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翁集/卷二十二
论
编辑礼乐论
编辑吉凶军宾嘉是礼欤。曰文也。非礼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是乐欤。曰器也。非乐也。曰然则礼乐恶乎在。曰文益繁而礼益晦。器愈备而乐愈亡。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盖伤周季之人释本而事末。使知求之于玉帛钟鼓之外。而时人犹不悟。至于今累千百载。莫有能明言而痛辨之者。噫。礼乐其终不可复见于世乎。子思子于中庸篇首。先说礼后及乐。特后之人不察耳。其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说礼也。其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说乐也。夫礼者。在天曰理。明而为日月。幽而为鬼神。融而为山岳。流而为江河。舒而为春夏。惨而为秋冬。濡物而为雨露。肃杀而为霜雪。无非礼也。在人曰道。父子之有慈孝。君臣之有忠敬。长幼之有悌友。夫妇之有挚别。朋友之有信义。丧致其哀。祭致其敬。无非礼也。苟使父子而无慈孝之实。而徒有异宫异粮定省温凊之文则可以为父子乎。君臣而无忠敬之实。而徒有俯首曲跽朝谒拜稽之文则可以为君臣乎。长幼而不悌友则肩随徐行。不足以为长幼矣。夫妇而不挚别则亲迎合巹。不足以为夫妇矣。朋友而无信义则贽见束修。不足以为朋友矣。临丧不哀则袒括含赗。不足为礼。奉祭不敬则笾俎祼荐。不足为礼。此非礼之实。在于文之外乎。夫乐者在天则肃时雨若。乂时旸若。哲时燠若。谋时寒若。圣时风若。无非乐也。在人则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哀而哀。当乐而乐。无非乐也。苟使喜不当喜。怒不当怒。哀不当哀。乐不当乐。则虽有钟鼓笙镛之奏。磬管琴瑟之陈。必不能致神人之和感鸟兽之舞矣。此非乐之实。在于器之外乎。是故遵性道而合彛伦之则则礼于是在。致中和而感天地之气则乐于是在。乌庸䂓䂓于名物度数之间。窃窃于器律音节之末哉。曰然则文也器也。皆不足讲而修欤。曰圣人之制为仪文。造成器律。皆顺其自然而已。何则。过阙则首不待诏而俯。入庙则足不待教而趋。父召则口自唯。敬长则腰自磬。皆顺其性而已。如使圣人凿其私智。强而令之。则血肉之躯。能不劳苦而不安乎。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八物。至无知也。哀心感则其声噍而杀。乐心感则其声啴而缓。喜心感则其声发而散。怒心感则其声粗而厉。皆顺其气而已。如使圣人亦凿其私智。强而合之。则冥顽之物。其能为吾用乎。礼者由内而顺于外。故四肢百体不言而自喩。乐者由外而应于内。故五声八音。不召而相感。世无曾参焉。苟有之。定省温凊之节。吾知其自制之也。世无大舜焉。苟有之。金石匏土之物。吾知其自应之也。何待劳心智费巧力而为之礼乐也哉。由此论之。礼乐教化刑政。本非二事也。宣之以教化。齐之以刑政。使斯民咸囿于大道之中。以致心和而气和。气和而形和。形和而声和。声和而天地之和应之。则周公之礼。有虞之乐。庶乎复见于世也。
春秋论
编辑春秋之难解者三。一曰未达圣人之权也。二曰未详时事之实也。三曰未知孔氏之成法也。何谓未达圣人之权也。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权者何。易有正而不中者。有非正而中者。非正之中。权而合经之类也。非圣人不足以知之。是以孔子见南子。欲赴佛肹公山之召则子路不悦。不为卫君则子贡入问而后知。此未可与权之效也。春秋之义。有经有权。不达乎权则不知其义。所以难也。何为未详时事之实也。圣人四十不惑。无物不通。而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文献不足则夏殷之礼。不足以征之。以此观之。文无考据。事实不明则圣人亦不敢强辨之矣。且如葬欲速朽之为桓司马。丧欲速贫之为南宫敬叔则曾子待子游而知之。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则陈臻以时事知之。春秋二百二十四年之间。事变有万。记籍不备。则后人之不可强解凿说者。不胜其多。所以难也。何谓不知孔氏之成法也。孔子得行道于天下。则必将损益三代。以成一王之制。而道不得行。故寓诸春秋之书。以待后世王者作而取法焉。如答颜渊为邦之问可见矣。行夏之时椉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何尝纯用周制哉。子思所谓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者。正谓此也。七十子之徒。惟颜渊可以得闻。则此岂后贤之所可推测者哉。所以难也。四传之中。惟左氏鲁人也。事实之详。尚或庶几。而杀身之考叔。许之以纯孝。兵谏之鬻拳。奖之以爱君。则圣人之达权成法。固无足以与议。而公糓以下。并与事实之详而不及乎左氏。傅会穿凿。卒难信向。注解或误。义理有差。则其流之祸。可胜言哉。是以程朱大贤。迁就郑重。不敢轻为之说。况其下者哉。曰然则春秋终不可解乎。曰所可知者。尊华攘夷。贵王贱霸。大经大法而已。施之于身。私欲不得肆。措之于天下。人纪有以立。是岂小补云尔。何可凿其私智。牵强立说。以取自误误人之罪哉。
名节论
编辑赏罚之道不行而有祸福之说。祸福之说不信而有名节之称。何者。上古之世。民以庆赏诛罚。取必于其上曰彼为善当赏而赏立至。彼为恶当刑而刑立雠。故为恶者惧而为善者劝。及至后世。赏不必加于有德。刑不必诛于有罪。则民于是大惑曰赏罚之不可必如是夫。为恶者始多而为善者日怠矣。圣人为此之惧。又为天道祸福之说曰彼濡然而为雨。愀然而为霜者。天之施仁与威也。殷殷轰轰击撞震碎者。雷霆之讨有罪也。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民始信之。雷霆之过。莫不正色而敛容。屋漏之下。常若帝临而鬼视。既而雨露滋于菫荼。霜雪陨于芝兰。雷或震乎畜木。而伯夷饿死盗跖寿终。则民又大骇曰天道之不可信如是夫。为恶者益肆而为善者益怠矣。圣人所以御世劝俗之术。于是焉竆尔。乃呼于人曰庆赏不足慕也。刑戮不足畏也。祸不足避也。福不足趋也。义之所在。百世荣之。龙逄葅醢。比干刳心。箕子为奴。苌弘肔申屠狄负石投河。至今称之以为贤智圣人。季氏富于周公。景公系马千驷。后世无称焉。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既又著之为春秋。以威祸赏福之权。寓之于枯管败竹之间。而其后诸子百氏竞相尊信。传而述之。各有所著书论说益盛。所褒者扬之于青云。所贬者抑之于深渊。夸耀而张皇之。掊击而耻辱之。使天下之人。决性命捐富贵。奔走听令于一世之公议。而赢粮疾趍于后代之虗名。此圣人之微权。鼓舞天下万世而不自觉者也。是以汉高祖初定天下。招礼四皓。光武即位。尊宠严光。彼二主以万乘之尊四海之富。何所求于枯槁沉没之贱男子哉。隐然以赏罚劝惩之所不能及者。托之于眇然匹夫之身。而天下好名之士。固已延颈于下风。企足而倾慕。此弘恭曹节之所不能惴。而王莽蕫卓之所不能威也。二主之雄智达识。夫岂后世庸主之所可冀及者哉。降此以还。世无二主之兴劝振作。而闾巷布衣之士。徒抱圣人之遗书。欲以此箝抑众人。约束一涂。噫。死生祸福。实利害也。礼义名节。虚号令也。恃其怵惕于号令之虚。而望其脱躧于利害之实。则吾又见其难也。为民上者。苟能有得于圣人之微权。而知所以激励而扶植之。其亦斯民之幸也。
理势论
编辑理与势异乎。曰异。曰奚异。曰水之胜火。理也。一杯水不能救一车薪之火。势也。曰然则势胜理乎。曰人众胜天。天定亦能胜人。故理势无常胜。然理不外乎势。势不外乎理。合天人而观理势则其实一也。二之则不可。是以阳进阴退。君子役小人。中国服夷狄。此理之胜而势亦附焉。阴盛阳伏。小人侮君子。夷狄猾夏。此势之胜而理亦存焉。此之谓大公。何谓大公。天何思虑哉。天何好恶哉。乘一理而御六气。茫洋乎八极之上。奚为而然。奚为而不然。从其然而然。从其不然而不然。日月之照而南地明多。北地明少。从其方而然也。雨露之濡而下田泽多高田泽少。从其形而然也。此势之所不能平。而理之所不能违也。由此论之。扶阳而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尊中国而攘夷狄。皆人之事也。天岂若是隘哉。拂其适值之势而强其一定之理也。君子达理而顺势。故太王事獯鬻。孔子事季氏。此之谓乐天。不明乎理势之说者。不足以知天。
夷狄论上
编辑仁大者能及远而竆于其所不及。智多者能御众而竆于其所不御。力强者能制暴而竆于其所不制。仁之所不能及。智之所不能御。力之所不能制。中国之于夷狄是已。仁如舜禹则能服之而已。不敢望悦吾之教化而同吾之礼乐也。智如汉文则能和之而已。不敢保其久亲睦而长无衅也。力如唐太宗则能伐之而已。不敢期其空巢穴而尽剿灭也。此历代帝王之所同患。而古人所谓御戎无上策者。正以此耳。况今之夷狄。非古之夷狄也。古之夷狄。暴兴而暴亡。今之夷狄。暴兴而能久不亡。何者。夷狄之民。与中国异形。中国之人。相招以仁义。相结以恩信。渐之也遅久。合之也辛苦。虽有大德之人。挟有位之权。据人卒之众。必世而后王。夷狄则不然。其地苦寒。不生五糓。衣食无所资。恃戎马之足。逐水草而居。聚散无常。而其性贪利而喜杀。以勇力相尚。以虏掠为生业。故一有桀骜之人出于其间。智谲长于冦掠。勇力敢于冲陷。贪足以窃邻之财。悍足以忍人之杀。则其部落小丑推以为君长。一呼之顷。百万云集。譬如盗贼啸聚。千里相应。此其所以兴之暴也。方其兴之暴也。汉高彷徨而失色。陈平却顾而弃筹。况其馀者乎。然盗贼之爱其渠帅。特服其智勇而乐其分利也。智竆勇竭而无所得利则散。非有教化可以固结也。非有礼法可以牵制也。非有城郭室庐可恋而久居也。非有田农市肆可恃而为生也。是以秦汉以前。凶奴虽甚强大于一时。既其弊也。亦可使暴败而暴亡。此其所以易制也。晋宋以降。拓拔金元。其兴也既暴。而及其据有中国也。幷与其中国之教化礼法城郭室庐田农市肆而盗之。故上下维持。巩固其基业。与中国无异。此其所以能久不亡也。是以古之善御夷狄者。避其方兴而不与之争。卑辞厚币以骄之。及其将亡也。以猛将坚甲乘之。如虞人之搏虎。咆哮裂决则去之。困罢倦睡则毙之。中国常胜而夷秋多败。今也夷狄之方兴也。意欲不止于金缯珠玉而常在于中国之土地人民。既得之也。又不为朝夕苟且之计。而必思其长久保守之策。此夷狄所以迭主于中夏而莫之敢撄者也。曰然则御之终无其术乎。曰备盗者必固其垣墙。毁垣墙而媚盗盗。入其室而后欲去之得乎。防虎者必峻其柴援。决柴援而引虎。虎处其宫而后欲逐之得乎。古之御戎也。必截其防限禁其出入。长城以备之。猛将以守之。入冦则逐。近塞则警。诗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秦汉之世。以和以战。使其深入。亦不得过云中九原。故其时凶奴之祸。止于侵扰边郡。杀掠吏民而已。此犹固其垣墙而盗不敢逾。峻其柴援而虎不敢入也。及夫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内郡。晋时郭钦上䟽请徙而不听。遂以此刘渊,石勒卒乱天下。唐明皇时资回纥之兵。以平禄山。其后回纥吐蕃相继叛乱。几陷京师。石晋时欲伐后唐。父事契丹。始割燕云十六州而与之。刘知远谏而不从。及至赵宋之兴。亦莫能统合。遂与虏分据中国。与为兄弟。又约女真共灭契丹。而汴京亦亡。在皇明时靖难兵起。兀良哈诸酋从行有功。故成祖以大宁地畀之。寝以强盛世为边患。其后吴三桂欲攻李自成。引入金兵。遂亡中国。此非夷狄之能冦中国。皆中国之自招而自冦也。何异于毁垣墙而媚盗。决柴援而引虎者哉。由此论之。自古中国之为虏所据者。其事虽殊。其辙则同。今之夷狄。非强于古之夷狄也。今之中国之御之也。不如古之中国之御之也。苟使后之为中国者。明于内外之别。谨其出入之防。视彼虏如盗贼猛兽之不可近。虽其残败可侮而狎。强力可资而用。必逐而远之。攻而绝之。顷刻不去则如针刺之在背。粪秽之在侧。使彼虏不敢窥吾之边圉逾吾之区域。则虏虽强大。不过如中国之一大郡。彼岂能越其峻防而轻盗中国也哉。
夷狄论下
编辑夷狄舜禹之所不能教也。其终不可化乎。曰然。曰如此性乎。曰势也。非性也。其势不可教。而其性不可弃也。何者。至治之极。草木禽兽皆可使格化。故草有蓂而鸟有凤。蓂之灵。灵于草木而已。凤之智。智于禽兽而已。比之于人则其为灵智也。曾夷狄之不若。夷狄亦人耳。岂彼物之能格而夷狄之不化也哉。余尝试之矣。余往年奉使莱海。傧接倭奴。彼以猿趺鸟语之民。而见吾之冠冕衣裳。未尝不欣然而喜。时有所咈于其心。突然如蝮蛇之必噬。而吾以礼义谕之则未尝不退然而沮。其性固与人同耳。后一年又往游于关北之锺城。其地古女真之墟也。其民素号羯羠雕悍。而我国家渐磨数百年。择吏而教之。设科而劝之。故士知读书学礼。出而事官长。入而事父兄。莫不有矩法。而小民亦知尊卑之别亲爱之伦。骎骎乎中国之俗。其始之羯羠雕悍。岂其本性然哉。凶奴之民。幼则射鸟鼠。壮则习弓马。以畜牧为生业。以掳掠为长技。耳未尝闻五伦之教。目未尝睹君子之容。如此而不近于禽兽者。虽中国之民几希矣。苟有以教之。其不及于中国之民者亦几希矣。吾以此知夷狄之为夷狄。非其天性然也。曰夷狄可教以为中国则圣人何以弃其民而不教之也。曰其故可知已。衣食者教化之源也。寒而不得衣。饥而不得食。虽以尧舜之圣。莅齐鲁之民。亦无所施其教。而民亦不率于教矣。是以圣王之治。必始乎分田制产。以至于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庠序之政孝悌之化。方有所施焉。未有不富而能教者也。彼凶奴之地。五糓不生。其民非鸟兽之皮肉。无以为衣食。故终身于鸟兽之间而与之𥠧而老焉。使之一朝弃其弓马射猎之业。而从吾揖让拜趍之礼。则是将绝其衣食之源。而驱之死亡之地。其肯从吾令而悦吾化乎。令之而不从。化之而不悦。不若顺其俗而使遂其生。任其情而使安其业。故圣人不教之而欲生之而已。不教之者智也。欲生之者仁也。余故曰势也。虽然诗书者。圣人之大威。而礼乐者圣人之微权也。暴而入者仁而出。诈而入者愿而出。剽悍者至于钝遅。勇力者至于荏弱。移人之性质而折人之习气者。莫要于此。使虏万一悦吾之俗而慕吾之化。则其民可驯而其兵可弱也。中国之人智不及此。蕃汉之互市也。铜铁百物可取而为兵者。莫不许卖。独于书籍有禁。唐于休烈朱苏轼皆以书籍与虏为非宜。争之甚力。不知书籍之可以弱虏。而禁绝其慕华之路。助成其桀骜之俗。吾未知其可也。虏之狡黠如中行说者。惟恐其民之慕中国也。得汉缯絮。驰骋荆棘。以示不如毡裘之坚完也。得汉食物皆弃之。以示不如湩酪之肥美也。今虏之求书。其智下于中行说。而欲其国之弱也。中国之人又禁绝之。欲其虏之强也。此二者俱不可以言智。况夷狄古之圣人所一视之者也。子曰博施济众。尧舜病之。彼之不率教化。尧舜之所甚病也。使彼而求教。尧舜又岂忍鄙夷而弃绝之邪。此王者公天下之道。而或者之论异于是何也。余故曰夷狄之民。其势不可教。而彼自求教则其性不可弃也。
范增论
编辑易曰履霜坚冰至。夫子释之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者渐矣。其范增之谓乎。项羽之弑义帝杀冠军。皆增之谋也。宋苏氏以为增必力争而不听。又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何其识之陋而论之谬也。当怀王之遣将入关也。诸老将皆惮项羽之猾贼。而乐沛公之宽大。增非羽之臣。而必从于羽者。固欲戴羽为主。而乐为之谋臣也。及羽杀卿子冠军也。增为末将。而其时诸将之言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增固亦同声和之。以顺其无君之恶。而余则以为增非徒顺之。实教之也。何以知其然也。以劝杀沛公弃约王蜀二事知之也。何则。义帝之立。实项氏之力。而增为谋主。彼谓楚国之政。可使由己而出。而及遣将入秦则不遣羽而遣沛公。发兵救赵则以宋义为上将军。而羽与增皆处其下。是以怨怀王深而甘心于此两人。至安阳而杀宋义。至鸿门而劝杀沛公。沛公乃怀王所遣之将。而与宋义无异。曾谓增能忍于沛公而独不忍于宋义乎。自古篡弑之恶。未有不始于慢君蔑命者也。怀王之约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及致命于怀王。怀王曰如约。则增又曰巴蜀亦关中地也。背怀王之约而迁沛公于巴蜀。曾谓羽之恶。增皆教之。而独能力争于弑帝乎。增固战国之策士也。以七十垂死之年。闻诸将之会薛计事。心欣然往从之。见项梁及羽。才气过人。谓可以倚附而成功。特患闾巷少年不为楚人所归赴。故增乃劝立楚后。以收人心。其心盖视义帝如陈涉之藉名于扶苏,项燕而已。岂真诚心向楚如张良之于韩也。怀王特一亡国之孱裔。牧羊之小竖也。无材略勇武可与有为。以增之智虑。固已知之矣。姑欲假借号名。以资一时之功业。而及其兵众势成之后。忽然若渔者之忘筌。不复以怀王为意。倒行逆施。无所顾忌。弃约而废有功之赏。阳尊而逼迁其都。末乃劝羽归楚。以成其篡弑之谋。此其罪岂在于郭嘉,钱凤之下哉。昔齐桓晋文假仁义者也。以周王之命。征伐诸侯。故楚虽强大。惧而请盟。曹操挟汉帝则诸葛武侯以为不可与争。及曹丕弑帝。昭烈始兴兵伐之。桓玄挟晋主则刘裕等不敢议讨。及玄篡位。始与何无忌起兵诛之。此逆顺之大势。古今之明鉴也。使羽挟义帝而令天下。则虽以汉高之雄暴。必不敢东向而与羽战明矣。羽乃一朝弑之。以召天下之兵。羽之亡。增实使然。苏氏又以为增不去。项羽不亡。此与愚夫之见何异。或曰羽之归楚。增未尝劝也。子谓劝羽归楚何也。曰关中之地。金城汤池。沃野千里。古之所谓天府之国也。王此者必将继秦而兴。羽与增皆知之矣。是以嫉妒沛公。惜不肯与之。是宜劝羽自都。以基王业。而见秦之亡大夫三人尽举而与之。望望然南归。此其所大欲可知已。增之意以为秦既亡矣。天下惟楚义帝而已。义帝死则羽可以肆然于天下之上。故汲汲归楚。扼其项而杀之。此与刘裕之急于篡位。忽于西略。其意一也。不若是。岂以关中之地。沛公之所怏怏。而羽与增轻弃之邪。司马迁知识既浅。不能明正其罪。而后之人信其书。每论忠而见疑者。举增为首。悲增之死而痛羽之信谗。故余特辨而著之。以为乱臣之惧焉。
留侯论
编辑世岂有神仙哉。神仙者。大抵皆畏避世祸。欲以身自脱于尘网者。托而为之说耳。然其道可知已。人能无求利之心。而使天下之人皆信之。是乃神仙也。亡金者不疑伯夷之盗。阮籍醉卧少妇之侧而其夫不忌。苟其不疑而不忌。天下之患害。皆无从而至焉。此皆神仙之徒也。其次不能无求利之心。而能不示人以求利之色。吾若示人以求利之色。则天下求利之人皆将与吾争。身且不得保。尚安所得利哉。故善利己者。虽在市朝阛阓之中。持其色若婴儿之无欲。而视众人之所群趍而竞攫者。漠然若冥鸿之过太虚。使天下之人。信吾之所为。而不疑其争利。然后举天下之利而恣吾之所欲取。此又假托神仙而阴收其利者之事也。是乃老氏之遗法。而世之英雄智术之士往往慕而效之。昔郑武公欲伐胡。廼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人袭胡取之。子贡说越王句践曰有报人之意。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句践用其计。乃使大夫种使吴。称东海役臣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身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吴王信之。伐齐临晋。句践乘其弊而袭之。遂以灭吴。皆是术也。史称张子房晩年辟糓导引。愿从赤松子游。噫。子房岂特晩年慕仙哉。实平生慕之者也。子房又岂能慕真仙哉。特好假仙耳。设有真仙。子房必不学之矣。观子房之为人。欲为韩报仇。弟死不葬。以秦皇帝之威而欲碎之于一击之间。此其志气岂安于枯槁淡泊绝粒茹芝者之为邪。世谓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始能摧刚为柔。此皆不知子房者也。子房有如许之志气。而不能屈己而下人。则岂足为英雄豪杰哉。当秦汉之时。始皇及高帝,项王。皆猜暴鸷悍之主也。如雷霆之不可测。龙虎之不可狎。所触者碎所遇者噬。于此之时。天下之人皆重足胁息。恐惧而不可当。一有豪杰材智之士。出于其间。未有不粉骨而糜身者。此子房所以欲假托神仙。而超脱于危辱者也。何以言之。当秦皇之大索十日。高帝之猜心御下也。非子房之智。谁有能自脱。遇老人则甘为其仆使。事高帝则常称多病不能别将。辞齐三万户而愿封陈留。默然若㥘夫之无勇。泊乎若处士之寡欲。则此固疑之所不及而忌之所不生。始皇安得以诛之。高帝安得以危之。其为高帝谋则烧绝栈道若将终老于蜀。还定三秦也。又曰欲得关中。如约而止。示无东意。是以项王始则弛狼顾之忧而弃关归楚。终又信汉而东伐齐荣。不若是高帝以寡弱之势。必死于项王之锋。其何以取天下乎。此子房之仙术。能上全其主。坐取天下。下全其身。安享功名。而世人不测。以为子房晩年方学神仙。此皆执愚夫之见而昧英雄之心者也。且所谓圯上老人。不过豪杰隐遁者流。子房欲神异其书。托以鬼物。死又并葬黄石。以实其迹。此吾所谓假托神仙也夫。
田横论
编辑余常悲田横之死。而死不见义于世。徒以狷忿杀身者。比论而并称。则横之目将不瞑于泉下。此尤可悲也。夫横有妫之后而大国之馀烈也。田氏之王齐殆累百年。既灭于王建而复兴于横兄弟。习闻其父祖皆常与秦楚之君。迭帝而竞霸。则其视秦皇帝为等夷。而刘项以下无与也。一朝败亡。臣妾于刘氏之庭。宁不如与社稷偕亡之为安也。此横之所以为义。而欲得正以毙者也。当横之国亡而入海也。岂不知一隅孤岛。不足以抗汉之威而存齐之祀哉。其心盖以为伯夷之西山。鲁连之东海。而又不为汉帝所赦。则亦有死而已。岂忍以累百年之宗社。与人而不耻。又偸生畏死。甘心于北面而事之哉。余观于历代兴废之际。得其处义之正者凡有四人焉。殷之箕子,微子。齐之田横,汉之北地王谌是已。此四人者。或死或不死。考其所以为义则一也。何者。殷暴而亡。周仁而兴。吾何所怨恶于人。武王又能宽假之。以宾礼待之。则吾何为必死。死而无义。不如存商之祀而生。故箕子,微子以不死为义者也。若汉之于齐。德未有大相过者而以诈力取之。既已夷其庙墟其社。而又欲诱之以侯王。胁之以兵众。则横之义。于是乎可死而不可主。司马氏又汉之贼也。蜀汉既灭。义不忍屈身而事雠者。北地王谌也。此皆随其所处。断之以义。不失其死生之正者也。以此论之。横之死。可以无愧于彼三人者。后人不察其义。至比于匹夫之慷慨。悲夫。余于马迁之史。又有所深恨者。横之徒五百人。闻横死皆自刭下从。此其义可不没于世也。五百人之姓名行事。虽不可尽传。二客从横至洛而死。其为人姓名必有能传之者。而迁史没而不著。项羽之败于固陵也。麾下有二十八骑。以死相随。亦必皆楚之忠臣义士也。乃无一二载名于史者。将何以劝人臣之为义也。余嘉横之死。而愍义士之名湮没而不传。于是乎幷论之。
封建论
编辑量时度势而变通之者。圣人之权也。泥古拘学而胶守之者。曲士之惑也。世凡言秦之郡县。不如三代之封建。汉之大封。不如三代之小封者。皆曲士之惑。而未达乎圣人之权也。尝试论之。上世风俗淳厖。不专尚武力。战未尝多用兵。故鲁之衰。始作丘甲。战未尝多杀人。故妇人之逆髽。自狐骀始。及至战国之末。大战用卒数十万。小战不减五六万。诛屠斩伐。伏尸千里。此时世之变也。是以信陵君问于赵奢曰古者用师少而后世用师多何也。奢对曰古者城不过百雉。今则大城绵亘数十里。非三四十万不足以围之。奢诚知言也。中夏如此。外夷亦然。故古则出师三千。足以伐猃狁。鲁虽小国。足以征徐戎。至于后世。冒顿之众。控弦百万。文帝时虏以十四万骑入萧关。唐之吐蕃。宋之契丹。皆有百万之众。自非悉天下之力罄海内之兵。不足以御之。于此时而天子而只有千里之畿。诸侯而只有百里之封。则适足为凶奴之饵而已。乌足以戢其狼奔豕突之势哉。天子之地千里。出车万乘。则凡为七十二万人。而厮徒徼巡出其中。则闘士仅十之七八。诸侯之地百里。出车千乘。则凡为七万二千人。而厮徒徼巡出其中。则闘士亦十之七八。以此寡弱之众。自示单虚。以招外侮。则愚未知其何说也。买谊忧诸侯之强大。劝之以分王诸侯子弟。以弱其势。而及其说不行则又说之以大封亲子弟。以间厕之。文帝用其计。大封梁淮阳。其后七国之反。果以梁之力。卒破吴楚。谊之计可谓智矣。然谊只知大封亲子弟。可以敌七国。而不知小封诸侯。不足以抗凶奴。则谊亦不可以言智矣。噫。风俗不若于古昔。政教不及于先王。若遇乱政饥岁。则一啸之顷。赤眉黄巢之众。已数十百万矣。非但夷狄之可忧。盗贼之内讧又如此。尚可以小国百里之力。剿灭而擒制之耶。是以制封建则必如汉高之大封。然后可以御外侮。为郡县则必如晋唐之方镇。然后可以服一方。大封与方镇。足以乱天下等耳。而方镇犹不若诸侯之世守。有善可褒之。有罪可黜之。其权在上。差可小安。则后世郡县之制。其亦不得已也欤。兵农之不得为一。其意亦犹是。盍亦类推而审究之也。
河道论
编辑汉武帝时齐人延年上书言。河出昆仑。经中国注渤澥。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可案图书观地形。令水工准高下开大河上岭。出之胡中。东注之海。如此关东长无水灾。北边不忧凶奴。可以省堤防备塞士卒转输。胡冦侵盗。覆军杀将。暴骨原野之患。天下常备凶奴。而不忧百越者。以其水绝壤断也。此功壹成。万世大利。书奏上壮之。报曰延年计议甚深。然河乃大禹之所通也。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
李子曰噫。延年之计。固大且奇矣。然为世主则必不可劝。而为万世则必可劝。劝之而仁者必不忍为。智者必不敢为。惟大不仁大不智者能为之。而及其成之也。当得大仁大智之名于天下后世。孰为之。惟秦始皇为之。孰成之。惟秦始皇成之。惜乎延年之不得遇秦皇。而诵斯言以闻之也。夫天之生万物也。各与之宅而为之界。使不相侵犯。兽居于山鱼游于水。魍魉穴于林。人民柝于野。各有攸所。而其势不得逾越。天防在焉。中华之于蛮夷亦然。其言语不同也。其衣服不同也。性情异而气类殊。故以其龙蛇鳞介之民而处之南鄙则其名为蛮。以其狼豕膻臊之民而处之北荒则其名为狄。以其仁义礼智之民而处之中土则其名为华。是莫不有其宅。而亦莫不有其界。江淮蠡泽。所以限南蛮也。北狄之界。天其有意于黄河也。河发源于星海。西过昆仑之下而东入于海。盖将经绝地维。截北狄之界。峻中华之防。而特人不善用河耳。唐尧之世。鲧湮鸿水。败绩而死。今其迹不可寻。然意者鲧导河北行。转致之东海。为万世华夷之防。如延年术也。禹既嗣兴。悼父之无功。哀民之久垫也。顺水之性。东流入海。所以因地之形。取功之速。而终不能忘情于用河也。何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卑。向使禹因势取便。专务速成。则虽决之南流。注之吴越之泽。齐鲁之海。固无所不可。而必凿龙门包砥柱。行之赵魏燕之间。致之碣石之下者。盖亦稍近北方。以追鲧之遗意耳。然则禹之于河。亦欲小用之。而至于后世河道渐徙而东下。禹之所以小用者亦失矣。华夷接壤。无有藩篱之阻。戎马之迹。日交于野。于是秦始皇筑长城以御之。虽以此百姓怨叛。天下遂亡。万世之利。不可少也。然秦徒知长城之可以备胡。而不知黄河之可以御戎。苟有一延年说之。则必不以长城易黄河也。昔曹丕东伐吴。临赤壁而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虽有武夫千群。无所施之。黄河之险。岂特赤壁而已。导河凶奴之中。包长城绝大漠。注之辽碣之海。则是为万里天堑。孰敢犯者。且河决之患。历代有之。朝防而夕告溃。沿河之民。奔走而不得宁者数千馀里。所没溺岁不知几千万人。曷若以此患移之于北虏。而中国之民晏如也。或曰中国之无河患。诚善矣。先王恃德而不恃险。虽有河。虏宁不能渡耶。曰不然。子不观夫东南之方乎。吴楚百粤。春秋所黜。以蛮夷待之者也。楚以大国。数侵晋室。鲁宣公时楚伐宋。晋人欲救之。乃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遂不救。楚之强大如此。而师旷曰南风不竞。楚必无功。故终楚之世。卒不能主盟中国。吴王夫差,越王句践。兵无敌于天下。终以亡灭。自此以降。项羽之勇武。孙权之谋谲。晋宋齐梁陈之世。辅佐则有王导,谢安。征伐则有桓温,刘裕。其他才智雄俊之士。不可胜数。卒不能跨据中原。统合天下者。岂智力有所不及哉。诚以江淮蠡泽为之限。故气数力量。局于此而已。今使凶奴为黄河所限。其原野不相接也。其道路不相通也。畜牧之气。膻腥之氛。不连于中国。矢镝之鸣。笳马之吟。不闻于中国。欧脱穹庐。别成区域。与中国之风土谣俗。邈然不同。则其气数力量。亦局于此而已。虏虽有跖拔之强。金元之盛。必不能虎呑神州。建号称帝。如当日之为也。貉非不能渡汶。渡汶则死。橘匪不能渡淮。渡淮则成枳。虏非不能渡河。渡河而不能国也。始皇北筑长城万里。又凿山通道三千馀里。以彼功费。移之于河。河道亦可以通矣。然筑城与穿河。其足以亡天下等耳。足以亡天下于一时。而亦足以利天下于万世。故曰为世主则必不可劝。而为万世则必可劝也。尧非不欲也。而爱天下之民则不为之。禹非不欲也而畏天下之民则不为之。故曰仁者必不忍为。智者必不敢为也。然毒天下而后可以安天下。亡天下而后可以利天下。故曰惟大不仁大不智者能为之。而及其成之也。当得大仁大智之名于天下后世也。
奏
编辑拟上金城方略奏
编辑右臣充国谨奏为。臣临发遣时。有诏问以征羌事宜。臣以兵难隃度。愿至金城。图上方略。既蒙诏旨准许。而其后因辛武贤建议出兵。降诏责让。令臣便道并进。又愍臣疾病。令臣留屯毋行。独遣破羌疆弩将军进兵行讨者。臣老病驽㥘。临战逗挠。罪当万死。然臣既受任远来。略知利害。不敢不罄竭愚虑。仰塞圣旨。故谨条上便宜方略。以备财择事。伏以兵凶器也。战危道也。王者之师。贵于万全。不求幸胜。故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鬼方小蛮夷。高宗盛天子也。以盛天子伐小蛮夷。三年而后克。此言用兵之不可不审也。孙武子有言曰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鼓之而当则成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故存亡安危。在于枹端。此言进战之不可不重也。臣窃计先零本一小丑。众不过五万人。其势固不敢叛汉。与中国抗。而征和五年。其酋豪封煎等。始与北匈奴通。又与䍐幵之羌。解仇结约。恃援猖獗。而义渠安国之行边也。纵兵杀略。横挑其怒。遂致怨叛。此皆边吏之失计生衅。贻忧宵旰。而蜂虿之螫。本无足按釖而怒也。然卫侯轻狄而亡。莫敖小罗而败。今若恃汉兵之若雷风而轻涉河湟。与豺豕相角逐。有如羌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虽得羌豪杨玉之头。悬之北阙。尽得先零种人为汉奴婢。不足以刷百年之耻。况一隅失利。四夷乘衅。兵连于原野。民怨于蔀屋。胜广之形。起于卒戍。羌胡之变。伏于辇毂。则虽有良平之智。顾何以善其后哉。此老臣所以深虑却顾抚枕长叹。窃有感于孙武枹端之说。而以高宗三年之功。望于陛下者也。今羌人失其美地。荐草逃窜于漠北寒苦之地。经历岁月。涉冒风霜。人畜饥冻。种落怨散。则汉无遗矢亡镞之费。坐得全胜。可以时月期。而今之议者难于持久。利在速战者。诚以飞挽之难继。而汉马之不能冬也。羌人之内怀观望。不肯率服者。亦以茭稿之无得。而汉兵之不久留也。今若罢骑兵而省转输之劳。留步卒而兴屯田之利。汰其不急之费。示以相持之形。内而解议者之忧。外而绝羌人之望。则诚为万全之计。宁有一朝之虑。臣尝谓中丞耿寿昌籴湟中糓三百万斛者。盖已虑此。而今既不能然矣。经事者后时之恨。固无可言。而为今善后之计者。宜莫过于屯田一策。何者。古之良将。取食于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𦮼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民不远输。国不内虚。今之屯田。即古所谓食敌之类也。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糓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茭稿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若不取足于屯田而专仰中国之转输。以二十锺而致一锺。以二十石而致一石。则不至数月。大汉之力已诎矣。臣窃料屯田之利。得十二便。出兵之害。失十二便。今臣之墓木已拱矣。安敢以违命为惧。顺旨为忠。不尽肝血眷眷之私。而为便久自营之图哉。惟陛下怜其愚而垂省采纳焉。臣又闻议者。以为欲破先零。当先伐䍐幵。此尤臣所未晓也。当先零之将叛也。䍐幵豪已来告其叛形。臣又宣上德意。告谕䍐幵。使各自安。彼其酋长咸知天子讨有罪而释无辜矣。从而伐之。既失柔远之信。复绝向义之路。将与先零合而谋我。同舟之势成。拒辙之计坚矣。非策之善也。古人曰小国之合。大国之忧。惟明主财幸。臣谨具奏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