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柯文 (四部丛刊本)/二编卷上

二编目录 茗柯文 二编卷上
清 张惠言 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刊本
二编卷下

茗柯文二编卷上

  杨随安渔樵问对图赋并序

杨子图其貌为一渔一樵取邵康节氏之文题之曰渔

樵问对于时岁在己酉以书命余于京师曰其为我赋

之余时甫涉易学自以未知道不敢以为其后余南还

罹母氏之戚则又不暇以为今年之春乃得就杨子而

观所谓渔樵问对图者纵言及于易余谓杨子曰康节

氏之为此言也岂不越哉曰火无体薪无用火以用为

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天本用

地本体然故静体而动用也余以为不然干恒易坤恒

𥳑体也干静也专动也直坤静也翕动也辟皆用也彼


康节者其道家言乎先阴而后阳舍奇而用耦先天横


图地居东天居西以阴为体也二而四四而八而十六

而三十二而六十四阴之数也易则不然始于一变而


七九二八六丽于一七九者也故易乾道也阳道也画


数三两之而六阴从阳也易也者体阳而用阳先天者


体阴而用阳易者体阴阳而用动静先天者体静而用

动然则康节为老氏之徒无惑也吾子覃思卦爻规榘


天地时有所得往往合于郑荀易学废久矣庶几吾子


是赖今乃取康节之说以自表母乃逐其末而未究其

本苟随俗学之轨辙而未折衷于大道也杨子曰子之

言则诚晰矣虽然夫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故曰

广矣大矣不可为典要今夫步日月者右行及以左行

推之而不忒者进退之数也昔者孟子言性善荀卿

之言性之善恶虽异而其教人为尧舜仁义则一也吾

恶知夫言阴之耦者非所以言阳之奇乎吾恶知夫言

体之非用言用之非体乎且吾闻之求道于易犹挹水

于渊取明于太阳也各得其所资焉今吾伏乡里诵先

王之书上以事父母下焉友朋是娱动则不足而静或

有馀性又善病庶几遗物之役役者以寕吾躯故凡体

其静而待动者真吾之徒也又何怪于斯图也哉余曰


唯唯乃为之赋曰


鱼以膏自烹兮薪以明自烧大哉水火之为贞兮化万


形而不胶繄动静之无方兮固体用之合德火假薪而


后然兮水寄鱼而后食夫唯火之为用兮用其无用也


传既尽而不灭兮吾不知其所从也水之为体兮体其


无体也逝日夜而不舍兮吾不知其所底也用者人兮


体者身兮身者主而人者宾兮无滑而魂无塞而门而


以卑其施而蕴其文以全吾之真兮


  周易虞氏义序

虞翻周易注释文云十卷隋书经籍志云九卷翻字仲


翔会稽馀姚人少好学有豪气又善矛太守王朗命为


功曹朗为孙策所败翻追随营护到东部侯官朗遣翻

还策复以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多所匡谏策尝纳之


策攻黄祖翻从说华歆下豫章还至吴策曰孤有征讨

事未得还府卿复以功曹为吾萧何守会稽其见委重


如此出为富春长汉征为侍御史不赴曹操为司空辟

之翻曰盗跖欲以馀财污良家耶策薨孙权以为骑都


尉数犯颜谏争权不能说又性疏直数有酒失权因醉

手剑欲击之大司农刘基固争得免其后权与张昭论

神仙事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也

权遂怒左右多毁翻乃徙翻交州十馀年卒于交州翻


博学洽闻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为周


易论语国语老子参同契注解周易日月变例周易集


林律历太元明杨释宋其书皆亡目录在三国志传及


隋唐书志自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


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唯京氏为异而孟


喜传易家阴阳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八卦

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变通消息诸儒皆祖述之莫

能具当汉之季年扶风马融作易传授郑康成康成作

易注而荆州牧刘表会稽太守王朗颍川荀爽南阳宋


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唯翻传孟氏学既作易注奏


上之献帝曰臣闻六经之始莫大阴阳是以伏羲仰天


县象而建八卦观变动六爻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类


万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

平舆令成缵述其业至臣祖父凤最有旧书世传其业


至臣五世前人通讲多玩章句虽有秘说于经疏阔臣

生遇世乱长于军旋习经于枹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

上蒙先师之说依经立注所览诸家解不离流俗义有


不当实辄悉改定以就其正又奏曰经之大者莫过于

易自汉初以来海内英才其读易者解之率少至孝灵


之际颍川荀谞号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至所说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颠倒反逆了不可知孔子叹易曰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以美大衍四象之作


而上为章首尤可怪笑又南郡太守马融名有俊才其


所解释复不及谞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岂不


其然若乃北海郑元南阳宋忠虽各立注忠小差元而


皆未得其门难以示世荀谞者荀爽也是时少府孔融


善其书与翻书曰自商瞿以来舛错多矣去圣弥远众


说骋辞曩闻延陵之理乐今观吾子之治易知东南之

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又观象云物察应寒温原其


祸福与神合契可谓探索旁通者已翻之言易以阴阳


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


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始若琐碎及其沈深解剥离根


散叶鬯茂条理遂于大道后儒䍐能通之自魏王弼以

虚空之言解易唐立于学官而汉世诸儒之说微独资


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颇采古易家言而翻注为多其


后古书尽亡而宋道士陈抟以意造为龙图其徒刘牧


以为易之河图洛书也河南邵雍又为先天后天之图


宋之说易者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破而易阴阳

之大义盖尽晦矣我


皇清之有天下百年元和征士惠栋始考古义孟京荀


郑虞氏作易汉学又自为解释曰周易述然掇拾于亡


废之后左右采获十无二三其所自述大抵祖祢虞氏


而未能尽通则旁征他说以合之盖从唐五代宋元明


朽坏散乱千有馀年区区修补收拾欲一旦而其道复


明斯固难也翻之学既世又具见马郑荀宋氏书考其


是否故其义为精又古书亡而汉魏师说略可见者十


馀家然唯荀郑虞氏三家略有梗槪可指说而虞又较


备然则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杨叔丁将军之所传者

舍虞氏之注何所自焉故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


滞信其亡阙为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恉为消息二卷

庶欲探啧索隐以存一家之学其所未寤俟有道正焉

  虞氏易礼序

韩宣子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记曰夫礼


必本于太一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其降曰命故知

易者礼象也易家言礼者唯郑氏惜其残阙不尽存又

其取象用爻辰爻辰者远而少变未足以究天地消息

至其原文本质使周家一代之制损益具备后有王者

监仪在时不可得而废也虞氏于礼盖巳略矣然以其


所及揆诸郑氏源流本末盖有同焉何者其异者所用


之象也而所以为象者不殊故以虞氏之注推礼以补

郑氏之阙其有不当则阙如一以消息为本


  虞氏易事序


孟氏说易本于气而以人事明之然虞氏之论象备矣


皆气也人事虽具说然略不贯穿匪独虞尔郑荀多说


人事者爻象亦往往错杂后学不得其通乃始苦其支


窒而不能骋于是悉举而废之而相辩以浮辞日以益


众夫理者无迹而象者有依舍象而言理虽姫孔靡所

据以辩言正辞而况多岐之说哉设使汉之师儒比事

合象推爻附卦明示后之学者有所依逐至于今曲学

之响千喙一沸或不至此虽然夫易广矣大矣象无所

不具而事著于一端则吾未见汉儒之言之略也述易

事云尔

  周易郑荀义序

汉儒说易大指可见者三家郑氏荀氏虞氏郑荀费氏

易也虞孟氏易也郑氏言礼荀氏言升降虞氏言消息

昔者虙牺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郑

氏赞易实述之至其说经则以卦爻无变动谓之彖辞

夫七八者彖九六者变经称用九用六而辞皆七八名


与实不相应非虙牺氏之旨也爻象之区既隘则乃求


之于天乾坤六爻上系二十八宿依气而应谓之爻辰


若此则三百八十四爻其象十二而止殆犹溓焉此又


未得消息之用也然其列贵贱之位辩大小之序正不


易之论经纶创制吉凶损益与诗书礼乐相表里则诸

儒未有及之者也荀氏之说消息以干升坤降万物始


乎泰终乎否夫阴阳之在天地出入上下故理有易有


简位有进有退道有经有权归于正而已而荀氏言阳


常升而不降阴常降而不升则姤遁否之义大于既济

也然其推乾坤之本合于一元云行雨施阴阳和均而


天地成位则章章乎可谓得易之大义者也虞氏考日


月之行以正乾元原七九之气以定六位运始终之纪


以叙六十四卦要变化之居以明吉凶悔吝六爻发挥


旁通乾元用九则天下治以则四德盖与荀同原而闳


大远矣王弼之说多本郑氏而弃其精微后之学者习


闻之则以为费氏之义如此而已其盈虚消长之次周


流变动之用不详于系辞彖象者槪以为不经若观郑


荀所传卦气十二辰八方之风六位世应爻互卦变莫


不彰著刘向有言易家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

同岂不信哉治易者如传春秋一条之义各以其例时

若可比䆒则迥殊李鼎祚朱震合诸家而为说是知日

之圆而不知其不可以为规也余既述虞氏之注为消

息以发其义故为郑荀各通其要以俟治古文者正焉

  易义别录序

叙曰孔子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水之为川

也源有大小流有长短而皆可以至于海则断港绝潢

莫得而儗焉者其涂通也吴秦人之生也同声及其长

而不相通然累译而皆得相喻者其意同也圣人之道

著之于经传之其人师弟子相与守之然夫子没而微

言绝二百馀年之闲以至汉兴诗分为四春秋分为五

此皆七十子所亲受世世传业口授而笔记犹尚如此

源远末分非秦火之祸也况乎去圣久远经𥳑废绝承

学之士各自为宗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可胜道耶然揆

其本原罔不依经附传承师论法虽汎滥殊等其归不

同者鲜矣故规矩之所出非一木之材也皆成器焉器

不足以尽规矩则有之矣求之于规矩之外而得之者

未之有也易之传自商瞿子以至田生惟一家焦氏后

出及费氏为古文而汉之易有三自是之后田氏之易

杨施孟梁邱高氏而五唯孟氏久行焦氏之易为京氏

费氏兴而孟京微焉夫以传述之统田生丁将军之授

受则孟氏为易宗无疑而其行不及费氏者以传受者

少而费氏之经与古文同马融郑康成为之传注故也

王弼注行而古师说废孔颖达正义行而古易书亡其

见于释文叙录者自晋以前三十有二家李鼎祚集解

所引二十有三焉皆微文碎义多不贯串盖易学埽地

尽矣可不惜哉夫不尽见其辞而欲论其是非犹以偏

言决狱也不尽通各家而欲处其优劣犹援白而嘲黑

也余于易取虞氏既已推明其义以郑荀二家注文略

备故条而次之自馀诸家虽条理不具然先士之所述

大义要旨往往而有不可得而略也乃辑释文集解及

他书所见各为别录义有可通附著于篇因以得其源

流同异若夫是非优劣亦可考焉凡孟氏四家孟氏姚

信翟元蜀才京氏三家京氏陆绩千宝费氏七家马融

宋衷刘表王肃董遇主廙刘𤩽子夏传非汉师说别为

一家

孟氏

 孟喜正义作僖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从田王孙受易举孝

廉为郞曲台长病免为丞相掾汉书艺文志易章句

孟氏二篇隋志云八卷残缺梁十卷释文叙录云十

 卷无上经又引七录云下经无旅节无上系今集为

 一卷汉兴言易者自田何田何之传王同周王孙丁

 宽服生各著易传杨何受王同蔡公受周王孙亦各

 为传田王孙受丁宽授施雠孟喜梁邱贺施孟梁邱

 各为章句施氏之后有彭宣戴崇作易传景鸾作易

 说孟氏之后有洼丹作易通论袁京作难记梁邱之

 后有五鹿充宗作略说田何所传著书尽是矣永嘉

 之乱诸家尽亡而孟氏阙佚之书幸存当汉之季年

 马融郑众康成荀爽好费氏学由是费氏大兴而田

 氏说微独会稽虞翻作注传孟氏史称孟喜好自称

 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异书自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


 膝独传喜梁邱贺以为妄言喜竟以改师说不得为


 博士今观虞氏所说阴阳消息之序神明参两之数


 九六变化之用精变神眇将非田生之传果有得其


 秘奥者哉然遗文所存皆零文碎字其大义绝不可


 得见藉非虞氏则商瞿所受夫子之微言其遂歇灭


 矣夫学者求田何之传则唯孟氏此文求孟氏之义


 则唯虞氏注说其大较也然虞氏虽传孟学亦斟酌

 其意不必尽同盖古人之学传业世精非苟为称述


 而已故据其同异或发其旨庶治古文者有考焉孟

 氏卦候消息惠征士为易汉学既发明之故不具著


 儒者皆言郑康成始以彖象附经汉志易经十二篇


 施孟梁邱三家则章句宜以十二篇为次今推其文


 经亡者率无象象盖后人写者依郑氏附著之邪抑


 其本固然也


 姚氏


 释文叙录云姚信字德祐吴兴人吴太常卿注易十


 卷又引七录云十二卷字元直隋书志亦十卷吴兴


 志有姚德祐文集辑易注为一卷明人为之甚疏略


 今补而正之余治易始虞氏以其说见于集解者视

 他家为多犹可参校而得其义又商瞿之传至汉末

 而绝唯虞为孟氏学七十子之大义傥有存者故乐

 得而考之既巳玩其遗文略得其义例则益知易道

 消息虽马郑大儒未能见之者以费氏徒出经文非

 有师古说夫子之微言有所閟而不发故也则又窃

 怪孟氏之传在吴虞氏五世传业不绝而汉魏之闲

 未有为其学者及仲翔之注既上为世所推亦未闻

 有闻风而起者又以知时俗所尚在彼不在此卒使

 虚空之儒得逞其说经学歇绝良可悲也其后观蜀

 才注卦变之法与虞氏同而未得其本翟子元者时

 有所合而未详然皆孟氏之支系也最晚乃读姚氏

 注其言乾坤致用卦变旁通九六上下则与虞氏之

 注若应规矩元直岂仲翔之徒欤抑孟氏之传在吴

 元直亦得有旧闻欤惜其所传者止此无以证之自

 商瞿受易三百年而至田何田何之传四百年而仅

 得虞翻虞翻之后三百年而亡其略可见者姚信而

 已耳翟子元蜀才而已耳故吾于三家之书虽阙文

 残字不可比义犹宝贵爱惜䌷绎而不敢忽者也

 翟氏

 陆德明云荀爽九家集解有翟子元子元不详何人

 为易义释文虽时引翟文而叙录不列子元易义则

 知德明未见其书特就九家集解引之李鼎祚集解

 有翟元翟元盖即子元李书讳元为元郑元字亦如

 此其所集亦自九家可知二书之外未见有引子元

 易者德明称九家集解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元宋

 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元若以当九家者然李鼎祚

 既引九家又别自引翟元则九家非此九人元朗亦

 云其注又有张氏朱氏则不以九人为九家亦可知

 也或又谓九家者淮南之九师荀爽为之集解今以

 李氏所引九家之文往往指释荀注则九家解荀非

 荀解九家又明要之九家所以述荀而旁引他家以


 证成之观子元诸文皆与荀义相近则其采自九家


 又益信然子元之易盖孟氏非费氏何以言之荀氏


 有卦变无爻变今子元于泰则云五虚无君二上包


 五于姤则云九五遇中处正此皆虞氏之义与荀氏


 殊故知子元为孟氏易也依九家序所次子元之生


 必在虞后其与元直蜀才未知后先若其书固已升


 孟氏之堂而未入其室可以差肩于姚俯接于范矣

 汉魏易家如此者不多得而亡之最早可知辅嗣注


 行马郑荀义犹不甚相远世儒尚或传之最深怪而

 屏弃之者孟氏诸家之说也

 蜀才氏

 蜀才者七录云不详何人七志云是王弼后人谢炅

 夏侯该云是谯周颜之推陆德明以为范长生也长

 生涪陵丹舆人一名延久又名九重又名支字元夀

 隐居青城山李雄即成都王位长生乘素舆诣雄即

 日拜为丞相尊之曰范贤故又名贤释文叙录隋唐

 志皆云蜀才易注十卷蜀才之易大约用郑虞之义

 为多卦变全取虞氏其不同者剥为师叏为同人此

 蔡景君剥上九为谦之义推其意盖以剥为师师为

 比为干之消息叏为同人同人为大有为坤之消息

 于虞氏旁通之义则未槪闻然剥叏下降师同人上

 升穷上反下其序犹有合者非李挺之之复姤五变

 而生剥者所可口实也

 京氏

 汉易家两京房太中大夫京房者淄川杨何弟子梁

 邱贺所从受易者也无书元帝时京房字君明东郡

 顿邱人本姓李吹律自定为京氏受易梁人焦延夀

 今所谓京氏易者也释文叙录京房章句十二卷又

 引七录云十卷录一卷目隋书志云十卷京氏占候

 书隋志十种凡七十三卷唐志五种二十三卷其见

 于史传有遗文者曰易传曰积算曰飞候曰易占曰

 易妖曰易数曰风雨占候其存者积算易传三卷杂

 占条例一卷延夀自言尝从孟喜问易房以延夀易

 即孟氏学孟氏之徒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及刘向

 典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皆祖田何大谊略同唯

 京氏为异傥焦延夀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与

 相同然七略犹著之曰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

 京房六十六篇自君明长于灾异易家世应飞伏六

 位六甲五星四气六亲九族福德刑杀皆出京氏然

 尝推求汉唐以来引京氏言灾异者皆举其易传而

 未尝及章句至陆德明李鼎祚往往引京氏之文率

 与易传大异盖出于章句将非京氏自以易说灾异

 而未始以灾异说易后世之言京氏者失其本耶余

 尝善陆绩治易京氏而其言纯粹与干宝绝不相类

 如其言虽谓之出孟氏也可使京氏章句而在其不

 当在陆下章章明矣六日七分卦候消息风雨寒温

 此孟氏所传以一行所议京氏法四时卦用事上减

 九卿卦之七十三分则亦其不与孟氏相应之大者

 惜乎章句之文百不存一京氏之大义亡矣惠定宇

 易汉学发明京氏积算为详余以为非京氏之所以

 为易故不录占候书而辑章句为一卷其义例则不

 可得而说云

 陆氏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为孙权奏曹掾出为郁林太

 守加偏将军释文叙录陆绩周易述十三卷又引七

 志云录一卷隋经籍志云注十五卷又与虞翻同撰

 日月变例六卷亡明姚士粦采释文集解合以京氏

 易传之注为陆氏易解一卷今四库本是也易传注

 世有其书又不宜入易注其所采阙谬甚多今正而

 补之因论其义例为一卷公纪注京氏易传则其易

 京氏也余尝以为京氏既为易章句又为易传飞候

 之书以谓易含万象不可执一隅然则积算之法殆

 不用之章句以易传飞候求易者为京氏者之末失

 也今观公纪所述凡纳甲六亲九族四气刑德生克

 未尝一言及之至言六爻发挥旁通卦爻之变有与

 孟氏相出入者京氏自言其易即孟氏学公纪傥得

 之耶京氏章句既亡存于唐人所引者仅文字之末

 不足以见义由公纪之说京氏之大指庶几见之公

 纪以少年与仲翔为友观其书亦几欲与荀虞颉颃

 矣

 干氏

 明姚士粦辑干常侍易解三卷但取李氏集解之文

 而又时有疏谬丁教授杰补正之颇详具今依而录

 之因论其例为二卷干宝字令升新蔡人晋元帝时

 为著作郞领国史出为山阴令始安太守王导以为

 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其注易十卷见释文叙录

 隋志又有爻义一卷又云梁有周易宗涂四卷亡册

 府元龟又云有周易元品二卷史称宝好阴阳术数

 留心京房夏侯胜之传故其注易尽用京氏占候之

 法以为象而援文武周公遭遇之期运一一比附之

 易道猥杂自此始矣盖尝论之易者象也象也者象

 也易以阴阳往来九六升降上下而象著焉阴阳以

 天地日月进退次舍而象生焉故曰消息郑氏之言

 爻神用事荀氏之言干升坤降虞氏之言发挥旁通

 莫不参互卦爻而依说卦以为象其用虽殊其取于

 消息一也令升则不然其所以为象者非卦也爻也

 其所取于爻者非爻也干支也由干支而有五行四

 气六亲九族福德刑杀此皆无与于卦者也故干之

 为甲也震之为庚也离之为己也此见于经者也于

 支为卦象也以甲壬名干以乙癸名坤见辰戌名艮

 见己亥名兑则卦为干支象也以甲子为水而乾象

 渊以庚辰穷水而震象奸邪颠倒乖舛说卦之义尽

 谬矣京氏之义其本在卦气消息其用在爻变考之

 其传及章句遗文可知令升曾不之察而独取其所

 以占候者以为象然则令升之为京氏易者非京氏

 也昔韩宣子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故

 易者文王考河洛应图书革制改物垂万世宪章周

 公监之以制作者也郑氏知之故推象应事周官典

 则一一形著于易故曰制而用之谓之法举而措之

 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若乃应期受命革而用师商周

 之所以兴废固亦见焉今令升之注仅存者三十卦

 而又不完然其言文武革纣周公摄成王者十有八

 焉至于礼乐政典乱治之要盖未尝及则是以易为

 周家纪事之书文武所以自旌其伐也且文王作卦

 辞而蒙托成王遭周公未济托禄父不终微子为客

 则是易为谶数之言妖灾之纪也故京氏以易阴阳

 推后世灾变令升以易辞推周家应期故曰令升之

 为京氏者非京氏也魏晋之代易学中微令升知虚

 空之坏道而未得其门欲以薉琐附会之说胜之遂

 使后之学者指汉师为术数而不敢道则易之坠令

 升实与有责焉耳虽然其论法象始于天地疾虚诞

 之言若邪说岂非卓然不囘忧后世之远者乎

 马氏

 费氏古文易徒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无章

 句七录有费氏章句四卷盖伪托不足信传之者前

 汉王璜后汉陈元郑众皆无著书有书自马融始七

 录云马融传九卷隋经籍志梁有汉南郡太守马融

 注一卷亡一疑九字之误而释文叙录及唐艺文志

 皆有马融传十卷孔颖达陆德明李鼎祚引马融说

 似俱亲见其书不知隋志何以云亡也马融为易传

 授郑康成康成为易注于是费氏遂兴然陆德明以

 为永嘉之乱郑注行世而费氏之易人无传者岂以

 伪托之章句为费氏耶荀爽亦注费氏易者其义又

 特异或者费氏本无训说诸儒斟酌各家以通之马

 郑荀各自名家非费氏本学也郑易之于马犹诗之

 于毛然注诗称笺而易则否则本之于马者盖少矣

 今马传既亡所见者仅训诂碎义就其一隅而反之

 大抵以乾坤十二爻论消息以人道政治议卦爻此

 郑所本于马也马于象疏郑合之以爻辰马于人事

 杂郑约之以周礼此郑所以精于马也故录马氏之

 传著郑氏所以同异为费氏学者可以考焉

 宋氏刘氏

 三国志注刘表为荆州牧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

 毋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谓之后定释文叙录及隋

 经籍志皆有刘表易章句五卷释文又引中经簿录

 云注易十卷七录云九卷录一卷疑即所谓后定者

 也而宋忠复自有著书释文叙录云宋忠易注九卷

 字仲子南阳章陵人后汉荆州五等从事又引七录

 七志云十卷隋志则云梁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

 周易十卷亡忠与衷五业与五等形声之殊盖释文

 成于隋其时宋注犹在陆元朗得见之隋志据唐时

 见存则知此书亡于唐初矣然李鼎祚史征皆详引

 之则似未尝亡者疑不能明也虞仲翔表云北海郑

 元南阳宋忠虽各立注忠小差元而皆未得其门今

 以残文推之仲子言干升坤降卦气动静大抵出入

 荀氏虞君以为差胜康成者或以此景升章句尤阙

 略难考案其义于郑为近大要两家皆费氏易也然

 费氏易无变动而仲子注革五云九者变爻则其异

 于郑荀者不可得而闻云

 王子雍氏

 王肃字子雍东海郡人魏司徒兰陵成侯王朗之子

 文帝时为散骑黄门侍郞稍迁废帝嘉平中为中领

 军加散骑常侍卒赠卫将军谥景侯释文叙录王肃

 易注十卷又云作易音而无卷数隋经籍志有易注

 而无易音或音与注合为十卷也肃著书务排郑氏

 其托于贾马以抑郑而已故于易义马郑不同者则

 从马马与郑同则并背马故郑言周礼则肃申马禴

 为殷春祭是也郑言卦气本于马则肃附说卦而弃

 马西南阴方东北阳方用马注而改其春秋之文是

 也马郑取象必用说卦是以有互有爻辰则肃并弃

 说卦剥之以坤象床以艮象人是也然其训诂大义

 则出于马郑者十七盖易注本其父朗所为肃更撰

 定疑其出于马郑者朗之学也其掊击马郑者肃之

 学也自马郑注行而费氏易兴诸家皆废荀宋虽费

 氏而宗之者不及马郑以马郑主于人事而不及易

 家变动之说也王朗父子窃取马郑而弃其言礼言

 卦气爻辰之精切者王弼祖述王肃而并去其比附

 爻象者于是虚空不根而道士之图书作矣呜呼魏

 晋以庄老乱天下而易先受其祸圣道不乱邪说不

 兴时数会之于肃奚咎哉

 董氏

 董遇字季宣宏农华阴人建安初举孝廉稍迁黄门

 侍郞魏黄初中岀为郡守明帝时入为侍中大司农

 卒释文叙录董遇章句十二卷又引七志七录并云

 十卷隋书经籍志则云梁有魏大司农董遇章句十

 卷亡考集解不引董遇则遇书亡于唐初盖可知遇

 著书在王肃前故无与肃合者其于郑荀则多同义

 虽不可考要之为费氏易也

 王世将氏刘子珪氏

 王廙字世将琅邪临沂人晋愍帝时封武陵县侯元

 帝时为左卫将军谥曰康侯释文叙录易王廙注十

 二卷又引七志七录云十卷隋志唯有三卷残阙刘

 𤩽字子珪沛国相人宋大明四年举秀才除奉朝请


 不就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尝为主簿行

 参军公事免遂不复仕齐太祖践祚欲用为中书郞


 不受后以母老阙养拜彭城郡丞又除会稽郡丞数


 除官皆不拜卒谥曰贞𥳑先生释文叙录引七录云

 刘𡔎作系辞义疏隋志有刘𤩽系辞义疏二卷又周


 易乾坤义一卷又云梁有周易四德例一卷亡文选

 注所引或云易注即其义疏之文非别有注也而册


 府元龟有刘𤩽义九卷董真卿周易会通引刘𤩽同


 人之注皆不足信东晋以后言易者大率以王弼为

 本而附之以元言其用郑宋诸家小有去取而已非


 能通其说如王廙者是也齐代郑义甚行史称子珪


 承马郑之后一时学徒以为师范其于易或宜宗郑


 黜王残阙之馀无闻焉耳

 子夏传


 释文叙录子夏易传三卷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


 簿录云丁宽所作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

 虞不详何许人隋书经籍志周易传二卷魏文侯师

 卜子夏传残阙梁六卷案汉书艺文志易有韩氏二

 篇丁氏八篇而无馯臂子弓则张璠之言不足信丁

 宽受易田何上及馯臂子弓受之商瞿非自子夏则

 荀勖言丁宽亦非刘向父子博学近古以为韩婴当

 必有据儒林传称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

 传不闻其所受意者出于子夏与商瞿之传异耶今

 所传子夏传十一卷崇文总目云十卷以释文集解

 诸书所引校之都不相合晁以道云是唐张弧所作

 惠征士栋以为唐时子夏残书尚存无容伪为为之

 必宋人也然予谓即唐时二卷者亦非真韩氏书其


 文浅近卑弱不类汉人殆永嘉以后群书既亡好事

 者聚敛众说而为之也朱子发云孟喜京房之学大


 要皆自子夏传而出此不察之言也孟京之易传之

 商瞿岂得出于子夏哉子发又以七日来复传证京

 房六爻之义以井谷射鲋传证井为五月之卦固有


 合者要之为传者取于孟京非孟京取于此传观其

 文意可知也然晁以道云二卷之书不传而汉上易


 传所引皆非十一卷之伪书则似朱子发见之者其


 复出于晁后耶而又何时亡之又不可晓也

  易纬略义序

纬者其原出于七十子之徒相与传夫子之微言因以


识阴阳五行之序灾异之本也盖夫子五十学易而知


天命子赣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是以其


可言者六艺之文著之其难言者游夏之徒或口受其


传恉益増附推阐以相传授秦汉之闲师儒第而录之


其亦有技术之士以其所能推说于篇参错闲岀故其


书𮦀而不能醇刘歆之于纬精矣当其时河洛之文大


备而七略不著录将以符命之学出于其中在所禁秘

耶郑康成氏汉之大儒博通古文甄录而为之注则纬

之出于圣门而说经者之不可废也审矣至隋而六经

之纬焚灭唯易独存后汉书注载其目曰稽览图干凿

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宋而更有乾元序制

记乾坤凿度宋之诸儒排而摈之讫于元明无传于世

存者独明永乐大典所编而纬无完书矣窃尝以为干

坤凿度伪书也不足论乾元序制记宋人钞撮者为之

坤灵图是类谋辨终备亡佚既多不可指说其近完存

者稽览图干凿度通卦验稽览图论六日七分之候通

卦验言八卦晷气之应此孟京氏阴阳之学干凿度论

乾坤消息始于一变而七进而九一阴一阳相并而合

于十五统于一元正于六位通天意理人伦明王度盖

易之大义条理毕贯自诸儒莫能外之其为夫子之绪

论田杨以来先师所传习较然无疑至其命图书考符

应算世轨则其传湮绝文阙不具不可得而通亦非达

士之所欲说也故就三书而求其醇者通卦验十三稽

览图十五干凿度十八易学芜绝汉人之书皆巳亡阙

其仅而存于今足以考古师说如此三书者治易者盖

可忽乎哉故条而次之以类相说通其可知者阙其不

可知者存其义略焉尔

  词选序

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

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者谓之词其缘情造耑兴

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

君子幽约怨诽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

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然以其文小

其声哀放者为之或淫荡靡曼𮦀以昌狂俳优然要其

至者罔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不

徒雕琢曼饰而巳自唐之词人李白为首其后韦应物

王建白居易刘禹锡之徒各有述造而温庭筠最高其

言深丽闳美五代之际孟氏李氏君臣为谑竞变新调

词之杂流由是作矣至其工者往往绝伦亦如齐梁五

言依托魏晋近古然也宋之词家号为极盛然张先苏


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䒑⿲止自匕⿱儿夂 -- 夔王沂孙张炎渊渊乎文有

其质焉其荡而不反傲而不理枝而不物柳永黄庭坚


刘过吴文英之伦亦各引一端以取重于当世而前数


子者又不免有一时通脱放浪之言出于其闲后进弥


以驰逐不务原其指意破碎奔析坏乱而不可纪故自

宋之亡而正声绝元之末而规矩𮥠五百年来作者十

数谅其所是互有繁变皆可谓安蔽乖方迷不知门户

者也今第录此篇都为二卷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庶几

塞其下流导其渊源无使风雅之士惩乎鄙俗之音不

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之也

  丁小疋郑氏易注后定序

自王弼注兴而易晦自孔颖达正义作而易亡宋之季

年学者争说性命莫不以王孔为本杂以华山道士之

言而王伯厚氏独尽心郑注搜辑阙佚彚为一书可谓

伟矣自是之后盖五百馀年而得惠定宇氏始考郑氏

爻辰增补伯厚集注所未备然后天下知有郑易又数

十年丁君小疋从而定之正其违错补其阙漏次其篇

章然后郑氏之易大略具焉方今士以不习郑学为耻

其考校郑书者无虑数十家而以丁君此书为最善盖


其始为以至于今二十馀年不苟成书有为其学者必


咨焉从而为之校者以十数唯以传信为务而不以臆


断其为之也勤其出之也慎则其独善宜也宜夫学者

所以贵古书者岂唯其文哉将有取其义也王伯厚氏


之序此书取朱震之言曰多论互体曰以象数为宗夫


易之有互不始郑氏自田何杨叔以来论互体不足为

郑学也易者象也易而无象是失其所以为易数者所


以筮也圣人倚数以作易而卦爻之辞数无与焉汉师


之学谓之言象可谓之言数不可象数并称者末学之

陋也吾以知伯厚之于郑易槪乎未有闻也定宇氏说

爻辰是矣虽然爻辰者郑氏之所以求象而非郑氏言

易之要也郑氏之学尽于爻辰而巳乎记曰夫礼本于

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其降曰命

韩宣子见易象曰周礼在鲁矣是故易者礼象也是说

也诸儒莫能言唯郑氏言之故郑氏之易其要在礼若

乃本天以求其端原卦画以求其变推象附事以求文

王周公制作之意文质损益大小该备故郑氏之易人

事也非天象也此郑氏之所以为大而定宇氏未之知

以王惠二家之学如此则其所辑往往有抵牾而

不知者非其学不博识不精其所涉浅也丁君此书余

见其稿本一字之异必比附群书以考其合往往列数

十事是故于义审于义审则其分别有序也无惑尔己

余往尝疑郑君笺诗以婚期尽仲夏以前于经无所征

验及就归妹之注考之六五爻辰在卯二月中辞曰帝

乙归妹以祉元吉九四爻辰在午五月中辞曰归妹愆

期然后知笺义盖出于此又尝疑雷震百里以象诸侯

周官制则不合及读晋康侯之注诸侯有三捷之功锡

以乘马而广之然后知易有三代之制其他如此者甚

众惜乎唐之儒师未有见及此者遂使礼家微言泯没

而不传也然就此书而求之比类俦物以合郑氏礼注

则于易之大义未尝不有考焉是则小疋之功不可废

也夫

  毕训咸咏史诗序

古之为学非博其文而已必有所用之古之为文非华

其言而已必有所行之必其有所用则二帝三王周孔

之道如工之有矩不可以意毁也必其有所行则发于

中而有言如鼓之有揨不可以外遏也呜呼今之学者

其取于古也略矣其取于己也详矣六艺之书仁义礼

乐之迹习之矣弗求明也明之矣弗求通也通之矣弗

求得也故曰其取于古也略为时文为辞赋为诗以集

名者比屋可数下者以为名也上者以求传于后也就


其名而传焉者不可以论是非不可以考治乱而其言


也不可止故曰其取诸己也则详虽然今之世之所谓

达于用者吾见之矣必其悍然无忌惮者也其共笑为


迂者则必稍尝学者焉笑之甚则必其学愈甚者焉今

之言之所谓周于行者吾闻之矣必其惛然无廉耻者

也其共怪为谩者必言之稍文者焉怪之甚则必其文

愈甚者焉呜呼吾不得见古之学矣吾不得见古之文

矣其有学古之学为古之文者将恶乎用之而恶乎行

之吾友毕训咸于古无所不学志足以立事才足以致

务而其状悛悛如鄙人虽与之游者莫能测不苟为文

唯作咏史诗百馀篇捊讥成败斟酌道理皆有条验呜

呼以训咸之文求其所学其有所用而行之也审矣世

方迂训咸则孰知此诗之非谩乎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序

吾友庄达甫授余以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余读之终

篇乃言曰是九人者生皆同族皆仕焉而老其仕皆有

清节又皆能为诗其不及会而属和者二十一人又皆

耆德呜呼可谓盛矣盖吾闻乾隆之初

国家太平之泽久物力舒给百姓安乐夀考其君子惇


行上礼廉耻为务苟贱嗜利者不齿于里党而庄氏子

吾乡为故家科第仍显文章行谊冠冕士类观于斯谱


则诸君子所以沐浴世泽耄期称道者岂独庄氏之幸


欤昔者先王致天下之士与之治百姓然七十而致政


归老于乡里岂不以教民知耻劝让安老者哉其老者


则非佚息而已必以时坐左右塾教其里之子弟大夫


谓之父师士谓之少师民志之不壹孝弟有弗达惰于


农桑而薄于友助责在父师少师于是腊月农功毕馀

子入塾党正以乡飮酒之礼致民于序而正齿位杖者

为宾父师少师为僎皆与献酢之礼既成旅而乞言相


与歌咏古圣之道归美于上故诗曰朋酒斯飨曰杀羔


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夀无疆先王所以正人伦厚

风俗仁夀一世恃有此道也今去九老之会五十年矣


其老者犹及见前辈之盛德其少若壮者盖无闻焉然


则由今以后乡人子弟景颂先烈世远愈不及将何所

考正而传道者哉此达甫之谱所以不可不作也达甫

为九老中南闾翁后人笃学力行克世其美嘉庆元年


诏郡县举孝廉方正邑之人以达甫应大府上其名拟


召用达甫固辞吾以为乡之先生皆如九老乡之子弟

皆如达甫庶几哉吾乡之人士膏泽

圣世之化休问盛事将不绝于来兹矣遂书而为之序

嘉庆三年月日

  庄达甫无名人诗序

往余读高士传以为古之君子怀贞负和不得已而与

世相接犹深自匿晦或名不可得而闻则夫高岩穷谷

之中终己不通于世者岂少也哉惜乎其不得尽传之

也既而思之古之高世之士非苟以身侪麋鹿而已若

许由善卷披衣啮缺之伦亲为帝者师及三代之衰沮

溺丈人荷蒉之属乃有激而逃焉者然许由洗耳巢父

牵犊披裘公反裘负薪荷蒉之流通言于孔子彼虽隐

其光藏其形亦未始不欲自见以传于后孔子曰君子

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然则君子虽遁世或者无终晦于

深岩穷谷而不得一接其名者耶孔子作春秋以名为

褒贬故有求名而不得有欲盖而名彰然如齐之太史

氏秉笔为道兄弟赴义若饥渴绛县老人晋之重人声

动公卿而史不能道其姓氏则又以为古之君子者虽

其有称于后盖亦有幸有不幸而况其名与事俱泯焉

者又可胜道哉司马迁曰闾巷之士砥行立名非附青

云之士乌能施于后世悲夫有以也吾友庄达甫次古

君子之见于传而佚其名者自上世迄周凡若干人颂

之以诗为一卷达甫今之砥行立名者又毎有高世之

志昔者扬雄论德名以郑子真楚两龚严君平为庶几

而班固作史以王吉贡禹鲍宣两龚与四皓郑严同传

盖明出处之同科隐显之一致也达甫之为此岂曰以

慕夫鸿飞冥冥之为徒者哉

  迁改格序

易之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解之者

曰君子谓干也益之初否之上干也其四否之三坤也

坤进而居干是谓迁善干降而正坤是谓改过改过之

道不可以不重也如雷然赫乎其动之也迁善之道不

可以不轻也如风然泠乎其入之也故曰益动而巽日

进无疆此君子所以终日乾乾夕惕若夤者也君子之

学始于自知而讫于自成始于自知者能见善与过之

谓也非所善而善是谓僭非所过而过是谓诬诬且僭

君子虽自反其能益乎夫决嫌疑定犹豫别是非舍礼

何以治之故礼者道义之绳检言行之大防进德修业

之规矩也君子必学礼然后善其所善而过其所过益

之初曰利用为大作大作国之大事祀与戎也其二曰

王用亨于帝亨者祀也其三曰益之用凶事凶事丧也

其四曰中行吿公从吿公朝聘之礼也利用为依迁邦

言大封也故吉凶军宾之礼具于益焉君子于以考善

于以鉴慝是之谓自知讫于自成者无吝于始无怠于

终变动不居而常执其贞无吝于始者益之初复也复

小而辨于物既以辨之君子不如是则不乐故倾否先

否后喜也无怠于终者益之成泰也干动而下坤动而

上乾德也坤业也业日进而照之以德光故曰自上下

下其道大光也变动不居而常执其贞者益之用既济

也不正不益故曰或益之十朋之龟永贞吉离龟也兑

朋也贞正也言三正离而下益兑也其在上曰莫益之

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莫益之者上不来也或击之者初

将坏也立心勿恒者巽为坎济未泰也夫时者有变而

礼无不宜君子务正其道正其道而勿有守之以恒是

以大通易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此之谓也吾友庄君

卿珊寡言而力行好学不倦与其同志陆君绍闻取明

人功过格正之以礼明其统例名之曰迁改余以为君

子之学所以异于释氏者唯无求其报应福利而已非

昧昧于善恶之轻重而曰吾明道不计功也卿珊之为

此其诸以为礼之律令与故为说易之言迁善改过者

以序其篇










茗柯文二编卷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