。远不侔东京。无有髣髴于李元礼,范孟博,郭林宗,徐孺子诸人者。而惟顾高两贤。以学问中人。为其领袖。故党中诸人。举皆洁洁烈烈。扶得宇宙间正气。革代之际。死节之多。往牒所无。百世之下。犹令人感慨兴想。世之以激成党祸。以致危亡咎之者。抑何意也。

答洪伯应

编辑

见谕有明诸儒醇疵得失。尚论不苟。一一中窽。可验明理之一端。岂胜钦服。至若有曰明统之亡。不亡于闯贼。不亡于党祸。而亡于学术云云者。掌血棒痕。不足以喩其痛切。尤仰盛见之超卓。而顾瞻世界。更无一人能知学术为为国大本。何以则将此高论而唤醒之也。为之浩叹也。顾高二子之学。偏于静一边。欲先观此心体段者。要之其意专务超诣。径趍简捷。不免遗外而急内。开口便说心与理一。发明其不遗理。而为学只是说话耳。心是无形无象。专就此用功。殆同暗中摸索。希不失矣。朱夫子有言曰圣贤所言为学序例。须先自外面有形象处。把捉扶竖起来。愚窃有味乎斯言。盖尝以是求之。如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程子之整齐严肃。莫不于有形象处用工着力。平易明白。无复艰晦。此乃吾家正法眼藏。不可易也。然如周子之主静。延平之验未发气象。特指示静为动本。摄情还体之妙。要使学者不落言筌。不泥形器。知有向上事。非欲其不由下学许多阶级而专从事于此也。故圣人教人。于下学处。动静交养。知行并进。步步推去。自然上达。未尝一毫陵躐也。若斯翁为学宗旨。已自涉学之初。专就静中识心见性。以此入门。以此成德。为超凡入圣之妙道。设令一生宪章洛闽。恐其终必流于空虚。而浸浸入于弄精魄养端倪之学。此不可不之察也。盖二子虽是明季名儒。犹不脱乎习气。不能见道之真。梁溪论理诸说。间有超诣之见。俱是得于悬想推测之馀。无圆融自得之趣。宜乎攻姚江。辄与朱子对同轩轾。虽稍存彼此。毕竟依违前却。不能十分痛快也。由是言之。二子学术。固逊于名节。而梁溪之沉渊。只知洁己而不知君命之重。成就得沟渎之谅。此亦可验其学之偏而未大成。良可惜也。

答洪伯应

编辑

辞本签诲。深感不外。几皆中窾。谨已多承用。而至于阙却成就君德一段。以文字体段言之。来签虽似然矣。而区区愚悃。于教胄一事。窃尤不胜嫠妇之忧。适值陈章之会。胸中不觉勃勃。而身不出则言不出之义。奉教于前哲。不啻参倚。故不敢张皇骋说。只就辞巽之语。微寓献讽之意。冀或有一分省察也。今若更添他句语于其间。则恐归备例而没精神。以是不得承教耳。然不知世间何人。识与此汉苦衷耶。反顾自咥。史官传谕。乃是祖宗优礼秩高儒贤之异数也。如贱臣之才登荐剡。遽膺是恩。盖绝罕。实关朝廷举措。而惜无人謦咳之也。既不敢唐突为附奏之计。亦不可昧然无一言之复。故于史官之回。口授以衷情震迫。不敢循例附奏。谨当以文字自列之意。要得转禀。仓卒无可与议。只任胸臆为之。未可必其得宜。虽属过境。愿闻盛旨。

答洪伯应

编辑

犬牛人三性不同。朱先生未尝断以本然之性。尤翁则云孟子开口便说性善。而其曰犬之性牛之性。则以气质言。饶双峰则曰人说孟子论性不论气。若以此章观之。未尝不论气。种种可据。不啻多矣。而浦论唤做本然之性。若夫鹿门。则主张甚力。至曰所谓犬牛人性。谓是指气质之性者。直是不识文理。又曰气质云云。首尾不相接。问答不相值。全不成说话。全不成义理。斯言也于盛见若何。苟其然者。尤庵双峰诸说。将如何区处耶。

蒙谕犬牛人性之涉气。非特尤翁与饶氏如此说。朱先生亦尝曰孟子未尝言气质之性。于犬牛人性。微发其端。不能详记本文。大意如此。然则尤翁饶氏之说。岂无所受乎。馀子之不究义理。驱率前言。以从己见者。固无可言。至若鹿门。于义理同异得失之际。颇加究勘。而于此则虽朱子成训。犹未免有姑舍底意。索性主本然看。亦可异也。大抵此章三性。以分殊言也。分殊由于气。而大本本然。亦各具于分殊之中。此乃濂翁所谓混辟之妙也。鹿门非知不及此。而看得形气重。一向滞泥于人物之分殊。见其一自受形之后。理之在是者。随其偏全。若不可以相通。旁穿孔穴。安分殊于大本。见鹿门人物性图。可知。恶在其为万物之一原哉。此与安气质于大本者。异条而同贯也。若以人物偏全为本然。则人之善恶。亦自归于本然矣。从上圣贤性善之旨。却恐此说为之䗖𬟽。读书不能虚心之害至于如此。可以知戒也。少日读此章时。偶有数段箚录。试玆写呈。览之则庶可知愚见之本末。而如不当理。不悭镌诲。诚厚幸也。

与洪伯应

编辑

月前修覆。计已关照。春雪作寒。德履加毖。顷书所引孟子未尝言气质之性。于犬牛人性。微发其端云云。曾知为朱子语。迺今思之。茫然不记其见于何书。且傍无可考书册。莫或是他先儒之言而错认耶。真是晦翁所谓不是记故事时节。殊可惋叹也。因此逦迤检得大全。答程允夫书。有曰天命之谓性。则通天下一性耳。何相近之有。言相近者。是指气质之性而言。孟子所谓犬牛人性之殊。亦指此而言也。见别集。其明白洒落。不啻微发其端之云。而思孟论性之旨。随其所指。各有攸当。子思指体而言其一。孟子指用而言其殊。而不害不悖。于此尤可见矣。岂容苦寻支蔓于同异分合之间哉。夫理气之论。莫备于近世。亦莫淆于近世无他。于源头一着。终欠了洗心体究。只从名义。强力探索。所以猥穰纰缪。言愈多而理愈晦也。煕常蚤从先兄。粗有所闻于此理。而遽抱鸰原之恸。未克卒业。于今老白首。学不加进。依然是旧日童观。中夜以作。不觉悲欷。然邂逅时阅诸贤议论。而较以旧闻。不无略绰仪图于得失之际者。未免形诸纸墨。顾以童识而议先觉。极知皇畏。有不敢宣露于人。以高明之故。不厌其反复。幸亮之也。馀不宣。

答洪伯应

编辑

农翁从享事。以此平日江汉秋阳之思。岂无相助之心。但愚见之难慎。有如顷书所云云。而向来栗翁子号。欲持郑重之论。几陷不测。不能无吹虀之戒。故日前疏儒之来。不敢以此示诸色辞。然若其迨此一吁。作为公案。为后日之兆者。亦不害为一道。故未尝有一言挽止耳。第其疏本。要此芜辞。如可为之。则于斯翁事。窃幸其自效。岂可惮劳而饰让耶。区区于铅椠之业。本自生受。年来衰朽。益疏笔硏。如此一初发挥大文字。决无担当之望。故以如得士友中知德者构成一本。则愚当不辞。极意商确。说与于来儒。而知德之云。愚意实在于高明。特含而不露。疏儒若再来。则欲为之公诵。未知如何。

答洪伯应

编辑

蒙谕指引一事。吾儒正法。愚亦未尝小看。但平生学道。终有未能自信。不敢望人之信我。而且末俗滋伪。虽一有欲从游者。未见其有实心相与。而率出于一时浮慕。若苟循而强副。则直是自谩谩人。无有是处。故未免拒塞乃尔。纵自知䂓模隘陋。不足以语大。亦庶为以约鲜失之一道耶。李生尽是佳士。且老兄为之先容。有不可一例固拒。已留与共商大学一部。而自顾空疏。可愧无以塞远来之意也。每谓渠为洪丈所误。失其所宗。与之一笑。拟待更来。撤皋比而劝送于座下耳。

与洪伯应

编辑

不佞于农翁。实有旷世之感。尝窃以为综万理析群言。有功斯道。则殆栗翁后一人。祸故自靖。尽父子之伦。增重彝伦。则当与河西尽君臣之义。媲美匹休。由是言之。栗翁道学。河西节义。咸萃一人。猗欤其盛哉。尚不得配食圣庙。实是斯文阙典。少日与一二朋知。尝私讲此事。而自顾眇末。纵不敢主张立论。未尝不憧憧往来。今老且死。获睹此论之起自士林。岂不乐为之助。而但被误恩属耳。情踪十分惶蹙。此等议论之挺身担当。有违潜静自守之本色。且此事系是一初之举。疏本撰出。决不可草率苟简。而自量见识笔力。实无以尽情发挥。向来疏儒之来。不得勉从者。岂敢为外面礼让。亮非获已也。又有一事至难处者。而不可说与于来儒。亦不可不一闻于高明。故玆终言之。尝谓先生论理文字中数三大义。四七说辨。即其一也。精深渊密。发前人未发。实有光于栗翁。殆宇宙间有数文字也。平生笃信其说。寻常恨其见漏于本集。今若欲阐扬先生微言。不可阙却此一段议论也。然栗翁议论压得重。当时诸公。犹有疑其贰于栗翁。讥切先生。况不佞于栗翁。父祖以视之地。横受贬诬之目。如某人之意在倾陷者。如是为说。固不足言。而至于某宰之雅无怨恶。而亦以此深致疑于心迹之间。以书以言。极其狼藉。不佞平日言行之不足见孚于人。从可知已。若猥当是役。而或被人抉摘。如曩日长书之为。则将重成大案。虽借辞于子贡。无以自脱。其为斯文之不幸。倘如何哉。百世在前。千世在后。就使有异辞者。固不足损一毫于先生。而末路人心之点检人。多出于常情之外。周慎之道。不可不却顾而远虑也。至于德叟所谓事有不偶然者。区区亦岂无激感之心。但不可冒当者。有如右数件。若吾伯应或德叟知德之人。草创一本。则愚亦可以极意商订。少自效宿昔之志。真子美所谓何必吾家操者。是所深望也。

答洪伯应

编辑

转示渼江别纸看来。瞿然而愧。悚然而惧。不觉冰炭于中也。当初此事之必欲固辞者。非为外面礼让。实有多少商量而然也。中间强副院儒之请者。非前后之变见。特以旷感之心。为一二知旧所劝。荏弱不能固守初见。到今再思。既悟其自守重而然诺轻。不敢以必信为义谛。不得已有向来移书更辞之举矣。然戒在尚口。此个意思。虽微发于老兄。未尝示几微于来儒。宜乎多士之分外疑怪而执迹论之。诚类迷藏之戏。以此责言之来。谨受之而不敢辞也。至于向来宅友书所谓别有事段云云。可认此公之不见孚。自叹相爱之无人。而却欲忘言矣。今此渼书。满纸谆切。不厌反复。愚始可以言矣。区区平日所自期者。惟欲罕与人接。静潜自修。粗免罪悔。无大贻门户之羞矣。向来事。可已不已。自速人言。前后五六年之间。一世喧腾。七圣皆迷。此殆非但一朝之患。虽谓之世道之变。未为过也。盖尝反而思之。人之为言。虽甚无良。在我先失语默之宜。恶可专咎乎人也。若乃处以横逆。恝然不以为意。罔后之毖。非特有违于程夫子修省畏避之训也。称子尊贤也。从祀尊贤也。于一先贤称子。欲持郑重之论。酷被贬诬之谤。曾未几何。于一先贤从祀。攘臂为文字。其气象意思。不待人嗤点。而自知其轻浅可羞也。其持循于己者。如此以鹘突。则尊贤尚安所傅。而其言亦何能重于士林而足听闻于来后耶。且向告过计之忧。以曾所经历者推之。朱夫子所谓今日纷纷。本非为程氏发。惟其人之所在而攻之。决难保其必无。而况不满于此身者。非但一人而止。则不待久远。便已爻动象著矣。纵无损于先生之盛德。倘于一初之举。由不肖而上累。则亦岂私心所可斯须安者哉。老兄之为弟谋者。非不至矣。终非身亲当之。故自初务持大体说。而不尽精微曲折。特曾未伤虎者故耳。苟设以身处。执两端而审重轻。庶几知此言之不徒出于计较之私意矣。至于文字之不可改请他处。以愚之见。诚所未晓也。请于一人。而其人不听。则有如诅盟之必守。不思改图。窃恐非事理之当然。而如金石文字之体重者。亦未闻有是例。况此等文字乎。砥平李丈之邃学高文。名重士友。非弟辈人。当时不能让贤。固弟之不敏。而弟之所以必辞者有说焉。李丈则无说而可辞矣。岂容效弟之为。而辞逊于吾辈同声共尊之地也耶。恐无是理矣。然倘或以弟之既诺旋辞。有却顾之意。则弟宁欲躬进其门而劝之。以赎偾事之愆。幸以此意转报于渼江。俾亟图之。如何如何。至如阴阳证之喩。固辨矣。异乎弟之所忧。恐虑之过而言之深也。若夫起虑于未然之境。反忽于见在之义。愚有所未敢闻命也。为今之计。已发之大论。不可中撤。已收之儒帖。不可空还。莫若汲汲往请于砥丈。以为善后之道。毋俾转难收拾。实为大幸也。噫。此事之致此葛藤。莫非不佞之不审于然诺之始。而宿昔愿忠之苦心迹。反归于沮败之科。抚躬惭悼。尚何言哉。

与洪伯应

编辑

即惟霜清。德履增胜。地步稍远。声闻阔焉。悬悬瞻想。与日俱深。煕常来投故山。随分息偃。而值玆节换。积气颇肆。以是为苦耳。此录即少日所闻于先兄者。而其后年岁之间。不无随思随记。以致纸墨猥多。精微之理。间有说得太郞当。又或议论妄到先辈。盖虽出于备遗忘而验得失。极知僭率。秘之巾衍久矣。今夏避暑锺墅。适尹生锺燮从行。使之净写为一通。取而观之。虽甚粗疏。无惜覆瓿。但其路迳则似不甚差忒矣。然欲寻真源。不知尚隔几重关岭。而自惟衰病枯落。死亡无日。纵欲勉进一步。恐末由也。倘有志此事者。或略其语而取其意。则尚不害为老马之智耶。见今法门衰败。正见坠地。一线之脉。惟老兄在耳。吾辈晩始论交。近又星散。区区所欲相聚共商于迟暮者。实难准拟。念之良可怅然也。迩来索居兀兀。无与告语。聊此破戒呈去。以替面讨。切勿烦人眼目。温经之暇。时取而翻阅。如不至全弃。逐旋究勘而反复之。以启讲明之端。多少未究之案。得以参订得失。则诚厚幸也。仍念老兄于不佞。从前推诩过隆。此殆交际不实。有以厚诬贤者。窃尝反而省之。不胜其惭忸。而贤者亦不可不戒也。若又于此徒唤来多少假借之语。卒未承镌诲。则尤岂倾倒求助之意也耶。幸有以亮之。千万不宣。

答洪伯应

编辑

向谕圃隐处义。不能犂然也。斯翁以丽季大臣。身佩国之存亡。身存国存。身亡国亡。虽一日圃隐不死。则禅受之事不成。其隐忍不死于废立之际。及夫社稷倾覆。身殉以靖献者。实有见于孟子所谓社稷为重。君为轻之义也。斯翁面前道理。即此是耳。若丽祚不坠。恭让兴衰。问废立之罪。则圃隐当幸宗国之未绝。为法受诛而不悔而已。若又不幸而身先殒于屋社之前。则有非吾之所可如何也。苟切切于前后之迳庭。进退之郞当。不自尽其所见得之义。其所云不计较者。无乃反涉于计较之私耶。义理真是无穷。难以硬杀说了。故论人。君子则当原心而恕迹。小人则不可以迹而恕心。以圃隐所值之时与地。尚论其心事之至诚恻怛。庶无愧于殷之三仁。恐不可泥迹而论得失。退陶所谓不当于无过中求过者。诚确论也。高明之欲为责备之论者。莫或不能高着眼看斯翁欤。然苟非斯翁之所处与所存。而参九人之勋曰我将欲有为云尔。则假使事或有济。亦幸而已矣。君子之所不取也。然则高明今日之论。尽执经一边。又不可遽废矣。

答洪伯应

编辑

向来卒卒之奉。仍成经岁之别。老怀怅悢。久而难为。即拜巍帖。恭承牙疼复作。有妨咿唔。为之忧念。不胜其切切也。曾看孟子牛山章。于山下性字。于人下情字。似是于人则承上好恶来。故下情字为衬矣。今承来谕。谓孟子使字不拘。此章之言性言情。互文也。此等处活络看。不可泥于字义者。更觉其甚好也。凡看文字。若系义理精微处。不得不极力仰钻。不然则各有立言大义。于此反复涵泳。自觉意思浓郁隽永。若先着意于字句之间。零碎文义。安排立说。纵使说得皆是。真趣则便索然也。尝爱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处。欣然忘食之语。及夫年来衰迈。益知其有味也。

答洪伯应

编辑

太极图解。各一其性之义。顷被子冈叩问。略有所说与者。到今追思彼此问答。茫然不记。精神若此。而尚何以受讲论之益耶。来谕所谓各者气之异也。一者性之同也。渊翁亦有如此说者。窃尝信从。然此不待他求。就图体而观之。自可不消许多言语而怡然也。第一圈。乃所谓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者。第二圈中小圈。第三圈下小圈。第四男女圈。第五万物圈。自第一圈直下来。同一个圈子。亦皆指其本体而实无精粗彼此之可言也。且阴阳五行两圈。牵络总系于下小圈。以见阴阳五行不可离之而各为一性之妙也。然则男女万物。又安得离之而各为一性乎。或者之滞泥于各字。不能活络会通。可谓见之局也。

定之以中正仁义之定。看以圣人之自定。农翁说恐得正义。以注解考之。曰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又曰。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此皆主圣人身上说。非泛指他人也。至立人极焉。始可以定他人看矣。朱子所谓此是圣人修道之谓教处者。政指此也。若小注朱子诸说以定人为言者。恐只是推说。不可以此疑本注也。盛谕主自定看。而包得定人底意。犹大学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云者。可谓善看出矣。

答洪伯应

编辑

疏本签教。备悉盛意。拙修斋要之豪杰之士。而谓之有得力于学问则未也。盖其本领。不甚端的。经济则未免杂霸。比诸磻溪。不啻输十驾也。穷格则无积累体认之功。有力索超躐之想。有类乎花潭。学问反不如沧溪之谨守涂辙。而若其自视则巍然自处以栗谷以上人。其不自知亦甚矣。但三渊少日由文入道之际。适受其启发。以此终身推服。称诩太过分数。而圃阴一见。不甚好之。遂不再往见焉。惟农翁所评。极其称停。然今为农翁文字。此老之言。殊不足以轻重农翁。而况此老见农翁初年。未见其晩年成就。故只得其粗。未得其精。亦未知其可引也。

答洪伯应

编辑

见谕二疏出处。语类所论。愚亦曾见之。而沈兄静而尝不快于二疏之去。故持论如此。尝曰二疏当时荩臣。苟见元帝之柔弱。尤当勉尽辅导之责。岂容决去乃已。此乃其去非由元帝。殆出于便身免祸之计。此言虽未知果得二疏之情。言者之心事。有可以隐约可见。是故此兄居桂坊周年。不以官微迹疏自沮。进思尽忠。有怀必白。其惓惓之意。常溢于言辞之外。令人不胜感叹。今则已矣。更有何人有此个心事耶。每念之怆然也。

答洪伯应

编辑

见询追丧之节。礼无其文。先儒亦皆非之。不敢轻议。然哭擗服缞。果反不近事理。不可径情而行也。至于心丧。则古人开此一路者。本为不得于礼者。得以自伸也。今既不得行服丧之举于礼制之外。而只是情理迫切。不忍昧然。自其衣冠起居。以至需世应事。视变于平日。亦是至情之不得已。乌得以禁之哉。金判书有庆之黪布白衫。朝夕上墓哭。三年不仕者。诚似过矣。而亦可见其情之哀痛恻怛。虽谓之高于人一等可也。大抵是礼也。非可一切立制。硬定年限。使人通行。惟在当人自量。追慕之所至。毋论三年。与终亲死之年。自尽于其中而已。朱先生之但许其意。亦近厚。而不言其仪文者。窃恐以此也。退溪,尤庵之峻斥者。亦皆以追服而言。恐非谓并与心制而不可为也。未知如何。

与洪伯应

编辑

出继人之于本生诸亲。降而无服者之丧。昧然无事。情理终觉觖然。近得一据。奔丧曰妇人降而无服者麻。此指出嫁女而言也。男子之出继。其降屈之义。将与出嫁女无异。岂不可援此互证而加免乎。然此非正据。只是旁据。则异乎朋友麻之见于经者。直用三月之制。亦似过矣。以吊服加麻。用于初终及葬前临丧诸节。恐合情文。而仍此思之。出继者既如是。则出继者之子若孙。于其父祖本生诸亲。降无服者。亦当用是制。而其本生诸亲。于出继降无服者。又皆麻以相报。似乎可矣。系是臆见。不敢自信。玆用奉质。剖教为幸。

答洪伯应

编辑

向来锺山一会。会心俱偕。池阁听流。丹崖观枫。足称浮生赏心胜事。归卧空堂。依旧蹩𰸷。意緖摇落。此际惠帖拜承。日间道履超胜。欣泻之深。如获更睹也。纲目。狄仁杰书卒。爵谥具书。一是纯褒。不少示贬。与语类所论甚不类。寻常疑之。不得不以语类说为定论矣。近看栗牛往复书。牛溪之许以纯忠。似深信纲目书法而致然。而栗翁则斟酌于功罪之间。许其功而贬其屈身。谓屈身与失节有间。窃恐身与节二而一。二之则不是。向日所以奉询者此也。今承剖教。极其严正。甚协鄙衷。岂胜钦叹。然栗翁虽以其心之为唐而许其忠。末乃以学狄公不至者流。以为冯道断之。则栗翁之意。亦可知也。而与语类说有互相发者。于是乎仁杰屈身事贼之罪。固莫逃于两贤之笔矣。

答洪伯应

编辑

曩者雨里䜩谈。夕阳泛舟。境落俱佳。足慰岁暮幽怀。所恨吾辈三人既偕。而于实事上。无一段讲论可与反复耳。来册谨领而乍看。浩汗猥穰。非衰老精力可及。然圣贤言语。本自简易洁净。只缘后人求之以私心。发之以闲气。添枝增叶。便成烛笼之条骨。可胜浩叹。朱夫子有云吾侪讲学。正欲上不得罪于圣贤。中不误一己。下不为来者之害。每看此。不觉悚然汗下。凡为名理之学者。当知惧于斯也夫。

答洪伯应

编辑

向来江楼把杯。鹭院听讲。足为迟暮乐事。厥后绝然不闻动静。政自悬溯。日前拜十三所惠书。始审间者肿患久淹。而分野又不轻。惊虑之极。不弛于食息也。煕常孤露之生。支离在世。忽见生甲之一周。劬劳之感。风树之痛。靡所因极。走倚松楸。芒焉忽焉。愈觉有生之为戚也。数昨始还栖。而在途备经暑雨。百骸俱痛。良堪自怜。辱贶寿序。佩服至意。况其文辞赡鬯隽洁。宛有轨度。爱玩周复。不释于手也。然其奖饰逾准。期勉太隆。愧无以堪之。至于二字称谓。尤万万不着题。昔退陶有云凡自处太高。或妄为推重他人。皆无实得也。斯言真切可思。以老兄笃实。拟人若是其不伦。岂急于引而进之。姑为是假借。不自觉其言之过耶。要之不免于失言。而将见讥于退翁也。仍念区区才资卑弱。造道成器。俱无其望。幼以父兄馀教。特免大段走作。而惟其无他技能。故于圣贤言语。粗知其可喜。又于早晏诵读之际。时见得教诏后世之片片赤心。不无感激歆动于中者。有没身从事之愿。但不能实用其力而有诸己焉。到今霜降水落。反身点检。了无以借手归见父兄师友于地下。则其生也亦苟焉已矣。不几近于贼也乎。每于自讼之馀。不能不望助于并世之贤如老兄者。而终是情胜于义。褒借之虚辞多。䂓切之实事鲜。即此序文。可验其一端。安得不怃然失图耶。试看朱先生于朋友交际。一主于责善。随症发药。直截痛快。无一毫姑息之意。此真吾辈所当服膺也。愿继今以此交勉于桑楡。如何如何。惠来鸠杖。若可以持危扶颠于摘埴之行。其寄意也深。有足省发。敢不永以珍好耶。不宣。

答洪伯应

编辑

见教敦艮之义。三复有味。苟非相与之深见爱之切。何以有此良䂓也。自惟平生伎俩。患在于有始无终。所以白首无成。无可借手以死。而世故多端。险涂难尽。顾既不能周于德。而欲酬酢于事变之来。则其不移节失守。又安可保也。此实常所兢兢。而贤者之为不佞忧之者。非过计也。常闻先辈之言。倘使栗翁享年。与牛溪终始周旋于壬辰之际。牛溪必无许多狼狈。此诚知言。而朋友夹辅之力。岂云小哉。不佞既忝在老兄朋友之列。如不以鼎器之亏而弃之。愿于一心之几微。事为之得失。随处照管。不惮教告。俾有赖于晩暮。获免夫贻羞门户。得罪士友。所拱而俟也。投示文字。纡馀有法度。尽是合作。签贡愚见。聊塞勤教。非曰皆中窾。览详而取舍如何。因此而欲有所献。虽以寻常书牍见之。老兄于文章小技。终若有不能忘情者。此意恐有妨于晩年涵养之功。李延平不做文字。真好个法门。所以做得极静工夫。至于消融洒落也。敢以是为老兄诵勉。倘荷深察而见采。则庶几有补于竿头之进也。

答洪伯应

编辑

见询正蒙疑义。兼示子冈往复。朋知讲讨。是何等乐事。而久矣寥寥。乃于岁暮积阴之中。得见此事。可谓之一线微阳。不觉神旺也。窃详横渠此言。乃竖说而各有地头也。与濂翁太极图比看。则太虚即太极圈也。气化即阴阳圈也。合虚与气。即五行圈也。合性与知觉。即男女万物圈也。然濂溪太极。指出此理本然之妙而言。主理而气便在是。横渠太虚。指出此气本体而言。主气而理便在是。此立言之所以异。而毕竟主宰者理之意则未始不同也。故间亦有指虚为理处。此所云合虚与气者是已。若如盛谕。此虚字以神字部位当之。则神与气虽有虚实之分。俱是形而下者。得无以气合气之疑耶。此则子冈所谓或理或气。随其所从言之地而各不同者。恐得之矣。且看其下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之知觉。政高明所谓神之部位也。大抵横渠最善由气推理。穷神尽妙。而义理超绝。非诸子可及。但欠平易明白。或不善观易以做病。寒泉之编。不载此等语者。抑有以欤。如有未契。还以见教。仍转示子冈。要其有一言之批如何。

太虚与鬼神。其为气之本则一也。而名言少异。太虚专指本体。包理言。鬼神拣出精义。对理言。包言则指气指理。可以活络相通。对言则自有道器之分。不可混而无别也。语类曰。气质是实底。魂魄是半实半虚。鬼神是虚分数多。实分数少。以此观之。则以虚实分数。看形气神。而以虚多实少属神。则其十分虚者。可属之理欤。有契于此。则所谓合虚与气者。亦庶可以无疑耶。

答洪伯应

编辑

檀弓练衣黄里縓缘。窃详小祥冠与衰裳。既受锻练大功之布。故记礼者不言。而只言中衣也。郑注云练冠练中衣。中衣诚是矣。冠则经文所不言。何为而称焉。已是可疑。孔疏见郑注之举冠及中衣。而独不举正服。缘文生意。遂谓正服不变。孔疏之失。殆由于郑注。遂成礼家未决之案。可叹。夫练之得名。以服之练也。若如是说。则岂有正服不练而可以练称乎。是名实不符矣。久欲一质于高明而未果。顷承盛谕。极其昭晣。甚协鄙衷。何幸何幸。

与洪伯应

编辑

华阳院儒谋竖尹屏溪所撰庙庭碑。而院长许之。方始刻役云。蜜岂性信之句。龟头将屹。闻来不胜忧懑也。此文字。当世儒先议论不一。而渼老持之尤力。竟不得竖。则事体重矣。斯老之如是者。岂徒然。实出于为尤翁之公心苦诚。未知何许不解事儒生。妄出此计。自陷无忌之科也。顾今斯文凋丧。百怪层生。而此事又适会于此时。殆气数使然。奈何奈何。

答洪伯应

编辑

见询贞翁,渼老两贤礼说。愚亦曾见之。而渼老平日力斥禫后黪制。故致得推说太过。而至于禫月。既行吉祭。则自复寝以往。凡事无不复吉之云。窃恐失之于快。有不敢信及矣。贞翁禫月虽行吉祭。吉祭后遽着常服。有不安者。行祭后还着微吉之服。以终其月之说。可谓宛转得礼之正。然此为在家兄弟祥禫皆有变制者言也。若出继者则期服也。有何变制之节耶。无变制而强生层节。殊非礼意。愚意则以始制心服。直到吉祭日即吉。恐为得宜矣。未知盛意云何。盖禫月行吉祭。为急于正祭。初非为变制。而必于是日服吉者。以其有节拍也。至若父在母丧者之既无行吉祭之节拍。而徒计月数二十七月之限。若值仲朔。则援禫月行吉之礼。遽然释心制。着吉服于丁日而不终其月。实无所据。而事涉方便。岂安于心也乎。此虽似细节。亦关丧纪。而近日人家所行。间有如是者。窃所忾叹也。

答洪伯应

编辑

为宗子服。按小记。自继高祖至继祢。俱为小宗。然则继高之宗。恐不可遽用大宗之礼也。大宗者。即继别百世不毁之宗。宗子上承祖统。纲纪族人。有君道焉。故族人为之服齐衰三月。如本朝大君王子及他馀不祧之家。可以当大宗之称。然宗法之不讲久矣。今不能从头理会。只欲行齐衰之制。则窃恐半上落下而无所当也。家礼之首著宗子法。而不列于服者。盖以徒服不足以行。故欲人要先识得此个道理。为开卷第一义。而渐磨讲明欤。鄙家亦奉不祧。年前宗子之丧。虽属绝者。皆用免制。微寓齐衰之义。未知果如何耶。

答洪伯应

编辑

絜矩之义。老兄答金士者。尽得其正义矣。愚尝谓心是矩。以己心为准则。然后可以絜之而无不同矣。若泛以度物而得其方为絜矩。则其所谓矩者太歇后。将何以尽同耶。故此矩字。必以明德看。可见其通贯一篇首尾。而中间条目工夫之节节以明德为主之妙也。朱书虽有两说。当取其近于章句者耶。

答洪伯应

编辑

父丧迁母葬合窆者。待父卒哭后。告母庙以毕事耶。葬毕哭告。是亦匈事。恐不必留待卒哭。父丧返虞后。即出母主于正寝行礼为宜矣。

父丧卒哭前。恐不可以他事参错。且改葬异于初葬。无所事乎安神。故改葬之虞。初不见于古礼而出于仪节。则非不可逾时之祭。浅见留待父丧虞卒毕后行之为得矣。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