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斋先生文集 (田愚)/前编卷十
书
编辑答崔秉心庚子
编辑明儒吕坤曰。满目所见。世上无一物不有淫巧。这淫巧。耗了世人多少生成底财货。悮了世上多少生财的功夫。淫巧不诛而欲讲理财。皆苟且之谈也。每读此语。不觉慨然太息也。此须朝廷实以朴俭率之。淫巧乃息。不然。民生日益困瘁。国势日益凋残。痛叹柰何。
答崔秉心壬寅
编辑所示农翁自欺说及答杞园书。愚亦尝未能洒然。今复细读。犹且听莹。甚矣。其迷惑而难悟也。玆有记疑一篇。别纸写往。须与反复而订其悮也。窃意意只从发处。加诚之之功。而使之毋自欺。情须资平日用涵养之力。而使不容有恶。此两句文理神情。恐不可不加细硏也。今虽未能遽洗旧见以来新意。然于朝昼之闲。恶情之发。切须将杞书中所发平日用力之不尽是谁之罪一段。深加警惕。而痛与省克。不使萌于再焉。则庶不负此翁立言垂后之意矣。
答崔秉心
编辑发字说。鄙意未安。朱子于至静之中。犹下动字。今露现较动字。不啻轻微。乃不嫌于未发静中之动。而独碍无事静时之发。何也。此恐思省未至尔。且以实际求之。人于未发已发之外。虽无酬酢。而亦无情念时也有之。虽不瞌睡。而亦不精明时也有之。鄙所谓无事静时。即指此也。此时明德之昏者。或露现其光采。则此非情念。然指为所发。有甚窒碍。若以此为无关于用功之地。而因循放过。则其为闲断也孰甚焉。字义与功夫。两无所妨。何苦如此自障。此若可通。来谕诸说。不需逐一辨正。如或未也。不如别竆佗理。俟后更看未晩也。
有时而昏。若单指善情不萌。则发字亦为单说情念地头。窃意此昏字。兼包知觉揜蔽言。则所发亦宜倂知觉开明看。沈允和言。因发遂明。非惟无事。静时亦可言于未发。鄙始谓不必如此说。既而思之。凡学者许久昏乱之馀。偶有无应酬无思虑。而知觉不昧之时。即此是未发之中。即此是明德之发。因此而接续用功。使之常常光明。岂非因发遂明功夫乎。此祖前说。更深一节。而义理极精。当功夫极周密矣。
答崔秉心甲辰
编辑祖母与父偕丧。答人慰状。当随其所问。而各称哀孙孤子。不当倂举四字。若平日往复。则单称哀孙。似可矣。
持服在家。常持齐衰。虽居先丈墓庐。除拜墓外。恐不当著斩衰。且尊祖妣练后。欲持斩衰。以待先丈练事。此有可据之说否。恐未若直至尊祖妣祥毕。始服斩衰而居墓下以终月数也。
答崔秉心丙午
编辑丧中立后。若在大祥前几月。而用不撤几筵之说。则几筵之设。将又拖至四五年之久。而有再练再祥者矣。此岂非更加商量处乎。朱子所论。曾无疑事。无乃闻丧不远。故教以计成服日行练祥欤。假使无疑。闻丧于祥月。则先生之论。未必果如此也。但陶翁答沈书。主先撤几筵。而在乙丑答李书。令再行练祭。而在丙寅则有难以臆断。然欲以子未除丧而再行练祥。则祥之后月。始闻丧者。必令再设几筵。始得为一串道理。使当时有以是问于陶翁。则未知所答又如何也。鄙意只当以小记祭不为除丧之说。为正已矣。
答崔秉心辛亥
编辑所示某某自裁之报。闻甚敬叹。礼安李响山晩焘。兴德白议官麟洙。古阜朴炳夏。燕歧吴刚杓。亦皆自尽。〈李绝粒而卒。白乙巳自刎未绝。人救药得活。昨年又自刎。用指绝喉亦不死。竟绝粒而没。朴仰药自尽。吴自经于公州校宫。朴,吴两人。是从愚游者。〉皆能使人增气。京城老宰。亦多致命者。如得的奇。切望示及。所谕末俗薄恶。讥笑死节之士。此辈脑髓已冷。不见有半点生气。诚可哀也。近闻乡里小儿。枉做老拙讥诮死节之说。互相传播。期欲污蔑。亦可笑也。曾记金将作亦以排节义指目我。而著为文字。则其徒相与誊布于世。以酬诔文之怨。恐非圣人以直之报也。
遐举畏死之说。低矮之见。自应尔也。高明之力辨。义亦当然。然何能家置一喙哉。以俟智者知之已矣。
岭外李氏文集。大槩如所论矣。其全部之中。强半是心理说。而立论劲厉。援据广博。使人应接不暇。殆近世所罕见。如欲逐一辨理。有不胜其疏析矣。昔董蜚卿欲类看仁字。朱子诲之曰。不必然。只识得一处。佗皆破竹矣。今愚于此书。亦只举一二大节目。与之问难。亦足以尽其馀也。尝闻圣人全体太极。今当以心字。属于圣人乎太极乎。试举人能弘道。圣人本天。君子能体中庸。尧舜能充其性之类以观之。心之属人。性之属极。何待再言而取决乎。其书曰。太极不可偏属于性。又曰。性不可独当太极。又曰。心乃可以当太极。据此则李氏之心。袭取性之太极。而自有之久矣。如以中庸之言君子尊德性言之。将谓君子为太极。而德性不得复名为太极矣。是果然乎。章句以恭敬奉持释尊字。语类以太极全体论性字。岂非子思既误于前。而朱子再误于后乎。如使心是太极之理。则心已尊矣。复有所尊乎。则其非太极明矣。如曰心是太极之理。岂复有所尊。则心之自用明矣。此难以口给笔锋。可以区处得去矣。夫性在孔,朱之世。有尊之之教矣。今则有俯视者矣。心在汤文之身。有制心之礼。小心之敬矣。今则有自用自大者矣。然则率天下而乱圣门本天之法者。非李氏之言乎。夫彼书之张皇周遮。譬则连营七百里也。愚之此诘。譬则一枝劲兵。便可擒王也。请心学诸公。为寘一辨。
答崔秉心壬子
编辑昔尝读孟子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章。深叹其见理之明。而居心之正矣。今也遭罹大变。欲求精义而身履之。则大纲是非。岂不略见得。至于礼义之真是真非者。影像恍惚。莫可审定。见此日夕忧惧。而不能自信。忽承手书及仲文所传盛意。惓惓以至当之理全体之道晓告而使之持循也。噫。非二君君子之爱。孰能与此。第义未易精。敬未易妙。其于随事顺理。因时处宜。以立礼义之极也。未能无兢兢焉耳。
别纸
编辑虏所谓恩金。压倒我韩养望底士大夫多矣。某某诸公。何尝不自许以第一流。亦何尝不审知恩仇义利乎。但平日熊,鱼之分。看得容易。及遭震𡍩。欿然怛丧。因择两全之地。而不知自落万仞坑堑。后虽有筐口。亦何能遮护得免。由此观之。义利公私之闲。不可不十分精核而痛辨也。
虏金压倒养望之士。诚然诚然。某某诸公。因择两全之地。而不知自堕于坑堑。得非传闻失实欤。真如所示。世闲岂有非冷非热温呑煖处耶。
京宰惟金台鼎铉。刃项却爵。其馀皆风吹草动。甘攒臭壤云。夫祖宗朝培养德义五百年。柰何立廊庙者。皆髯妇冠猴也。惟是荒野散官。草泽韦布。慷慨取义。颇不落莫。是极不易易。此立言君子所当致意扬扢。使后人知我先王崇德之报可也。伏望留神焉。
金台鼎铉刃颈却爵。闻甚增气。馀皆冠猴之谕。使人愤叹。盖彼辈平日视儒术为无用。惟有爱官职一念。如何不至此。以此知人不学道。无以立身也。散官韦布之慷慨取义。亦足以增光国家。所宜褒扬。使传于后。而身处绝海。无由广闻。柰何。〈曾得十馀人立节之报。皆以荒词。致赞颂之意矣。〉
某台初虽不毁形。终乃受子爵。以恩金营庄土而毙。谁谓山斗重望。终作朽秽弃物乎。此公身事。固无论。但世闲许多牲螭石假名字者。将何以区处。若冢中鬼恚其不洁。而相怨诟。则亦将何辞塞责乎。甚为代闷耳。
某公之不削。此亦闻之。至其受爵取金。鄙所初闻。而不胜慨惜。圣贤论人。每以识见为先。此若不高。万事皆低。纵有文辩。不足尚也。年前误传此公毁形之日。世人已有磨碑之说。不知今竟如何也。
今鬼狐行怪。虎蝎播恶。覆破典常。鱼肉生灵。举世皆谓此天已荒老。无复阳复之望。此非识者之论也。盖祸乱之惨恶。固气数之所不免也。其保先生于一隅者。乃天心仁爱处也。然则平昔厄竆之多端。是用玉成意也。今日毒派之不及。欲淑后生地也。岂但元城好命已哉。伏愿体天加爱。毋坠传脉于地焉。
此天已老。阳复无望。真浅见之言也。七日来复。千秋必反。岂虚语哉。至若体天加爱。无坠传脉之责。愚何敢承。惟以未死前。益加兢兢。以为报君亲师友之需尔。
答崔秉心
编辑语类植录云云
神是气之至精至妙。直与理无闲者。故既曰气之精英者为神。又曰。在人为理也。然比理毕竟较粗。〈性妙心粗。见大全答郑子上书。〉而微有迹。〈亦见语类〉故先生答杜仁仲书曰。谓神即是理。恐未然。仁仲不会此意。欲将神字。专作气看。则先生又晓之曰。如此则又误耳。以此意看植录。则庶可通矣。若如岭氏之硬将气之精英气之精爽两句。皆作指理之辞。则窃恐未免于吕氏所讥阳明指鹿为马之说矣。○五行非神则无以生。五常非神则无以成。故曰所以为五行五常者。是神也。若不如此看。必欲以所以为三字之故。直将神作理看。则五行是气。犹可说也。五常是理。理上又有理。岂不为头上有头之物乎。
答崔秉心
编辑芦沙答天地心性之问曰。太极性也。阴阳心也。〈此述朱子语。〉此两句。李氏甚恶之。而郑之与李如何气类相投。〈四字来书语。〉无乃认理为有为之见。相合而然欤。芦沙又答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问曰。以动静推本于太极。故其语云然。〈此即栗翁原其未然而言之意也。〉此又与李氏太极不待气而先自动静之说。相南北。而其答郑书却云。芦门旨诀。深契鄙怀。无乃相与为牢笼之术欤。未可知也。○李器汝问目。举性太极心阴阳。李氏答云。此说见在何书。太极是性。阴阳是心。明明载在语类贺孙录。〈七十四卷。〉而李氏号为熟于语类。又每劝人读此书。而今曰此在何书。可怪也已。○李氏答金订窝书。深斥动静为阴阳之说。而遂指动静为太极之自动静。〈李说止此。〉动静者。所乘之机。〈李氏于此句。有难安强说之意。〉明明载在太极解矣。如李说。则是太极乘太极乎。又大全答杨子直书。以动静为易。所以动静为太极。而曰。若谓太极是动静。〈如李说。而以动静不属于阴阳。则岂不为太极是动静之论乎。〉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李氏以易为理。然则易有太极。为理有太极乎。更可怪也。〉之言。亦赘矣。朱子之言似此者。何限。李氏一切不管。而曰太极动如言理发。吾未知理发。是心无所与而性理自发乎。〈李氏尝言。凡事物之来。性之知先觉云云。性觉之云。几与告释无别。而决与人心有觉。道体无为之朱子。异矣。〉
与林学洙辛丑
编辑古之所谓祭。是四时正祭。而孝子报本追远之意。舍此将何所寓哉。故君子虽贫。时祭不可以不行也。公羊传。士不及玆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盖以丧礼自处也。礼时祭嘏辞。有祖考命工祝。致多福于汝孝孙之语。馂祝有祖考嘉享。伏愿某亲。备膺五福之语。实以家门大庆。相与乐之也。今君虽贫。家有贤父兄。乐善爱礼。若以晦翁随家丰约。一羹一饭。亦可尽诚之训。陈谕于晨昏之际。必得欣然领诺矣。君其勉乎哉。
与金性夏丙午
编辑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宗周既灭。哀痛深矣。犹以敬畏相戒。圣贤心学。守而弗失。中夏虽亡。而义理未尝亡。世道虽坏。而本心未尝坏。君子修身以俟命而已。斯义也。王厚斋说得真切。每读之。未尝不竦然警厉。近日所谓新闻纸。诟詈儒学。不遗馀地。苟如其言。则国家已倾之后。可以舍吾所守。而自放于礼法之外矣。岂易所谓中行独复之义乎。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学者。宜知所以自励也。
答朴长焘庚子
编辑推究事理。到恍惚难见处。须一霎时放下。令精神收敛。气象清明。小闲。更把起来理会。庶几思索路径。渐易开明矣。随事勉强。不无用心之劳。此应有之。亦无柰何。盖竆理而无难透之苦。力行而无用心之劳者。此为何等地位。切须趁此境界。忍辛耐苦。不筭功程。要以求得是底道理而成得是底事业。为期而已。不可遽求速效也。
与金东弼丙申
编辑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张庆源曰。春秋时列国为政。不尚刑名。即讲战争。圣人心焉悯之。学道二语。正是夫子大本领大作用。余继之曰。今天下万国所尚。只有财利与兵力而已。更不务廉耻礼让之道。倂不顾君臣父子之伦。使宇内之人。咸能以道为学。则可以感发善心。挽回世教。而谁能任此责哉。噫。今贤辈。果能以圣贤之言。为必可信。世俗之习。为必可去。而渐进于道焉。则时下固不失为易使之小人。若佗日得进于位。又将为爱人之君子矣。勉之勉之。
答金邦述
编辑承谕见读邹书。又引剃头不如斫头语。而欲闻处变之说。余惟孟子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今敢以一语继之云。定于志者。乱世不能屈。邪世与乱世有别。治乱以政言。邪正以道言。邪世。如功利之说。杨墨之教。是也。乱世。如弑逆之变。夷狄之祸。是也。周者。举圣贤中正之道。实得诸己。件件皆到。事事皆精。定者。把华夷内外之分。大判于心。念念靡佗。时时不忘。君子不患乎变之难处。惟患乎志之不定。志苟定矣。变不足处也。然吾意圣贤又有辟地辟患之说焉。学者于此。宜尽心力而为之。及其至于不可辟也。则曾子以箦之非宜而易之。子路欲冠之不免而结之。圣贤之于礼法。其谨严如此。况剃发是夷俗。岂君子之所当为乎。只有一死而已。来谕不如斫头者。实鄙人所谓定志之效也。甚正甚善。勉之勉之。
与南信夏丁未
编辑圣贤论天地之性。有云人与尧舜初无小异。论德。有云人与天地鬼神本无二理。此何等欢喜之声。直使人蹈舞踊跃也。忽又云。若迷其灵而昏之。与禽兽何别。又有犬彘不若。草木同腐之云。此又何等哀痛之辞也。今既为士。当上与圣天为师。幽与神明为伍。不当与乡党自好者。比肩倂列。流俗诬人者。交口竞辩。又当力轻五岳。眼空大地。不当以一时利害祸福为趋避。此是甚么力量。诚难能也。然其要不过发愤竆经。醒心察理。而克勤小物。务谨庸行耳。
与黄镒淳
编辑士为流俗之表。天地所不足者亦能补。圣贤所未发者亦能阐。故士当与天地圣贤准。不可妄自菲薄。以与流俗同。学者以是立志。常常自思。如何可以补造化阐道妙。如何可以出庶类范流俗。今须读书而看得原来指趣。不可添入外料。凿出新说。治心而保得原来体用。不可杂以私意。淆以客气。使居敬竆理之功。互资两进。久之所见透彻。而无毫发之可疑。所存纯熟。而无疵颣之可去。则始可以不负士名。而上与天地合德。圣贤同归矣。是岂非流俗之表乎哉。
答房焕永癸卯
编辑𫖯扣气质说。先儒之论备矣。愚何必赘为。第尝闻天地之所以生物者。元亨利贞之理也。其生物者。阴阳五行之气与质也。〈天气。有晴和与黯黮之时。地质。有醇正与偏驳之时。〉故人物之生。得是气质以成形。则其理亦一时完具。无不足者。但因所禀之气。有清明昏蔽之分。故其于所具之理。知之有迷悟之异。质有纯粹杂糅之殊。故其于所知之理。行之有敏钝之别。如今人有晓解道理而持守疏脱者。此气精而质麤也。有修饬事行而见识短浅者。此质美而气昏也。质之麤者。勉之又勉。以至于熟。气之昏者。思之又思。以至于彻。则气质可变。而造化在我矣。以此反复推勘。则气质本色。庶可荐得。而于日闲知行功夫。亦可得其用力之方矣。近世有以形质气质为一物者。此甚可疑。如形质有病。则用药食疗之。气质有病。则以义理治之。二者。盖不同也。
与房焕永己酉
编辑近日读何经传。做甚功夫。〈求仁精义谨礼开智守信。是其总脑。其闲持养省克扩充推行之属。乃其细目。皆不可以偏废也。〉今学者。于圣贤说话。思索得义理指趣。令晓彻。仍要体察持守。不至为空明。又不可专恃天资。逐旋捱过。不复加究绎之功而终归于冥行也。〈金君观洙。资质甚粹美。又肯用意钻道理。使其不死。必大长进。又能倡率同志。庶几湖南一方后生。有所倚赖。惜其不永年。每思之。令老怀作恶也。〉此个话在儒门。虽似茶饭。然自此积而至于熟。终可到圣人至诚神化。与天地同其体用田地。正宜深念而不可忽也。昔朱门李守约问。中庸至诚无息一章。自是圣人与天为一。广大渊微。学者至此。不免有望洋之叹。先生曰。不须如此。岂可便说自家终不到那田地。只是分别义利。令分明。旋做将去。观此。可信鄙言不为无据也。
答房焕永庚戌
编辑贤欲将某辨以晓世昏。可谓推爱己之心以爱人也。但今风潮大恶。未易回樯。使彼见此而开悟则善矣。如或酝酿祸端。益致儒困。反类从井救人。而有亏于制事之宜矣。故欲尽仁义之道。先须辨别其节。而无逾越之失。乃能成德也。
记得黄氏所著论语后案云。孔孟辟异端。而不见信于天下。由是。天下不以仁义为务。而秦项之祸。流毒生民。此害之极也。夫以圣人而辟异端且然。况今以竆陋一儒。如何能取信于彼辈。而收功于当世耶。恐未若与同志讲明正学。而相与夹持。庶几为异日阳复之基础也。〈彼说之深入人心。最是以利诱之。以势激之。故迷夫痴子。靡然从之。未有道理可以挽回。其中更有悍险者。又能胁迫善良。至或勒剃平民。此非有圣贤在位。绳以刑法。则不可禁抑也。〉
与朴济东乙未
编辑学者自治极于刚。则守道愈固。勇于进。则迁善愈速。此程子语也。治是治个甚么。进是进于何地。又如何是刚。如何是勇。又道与善是何物。又何以能守之固迁之速。又自问。我果能刚能勇。抑不能刚不能勇。若不能。又自责何以不能刚不能勇。自问我果能有所守有所迁。若不能。又自责何以无所守无所迁。常常自问。自然有所愧悟。常常自责。自然有所树立。
答朴济东丙申
编辑人之性命。有善而无恶。心灵能为善能为恶。而于为善之中。又有太过不及与中节之分焉。此人之所以不可不学而不能无待于教也。故濂翁言。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然则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中者也。今子之求于余。岂非攻与正之谓乎。然余自不能无过不及之失。倂与所谓恶者。而不能悉除之。又何暇夫攻子之恶。正子之不中。而不负乎师之实也。无以则有一焉。不如且去虚心委已。以师孔子。而求攻不已。求正不已。教之孝弟则孝弟。教之敬恕则敬恕。初虽苦恼。久当快惬。譬如梨柹生时。酸涩吃不得。到熟后。自是一般甘美。相去悬远。只在熟与不熟之闲。是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之验也。今学者不师孔子。而惟欲推倂世之年长者。以为先生焉。则大非所以为善之道也。子其志之。
与温在宽癸卯
编辑圣门之学。无佗奇术。只有读书以明义理。持敬以养心性。践实以成德业。如斯而已。学者于此。能日夜孜孜不少休。将无远之不可届。只被后世谈者。就此添枝增叶。反成支离。无切实功用。昔有僧言。今人解书。如一盏酒本自好。这一人来添些水。那一人来。又添些水。次第添来添去都淡了。此虽禅家意见。其实亦有此理。又以近年文集僿解无补。朋辈闲言少用者观之。岂非痛处被刺乎。今汝读大学。既有朱子注释。只就此反复翫诵。切己受用。久之。自有至处。昔吕紫薇述李君行先生语云。读书不要看别人解。看圣人之言易晓。看别人解则愈惑。今后进读书。纵不能如此。然往哲谓朱子圣于解经。只看章句集注。便易得圣人意。〈注中。名物制度。时有少出入。此则不妨以后儒说补之。其说义理与功夫处。更动不得。〉看小注及后来诸说。恐反有缠绕不解脱之累矣。盖朱子解经。只平实简要。都无险辞蔓语。自是看得的当。思得审慎。只有此义。更无外料可添耳。今读格致章。必依补亡之说。实究事物之理。以尽吾心之知。读诚意章。亦必用章句之言。实戒意之欺知。以至心之无愧。佗章亦然。道学岂有奇术。只如此实做不已。圣贤虽高。终可同归。勿复别生意虑。另求高妙也。
答金行权己亥
编辑来谕不择草木。南露之洪恩。有教无类。圣门之大德。此语极佳。请以一言足之曰。善恶皆师。学者之至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属明。从改属诚。言三人则百人千人皆可该矣。言行则起居言语饮食皆可该矣。言善则片善寸长圣德神化。言未善则客气私意极逆大憝。皆可该矣。人能立德正志。则过目横耳。何莫非吾所资以修慝崇德者乎。况今足下日与善师友共处。须从其爱亲敬长读书写字启口举趾著衣啖饭之类。一一详察。学其尽者。而舍其未尽者焉。目下践履。孰有实于此者乎。
与金晦善庚子
编辑孟子注唐本点句。终觉未精。恐未若复从鄙说为安。又考明儒曹月川存疑。引此注。亦倂举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之实然十一字为文。此尤明证。不须将然字属下句。如中原人所定也。因此思之。横渠释反身而诚。谓行无不慊于心。晦翁亟称此语。盖学人求道。须从处身行事上。务尽其实然。可也。但欲就心上求理。而想象安排。使其备于己。口给御人。而枝梧撑拄。冀其高于物。则安有隙地实处。可以著脚乎。此如捕风系影。终不过一场脱空矣。君始学。未遽有此。但看得世儒患此者多矣。异时切宜识戒。不可忽也。〈处身行事。务尽其实。此两句。是入圣根柢。要须默识而力践之也。〉
与金晦善
编辑以不忍人之心。谓之合理。所谕固然。然既曰合理。是心之合理者。非心即理也。非惟合理为然。具理载理妙理原理。一一都要如此看定。庶不被人引去也。且如圣人自顶至踵。无一不自理上来。由欬及唾。无一不自理上行。形骸虽是人。其实却是一团天理。然形之与理。分截甚明。乌可以无别哉。夫心性无上下之辨。真灵混能所之异。此正道外术所以乱。不可以不明也。年前有玄某。据一贯章注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语。以为心可为理之证。每窃哂之。语类论由仁义行云。此身此心浑然。都是仁义。〈五十七卷十三板。贺孙录。〉论顺亲解忧云。圣人一身。浑然天理。〈五十八卷一板。贺孙录。〉论至诚尽性云。圣人通身。都是真实道理了。〈六十四卷十二板。僴录。〉其将引此。以为身可为理乎。凡士友中立论如此者。似都不就自己分上。体会得如何是理。如何是心。只从前言。上上下下。无的实自见处。此可戒而不可法也。
才见心与理合。便认做太极之体。才见理在气中。直唤作气质之性。如此。除是有独运之心。方名为气。孤立之性。始得为理矣。吾圣门无此见识议论也。柰何缘此。遂生出无限文簿。相与构诬。动了无限甲兵。相与鏖战。仁人君子。从傍观之。方且恻然隐痛。而彼乃自以为得。绝可叹也。与其如是。不若且作乡党闲谨饬之士。犹得无损于风化矣。
与金晦善,吴纯根丁未
编辑古人言非儒术。天地不能以自立。况于国家乎。此言似侈而实是也。盖道虽公理。而非儒者。不能尽。故曰圣人之道也。曰君子之道也。盖天者。地之气也。地者。天之质也。人者。天地之心也。非儒者之中。则阴沴阳乖。山崩川渴。而天地不能以自位矣。国有君臣。家有父子。而非儒者之教。则臣后其君者有矣。子遗其父者有矣。由是观之。古人之言。不其信乎。朝廷臣僚。多不学之人。而争诋乐义自重之士。自是而邦国乱矣。乡里父老。多寡识之类。而群毁尚德不校之贤。自是而子弟悖矣。仁人君子。思有以变易之。然举世之人。若醉若狂。莫可救劝。则只有隐忧浩叹而不能已也。
答金利济,李学根丁未
编辑夫礼义者。天地之元气。人民之大本。故自志学以至成德。从舆儓以至将相。由饮食以至鼎镬。无一处一时无礼义可循之理。廊庙而靡此。则天下乱而不能保其位矣。草野而靡此。则身家荒而不能安其分矣。今须先究如何是礼。如何是非礼。如何是义。如何是非义。既究得其理。更须不问难易。殚心毕力以守之。圣门事业。虽未易以片楮尽。然其要竟不过如是而已。
事之是处是道。道之脉络界分是理。人之行是是学。行是而有得是德。今君辈居贫耕读。以事父母。只此是学。宜勉旃毋怠。外此无学欤。曰。忠君隆师。信友宾妻。皆孝中道理。故圣贤以凡行事未是者。举谓之非孝。此可见也。然非上知。何能舍圣言。非师教。而知得是之极处。今丧乱日甚。远游求明。势莫能行。只将小学语孟之属。事暇读思。思已即行。行之久熟而有得。是为德人。宜确信罔疑。
与金利济,李学根己酉
编辑圣人于敬。靡细不达。不似后儒说得太阔。是为晦翁吃紧道破。恭惟性学。无敬为大。孰谓此是圣门流毒。孰谓此是士子极梏。凶哉言乎。噫彼毛,郝。究厥远源。打破有苏。苏程异室。正邪两涂。嗟嗟小子。钦哉无斁。义因敬精。仁从敬熟。勿谓陈言。奉为天命。心罔自用。必师乎性。
答金显道己亥
编辑贫是命也。安分是义也。懒是疾也。责志是药也。安分非惟一味俭约而已。如春耕夏耘。凡百劳苦。都要帖帖无厌。责志岂但一时奋迅而已。每日干夕惕。寻常勤励。恒须念念不息。只于此二者。加功焉可也。来谕何时得快活。此是欲速败事之病。今不于辛苦中打得过。直欲得快活。则永无缘见此气象矣。切宜裁抑此气。只宜俛焉孜孜做将去。久久自有进处。然若不以读书硏理为先。则吾恐心术未明。路陌易差也。
答金显道庚子
编辑示谕师者道之所在。道者人之所蹈。而不可一日离也。此意甚善。但被势禁。莫克从师求道。亦没柰何。无以则有一焉。道者日用之闲。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大不包。无微不入。此是人人所共有。纵未及从人问辨。且须向自己用处。猛著精采。力加究索。亦庶有渐开渐明之效矣。〈晦翁所谓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者。真切实旨诀。不可忽也。〉况又有经师心师。可以教得自家。而无不足乎。如读论孟者。将彼问答。作今日酬酢把来。翫味体验。自然有进。又以己心为严师。凡所思虑动作。无不受其指引而不敢自肆。期以数年。自然有得。今只以此二义为妙谛。而逐日逐处。毋得亡失。则所谓道之所在人之所蹈者。将于吾身见之。岂不胜如漫寻有志未就如老拙者。以求助乎。如未切己。纵及吾门。亦复何补。
与吴鹤燮,田庸淇乙巳
编辑今我此身。万物为一。一有私意。遂成胡越。务循己性。性无人我。虎狼丛中。也不见祸。舍易不居。即同行险。养德酬世。对帝简点。
答某
编辑静中虽无思虑。而却要主宰卓然。庶几保守道体。若如道家之数息。禅家之念珠。而欲其惺惺。则竟只为死法。何者。以其依著于一隅故尔。未若常自唤醒不昏。纵而为活络不局滞也。
事物之来。此心要以道理应酬。应酬既已。又要凝定湛明。此是法也。但此事。说时易而行时难。不可不勉。而先须以读书讲义主敬存心为务可也。〈未应不可迎。已应不可逐。心只在此为主。○凡外事之可省者。不妨扫去。庶几心源清静。应事分外得力。〉
与李承复癸卯
编辑南山话录。贤辈咸谓见訾已甚。余谓人于我见谪。则反而自省矣。甚则惧而更慎矣。吾德不加进乎。何憾之有哉。宋唐广仁尝言。前辈说后生不能耐诟。不足为人。此言旨乎有味。而亦能令人确乎有守矣。又观唐氏。不畏势焰而被斥。元符末上书入邪籍。盖刚特贤者。宜其深为陈了翁,邹道乡诸公所知也。刘元城则却谓充之为善。欲人之见知。故不免自异以致祸患。非明哲保身之谓。今金,柳诸人。不止于自异求知。或至抗名云霄。挤人坑坎。而绝无耻独为君子之象。此则其所见之小。所养之浅。有志于道者。深以为病而不可效也。
与申铉济乙巳
编辑学者。若欲生斯善斯。此胜于彼。则圣贤门墙。日以益远矣。若又进锐退速。始勤终怠。则义理滋味。日以益薄矣。近时朋友。类未免此。此由发愿之初。不过世俗希慕之心。倂无耐烦耐久之功。故所学无实。而卒至于废弛。悲夫。今须志槩超卓。要做得第一等人。功夫积累。必期以三二十年。日益鼔勇。日益砥砺。如此乃可以成德矣。
与林晦龙乙未
编辑向授近思二章。能成诵否。道家延年。国君永命。学者齐圣。程子谓之夺造化。夫人而夺天地造化之机。岂易事乎哉。苟非有牢确志气。真至精诚。弘广心量。而至于年岁之久。亦恶能至此哉。汝之王母孺人。以八耋老人。千里修涂。专为教汝。而命尔之严君。挈家以从余。余愧未有师道可以训诲人者。然以余观之。如尊王母孺人者。真可谓勇且仁者矣。汝必施百倍之功。而得跻千圣之列。然后始无憾于孝慈之道矣。夫孙以祖之教而进于德。祖以孙之贤而传于后。岂不两美矣乎。千万勉之。
与千河运
编辑近日之变。人之死生相关。心之理欲交战。此时胜负之决。直是争得一步前却。要如从军健儿。遇贼奋击。一直向前。有死无二。彼终无柰我何。如此而后。庶几收功。假令堂堂儒门士子。却为丑虏所屈辱。俯首听命。是时气象。使皮里有血汉过之。真不堪冷眼一看。诚可哀也。非惟夷夏关为然。凡干克己慎独底功夫。亦莫不然。
答赵完烨戊戌
编辑明德理气之辨。其来久矣。其说长矣。但尝见栗谷先生于圣学辑要第一章。载庸学首章而释之曰。天命之性。明德之所具也。率性之道。明德之所行也。今以具性而行道者。直谓之理。则性与道又是何物。栗翁之必如是解者。何也。以朱子于大学。释明德曰。具众理。中庸释性曰。即理也。释道曰。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故栗翁断然以明德为具性行道之心。而无少疑难也。近世某门。却只主明德是理之说。而不顾朱,李二先生眷眷立言晓人之意。倂不顾理非具性之器。理无行道之能。倂不顾认心为理之失。渐流于异学之弊也。噫。明理论学。而不取证于朱,李二先生。而自立宗旨。则未有不误人者矣。如余后辈。只知墨守二先生之定论。而其异于此者。不复能诡随也。以此遂被诸公之诮谤。而至今犹未已也。然使二先生之说。由愚而得不坠于地。则虽死亦荣矣。凡从余游者。皆宜深察此意。而力守旧说焉。可也。
答李基秀
编辑未发境界。最难下手。故孔门多令动上理会。但静是根脑所在。愚欲学者须随分渐习。勿求之太深。只认做日闲常事。才得暇隙。不问久暂。便即施功。始须整肃中要操持。终致湛寂。始终专靠一个主宰。精明不昏昧。卓立不狂乱。此须渐习渐熟。决须有验。今人为学。多只从文辩上做基业。故终日纷汩。几于不识痛痒。其视静功。直认为杳冥玄虚不可入头底事。至谓才有闻声见色。即是已发。才欲存心持敬。便非未发。学之不讲。一至于此。良堪叹惋。且如致中是甚次第然也。夫离个守字。岂有才有闻见。才存敬畏。便属动字境界之理。但不可太著意。故先贤又有轻轻照顾,平平存在之教矣。然学问得力。却多从动用上循涂守辙处进步者。觉得更牢确耳。
答许儒
编辑父在母丧。至二十七月。就灵座故处。设椅一哭。以存行禫之义。〈墓近则哭墓。亦得。〉翌月朔日。释黪服吉。诣祠堂行参。则无事于除而自除矣。通典二十五月〈即家礼之二十七月。尤翁已有所论矣。〉哭除之说。未当。盖心制非服。则无可除之节。便览禫月既尽哭墓除之之说。亦未敢知。盖父丧吉祭。且不哭。况母丧心制之变。反行哭礼乎。陶庵所引尤翁略哭之论。亦合商量。盖问者以服吉时哭除当否为言。则宜告之以无可哭之义。〈尤翁尝言。心丧人禫后。更无可哭之时。亦无可除之服。〉而乃曰。当禫之月。略行哭礼。以存行禫之义。窃恐问答不相值。而陶庵却引来做吉月之礼。所以为不敢知也。
昨询便览齐衰三年章。按说情理礼文。在所当然。但所附尤庵说。其主意虽以贾疏为难从。更考尤庵佗说。直言经文父卒则为母三年。自是父卒后为母之常礼也。疏说。必引有故二十三年嫁之文。曲为左验。是节上生枝。支离蔓延之说也。又曰。疏说非常情所及。虽勉斋载之续解。终不敢以为必然而信之也。此皆断言疏说之非。而陶庵何不取此而收彼也。恨未及洒扫而请其说也。但尤庵尝论心丧主昏。却云仪礼则虽己之心丧。亦当行礼。此又与前二说不同。决是未定之论。而镜湖载之增解。窃所不敢知也。
答某
编辑惺惺儒释同用而异实。吾则惺惺而欲其保守道体。所谓诚也。彼则惺惺而欲其空无一法。所谓妄也。不待动而后始异。明道言其本亦不是。晦翁亦言大本已不同。皆谓此也。高明所辨某人之言。槩是矣。然言之非艰。体之更艰。切宜验于实际。罔或归于言诠也。虚灵知觉。分属动静体用。从来说者多如此。但此须以心验之。自见其不然矣。盖静中原有自然之知觉。及至应物。亦未尝有迹。亦未尝顽然。然则依旧是虚且灵矣。大抵此等知见言论。极要实体于己。切忌骋辩于外也。
答洪�己亥
编辑余闻道学。以圣人为标准。躬行为实地。性善为本源。心灵为辅佐。客气物欲时态为蟊贼。读书硏理以开明之。辨义利审诚伪以剖判之。主敬习静以涵养之。其出而用世。处而教人。又自有圣贤成法。可考而知也。若乃不重躬行。而惟以闻见文词技艺言辩之属。自多其能而夸耀于世者。其为斯文之祸。不可胜言。后进之迷不知方者。见其烨然有光。又喜其无践履之若。而有荣肥之阶。相率而归向之。其杀人。甚于刀斧。君其长虑却顾而深戒之哉。
与李炳殷壬寅
编辑因发遂明。近日看得愈益精明。体得愈益的确否。因风相示。深所望也。愚资性未美。功力未深。常患不能实其所知。但于此一义。看得转更精明。无些子可疑。而此中有金友德卿。〈骏荣〉天分诚笃。学力深邃。士友闲极不多得。贤者将来相从。当信此言不诬也。但此友于此义。未甚晓彻。与敬存略相仿佛。两贤非久当信得到矣。昨见朱子大全续集。李继善问目中。正论此义。历举发见之端。而其闲有昭著于燕闲静一之中一句。正与愚见相契。而先生答之曰。甚精。见此。益复自信。但恨无以实体而为己有耳。窃念高明心力绝人。既已见得此理。想体之亦不甚难。令人愧且敬也。芦沙纳凉私议。曾已商确否。比立记疑十数段。但论其窒硋未彻去处。使此理自昭朗而已。纵令其子孙门弟见之。必无嫌怒之端。而反有相与订正之意矣。字多未由录往。甚以为恨耳。
先贤说中。有静中之动语。未发时。犹下动字。而今人无疑之者。况此只向无事静时。言发露字。而尚有听莹者。无乃不曾向己分上自体究来。只将文句说来说去而无的实见处故欤。以此甚仰高明一闻即悟。无小阻碍也。〈今吾所谓发露。即朱子闪出继善昭著之意。苟自体之。殊有无竆之味也。〉
答李炳殷
编辑所询处约进学之方。以贤之明。岂有不知。想是反之于心。未免有些不自惬处。所以俯逮而冀其有助耳。甚精甚弘。朱子尝言既是家务。如何累人。象山自谓干家三年。于学有进。此见敬义米盐互相通贯之妙。第患人未能合一耳。愚尝有两句云。向世俗麤浅之事。硏究得精深之理。将圣贤微妙之论。体贴在显著之迹。此似说得有理趣。这便是理事相涵。心迹一致处。然只被心力短小而莫能久远。功夫生梗而未至纯熟。甚可惧也。愿与贤者交修焉。近日岭湖爻象。使人意思不佳。然苟求其源。都出于芦沙之异见也。然异见何病。特不能逊而出之耳。今使芦沙而在者。宜质其疑而请改其见。不然则请逊其辞。辞逊则无害也。今既已下世。则门弟子须与当世之具眼者。略立疑目。如南轩之于五峯知言。则亦可以解士流之惑矣。
与李炳殷
编辑因发遂明。近更体得如何。愚看得愈更端的。无毫发障碍。但苦不能体之有力耳。大抵发有许多般。不可只一义拘也。中庸已发与寂对。故单属情字境界。大学所发与昏对。故广指明字地头。六七章注。发用两字。一与无意对。一与静体对。则不容不归于动一边。至于明德之有时而昏。正以气欲之拘蔽耳。拘蔽者去。则昏者明矣。此则不问未发之知觉不昧。已发之品节不差。几微善恶之省察。无事静时之露现。瞌睡之唤醒。胶扰之整定。皆可谓之发。〈如亦足以发。亦该得动静。不只在动上说。〉昨来崔敬存不察而疑之。未免粗疏。已略告之。想渠聪敏。即得转脑耳。愚于此一义。颇自谓思之。亦精。见之亦彻。而翫之亦有味。特体之未有力。然使遇琉璃甁子学。即不难随手破碎也。
答李炳殷甲辰
编辑畴昔凤寺之会。子乘举生字。为道学根子。此意甚善。今可以再发也。吾人自孩提以后。气习缠绕。毛发骨髓。罔不受病。从来儒门所讲明而持循者。无佗。只要保得一团生理。凡心未正。气未明。形未摄时。总是死路头。如欲起死回生。必要审究得当然不可离之道。而务循乎至尊不可亵之性。在在兢畏。刻刻省厉。其与人酬醋。纵使意气款洽。礼貌备挚。一词之出。涉毫发周遮。片言之入。起毫发亿逆。皆杀机也。须是艮其背而不获其身。行其庭而不见其人。然后始能保得元来生理矣。
答李炳殷丙午
编辑天下之乱。无复思治之理。则来书所谓恐惧忧伤。亦当无竆矣。惟一往一复。明有定数。而今剥已极矣。复将始矣。此时虽圣人大智。亦无所施其功化。而惟有顺而止之一事。故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今贤辈只强于为善。以俟夫千秋必反之天。可也。夫为善当如何。亦曰不改常度而已。人人不改常度。天心岂不豫乎。是为回天之术。贤辈其勖哉。〈常度性之体也。不改心之用也。是亦心本性之学。与佗家自心自用。悬别。〉
答高光韶癸卯
编辑贤者清羸。鄙情所未释。然高明亦宜曲体此心。厚自保啬焉可也。昔吕与叔以气不足而养之。程子谓此只是求无疾。如道家修养何害。若要飞升不可。此为酌中恰好议论。正宜今日受用也。且念陪奉躯命之物甚繁。我若无术以处之。反成戕贼之具。须要我为主而彼为役。勿使小害大而末丧本焉。则几矣。晦翁雅言。看得道理熟后。见世闲万事颠倒迷妄贪嗜恋著。无一不是戏剧。真不堪著眼。余谓此虽为学者见理发。然士人虚瘁善病者。亦可移做修养第一丹诀。今须于道理大源头处。硏究得透悟。何谓大源头。盖此道理统同。只是一个圆融底物事。天地虽大。也在里面。万物虽繁。也在里面。圣人凡夫。一切众生。亦都浑合在其中。更无彼我疆界。倂无多少分数。所以明者左来右去。仰观俯察。横耳过目。开口趯脚。无不是这个道理。人能信得及此。体得到此。自然志气清明。心神宁泰。肚里饥饱。世闲荣枯。总如浮云流水。不曾碍著灵府。大小大快活。只为人自低了。便被外物缚住。更转动不得。所以自煎熬销竭。以至死亡。岂不可悲。吾知贤者之志立物表。乐在卷里。然以其爱之甚也。故所以告之者。亦切挚尔矣。
所谕志不坚牢。前人成法。莫能谨守。此不宜自恕。如值大段排遣不下处。须如孤军遇劲敌。出万死一生之力。定要向前杀佗。庶几有济。才说讲和。即是开门揖盗。决无完理。万分加戒。不容少缓。
语类叔器言。思量颜子乐处。先生曰。此不用思量佗。只是博文约礼后。见得天理分明。日用闲义理纯熟后。不被人欲来苦楚。自恁地快活。而今只去博文约礼。便自见得。今却索之于杳冥无眹之际。何处讨这乐处。将次思量得成病。此一段。与鄙人原书相证明。试自体会后来得力与不得力。子细见谕也。精力短。彼中士友。不能一一如此告谕。因见或往复。须录以相示也。
答宋性浩庚子
编辑贤者于当下当然一句。深究而力践之可也。只此当然二字。小之一时瞬息。大之万代事业。都包在里许。不可低看了。
英雄豪杰之士。滔滔趋入于名利之中。此大不然。既曰英雄豪杰。岂有名利累心之理。正恐识趣卑陋。不见上面一截事。故遂不复能自立耳。
大抵有意此事者。非无之。能一以义理为主。不杂以些子私意利欲。而久久耐得苦淡。实做功夫者。殊不易得。却可叹也。
答宋性浩壬寅
编辑所论为学次第。甚善甚善。窃念虞廷之言心。成汤之言性。皆以明吾道之有关于天下。而时无异论。故人自晓得。孔子教人。主于仁敬忠恕。而性命之理罕及焉。至子思时。始有异端乱正之说。故将天命道教中和费隐之属。精核而辨别之。孟子之言心性。亦是如此。盖亦不得已也。然戒惧慎独。持志养气。无非下学之方矣。而宋儒叶适。指思孟为新说奇论。而有害于道。殊不知贤者但能正行而不究其本。则遇异端之士。不知其非。和而同之。此程子所以有识为本行次之之论也。汉以训诂。唐以词章。皆不足以入道。故周程张子。复发其精蕴以示人。亦思孟之意也。然朱子犹有脚跟高抬。反不如汉儒依本分实下手之叹矣。然陆氏谓读书竆理为俗学。而不及夫性。则朱子谓学而不论性。更学何事。杨子顺憎人言西铭太极者之纷纷。而曰。此为口耳之习。吾欲求躬行之实云尔。则朱子责之曰。是恶人说河。而甘自渴死。岂不悮哉。林择之自谓。闻人说性说命。自觉羞愧。则又警之曰。此又矫枉过直之论。如此则凡经典中说性命处。皆可删。而程张著述。皆可焚矣。非小病也。朱子之意。又可以仰揣矣。然其教人。又却云。只是实去做功夫。议论多转闹了。又曰。今之学者。直与古异。今人只是强探向上去。古人步步实做将去。此又戒空言而务实践。则朱门末学之弊。已深戒之矣。尝读黄慈溪论语馀力学文。言之不出两章讲义。未尝不三复而叹仰也。明初吴康斋胡敬斋诸贤。皆以谨言行主敬义为务。而学术无弊矣。弘治正德以后。天下之士。厌常喜新。风气浸薄。而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创出心即理之新说。以鼔动海内。嘉靖以后。尊王氏而诋朱子者。始接踵于世矣。其后再传而为颜山农,何心隐,李卓吾。而非复名教之所能羇络矣。于是。士习荡狂。人心陷溺。国随而亡。呜呼。学术之有关于治乱。有如是夫。至于本朝。中叶以上诸贤。颇有专践履。而少竆格之偏。故自退栗以来。往往指示本原处。使人知所行之本于性命。此其救世之心甚切。析理之说甚精。后学因其发明而正其践履。天德王道。何所不成。至于近年士流。但能承虚接响。添枝接叶。徒有悬河之谈锋。竟无点地之脚跟。甚者借以党同伐异。转以斥师侮贤。礼让扫地。风俗大坏。深识远虑之君子。相与挽回而不可得。则徒切忧叹而已矣。然窃尝见华西之雅言。芦沙之猥笔。显与栗,尤二先生相传宗旨。殊别而不可合矣。又其后进颇有视栗,尤为失真。尊华,芦为得宗。其流之弊。不可以不虑。故僭不自量而于雅言有疑义私议。猥笔有辨说。庶几遇先觉而得其是正。使后来者。得以推寻乎栗,尤之遗旨。而向望乎洛闽之正路。则或可为不报之报也。今承高明所闻心石丈之言曰。今天下几乎皆异学。而能守栗尤正论者。惟尊师与吾家而已。近日之事。何可泛视而不一辨破耶。区区诚孤陋浅薄。恶敢当是责。但深兢惕而已。鄙说数篇。令弟有誊去者。或可转呈心石丈。以冀闻其绳削之论否。如此则岂惟鄙一人幸而已哉。盖此是公道。非者去之。是者存之。以成正论可矣。明道先生言。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每一诵之。不觉味之深而心之广也。
与宋性浩癸卯
编辑圣人之德。不一而足。惟谦恭温虚为最。小人之恶。亦不一而足。惟矜高傲慢为甚。人心中才有一豪傲。身上便成山岳祸。大可畏也。颜渊,子张,子路。皆圣门高弟。颜渊若虚若无。无人不爱。子张之堂堂。子路之行行。何尝见傲。然且有难与倂为仁之弊。且有不得其死之道。况我辈后进。敢有矜己上人之心乎。此吾儒之至戒。不可以不谨也。观近日事。益有所警动者。此后人之前车。可不以之自抑乎。
答崔沧烈甲辰
编辑剃发断以必死。而父母不从则柰何。此宜讲究。今有人臣。问于晦卿曰。降贼死不可为。而父母不许。当如之何。将如何对。又有妇女问。遇贼欲污之。将死而舅姑止之。则从之否乎。晦卿欲令顺从。抑教之勿听。得此义明。则士之以圣人为师者。值剃发之变。而从亲与否。亦不难知也。
剃发死不可为。虽侍下所难。大义所系。亦无如之何矣。此须平日子细告谕。使其亲明知吾有所执而不可夺。庶免临时难处矣。明左谕,德马世奇。于李自成之乱。闻变曰。是当死。家人曰。柰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遂自死。凡士子欲守先王之道。而不受裔戎之污者。其全发而死。亦正恐辱吾亲。是为尽义。所以尽孝之义也。
答卢政周乙巳
编辑书贽。礼之重者也。恶可素昧而轻施之乎。亦恶可素昧而遽受之乎。然则足下之施与老拙之受。无亦为非礼乎。第念尊先师浑斋公。北方之英豪也。学邃而行危。义严而词正。远近士类。莫不贤之。独其薄有才调而素无持守者。嫌其志槩之高。进修之笃。而恶之如仇敌。然是所谓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正见浑老之贤也。吾闻其门有怀贽七八往返者。亦见其不轻授徒也。足下十三受小学于其门。七年而后。始行贽礼。而得其许。此又见足下之行有以取之也。今足下举浑老之治命。而求明于老拙。其为礼不可谓不重也。顾虽昧陋。其何忍却之。来谕欲老拙施教。而使足下得免为俗子。此可谓知之要而求之切矣。盖俗之一字。善融化人。能使读书生。不敢出一正言。举一正事。而骎骎入于乡原之门。此大可畏也。昔人言义之与比一句。可医千百俗病。此言善矣。其味亦深矣。抑又念之。浑老平生。屡憎于俗子者无佗。以其于临事之际。一裁之以义。而不顾自已通塞。不恤时辈訿谤故也。今足下只于此。竭力从之。亦庶几于道矣。
与朴彩焕
编辑受卿自道无勇而求药。余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后贤谓此可谓能用其勇矣。这为者行者。即是勇。故有气质弱者。问于晦翁先生曰。如何到刚勇。曰。只一个勉强。勉强是为也行也。今不为不行。只管说无勇。究亦何益。今请先立必为圣人之志。〈何等迈往。何等超卓。〉复以克己敬身之说。〈切实条目。〉翫于心〈密〉而体之行。〈毅〉遇踬辄起。有缺即补。〈百战健儿九死靡悔〉久久不息。〈诚〉即天下大勇之气。将自然发生于中矣。不然。此理原自难循。此志亦复易渝。从古已然。岂不可惧。
答孟学燮乙未
编辑克己复礼非两事。盖克己以复礼。非克己外别有复礼功夫。观于颜子问其目而孔子以非礼为己。勿视听言动为克。可见也。晦庵先生亦言。坐如尸。是天理。跛倚。是人欲。克去跛倚。而未能如尸。即是克得未尽。却不是未能如尸之时。不系人欲也。须是立得界限。将那未能复礼时底。都把做人欲断定。此说最分晓。语类又时有将克与复做两项说处。此却为学者。立个周密法例。且为佛老一流人。救个疏漏弊病。皆非此章本指。然学者不妨作两边功夫做将去。
答孟学燮兼示柳汉锡丙申
编辑求是有两义。从彝伦事物上。求个是。是知也。就心意云为上。求其是。是行也。求个是是字自在。求其是是字有为。自在之理。载于心。有为之心。本乎理。学者功夫。只要知行不二。心理合一。而求与圣天同德。此求是之云。所以使人有所向望归宿。而不可一刻放过者也。或曰。清儒有以宋贤竆理之说为非。而却将实事求是。以矫其弊。今复蹈袭乎此何也。曰。实事求是。本无疵病。如君臣父子之相与。是实事。其欲尽仁敬慈孝之道。是求是。是何尝戾于程朱之教乎哉。彼之立意自如彼。吾之用功自如此。岂可以彼为嫌而弃之也。日后如见赵台。幸以是告之。
答孟学燮丁酉
编辑比思得学者不问长少。未有不心驰于外者。所谓外。非专指车马宫室声色臭味之类。虽太极性命之精微。小学语孟之切实底。不以反诸身。而只资谈辩诵说而已。亦何尝非外面添底物事。凡日闲所讲贯者。一一都要验之身心事行。无不与之附近衬贴。然后近里著己。始可语矣。
答李种范己亥
编辑人身上有形气心性四者。而形质一定。不可改易。气质本体清粹。而末用有不齐者。心本善而发于思虑。或不能真遂其本然。然才一反省。便能知愧。从这一点婢心发处。亟加保守扩充之功。慎勿令闲断不续。此处才放慢。便已陷溺于欺天侮圣之域矣。能从此接续下功。渐习渐熟。虽圣贤之不逾矩不违仁。亦可以驯致矣。至于性理。有善而无为。只要人敬以养之而已。此是为学大端。须用细心体究也。
答梁基韶壬子
编辑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曰如此而已矣。则虽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亦不过纯熟乎此者尔。夫君子之心。于理之所不当为不当欲者。必勉焉。而不敢为不敢欲也。〈今日。旧邦之覆。新学之炽。所不为所不欲者。极多。彼若劫之。使从己。则只得不为不欲而已。〉盖理者纯粹之性。所以为太极无对之真宰也。心者。精英之气。所以为与理无闲之妙用也。心尊性者。吾宗之正传。心藐性者。异端之邪说。学者宜细辨而敬守之。
答赵尚善癸卯
编辑仆于足下。素昧平生。而遽得书贽。宜何以答。来章云。人不可不学。学不可不择师。此天下之善言也。吾闻人伦之大。莫过乎父子君臣。而孔门高弟之论学。乃先之以贤贤。何也。诚以忠孝之道必赖师友而立也。虽然。人之相与。贵乎见诚。夫书者。心之迹也。即此可以得其情矣。第念衰俗。往往少中孚。而务外华。是又未可信也。岂惟书札为然。纵使及门。而自谓输其肝肺。苟非有诚心求道者。亦未免忘久要之言。而流于佗歧之学矣。此仆之所以未敢据其言而信其志也。亦病乎世之好为师者。不能慎择而反诱之入也。仆之门。有怀贽三反而始得许者。亦有受业五六年然后请为弟子者。斯可以见其不苟矣。今于足下。亦未敢遽然唯诺。正为是尔。虽然。窃闻之。道之明晦。上关天运。故士之生于世也。天必媒之使相悦。介之使相通也。亦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也。今进足下者。李子说也。子说。吾所信也。信子说。即信足下矣。呜呼。人之得友良士。讵非幸欤。虽然。足下于仆。亦何从知其心。无亦因李君而得之欤。第据来章。不免有过情语。似未为真知我者矣。今且居家自修。使志不暇及于躯壳之奉。日有戒勉于言行之实。而佗时一至弊庐。彼此开心见诚。相与俱进于栗翁门下。始无愧为师生之道矣。足下勉乎哉。
答田溶奎丁未
编辑来书忧之一字。甚好看。圣人且有忧。况士乎。人皆有至善之性。而鲜能体之。以其气欲拘之于内。世习铄之于外也。今欲祛此。须是知以明之。仁以守之。勇以终之。如此则始虽有忧。终可至于无忧而乐矣。若乃春秋之书。亦非别有一种道理。其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拨乱反正之大法。亦只从今日己分上。兢兢乎性命之是崇。矫矫乎气欲之是黜。而勿亟勿徐。以至于成熟。则日夕功夫。与春秋义理。可以一以贯之矣。君其勉乎哉。
答田溶奎
编辑火炎昆冈。有色泽不变之真玉。泽灭木。有独立不惧〈四字。来书所引。〉之君子。此为今日师表。但须先具得两孔鹰眼。办得一片石心。庶几临事不致仓皇。
答田溶奎庚戌
编辑性命之理。只在日用闲零碎去处。亦无不是。〈尤庵曰。谓皆是性命之理也。〉不必著意思想。寻得一个是处。即是此理之实。此朱夫子答陈卫道书中语也。夫性命之理。即是太极。其曰心为太极者。以其具此性命之理。而浑沦为言尔。今要去气欲之障。而复性命之实。只于日闲心术言行处。究得如何是是。如何是不是。是底小心奉循。〈心不可自大。才自大。便与性命之理乖悖了。虽以文王之圣。尚有小心翼翼之功。况学者乎。〉不是底壮力克去。〈此虽数语。如欲实体。定自难能。〉如是久之。私欲自然净尽。天理自然流行。忽不自知其入于圣人之室矣。区区老矣。深愿后进之勉励无怠。
答李晩承丙午
编辑贺裳言。诗家宗派。虽有渊源。然推迁既多。往往耳孙。不符鼻祖。此言良是。奚特诗家为然。吾儒亦未免此。凡今世理气之辨。出处之道。语默之节。政事之要。以至德行之蕴。心术之微。多有与圣贤原来正指差互处。此不可不深究而悉悟也。第恐先入为主。才闻议已。先自怀忿发气。不可与言。盍思程门群贤。亦有倍师淫异者。朱门末学。又有重讲轻行者乎。又盍思孔门三千。惟颜曾得宗。而子思子又惧道学之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乎。余故每谓学生求道。不宜径就后来子集中费力。且要真从前圣经籍上尽心。庶几得免于不契鼻祖之耳孙也。
与李昇仪丙申
编辑近时。正道日衰。习尚日靡。朝士以用夷制,习夷语为选。乡儒以附时辈,效时态为高。所谓新闻纸。其说不无诡谲淫荡之类。而教臣子以背君父。劝士人以畔圣经。诱妇女以弃礼义云。少有见识。莫不笑之。而举世滔滔。极可痛也。昔北齐一朝士。尝语颜之推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以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颜俯而不答。后以告其子弟曰。若由此业。以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今日后生于此两语。可以定趋舍矣。汝佗日归乡。乡人或有以俗习劝之。千万勿为所误。此是人家兴亡所系。不可忽也。
与李昇仪
编辑禅家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道家说太虚一尘耳。人生其闲。为尘几何。此皆扫除物累之术。然究不过虚无之见耳。晦翁尝言。世闲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此亦与前二者槩同。但其下复言。惟有竆理修身。为究竟法。此却是明诚实功。与彼相燕越耳。汝之资性谨饬。不甚驰骛。但肠中书太少。所以每劝得暇即看字也。
今以道之至大至久者言。天地尘埃。万年俄顷。彼小小富贵利达。琐琐饥寒困苦。有同戏剧。实无足著眼。若又以道之至微至纤者言。一瞬息一念虑。亦皆有理。不可不谨。此吾儒所以养量既要大。持心更要小也。
答蔡吉永丙午
编辑贤者力田四载。自谓别无有得。且自明年欲专治四书。以立基本。此意亦善。但身是载道之器。如何全然不顾。今幸粗有捱过之道。须关门静居。细阅缃帙。竆究得圣贤所说底道理。子细体验于燕闲静一之中。明白持守于视听言动之际。久久不辍。则其滋味尽无竆矣。如有窒碍去处。又须反复推究其所以之故。而直向病痛起处理会。使之通利。如终难解。更须就胜己者。虚心质问。听其指引。惟以成就吾学为务。切不可自圣以拒人。自足而亏己也。
答金正裕,宋柱元戊申
编辑徐鲁源〈用检〉嘉靖进士。自姚江直指心体。学者风承响接。渐失其初。或误以精神为圣。或以放纵为学。鲁源将阴有以救之。故其言曰。吴康斋谓三纲五常。天下之元气。一身一家亦然。无元气则天下国家堕矣。学者要知以纲常为重。扶纲常。所以扶元气也。其学以求仁为宗旨。以力学为实功。以孔子为鴊鹄。余常读鲁源此说。辄觉有会心处。今二君问以学圣之道。而正值梁启超谓王学之功不在禹下。谓孔子非宗教家。而以富彊为极则。焚坑为功臣。至于纲常。又其所破碎而不少顾惜者。其视姚江馀派。不啻加一层矣。余欲二君以鲁源所戒者为戒。所重者为重。而究竟于求仁之孔学焉。义礼智皆学者之所当求。而仁其统体也。
答李锺洪
编辑今士子遇乱世。身既蹇难。心又从而忧恼。是重自剥伤也。圣贤于患难困竆。有以处之。未尝自熏其心也。初学未遽及此。且宜竆经明理。随事从道。如此而已。始虽苦涩。终必快活。
先辈每以明强教人。今见吕新吾言。不能长进。只为昏弱两字所苦。昏宜静以澄神。神定则渐精明。弱宜奋以养气。气壮则渐强健。此言固当然也。昏有智昏。此宜读书竆理以治之。弱有力弱。此宜笃志实践以进之。
答南韶煕,金晦善丙午
编辑中庸首天字。宜以帝字看。未可直指为理。或疑朱子说中。有以此天字为太极。帝字为理处。余谓此当明核。如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上帝与后土。作一例说。后土既不可直指为理。则上帝亦然。如此而且谓帝为理。其意可以默会矣。且如指明德明命神明鬼神道心浩气为理。又如尽心之心。非灵不莹之灵。亦皆指为理。善观者。皆可以冰释矣。又观明德德性章句。两天字。皆与中庸首天字同。然则亦当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理而虚灵不昧。又当曰德性者人所受于理之正理。皆不成说话。学者于此等处。能善体会得先贤立文下语之意。而无所滞碍。则于读书讲义之时。自然不费心思。而有怡然理顺之妙矣。
答徐镇英
编辑语类六十二卷僩录。佛家说。我这个会说话底。会作用底。叫著便应底。便是神通妙用。更不问道理如何。儒家则须是就这上。寻讨个道理。方是道。〈止此〉余谓世儒说。我这能诵说底。能著述底。便是圣门事业。更不看道理如何。吾圣人之教。则须是就这上。分别得是非。方是道。农家认我这耕凿底。居处底。便是吾人事业。更不看道理如何。儒者则须是就这上。分别得是非。方是道。不然。农家只是形气上作弄。俗儒只是才能上作弄。释氏只是灵觉上作弄。今学者。亦不能离了这三件事。然须是道理上运用。方不负上帝降衷前圣垂教之至意也。不可忽。不可忽。
答洪思哲丁未
编辑吾人上既未及贤哲。下又不欲为庶物。中闲只有自策励一事而已。今赖父母罔极之恩。七尺躯命。饱煖无虞。须将仁义二字。钉在额上。一念虑一动作。无不以此二字。照检櫽栝。如有毫发差爽去处。直须如心痛相似。誓必决除然后已。如此久之。将自有成德之日矣。学人中。有一等无图辈。平日不诵绎圣经。不警省己过。不畏惮人言。只白睚过日。造言诬人。如此者。岂不为家庭骄子。儒门浪士。真可憎可惜。有志求道者。勿似之。
答金玑柱辛亥
编辑孔子曰。君子畏天命。朱子释之曰。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窃意君子是循理之人。而心字包在其中。天命是仁义礼智之天理。即所谓性也。子思子述其意曰。君子尊德性。朱子释之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也。以是观之。圣学之本统。可知已矣。今有不知性理之在我而为一身之主。〈性为一身之主。见朱子大全大学讲义。〉不能严惮奉承。而惟其心意情欲之是徇者。孔子尝斥之。为反中庸无忌惮之小人矣。今足下值此乱世。不徇时好。乃独有意于流俗所斥顽锢无用之学。而问道于丑陋见弃之人。其志非庸常可窥。故敢以孔朱所传正脉奉告。惟足下之尽心而终身焉。〈若卤莽灭裂。非尽心之道。不能至死不变。岂终身之谓乎。〉
答朱处默丙午
编辑昔者。有道之士。既自好己之仁。既自恶己之不仁。其于人也。亦推是心以待之。故善者爱之。不善者戒之。戒之不从。然后不得已而恶之。及其既改。即复与之。此自是仁性之流露发泄。以薰蒸浸渍乎人心世教。而裨益不少矣。时人错认其不得已而恶之之心。以为险诐而相与怨嫉訾毁之。甚可叹也。昔有误解麒麟为狮子者。晦翁论此云。麒麟是不践生草。不食生物。多少仁厚。佗却唤做狮子。却是可畏。〈见语类〉今学者。只患不能为麒麟。不患其误名为狮子也。从余游者。且请从恶己之不仁始。
答朱念祖丙午
编辑学者须识得先后之分,缓急之务,轻重之差,而施之得其序而不乱。乃为有益。如知虽为急而差轻于行。行虽为重而较后于知。躬行君子为重。而文章才艺为轻。性理辨论可缓。而孝悌忠信不可缓。整理身家当先。而经纶天下当后。无恶于己,有善于己为急。而非诸人求诸人可缓。崇德与尊华。修慝与攘夷。亦皆自有先后。以类而推之。凡事莫不皆然。今之士一切反之。所以自身既先荒芜。而世道从而污下。可不为之深省而亟反之哉。
答成大器丁未
编辑不怕炊不熟。只愁断了火。火不断时。炼金䰞砂。可使为水作泥。而今冷灶清锅。却恁空忙作甚。此吕氏坤语也。余谓为学。专藉诚字。见得彻。做得成。诚心一到。妙道精义。无不可究。圣神天德。无不可及。是所谓炼金䰞砂。为水为泥者也。如无此一团真切精诚。虽阅尽群书。做得好文章。毕竟无所就。岂非冷灶空忙者欤。
答崔琡焕己西
编辑晦翁雅言。五典四勿。圣门定本。余谓亲义别序信者。人心之天也。而礼其节文也。学者于五者。有视听焉。有言动焉。必兢兢然敬畏而不敢逾礼焉。则子思之言尊性。孟氏之言事天。皆此道也。圣贤正脉在此。治安大本在此。噫。彼新说之坏破三纲。轻慢四勿者。不待力排而自当如雪见𬀪矣。此定本之说。所以有功于万世。而凡有血气者。视为神明而不敢悖焉。可也。
答宋宇镇庚戌
编辑朱子曰。诚之为言。实也。然经传用之。各有所指。不可一槩论也。吕氏所谓诚者理之实然。即周子所谓诚者圣人之本。盖指实理而言之者也。如周子所谓圣诚而已矣。即中庸所谓天下至诚者。指人之实有此理者而言也。温公所谓诚。即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指人之实其心而不自欺者言也。按理之实然。是自然无为之实理。人物之所同也。天下至诚。是纯理无欲之实德。圣人之所独也。诚其意。是戒欺求慊之实功。学者之切务也。今从戒欺而至于自慊。则便是纯乎天理之圣人也。圣人至诚之心。又本于实理之自然也。是则所谓圣人之本天也。〈主诚。主忠信。愚所受于父师者。而愧未能自尽焉耳。〉彼竺氏不知伦理即是性。而谓理为障而去之。直认心为性而自主之。是固有性之名。而无性之实矣。浦氏不知心只是具理者。而谓性为偏而降之。遂认心为理而自用之。是亦有理之名。而无理之实矣。学者于本心本理之分。最要辨得清楚。守得确定也。〈浦说以心为至尊之理。以性为不可独当太极。吾故曰谓性为偏而降之。〉
至诚。虽亦理在其中。而与单言实理者。有异。今见朱子答或人书论诚处。言中庸至诚。指人之实有此理者而言也。人之实有四字。是包达德与诚言。此理二字。是指达道言也。
答申若雨壬子
编辑程子曰。不知性善。不可以言学。朱子曰。学而不论性。不知所学何事。愚僭易继之曰。学而不期于复性。不知何所归宿。若异论之士。却将心字。替换做性理。把持作弄。以为天下至尊。身上大本。〈通书至尊者道。庸注大本者性。彼皆冲突乎此训矣。〉今且就用处验之。不问小事大事。其所当然是性。而自在无为底。必此心不敢眇视其无为。但能敬以循之。当得无差。若才不戒惧。而斯须自用。即无不败矣。试观天下人情。孰不欲行正道做正人。只被所见一差。即所存所发。无由而得正矣。噫。学者所见。可不慎诸。
答任世准甲辰
编辑人之所受于天者有四。形也气也心也性也是已。形也气也。蠢然而已。若无心为之主而性为之极焉。则与庶物无以异矣。若乃心则有灵明之神焉。有造化之才焉。圣人未尝不重之。然思虑有时而或差。持守有时而或懈。故圣人之于心。亦不能不惕焉。至于性则纯善。虽未有知觉思勉之能。而此心之静明动达。实皆本于性。故圣贤之于性。有尊之之教焉。有太极之称焉。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朱子释之曰。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夫操而不舍。重而惕之之词也。顺而不害。尊而极之之词也。或曰。先儒又有心为太极之说。何也。曰。性为一身之极。故曰性为太极。心涵此性而妙此情。故曰心为太极也。夫性为太极者。直指当体而言也。心为太极者。配合性体而言也。此有不难辨者。学者之于事。此心自用。则未有能尽善者矣。必也明性之善。而实性之德。然后始得而无差。此可以见心性之孰为本孰为极矣。
与任世准乙巳
编辑将圣言。以身体。持吾心。与天契。是谁功。有妙敬。嗟小子。用无竟。
答任世准庚戌
编辑士子天地之心。圣人之用也。天地之军否。则士能倾之。圣人之道熄。则士能明之。故士当与天地圣人合德。不当与夷狄禽兽同归。
答任世准
编辑正道异学之分有两端。一则吾以心与理有辨。彼以心与理无辨。曰心具是理。曰即心是理是也。一则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以心与理为二。曰心不逾矩。曰心不尊性是也。〈此段。学者宜细察焉。〉
答任世准
编辑士流不幸遭乱。死生祸福。任天安排。善恶邪正。由我取舍。不然。风吹草动。名节堕地。虽生。无颜面可以对人。最是能文而无识者。巧言绮语。淆乱是非。足以欺一等近下之人。如李黄辈。尤可恶也。
答申尚悳庚戌
编辑不共戴天。是第一义。此为延平先生告朱子语也。今日我邦臣民。复何可言。只有此八字。可为额贴而已。
新书宗旨。只一利字。纲常也可破。圣贤也可侮。无复可以人理羇络之矣。水丈书言。诸生尽入彼中。惟申某一人。依旧笃实。青冰之出。只恃此人而已。闻之感叹。昔南轩门人甚众。未闻有传其学者。五峯乃得南轩而有耀。道之明晦。不在人之众寡尔。衰病者愿义哉熟读四书。〈倂朱注精究。〉力守华制。用做李门之南轩。幸益勉旃。
精究朱注之说。意有在也。近世有据外道以骂朱子者。又有假朱子以饰异学者。故余每劝人读四书注释。盖此是朱子精神所凑者。非若文集语录比故耳。
答黄瓒奎戊申
编辑国危此极。鄙人苟有雄略神策可以扫清妖氛而奠安邦家。则犹可以出位行师。以追孔明之尽瘁。待其功成。洗剑而后。飘然遐举。以效子房之辟谷。如此则虽未免有意于事功。然亦可谓今世之第一流矣。但才智浅劣。疾病苦剧。岂可妄效佗人之为。而终蔑公私之补。以召识者之笑乎。来谕之云。庶几知我。而俗下浮议。何足校也。明夷之主人有言。实昧精义而云尔。岂独今日为然耶。
答黄瓒奎己酉
编辑所答或问甚好。大抵君子之行。有时位义三字。时可为矣。而位不当。则义未可动也。如舜,伊未遇尧,汤。则终莫能自用也。时可矣位当矣。而义不合。则亦不得为也。如孔,孟摄相宾卿。而时君不用则去矣。世俗识既低矮。心亦倾险。所以骂破儒林。亦可笑也。
异教日炽。诚可忧也。然一时否运。天地圣人。且不得免。我邦与吾儒。如何逃避。然千古万古。安有长夜不朝之理。今乱已极矣。时几回矣。苟得诸君一心守道。誓死不渝。上天至仁。岂终忘之。彼梁也自恣无度。打破纲常。骂煞圣贤。罪极无比。不久将自灭矣。老夫虽不及见。诸君行将目睹。只要忍辱守旧。鼔勇进学。以俟必反之天。慎勿畏祸而丧志。以自趋于包羞蒙垢之域也。
答金永宪乙巳
编辑示谕缕缕。甚善甚善。第心本性三字。虽出老拙之口。然其义则前世群圣。皆已言之。凡天下之善者。皆性也。以今日天下大势言之。四海诸邦。或尚技艺。或主兵力。皆非性也。乡里俗辈。或趋贵势。或务货财。皆非性也。儒门士流。或专口耳。或喜争竞。皆非性也。今得士流急躬行而好谦虚。则心之本于性也。乡人贱奔竞而贵德义。则心之本于性也。朝士尊华夏而爱百姓。则心之本于性也。列邦上贤德而和邻国。则心之本于性也。夫如是则乱安从生乎。吾故曰心本性三字。千古圣贤之所相传受者也。四海人士之所宜勉守者也。
与金永宪
编辑规行矩步。不蹈非礼。澡身浴德。谨守大体。薰莸异器。芳洁无损。莲泥虽混。清香不断。有意儒学。先正模范。挺然特立。超然远览。读书讲义。既入而出。出入得宜。庶明心术。不行君子。枉用功夫。书肆说铃。焉能有无。
读书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不能入得书。则莫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须知入知出始得。〈陈子兼语。〉
答某
编辑濂翁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朱子曰。太极是理。动静是气。〈止此〉如何说太极自动自静。朱子又曰。太极便是性。阴阳动静是心。〈止此〉如何说心即太极。凡吾儒辨析理气。非以空言争胜。正欲以用于自家身心实际。使心口相副。足目倂到尔。今若直指动静为太极。则如佛家之认作用为性。而只恃那能思虑能视听底。以为主本。不复问思虑之睿不睿。视听之聪明与不聪明。亦不害理义而可以至于圣人之域乎。〈朱子答南轩书曰。释氏岂不识此心。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者。正为不见天理。而专认此心以为主宰。故不免流于自私耳。〉又直唤心为太极。则如象山之谓阴阳为形而上之道。而一以收摄精神。自作主宰。为为学本领。俟其当恻隐羞恶时。自然恻隐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其于读书讲义。援经析理。皆斥为戕贼陷溺谬妄欺诳。〈读书以下。见黄氏日钞。〉而人同之则喜。异之则怒。胡乱骂人。〈见语类木之录。〉亦不害理义而可以免于禅子之归乎。〈朱子答项平父书曰。此心固是圣贤本领。然学未讲。理未明。亦有错认人欲作天理处。不可不察。○陈北溪曰。象山教人。终日静坐。以存本心。其所以为本心者。只是认灵觉以为天理之妙。便是运水般柴无非妙用之说。○农翁曰。虽曰治心。而不本乎性命之理。则亦将何执以鍼佛氏之膏盲哉。此象山之攻禅学。适见笑于紫阳者也。〉大抵太极阴阳之理。虽曰微妙难见。然只自家心上。仁义礼智之性。无知无为而为有知有为之本。此是太极也。自家胸中。神识灵觉之心。无事时涵得这性在里。而遇物时载得这性发出来。此是阴阳动静也。学者于日用闲。以此自体。久之自然见道矣。此外若又有一种别传。而圣人秘之不言。是圣人大不仁不忠。岂有此理。
近得某人书。辄举此心之明。此心之知识知觉。尽归之性智而张皇为说。其丑差视前更甚。殊不知太极不自会动静。而乘阴阳而动静。天命不自会流行。而乘气而流行。道体不自会昭著。而乘气而昭著。理不自会发见。而乘气而发见。理不自会诣极。而因心而诣极。仁不自会恻隐。而因心而恻隐。理不自会光明灿烂。而因心而光明灿烂。性不自会觉识。而因心而觉识。学者知此而磨擦得此心极精细。不使少有麤糙。淘潠得此气极清明。勿令少有渣滓焉。则可以扫得从来几多议论。省得后世几多辨争。如过某洞。可出而相示。余精力日短。不能逐条驳正。又觉得如此说往说来。理不加明而心气愈杂。病痛愈深。不如似此提纲振领。使其潜思默体之为有馀味也。
答全朋锡庚子
编辑尤翁禀山岳之气。为帝王之师。而每食无匙箸之声。平生未尝抬眼看人。与人酬醋。语声低微。此可见涵养之力也。独怪夫近日士类言语动作。全不类圣门学者气象。每与朋友辨难。及道所憎人事。辄张筋奋髯。高声儳言。无复有谦虚退让之风。绝可叹也。余见明来少争心胜气。可保无虑。但时遇欲上人者。幸为道此意也。
答金奉根乙巳
编辑刘公度说从师有衒鬻之嫌。晦翁责其不勇。而曰。三千之徒。岂皆确然为道而来。若以自附为嫌。颜,曾之流。亦且不屑于孔氏之明矣。岂不悮哉。等而下之。至于汉,唐,宋,明。其士者。往往有矫情饰伪违道干誉之失矣。今日则自其狭策上学之日。父兄师友之所以劝之者。不过名利而已。一朝乘轩服冕。只知有附势趋时荣身肥家之术。不知有进贤黜奸尊华攘夷之体。上而误其君。下而贼其民。遂至于亡人之国。其号为儒者者。所习虽异。而名心则一也。何以言之。好胜之私。是其根柢也。传曰。国以义为利。士之从师问学。亦当以义为利。如此然后。言行心术。始得洒然矣。善乎。晦翁之言曰。君子之设心。傥然一无有所为者。独以天理当然。而吾不得不然耳。〈天理当然。是性极之本体。而为自然之主宰也。吾不得不然。是心灵之妙用。而为造化之机括也。〉此实难之又难。然不得不以是自责。亦不得不以是诲人。故吾为足下言。
答李庸燮癸卯
编辑每念足下清羸多疾。不胜悬情。记得蔡虚斋语云。服食常温。一体皆春。心气常顺。百病自遁。为景时持循而一诵之。切宜深体。来谕仙乡士友数十人。多因鄙书而有激励者此是诸公质美致然。老拙何与焉。惟愿相与策勉。而谨之于一身威仪之际。体之于五常伦理之闲。毅然不被气习所制。泊然勿为名利所诱。务令事行。合于天理而无慊。如此者。方为真正学问。其以性理条件。与人争诘。而无补于经世宰物。以事功声望。认为学业。而无与于靠实务本者。戾于儒教而有弊。如此者。总名为放心人耳。幸将此戒。遍以告同志也。
答徐丙玉庚戌
编辑经只言学而注添之正两字。此宜细勘。老教以炼气长年为务。而厌薄世故。佛教以摄心归空为极。而绝灭天伦。皆非学之正也。吾圣人之教。必使之操心捡气。以奉循乎性命之理。此乃为正学也。故注以性善为主。而心觉为辅。使之明其善复其初。此正学之律令也。宋明以来。儒流乃有假孔,孟斥佛,老。而自入一脚。借程朱排陆,王。而复蹈覆辙者。此非具慧眼。莫能覰得透。非有麤拳。莫能打得破矣。此大可虑也。〈程朱之门。亦有染禅数息之失。大抵门路之易差。有如是矣。〉但得学者于孔,朱所示之教。习之熟。说之深。而德之成焉。则彼假真售伪之说。自有不足问者矣。
答裵俊喜丁未
编辑日用功夫。视前殊异否。齿近三十。又遭丧乱。今不刻厉。更俟何时。宜罔昼夜探讨典训。洗濯尘杂。真如严父师在傍程督之。庶几使同志见者。惊叹起立也。盖古者以求道为学。今也以谭理为学。古者以立德为贤。今也以立功为善。古者以踏实立信为贵。今也以架虚凿空为务。古者以谦约退逊为美。今也以敖慢忌克为尚。遂使从学为政。质丧伪滋。道从而熄。国随而弊也。此须一一审证。一一翻案。庶几几将之时遽回。已剥之阳闯复。此是天来实事。不可只泛泛名学也。
答吴汉根
编辑凡家温。可惧。不可恃也。平日居养。只知绮纨之可乐。不念藜藿之可恤。虽不勤苦成业。而文士代之撰述。纵有过误可谪。而鄙夫为之揜饰。此其所以可惧也。奢华成性。易致倾家。骄傲根心。动遇仇敌。福分难圆。一朝失势。昔之胁肩谄笑者。且转而为挤井下石之人。此其所以不可恃也。凡膏粱子弟。有能念及于此。使诗书之味。剧于嗜炙。孝悌之乐。逾于鼓琴。折节下人。轻财济物。时平则士多归心。世乱则盗不及门。则家之富盛。岂非所谓厚吾之生。为善之易者耶。吾于足下。爱之甚也。故其虑之既远。而语之亦周矣。对此能不悚然体汗。憬然心悟。
答某
编辑君子于事。苟可以符前圣之心。而俟后世之贤者。何必众人尽识。乃可行之。只为今之士。不务自心合理。却重佗人道好。所以始欲遵道。终至徇物。中实未惬。外若不疑。而求免于明夷之有言。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亦非丈夫之道也。今贤者于老拙之得谤。欲辨而虑祸。不得已而忍默。遂欲遍读群经。得成大道。然后明辨君子行藏之道。以冀皇天之监临也。无亦自任之轻而待人之厚欤。夫鄙人之不起。非志不在君。乃身不当位耳。昔颜渊遭乱而闭户。则孔子称其贤。孟氏举以自况。况如我之庸陋。百不逮人者。柰何动于人言。而出乎吾位也。此前贤之所行。上帝之所命。又何以辨明为哉。是虽为出处而发。自家为学。亦只一理。凡读书进德。最要沈潜笃实。切忌浮泛侈华。夫沈潜笃实者。日自求于己分上事。知不明则求明。行不实则务实。如是渐进。终可入圣。彼浮泛侈华者。日夜所思虑所云为。无不从外面起见。己未上人则忧之。彼不服我则恶之。遂至于立崖岸而分町畦。开陈垒而列戈戟。其始争于屋下。其终毒于国运。此上下中东几百年儒门之通患也。如欲救之。只在务实不务名。本性不本心而已。今得一人倡之。二人和之。既而悦而从之者滋众。流弊虽久。终之治者胜而病者瘳矣。于是君子之忧。始可以释矣。呜呼。吾不及见之。后之人。其留神毋忽。
答金恒述丙午
编辑有疑治产妨于学道。此与将政事儒术。判而二之。同其误也。夫道之在人。何所阙遗。治产。特其中一事耳。故曰夫妇之愚。不肖者可以与知能行也。今只要此志真切。虽耕稼陶渔。米盐薪水。莫不有道。人苟能志于道。道中物事。何尝妨学。只为人多徇私意。觉得有碍。凡有碍底。皆非公道。今且从读书做起。日间得暇。即取圣言一两段。看得一二十番。纵未易多诵遍数。亦要反己体察。令渐入心记著。亦渐与事粘著。苟得心事与圣言相涉入而无违背。则虽有私意萌作。亦即觉而随去之。学道功夫。何以加此。此所谓用时猛省。而得味真腴者。异时进而仕于朝。文书期会。甲兵钱谷。亦非有一种道理。此昔贤所以言伊尹之居莘野。天下事岂能尽知。只明其在己者而已耳。
答金恒述
编辑晦庵先生曰。今凡一小事。才实理会。便自然见道理渐渐出来。此言极有味。余又继之曰。今凡一细行。才实践履。便自然得道理渐渐熟去。贤者幸以此两语。做日用手笏也。
答金恒述己酉
编辑梁氏喜自用而恶法古。崇富强而坏纲常。此天下之大乱。而君子之大忧也。吾以为天下无梁氏可也。不可无前圣。无富强可也。不可无三纲。故为立辨以明尧,舜,周,孔之道。以立君臣父子之伦。以防祸乱于后世尔。人以为功。非我独幸。人以为非。非我独不幸。惟目下看得邦人迷惑者之众。不胜其悲。而不容己于其言也。来谕之云。庶几知余之心矣。
答金恒述
编辑此事专在精义居敬。使此心。〈心自使〉不敢须臾畔道也。圣人之教。无虑万言。而要不出此。今能渐习渐久。而勿令小懈。则颜子之心不违仁。〈集注。仁者。心之德。语类。心不违理。而虞赞恐仁之为理。乃以道心目之。是为心不违心。又仁是有觉而非无为之理也。昔程允夫言。不违仁。是不违此心也。朱子不以为然。不知虞赞已觉误否。〉亦可得而企及矣。深愿与诸君。勉力无怠。〈弟子勉学。天不忘也。此荀氏语之粹者。今国家大势已倾。我辈儒生。虽不能出而有为。然于勉学一事。亦且悠泛无成。岂不为天之所厌乎。〉因思使颜子之心。至于不违仁之久。而无待于勉强。则是仁者之安仁也。则是夫子之心不逾矩也。不知虞赞以仁与矩为心与理之分欤。抑矩亦道心之一名欤。须与商确而示之也。〈虞赞往年书。谓论语仁字。从先生之教。吾信之不疑。或谓其尚守旧见。尚守旧见何病。但既谓从教而尚守旧见。则理宜说明而默然无言。恐非求仁之道也。倂以此意及之。庶有以自明也。〉
答金恒述壬子
编辑绞带四股。固无经据。绞带不用四股。亦无明证。窃观家礼麻绳。非单紾。〈音。展。转绳也。〉是两股也。〈急就篇注。绳是紨两股以上。合之者也。〉何以知之。据上文冠绖之绳可见。若必以绳为单紾。如丘氏寒冈镜湖诸意。则单紾者。何以为固冠结绖之用乎。然则不必引闲传注。而家礼之绞带。则四股明矣。但闲传葛带〈是腰绖。非绞带。〉三重。据注意。则五分腰绖而去一分。用四分纠之为三合。〈纠。说文绳三合。〉文义晓然。陈氏乃于四纠之闲。添一股字。遂失四分三合之制。曾见柳持平如此说。说得似有理。
中庸受禄。吕蓝田以为宜受。此以理言。非惟吕氏为然。董仲舒亦言。为政而宜于民。当受禄于天。语类又直言。有受福之理。故天既佑之云云。然以经文观之。恐只当做实事看。故栗官二解。皆以方受释之。然终未若以既受。看此鄙解。所以直做既受说。此不可易也。高明据吕说。以疑鄙释。亦无足怪。但朱子于诗传。不从董吕。而直曰既宜民人而受天禄矣。天犹反复眷顾云云。文义明白。当以此为正也。
谓耳目有神有心。则声入心通。此谓耳心之通。抑谓中心之通。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是指目之神。抑指中心之神。非礼勿视勿听。是耳目之心为之。抑中心为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耳目自有心。则何以有此病。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面目自有心。何必曰中心达乎。愚故曰潜冶耳目有心之说。于本体与功夫。两无所补。而肃翁之取之。亦未知其何意也。
孟子形色天性。敬轩耳目口鼻手足动静之理。皆是性。〈两语。肃翁论潜治心说。而倂及于此。〉窃意此两个性字。皆是心中之性。非别有动作嚬笑视听言嗅之理在形体。而可以与心中之性。相对说也。天生一个人。只有一性一心。观于满腔子。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可见。此须与诸君共商而回示之也。〈吾人顶上一撮髻。臂下数尺袖。皆是心中之性然尔。非顶臂另具一性也。今人平日讲明此理。而后多流于夷俗。此是以心为本。而恣意行之也。请世之心理家。憬然一悟。毋久自误而误人也。〉
答金恒述
编辑标疑第二册续集五卷六板。不是〈止〉杂矣一条。论此甚详。其中人生而静。已是夹形气。专说性不得数句。最宜虚心翫索。盖人生而静。非天之性乎。今却云已是夹形气。专说性不得。何也。如得一言题得破。许君亲见晦翁来。尝谓圣贤说话。如生龙活虎。须是有屠龙缚虎手段。方可看得出。不然。纵说得近似。只是死局局地。更无活泼意趣。仆敢道才说天命之性。便已夹带气质。便已不单是性了。此岂谓天命之性不得为本然。而但可为其品不一之性乎。人须是信得及者。方可与言。不然。吾将向壁。默然而已矣。
朱子论性处。凡言兼气质因气质夹形气带气质诸如此类。若只做气质性说杀了。将有觅性于无形气之前。而遂使天命实体。便成窈冥。真如吾儒性学。便成虚无规模之弊矣。岂不害道。
朱子曰。才说太极。便带著阴阳。才说性。便带著气。又曰。才说性时。已带气矣。所谓离了阴阳。更无道。又曰。天命之与气质。相衮同。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此类但言理不离气。非便说到理随气异处。只被读者自滞泥不通耳。
答任庸准壬子
编辑士之所当务者。识见为先。〈程朱栗尤之训。皆如此。此一义。不可不子细理会。〉审诚伪辨义利。敦天性慎人伦。〈圣人。人伦之至。后世以文学事功为贤。而道术熄矣。○敬贤乐群。切勿疑忌。收拾后进。尽诚教导。勿〉明世务识时义次之。恶乡原。〈号为儒学。而染俗者。其毒最深。〉戒风气。〈海东风气。元来窄狭。湖南风气。又往往多轻薄。少朴实。〉辟异论绝夷俗又次之。至于洁身乱伦。忘义徇禄。皆所当戒。〈盖世功业。在前可做。若于义未安。决不可为也。〉而龙蛰九渊。凤翔千仞气象。却不可忘也。然其要在读书明理居敬尊性二者而已。而其说孔孟程朱四圣贤尽之。惟冀足下有以自尽其诚焉。
答南轸永
编辑所询微罪。汪氏谓燔肉不至。君之微罪。金氏〈澂〉谓欲以君相之微罪行。老洲谓微罪犹云微过也。不致膰。君之过小。余亦曾如此看。但常觉得于君下个罪字。深所未安。今因蒙引说。更细究之。孟子白文既曰。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则微罪固在君相不致膰无礼之外。不可将不致膰与微罪。合做一说。故语类人杰录云。因燔肉不至而行。则吾之去国。以其不致膰。为得罪于君。此说深得孔孟本旨。老洲反疑记者之误。窃恐其未然也。〈燔肉之燔。致膰之膰。宜辨。勿混。〉
存疑以微罪行。不欲苟去。是二意。俱就燔肉上见得。盖燔肉。小事。圣人乃以是去。不为无罪。是在圣人。有微罪也。然虽小事。在鲁言亦不是。亦有可去处。是其去亦有故也。〈止此〉此亦以微罪不属君相说。是矣。但如其说。则夫子行前。无所谓罪者。必俟去后。方有罪之可言。岂以微罪行之谓乎。又考四书释地续曰。孔子为鲁司寇。既不用其道宜去。一膰俎又不至宜去。二其去之之故。天下自知之。但孔子不欲其失纯在君相。己亦带有罪焉。其所谓有罪。即在不脱冕而行一句上。盖冕。原祭服。礼。大夫冕而祭于公。是也。今戴于道路闲。尚非罪乎。故当时不知者。以孔子为为肉。纵在知者。亦以孔子为为无礼。乃孔子之意。则欲以已不脱冕之罪行。不欲为苟去。苟去犹言徒去。空空而去。无已一点不是处。是为徒去。乐毅报燕王尚云。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况孔子乎。又礼大夫士去国。不说人以无罪。注。已虽遭放逐。不自以无罪解脱于人。过则称己也。史记世家。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已送曰。夫子则无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云云。观此。似孔子当日自认一罪名而行。〈赵注。燔肉不至。我党从祭之礼不备。有微罪乎。乃圣人之妙旨。〉师已则送而解之。孔子有不欲直答者。故但曰吾歌可夫。千载而下。犹可以情测云。〈止此〉此又是一义。而要之微罪不属君相说。是也。盖罪过二者宜辨。臣于君。可以过言。而不可以罪言。记得某人解怨慕云。怨亲也。余折之云。怨字。非可下于父母分上。今此罪字。亦是一例。试细思之。汪氏说中。有君之大罪。君之微罪。君之罪等语。看得碍著道理耳。观集注。不欲显其君相之失。此句正指受女乐怠政事。而只著失字。未尝言罪。其意可见。而道理自当如此耳。
答郑宪泰
编辑所询靳氏三品之说。正合讲明而取舍之。盖富贵浓郁。功名烜爀。而道德冷淡。夫浓郁之味。常人之所同嗜。故求富贵者。十八九。烜爀之声。中士之所偏好。故重功名者。稍鲜。然功名有时与富贵不相济。则志于功名者。往往有窜死之祸。故自非卓迈之资。难乎免于富贵之累矣。至若冷淡之趣。上士之所独乐。故志于道德者。更鲜矣。盖此人于富贵之不义者。视之若污秽之物。而不敢近也。其于功名。亦必拣其不碍道德者而就之。如其不然。则虽有掀天揭地闲世绝人之勋业。见在目前。而苟一俯就。则小可以奠安邦国。大可以平均天下。亦不肯枉道而从人。故世俗之望者众。知旧之劝者亦象。望之劝之之众。而不副其愿。则自惜之。至于疑之。又至于骂之者。亦众矣。是其固守素见。而不徇时论者。天下盖鲜矣。然圣贤功名。亦何尝不与天地同大日月齐明也。今夫士之立心。宜何所取舍。
答金锺一辛丑
编辑孔子自言下学而上达。谓但知下学人事之所当然。而自然上达天理之所以然也。所以然是所以当然之故。初不外乎下学。人只去事上求其所当然。而存之之久。体之之熟焉。则其根源来处。自应妙契默识。而与天为一矣。若不曾从事上学。只求理之精微。见闻所不及处。岂有可得之理哉。今贤者才性差鲁。尤不宜先竆所以然之理。专要就所课书中。看定本来指趣。向所遇事上。推究应行道理。移而用之于身心应酬之闲。如此积得十数年之功。不知不觉。自然有开裂呈露之验。此是圣门正法。学者宜谨守而勿违也。
答金章煜癸卯
编辑今日小孙镒中。请授子夏问孝章。看得色难两字。直须用精采体会得。盖必其爱之积于中者深。然后见于容色者。才无毫发未愉未婉底。而子父之心。与之为一。若自家爱心。有些子未至。则周旋顾眄之闲。未免有几分㬥厉之象。流露出来。是岂强勉所能揜护得。为人子者。正宜深省而力勉之也。追忆少日事亲。劲直之性太过。而温润之色不足。至今思之。隐隐心痛。若割肝肾。而自不能忍。悔恨何及。愿贤者视为前鉴。直就心田上。布得一个深爱根子。庶几发得愉婉枝叶。使堂中和气融融漾漾焉。可也。
与徐基洪乙巳
编辑刘元城事温公。五年而后。教之以诚。思之三日。不知所从入而后。教之不妄语。七年而后。言行相应。能不动如山。王信伯始见伊川。侍立七十馀日。止得不为血气所迁一句。前辈得师门一两语。便去力行。所以无有不得之理。今人如买菜求益。愈益愈求。求之愈多。所以弃之如遗。其用心如此。识如何得彻。德如何得崇。昔伯充〈姓氏。佚而不传。〉问学道紧要。和靖曰。只要闲邪存诚。佗日又问。亦曰。闲邪存诚而已。佗日又问。和靖正色责之曰。公要许多言语做甚。只待要资谈柄。若只恁做将去。自然有所入。此等教辞。学者宜子细体会。若体会而有得。必长进不已矣。若求诗求记求铭求字者。其志的不在道。大宜戒之。
答李秉珪己酉
编辑学者须先见得个大原头。方有可下功夫处。此晦翁之所雅言也。性即理也一句。直自孔子后惟伊川说得尽。便是千万世说性之根基。此是身心之大原头也。余尝说心本性。此一句。窃自谓千万世为学之主脑。此是儒教之大原头也。夫性即理。则本体纯善也。心本性。则功夫当敬也。二者皆通动静底。而所谓善。即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是也。所谓敬。即矫气养量尽伦之功。是也。彼敢于自用。不复以君父为天。圣贤为师者。皆是抉裂性理。打破敬功者也。夫既抉裂性理。打破敬功。则天地闲何恶不可为。何罪不可犯乎。孟子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今也人已相食久矣。噫。安得复起禹,周二圣人。驱蛇龙而放之菹。戮飞廉于海隅。而使天下大说哉。
与金秉植丁未
编辑上士移风易俗。庸流随世习非。诸夏崇礼义。裔戎务攘夺。圣学以德性为极而尊之。外论指心灵为理而尚之。仁者以怀抱万物为心。小儒以齚啮同侪为能。孝子以酒色为戕命之具而辟远之。迷汉以袖发为害身之物而翦除之。曩哲谓下帷硏经。为天下至乐。恶口骂居敬谨礼。为身上桎梏。
答金秉植
编辑示谕时辈之威胁。此无足怪也。彼以其势。我以吾义。义当死则死。不可恐惧也。文羑,孔匡尚矣。程有涪陵之行。朱遭乞斩之章。而俱被学禁。赵,宋两贤。至于杀身而不悔。是皆正不能胜邪也。然由今观之。此之光显。如日月之丽天。彼之污辱。如犬豕之可贱。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君辈第誓死守正。以俟天定之日可也。〈赵,宋。指静庵,尤庵。〉
朴苍岩丈遇彼辈。以死自誓。坚守旧规。彼亦不敢动。此正今日之所当法也。如某某辈之脚起脚陷者。何足道哉。
与丁永夏甲辰
编辑隆山李氏曰。就画一实则诚。坤画一虚则敬。故乾九二言诚。坤六二言敬。诚敬二字。始于包牺心画。而实天地自然之理也。余每读此语。辄自就心上体贴。觉有意味。尽思尽无竆。士子不学则已。学之。当自诚敬做得主。今日偶思。仁父谓达德为性之误。遂以李氏此语证之。谓诚敬为德则当矣。直把做性理则大误也。若以章句所同得之理为疑。则非惟知仁为然。诚敬亦何尝非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乎。
答丁永夏庚戌
编辑某人尝以顽蛊名其堂。或问其所取义。曰。晦翁梅诗云。万树争春我独顽。蛊之大象云。君子以。振民育德。此其所取也。又曰。时人指士子为顽锢。斥宋贤为蛊毒。此又其所取也。或曰。今子不识时宜。徒尚旧学。其志不愿与万树争春。惟观蛊极当治之象。欲以所守于己者。施之于人。以求其济。如涉大川。然宜其处于是堂也。吾尝闻古人之言曰。蛊之上九。有阳刚之德。不当治蛊之任。乃遂尊德乐义。独立风尘之表。不事王矦而专务己事。此以不用而成其用者。清风峻节。足以立懦廉顽。其高尚为何如。大抵上九。是以节豫救当世之蛊者。非遗世无事之人。自有一段不受世累而能济世处。善哉言乎。吾以是劝子。子能直下承当否。曰。吾固未能。其所愿则在是。因记其说。以揭于堂。此顽蛊堂记也。高明向觅堂记。记有二本。一则颇有讥切当世之意。不欲烦。故遂焚之。今披旧纸而得此。因写以寄之。足以知士之遇乱世而不遂忘世之志矣。然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丁大秀辛亥
编辑士之认得心性两字当否。学之邪正判焉。盖性纯善。当奉以为主。心本善。当察其流弊。此程门本天本心之辨也。近儒有本心而据道心为证。似也而有未尽者。夫心而曰道心。则是心之本于性者。非自心自为道也。恶可以之乱本天之旨乎。说至于此。更无躱闪处。如曰性有知觉。是认心以为性。曰性无觉无为。不足为主本。是慢性而尊心。二者皆乱道也。须是认得性虽无为〈无极〉而为有觉者〈阴阳之神。〉之主。〈太极〉必使有觉者。钦承乎此性而弗失焉。〈心性合一之功。〉才不失圣传正脉。学者于此。宜审思〈属明〉而实体之。〈属诚〉苟能此道矣。自吾儒而入于邪教。由诸夏而陷于裔戎。不需用力而自无虑矣。
以性之无觉无为。不肯奉为主本。则其所谓理为气主者。不过是禅陆之所谓心也。此处宜洗心而究之。
答李锺坤
编辑人非生知。安能不学而知且能哉。便生知如孔夫子。亦复好学。至以不善者为师。况常人乎。然择师不易。苟就渊源之未正者。或异端偏学。不务躬行君子。而徒事记问辞采。既以自误而复以误人。曷可不慎择。既择之。听师更难。昔有问于师曰。物之遇雨。或生或长。其效甚速。人遇教而不兴者。何也。师曰。只是中心未实。如五谷之种。或蠧或浥。难乎其为苗矣。此善谕也。所谓实者。诚也。诚者。圣人之本也。人道惟在乎诚。诚不立则讲诵也是虚。履行也是虚。何事可成。诚意一立。可以格物。可以诚身。可以及人。人不可以不诚也。吾先子尝以思诚见教。及闻先师之诲。亦只是此一字。虽行之未有所得。然欲与同志偕勉。则不能无其意。故肃此奉告。
答卢秉准乙巳
编辑窃闻道若大路然。然则宜无甚难知者。亦宜非大难行者。然而孔门三千。得其正者。数人而已。而后儒又谓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乖。则宜乎其愈久而愈失其真也。子思,孟子。皆刚毅而得承夫子之统。自是而后。道宗遂绝。吁何其艰哉。千有馀年。始得程朱诸先生。而夫子之道复明于世。又何其幸也。孰谓两程才没。其高第弟子忽有失其师旨而淫于异说者哉。晦翁以后。又有末学之弊。而勉斋至发先师之目将不瞑于地下之叹。以若孔,孟之圣。程,朱之贤焉。而其传之之难乃如此。自元明以下之事。亦可推而见也。乃近时儒流。往往自谓得洙泗濂闽之正。噫。何其不思之甚。而自处之高也。然则吾与足下之所从事者。其不易而甚难。更可知也。吾以何说应足下之求。而足下又以何诚守先圣之传也。师克艰厥师。生克艰厥生。庶几其有济矣。第尝闻圣人所传。只有两事。如精一博约明诚知敬之类是已。而精博明知。所以资一约诚敬之地者也。足下于竆经讲义之日。须知我此个功夫。譬如适千里者之于行程历也。私心以为我苟不行。历虽明。亦无用之糟粕耳。期以体之于身心。施之于家国。而弗失千圣相传之正也。虽然。其能体之施之者。心之功也。其所以体所以施者。性之理也。心体灵明精妙。而源头非有纯粹至善一定不易之理。则亦无以成其造化之功矣。此圣门之教。所以不本于心而必本于性也。呜呼。说至于此。亦可谓无复馀蕴矣。吾之所欲授足下之所宜守者。岂复有佗说哉。
答边复源癸卯
编辑所询礼疑增解孤子出后之式所载沙翁说中。父母俱殁此父母字。指所为立后之亡人而言。盖尝检问解。黄朽浅问。父母俱殁者。不可立后耶。不曰出后。而曰立后。则其指可见。而沙翁答云。父母俱殁者。或门长上言。此何尝指出后之所生父母乎。而镜湖不察而系之孤子出后。恐易致后人误看。此等非小小关系。不可以不明辨也。
答崔濬
编辑学道之士。必以义理为心之主本。如此则百行万务。无不成立矣。不然。但见腔子里面许多气欲。擅其运用矣。此如胡文定所谓自孟子没。圣学不传。世无知道之人。则西方之杰。窥见闲隙。遂入中国。举世靡然从之。人失本心而天理灭者也。小大不同。而理势则一。若得人心原本乎性命。世主扶植乎纲常。则身家世界。无不整理矣。近世陆,王流派。如康,梁之徒。见天下无主教之君子。敢肆其无忌惮之习。以功利为主本。遂至于呵圣骂贤弃父箝君。而人道熄矣。今子求学问之要。余以性命纲常之说告之。而其条目有五书五经在。切宜虚心精硏而奉守之耳。
答崔汉集丙申
编辑日用功夫。能免悠泛否。天之所生。无人为贵。人之所事。惟学为大。而今为气禀所障。嗜欲所乱。世祸所怵。两年三年。因循无成。莫酬夙心。真可痛也。若能加洗涤琢磨之功。施策励恢廓之力。则尘垢渐去。德业渐进。从此日就月将。则圣贤门庭。庶几得近。而天地赋予。幸或不坠矣。
答李根鬯乙巳
编辑昔人以闭户拥书。为不羡南面王乐其乐。甚言其处静竆经之有至味也。然则但读书传。而不施之于身心之实。亦乐否。曰。不然。夫读书有二乐。乐吾之神精与圣贤默契。而不见今昔之相悬也。乐吾之言行与经理渐涵。而遂无人书之可分也。未知帝王之乐。与此又何如也。然此非学者之所易及。第士之立心。不可不以是为准的。须从吾身心之与圣训违戾处。存得忧惕意思。〈只知有读书至乐之说。而不知读书之有至忧者。虽读得书。亦无缘到乐处。盖乐从忧中生出。非经忧苦者。不乐矣。〉下得斡旋功力。〈此处大段艰涩。不快活。第要坚忍不动。庶几转得机牙。〉一日二日。渐次接续。小事大事。无不整理。如是积数十年之功。由浅入深。从生至熟而不已焉。则彼圣贤德业。亦可以驯致矣。然其始必由小学,四书做起。
与李根鬯
编辑天为人本。性为行源。明天为尽人也。语性为正行也。使忽人而测天。芜行而谭性。非倒乎。孔子于性与天道。盖希及之。其或言之。亦必要之躬行。无一辞泛诞。此万世无弊之法也。至子思孟子。见异端之士。错认心性道教者。不免时发其蕴而启之。濂洛关闽之辨明理气。又为汉之训诂。唐之词章。而指本源所从来。以阐其讲学之实。盖皆不得已也。后人之专尚口耳而不务德业者。由不察乎此耳。吾欲贤辈必究圣贤立言之原指。明经传以审路脉。正躬行以资政术尔。如遇同人。必以此意。款款告语之。
答金达戊申
编辑仁义之性。具于方寸之中。随处发露。无不至善。皆可师法。但心为物渍。志为气胜。不能明察而悉体之。故或流于夷狄而无礼。或陷于禽兽而悖常。此圣贤之门。所以教人。存心而使之常明。励志而使之常坚。物不能污而气不能夺也。能如是。则仁义之性。为一身之标准。而凡气之神灵清粹者。皆列于其下。日受其自然之命。而无敢逾越乎规矩矣。此正众人为圣为贤切实处。子其归而求诸五书五经之篇。则说自具而用有馀矣。
答金达壬子
编辑晦庵先生论天命之性云。须天命个心。方是性。窃以此意推之。心既受了天命。则宜恭敬而不敢亵。奉持而不敢失。如此然后。方可谓之畏天命矣。若此心乐于自用而耻于尊性。则为弃其命之小人矣。噫。学者之于心。可不审其自用用命之几乎哉。
答金教俊戊申
编辑盖尝观乎朋友。质美而学杂者有矣。学博而德疵者有矣。德厚而识下者有矣。苟识见低矮。言行往往鄙陋。无足取矣。见今邪说蜂起。圣传枳塞。非有卓识之士。鲜不被其挠夺矣。故程朱栗尤诸先生。无不以识见为先。欲望足下每遇事。寻个第一等十分道理所在处。如是不已。所见不期高明而自高明矣。所就亦不期中正而自中正矣。如此则虽万口交訾。白刀相逼。举无足动矣。惟足下勉之。
答金声烈丁未
编辑古人为学。全力躬行。〈此两字。当兼学政体用常变死生看。〉馀力读书。其从师专务躬行。不务耳食。故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又曰。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今人读书。不作有用看。故有读破万卷。而不得一字利益者。其请教亦只为口耳计。故既问学要于师。而得闲邪存诚之教。佗日又问。亦曰。闲邪存诚而已。佗日又问。师正色曰。尔要许多言语做甚。只要资谭柄。凡此皆后世不曾谨思力践。但求博闻广见之罪。不可复蹈其辙也。今以邹书论三王四事。鲁论答颜,冉问仁观之。圣贤所以为圣贤。岂在日用恒德之外。其上达亦只从行处。悟其理之所由来。更无奇特恍惚之想。今且将要诀小学,语,孟之属。循序渐读。靠实力践。愈低则愈高。愈实则愈精。正以礼卑如地。知崇如天也。若其文义艰涩。修检掣碍处。却与师友虚心商究。亦自可通。其馀经史。随力所至。以次渐及为佳。
答金选济丁未
编辑性之仁义。有善无恶。心之灵觉。有时而恶。徐遵明指其心。谓真师正在于此。古者师无误。师。即心也。心。即师也。叶水心谓此语。殆千载所未发。〈水心语。止此。〉是虽为学者惟师之信而心不复求者言。然殊无斟量。盖心虽本善。而其发未必皆善。如何认做真师。必如孟子告曹交指性为师。始无弊矣。今学者之心。以仁义为真师。而惟是之信。罔有自恣。而得为仁义之心。则可以为万世定本矣。水心又谓师误犹可改。心误不可为。此既遵明所不及。而以心为陷阱者滔滔。此似为禅学者发。则又吾儒之所宜深惩也。书言。有言逆于心。必求诸道。此又心不可谓道之一大明证。凡为学为政者。俱当竦然改观也。
答柳敬养丙午
编辑近世学者。于平常道理。类未免阔略放过。必要悬空揣测。撰出许多缠绕不可分疏底说话。以为此是讲明儒术。儒术何尝如此。此弊漫漫。靡所止底。大能使人寒心。圣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何物。乃如此说。岂非至尊至贵至精至微底。而晦翁却只以事物当然之理说煞了。学者宜潜心䌷绎。尽诚奉循。以求无悖乎道矣。乃有不足于心者。必举天地草木鬼神之理。以为都要知得否。晦翁谓不必如此。大要知得为人底道理则可矣。其馀多少。又在人学力也。观此。可以知人生所欲闻之道。所重在此而不在彼也。余见时儒。不必要知得为人道理。却只要执得胜人道理。此是甚么讲学。甚么心情。且不知知得为人道理而行之。实是胜人道理。今不就根脑处用力。却只向言语文字上费精费日。而卒至于人己之闲两无所补。绝不可晓也。念左右天分佳甚。欲其早知世风而豫戒之。故奉此云云尔。
答柳敬养辛亥
编辑前示刘元杓桑弘羊之说。近已识得全然无义理否。试观二帝三王之政。孔孟程朱之教。曷尝见君擅国财。使民独贫。而君民为贰之失哉。彼但见后世弊政。以为必行民主之法。而至有弘羊度支之说。此真矫枉而过其直者也。自汉唐以来。用人理财。都无一件应节拍。此所谓千五百年架漏牵补过了。尧舜三王周孔之道。未曾一日行于天地间者也。先王行仁政。以保其民。下民被利泽。以忠其君。上下相固。亲上死长。而御敌不难。其或不得已。则宁去兵去食。而犹且守信。甚矣。信义之重于富强也。今也不遵先王之道。欲效远人之法。以治天下。岂重纲常辨华夷。而识治体者之论哉。曾见新闻。载蜜哑子骂经传。为亡国之物。而或谓刘是此人。不知信否。今又以弘羊为秦汉以来理财之第一人。人之好恶。反戾如此。此是人耶魔耶。
刘徒谓古之圣贤论治国。一以薄税厚民为主。是使民知有己而不知有国。知肥己而不知奉公。此实导民以私。此尤笑话。昔文武之民。没世不忘。庶民子来矣。何曾见不知有国。不知奉公者。彼已陷溺于邪说。而不自知其言之无理也。
刘徒所主政治。亦是一柄冷话也。三代之世。公卿士庶。何尝有一人自谓我身是我私物者哉。国富民强之说。以吾儒之教。则有生财大道之说矣。有民足君孰与不足之说矣。又有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之说矣。有兵农合一亲上死长之说矣。何待别立民主而后。可以富强乎哉。
尧舜教民稼穑。而未尝倂耕。则当有贡税。而今不可考。但不应聚财于国中。而君上衣食。公卿俸禄。一切使民权主之矣。若如彼徒共和之说。则尧舜无税。而禹始行贡法之日。必有民权〈梁启超谓舜禹得位。实由民权。不知何所据。〉乖争之举矣。古今经传。不少槩见。何也。
答许相表,相永丙午
编辑学人立德功夫。须于大患难中。求得一脉生机。极欢快时。审了一片死地。始有长进。盖得意时。才不收敛戒谨。便致堕落坑堑之祸。遭变时。能自战兢警省。即得迓续性命之理。此须细心倾听。极力体持。
答吴学泳己酉
编辑性善与生俱生。〈合天齐圣。安常处变。万物之则。后世之法。无一体不具。亦无一刻或停。〉直要临死空洞中。〈人至死时。私意客气。销落殆尽。〉亦保此理。〈杀身成仁。得正而毙。皆从平日诚敬。以至命终。不敢失坠。〉身计得过且过。〈短褐苦菜。皆能救死。〉宜向随缘顺处上。〈簟瓢不忧。缊袍不耻。〉无愧吾心。〈大丈夫立身天地闲。莫为躯命做苟且事。〉
答柳源模庚戌
编辑吾儒事业。专在治己以及人。〈圣学全体〉非以为文而耀世也。〈俗学流弊〉故其蚤夜孶孶而不敢少懈者。惟义理之明,德行之立是务。则其见于文者。亦为其以自为者。告人而不得已有言也。是以其辞皆质而无浮藻之失。实而无空虚之凿矣。又知义理之无竆。德行之难成。故其意又皆退逊而不敢肆。含蓄而有馀味矣。
答丁永彦庚戌
编辑彦懋敬。谨天则。义要精。仁在熟。思无越。事靡适。朴实头。负荷得。趋生路。𢬵死力。老师言。服无斁。〈永彦字懋敬。〉
答朴鲁守乙巳
编辑今天下大乱。群阴剥阳。裔戎猾夏。民之善良者。重头丧气。士之守正者。指刀锯鼎镬为己归。噫。此何时也。而乃有逢掖章甫。以求师明道者。此殆乱极思治。剥上生下之基础也。岂不欣欣然以相引乎。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此勉人以固守而勿失也。又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此示人以德修而害远也。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此极言为仁之效。而夷狄亦包在天下二字之中矣。至其欲居九夷。则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又言盛德之至。夷俗亦化矣。今日之为师生者。将何所讲乎。其远而不切。玄而少实者。弃而不理。惟言行之忠敬。理欲之遏存。则日勉励而不可缓也。苟能此道矣。君臣父子夫妇之大经正矣。君臣父子夫妇之大经正。则彼裔戎之无礼无义者。将不待君子尽诛之。乃自变革而无复其类矣。是则吾儒之能事。而上帝神明之所望于人者也。朴君鲁守。与余交有年。一日忽怀贽。立庭下。请以师礼见。余举平昔所自期者以告之。朴君幸勉其所未至。有以致天下之归仁。而卒至于远夷之亦化也。既而复告之曰。是皆性也。变则有不可测者。尤翁所教死字贴额之训。亦不可忘也。
答金水喆
编辑所谕求放心之意。甚善甚善。但此一句。禅家也有。吾儒也有。彼以收摄精神。欲其炯然不昏昧。为求放心。此以竆究道理。要得卓然不流转。为求放心。彼此有虚实之辨。不可以不察也。今须先以持志检身为本。而日闲所行无问钜细常变。所接不论亲疏爱憎。都要寻究是处。竭力以求。至乎极头。而其闲几微之差。气血之动。无不痛与剔发。勿令少有依违不决。闲断不续之患焉。则是为求放心之实功。千万勉旃。不然。其不为禅家之入静俟悟者几希。又不然。谩说求放心。而其实茫茫。无把捉处。大可戒也。
与张斗健
编辑谦己下人者。察恶密。矜能。傲物者。使气麤。大抵上知大贤。知见明彻。践行坚定。宜无待于佗人之助。而虞帝乐取于人。好察迩言。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颜子能多之问。实有之谦。尚且有之。况中人以下。闻见知识。既多未逮。辨别持守。又皆未定。安可不取资于朋辈。须于此一义。深留意焉。
答朴基春
编辑颜子春生也。有自然之和气。孟子有英气。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此程子语。始学之处衰世。固当法邹圣之谨严。谨严中。也须有温润含蓄意象。若复露得才气。使人看见不好。非惟自家德性有损。亦恐渐致凶咎。须以衣锦尚䌹。为立己待世之第一义也。〈立己里面。必要带得。壁立万仞气象。〉
与某
编辑如闻洪台曾有浮海之意。不知竟如何。此台知是贤宰相。尝以此意。因而见见问。以古人观之。无不可往。然今则以分义为重。若遽然去国。则未知于义如何。故不敢质对矣。此台尝语及余露章讨贼云。艮斋虽无此疏。谁敢非之。但既有其始。虽十疏二十疏。得请不得请之闲。期于出场可也。余意昨冬之事。视邻国弑逆之变。不啻重矣。故窃附先圣沐浴请讨之义。一番进言。至于累疏不止。恐非先圣只一不再之意。如何如何。而见尝传何人言云。某也电影一疏后。无复声息。想而见亦是其言。然虽百请。究竟不成。既知其然。而犹且强聒不置。岂立诚行义之道乎。〈诚为本而义为用。此宜著眼看。〉如见而见试。与之商量讲究也。
凡人所以立心造事。最要诚实不欺。此处不得力。事功盖世。文章动人。总只是虚华。此可戒而不可学也。
答李宗鲁戊申
编辑尝读论语三贵之训。而知其为居敬之要。为礼之本也。学者苟能就此。炼心而至于精细。漉理而至于烂熟。则于修己安人。为国以礼之道。固将举而措之耳。彼叶水心者。乃执笾豆有司之说。谓曾子于大道。多遗略。非一贯之旨。遂谓曾子传道之说。为谬误。殊不知道虽无所不贯。而无所不贯之中。自有贵贱之辨。亦犹礼虽无所不包。而无所不包之中。自有本末之分尔。曾子之告敬子。与孔子答林放之问。同一意也。叶氏主制度之学。故遂奉以为大道。而病曾子三贵之说。亦犹今人主富强之术。而遂谓算数史学地志之属。为治国教士之所当务。而病圣门修己以敬为国以礼之教者。大可叹也。足下名宗鲁而字以师曾。故吾以曾子此章告之。足下其宜自是而发端。从而求诸曾子所受三纲八条之教。与夫所传三德九经之说。无不体之心而施之用也。苟如是。则其于笾豆仪章钱谷甲兵之事。亦将沛然无碍矣。若如彼说。则孔子尝言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是亦可以非一贯病之哉。
答田溶珪庚戌
编辑圣人有严父敬君尊性之教。盖父为一家之长。故子必严之。君为一世之主。故臣必敬之。性为一身之极。故心必尊之。若子于父。臣于君。心于性。视为一体平等。而自由无上。则获罪于天。而见斥于圣门矣。窃谓士欲求道。于是三者。必究其所以当隆之故。〈属知〉而致其洞灟战兢之功。〈属仁〉终其身而不敢少懈焉〈属勇〉可也。
答田溶珪壬子
编辑有物有则。原来体段自如此。物之循则。后来功夫。当如此。今曰有心有性。心能尽性。则是前者之说也。若此心自命为则。则是自然无为之道体也。非能运用思虑戒慎恐惧者之所可拟议也。为学大要。须是将心去知性尽性。如是而至于成熟。则圣而天矣。或疑自然无为。则何以曰理为气主。曰。无为。故为有为者之主。若有为则当为无为者之器矣。此以中庸首章言之。天命之性。率性之道。无为之理也。君子之戒惧慎独。有为之心也。君子以性道为主。可乎。性道以君子为本。可乎。程子曰。圣人本天。释氏本心。此寸铁杀人手段。如欲尽取异说。而逐一辨辟。是满车刀枪。终日把弄者。不足尚也。
与金泽述壬寅
编辑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两句指意。非物不禀全之谓。乃物不得全之之谓也。观得全之闲下一而字。可见矣。湖论诸先生。皆认做物不全禀之义。然则既与上文人物莫不有是性之以禀受言者。实相架叠。又与对句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之以发用言者。不相贯串。窃恐文义不如此。况语类枅录。全下又著之字。更觉分晓。而洪保诸公。不及细检彻悟。而一向力守旧见。今芦沙亦主本然偏全。而其引孟注却云。只言物岂得全。不言物莫得与。则亦人物同五常之说也。其看得文字亦精矣。但其所举或问不能通无以充两语。非物莫得与之谓。乃物岂得全之意。乃以之为五常异禀之证。盍以是反隅于孟注之释也。
与金泽述乙巳
编辑某处所谓求异于人。固是学者之大病。然苟同于人。独非世教之深害乎。鄙见不求异不苟同之闲。自有义理存焉。尤翁于朱书箚疑。收载退翁造二之说。则其意岂徒欲人知之。实欲使人行之。今于蛮夷猾夏之日。有能奉以行之者。岂可以大病二字斥之乎。使尤翁之世。有指妇人髻制。童子双髻。而目以求异之大病。则其言果是矣乎。孔孟皆有同乎流俗之讥。以警学者。学者之存心行事。宜可以定矣。大抵求异于人四字。须先问所异之事是礼与非礼。又问人字是贤与不贤。然后取舍之极判矣。
答林谨镐乙巳
编辑士生浊世。独追古圣。期以成德。与天地倂。安可优游。以老其身。忧勤惕厉。日新又新。安可畏俗。以分其志。挺特豪迈。惟义之比。前行奇观。努力乃得。沥血以敷。小子毋惑。
答赵济元丙午
编辑来谕谓余有三义发挥。大槩然矣。所谓正心性之位。不须深究。只如今人见误事者。必曰儞任意为之。如何得须从道理行。此皆邨巷迩言。亦自暗合至理。特不之察。故不识得心性本末之分耳。易本义曰。大人无私。以道为体。人以心言。道以性言。又曰。先天不违。谓意之所为。默与道契。后天奉天。谓知理如是。奉而行之。此又以意知与道。辨别得心理以示人。柰何人自不享用。大可惭叹。所谓发气质之本。此难以空言明。须反求诸心。而真验其然不然之理。可也。如今人终日挠汩之中。或有安静时节。这气便清。又值无利害事。则其所言所行。皆不至于胡乱。此皆气质本美之验。须从此接续下功。不使有杂糅麤糙之失。是其紧要旨诀。不可忽也。所谓严华夷之分。此亦以心之所存。身之所行。辨之为切。如孝敬忠信廉耻睦姻之类。是华道也。如顽率诡诈利欲气棱之类。是夷习也。若得如此界破。则剃发服妖。自不至于强从也。此三者。皆学者所宜勘破。须与令兄子直。同看而共勉也。
答赵济元丁未
编辑示谕近日惕悔欲求进。意甚恳恳。文采亦烨然可观。此将有得。我心则喜也。曾见柳柳州言。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㵎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余谓今欲化凡夫为贤哲。非蚤夜刻切。殚心竭才。以效其好古敏求。忘寝忘食。〈孔子〉家贫亲老。从师远游。〈颜子〉求解不得。至于成疾。〈朱子〉则如何有所至。请勿誻誻。只要奉前经。为检身之法。视故习。如鸩人之毒。锐然进步。痛切下手。莫问难易。自誓以不成德非人子。不计功程。直期以未死前不少休。如是久之。安有不明不诚之理。吾为子贞发此善道。须拳拳服膺而勿坠也。如是而不实用功。后复有求。是买菜求益。吾复何言。
答朴镕戊申
编辑人有形气神理四者。而形也气也性也三者。皆不能知觉。而形气蠢动而已。理纯善而已。惟所谓神也者。乃是心之灵识。奉承乎性理。而管摄夫形气者也。故圣门之学。惟有心敬一事而已。心敬之至。则形气入矩而性理得全矣。然所谓心敬。非静而闭眉合眼之谓。亦非动而曲拳胁肩之谓。只是内而收敛精神。以求其是。外而整肃威仪。以循其则而已。〈是字则字。指仁义礼智而言。〉今既志学。要于此勉力可也。然性理源头之妙。固非始学所与闻。惟于持敬为道之际。辨别其当然之体,能然之用。而为下手著脚之地。则亦不可以不之讲也。
与郑寅荣
编辑孟子注。能如是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可以土达。曾见李丈。言此为未定说。盖凡格致省克。皆所以求放心。而注意却谓能求放心则可以为学。所以与语类晩年说不同。余谓能如是一句。所包甚广。盖凡学问思辨养察扩充之属。举在里面。今以所授好古敏求章集注。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一段推之。孟注云云。岂仅止于可以为学之谓乎。朱先生下语精密。真所谓置水不漏者。前后读者。不察而误疑尔。但此以生禀言。彼以学问言。故有气质志气之辨。此又不可不察也。
与韩达善
编辑奇集谓人物性异。在天原有此分殊之理。此似可疑。今以所授天生德于予一言观之。生知章集注。所谓气质清明义理昭著者。正与此注天赋我以如是之德。互相发。此虽圣庸禀异之分。然只可谓之在人气质之性。恐未可直谓在天原有此分殊之理也。今不必多言。圣人则吾知其气质清明。与自家迥然不同。微物则吾知其气质偏塞。又与吾人迥然不同。自家则又当知气质虽正通。而不及于圣贤。虽浊驳而犹胜于微物。下可以澂治。以免于彼之蠢然。上可以矫揉。以进于此之粹然。而勉勉循循而不已。亦庶乎其有补矣。如遇异论之士。不必与之屑屑争校。以反自损其德性也。
与某
编辑天下有无后之贤。无无父之子。虽有柳朴诸家之例。其视人子无父之变。不啻轻矣。似闻一宰臣。以疑其未安者。斥为不从君命之贼。此是传说。未敢必信。然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焉有弃其父而忠于君者乎。孟子谓舜负杀人之父。而弃天子之位。今也为微官之得。而绝所生之天。则其于伦理。为如何哉。虽以不遵朝令。而至于被罪。亦所甘心。盖斯义也即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极万古俟百世而不可易者。圣人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正指此类而言也。令弟今虽蒙𫘤。使佗日。觉得父子天性之重。则其至冤极痛。如不欲生之情。更当如何。此须长虑却顾。而不敢不慎。幸将此意。往复于刚庵台。俾用族孙摄祀之例。丕宜丕宜。
答鞠庸焕
编辑高明曩读曾传。而问所以下手者。余尝思之。人受天之明命。宜用顾𬤊功夫。昔张湛注列子云。自地而上皆天也。故俯仰喘息。未始离天。此言良是。盖苍然而浮者。似在头上。而坱然而充者。即在目前。灿然而明者。即在胸中。曰人未始离天。则犹有彼此之辨。曰人未始非天。〈大学。或问中语。〉即是浑融而无间。今学者。须于视听思虑动作嚬笑皆天之中。逐一存养。逐一照管。莫令少有亏欠间断之失。是则名为顾𬤊功夫。真实得力处。此虽余之所未逮。然欲与朋友交修而偕进焉。
答李锺棂
编辑天下将乱。礼义先坏。夫礼义者。国家之元气。民生之命脉也。朝廷之选举。儒流之传授。史家之评品。黎庶之习尚。靡不赖是而正焉。今也举世。只知有势利而不知礼义为何物。故先王典章。弃如弊屣。往哲成训。畏若鸩毒。众皆若狂。莫可救止。宜乎禽兽繁殖。而人类灭亡也。足下乃于此时。求见衰病滨死之人。而访以不绝如线之道。大是奇事。仆欲倾心以告之。亦岂有佗术。夫礼。人之所履而安者也。义。人之所由而立者也。今请足下。必须心肃容庄。毋儳然以弛。言厉行正。毋杂然以乱。此礼义之始也。礼义之至。则纲常正而天地和矣。使邦人士。咸能不畏死生。专务礼义。则有补于衰乱之世。而以基阳复之渐。岂若今日争趋之新规。规利于己。贻害于世之比者哉。足下其勉之。
答白乐三己酉
编辑时变诚有难处处。然既读尚书。虽未能尽晓得。只如精一执中协于克一之属。想已理会得透。所谓一是诚笃确固。乃能纯一而无间。〈朱子论精一之一〉又是纯一于理而无二三之谓。〈朱子论克一之一〉须于此处。究其所以一之故。如非居敬致知。如何得一。夫居敬要谨守规矩。〈兼表里看〉致知要熟读语孟。而时方禁截经学。骂破敬字。使不得立脚于世。此所以难处也。然岁寒后雕。乃见有守。若才慑怯而改其恒度。岂执厥中,常厥德之谓乎。此虽未易及。亦不可诿以未易。而遂自放倒。以羞父母而累圣贤也。南轩先生以精一克一八句。为尚书语之最精密者。而曰舜大圣人。言语浑沦。伊尹之言。较露锋铓。说得也好。今要再加温𬊈。必得杷柄在手。以应时变。又要与朋友共商而偕勉。令侄晦夫。尤不可以不闻。须录一通。以寄之也。
与宋鲁容乙巳
编辑形如舸。道为柁。心如盘。敬为针。始终一。毋二三。吾告尔。盍顾𬤊。〈道为本体。敬为妙用。〉
答金炯铎
编辑圣门教学。如精一博约明诚之类。总是知行而已。知则不任灵识。而要推究得理之极处。行则切忌苟且。而要勇诣到道之尽头。今人只凭自心为准。世习为主。故所见未必正。所履多不中。及被人告以原来义理。证以曩哲成训。则曰虽然岂能然。此的是苟简卑陋之论。吾儒门中再容不得。今便以知其然即然一句。为终身佩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