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读书杂释
◀上一卷 卷十四 全书终

钟鼎彝器款识

编辑

诸旅鬲敕字说

编辑

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载《诸旅鬲》文曰:“诸旅作尊鬲,其子子孙孙,永宝用敕。”薛释云:“敕,得非人君所赐,而著其敕命邪!然敕自唐朝方用,此周器也,而谓之敕,不可得而考矣。”鼒按:《诗·楚茨》“既匡既敕”。笺:“天子使宰夫受之以筐,祝则释嘏辞以敕之”云云。《说文》云:“敕,诫也。”盖敕者自上命下之辞,周时已有之,见于经籍者,如:《易·噬嗑》之“剌法”、《书·多士》之“剌殷命终于帝”、《周礼》“饬百工”、《月令》“饬有司”,知周时已有此语也。至汉时人,官长行之掾属,祖父行之子孙,皆曰敕。《汉书》凡数十见。《陈咸传》言:“公移敕书。”孙宝之告督邮,何并之遣武吏,俱载其文为“敕曰”。又,《晋书·何曾传》:“人以小纸为书者,剌记室勿报。”则晋以前,固上下通用之。至北齐,乐陵王百年习书数敕字见杀,则是南北朝时,朝廷始专之,而臣子不敢用此。鬲或祭祀用之,托于祖考,命子孙者;或出于尊长之赐,亦可云敕,不必人君所赐,而始著其敕命也。《释名·释书契》曰:“敕,饬也。使自警饬,不敢废慢也。”然则敕固书契之一事邪。又,《诗毛传》:“敕,固也。”《书孔传》:“敕,正也。”《广雅·释言》:“敕,谨也。”其或戒子孙以正,固警饬之义,尤于古人铭器之道为得也。

汉碑

编辑

后汉人讹敕为敕

编辑

鼒又按:敕之从束,从攴,盖取约束,而加以攴,诫之至也。后汉人始讹为敕,今《易》、《书》、《诗》经文皆作敕者,沿蔡邕《石经》而未尝改也。《说文》敕字在《攴部》。敕字在《力部》,曰:“劳也,从力,来声。”陆德明《释文·条例》曰:“来旁作力,俗以为约敕字,《说文》以为劳俫之字。如此之字,改便惊俗,正不可不知尔。”顾南原《隶辨》云:“诫敕之敕,从攴,从束;击马之刺乃从朿,本是两字,后人讹敕为敕,又讹朿为来,展转相讹,遂以劳敕之敕为敕”。此说足以破《六经正误》之谬矣。盖此字前汉人犹作敕,《汉书》诸列传数十敕字可考。《后汉书》始变为敕,今《华山庙碑》、《史晨后碑》、《唐公房碑》、《衡方碑》作敕,碑皆后汉人所书;西汉石刻绝少,无可考耳。徐浩《古迹说》以《华山庙碑》为蔡中郎书,知其作敕者,与《石经》同误也。

疠字借为砥厉字

编辑

厉字借为疵疠之疠,经典多有之矣。而借疠字为砥厉之厉,则汉碑中多有之。《衡方碑》“砥仁疠□”,武斑碑“□疠吏士”,锺繇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上表有云:“今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疠愤怒之众。”皆疠为厉,知古人通之例最博也。

假尔遐迩省文

编辑

汉碑中凡遐了多作“假尔”,盖假为遐形声相近之字,尔为迩之省文。《诗》“假乐”,《礼记》作“嘉乐”。《左传》“傅瑕”,《史记》作“甫假”。

醵钱

编辑

汉碑中多列醵钱人姓名,或称字,今乡里修建祠、宇、桥、阁多用此例。又,子孙置买冢地,多刻石纪其原起,并立条约,汉碑已有之。《隶续》载《真道冢地碑》中有“真道字直中,以钱八千”云云,是纪原起之例也。又有“子孙但得宿山居留,不得争舍地”云云,是置条约之例也。

文选

编辑

扬雄甘泉赋

编辑

《文选·甘泉赋》“正浏滥以宏惝兮”注:“孟康曰:‘浏,清也。’服虔曰:‘惝,大貌,音敞。’善曰:‘浏滥犹言清净而汎滥也。’”鼒按:服云“惝,大貌”,盖以惝字为敞之借字。李善承孟康“浏,清也”之注,而谓“浏滥犹言清净而汎滥也”,望文生义,殊为不词。上云:“仰挢首以高视兮,目冥旬而亡见”,下云:“徒徊徊以徨徨兮”,又云:“据令轩而周流兮”,皆从眺望生义。此句下云“指东西之漫漫”,亦当从眺望生义。《淮南·原道训》:“刘览遍照”,高诱注云:“刘览,回观也。”又云:“刘读留连之留。”此浏滥,即刘览之通字,正谓高视而亡见,回观而宏敞者又“东西之漫漫也。”旧说非。又“皋摇泰一”,如淳注:“皋,挈皋也。积柴于挈皋头,置牲玉于其上,举而烧之,欲近天也”。张晏曰:“招摇、泰一,皆神名。”鼒按:《选注》当云:“张晏作招摇”,才分明。盖如淳《汉书》本自作皋摇,故有挈皋之训。张晏《汉书》本自作招摇,故有神名之训。《文选》从如淳本录注家,又采张晏注,故谬乱耳。今《汉书》作“招繇泰壹”。繇与摇同,壹与一同。又,“登椽栾而羾天门兮,驰阊阖而入凌兢”注:“服虔曰:‘椽栾,甘泉南山也。凌兢,恐惧貌。’”鼒按:登椽栾、羾天门、驰阊阖,皆指地言;则“入凌兢”,亦当指地言。若云:入恐惧貌,则不词。《汉书》颜师古注曰:“入凌兢者,亦寒凉战栗之处也。”得之矣。盖由椽栾,则天门,而阊阖,而凌兢,皆等而益上之词。

司马相如上林赋

编辑

《上林赋》“载云䍐”句,《汉书注》引张揖云:“䍐,毕也。”《文选注》曰:“车也。”鼒按:此毕,非《诗序》“齐襄公好毕弋”之毕,彼乃《尔雅》“浊,谓之毕”,所以掩兔也,此则车名。按《晋书·礼志》:“今当临轩遣使,而立五牛旗,旄头毕䍐并出。”《西京杂记》:“舆驾祠甘泉、汾阴,备罼䍐、御马。”亦曰旗名。蔡邕《独断》:“前驱有九旒云䍐,闟戟皮轩。”《梁武帝纪》:“齐帝命帝乘金根车,驾六马,置旄头云䍐。”又,张平子《东京赋》:“鸾旗皮轩,通帛𬘬旆,云䍐九斿,闟戟翏轕。”注云:“云䍐,旌旗之别名也。”潘岳《藉田赋》:“五辂鸣銮,九旗扬旆。琼钑入蕊,云䍐唵蔼。”注云:“云䍐,幡也。晻蔼,盛貌。”又,梁简文帝《大法颂序》:“云䍐乘空,句陈翼驾”,《南郊颂序》:“云䍐徐回,鸣铙韵响”,皆车旗之名。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射干有二

编辑

按“射干”之说有三:《文选·子虚赋》:“其上则有鹓雏孔鸾,腾远射干。”注引张揖云:“射干,似狐能缘木。”又,《一切经音义》十四引《子虚赋》司马彪、郭璞等注亦云:“射干,似狐而小,能缘木。”又,《一切经音义》六引《广志》云:“射干,巢于绝岩高木也。”此皆解为兽名。《楚词·湣命》:“握荃蕙与射干兮。”注云:“射干,香草。”《上林赋》:“稿本射干。”《选注》郭璞注云:“射干,十一月生香草也。”引司马彪亦云:“射干,香草。”又,《高唐赋》:“青荃射干。”注引郭璞《上林赋注》云:“射干,今江东呼为乌箑。”此皆解为草名。《神农本草》云:“射干,亦名乌扇,一名乌蒲。”《名医别录》云:“射干,一名乌翣,一名乌吹,一名草姜。”《广雅·释草》云:“鸢尾,乌箑。”皆不言其香。鼒谓:射干为香草,王逸、郭璞、司马彪之注非漫言也。《易通卦验》云:“冬至,兰、射干生。”《后汉书·陈宠传》云:“冬至之节,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兰、射干、芸、荔之应。”兰与芰、荔皆香草,知射干固其类也。又,《大戴礼·劝学篇》:“西方有木,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西临百仞之渊,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劝学篇》语与《大戴礼》同。杨倞注云:“《本草》药名有射干,在草部中。又,生南阳川谷。此云‘西方有木’,未详。”鼒按:《本草图经》云:“高二三尺”,而《戴记》、《荀子》俱云:“茎长四寸”,抑同名而异物欤?

司马相如封禅文㔻字

编辑

鼒尝言㔻字,一在不字之中间,字本作㔻。偶读司马相如《封禅文》:“王者之丕业”句,《文选五臣注》作平,今本作卒。按:此本作㔻,与平字、卒字形近故讹也。武进李兆洛《骈体文钞》从㔻。

嵇康养生论豚鱼解

编辑

《养生论》“豚鱼不养”句,注引《神农本草》曰:“猪肉,虚人不可久食。”又曰:“猪肉损人,与猪同。”又曰:“豚鱼无血,食之皆不利人也。”鼒按:注皆误,此豚鱼谓河豚鱼也;有毒,杀人,故曰不养。

杂记

编辑

庚信对烛赋

编辑

庚信《对烛赋》:“铜荷承泪蜡。”吴江吴兆宜注引《拾遗记》:“周穆王有凤脑之灯,水荷以盖其上。”按:所引非也。彼云荷盖其上,则非承泪蜡之物,今人于烛筌下,以圆铜片承之,即此物。形圆故得名铜荷,与下句“铁铗染浮烟”为类。

庚信小园赋

编辑

《小园赋》云:“镇宅神以薶石。”吴兆宜注云:“《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鼒按:此即史游《急就篇》所谓石敢当也。《急就篇》注云:“卫有石碏,郑有石葵,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亦以命族。敢当,言所当无敌也。”按《淮南万毕术》:“埋丸石于宅四隅,捶桃核七枚,则鬼无能殃也。”《继古丛编》云:“吴民庐舍、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曰‘石敢当’,以寓厌禳之旨。”今居民于墙隅置片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其由来远矣。

澑字活用

编辑

今人以澑为霤,自宋人始。偶思澑字有活用者,甚妙。《摭遗》载江南李氏宫中诗:“红锦地衣随步绉,佳人舞彻金钗澑。”范石湖诗:“不管低鬟钗燕澑”,皆谓钗堕也。又澑字皆谓自上垂下,有作横转用者。萧至忠诗云:“币地金声初度曲,周堂玉澑好传杯。”言杯之周一转也。又按:霤字力救切,无读作平音者,今村俗师儒读如留音,误也。然考《淮南子》“牢笼天地”注云:“牢读如屋霤之霤。楚人谓牢为霤”。是古亦有此音矣。

塑字不见经传

编辑

今世捏土,肖鬼神象曰塐,亦作塑。此字不见经、传,汉魏六朝碑版亦不见。始见于《广韵》,云:“像也。”元稹诗有“匡床坐如塑”之句,宋以后诗人多用之。又,《程子语录》:“谢显道云:明道端坐如泥塑人。此唐人俗字也。”

当家

编辑

酉阳杂俎》:“魏贞谓周告曰:‘汴州周简老义士也,复与郎君当家,今可依之,告因拜之为叔。”今北人皆呼同姓为当家,是古语犹存。又,范石湖诗:“村庄儿女各当家。”

说文无巅字

编辑

说文》无巅字,所云山颠,犹之山顶、山腰、山额、山足也。径作巅字,有何意味?山领亦然。

杜诗船字作衣领解

编辑

钱牧斋笺杜诗“天子呼来不上船”云:“旧注以船为衣领,不上船,是披襟见帝,大谬。”又引《字书》引《续演繁露》云:“蜀人呼衣系带为穿,俗因改穿作船”,以证杜诗旧注之误。按:此皆不识衣领训船之故,而相与骇而怪之。舟之为言,周旋也。《诗》曰:“何以舟之。”故衣𦨕之𦨕、冠𡳐之𡳐、行𦪝之𦪝字,皆从舟。鞶革、鞶厉字皆从般,取舟旋、盘旋为义。衣领循人颈而旋之,故训为船。旧注非无所本,且此诗“汝阳三斗始朝天,脱帽露顶王公前”,皆形容醉中狂态,不必实有是事,披襟云云何谬之有?牧斋谓被酒不能上船,须扶掖登舟;试思扶掖登舟,不必定是醉后,亦不得谓为不上船也。至俗语著衣为穿衣,不必定是蜀人,亦与船字无涉,皆妄说也。

晋时关差名目

编辑

潘安仁《上客舍议》有云:“高第、贤察数入校出,品郎两岸相检,犹惧或失之。”高第、贤察、品郎,如今之关差也。

到船过船为古语

编辑

今舟子长工以篙回船谓之到,六朝时已然。萧子良《台使表》云:“破冈水逆,商旅半引,逼令到下,失过己船。”

 上一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