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言/卷二十四

卷二十三 记言
卷二十四
作者:许穆
1689年
卷二十五

记行

编辑

陟州时记行钞语

编辑

火飞南。有地名正东者。盖东海上小山。山皆石。山木皆松。春分东望。日出正中。古有东海神祠。中古移祠于襄阳。山奇峭有神。伐一树则一村有灾。乡人神事之。凡疾疫有祷焉。火飞。岭名。在溟州南。

溟州西三十里丘山驿。有孔子庙。前古。东人得孔子图像。因立庙于丘山云。

逾大关则横溪驿。苦寒。五谷不生。其种荞麦。下横溪三十里珍富驿。上月井一十五里。其下清心台。又一十五里。台在清溪岩壁上。西行三十里大和驿。

大和北观石窟。连大炬入其中。嵁窦四通如一。东北行数十步。窟渐高。可拼傅而跻。深入则无穷。川水出焉。奔流石下。水声乱耳。其石多奇怪。或如蟠螭虬结。若挐者。若蟠屈者。或如金铁流凝成怪状。不可殚记。柳子厚于永州游西山钴𬭁潭。记石窦。言流石怪形。如此类耶。产石锺乳良。蹈足则石皆出锺鼓响。出而记之。

骊江观神勒寺。前年。罢佛殿前御室侍食之享。今年。毁阙下尼院。放遂女僧。

东湖访槎亭主人。得铜尺古制。正统十一年十二月我庄宪时。得秬黍。正律度。铸此制。今布帛尺三分弱。颁赐郡县。今三陟府有赐尺藏之。入京城。令小吏朴基昌于北郊。审国厉之制。坛方二十三尺二寸四分。高一尺六寸六分。三出陛。东西南三陛。陛三级。左右无祀坛。前与坛齐广。后出六尺六寸四分。长二十三尺四分。高五寸。各去坛一尺六寸六分。四门同一壝。东西当无祀坛。下直相对为门。壝南北八十三尺。东西一百十六尺二寸。坛东西北壝间九尺九寸六分。

金化县有二祠。谓之元祠,洪祠云。遇白首老官卒。问之。元祠。其事旧远。后世无传之者。洪祠。其事在三十年间。传之如目见者。丙子南汉受围。关西观察使洪命耇,节度使柳琳两军相继至。各陈兵。以过贼大至。观察军败没不出。惜乎两将不相能。卒至于败。节度军皆劲卒敢死者。其师行有律。行伍不乱。先军败时。贼并冲破其一面。即以游兵。补其缺。军皆殊死战。贼屡战屡败。贼疲劳。遂攻杀其将。贼乃退。日暮。乃令军中。四面皆盛张火烛设机。令炮声四起。夜乃撤兵驰去。朝日贼大举至。则见空垒而返。嗟乎。观察所领兵不知多少。败后见僵尸遍野。人马不能行。后掘大坑。积尸而瘗之。每天阴则如闻鼓角。或跳噪乱起。年年疠疫。人多死云。

方川东南四明山与狼川峐山比峤。最高大。其西寿春之清平山。方川主人云。丙子之乱。大岭以西避乱士女。多入四明。贼知之。将纵兵大掠。金化之败。兵大挫。又闻北兵在下东。即撤去。狼川麟蹄。皆岭内山水深处。其俗亦淳朴近古。狼川之水。至寿春为母津。入于昭阳江下流。富林驿当寒溪洞口。或曰圆通洞。川上皆白砾松林。往往有高崖巨壁。过岚校至龙台。三十里皆然。富林,岚校间。山气益深。沿溪路绝。三登三复。岭三十里。

自富林至寒溪寺三十里。又至襄阳八十里云。龙台者。不及弥首坡。北有双石峯足也。大川流双石峯下。上流新安驿九十里。为百川。下流弥首坡水。西流入于此。

岭下岩壁间溪水积焉。名曰贼潭。此东海鱼盐之路。大岭之下。商贾之所过。尝有过之者。杀人而沈之。因以得此名。嗟乎。恶溪,贪泉。岂水之罪也。交趾之富。鳄鱼之暴。能辱名如此。书之。以为同流合污。蒙恶名而不耻者戒。

祥云驿亭最佳。天启末。观察使崔公𬀪。巡行东界。登临。叹之曰。不出数十年。当墟矣。其后人物多灾。或死或移。亭果毁云。

壬寅正月记行

编辑

伽利坡。原州雉岳南麓大岭。从舟丘驿。山谷行一十五里。逾岭出谷。又一十五里。新林驿。新林南横岭。湖西堤川县境。横岭外椵岭。其南义林池。自岭西,湖西初境。大泽。堤川以外。有湖西之名。以此泽故也。其东楡岭。宁越境。逾楡岭则龙井。龙井者。泉出岩窦。其中潭水。水旱祈祷。

宁越问鲁陵。在郡西官道上。古时郡小吏严兴道者。收葬鲁陵云。今郡有吏民。严姓者族类甚众。旧远不知其世。必其后世子孙不绝耶。与太守尹侯舜举。同登锦江亭酌话。乘舟过亭下石壁。从上东谷口。至石岭四十里。皆高壁青溪。往往白砾深潭。

逾岭则平昌境。又三十里上摩嵯岭。旌善境。山峡深阻。下岭则大川过谷口。此太白萨奈前川下流。从大川山迳。或高或低。深山沍阴。岩峦巑合。白日不照。石洞往往有潭水。其木多紫檀,黄杨。闻怪鸟。至易呑。三陟境。有柏田。

登蔚呑为大岭。山木多桧。东界舟材所出。下蔚呑则坪呑。蔚呑之水。过参,助呑,葛田。至临溪坪呑。西南去黄池三十里。

参南为巾衣。自参南登岭上。不过里馀。登临则其外万壑层巓。俯瞰杳冥。西南望太白。雪山塞空。绝顶埋云雾。不可见。云雾下。见楡岭。其外百石坪。

自易呑东南为巾衣。巾衣东北竹岭。其山头陀。其间葛田参最山中佳村。多寿耇。其民供紫檀弓干。凡瑰材参苓布麻之赋。

八月。观洛山寺。与京叔谈易。京叔曰。焦延寿易林。因象寓言。变易深怪。欲见奇于百代。其文实浅近易见云。时京叔为襄阳。

日夕游义相台。夜望月出。此八月十八日也。海上常多雨有云霓。乍开乍合。月上光影。透出可望。至朝阴曀少晴。海色腾曜。日光闪烁。紫气轇轧。慌惚尤奇。昔时吾尝避乱。出东界。正月十五日。金壤通慈院。观月出。其三月。至羽溪。观口出。光曜如火。瞩目炫煌。紫气满海。与今日观望尤异焉。其年久旱。而今年多淫雨。太阳之光。亦水旱随变云。

天吼山。雪岳东麓别山。在䢘城南境。石峦神秀。为九峯。东临大海。山大鸣则大风。故山名曰天吼山。有风穴。南有石达麻。北望仙人台。台上有仙人井。海上永郞湖十里。湖上皆白沙松林。往往有奇岩。其外大海。海上多大泽。永郞湖最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