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宋上 辽夏 下一卷▶

历代州域形势七 宋上 辽夏附

编辑

宋抚有中土,奄甸四方。先取荆湖,西灭蜀,南平广,遂并江南。

史略:初,赵匡胤为周宿卫将,从世宗征讨,屡有功,威望甚著。显德六年,幼主宗训即位,匡胤以殿前都检点领归德节度使。归德镇宋州,匡胤既代周,遂以宋为国号。会北汉及契丹谋南寇,命匡胤御之,次陈桥驿,在今开封府东北二十里。军乱,推匡胤为主,遂入汴,即帝位。建隆三年,湖南张文表作乱,文表为衡州刺史,时周行逢卒,遂作乱。据潭州,周保权请救,宋命慕容延钊等将兵南下,假道荆南,遂入荆州。高继冲惧,因籍三州以献。时湖南已平张文表,宋师长驱而进,克其潭州,还趋朗州,保权谋拒命,延钊袭执之以归,荆楚悉定。乾德二年,王全斌等伐蜀,道出凤州,别遣刘光义等出归州。全斌进克兴州,略定山南诸城砦,进至益光,今保宁府昭化县。蜀人扼剑门以拒。全斌用降卒言,遣别将由来苏径出剑门南,来苏,村名,在今剑州东南九十里。出敌不意,遂克之,西至魏城,在今绵州东六十五里。蜀人骇惧,孟昶出降。时刘光义亦克夔州,尽平峡中地,万、施、开、忠诸州是也。遂州迎降。于是引军而西,会全斌于成都,略定两川。开宝三年,遣潘美等将兵伐汉。先是美为潭州防御使,遣将攻南汉,克其郴州,至是自道州而进克富州,今平乐府属县。拔贺州转趋昭州,克之。又拔桂州及连州,大败汉兵于莲花峰下,今韶州府南五里莲花山是也。拔韶州。韶,汉之门户也。汉人大惧。美进克英州,时又遣别将克其雄州。二州见前岭南﹑北四十七州注。引兵屯马径,去广州十里。时美进屯马径,砦于双女山下。双女山,在今府西十七里,马径又在其东。或以为即今府北六里之马鞍山。汉人出战,复败,刘𬬮乃降,尽平广南州镇。七年,遣曹彬等伐南唐,自荆南发战舰东下,克其池州,进拔唐师于铜陵,今池州府属县。遂次采石,在今太平府北二十五里,见前。以浮梁渡江。明年彬又败唐兵于白鹭洲及新林港,白鹭洲,在今应天府西南二十里大江中,又东里许即新林港。别将克溧水。今应天府属县。彬进次秦淮,秦淮水,在今应天府城南正阳门外,即彬屯兵处。唐兵陈于城下,涉水击败之。吴越亦发兵助宋,克其常州,润州来降。又遣将败其江西援兵于皖口,在今安庆府西十里,见前。金陵势益孤。城陷,李煜降,江南悉定。

吴越入朝,闽海内附,乃兼北汉,

史略:建隆初,钱弘俶即遣使朝贡。及兵下江南,弘俶自帅兵助宋攻南唐,南唐亡。明年,遂来朝,寻遣还。太平兴国三年,复入朝,会陈洪进以漳、泉二州来归,闽朱文进之乱,泉州将留从效举兵复泉州,归于王延政。延政败亡,泉州降于南唐。晋开运二年,从效废其刺史王继勋,自领军府事,南唐因授为泉州刺史。明年,唐兵败于福州,从效因遣唐戍兵归国,遂据有漳、泉二州。汉乾祐二年,唐置清源军于泉州,以从效为节度。宋建隆初入贡,称藩。三年,从效卒,统军使陈洪进废其子绍磁,推副史张汉思为留后。乾德初,洪进又废汉思而代之。明年,宋改清源为平海军,以洪进为节度使。三年入朝,遂籍二州十四县以献。弘俶惧,亦籍境内州军以献。于是闽越悉为王土。四年,伐北汉,先是太祖屡遣兵击汉,开宝二年自将至太原,壅汾、晋二水灌之,其岚、宪二州来降,晋阳久不下,乃引还。九年,复遣将分道攻太原,不克。汾水,在今太原县东。晋阳,在今县城西。太原,故晋阳也。命潘美帅诸军攻围太原,复命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石岭关,在今太原府东北百二十里。断燕﹑蓟援师。契丹来救,进败之于白马岭,今太原府孟县东北三十里白马山是也。遂引去。帝复自将至太原,攻围益急。继元危困,遂出降,并、代悉平,于是天下复归于一。

因袭前辙,定都大梁。

《都邑考》:宋建隆初,因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真宗建宋州为南京,景德三年以宋州为太祖旧藩,升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遂建为南京,其后高宗即位于此。仁宗又建大名府为北京,庆历二年以大名府为真宗驻跸之所,建为北京。时谓之“四京”。又皇祐四年以曹、陈、许、郑、滑为辅郡。崇宁四年以右司谏姚佑言,于是以颍昌府为南辅,升襄邑为拱州,为东辅,郑州为西辅,滑州为北辅,各置军防。其后废置不一。高宗南渡,以临安府为行都,后遂定都焉。建炎元年幸扬州,三年幸杭州,进幸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四年幸温州,复幸越州。绍兴二年以杭州为临安府,旋幸临安。三年营建康行宫,四年幸平江府,五年还临安,六年又幸平江,七年幸建康,八年复还临安,自是定都焉。三十一年幸建康,明年复还临安。

分天下为十五路。先是淳化四年法唐制,分天下为十道:曰河南,曰河东,曰河北,曰关西,曰剑南,曰淮南,曰峡西,曰江南东西,曰浙东西,曰广南。至道三年始分天下州军为十五路,各置转运、经略、安抚等使统之。

京东路:东至海,西抵汴,南极淮、泗,北薄于海。统府一,州十六,军四,监二。先是乾德初命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节度使之权始轻。太平兴国二年复罢天下节镇领支郡之制,于是军﹑监与州府同列矣。

开封府,唐汴州,后为宣武军治,朱梁曰开封府,宋因之,领开封等县十八。又崇宁四年析置拱州,亦曰保庆军,初领襄邑等县五,后领县二。今归德府睢州也。

宋州,朱梁宣武军治此,兼领亳、辉、颍三州,亦曰宋州节度,后唐改军曰归德,宋仍曰宋州,亦曰归德军,景德中,升为应天府,领宋城等县六。今曰归德府。

兖州,唐末为泰宁军治,后周军废,宋仍曰兖州,政和八年升为袭庆府,领瑕丘等县十。

徐州,唐末为感化军治,朱梁复曰武宁军,宋仍曰徐州,领彭城等县五。

曹州,石晋置威信军治此,兼领单州,后周曰彰信军,宋仍曰曹州,亦曰兴仁军,崇宁初升为兴仁府,领济阴等县四。

青州,唐平卢军治,石晋废军,汉复故,宋仍曰青州,亦曰镇海军,领益都等县六。

郓州,唐天平军治,宋仍曰郓州,亦曰天平军,宣和九年升为东平府,领须城等县六。须城,即唐之须昌郡也。

密州,唐曰密州,宋因之,亦曰安化军,领诸城等县六。

齐州,唐曰齐州,宋因之,亦曰兴德军,政和六年升为济南府,领历城等县六。

济州,唐曰济州,后废。五代周复置,宋因之,领钜野等县四。钜野,今济宁州属县。

沂州,唐曰沂州,宋因之,领临沂等县五。

登州,唐曰登州,宋因之,领蓬莱等县四。

莱州,唐曰莱州,宋因之,领掖县等县四。

淄州,唐曰淄州,宋因之,领淄川等县四。

濮州,唐曰濮州,宋因之,领鄄城等县四。

单州,唐末置单州,朱梁曰辉州,后唐复故,宋因之,领单父等县四。

潍州,唐初置潍州,寻废。宋建隆三年置北海军,乾德二年升为州,领北海等县三。今山东平度州潍县即故治也。

广济军,唐曹州之定陶镇,宋置广济军,领定陶县一。今曹州定陶县是也。

清平军,唐齐州之章丘县,宋初置清平军,领章丘县一。今济南府章丘县。

淮阳军,唐初曰邳州,州寻废。宋置淮阳军,领下邳等县二。今江南邳州也。

宣化军,唐淄州之高苑县,宋置宣化军,领高苑县一。熙宁三年军废,县仍隶淄州。今青州府高苑县也。

莱芜监,本莱芜县,唐属兖州,宋置莱芜监,主铁冶。今山东泰安州属县。

利国监。本徐州沛县地,宋置利国监,主铁冶。在今州东北九十里。

京西路:东暨汝、颍,西距崤、函,南逾汉、沔,北抵河津。统府一,州十六,军二。

河南府,唐曰河南府,宋因之,领河南等县十六。

滑州,唐末为宣义军治,后唐复曰义成军,宋仍曰滑州,亦曰武成军,领白马等县三。

郑州,唐曰郑州,宋因之,亦曰奉宁军,领管城等县五。

汝州,唐曰汝州,宋因之,亦曰陆海军,领梁县等县五。

陈州,石晋置镇安军于此,汉废军。周复置,宋仍曰陈州,亦曰镇安军,宣和初升为淮宁府,领宛丘等县五。

许州,唐忠武军治,朱梁曰匡国军,兼领陈、汝二州,后唐复曰忠武,宋仍曰许州,亦曰忠武军,元丰三年升为颍昌府,领长社等县七。

蔡州,唐末为奉国军治,宋仍曰蔡州,亦曰淮康军,领汝阳等县十。

颍州,唐曰颍州,宋因之,亦曰顺昌军,政和六年升为顺昌府,领汝阴等县四。

孟州,唐河阳三城节度治此,宋仍曰孟州,亦曰河阳军,领河阳等县六。

唐州,唐曰唐州,宋因之,领泌阳等县五。泌阳,今南阳府属县。

邓州,朱梁置宣化军治此,兼领唐、均、房三州,后唐改曰威胜军,周曰武胜军,宋仍曰邓州,亦曰武胜军,领穰县等县五,

襄州,唐为山南东道治,石晋废军,汉复故,宋仍曰襄州,亦曰山南道节度,宣和初升为襄阳府,领襄阳等县六。

均州,唐末为戎昭军治,宋仍曰均州,亦曰武当军,领武当等县二。

房州,唐曰房州,宋因之,亦曰保康军,领房陵等县二。

金州,唐末为昭信军治,前蜀曰雄武军,兼领巴、渠、开三州,旋废。后蜀曰威胜军,宋仍曰金州,亦曰昭化军,领西城等县五。

随州,唐曰随州,宋因之,亦曰崇义军,后又为崇信军,领随县等县三。

郢州,唐曰郢州,宋因之,领长寿等县二。

信阳军,唐曰申州,宋开宝九年降为义阳军,太平兴国初改为信阳军,领信阳等县二。信阳,即唐申州治义阳县也。

光化军,唐谷城县之阴城镇,属襄州,宋置光化军,领乾德县一。今为襄阳府光化县。

河北路:东滨海,西薄太行,南临河,北据三关。统府一,州二十四,军十四。

大名府,唐魏州,为天雄军治,后唐曰兴唐府,石晋曰广晋府,后又为天雄军,汉曰大名府,周因之,亦曰天雄军,宋仍为大名府,领元城等县十二。

镇州,唐为成德军治,后唐曰真定府,寻复曰成德军,石晋改为恒州,又改军曰顺国军,汉仍曰镇州成德军,宋因之,庆历八年升为真定府,领真定等县九。

瀛州,唐瀛州,宋因之,亦曰瀛海军,大观二年升为河间府,领河间等县三。

贝州,石晋置永清军治此,兼领博、冀二州,后周军废,宋仍曰贝州,亦曰永清军,庆历八年改曰恩州,领清河等县三。

博州,唐博州,宋因之,领聊城等县四。

德州,唐德州,宋因之,领安德等县二。

沧州,唐末为义昌军治,朱梁曰顺化军,后唐复曰横海军,宋仍曰沧州,亦曰横海军,领清池等县五。

棣州,唐曰棣州,宋因之,领厌次等县三。

深州,唐曰深州,宋因之,领静安等县五。静安,今深州治也。

邢州,唐曰邢州,宋因之,领永年等县五。

邢州,朱梁为保义军治,兼领邢、磁二州,后唐改曰安国军,宋仍曰邢州,宣和初升为信德府,领邢台等县八。邢台,即唐州治龙冈县。

冀州,唐曰冀州,宋因之,亦曰安武军,领信都等县六。

赵州,唐曰赵州,宋因之,亦曰庆源军,宣和初升为庆源府,领平棘等县七。

定州,唐义武军治,宋仍为定州,亦曰定武军,政和三年升为中山府,领安喜等县七。又庆历二年置北平军,治北平县,今保定府完县是也。

莫州,唐曰莫州,宋因之,领任丘县一。任丘,今河间府属县。

相州,朱梁置昭德军治此,兼领卫、澶二州,后唐军废,石晋复置彰德军,宋仍曰相州,亦曰彰德军,领安阳等县四。

怀州,唐曰怀州,宋因之,领河内等县三。

卫州,唐曰卫州,宋因之,领汲县等县四。

澶州,石晋置镇宁军治此,兼领濮州,宋仍曰潭州,亦曰镇宁军,崇宁五年升为开德府,领濮阳等县七。濮阳,今大名府开州治。

磁州,唐曰磁州。朱梁曰惠州,后唐复故,宋因之,政和三年改曰磁州,领滏阳等县三。

祁州,唐曰祁州,宋因之,领蒲阴等县三。蒲阴,今北直祁州治也。

滨州,五代周置,宋因之,领勃海等县二。勃海,周旧治也。

雄州,五代周置,宋因之,领归信等县二。归信,即周旧治归义县。

霸州,五代周置,宋因之,领文安等县二。文安,周旧治也。

保州,五代唐置泰州,后废。宋建隆初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升为保州,领保塞县一。保塞,即后唐泰州治清苑县也。

德清军,五代晋置,宋因之,治清丰县,今县属大名府。

保顺军,五代周置,宋因之,治无棣县,今山东武定州海丰县是也。

定远军,唐曰景州,五代周曰定远军,宋因之,景德初改曰永静军,领东光等县三。东光,今景州属县。

破虏军,五代周霸州淤口砦,宋太平兴国六年置破虏军,景德二年改为信安军。今霸州东五十里信安城是。

平戎军,唐涿州新镇地,宋太平兴国六年置平戎军,景德初改曰保定军,今为霸州保定县。

静戎军,五代周梁门口砦,属易州,宋太平兴国六年置静戎军,景德初改为安肃军,领安肃县一。今保定府安肃县。

威虏军,唐易州遂城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曰威虏军,景德初曰广信军,领遂城县一。今安肃县西二十五里有废遂城县。

乾宁军,唐末置乾宁军,属沧州,后废。宋太平兴国七年复置乾宁军,大观二年升为清州,领乾宁县一,今河间府青县是也。

顺安军,本瀛州高阳关砦,后周三关之一也。宋淳化三年置顺安军,领高阳县一。今县属北直安州。

宁边军,唐定州之博野县,宋雍熙四年置宁边军,景德初曰永宁军,领博野县一。今县属保定府。

天威军,本镇州井陉县,宋置天威军,治井陉,今真定府井陉县也。

承天军,唐置承天军,宋因之,后为承天砦,在今真定府北百三十里。

静安军,五代周置,宋因之,在今深州东南三十里。

通利军。唐卫州黎阳县,宋端拱初置通利军,天圣初曰安利军,政和五年升为濬州,亦曰濬州军,又为平川军,领黎阳等县二。今为大名府濬县。

河东路:东际常山,西逾河,南距底柱,北塞雁门。统州十七,军六,监二。

并州,唐太原府,宋仍为并州,亦曰河东节度,嘉祐七年复曰太原府,领阳曲等县十。阳曲,今太原府治。

代州,唐末为雁门军治,宋仍曰代州,领雁门等县四。

忻州,唐曰忻州,宋因之,领秀容等县二。

汾州,唐曰汾州,宋因之,领西河等县五。西河,即唐旧州治隰城县也。

辽州,唐曰辽州,宋因之,领辽山等县四。

泽州,唐曰泽州,宋因之,领晋城等县六。

潞州,唐昭义军治,朱梁曰匡义军。后唐曰安义军,寻复曰昭义,宋仍曰潞州,亦曰绍德军。崇宁初升为隆德府,领上党等县八。

晋州,朱梁置定昌军治此,兼领绛、沁二州,后唐曰建雄军,又改建宁军,宋仍曰晋州,亦曰建雄军,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领临汾等县十。又政和二年置庆祚军,领赵城县一。今平阳府赵城县也。

绛州,唐曰绛州,宋因之,领平正等县七。

慈州,唐曰慈州,宋因之,领吉乡县一。吉乡,即唐州治吉昌县也。

隰州,唐曰隰州,宋因之,领隰川等县六。

石州,唐曰石州,宋因之,领离石等县五。又元符二年增置晋宁军,领定胡等县二,今陜西葭州也。定胡废县,在今山西永宁州西二十里。

岚州,唐曰岚州,宋因之,领宜芳等县三。

宪州,唐曰宪州,宋因之,初仍治楼烦县,咸平五年改领静乐县一。静乐,今太原府属县。

丰州,唐曰丰州,宋因之,庆历初为夏人所陷,嘉祐七年寄治府州境内,今府谷县北宁丰废城是也。

麟州,唐曰麟州,宋因之,亦曰建宁军,端拱初,曰镇西军,领新秦县一,今葭州神木县是也。

府州,唐麟州地,晋王存勗始置府州,五代汉曰永安军,兼领胜州及沿河诸镇。宋仍曰府州,亦曰永安军,崇宁初改曰靖康军,领府谷县一。即后唐旧治也。

平定军,唐并州地,宋置平定军,领平定等县二。今太原府平定州。

火山军,本北汉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改置火山军,治平四年复置火山县隶焉,县寻废,今太原府河曲县是也。

定羌军,唐岚州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军,景德初曰保德军,今为太原府保德州。

宁化军,北汉置,宋因之,领宁化县一。今静乐县北八十里宁化故城是。

岢岚军,唐置岢岚军,五代末废,宋太平兴国五年复置,领岚谷县一。今岢岚州也。

威胜军,唐曰沁州,宋太平兴国三年改置威胜军,领铜鞮等县四。铜鞮,今沁州治也。

永利监,本晋阳县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平河东,毁晋阳城,改置平晋军于此,寻又置永利监治焉。在今太原县东北二十里。

大通监。本太原府交城县地,宋太平兴国四年置大通监,交城县属焉,宝元初县改属并州。今交城西北四十里,故大通监治也。

陜西路:东尽殽、函,西包汧、陇,南连商洛,北控萧关。统府三,州二十四,军二,监二。

京兆府,唐末为佑国军治,朱梁曰大安府,又改军号曰永平,后唐复为京兆府,石晋曰晋昌军,汉曰永兴军,宋仍曰京兆府,亦曰永兴军,领长安等县十三。

河中府,唐末护国军治,宋仍曰河中府,亦曰护国军,领河东等县七。又大中祥符五年置庆成军,领荣河县一,今蒲州荣河县也。

凤翔府,唐凤翔军治,宋仍曰凤翔府,亦曰凤翔军,领天兴等县九。天兴即唐雍县也。又大观初,置清平军,领终南县一。今西安府盩厔县东南有废终南县。

华州,唐镇国军治,朱梁曰感化军,后唐复故,周废军,宋仍曰华州,亦曰镇国军,又为镇潼军,领郑县等县五。

同州,唐匡国军治此,朱梁曰忠武军,后唐复故,周废军,宋仍曰同州,亦曰定国军,领冯翊等县六。

解州,五代汉置,宋因之,领解县等县三。解县,即汉旧治也。

虢州,唐曰虢州,宋因之,领卢氏等县四。

陜州,唐末保义军治此,朱梁改为镇国军,后唐复曰保义,宋仍曰陜州,亦曰保平军,领陜县等县七。

商州,唐曰商州,宋因之,领上洛等县五。

乾州,唐末置乾州,宋因之,熙宁五年省,政和八年复置醴州,领奉天等县五。

耀州,五代初李茂贞置,又为义胜军治,兼领鼎州,朱梁曰崇州,又改军号曰静胜军,后唐改曰顺义军,宋仍曰耀州,亦曰感义军,又为感德军,领华原等县六。

丹州,唐曰丹州,宋因之,领宜川等县三。宜川,即唐义川县也。

延州,唐末保塞军治,朱梁曰忠武军,后唐曰彰武军,宋仍曰延州,亦曰彰武军,元祐四年升为延安府,领肤施等县七。又元丰七年置绥德军,即唐故绥州也。崇宁四年又置银州,明年罢为银州城,今绥德州米脂县西百五十里永乐城是。《宋志》:“宋初有绥、银、灵、夏、静、盐、宥、胜、会诸州,至道以后渐没于西夏。”

鄜州,唐末保大军治,宋仍曰鄜州,亦曰保大军,领洛交等县四。

坊州,唐曰坊州,宋因之,领中部等县二。

邠州,唐末为静难军治,宋仍曰邠州,亦曰静难军,领新平等县五。

宁州,唐曰宁州,宋因之,亦曰兴宁军,领安定等县三。

泾州,唐末为彰义军治,宋仍曰泾州,亦曰彰化军,领保定等县四。

原州,唐曰原州,宋因之,领临泾等县二。临泾,今平凉府镇原县东六十里有故城。

庆州,唐曰庆州,宋因之,亦曰庆阳军,宣和七年升为庆阳府,领安化等县三。又元符三年置定边军,领定边县一,今庆阳府北三百里有废定边城。

环州,五代晋置威州,周曰环州,又降为通远军,宋淳化五年复为环州,领通远县一,今庆阳府环县也。

渭州,唐原州地,后移置渭州于此,宋因之,亦曰平凉军,领平凉等县五。今平凉府治是也。又庆历三年置德顺军,领陇干县一。今平凉府静宁州是。又元符二年置西安州,今固原州西北二百三十里西安所是也。是年又收复唐会州地,复置会州,崇宁三年置敷文县为州治云。

仪州,后唐置义州,宋曰仪州,领华亭等县三。熙宁五年省入渭州。华亭,今平凉府属县。

凤州,唐末感义军治,前蜀改为武兴军,兼领兴、文二州,后唐军废。后蜀为威武军,宋仍曰凤州,领梁泉等县三。

阶州,唐曰阶州,宋因之,领福津等县二。今阶州东六十里有福津故城。

成州,唐曰成州,宋因之,宝庆中,升为同庆府,领同谷等县四。

秦州,唐末为天雄军治,前蜀因之,改领阶、成二州。后唐曰雄武军,宋仍曰秦州,亦曰雄武军,领成纪等县四。成纪,今秦州治也。又嘉定初置天水军,领天水县一,寄治成州境内,九年移治故天水县,在今秦州西南七十里。○巩州,唐故渭州也,熙宁五年收复,置通远军,崇宁三年升为巩州,领陇西等县三。陇西,今为巩昌府治。又熙州,唐临州也,后陷于吐蕃,熙宁五年收复,置熙州,亦曰镇洮军,领狄道县一。又河州,亦唐故州也。熙宁六年收复,仍置河州,领枹罕县一,九年县废,崇宁四年置宁河县隶焉。废宁河县,在今河州南六十里。又兰州,亦唐故州也,宋元丰四年收复,仍置兰州,领兰泉县一。兰泉即唐州治五泉县。○岷州,亦唐故州也,宋熙宁六年收复,仍置岷州,领祐川等县三。祐川废县,在今岷州卫东,绍兴初没于金,十二年复得之,改置西和州,领长道等县三。今巩昌府西和县是也。又洮州,亦唐故州也,元符二年收复,大观二年仍置洮州。又廓州,亦唐故州也,元符二年收复,曰宁塞城,崇宁三年仍置廓州,领广威县一,县旋废。又乐州,唐故鄯州地也,元符二年收复,置湟州,亦曰向德军,宣和初改为乐州,在今西宁卫东南二百里。又西宁州,唐鄯州也,元符二年收复,仍置鄯州,亦曰陇右节度,崇宁三年曰陇右都护府,又改鄯州为西宁州,复曰宾德军,领湟水县一,县旋废,即唐故州治也。又震武军,本鄯州地,政和六年置军,在今废乐州北。又积石军,本廓州地,大观二年置军,在今废廓州西百八十里。

保安军,本唐延州永康镇。宋置保安军。今为延安府保安县。

镇戎军,唐原州旧治也。宋至道二年置军于此,今为镇原县。又大观二年置怀德军于平夏城,在今镇原县西八十里。

开宝监,本凤州之两当县,建隆二年置银冶,开宝五年升为监,元丰中废。今县属陜西徽州。

沙苑监。唐置沙苑马监,宋因之,今同州朝邑南十七里有沙苑城。

淮南路:东至海,西距汉,南濒江,北据淮。统州十七,军四,监二。

扬州,唐淮南节度治淮南曰江都府。南唐因之,宋仍曰扬州,亦曰淮南节度,领江都等县三。又建隆初置天长军,至道初废,建炎初复置,寻废,以县属招信军。今泗州天长县也。

楚州,唐楚州,宋因之,领山阳等县四。又宝庆三年升宝应县为州,即今高邮州属县。是年又升州治山阳县为淮安军,景定初改曰淮安州。又咸淳九年置清河军,领清河县一。今淮安府属县也。

濠州,南唐曰定远军,宋仍曰濠州,领钟离等县三。又宝祐五年置怀远军,领金山县一,今凤阳府怀远县也。

寿州,淮南曰忠正军,南唐曰清淮军,五代周复曰忠正军,宋仍曰寿州,亦曰忠正军,政和六年升为寿春府,领上蔡等县五。乾道三年府还治寿春,亦曰安丰军,领寿春等县四。上蔡废县,在今寿州北三十里。又政和八年置六安军,领六安县一,即今庐州府六安州也。绍兴十二年又置安丰军,领安丰等县三,三十二年改领安丰县一,乾道三年军废。今州南六十里废安丰县是。

光州,唐曰光州,宋因之,亦曰光山军,绍兴二十八年改曰蒋州,领定城等县四。

黄州,唐曰黄州,宋因之,领黄冈等县三。

蕲州,唐曰蕲州,宋因之,领蕲春等县五。

舒州,南唐曰永泰军,宋仍曰舒州,亦曰德庆军,又为安庆军,庆元初升安庆府,领怀宁等县五。

庐州,淮南曰昭顺军,南唐曰保信军,后周因之,宋仍曰庐州,亦曰保信军,领合肥等县三。又绍兴十二年置镇巢军,领巢县一。今县属无为州。

和州,唐曰和州,宋因之,领历阳等县三。

滁州,唐曰滁州,宋因之,领清流等县三。

海州,唐曰海州,宋因之,领朐山等县四。端平二年尝徙治东海县,景定二年复置西海州于朐山,宋末有东西二海州,谓此。东海废县,在今海州东十九里。

泗州,淮南曰静淮军,宋仍曰泗州,领临淮等县五。又建炎三年置招信军,领盱眙等县二。盱眙,今泗州属县。又咸淳七年置淮安军,领五河县一。五河,今凤阳府属县也。

亳州,唐曰亳州,宋因之,亦曰集庆军,领谯县等县七。

宿州,唐曰宿州,宋因之,亦曰保静军,领符离等县四。

泰州,南唐置泰州,宋因之,领海陵等县四。

通州,五代周置通州,宋因之,领静海等县二。静海,周故治也。

建安军,南唐时为迎銮镇,属扬州,宋乾德三年置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升为真州,领扬子等县二。今扬州府仪真县也。

涟水军,唐初尝置涟水,寻废。宋太平兴国三年置涟水军,后废置不一。景定初升为安东州,领涟水县一。今淮安府安东县。

高邮军,本扬州高邮县。宋开宝四年置军,后废置不一。建炎四年升为承州,州寻废,仍曰高邮军,领高邮等县二。今扬州府高邮县也。

无为军,本庐州城口镇。宋淳化初置军,领无为县一。今庐州府无为州也。

利丰监,本通州盐场,宋置监于此,在今通州南三里。

海陵监。本泰州盐场,宋置监于此,亦曰西溪盐仓,在今泰州东北百里。

江南路:东限闽海,西界夏口,南抵大庾,北际大江。统州十四,军六。

昇州,淮南曰建康军,又为金陵府,南唐曰江宁府,宋仍曰昇州,亦曰建康军,建炎三年升为建康府,领上元等县五。

太平州,南唐置新和州,又曰雄远军,宋改为南平军,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太平府,领当涂等县三。当涂,今太平府治。

宣州,唐末为宁国军治,宋仍曰宣州,亦曰宁国军,乾道二年升为宁国府,领宣城等县六。

歙州,唐曰歙州,宋因之,宣和三年改为徽州,领歙县等县六。

池州,南唐曰康化军,宋仍曰池州,领贵池等县六。贵池,即唐州治秋浦县。

饶州,淮南曰安化军,南唐曰永平军,宋仍曰饶州,领鄱阳等县六。

信州,唐曰信州,宋因之,领上饶等县六。

抚州,淮南曰昭武军,亦曰武威军,宋仍曰抚州,领临川等县五。

江州,淮南曰奉化军,宋仍曰江州,建炎初曰定江军,领德化等县五。德化,即唐州治浔阳县。

洪州,唐末为镇南军治,淮南、南唐因之,后又升为南昌府。宋仍曰洪州,亦曰镇南军,隆兴三年升为隆兴府,领南昌等县八。

袁州,唐曰袁州,宋因之,领宜春等县四。

筠州,南唐置筠州,宋因之,宝庆初改曰瑞州,领高安等县三。高安,今瑞州府治。

吉州,唐曰吉州,宋因之,领庐陵等县八。

虔州,淮南曰百胜军,南唐曰昭信军,宋仍曰虔州,亦曰昭信军,绍兴二十二年改曰赣州,领赣县等县十。

广德军,唐初置桃州,后废。太平兴国四年置广德军,领广德等县二。今江南广德州。

南康军,本江州星子县,太平兴国七年置南康军,领星子等县三。今南康府。

兴国军,本鄂州永兴县,太平兴国二年置永兴军,明年曰兴国军,领永兴等县三。今武昌府兴国州也。

临江军,本筠州清江县,淳化五年置临江军,领清江等县三。今临江府。

南安军,本虔州大庾县,淳化初,置南安军领大庾等县三。今南安府。

建昌军。南唐曰建武军,宋改曰建昌军,领南城等县二。今建昌府。

湖南路:东据衡岳,西接蛮獠,南阻五岭,北界洞庭。统州七,监一。

潭州,唐末武安军治,后周曰武清军,宋仍曰潭州,亦曰武安军,领长沙等县十二。

衡州,唐曰衡州,宋因之,领衡阳等县五。又绍兴九年置茶陵军,兼领酃县,今长沙府茶陵州也。酃县,今仍属衡州府。

道州,唐曰道州,宋因之,领营道等县四。

永州,唐曰永州,宋因之,领零陵县等县三。

邵州,唐曰邵州,宋因之,宝庆初升为宝庆府,亦曰宝庆军,领邵阳等县二。又崇宁五年置武冈军,领武冈等县三,今宝庆府武冈州也。

郴州,唐曰郴州,宋因之,领郴县等县四。

全州,五代晋时马氏置,宋因之,领清湘等县二。清湘,即马氏旧州治。

桂阳监。唐末置,宋因之,绍兴三年升为桂阳军,领平阳等县二。平阳,今桂阳州治也。

湖北路:东尽鄂渚,西控巴峡,南抵洞庭,北限荆山。统府一,州九,军二。

江陵府,唐荆南军治,宋仍曰江陵府,亦曰荆南节度,建炎四年改为荆南府,淳熙中复故,领江陵等县八。

鄂州,唐为武昌军治,淮南、南唐因之,宋仍曰鄂州,亦曰武清军,寻复曰武昌军,领江夏等县七。又嘉定十五年置寿昌军,领武昌县一,今武昌府属县也。

岳州,唐曰岳州,宋因之,亦曰岳阳军,绍兴二十五年改曰纯州,又改军号曰华容,寻复旧,领巴陵等县四。

复州,唐曰复州,宋因之,领景陵等县二。景陵,今沔阳州属县。

安州,朱梁为宣威军治,兼领复、郢二州,后唐改曰安远军,石晋军废。汉复曰安远军,后周又废。宋仍曰安州,亦曰安远军。宣和初改为德安府,领安陆等县五。

朗州,唐末为武平军治,五代梁时,马殷奏改永顺军,后唐复曰武平军,宋仍曰朗州,亦曰常德军,大中祥符五年改为鼎州,乾道初升为常德府,领武陵等县三。

澧州,唐曰澧州,宋因之,领澧阳等县四。

峡州,唐曰峡州,宋因之,领夷陵等县四。

归州,唐曰归州,宋因之,领秭归等县三。

辰州,唐曰辰州,宋因之,领沅陵等县四。又沅州,本唐溆州也,宋初没于蛮,讹为懿州,熙宁七年收复,仍曰沅州,领卢阳等县四。卢阳,今沅州治也。又熙宁九年复唐谿洞诚州,元丰四年仍置诚州,元祐二年废州为渠阳军,寻又废为砦,属沅州,七年复置诚州,崇宁二年改为靖州,领永平等县三,即今靖州也。又宝祐六年筑黄平为镇远州,属湖北路,或以为即今贵州之镇远府。

汉阳军,唐曰沔州,后废。五代周置汉阳军,宋因之,领汉阳等县二,即唐沔州治也。

荆门军。唐初置基州,后废。五代时,高氏置荆门军,宋因之,领长林等县二。今安陆府荆门州。

两浙路:东至海,南接岭岛,西控震泽,北枕大江。统州十四,军二。

杭州,唐末镇海军治,宋仍曰杭州,亦曰宁海军。绍兴四年升为宁安府,领钱塘等县九。

睦州,唐曰睦州,宋因之,亦曰遂安军,宣和初曰建德军,三年又改为严州,咸淳初升为建德府,领建德等县六。

湖州,唐末置忠国军,五代周时,吴越改为宣德军,宋仍曰湖州,亦曰昭庆军,宝庆初又改曰安吉州,领乌程等县六。

秀州,五代晋时,吴越置秀州,宋因之,庆元初升为嘉兴府,嘉定初又为嘉兴军节度,领嘉兴等县四。嘉兴,即吴越秀州治也。

苏州,五代时,吴越置中吴军,治此,遥领常、润二州,宋仍曰苏州,亦曰平江军,政和三年升为平江府,领吴县等县六。

常州,唐曰常州,宋因之,领武进等县四。又德祐初置南兴军,领宜兴县一,今常州府属县也。

润州,唐镇海军治,后移治杭州,淮南复置镇海军于此,宋仍曰润州,亦曰镇江军,政和三年升为镇江府,领丹徒等县三。

越州,唐末为镇东军治,宋仍曰越州,亦曰镇东军,绍兴初升为绍兴府,领会稽等县八。

婺州,五代晋时,吴越置武胜军,宋仍曰婺州,领金华等县五。

衢州,唐曰衢州,宋因之,领西安等县五。西安,即唐州治信安县。

处州,唐曰处州,宋因之,领丽水等县六。丽水,即唐州治括苍县也。

温州,五代晋时吴越置静海军,宋仍曰温州,政和七年升为应道军节度,建炎初罢军额,咸淳初升为瑞安府,领永嘉等县四。

台州,唐末曰德化军,宋仍曰台州,领临海等县五。

明州,五代梁时,吴越置望海军台州宋仍曰明州,亦曰奉国军台州绍兴二年升为庆元府,领鄞县等县五。鄞县,即唐州治鄮县也。

江阴军,淮南置江阴军,宋因之,领江阴县一。今属常州府。

顺化军。吴越置衣锦军,宋改曰顺化军,领临安县一。临安,见前。

福建路:东南际海,西北据岭。统州六,军二。

福州,唐末威武军治,五代周时吴越改曰彰武军,宋仍曰福州,亦曰威武军,德祐二年升为福安府,领闽县等县十二。

建州,唐建州,五代时王延政曰镇武军,南唐曰永安军,又改曰忠义军,兼领汀、建二州,宋仍曰建州,亦曰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升为建宁府,领建安等县七。

泉州,唐泉州,五代晋时,南唐置清源军,兼领漳州,宋仍曰泉州,亦曰平海军,领晋江等县七。

漳州,唐漳州,南唐改曰南州,宋仍曰漳州,领龙溪等县四。龙溪,即今漳州府治也。

汀州,唐曰汀州,宋因之,领长汀等县五。

南剑州,五代晋时王延政置镡州,南唐曰剑州,宋曰南剑州,领剑浦等县五。剑浦,即王延政所置龙津县也。

兴化军,本泉州之游洋镇,太平兴国四年置太平军,寻改曰兴化军,德祐二年又升为兴安州,领莆田等县三。今兴化府。

邵武军。本建州之邵武县,太平兴国四年置邵武军,领邵武等县四。今邵武府。

西川路:东距峡江,西控生番,南环泸水,北阻岷山。统府一,州二十四,军三,监一。

成都府,唐西川节度治,太平兴国六年仍曰益州,端拱初,复为成都府,亦曰剑南西川节度,领成都等县九。

蜀州,唐曰蜀州,宋因之,绍兴十年升崇庆军节度,淳熙四年升为崇庆府,领晋源等县四。

彭州,唐末为威戎军治,宋仍曰彭州,领九陇等县三。

汉州,唐曰汉州,宋因之,领雒县等县四。

绵州,唐曰绵州,宋因之,领巴西等县五。又政和七年置石泉军,领石泉等县三。石泉,今龙安府属县。

梓州,唐东川节度治,前蜀曰武德军,宋仍曰梓州,亦曰静戎军,又为静安军,寻曰剑南东川节度,重和初升为潼川府,领郪县等县九。

遂州,唐末为武信军治,前、后蜀因之,宋仍曰遂州,亦曰武信军,政和五年升为遂宁府,领小溪等县五。小溪,即唐州治方义县也。

荣州,唐曰荣州,宋因之,绍熙初改绍熙府,领荣德等县四。荣德,即唐州治旭川县也。

简州,唐曰简州,宋因之,领阳安等县二。

资州,唐曰资州,宋因之,领盘石等县四。

陵州,唐曰陵州,宋因之,熙宁五年废为陵井监,宣和四年改曰仙井监,隆兴初改曰隆州,领仁寿等县二。

普州,唐曰普州,宋因之,领安岳等县三。

果州,后蜀置永宁军于此,兼领通州,宋仍曰果州,宝庆三年升为顺庆府,领南充等县三。

合州,唐曰合州,宋因之,领石照等县五。石照,即唐州治石镜县。

渠州,唐曰渠州,宋因之,领流江等县三。

昌州,唐曰昌州,宋因之,领大足等县三。

泸州,唐曰泸州,宋因之,亦曰泸州军,景定二年改曰江安州,领泸川等县三,兼领羁縻州十八,又熙宁八年置淯井监,政和四年升为长宁军,今叙州府长宁县也。又大观三年置纯州,领九支等县二;又置磁州,领承流等县二,宣和三年二州俱废。今泸州西南境有九支、承流等废县。

戎州,唐曰戎州,宋因之,政和四年改曰叙州,领宜宾等县四,兼领羁縻州三十。又政和三年增置祥州,领庆符等县二。宣和三年州废。庆符,今叙州府属县。

眉州,唐曰眉州,宋因之,领眉山等县四。眉山,即唐州治通义县。

嘉州,唐曰嘉州,宋因之,庆元二年升为嘉定府,又为嘉庆军,领龙游等县五。

邛州,唐末为永信军治,宋仍曰邛州,领邛县等县六。

雅州,后蜀置永信军于此,兼领黎、邛二州,宋仍曰雅州,领严道等县五,并羁縻州四十四。

黎州,唐曰黎州,宋因之,领汉源等县二,兼领羁縻州五十四。

茂州,唐曰茂州,宋因之,领汶山等县二,兼领羁縻州十。熙宁十年又置威戎军,领汶川县一。政和七年改曰咸宁军。宣和三年军废。汶川,今茂州属县也。又政和六年于羁縻直州置寿宁军,八年军废。今州西北五里废寿宁砦是也。

维州,唐曰维州,宋因之,景德三年改曰威州,领保宁等县二。保宁,即唐州治薛城县也。又兼领羁縻保、霸二州,二州本唐故州。政和四年于故保州改置祺州,领春祺县一;又于故霸州改置亨州,领嘉会县一。宣和三年二州俱废。又熙宁九年置通化军,宣和二年改隶威州,在今州西北一百七十里。

永康军,唐置镇静军,后蜀曰灌州,宋乾德四年改为永安军,太平兴国三年曰永康军,领导江等县二。导江,今成都府灌县也。

怀安军,本简州金水县,宋乾德五年置怀安军,领金水等县二。金水,今成都府新都县东南七十里废县是也。

广安军,唐为渠州渠江县,宋开宝二年置广安军,咸淳三年改曰宁西军,领渠江等县三,今顺庆府广安州也。

富顺监。唐为泸州富义县,宋乾德四年升为富义监,掌盐利,太平兴国初改曰富顺监,领富顺县一。熙宁初,县废。

峡西路:东接三峡,西抵阴平,南扼群獠,北连大散。统府一,州二十,军二,监一。

兴元府,唐山南西道治,前蜀改曰天义军,旋复故,宋仍曰兴元府,亦曰山南西节度,领南郑等县四。又至道二年置大安军,领三泉县一,三年军废,绍兴三年复置,今宁羌州沔县西八十里三泉故城是也。

洋州,唐末武定军治,后蜀曰源州,宋仍曰洋州,亦曰武定军,寻改曰武康军,领兴道等县三。兴道,今汉中府洋县治也。

兴州,唐曰兴州,宋因之,开禧三年改为沔州,领顺政等县二。

利州,唐末昭武军治,前、后蜀因之,宋仍曰利州,亦曰昭武军,又改为宁武军,领绵谷等县四。

阆州,后周置保定军治此,兼领果州,后蜀因之,改领剑州,宋仍曰阆州,亦曰安德军,领阆中等县七。

剑州,唐曰剑州,宋因之,绍兴二年升普安军节度,绍熙初,又升为隆庆府,领普安等县六。

文州,唐曰文州,宋因之,领曲水县一。

龙州,唐曰龙州,宋因之,政和五年改曰政州。绍兴初复曰龙州,领江油等县二。

巴州,唐曰巴州,宋因之,领化成等县五。

集州,唐曰集州,宋因之,领难江等县三。熙宁五年废入巴州。

蓬州,唐曰蓬州,宋因之,领蓬池等县四。蓬池,即唐州治大寅县也。

壁州,唐曰壁州,宋因之,领通江等县三。熙宁五年废入巴州。通江,即唐州治诺水县。

渝州,唐曰渝州,宋因之,崇宁初改曰恭州,淳熙初升为重庆府,领巴县等县三。又熙宁八年置南平军,领南川等县二,即唐故南州也。又大观二年置溱州,领溱溪等县二,宣和二年州废。溱溪,即唐故溱州治营懿县也。宋时,南、溱等州俱为羁縻州云。

夔州,前蜀为镇江军治,兼领忠、万、施三州,后唐改曰宁江军,后蜀因之,宋仍曰夔州,亦曰宁江军,领奉节等县二。

忠州,唐曰忠州,宋因之,咸淳初升为咸淳府,领临江等县三。

万州,唐曰万州,宋因之,领南浦等县二。

开州,唐曰开州,宋因之,领开江等县二。

达州,唐曰通州,宋乾德三年改曰达州,领通川等县六。

涪州,前蜀移置武泰军于此,兼领黔州,宋仍曰涪州,领涪陵等县三。

施州,唐曰施州,宋因之,领清江等县二。

黔州,唐末武泰军治此,宋仍曰黔州,亦曰武泰军,绍定初升为绍庆府,领彭水等县二,羁縻州四十九。珍州,本唐故州也,宋大观二年开蛮地复置珍州,领乐源县一。乐源,即唐州治营德县也。又置承州,即唐故夷州,领绥阳等县五,宣和三年州废。又置遵义军,领遵义县一,亦唐故县也。宣和三年废。今遵义府东废遵义县是。○思州,亦唐故州。政和八年复置,领务川等县三。又播州,亦唐故州也,大观三年复置,领播川等县三。宣和三年播州废。端平以后复置,寻又废。嘉熙三年复置。

云安军,本夔州府云安县,开宝六年置军,领云安县一。今夔州府属县。

梁山军,本万州屯田务,开宝二年置军,领梁山县一。梁山,今属夔州府。

大宁监。唐夔州地,宋开宝六年置大宁监,兼领大昌县一。大宁、大昌,今并属夔州府。

广东路:东南据大海,西北距五岭。统州十六。

广州,唐末为清海军治,宋仍曰广州,亦曰清海军,领南海等县八。

连州,唐曰连州,宋因之,领桂阳等县三。

韶州,唐曰韶州,宋因之,领曲江等县五。

南雄州,南汉置雄州,宋开宝四年曰南雄州,领保昌等县二。保昌,南汉州治也。

英州,南汉置英州,宋因之,庆元四年升为英德府,领滇阳等县二。滇阳,南汉州治。

桢州,唐曰循州,南汉曰桢州,宋因之,天禧中,改曰惠州,领归善等县四。

循州,南汉改置循州于此,宋因之,领龙川等县三。龙川,南汉旧治也。

梅州,南汉置敬州,宋开宝四年改曰梅州,领程乡县一。程乡,南汉州治也。

潮州,唐曰潮州,宋因之,领海阳等县三。

端州,唐曰端州,宋因之,亦曰兴庆军,重和初升为肇庆府,亦曰肇庆军,领高要等县二。

康州,唐曰康州,宋因之,绍兴初升为德庆府,又为永庆军节度,领端溪等县二。

新州,唐曰兴州,宋因之,领新兴县一。

春州,唐曰春州,宋因之,领阳春县一。熙宁六年州废。

恩州,唐曰恩州,宋因之,庆历八年曰南恩州,领阳江等县二。

封州,唐曰封州,宋因之,领封川等县二。

贺州。唐曰贺州,宋因之,领临贺等县三。

广西路:东北距岭,南控交阯,西抚蛮獠。统州二十六。

桂州,唐末为静江军治,宋仍曰桂州,亦曰静江军,绍兴三年升为静江府,领临桂等县十一。

昭州,唐曰昭州,宋因之,领平乐等县四。

梧州,唐曰梧州,宋因之,领苍梧县一。

龚州,唐曰龚州,宋因之,领平南等县三,绍兴六年废入浔州。

藤州,唐曰藤州,宋因之,领镡津等县二。

白州,唐曰白州,宋因之,领博白县一。绍兴六年废入郁林州。

容州,唐曰宁远军,宋仍曰容州,亦曰宁远军,领普宁等县三。普宁,今容县治也。

郁林州,唐曰郁林州,宋因之,领南流等县二。南流,今郁林州治也。

浔州,唐曰浔州,宋因之,领桂平县一。

贵州,唐曰贵州,宋因之,领郁林县一。郁林县,即唐州治郁平县。

横州,唐曰横州,宋因之,领宁浦等县二。

邕州,唐末为岭南西道节度治,朱梁时岭南奏置建武军,宋仍曰邕州,亦曰建武军,领宣化等县二,兼领羁縻州四十四。

宾州,唐曰宾州,宋因之,领领方等县三。

象州,唐曰象州,宋因之,领阳寿等县四。阳寿,今象州治也。

柳州,唐曰柳州,宋因之,领马平等县三。

融州,唐曰融州,宋因之,亦曰清远军,领融水等县二,羁縻州一曰乐善,今融县北废乐善砦是。又崇宁四年开蛮地置怀远军,寻升为平州,领怀远县一。今柳州府怀远县是也。又置允州,领安口县一,在今怀远县西。又置格州,领乐古县一,明年改曰从州,在今怀远县西北境。政和以后,皆废置不一。

宜州,唐曰宜州,宋因之,亦曰庆远军,咸淳初升为庆远府,领龙水等县四,兼领羁縻州军监十三。又大观初开蛮地置庭州,领怀恩县一。今庆远府河池州是也。又置孚州,领归仁县一。在今庆远府那地州东。又于羁縻南丹州改置观州,四年移州治高峰砦,今庆远府南丹州也。州东有高峰砦。又置溪州于思恩县之带溪砦,今河池州思恩县北有废溪州。其后俱废置不一。时又置兑州,领万松县一;置隆州,领兴隆县一;宣和三年俱废,以其地隶邕州。或曰二州今庆远府东兰州境地。又《宋志》:“崇庆五年兰州来纳土。”即东兰州也。又文州来纳土,其地亦在东兰州南。又那州、地州亦俱来纳土。那州盖在地州之西北,今并为庆远府之那地州。《会要》云:“大观初置黔南路,领融、柳、宜、平、允、从、孚、庭、观九州。”盖兰、文诸州,仍为羁縻州也。

高州,唐曰高州,宋因之,领电白等县三。电白,今高州府属县。

化州,唐曰辨州,宋太平兴国五年改曰化州,领石龙等县二。

雷州,唐曰雷州,宋因之,领海康县一。

廉州,唐曰廉州,宋因之,太平兴国三年降为太平军,咸平初复故,领合浦等县二。

钦州,唐曰钦州,宋因之,领灵山等县二。灵山,今钦州府属县。

琼州,唐曰琼州,宋因之,领琼山等县四。又大观初置镇州于黎母山心,亦曰靖海军,领镇宁县一,政和初废,因以琼州为靖海军。黎母山,今琼州府南境五指山也。

儋州,唐曰儋州,宋因之,熙宁六年降为昌化军,绍兴三年改曰南宁军,领宜伦等县三。宜伦即唐州治义伦县。

万安州,唐曰万安州,宋因之,熙宁七年降为万安军,领万宁等县三。万宁,即唐州治万安县。

崖州。唐曰崖州,宋因之,熙宁六年降为朱崖军,绍兴十三年改曰吉阳军,领宁远等县二。宁远,本唐振州治也。又大观初置延德军,领通远等县二,政和初军废。今崖州感恩县境有废延德县及废通远砦。

凡府、州、军、监三百二十有一,县一千一百六十二。羁縻州县不在此列。东﹑南皆至海,西尽巴僰,今马湖府,古僰国也。北极三关,见周世宗北奠三关。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

司马光曰:“自周室东迁,王政不行,诸侯逐进,凡百五十年而合于秦。秦虐用其民,十有一年而天下乱,又八年而合于汉。汉为天子,二百有六年而失其柄。王莽盗之,十有七年而复为汉,更始不能有。光武诛除僭伪,凡十有四年然后能一之。又一百五十三年董卓擅朝,州郡更相吞噬。至于魏氏,海内三分,凡九十有一年而合于晋。晋得天下,才二十年,惠帝昏愚,群夷乘衅,散为六七,聚为二三,凡二百八十有八年而合于隋。隋得天下,才二十有八年,炀帝无道,九州幅裂,八年而天下合于唐。唐得天下,一百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渔阳窃发,四海横流。肃、代以降,方镇跋扈,陵迟至于五代,朝成夕败,有如逆旅。太祖起而振之,东征西伐,大勋未集,太宗嗣而成之,凡二百二十有五年然后大禹之迹,复混而为一。由是观之,上下一千七百馀年天下一统者,五百馀年而已。”

然契丹未靖,夏孽方张,东北常以关南﹑高阳关南也,亦曰顺安军,见上河北路。瀛州﹑亦曰河间。常山﹑镇州郡名曰常山。棣州﹑亦见河北路。雁门代州郡名曰雁门。为重镇,西北常以鄜延﹑鄜、延二州。环庆﹑环、庆二州。原渭﹑原、渭二州。为重镇。庆历初以夏人为患,分陜西为四路:曰鄜延,治延州;曰环庆,治庆州;曰泾原,治渭州;曰秦凤,治秦州。皆以重臣镇守。八年又分河北为四路:曰定州,曰高阳,曰大名,曰真定,以厚边防。

史略: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遂乘胜趋幽﹑蓟,败还。雍熙三年复遣曹彬等分道伐契丹,彬等出雄州,田重进等出飞狐,潘美等出雁门。复败却。端拱二年易州复为契丹所陷,先是周世宗复易州,宋初易州仍为契丹所取。太宗攻幽州,收易、涿及蓟、顺四州。军还,惟易州为宋守。及曹彬进军复取涿州,而潘美亦取寰、朔、云、应诸州,师还,涿、易二州犹属于宋。端拱初契丹陷涿州,至是复陷易州。诏群臣上备戎策。宋琪言:“国家取燕,于雄、霸直进,非吾战地。如令大军于易州循孤山,孤山,或曰即涿州房山县西十五里之大房山,易州趋涿州之道也。涉涿水,在今涿州城北。抵桑干河,在顺天府西南三十五里,今曰芦沟河。详北直大川。出安礼寨,在顺天府西南三十里。则东瞰燕城,才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下视孤垒,浃旬必克。山后八州八州,见石晋燕云十六州注。闻蓟门不守,蓟门,见唐河北道榆关蓟门。势必尽降矣。”时不能用。自是河北诸州屡被契丹寇陷,景德初澶渊议和,边患始弭。澶渊,即澶州也。○又太平兴国七年,夏州留后李继捧始以银、夏、绥、宥四州来献,继捧本党项别部,姓拓跋氏。唐广明三年拓跋思恭为宥州刺史,起兵讨黄巢,以功授定难节度。其弟思谏代之,赐姓李。思恭以后,世有夏州地,九传至继捧。其族弟继迁复走地斤泽以叛,地斤泽,在今故夏州东北三百里。数寇边。寻请降,赐姓名赵保吉。雍熙二年继迁陷银州,破会州,四出侵扰。寻请降,诏授银州观察使,赐姓名。既而寇掠如故,环、绥、灵、夏诸境,悉被残毁。至道二年遣李继隆等分道讨之,不克。至道二年复授以定难节度使,割夏、绥、银、宥、静五州与之。静州,见五代汉所有州。既而复叛,咸平五年陷灵州,遂略有朔方地。时保吉改灵州为西平府,居之。明年宋围灵州,不克。保吉又攻西番取西凉府,为六谷蕃帅潘罗支所败,死。子德明嗣,乃复归款。西凉府,即故凉州也,时为西蕃所据。天圣九年赵元昊嗣立,益强,尽取河西地,先是天圣六年,德明使元昊袭回鹘甘州取之。景祐三年元昊复攻取回鹘瓜、沙、肃诸州。据有夏、宁、绥、宥、静、灵、盐、胜、会、甘、凉、肃、瓜、沙等州,又增置洪、定、威、龙等州。洪州即今镇番卫西故苍松城,唐置洪池府兵于此,元昊因改置洪州。定州,即唐所置定远城,见前朔方节度。威州,即唐大中间所置威州。龙州,今榆林卫西二百五十里有龙州城。时又置韦州,亦曰静塞军,今为宁夏卫之韦州所。及宝元初僭称帝,国号夏,都兴庆,今宁夏镇城也。先是乾兴二年赵德明筑灵州怀远镇为兴州,自灵州徙居之。元昊改曰兴庆府,亦曰中兴府。阻河依贺兰山为固。黄河,在宁夏卫城东南四十里。贺兰山,在宁夏卫城西六十里,详见陜西名山。庆历初复陷丰州。是时元昊之地,东据河,西至玉门,玉门,在今废沙州卫西北,见前。南临萧关,在今镇原县北,见前。北控大漠,延袤万里。分置一军于河北以备契丹,于河南置盐州路,以备原、庆、环、渭,左厢曰宥州路,以备鄜、延、麟、府,右厢曰甘州路以备吐蕃、回纥。关中岁被侵掠,官军屡败,朝廷旰食。先是张方平上平戎策,以为:“宜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时亦不能用。庆历四年元昊复请和,许之。关中之困少苏。

熙宁以后,外患渐弭,纷更内启,定天下为二十三路:先是天圣八年改十五路为十八路,自是分合不常,元丰六年定制为二十三路。曰京东西路,先是京东路治开封,庆历三年始分京东为东西两路,西路治郓州。政和四年移治南京。又皇祐五年以开封府及京东之曹州,京西之陈、郑、许、滑诸州,置京畿路。至和二年罢,崇宁四年复置。又以颍昌府及澶、郑、拱三州为四辅,并属京畿。大观以后改废不一,惟开封府界自皇祐以后,皆谓之京畿路。曰京东东路,治青州。先是庆历三年分京东为两路,既而复合,熙宁七年又分京东为两路。曰京西北路,治河南府。曰京西南路,治襄州。庆历三年分京西为南北两路,既而复合,熙宁五年复分为两路。曰河北东路,治大名府。曰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庆历八年分河北为四路,熙宁六年定为两路,以高阳并入大名,以定州并入真定。曰河东路,治太原府。曰陜西永兴路,治京兆府。曰陜西秦凤路,治秦州。庆历初分陜西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熙宁五年开边功,增置熙河路,统熙、河、洮、岷、通远诸州军;又分置永兴路,共为六路。至是定为两路,以鄜延、环庆并入永兴,泾原、熙河并入秦凤。明年仍为六路,惟转运使则统于永兴及秦凤两路云。曰淮南东路,治扬州。曰淮南西路,治庐州。熙宁五年始分淮南为两路。曰江南东路,治昇州。曰江南西路,治洪州。天圣八年分江南为东西路,后不复改。曰两浙路,治杭州。熙宁七年分两浙为东西路,西路治杭州,东路治越州,寻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曰荆湖南路,治潭州。曰荆湖北路,治江陵府。曰西川成都路,治成都府。曰西川梓州路,治梓州。咸平四年分西川为两路。曰峡西利州路,治兴元府。曰峡西夔州路,治夔州,亦咸平四年所分置。曰福建路,治福州。曰广南东路,治广州。曰广南西路,治桂州。大观初分置黔南路,治融州。三年复并入广西曰广西黔南路,明年复故。

盖自王安石柄用,喜言边功,而种谔取绥州,治平四年青涧帅种谔袭夏,取绥州。时神宗初立,边衅盖始于谔也。青涧,今延安府属县。韩绛取银州,熙宁四年绛为陜西宣抚使,使种谔取横山,即故银州地也。王韶取熙、河,熙宁五年以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明年韶击败西羌及吐蕃之众,遂取熙﹑河诸州,既又进取洮、叠、岩等州地。章惇取懿、洽,懿州即沅州,洽州在沅州西,亦羁縻蛮州也。熙宁五年章惇为湖北察访使,因招降北江诸蛮,懿州蛮不服,惇击平之,南江诸蛮州俱顺命。谢景温取徽、诚,徽州,今靖州绥宁县。诚州,即今靖州,唐时羁縻谿洞地。熙宁九年景温代章惇经理湖北,招两川蛮酋归附。熊本取南平,南平,即峡西路南平军,熙宁八年本为梓夔访察使,击平渝州诸蛮,因置南平军,统溱、播诸蛮獠。郭逵取广源,广源州,在今安南境内。熙宁九年以郭逵为安南招讨使,逵败交阯兵于富良江,取其广源、思浪诸州而还。思浪州,在广源之西。富良江,安南境内大川也。李宪取兰州,元丰四年大举陜西、河东五路兵伐夏,以熙河经制宦者李宪总其事。宪将兵入夏境,仅取兰州而还。五路,熙河、泾原、鄜延、环庆、河东也。沈括取葭芦四砦,四砦:一葭芦,即今葭州;一米脂,今葭州属县;一细浮图,在今绥德州西六十里,宋谓之克戎城;一安疆,在今庆阳府东北二百馀里。元丰四年括知延州,因取四砦。继以王赡取邈川﹑即湟州。青唐﹑即鄯州。宁塞﹑即廓州。龙支,亦曰宗哥城,在今西宁卫东南八十里。元符二年王赡为洮西安抚使,会吐蕃酋帅部曲离叛,因自河州引军西出,收邈川、青唐诸城镇。王厚复湟、鄯,元符三年王赡所置湟、鄯诸州,复为吐蕃所据。崇宁二年命王厚安抚洮西,因复收湟、鄯、廓诸州地。数十年中,建州、军、关、城、砦堡不可胜纪。逮建燕山、云中两路,宣和四年诏以山前诸州置燕山府路,统府一,曰燕山;州九,曰涿、檀、蓟、顺、易、平、营、经、景。山后诸州置云中府路,统府一,曰云中;州八,曰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燕山府,即唐幽州,契丹谓之燕京,宋改曰燕山府,亦曰永清军。涿州,亦曰威行军。檀州,亦曰镇远军。平州,亦曰抚宁军。景州,契丹所置州也,今为蓟州遵化县。经州,亦契丹所置,今为蓟州玉田县。云中府,即唐云州,契丹之南京也。奉圣州,即唐新州,契丹改曰奉圣。归化州,即唐武州也,契丹改曰归化。山后诸州,宋未能得其地,盖预置云中路以领之。而祸变旋作矣。

史略:初,女真叛辽,宋遣马政等自登、莱浮海使女真,约夹攻辽,取燕﹑云旧地。宣和四年宋师压辽境,辽将郭药师以涿、易二州来降。师逾白沟,今保定府雄县北三十里白沟河,宋师入辽处也。其河西自易州,东至霸州,为宋﹑辽分界。亦曰巨马河,亦曰界河。详见后。屡为辽人所败。女真既得云中,复取燕京,以宋师无功,止许割燕京及蓟、景、檀、顺、涿、易六州。明年复以云中路朔、武二州归宋。时应、蔚二州已先为宋有。七年女真将粘没喝自云中陷朔、代,先是云中诸州多谋内附,粘没喝入云中,悉夺宋所有蔚、应、武、朔诸州,遂南犯。围太原;斡离不自平州入檀、蓟,先是宋人议复石晋赂契丹地,而荣、平、滦三州,自刘守光时没于契丹,未议及也。及女真归地,遂并求之,女真不许。会辽故将张瑴以平州归宋,女真复袭陷之,遂自平州趋檀、蓟,降将郭药师以燕山叛附焉。滦州,本契丹分平州置,即刘守光地也,今属永平府。尽陷燕山州县,犯中山、庆源,陷信德及相、濬二州,遂渡河陷滑州,于是东京危迫矣。

慨李纲之谋不用,致二帝之辕不返。

史略:靖康初,金人攻东京,宋遣使议和。斡离不邀求金币及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宋皆许之,而兵不退。时四方勤王之师渐至,李纲言:“金人以孤军入重地,譬犹虎豹自投陷阱中。若厄河津,绝饟道,分兵复畿北诸邑,而以重兵临敌营,坚壁勿战。俟其食尽力疲,然后以一檄取誓书,复三镇,纵其北归,半渡而击之,必胜之计也。”不听。金人寻引去,种师道亦请乘半渡击之,以杜后患。不从,又请合关河卒屯沧、卫、孟、滑,关﹑河,谓关中及两河。备金兵再至,亦不听,又出李纲于外。既而粘没喝陷太原,长驱而南,所至降破,前锋渡孟津,今河南府孟津县,故孟津渡也。河南、永安、郑州悉陷。永安,在今河南府巩县西南四十里,宋置县,亦曰永安军。。粘没喝入怀州,屯河阳。即孟州也。斡离不发保州,败宋师于井陉,见唐李光弼出井陉。陷真定,遂取汴,屯刘家寺,刘家寺或曰在开封府城东南一里。粘没喝亦自河南来会,屯青城。青城,北青城也,在开封府封丘门外北郊坛侧,宋祭天斋宫也。东京旋陷。金人立张邦昌为帝,劫上皇帝后北去。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