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九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八十九 浙江一 封域 山川险要 下一卷▶

浙江一 编辑

《禹贡》曰扬州,《周・职方》亦曰东南惟扬州。详见南直。春秋为吴、越二国地,杜佑曰:“吴、越分界处,在嘉兴之语儿溪。”后并于越。战国时属楚。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疆,尽取浙江以北地。其后天文亦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会稽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亦属扬州,宋孝建初,分浙江东为东扬州,领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寻复入于扬州。《通典》:“孝武置东扬州,旋罢扬州,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既而复故。”梁、陈时亦分置焉。隋大业初置十三州,此仍为扬州地。后为沈法兴、李子通等所据。唐分十道,此为江南道,开元中隶江南东道,五代时属于吴越。宋初为两浙路,后分浙东、西为两路。熙宁中分合不一,南渡后始定为二路,浙西治临安,浙东治绍兴。元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三年亡宋,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此,改曰江浙行省。后为方国珍、张士诚等所据。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江浙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属州一,属县七十五总为里一万八百九十九,夏秋二税大约二百五十二万二千八百二十七石有奇。而卫所之设参列其间。今仍为浙江布政使司。

杭州府,属县九。
钱塘县,附郭。仁和县,附郭。海宁县,富阳县,馀杭县,临安县,於潜县,新城县,昌化县。
严州府,属县六。
建德县,附郭。桐庐县,淳安县,遂安县,寿昌县,分水县。
嘉兴府,属县七。
嘉兴县,附郭。秀水县,嘉善县,崇德县,桐乡县,平湖县,海盐县。海宁卫,澉浦、乍浦二所附见。
湖州府,属州一,县六。
乌程县,附郭。归安县,附郭。长兴县,德清县,武康县。
安吉州,
孝丰县。
绍兴府,属县八。
山阴县,附郭。会稽县,附郭。萧山县,诸暨县,馀姚县,上虞县,嵊县,新昌县。绍兴卫三江所,又临山卫,沥海、三山所附见。
宁波府,属县五。
鄞县,附郭。慈谿县,奉化县,定海县,象山县。宁波、定海卫,穿山、舟山、霩衢、大嵩等所,又观海卫,龙山所,又昌国卫,石浦、钱仓、爵溪等所附见。
台州府,属县六。
临海县,附郭。黄岩县,天台县,仙居县,宁海县,太平县。台州、海门卫前所、新河、桃渚、健眺等所,又松门卫,隘顽、楚门等所附见。
金华府,属县八。
金华县,附郭。兰谿县,东阳县,义乌县,永康县,武义县,浦江县,汤溪县。
衢州府,属县五。
西安县,附郭。龙游县,常山县,江山县,开化县。
处州府,属县十。
丽水县,附郭。青田县,缙云县,松阳县,遂昌县,龙泉县,庆元县,云和县,宣平县,景宁县。
温州府,属县五。
永嘉县,附郭。瑞安县,乐清县,平阳县,泰顺县。温州卫,平阳、瑞安、海安三所,又金乡卫,蒲门、壮士、沙园所,又磐石卫,蒲岐、宁村所附见。

东濒海,

嘉兴以北,接苏州洋。温州以南,接福州洋。而宁、台为濒海之极冲,绍兴次之,杭又次之。东面之防,以海为亟。

南极闽,

衢、处、温三府皆与闽接界,而温以平阳、泰顺为藩篱,处则庆元、龙泉为门户,衢州府江山县之仙霞岭,则南北往来之喉嗌也。

西接重山,

衢州以西接江右之广信,严州以西接南直之徽州,湖州安吉以西与广德为唇齿,其间山谿盘错,间道所由,非一途矣。

北限五湖。

太湖当湖州之北,嘉兴府之西北。东出者为吴淞江。又嘉兴、苏、松接壤处也。

其名山则有会稽,

会稽山,在绍兴府东南十二里。禹东巡狩,至于会稽。《管子》:“禹封泰山禅会稽。”《吴越春秋》:“山本名苗山,禹更名会稽。”苗或作“茅”,或又谓之涂山。说者云,会稽者,会计也。禹会诸侯江南计功,命曰会稽云。《山海经》:“会稽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玞石。”《水经注》:会稽山亦名防山,亦名镇山,又曰栋山。}《越绝书》:“栋犹镇也。”《舆地志》:“会稽山一名衡山,有石状如覆鬴,亦名覆鬴山。”《道书》称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有阳明洞,为第十一洞天。《周礼・职方》:“扬州其镇山曰会稽。”《左传》哀元年:“吴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史记》:“秦始皇三十七年,南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又二世元年南至会稽。太史公自言上会稽,探禹穴。《吕氏春秋》:“九山,一曰会稽。”《后汉书》:“永元元年,会稽山崩。”《梁书》:“天监八年,有请封会稽者,不果。”隋开皇十四年,诏以会稽山为南镇。大业六年,穿江南河,并置驿宫草顿,将东巡会稽,不果。《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会稽。”会稽之东三里曰宛委山,上有石匮,壁立于云,升者累梯而上。《十道志》:“石匮山一名玉笥,有悬崖之险,亦名天柱。禹得金简玉书于此。”《遁甲开山图》:“禹至会稽,宿衡岭,委宛之神奏玉匮书十二卷。”又东南曰秦望山,在府东南四十里。高出群山之表。《会稽志》:“秦始皇登此,望东海,使李斯刻石焉。”今府西南别有刻石山。郦道元曰:“自平地趋山顶七里,悬磴孤危,峭路险绝,攀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之后又有望秦山,在府东南三十二里。一名天柱峰,一名卓笔峰,秦始皇登此以望秦中也。会稽之西曰法华山,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十峰耸峙,下有双涧。会稽之南曰云门山,在府南三十里。称为秀异,要皆会稽之支山也。陆参云:“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会稽,后世分而为秦望,釐而为云门、法华,其实一山也。自始皇登此以望南海,又陟天柱之高峰以望秦中,于是始有秦望、望秦之名。”今府城之南自西而东二三百里间,群山随地立名者,何一非会稽之支陇乎?

天目,

天目山,在杭州府临安县西五十里,於潜县北四十里,又湖州府安吉州西南七十五里。高峻盘郁,为西面之巨镇。《唐六典》:“天目山,十道名山之一也。”《元和志》:“天目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如目。左属临安,右属于潜。今曰东、西天目山,东属临安,西属于潜。其东峰从临安入,西峰则从孝丰入。东西二瀑布,𣸣流数里,下注成沼,曰蛟龙池,即苕溪、桐溪之上源也。”郭璞《地记》:“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东南地灵,盖钟于天目矣。《道书》:天目山高三千九百丈,周八百里,为第三十四洞天。《寰宇记》“山广五百五十里,东目高三千丈,西目高二千五百丈”云。宋咸淳十年天目山崩,说者以为宋亡之征也。山崩后三年而蒙古入临安。今山有十二龙潭,三十六洞。其峰峦之奇者,西则玉柱、香炉、象鼻为最,东则大仙、将军、宝珠为最。其高险阻深,嵚崎瑰异,不可殚究。宋人《杭都赋》:山虽多矣,莫若天目之为大。其高也凡三万九千尺,仰太虚兮日月低,坐绝顶兮乾坤窄。自天目而外,远近诸山,环绕林立,皆若臣伏然,岂非天开奇胜欤?唐子霞云:“天目山,一名浮玉山。其山连亘于杭、宣、湖、徽四州之界。”罗氏云:“天目山亘于杭、湖两郡间。馀杭、临安、于潜、昌化皆在其阳。安吉、孝丰皆在其阴。”山之西麓与南直宁国县接界,为西出之间道。天下多事,言地险者天目其未可略矣。

四明,

四明山,在绍兴府馀姚县南百十里,宁波府鄞县西南百五十里,亘两郡之境,蟠跨数县。由鄞县小溪镇入者曰东四明,由馀姚白水山入者曰西四明。由奉化雪窦山入者则直曰四明,层峦绝壁,深谿广谷,高迥幽异。孙绰赋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盖灵仙之窟宅也。《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四明。”《山经》云:“山高一万三千丈,周围二百十里。”一云八百里。道家以为丹山、赤水、第九洞天。山凡二百八十峰,四面形胜,各有区分,中通一溪曰簟溪。《四明山记》:“山东面七十峰,势如惊浪,号惊浪峰。西面七十峰,状如奔牛,号奔牛陇。南面七十峰,状如驱羊,曰驱羊峰。有涧南出,流百二十里归于鄞江。北面群峰,状如走蛇,曰走蛇峭。有涧深入山中七十馀里。西南又有八峰,状如罾囊,曰八囊山。自馀姚白水山入,东南行二十里,有三朵峰,以三峰鼎足而立也。三峰南有五朵峰,状若芙蓉,五峰相望各六里。其中央即四明山心,东西两旁又有数峰错峙。芙蓉峰之东南为骞凤岩,入于鄞县界,其石即分水岭也。”群峰之中有分水岭。石窗四面玲珑,每天地澄霁,望之如户牖,中通日月星辰之光,亦名四窗,故曰四明。其岩洞冈岭之属,随地立名者以数百计。大抵馀姚、上虞、鄞县、奉化境内诸山,以奇胜称者,皆四明也。

天台,

天台山,在台州府天台县西百十里。志云:在县北十里。一云三里。盖县境之山皆天台也。亦名桐柏山。《山经》:“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牛、斗之分,上应台星,故曰天台。隋开皇十年杨素击江南叛者,别将史万岁破沈孝彻于温州,步道向天台,指临海。盖山谷高深,恐为逋逃薮也。县北六里有赤城山,乃天台之南门。《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天台。”其峰之名者曰九折峰,在县东北三十里。旁又有五峰,正北为八柱,东北为灵禽,东南为祥云,西南为灵芝,西北为映霞。前有双涧合流,号天下四绝之一;四绝者,《类要》云:“齐州灵岩,荆州玉泉,润州栖霞,台州国清也。”国清寺在县北十里,萃五峰之胜。曰玉霄峰;在县北三十五里,重岩叠嶂,凌云翳日。其相对之峰为白云,《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曰紫凝峰;县西四十五里,壁立干霄,环峦掩映。其相望者有瑞龙、天柱、香炉、应泽四峰,皆为胜境。曰柏香峰;县北六十里,四面阴崖,垂磴万仞。曰华顶峰,在县东北六十里,周回百馀里,高万丈。绝顶东望沧海,俗称望海尖。少晴多晦,夏犹积雪,自下望之,若莲花之萼,亭亭独秀,因名,此天台之第八重,为最高处,李白云“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是也;曰天姥峰,在县西北百里。其峰孤峭,下邻嵊县,仰望如在天表。又有金地岭、在县西二十里金钱池侧,亦曰佛龛峰。龛一作“陇”。银地岭、在县北三十里,与金地岭相接。八桂岭、县北五十里,孙绰《天台赋》“八桂森挺以凌霄”,谓此。百丈岩、县西北二十五里。下有潭,其水虽旱不竭。麻姑岩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岩。及丹霞洞、县北十五里,下有灵溪。桃花洞,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刘阮洞。大抵皆以幽奇灵閟得名。

括苍,

括苍山,在台州府西南四十里,处州府缙云县东南百里,山连二郡之境。《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括苍。”《山经》:“山高千五百丈,周回三百里。”西接缙云,东跨仙居,南控临海。《吴录》云:“括苍山登之,俯视雷雨。有棠溪、赤溪、官溪三水,三水皆在缙云县东七十里。分流环绕其下。四面石壁,可容数千人。《道书》以为成德隐真洞天。。亦曰苍岭,亦名天鼻山。唐天宝中改名真隐山,盖南境之大山也。”

金华。

金华山,在金华府北二十里。亘金华、兰谿、义乌、浦江之境。一名长山,山巅有双峰,皆流泉下注,《舆地志》:“长山本名长仙,赤松子采药于此,后讹仙为山也。”志云:山高千馀丈,周三百六十馀里。山巅双峦,曰玉壶,曰金盆。玉壶之顶有徐公湖,湖分两派,一泻于山之阳,一注于山之阴,而为溪泉。金盆亦有飞瀑下垂,为赤松涧。两崖对峙,高数百仞,有石横跨其上,溪流折旋,为瀑为湍,分合凡数处。《唐六典》:“金华,江南道名山之一。”山西南五里曰芙蓉山,高千馀丈,孤峰独起,秀若芙蓉。一名尖峰山。相接者曰赤松山,亦在府北十五里。有赤松宫,祠黄初平。太祖初下婺城,驻跸于此。其东有卧羊山。即晋赤松子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其北有山甚峻特。崎岖五里,至绝顶,夷旷可居,曰炼丹山。又北数里曰梁山,盘泉危石,逶迤幽胜。山之北有鹿田峰,去府城二十五里。峰峦耸拔,上有沃野可耕。又有金华洞。《道书》以为三十六洞天。今洞在府北三十里,有朝真、冰壶、双龙三洞。朝真居山巅,冰壶居中,双龙最下。相传与四明、天台诸山相通也。柳宗元《龙城录》云:“金华山有仙洞,内有三十室,广三十二里。”《吴录》云:“长山之南有春草岩、折竹岩。皆在府北二十里。山之西有紫薇岩,《一统志》:“在府北二十五里。”石室深广数丈。一名书堂,梁刘峻著书处。东曰九龙洞,志云:在府西北三十里,有石奔涌如龙。潜溪之源出焉。山之东岩曰上霄洞,石壁环抱如城郭。或谓之优游洞。距城东北三十里。又五里曰新洞,旧时可入,今则否。洞始于宋绍兴七年,故曰新也。”金华之称,或谓始于天宝间,或谓起于萧梁时。

其大川则有浙江,

浙江之源有三:一曰新安江,或谓之徽港,《班志》谓之浙江水。源出徽州府西北百二十里之黟山,今名黄山。经府南东流至竹节矶,而入严州府淳安县界,经县南东流六十里,而遂安县境之水流合焉,又东九十里而经府城南,东阳江流合焉,此浙江西出之源也;一曰东阳江,或谓之婺港,《水经》谓之吴宁溪。源出金华府东阳县东南百三十里之大盆山,经县南境而为画溪,西入义乌县界而为乌伤溪,至府城东合于南溪,又西流至兰溪县西南六里,而信安江流合焉,此浙江东南别出之源也;一曰信安江,或谓之衢港,亦曰穀水。源出衢州府开化县东北六十里之百际岭,经县城东谓之金溪,又东南入常山县境而为金川,至县城东则江山县丈溪之水流合焉,又东南经府城北,而江山县南、仙霞岭北诸溪谷之水皆流合焉,又至府城东下五里而定阳溪流合焉,又东北经龙海县北四里而为盈川溪,亦曰谷溪,又东北经汤溪县北境,又东北经金华府兰谿县城西而与东阳江合流,此浙江西南别出之源也。二江既合,东北流百馀里,至严州府城东南二里而与新安江会。三源同流,东过桐庐县或谓之桐江。又东北入杭州府富阳县界而为富春江。经县城南,又东经府城南而谓之钱塘江。东北流入海宁县界,南岸则为绍兴府萧山县界,旧志:浙江在临安府钱塘县治南十二里,越州萧山县治西二十五里。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又东则钱清、曹娥之水,并汇于绍兴府北,而为三江海口。此浙江源流之大略也。亦曰浙河。《山海经》曰:禹治水至于浙河。庄翼云:“浙河之水,涛山浪屋,雷击霆砰,有吞天浴日之势。”亦曰渐江,《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汉地理志》:“渐江水出黟县南蛮中,亦曰罗刹江。”志云:取风涛险恶之意。然而浙江之名尚矣。《吴越春秋》:越王至浙江之上,望见大越山川重秀,天地再清。《史记》:“楚威王杀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又秦始皇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后汉建安初孙策引兵渡浙江,取会稽。晋咸和三年,会稽内史王舒等起兵讨苏峻之乱,使庾冰将兵西渡浙江。隆安三年孙恩据会稽,刘牢之等讨之,进临浙江,恩闻之曰:“我割浙江以东,不失作勾践。”牢之既济,恩遂走入海岛。隋开皇十年越州高智慧等作乱,杨素击之。智慧据浙江东岸为营,周亘百馀里,船舰蔽江。别将来护儿以奇兵潜渡,遂破之。东南有事,未有不以浙江为襟要者。卢肇云:“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燕肃云:“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港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过萧山入海,龛、赭两山之间岸狭势逼,涌而为涛。”祝穆云:“浙江之口,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名浙江。”海潮之盛,莫过于浙江,以其去海至近,而江流不足以敌之耳。昔因海潮著为图论者,不下数十家。大略卯酉之月为阴阳之交,气以交而盛,故潮独大于馀月。朔望之后为阴阳之变,气以变而盛,故潮独大于于日。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涌涛高数丈,每岁八月十八日为观涛之候。《舆程记》:“近志谓潮以曲折而大,又云因海门二山阻其怒而大,皆非也。浙江自婺源浙岭发源,山岭高峻,缘山取道,凡十八曲折而上,故因以为名。夫折当缓阻亦当缓,潮之大以浙江三百里即黄公洋。洋广三百里始至大海,纳以巨泽,潮势因之而盛也。”卢肇《海潮赋》:“所谓夹群山而远入,以巨泽灌其喉”者也。自东汉以浙江之东皆为会稽,浙江之西皆为吴郡,两浙之名,实起于此。《唐六典》:“江南道大川曰浙江。”上承三州之水,又历杭、睦、越三州而入于海。自古至今,常有漂溢之患。唐宋诸志所载浙东、西诸郡水患,皆浙江漂溢也。

浦阳江,

浦阳江,源出金华府浦江县西六十里深袅山。谢惠连云:“朝发浦阳汭,暮宿浙江湄。”言相近也。《说文》:“水北曰汭。”又水相入为汭,此指江边之地而言。或云浦阳江亦名浦阳汭,悮矣。《水经注》:“浦阳江导源乌伤,浦江县亦古乌伤地。东连诸暨,与泄溪合。”今江水经浦江县南东流入绍兴府诸暨县界,自源徂流,凡百二十里始通舟楫,经县南折而北流,县境诸水皆流入焉,北经山阴县南,分为二支:一西北经萧山县东南三十里之临浦,又北折而东,经府西五十里之钱清镇名钱清江,又东入于海,是钱清江即浦阳江也;亦名西小江。今江口为潮沙所遏,其内则为运河,亦与钱塘江相隔。一自山阴县东南分为小舜江,今名东小江。又东与嵊县剡溪之下流合,经府东九十二里之曹娥庙而为曹娥江,又北至上虞县西北五里之龙山下而西北折,以入于海,是曹娥江亦浦阳江分流所汇也。《禹贡》云“三江既入”,韦昭以为三江者,松江、钱塘江、浦阳江。浦阳之水微矣,而亦称江者,以其入于海云。

苕溪,

苕溪有二源:一出天目山之阳,经杭州府临安县西绕县南而东,谓之南溪。入馀杭县界,又东流经馀杭县治南,又东流二十七里入钱塘县界,自源徂流凡百八十里始通舟楫,潘氏曰:“苕溪支流大抵自馀杭县西南二里之南湖,溢入于钱塘之西溪,入杭州府北十里之北关河以济漕渠。”又东北入湖州府德清县境,经县城东南,谓之馀不溪,武康县境前溪诸水皆流合焉。又北经府城南合诸溪之水谓之霄溪。汇为城濠,此苕溪之东派也;其一源出天目山之阴,经孝丰县东南,又北流经安吉州西折而东,经长兴县南境,县境荆溪诸水皆流合焉。至府城西亦谓之苕溪,此苕溪之西派也。两溪汇流,由小梅、大钱二湖口小梅湖在府北十八里,大钱湖在府东北三十八里。入于太湖。又苕溪经湖州府城下分流为运河,经府东七十里之浔溪达于苏州府吴江县南四十里之鹰脰湖,而与杭、嘉二郡之运河合。唐天授二年敕钱塘、于潜、馀杭、临安四县租税,皆取道于苕溪,公私便之。然今自馀杭以上涨涸不时,未可方舟而济矣。潘季驯曰“浙西运河大都发源于天目”,盖以苕溪为之委输也。

太湖,

太湖在湖州府北二十八里。详见南直大川。

运河,

运河即江南河也。隋大业中将东巡会稽,乃发民开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八百馀里。后代因而修之,以为转输之道。宋孝宗淳熙八年浚行在至镇江运河,时都临安,尤以漕渠为先务也。《宋志》:“运河自临安北郭务至镇江江口闸六百四十一里。”淳熙十一年,臣僚言:“运河自北关至秀州杉青,各有闸堰潴水,惟沿河上塘有小堰数处,积久低陷,无以防遏水势,兼沿河下岸径港极多,其水入长水塘、海盐塘、华亭塘,由六里堰下,私港散漫,悉入江湖,以私港深,运河浅也。若修治上塘小堰,及修固运河下岸一带径港,自无走泄之患矣。”今运河由杭州府之武林驿,又北历湖州府德清县东三十里,旧湖州运道,由德清而东以合于运河。凡百二十里而达嘉兴府崇德县。又东北历桐乡县北八里,凡八十里而经府城西,绕城而北,南直松江府之运,由嘉善县以达于府城北之运河。又六十里而接南直苏州府吴江县之运河,此两浙之运道也。

海。

浙江以海为境,东南必备之险也。三国吴永安末,魏将王雅浮海略勾章而去。五代时吴越与淮南相攻,屡以海道为角逐之所。又吴越入贡,每自海出登、莱抵大梁。至于不逞之徒,如晋之孙恩,唐之裘甫,皆恃海滨僻远,一旦窃发,东南柔脆,为之震荡。南宋以临安为行在,而海道之防尤切。绍兴二年敌人分屯淮阳,军海州,枢臣虑贼若以轻舟南来,苏洋之南海道通快,可以径趋浙江,诏遣官相度。中丞沈与求言:“海舟自京东入浙,必由泰州石港、见南直泰州。通州料角、陈贴、通明镇等处,见南直通州。次至平江南北洋,次至秀州金山,见松江府金山卫。次至明州向头。今宁波府慈谿县向头巡司是也。又闻料角水势湍险,倘于石港、料角等处拘束水手,优给庸直而存养之,以待缓急之用,彼亦安能冲突?”吕颐浩言:“虏舟从大海北来,抛洋直至定海,此浙东路也。自通州入料角放洋至青龙港,见南直嘉定县。又沿流至金山村、海盐县直泊临安,此浙西路也。望分设沿海制置司,耑管淮东、浙西及浙东、福建路。”从之,而海道之窥伺益少。元末方国珍发难,依海为险。明初经略东南,国珍既平,命汤和由海道取福州。洪武二年招徕远夷,设市舶提举司于宁波,为日本之贡道。而奸萌渐作,十六年绝其贡献,使汤和经略海上,预为之防。永乐二年复许入贡,至嘉靖中防维益懈,奸商伺隙,流毒东南,而海道之防于是日密。惩前毖后,势固然也。《防险说》云:“浙江之源,始于黟之林历山,见南直徽州府黟县,浙江实非出于此。一线之微,合流万壑,终于钱塘江之鳖子门而入海。故鳖子门者,乃省城第一门户。石墩、凤凰外峙,乃第二门户。此外无山,凤凰山,见海盐县。惟羊、许独立海中,东接衢洋,西控吴淞江口,为第三门户。羊、许二山有防,然后石墩、凤凰有蔽。石墩、凤凰有蔽,然后钱塘鳖子门可守。此其大略也。”沙起钱塘,东至吴淞,曾无间断。海外诸沙,亦向北而转,惟平坦延旷,故贼皆可登。是苏、松、杭、嘉四府,连壤一脉,利害安危,辅车相倚者也。今欲求钱塘无虞,当守附海之三关;欲求三关宁谧,先防大海之羊、许。但羊山孤悬大海,去乍浦太远,我舟顿此,设遇东北飓风,贼舟便捷,彼此齐驱,胜负难必。许山嶴门浅狭,止可避东南之风,贼乘东北风利,我开舟击之,尝虞并驾。次者金山卫城西湾沙涂颇软,可暂停舟,但遇东南风亦未易出。惟海盐白塔山去秦驻山不远,四风皆便,贼若由大洋而来,随处可击,是海盐一关,尤四面之控制也。总而论之:贼由北洋经蛇山、茶山,其患必犯吴淞,然吴淞之口北向,舟难逆出,必藉崇明等沙兵船以御之;贼由东洋经陈钱、马迹犯宁、定者,必藉衢山、马墓兵船以御之;贼由南洋经韭山、乌沙门犯昌国、临、观者,必藉舟山、烈港兵船以御之;若由羊山直进犯海盐者,必藉乍浦、三关兵船以御之;是防海之总要也。又曰列郡之海口,有温州之飞云、横阳、馆头,台州之松门、海门,宁波之定海、大浃、湖头渡,绍兴之三江、泗门,杭州之龛山、赭山,嘉兴之乍浦、澉浦,皆倭寇窥犯之地,列郡之门户也。海洋之要害,有金乡、磐石卫之凤凰山、南麂山,松门、海门卫之大陈山、大佛头山,昌国卫之韭山,定海卫之舟山,远而陈钱、马迹山,临海、观海卫之烈港,海宁卫之羊山、许山,皆倭寇必经之地,沿海之藩篱也。又曰陈钱、羊山,浙、直共守之门户也。陈钱山在舟山普陀东南大洋中。桐山、流江,闽、浙相依之唇齿也。盖倭从彼国开洋,必经抵陈钱山歇潮候风,集艘分犯。若遇东南风高,则望羊山以犯苏、松、浙西;东南风和,则望韭山、朱家尖朱家尖即乌沙门,在舟山东。以犯宁、绍;东北风和,则望大佛头、三山、凤凰山以犯台、温;东北风急,则越桐山、流江以入闽。此巡哨者所当究心也。屠仲律云:“守平阳港,拒黄华澳,据海门之险,则不得犯温、台;塞宁海关,绝湖口湾,遏三江之口,则不得窥宁、绍;拒鳖子门,则不得近杭州;防吴淞江备刘家河,则不得掩苏、松、嘉兴关。”俞大猷曰:“水战最难。舟在海中,收舶安嶴,一违其宜,则不战而自败矣。”今考沿海之中,上等安嶴可避四面飓风者,凡二十三处:曰马迹,曰两头洞,曰长涂,曰高丁港,曰沈家门,曰舟山前港,曰岑港,曰烈港,曰定海港,曰黄岐港,曰梅港,曰湖头渡,曰石浦港,曰猪头嶴,曰海门港,曰松门港,曰苍山嶴,曰玉环山、梁嶴等嶴,曰楚门港,曰黄华水寨,曰江口水寨,曰大嶴,曰女儿嶴。中等安嶴可避两面飓风者,凡一十八处:曰马木港,曰长白港,曰蒲门,曰观门,曰竹斋港,曰石牛港,曰乌沙门,曰桃花门,曰海闸门,曰九山,曰爵谿嶴,曰牛栏基,曰旦门,曰大陈山,曰大床头,曰凤凰山,曰南麂山,曰霓嶴。其馀下等安嶴只可避一面飓风,如三孤山、衢山之类,不可胜数,必不得已,寄泊一宵。若久停恐风反别汛,必不能支矣。至潭岸山、滩山、许山之类,皆围土无嶴,一面飓风亦所难避,可不慎乎?

其重险则有仙霞,

仙霞关,在衢州府江山县南百里仙霞岭上,又南至福建浦城县一百二十里,为浙、闽往来之冲要。或曰仙霞岭即古泉山也。杜佑曰:“泉岭山在衢州信安县西南二百里。”汉朱买臣云:“南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能上。”今其山周围百里,皆高山深谷,登之者凡三百六十级,历二十四曲,长二十里。唐乾符五年黄巢破饶、信、歙等州,转略浙东,因刊山开道七百馀里,直趋建州,即此岭也。宋绍与中史浩帅闽过此,募人以石甃路,自是镌除铲削,旧时险厄,稍就宽平。凡自浙入闽者,由清湖渡舍舟登陆,清湖渡在江山县南十五里。连延曲折,逾岭而南,至浦城县城西,复舍陆登舟以达于闽海,中间二百馀里,皆谓之仙霞岭路,诚两浙之衿束,八闽之咽喉也。《南行记》:“仙霞之为岭一,而南北有名之岭凡五;仙霞之为关一,而东西有名之关亦五。”所谓五岭者,一曰窑岭,在仙霞北十五里;一曰茶岭,在仙霞南三里;一曰小竿岭,在仙霞南八里;一曰大竿岭,在仙霞南三十六里;一曰梨岭,在仙霞南五十六里。俗名五显岭,以岭有五显庙也。此皆往来登涉之道,与仙霞为六大岭,盘纡峻拔,冈麓相接。六岭之旁,大山深谷,接岫连峰,不可胜纪。大约东接处州,西亘广信,林峦绵错,略无断处。窑岭之北又有苏岭及马头岭,从浙之闽南出仙霞者,此为自平而高之渐。马头岭在青湖南七里,高不过寻。又苏岭去马头岭二十七里,虽地势益高,然平坦易陟。窑头峰势突起,旁瞰平畴,村落墟里,历历可数。山下多窑户,因名。行近仙霞则高峰插天,旁临绝涧,沿坡并壑,鸟道萦纡,隘处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又南而茶岭,松篁相接,夷险相乘,即仙霞之支陇。志谓之箬山。又云高出仙霞之上,天宇晴霁,望衢州城如在目前。稍南曰杨姑岭。去茶岭仅里许。又南即大竿岭,志云:岭下有道西达广信。突然高峙,南去小竿岭二十里。志云:小竿岭高百五十丈。其间坡陀旷衍,民居络绎,宽平处可屯列万骑。大竿岭南七里曰廿八都,最为平旷,民居甚众,有岐径可达衢、处诸郡。。小竿岭崔巍雄峻,延袤十馀里,北麓童然隆起,无林峦之胜。引而南复有一峰杰出,谓之枫岭。枫岭北为浙、闽分疆之处,《舆程纪》:“浙、闽分界处地名南楼。”相距不过数武,而物候荣落,顿觉不同。沿岭而趣,长松曲涧,夹道相属。其险窄处伐木为阑,以便行者。盖亦要隘之地矣。旧制设营于此为戍守处。居人曰:“枫岭即小竿南麓之异名,其实止一岭耳。”枫岭去小竿岭五里,岭势相接也。俗传旧植竿于岭上,故有大竿、小竿之称。小竿盘纡最远,北趋婺州,西达信州,皆可以取途云。自枫岭又南十五里即梨岭矣。梨岭高峰连云,前横大壑,傍岩飞阁,大类仙霞。其危崖仄径,真足令一夫当关,千人自废。盖梨岭、枫岭由七闽而言,又为仙霞之内险也。由梨岭益南二十馀里是为鱼梁岭。岭不甚高,过鱼梁则原隰匀匀,去险而就平矣。盖六大岭之险,止在七十馀里之中,故皆可以仙霞目之也。五关者,一曰安民关,在仙霞东南三十五里,路通处州府遂昌县;关属江山县。。一曰二渡关,在仙霞西南八十里,路通江西上饶、永丰县;关在浦城县西北一百十五里,出关即永丰县界也。一曰木城关,在仙霞西南六十里,关在二渡关东北,其地亦属浦城。一曰黄坞关,在仙霞西南五十里,路皆通永丰关;属江山县界。一曰六石关,在仙霞西南三十五里,以六石岩而名。岩中巨石雄峙,水绕石旁,路出水侧。路通江山县及广信府之玉山县。关属永丰县,与江山县接界。此皆江、浙往来之间道,与仙霞共为六关,土人有“仙霞六关”之称。然六关之中,唯二渡关山溪环匝,路容单骑,从江右广信入闽,可以取径于此。入关则取途而东,竟出枫岭之南,而仙霞不足恃矣。二渡关以枫岭诸山之水绕出关下,关东西二面皆为梁以渡,因有二渡之称。自关而东历盆亭司、分水关至枫岭桥凡五十里,合于仙霞南出之道。然其地皆崎岖险仄,自古用兵者未尝出此。。其安民、木城诸关,皆迂僻深险,艰于登涉,非经途所在也。又有茅檐岭关,在六石关东南十馀里。关属江山县界,路通浦城。限门关,在二渡关南三十馀里。关属浦城,路通建宁府崇安县。峰阳关,在二渡关西二十里,关当永丰、崇安之界,亦为崇安八关之一。岑阳缘山为险,于二渡关又为外卫。其馀山径丛杂,因地设隘,各以关名者,随地多有。。要以仙霞为南服之雄,地有常险,古今不易矣。

独松、

独松关,在杭州府馀杭县西北九十里独松岭上。自天目山而北,重冈结涧,回环数百里,独松岭杰峙其中,岭路险狭,东南则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二境步骑争逐之交。东南有事,此亦必争之地也。唐武德四年,时李子通据馀杭,隋馀杭郡治钱塘,非县也。杜伏威将王雄诞击之。子通以精兵守独松岭,雄诞遣别将将千人乘高据险逼之,多设疑兵,子通遁走。宋建炎三年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关,吾岂得渡哉?”德祐元年以元兵渐迫,遣将列戍要害,命罗琳戍独松关,元将阿剌罕自建康分兵出广德四安镇见湖州府长兴县。犯独松关,遂陷之,临安震惧。其与独松相近者又有百丈关,在县西北八十里百丈岭上,北与湖州府安吉州分界。今其地有百丈镇。又有幽岭关,在安吉州孝丰县东南三十里幽岭上,其东南亦与馀杭县分界。谓之“独松三关”。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项普略等屡犯杭州,攻蜀松、百丈、幽岭三关,董搏霄击之,以兵先守双溪。在馀杭县西北三十里,俗本讹为多溪。双溪者,三关要路也。既又分为三军,一军出独松,一军出百丈,一军出幽岭。然后会兵捣贼巢,遂乘胜复安吉,又进克广德,平徽州,盖自昔为险要之地矣。

昱岭。

昱岭关,在杭州府昌化县西七十里,西去南直徽州府百二十里。岭高七十五丈,地势险阻,右当歙郡之口,东瞰临安之郊,南出建德之背,置关于此,盖三郡之要会也。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遣项普略等掠徽、饶、信诸州,遂陷昱岭关,攻杭州,董搏霄击却之。已而群贼复自昱岭关寇于潜,搏霄复击之,自临安而西,败贼于于潜,复其县,又败贼于昌化,复收昱岭关。十七年徽州为贼所破,元将李克鲁会军昱岭关,败贼兵于关西,遂复徽州。既而太祖自金陵南下宁国,克徽州,道昱岭,败克鲁之军,取建德路,于是两浙版图,以渐平定。昱岭信为西面之咽喉矣。
浙江之地,崇山巨浸,包络四维,而临安实为都会,右峙重山,左连大泽,水陆辏集,居然形胜。嘉兴则接壤苏、松,运道之咽喉也。然而湖州一隅,北逾震泽则迫毘陵,走阳羡,可以震建康;西出安吉则道广德,指东坝,亦可以问金陵矣。是用嘉兴不如用湖州之为便利也。温州海澳,可以捷渡福宁;处州山薮,可以疾走建安。然而衢州之壤,自江山以越仙霞则全闽之要害举,自常山以趣广信则鄱阳之屏蔽倾,自开化而走婺源则宣、歙之藩篱坏。以一郡之地,而动三路之权,未可谓三衢之要害后于吴兴也。若夫严州密迩临安,西连歙郡,诚为控驭之地。而宁、绍、台诸州皆滨于海澨,风帆一举,上可以问江、淮,下可以问闽、粤,浙江之形胜,岂浅鲜哉?《防险说》曰:“浙江之防有三说焉:曰海洋,曰江湖,曰矿山。往者倭寇结巢金山、柘林、青南等地,俱见南直松江府。贻害浙之昌化、富阳。寇犯乍浦、石墩、鱼浦,各区流突,直抵金陵重地,此海洋之患也。沿江多盗,夜劫客船,湖漾盐徒,肆行出没,此江湖之患也。矿寇之扰,路出多岐,若休宁之马金,今严州府开化县有马金岭。,歙县之街口,今街口巡司。婺源之大庸,今婺源县有大镛山。常山之草坪,今草坪驿。江山之清湖,县南有清湖渡。龙游之灰坪,县南有灰坪巡司,通处州府遂昌县。兰溪之太平街,在县西。淳安之白马村,在县西,通徽州府境。开化之华埠在县西南。直达云雾诸山,或云即淳安县南之云濛山。严州之白沙府西有白沙洲。直入寿昌诸处,皆贼所必由之路,此矿山之患也。噫!以天下之大,据全盛之时,寄两浙之命者,吾尝见其忧倭夷内犯,拮据定海之舟航矣;忧盐徒奸宄,焦劳黄岩之城郭矣;忧矿盗充斥,纷纭庆元之薮泽矣。谓之明见未然也。岂其然乎?”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