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言/卷一
学
编辑老人无事阅书。书箧中得乱稿数十纸。文字在纸。有篇目者不多。而其中谈评,启圣,释乱数书。最近作。无篇目者太半。不知某人问答某人。又无某年某时。某书先某书后。旧远者。尤不可知。或存亡已变。怆然感怀。良为于悒。学十篇。礼十四篇。
上章阉茂之岁鹿人从初吉朝。岩居眉叟书。
天地变化一
编辑天地变化。万物资生。蠢动知觉。蔼然相感。能爱类养生。故生有良能。日用而不已。品流群生。鷇音自和。萌孽日长。川谷达于江海。饥食渴饮。冬裘夏葛。群居而生死。其故一也。品物区别。其化均也。庶事殊緖。其道同也。天命流行。万物共由。各遂其性而不知。洋洋乎察于天地。著于四方。包括万物而无终始。行乎昼夜而不穷。是为至教。礼自履此生。乐自顺此作。由是而圣人事天。孝子享亲。夫精深极微。思勉不能几。论说不能及。至矣。
天地变化二
编辑天地变化。吹煦阖歙。品物从之。怵惕恻隐爱欲形焉。于是善恶分而万事出矣。纷纶参错。有万不齐。生物之情也。物极则致乱。情荡则益炽。故乐盈而返。礼退而进。融融秩秩。以遂天地之正。圣人之教人也。不息不已。天地之大业。裁成位育。圣人之功用也。
天地变化三
编辑天地变化。一盈一虚。形生于气。气冒于形。天无外。〈包万物而无外。〉地有方。〈生万物而有方。〉日月代明。寒暑序行。往而复来。万物以之而生死。以之而盛衰。以之而游衍。以之而无穷。人事之淑慝。世道之污隆。一气而迁耳。人之气正。则天地之气正。人之气乱。则天地之气乱。祯祥妖孽。邪正之表。治乱之征。气之相感召者然也。故圣人不违不惑。不惧不忧而笃仁。其本何也。
心之知觉
编辑心之知觉。感于天理者。谓之道心。感于形气者。谓之人心。天理者。性命至善之本也。形气者。饮食男女人欲之私也。理与气。非为二本。形生于气。气本于理。理者气之性。气者理之才。才出于性。理行于气。恻隐出于性。而其相感者。气也。爱欲形于气。而其理则性也。循天理则理壹而气正。循人欲则气壹而理变。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以仁为性者也。仁而变不仁。非性之罪也。才用过也。人欲肆者。天理灭。故君子惧焉。择善去恶。莫如精。笃信固守。莫如一。成德教民。莫如中。尧舜禹之传法。而学者之大宗也。〈理者。气之理。有是理则有是气。气者。理之气。有是气则有是理。〉
释乱
编辑述陶唐以来。至周秦之际。王道缺。六经之治亡矣。诐行邪说并起。陷人心乱大义。亡国随之。作释乱。
诗明三纲五常。征存亡。辨得失。书记先王之事。礼别嫌疑。严等威。正人纪。乐谐神人。和上下。协万邦。春秋大一统。定民志褒善纠恶。易言万化之变。诗之风。书之记。礼之节。乐之和。易之化。春秋之义。圣人之大经也。伏羲至纯厚。尧舜之大公。禹之成九功。汤武之大权。此圣人之大义也。教莫正于诗书礼乐。政莫善于春秋。神化莫大于易。虞夏殷周之隆。皆六经之治也。治道既一。天下大顺。名正则礼立。礼立则民顺。民顺则乐兴。幽,厉亡周。平,桓不振。圣人之教废。六经之治乱矣。于是诸侯力争。异端并起。各自为宗。争言治道。乱圣人。均也。杨氏之为我。墨氏之兼爱。法家之少恩。名家之缴绕。皆使人乱德而不返。管氏作地员。言天下富乐。相桓公为五伯首。其后商君。以垦令二十。废井田。开阡陌。务耕战。济之以刻深。又有智谋术数之说。用溃裂而不可御。老聃。言道德无名。以虚无为宗。其后有庄周,列御寇,王诩者。祖老氏。作捭阖抵巇。为天下乱首。申不害。言刑名。荀卿言性恶礼矫。其后有韩非,李斯。斯事始皇。不师古而专以法术持世。焚诗书坑学士。天下遂大乱。此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渐矣。人异论师异道。侮圣人灭先王之道。至此极矣。嗟乎。周道衰。孔子不得位。百家乱教。争为谲诡辨诈。惨刻悖乱。变古易俗。自秦,汉以来。天下无善治。职此之由也。古者圣人为之防。有乱名改作。执左道以疑众。学非而博。顺非而泽。皆决于大辟。然至于德衰。天下莫能止也。
谈评
编辑金山寺阅诸子。作谈评九百馀言。
周德衰。圣人不得位。五伯连诸侯。春秋亡而战国作。天下乱矣。老聃隐而著书。言道德。老聃之徒。有庄周,列御寇,庚桑,楚计硏。周特大肆言齐物。以无为宗者也。列御寇言爱身自利。其后有杨朱。朱损一毛利天下。不为也。悉天下以奉身。不取也。以为人人不损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墨翟曰。父子不慈。兄弟相亏。以至大夫相乱。诸侯相攻。天下之乱。起于不相爱。思以兼爱率天下。墨翟之后。有相里墨。有桓芬墨。有邓陵墨。又有胡非隐埋之墨。墨好鬼神。言鬼神之化育。
邓晳首言循名责实。其后有申不害,韩非,公孙龙卫鞅,鹖冠文子之徒。纷然而起。龙假名取譬。为坚白同异之辩。汉时晁错,贾谊。明申,商。太史公曰。法家严而少恩。名家苛察缴绕。失人之情者也。
当战国之世。诸侯争下礼迎士。说客淳于髡,江乙。希写齐貌辩。顿弱。薛烛,风胡二人。特以剑侠闻诸侯。用兵。穰苴,吴起,孙武,尉缭。杀人盈野。天下乱矣。尉缭深得阴符之用。阴符者。鬼谷书也。其书穷天下之用而贼人之私者也。其阴谋秘诡。金匮,韬略所不该者。鬼谷尽得以泄之云。其书又有捭阖,抵巇,飞箝。王世贞曰。其张翕之机。出于老子。而充其说。则诈而为仪,秦。惨而为申,韩。诞而为市大。悖而为梁角。呜呼。可胜乱哉。
屈原以忠见放。忧思眷顾。作离骚,天问。冀王之一悟也。怀王入秦而不返。顷襄王立。以为怨望。迁之江南。原沈江而不悔也。天问。上自天池,冯翼,旸谷,大蒙九州之外若木赤华幽冥烛龙女岐九子伯强惠气羲登娲化。高辛竺子玄鸟致贻鬿堆九乌康回凭怒夷羿革孽。比干之沈雷开之封璜台九成惑妇妖夫。以至寿梦彭铿梅伯申生。历举神灵儵忽变化妖祥尧姚圣哲忠臣孝子。自述其忠感寓前古者。与离骚一也。鬻熊述五帝三王。言政道。吕尚。作启发文师。为文王师。
管子相桓公。为五伯首。鲁连却新垣衍。义不尊秦。管子七法。观其伯。地员。观其尽。禹贡职方之馀。而舆内杂物备矣。
孔鲋者。孔子之九世孙也。孔子生鲤。鲤生伋。伋生白。白生求。为鲁侯师。所谓子家子者也。求生箕。箕生穿。穿生魏相子顺。子顺生鲋。秦幷六国。召拜少傅。及丞相斯言焚书。鲋与弟子。私归藏书。是谓壁经。隐居嵩山。陈涉起。聘为博士。退而著书曰连丛。后人谓之孔丛子。
汉时董仲舒治春秋。其学最淳。自荀卿,杨雄。至王通。皆称述先王之道而未淳者也。嗟乎。秦坑杀学士。焚灭诗书。悉烧百家语。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他可述者。皆后世无传焉。如鬻熊,吕尚之书。亦十不二三云。
汉时招学士。稍求亡书。然诗书残缺。文学散乱。惟陆贾著新语。韩婴作外传。又有刘向,杨雄书。班固作白虎通,五经,璧雍灾异。其他以文章传后代者。又如谭峭,葛洪。言神仙事。皆无益于先王之教者也。
强圉协洽中秋节前七日。台岭老人眉叟。著。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圣人无私仁。惟至诚无私。无私则道自生。
答学子
编辑为学大患。在妄意躐等。助长欲速。此私意已胜。未有私胜而能成学者也。
心体本虚。其理则实。感通无穷。皆实理。虚者。实之体。实者。虚之用。
气是理之气。理是气之理。天理明者。其气浩然。理惛则气馁。理外无气。气外无理。
思虑乱时。不敬。何以定也。敬者。主一之事。主一则思虑自静。
学者须就人事。求其理。然后可言知行两进。人事之学未至。先求性命之本。根本未立。实心未完。旋得旋失。徒泛滥无益。亦不可躐等而窥高。泉之涓涓。火之焰焰。自然之序可见。
答学者
编辑来书甚善。事必敬疑必问。古人之学也。叹服不已。事物未交。知觉未萌。此心虚明。寂然无物。及心与物交。知觉自生。物格知至意。诚心正。皆心之良能也。物理感通流行者。诚也。诚无不在。以至天下平皆然。
心与物。实理相感。实理自明。既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然后乃言诚其意以正其心。为学之序如此。知至以前。诚在理。知至以后。诚在事。然诚非敬不存。敬非诚不立。未发已发。敬为存诚之事。而工夫要领在此。
又答
编辑承教。以浅劣不知所答。增愧赧。患胡思乱想。要一一驱除。不如内外两忘。然后思虑自除。此心虚明洞澈。非静不得。静时须观太极未动前气像。中夜而思。不觉手舞足蹈。
濂溪论太极。明道论性。伊川论学。皆发圣人之奥。横渠作订顽。明理一而分殊。
答问目
编辑心随感应物。不息不已。此天理流行之妙。然心法莫先于定。心定则静。静则安。安则虑。虑则得。失学循习之累。非礼不去。
人言虽自外至。已有一分致言之失。则尤加戒慎。人言亦益我。
人品不同。量有大小。然君子之量无穷。随学而长。极则圣人之量也。
心之四德。见于四端。此天理发露处。
仁如天地之春生。贯于四时。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皆生物之理。仁在人心。为慈爱恻隐之本。如羞恶辞让是非。其本皆恻隐之感也。
答存心养性
编辑学者操持要约。莫切于收放心三言。而至存养为尤精深。来谕是也。固未有心不存而能养其性者也。故曰。存其心养其性。天理本无一息间断。心存则天理自长。存而不失。则养在其中矣。静中事物未交。其本澹然无物。此时何者为存。何者为养也。心体虚明。无内无外。与物无间。所谓存者。存此体。养者。养此体。存养。不过持敬一事。然存专言持守。养特深远。为学者下语。尤为活动。须看人欲净时天理自明。
答文翁
编辑近世学者之弊。践履不足。先立意见。转成矫激。浮薄日滋。忠信笃厚之风。大不如古人有一分实见。必有一分实行。知与行不相悬绝。为学之务。先于彝伦日用之则。勉勉孜孜。思无一分不尽。然后可谓善学。性命之本天理之正。在此。
天地无为而行化育。圣人无私而赞化育。圣人无私。故无可无不可。〈圣人之心无欲。故无私。〉
学至于无欲则大。大则化。化则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