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峰类说/卷十九

卷十八 芝峰类说
卷十九
作者:李睟光
1614年
卷二十

宫室部

编辑

宫殿

编辑

史记曰桀为瓦室。博物志亦云桀作瓦盖。即此观之。夏桀以前。宫室皆茅茨也。惟尧以不剪故称耳。

玉堂前汉殿名。而后呼翰苑为玉堂。仙人所居。亦曰玉堂。又唐诗白玉堂前一树梅。与古乐府曰玉为君堂同义。与上所称者异矣。

长信宫。汉太后所居。又名长乐宫。按班婕妤见疏。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故后人用作怨词。唐诗长信宫中秋夜长是也。近世李达长信宫四时词曰。君王早御通明殿。宫女催呼进尚衣误矣。

按天子曰黄闼。三公曰黄阁。给事舍人曰黄扉。太守曰黄堂。凡天子禁门曰黄闼。中人主之故号黄门。天子与三公礼秩相亚。故黄其阁以示谦。亦谓黄阁。黄堂者。太守听事之堂。亦谓雌堂,雌阁。韵府曰。吴郡太守堂因数火。涂以雌黄故名。钱惟演诗涂雌郡阁闲是也。宋子京诗再入佐黄扉。此盖谓给事舍人。而百官志云汉丞相黄扉黑幡。然则今谓相国为黄扉。亦未失矣。

古人殿阁檐棱间。有风筝风琴。皆因风动成音。元微之连昌宫辞曰乌啄风筝碎寒玉。李义山诗曰风弦汉殿筝。僧齐己风琴诗曰一一宫商在素空。鸾鸣凤语翘梧桐是也。按韵府群玉云风筝檐铃也恐非。

世传平时钟楼栋为杻木云。盖杻亦有大者。昔周时以蒿为宫柱。谓之蒿宫。即此类也。

景福宫四门。南曰光化。北曰神武。东曰建春。西曰迎秋。京城八门。正南曰崇礼。俗呼南大门。正北曰肃清。正东曰兴仁。俗呼东大门。正西曰敦义。俗呼新门。东北曰惠化。俗呼东小门。西北曰彰义。东南曰光煕。俗呼南小门。西南曰昭德。俗呼西小门。又有水口门。此两门。以出丧葬者。

钦敬阁。初创于世宗朝甲寅。而在景福宫康宁殿侧。中遇火烧。明庙朝甲寅。再创于旧基。又值兵燹。至光海甲寅。改创于昌德宫瑞麟门内。自始至今。凡三遇甲寅而创建焉。世宗朝所成定时仪尚存无恙。亦异矣

钦敬阁杂像甚巧。盖出于睿思。以耕蚕辛苦之状。用寓观省。意非偶然。而言者以为近于玩戏。其中欹器制作最奇。

祠庙

编辑

稗史曰。四方以西为尊。王者之庙。太祖坐西。所谓正太祖东向之位是也。三昭则坐北面南故谓之昭。昭明也。三穆则坐南面北故谓之穆。穆幽也。凡宾主之席。主东宾西。所以尊宾也。礼客降一等。则就主人之阶。盖客不敢自西阶升。故欲从东阶。随主人而升。主人不许客然后。乃自西阶升也。

中朝历代帝王庙神版告文。称曰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帝金天氏,帝高阳氏,帝高辛氏,帝陶唐氏。帝有虞氏。按史记。黄帝号有熊氏。姓公孙。后改姓姬。名曰轩辕。续文献通考,吾学编等书。以为改以黄帝有熊氏可矣。且尧舜之称。据史记则尧舜为号。而放勋重华为名。据尚书则尧舜为名。而放勋重华为赞辞。又孟子放勋曰云云详。放勋本史臣赞尧之辞。孟子因以为尧号也。然则从尚书似是。

按洪武中。立历代帝王庙。岁仲春秋。祀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汉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后以文王虽基周命。终守臣节。唐高祖有天下。本太宗力也。可勿祀。祀于陵。至嘉靖朝。又罢元世祖祀。从祀名臣。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召公,太公,召穆公,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俊。凡三十二人。余谓稷契之不预从祀。盖以商周之祖也。

朱子曰。古庙制自太祖而下。各是一室。陆农师礼象图可考。西汉时高祖庙文帝庙。各在一处。至东汉明帝。谦贬不敢自当立庙。附于光武庙。其后遂为例。至唐太庙及群臣家庙。悉如今制。以西为上也。顷岁重建宗庙时。宣祖大王欲仿古制。大臣执不可。遂依前制。议者惜之。

太祖配享功臣。义安君和。赵浚,李济,南訚。李之兰,赵仁沃。恭靖配享。益安大君芳毅。太宗配享,河仑,赵英茂,郑擢,李天祐。李来。世宗配享。黄喜,崔润德,许稠,申槪,李随,文宗配享河演。世祖配享。韩确,权㧛,韩明浍。睿宗配享。朴元亨,成宗配享。申叔舟,郑昌孙,洪应,中宗配享。朴元宗,成希颜,柳顺汀,郑光弼。仁宗配享。洪彦弼,金安国,明宗配享。沈连源,李彦迪。宣祖配享。李浚庆,李滉也。

司马温公曰。仁宗时诏太子太傅以上皆立家庙。而有司终不为定制。惟文潞公外。他人皆莫之立。观此则古之士大夫有家庙者盖鲜。今我国世族之家。一从文公家礼。无不立庙。其可尚已。

壬辰倭变。有一将倭入据宗庙。不得宁处。移于南别宫。又健元陵丁字阁。麻田崇义殿。凤山客舍。倭贼屡火而自灭。终得无恙。亦灵异矣哉。

夷齐庙在永平府孤竹城中。皆塑像。伯曰清惠公。叔曰仁惠公。见其体貌丰硕光。无菜色。端冕凝旒。俨然王者。又孤竹君祠。乃在城外。使二子有知。必不屑于南面。况生既让国而逃。其肯专享此土乎。中朝多识理君子而因循不改何耶。

箕子墓在平壤府城北。置守户以禁樵牧。立庙祀享。号箕子殿。置参奉。春秋降香币。令观察使致祭。至近岁。始置崇仁殿。以鲜于姓为殿监。主其祭祀。一依崇义殿。且立碑以纪之。

京城东南。两关王庙。征倭时天将所建也。中朝则关王庙无处无之。俗传高皇帝时关王有显圣阴护之功。故天下皆祀之云。

邢军门生祠在太平馆后。扁额再造藩邦四字。乃先王御笔也。杨经理功德碑在慕华馆西。愍忠坛在弘济院南。天朝赐祭战亡东征将士之所也。

东方旧无生祠。李完平元翼为关西方伯。有遗爱。箕城人立生祠以祀公。公闻之。使人撤毁。乃凡公之真实不好名如此。

学校

编辑

按鲁哀公十七年。立孔子庙。而州县之有庙。始于唐太宗。汉高祖以太牢祠孔子。而春秋释奠始于北齐。前代只称孔子为尼父。而赠以王爵。始于唐玄宗云。

按三代以上。祀神皆有主。而塑像之设。自佛教入中国始也。在昔文庙之制。中国塑像。本国则用位版。唯开城平壤二府之学。安塑像。亦元时自中国来者。嘉靖丙戌年。诏天下毁孔子及配享诸贤土像。用栗木作版。又以为孔子大圣人也。无其位而尊以王号。必不享矣。遂去大圣文宣王之号。题位版曰至圣先师孔子之位。颜曾以下。皆去爵号。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闵损以下曰先贤。左丘明以下曰先儒云云。我国开城平壤之像。在平时朝廷亦依中朝例瘗之。今不复有矣。

皇朝嘉靖中。改题孔子位版。朝议亦有欲遵华制者。退溪先生曰。圣人之德。虽不以封赠而有所加损。然尊以是号。世代已久。程朱大儒。亦无异议。而一朝削去。实所未安。今此举措。何可轻议云云。然则本朝之仍而不改。亦有意见耳。

退溪先生曰。我朝从祀之典。多有未喻者。如崔孤云徒尚文章而謟佛又甚。每见集中佛疏等作。未尝不深恶而痛绝之。与享文庙。岂非辱圣之甚乎云云。余按高丽显宗。以致远贻书太祖。有鸡林黄叶鹄岭青松之语。为密赞祖业。功不可忘。特令从祀先圣庙庭。此偶出于一时。而因循不改焉耳。后之为议者。取退溪此论而折衷之可矣。

我东儒先之从祀文庙者。崔文昌,薛弘儒,安文成,郑圃隐,金寒暄,郑一蠧,赵静庵,李晦斋,李退溪凡九人。而赵静庵外。皆岭南人。可谓盛矣。世称岭南为人材府库。岂不信哉。

嘉靖九年。别立启圣庙。以叔梁纥称启圣公。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称先贤。左右配享。程瓓,朱松,蔡元定称先儒。两无从祀。释奠日子夜。用少牢先祭。从议臣之言也。在先王朝。礼官建白请依中朝。别立启圣庙。而不克施行。议者惜之。

东方旧无书院。嘉靖年中。周世鹏为丰基郡守。于白云洞安裕旧基。创书院。为士子藏修之所。仍立祠以祀裕。赐号绍修。自后争相慕效。无邑无之。此实出于尊贤好善。意非不美。而至于今日。弊亦甚矣。

寺刹

编辑

杜杨编曰。梁武帝时造寺。萧子云飞帛大书萧字。至今尚存。又清波杂志曰。鹿院苑名。为萧帝寺。今萧寺之称。盖出于此。

海印寺。新罗哀庄王时所创。有八万大藏经板。俗谓经板出汗则有边患云。壬辰以后倭贼屯据岭南。无一处不被焚燹。而至海印则云雾辄晦冥。贼终不敢犯。三灾不到之说。亦或然矣。

义兴獜角寺碑。即王羲之书。荣川白月寺碑。即金生书也。顷年朱梁天使及熊天使。皆拓取以去。中朝人博闻好古如此。其谓王羲之书者。盖集字为之者也。

释王寺。在安边剑峯山。世传僧无学居此山土窟中。我太祖龙潜时访而问之曰。梦入破屋中。负三椽而出。此何祥也。无学贺曰。负三椽者王字也。又问梦花落镜坠。此则何祥。无学即曰。花飞终有实。镜落岂无声。太祖大喜。即其地创是寺。仍以释王名之。旧有太祖亲笔而失于兵火。只刻板存焉。僧休静作山水记。备载其事。寺出善梨。每年上贡。有梨花堂胜绝。有水碓三十馀所。余题诗云泉舂水碓雷千杵。月照梨花雪一庭。乃记实也。

儒生上寺肄业古也。前朝时崔冲。每夏率学徒。借僧房讲学。而我朝之法。儒生上寺者有禁。至近世连有逆变。台官请申明此禁。而人亦畏忌。自是招提方丈之间。无游士之迹矣。

城郭

编辑

胜览言开城府罗城土筑。周二万九千七百步。罗阁一万三千间。有崇仁安定等二十二门。今汉阳城石筑。周九千九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比开都三分仅一耳。按我太祖五年。命赵浚监筑都城。正月始役。征西北面安州以南民夫十一万九千就役。二月晦放军。至秋八月。征江原庆尚全罗三道民夫七万九千。毕役于九月云。此可见先王不夺农时。重用民力之至意。而今则虽些少城役。犹必延时引日。费财多而成功少。可胜叹哉。

京城中分五部四十九坊。中部所管八坊。曰澄清,瑞麟,寿进,坚平,宽仁,庆幸,贞善,长通。东部十二坊。曰崇信。莲花,瑞云,德成,崇教,燕喜,观德,泉达,兴盛,彰善,达德,仁昌。南部十一坊。曰广通,好贤,明礼,太平,熏陶,诚明,乐善,贞心,明哲,诚身,礼成。西部八坊。曰仁达,积善,馀庆,皇华,养生,神化。盘松,盘石。北部十坊。曰广化。阳德。嘉会。安国,观光,镇长,明通,俊秀,顺化,义通。皆国初郑道传所定云。

陵墓

编辑

任昉述异记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三百馀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又有盘古氏之庙。又南海中有盘古氏。国人皆以盘古为姓云。此言似诞。

古不墓祭。其说尚矣。而孔子葬泗上。子贡庐于冢六年。颜渊谓子路曰。去国则哭于墓而行。反其国。奠墓而入。然则古人未尝不以墓为重也。

汉官仪曰。古不祭墓。始皇起寝陵殿于墓侧。汉因不改。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四时上饭。此后世崇奉陵寝之始也。

左传崤陵。汉书五陵。皆指帝王墓而言。韵府云董仲舒墓门。人过必下马。号下马陵。以此观之。人臣之墓。亦可谓陵矣。然东坡诗下马来寻董相坟。坟字是矣。又乐天诗家在虾蟆陵下住。按小说。下马语讹为虾蟆云。

按孔子冢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伊尹墓傍生棘。皆直如矢。东平之墓树皆西靡。岳飞之坟树尽南枝。异矣。世传显陵祔葬时。两陵间有松柏遮蔽。而不日尽枯。通望无碍。禧孝二陵间。有路自开。未尝生草。又孝陵陵上至丁字阁。一道成蹊。常如践踏。此则尤异矣。

按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獜石象辟邪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虎石羊石人石柱之属。杜诗云浮世石羊新。赵子昂诗云秋日荒凉石兽危是矣。

壬辰年后。倭贼发金海首露王墓。圹中甚阔。头骨大如铜盆。手足胫骨亦甚伟。柩傍有二女。面貌如生。年可二十。出置圹外。则旋即销灭。盖其殉葬者也。

皇明通纪曰。自太祖以来。皆以妃嫔殉葬。至英宗。遗诏始革云。按皇明陵墓。皆葬于天寿山。我国高丽时诸王陵。亦用于一处。故号为陵洞。其虑远矣。

中宗大王初葬高阳。与禧陵同茔。壬戌年。尹元衡力赞文定王后。迁于汉滨卑湫之地。人皆坟惋而莫敢发言。世传迁陵时哭声自圹中出。役者无不闻之。翌年顺怀世子卒。越二年文定王后昇遐。又二年明庙昇遐。人谓迁陵之咎。至壬辰。靖陵被倭发掘。臣民之痛。尚忍道哉。

甲子年间。南师古谓人曰。明年当封泰山。闻者不解所谓。翌年乙丑。文定王后昇遐。葬泰陵。

小说曰。李白墓在采石江之南岸。范传正为宣歙观察使。改坟于青山。世谓白捉月自投于江误也。或者因其豪逸。又尝瘗江边。乃饰为此说云。宋诗曰青山有冢人谩传。乃戏语耳。

箕子墓在平壤府城外。而闻中朝河南地。亦有箕子墓。岂殁而反葬于彼欤。然则平壤所谓箕子墓。盖箕子后嗣之所藏也。

铁原有古冢。相传苜蓿政丞墓。不知所谓。金公矱言尝闻故老。云弓裔时宰相段起明者。见裔无道。托疾不仕。号苜蓿轩。盖其墓也。

鲁山墓在宁越。在昔郡守多暴死。朴判书忠元为郡。精具奠物。为文祭之曰。王室之胄。幼冲之辟。适丁否运。逊于僻邑。一片青山。万古孤魂。庶几降临。式歆苾芬。自后无患。至今四时行祀。用此文云。

满浦越边有大坟。相传为皇帝墓。其下有大池。荷花甚盛。沈彦光满浦道中望皇帝墓诗曰。完颜古国荒城在。皇帝遗坟巨碣存是也。

路梁之南。三墓并焉。人传为六臣墓。而俱有标石。题曰成氏之墓,朴氏之墓,兪氏之墓。许荷谷篈言妇人称氏。而今三墓并列。非妇人明矣。男子必有官称。而今只称氏。岂当时义士收瘗三人于此。而不敢显刻。以是称之耶。其为成三问,朴彭年,兪应孚之墓无疑云。壬辰变后。人有访之者。刻石无恙。而字画漫灭。殆不可辨。惜哉。

服用部

编辑

冠巾

编辑

今之纱帽。本唐巾之制。旧为软脚垂下。后乃附竹用铁云。团领及靴子。出于胡服。而以其简便。故天下尚之。在昔则着履。如带剑履上殿是也。噫至此而三代衣裳之制。殆不复见矣。按王世贞言古无靴。故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作胡服。变履为靴云。

丘琼山曰。巾帻为庖人贱者之服。士大夫以为首服者。始见于郭林宗折角巾。此后晋人有接罹白葛等巾云云。然余按光武岸帻坐迎。则琼山之说。恐未然也。

网巾古无其制。大明初道士所为也。太祖命颁天下。使人无贵贱皆里之。遂为定制云。余赴京时见诸国使臣。唯琉球人着巾帽。而其使臣问我国译官曰。贵国常时着网巾否。答以无贵贱常着云。则使臣吐舌曰。我国人则常时不着网巾云。以此观之。中朝外唯我国人着网巾。他国则不然矣。

稗史云汉官吏着皂。其给使贱役着白。谷永曰擢之皂衣之吏注。虽有四时服。至朝皆着皂衣。两龚传闻之白衣注。白衣给使官府趋走贱人。陶渊明白衣送酒亦此也。

一统志曰。朝鲜戴折风巾。服大袖衫。所谓大袖衫。未详其制。尝见万宝全书。我国人物。画以阔袖大衣。是必古制然矣。折风巾未知何物。顷岁我国海南渔人。漂到浙江。礼部刷还咨曰头戴折风巾云。盖今笠子类也。李白乐府高句丽词曰金花折风帽。又曰翩翩舞广袖即是。

格致丛书云席帽本羌人首服。以羊毛为之。曰毡帽。秦汉竞服之。妇人戴者。肆缘垂下网子以自蔽云。今俗妇人所着罗兀。盖是也。

罗济笠。不知所始。但以名观之。疑出于新罗百济时也。按高丽史。辛禑元年。始令各司胥吏着白方笠。本朝为外方吏人所着而黑之。壬辰变后。久废不复。崔在源为京畿监司。首令营吏依平时着罗济笠。吏等甚苦之。未几还废。

今之耳掩。旧称披肩。按征讨录。成庙朝命造披肩二千。分赐士卒是也。中朝则谓之暖子。虽盛冬。必旨下后百官始得戴之。

衣服

编辑

黄帝为文章以表贵贱注。文章。衣服之类。按周礼考工记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然则文章非衣服之类。乃服之色也。

小说云隋时内官。多服半除。即今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按秦时朝服加背子。袖短于衫。以金银绢绣为之。宴会朝贺。悉令服之。又宋时皇后御衣及士大夫家人。皆着红罗背子云。

稗史曰。马尾裙。始于朝鲜。流入京师。无贵贱。服者日盛。成化年间。朝官皆服之。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云。此即我国所谓骏裙也。祖宗朝争尚此服。而今则绝无。亦出于一时好尚矣。

尝见实录。太祖朝上将军金仁赞衣彩段。特命囚讯。其立制之严如此。近来国禁解弛。士庶而袭纱罗。娼贱而服彩锦。任情恣行。人不畏法。亦可见世变矣。

静庵先生言世宗朝。一时士大夫衣服。皆尚黄色。而许稠则常着灰色褡𧞤云。盖黄色俭矣。而灰色则尤俭矣。余见平时朝士褡𧞤。多用黄色。盖祖宗朝馀习。而自变后绝无。亦世道之变也。

左传楚子次于干谿。雨雪。王皮冠秦复陶注。秦复陶。秦所遗雨衣也。又六韬蓑薛䔲笠。韵府云蓑薛草名。以莎草为雨衣。雨衣之制亦古矣。

鸡林志言高丽僧。衣磨衲者为禅师。衲甚精好云。磨谓磨洗也。东坡诗曰云衲新磨山水出。今我国人喜穿衲衣。盖初出于僧家尔。

朝章

编辑

唐宋时朝臣。以公服为朝会之服。按幞头起于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曰幞头。又宋太宗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惟金。故为金銙以赐群臣。以御仙花赐学士。御仙花即荔枝金带云。余谓宋以金为贵。无乃金虏克宋之兆耶。然老杜赠张翰林诗曰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然则荔枝金带。非始于宋也。

高皇帝洪武初。钦赐陪臣冠服。比中朝臣下九等。递降二等。陪臣凡七等。其一等秩比中朝第三等。赐以五梁冠服。二等比中朝第四等。赐四梁冠服。二等以下。以此递降。故陪臣不敢着六梁冠云。

大明集礼。载诸国使臣以朝服入班。而大明会典云外国使臣。各服其服入参。故我国使臣。以时服行事久矣。顷年郑经世赴京时。据集礼之文。以朝服为正呈礼部。不许。遂有奏请之议。按集礼是洪武年中所创。而厥后斟酌损益。定为会典。为今日遵行之制。则据集礼奏请。似难矣。

中朝国忌日。官司不废坐。但不坐堂。官员着无纹黑段团领。去胸背。谓之素服。按家礼注吉冠素服注。云素服者但撤去华采金珠之饰而已是也。

按高丽忠烈王时。始用元制。自宰相至下僚。皆剃发胡服。至洪武初。始袭华制。则东土之变于胡元。殆百年矣。世传郑圃隐所建白也。噫微公。吾其戎乎。

平时凡衙门公礼及新除授官肃拜参谒。皆着公服。而乱后仍废不复。唯新及第应榜服之。岂非欠典乎。

我国谓梁冠衣服曰朝服。黑团领曰时服。红团领曰常服。帖里曰戎服。国俗自前有官者皆服红团领。华人以君臣同色非之。壬辰变后乱离仓卒。士大夫皆着帖里。己亥年间。始仿中朝。服黑团领。至辛丑柳根为礼判。建议依平时改服红色。至今相承。盖人情乐于从旧故也。

品带。高丽时六品以上金。四品以上犀。二品以上玉。至国朝则四品以上银。二品金一品犀。中朝诏使至。则带犀者亦带金。盖以陪臣降等故也。

古者佩印故有绶。如苏秦并佩六国相印。史记曰。印何累累。绶若若耶。周𫖮云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是也。按霍光传。废昌邑王时。光即持其手。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云云。以此观之。虽天子亦佩玺矣。

隋书礼仪志曰。汉自天子。至于百姓。无不佩刀。故大臣优礼。有剑履上殿。陈始兴王传。左右取朝服所佩木剑以进。此则假剑也。先王朝壬辰以后。命群臣戎服佩剑。盖示复雠之意云。

小说曰。周之前已有笏。天子以珠玉。诸侯以象齿。大夫以鱼须。士以竹札。受命于君前。用笏以志故也。后代唯入座执笏。馀但执手板。按晋习鉴齿柱笏看山。虽非入座。亦执笏矣。至后周武帝。始令百官执笏。然韩诗行抽手板付丞相。盖唐时小官执手板矣。

宋张舜民言唐笏短厚不屈。今往往有之。以其短厚故可以击人。又小说。宋哲宗有目疾。恶群臣见之。故奏事者广其笏面云。然则笏之制。今与古异矣。

中朝内侍冠服。与朝绅特别。先王朝。辛承旨应时于经席。建白内官服色依中朝改定。言虽不行。内官等愤疾。构以他事。几获罪。凡事变革之难如此。

彩币

编辑

书曰黼黻𫄨绣。盖舜时已有绣矣。事始云西施造绣非也。又拾遗记曰。尧时海人织锦以献。后代效之。染五色丝织成。或云始于蜀。

汉书马后赐诸王白越二十端注。越布也。选文曰葛越布于朔土注。葛越草布也。按诗葛覃篇云为𫄨为络。服之无斁。汉书筌葛注。即今葛布。杜诗云细葛含风软。韩文云夏葛而冬裘是也。今我国山民。亦作葛布甚精好。又周礼越席注。蒲席也。

按𦈌音疏。绤属。后汉戴良嫁女。家贫𦈌裳布被。祢衡着练巾是也。晋苏峻之乱。帑藏空竭。惟有𦈌数千端。王导以𦈌为冠。其价踊贵。遂鬻之以济用。而杂书讹作练字。顷岁考官以鬻练为赋题试士。郑彦讷作第一。举场不知练字之误。彦讷在士子中号博学。而亦不能可笑。

鸡林志曰。高丽人善染采。红紫尤妙云。今紫色犹胜于中国。又曰高丽黄漆生岛上。六月刺取。号新罗漆。一统志亦载朝鲜土产。

说郛云南海中有火山。四时常燃。而其中有不燃之木。用其树皮作布曰火浣布。搜神记云昆仑之墟有火山。山上鸟兽草木皆生于炎火之中。以其木皮兽毛为布。故有火浣布。未知孰是。近有孙文彧者。交通日本人也。诳言我国有火浣布。盖夸张之言。而倭子信之。为书请索。朝廷以非土产答之。噫倭奴之垂涎于我国久矣。而乃以宝物饵之。利口之可恶如此。

器用

编辑

淮南子曰。胡曹为衣。奚仲为车。按胡曹黄帝臣。奚仲为夏车正。说郛云黄帝造舟车。故曰轩辕氏。又云奚仲造车。谓广其制度也。此言似是。又吕氏春秋曰虞姁作舟。淮南子曰伯余初作衣。虞姁,伯余。不知何代人也。

古史等书曰。庖羲作瑟。神农作琴。女娲作笙簧。黄帝作清角。舜作箫。炎帝伯陵作锺。倕作鞸鼓。又黄帝作弩。造五城。一云鲧作城郭。说郛曰。黄帝造釜甑。神农作斧作陶。伯益作井。少康作箕帚。又黄帝臣雍文作舂。赤冀作杵。公输子作石硙。尹寿作镜。孟庄子作钜凿。世本曰。挥作弓。夷则作矢。一云牟夷作矢。皆黄帝臣也。

帝王纪曰桀以人驾车。此舆辇之始也。按汉阴就左右进辇。井丹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耶。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令去辇。盖古者凡人轿。通谓之辇也。

古人乘车。故汉书陈平传曰。门外多长者车辙。田蚡,韩安国共车而出。陈遵投辖井中。后汉书。马后谓贵戚子弟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又马少游乘下泽车。晋潘岳掷果盈车。以此观之。汉晋时尚然。盖自晋以后不复见矣。

凡器用谓之什物。按小说曰。成周军法。五人为伍。二五为什。供其器物故云。又史记舜作什器注。什数也。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言什物也。

韩子曰。舜作食器。黑漆其上。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史记曰舜作竹器于寿山。盖是时始用竹木为器。而犹不全漆。可见其朴素矣。

中国水车之制。魏马均始创之。最有益于灌田。可以通行天下。顷者杨万世往日本。得其制而来。极是便利而我国人性拙。不肯习用。可惜。

我国龙文帘席。中朝所无。故方物验纳时。礼部官甚珍玩之。白席则中朝亦有之而甚罕。古所谓龙须席。盖是也。

史记。秦王服大阿之剑。阿缟之衣。阿皆地名。犹龟出于蔡故曰蔡。纸出于剡故曰剡也。按医方所谓阿胶。亦以地而名。

匣剑龙鸣。词人多用其语。而不识出处。按拾遗记。颛顼高阳氏有曳影之剑。四方有兵。其剑飞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中。作龙虎之吟此也。

箕子杖。今在平壤府。乃二千年物也。古人以孔子砚为古物。此则尤古矣。

王弇州曰。藜床之床杖也。桃笙之笙簟也。阿锡之锡布也。藻井之井板也。按韵府云管宁坐黎床欲穿。弇州以床为杖。未知何也。

礼记烛不见跋注。古未有蜡烛。呼火炬为烛。又在地曰燎。执之曰烛。又庭燎谓之地烛。按礼记注。地烛天子百根。苇布缠蜜涂云。蜜涂者。盖蜡烛之始也。

小说。螺钿器本出倭国。物象百态。颇极工巧云。今我国以螺钿梳函。充进贡方物。盖中朝所无尔。

宋元以前。只有团扇。尤以蒲葵扇为美。今折扇之制。初出于倭。俗呼倭扇。以其简易故天下尚之。古之圆扇。殆废矣。

说文曰。匕所以取饭者。易曰不丧匕鬯。诗曰有救棘匕。史记曰雷震失匕箸。韩文曰弃匕筋起立。杜诗曰尝稻雪翻匙。古人饭必以匙。于此可见。而今中朝人用筋不用匙。未知始于何代。或言高皇帝命灭虏然后用匙食。恐不然也。又礼曰饭黍毋以筋。意古者亦或用筋尔。

叶梦得避暑录言和尚置梳篦。乃俚语。言必无用也。按梳以木为之。篦以竹为之。俗所谓真梳是也。今人混称为梳则误矣。梳篦总名曰栉。宛委馀编云赫胥氏以木为梳。舜以牙玳瑁为梳。此梳之始也。

政院平时常用蝎虎杯。未知出于何时。或谓蝎虎虫名。见酒即死。故象其形以示戒也。余赴京时玉河馆墙壁间。掘出二物。状似蜥蜴。问诸华人则是蝎虎云。按蝎音歇。韵书作蝎。

翰林院行用鹦鹉杯。盖故事也。然不知何义。李翰林诗曰鸬鹚杓鹦鹉杯。岂好事者以翰林故尚之欤。按鹦鹉海中螺也。以其形似鹦鹉故名。

小说曰。眼镜老年观书。小字成大。闻顷年天将沈惟敬。倭僧玄苏皆老人。用眼镜能读细书文字。乃我国所未曾见也。眼镜盖海蚌之类。以其甲制之云。又按故暗文书。以水精承日照之则可辨云。

兀子出近思录。即今之高足床。医学正传曰。床足高者为兀凳。

史记。蒙恬取中山兔毛作笔。崔豹古今注曰。蒙恬造笔。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今我国用龙鞭为笔管。龙鞭产咸镜道海内。盖木类而似石。色白坚直如筋。乃奇物也。

北户录曰。丰狐之毫。虎仆之毛。青羊之毫。鼠毛麝毛猬毛马毛羊须胎发。皆可为笔。然未若兔毛。按虎仆。博物志曰虎文似豹。毛可作笔云。余谓兔毛虽美。未若我国之狼鼠。且不言猪毛羔毛。盖古人未之用耳。

我国狼鼠毛笔。取重于中国。一统志谓狼尾笔。苏黄诗谓猩猩毛笔。董越朝鲜赋自注云一统志所载狼尾笔。非狠尾。乃黄鼠毛也。盖董奉使本国。始知之耳。余赴京时。安南琉球使臣皆言贵国笔墨。为天下绝品。愿得之云。

古人谓墨为松精,松腴,松滋侯,黑松使者。以松烟剂墨故云。医方药用。亦松墨耳。本国以油烟造之。名曰油煤墨。东坡咏墨诗云珍材取乐浪。盖以我国墨材为珍耳。

古者书契。皆用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东汉和帝时。宦者蔡伦乃造纸。以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纸。天下咸称蔡侯纸。今桑枯柳木蒿节竹精苇席水苔。无不可为者。其利博哉。按苏子瞻始皇论曰创为纸以易简策云。则用缣帛为纸。亦始于始皇矣。

古者写画书。皆用黄纸。故谓黄卷。或曰用黄蘖染纸。以辟蟫也。宋景文笔记曰。雌黄与纸色相类。故用以灭误。唐宋以来。诏敕用黄纸。故私家避不敢用云。今中朝亦用黄。谓誊诏曰誊黄。

稗史云温州蠲纸。洁白坚滑。类高丽纸。又云高丽岁贡蛮纸。书卷多用为衬。盖衬乃妆贴。以其纸品坚厚故也。按蠲纸云者。以蠲其赋役故名。

霍小玉传曰。出乌丝栏素段三尺。授李生。宋诗曰正围红袖写乌丝。韵书曰。乌丝阑纸名。今承文院事大文书出草。用细墨印札。谓之乌丝阑纸是也。

我国镜面纸,有叶纸。中朝人甚珍之。余于庚寅赴京时。礼部侍郞韩世能送竹叶纸一张曰。此即俺以天使往贵国时所得。若赉来此样纸。欲得之云。其纸品洁净。微有青色。似竹精纸而厚。曾所未见者也。按宛委馀编云今世所重高丽茧纸。盖以纸品坚韧。故谓之茧纸。

家礼仪节曰。古无今世之香。汉前止是焚兰芷萧茇之类。自百越入中国。始有之。又按楞严经云纯烧沈水母令见火。今俗烧香埋火。盖出于此。

续事始曰。殷周以降。即涂铅粉。谓之胡粉。乃纣所造云。其称胡粉何耶。岂本出于胡耶。

博物志曰。窭薮。东方朔以为寄生卖饼人。结茅为经以戴头上。状如环云。余意经疑作绖。今我国女人戴物者所用即此也。按韵府群玉曰。窭数。数本作薮。戴器也。小盆盛物。戴于头者。以窭薮荐之。

吴越春秋曰。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古者人死则裹以白茅。投之中野。孝子不忍父母为禽兽所食。作弹弓以守之。故曰断竹属木。飞上逐肉。

金宝

编辑

稗史。唐高宗时破高丽。获紫金带。后高丽上言本国自失此宝。风雨愆时。民离兵弱。玄宗乃命还云。其紫金带。未知何宝也。且唐玄宗时。则乃新罗。非高丽也。

小说曰。东坡常怪今之黄金不若昔之多。岂今之糜之者众。宜其少而价贵也。余谓天地之生物。自有其数。而从古以来。人之采用。殆无遗利。宁有不耗竭之理乎。旦金者宝物。如麟凤奇异之产。古多有而今绝无。何足怪哉。

小说云黄金生天下争。黄金土天下古。其语好矣。

我东银矿。端州为上。其外州郡。亦间有之。然费功太多。得利甚少。顷年虽许民私采。民不乐为之。按高丽时。遣使采金于洪州稷山。役人数万。得金七两而止。或曰我国旧有淘沙炼金之法。而今无传习者。

洪州海岛居民。于浦口水浅处。浮光耀日。迫而视之。有二块物。重莫能运。觉其有异。牛载以归。不知为真金也。州官勒取之。盖凡物各有主故也。

东坡志林曰。地不产草木者。多产金锡珠贝。尝闻李鳌城云随天将赴岭南时。道傍有山。赭秃无草木。有一唐人指示而言曰。此产金处也。尔国何不发采耶。其言与志林相符。

张太岳集曰。洪武八年。始制大明宝钞。以桑穰为质。中图钱贯之状。十串为一贯。准铜钱一千文,银一两。五串为五百文云云。今我国之楮货。盖其制也。法典云铜钱十文。准楮货一张。铜钱一千文。准楮货一百张是也。小说曰。楮货为钞。太岳集曰。洪武二十三年。以上尊楮币。赐劳平阳知县张础。又赐张居正钞一万贯。盖楮币。即今楮货也。

按钱谱。载三韩重宝,东国通宝,东国重宝,海东通宝,海东重宝,朝鲜通宝共八样云。我东之有钱亦旧矣。今朝鲜通宝。尚存于世。盖国初所造也。

高丽肃宗时。始用银甁为货。凡交际赏赐皆用之。其制以银一斤为甁。象本国地形。自本朝废而不用。盖以禁银故也。

小说。有人得一珠径寸。光耀夺目。恐为人所见。因思宝物怕秽。乃脱亵衣裹之。光遂不出云。俗言见黄金出地上。必急脱中裙掩之。不然则失去不得云者。有所本矣。

按本草。琅玕有五色。青者入药。生海底。枝柯似珊瑚。窍如虫蛀。击之作金石声。余见顺天人有得之海滨者。根着石块而生。高四五寸。色红黑。枝柯甚多。乃木类而其肤似石。有小孔班班如虫蚀状。荀子注昆仑山有琅玕柱。列子珠玕之树丛生是也。又韵书谓美石次玉。王弇州文曰。玉有礼地之珪。曰琅玕。色青碧。竹之色同也。又琅玕竹实也。李白诗凤饥不啄粟。所食惟琅玕。别久容华晩。琅玕不能饭。此指竹实而言。然江淹诗朝食琅玕实。刘禹锡诗傅粉琅玕节。则盖以竹为琅玕也。

韦应物琥珀诗曰。曾为老茯苓。元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按冷斋夜话云松液入地千年所化。烧之尚作松气。尝见琥珀中有物如蜂。又小说云枫脂化为琥珀。未知孰是。

磁石。即俗呼指南石。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故谓之定南针。按史记轩辕作指南车注。车上用子午盘针。以定四方。其制亦久矣。本草曰。指南针常偏丙位。不全南向。盖丙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盖物类相感尔。俗言磁石多置水底。则舟行必沈。未知信否。

唐书。张说以鸡林夜明帘。奉太平公主云。夜明帘。未知何物也。盖古有以水晶及珠玉为帘。疑此类也

本草云古人名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铅为青金。铁为黑金。按唐史。房玄龄病。太宗赐黄银带。稗史曰鬼神畏铜。以此观之。黄银盖谓铜也。

杂说中有宝名靺鞨。青色火珠也。出于靺鞨。故因以为名。又木难黄色珠出东夷云。曺子建诗珊瑚间木难是也。

续耳谭曰。大西洋国人利玛窦者。泛海八年。始抵东奥。多挟异宝。其最奇者。有自鸣锺。按时有声。漏刻毫不爽。有玻瓈石。一照眼前。枯木颓桓。皆现五色光云。按大西洋。即欧罗巴也。自鸣锺。闻日本亦有之。名曰时锺。玻瓈石。近岁我国人被倭掳。转入南蕃。得一宝石以来。色青黑。长才数寸。以眠照见则天地世界。皆成五色。不可名状。盖此物也。

余在升平时。海边居民。于其家后园。掘得石块。其大如盘。细视之。乃水晶也。大者如人中指。小者如筋。洁白莹澈。其出如笋。头尖而锐。皆作六面。个个均整。盖水晶石类。而乃生长于土中者。以此观之。古者种玉之说。亦不虚矣。

朴斯文某倅安东时。有山崩圮。见岩石拆裂中空。有二金杯在焉。取出则乃真金也。或疑开辟前物。而其制与今无异。可怪。

食物部

编辑

食饵

编辑

古人以脍炙为美。故论语曰脍不厌细。孟子曰脍炙哉。今中朝人不食脍。虽干肉必煮而食之。见我国人食脍。莫不怪笑。盖食性以时而变矣。

爱生恶死。人与物同也。但人有智而物无智。人能言而物不能言。人力能制物。而物不能制人。人用是故杀而食之不忌。此岂天理。为君子者。宜有以惕念之哉。

牛肉最益人。元判府混。平生常吃。享寿九十馀。又牛喂生草则有毒。故李议政宪国。自四月至八月不啖。亦得年八十。摄生者宜知之。

礼所谓八珍。一淳熬。二淳毋。三炮豚𢭏珍,四渍,五熬,六糁,七肝膋,八炮䍧。皆制饮食之法也。宛委馀编曰。后世所称八珍。龙肝,凤髓,兔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酥酪蝉以羊脂为之。余谓龙肝凤髓。非世所有。未知指何物也。抑只是夸大之言耶。

尸子曰。桀纣必南海之姜北海之盐,西海之菁,东海之鲸。盖极其侈富而言。以此观之。古者鲸鱼亦入馔品矣。

礼记注。许慎云糍稻饼也。粉糍。以豆为粉。糁糍上也。又岁时记。寒食以面为蒸饼。团枣附之。名曰枣糕。重九都人以粉面蒸糕。相遗糁饤果实。如栗黄银杏之类云云。其制造之法。与今俗同矣。

宋史云高丽上巳日。以青艾饼为盘羞之冠。董越朝鲜赋云松肤之饵。山参之糕注。三月三日。取嫩艾叶。杂秔米粉蒸为糕。谓之艾糕。盖中朝所无也。

蜜果谓之药果者。麦为四时之精。蜜是百药之长。油能杀虫故也。中朝则宴享。亦不用蜜果。而我国人寻常祀飨。皆用之。可见习俗之侈矣。

楚辞𫗠𫗮注。𫗠𫗮以米面煎熬作之。寒具也。刘禹锡寒具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小说云寒具为寒食之具。即闽人所谓煎𫗦。以糯粉和面油煎。食之不濯手则能污物。可留月馀。宜禁烟用也。盖今俗所造油饼近矣。

医方言五味。酸者伤筋。苦者伤骨。闻治鹿角者。用醋浸洗。即易消融云。醋一名苦酒。本草曰人多食酸则齿软是也。昔黄戬平生不食醋。盖以此欤。

韵书曰。酪乳浆也。本草云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又云醍醐生酥中。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出三四升醍醐。佛经言闻王法。与醍醐之味同。又言醇酪养性。令人无妒心。杜诗醍醐长发性此也。

食疗。本草曰蟹虽消食。治胃气理经络。然腹中有毒。中之或致死。急取大黄冬瓜紫苏汁解之即差。又归田录曰。淮南人藏蟹。凡一器数十蟹。以皂荚半挺置其中则可经岁云。

内经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本草谓白蜜养脾气。医方亦谓蜜与砂糖补脾胃。盖以是欤。蔡祯先尝言蜜能软坚。非补益之药。不宜常食。人或以此言为然。盖所谓软坚是矣。而未知有补养之功者也。

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醎。调以滑甘。盖以四味配四时之运。甘则象土之用。以养五藏而助五行之气。古圣人饮食之制可见。养生书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冬七十二日。省醎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醎。以养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与此异矣。

昔夏默每食饭一石肉三十斤。马希声日食鸡五十。张齐贤日食一大桶。范汪啖者梅一斛。然则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为不足称焉。今南方人嗜食梅子。有食数升者。亦习使然耳。

古人言一郡之政观于酒。一家之政观于虀。盖谓二物善则其他可知。

尔雅。酒有泛齐浮蚁。后人因谓酒为春蚁绿蚁。周礼泛齐注。泛者成而泛泛然滓浮也。今以粘米作酒。俟熟澄清。以酒醅少许浮而用之。曰浮蚁酒是也。

汉赐丞相上尊注。糯米为上。稷为中。粟为下。董越朝鲜赋。酝酿以秔。不用秫米。虽从事之出青州者。殆未能与之优劣。本草曰。秫米谓之黄米。酿酝最佳。吾学编曰。朝鲜以秔酝酒。以此观之。以秔米为酒者。惟我国为然。

春酒。医方云美酒也。疑今三亥酒之类。按昌黎集注曰诗为此春酒。后人因为酒名。如曲米春,罗浮春,软脚春,玉窟春云者。不可悉数。

昔河西使者路见一女年可十六七。打一白发老翁可八九十岁者。使者问汝幼女。如何打老翁。女曰此吾第三子也。不知服药。先我发白。问其年。曰三百九十五岁。使者下马拜问长生不老之药。女授以枸杞酒法。使者归。依法采服。得三百年不老。其方曰春正月望前上寅日。采根细切阴干一升。二月上卯日。渍于清酒一斗。满七日去滓晨服。勿于食后服之。夏四月上巳日。采叶细切阴干一升。五月上午日。渍酒一斗。秋七月上申日。取花阴干一升。八月上酉日。渍酒一斗。冬十月上亥日。取实细切阴干一升。十一月上子日。渍酒一斗。并如上法服十三日。身轻气盛。百日容颜充丽。白发还黑。落齿更生。可作地仙云。按神仙传曰。汉武遣使者至河东。见一女子云云。其女子即仙人伯山甫外甥女也。花字恐作茎。

酒有醉千日而醒者。中山酒也。醉十日而醒者。枸楼国仙浆酒也。行千里而始醉者。桂阳程乡酒也。累年不败者。西域葡萄酒与日本酒也。顷刻而成者。逡巡酒也。

西域有葡萄酒。诃陵有椰子酒。乌孙有青田核酒。波斯肉汁酒。北虏马潼酒。南蛮槟榔酒。扶南安石榴酒,甘蔗酒。又真腊美人酒。美人口中含而造之。一宿而成。吾学编曰。琉球国妇人嚼米为酒。即此也。又食鉴本草曰。暹罗烧酒。饮一二杯。宿病皆愈。王弇州曰。今四夷酒。以暹罗为第一云。

食鉴本草曰。酒之毒在齿。每饮一杯。即吸水漱涤则不醉。顷世李相国阳元平生喜饮。而量满则即止。吃烧酒一杯。则即吸冷水一杯。故不为酒伤云。

苏东坡桂酒颂引曰。酒天禄也。其成坏美恶。世以兆主人之吉凶。今俗以酒味酸恶。为家有厄。其说盖有本矣。

酒之为味。久而不变。闻发掘百年古冢者。圹中贮酒一大尊。其气甚烈。亦不消缩。役人各饮一杯皆醺醉。可怪。

烧酒出于元时。而唯为药用。不堪放饮。故俗谓小杯曰烧酒盏。近世士大夫豪奢纵饮。夏月用烧酒大杯烂饮。以尽醉为度。多致暴死。明庙朝。金致云以校理直玉堂。过饮宣酝紫烧酒。卒于直所。其害惨矣。

酒之为毒亦甚矣。平时内赡寺造酒之室盖瓦腐朽。每数年一易。乌雀不敢集其上。以酒气熏蒸故也。余见世之人纵饮者。鲜不夭死。虽不即死。亦成废病。其他招祸丧身者。不可悉数。或言酒之伤人甚于色。信矣。

医方曰。凡中诸毒。从酒得者难治。言酒性行诸血脉。遍身体故也。因食得者易治。言食与药但入于胃。或出大便泄出。毒气未流于血脉故也。又曰诸药汁解毒者。皆不可热饮。能使毒气愈甚。宜冷服之乃效云。此不可不知也。

小说曰。人饮烧酒过多。近火即口中火出。得水则其焰愈炽。至焦烂而后已。唯灌以老醋即止。寿养书曰。烧酒醉伤不醒者。急用菉豆粉汤。将筋开口牙。用冷水送下。即醒云。

本草曰。食马肉中毒。饮清酒即觧。浊酒即加。又曰马肝有毒。食之伤人。秦穆公所谓食善马。不饮酒伤人此也。然则汉书文成食马肝而死。亦谓是耶。

养生纪要云暮毋大醉。又云再三防夜醉。盖恐酒毒停聚。害人脏腑也。今人会客宴饮。必以暮夜。故俗谓酉时赴宴。其伤生必甚。又山居四要云。晦日不可大醉。延寿书云晦不可不招凶。其不宜宴乐可知。

酉不会客。按事文类聚。杜康善造酒。以酉日死。故是日不饮酒会客云。余谓此说似不是。酒字从酉。恐自有深意。陶渊明述酒诗注曰。仪狄造杜康润色之。世本曰少康作酒。一曰杜康作秫酒。说文曰少康一名杜康。

昔于定国食酒数石不乱。郑康成饮一斛。卢植,周𫖮,刘伶饮一石。按酒谱。隋时更制度量。而斗石倍大。故由唐以来。无饮量如此者。

五行志。晋惠帝元康中。贵游子弟为散发之饮。对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古以为貌不恭之灾。按刘伶,毕卓裸袒饮酒。周𫖮醉。欲通纪瞻婢。露其丑秽是也。

张籍诗曰酿酒爱乾和。按酒谱云即今人不入水酒也。幷汾间以为美品。名曰干酢酒。又曰酒之美者。有剑南烧春,河东乾和,宜城九酝云云。今我国朔州酒最有名。且中朝人酿酒多用灰。故医方以无灰酒入药。陆放翁言唐人喜赤酒,灰酒。陆鲁望诗酒滴灰香似去年此也。

宋真宗问唐酒价几何。左右无能对者。丁谓进曰。唐酒每斗三百。杜甫诗云速来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真宗大喜。余按王维诗新丰美酒斗十千。崔国辅诗兴酣一斗酒。恰用十千钱。与杜语不同。只举杜诗而不及于此何也。古人于诗学博洽者。亦鲜矣。

韩非子曰。宋人沽酒。悬帜甚高。盖酒市有旗久矣。酒旗谓之帘。亦曰望子。诗家所谓旗亭是也。

饮食之精熟者益气。华美者为精。故气精二字皆从米。医鉴曰人受气于谷。又曰气生于谷此也。

书曰播时百谷。医鉴云谷凡一百七种。孟子曰树艺五谷。五谷郑玄云黍稷菽麦麻。赵岐云黍稷菽麦稻。素门云麻麦稷稻豆。晋志八谷。黍稷稻梁禾麻菽麦也。周礼九谷。黍稷稻梁菰大小豆麦麻也。本草曰禾是粟苗。麻是胡麻。菽是大豆。麦有大小穬麦。稷即穄也。又曰胡麻八谷之中最为大胜。故名巨胜。粟五谷中最硬。故谓之硬米。麦为五谷之贵。八谷之中稷为最下。医学入门曰稷为五谷之长。诸说不同。

古书凡言豆者。谓大豆也。其黑而小者为雄豆。其屑为豆黄。其芽为黄卷。今俗谓豆为太。甚无理。又赤豆曰小豆。其花曰腐婢。按菽。豆之总名。藿。菽之叶也。然则小豆及大豆叶。通谓之藿。古所云藜藿是也。

胡麻即今黑脂麻也。又名巨胜子。按陶隐居云胡麻九蒸九曝。熬捣充饵注。胡麻乌者良。杜诗曰胡麻蒸续晒是也。梦溪笔谈云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谓之胡麻。今谓芝麻。

呙苣菜名千金菜。按稗史曰。呙国使者入贡。隋人以厚价求得其种故名云。呙今作莴恐非。

董越赋笔管酸浆注。笔管食苗。味滑而甘。未识其叶。或云即黄精苗。按训蒙字会。谓蕺为笔管菜。盖中朝人不知而云然。

海带菜一名催生。按本草云出东海水中石上。即我国所谓多士麻也。

滴露菜名。无花无子。以叶上露滴地而生故名。枝叶玲珑如玉。可作蔬食之。乃异菜也。本草医方中所未载也。

姜黄。本草图经曰经种三年老姜也。俗言姜种过三岁则生花云。刘禹锡诗故人博罗尉。遣我山姜花。东坡诗雨浥山姜病有花。按术曰山姜。而本草云山姜味辛有小毒。开紫花不结实。此所谓山姜。盖非术也。

相如子虚赋曰栌梨梬栗注。梬。梬枣也。上林赋曰梬枣杨梅注。梬枣似柿。按训蒙字会。梬果名。即今羊矢枣也。本草蒙筌曰。羊矢枣实小而圆。杨升庵集曰。梬枣俗作软枣。一名丁香杮。即所谓梬也。

述异记云越多橘柚园。岁多橘税。吴阚尚曰请除臣橘籍是也。我国济州及南边海邑产橘柚处。税有征敛。人以为苦。多斫去之。即橘税也。

魏志曰。东夷韩国。出大栗如梨。所谓韩国。盖指三韩也。余见中朝所产栗。则小于我国矣。

我国所谓柏。乃中朝之海松。非真柏也。按稗史言新罗使者每来。多鬻松子。名玉角香。又名龙牙子。以此赂公卿家云。盖即今俗所称柏子也。

医家谓枣为百益红。谓梨为百损黄。盖以枣百益一损。梨一益百损也。金知事尚容言素有痰病。为安边府使。日食梨四十。其疾顿愈云。然则梨亦有一益矣。

俗言生梨蒸食。则变成恶梨。似为无理。而余少时家有善梨数株未熟。有客摘而蒸吃之。厥后其梨每成熟。辄腐黑不可食。怪矣。

俗医言红柿能止泄泻。人不信之。有南斯文某平生患肾泄症。服之良验云。按本草蒙筌曰。柿涩肠。禁热痢。此言信矣。又医方曰红柿不与酒同食。又曰柿梨不与蟹同食。以物性相反故也。

古人谓石榴出于安石国。故名曰石榴。然余闻榴性喜石。故今南方人以石裹根而种之。又山居四要。种石榴法。置杂石于枝间云。石榴之称。其或以是欤。或言我国之石榴。乃古所谓海榴也。李白诗新罗多海红。幷海石榴云。

凡果有别种。今南方有甘榴。其甘如蜜。白樱桃大而味美。皆珍果也。按陆龟蒙诗云白樱桃下紫纶巾是已。述异记曰。番禺有酸柿甜梅。亦异种也。

本草曰。槟榔生岭南方。食之以当果实。南方地温。不食此。无以御瘴疠。东坡诗红潮登颊醉槟榔。鹤林玉露云槟榔食之。醺然颊赤是也。

墨客挥犀曰。太原人喜食枣。无老少常食。故齿皆黄。嵇叔夜论。齿居晋而黄。此也。赵完璧言安南国人。常服槟榔。故齿皆赤而坚固云。按百家名书曰。食生槟榔者。辟岚下气。驻颜固齿。信矣。

我国居昌之柿。报恩之枣。密阳之栗。忠州之西瓜。淮阳之海松子。安边之梨。最有名。犹史记所谓安邑之枣北地栗也。

说郛云南方有海枣树。直耸三四十丈。五年一实。实甚大如杯碗。味极甘美。晋时林邑献百枚。观此则李少君所谓枣大如瓜者不诬。

小说曰。契丹破回纥。得西瓜种。以牛粪覆而种之。其实大如瓠。色如青玉。宛委馀编云中国初无西瓜。自金入中国。始有之。又本草曰。甜瓜沈水及两蒂者幷杀人。甜瓜即俗所谓真瓜也。又曰胡瓜老则色黄。谓之黄瓜。即今常食瓜子也。盖古所称瓜者。多指甜瓜而言。

中朝交广。种茄三四年。乃成大树。每熟则梯树采之。五年后树老子稀。乃伐去之。别栽新嫩者。今俗云系项茄树者。非虚语也。

南蛮柿者。草柿也。春生秋实。其味似柿。本出南蛮。近有一使臣得种于中朝以来。亦异果也。

史记蒟酱。按本草曰。蔓生。实如桑椹。蜜藏食之。夔州岭南皆有云。然则蒟酱不独出于西域矣。今我国甲山地。有俗名头乙粥。如覆盆子。渍蜜食之。疑此类也。

林檎以来禽。故字从禽。梨以利膈。故字从利。柑以味甘。故字从甘。枣有棘刺。故字从棘。石榴种之则成柳。故字从柳。故人制字。盖有意焉。

果木无不可接者。至于瓠瓜。皆可接而成。此造化之理也。但接木所成虽美。其子种之则乃生本果云。理亦然矣。

医方载断谷不饥药。曰黄精,天门冬,薯蓣,旋葍根,何首乌,百合。松白皮,橡实,莲子,芋,胡麻,白脂麻,蔓菁,荏子。并蒸煮食之。术,白茯苓,葛根,松叶,柏叶,松脂,栗,海松子。大枣,菱芡,榛子,黑豆,蜡皆可食。又有燕津服气法。大抵凡言不饥药。必辟谷然后乃见效云。白脂麻俗所谓真荏。荏子俗所谓水荏也。

按杂记曰。仙药有昌山玉蕊,夜山火玉,西瑶琼酒,碧海琅菜,空洞灵瓜,扶桑丹椹,锺山白胶,阆风石脑,大微紫麻,太极井泉。夜津日草,青津碧荻,圆丘紫奈,白水灵蛤,八天赤薤,三十六芝,斑龙黑胎,醴水鼎鱼,水枣交梨,崩岳电柳,炎山夜日,赤河绛璧,西乡扶老,玄圃琼腴,蒙山凤肺,灵丘鸾血,九丹金液,玄霜绛雪,佪水玉精,白琅霜,紫浆,月醴虹丹,北帝玄珠,五精金灵,黄金牙,石伏龙。李云未知水枣与真诰所云火枣同否。

医方言人参出上党者为上。百济新罗者为中。高句丽者为下。今我国诸山。无处不产。而中朝人酬以重价。故赴京者用以为货。每值秋中。西北胡人。阑入我境。采者成群。而莫能禁制。闻参有特大者。如数岁小儿。人或采之则死。故畏不敢采云。

有村民患风疾。不能出户。癸巳年间。因兵荒。收得兔丝子数斛。作饭常服之。旧疾顿愈。气力壮健。胜于未病之前。又一人少服兔丝子。饮食倍常。气血充盛。而忽得背疸。饮金银花汁。两日至数斤。肿即消尽。盖兔丝子能补气故也。

五加皮一名金盐。又名文章草。上应五车星精而生。故叶五出。古人曰。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又曰文章作酒。金不言贵。盖上品灵药也。但作酒则峻补。为汤茶服之。亦良效。

朱砂性冷无毒。而入火则热而有毒。故药用生者。附子性热有毒。而火制则不能为毒。故药用熟者。又甘草遇火则热。油麻入火则冷。甘蔗煎为砂糖则热。水成汤则冷。物性随火而变者多矣。

海上船窗。以薏苡末糊纸。则虽遇风涛。能耐久。今战船皆用此法。其胜瘴去湿可知。但考医方。薏苡属草类。久食太下损气云。盖非补益之药也。

桑寄生。乃稀贵之物。非数百年老桑不产。故白翎岛。采以上供。为御药之用。而近年有镇将尽伐老桑。作棺板。以应权贵之求。寄生遂绝种。盖棺材以桑木为善者。去湿故也。黄蘖亦好云。

医方所谓川芎,川归,秦椒,巴豆,川练子,川牛膝,越栀,淮曲,抚芎,辰砂之类。皆以土地而言。又曰广术为佳。今人以我国广州当之。黄米云者。乃指秫米。而今人因谓黄州米为善。可笑。

补骨脂。一名胡韭子。按本草。生广南及波斯国。语讹为破故纸。昔东医不识。认作故休纸。入药用至今。笑之。按舆地胜览。我国歙谷等地。亦产此物。无乃异而同者耶。

本草曰。周礼以嘉草除蛊毒。嘉草即蘘荷也。观此则蛊毒之害亦久矣。有医吴忭者尝言在海西。有人买吃虾醢。患腹痛甚暴。知其中毒。即多与烧酒饮之。乃吐所食醢物。已蠢动作鱼形。其病遂愈云。

淮南子曰。服天雄。令人武勇。本草曰。食鹖鸡肉。令人勇健。闻倭奴临战。饮酒以壮胆。许仪后谓日本之兵。令酒为胆此也。

卢斯文庆麟服铁液逾年。精神顿耗乃死。兪参判大祯服松脂累年。砺城尉宋寅,李参议海寿常服何首乌。宋同知英耇服松叶。皆疸发而殂。服药者宜知戒哉。

医书曰。人尿止渴嗽。润心肺。疗瘀血。降火极速。又曰须童男者良。昔有一老妇有恶病。服人尿四十年。貌变少。无他病云。其饮自己尿者。名轮回酒。丹溪以为有夺胎换骨之功。郑同知协少时患心热。吃轮回酒。大有效。郭正郞止善学服数年。不效而遽殒。按医学入门曰。脾胃虚及血气弱者。必补药中量入以降火云。恐不可一槪言也。

俗言患浮肿人。服年久法油。最有效。然人或服之而洞泄以死。延寿书曰。病人不宜陈油饮食。况可多服乎。

古人所谓雨前茶。盖以三月中谷雨前茶。初生嫩叶为佳。或言正月中雨水前也。李齐贤诗香清曾摘火前春。按火前者。采造于寒食禁火前也。新罗兴德王时。使臣自唐还。得茶子来。命植智异山。今南方诸郡产茶。乃其时所种云。

说郛云以木瓜灰和麦糠饭投水中。鱼食之则死。秦椒为末和稻饭。雀食之则死。今人以椒木皮和水上流。则鱼皆死而浮出。蓝漆和饭。蝇食之则死。桂皮着树则树即枯死云。

淡婆姑草名。亦号南灵草。近岁始出倭国。采叶暴干。以火爇之。病人用竹筒吸其烟。旋即喷之。其烟从鼻孔出。最能袪痰湿下气。且能醒酒。今人多种之。用其法甚效。然有毒不可轻试也。或传南蛮国。有女人淡婆姑者。患痰疾积年。服此草得瘳故名。

谢自然曰。服药便可绝粒。大都,柏叶,茯苓,枸杞,胡麻。俱能久视以此观之。今人服药。不能绝粒而便谓无功。或暂时服药而望其速效。岂不谬矣。

七发曰芍药之酱。子虚赋曰。芍药之和。具而后御之。按芍药根。主和五藏辟毒气。故合于兰桂五味。韦昭曰。制食之毒者。莫良于芍药。故独得药之名耳。

古诗曰。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按史记云茯苓在兔丝之下。而今兔丝多生林莽及豆田中。与古所称者异矣。韵书曰。在木为女萝。在草为兔丝。盖一物而二名也。世谓兔丝无根而生。然初生时其根甚细。而粘着豆茎则根落而作蔓云。老农之言如此。

腽肭脐。本草云新罗海狗外肾也。今出江原道平海郡。而采得甚难。我国人初不知所用。及壬辰后天将出来。多有求之者。至今辽东将官移咨请索者相望。胎弊甚矣。

猪尾膏者。能起死回生。治痘陷之圣药也。旧俗于小儿痘症。禁忌用药。坐而待死。先王朝御医许浚始用此药。救活甚众。自是闾巷之人。得免夭札者多矣。

洞冥记。汉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舂碎以和九转之丹服之。弥年不饥。以之拂发。白者皆黑。时公卿语曰不用作方伯。惟愿马肝石。所谓文成食马肝云者。疑指此也。

陆放翁笔记曰。熊胆奇药。家有小儿。不可无此。用草茎点入水。转急者良。勇气所聚为胆故也。今俗杂病。皆用熊胆。盖以是也。

俗方。咽喉肿痛闭塞。瓠花上飞蛾烧为末。吹入喉中。或云其蛾有龙脑臭者乃效。盖能散气故也。

朝野佥载。虎中药箭。食青泥而解。野猪中药箭。逐荠苨而食。雉被鹰伤。衔地黄叶贴之。鼠中毒如醉。取泥汁饮之。须臾平复。北梦琐言。鼠子为蛇所伤。母鼠衔叶嚼而傅之皆活。又有人言尝雉及秀鱼被伤。皆以松脂传其疮处。尤可怪也。夫以鸟兽虫物。犹知解毒。况最灵之人而不知药性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