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岩集/卷十二
书
编辑上尤斋先生辛酉
编辑伏惟即辰。匀体神相万福。出都之日。适有狗马之疾。未克奔走道周。瞻送行尘。引领怅惘。殆不胜下怀也。抑先生今日之行。小子窃不能无惑。敢请其说。夫古之君子。去国固有不俟终日者矣。然其去也。率皆以不得于上下。或以礼貌衰。或以言不用。或以龃龉不合。或以谗间侮辱。其事虽多端。要之皆可以去者也。今先生之去。则有一于此乎。小子愚昧。诚未足以察乎几微之际。然以耳目所及言之。亦不见其有是也。自先生造朝。主上虚心眷注。恩礼隆重。旷绝古今。而凡先生前后所言。无不绌己以听。应之如响。其施诸行事。已非一二。则先生之于上。其有不得者乎。愚未之见也。朝廷之上。自公卿执政。以至侍从郞僚。皆先生故旧门生也。其志意可以相孚。精神可以相通。论议可否。可以相剂。即其维匡调娱偕之大道。在先生之所为。则龃龉不合。非所虞也。即有一二异趣之人。阴怀忌忮。窃议得失。亦非敢有谗间之计。侮辱之言也。则先生之于下。其有不得者乎。愚未之见也。二者无一焉。则先生之去。果何为乎。且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群凶浊乱之馀。纲纪大坏。风俗頺败。财粟殚亡。民生困悴。国之不亡者。仅缀旒耳。所幸主上英明。励精求治。善类皆登。民隐必察。然圣心未纯而公道犹郁。朝论未一而庶事犹紊。积弊未祛而民怨犹甚。奸党凶孽。日狺然傍伺。而灾异之见于上者。又甚可畏。人心波荡。讹言屡腾。盖尝观于中外上下。无一可恃。愚夫愚妇。皆为之懔然。以先生之宿德元老。受恩累朝。虽越在田野。固将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况今既已进乎朝廷之上。处宾师之位。受心膂之托。而乃反决然弃去。可乎。夫仁人之于天下。其忧思深远也。虽不至于朝夕危亡者。犹恤然为戚。必欲匡救振作而不欲为苟安也。其眷顾之切也。虽遇大无道之君。必欲至诚感化而不忍果于弃绝也。若乃今日之事。则国势之危缀。固不容于恝视。而吾君之圣德。尚可与有为。此尤非仁人君子所忍决去者也。小子向尝屡日侍坐。见先生语及时事。辄慷慨忧伤。或至终夜不寐。小子于是退而感叹。以为仁人君子之用心。固如此也。窃惟先生今日之心。岂异于前。而顾以去就之际观之。乃若果于忘世者。何也。小子于此。诚不能无惑焉。或以为先生之来。本为一谢圣恩。而继而有山陵之事。虽不能即归。久于朝。非先生志也。今日之行。固其初计然尔。非可疑者。小子窃以为不然也。夫去就出处。何常之有。亦惟其时而已矣。始先生之来。非有久志。则固国人所共知也。是以自初登对。无日不求退。而于朝廷事。一无所可否。此其意可见矣。及其勉承慈旨。自西郊复起入朝。则登筵奏箚。首陈大义。而凡系君德阙违。朝廷得失。人才之进退。无不封章极论。是先生固亦以世道自任。而其计不得不变于初矣。岂至今日乃复区区于遂初。而不问其所处之异也。使先生诚无变其初计。则惟当黾勉低徊。委蛇引日。以俟山陵之毕而去。可也。亦何必为彼纷纷。徒耸一时之观听。而不顾其终之无实哉。终始相违。进退失据。愚恐先生必不为是也。万一如此。亦非小子之所敢知也。或又以为先生非固欲忘世者。诚见今日国事。难以有为。然而不去。则无益于国。而徒伤吾义。此先生之所以去也。是尤不然。夫量时审己。知难而止。此士之未进用于当世者事也。今先生所处何如也。而尚可以难为解。徒欲洁其去就而已乎。且今日之事。诚难矣。然及其未至于极也。而尽力而扶持之。此正所望于先生也。即先生以为难。则将谁使为之耶。委其难于人而苟自便其身。愚恐先生必不为是也。万一如此。亦非小子之所敢知也。且先生之去就。非独一身之事也。亦非独一时之故也。何以言之。方今四方之贤士。膺圣上之聘召者非一。而彼皆视先生为去就者也。见先生之在朝。必皆洋洋动气。有弹冠之心矣。而自今将漠然屏退。无复来意。是先生之去。不独自引其身。而乃并率一国之贤士而去也。此小子之所深惜也。人主之于儒贤。易疏而难亲。易乖而难合。易疑忌而难信。盖其心。既疑其迂阔无实用。而又苦其介特自遂。不可辄致。遂以为无益于国家之治乱。而槩视之以方外自便之人。此古今之通患也。今主上之于先生则不然。诚心尽礼。必欲与之共国。此非有高世主之心。不能也。而先生尚不肯为之用。即圣上反求其故。而礼貌未衰也。言未尝不听也。谗间侮辱。未尝入也。朝廷之上。未尝有龃龉也。而徒见其决然弃去。不为我用。则圣主好贤之心。得无从此怠沮。而遂谓儒者果无补于世用乎。吾君之圣。虽不至此。后之人主。则必将以是借口矣。是先生之去。不但使一时缺望。而将永沮君人用贤之路也。此小子之所深惜也。夫难进易退。固儒者之犬节也。然无义而退。犹无礼而进也。二者之过。其失正均。岂可谓退之必善于进乎。窃见先生自孝庙之世。其进而造朝。恩礼虽隆。而当退则退。浩然若江河决壅。贲育莫御。此先生之出处所以明白磊落。日光玉洁。而人莫得以议者也。然其去也。顾何尝无名而去哉。惟其不为无名而苟去也。故人亦莫得以议也。若乃今日之去。则实不得其说。是则不惟当世之人有所窃疑。抑恐不免于后世之议也。此又小子之所大惧也。抑先生前后乞归。每以七十致事为辞。且曰。是大防也。不可犯也。今日之去。亦必以是为言矣。然圣人之制此礼也。特为精力已耄。不可以从政。而其人不至于为国重轻者耳。若其才德盖世。精力又未甚衰。而必皆以是限之。则国将何赖焉。古之人如太公者。固不论。即如周召之夹辅周室。其年亦皆八九十矣。诚使是礼也。为不可犯之大防。而犯之者。皆归于坏礼灭义。则彼周召太公。独非圣贤耶。先生必以为圣贤之事。不可援也。然古之圣贤。亦何尝自以为圣而敢于犯礼哉。诚自以其身。为国家安危所系。而不忍于弃去也。昔孟子之道。未能过于颜渊。而其视仲尼则有间矣。然颜渊处于陋巷。终身不出。而孟子历聘列国。自任以天下。以世无仲尼之圣也。古之圣贤。其随时处义。盖如此。使今世诚有道德学问贤于先生。而世道之责有所归。则先生虽引年以退。可也。今无一人焉。而国势之危急。又不可与周召之时同日论。则先生又安得不以世道自任。而乃欲循区区常礼。以自引其身乎。愚窃恐君子随时之义。决不如此也。夫贤者之所为。众人固不识。况以小子之愚浅。岂敢妄议大君子之出处。而隐之于心。窃不能无疑如是。而不自尽其愚。则是固负平日眷爱之厚。而区区之惑。亦无时而可解也。玆敢具列所疑。冒昧仰请。而辞语狂妄。或涉倨侮。伏惟先生恕其愚而察其至意。特赐开示。以晓迷惑。亦教诲之道也。不宣再拜。
上尤斋尚书问目戊午
编辑眚灾肆赦。固圣人至仁至公之意。然如杀越人命者。恐不可一从此例而直赦之。盖其情虽有可恕。而其所犯实重。又其被杀者。与寡妻孤儿。含冤抱痛无穷。是亦不可以不念。窃意圣人处此。当自有从轻流宥之典。而今以集传所解者观之。如此者。似亦并在肆赦之中。未知如何。
舜典出纳朕命惟允。集传。以命令政教。与敷奏复逆分说。以配出纳二字。第详经文。只云朕命。则此特指命令政教耳。若敷奏复逆。是自下而上者。恐于朕命无当。小注新安陈氏及云峰胡氏说。似得经文本旨矣。二典集传。固是朱子所定。而此处恐失照勘。未知如何。
十二律候气之法。新书固备载之矣。而其理终所未晓。盖阳气之升。始于子极于亥。而十二律管。各以其次吹灰以应之。此其大略也。然律之最长者。乃黄钟。而其长仅九寸。则其入地。盖亦不深。而子阳之动于地底者。宜亦甚微矣。何得便相应耶。且逐月一管灰动而馀管不动。此似以管之长短。入地有浅深。而气之应有先后也。如子阳之升。上距地面九寸而止。故只黄钟一管应之。而大吕以下诸管。不应丑阳之升。上距地面八寸三分而止。故只大吕一管应之。而大簇以下诸管不应也。但如此则逐月升阳之数。只争七分强。而极其所至。廑距地面四寸馀而止。终不能达于地上也。其理有不然者。或意子阳之动。始自地底九寸。而黄钟之管入地者。恰当气之始动处。故辄相应焉。而若其气之所至。则未尝以此为限。推之他月。皆然也。则气之动于地中者。似亦太浅。造化之理。恐不如此。岂此外自有妙理。而不可以粗见浅解求也。
再问
编辑象刑说。前此亦尝细看矣。其所谓不幸而触罪。则肆而赦之者。正释经文眚灾肆赦一句。而本注所谓不待流宥金赎而直赦之者。则尤更分明矣。然区区所疑。正在此一句。盖过有小大。小过可赦。大过不可轻赦。小过而不赦。则固为刻深。大过而赦之。则亦将流于宽纵矣。且大过。亦有等数。如盗贼伤人者。虽大过。尚可赦也。如杀人者。亦以其过也而直赦之。不施以流宥之典。则是圣人之心。不忍于过而杀人者。而独忍于无辜而见杀者也。得无失之偏而归于不仁乎。来教所引夫子说。真是至中至正无偏道理。此不容以古今世变而有异。而唐虞之制乃如彼。圣人用法权衡。有非末学所敢窥测。幸乞明以教谕。
出纳朕命。窃意以为朕命者。君之教令也。出者。宣出也。纳者。缴入也。惟允者。主于允当也。此义似简而易明。而及读集传所解。不能无疑。其曰命令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敷奏复逆。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入云者。正分两边说。盖命令政教。是自上而下者。敷奏复逆。是自下而上者。或出之。或入之。即所谓出纳也。纳言之职。不惟宣布上之命令。凡群下敷奏之言。亦得一一关纳。故集传如此说矣。然据经文。只曰朕命。此特君之命令政教。而集传乃并以敷奏复逆对说。义理虽完备。而恐非经之本旨。陈氏所谓欠通。盖以此也。若如来教所谓朕命之可者敷奏之。其不可者复逆之云者。则敷奏复逆。只是经文出纳之义。是不当与命令政教对立为文。而其下又用出入二字对缴也。且敷奏二字。似与宣布之意有异。今曰朕命之可者敷奏之。恐未为稳当也。
十二律。非不知有空围分数。而前书特不暇论耳。盖区区所疑。正以诸律长者。极于九寸。其入地浅深。不过分寸之间。而气至各应者。是必有不容己之妙。而反复推求。不得其说。故前书不惮费辞仰禀矣。今此下答。似未悉发问本意。前去鄙说。如或见存。伏乞更检而细教之。
三问
编辑来谕两事。于二书所训。固亦各有攸当。而但交互言之。则守令之笞杀有罪者。虽在唐虞之时。似亦不得直赦。而如崔姓人之所犯。虽夫子。亦安得无赦乎。以此例之。却觉书之眚灾肆赦。春秋之讥肆大眚。〈更看论语所谓赦小过者。犹是泛论。任使之道。不若春秋所书。其意尤明。故此却引彼为说。〉皆不免为一偏之论也。抑尝因是而反复思之。圣人制法大意。一于中正。固不容以古今世变有异。而然其纤微曲折之间。抑扬操纵之意。则亦或有随时而不同者。盖上世民心淳厚。畏罪远邪。虽法意阔略。而人自不犯。降及后世。巧诈日滋。苟不严为之防。则民将玩法而轻犯。是故唐虞之时。不必尽赦眚灾。而宽恕之意居多。夫子之世。容亦时肆大眚。而防禁之意常密。此其权时处法。立训示人。有不得不异者矣。且考朱夫子答郑景望书。论眚灾一段。有曰此一条专为轻刑设。又曰过之大。入于典刑者。特用流法以宥之。此与今说有异。〈箚疑于此。当疏其前后说异同之故。而今却见阙。恐失照勘也。〉当是初年未定之论。而亦可想其意以大过之肆赦为重也。然其后来定论如此。去就之间。必有所处。而今不得以窥矣。先生平日读此。当不放过。倂乞剖析见教。幸甚幸甚〈盗贼过误云云。此是当时遣辞之差谬。谨闻命矣。〉
敷奏复逆一款。屡蒙剖析见教。而愚陋终未晓。然来谕朕命之可者。敷奏其施行之意。不可者不行而复逆之云者。求之文义事理。终觉未安。盖上文既曰。命令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则此固指朕命之可者。而其不可者之复逆。自在其中矣。今乃重言。而与命令政教者。对立为文。则亦赘矣。至其敷奏云云。又未喩所指。然意似谓敷奏以将行之意也。夫命令之可者。既不复逆而出之。则固见其将行矣。岂须更有敷奏。设有之。此自其间小节。未见其可与复逆并说也。〈又疑此或谓既行之后。还以敷奏。如复命之为者。而此在纳言之职。亦尚为小事也。〉大抵此段文义。初非难晓者。而只是敷奏复逆四字。安顿不著。今且只就集传观之。此自是群下献替之称耳。非纳言者之事。〈复逆二字。今世例用于喉司。而实非有别义。凡群下争执之言。皆可谓之复逆也。〉其与命令政教。终是两事。而来教辄相因为说。盖欲其无碍于经文朕命二字。而却使集传文势。欹侧不正。语意龃龉难通。而其与经文相碍者。则终亦不能以免也。抑尝用鄙说。反复推究此四字。固若有碍于朕命。然朱先生当非不知而为此说。意其以此而阴补经文之所未备也。盖纳言为名。主于采纳群言。则不特承布君命而已。故舜之命龙。首以堲谗之语。其意可见。古时语简。虽只称朕命。而所包实广出纳二字。可以推见。然则集传所解。虽若有出于经文之外者。而实得当日命官之遗意。此乃朱先生释经之活法。非可以训诂常例求也。若如前日鄙说。只谓出纳君之命令云尔。则其说纳言之职。固轻矣。而先生所解集传文义。亦恐非朱先生本意也。未知如何。
候气之说。前此所讲。非但为律管一事。实欲因此而验阳气上升其节度渐次之如何耳。盖阳气之自下而上。其四方远近。宜无所不达。而律管所埋之地。其周围不过数尺。然每月一管灰动而馀管不动。此岂逐月上升之气。只达于本管所埋之处。而不达于他处耶。此必不然。以此遂意律管长短。入地有浅深。管之长者。入地深。故气先达。管之短者。入地浅。故气后达也。第念阳气之动于地中。虽子月始生之时。宜必达于地上。特其甚微而人不觉耳。若谓子月之气。上距地面九寸而止。故惟黄钟之管应之。丑月之气。上距地面八寸四分而止。故惟大吕之管应之。以至馀月。皆然云尔。则是阳气之上升。极其所至。只距地面四寸五分而止。而其上面则气更不到也。窃意造化之理。似不如此。前日所疑。盖以此也。今承来教。有曰黄钟九寸。其次八寸。阳气自下而上。应于黄钟一寸之时。其八寸者。亦可同时相应。而然且不能者。何也。是非本律故也。窃详此段。则先生之意。亦谓子月以后阳气之上升者。不限于律管入地之浅深而必达于地上也。此则鄙意亦然。而因此又念律管候气。若只以其入地浅深而有先后之应也。则古之制律者。但当审其长短之数可矣。而必并审其空围广狭本末厚薄。毫厘不失。是必有其故矣。然则其不可但以长短求之者。诚如来教矣。第有一说。近见朱子大全第四十五卷五十五六板。廖子晦问。此一事甚详。其意正与愚陋当初所拟议者同。而朱先生所答。亦曰埋管虽相近。而其管之长短。入地浅深有不同。故气之应有先后也。据此则长短之说。古人固已讲之矣。然其说之难通。终如前所云者。此又区区之所听莹也。夫伶伦之制此法。虽其神智妙悟。透出人先。而然其所以然之大致。宜亦有可知之理。恐不可直谓之自然而不复容人思议也。抑未知朱先生与蔡季通之讲究律学。而于此一节。尚亦有未能勘破者否。
上尤斋问目戊午
编辑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人臣之义。当死君则死。君当死社稷则死。社稷。随其地位轻重。义各不同。朱子论两魏时事曰。左右近臣。从君于西。社稷大臣。守国于东。即此意也。壬辰之难。宣庙将渡辽。内附募群臣愿从者。自白沙数公外。皆不肯从。盖其时诸人。皆以渡辽为大事也。圣祖之欲附天朝。实是水东星拱之志。为臣子者。固当奔奏跋涉。死生从之矣。然大臣之义。则自当留守社稷。竭力讨贼。以图匡复。不济则死可也。苟徒以执靮为忠。俱从渡江。而不念社稷之无守。讨贼之无人。则岂大臣之事哉。当时诸臣。大抵皆是顾私。岂能见得此义。而抑论其道理。则似当如此矣。未知如何。偶阅此事有疑。试此仰禀。
再问
编辑窃疑此事。当观其所处与所存之如何。国有寇乱。君父播越异境。则奔奏执靮。以死从君。此正朱夫子所谓左右近臣者之事。若大臣以宗社存亡为己任。则其义当守国讨贼。以图克复。岂可委弃社稷而去哉。但虽曰守国讨贼。其心或不专为宗社。而少有畏难顾私之意参错于其间。则即此便为负义忘君。即此便是从难跋涉者之罪人。设或幸而克复。以塞其职责。君子当录其功而诛其心可也。至若一心徇国。初无毫发系恋之私。而事或不济。继之以死。则其心固自靖无愧。而君子亦当与其忠而愍其不幸。岂宜槩坐以不量事势力量之过。而反少之于执靮之忠哉。盖大臣之守国讨贼。目其职责所在。义不容己者。苟能以至公无私之心为之。则力量之能否。事势之难易。初不须论。今若因其不幸而罪其不自量。则是诸葛武侯所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者。尚不得为第一义也。岂其然哉。愚意于此。〈窃所未喩。〉
上尤斋问目辛酉
编辑龟山学问之差。朱夫子论之固多。不特箚中所引数条而已。观论语或问及中庸或问辨论。亦可见矣。然自中朝。既以从祀于圣庙。而重峰先生东还封事。亦以为可从。是岂不知有朱子之论哉。盖以其渊源端的。实为朱子之所自出也。是以今番章甫之疏。昌协实主其事。而亦不暇论其道学之详。但以洛建统緖为言矣。且馆学此请。实始于己酉年间。似闻其时章甫。禀议于诸先生而定之。窃意其已尝经禀于函丈矣。及读此箚。则令人有爽然自失者。而至于世之论者。则皆谓先生之意。实不满于从祀。有此云云。区区之愚妄。窃以为未必然。夫圣庙从祀。重在报功。今此二先生道学醇疵。既有朱子之论。不容更议。而若其倡道东南。上继下授。以传洛建之统。则诚有大功于圣门。岂可以道学之小疵而遂废其功哉。若谓朱子之道。非龟山,豫章所敢望。虽微二先生。朱子岂不能为朱子云尔则不然。夫冰固寒于水矣。然非水则冰将安生。青固青于蓝矣。然非蓝则青将安出。朱子之于道。固可谓天授。然其师事延平而后。始有所得。则乃夫子所自言。非可诬也。是以中朝人。尝请从祀延平而曰。无延平则无朱子。由是而推之。则无龟山。其有豫章。无豫章。其有延平乎。夫必有延平而后。乃有朱子。则龟山,豫章之功。又安可少哉。是以栗谷先生于圣学辑要。历叙圣贤道统。而必以二先生。附载于其间。其意可见也。夫栗谷之论。足为百世之断案。则今日从祀之议。亦何尝无所据乎。愚敢以是妄揣先生之意。必不如论者之说也。然朱子之论龟山。既不少假借。而先生之箚。悉皆引之。卒又断之以先后。终不瘳之人。则论者之云云。固亦宜尔。而虽昌协。亦不敢自信其见焉。伏愿先生明示盛。〈意之所在。以解此间之惑。幸甚。〉
竹林之祀。与圣庙从祀。事体自别。盖其所祀者。不过十人。而自孔门高弟冉,闵,游,夏之徒。皆不得与焉。则其选可知矣。今欲泛论,杨,罗,李三先生道学高下。则此固可为断案。而今论圣庙从祀而引此为言。似将一依是例而定其取舍。则恐不可。未知如何。
箚中论康节处。有曰其传不列于渊源录。今考渊源录。康节实次于横渠。而箚辞云尔者。何也。岂所谓其传者。乃指门弟子之传其学者而言耶。不然。恐或偶失照勘。似当一番上箚。略陈此意也。未知如何。
司马温公。朱夫子既以从祀于沧洲精舍。又与五先生。一体作赞。其尊尚至矣。而独不入于渊源录。何也。岂此书本主伊洛源派。而温公则上无所承。下无所授。故不以入耶。此则又恐与康节无异例也。且念温公固大贤。然其帝魏,疑孟两事。大有后世之议。朱子亦尝论之矣。沧祀既以颜,曾,思,孟配先圣。而历选本朝数贤以从祀。则此非一时崇报之典。实所以明揭万世道学之统也。其事诚至重。而今以温公幷跻其列。则非苟然矣。凡此去就权衡。必有所在。而后学不易窥测。敢请明赐诲谕。
再问
编辑温公学术。古今所论。果有如下教者矣。但如此而得与诸先生。并列于沧祀。此正区区所疑。今谓其盛德大业。得享沧祀无怪。而其不得与于渊源录者。却以其学术如彼故也。则是沧祀事体。反轻于渊源录也。鄙意滋所惑焉。
李先生之得与于沧祀而不入于渊源录。不继六先生赞。其微意。固不敢知。第念六先生赞。似皆就其遗像而作。若李先生。则其遗像有无不可知。若无遗像。则赞亦无所为而作也。至于渊源录。则以二程源派为主。而其所录。止于及门之士。自豫章先生。已不得与矣。窃观教意。似以豫章为得与于此录者。恐失照勘也。李先生受业于豫章。其去二程益远。则其不得与于此录。似以此。但胡文定。亦未得受业于程门。而却入此录。岂以其去二先生最近。而又得从游于龟山,上蔡诸公之间。私淑为多。无异及门之徒故耶。妄意推测如此。伏乞批教。
上尤斋中庸疑义问目戊午
编辑第一章注。人物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此谓万物之生。各全五性。更与人无别耶。抑恐有不然者。人物之生。固同得一理以生。然既成性矣。不能无偏全之殊。如蜂蚁之君臣。虎狼之父子。或仁或义。只禀得五性之一耳。推之他物皆然。此岂天命之不均哉。亦其气有通塞而理随以偏全耳。是故朱子于孟子生之为性章。论之曰。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以全哉。即此一语。剖判甚明矣。然则此章所云。非谓万物各具五性。更与人无别也。亦言人物同得是理以为性。而性之目有是五者耳。盖物固不能全此五者。而五者之外。更别无性。举人物而言。同此一性。若其通塞偏全之分。未尝无也。而此不暇论耳。
鬼神性情功效。朱子以视不见听不闻为性情。体物不可遗为功效。又一说。以二气之良能为性情。天地之功用为功效。二说者。似无不同。而但所谓良能者。乃指二气往来屈伸自然而然者。此与视不见听不闻者。各自为一义。而今以二者皆属性情。未审何义。第十八章注。推己以及人也。窃意祭祀之礼。固自上致隆而推以及下。若丧服之制。则愈上愈略。惟三年之丧。天子亦不降。此正是自下达上。考经文达乎天子者。可见矣。此处恐不可言推己及人也。
第十九章。以继述论孝践其位一款。即其事也。第中间历序宗庙祭祀之礼。似未见继述意。岂是礼也。先王之所制而遵而行之。斯其为继述欤。
庙数。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既有定制矣。假如其父为大夫。已立三庙。而其子为官师。则其二庙。当在所废矣。若子之子。复为大夫。则当更立已废之庙。以备三庙之数否。抑只祭见在之庙而不必备数否。
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窃意物之与人。其性有偏全。固可言异。若人之与我。宜更无别。而亦谓之异者何耶。
再问
编辑第十八章注。推己及人之己。指周公。人指当时君臣百姓与后世而言者。果如来教。盖此章既皆周公事。则所谓己者。当不是他人矣。但以此一句为专以父母之丧。上下同之。为言者。则恐未然。窃详此章。凡三言推及。盖以经文所说。分为三段。而章句逐段。以推及二字缴之。经文追王大王王季为一段。而章句以推文武之意。以及于王迹之所起者缴之。经文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为一段。而章句以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无穷者。缴之。经文斯礼以下至无贵贱一也为一段。而章句以推己及人缴之。此其文势然也。今若以推己及人一句为专以父母之丧言之。则中间斯礼也一段。独无所缴。其文势既不伦。而且以义理言之。制为葬祭之礼。以达于大夫士者。正自有推及之义。岂应独遗之而不论也。此处恐或偶失照勘。敢此奉禀。
上尤斋孟子浩然章义问目
编辑浩然章义。岂敢自谓有见。当时承问及。不过依文解义。欲以是为求教之端。而临便走草。不暇细检追思。亦多悖理。可笑。今蒙一一批回。其指示谬妄。剖析义理。明白切至。虽甚愚者。亦旷然发蒙矣。受赐之厚。何可胜言。第以浅见。尚有未罄。不容遂已。更此申禀。伏乞痛与镌诲。以卒嘉惠。千万千万。
集义则又知言之功。〈以下诸条。俱系先生所释浩然章义中语。而全文见佚。〉
功字。本作效字用。盖谓其所以能集义者。惟其知言故耳。然是二者。既有知行之分。而集义。又是做工夫事。不可以做工夫者。为某事之效也。先生所谓未见恰当者。岂以此否。抑别有他意也。
集义然后养气
然后二字。果有病。然其本意。则只言义须积累。然后气得其养也。朱子所谓集义然后生浩然之气者。固亦用然后二字矣。然此二字。用之于生则可。而用之于养则不可。此诚毫厘千里之分也。
养气而培其后。以行其道义
此非以道义为由气而有也。言人须养成浩然之气。然后可以助行其道义也。盖道义。即理也。浩气。即气也。理无形而气有形。理虚而气实。理弱而气强。此所以欲行道义。必须得浩气为助也。朱子尝谓道义是虚底物。便自孤单。得底气衬贴起来。便张大。无往不达。此段云云。实本朱子此意。而只著一行字。未足以发明扶助之义。且其文势龃龉嵚崎。自觉有病耳。
其知言也。必须反求吾心。以决其是非。
此段。不记其上下语势之如何。而意其欲与告子不求于心者。比并立说。故如此也。此论孟子事。固不当如是。而在学者或恐有是理。盖圣人则既已理明心尽。故于天下之言。自知其是非得失。而若学者则未便到圣人地位。闻人之言。亦须反求诸心。即此本然之权度。而决彼之是非得失。此虽未到知言极功。而亦可谓知言之事矣。来教。谓理不如此者。岂以其不当以此论孟子否。抑虽在学者。不当如此说否也。
交致其功〈止〉通为一事
此段。当时固已旋觉其误矣。然本其所以误者。亦自有说。道义与浩气。虽有本末精粗之分。而实则相须而不可相无也。人有专恃其气。而不知以道义为本者。固不足道矣。或略知道义之可贵。而其一时所为亦善。然且散漫萧索。不能以自振。恐惧疑惑。不足以有为。如朱夫子所云者。则亦其不养是气之过也。故学者于此二者。不可一有偏恃。朱子曰。论集义所生。则义为主。论配义与道。则气为主。一向都欲以义为主。故失之者。亦此意也。前书盖论此意思。而推言之过。遂谓其当交致其功。则亦甚谬矣。
自此所以〈止〉节度
必有事焉以下。集注。以为集义养气之节度。盖有事勿忘。是论集义工夫。而勿正勿助。是就气上。言其不可添得一物。不要等待催促也。集义。即所以养气。固不可分为二事。然此四者。细究其情意。脉络各自有所属矣。来教。以四者总谓集义之节度。而遗却养气二字。恐于事理。少有未该也。小注朱子说。亦有勿忘勿助。即集义节度之语。而终未若集注之完备也。未知如何。
无是馁也。言无是气。则其体有不充而馁也。或者以馁字。作气馁看。故于此章。辄致疑曰。既言无是。则已全无是气矣。又何言馁也。是由误看集注气不充体一句。遂谓其馁者为气。而不知朱子之意本以体不充释馁字。而原其所以不充。则须著气字说耳。至下文集注释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一段。则只曰其体有所不充。而更不说气。则其本不以馁字为气馁者。可见矣。盖气是体之充。故无是气则馁也。然程子所谓欿然而馁。知其小也者。却似言气之馁。未知其何说。而若双峰饶氏所论两馁字之分。恐大失经旨也。
上尤斋心经释疑问目甲子
编辑卷之一三板穿凿系累。注。盖言其不方正之意。
以不方正三字。释系累之义。似未衬贴。无己则方正改以公平。或胜耶。
五板训作理。注。仁道至大。而礼字为小。
愚意。克己之己。是人欲。人欲与天理相对。则言克己当言复理。而今却言复礼。故朱子以为不快也。理是统说。礼是理之节文。以礼字为小。固无不可。然朱子所以不快者。似未必以其小。恐难如是说杀。如何如何。
七板按伏。
按字。从退溪说。似胜。新本所释。似取义于按狱之按。恐太深。
九板思不与焉。注。真氏说可疑。
窃详真氏之意。正谓夫子之告颜渊。虽只举视听言动四者。不及思字。而所谓勿者。正是指心而言。则思未尝不在其中也。其言本无可疑。且以程子诚之于思一句观之。益见视听言动之中。思无不贯。而真氏所论之义。因此益明矣。今以程子之说而谓真氏可疑者。窃恐未安。
卷之二一板。必不害心疾。
此一句。训释新旧本数说各异。诚不敢妄议其得失。而愚意窃恐是伤字之意。言其必不见伤于心疾也。如此看。未知如何。
五板输。注。犹致也。
输训致。似未莹。然愚意输即输赢之输。古语。有云当输一筹。此言训诂之功。词章之能。适皆害道。若其独立圣门。心斋无事。只当输诸颜子也。其语势犹云让与他也。如此看。未知如何。
六板莫枉了五通。注。枉抑也。
愚意。枉即冤枉之意。言非五通神所为。而妄以为其祟。是在五通为冤枉也。
十板记曰张而不弛。注。近倡优所为。
窃意先王于蜡日。许民游䜩。故举国之人。皆极意欢乐。殆若不知礼节。此子贡所以谓之若狂也。恐未必以其为猫虎尸近倡优所为而然也。未知如何。
卷之四三板不是僻。注。不是偏僻于禁切作字作文。
不是僻。恐是平说。今释以偏僻于禁切云云。似太拘。
分数胜已下底。
已下。或恐是以下之意。更商之如何。
六板问似〈止〉则甚。注。门人。又问也。
愚意。此问字。似是东莱问于朱子也。下所谓此意。盖有在者。似是朱子举己答东莱语。告门人而曰。吾之以此为答者。其意盖有在云尔。如此看。未知如何。
七板如何解迫切。
解字。近语助。恐不必以知解之意释之。下不解迫切亦同。
八板看如何持守。
看字之释。从旧本似胜。
某不敢自昧。
愚意。犹云自欺自诬。朱子将以自己积累之功。告学者。而言其不敢妄言以欺诬人也。
答权致道尚夏○戊辰
编辑霾雨伏枕。昏昏若中酒。忽辱耑翰。披濯何量。函丈书信具领。安问外。且有多少教告。所以开释昏滞者为多。伏切欣幸。箚疑。勤念如此。而各以病故。不得相聚。殊孤见托之意。极令人忧恐也。泮题事。鄙意亦如盛谕。盖此事。关系不轻。无论妄发与不妄发。固不可不一番攻斥矣。然论其实状。则亦以不学无识。而于圣贤未有真切尊尚之心。故率尔为此。而不觉其为未安。以此言之。则其罪不但为妄作而已。然其人之罪犹轻。而救护者之罪。却重于其人。盖急于护党。而不顾关系之重。反以其事。为若无害者。此则几于轻圣人而重私党矣。然此亦是时辈偏私护党之习而已。要其本。亦恐非有意于张尹之势。而祖鑴之攻斥。朱子以上及圣人也。今若直以此论断。则恐非其本情。盖论人罪状。必须深得其情实。可使受罪者无辞。而人不疑于吾说矣。恐不可容易论断也。如何如何。
与权致道
编辑乱臣章九人以下。不但蔡传为然。更以论语本注观之。亦如来教无疑。盖文势如此矣。前日仰对于函丈者。率尔不致详之过也。又考精义。伊川亦以一人为邑姜。刘侍读之前。固已有此论矣。然而先生集注。不引伊川而引刘侍读。何也。岂以其子无臣母之说为可。以破马氏之谬而有补于名教故耶。
答权致道壬申
编辑问目签示。谨领命矣。鄙说。多见俯采。窃幸其不甚悖谬。但不待通同博议。辄改于箚疑。则恐非慎重之意。其在区区。尤觉惶悚难安。此事。虽执事与叙九为政。如同甫,汝九诸人。亦不可不使与闻。虽其当改无可疑者。亦姑存之。以待日后。似不害为熟讲审处之道。未知尊意以为如何。
与权致道甲戌
编辑宗社有灵。坤极复正。此庆。古所未闻。臣民抃祝。曷有穷已。溽暑比甚。伏惟静养道履神相加卫。一向阻信。居常瞻慕。不任郁郁。昌协幸延缕息。得复见天日。俯仰感痛。靡所逮及。五情摧陨。尚何可胜。前后除命洊仍。屡辞不获请。人多谓一谢不可已。而区区宿志。既有所自定。正恐一出之后。益难收杀。故不敢出此计。目前撕捱。虽极悚闷。而亦复无如之何矣。相去远。不得请教。然相念之深。必有所商量者。因书见教。是所深望。曾托郑灵山必东致此意。岂未及闻之耶。时事虽曰变改。而种种不快意。以此益无意向前。然且当论义理如何耳。幸详之。自馀匆匆不尽意。所祈对时加护。以副悬仰。
与权致道乙亥
编辑星田院议。曾承问及。而前书遣时。匆匆忘却。未有以仰报。殊用愧叹。窃谓老先生当日筑室讲学。未知其意果如今所云云者否。而既未有明白可征。且沧洲之举。唯朱夫子方能为之。今日更有何人可以议此事耶。恐不宜率尔轻举也。又今日祠院之作。太重复纷扰。虽其不可已者。亦宜从容而有节。甚不欲其轻锐也。此意想应同之矣。
答权致道
编辑像赞。敬受而读之。大体尽好。无容异议。其中一二处。略试冒禀。以俟财处
集群儒之大成。
群儒。未知指谁某耶。孟子之言孔子集大成也者。以伊尹夷惠各有所偏。故夫子集三圣而大成也。今此若指一时诸贤而言则可。不然而指退,栗以上诸先正。则得无未安乎。曾见胡文定奏状。称伊川曰。规矩准绳。独出诸儒之表。今用此语。改之曰允矣出诸儒之表。而下句去一师字。如何。
以一言。
所谓一言。必如孟子性善。南轩义利之辨然后可也。今此所云。恐无端的可指。
道之大而世与我违。
既云道之大。则当承以莫能容之意。而今云世与我违。如此说。虽似不妨。尚未十分衬贴。
答权致道丁丑
编辑前冬以来。连在石室斋舍。至去月中。始罢归。朋友往来相守者。常十馀人。虽皆不免科业之累。然所讲。皆义理文字。日夕切劘。颇能兴起于此事。久远虽不可保。其中或不无一二可望。此个气脉。庶不至断绝矣。今日惟有此事。尚属自己。不敢不随分勉力。而衰病阑珊。时有偸心。以此不自快耳。
答权致道
编辑孔子不应谥。此无可检册子。姑未考出。以意度之。周制。卿以上方得谥。孔子虽为司寇。自是大夫。不得比命卿。故云不应谥。如公叔文子。似皆是卿。恐不得援而为例也。如何如何。
答权致道
编辑笼岩文字。极是好题目。又其后人诚意勤至。岂不欲勉副。而区区所守。诚难一朝变改。近又有所惩艾。尤不欲轻破此戒。虽序记杂文。亦皆准碑志例。一切不许作。今后幸勿以此等事相责望。如何。盛文。纡馀典则。尽自得体。向使愚有作。何能若是之善好耶。钦叹钦叹。其中一二可商者。辄随鄙见。签论求教。适连日纷纭。不能审细。订议未必皆允。幸财择其中而用之如何。曾闻金时让荷潭日记。颇论此事。以归到鸭江始闻革命之音为未然。想亦见之否。此说传于后世。必有异同之疑。恐须引而破之。以垂定论。古人文字如黄陵碑之类。例皆如此矣。并告商度如何。
答权致道戊寅
编辑别纸示谕。鄙见本自如此。前此。非敢有疑于章句。只以不敢自信。试奉叩于左右矣。今幸相符。深慰所望。但京里一学者。闻鄙说如此。大以为怪。且尝考或问说。犹似不以至静与无偏倚为一节意者。未知盛见复以为如何。更赐详谕为幸。
答权致道
编辑或问说。如来示所解。固亦无甚可疑。但云未发之时。难免有些子偏倚者。恐语脉间有少差。盖既有些子偏倚。则便不得为未发也。此处义理。极精微。故说话易差。固知非所见之差耳。或问又曰。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谨恐惧者。愈严愈敬。以至于无一毫之偏倚。此一段。始亦疑其以不睹不闻。为至静境界。而其下又却说无一毫偏倚。则是似不以至静与无偏倚为一节意思矣。今以来说之意。推而通之。则此亦无可疑者耶。盖虽非圣人。亦须有不睹不闻时节。但不能敬而存之。则方寸之中。未免有偏倚而不得为至静矣。然则不睹不闻。只是事物未接时。非此心至静境界也。前此盖尝欲如此看。而不能自信。故敢奉质于高明矣。因来更赐订教如何。所云京中学者。即赵正纲也。此是赵显期扬卿之子。徐丈汉柱之婿。颇用力于朱子书矣。
答权致道庚辰
编辑以直报怨之说。谨闻教矣。怨只是恚恨之意。向来与鱼生有凤。讲此。其意亦正如是。似当为定论矣。但或问之说。则却并以君父之仇言之。此终未审。岂亦推说及此而非正义耶。然来示所谓决不包在其中者。恐太说杀。不免与或问相径庭。更详之如何。且以憎与舍为报。以爱与取为不报。委曲说来。虽似可通。终不甚明白直截。不知先生于此。何不如或问所谓当报则报。不当报则止。一视夫理之当然。而不为己之私意所罔云者。而必以爱憎取舍为说耶。区区于此。窃尝有所推说。而来谕曲折未备。愿更闻其说耳。
与权致道壬午
编辑伏惟履玆三阳。道体益膺神佑。区区瞻贺。非复常时之比矣。昌协一病沈痼。又复经岁。中间虽时有少歇。不数日辄复如初。以此长时畏约。凡系劳心费力事。一切不敢为。至于悲哀之念。亦颇排遣。而有时因事枨触。如宿火挑焰。若不可遏。然亦有以处之。而自度病状终难更为完人。不知何故如此也。生老病死。固当符到即行。不足复计较。而但念半生向道。一心耿耿。而不知不觉。辊到此境。中夜思之。了无一得可以酬其素志者。宁不慨然。大抵日前为学。只是口耳。不曾于本原亲切处。真实下工夫。所以十数年悠悠泛泛。无所据以为田地。自今诚欲痛自收拾。以收桑楡之功。而疾病如此。又无师友之助。恐亦归于空言耳。不知高明于此何以教之。幸愿因来推自己所得。以相警省。如何。近来所看何书。所接学者何许人。并愿闻之尔。千万不宣。
春初。见赵生正纲与族侄金时佐。论致中书。作一书辨破。今以呈纳。一览还投如何。此义前已奉禀勘定。而赵书如释氏云云。自是一疑端。今此所辨破者。未知果得肯綮否。而其他曲折。亦能无差谬否。幸一一细勘教示也。
答权致道
编辑向来恩召非常。虽外为公朝喜。而为执事私虑。则亦颇切矣。固知介石之志。确然如初。而中外士林之望。日益增重。窃计于大易观其生志未平之戒。当须益加之意也。如何如何。
答赵成卿乙丑
编辑数昨政厅。重感寒疾。扶曳归家。负席涔涔。不但户外事。虽耳目至近之地。亦在不省中矣。不虞此际。耑缄忽辱。拆而读之。又非寻常寒暄语也。名论佳章。错落于一纸中。令人心开眼明。顿失病之所在。信乎其为惠之大也。所评家弟诗。虽以昌协之不解诗。固亦知其如此。即渠亦不待人言而自知之矣。此不惟矫枉之过。抑亦气禀所偏。学焉而得其近。理势应尔。鲥鱼多骨。金橘大酸。岂独人品为然耶。日前两书。非无可论者。而奔走职事。不暇把笔。且以为一涉文字。便易刻画妆点。以长竞端。故不欲遽为此也。要之盛论。固皆有根据而愚所欲献规者。正在于论议之外。此则家弟固先为矶矣。而以高明之积学深造。尚不能无张皇发扬争高务胜之意。何也苟少有此意。则虽使所论一一是当。恐亦无补于身心性情。而适足为害而已。此正吾人所当深察而切戒者。此意既与家弟言之矣。今因来书之及。辄此略陈。病间一就。庶得极论耳。隹什未暇细评。至于攀和。则尤非病力所及矣。伏枕潦草。不成伦脊。惟察其大意。则幸甚。
与赵成卿
编辑再昨日黑。病昏走笔作报书。不省其为何等语。伏想高明读之。必以为梦呓语矣。愧悚愧悚。高明之论家弟诗曰。拟议未化而思偏于阐幽。此数言者。大槩得之。独其以虚闲之意太多为病。则仆所未喩。盖仆所见。则家弟之诗。用意太刻深。造语太新警。转换太多。而调或近于迫促。情緖太密。而辞或伤于繁絮。却少古诗人优游平淡雍容闲暇之意。故平日谭艺。每以此相告。渠亦自知其然矣。再昨。乍见来书。误认太多为太少。以为深契于鄙心矣。后看却未然。岂高明所指。特病其多道虚景闲事而说道理少耶。若然则非仆之所敢知也。诗歌之道。与文章异者。正以其多道虚景。多道闲事。而古人之妙。却多在此。盖虽曰虚景闲事。而天机活泼之妙。吾人性情之真。实寓于其间。使人读之。足以讴歌吟讽。感发兴起。而得之于言意之表。此其妙。岂敷陈事理。排比故实。以为诗者之所能及耶。然则今之论为诗者。病不得古人虚闲之妙而已。不当槩以虚闲为病也。至于韩子之云。尤非所忧于家弟者。高明徒见其遗外荣利脱略事物意。以为恬安淡泊。而胸中无一物。故有是语耳。实不知其气有结轖。而崖岸犹未平。思实深细。而锱铢或不遗。虽无利欲之炎。得丧之斗。而胸中之勃然者。尚有未释也。是以其为诗也。亦象之而有向之病焉。高明但当忧其郁滞沈晦。未易融化。而不当以頺靡溃败。不可收拾为忧也。如何如何。前书。意有未究。辄此更申。病昏犹前。终未说尽。伏惟照察。
答赵成卿
编辑昨书。拜悉盛意交际讲论之戒。执事之赐我厚矣。敢不乐闻改图。以卒承嘉惠耶。第观高明之意。若望仆徒持褊心为家弟护短。而故抉摘高明枝叶细失。以杜口取胜者然。其亦浅之为知我也。执事前后两书。仆得细观其所以极论诗道之本末。诗学之得失。与夫道德文艺内外轻重华实之辨者。诚亦明白而殚尽矣。虽于其间有未能尽彼我之情。得贬褒之实者。而论其大体。不可谓不善。前书卒卒。虽未及尽此曲折。而其曰皆有根据者。意亦可见矣。但念高明于前后书末。见属于仆。意颇不浅。是必不欲其徒为唯诺一例称善而已。盖将使之尽言讲评。以究其是非得失之归趣。而乃仆之愚。不唯无以及此。抑以为高明所论。大体既得。则中间曲折。虽有不尽合处。宜在所略。正不必屑屑争较。以长竞端。是以前书所论。不暇致详于两家之是非得失。而独其所谓张皇发扬。争高务胜之失。则家弟与执事。似皆不免犯此。故既以是告戒家弟。而辄复献规于左右。诚欲高明加察于本原。致谨于细微。撤物我之蔽而无或少间。绝克伐之萌而勿使能立。以尽吾心量之广大。心体之纯粹。而人不得窥见其浅深。指议其瑕衅。则此其为相爱之深。相责之备。亦可谓不浅鲜。而交际之义。讲论之实。未必不在于此矣。顾何尝有意吹毛。苛摘细失。如高明所疑者哉。且观盛意。似以此数者。为枝叶细失。而在仆为不必言。在高明为不足戒者。则尤非仆之所敢知。盖仆所闻。道无精粗巨细。心无内外本末。故君子之学。无往而不致其谨。不惟致谨于吾身。亦以告戒于朋友而使之致谨焉。是以南轩之贤。而朱子以所发多暴露为戒。栗翁之学。而牛溪以张旺发扬虚骄骛外为戒。诚以此等病痛。虽属枝叶。而其发必自本根。虽似细小。而其终必害大体。在己在人。俱不容忽焉而不戒。任其滋长而莫之恤也。盖仆此言。出于他人之口。则高明必将欣然乐闻。瞿然反省之不暇。而特以仆处两家交争之际。有为弟左袒之嫌。而遽以是言进。故辄疑其有意苛摘。古人云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岂不然哉。岂不然哉。然信在言前。其言易入。未信而言。以为谤已。诚意之感与未感也今以执事之明而不能无疑于愚言。则意者诚信之未孚乎。区区于此。方且自反而深省。亦愿高明勿以仆所言者。为枝叶之细而试加察焉。则未必无补于涵养本原。克治气质之功也。如何如何。仆平生无所肖似。惟于交际讲论之间。必欲逊志平心。参观彼我。不苟异以为高。不逞辩以求胜。则或自谓庶几焉矣。夫所谓大体之差谬者。执事特未为仆言之耳。苟有言焉。虽攻击劘切。十倍于与家弟书者。亦将再拜而受之。幸高明深谅此意。勿遽相外。继此益勤诏告。以牖昏迷。实所愿望也。贱疾方苦。诚难极意往复。而细读来书。似有不释然者。故辄此自力申复。以竭其愚。惟高明亮之。不宣。
与赵成卿
编辑贱疾沈淹。跨历两月。每于呻吟之暇。看书玩理。到有疑晦愤悱处。辄仰怀高明。欲奋身自致。以奉盛诲而不可得。则只有怅然瞻望而已。玆蒙惠书辱存。感慰之私。言不可尽。鄙行。固是轮次差遣。一身劳役。有不足恤。而惟是病母在床。难于久违。此殊愍然。然臣子分义。亦何敢顾私。明将出肃。仍作行计。边塞山川。人民谣俗。一遭历览。尚可以慰少年壮心耳。来示。猥以古人相指拟。有若为公朝惜去者。此则岂浅陋所敢当哉。前书惓惓。实荷相与之厚。每念今日风俗偸靡。朋友道丧。独高明于不佞兄弟。属意勤恳如此。直将略去畦畛。输写肝胆。左提右挈。追古人而为之徒。虽仆庸愚。宁不感厉。而顾敢以世俗浅见相疑。褊心自阻乎。只是贱疾。持久不舍。中间乍出。盖迫于职事。而归辄委顿昏昏。久孤扫门之愿。宜高明之不释然而有此云云也。行期似在今晦开初。未间。当一造从容。适扰甚潦草。不能尽所欲言。只冀照察。
答赵成卿丁卯
编辑辱惠书。感荷。所与或人书。读之。理义深博。有非浅陋所敢轻议。但其论心学处。辞气轻扬。说工夫太容易。恐反令学者有欲速好径之病。于鄙意。殊觉未安。盖欲仁则仁。欲义则义。固是此心实体妙用。而警惺之端。拨转之机。固在方寸介然之顷矣。此理。古人何尝不识得。亦何尝不说得。然于其间工夫节度。自有多少渐次。多少积累之实。观朱夫子所与诸门人往复书。可以见矣。今观此书。亹亹数百言。只说得此心体用之妙。警惺拨转之机。而于古人所论持敬涵养。践履力行。著实用工夫处。都不说及。其间虽有节度分限不可毫发蹉过之云。而亦只是随喜赞叹语耳。至其刮昏膜著点思。闯然有见。惺然有悟等语。皆是石火电光消息。虽所论心字理字异于释氏。而其工夫气象。则不类于瞬目扬眉。拈槌竖拂之为者几希矣。盖此不但是说时病痛。窃恐平日实用心实下手处。专在于见解讲说。而于切近下学操存践履之功。实有所疏略。故所论类多得于彼而失于此。盖不惟此一书为然。推之平日大小论说。恐皆不免此病也。幸试思之如何。来谕欲令反复评议。区区所见。诚不容不尽。而来使立督。口占奉报。殊愧卤莽也。末段所论观书工夫。语意俱到。无少渗漏。此正是真实经历效验。其于蒙愚开发。为不浅矣。深用喜幸。亲患两月沈苦。朝夕忧煎。不遑出入。容俟少间一造。姑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