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观我斋稿
卷三
作者:赵荣祏 1761年前
卷四

郑元伯画槎川像赞

编辑

马尾唐巾鹤鷩衣。雨风寒暑坐于斯。谓释道士犹不类。谓凡老翁断然非。若有所思题一诗。

南极老人图赞

编辑

躔于狼比。寿考之祥。维气之祯。烱然有光而已。不曰老人则何以名之。不以黄䤋。亦何以形焉。岁岁候南郊而光明不变。庶几圣人之世。永卜寿昌。

谦斋写槎川老烛斋图赞

编辑

有石如负。北岳之岩。有屋宽深。活埋之庵。种蕉成林。绿雪半庭。法书古画。与之阴冥。中有一老。倚窗而坐。与谁为友。风月与我。所事维何。酬风答月。今日来日。有事不辍。少非方外。老非隐沦。其诗万首。渭南之伦。

题李安山秉渊家藏画帖

编辑

孟永光渔父

编辑

此画精神。专在舟子。见其风笠倾亚。侧身蹃脚。睨视而撑篙。真若尽力操舟。恍闻欸乃。此孟生极意模写处。载大其亦知此否。所题跋论孟生出处极详。诩与其志节。尤为铺张。于孟生可谓千载知己。而独于此不曾一语以及。虽其意若不屑于绘事。而抑亦画者惨惔经营之妙。有不能尽知者。而然良工独苦之句。益觉其有味矣。余故特言之。以晓世之观此画者。倘使孟生有闻。亦必莞尔于余言矣。

清明上河图跋

编辑

右皇明仇十州画也。所谓清明上河者。不知为何事。而或曰河即汴河。按大明一统志。汴河源出荣阳县大周山。东经开封府城内合蔡河。名通济渠。隋炀帝所凿也。开封是汴京。天下之一大都会也。又按周邦彦汴都赋曰。惟彼汴水。贯城为渠。又曰跨虹梁以除病涉。今见图河水贯城而出。夹岸群柳似隋堤。大桥跨河。势若飞虹。此果开封之汴河耶。今不可质言也。然大抵其俗。清明必大开市于河桥之上。水陆商贾行旅游赏之徒咸聚焉。其人物繁华。有如此者矣。图凡三节。前一节远近赴市之状也。后一节城中市廛楼观之壮也。中一节即河桥开市之盛也。桥左右帆樯簇立者。皆四方商船也。合人一千四百八十九。驴骡六十一头。羔羊三十四头。马三十三匹牛六头。又一头赤且高而与他牛异。犬二槖駞三鹿二鸡六鹅四鹤二鹰一孔雀二。画久远残缺。虽不可详计。此其大略也。人大小不容一枣核。而耳目鼻口精神颖发。老幼男女。各具其态。行者坐者骑者趋者。俯伏者仰视者。向背欹正。曲尽其妙而莫有同者。射猎游观。商旅乞丐。匠巧工役。歌舞闘狠。凡人事之可喜可愕者。纤悉备具。而使览者历历如真入其中。诚画之工者也。且考其使用者。驴过于马。运载者车输为多。一卷首尾亚肩叠背者皆男子。妇女间有之而亦在闺闼祠庙之间。是岂画苟然哉。可见中华风俗之所存矣。昔范宣之见戴安道所作南都赋图。知其文物制度皆有所据。跃然而起曰。画之有益如是夫。余于玆图亦云。图李童山所藏也。余病中无所聊遣。借而阅之。遂略记其数而归之。甲申元月日。宗甫记。

痴轩记跋

编辑

右痴轩记。濯缨金公为县监权公景裕作之也。记中所称子汎。即权公字。按权公当燕山时。知时事渐变。以校理乞外。出监堤川。戊午史祸作。公自任所被逮。与濯缨同日而死。呜呼悲夫。又按权公之始来堤也。濯缨亦尝作序送之。以教化勉焉。夫以濯缨之文章节行。其相得而砥砺者有如此。而卒又同罹祸网。并名党籍。其亦东京之李杜也欤。自戊午距今二百有馀年。而荣祏滥叨是县。馆宇变易。无复旧制。所谓痴轩者。其址不知在于何处。闻诸县人。独记与额尚传。其版至近世忽为人毁去。亦并失之。余慨然既惜其旧迹湮没。今不可见。而又幸其记文载濯缨集中。尚得以考。三复永叹。因窃慕二公。有不胜太史公执鞭之愿。顾今视事之堂在客馆东。宋侯尧卿所建也。适无额。遂模韩濩书作痴轩二大字。使子重希以汉隶书其记。镌揭于此。后之君子。庶几知前贤之遗事。谅余之志而无或弃也。崇祯百二年己酉春正月癸亥。后学咸安赵荣祏谨书。

金尊甫诗轴跋

编辑

余与尊甫同里闬。情契笃厚。而余有数年之长。尚记昔年尊甫诸叔父皆无𧏮。农岩,百渊两先生以德行文章。讲道林泉。时朝野少得宁谧。士大夫亦知以文学自励。两先生方表准士林。引进后学。四方来者如登龙门。得之以为荣焉。虽以余之不敏。亦尝一再出入于两先生之门。承闻其緖馀而被一语之奖矣。后五六年。农岩先生先弃门下。又十有四年而辛丑之事作。尊甫家首先受祸。百渊先生又以是年弃世。而党锢日甚。士类波荡。家国之运。至此而遂大变矣。尊甫亦不得复居京师。去年余来莅堤州。尊甫自韩州寓于堤。又转入越中。距堤亦不百里近。余喜其相邻。然尊甫早以诗魁司马。声誉蔼蔚。侪友之所期待者。盖不浅鲜矣。今乃困厄流离。落拓穷山。见其诗盖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触物兴怀。发于言辞者。恳切精深。凄惋反复。若羁臣寡妇之所叹唏。呜呼。夫以两先生之时。而当时先辈尚叹以为季世。今斯文之沦丧。义理之晦塞。人心风俗之坏。尊甫家变故之酷。至于如此。俯仰上下。世道人事。愈往而愈衰。其亦可悲也夫。日者尊甫论余丹丘酬唱诗。且题长韵一篇弁其卷。今尊甫以所著诗一轴示余。使余题其后。余既念两先生风流遗韵。邈然难攀。而余与尊甫。皆年渐老大。不可复见隆盛之际。遂为叙其感慨之意如此。

丘壑帖跋

编辑

元伯此卷。用墨无迹。渲染有法。深沉森蔚。浓润秀丽。殆可入于南宫华亭之藩篱。本朝三百年。盖未见有如此者也。窃谓我东之画山水者。于轮廓位置十六皴之法。万流曲折一丝不乱之说。未有能知之者。故虽层峰叠嶂。惟以水墨一例涂抹。不复辨其向背远近高下浅深土石夷险之势。画水无论潺湲与汹涌。并执两笔。作绳交形。岂复有山水哉。余尝论之如此。而元伯亦以为是也。元伯尝家居白岳山下。意至辄对山而写。掠皴行墨。有自寤于心者。既而出入金刚内外山。又遍岭南上游诸胜。尽得其流峙之势。而若其功力之至则亦几乎埋笔成冢矣。于是能自创新格。洗濯我东人一例涂抹之陋。我东山水之画。盖自元伯始开辟矣。然余见元伯所为金刚诸山帖。皆以两笔竖尖扫去。作乱柴皴。是卷亦然。岂岭东岭南山形故同欤。抑元伯倦于笔砚而故为是便捷耶。且其铺置。往往太皆密塞。满幅丘壑。无一窽天色。元伯之画于落笳手段。似犹有所未尽者。未知元伯以为如何。

沈周莫碎铜雀砚歌图跋

编辑

芭蕉下幅巾者。刘草窗也。侧面对床而坐论铜雀砚者。启南自像也。草窗眉发间。云气暎发。非启南谁能到也。独惜其自像为脉望仙。殆不可识也。障本洪明远所藏。不甚爱。金成仲易以他障而重修焉。顾此启南一时戯吟呻戯盘磗。而诗奇画益奇。其事又愈奇。而百馀年后绝域外。且遇成仲。见收于弃捐中。又岂非一段奇缘也。为之附掌。

题赵判书正万画簇

编辑

古人云儒家作画。如范鸱夷三致千金。意不在此。聊示伎俩。斯言诚然。然余意又有异于此者。盖爱其天机在焉。故余诗曰心将水墨浑元气。好画成时百虑无。非但为伎俩也。然櫗材日积。反不胜其为累。遂一切断手。不复为浑洒者久矣。日者寤斋丈送纸求画。诗以寄之曰长松之下杜鹃红。双鹤双䲶一雁同。藤杖在肩书在手。请君写我八旬翁。先是余亦为寤丈所迫作兰亭图。余辞以所戒不可再变。答其诗曰画以名成愧面红。秪今心事老阎同。亲朋口实兰亭在。毁我堤防自寤翁。寤丈览诗大笑。又寄三诗。以为冀赎毁堤防之罪。且曰吾自谓平生无求于人。近为宗甫及郑元伯破戒。可谓胥失耶。然八十翁求索。亦复几时也。余于是有不可终辞者。遂用书法而写之。昔陈眉公乞寒江听雨图,沈石田画刘草窗铜雀砚歌。皆非为写照以寓其闲情逸致焉。今寤丈之所求余之画之者。盖亦此意也。画毕并记其往复酬和之语于纸末。以备一时故事云。

米元章云山图跋

编辑

崇宁距今六百有馀年。南宫真迹其尚存。有不可知。然此画笔墨之外。实有至趣。豊腴之中。且带清高。盖亦能品也。余尝多舟行。每秋江初晓。薄雾连天。草树鬅鬙。微现大势。早兴而望。便觉胸中悠然。与天地同流。今对此卷。直向日舟中所见。惟知者可与论此矣。

题昭文帖

编辑

中朝人记东国事曰。壁间多不工之画。真名言。若使见此卷。未知以为如何也。闻文生以钱三千得此卷。三千钱买数畒田则二口家可卒半年。而文生乃于此用力甚勤。无亦近于郑贾周璞之讥欤。然谦斋画可为一狐腋。三千钱庶不虗掷矣。文生因人求余一语。遂书此以归之。癸丑仲秋。观我病夫题。

又题代作

编辑

张飞之刁斗。长孙后支头履。不过一微物。而后世传之以为宝藏。况画者古人手泽意匠之所存者乎。此帖皆我东前人之手迹。其亦不可以弃之也。

李判决家藏续纲目跋

编辑

判决李公家。有续纲目一帙。传言昔月沙文忠公奉使朝京也。御史熊公化其悬弧日。请文忠公共燕飮。先是皇帝以续纲目及小梅一盆赐熊公。文忠公与熊公围碁。并得梅与书以归云。于是判决公自为跋记其事。使诸人作诗以咏之。余按文忠公所撰皇华集序及赠诏使姜曰广诗序。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宣庙升遐。明年己酉光海元年。熊公以行人司行人。承帝命赐赙谥东来。文忠公为馆伴。始与熊公相遇识。其前盖未尝有知也。万历四十四年光海八年丙辰。文忠公以恭嫔追崇后。冠服奏请使赴北京。见熊公于其第。是后亦未得复相见也。而考其丙辰朝天录。公于丁巳正月到北京。留玉河凡六阅月。而公之见熊公只一造已。盖使价在玉河无时。且不许出馆。故公与熊公书。累叹其行止不得自由。固不可赴熊公之邀矣。其往也亦言甚卒卒。然则公之往熊公。必在于因使事往来阙下时。非由熊公晬日之邀。而亦必不暇于碁奕也。且公门人所记遗事。公至中朝。熊公迎接极其敬礼。请公坐北壁。自坐南壁。可谓善记两公之交际矣。尚见其揖让酬酢。肃然有仪。岂复为奕碁之戯以赌物也。且记两公所相赠。文忠公以佩刀。熊公以怀素书千字文一轴东坡书一轴。而纲目梅花不载焉。是终不可知矣。余近得所谓魏禧叔子文抄者。其中有静检堂文集序。静检堂者。即熊公号也。序言熊公事甚详。其奉使朝鲜既归。文忠公追书求其文。又言朝鲜使者传熊公及姜公曰广先后使东国。并郤赠金。国王为建郤金亭。又题诗刻石。王皆建亭覆之。国中未闻有郤金亭者。又无题诗之石。其称文忠公亦以字为名。传说之不可信如是夫。又见序熊公年二十六中万历二十九年辛丑进士。为行人十年。历官御史川东道。既国变。间关岭海。己丑当事欲迫见之。公以脑子密置茶杯中食之不效。又自投池水。水浅救免。遂闭户自经。呜呼。其亦谢叠山之类也欤。叔子称其死与日星为烈。岂过也。文忠公年二十七中万历庚寅及第。长熊公十二岁。而其通籍亦先十一年。两公各出于异国千里之外。以文章德义相知最深。岂偶然哉。然熊公享年七十四而官止御史。国破君亡。三死以就义。文忠公始被宣庙拣拔。中遭否运。屡阽不测。而名节无愆。及仁庙中兴。宠位隆极。寿考安享。噫嘻甚矣。天下国家变故之无常也。余悲熊公之死。而又叹夫文忠公福履之盛也。

题画

编辑

余于年前作老人扶杖图。人以为似槎川像。槎川遂妆为障子。自作赞。又要余一语。故牵卛以题。

对之不知其为吾画。思之亦不知其画于何年。吾则写山泽间游人。人或谓吾里之槎川。惟当会心于笔墨之外而已。何必䂓䂓然眉目毛发之伦耶。

四乐亭退溪题咏后跋

编辑

县治东三十里迎胜村。有所谓四乐亭者。即全氏之作而退溪李文纯公所命名者也。有文纯公手笔题咏二板。其一四乐诗并小序。嘉靖壬寅春。文纯公在京师。为其舅氏权公寄题者。其一明年癸卯春所题七言律一篇。见诗语到斯亭作也。历一百八十年。至景庙癸卯。县大水。人物死者甚众。亭亦漂没。二板不知所存矣。是年秋。陜川人于加芦川边。见二板并在水草间。知其为文纯公遗诗墨。且知其全氏之物也。即收之以送。于是全氏复就旧址。作亭以揭如初焉。且传旧亭始多骚人题扁。壬辰冦乱倭奴至。尽出而焚之。独留是板曰此朝鲜圣人作也。因再拜而去。虽未知必如传说。然当是时。一境屠戮。馆廨庐舍人民鸡犬。靡有孑遗。二板在路傍空亭。能得全完。盖非偶然者。而又能脱于怀襄之中。尚传至今。则若有神悭而鬼护者。是岂人力之所能为也。然二板为水荡摩多漫漶。其癸卯诗板。从头三寸横破。且失其柹十行。皆上阙三字不可读。余尝过亭见而惜之。使工缀以他木。考其诗放其笔画以补阙。复加丹雘。使悬于楣。苟无灾故。庶可又支百年矣。今全君某请余记其事。遂不辞而略识颠末如此。崇祯再庚申仲春。后学赵荣祏谨跋。

云壑赵公诗后跋

编辑

云壑公系出我赵。其事实大略。见于余所编族谱言行录。盖公以沙溪金文元公门人。见昏朝伦纪斁灭。杜门不赴举。及仁庙初。以学行拜洗马。丙子后痛冠屦倒置。遂归乡里以终身。其出处大节。可谓无愧于古人矣。乃者公后孙镇常氏。以公所著四言诗八句示余曰。姜掌令鹤年与公交最好。尝来访于德材之安分窝。姜公有善书名。临归公出纸请姜公书。仓卒不得可书语。公即成此诗。口呼而使书之。其墨本至今藏于家。近者取而妆之为一小屏。实赵氏之青毡。愿得一言以识之。余虽不见姜公书本。今读公诗。其优游林壑。安贫乐道之意。溢于辞句之间。苟非达于性命之理而不为外物之累者。乌能如是也。姜公本末。余不能详知。然盖闻自号复川。入于近世所行大东书法中云。

题崔晦甫梦中诗

编辑

崔晦甫讳普命。养正斋先生冢孙也。晦甫早孤。养正先生享年九十馀。晦甫事之极其孝。丧祭哀慕。至诚如一。里中咸称之。及晦甫殁。举其孝以闻。朝家遂㫌其门。晦甫与余。同居汉城之顺化坊。家比邻。而养正先生尝学于尤庵宋文正公。与余先君子为同门友。是以余以先友事先生。晦甫长余十岁。故兄事之。余每谒先生于床下。先生须发如银丝。无一茎黑。眼光烱烱。手作蝇头字。笔画端方。家甚贫。茅屋数间如斗。仅蔽风雨。而见先生之颜貌。韶华暎发。眉睫间和气蔼然。不见有毫末嗟㤪色。晦甫手治圃种藜藿。园中有杏数株。每夏摘其实易斗粟。朝不谋夕。而为先生供甘毳备衣服无后时。然晦甫多阙食时。余尝过之。日已午而晦甫尚未饭而坐。拊手仰笑而已。亦不使先生知也。先生之起居扶掖。寝处搔抓。晦甫无不亲之。未尝或怠。且善诙谐。里中人拜先生来。环坐谈话。晦甫在傍。间发一二语。坐中无不绝倒。先生亦听之莞尔而笑。盖其务悦先生之意。多此类焉。余每见先生而敬服焉。以为古之颜子,原宪虽不得见。若先生其庶几安贫乐道者欤。而晦甫之孝。固亦出于天赋。然其擩染于家庭者。又可以见也。晦甫且闲于礼。深衣丧祭之服。皆手自裁成。不违尺度。性又笃于朋友。与人交。无畦畛焉。乙卯三月某日。晦甫病笃。夜于枕上。忽作吟讽声。其子致云侍坐请问焉。晦甫乃曰我游洞庭也。口呼一小诗曰。乱棹吴江舟。远游洞庭湖。君山知不远。已到白𬞟洲。其翌日晦甫卒。呜呼。余见晦甫平日未尝作韵语。今其临殁梦中之诗。诚可异也。梦之理不可知。医书曰阴气盛则梦水。脾气盛则梦歌乐。洞庭大泽也。舟楫水之用。而诗与歌。亦一也。抑晦甫之病。在阴脾二气之盛而发于梦。如医家之所云欤。不然则身将大化。魂气已发扬乎上。离尘𡏖入虗明而发为吟咏者如是耶。呜呼悲夫。今致云以其诗示余。请题一言。余既重晦甫之孝。且素仰养正先生之德。因并著其所见于当日者。以寓余意云。

上梁文

编辑

星川书院祠宇重修上梁文

编辑

伏以月城有前贤考槃之阿。殆百六岁。星川为学子藏修之地。恰四十龄。今因庙宇之缮治。遂定基址之移占。岂特观美于轮奂。盖欲加惠于佩衿。恭惟同春堂宋先生。内外交修。博约两尽。传石潭沙溪之授受。厥有渊源。资慎斋尤庵之讲劘。托以师友。譬精金美玉。刚毅温润之资。如瑞日祥云。清明纯粹之德。谋国而有蓍龟之先见。立朝则若凤凰之来仪。协赞弘猷。托风云契合之密。彰伸大义。讲春秋复雪之图。用行舍藏。实为一世之表准。道全德备。抑亦百代之宗师。惟利安之胜区。乃早岁之卜筑。当天翻地覆之日。寄丘栖谷飮之情。濂溪之寓庐山。为爱水石之胜。明道之游上县。尚传杖屦之踪。若逸休堂李先生。游两宋门。著三朝望。孝友根于天性。祸福不移其心。窜逐边陲。尝坐党籍之禁。擢登宰辅。雅有大臣之风。顾岭南憩召公之棠。故县境遍谢眺之屐。盖玆三洞之景物。尽是两贤之遗馀。山水依俙。谁继沂雩春风之咏。弦诵寂寞。宁无江汉秋阳之思。士论纯同。祀典是考。以同春堂先生主北。以逸休堂先生配东。虽春官璇额之尚稽。有圣考玉音之昭揭。独恨圭臬之失度。以致栋宇之不完。岗麓登露而欹偏。常忧风雨之侵剥。土地沮洳而狭陋。每患夏潦之倾颓。实缘草创于当年。是以谋度者有载。幸得一地于县后。近在旧址之墙隅。既林壑之旷夷。又闾阎之环抱。得龟兆之允协。日吉辰良。因地势以拓开。事半功省。匠师肃恰斤筑隆。施复庙重栏之䂓。视旧制以益广。主享配食之序。揆礼式而罔愆。居然帘庑之靓深。庶几士林之忻悦。高山瞻仰。缅怀前辈之风猷。虚庭步趋。如聆当日之声效。敢申善颂。聊相欢谣。

儿郞伟抛梁东。文献遗祠竹树中。欲识当年高气像。柳风梧月古今同。

儿郞伟抛梁西。烟壑深深翠黛齐。山下即今人不到。谁教秦莽辟山蹊。

儿郞伟抛梁南。云光淡淡一溪涵。就中默看天机动。鱼跃鸢飞与我参。

儿郞伟抛梁北。溪水环成泮水乐。夫子宫墙数仞高。长悬日月明千亿。

儿郞伟抛梁上。头流灵岳献奇状。兴云出雨泽无穷。万岁千秋人共仰。

儿郞伟抛梁下。源泉混混绕阶泻。终归四海成波涛。看取如斯有本者。

伏愿上梁之后。民俗丕变。儒化大兴。诵诗读书。无怵迫于俯仰衣食之道。入孝出悌。勿奔竞于田宅货利之营。实有斯文。勉哉吾党。

杂著

编辑

策题

编辑

问。古人谓画者。成法教助人伦。创于何代。盛于何时欤。字体有六。何者为画。图载有三。其说可闻欤。大禹刻之锺鼎。识魑魅而知神奸。帝舜名于旗章。昭轨度而备国制。虽圣人之智。非画则不能为是欤。殷宗之求傅说。非画无以施物色之道。武帝之命霍光。非画不能示寄托之意欤。婕妤辞同辇之命而引古图以证。郑侠陈流民之状而绘柝屋以献。感悟人主。亦莫过于画欤。文宗自撰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画于太液亭。朝夕观览。韦机画孔子七十二弟子及汉晋名儒于学馆。敦劝生徒。人君自警之道。胄子教诲之方。亦必资图画欤。汉高祖得秦府图籍而识险夷之处。唐太宗见鍼灸图而减鞭背之律。可谓画之助欤。金日䃅见阏氏像而辄为流涕。画之感人者。能如此欤。曹南院见元昊像而知其将叛。画之传神者。果若是欤。商纣长夜之飮画传者何意。厐德于禁之事并画者何意欤。宋璟之手写者何所形容。贾耽之所上者何所裨益欤。陆士衡比于雅颂之述作。张彦远以为名教之乐事。两人之所贵者何事欤。范宣之见南都赋图。称其有益。王右军闻陈礼殿图。恨不克见。二子之所取者何故欤。阎令公昭君图。后人讥帷帽之非。李伯时贤己图。东坡辨闽人之音。其故可得详言欤。老泉独尝嗜画。颖滨不喜见画。父子之所见各异者何欤。伊川尝曰予不识画。朱子答巩仲至书曰性甚爱此。请使携见。儒者之好恶相反者何欤。画家有六法三品。有六要六长。有大斧劈小斧劈之法。有小字形介字形之忌。皆可指言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者。谁人之诀欤。长山尺木寸马豆人者。谁人之赋欤。兔起鹘飞之说。所论者何法。优孟孙叔之喩。所譬者何事欤。市气书气之异。南派北派之分。亦可历指欤。惟我东方。文物彬彬。罗丽以来。六艺之盛。可与中国颉颃。而文章笔翰之驰名于当时。流传于后世者。或多有之。至于画独无其传者何欤。我朝设置图画署。课试而付料。则崇奖绘事。可谓至矣。而近世之画。卛皆肤卛庸琐鄙野荒乱。神格固不可论。而形似者未或见焉。其故何欤。大抵画之为言。挂形象也。圣人见天地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而画之道出焉。文未尽经纬。书不能形容者。求之于画。而要在其鉴别贤愚。发明治乱。则此所谓与六经同功者也。山川草木人物古今衣冠器用制度。亦皆通晓而后。方可谓真画而为有用之技矣。此博雅君子所当留意。而不可以杂技忽者也。何以则使一世之画。可臻于古人之法。而须国家之用欤。愿闻诸生之言。

漫录

编辑

甲戌改纪之初。屏逐群奸。收召旧臣。半夜之内。朝著一新。而仁显王后尚在闭宫。张氏居壸位。无论大小官。皆当肃谢于中宫。且进退朝臣虽如此。万一仁显终不复。则其时诸公当何以为之耶。未久仁显复位。故玄石诸公得免难处之患。肃庙日月之更风雷之速。此诚卓越前古矣。金公时杰首拜正言。申公汝哲拜大将。皆即肃谢。然申公则国家安危。在其一身。不得不出肃矣。余尝禀于芝村。则以为其时虽某人。不得不即出矣。

乙卯秋。余以光庙影帧事就理。时洪令龙祚,金台龙庆等诸人。亦在拿囚中。皆以余之不即上来为咎。余答曰上来后则必有难处之端。决不得复还官。重记不可不修正。故遅滞矣。洪令以为上意本不欲使兄执笔模写。只欲令在傍监蕫。何乃如是耶。余答曰上意果如此则此不过监造官之任。与玉册金宝等监造何异。宁有辞避之义耶。洪令曰此言诚切当云矣。

影帧时。盖上意则非欲使余执笔模写。只以知画理。欲令监蕫指挥也。肃庙影帧时。竹泉金判书为提调。郑抱川愈升为郞厅。前例如此。大臣当以余启差监造官则事体得矣。余亦无辞可避。而金相兴庆为其亲族金镇东陞六。先差监造官。故难于二员之差出。遂至于此。如此少得失。亦以循私为心。他尚何说哉。

余之不赴召命。搢绅间多有非之之论。至以为君上之病。士大夫之解医理者。或参议药。先王遗像。何可辞避耶云。昔王献之不书太极殿榜。谢安曰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夫韦仲将之县梯上题。固羞耻之事。在家书板。虽近世必不以为嫌。而子敬之言。至以国祚之不长。谓由于此事则若过矣。然究其末流。盖有如此之理。故谢安亦称为名言。晋代清谈之士不足道。而其志节之高识见之明如此。今世所谓搢绅者。令人颜赧。君上疾患。关系甚重。且与尝药之义无异道理。不可辞避。而若使士大夫必亲自吮痈而咀痔则君上之病虽重。何可为也。义理自有轻重故也。

余之在狱也。申台思喆为判金吾。凡两月不敢照律。盖其时上教累严。皆言余必将被谴。故申台欲拟以轻律则恐被严教。拟以重律则犹知其非而不忍焉。惟以延拖为事。而时有胡赦敕。必欲待其赦来。为自然蒙放之计。其意可谓苟且。余闻之作书于亮令。以既犯重罪则不当幸逭。久囚冻狱。关系死生。以定配照律速放之意言之。则其日申台以夺告身照律见放。

余在宜宁见家书。赵士辉以承旨入侍。以余善于写真陈达。自上遂有上来之命云。盖士辉非有害我之意而故为陈达。但不察是非。不念余之厌苦与否。急于务悦上听。卛口而发也。都监关文自监营罔夜下来。余念不可不上去。以上去后就理为定。遂修重记。预构原草。直以不敢承命之意为辞矣。上来后闻之则以监造官为定云。故遂以病不得趁期上来之意改呈。盖其时在家之人。不得详闻上教而误报。终至于就理罢官。而若于始役之初。及时上来则亦不知有何事端也。初不上来。诚得计也。

儿时学画。不过性癖笃爱绘事。中年以疾病无处寓怀。时或试笔为破闲之计。遂以此为老年身害。悔之何及。

尤庵画像。竹泉石桥皆为之起草。余于芝村李文简尝师事之。故偶于小片白纸中作真像草。元亮诸人皆见而笑之。以为甚肖。文简公亦笑之而顾谓余曰。更勿作此事。后必有难处之害。余泛然听之。到今思之。先辈之言。可谓有先见之明也。其后文简公卒。元亮以其草本。使画师模写以藏焉。

杨州有李生员称云者。名不传盖乡族而清阴先生之所亲也。家贫买柴资生。尝载柴清晨入城。中路逢宰相行。避入行廊。后作诗曰五云宫阙耀朝辉。清道威声㥘布衣。隙地藏身潜送目。达官车马去如飞。语甚逼真。清阴每诵而称之。至谷云亦传说。盖乡谷间有如此人而多埋没可惜。金致谦若虗传之。

丁未冬。余自地部郞移拜燕岐县监。而权詹为监司。詹于辛丑。参伯氏远窜启。故余呈吏曹。得遆不赴。翌年戊申春。清州贼变起。燕岐接界地也。吾之得免。岂非命耶。

人有四大欲。生欲色欲䆠欲财欲。此四欲人皆所当勉戒。而至于仕䆠者。尤易以陷焉。或遭时不幸。猝当变乱。则欲生之心胜。而不得保全名节。或处繁华而溺于女色。坏损政事。自招污辱之名。躁进奔竞。丧其廉耻。或不节用官物。入于赃污之律。此在一念之间者。余故筮仕二十年。尝自兢兢。不敢忘四者。或恐有一于此。至于今姑幸而得免。而年老则志气益衰。心情渐弱。晩节尤不可放过也。书此以自观。

陈龙川为朱子生朝。千里专人寄寿词及香果裘材。盖其尊慕深挚故如此。然朋友生朝。能记忆而不忘。千里送人。古人诚笃可见。余则亲旧大小祥。亦皆忘不记得。不能相问者多。生朝不暇论也。见此甚愧也。龙川为朱子生朝。遣人致物。年年不废。故朱子至以不安为辞。龙川向慕之意。盖有深者。而古人重生朝。亦可知矣。

芝村李文简公每言朱子大全箚疑。乃尤翁谪长鬐时所编者。谪中无书册。不能博考。故始与谷云,文谷兄弟相议。而用谷云之言。直书谷云曰云云。文谷言则直书文谷曰云云。诸公以不敢当之意。缕缕辞逊。故其后则遂不书某曰。而尤翁则至公无私。嘉惠后学之意也。临终亦付托于门下及农岩。故黄江农岩分受删润。而吾亦有参涉者矣。农岩则专修书卷。考据稍详。且尽修润。及箚疑刊行时。农岩所修书卷。其家不欲幷刊。藏而不出。故黄江及宋景徽诸人颇不快。遂以尤翁初本印行。此岂农岩之意也。且农岩所修者。未经尤翁眼目。其无未尽。亦安可知。而农兄道学之高下。岂在于此也。文谷诸公辞逊之意。可谓至公。而后生辈乃欲为彼此之计。如此则吾与黄江。亦曰此吾之修润者。各以为己书。则世岂有如此事哉。每对余咄咄不已。

箚疑印行时。余往拜芝村。有少辈忘其名。来言尹拯家礼源流之变。又出云云。文简公不答。

癸巳监试。彼辈以李德海欲为状元。而吾党则别无指拟之人。及会试诣宾厅出榜时。余诗受批点一句。不书等第。李德海试券则无批点为次等。两所试官各出所选试券。将议定状元一等。宋判书相琦出余券称赞。使参考官书三下。尹趾仁以二所试官近坐。手笔书三下之际。洪相致中言此券书法。酷似农岩笔。尹忽疑宋台欲夺状元。改书次上。而即取李券定为状元。故余之试券有三字横画也。余于新恩往拜宋台。则为余道之如此。仍诵批点之句曰。此乃吾点云。宋台聦明。诚出人矣。

前辈于文章。一字未尝轻下。甲申秋伯嫂葬事时。大轮图闻在申靖夏家。而伯氏与申。时未相识。使余往告农岩得请书。时农岩方居庐于壮洞梦窝家。余往拜以请。则即亲自裁纸。作书既讫。取刀擦一处。余视之。上说某家丧葬之由。云大轮图尚未得。而擦其得字。以入手改之也。未得与未入手。无甚优劣。而至于刀擦改书。盖虽寻常小札。不欲放忽如此。

余尝拜三渊,石郊,圃阴。三兄弟金公昌翕,昌业,昌缉。皆同坐。有人称赵▣▣所使。纳一诗轴。即赵正緖所著也。有曰我自悠悠坐。鸟亦款款啼。三渊讽诵三四。顾谓两弟曰。杜子美后。尚有馀言也。两公亦同声称叹。后余见东文选林亿龄诗曰。人方凭水槛。鹭亦立沙滩。盖出于此。而三渊诸公偶未及见耶。

文简公与农岩三渊兄弟。论中庸序知觉说。而文简则谓虚灵体知觉用。从小注农岩则虚灵知觉。不可分而二之。彼此往复。不啻屡十。而文简则朱子先儒诸说。广引傍考。以为证明。农渊之意则自信独得之见。两不相下。己丑冬。文简入城。时农岩已卒三渊亦来。又与之辨论不已。余适在坐。三渊顾谓曰若是官庭相讼之事则同甫多可据文籍。将必胜之。而吾辈当见屈。文简公大笑焉。盖文简公䂓模。凡于经说。惟尊信先辈先儒之语。农渊法门则以为不当蹈袭前人陈言。便当自得而已云。

三渊言议太快。方其剧论时。则虽先辈前贤。亦颇低看。不少假借。尝作某人文集序。谓胜于泽堂。称门人中某人则谓胜于栗谷。以此其出入门下者。靡然效之。凌驾古人。轻侮长者。文简公每闻之。忧叹不已。而时余亦年少。犹不知其所忧之是矣。近来少辈此习日甚。而农岩,三渊亦或反遭讥侮之语。盖流弊至此。文简公之言。始觉其不为过矣。

三渊盖于文章。有痼癖而不能脱者矣。戊子农岩葬时。远近会葬之客。方临圹环坐。以待下棺之时。而三渊与门生。评论诸人祭文文辞优劣。圃阴小祥。济大其胤子方幼。练服诸具。其家全然忘却。不为备待。而三渊方来。与宾客门生。谈论古今文章而亦莫之省也。及其质明将事之际。始乃觉之而无及矣。时我伯氏参判公为太仆判官。日出后。其家急送人。请得熟麻。终是不免文人气习而然也。

庚寅夏。余会于赵士仰白嵋堂。三渊自清风溪步来会中。余与士仰下堂迎拜。三渊问所业之事。对以方做科诗。则遂索两人所作。余与士仰各出一诗。三渊见篇中每内句首二字。皆用平声。大非之曰内句首二字用平声。虽是科体。古人则未尝拘忌。或平或仄。如此然后。方见音节高低。而今自首句至末句一味平声。宁有音律。古则许筠。近来则尹松如此。仍诵尹诗曰南枝鸟恋马怀风。当作鸟恋南枝。而拘于此例。不成文理。甚可笑。

术者以人之生年月日时谓之四柱。论断其人一生祸福吉㐫。而余尝计四柱之数。一日四柱只是十二。则一月四柱三百六十。而一年四柱为四千三百二十。通计六十年。合二十五万九千二百四柱也。然一日四柱不过十二。则只以都内言之。一日所生之人。决不止十二。况举一国。又况举天下乎。一日所生者。将不知其几十馀人。其同时生而四柱同者。可知其甚多矣。然则与帝王同四柱者。其将皆为帝王。与圣贤同四柱者。亦将皆为圣贤耶。术者又从而为之说曰。时不如所生之地。汉高祖明太祖当初不过豊沛濠州之一闾巷。有何其地之可称者耶。或者又以为四柱同而穷达不同者。亦必缘胎孕之日时。然其谁有知者。如此则四柱推命之法。将无所施矣。

子曰少也戒于色。老也戒于得。余尝疑之。以为少者独不必戒于得。老者亦不必戒于色乎。及今年老而后。始觉其有味矣。盖血气未定。故常动易流而男女之欲。最为难制。所戒莫先于色。老者筋力已衰。不待戒而色欲自息矣。年少之时则未经世故。善心尚未尽。营为之虑未及长。凡于财利。犹无贪得之念。而老者志气顿挫。模棱已去。苦乐之经历。利害之甚明。而惟其馀日无多。身后之虑。妻孥之计。左至右集。廉耻有不暇顾。故老者之戒。莫先于得也。盖夫子之言。就其难制者。深戒之也。

余在安阴时。有两班吴李两人讼田畓。即内外五寸叔侄间。两人皆不识字者也。吴姓人则曰其父年少早孤。其姊兄乃李哥之祖也。为吴女婿。以妻男年少。看检妻家凡事。故多伪造文书。盗卖田畓云。李哥则纳明文五六丈曰此皆其父所卖者。皆书畓主吴达谦。且皆着署。余谓吴曰汝父名云何。吴言果是达谦。而不知其某达某谦字也。余使之纳其父着署手迹则纳一丈。只署押而已。考其押。彼此略同。别无违端。又使更纳可考者则纳其和会文书一丈。而书名达兼并着署。署则相同而谦与兼不同。余判而题之曰谦恭之谦。于达不属。兼并之兼。乃达则兼善天下之兼。李哥券明是伪作。遂屈之。其后闻吴之表字。果称善甫。而乡中公论皆谓余明决。虽小官亦不可以不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