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庵先生全书
卷之一
作者:鲜于浃
1681年
卷二

心学至要

编辑

天道于穆不已。地道含弘光大。人道成己成物。

阴阳之谓天。刚柔之谓地。仁义之谓人。

阴阳成象而天道著矣。刚柔成质而地道著矣。仁义成德而人道著矣。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理一而分殊。

总天地万物之理曰道。

右天道。

在天曰元亨利贞。在人曰仁义礼智。

阴阳五行。命之道。健顺五常。性之道。

元亨利贞。天性也。生长收敛。天情也。以元生以亨长以利收以贞藏。天心也。

仁义礼智。人性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人情也。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人心也。

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心者。性情之主。

右天人心性一理。

道无无物之道。物无无道之物。离物求道则妄矣。

是故大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微而日用动静食息语默。皆是道矣。

斯道也。充塞宇宙。贯彻古今。不可须臾离者也。

右道不可须臾离。

天道敏生。地道敏成。人道敏学。

敏生故生物无穷。敏成故成物不测。敏学故精义入神。

生物无穷。故物与无妄。成物不测故各正性命。精义入神。故化成天下。

天地人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不过曰诚而已。

右天地人一诚。

尧典曰。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

尧第一个圣人。钦第一个敬字。尧以钦为首。以恭为先。

开万世道学之渊源。

曰克明峻德者。修身也。以亲九族者。齐家也。平章百姓者。治国也。协和万邦者。平天下也。此明明德之工夫也。九族既睦者。家齐也。百姓照明者。国治也。黎民于变时雍者。天下平也。此明明德之功效也。

是故尧典。大学之祖也。

舜典曰。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曰濬哲文明。即尧之钦明文思安安也。温恭允塞。即尧之允恭尧让也。

曰慎徽五典。纳于百揆。宾于四门。纳于大麓者。此明明德之工夫也。

五典克从。百揆时叙。四门穆穆。烈风雷雨弗迷者。此明明德之功效也。

呜呼。惟尧峻德。惟舜玄德。二帝之德业。同一揆也。

右二帝德业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中者。时中之中。无过不及而恰好道理。

舜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形气之私。道心。性命之正。惟觉于欲则人心。觉于理则道心。要道心为主。

精以察之。一以守之。则信能执其中矣。

尧得统于天而传诸舜。舜得统于尧而传诸禹。其学一也。

允执厥中者。无过不及之中。以用言。中庸之中。兼体用。故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言。

中者。中庸之宗祖。道统之渊源。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矣。

成汤齐圣广渊。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建中于民。立贤无方。

文王徽柔懿恭。小心翼翼。于缉煕敬止。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敬胜怠义胜欲。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思兼三王。夜以继日。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继往圣开来学。此夫子之所以集大成也。

颜子得于博文约礼。克己复礼之言。有仰弥高之叹。

曾子得之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闻一贯之道。作大学。

子思先之以戒惧谨独。次之以智仁勇。终之以诚。作中庸。

孟子先之以求放心。次之以集义。终之以扩充。作七篇。

周子以诚为本。以欲为戒。继孔孟不传之道。开后来无穷之学。作通书。

二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曰非明则动无所之。

非动则明无所用。而为四箴以著克己之义。

朱子则见之四书而其要则尤以大学为入道之序。持敬。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见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有以极其规摸之大。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继往圣开来学。此朱子之所以集大成也。

尧得于天而传之舜。舜传之禹。禹传之汤。易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颜曾。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传之周子。周子传之两程子。两程子传之朱子。

是故天之道。得尧舜而始明。尧舜之道。得孔子而大明。孔子之道。得朱子而益明。如日月之中天。

右圣贤传道统。

圣人受天地中和之气。故其心至刚至健至中至正至纯至粹至精至密。与天地准。能弥纶天地之道。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治本于道。道本于心。

礼乐教化。心之发。典章文物。心之著。家齐国治天下平。

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

右圣人教化。

尧舜肇修人纪。孔子阐明其道。父子君臣之伦。赖而不坠。

尧舜达而在上。故其道行于天下。孔子穷而在下。故其言传于万世。其功贤于尧舜。

微夫子则尧舜之道隐。而万古其长夜欤。

右孔子贤于尧舜。

孔子道全德备。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其道尧舜之道。其法文武之法。

其政。尊五美屏四恶。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放郑声远佞人。

其教。诗书礼乐文行忠信。

行于天下。则犹化工之妙著于万物。

呜呼。夫子时中之圣人。人莫知而天独知之。

右孔子之道全体大用。

夫子之道。贯乎古今。该乎穹壤。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

夫子其犹太极矣乎。

右孔子之道与天无间。

学之为言。觉也。悟所不知也。

五书。曰小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曰易书诗礼春秋也。小学。四子之门庭。四子。五经之阶除。

四书大旨。大学敬。论语敦乎仁博乎义。孟子遏人欲存天理。中庸诚。

五经。体用合一之则。易。五经之全体。春秋。五经之大用也。书。以道政事。诗。以言性情。礼。以谨节文。

五经。各分体用。则易。全体理在天地者。大用道在圣人者。书。全体钦圣人敬天之心。大用中圣人经世之法。诗。全体思无邪。大用感发善心惩创逸志。礼。全体毋不敬大用贤者不敢过。不肖者企而及。春秋。全体道本乎天地之理。大用权行于圣人之心。

右四书五经大旨体用。

先读小学。以立其骨子。

次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次读中庸。以见古人之微妙。

右初学读书次第。

为学大段。在于求复性命之本然。求造圣贤之极致。学者一日只将一二端。逐句逐字。一一理会。如此久之。自当看得分明。守得纯熟。

右为学大要。

先学幼仪。入则孝出则弟。谨以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下学人事。上达天理。

先须为己。不求闻达。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右学者求仁之方。

凡读书。圣师所言。亲切敬听。弟子问辨。反复参订。日用做工夫。步步缜密。内积忠信。择言笃志。内积忠信。所以进德。择言笃志。所以居业。识得大纲模样。细看间架。

真积力久。首尾贯通。圣贤千言万语。若自胸中流出。

敬则心便光明。不敬则便昏倒。未有不敬而能学者。

敬主于中。则自然端直。而邪曲之念不萌。

操存涵养。心源纯熟。

明辨天理人欲。如辨黑白。

毋自欺。以自心为严师。

出门如见大宾。入虚如有人。戒惧谨独。坐如尸。立如齐。

右学问进德之要法。

小学。为人之骨子。模范备具。大学之工夫。尽在其中。初学不可不读。

朱子曰。不学而过时者。须看小学。消旬月工夫则可。

大学。实群经之纲领。规模广大。节目详尽。圣人传心之妙。治天下之大经大法。尽在三纲领八条目。

论语。圣人教人之法。学者求仁之术。克己复礼之要。为政从政之则。圣贤传道之责。靡不具在。修己治人之方。孰有过于此哉。

孟子。扩充仁义。存天理遏人欲。辟异端尊圣道。发前圣之未发。有功于圣人之门。真命世亚圣之才矣。

中庸。子思立言性道教三字。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未复合为一理。赞道之极。有就天言者。有就圣人言者。有就学者言者。广大精微。开阖变化。高下兼包。巨细毕举。只说时中之中。先说未发之中。学者宜玩索焉。

此五书。孰读循环。详味奥义。如过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朱子肚里中。

大略有四。一曰立志。二曰居敬。三曰穷理。四曰反身。

学莫先于立志。立志之初。分别古今。人品高下。孰为可尊可慕。孰为可贱可恶。此入德之先务也。

立志当立乎远大。而用功必循夫近小。远大者何。究其源也。近小者何。有其渐也。

右五书机括。

易原于太极。其理天下之至精。本于图书。其数天下之至变。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

易只是阴阳屈伸。随时变易。

伏羲为卜筮而作。只画卦爻。至孔子以理言之。

程子易传。从孔子。朱子本义。从伏羲。

易本阴阳二字。天下之理何者不出于此。

书。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

精一执中。尧舜禹相传之心法。

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

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风化天下而正人伦也。

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吟咏之间。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

礼。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经礼三百。微礼三千。

天礼。天地之序也。序故别群物。别嫌明征。增美释回。毋不敬。

春秋。立万世常行之道。行二百四十二年天子之权。尊君而卑臣。内中国而外夷狄。

孟子曰。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

右五经准的。

易之效。洁静精微。

书之效。疏通知远。

诗之效。温柔敦厚。

礼之效。恭俭庄敬。

春秋之效。属事比辞。

右五经效验。

易之失。贼。

书之失。诬。

诗之失。愚。

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

右学者读五经之失。

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

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

属事比辞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右学者能得五经之隽永。

心者一身之主。

性者心中之理。

情者心之所动。

意者心之所发。

志者心之所之也。

人有形体。而无形之理。寓于方寸之间。虚灵不昧。光明正大。敷施发用。统性情该物理。是之谓心。

性者。仁义礼智信五者。于父母则为孝之理。于君上则为忠之理。禀木之秀为仁。禀金之秀为义。禀火之秀为礼。禀水之秀为智。禀土之秀为信。是为五常。是之谓性。

情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是之谓情。性是体情是用。

意者。心之寂然不动之中。一念才动之谓。如止水中间一点。水忽然动上处。

志者。心之所向那里。勇往力行而不可止者。

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是阴阳。

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之为一。

须知心性情之理。乃可为学。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右善学者先知心性情名义。

身者心之区宇。

心者性之郛郭。

性者道之形体。

气者载理之具。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故身者。心之区宇。

心如城。性如人。故心者。性之郛郭。

道妙而无形。性则仁义礼智。具而体著矣。非性无以见道。道著于性。故性者。道之形体。

右知心性当然之理。

君子之道。费而隐。

人性之当然者。气也费也。

其所以然者。理也隐也。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右知道所以然之理。

君子慎其独也。

一念将萌。天理已露。

人虽不知。我独知之。

善恶之几。判然于斯。

人虽可欺。自心之天。其可欺乎。

故提撕照管。检防人欲。

右动时省察工夫。

圣人先存养后省察。学者先省察后存养。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主敬存养。防于未然。无时不然。常使惺惺。

戒慎乎其自家不睹。恐惧乎其自家不闻。

静坐收敛。对越上帝。尊其瞻视。奉而周旋。

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保守天理。动静之间。自然中礼。

右静时存养工夫。

程子曰。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显微一源。古之君子所以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

朱子曰。凡看道理。须要求个根源来处。如为人父。如何止于慈。为人子。如何止于孝。为人君为人臣。如何止于敬止于仁。如论孝须穷个孝根源来处。慈须穷个慈根源来处。仁敬亦然。

穷理亦无他法。只日间读书应事处每事理会。

道理无形体。惟因事物言语。乃可见得。是非理会。须极仔细。

以圣贤之意。观圣贤之书。以天下之理。观天下之事。

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右致知。

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天理人欲。几微之间。

以敬义二字。随处加功。久久自当得力。义利之间。只得着力分别。不当预以难辨为忧。圣门只此便是终身事业。非知之艰。行之为艰。

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呜呼小子。当惜分阴。

以书所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为戒。

果能精进。厥德修罔觉。

右力行。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程子曰。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

又曰。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曳离也。

朱子曰。道之常存。初非人所能预。只是此个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虽被人作坏。终殄灭他不得。

厌其卑近。务于高远。不求之物而求于空虚。则非所以为道矣。

道者。天下当然之理。原于天命。根于人性。著于日用事物之间。

器者。有形之物也。道者。无形之理也。器非道则不立。道非器则不行。学者最宜潜玩。

右道不远人

程子曰。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原。所以可推而无不通。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

朱子曰。至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贯之。

一理分为万理。万理合为一理。天下之物。何理非物。何物非理。

故万古通行者。道也。万古不易者。理也。理无形状。如何见得。只事物上一个当然之则。便是理。

天下之物。必有所以然之故。亦必有当然之则。所以然者理也。所当然者义也。

右万物各具一理。

程子曰。得之心。谓之有德。

张子曰。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

杨氏曰。仁义。足乎已。斯谓之德。

朱子曰。存之于中为理。得之于心为德。发见于行事为百行。

道者。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理。行是道于己。得之心谓之德。乃仁义礼智是也。

右得之心谓之德。

天下之达道五。父子也君臣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

天下之达德三。知也仁也勇也。

达道。非知仁勇三者。不能知。不能体。不能进。

达德。非一诚。不能行也。

知如大舜。仁如颜子。勇如子路。然后可以入道。

右知仁勇

孔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思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推天下至诚。为能化。

又曰。笃恭而天下平。

此汤武所以圣也。颜孟所以亚圣也。

善人。质美而未学。故其终止于善人。学问之功。无穷。故质虽不美。而善学者为圣为贤。

学问之功。不可诬也。圣人与我同类。舜何人也。余何人也。希之则是。

右学问之极功。

君子。达则以尧舜之道。孔孟之言。引君当道。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孔孟之道。程朱之学。居于陋巷。不知老之将至。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右知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