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讷轩文集
卷之五
作者:徐圣耇
1898年
卷六

杂著

编辑

学理图说下

编辑

后天八卦方位之图

编辑

 

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者。邵子所谓先天之学也。卦成之后。各因一义推说。邵子所谓后天之学也。朱晦庵

先言乎六子之用。后言乎乾坤之道。言六子非乾坤无以主之藏之也。潘氏

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邵康节

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干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终于寅。离终于申。以应天之时也。置干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而兑艮为偶。以应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尽于是矣。又曰兑离巽得阳之多者也。艮坎震得阴之多者也。是以为天地用也。干极阳坤极阴。是以不用也。邵康节○春阳之始。故震居之。秋阴之始。故兑居之。夏阳极阴生。故离居之。冬阴极阳生。故坎居之。艮一阳二阴。巽二阳一阴。犹有用干纯阳。坤纯阴不为用。东方为阳主用。西方为阴不用。故乾坤居西隅。艮巽居东隅也。蔡西山○震巽属木。木生火故离次之。火生土故坤次之。土生金故兑干次之。金生水故坎次之。水非土。亦不能以生木。故艮次之。水土又生木。木又生火。循环不竆矣。徐进斋○震东兑西者。阳主进。故以长为先而位乎左。阴主退故以少为贵而位乎右也。坎北者。进之中也。离南者。退之中也。男北而女南者。互藏其宅也。四者皆当四方之正位而为用事之卦。然震兑始而坎离终。震兑轻而坎离重也。乾西北坤西南者。父母既老而退居不用之地也。然母亲而父尊。故坤犹半用而干全不用也。朱晦庵○离为日。大明生于东。故在先天居东。日正照于午。日中时也。故在后天居南。坎为月。月生于西。故在先天居西。月正照于子。夜分时也。故在后天居北。在先天则居生之地。在后天则居旺之地。不特坎离。后天卦位。皆以生旺为序。震木旺于卯。兑金旺于酉。土旺中央。故坤位金火之间。艮位水木之间。兑阴金乾阳金。故干次兑居西北。震阳木巽阴木。故巽次震居东南。皆以五行生旺为序。此所谓易之用也。陈隆山○据邵氏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文王之易。即今之周易。而孔子所为作传者是也。朱晦庵○先天之易。固以河图为本。而其卦位未尝不与洛书合。且以干南兑东南则老阳四九之位也。离东震东北则少阳三八之位也。巽西南坎西则少阴二七之位也。艮西北坤北则老阴一六之位也。其卦实与洛书合焉。后天之易。虽但本之伏羲。然亦未尝不与河图合。且以坎离当南北之正子午之中。则两卦各当夫水火之一象。离当地二天七之火而居南。坎当天一地六之水而居北。外此六卦则每卦各当一象。震者木之生。当天三之木于东。巽者木之成。当地八之木于东南。兑者金之生。当地四之金于西。干者金之成。当天九之金于西北。艮者土之生。当天五之土于东北。坤者土之成。当地十之土于西南。坤艮所以独配夫中宫之五十者。以土实寄旺于四季。无乎不在。故配夫中数耳。胡玉斋○以卦画言之。震一阳居下。兑一阴居上故相对。坎一阳居中。离一阴居中故相对。巽一阴居下。艮一阳居上故相对。干纯阳坤纯阴故相对。胡双湖

后天八卦造化流行之图

编辑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干。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帝者以主宰乎物为言也。出者发露之谓。齐者毕达之谓。相见物形。明盛皆相见也。致犹委也。委役于万物。无不养也。说言者。物形至此。充足而说也。战者阳气始萌。阴疑而战也。劳者万物归藏于内而休息也。成言者。阳气至此。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蔡节斋○出而齐。齐而相见。见而致养。养而后说。说而后战。战而后劳。劳而后成而复出。自然之序也。林氏

后天八卦分配时方之图

编辑

 

尝因邵子子半之说推之。复为冬至子之半。颐屯益为小寒丑之初。震噬嗑随为大寒丑之半。无妄明夷为立春寅之初。贲既济家人为雨水寅之半。丰离革为惊蛰卯之初。同人临为春分卯之半。损节中孚为清明辰之初。归妹睽兑为谷雨辰之半。履泰为立夏巳之初。大畜需小畜为小满巳之半。大壮大有夬为芒种午之初。至干之末。交夏至午之半焉。此三十二卦。皆进而得夫震离兑干已生之卦也。姤为夏至午之半。大过鼎恒为小暑未之初。巽井蛊为大暑未之半。升讼为立秋申之初。困未济解为处暑申之半。涣坎蒙为白露酉之初。师遁为秋分酉之半。咸旅小过为寒露戌之初。蹇渐艮为霜降戌之半。谦否为立冬亥之初。萃晋豫为小雪亥之半。观比剥为大雪子之初。至坤之末。交冬至子之半焉。此三十二卦。皆进而得夫巽坎艮坤未生之卦也。胡玉斋

乾坤二卦往来消长图

编辑

 

配月之卦。虽十有二。初不出于乾坤二卦往来消长之间而已。因以乾坤二卦对待作图。每爻往来。互为消长。则十二月之卦。尽在其中。观坤得干之初爻为复。得第二爻为临。三爻为泰。四爻为大壮。五爻为夬。干得坤之初爻为姤。得二爻为遁。得三爻为否。得四爻为观。五爻为剥。由是推之。虽六十四卦。乾坤亦能尽之。矧十二卦云乎哉。不然何以曰乾坤其易之缊乎。

十二月卦气图

编辑

 

以十二卦。配十二月也。自齐整。复卦是震在坤下。临是兑在坤下。泰是干在坤下。大壮是震在干上。夬是兑在干上。干是干在干上。姤是干在巽上。遁是干在艮上。否是干在坤上。观是巽在坤上。剥是艮在坤上。坤是坤在坤上。朱晦庵

邵四象相交之图

编辑

 

邵朱论四象八卦异同之说。玉斋辨析已详。但其义例。颇肯綮纠缰。未易领会。故为图以明之。今究其所以异者。邵子不以太少论四象。只以阴阳刚柔四字当之。至于八卦然后。方以太少论阴阳刚柔。是恰似以四象假为两个两仪。而八卦又假为两个四象矣。西山蔡先生尝曰邵易其命数定象。自为一家。朱子亦曰邵子看天下事物。皆成四片。四之外又有四焉。正谓此类。盖看八卦亦成四故也。而朱子释之。只用四象八卦之例。所以不同。然其要归幷行而不相悖也。

阳之生长。自下而上。由北而东。阴之生长。自上而下。由南而西。若有上下然。故谓阳左为下。阴右为上。

朱四象相交之图

编辑

 

邵子以太阳为干。太阴为兑。少阳为离。少阴为震。四卦天四象。少刚为巽。少柔为坎。太刚为艮。太柔为坤。四卦地四象。天地各四象。此八卦也。朱子释曰干兑艮坤。生于二太。故为天四象。离震巽坎。生于二少。故为地四象。其言干兑巽坎同。而言离震艮坤异何也。盖四象八卦之位。邵子以阴阳刚柔四字分之。朱子惟以阴阳二字明之。其论四象既殊。则论八卦亦异。邵子以干兑离震为天四象者。以此四卦。自阳仪中来。以巽坎艮坤为地四象者。以此四卦自阴仪中来。朱子则以干兑艮坤。生于太阳太阴。故属其象于天。离震巽坎生于少阴少阳。故属其象于地。二者各有不同也。但详翫邵子本意。谓阴阳相交者。指阳仪中阴阳。刚柔相交者。指阴仪中刚柔。是以老交少少交老而生天地四象。其机混然而无间。朱子易阳为太阳。阴为太阴。刚为少阳。柔为少阴。二太相交而生天四象。二少相交而生地四象。其分粲然而有别。朱子之说。虽非邵子本意。然因是可以见图之分阴阳者。以交易而成。胡玉斋○邵说谓阳交阴而还生阳仪上之奇偶。阴交阳而还生阴仪上之奇偶。朱说直谓阳交阴而生阴上之奇偶。阴交阳而生阳上之奇偶。

以十乘五为十个五之图

编辑

 

以五乘十为五个十之图

编辑

 

中五衍十之图

编辑

 

揲蓍一二三变挂扐五九四八图

编辑

 

得五者三。即右三则左一。右二则左二。右一则左三。以右之三二一。凑左之一二三。倂挂一之数而各成其五。故凡初揲而可得五者。有此三样也。

得九者一。即右四则左亦四。倂挂一之数而为九。故初揲而可得九者。只有此一样也。

得四者二。即右一左二右二左一。通挂一各为四。是得四者。凡有二样也。

得八者二。即右四左三右三左四。通挂一各为八。是得八者。凡有二样也。

奇偶圆三方二图

编辑

 

三奇为老阳图

编辑

 

两奇一偶为少阴图

编辑

 

两偶一奇为少阳图

编辑

 

三偶为老阴图

编辑

 

挂扐为母过揲为子图

编辑

 

以四约之。亦得九焉。即上一九之子。上是三个四。此是九个四。亦积三三为九之意也。妙矣哉。

以四约之。亦得八焉。即上一八之子。上二四一八。下八四。上每一四为三四。二四为六四。幷一八为二四。是积下八四也。四进者阳能变也。八用本数者。阴主静也。

以四约之。亦得七焉。即上一七之子。上一四二八。此七四上一四为三四。二八为四四。是积下七四也。四进者阳变也。八用本数者。阴静也。半之二也。

以四约之。亦得六焉。即上一六之子。上是三八用半。为三四。下是六四。亦积三二为六也。

过揲为母挂扐为子图

编辑

 

挂扐者。揲之所馀也。故其数也视揲。二者互为子母。至妙者也。

前言用挂扐。故挂扐为母。过揲为子。

此言过揲生挂扐。故过揲为母。挂扐为子。

十二与四相为径围图

编辑

 

三九与六自为径围图

编辑

 

老阳除初挂之一为十二。三分之。为四者三。所谓三奇也。三奇各去其象圆之一。则各止有三。所谓三三也。三个象圆之一。即径一也。三个三。即围三也。过揲三十六。为四个九。以一九为径。则三九为围。故圆于外者三个九。则径于中者。便是一个九。所以必圆之者。奇自象天为圆。此老阳挂扐过揲。皆有径一围三之象也。

老阴挂扐过揲各二十四。而以四约之。各得六焉。偶方象地。故以四个六而方之。其径便是六。合其四围。便二十四。用半之义明矣。

合四十八分二老径围图

编辑

 

四分四十八则四个十二也。老阳挂扐得一个十二。即径一之义。过揲得三个十二。即围三之义。此圆数之自然。

以四个十二而方之。则其径即一个十二。而合其四围。即四十八也。老阴挂扐正得四个十二之半。则用半之义也。两个十二。以三分之。为八者三。即所谓三偶。三偶各去四策。而所用者止有三四十二。则就四六而取二六。亦用半之义也。又于三四十二策中。去三偶象方之二。则三偶各止有二策。而合之为六。亦用半之义。此方数之自然。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大传○河图洛书之中数皆五。衍之而各极其数。以至于十则合为五十。河图积数五十五。其五十者。皆因五而后得。独五为五十所因。而自无所因。故虚之则但为五十。又五十五之中。其四十者。分为阴阳老少之数。而其五与十者无所为。则又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亦皆为五十。洛书积数四十五。而其四十者。散布于外。而分阴阳老少之数。惟五居中而无所为。则亦自含五数而幷为五十矣。朱晦庵○大衍之数五十者。一与九为十。二与八为十。三与七为十。四与六为十。五与五为十。共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一用五行其数五。二用五事其数五。三用八政其数八。四用五纪其数五。五用皇极其数一。六用三德其数三。七用稽疑其数七。八用庶征其数五。九用五福六极其数共十有一。积筭至五十也。又曰一而曰极。大衍所虚之太极也。

大衍之数五十。而蓍一根百茎。可当大衍之数者二。故揲蓍之法。取五十茎为一握。置其一不用。以象太极。而其当用之策凡四十有九。盖两仪体具而未分之象。○说文云蓍蒿属。龟策传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下有神龟守之。上有云气覆之。○挂者悬于小指之间。揲者以大指食指间而别之。扐者扐于中三指之两间也。蓍凡四十有九。信手中分。各置一手。以象两仪。而挂右手一策于左手小指之间。以象三才。遂以四揲左手之策。以象四时。而归其馀数于左手第四指间。以象闰。又以四揲右手之策。而再归其馀数于左手第三指间。以象再闰。是谓一变。其挂扐之数。不五则九。得五者三。所谓奇也。得九者一。所谓偶也。○一变之后。除前馀数。复合其见存之策。或四十或四十四。分挂揲归如前法。是谓再变。其挂扐者不四则八。得四者二。所谓奇也。得八者二。所谓偶也。○再变之后。除前两次馀数。复合其见存之策。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分挂揲归如前法。是谓三变。其挂扐者。如再变例。○三变既毕。乃合三变。视其挂扐之奇偶。以分所遇阴阳之老少。是为一爻。○三奇为老阳者凡十有二。挂扐之数十有三。除初挂之一。为十有二。以四约而三分之。为一者三。一奇象圆而围三。故三一之中。各复有三。而积二三之数则为九。过揲之数三十有六。以四约之。亦得九焉。即四象太阳居一含九之数也。○两奇一偶。以偶为主。为少阴者凡二十有八。挂扐之数十有七。除初挂之一。为十有六。以四约而三分之。为一者二。为二者一。一奇象圆而用其全。故二一之中。各复有三。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一二之中。复有二焉而积二三一二之数则为八。过揲之数三十有二。以四约而亦得八焉。即四象少阴居二含八之数也。○两偶一奇。以奇为主。为少阳者凡二十。挂扐之数二十有一。除初挂之一为二十。以四约而三分之。为二者二。为一者一。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二二之中。各复有二。一奇象圆而用其全。故一一之中。复有三焉。而积二二一三之数则为七。过揲之数二十有八。以四约之。亦得七焉。即四象少阳居三含七之数也。○三偶为老阴者凡有四焉。挂扐之数二十有五。除初挂之一。为二十有四。以四约而三分之。为二者三。二偶象方而用其半。故三二之中。各复有二。而积三二之数则为六。过揲之数二十有四。以四约之。亦得六焉。即四象太阴居四含六之数也。○挂扐之数。乃七八九六之原。而过揲之数。乃七八九六之委。其势又有轻重之不同。而或者乃欲废置挂扐。而独以过揲之数为断。则是舍本而取末。去约而就烦。而不知其不可也。岂不误哉。朱晦庵○天地之数不过五而已。五者数之祖也。河图洛书。皆五居中。而为数祖宗。大衍之数五十者。即此五数衍而乘之。各极其数而合为五十也。是五也于五行为土。于五常为信。水火木金不得土。不能各成一器。仁义礼智。不实有之。亦不能各成一德。此五所以为数之宗也。董盘涧○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此象两也。挂一所以象人而配天地。此象三也。四四揲而数之。此象四时也。揲蓍五节。内有再扐。所以象五岁。内有再闰。挂一象一岁。揲左象二岁。归奇于左为一扐。象三岁一闰。揲右象四岁。归奇于左为再扐。象五岁再闰。○挂扐四五为奇。九八为偶。三奇为老阳。遇老阳者其爻为▭。所谓重也。二奇一偶为少阴。遇少阴者其爻为⚋。所谓析也。二偶一奇为少阳。遇少阳者其爻为⚊。所谓单也。三偶为老阴。遇老阴者其爻为╳。所谓交也。○老阳挂扐之策。一个五两个四。是为三奇。凡十有二者。言老阳之数。其变凡十二样也。挂扐之数十有三。除初挂之一。为十有二。以四约其十二策之数而以三变分之。每一变计四数也。为一者三。谓一个四策为一。一即四也。即奇也。故不言四而言一。合三变则为一者凡三。谓为四者凡三也。一奇象圆而围三。本参天之义。是于四策之中。取一策以象圆。而以三策为围三而用其全。此一之中复有三也。如是而象圆围三者凡三焉。合三奇用其全者而言则三一之中。各复有三   。积三三᎒᎒᎒为老阳之九。以四约过揲三十六。亦得四个九也。○少阴挂扐之策。一个九两个四。或一个五一个四一个八。是为两奇一偶。凡二十有八者。言少阴之数其变凡二十八样也。挂扐之数十有七。除初挂之一则为十有六。以四约其十六策之数。而以三变分之。两变计四数。一变计八数也。为一者二。谓一个四策为一。一即四也即奇也。故不言四而言一。合二变则为一者凡二。谓为四者凡二也。为二者一。谓二个四策为二。二即八也即偶也。故不言八而言二。只一变则为二者凡一。谓为八者凡一也。一奇象圆而用全。亦本参天之义。是于二变各四策全用。而于其中各取一策以象圆。而各以三策为围三而用其全。故二一之中。各复有三  。二偶象方而用半。亦本两地之义。是于一变八策中。去其四不用。而于所存四策中取二策以象方。而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其半。故二之中复有二 。积二三一二᎒᎒᎒为少阴之八。以四约过揲三十二。亦得四个八也。○少阳挂扐之策。两个八一个五。或一个九一个八一个四。是为两偶一奇。凡二十者。言少阳之数。其变凡二十样也。挂扐之数二十一。除初挂之一为二十。以四约其二十策之数而以三变分之。两变计八数。一变计四数也。为二者二。谓二个四策为二。二即八也。即偶也。故不言八而言二。合二变则为二者凡二。谓为八者凡二也。为一者一。谓一个四为一。一即四也。即奇也。故不言四而言一。只一变则为一者凡一。谓为四者凡一也。二偶象方而用其半。亦本两地之义。是于二变各八策中。各去其四不用。而于各存四策中各取二策以象方。而各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半。故二二之中各复有二  。一奇象圆而用其全。亦本参天之义。是一变四策全用。而于其中取一策以象圆。而以三策为围三而用全。故一一之中复有三 。积二二一三::᎒为少阳之七。以四约过揲二十八。亦得四个七也。○老阴挂扐之策。一个九两个八。是为三偶。凡四者。言老阴之数。其变凡四样也。挂扐之数二十五。除初挂之一为二十四。以四约其二十四策之数。而以三变分之。每一变计八数也。为二者三。谓二个四策为二。二即八也。即偶也。故不言八而言二。合三变则为二者凡三。谓为八者凡三也。二偶象方而用半。本两地之义。是于三变八策中。各去四不用。而于各所存四策中。各取二策以象方。而各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半。此二之中复有二也。如是而象方围四者凡三焉。合三偶用半者而言则三二之中。各复有二   。积三二:::为老阴之六。以四约过揲二十四。亦得四个六也。胡玉斋○问。蓍法虚一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其第一揲不五则九。第二揲不四则八。计其奇偶。以定阴阳老少。去其初挂之一何也。答曰虚一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乃天地四时之生万物也。其奇数策数。以定阴阳老少。乃万物正性命于天地也。生蓍以分二挂一为体。揲四归奇为用。立卦以奇数为体。策数为用。在天地则虚其一而用四十九。在万物则又挂其一而用四十八。此圣人所以知变化之道也。○蓍之奇数。老阳十二老阴四。少阳二十少阴二十八。合六十有四。三十二为阳。三十二为阴。其十六则老阳老阴也。其四十八则少阳少阴也。老阳老阴。乾坤之象。少阳少阴。六子之象也。○老阳之变皆四。老阴之变皆八。少阳之变一四两八。少阴之变一八两四。老阳少阳。得奇策之本数。而老阴之奇二十四。以少阳之奇损之则得四。少阴之奇十六。以老阳之奇益之则得二十八。故阳者君道。首出庶物。阴者臣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蔡西山○挂扐全数。老阳十二而变数亦十二。少阳二十而变数亦二十。至于老阴则二十四而变数惟止于四。少阴十六而变数乃有二十八。此其故何哉。尝以西山蔡先生之说证之。其论阴阳老少挂扐之数。有曰老阳少阳得奇策之本数。而老阴之策二十四。以少阳之奇二十损之而得四。少阴之奇十六。以老阳之奇十二益之而得二十八。故阳者君道。首出庶物。阴者臣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其意盖谓老阳之挂扐本十二。自老阳变为少阴也。虽以其十二益之而仍得其本数之十二。是老阳虽以其十二致益于少阴。而奇之本数不见其或少。少阳之挂扐本二十。自少阳由老阴而变也。虽得其二十之益。而仍不越乎本数之二十。是少阳虽受益于老阴之二十。而奇之本数亦不见其或多。此老阳少阳所以得奇策之本数也。至于阴则有不可与阳等者。老阴本二十四。以其二十为少阳所损。故其数之仅存其四。是为少阳所损而多者浸少也。少阴本十六。其馀十二为老阳所益。故其数之变。乃得二十有八。是为老阳所益而少者浸多也。此老阴少阴所以于奇策之本数有损益也。○旧法三变皆挂。则初变五三᎒: ፡.፡ :᎒九一⁞.⁞。为围三径一之义。后二变四八皆二∷∷  。而为围四用半之义。今后二变不挂则皆四三·᎒ ᎒·∷八一⁞⁞。幷如前一变之五三九一。而无复后二变之四八皆二。故惟有围三径一之术。而无围四用半之术也。尚安有奇偶之分哉。胡玉斋○倚数之元。参天两地。衍而极之。五十乃备。是曰大衍。虚一无为。其为用者四十九蓍。信手平分。置右于几。取右一蓍。挂左小指。乃以右手揲左之策。四四之馀。归之于扐。初扐左手无名指间。右策左揲。将指是安。再扐之奇。通挂之算。不五则九。是谓一变。置此挂扐。再用存策。分挂揲归。复准前式。三亦如之。奇皆四八。三变既备。数斯可察。数之可察。其辨伊何。四五为少。八九为多。三少为九。是曰老阳。三多为六。老阴是当。一少两多。少阳之七。孰八少阴。少两多一。既得初爻。复合前蓍。四十有九。如前之为。三变一爻。通十八变。六爻发挥。卦体可见。老极而变。少守其常。六爻皆变。彖辞是当。变视其爻。两兼首尾。变及三爻。占两卦体。或四或五。视彼所存。四二五一。二分一专。皆变而他。新成旧毁。消息盈虚。舍此视彼。干占用九。坤占用六。泰愕匪人。姤喜来复。朱晦庵明筮○筮法。占卦爻之辞。然其辞或有不相应者。吉凶何自而决。盖人于辞上会者浅。于象上会者深。伏羲教人卜筮。亦有卦而已。随其所遇。求之卦体卦象卦变。无不应矣。刘云庄○揲蓍虽一小事。自孔子来千五百年。人都理会不得。○或问蓍是伏羲从来设。是后之圣人设。若谓伏羲只以心之所得者画出。元未有蓍。则画卦如何用。曰想自有一物如蓍。未可知。○奇者残零之谓。扐之为义。乃指间勒物之处。故曰归奇于扐。言归此馀数于指间也。○四营而成易。十八变而成卦。正义曰四营而成易者。营谓四度经营蓍策。乃成易之一变也。十有八变而成卦者。每一爻有三变。谓初一揲不五则九。是一变。第二揲不四则八。是二变。第三揲亦不四则八。是三变也。○蓍之一筹。谓之一策。策中乘除之数则直谓之数。朱晦庵

仁说图

编辑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未发之前。四德具焉。而惟仁则包乎四者。是以涵育浑全。无所不统。所谓生之性爱之理。仁之体也。已发之际。四端著焉。而惟恻隐则贯乎四端。是以周流贯彻。无所不通。所谓性之情爱之发。仁之用也。专言则未发是体。已发是用。偏言则仁是体。恻隐是用。公者所以体仁。犹言克己复礼为仁也。盖公则仁仁则爱。孝悌其用也而恕其施也。知觉乃知之事。○又曰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竆。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己复礼为仁。言能克去己私。复乎天理。则此心之体无不在。而此心之用无不行也。又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则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亲孝事兄悌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或曰若子之言。程子所谓爱情仁性。不可以爱名仁者非欤。曰不然。程子之所谓。以爱之发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论。以爱之利而名仁者也。盖所谓性情者。虽其分域之不同。然脉络之通。各有攸属者。则曷尝离绝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学者诵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于判然离爱而言仁。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子以为异乎程子之说。不亦误哉。曰程氏之徒。有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者。亦有以心有知觉。释仁之名者。皆非欤。曰谓物我为一者。可以见仁之无不爱。而非仁之所以为体之真也。谓心有知觉者。可以见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实也。观孔子答子贡博施济众之问。与程子所谓觉不可以训仁则可见矣。予安得以此而论仁哉。朱晦庵○右仁说。朱子所述幷自作图。发明仁道。无复馀蕴。大学传曰为人君止于仁。今欲求古昔帝王传心体仁之妙。盍于此尽意焉。李退溪○问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曰仁者心之德。犹言润者水之德。燥者火之德。爱之理。犹言木之根水之源。试以此意思之。○仁者爱之理。理是根爱是苗。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仁是爱底道理。公是仁底道理。故公则仁仁则爱。公却是仁发处。无公则仁行不得。○或问仁与公之别。曰仁在内公在外。又曰惟仁然后能公。又曰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工夫极至处。故惟仁然后能公。○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以心之德而专言之。则未发是体。已发是用。以爱之理而偏言之。则仁便是体。恻隐是用。○问程子云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如何以此便谓之仁。曰亦是仁也。若能到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处。皆可谓之仁。

西铭图

编辑

 

干称父坤称母。予玆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贒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竆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张横渠○西铭。程子以为明理一而分殊。盖以干为父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统而万殊。则虽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而不流于兼爱之蔽。万殊而一贯。则虽亲疏异情。贵贱异等。而不梏于为我之私。此西铭之大指也。观其推亲亲之厚。以大无我之公。因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盖无适而非所谓分立而推理一也。又曰铭前一段如碁盘。后一段如人下碁。朱晦庵○西铭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犹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耳。杨龟山○西铭前一节。明人为天地之子。后一节。言人事天地。当如子之事父母也。饶双峯○右铭横渠张子所作。初名订顽。程子改之为西铭。林隐程氏作此图。盖圣学在于求仁。须深体此意。方见得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真实如此处。为仁之功。始亲切有味。免于莽荡无交涉之患。又无认物为己之病而心德全矣。故程子曰西铭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又曰充得尽时。圣人也。○订平议也。亦有证正讹舛之义。顽者不仁之名。不仁之人。心顽如石。故谓之顽。横渠此铭。反复推明。破有我之私。廓无我之公。使其顽然如石之心。融化洞澈。故名曰订顽。谓订其顽而为人也。人之愚病。莫甚于长傲遂非。此铭极言其失而痛改之。正如针治其病而去之。故亦曰砭愚。然二言颇隐奥。将致学者辨诘。故程子以为启争端。改以东西铭。李退溪○天地之塞者。阴阳天地之气。充塞于两间也。天地之帅者。健顺天地之志。为气之统帅也。○天地者吾之父母也。父母者吾之天地也。天即父父即天。地即母母即地。人事天地。当如事父母。子事父母。当如事天地。保者持守此理而不敢违。贒人也。乐者从容顺理而自然中。圣人也。盖是理即天地之理。而天地即吾之父母也。持守而不敢违吾父母之理。非子之翼敬者乎。从容而自然顺吾父母之理。非孝之极纯者乎。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天理者父母所以与我者也。而乃违之。是不爱其亲也。贼仁者谓之贼。仁者父母所以与我之心德也而乃害之。是戕其亲也。世济其恶。增其恶名。则是父母之不才子矣。若能践其所以得五行秀为万物灵者之形。则是与天地相似而克肖乎父母矣。知者圣人践形惟肖。有以默契乎是理。非但闻见之知也。化则天地化育之事。乾道变化。发育万物。各正性命者。知得天地化育之事。则吾亦能为天地之事。是善述吾父母所为之事矣。竆者圣人竆理尽性。有以究极乎是理而知之无不尽也。神则天地神妙之心。维天之命。至诚无息。于穆不已者。竆得天地神妙之心。则吾亦能心天地之心。是善继吾父母所存之志矣。此造圣之终事。践形惟肖者之盛德。所谓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不愧屋漏者。己私克尽。心自然存。性得其养。虽于屋漏之奥。尚无愧怍之事。夫其无愧于天。则是无忝辱所生之父母也。存心养性者。用力克己。惕然惟恐有愧于天。操而不舍其主于身之心。顺而不害其具于心之理。存心养性。所以事天。夫其不怠于存养此天理。则是不懈怠于事父母也。此作圣之始事。学践形惟肖者之工夫。所谓于时保之。子之翼也。然知化则必能竆神。竆神然后能知化。不愧屋漏者。必能存心养性。存心养性然后能不愧屋漏。善述事者。必能继志。善继志者然后能述事。无忝者必能匪懈。匪懈然后能无忝。存心养性然后有以不愧屋漏。不愧屋漏然后可以至于竆神。竆神然后有以知化。匪懈然后有以无忝。无忝然后可以至于善继志。善继志者然后可以善述事也。吴临川○天阳也。以至健而位乎上。父道也。地阴也。以至顺而位乎下。母道也。人禀气于天。赋形于地。以藐然之身。混合无间而位乎中。子道也。然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者。天地其形体也。乾坤其性情也。干者健而无息之谓。万物之所资以始者也。坤者顺而有常之谓。万物之所资以生者也。是乃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而父母乎万物者。故指而言之。○充满乎天地之间莫非气。而吾所得而为形骸者。皆此气耳。天地之帅则天之心而理在其中也。○惟人也得其形气之正。是以其心最灵而有以通乎性命之全体于幷生之中。又为同类而最贵焉。故曰同胞。则其视之也皆如己之兄弟矣。物则得夫形气之偏而不能通乎性命之全。故与我不同类。而不若人之贵。然原其体性之所自。是亦本之天地而未尝不同也。故曰吾与。则其视之也亦如己之侪辈矣。○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故育英才。如颖考叔之及庄公。则所以永锡尔类者广矣。○问申生之不去。伯奇之自沉。皆陷父于恶。非中道也。而取之与舜曾同何也。曰舜之底豫。赞化育也。故曰功。申生待烹。顺受而已。故曰恭。曾子归全。全其所以与我者。终身之仁也。伯奇顺令。顺其所以使我者。一事之仁也。○孝子之身。存则其事亲者不违其志而已。没则安而无所愧于亲。仁人之身。存则其事天者不逆其理而已。没则安而无所愧于天。盖所谓朝闻夕死。吾得正而毙焉者。故张子之铭。以是终焉。

敬斋箴图

编辑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择地而蹈。折旋蚁封。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战战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甁。防意如城。洞洞属属。罔敢或轻。不东而西。不南而北。当事而存。靡他其适。弗贰以二。弗参以三。惟心惟一。万变是监。从事于斯。是曰持敬。动静不违。表里交正。须臾有间。私欲万端。不火而热。不冰而寒。毫厘有差。天壤易处。三纲既沦。九法亦斁。於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灵台。○周旋中规。其回转处。欲其圆如中规也。折旋中矩。其横转处。欲其方如中矩也。蚁封。蚁垤也。古语云乘马折旋于蚁封之间。言蚁封之间巷路。屈曲狭小。而能乘马折旋于其间。不失其驰骤之节。所以为难也。守口如甁。不妄出也。防意如城。闲邪之入也。又云敬须主一。初来有个事。又添一个。便是来贰他成两个。元有一个。又添两个。便是参他成三个。须臾之间。以时言。毫厘之差。以事言。朱晦庵○箴凡十章章四句。一言静无违。二言动无违。三言表之正。四言里之正。五言心之正而达于事。六言事之主一而本于心。七总前六章。八言心不能无适之病。九言事不能主一之病。十总结一篇。吴临川○朱子读张敬夫主一箴。掇其遗意。作敬斋箴。书斋壁以自警云尔。○蚁封。蚁垤也。其泥坟起如丘垤。中间屈曲如小巷道。折旋蚁封。言蚁封之间巷路。屈曲狭小。而能乘马折旋于其间。不失其驰骤之节。所以为难也。○其泥坟起。非泥自坟起。乃蚁穿穴所出之土堆积以成者。今见蚁有数穴相近者。其衔土成垤。分两边屈曲以成。而通其间为往来之道。李退溪○二与贰三与参。文同而义不同。谓不可以二事而贰之。三事而参之也。郑寒冈○不东而西。不于东而转以西。不南而北。不于南而转以北。弗贰以二。此心主此一事。更不参插第二事。不参以三。非惟不参插第二事。亦不参插第三事。○朱子曰此是敬之目。说有许多地头去处。某窃谓地头之说于仿工。好有据依。而金华王鲁斋排列地头作此图。明白整齐。皆有下落又如此。常宜体翫警省于日用之际心目之间而有得焉。则敬为圣学之始终。岂不信哉。李退溪

夙兴夜寐箴图

编辑

 

鸡鸣而寤。思虑渐驰。盍于其间。澹以整之。或省旧愆。或䌷新得。次第条理。了然默识。本既立矣。昧爽乃兴。盥栉衣冠。端坐敛形。提掇此心。皦如出日。严肃整齐。虚明静一。乃启方册。对越圣贒。夫子在座。颜曾后先。圣师所言。亲切敬听。弟子问辨。反复参订。事至斯应。则验于为。明命赫然。常目在之。事应既已。我则如故。方寸澹然。凝神息虑。动静循环。惟心是监。静存动察。勿贰勿参。读书之馀。间以游泳。发舒精神。休养情性。日暮人倦。昏气易乘。斋庄正齐。振拔精明。夜久斯寝。齐手敛足。不作思惟。心神归宿。养以夜气。贞则复元。念玆在玆。日夕乾乾。陈茂卿○右箴。南塘陈茂卿柏所作而自警者。金华王鲁斋尝主教台州上蔡书院。专以是箴为教。使学者人人诵习服行。今谨仿鲁斋敬斋箴图作此图。以与彼图相对。盖敬斋箴有许多用工地头。故随其地头而排列为图。此箴有许多用工时分。故随其时分而排列为图。夫道之流行于日用之间。无所适而不在。故无一席无理之地。何地而可辍工夫。无顷刻之或停。故无一息无理之时。何时而不用工夫。故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又曰莫显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此一静一动。随处随时。存养省察。交致其功之法也。果能如是。则不遗地头而无毫厘之差。不失时分而无须臾之间。二者幷进。作圣之要。其在斯乎。李退溪

学理图说后序

编辑

惟理无形。图说所以阐其理也。阴阳造化之妙。藏诸用而至隐。天人性命之原。极其微而难形。苟非见识之贯穿。讲究之精到者。顾安能闯其篱而哜其胾哉。余以所闻。讷轩处士徐公。以该博之才。用探赜之工。俯读仰思。不得不措。即其象而究其理。因其显而致其幽。自夫河洛以下。方圆奇耦八九经纬之象。黑白同异节气流行之图。与夫四象相交。揲蓍挂扐之纵横排布。既皆竆探博考而编之为一𢎥。又以张横渠西铭,朱夫子仁说敬斋箴及南塘陈氏夙兴夜箴若图若说附其后。以为常目之资。名之曰学理图说。噫公之为学。可谓得其典要而知所向矣。首揭图象。以为竆理之要。末附铭箴。以为用工之方。而条理粲然而不紊。阶级了然而不迷。则是编也虽谓之初学之指南。未为过语也。其后孙相镕等。图所以广其传。将付之剞劂。而问序于余。余固非能言者。窃不胜旷世之感。谨书一言。以告吾党之愿学者。乙未南至日。闻韶后人金道和谨序。

学理图说跋

编辑

右。讷轩徐公讳圣耇所辑学理图说也。图凡五十。而其四十六。皆象数之原也。仁说以下四图。皆治心之要也。盖专论象数而不归于治心。则无以为吾实用矣。治心而不本乎理象。则又无以统之宗而会之元矣。程子有言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不亦然乎。然而象数之图。十倍于治心。又何哉。夫象数天也。隐而难见。故多而不厌其缛也。治心人也。反之易究。故略而不嫌其少也。惟是五十图者。会类前人已成之图。而间有懵陋未及见于前书。则窃意公就先儒所说底。手自排列者邪。其条画分明。文理相涵。无位置牵强之病。有造化阐发之功。其可谓庖牺之纯臣也欤。盖闻公之先祖遁庵公。当鲁陵逊位之日。以国子生。大隐于小白山中。得进退之义。其家学之有素。而公在肃景英三宗之时。时乎大有誉于胶庠。顾乃狎幽盟于松竹。自署以讷。所见所守。诚未可率尔谓也。向使公与世浮沉。苟冒一时之利禄。将无以大肆力于义理奥竗之阈。而彼浮云过鸟。忽焉有无。何与于斯文之事哉。今之论世家。以竹溪徐氏为文献之緖而礼乐之坊。其基本田地之式廓于前。诒燕于后也。讵可以此而易彼乎。公之雅言。见于本集。又有疑礼论辨五册。自为一书。即此而通贯融会焉。则益知公所编图说。个个是实。而不但求之于影子之间而已。所以幸教我后人者。其至矣乎。若晩焘之所感。抑有大焉。下四图载在我先集圣学十图中。以上诸图。实亦不出太极一图阴阳五行圈子之内也。然则公之所受用于十图者。若是之富。而地头时分之无所不用敬畏。又其入头之宗旨。今观五十图之终于是箴。则盖亦有见焉。而绍修之学规。有以兴起于百世之下而然欤。其后孙上舍相铢甫及丙泰丙辙相铎。不谓仆之无状。谬嘱此后语。义有所不得终辞也。既为之整顿编例。略附所感于中者如右云尔。

上之三十五年著雍阉茂孟夏上澣。通政大夫前行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李晩焘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