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对于东亚之大志

论日本对于东亚之大志
作者:李佳白
中华民国4年(1915年)3月1日
1915年3月1日
公布于东方杂志1915年12卷第3期
本作品收录于《东方杂志

  按日本之行动与其宣言。以揣测其最后企图之所在。终不外乎以囊括东亚为最后之策略。是犹作战者所预定之兵谋也。此项策略。大约可分为三段落。其最大者即为握全亚之重权。使亚洲各国。尽为所管辖。如彼之于高丽然。或为彼所保护。奉之为上国。而置欧美各国之权利于其下也。其次则为未达此最大之目的时。且专就中国以设施。使为所管辖。为所保护。奉为上国。而置欧美之权利于其下也。若其次之目的犹未达时。则又有其次者在。即先伸其权力于山东。而姑使联盟各国。仍各保持其所得之权利。即今日日本在山东之已事也。此三大段落。吾人今且先即其最后之一段。即所谓最初之目的而已见诸实行者首论之。以下乃更案次分指之焉。

  日本自甲午胜中以后。二十年来。其在中国之权利领土。日益扩张。中日战后。既割台湾。复得退还辽东代价银三百万两。又认福建省为彼势力范围。迨既胜俄。其所占势力。更展至奉天以北。突过于前之辽东。由是而灭高丽。据为由岛国而成大陆国之根据地。然其贪欲野心。固未尝由是慊也。本年欧洲战起。英有求助于日之举。而于是日之大机会以来。日本于此。使其宗旨无他。而果在维持远东之和平。则何不求解决于和平而必出于战。且使其果欲保存中国之主权。何不任中国自与交战国交涉以免战。而必自出于战。是故日本之必出于战。即为其挟有野心之左证。其哀的美敦书之强德以所难者。用意亦全在于此。不然。使要求青岛德舰卸除军装。而同时要求香港英舰。亦卸除军装。以立彼此不互攻之约。德何乐而不从。即以与英有同盟之谊故。而第要德立祗以自守不攻他人之约。亦德之所愿也。更进而言之。使日要德以青岛及铁道矿山尽举而还之中国。德人亦未始必不肯从。而日本皆不出此。盖德之可从者。皆于日人无利。故为日人之所不愿出。盖必强德以所难。乃得构成日本之唯一机会也。且也。日本之攻青岛。其志并不专在降服青岛。否则以彼之海陆军直攻青岛。如英军之行动可矣。何以始登龙口。继占潍县。继且占胶济全线。是其意明明攘德人之权利。且多攫权利于德人原有之外耳。

  或谓日本对于青岛。最后之处置。犹未表示。何必先为逆亿之论。不知处置若定。无可挽回。正惟今当未定之秋。或犹可预为之地也。或又谓是种评论。要无妨俟诸日本终不交还青岛之后。不知交还青岛问题。彼外相不承认之语。已见诸近时彼国新闻。其意盖以德既置之不答。不肯让渡于日。今由日自以兵力取得之。自无交还于中国之义务。故使日后彼即愿还。亦必要求倍蓰之利益以为交换。而在中国。且仍不能得有自主之权。盖彼必要求开作商埠。至仍由彼隐然为该埠权利之主。正如上海之公共租界。皆由英国为政也。此外若路若矿之为德有者。彼仍继承之。若烟潍铁道之敷设权。彼必攫取之。若由龙口至青岛之轻便铁道。亦必不肯撤去之。故其结果。日本终必在山东占有最大之优势。得与其在南满之势力。首尾衔接也。

  日本既占优势于山东。然其目的。仍不在山东而在中国各省。是为其策略之第二段。前数月。其首相提出增师议案。即为实行此策略之见端。其意略谓中日之交涉。必有达于危机之一日。故不可不增海陆军以为之豫备云。此种宣言。外人终莫测其底蕴。盖以所谓中日交涉之达于危机者。究不知将自何国发生。如谓发自中国。中国决无以武力为抵抗之志。谓发自美国。美国对于他国之侵逼中国。亦无轻为干涉之心。谓发自德。则德即于欧战获最后之胜利。然嗣后若干年。其势力当不易及于东亚。谓发自俄。俄日近时正相接近。亦断无干预之虑。无已。则所谓发中日交涉之危机者。其意或反在彼同盟之英乎。英日同盟。其本根原不固。诚信亦未深。凡于权利。每多抵触。如本年日既占胶济全线。其志实更欲及于津浦北段。嗣以英人之反对而止。是即为其发端。故使他日者。日本果欲施其吞倂之策于中国。英人以利害关系最钜故。或废同盟而为仇敌。实亦意计中事。日首相之亟欲增师。正为此耳。间尝细硏此种之策略。其用意约有三端。(一)彼所谓中日之交涉者。乃其所欲得之权利。不专在山东而在各省。(二)其所欲得于中国之权利。不在垄断中外通商及经济借款之利益。而在握中国之政权兵权。(三)彼于各国在华之权利。非欲悉数打破之。第欲使各国权利之最高级。让归日有。彼幷不欲即中国之权利而尽攘夺之。第欲使中国之权利。为其附属而已。以上三端之意计。欲求实现。彼意不在以势力强迫中国。幷不在以兵力抵制各国。彼第欲运用其外交上最高之灵敏手腕。于不知不觉中巧取之。且此种策略。亦非为彼全国一般之心理。第为彼国对华政策之一种。有时政府主张之。有时政府反对之。大抵以彼国之武力派主张者为多。方今日本公使之来华也。华文各报。纷译彼间报纸之记载。谓日使此来。将与中国订同盟之约。其条件且与前日韩同盟之约同。言之凿凿有据。未几而两国政府。乃同时声明为谣传。夫使日人而果无如此之心理计划。以自布于各报。则此谣传何自而来。是固足以为此策略进行之一证也。其所以亟为声明非确者。盖不欲于未成之前。泄漏春光。以败乃事。必经达到目的。方不害为传布耳。

  自欧洲战起。迄于青岛陷落后。日本各报。更一致督促其政府。谓宜速与中国订立攻守同盟之约。不可失此时机。如中政府不表同情。则当扶助党人起事。而于其乱之初。即借弹压为名。先行其侵夺军权之实。盖以欧陆列强构衅。固为日本莫好之机会。果使战役延二三年不解。则各国行且趋于贫弱之地位而莫如何也。本年十月间。日本拓植新报。盛倡解决支那问题之说。累牍连篇。昌言无忌。大旨在于组织日支联成军。使日军得加入于华军行伍中。以握其军权。又迫令为顾问政治。使中国全国之行政机关。悉聘多数日人为政治顾问。以握其政权。并谓彼国首相之对支政策。深信其必抱此根本解决之定议云云。自此种议论叠出。中国政界及新闻界。乃或为演说。或著论文。反对之声亦蜂起。日政府既不能禁止其本国密谋之暴露。及舆论之披猖。又安得訾中国为蓄意排日。盖一国上下而苟犹有丝毫自为保存之志。自未有聆此议论而不生反响也。

  夫此项策略之剖解。并不落倂吞中国之形迹。而惟在实占中国之上权。故举其名。中国似犹有主权之存在。而究其实。则中国已处于不复能振之地。而惟任人为转移。则亦一亡国之变相而已。要之就恒理言。日本果有此种之举动。实非英美俄法德之所得强干。盖以中日既为唇齿之邦。洲同种同。而风俗又多相同。非他国之可拟。故此策略之或行或不行。其权自操诸日本。而不操诸各国。然此策略之能成不能成。其权仍操之中国。而并不操诸日本也。

  第二段之策略若吿成功。则其所夙抱之大愿而期于必达者。更有所谓第一段在。其事维何。即抚有高丽中国诸同种外。并抚巫来由种之菲律滨星嘉坡曁印度而有之。以达统属亚洲全部之希望。是盖不以种为界。而以洲为界。期于使亚人治亚。欧人治欧。不相侵乱。凡在亚之大小各国。尽推日本为能力最大之国。而奉之为领首。赖其保护而提拔之。如德意志各联邦之于普鲁士然。此策实行。法亦甚善。不仅为日人所心喜。即华人当亦有乐此策之实现者。盖以其能振己厄而脱羁绊也。日本首相。夙抱此志。以为欧洲列强之势力。其侵压东亚也过甚。非此则无以免中国瓜分之惨祸。即无以维东亚之和平云。

  要之。此项策略之三大段落。有一定之顺序。最大者不可蹴几。且谋其次。其次者亦猝难成就。再谋厥初。而要无不以中国为中心。今山东已入彼之肘下。是已由开始而入其次之段落矣。假使欧战而果延至二三载也。则日本之莫大机会。真于是乎在。然此举之实现。与英美德法俄诸国。不过有商业上之关系。而在中国则为国本上之关系。今者虽为时尚早。而其一部分之策略已定。嗣后将节节进行。锲而不舍。吾不知华人对此。将慑于强权。希为苟全。巽懦卑屈。以任其主宰乎。抑将激厉奋发。同心协力。以自振此大可造之民国乎。前途莫测。来日方长。亦要惟任人自为而已矣。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