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卷十治积聚方第一

《病源论》云︰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者阴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也;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癒,令人發痎瘧。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如臂,上至心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管,覆覆大如盤,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爲肌膚。
      肺之積名曰息贲。在右肋下,覆覆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
      腎之積名曰贲豚 。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贲之狀,上下無時。令人喘逆,骨萎少氣。

《医门方》云︰辨曰︰肥气者,肥盛也,言肥气如覆杯,突出如肥盛之状;伏梁者,言其大如臂,状似屋舍梁栋也,故名伏梁;痞者,满也,言其气满,痞结成积也;息者长也,奔者气渐长而逼于膈,故曰息奔,病似伏豚而上冲心者也。又有奔豚之气,非积病也,名同而病异焉。

《华佗方》云︰二车丸,常在尊者后一车,故名二车丸,主心腹众病,膈上积聚,寒热,食饮不消,或从忧恚喜怒,或从劳倦气结,或有故疾气浮,有上饮食衰少,不生肌肉,若辟在胁,吞一丸即消;若惊恐不安,吞一丸,日三;独卧不恐,病剧,昼日六七,夜三吞。微者,昼日四五、夜再吞。寒辟随利去,令人善矢气。又治女子绝产,少腹苦痛,得阳亦痛,痛引胸中,积寒所致,风入子道,或月经未绝而合阴阳,或急欲尿而合阴阳,或衣未掺而合阴阳,或急便著之,湿从下上;久作长病,吞药如上,百日有子。二车丸方︰

      蜀椒(成擇一斤) 乾薑(大小相稱二十枚) 粳米(一升) 
      朗陵烏頭(大小相稱廿枚) 鍛灶中灰(一升)
      凡五物,以水一斗半,漬灰,練囊中盛半絞結,納灰中一宿,暴乾之,皆末諸藥下篩,和以蜜,唾吞如梧子二丸,勿用漿水也。身中當痹,藥力盡乃食,老小裁之。

《范汪方》五通丸,主积聚、留饮、宿食、寒热、烦结,长肥肤,补不足方︰

      椒目(一兩,汗) 附子(一兩,炮) 厚朴(一兩) 
      杏仁子(三兩,熬) 半夏(一兩,洗) 葶藶子(三兩,熬)
      芒硝(一名硝石,五兩,熬) 大黃(九兩炙)
      凡八物,別搗葶藶、杏仁,使熟,合和諸藥末使調和,以蜜搗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

又云︰三台丸,主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腹大空鸣而噫食,不生肌肤,剧者咳逆,若伤寒病已愈,断令不发,饭已吞五丸,饮多吞下丸,取大便调利,长肉益气,补不足,可常服方︰

      大黃〔十二兩(一方二兩),捶碎,熬令變色〕 葶藶(一升,熬令變色) 
      附子(一兩, 炮令坼 ) 杏仁(一升,熬令變色) 硝石(一升) 
      茈胡(二兩,洗) 厚朴(一兩,炙) 茯苓(半兩   細辛一兩 半夏一兩洗
      凡十物,皆搗篩,和以蜜搗三萬杵,丸如梧子,從五丸起,不知稍增,取大便調利為度。

又云︰治久寒积聚方︰

      虎杖根一升許。搗之,以酒漬,日三,飲一升。

《小品方》云︰七气丸治七气。七气为病,有寒气、怒气、喜气、忧气、恚气、愁气、热气。此七气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杯在腹中,心痛烦冤,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作有时,每发痛欲绝也。其寒气则吐逆,心下胀满;其热气则恍惚闷乱,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气则不可当热,病上蘯心,短气欲绝不得息;其恚气则积聚心下,不得食饮;其喜气则不可疾行久立;其忧气则不可苦作,卧不安席;其愁气则愁忘,置物四旁,不复忆处,四肢手足浮肿,不得举;亦治产生早起,中风馀疾也。

      大黃(十分,炮) 人參(三分) 椒(二分,熬) 半夏(三分,炮) 烏頭(五分,炮) 桔梗三分 細辛三分 茱萸三分熬  乾薑三分 菖蒲三分 茯苓(三分) 芎藭 (分) 紫菀三分  甘草三分  石膏三分  柴胡三分  桃仁(三分) 
      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 (今按:錄驗方有桂心,無蜀椒,治宿寒,積聚支滿,諸毒氣結、逆氣,腹中大如杯,堅如石,令人強健,身有光澤。)

《千金方》七气汤,治忧气、劳气、寒气、愁气、或饮食为气、高气,或虚劳内伤,五脏不调,阳气衰少逆上下方︰

      甘草(二兩) 栝蔞(二兩) 夕藥(二兩) 椒(三兩) 半夏(二兩) 人參(一兩) 乾地黃(二兩  茱萸五兩 
      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神明度命丸,治久病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胸,腹中胀满,逆苦饮食,服之甚良方

      大黃(一兩) 夕藥(一兩) 
      二味,蜜丸如梧子,服四丸,日二,不知,可增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又云︰胁下邪气积聚、往来寒热如温疟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

《葛氏方》云︰露宿丸,治大寒冷积聚方︰

      礬石 乾薑 桂 桔梗 附子 皂莢(各三兩) 
      搗篩,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

《僧深方》治心下支满痛,破积聚,咳逆不受食,寒热喜噎方︰

      蜀椒(五分) 乾薑(五分) 桂心(五分) 烏頭(五分) 
      上四物,冶合下篩,蜜和丸如小豆;先輔食以米汁,服一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一丸,以知為度。禁食飲。

《新录方》治积聚方︰

      馬莧搗汁為煎,令可丸,酒服如棗,日三。

《德贞常方》积聚方︰

     灸第十三椎節下間,相去三寸。

又方︰灸上管穴,在鸠尾下二寸。 又方︰灸胃管穴,在上管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脐上一寸。

《新罗法师》方︰续随子(一名耐冬花),去上皮,以酒一合,和而服之二七粒,量人老少用之。

《崔禹锡食经》︰取蔓菁子一升捣研,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浓服之,为妙药也,亦治症瘕也。

医心方卷十治诸疝方第二

病源: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故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肠痛(今本腹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疝也。 脉弦紧者,疝也。 《八十一难》云︰五脏谓之疝,六腑谓之瘕。

         又曰︰男病謂之疝,女病謂之瘕。

《葛氏方》治卒得诸疝,少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白汗出欲死方︰

         搗沙參(一名白參),下篩,以酒服方寸匕,立愈。

又方︰椒二合,干姜四两,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饴一斤,又煎取半升,分再服。 又方︰可服诸利丸下之,作走马汤亦佳。 又方︰灸心鸠尾下一寸,名巨阙,及左右各一寸,并百壮。

《极要方》疗积年腹内宿结疝冷气及诸症瘕方︰

      香美爛豉心(一升,曝乾微熬,令氣香即止) 小芥子(一升,唯去石,微熬令色黃) 
      上為蜜丸,空腹酒服二十五丸,加至三十五丸,日二服,初服半劑,已來腹中覺絞痛,勿怪,此是攻病之候。

《新录方》治诸疝方︰

      桃白皮(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酒服蒲黄二方寸匕,日二。 又方︰捣桃仁八十枚,去皮研如泥,酒下。 又方︰捣大蒜为泥,酒服如枣二枚,日三。

《范汪方》治心疝灸法︰两足大指甲本甲肉之际、甲内各半炷,随年壮。 又方︰灸足心及足大指甲后横理节上及大指歧间白黑肉际,百壮则止。医心方卷十治诸疝方第二

医心方卷十治七疝方第三

《病源论》云︰七疝者,厥逆心痛,足寒清,饮食吐不下,名曰厥疝;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症疝;寒饮食即胁下腹中尽痛,名曰寒疝; 腹中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腹中在脐下有积聚,名曰胕疝;少腹与阴相引而痛,大行难,名曰狼疝也。皆由血气虚弱,饮食寒温不调之所生。 《录验方》七疝丸,治人腹中有大疾,厥逆心痛,足寒冷,食吐不下,名曰厥疝;腹中气满,心下尽痛,气积大如臂,名曰僻疝;寒饮食即胁下腹中尽痛,名曰寒疝; 腹中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腹中痛在脐左旁,名曰盘疝;腹痛,脐右下有积聚,名曰附疝;腹与阴相引而痛,大行难,名曰狼疝。治之方:

      人參(五分) 桔梗(五分) 黃芩(五分) 細辛(五分) 
      乾薑(五分) 蜀椒(五分) 當歸(五 分)夕藥(五分)
      厚朴(五分)烏頭(五分)
      凡十物,冶下篩,和以白蜜,丸如梧子,先食服四丸,日三。不知稍增,禁生魚豬肉。(今按:僧深方有八物:桔梗、細辛、桂心、夕藥、厚朴、黃芩各一兩半、蜀椒二兩半、烏喙二合,服三丸,日三。《范汪方》有十二物︰蜀椒五分、乾薑四分、厚朴四分、桔梗二分、烏喙一合、黃芩四分、細辛四分、夕藥四分、桂心二分、茈胡一分、茯苓一分、牡丹一分,先輔食,以酒服七丸,日三。)

医心方卷十治寒疝方第四

《病源论》云︰寒疝者,阴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其脉弦紧者是也。

《葛氏方》治寒疝去来,每发绞痛方︰

      吳茱萸(三兩) 生薑(四兩) 豉(二合) 
      酒四升,煮取二升,二服。

《小品方》云︰解急蜀椒汤,主寒疝心痛如刺,绕脐绞痛,腹中尽痛,白汗自出欲绝方

      蜀椒〔三百枚(一方二百枚)〕 附子(一枚) 粳米(半升) 
      乾薑(半兩) 大棗(三十枚) 半夏十二枚  甘草一兩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熱服一升,不瘥,複服一升。

《经心方》蜀椒汤,治寒疝痛,腹胀奔胸方︰

      吳茱萸(一升) 當歸(一兩) 夕藥(一兩) 黃芩(一兩) 蜀椒(二合)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范汪方》治寒疝腹中痛,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炙)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凡七物, 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去滓,服一升,日三。

《耆婆方》治寒疝积聚,用力不节,脉绝伤,羸瘦,不能食饮,此药令人强健,除冷气痞丸方

      烏頭(廿分,炮) 甘草(八分,炙) 真芎藭(八分) 
      葶藶(八分,熬) 夕藥 (八分) 大黃(八分) 
      上七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二,忌豬魚五辛生冷酢滑。

《新录方》治寒疝及冲心痛方︰

      鹽(五合) 灶突墨(三合) 
      以水一大升,煮取一小升,頓服之,吐瘥。

又方︰水一升五合,渍豉一升五合,绞取汁服之。 又方︰桃仁八十枚,去皮研如泥,酒下之。 又方︰桃白皮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以水若酒服乱发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酒服伏龙肝方寸匕,日二。 又方︰水服甑带节灰方寸匕,日二。 又方︰酒五升,烧鹿角一枚投酒中,分二三服之。 又方︰灸乳下一寸,足大指丛毛。 又方︰灸脐上三寸,名太仓,脐下二寸,名丹田,各五七炷,并要穴。 又方︰灸上脘七壮。 又方︰灸穷脊上一寸,百壮。 又方︰灸脊中百壮。

医心方卷十治八痞方第五

《病源论》云︰荣(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入,与卫气相搏,血气壅塞不通而成否也。 否者,塞也,言腑脏否塞不宣通也。由忧恚气疾,或堕坠内损所致,其病腹内气结腹满,时时壮热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显的,其证状。 《八十一难》云︰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管,覆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今按:杨氏注云:痞,否也,言否结成积也。《医门方》云:痞者满也,言其气满痞结成积也。

《录验方》治八痞麝香丸方︰

      光明砂 麝香 丁香 曾青〔(一名空青)各一兩〕 
      大黃(七分) 黃芩(三分) 朴 硝(二兩) 葶藶子六分  
      甘草一兩 巴豆六分
      凡十物,搗篩,蜜丸如小豆,一丸平旦空腹服,若老人壯者,同患人,服如梧子一丸。

《传信方》云︰疗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内痞如群石在腹中痛者方︰

      大豆(半升) 生薑(八分) 
      上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已下,頓服,其堅痞立散。

医心方卷十治症瘕方第六

《病源论》云︰症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不动移者,其名为症;若病虽有结痛而可推移者,名为瘕也。 《葛氏方》云︰症瘕病冲心不移动,饮食痛者死。

《新录方》云︰治一切病温白丸方︰南州刺史臣阴铿言︰臣蒙慈泽(或本“恩”),视事三年,自到任官以来,臣妻不便水土,有地下湿,遂得腹胀病,顷年已来,恒遣医师疗治,于今不差,有一苍吴道士,名杜胜,到臣州界采药,臣遂呼道士至舍,说臣妻病状,于时,道士即与臣药方,用治万病,无不得差。

      紫菀(二分) 吳茱萸(二分) 石上菖蒲(二分) 厚朴(二分) 
      桔梗(二分) 皂莢(二分)    烏頭十分      茯苓二分
      桂心二分     乾薑二分    黃連(二分) 蜀椒(二分) 
      巴豆二分    人參二分     柴胡二分
      上十五味,搗下篩為散,用好蜜和,更搗三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二丸,不知稍增,可至五丸,以知為度。當下心腹積聚久,癥瘕塊大如杯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四肢痛,上氣,時時腹脹,心堅結衝心,旁攻兩脅,徹背連胸,痛無常發,繞臍痛,狀如蟲鑽;又治十種水病,八種反胃吐逆,飲食噎塞,或五淋之病,或九種心痛,亦治積年飲食不消化,或治婦人不產及斷緒多年; 又治卅種乍寒乍熱;治一切諸風,體如頑痹,不知痛處,半為疼痛,或眼中生疳=淚,或如錐刀所刺,鬢髮墮落,或面上癢如蟲行,莫莫不見,或手足煩熱,或夜臥不安,治七十種風;又治卅種痙,或大人癲,小兒廿五種驚癇。又治五邪,夢鬼相通,或四肢沉重,不能飲食,昏昏嘿嘿,口噤,只欲取死,或差或劇似真鬼還,終日憂愁,情中不樂,或恐或懼,悲啼;飲食無味,婦人月水不調,或多或少,真似懷孕知子,或連年累月羸瘦困弊,遂致於死,或哭或歌,為鬼所亂,但能服此藥,莫不除癒。臣知道=方驗,合藥與婦人服之十日,下出癥瘕,蟲長尺五寸一枚,下膿三升,其病即愈。臣見被墮傷,臨死有積血,天陰即發,羸瘦著牀,不能食飲,命在旦夕,服此藥,十日五丸,至十五日,當下雞肝黑血如手指者二百片,白膿二升,赤黃水一升,病即愈,平安狀如常。主簿陳勝累有心腹脹滿,經十四年,瘦疲氣悶,飲食不下,臣與此藥服,服十日,下青蟲六十枚,大小如樹葉,頭赤,蟲身黑,下膿三升許,病即愈。臣公曹常患著牀,以經數年,服此藥卅日,下肉蜣螂百枚,有出青黃水一斗,病即愈。臣門師侄長多羸瘦著牀,食便吐出,命在朝夕,從臣求藥,服五丸,至十五日,下出肉蝦蟆十枚,青水一斗,其病即愈。臣家內有人常患心病發無時節,發即欲死,服此藥五六日,下肉蛇二枚,各長尺五寸,有頭,眼未有瞳子,斑斑有文,其病即瘥。又臣治尼專,得大風,眉墮落,已經二年,遍身出瘡,狀如錐刀所刺,與藥;服九丸,至一月,日出癥蟲五色,凡三升許,其病即愈,眉鬢遂生,至複如故。臣知方大驗,死罪謹上也。服中禁忌冷水、生菜、生魚、豬肉、滑、陳臭物、五辛。

《僧深方》云︰硝石大丸,治十二症瘕,及妇人带下,绝产无子,及症服寒食药而腹中有症瘕癖实者,当先服 硝石大丸下之,此丸不下水谷,但下病尔,不令人极也。

      河西大黃(八兩) 朴硝(六兩) 上黨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 
      凡四物,皆各異搗下篩,以三歲好苦酒置銅器中,以竹箸柱銅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刻,以置火上,先内大黄,使微沸,盡一刻乃内餘藥,複盡一刻,

 馀有一刻,极微火便可,丸乃令如鸭子中黄。欲合药,当先斋  戒一宿,勿令小儿女人奴婢等见也。欲服者二丸,若不能服,大丸可分作四丸,不可过四丸。药丸欲大,不欲令细,能不分又善。若人羸者可小食,强者不须也。若妇人服之,下者如鸡肝,如米汁正黒,或半升或三升,下后慎风寒,作一杯酒粥食之,然后作羮臛,自养如产妇法,六月则有子。禁生鱼猪肉辛菜。若服寒食药者,如法不与馀同也。

《千金方》治瘕症方︰

     灸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

又方︰灸气海穴百壮,在脐下一寸半。 又方︰槲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动若下,减之。 又云︰治症坚,心下如杯,食则腹满,心绞腹痛方︰

      葶藶子(二兩) 大黃(二兩) 澤漆(四兩) 
      三味 各異搗五百杵下篩,冶葶藶合膏,下二物散搗五百杵,和以蜜,服如梧子二丸,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医门方》疗症瘕,腹内胁下小腹胀满痛,冷即发,其气上冲心,不能饮食,或呕逆气急烦满方。

      半夏(十分) 生薑(十分) 大黃(十二分) 檳榔仁(十分) 
      人參(八分) 吳茱萸(六分)厚朴(二分)桔梗 八分
      茯苓六分        枳殼六分炙    大棗(十二枚) 
      水九升,煮取三升,下大黃,更煮三沸,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當利三二行。

《广利方》理症瘕腹胀满坚硬如石,肚皮上青脉浮起方︰

      紫葛粉(八分) 赤夕藥(六分) 桔梗(六分) 紫菀頭(卅五枚) 
      青木香(六分) 水路訶黎勒皮六分  鬱李仁十二分碎末  蜀大黃十二枚  
      牽牛子四分 
      搗篩,蜜丸如梧子,空腹服十五丸,忌陳臭粘膩、豬肉。

《葛氏方》治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者方︰

      葶藶(二兩) 大黃(二兩) 澤漆(四兩) 
      搗篩蜜丸,搗千杵,服如梧子二丸,日三。

医心方卷十治暴症方第七

《病源论》云︰《病源论》云︰暴症者,由脏气虚弱,食生冷之物,脏既本弱,不能消之,结聚成块,卒然而起,其生无渐,名曰暴症也。

《极要方》疗卒暴症,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尽夜啼呼,不疗,百日内皆死,方︰

      大黃(半斤) 朴硝(半斤) 
      上,先搗大黃為散,然後和朴硝,以蜜合令相得,於銅器中置湯,上煎令可丸,丸如梧 子大,酒飲任性,服廿丸,日二,不知加之,以知為度。今按:葛氏方朴硝三兩,范汪方有白蜜一斤半。

《葛氏方》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方︰

      取牛膝根二斤,曝令小乾,以酒一斗,漬之,密塞器口,舉著熱灰中,溫之令味出,先食,服五六合至一升,以意量多少。

又方︰用蒴藋根亦如此,尤良。 又方︰多取常(商欤)陆根捣蒸之以新布藉腹上,以药披著布上,以衣覆上,冷复易之,昼夜勿息。(以上《千金》《集验方》同之。) 又方︰取虎杖根一升,干捣酒渍,饮之从少起,日三佳,此酒治症,力胜诸大药。

《新录方》治暴症,坚在心胁下,咳逆,不下食,或下不断,方︰

      吳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令熟,布帛物裹以熨癥上,冷更炒更燔用之,癥當移走,複逐熨,須都消止。

又云︰暴症坚胀如石,痛欲死者方︰

      取鼠壤土,黍穰二物,等分相和,並炒,遍熨病上取瘥。

又方︰单用鼠壤土亦好。 又方︰伏龙肝如前方。 又方︰病在上,服诸吐药去之,病在下,宜利疗之。

《本草稽疑》云︰捣莎草汁及干末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