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第 01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无著菩萨造颂 世亲菩萨释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此经文句义次第, 世无明慧不能解, 稽首于此教我等, 无边功德所生身, 具如斯德应礼敬, 彼之足迹顶戴持, 觉辕难驾彼能乘, 要心普利诸含识。
经云“能以最胜利益”者,此据成熟菩萨。“能以最胜付嘱”者,此据未成熟菩萨。云何于诸菩萨最胜利益?复何者是最胜付嘱?为答此问,颂曰:
胜利益应知, 于身并属者, 得未得不退, 谓最胜付嘱。
谓于菩萨身中为其利益,亦能令彼菩萨益其所有相属伴类,名最胜利益。于彼身中令其佛法成熟摄聚故,即是利益彼身,亦令化馀有情所有堪能皆成就故,是于属者能为利益。如是应知,于得未得所有功德,能为彼作不退之因。由于善友而亲委寄,是名以胜付嘱而相付嘱。此中得而不退者,欲令不舍大乘;未得不退者,令于大乘更趣殊胜。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为答此问,颂曰:
于心广最胜, 至极无颠倒, 利益意乐处, 此乘功德满。
此明何义?若菩萨作此四种利益意乐,始是发心住于大乘具此意乐,方可名为功德圆满。云何为四利益意乐?一、广大;二、最胜;三、至极;四、无颠倒。经云“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当生如是心,广说乃至如是一切”,此明广大利益意乐。“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者,此明最胜利益意乐。“虽度如是无量众生乃至不名菩萨”,此明至极利益意乐。此何意耶?欲明所有一切众生悉皆摄同菩萨,己身由斯但是寂灭,己身无别有情也。若作别有众生不为己想者,此即不名菩萨。若摄为己体,即是至极不舍,是故名为至极意乐。“若菩萨有我想、众生想、寿者想、更求趣想者,则不名菩萨”,此明无颠倒利益意乐。此即由依有身见故我等想生,为令正断是不颠倒,次下当显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如是修行。经云“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如是广说。此中何意?以一施声而总收尽六到彼岸耶?答曰:
六度皆名施, 由财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修行不住。
为明此六咸有施相,此之施性由财无畏法,财施由一谓是初施无畏;由二谓是戒忍,于无怨仇(戒也)及怨仇处(忍也)不为怖惧故;法施由三,谓是勤等,由其亡倦(勤也)、了彼情已(定也)、宣如实法(慧也)。此是大菩萨修行之处,即是以一施声收尽六度。经云“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如是等者,此中何谓不住性耶?颂曰:
为自身报恩, 果报皆不著。
言“不住于事”者,此显不著自身、不住随处。“应行布施”者,此显不著报恩于利养恭敬等。求恩望益之处事有多途,故云不应随处生著而行布施。“不住于色”等者,谓不著果报。问:何须如是行不住施耶?颂曰:
为离于不起, 及离为馀行。
由顾自身不行其施,为欲离其不起心故,莫著自身速应行施。由望恩心及悕果故,遂舍正觉菩提果性,为于馀事而行惠施,是故当舍求馀行施。次下当说摄伏心。其事云何?
摄伏在三轮, 于相心除遣, 后后诸疑惑, 随生皆悉除。
经云“菩萨如是应行布施乃至相想亦不应著”,此显所舍之物及所施众生并能施者,于此三处除著想心。次明布施利益。或有难云:既于施等离其相状,如何当获福德利益?为答此故,说生福甚多。问:何故宣说于修行后不彰福利,于摄伏下方始言之?答:为显若人不著相想,方能行彼不著施也。从此已后所有经文,皆为除遣后后疑惑。于此便有如是疑生。问:若不著于法而行施者,如何为求正觉胜果行惠施耶?为答此疑,经云“于汝意云何?可以胜相观如来不”,如是广说。颂曰:
若将为集造, 妙相非胜相, 三相迁异故, 无此谓如来。
若谓如来是由施等因缘所造,于有为相中得最胜性者,便见如来有其胜相。若望如来真如之性,即无此胜相,是故不应以胜妙相观于如来,由彼法身是非集造之所显故。次云“何以故?如来说彼胜相三相迁异故,由此胜相即非胜相”,此中意说三相之体是迁流故。“妙生!所有胜相皆是虚妄,是故应以胜相非相观于如来”,此意欲明从因生法是虚假故无。此谓如来由彼全无三种相故,由离此相即以无相为相。“若于是处无生住灭变异之性可了知”者,此显如来不是有为造作之性因缘所成。如是明解如来性已,虽为佛果而行布施非著法施,即是除去疑情。次下妙生重生疑念:若由如是行无住施者,即因极甚深;复说如来是无为性,即是果极甚深。如何末代得有信者,令彼果报不虚弃耶?为断此疑,颂曰:
因与果甚深, 于彼恶时说, 此非无利益, 由三菩萨殊。
纵于末代而有菩萨具戒、具德、具慧,由此说法果利不虚。颂曰:
由于先佛所, 奉持于戒学, 并植善根故, 名具戒具德。
经云“然彼菩萨非于一佛而行恭事,非于一佛植诸善根”,此显于先佛所为持戒故,而行恭敬承事及为种诸善根,如其次第即是具戒、具德。次明具慧人,颂曰:
能断于我想, 及以法想故, 此名为具慧, 二四殊成八。
此明我想有四、法想亦四,故成八想。颂曰:
别体相续起, 至寿尽而住, 更求于馀趣, 我想有四种。
我想四者,谓是我想、有情想、寿者想、更求趣想,四种不同。此于别别五蕴有情自生断割,为我想故,见相续起作有情想(萨埵是相续义),乃至寿存作寿者想,命根既谢转求后有作更求趣想。法想四者,颂曰:
皆无故非有, 有故不可说, 是言说因故, 法想有四种。
法想四者:一、法想;二、无法想;三、想;四、无想。此谓能取所取诸法皆无故,法想不生,即无法想。彼之非有法无自性,空性有故非无法想。即彼非有有非有性,非言所诠故非是想,是言说因故非是无想。由想力故,虽非言显,而以言说故有八义不同。由我及法八想断故,名具慧人。何意此义但于具慧而说,非具戒、具德者何?答:为显实想有差异故。何者是?颂曰:
由彼信解力, 信故生实想, 不如言取故, 取为正说故。
由此义故,说彼之后而云“是人乃能闻此经典生一信心”,由具慧者不如言而取,及由随顺胜义智故,取为正说故,名为实想。为斯理故,说彼之后便云“不应取为法、不应取为非法,不应如言所说将以为法,亦复不即执为非法”,由此是能随顺胜义智,取为正说故。即是经云“闻说是经生实信不”。经云“妙生!如来悉已知见是人”等者,为显何义?颂曰:
佛了果非比, 由愿智故知。
彼具戒等人所有果报,佛非比知,然由愿智现量而了。若不言见,或谓比知;若不言知,恐是肉眼等见,是故知见并言。何故世尊作如是语?颂曰:
为求利敬者, 遮其自说故。
彼具戒等,为求利养恭敬,自说己德,便生念曰:“如来既遥鉴我,为此无宜自说。”
经云“妙生!彼诸有情当生当摄无量福聚”者,此目何义?谓是令其福聚当生,又是彼福当能相续熏习不断。言“有我执”等者,意说有随眠性,非有现行执。
经云“是故如来密意宣说筏喻法门。诸有智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中有何密意?颂曰:
证不住于法, 为是随顺故, 犹如舍其筏, 是密意应知。
谓于经等法非增上证所住处故,即得证已应舍彼法,如到彼岸舍弃其筏;于增上证是随顺故,应须收取,如未达岸必凭其筏。是名密意。一筏之上有其取舍,故名为密。若是自馀非顺证法,理须舍故。次后更为除疑。何者是?上文云“不应以胜相观于如来,彼从无为所显性故”,若如是者,复如何说释迦牟尼如来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乃能宣扬所有法教?由斯道理,彼非正觉,亦不说法。答此疑故,颂曰:
化体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由有三佛:一、法身佛;二、受用身佛;三、化身佛。言释迦牟尼佛者,即是化身,此乃元非证觉,亦不说法度生。文云“何以故?佛所说法”等者,为遮总拨一切说法之事故,云“化体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非总无,颂曰:
说法非二取, 所说离言诠。
如是二种,谓法性、非法性,非耳能听、非言能说。是故应知,非法、非非法此据真如道理而说。彼非是法,谓是法无为其性故。复非非法,由彼无自性体是有故。何故但言所说之法,不言能证之人?答:但言所说,能证义显,由非不觉得有所说。
经云“以诸圣者皆从无为之所显故”者,为明说此法因,由诸圣人并从真如清净之法所显现故,名无为所显,是故彼还说无为法。凡所有事言不能宣者,此即岂能取也?彼之自性非是言说所行处故,明此即是非言说性。何故此中无有简别,总说圣者不唯言佛?答:为明圣人皆从真如清净所显。由有全净、一分净故,随其所应,故无有过。又说福差殊,欲何所显?答:法虽实是不可取性及不可说,然而有益。颂曰:
自受为他说, 非无益集福。
何故经云“世尊!此福聚者则非是聚,是故如来说为福聚福聚”?颂曰:
福不持菩提, 彼二能持故。
言福于菩提不能持负故,二于菩提是能持故,颂意如是。何谓为二?谓自受、为他说。经云“既自受已,于他演说”。未了此言将述何义?由其聚声(梵云塞建陀,有其多义,或是聚义,或是肩义,或是分段义。若依此方译之为聚,但得积聚义,遂无馀义。此中且据二种,此为昔人不解梵音,又译之为趣,深成辽落。又复须知,此聚义、肩义、解时极难也)有二种义:一是聚积义;二是肩荷义。犹如在肩能持于担,为此名肩为聚。由斯理故,彼福积聚说为福聚。由其不能持荷菩提,说为非聚,即非肩义是积聚义。此二是菩提因,福乃甚多。问:何故此二能持菩提?为显斯义,故,经云“何以故?妙生!由诸如来无上菩提从此经出”等。何故菩提言出、诸佛言生?颂曰:
得自性因故, 此馀者是生。
言菩提者即是法身,此是无为性故,名为自性。是故此二是得彼之因,非是生因。若望此,馀受用化身是生因故。由此亲能持菩提故,生福甚多。为显此义,经云“何以故”等。何故此是能成立因?颂曰:
唯是佛法故, 能成最胜福。
言“如来说为非佛法”者,此显所觉之法唯佛能证,由不共性是故最胜,此是最胜福因性故招福极多,意明此是能成胜福之亲因。上经云“圣人皆是非集造之所显示,为此诸圣于彼证法不可取不可说”者,诸预流等圣人并悉取其自果,如何此成非所取性?于其所取而宣说者非不可说性。为遣疑故生起后文,即彰非所取所证理善成就。颂曰:
不取自果故, 非可取可说。
由是无为所显性故,彼于六境无有少法可得,既无可预名为预流。乃至阿罗汉亦无有法,理皆同此。无为之法体无可取,为此圣人于自果不取不说。若圣人作如是念:我得果者,即是有其我等执者。意说有随眠惑,非是现行,由非彼证现观之时有我等执而云我得。何意妙生自说得阿罗汉?为令一分有情知已亲证故。又复自说得无诤住者,为显身与胜德相应,为欲令他生胜敬信故。为何意趣而云妙生都无所住,而说我得无诤住得无诤住?颂曰:
解脱二障故, 说妙生无诤。
障有二种:一是烦恼障;二是定障。于斯脱故,不住二障,为此再言。此言二无诤性,即是诤之非有。次复起疑言:世尊昔于然灯佛所有法可取,彼亦为他说其法要。以此而言,如何得成无取、无说?为答斯难,故云“实无有法是如来所取”。此有何意?颂曰:
在然灯佛所, 言不取证法。
此言世尊在然灯佛所,亦不以言取其证法。颂曰:
由斯证法成, 非所取所说。
若言诸圣皆是无为所显,彼法不是所取亦非所说者,如何诸菩萨取严胜佛国土耶?又受用身如何自己取为法王、世间于彼将为法王?为遣疑故,方生下文。此中意者,颂曰:
智流唯识性, 国土非所执。
由彼实无佛土严胜是可取事,除从诸佛净智所流唯识所现,此即不能有所执取。若言实有形质是可取性,我当成就国土严胜者,斯诚妄语,如来说彼不是严胜,由此说为国土严胜。此有何意?颂曰:
无形故胜故, 非严许严性。
言“庄严”者,此有二义:一是形相;二是胜相。此最胜者,是第一义,此由无形质故。佛土庄严非是庄严,以彼不是真庄严故,是故说此以为最胜,胜法集此故名最胜。若执有佛土形胜庄严,云我当成就彼,即便于色等境界有住著心。为遮此见,故有不住文生。所云受用身佛如何自己取为法王、他亦尔者,为答此难故,将受用身同妙高山。此文欲显何义?颂曰:
譬如妙高山, 于受用无取。
如妙高山王,获得胜大尊主性故,名为妙高,而不自取为山王性,以山无分别性故。受用身佛亦复如是,具法王性,由获胜大尊主性故,名为胜大,而不自取其法王性、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如何得是无分别耶?为显斯义,文云“如来说为非身”,由彼非有说名有身。此有何意?颂曰:
非有漏性故, 亦非是因造。
然受用身非有漏性故,由此非有说为有身,皎然纯净自体有故。亦非是因造,由此有身非是仗他因缘生故。何故于先显福德性已说其喻,今何更说?颂曰:
为显多差别, 及以成殊胜, 前后福不同, 更陈其喻说。
前明三千世界,喻显福多;今说无数三千,彰其更广。何故于前不言斯喻?为受化者所乐不同,先少后多,意在于此。前福差别不明成立之因,为于菩提无有荷持之用;今欲显其能立因相,更将别喻随事而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