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卷01
◄ | 脉望 脉望卷之一 |
► 脉望卷之二 |
华函蕊笈,几于汗牛。结果成胎,见如角兔。走也穷搜广猎,仰拾俯取,积久盈笥,食固无味,弃亦可惜,姑存而置之。识者若见,宁免蠹鱼之诮耶。虽然,是蠹也,其诸异乎蠹之为蠹也欤?尝闻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脉望,遂以《脉望》命之。
《规中图诀》云:“一阳潜动处,成物未生时。”跏趺大坐,凝神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则一炁从虚无中来,杳杳冥冥,无色无形。兆于玄冥坤癸之地,生于肾中,以育元精,补续元炁。续续不耗,日益月强,始之去疴,次以返婴,积为内丹之基本矣。
肾间动气,金丹大药也。肾虽属水,然居子位,一阳生于子,即真火也。至人超见于众,动升肾中。动气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食气上升,灌溉诸脏,而生血气,荣卫一身。人生根本,实系于此。或遇触而动,即当定心,静坐闭目存想,此穴之气上升,庶不至下泄。盖精者人身之宝也。〈(命门,即腰眼也。脊骨自下而上第七节之中是也。)〉
《三圣玉诀》谓:“世人不解死阴。”夫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根。但吸灵龟而死阴茎,其神自生。彼修者只知禁欲,殊不知一念心动,气随心散,精随气亡。长春云:“一念色心动,百骸和气伤。”惟得法者,阴茎一死而如无,六欲七情,当体消灭。故得正念实相,对景无心。或言阴不死而顿无欲者,吾未之见也。马丹阳曰:“修行先要死阴茎,阴茎不死万缘侵。个中不识真消息,牢捉牢擒走不禁。”〈(《楞严》云:“必使淫机身心永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方可冀及。”)〉
天机者,脐下一寸三分也。圣人下手养仙胎之处。《难经注》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人之性命也。”丹田,性命之本,道士思神,比丘坐禅,皆聚真炁于脐下,良由此也。丹田内有神龟,呼吸为真炁,非口鼻之呼吸也。口鼻止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炁之本原。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脐下一寸三分者,谓仰卧而取之。入里又一寸三分者,是即肾间也。)〉
《三元会议》云:子为六阳之首,以应冬至。故当静坐凝神,去除万虑,一念规中,默调其息而符候之。至亥末子初,阴极阳生之时,肾中一阳之炁忽尔发动,即举心念以应之,使真水真火混而为一,谓之水火既济。午为六阴之首,以应夏至。故午前静坐凝神,待阳极阴生之际,心中自然一阴之炁下降,即举情以合之,存于心田神腑,勿令咽下,乃为坎离交媾之道也。常人于此水火升之时,或行走笑谈,或酣睡,以致水火不能既济。至于卯酉二时,乃为心肾二炁交分之际,应春秋二分之候,亦须澄心静坐,听其自然,绵绵若存,此为沐浴之功也。除此四时之外,馀时不拘。
《灵宝毕法》云:采药法,含津握固,以应心之真炁,使之不散。又云:“一气初回元运,真阳欲到离宫,捉取真龙真虎,玉池春水溶溶。”谓离挂肾气到心,当神识内定,少入迟出,绵绵若存,而津满口,勿吐勿咽,自然心肾相交。故前文午时“勿令咽下”四字,乃口诀也。
《净明录》云:“思惟一身之中,有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实,不离乎中黄丹扃也。”
《通真契玄篇》云:“心为朱陵宫,因交合之时感化,真液下降,因而流入元海,号曰丹母。故上田为探药之处。”江禛《三要序》云:“两肾中间乃元精穴,非受生元气之所。观祖师所谓 “两肾中间一点明,逆为丹母顺成人”,逆之一字,则元精化为元炁,逆归炁穴,为丹母产玄珠而为仙为圣,顺则流元精于膀胱,则淫而为子矣。”据二论,可见上心下肾皆有生药之机。老子云:“我贵食母。”庄子云:“以袭气母。”
丹阳云:“火里青莲滴珠露,常在宝瓶为供具。”玉溪子云:“露珠点缀莲花下。”又隐奥云:“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天地入宝瓶,七十二候足。”佛偈:“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合观见妙。
《青华秘文》云:“混沌神房,乃精光目光之气,幻而成之。”《圜验符应》云:“虚谷乃水火二气交媾,结成无形有象之名。”又曰:“二弦虚气,妙合为一,即名玄关,吁尽之矣。”可见中黄宫、金窟穴、玄关、玄牝,皆不过藏窍之处所耳,胡可著也。
老子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礼记》云:“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二经所言,若合符节,是乃先圣之微言,而记者急录之耳。
楚词云:“毋滑尔魂兮〈(已者,汞也)〉,彼〈(铅也,魄也)〉将自然。一气〈(药也)〉孔神兮,于中夜〈(时也)〉存。虚〈(心也)〉以待〈(时至也)〉之分,母为之先。〈(二十七字括尽丹书。可见《参同》、《悟真》之说由来远矣。)〉”前此庄子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又云:“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夫不先不后,乃勿助勿忘之谓也。故《沁园春》云:“炼己待时。”《青华秘文》云:“守己待癸生时。”“虚待”二字之义,渊矣哉。
《口诀》云:“便就动处略提起,凝住一念,助其腾腾上冲,谓之采。闭气于下,使心气迎之与之交媾,谓之合。”故卓壶云云:“彼土如何发动,与此土如何对举?真铅之未生也,有为之媒。真铅之既生也,有为之机。铅汞之相见也,有为之防。铅汞之归釜也,有为之胎。以至沐浴抽添,何莫非真土之妙用也哉。”
寂然不动,土之性也。盖根尘已绝,万虑俱泯,一气纵横,自然遁道上升,降入丹田而成至宝。陈虚白以身心不动为采药,盖此意也。岂区区意迎目送运用之为哉。
火候全在念上著力。虚白云:“念不可起,意不可散。起火时人力不可干预,惟虚静为主,不使杂念扰之,听其自然。待其熏蒸一回,自尔生阴,化为玉液下降,灌溉五脏。喉中觉有甘津,乃其验也。到此时还守虚静,一毫不扰,自会凝结,久之寂定,方可徐徐而起。”
《真诠》谓:“性命只是一件,人之所以死者,形神离也。既思,则六根具而不能用者,无神以宰之也。”是知神乃形之主,神离则气散,命岂在外哉!若非两件双修而分先后殊未妥,何也?修性则命在其中,所谓神返身中气自回事也。未有外虚静而能交媾成丹者,盖先炼精成气,后修定超脱,返难究竟。若能证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今惟径行炼神还虚功夫,直到虚极静笃,精自化炁,炁白化神,欛柄在握,命由我立,是一簇贯三关也,岂不易简而捷径哉!〈(真空实相,非比顽空。)〉
刘长真喻性为土,喻命为水。性命相见,如水土和为泥,造成器物。若未经真火锻炼,土再见水,复化为泥也,如砖瓦曾经火炼,千年不坏,何况性命炼成至宝,
关尹子云:“万物之来,我皆对之以性,而不对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
玄牝以静极而见也,妊房以情溢而辟也。
神凝则精气聚,而百宝结者,药物也。真息往来,而未尝少有间断者,火候也。此语可谓简而尽矣。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故知识不用,归乎其天则混沌全矣。胡混成曰:“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与顺率循也。”
《坛经》云:“心念不起名为坐。”释典有行禅之说,又有卧禅之旨,要之心念不起,则行卧之间,俱是坐也。
释氏面壁,自有妙义。盖洗心退藏于密,以养其神,以复寂然之本体,犹面壁然,而物无见也。故曰:“心如墙壁,而可以入道。”〈(善修行者,睁眼不见人。)〉
孟子曰:“汤武反之也。”道书曰:“逆则成丹。”故儒家能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便成尧舜。道家能善逆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便成神仙。复归婴儿,与不失赤子之心,其旨同焉。
列子云“与齐俱入,与汨俱出”者,入水不濡也。“随烟烬上下,徐行而出”者,入火不灼也,皆指神而言。既谓之神,则无形矣,水安能濡?火安能灼?
庄云:“物之有知者恃息。”知是性,息自命。三教圣贤,千言万论,不过发挥“知息”二字。此老提纲揭领,豁人心目于百世。
眼观心动,耳听神移,口谈气散。予自约日用有四句云:“善恶事都莫思量,出入息浑无拘纵,常常倾耳凝空照,默默垂帘仔细观。”勤而行之,不知老之将至。
《灵枢经》云“天谷元神,守之自真。”白玉蟾曰:“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此之谓归根复命。
老子云:“能如婴儿乎?”又云:“复归于婴儿。”儿者,元神也。故曰:“婴儿入圣机”《生神章》云:“熙颐养婴儿。”又云:“庆此婴儿脱。”
绵绵若存,老子之火候也。孟子所谓勿忘勿助是也。养珠者龙,抱卵者雌。岂有言语转相告教哉。天机妙用,自然而然。故曰:“真火本无候。”
老子所谓先天地生者,浑然无气而生气也。气焉既生,即名为一。惟一故二,则两仪分而天地辟矣。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见性颂》曰:心清意静,气和神定。真息绵绵,灵光莹莹。
《道法心传》云:“耳目鼻口身,精神魂魄意。攒簇在中宫,化作先天气”,“此窍实居中,居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直上与天通。”
《了明篇》云:“一颗明珠才运动,光辉闪灼两眉间。”“气入丹田火自生,眉毛灼灼电光明。”“夜深独坐烧丹处,万颗明星帐顶头。”
仙诗云:“眼前白雪乱纷纷,满目黄花变紫云。顶上山泉时复响,耳中仙乐日常闻。”
“常人之息以喉”者,谓其出多入少;膻中即回,不能至呼吸互换之根故也。“真人之息以踵”者,谓其吸呼相称,水火两弦均平。上接天根,下接地根,与肾中祖炁混合,故名真息。〈(凡息切忌出多入少。)〉
梵语震旦,此言多思虑也。谓此国人思虑多,故以名之。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楞严经》云:“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妄想之害大矣。
《参同契》注云:“弦前弦后正当时,谓吾身之巽门也。”尝考“巽门”之说,惟紫阳老仙云:“黄庭之下,有一丹室之门户也。意生则上,故阳升。意止则一,故阳不可得而降矣。炉鼎在乎一之内,正属土。”又云:“巽者,鼎下之片缕耳。阖则为干,辟则为巽。阖则为嘘,辟则为吸。何以能开阖,亦无非一意使之然。”又曰:“西方者,巽之用也。中宫者,巽之体也。”〈(又云:“巽为地户。”见后。)〉
双肾曰命门,一身命脉之所关系。人不能贵其炁,固其根,贪爱淫欲,摇动命门,去死不远矣。
《阴符经》云:“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木中生火而反燎于薪,于事则有反害之祸。于丹道木三火二为五,有变化之机。
《灵宝经》云:“七日七夜,诸天日月星宿一时停轮。”此皆以神气凝集阴阳混合于空洞之中,目不瞬,心寂定为是。
无际在大竹朱居士家住,居士曰:“我见和尚坐得好。”问云:“如何见得?”曰:“你素常坐禅眼不定故,今番坐禅眼似定耶。”
詹手南述象山先生尝举“钧是人也”一章云:“须是使心官不旷其职。”子南因是便收拾此心,用力操持,夜以继日,如此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遂见先生,目逆而视曰:“此理已显也。”子南问:“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以上三段,可见三教一理。)〉
元阳真炁自二十四节上升洞房宫,明朗洞照八室,至此下视六极之境,如在掌中。所谓三境非辽。
颐养和气,婴儿自生脐腹之中,如怀胎状。
诸天日月为飞精,诸洞日月为伏根,人间日月为明轮。若吞明轮者为仙,盖服日月光华各有法,能润五脏,泽颜容,东方甲乙之地,乃日月所出之门户地,只于此旦望迎送郁仪结璘之神。
金为神性,居上丹田,是谓顶门。人呼为性门。性最灵,故性门末合,尚知前世事,及其合则不知矣。寄体于肉团,心以应万事,人能知性命,可以修太素妙行,观门柏为金仙。故柏真人记云:鬼风吹合,昆仑神附,心中昼煎,旦煮肝肾,注精施阳,败损金鼎,神不能禁,仙圣不居,甘受死地。今当回日月之华景,照太极之昆仑。歌曰:金鼎天门开,反童复婴孩。日月照昆仑,真君自然来。”谓之默朝上帝法。
硬打尘劳,勿令睡魔阴邪之所侵扰。昏睡则精神散失,魔鬼侵凌,故《大洞经》云:“太乙杨明威,所以钤饬之”也。
一点灵光,洞然无碍,晖映八表。丹经曰:“龙虎大药,须以真铅真汞和合而成,方有光华焕灿。”
天河自尾箕寅位注于东井,而循环于天地之间。古人云:“水出昆仑之下注。”出尾闾复上,谓之天河,此天地之河也。人之河出尾闾,尾闾系寅位,溯流而上昆仑与天地同焉。吕仙云:“曲江上月华莹净。”《大洞经》云:“一曲水天闻。”可以互参。
释氏七觉支则,曰:念觉、择法觉,精进觉、喜觉、猗觉、定觉、舍觉。大抵只是先天先地灵明不昧之精神是也。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菏泽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圭峰、裴相所说已详。〈(又云:“天有七星,布炁于人曰心,神降于中曰神。”又云:“心有七窍。”又云:“心神上通耳目鼻口七窍,俱名七觉。”觉猗亦名轻安。)〉
《大洞经》“十方晖紫烟,”《黄庭经》“紫烟上下三素云”,盖人之妙炁凝集而出于眼目,即水火之正色。
桃君乃肾神,盖宜惩忿窒欲,惜精爱炁,为一身之主,性命之根也。色念动时,当存思桃君在脐内。
神光、宝光即灵光也。盖无形可捉,发秀晖采于长空青冥之表,在人则精神光彩发于双目。故《大洞经》云:“烟回太晖间,神光秀空峰。”空峰,头面也。
东海蓬莱山、扶桑山、方丈山、沧浪山最高极。天下有三岛十洲,曰:玄洲、瀛洲、祖洲、聚窟洲、炎洲、麟洲、流洲、长洲、元洲、生洲。《大洞经》云:“玄洲绝三津,沧台飞羽轮。校仙登扶桑,皆在东海上。”得道者,经由此处脱蜕换骨,拜职受服,然后上升天境,朝见三清至尊。〈(先贤有骨肉同升者,此身皆蜕藏名山,惟神可去。)〉
人有一百八十灵关,三百六十骨节,一千二百形骸,一万二千精光,三万六千根源本始,八万四千毛窍,关键中咸生精液之润。人无津液,则枯槁云亡。天地得水而覆载,万物得水而生成,其实一也。
真仙朝帝,但见金光勃勃,不见啐容修真之人。鬼神见之,惟见红光。
乾为天门,巽为地户。地户即下田也。故风曰巽风,以其起于下也。起巽风,运坤火,俱在下田。
眼之于色,为业最大。眼见心欲,心动神疲,是以五脏之神,皆从眼漏为第一。根眼通心,心乃神宅,眼既见,心必动也。道之大而至高,超出乎无色之界。〈(眼之上为无色界,泥丸乃玉京山。)〉
人以双目回光返照,则真炁随而聚于元宫,谓之回风混合。〈(或指息言。屏息回风,牛车大乘之道也。)〉
人以心为天,肾为地。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神风橐籥,故天地相镇。人以真炁运动,故身体长宁。三部八景,自尾闾至百会三节为一关,三八二十四节以应二十四炁。
潭底日红阴怪灭铅为阳炁,山头月白药苗新汞为阳精。以阳归阳,则双目如金星,能通乎昼夜,以代日月之明。
虚共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生。
日中真灵乃太阳之精,在人则坎中之阳。两肾间一点明莹者名日中王,以子时建生。
古诗云:“圣人夺得造化意,手抟日月安炉里。微微腾倒天地精,攒簇阴阳走神鬼。”又曰:“若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日月轮。”又曰:“日月交合时,便是生身处。本来面目真,劝君勤照顾。”盖日月合璧,乃月晦夜交合也,内丹于此下手修合。
丹料之异名曰福体液,丹房之器皿曰庆元瓶。
玉清上境乃人之泥丸宫众妙门,投胎夺舍,皆自此出入。人之死亦由是出。
八梵九天:东方曰始青天、太青天,人之超度形神,使其超越始青之天,方至欲界、色界、无色界,方至四梵种民天,方至神霄九天、无上三天。各天动计数万里,信知其不可阶而升也。然有道之士,通达明了。不涉关津,不劳登陟。动一念顷,方直造园顶之外矣。
《莹蟾语录》云:“精关、气关与神关,三关一凑。天籁、地籁及人籁,众籁俱澄。”“以先觉而觉后觉,反外观之观内观。”
《中和集 三关图说》
炼精化气,初关〈(有为)〉。取坎填离,必要识天癸生时急采之。
炼气化神,〈(有无交入)〉,乾坤阖辟,调和真息,周流六虚,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交合,然后一点落黄庭。
炼神还虚,上关〈(无为)〉。工夫到此,一字也用不著。
《篑中书 三关图说》
初关:六阳既纯,静之极也。一阳复生,静极而动也。静已极,将至于动;阳将生,未离乎阴。阴阳动静之间,乃先天之气也。
精藏于肾,肾居下,故曰初关。其功在于采取。盖肾间有动炁,乃天一之数,真阳所藏,而火木金土之先也。微妙无质,上交于心。一气迎之,两气氤氲,而交媾以结圣胎。然所以交媾者,意为之媒也。下学之功,有可言者,人之脊骨二十一节,从下第七节之傍,两肾居之。男胎于母先生右肾,为藏精之所。肾属水,水生于天乙。夜半子时,六阴几尽,一阳将生,肾中动气,渐出于七节之中,每夜必至。当此末至之先,垂目闭口,调息微微,使丹田之气翕聚于上;然后点加存想,炁穴之下,两肾之间,若有气从此出;久之屈身以心下垂,微纵而起者四五次;垂而复想,想而复垂;肾络连心,上动下应,气必至焉。此气上升,稍加人力,闭气于下,使心气迎之,与之交媾。如此行工,数日后微见气动,至月馀,方见动而上升。惟此气难升,既升之际,则不劳而降矣。若一学即求其效,乃助长之害。不忘不助,乃其则与。行之久熟,则静极而阳气自生,不必如前之用力。先天无为之境,不俟言而得之。所谓时者,熟后亦不拘子时,人身自有子时也。《金笥宝录》“徐收而纵”一段说之甚悉。
中关:坎离交垢,大药生焉。运火养之,火乃阴阳之气也。乾为阳,阳者呼气而出也。坤为阴,阴者吸气而入也。呼吸互换之处,乃真息之根也。呼吸出入,升降其气,熏蒸四达,火之文者也;药结丹结,又用武火;下烹于炉,上升于鼎。炉,坤也。鼎,干也。是为乾坤交媾,干交坤决,坤之阴为夬。阴气决尽,则为纯阳矣。
气原于心,心居身中故曰中关。其功在于呼吸升降。心肾气交,结为圣胎。然所以交者,意合之,心存之,神宰之也。三者难持易失,一有不谨,则交者不能保其不散也。故于是气既交,武火升炼之后,当用文火以温养之。阴阳气合为火,人身呼吸时也。呼则气出为阳,吸则气入为阴。呼吸互换处,即阴阳气合也。下学之功,有可无者,有真人之呼吸,有口鼻之呼吸。以真人之呼吸言之,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即呼吸之根,阖辟互换之处也。人之未生,随母呼吸,所谓真人之呼吸。即生之后,真人呼吸未尝亡,但神出气移,不能再守胎中之一息。修炼之法,使人返本还原,复其生身受气之初耳。以口鼻之呼吸言之,咽喉者,所由之关也。其上有会掩焉,启则呼气出,心肺主之;闭者吸气入,肝肾主之。心肺相去会掩为近,肝稍远,肾最下这尤远。呼则气促,其气由之而日耗于外。吸则气少而短,不能下至于肾,遇肝而返,此呼吸所以不固。真人呼吸,寿人元气,人人有之而不知。口鼻呼吸,丧人元气,人人陷之而不觉。人能回光返照,注意脐肾之间,一呼方至,以吸继之,互换禅续如环。斯循者,真息也,与婴儿在母腹无异是也。
上关:泥丸居顶上,神所栖也,故曰上关。一身之外,皆太虚也。太虚神之妙应者也。得之于我,还之于彼,何间然之有?炼精者,身不动而已。采取升降,不得不运之以心也。炼气者,心也。炼气者,心不动而已。阖关进退,不得不运于意也。至于神则妙应不测,既无所施。三者混合为一,复忘一,并出与太虚同体,恍然如在梦中。学者到此境界,乃是泰定,切不可放倒。当知昏久则明,浊久则清,脱胎完神,于此出矣。〈(玄工尽此三段之中。)〉
腹中橐籥风入松,顶上箫韶泉漱石。
《心经》无垢子注云:“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拦。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六根皆从一根起,但去一根上返照从何而起,若识起处,起处是妄,休教生苗。”
修行之法,筑基已就,玄牡有相之后,工夫大约有四:曰静〈(真息绵绵,纯然一性)〉,曰定〈(始而昏定,继而正定)〉,曰慧〈(了了常知)〉,曰通〈(六通)〉。一步进一步,一层深一层。见境不著,见阻不退。谨谨护持,自然成就。否则前功尽弃矣。
《灵宝毕法》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天地升降之理。气中生水,水中生气,乃心肾交合之机。比物取象,道不远人。配合甲庚,方验金丹之有准。抽添卯酉,自然火候之无差。红铅黑铅,彻底乃成大药。金液玉液,到头方是还丹。从无入有,常怀征战之心。自下升高,渐入希夷之域。抽铅添汞,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阳长。水源清浊,辩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识于坐忘之日。玄机奥旨,难以尽形。〈(工夫行持,不外于多入少出。)〉
尝读张三丰《道法会同疏》有云:得腐朽再生之橐籥,见劫仞不殒之卷阿。红铅黑铅,锻炼方成影响。金液玉液,坐卧略致疏通。〈(云云。)〉每疑“劫仞”“卷阿”之错,及阅《大洞经》,有“黄箓保劫仞”之句,又“停玄三秀阿”,注云:藏隐玄根于三秀之卷阿。南岳名太虚小有之天,古诗“小有洞中三秀草”,即灵芝也。山有五芝,饵其上者得仙。乃信仙词咸有所据,非杜撰也。
《华严经》云:“惟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度人经》“身度我界,体入自然。”又云:“有过我界,身入玉虚。”圭堂注云:“先天之命源一也。夫命如召命之命,此意玄妙入极。”又《楞严经》行阴画中云:“深达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圭堂注云:“闻之曰:命如召命之命。”《坛经》:“吾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圭堂注云:“闻之曰:六祖偈语;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夫四其二土之妙,乃在是矣。”〈(有幻身四大,有真空四大。)〉
《楞严经》:“地性火性,水性空性。”圭堂注云:闻之真实土,真虚土,皆土也。合真水、真火、真风,并谓之四真。《楞严》“虚空藏菩萨手执四珠,遍照虚空。”与《金光明经》“四如来混合一室”者,正发明是义。若以后天四物,与夫假合四大而会之者,万里矣。世尊托后天四物,以明不可言传之妙,而曰如来四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遍满世间,宁有方所,岂细事哉。此之谓造化一源。先君妙道,大佛之秘藏,生灵之太初,自从水火相击搏,便有两土各战争。故曰两土成圭者,此也。〈(风乃巽风,又为橐籥也。)〉圭堂云:“乾坤函盖,狮象交驰,真火盘旋,风云改观。既而千光历落,浑透帘帷,醍醐弥抽,机轴潜发,三恩大事,再叹奇哉。”〈(此景详见《修玄章》第九,及《四百字序》。)〉
元精者,父母交媾之初,阴阳偶合之始。精血相含,孕于坤宫,生于坎户,徐徐凝结,渐渐成胎,十月周圆,形体全备。身中一物,名曰命蒂,乃召命之命尔。自造化中来,以其能召元神入身而为物者,此即先天自然之祖气也。元神者,虚中一灵,湛湛寂寂,无去无来,不增不减,乃混成之性尔。偶因念动,遂于造化未来之前,天命既立之后,一点灵光,自虚无中来。受命之命,附体著形而为物者,此即中天湛然之气也〈(谓之灵汞)〉。元炁者,粤自立命之初,设性以后,混合身形,伏母脐下,随母呼吸;十月满足,离母出胎,大哭一声,径受此炁;自杳冥中来,系于命蒂,自呼自吸。此后一身精血气液,随时滋长。情见于外,若知禁忌,寿满天年。倘或恣情,必遭夭折。更能知时运用,乃得长生。此后天浩然之气也〈(谓之真铅)〉。
人以父母初交元阳,召空中魂爽而有此身。有身以后,元阳日耗,魂爽渐离,而身不能久。修行之工,不过使身中元阳与游魂重来相见,聚而不散,以返来生之初耳。故云“金来归性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