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峯先生集/卷三十一

卷三十 芝峯先生集
卷三十一
作者:李睟光
1633年

杂著

编辑

剩说馀编

编辑

程子曰。心生道也。至哉言乎。

心要常活。以理义养之则活。无以养之则不活。

周子曰。静无而动有。愚谓静而复动。动而复静。无而为有。有而为无。此动静有无者。阴阳消息死生之理也。

易卦成而天地鬼神之奥。人得以窥焉。大哉易也。

均是人也。而同于天者为圣人。同于物者为众人。天之与物。相远如彼。则圣与众人。其高下可知。

道无不在。随所处而安之。则无往而非道矣。

夫谓省察者。十二辰内只似一时。千万人中只知有己。斯须不存。则为失其心矣。

学以主敬为切要。不主敬则无可把捉处矣。

依境而立者。凡心也。心不依境则正。逐物而迁者。几情也。情不逐物则静。

凡乍存乍亡者。其战未决也。胜之则无此病矣。

心有开时。犹夜气也。其有还塞者。犹朝画也。方其开时。必须存而扩之。勿令闭塞则可矣。

志不胜气者。持志不固故也。

理有所未通。则不可强通。言有所不合。则未宜苟合。惟尽吾诚意而已。

自来旧习。最难刮去。少有因循苟且之念。则不能自新。

言以不足为贵。行以有馀为善。

人性皆善。而气质有清有浊。故得其清者为贤为智。得其浊者为愚为不肖。清者惟务存养。浊者必要变化。

名虽志学。而挟才凌人者。无得于学故也。

欲。犹水也。一念不制而至于滔天。故君子以敬义为堤防。

惟默可以存心。可以见道。故曰常默最妙。

古书言。洗心曰齐。防患曰戒。盖齐主乎内。戒在乎外。薛文清云湛然纯一之谓齐。肃然警惕之谓戒。是也。

处事了。常若无事者。心定者也。

妄念动处。便是邪也。须于初起时。即遏截之。用力差易。

应事有差。为存养未深。动时有违。为静定未熟。

胸中无一物。自有无限道理可见。

以礼制心者。四勿之谓也。

学而至于圣贤。乃分内事。未足为异。而或者粗识向方。便自高大。以为人不能及。其志趣之卑狭可知。况以文艺高人者乎。

见境不动。则有事无事。心常一矣。

谨独者。虽处暗室。如对圣贤。虽在宴居。如临行阵。

君子。当于动处得力。事上见功。故遇动无恼。涉事能安。

道本在人。远人以为道者。非真道矣。

率性之谓道。而韩子乃谓道有君子小人。其言似不识道者。

治心如鉴。磨而益磨。定心如山。动而毋动。

大者。小之积也。故君子不以小善为无益。而行之必力。不以小过为无害。而改之必勇。

生处难熟。熟处难忘。学者之通患也。

人于大段去取。或能自力。而至于些小喜怒得失。不能耐过者。何也。

有重于内者。视物也轻。不能轻物而为物所动。则将役于物矣。故君子。视物轻而自视重。

凡事。皆依本分则悔吝不生。

今人不如古人者。非时世异也。立志不同故耳。古之学者。志乎道德。今之学者。志乎利禄。志乎利禄而犹谓之学。岂不异哉。

有德者言简。无欲者事简。

学非难。而人以为难。道非远。而人以为远。由其志之不立。求之不诚焉耳。

易有谦有损。谦者天德。损者天道。

颓惰不能树立之人。百事都做不得。亦勉强不成。

君子闻人之善则喜。若有得于己。见人之恶则戚。若有痛于身。

以道义为重者恒有馀。以富贵为重者恒不足。有馀故乐推诸人。不足故务取于人。

教化衰而后法兴焉。学术亡而后文盛焉。二者。道之弊也。

学不究天人。不足称真儒。识不通古今。不可谓真士。

有道而贫贱。人莫不尊之。虽贱犹贵也。无道而富贵。人莫不鄙之。虽贵实贱也。

善心存则一身泰。善行积则一家昌。

有得于中而乐者。乐乎天也。有待于外而乐者。乐乎物也。乐乎物者。其乐易尽。乐乎天者。其乐能全。此之谓真乐。

求道者最不宜急迫。但当优游涵泳。不达不止。则自能渐进于道。

有心于作用者常劳。无意于智巧者常逸。

君子之为善。非有意于名而名自至。故名者。固不可近。亦不可避。古人言欲避善名。无为善之路。是也。

听言杂则多惑。观书杂则易昏。

事有大小。理无精粗。君子于事。虽小必谨。所以求合乎理也。

以公心处事者。虽或未尽合宜。非心过矣。

毁固不可轻。誉亦不可轻。怒固不可遽。喜亦不可遽。苟失于前。必悔于后。故君子重之。

人有包涵广大。气象最好。气象好者。最所难得。

心平气和。然后可以读书穷理。可以发言处事。

人之才智。罕能两兼。故昧于此者或明于彼。有所长者或有所短。

至方若圆。至勇若怯。惟深于道者能之。

凡事。以宽和而失者。十不二三。以急暴而败者。十常八九。

文中子曰。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善哉。言多则败。动多则凶。

待人一以实心。不当有所内外厚薄。

世人有挟私怀诈。以欺其心。而妄冀福祐者。天眼甚明。其可瞒乎。

才有所为。即欲人知者。浅也小也。

见人欺己而不怒于色。闻人毁己而不忤于心。亦难矣。

毋论是非。有与人争较底意。即未善矣。

须以刻薄为深戒。宁失于厚。毋失于薄。

君子之身。有仕有隐。而君子之道。无仕与隐。故其隐也则仕之用存焉。其仕也则隐之道行焉。

安于小成者。必不成大器。惑于小利者。必不见大义。

无心于富贵。然后足以处富贵。不能安贫贱者。必不能处富贵矣。

不以义得者。其得易失。不以正交者。其交易离。

衣食之得不得。命也。而世人不顾廉耻。遑遑以求之。虽或有得。反失其本心。所得小而所失大。吁亦惑矣。

当其未仕。汲汲求仕。既仕之后。惟患爵位之不高人。如此者。穿窬之用心也。

君子持身约。故虽居廊庙。无异山野。用心公。故虽处江湖。如在朝廷。

人之所为。与吉相会则得福。与凶相会则得祸。一祸一福。皆其所自为也。

李延平曰。为善得祸。乃是为善未熟。亦君子反己之言。

人道有常。反常则为怪。世人不信其常。而惟怪是惑。由不能明理故也。

严于自修者。人不敢加害。亦远奸之道也。

事理无穷。而人见各异。苟于论事之际。才有自是底心。便不是矣。

贤者不得行其道。不肖者得行其志。此世之所以常乱而少治也。

天道不能无变。故有寒暑有昼夜。然则世之治一乱亦天也。而转乱为治者。人也。

天道运行。无心于生杀。而顺生逆死。物各有以自取。故恩怨绝。圣王作法。无意于赏罚。而善赏恶刑。人皆有以自致。故劝惩存。

水能润物。有生物之德。火能化物。有成物之能。

天地和则万物育。上下和则一国安。室家和则百事吉。

古之为治者。纲举而网疏。夫纲举则万目张。网疏则小罪漏。万目张则治道自立。小罪漏则苛政自祛。

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生一事。不若省一事。

作事者。不贵名而贵实。名虽甚美。实不足以致大治。则君子不为也。

闻人之言。必审其实。见人之过。先察其情。

两用其心者。攻艺不精。独任其智者。图事不成。

大学工夫。固有次弟。自家身心未及修正。而妄意治平事业。欲有所纷更。则鲜不败矣。

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然后民志定而国家安。不然则凌上犯分。必无可安之理。故为国。以教化为先。

天下固有意外之患。而当承平无事之日。唯明者能知而人不信之。及其既发之后。唯智者足以办之。而众始服从。故防患于未形者。易而难。图功于已形者。难而易。

古之礼乐教刑四者。今废其三。而唯刑是用。由今之道。复古之治。岂不难哉。

虽有伊傅之贤。管葛之才。不得其君。不遇其时。则无以立天下之大事。

凡事。言之则易。行之则难。凡言。听之则易。用之则难。慎始所以慎终。慎终难于慎始。

寒暑之变。固酷矣。唯其变之以渐。故人亦随变而安焉。今欲变乱为治。亦当如寒暑之有渐。期以岁月。则无不可变者矣。

文武逝而圣道不行。非道之亡也。行之者无其君。孔孟没而圣教不传。非教之失也。传之者无其师。噫。

百王一心。千圣同道。故尧舜汤武。禅让虽异。其心则一。伊傅孔孟。出处虽殊。其道则同。

古人为政以宽。今人为政以猛。古人视民如子。今人视民如仇。噫。以猛政治仇民。民曷堪焉。

利者。物之所同欲。欲利于己。必害于物。故君子不自利。而以利物为心。

人之行事。最忌苛暴。须从和气中发用可矣。

天之与人。同一阴阳。而天以常静。人以常动。静能生动。故天之生物不穷。动而不静。故人则随物以化。

君子道不苟同于人。迹不苟异于俗。道苟同则枉己而徇人。迹苟异则诡行而骇俗。

日月居高而不遗乎下。王者之明似之。烛火处暗而能照乎物。学者之明似之。

能尽人之道而死者。死无所怍。不能尽人之道而死者。死有馀愧。人而能尽其道者。古今鲜矣。

一念虽微。能为吉凶之本。片言虽细。亦系祸福之端。贤人君子。不婴于祸患者。非有巧避之心。以平日所为。能远于恶故也。

衣服有污。一洗而可除。时习一污。百濯而不去。盖俗由习成。渐染则易。变革则难。

治成百年。坏于一朝。乱生一日。流于数世。故为国者。不恃其治而常忧其乱。

所谓治世者。国无贰令。朝无贰论。士无贰术。民无贰慕。反是则乱矣。

李苍石题

编辑

示及警语诸编。间就清朝神爽之时。取而读之。观其学问之要。事物之理。义利之辨。诚伪之分。靡不本于自得。而发而为言。其词虽约。而所包甚广。且其文字之粹。如盘上走珠。句句皆可把玩。求之近代。独薛敬轩读书录为近之。其馀无论耳。埈少日读古书。亦或有糟粕会心处。而一落尘臼。荒废都尽。白首伥伥。茫然不得安身立命之地。所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者。政自悼也。尚赖不鄙。提示格言。得以灌洒胸中。至于王慎中老学秉烛之喩。尤有所惕然于中者。其与人为善之义。何可诣极。懋实箚子。得见全文。诚今日救弊之药方。圣明优纳。必有服膺力行之实。安知盛世为治之道。不本于此也。戊辰暮春日。埈顿。

崇祯六年十一月日宜春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