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岩集/卷二十二

卷二十一 农岩集
卷二十二
作者:金昌协
1928年
卷二十三

白云寺赠义清上人序

编辑

余。僇民也。自分伏死丘壑。不与世还往。而唯此山去弊庐甚近。杖履徐步。不崇朝可至。往往纵心独诣。襆被信宿。或至旬日忘归。以故凡山中缁衲。无老少。皆相款狎。方且与之争灶争席。相忘于形骸之外。其人之贤愚清浊。固不问也。间独念昔岁游此山。见有老僧煕公。年已九十馀矣。犹能日诵经偈。尽数千言。不错一字。虽其所得浅深不可知。而其志虑精勤。耄期不懈。在吾道。殆近于抑戒之卫武。盖亦空门中一异人也。今其人。既不可复见矣。而欲问其衣钵所托。亦无在者。则辄为之怅然慨想。近有长老义清者。新自西方来。观其容仪闲止。视下而言简。类有守者。既又早夜焚修。不懈益勤。余窃异之。就叩其所师。乃向煕公也。方余见煕公时。师盖操甁锡于其侧。而今已偻然白首。不可省其为旧识矣。弹指之顷。忽已廿数寒暑。则是亦何足道哉。而余独喜师之气貌持守。犹有煕公之遗风。自我得之。以为许掾之支遁。陶公之惠远。于方外游。庶不落莫。而抑余将就山里深僻处。结一小庵。粗可容膝。作粥饭僧。其间以了此残生。师能助成此一段因缘。则惟是竹倚蒲团。军持漉囊。愿与师共之。不知于意云何。仲冬之夜。就宿师房。雪窗风铎。灯火耿然。寒𬬻拨灰。共谈此事。会师出纸笔求书。遂书此。以证其约。

外祖母淑人金氏八十岁寿序

编辑

崇祯纪元之六十六年癸酉。外王母太淑人金氏。春秋八十。其季秋之月。舅氏昆季。获稻为酒。絜斋治羞。广延亲党宾友列䜩。而奉万年之觞。小子昌协。属罹祸衅。窜伏穷山。不得以身诣尊所。辄敢南向再拜。敬为之一言曰。呜呼远哉。天人之际。其不可以易言也。夫惟气数之推荡。运化之往复。吉凶祸福之施于人者。其变亦多矣。然善观者。执其常而要其定。有以信其无僭忒焉。故曰天道。福善而祸淫。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是其言也。岂谫谫小智之所及哉。虽然。天之定也有迟疾。而迟者顾多。人之生也有修促。而修者顾少。故二者常患于不相值。此班固氏所以致慨于道长而世短也。夫以我外氏之累世积德。宜受福庆久矣。乃若高祖辅德公。曾祖参议公。尤以忠厚正直。为一世名臣。而皆不克享有寿禄。逮我祖考牧使府君。十数年之中。三哭其弟。而卒亦不克享寿。盖自辅德公以下。三世皆止中身。而方祖考弃世时。伯舅已先没无子。季舅弱未受室。独仲舅可以有子也而未有子。其叔祖诸房有遗胤者。廑一人而已。呜呼。此岂积善之报也哉。当是时。太淑人备尝祸苦。愍念宗祀。恤然忧危。未尝有一日之懽矣。乃自十数年来。季舅连举丈夫子二人。其一既为仲舅之子。而倂两房侧出得姓者又二人。盖太淑人年几七十而始抱孙焉。今其长者既佐视具。而少者扶床而戏。其乐融融如也。人皆谓罗氏之天。至是而始定。而亦既迟矣。向非太淑人之高寿。其能及见此乎。然则人不可以无寿也。而未有若太淑人之甚者也。然太淑人之寿。非固愿欲而得之者也。乃其贞德之符。自然而然耳。盖闻贞者正而固也。性之根也。事之干也。在天道。为一气之所翕聚。万物之所归藏。而太淑人专得之以为德。故其行事之正直。秉心之专固。实有松柏之劲。金石之坚焉。斯可谓贞德之至。而即其馀。亦足以为深根固蒂久视之道焉。其为寿。又岂特今者而已哉。且夫太淑人前日之日。正犹涸阴沍寒。天地闭而万物消。今日者。乃一阳来复之初也。气机一转。生意方进。非至于天地絪缊。万物昭苏。则固不止也。自今以往。太淑人日高枕无事。以抚方来之运。而凡世所谓吉祥善事者。举集于其门。曾玄之众。多至不胜点头。然后乃可以卒偿前日之忧苦哀戚。而天人之际。无复有馀憾矣。岂不休哉。虽然。有一焉。太淑人平日虽不诵习诗书。然其见识高明。志意激烈。凛然有丈夫风。每与子弟。谭说历朝古事。至忠贤被祸。世道沦丧之际。辄感愤叹咜。义形于色。其天性然也。今日之䜩。笾豆既设。子姓咸侍。顾视吾先子与完宁公。独不在坐。其必喟然太息。黯然深伤。而既又念国家变故罔极。人纪几坠。则殆将为之辍著停觞而不能御矣。然则今之为太淑人寿者。毋徒以家室之庆。而当更祝天心悔祸。邦运回泰。使太淑人得见君子道长而彝伦再叙。则其于助太淑人举一觞也。几矣。

伯父谷云先生七十岁寿序

编辑

人未有不欲寿者也。然无令德以将之。则其寿也为陈人已矣。无诸福以绥之。则其寿也为劳人已矣。陈人则耻。劳人则戚。寿而若此。又何足欲哉。诗不云乎。其德不爽。寿考不忘。夫然后有寿之尊焉。又不云乎。寿考维褀。介尔景福。夫然后得寿之乐焉。古之君子。相与称颂祷祝。其无出于此者矣。吾伯父谷云先生。今年癸酉。寿登七十。说者谓先生之德备矣。大雅之温温恭人。卫风之不忮不求。先生实兼有焉。其于寿也。固有以将之矣。抑无乃于所谓福者缺焉。无以为绥乎。则小子以为此非知福之说者也。亦非知先生者也。箕畴之叙五福。去寿则四而已矣。又去德则三而已矣。而乃诗人之辞。则曰降尔百福。曰万福攸同。夫数福而至于百至于万也。则凡天下善事。人情之所可欲。举在其中矣。然事物之无穷。而人之情。亦不齐也。故欲莫大于吾所善。福。莫大于吾所欲。惟我伯父高情远韵。敻出事外。凡世之功名富贵人所共艶者。雅尚不存。而独于山林清逸之乐。嗜之如刍豢。举天下万物。无以易之。夫是乐也。天之不轻与人也。乃甚于功名富贵。昔仲长统作乐志论。极言闲居之乐。以为无羡夫入帝王之门。世皆喜诵其言。然公理未尝一日有此乐也。又读文山集。见其所记山居水石。备极奇胜。且自谓素无宦情。誓终老不出。而堂室未完。戎马已生于郊。此尤可悲焉。嗟乎。终古以来。似此者何可胜数。今先生所宅谷云者。吾东方第一福地也。山高而谷深。地广而土厚。奇石清泉。壮丽尤异。自大岭东西。鲜有其比。先生既专有之。以为府藏。而肆其力之所及。以部勒泉石。标置峰岭。包之以庵庐。临之以亭台。映带之以池沼桥道。高下碁置。错落。相望。又各有名号题品。以藻饰之。而先生则帘阁隐几。穆然清坐。其间时或曳履独往。下上涧谷。终日而不知倦。盖骤而即其地。莫不恍然洒然。疑以为灵真之窟宅。而及见先生。颜貌绰约。肤神清令。而步履如飞。则又莫不疑其为山泽之列仙焉。盖先生主盟山林。备享清逸之乐者。前后凡十数年。向天之所甚靳而不轻与人者。先生乃全得之。极其志之所欲而无遗憾焉。其为福也。孰大于是。而尚可曰无以为绥乎。其亦不知言也哉。且以先生山林之日而较世之功名富贵者。即已往十数年。亦既多于二十四考中书矣。然此犹为世谛之论也。自今以往。将见山之林壑。日益深密。水泉日益清渫。台池日益幽胜。而先生亦日益优游宴闲。无复有一事之累。由是而颐神养气。守一而处和。虽千五百岁。可也。又岂容以谫谫之见。论量其福寿也哉。小子狂愚。辄敢以是而为先生祝。先生其尚谓之善颂善祷。而盍然举一觞也否。

清溪集序

编辑

不佞少侍家庭。每闻先君子语及平生执友。必亟称君实。及长。奉教于静观李先生。亦闻其亟称君实。君实即故监司清溪洪公讳葳字也。方公在世时。不佞尚幼。不及供洒扫其门以奉音旨。然以先君子与静观公。交游倾一世。而于公独亹亹焉。则公之为公。可知矣。盖当孝庙之世。圣人在上。髦俊应运。云烝鳞集。蔚然相章。而公首以其即位之元年对策。魁多士登第。其明年。先君子又擢魁科。而静观公。亦先公一年登第。相继立于朝。俱以文学行谊。为后来领袖。既更迭侍讲玉堂。又同赐暇读书。其相得如律吕之和鸣。芝兰之同臭。而虽他人论者。亦无敢轻为轩轾。于是进而论思启沃。退而切劘砥砺。要以激扬清议。左右儒贤。以仰赞圣主有为之志。而公遽没矣。始朝廷以公兼有政事才。间试州郡。最后举以畀岭南节。公益感激自励。殚竭心力。遂致劳㞃成疾。时尤斋宋先生在朝。数从公前后奏状。见其致意精勤。无一备数文字。心识之。及闻公卒。谓人曰。向吾见其用精神弘多。固已知其不能久矣。噫。若公者。殆所谓鞠躬尽瘁。以死勤事者欤。然公没时。年财四十。当世之人。无不惜其蚤世。而先君子与静观公。伤悼尤深。既久而犹追思不已者。以其相期之远也。公没前一年。孝庙上宾。时事因亦渐变。静观公退遁于野。后公十年卒。而其寿仅赢公一岁。独先君子立朝最久。名位最隆。而又卒罹罔极之祸。后之论世者。观于其盛衰存亡祸福之际。而世道之消长。时势之升降。邦运之否泰。皆可以见焉。其有不喟然太息于斯者乎。呜呼欷矣。公之胤子郡守天叙。尝以公遗稿。就先君子删定。未卒而祸作。郡守君又以是托不佞。且责一言。不佞谊不忍辞。为之执简流涕。而书其所感者如此。公少学于舅氏乐静赵公。诗文清雅典裁。不务叫呶激诡。而以理致胜。章箚尤明白剀切。足以感悟人主意。大抵本之经训。而得于乐静公者为多云。

送李同甫宰仁川序

编辑

延城李同甫。出监仁川县。将行。谓余曰。昔吾先君子。尝宰是邑而曰。治邑之道。无过于仁。吾其知所勉矣。盖顾名思义之谓也。今余之不肖。又幸莅此。则实有继述之责焉。而惧莫能称也。吾子苟有意于教。则宜以一言为赠。呜呼。赠人以言。仁者事也。余方求仁而未得。何以为同甫赠。然所闻于古人则有之。请一诵焉可乎。夫仁道之大。统四性该万善。而其用则主乎爱而已。是以樊迟问仁。夫子直告之曰。爱人。而他日告子贡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推夫爱者然也。大学之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孟子之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犹夫子之意焉尔。夫匹夫不仁。其害犹足以及乎乡党邻里。况百里之邑。千室之聚。其恩威生杀。操纵予夺。皆由乎我而行之以不仁。则为害何可胜道。其暴也残民而求逞焉。其贪也厉民而自养焉。其奸谲也罔民而行诈焉。皆不仁之效也。虽或不至于是。而其惨怛慈爱。一有不至。则政令之所施。民已有受其害者矣。是以君子为政。不可以不仁。省刑而薄赋。节用而时使。使民安其生乐其业。而鳏寡孤独者。皆有养也。然后吾心之爱。无不达焉。是所谓仁也。治邑之道。岂有大于此哉。然仁者。人心也。人孰无是心。而不能皆仁者。私意为之害焉耳。私意之于仁也。犹木之有蠹也。谷之有螟也。不去此则未有能条达而畅茂者也。故为仁在乎去私意。私意去而仁不可胜用矣。夫天地万物。与我一体。即所谓仁之理也。人苟无见于此。则物我之相形。利害之相倾。虽欲勉焉以去其私。而有不能自克者矣。即其方寸之间。藩篱封畛。亦已截然。而自膜以外。皆为胡越矣。凡彼之颦呻疾痛。举无与于我矣。尚何望其一视而同仁哉。订顽之作。盖为此设。程夫子固已言之矣。惟昔静观先生。实尝从事于此。是以其为此邑。未期月耳。而民之歌思德政。至今不已。为仁之效。其甚速而能久也如此。然自先生所存而言。则其施于政事者。十不能一二。此又仁民之憾也。今同甫之行。前日之遗民父老。尚有在者。望见其典刑宛然。举欣然相告曰。庶抚我乎。其尚有先大夫之遗烈乎。同甫于是。诚能益笃于为仁。推广先德。克施有政。以底于续成而化洽。则其德惠之所被。莫非先生之遗。而仁之民。卒受其赐矣。继述之道。孰大于是。同甫勉乎哉。抑余于是。窃有愧焉。往余出守清风。清亦先生所曾莅也。而其冰檗之操。著于官守者。民犹称颂道说。余顾不能髣髴其一二焉。夫以清之为德。未若仁之大也。而余不能勉以及之。今以是言也告同甫。能无愧乎。然使同甫视余为戒而益加勉焉。则是余躬所不逮之言。尤足为同甫助也已。

赠徐生文若序

编辑

徐生君圣。始过我石室。讲大学书已。又从入白云山中卒业焉。将去。谓余曰。某窃有志于饬躬砥行为善士。而既年长矣。又患举业为累。不能专意读书。欲姑寘而从事于此。则自兄弟朋友。更相牵挽。从以讥笑。其将若之何。余应之曰。有是哉。子之志善矣。而其忧之抑过也。士生今之世。举业安可废。且举业。何尝妨学。夫入则孝出则悌。居处恭执事敬。非所谓学乎。是亦何往而不可能。而曾举业之为累乎。若曰所习异业。不可致力于圣贤书。则此乃今世业举者之陋习痼弊。而文体之日卑。人才之日坏。皆由于此。不可以不之辨也。夫举业。虽自有体裁程式。然必笔势发越。词理明畅。然后方为好文字而优于必得。未有不从事于圣贤书而可以及此者也。今乃以此为迂缓不切。而日汲汲弊精劳力于剽掠窜窃之功。文绣组织之巧。以为举业之捷径在是矣。而不知自具眼者观之。其佻浅纤琐。庸恶陋劣。殆不成文字。虽或邂逅得之。正犹瞑目而射偶中鹄耳。岂其术之能工哉。况由是而进于朝廷。处乎风议论思之地。茫然不能措一辞断一事。而兀然若木偶人而已。则是将负愧而终身焉耳。何荣之有。今子诚能鉴此。而姑置前日所习。从事于圣贤书。以开明心目。培壅本根。而用其馀力。达之于文辞。则必将汩汩乎其来而蔚然有可观者矣。其为举业。孰大于是。彼之牵挽而讥笑者。特未达此耳。苟或有觉焉。则且将弃其所为而从子之不暇。子又何患于彼哉。子之宗。有鲁望者。其归以此言谂之。或不以为不可也。君圣曰诺。遂书以为赠。

息庵集序

编辑

国朝近世文章。最推谿谷泽堂为作家。余尝妄论二氏之文。以谓谿谷近于天成。泽堂深于人工。比之于古。盖髣髴韩柳焉。二氏以后。作者多矣。然其能追踵前轨。卓然名世者亦少。最后乃始得息庵金公焉。公之文。虽天成不若谿谷。而人工所造。殆可与泽堂相埒。乃其瑰奇泬㵳之致。鼓铸淘洗之妙。则又独擅其胜云。盖尝谓我东之文。其不及中国者有三。肤率而不能切深也。俚俗而不能雅丽也。冗靡而不能简整也。以故其情理未晢。风神未畅。而典则无可观。若是者。岂尽其才之罪。亦其所蓄积者薄。所因袭者近。而功力不深至耳。公既才素高。于学又甚博。而尤好深湛之思。镵画之旨。自少攻词赋。已能一扫近世陈腐熟烂之习。而自刱新格。每试辄惊其主司。而一时操觚之士。竞相慕效。以求肖似。及其为古文辞。上溯秦汉。下沿唐宋。以放于皇明诸大家。参互拟议。究极其变。用成一家言。大抵本之以意匠而干之以筋骨。缔之以材植而傅之以华藻。卒引之于规矩绳墨。森如也。章箚。尤精核工笃。其指事陈情。论利害辨得失。能曲写人所不能言。往往刺骨洞髓。而要不失古人气格。诗律亦沈健而丽绝。不作浮声慢调。盖其为稿者凡二十五卷。而试求其一篇。近于肤率俚俗而冗靡者。无有焉。呜呼。公之于文章。其人工至到。虽谓之夺天巧。可也。而于以接武谿,泽也。其可以无愧矣。然公蚤被枋用。身总军国之重。铅椠之业。太半为筹画韬钤所夺。卒又限以中身。不得大肆志于结撰。而其所成就。犹足以跨越一世。焜耀后来。此岂不尤难也哉。始公既没。嗣子都事道渊。用铁字印公全稿若干本。既行于世矣。今灵光守洪侯璛。即公侯芭。谓公文宜百世不朽。而集无板刻。难保于传远。甫上官。即鸠工锓榟。来问序于余。余窃念自公没未几。己巳之祸作。都事君以忧死。夫人窜海岛。室家荡析。为世所悲。今虽世道更化。幽枉毕伸。而公家乃无一遗胤以尸其后事。洪侯独以旧门生。能惓惓致力于遗籍。以为永久图。其义良足感人。是不可无一语以相其役。且自以平生素慕公文。而又尝辱片言之奖。顾不得一奉艺苑緖论。以为没世恨。今而托名卷端。以效其区区之私。实与有幸。辄敢不辞。而为之序如此。若公事业勋伐之盛。国史自有纪。玆不具论云。

送仲习从弟昌说宰镇川序

编辑

往吾家盛时。门户之隆显。极矣。仲父与先君子。既同登台鼎。名位赫然。而吾与伯氏季达。后先通籍立朝。翺翔迩列。为一时所艶羡。仲习在群从中年最少。犹以相门贵公子。荫藉高华。从容肆志。无所诎于人。乃今束带绾绶。折节随人后。往从事于簿书米盐之间。而不敢言劳。人事之变。何其悲也。呜呼。己庚之祸。吾兄弟之不死者。顽也。然自他人视之。固累累五丈夫也。若仲习则孑然一身耳。方其千里扶榇。甫及故山。而病已不能任窀穸之事。其孤危亦甚矣。当是之时。又岂知有今日哉。国家既诛殛奸凶。大伸冤枉。以仲习大臣子。且有老母。用仲父所尝得任子恩官仲习。既而。逢国有庆。叙劳陞六品。遂除是县。盖自始仕。仅两岁馀矣。仲母既年逾七袠。家无宿储。仲习每自伤无以为养。今幸得专城百里。以供甘旨。于是。亲戚知旧。莫不为仲习喜焉。向使吾家全盛如往时。而仲父犹尊临一世。则仲习固将日侍燕闲。为子弟职而已。岂遽从禄仕于外。以求亲养哉。其以为喜也。益见其可悲也。虽然。此则既无可言。昔子羔之质盖美矣。而又游于圣人之门。然其为费宰也。夫子犹忧其未学。而责子路以贼夫人之子。况仲习虽才敏。年尚少矣。镇又民健俗恶难治。不知仲习将何以为之。余于是窃有忧焉。其亦廉以律己。庄以莅下。公以制事。诚以御物。而异色之人。牟利之徒。绝不以自近焉。则观听肃然。民情畏悦。而其庶乎可以为治矣。且子夏之言学优而仕者。仲习既失之于前矣。其下一言。尚不能无望于仲习。仲习其勉之哉。

苔川集序

编辑

昔天启丙寅。我曾祖文正公。奉使朝京师。苔川金公。实以书状同行。于是辽路梗矣。木道数千里。绝渤澥略齐赵。以达于燕。盖期岁而始复命焉。沿途赋咏各为一集。名曰朝天录。中朝学士李康先,阁老张延登。俱为序。称引甚盛。不佞自少读家集。见公诗若干篇在其中。皆类学唐人而为者。窃喜诵焉。乃今公之孙继孙。以公全稿。属不佞删定。因得以卒业焉。则其喜尤可知也。公于为诗。初不冥搜旁索。以深刻富丽为能。而即事写境。真率清澹。自不失古人格韵。尤长于绝句。其宫词塞曲。往往有王仲初,李君虞之遗。公。湖南人也。湖南之诗。自李青莲始学唐。因以崔,白代兴。益有声词苑。以公而继其后。殆可以无愧焉矣。然而以孟子论世之义。则其人尤不可不知也。公登第在光海朝。废母议起。抗疏极论。窜北边。仁祖反正。首以谏官召还。屡践宪司胄筵。皆能其官。最后论事忤时议。出为边守递归。遂不复求进。卜筑天台山下。遗弃世故。徜徉水竹间几十有馀年乃卒。呜呼。公之于为人。其可谓清直耿介好修之君子矣。不如是。其诗虽善。何足尚焉。始公之朝京师也。建虏猖獗已甚。而椵岛守将毛文龙。积憾于我。诬东人导虏为难。公与文正公。上书礼部。沬血讼辨。天子特降旨慰谕。奖以累世恭顺。岂其一朝效逆。俄闻虏人东抢本国。又上书兵部。请亟出奇兵。𢭏其巢穴。全辽可复。属国可全。而虏因可灭。大司马覆奏。亟称其言可用。而兵竟不果出。其后十年。竟有丙子之祸。而中国遂以沦陷。椵锦之役。我又为伥鬼于前。卒如毛帅所谗者。当是时。文正公既抗节扶义。以大防自靖。而公则先已屏迹远逝久矣。至是。益绝意当世。感愤悲咤。以没其身。方举世争下穹庐之拜。而公独免焉。是固无愧于当日上书之义。而即其酬和诗集。亦得保其光洁。膻血腥臊。无得以溷焉。则岂不益可贵重也哉。盖余诵公之诗。论公之世。未尝不三叹于斯云。

送李同甫牧海州序

编辑

余读鲁论。至四子言志。尝窃以谓点也尚矣。固无可论。即如子路以下所言者。亦皆其真才实学。得于圣人达财之教。而要为有用于世。非苟而已也。故吾夫子皆信而许之。岂与夫后之儒者。大言高论无实用者比哉。国朝三百年。大抵以科第用人。而顾尤重儒学。上之所加礼。下之所推毂。常在于岩穴隐者。然其人自处既素高。不轻出世。而世又望之已重。若将以孟子天民之事。荀卿大儒之效相期。则其势固不得不愈自闭匿。而其或迫而后出。则又不得不厚为自任。至如向子路辈所称。或在所不道焉。其卒于龃龉濩落。难以有为。可知已矣。于是世遂以儒者。无益人国家。而不知其患。乃在于责望过重。然在儒者之自处。则亦岂可不审也哉。始同甫年未三十。以经行被剡荐。于时同甫既谢其举业。一意问学。仕盖非其志也。然且黾勉俯就者。不独以太夫人故。亦其不欲自托于岩穴隐者以为高。其于自处。可谓审矣。及其出为郡县。所至皆有声绩。惠政深洽。不负所学。当世之称政术者。莫不归之。然其所已历者。尚皆小邑。未足以尽其所蕴。乃今出牧海州。海故为西路剧邑。而属比岁饥荒。益以凋弊难理。使同甫为之三年。果能有以足民。而进于知方。则其政事之材。虽以比于子路,冉有。可也。其谁曰儒者无益人国家哉。况海之高山石潭。即我文成先生讲道之所。其九曲岩泉。世盖拟于武夷。同甫于为政之暇。数引邑诸生。至其中讲读先生遗书。且行乡饮乡射礼。以习揖让进退之容。而仍与之下上游泳于冠岩文山之间。以发其仁智之趣。则公西之礼乐。曾点之咏归。同甫将兼得之矣。岂不善哉。余少也。尝随外祖父之官海邑。去今四十年。其山川风谣。尚能髣髴记得。而独不及一见石潭以为恨。今老矣。虽欲及同甫时一往。以备冠童六七之数。何可得也。是则慨然也已。岁己卯仲冬之小晦。书。

送士敬宰鸿山序

编辑

昔子产尝与子皮论尹何。不可使为邑也。余每读左传至此。窃叹其言一何与孔子不欲子羔为宰者相似也。盖子皮之言曰。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此即子路民人社稷之说也。子产不可。则曰。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且为之广设操刀制锦射御。三喩以晓之。其反复明切。虽圣人。无以易之矣。然子夏。孔氏之高弟也。而其言有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固亦犹子产之言也。而仕而优则学。无亦类夫以政学者乎。曰。不然也。言固各有当焉尔。夫为未仕者而言曰。今虽未学乎。可以即仕而学也。则是诚不可。抑为已仕者而言曰。无以已仕而遂废夫学也。则何不可之有。然则学而优则仕者。审乎未仕之前也。仕而优则学者。勉乎已仕之后也。君子之于学。盖没身而已。岂以仕故而遽忘之哉。夫子产之言。固与夫子之训。同为百世之通论。而子夏之言。吾尤爱其周匝详至。而有发于前人之外也。吾宗侄士敬甫。由上庠入仕。为鸿山县监。将行。谓余宜有一言相赠。余谓士敬固非未学者也而谓之优。则尚未也。然而民人社稷之寄。一朝而至其前。自士敬而反省。得无曰操刀之未能割乎。美锦之未能制乎。田猎射御之未能贯乎。以此而言。忧可知矣。忧之如何。亦勉夫学而已矣。诚敬之存。仁恕之施。此君子所以为政。而学之实在此矣。苟能深体此意。造次勿忘。临民视政。一是为急。而又以其暇日读书穷理以发明之。则将见学与政并进。而其于成己成物也。几矣。又何病于学未优而仕哉。士敬行矣。吾将窃听于政声。而得以考其所学之浅深也。

东里集序

编辑

东里李公。与吾先君子。有三世兄弟之好。且俱以孝宗大王二年。相次登大科。既同赐暇读书。又同登重试。其出入上下。文事相周旋。最多且久。而终又以议礼事。同罹党籍。先君子窜于南。公亦屏居田园。未几遂卒。先君子自谪中闻之。为诗四百九十言以哭之。其称述甚备而伤悼之尤切。昌协诚不肖后死。未尝敢忘此意。今义城宰金君镇华。公外孙也。以公集序见属。噫。其又何辞。昔柳子厚有言。产昆仑者难为玉。植邓林者难为木。夫是言也。非其物之谓也。谓夫人亦然耳。公之家世文章盛矣。其始自樗轩文康公。以三魁擅名英显之际。历四世而至月沙文忠公。则其文辞。不独行于国中。而天下之人。皆诵焉。是于公为皇祖。而公考玄洲公与伯氏白洲公。既皆克阐先业。又各有四子。颉顽竞爽。大为一时之壮。其间虽有一二夭阏者。而亦既见其秀颖矣。呜呼。岂不盛哉。然当世论李氏者。咸推公为甲乙。而虽公诸兄弟。亦皆自以为不及。则又可以见公之难也。公之文。长于为诗。诗尤长于近体。然未尝刻意掏擢。一以抒写为主。即事遇境。动辄挥洒。便给捷疾。如丸之脱于手。而纡馀赡畅。时见工丽。东淮申公翊圣。见公少时作。亟赏之。至以拟于皇朝名家。申公素称有文鉴。岂苟誉者哉。公于騈俪。亦敏而工。类其为诗。以故自其未脱褐衣。而馆阁皆迟。其至及登第。即选入湖堂。进为两馆提学。讨论润色。狎主文事。然公坦易简率。不修饰边幅。以自矜重。故仕宦常在通塞间。其自提学。荐拟大提学者数矣。而竟不得拜以卒世。颇惜之。然公所以为艺苑重者。亦岂在此也哉。始公嗣子检阅君润朝早没。遗孤稚弱。公尝以其诗草。托其女婿尚书金公万重。尚书就加删定。藏于家。及义城为县。则公没且二纪。而尚书亦下世久矣。乃喟然曰。吾先人遗稿。尚未刻也。然此犹可缓。若外祖父诗。吾不及今锓榟。不殆于湮灭无传乎。遂因尚书所删定。而附以騈俪诸文。为十六卷。捐其俸廪。以庀刻事。未半年而工告讫。公之文集。自今其将大行于世矣。昔杨恽能读外祖父司马迁书。班史纪之。若义城之为。其亦可书也已。

赠黄敬之赴燕序

编辑

天地之间。阳无可尽之理。故虽纯阴之月。而实未尝无阳。斯义也。伊川程夫子论之详矣。夷狄而主中国。此阴之极盛也。然当胡元之世。许衡出于北方。首以性理之说。开其君而造其士。南士如吴澂,黄泽,赵复。虽出处不同。而各以其学名于世。此固赵宋遗馀无可论者。而其后尚多有隐居山林。讲道著书。以绍明洛建之学者。金仁山,许白云。其尤也。盖天地闭塞。几八十年。而斯文一线。犹绵延不绝。岂所谓阳无可尽者非耶。将天大启明运。固有以先之者耶。今天下复为左衽久矣。我东僻在一隅。独不改衣冠礼乐之旧。遂俨然以小中华自居。而视古赤县神州尧舜三王之所治。孔孟程朱之所教之地与民。槩以为湩酪腥膻之聚。而无复有文献之可征则过矣。天下之大。岂顾无豪杰之士。自任以斯道。如向金,许数子者耶。然而东使之往者。岁结辙于燕路。而卒未闻有一人焉。何也。岂其人多在南方。而远莫能闻耶。抑今之天下。又不及元时而然耶。若其文史书籍自燕来者。余见之多矣。其中亦颇有近时人士所为序引题评。往往识精语确。辞致渊博。类非吾东方宿学老师所能及。此不过场屋间学究秀才耳而犹如此。况于山林讲道之士乎。惜乎。吾不得闻其名而读其书也。公行。试为我博访。幸而有得焉。则尚可以见中原文献之遗。而开先之兆。又未必不征于此也已矣。

送李玮游枫岳序

编辑

昔余年廿馀。即游金刚。纵观山内外。其所上下出入以穷幽胜者。殆不欲有尺寸之遗。然如毗卢,望高,九龙。皆以亲戒。不敢冒危险以往。其他亦尚多未究。后十五年。又以评事往北边。便道登览。信宿而行。尤不暇极意搜讨。盖余于金刚。凡两游。而皆有遗恨矣。以故意中常耿耿。每遇秋风起。马首欲东者数矣。既老且病。此意犹不衰。今病益甚。方伏枕几几。而李生伯温。来告余东行。前日之心。又不觉奕奕萌动而力不从矣。然老病。常理耳。何足叹。独念亡儿生时。尤喜游山水。亦曾一入金刚。而其遗恨甚于余矣。况其平生朋友最得意者。无如伯温。盖尝以禽尚五岳之事相期矣。今而在者。其必幅巾跨驴而出。不独使伯温行也。嗟乎。死者之不可作。甚于老病之难力。岂不悲哉。伯温为余言。前数夕梦遇儿。欲从其游。因得把臂语甚款。岂果有相感者存耶。抑因乎想也耶。幽明梦寐之理。余诚有未能了者。而悲则甚矣。聊书此以为赠。

赠兪宁叔赴燕序

编辑

昔年余家洞阴白云山下。宁叔时在山南龙虎洞。数得从游于岩泉林壑之间。有彭泽南村之好。一日。宁叔以其所为骑牛歌者抵余。盖即事记兴。而引古甯戚,刘凝之事以自况。余谓二子者。其出处始终。既不同。而宁叔亦非久于山野者。苟异日富贵。无忘骑牛之乐则善矣。辄以是题数语以复焉。去今盖廿七年矣。中间世道人事之变。有不可胜言。而宁叔既历职内外。致位上卿。为国重臣。余之前言。果验矣。方宁叔出临三藩。拥旄节树戟纛。前走列城将吏。入摠中兵。建大将旗鼓。坐坛上指麾三军。以观其进退。未知其少日骑牛时意思。尚有存者。抑或未也。君子素其位而行。百官万务。金革之众。与一丘一壑。惟其所遇而已。一有欣厌取舍者。存乎其中则固矣。然而位不期骄。禄不期侈。亦自昔所同患。故珮玉而不忘蓑笠。钟鼎而不忘箪瓢。君子尚焉。宁叔之贤。庸讵不知此哉。况宁叔向日所被人言。诬蔑已甚。至不可闻。若非主上明圣。则几无以自白矣。此岂非官尊禄厚。宠遇隆重。有以致之者耶。驷马高车。古人不以为喜而以为忧者。盖有见于此耳。宁叔今既折臂而知之矣。其欲遂屏于田野。复寻前日骑牛之乐者。为如何哉。顾自即闲以来。未及期月。而又被使命。束装赴殊庭。臣子之义。虽不敢告劳。而亦岂其本怀哉。医闾辽野之间。地旷多大风。方冬冰厚一丈。积雪漫漫。与天无际。车行其间。终日不得息。从者皆面如鬼。马毛如猬缩。于此时也。念昔山里。叩角行歌。何异隔世事。昔马伏波在浪泊西里。仰视跕鸢。辄思少游下泽款段语。叹其不可得。此固人情之所必至。而事随境迁。或有时而忘之矣。是亦宁叔之所宜勉也。若余之祸故中废。虽不敢自比于四十年清净。退而爵禄不入于心则久矣。柴车黄犊。往来山泽间。以终吾年。固其分耳。唯俟宁叔竣事东还。过我三洲之上。相与剧论甯,刘出处不同之故。以卒究骑牛一案。宁叔其尚有意哉。

村隐集序

编辑

村隐刘君希庆。出自闾井。攻诗习礼。蔼然有士君子之风。其所居枕流台。距宫城咫尺地。而翛然清坐。若山林中人。盖余少从先辈文集。累累见枕流台诗。因以想像其为人如此。晩乃得君诗稿于其孙自朂读之。凡诸名公序引题咏。亦皆在其中。而遗事具焉。则知君固自有大焉者。不独向所称蔼然翛然者而已。夫人道之大。莫尚于伦常名义。惟此先立而后。一艺小善。亦得托附而取贵重焉。不然。虽有清修之行。高妙之辞。而大节一亏。无足观矣。此朱夫子所以致讥于纪唐王储者也。若君光海时所树立。虽当世学士大夫之贤者。犹或难之。其于伦常名义人道之大者。既无憾矣。其答尔瞻一语。尤微婉深切。与封人舍肉之对相类。而其发于邂逅之顷而有不恶之严。则又有难焉。不贤而能若是乎。使世有良史如欧阳氏者。作一行传。以君列于其间。斯无愧矣。夫以君之恬雅清疏。而其为诗。又更楚楚可喜。然其大节不如此。亦何能取贵于世。而使人识之不倦哉。诗稿二卷。其一。君所自为。其一。诸为君而作者。自朂请余刊定编摩。合为一帙。甫缮写而其子泰雄。为万户湖南。亟以入榟。且来问序于余。余特表其大节。以明告后之人焉。观于此而有不敛衽而起敬者。烝民首章之义泯矣。

沧溪集序

编辑

沧溪林公卒十二年。文集成。其季清道郡守净。以余忝有道义契。又尝与闻次辑始末宿戒为序。余惟昔者明道先生之于邵尧夫。其从游既久而知之深矣。然其为墓铭也。须得安且成一语。然后乃泚笔焉。盖立言若斯之难也。今使余序公之文。将何以名其学而信于来世。以是重之久而未有作也。既而得一语。以为所见者大。所存者实。其庶可以名公之学。遂为之序曰。世之学者多矣。其不能至于道也。类有二失。解释章句。钻硏训义。致谨于节文度数之间。以是为穷理力行之至。而不复求进于圣人之大全者。蔽于小也。好行难能。高自标置。言论著述。率皆摹拟古人。而反之于己。未有深体自得之实者。徇乎外也。二者之失。虽若不同。要无关于性命本原。而去道也远则一而已矣。此在前世儒者。已或不免。况其下焉者乎。公自少为学。即已深惩此弊。务求圣学之真。其于有宋诸儒之籍。取之博而讲之精矣。然其发端会极。专在于考亭。盖年十岁。见其论大学格物说。便有穷尽万理之意。及得其全书读之。益感愤喜悦。日夜潜心。逾年而尽通其旨。凡书中所有三才万物之理。巨细隐显。始终散聚。皆有以见其实。然而无一不具于吾心。然后知圣人之必可学而学之。非至于尽性至命。吾事为不终。于是年甫弱冠矣。然公平居恂恂。不事矜持。视其外若无甚异于人。而内实暗然自修。日籍记言行事为。考观其善恶得失而验其进退之机。以自鞭策檃栝者。殆靡有夙宵之间。而要于心意隐微处加省焉。人顾不得以知也。及其晩年。深有慕于延平之学。而数为朋友言之。则其敛藏涵养。益深以约。而庶几渐进乎洒落者。盖可想矣。本公为人重厚而通明。宽宏而渊深。有可以受道之器。致道之材。而又早得师于考亭。故其于道。能究观大体。而必欲实有诸己也如此。虽其风力标望。若少耸动人者。而所见所存。固自默契乎古圣贤之遗旨矣。岂世之学者所能及哉。而公则方欿然若无所有。退然若无所能。每自以持守不固。克治不勇为大患。悔咎克责之语。累累见于书问记录之间。盖其自期也远。故不安于小成。自省也切。故不容于苟恕。呜呼。斯固漆雕氏之所以为已见大意而志之笃也欤。向使天假其年而卒究其所学。则造诣之崇深。又岂止此而已。噫其可惜也已。公文艺绝人。而雅不喜述作。故集中诗文。不过数卷。唯书牍为最富。而讲学论事。辄皆究极本末。所发明既多矣。然皆肆笔以成。不暇修饰。而周匝详恳。真意洋溢。其曲折往复之际。尤使人亹亹不厌。公之文章。于此可见。而其辞致兼笃。退陶书后所罕有也。箚录槩多得于断简。间或有未定之论而存之。以见其读书不苟。日录。本有诵习程课。今并刊削。以从简约。其存者。皆警省切要之语。后有欲知公者。宜多得于此焉。抑公平生言议。壹禀考亭。而唯于朝论同异。常以调停为主。岂亦以时势有不得已者。而不害其为善学考亭也欤。恨余不及公在日。反复商论。九原不可作。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