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先生文集 (曹好益)/卷三

卷二 芝山先生文集
卷三
作者:曺好益
1883年
卷四

与任卓尔

编辑

前便答书。想已关听。近日暄妍。伏惟学履清胜。好益愦愦如昨。承不鄙猥陋。至以礼文疑处相及。极知高明讲求义理。不自满足。虽小小文义之末。犹不敢自是。真学古人以多问寡之盛心。好益荒踈无闻。齿发徒自衰落。何足以奉酬厚意。谨据依先儒所说。略陈一二梗槩。此必左右所尝考见者。有以更教之。则贱劣幸甚。馀千万勉旃为祷。

答任卓尔问目

编辑

无极之释曰。无丷卩又弋。又曰。极乎弋。先生曰。皆不可云。未知何以则可。

下说近是。乎弋吐似未安。疑当云。极업슨거시太极乀匚。而字如言只是之意。

周旋中规。注曰。其回转处。欲其圆如规也。其回转处。望图以示教。

周旋中规。以进退言。则其状如此。

乘马折旋之语。屹每尝疑念者。蚁巷之间。至为狭小。马足之所不容。而今乃云云者何为。此是六义中比之类乎。

比喩说。是也。

勿贰以二。注曰。初来有介事。又添一介。便是来贰他。成两介云。初来介事。即一介事耶。若然则来贰他为三介。未知何以看之。又曰来贰他者。何以释之。

贰字。二之之意。非二字正义也。来贰他者。来丷也厂乀丷也。他字指初来一介事也。

性理群书注。参插第三事。参插之义未详。

参字。亦三之之意。非三字正义也。插字。搀入之意。

无一席无理之地云云。此语见于何书。

席字。好益亦未知出处。但他书亦有此语。盖以地头言。故谓之席。

严肃整齐。未知主外而言。虚明静一。未知主内而言否。齐庄则以心言之。整齐则以容言之否。

整齐严肃。此两说得之。程子亦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齐庄。白云许氏曰。齐心之齐。如字庄貌之严。

答任卓尔问目

编辑

襕衫

衣与裳连曰襕。盖衣之上衣下襕者。贵人之服。衣裳异制。而此衣独连。宋时贵贱通服。当今专为生员之服。如国俗直领衣。

唱喏

先生语录解曰。作揖。按唱喏二字。盖当时俗语。朱子曰。恭只是低头唱喏时便看。然则唱喏是低头致恭。若作揖然者。然两字皆从口。必曰能言。教以唱喏。又考他训。喏。人者反敬言也。以此疑其义非但作揖而已。尝质之西厓。西厓曰。某少时赴燕京。亲质于中朝人。以为作揖之时。口道万福安置。故谓之唱喏。又看杂书。其作揖而无声者。谓之哑揖。得此说然后其义始昭然矣。

祝板高五寸之高。未详。

祝板之制。世之说者不同。一说。高以纵言。长以横言。一说。古人无以横言长者。长以纵言。高以侧面言。今按两说。皆未稳。凡言尺者。皆以周尺言。不及今尺四寸。其制眇小。竖看横看。俱不成模样。按丘氏仪节。祝板。用木板一长一尺。夫方者。必经一而围四。一矮一椭。则不得谓之方。若如丘说。则其制方正端好。得成模样。愚意高字以厚言。但五寸太厚。疑分字之误也。如荀氏祠制祭板。正侧长一尺二分。博四寸五分。厚五分。而通典,开元礼及他书。厚五分之分字。皆作寸字。此亦安知非后人所误也。不言厚字。以卧置卓上。则亦合言高字。

舍业

即别墅别业也。或者谓舍。邸舍也。小学。司马温公曰。故相李昉家子孙。数世同居。田园邸舍所入。皆聚之一库。计口给饷。注。陈氏曰。邸舍。客舍也。又按宋书。赵普多营邸舍以窥利。然则恐非别墅之类也。然前说似优。

头𢄼

古人裂练缯。以束发之本。垂其馀于髻后。以为餙者。谓之緫。宋时俗谓之头𢄼。今国俗所谓당기。

搊策

搊策二字。不见他书。亦恐是俗语。按小垂手揖之。谓之扶。扶者。扶起人之义也。搊。以手拘执之义。策即扶策之义。谓以手拘执而扶策以起。盖不敢安然受拜。而辞之之义也。

油杉土杉

按说文。杉似松而材良。盖杉有二种。有脂者为油杉也。

舒绢叠衣

舒。伸也。凡展物谓之舒。叠者。衣之折叠者。谓展其折叠之绢衣。绢。缣也。所以作衣者。如吴绢鹅溪绢之类。

假宁格

假。犹休假之假。宁。安也。格。格式也。如今国法给由之类。

阴面

前谓之阳。后谓之阴。阴面犹言后面。

低卸

马解鞍谓之卸。低卸。谓山脚低而浅露。是以。葬不得深而盗易入也。

下帐

帐。犹供帐之帐。凡铺陈器物。总谓之供帐。故此床席倚卓之类。亦以一帐字包之。下字。上下之下。

兜柩底

兜。犹冒也。

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未详其义。

按方氏曰。三五而圆者。月也。故女子之年。至是数而笄。笄者成人之服也。夫男子。冠则有成人之礼。女子。笄则当许嫁之时。然嫁必止于二十。娶必止于三十。阴以少为美。阳以壮为强故也。此说尽之。又按家语。孔子曰。夫礼。三十而娶。二十而嫁。言其极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为昏矣。刘向说苑。管子曰。女子十五而嫁。男子二十而室。然则二十而冠。虽以博学蓄德。已有成人之道。然亦以昏娶之时也。

女子二十而嫁。有故云云。而男子则无有故之语。未详。

阴以少为美。故不可逾二十矣。若有故而逾二十。则亦不可逾二十三年之限矣。若男子则不必言也。

乡八刑。无不忠之刑。

忠孝。一也。既有不孝之刑。则不必言不忠。

杯圈口泽之气。可疑。

杯圈。飮食之器也。故言口泽。方氏曰。妇人惟酒食是议。故于母言之。

冠者不栉。疏曰。不为餙。总角则栉乎。栉是梳栉之栉否。

按方氏曰。言冠者。别于童子。冠则有时而不栉。可也。童子则无冠矣。无时而不栉焉。此所以止言冠者不栉也。吕氏曰。冠者不栉。不暇礼也。以两说观之。则童子无冠。不得不梳。故独于冠者言之。然言有疾。非必剧也。若剧则虽童子。亦不当梳矣。

不惰。不及他事之释。未详。

谓念不在父母之疾。而言及他事。即忘父母之疾也。他事。孔氏所谓言语戏剧华餙文辞之类。盖忧不在疾。而言语戏剧。则是懈惰而忘之矣。

大夫之孝。士之孝。特言宗庙祭祀。未详。

诸侯有国。则社稷为重。大夫有家。则宗庙为重。士有禄位。则祭祀为重。此举其重者而言也。曰保曰守。有继述之意。且又能报本追远。则事生可知也。

祭则致其严。独称严者。何意。

严。如祭义所谓致齐散齐。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及色不忘声不绝。致爱致悫之类。非严敬之至。不能也。严者。敬之至也。

君食而臣为之劝侑。

古人。质故有侑食于君之礼。盖饭必告饱而后侑。按薛氏曰。侑礼。有拜以致其敬。有辞以导其动。有乐以防其心。此人而有侑食之礼也。又如祭祀。则尸告饱。祝。侑曰。皇尸未实。盖古者。飨生与祭祀。皆有侑礼也。

丧父长子不取云。馀子则可取乎。

按饶氏曰。无父而有兄。犹可。既曰长女。则又无兄。故内则大戴礼本注云。无所受命也。今按必曰长子者。谓又无兄可教也。

避好色之嫌。

按孔氏曰。寡妇无夫。若其子凡庸。而与之往来。则于寡妇有嫌也。盖恐人疑其为寡妇往来也。

诤臣必称七人五人。

天下大故曰七人。一国小故曰五人。七人五人。但举大槩而言。非谓必至于七与五也。如七庙五庙三庙之类。古人于天子诸侯。等差之分。如此言之者多矣。

答任卓尔问目

编辑

问。襕衫条曰。当今专为生员之服云。直领。国人之通著。而必以襕衫。为生员之服云者。何谓。

国俗与中原。所尚岂能相同。而且非谓襕衫之制一与直领同也。专为生员之服。见丘氏家礼。

唱喏条曰。必曰能言教以唱喏云。此是古语耶。

在家礼杂仪中。

舍业条曰。别墅别业云。墅与业有异乎。邸舍即客舍云。以今言之。则所谓客舍。是何等馆舍乎。

墅即庐舍也。别墅即别业。而所指不同。客舍。非主人待客之馆。疑其舍如国俗院舍而人居宿则有价者。

油杉土杉。或曰朱子避家讳。故曰杉。而其实则松也云。此言何如。

杉与松。各自为一木。若避讳则但不言松字。可也。何必换名他木。使后人莫知为何木也。此说未可晓。

舒绢叠衣。释曰。绢으로ᄒᆞᆫ叠ᄒᆞᆫ衣舒타云云耶。

是也。

下帐条曰。下字。上下之下者。未详。

上下之下。如世俗上厅下人云者。

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条曰。于此而往。则为婚矣云云。所谓往者。即适人之适字意否。家语之言。至此耶。

于此而往者。犹言自此以后也。家语之语止此。

八刑不忠刑条曰。忠孝一也之论。可疑。何如。

移孝为忠。则孝者忠之本也。六德之忠。则即孝之本也。德者。得于内者。行者。著于外者。著于外然后善恶可见。故于行有刑也。方言教民之事。故六行只言孝。不言忠。今日之孝于亲。是他日忠于君者。然则忠与孝。非一而何。

杯圈。乃是寻常洗涤之物。口泽著不得者。而云云。故窃有疑焉。

杯圈。飮食之器。故言口泽。不必言洗涤与否。若如所言。则必舐食然后有口泽也。

冠者不栉。注曰。不为餙。李先生。去冠梳。释曰。疑首餙之类。东坡诗曰。溪女笑时银栉低云云。屹虑或栉是首餙。故去之于亲癠之中也耶。

宋人诗。有云鬓半亸犀梳偃之句。于潜人蓬沓。一名银栉。则梳与栉之为首餙。信矣。然皆妇人之首餙也。此栉字义。则与彼不同。但为栉发之义耳。栉发非餙乎。

君食而臣为之侑条曰。有辞以导其动。有乐以防其心者。未详其导动防心之义。

有言以引导其动静。奏乐以和平其心意。使之和平。即防之之意也。

周旋中规图制。则谙悉之。第以屹所未解者。不必回转作规。而退其进其退。皆由一处。则进退正直。不必回转而退。故质之。然或随地形势而步趋。想不必故为之回转矣。

凡左右进退之间。有折旋处。有周旋处。皆因时因势而然。前以进退为言者。但举一端易见处而言。非谓进退必如此周旋也。

答任卓尔问目

编辑

或问下。只消旬月工夫云。消与须字同意否。或曰。与消遣意同。然否。

只消之消。即是须字意。或说非。

陆氏曰。只教做对。

做对偶文字。如柳子厚所谓抽黄对白之类。盖做对及虚诞之文。皆指科举之习。

衣不帛襦袴。注曰。襦。短衣。俗称著绵者曰襦。而今称短衣。未知何意。

襦。衣之短而有著者。注。不用帛。恐其太温。则有著明矣。横渠先生曰。襦。今之袄子。袄亦有著者也。黄山谷为宫教。有五开府者。酒馀脱番罗浅色袄衣之。山谷醉中作诗曰。叠送香罗浅色衣。著来春气入书帷云云。襦之为制。因此可想见矣。如世俗不论长短而衣之有著者。通谓之襦。则不是。

浆。注。醋水。俗称浆。或曰므느즌술。或曰ᄯᅳ믈。或曰초。未知的是何物。

浆者。按周礼。四飮之一。汉时谓之胾浆。胾之为言。载也。谓米汁相载也。其法水多米小。粥之甚稀者。以酒少许。和而酿之。其味微酸。故谓之醋水。醋字与酢字同。酸也。俗说皆非也。郑氏锷曰。饥食而渴飮。人之常也。飮以水为主。水不可常飮。故以米而浆之。以为飮也。四飮。醴,医,浆,酏。胾音载。

六德。圣在智仁之下。未详。且圣可教以能之乎。谨按尚书多方。惟圣罔念作狂。小注。程子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圣。通明之称。小学注曰。圣无不通。程子与朱氏之论孰从。以无不通之义观之。则近于大而化之之地位。何如。

六德之圣。只是通明之义。朱氏无不通之云。亦是不过通明之谓。非大而化之之谓也。虽六德已具。去化处亦远。

内则曰。凡生子。注。乳母不良。非惟败乱家法云。未知乳母不良之害。至于如此耶。

败乱家法。但谓所教者非家法耳。

逊友。注曰。顺教朋友。

逊。恭顺之意。犹言自卑以交于人。非苟然从顺也。

命为大夫。注。为士事人之人。未知指言何人。

事人之人。指上官。长人之人。指下官。

设刑纠合。乱民改作。

按周礼本注。郑氏曰。纠。割察也。谓察取乡中八种之过。而断割其罪也。今朱氏设刑纠合之云。则纠但为督义而合者为一之意也。盖谓有罪者督正之。使归于一也。民字。名字之误也。周礼本注。郑氏曰。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也。此十字。本王制文。郑氏引释乱字。王制曰。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陈氏注曰。变乱名物。更改制度。或挟异端邪道。以罔惑于人。皆足以乱政。故在所当杀也。

毋骄恃力。

朱子曰。如恃气力。欲胡乱打人之类。

成于乐。注曰。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云。以兴立成。诗礼乐。分其难易先后浅深。则兴立。易且浅且先。而成则难且深耶。以诗礼乐言。则诗则易而先。礼乐则难且后而深耶。

庆源辅氏曰。诗易于礼。礼易于乐。兴者浅。立者深。成则又其深者也。故其先后之序如此。此说尽之。

执床与座。

古人有坐床。有卧床。此床盖坐床也。坐于床。所以安身也。至于恭坐。则席地而坐。

卧必簟在席上。俗称簟曰삳。而此曰在席上云。恐非俗称之物也。

簟指极细者。其细如薤叶者。古人谓之薤叶簟。铺必在席上。以身所衬贴。所以韬之也。虽然。此指夏日而言。冬则否。见韩退之郑群簟诗。则可知矣。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注。邵氏曰。当自卑以尊亲。听无声。视无形。于自卑之道。何如。

有己而忘亲。则有声不闻。有形不见。况无声无形乎。忘己而一于奉亲。非自卑而何。然此通指上文常若有闻声见形。

无诺之下。不言起。下独言起。

唯而起二字。合两无诺说。

传言见答应之间。何以释之。

丷也。答应丷乙즈으매。

由衣服飮食。何以释之。

衣服飮食브터며。执事브터를。

内则曰。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之所字。何以释之。

祭祀乀厼宾客丷乙厓乀

礼记曰。君赐车马。注。所谓再拜。

礼玉藻。酒肉之赐。不再拜。注。已拜受于家。而明日又往拜。谓之再拜。酒肉之赐轻。故惟拜受于家而已。所谓再拜者。再度拜也。非拜礼再拜之拜。

礼记曰。信。事人。信。妇德。信字音义。

信字。别无他音义。与直信之信同。盖信者。诚实之义。

毋儳言。注。暂然。

儳字有暂义。又有参错不齐之义。两义具矣。其义始备。谓少者举他言。暂然之顷。参错长者之言也。暂然。犹言顷刻。

燕见。不将命。则何以通言于尊者。

郑氏所谓来则若子弟然者。是也。

轻任幷重任分。注。折而二之之折字。无乃析字意否。

折字。王制注作析。析字是。

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而贫窭者则柰何。

君子。指在位者而言。在位之人。则可以乘车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则庶人之老。可以不徒食矣。古人言礼。但言其理。贫富非所论矣。然君子亦指在位之卑贱者耳。贵者则不必待老也。

左右就养。注。近就而奉养之。无一定之方。言事事皆当理会也。

所当奉养之事。无不理会。是无一定之方也。如理会飮食供养。而不理会承顺颜色。则是有方也。此举一端而言也。

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注。六十曰耆。稽久之称云。耆字。即稽久之义否。

耆之为言。稽久之义也。一说。耆至也。至老境也。

俨若思。若字寻常疑之者。心中实有所思。而今下若字。则似若无所思者然。未知此何等意义耶。

俨若思。其俨然如有所思时也。凡人默坐思虑。则其容䫉俨然也。

户外有二屦。注。脱屦于户内者。惟长者一人云。长者则必脱屦于户内耶。

古人无靴。著屦。或即席而脱。或升堂而脱。或升堂拜礼后。宾主俱下而脱。长者户内脱屦。盖尊之之意也。户即房之户也。按少仪。长者在堂。则侍坐者脱屦于阶下。不得上堂。若长者在堂。则侍坐者得著屦上堂。而不得入室。

毋踖席。注。由席角而升坐云。所谓角者。未知何面耶。

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西为上则东为下。南为上则北为下。升席必自下。降席必自上。此定礼也。然宾统于主人。故东方为上。西方为下。按乡飮酒礼。宾席于户西。以西为下。主人席于阼阶。介副宾也席于西阶。皆以北头为下。此时宾主各一席。而占地宽阔。得以周旋行礼。故升必由下。而降必由上。若众人共坐一席。则不得行常礼。故陈氏曰。行礼之时。人各一席。而相离稍远。固可从下而升。若布席稍密。或数人共一席。则必须由前。乃得己之坐。若不由前。则是躐席矣。详考此说。则席角。乃席前之末角也。躐之为言。猎也。猎者之所逐。无所顾而践。故先儒以失节而践。为躐。

毋报往。注。两倒字。属上走字还字看否。属下从向字看否。

倒字似下属可也。上属则文理似不顺。

曲礼曰。凡视上于面。注。下于带者。其神夺。

襟带之间。君子对人所见者。上于面则亢。下于带则气夺。神夺者。其神若丧也。

寝不尸。注。偃卧似死人。

不放肆而卧也。夙夜箴。齐手敛足。即不放肆之谓也。禅家。亦有狮子卧。狮子聚足敛尾。其卧甚端正。故云然。

趋以采齐。注曰。常所乘之车。鸾在衡。田猎之车。鸾在马镳云。田车则无衡耶。

埤雅曰。田车异于乘车者。驱逐之车。则尚轻疾故也。

少仪曰。侍燕于君子。注。先饭。犹尝食之礼。后已。犹劝食之意。

少仪注疏。先饭。若尝食然。所以劝也。后已。若劝食然。大槩皆劝之之意也。

漆智伯之头。注。溲杯。

非别是一器。即晋灼,吕氏两说一意。杯器名。古人亦以盛羹。后世专为飮器之名。

委质为臣。注。犹屈膝。

屈膝。非屈服之谓。即所谓擎跽曲拳者。委身于人。是屈膝于人。故云犹屈膝也。

臼季使过冀。见冀缺。

冀。晋之邑名。缺之父芮之食邑。故芮谓之冀芮。缺谓之冀缺。芮尝欲杀文公而死。故缺在冀而不用也。后有功。复与之冀邑。

高柴自见孔子下曰。门闭云者。未知君令闭之耶。使者至云。使者未知启门使者耶。

闭门。盖以难故闭也。至于使者至门启者。适使者出。故门开。子羔因之而出也。非为子羔开门也。

公父文伯退朝下曰。僮子备官。僮子。或曰幼少之儿。或曰僮仆。孰是。

僮子即童子。谓年少无知也。童子之童。本作僮字。后世去人傍作童字。礼记十五成童之童。亦作僮字。僮仆之僮。本作童字。后世从人傍作僮字。周易僮仆之僮。亦作童字。

王后亲织下曰。社而赋事。

赋。犹役也。事。农桑之事也。

故君子。施舍可爱。

施。有所为。舍。有所袪。凡事为之间。或施而为。或舍而袪。所以处置者。从容而不迫。其气像温然而可爱也。左传中。施舍二字屡见。而但以人之所施设废置。有善有不善而言。独此以威仪言。注曰。一施一舍。温然可爱云。则其意当如此。饶氏所谓施用也。舍。不用之云。疑亦如此。或曰施舍。以用舍言。一用一舍。随意而安。故可爱则非也。此但其人之所为也。

杨文公家训。注。虽有谗说摇惑。

此段。未详所问之意。岂以谗字为可疑乎。盖谗者。毁人之词。以正为邪。以善为恶者。谓虽人毁己以为非。而终不可回也。

经学念书之念字。

念。谓记念也。惟使记念经书。勿令作文以助轻浮之气也。

未见意趣云。何者未见耶。

意趣。即所教之书意趣也。若作为韵语咏歌之。则庶几易见意趣而好之。

妄是非政法之政。或作正字。如何。

是也。

隋炀帝为太子下二溢米。注曰。二十四分升之一也。未知以一升分之于二十四分者耶。

上缺一升二字。按古人粮食之法。上岁则人日食米八升五合。中岁则人日食米六升四合。下岁则人日食米四升二合半。而以中岁为常法。此先王所制。则六升四合。是人一日所啖者。故仪礼既夕礼。歠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注。郑氏曰。不在于饱也。二十两曰溢。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今小学注。去一升而但存二十四分升之一。此是阙文。而读者不知以为隋炀帝矫诈。示人以不食故如此。极可笑。炀帝之意。但示人以礼守丧耳。今以一升米。分为二十四。而取其一分。则其米不及半合。以是作粥。虽丧人。非不欲生。而有可堪支之理乎。此不可欺人矣。

然则五代之时下。其来甚近也。

谓居丧食肉飮酒之俗。其来未远。五代去当时。仅百馀年。而尚以食肉为异事。则今俗之食肉飮酒。必五代以后事也。

乃至鄙野之人下曰。及殡葬则云云。或殡或葬之时耶。观其下乐导輀车之文。则专主于葬而言之。未知其义。

专主于葬。而便文及之。来说是也。

颜氏家训。注。有拜章之术。

尝见参同契。把籍长跪。祝章神祇。注。沐浴齐戒。把籍长跪。陈青词拜朱章。祷尔于上下神祇。恐是此意。青词朱章。皆祈祝之辞。

后生少年下曰。一任之间。

犹言一时在官之间。

王吉上疏下曰。夭寿之萌云。嫁娶太早。故多夭。而并下寿字者。何为。

谓嫁娶之早晩。而人之寿夭。分于此也。盖嫁娶太早。故无知而且夭。若待时而为。则可以有知且寿矣。寿夭云者。统言之也。谓夫妇之道。人伦之纲。而人之寿夭。亦分于此。不可不谨也。

柳开仲涂下曰。上手低面。

即致恭之意。谓举手而拱。低头而听。

与尹眉叟

编辑

即今未想尊履何如。顷者。中路一奉。迨切依怅。古人谓相见又无事。不来还忆君。人能会于世情之外者。可与论此句之意矣。且念吾君每呼我以我先生。好益闻未尝不愧汗沾衣也。古人于朋友。亦或有以先生称之者。而必如郑虔之于杜甫。退之之于卢仝。其文章德业。足以致敬者。好益一空踈老夫。而与吾君。月日则后于巡。而平生踪迹。有可愧叹者多矣。尚何一毫可敬之有哉。千万勿为此称。使相对之际。得以自安也。至望至望。

与尹眉叟

编辑

意外。承贶壶酒。不知何故而然也。朔风吹雪。想古人念吾寒斋之孤苦。欲有以慰煖也第恨山阴风雪。正宜访幽人之时也。中路回辔云者。岂所谓兴尽者乎。呵呵。谨领勤意。与诸君共破之。虽曰眷厚。亦甚未安。惟冀珍重珍重。

与尹眉叟

编辑

寒候日深。不审尊履何如。瞻溯不已。好益荷令庇。仅支病躯。但顷日体相过河阳。好益承恩眷厚矣。阻拜亦五六年。方欲迎拜之际。又走书相邀。亟往相见。则寒暄之外。即以募民之事相责。辞拒不获。近日当发蔚山之行。此悯可喩可喩。未启行之前。可得相逢乎。幸为我明日间辱枉。何如。企仰企仰。造幕之事。木手昨昨始来。呜呼晩矣。可笑可叹。好益启行之后。以恒亦继出矣。谁复看役。幸为我时复来看否乎。相去不迩。安敢望也。且已输之材。可用构草亭者无几。未输者。其有可用者乎。转输之势。想已无馀力矣。安能易相及乎。馀緖万万。对面可既。

与尹眉叟

编辑

残腊尚寒。伏惟令候平安。但天伦至情。永诀于泉下。念令公之意为如何也。好益适以私故。不得执绋。而前又旅居凄然。仅以脯果追奠。孤负三十年前故情。幽明两惭。将何面䩄然于人世乎。徒为嗟悼而已。且念好益再度丧馀之日。每沾令公诚孝之馀波。得以备需。好益之所感。不独故意之深长也。拜谢拜谢。馀冀令履珍重。

答尹眉叟

编辑

顷见崔君。问君起居。已少慰焉。今承手翰。宛然如奉风神。喜幸可喩。好益迄未快苏。闷虑不浅。如或得快。则一进是计。所惠麦石。极知出于至情。而君之今年失农。比癸甲无异。好益犹足自支。虽曰朋友相周。古义然也。以有无相及。岂以无及有乎。此所以于义则有未安者也。好益与君相从。于今几年乎。而犹有不相知之理乎。幸千万勿疑也。好益之不受。亦义也。更须商量。至望至望。馀冀珍啬。

答尹眉叟

编辑

昨也。得令候愆摄之报。即欲走人探来。而私冗掣之。姑俟明朝。而先辱伻问。感愧何言。第勿药之示。惊喜之至。无以自喩也。承示先觉之称。此何等语也。好益平生踪迹。人所不齿者多矣。如吾令公者。不鄙而与之亲。亦且过分矣。尚复有起敬之意乎。虽曰旧爱之深。自不觉其至是。而亦恐终未免有好而不知其恶之讥矣。幸千万更思之。乌薪之惠。方烹药之际而得之。为感则至矣。第数亩薄田。荒秽久矣。何暇伐薪理烧。以至分给乎。喜谢之馀。还极未安未安。馀冀珍重。

答尹眉叟

编辑

昨阿侄之报。想令履珍胜。深用慰豁。今又见委伻手翰。眷恋深厚。何可当也。且从以珍果蜂蜜。非僻巷所有。长鸣鸡一首。又有朱冠之助。惟玆故意。何以报乎。示及养鹰一事。于鄙人所见。则恐无妨。大槩我国俗。自期功以下。全不致意。天伦之丧。才过一朔。则无所不为。而令公之问。乃及于此。尤见令公友爱之隆也。又闻伻人之言。则邻家年少诸公。为门老养同己鹰。而初不预于令公云。则尤不胜钦仰。叔季之下。乃见此风乎。好益拜嘉不已也。

与金君举

编辑

自夏过冬。未想为况何如。深恋。仆仅能支保。九月罢职后。即欲西归。而势似未安。迟留过冬。寄托于巡边使阵。以待贼退。而小无退遁之意。此闷可言可言。闻忠清道。国贼大炽云。外寇未灭。内贼又发。国事将复如何。不知死所矣。以是尤欲西归而不能得。柰何柰何。因人附送。恐不能达也。

与金君举

编辑

雪寒未想。摄况如何。遥恋遥恋。老拙荷念仅遣。但此路边遑扰。日不可堪。将欲辞去。昨见兵使移关。则北虏于我境二百馀里之地。多聚兵马云云。则事已急矣。将如之何。复欲招聚。如壬辰之为。而谁复有相应者乎。君亦于所知处谕之。使之相从。何如。专为是事。委人送去于朴大德处。君亦进去言之可也。此人忠信。必能成此事也。千万毋忽。

答张▣▣

编辑

日气暄妍。尊摄何似。良用恋恋。前者承翰。笔势汪肆。多至百馀言。曲赐慰藉。且或称道。诚荷厚意。第不敢当耳。好益获谴于天。天不可逃。尚有容贷之路耶。自速罪戾。分甘沟壑。馀无足道。今吾子比之前贤之列而剪拂之。抑亦过矣。回视前日之所为。既无可取。而所以继者又如此。亦足齿列于人乎。今承吾子之书。尤使人赧然。

与朴士华别纸

编辑

前日过京。推韵部群玉全帙于郑樟。以付尹景孚,金汝砺。以传之金铉。以还于本主柳修。而两君中间留置。至今不传。使老夫得咎责于人。此何等事状乎。二十年同处。而不知其心。此无状之过也。幸为我速推于两君。即即还付本主可也。如不可自行。则呼金铉付之。以传本主何如。哀侍。好益之信友也。故如此云云。千万毋忽毋忽。某初来时。即欲使人取一死一生以来。而此中奴仆等。再经丁酉之乱。尽为死亡。所谓男奴。只存二名。用是迄不得使人。闷忧可言可言。去年。见朴有文。得奉哀书。然后始知至孝之丁内忧也。悲叹之情。虽曰极矣。千里邈然。何以致此意于哀侧也。惟增怅怅而已。哀侍洞内佥尊侍。为致好益遥望恋恋之思。至望至望。

答权强哉克立

编辑

昨者委访之勤。迨感罔已。承惠谷斛。初非所望于左右者。极知门厚。亦甚未安未安。惟冀珍重。

与尹景孚

编辑

别后。未想炼履何似。瞻恋不已。前者朴参奉,金主簿归时。付鄙状。不知已能达左右否乎。好益守此丘墟之地。既无措手之处。又为本道驱使。事事不得自由。上书求解之事。以贼未退。时不能决然。惟玆郁郁之意。谁复知也。人事至此。悔叹柰何柰何。吾书院及寺。无恙否。用是尤欲西归。而时不可必得。闷叹闷叹。尊座首及尊严侍前。曲达鄙意为望。且近年。似未易相见。人间事至此。怅怅何言。馀冀珍重。

与吴▣▣昆季

编辑

伏问佥气候若何。尝闻古人之言。三年之丧。如驷之过隙者。诚可悲矣。想佥怀抱何如。去年春。决意一行。进哭几筵。适以国恤未果。夏月会临阙门。初拟归来。必取竹岭一路。直下礼安。衰疾涉远。百病俱生。又闻丹阳以后。崖石崩坠。五六里路塞。必步行然后得达。此岂老脚之所堪者。用是又不果。追恨之至。惭负天地。惟冀佥保爱万万。

与或人

编辑

节候屡换。暄寒不同。伏惟令履万相。夏间。枉辱手翰。猥承眷意殊渥。顾琐劣衰顿。齿在旧民之列。亦参馀仁賸泽之中。悚仄何幸也。万口丹青。足以焕绚天庭。异爵之陞晩矣。非所贺也。脱有馀生得见星象动天。玉节逾岭。或厕盈尺馀地。一近光范。晷刻亦足矣。第恐朝露无及也。遥向云霄。瞻望不逮。惟增感祝区区之至。

答或人

编辑

顷在幕府。受先令监厚恩。至今十馀年间。未尝一日忘于怀。中间不幸。令监捐世。伤痛之极。千里莫及。不意承令书。始知捴节镇于南左。悲喜交于中。第无缘相就以道旧情。遥望怅怅。不如不相闻之为愈也。不审即今。令履何如。好益年迫七十。衰颓已甚。杜门敛踪。不出洞门外一步。此生无复相见之期。此中所怀。恐令公亦未必尽知也。临纸惘然。不知所言。

与或人

编辑

别后三年。存殁难知。每溯西风。为之长嗟。今见朴秀才。得知浑家免𧏮。从前积郁。亦足以少豁矣。此人去年八月离去云。则今又九阅月矣。其间消息。亦何如矣。喜未久而恨又继焉。人世事。可叹可叹。往者相别时。约以千里相寻之意。每寤寐耿耿。庶几一见者。不知其几。而地角天涯。闻问且阻。而况一接形容之望。抑亦左矣。朴生之语。则君必一来云。果然则二十年同苦之馀。髿髿白发。得以相对而终年。情不必言而幸亦甚矣。仆宿疾迄亦未苏。度光阴于吟呻之际。朝夕未可知也。

与或人

编辑

近来。未想尊履何如。溯慕无已。好益窜伏草间。喙息犹存。初欲募兵赴战。无人应我者。柰何柰何。不得已直赴行在所。此身存亡。时未可必。他日相见。不知有期否乎。惟冀珍重珍重。家属久留在此。势极为难。观贼势。还向成川伏计。君其济之何如。馀惘然不悉。

答或人

编辑

三度承手毕。足想尊履佳胜。慰豁之至。好益本苦风湿。顷自岁末。寝食不安。二月以后。疼臂肿脚。痛苦之馀。重以丧患。迄亦未快苏。然仅支持矣。云门之游。老夫平生雅愿。而重得贤者相从。幸甚幸甚矣。第念今年。科罗叠设。天门快开。恐鹏翎骥足。自此骞腾。则彼岩壑中残云曲径。不足以留挽也。示及光贲之意。且谢且企。

上外舅慎处士

编辑

自秋后。未想令宅起居何如。仰慕殊极。息。时得内外浑保。日寒渐紧。尤不能弛念于左右。而山川阻阔。至为三四日之程。又未免为村冗所掣。玆不得随意驰人。思之恨亦为不浅浅也。葛川叔主。能保强健否。

上伯兄

编辑

近来。未想旅候何如。仰慕仰慕。弟千里还乡。彷徨二年。不得一展扫先茔。又不得与吾兄一日从容叙怀。而忍见吾兄抱饥山中。不得助一日之粮。今之还行。即是永诀。而又不得相携泣别。遥望怅怅而归。此生恨叹。天地无知。天地无知。初欲到山阴。取径路进拜。临行。又见以晋之书。以染疾将有迁动之奇。用是不得进拜。直向京城。为恨可言可言。第念弟到京后。即欲求退。归卧江东书斋。此定计也。但未知从请与否也。不然。若得关西一残郡。则图送骑仆。要与同处以终老。然亦未可知成否也。以恒带归之意。一则弟有深意。一则亦以此计故也。惟冀珍重珍重。至于昌原。则虽曰先茔所在。免为贼薮。限十年未可知也。虽此贼遁退。国中之变。亦未可知也。返居故土。恐未得其时也。设使此贼永遁。国中晏然。而数年之前。顿无可居之势。弟之此行。恐无还辕也。尤所恨者。非但不得展扫先茔而已。至于祠板。皆毁于兵。绝不享祀者已三年矣。在天之灵。不知何处依归乎。吾兄既失所流离。弟亦无所止泊。虽欲改造。将安于何地乎。思之至此。痛哭何言。痛哭何言。弟若得归关西。而有邀兄同归之势。则去先茔虽千里之远。而子孙所在处。则想气脉相连。无不往之理。欲于弟所居处。造安为计。不知可乎。此出于不得已之计也。然必俟兄归然后为之。不然则不可也。惟望千万保重。馀情罔极。不能悉书。

寄嗣子

编辑

奴回。知汝所苦迄未差复。为虑如何。千万善调。必至快苏然后进来可也。汝所留处。于两家皆不迩。食飮处置。亦极为难。欲送守代。而方委养蚕事。不得拨去。不得已云香送去。此于烹调之事。生踈莫甚。而他亦无可当者。故送之。极知金生员,孙至孝费力处置。亦闻朴昌宁亲自往来。展谢无地。今见金殿直有昌宁剂药之意。尤极感叹。而所储本无人参。柰何柰何。此意必通于佥尊侍。可也。且念汝疾大势已歇。善摄未久。可以无忧矣。强进食飮。速得勿药之效。使老夫得以安寝为可。老夫不难自就看汝证如何。所患沉疾。迄未快脱。仅能扶持于门庭之间。柰何柰何。馀在奴口未悉。孙至孝前。欲裁别状。而奴子日暮来晨还。未及修上。如来见汝疾。以此书一度令看。为可。

寄嗣子

编辑

近日不知汝证何如。家中使唤者本二人。一人归昌原未还。一人祭物贸易事赴海边。所有独小儿二人。以是近日未得使人。极闷。不知今复何如。闷虑。或轿或马。可以来此。则旬后欲邀来。幸观势。此人回示之可也。老夫迄未快苏。以此切欲往见而不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