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类聚/卷二十六

卷二十五 医方类聚
卷二十六
作者:李祹 金礼蒙 柳诚源
1451年
卷二十七

诸暑门二○得效方

编辑

伤暑

编辑

桂苓甘露散。治伤寒中暑冒风,飮食中外一切所伤,傅受湿热内甚,头痛口干,吐泻烦渴,喜飮冷,小便赤涩,大便急痛,湿热,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

茯苓乙两,去皮,甘草二两,灸○玉机微义无。,白术半两,泽泻乙两,桂半两,去皮,石膏二两,寒水石二两,滑石四两,楮苓半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微义二三钱,温汤调下。新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经验良方云,一名桂苓白术散。一方,甘草一两半。

○医方大成。桂苓甘露飮。治伏暑,引飮过度,腹肚膨胀。霍乱泻利,并皆治之。白茯苓去皮,白术,猪苓去皮,滑石硏,二两,寒水石硏○永类钤方二两。,甘草、泽泻各一两,肉桂去皮,半两。右为末钤方二石,别硏。,拌匀。每服三钱,热汤冷水任下卫生宝鉴此下有不拘时服四字。。入蜜少许亦好。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同。

来复丹。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泄泻如水,及治中暑方见痼冷门。

通苓散。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方见泄泻门。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皮、车前穗五茎煎,不拘时候服。渴甚,晩禾根少许、白茅根五茎、枇杷叶二皮去白毛,蜜涂微灸,煎服。

中暑又名中暍。

编辑

益元散。治中暑,身热呕吐,热泻赤痢,癃闭涩痛。利小便,益精气,通九窍六府,消畜水,止渴,除烦热心燥,百药酒食等毒,解疫疠及两感伤寒,及妇人下乳催生,兼吹乳、乳痈。孕妇莫服。

○经验良方一名六一散。。治身热,呕吐泄泻,肠癖下痢赤白。治癃闭淋痛,利小便。偏主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通九窍六府津液,去留结,消畜水,止渴利中,除烦热心躁。治腹胀痛,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理内伤阴痿,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主癎痓惊悸健忘。止烦满短气,脏伤咳嗽。疗飮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血脉,和气血,消水谷,保真元,解百药、酒食邪毒,耐劳役饥渴寒热,辟中外诸邪所伤。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思恐怒,汗后遗热,劳复。幷解两感伤寒,宣通结滞。及妇人下乳催生,产后血损阴衰虚热,一切热证,并宜服之。兼吹乳乳疖,频服即愈。孕妇不服,盖滑胎故也。

白滑石六两○良方无白字。,甘草乙两,灸

右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良方无时日三服。。欲冷,新汲水调下,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良方调下四钱。,幷三四服。此药良方此药寒凉。解散,热甚,多服,无害有益。

○医方大成。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滑石六两,好者,甘草微炒,一两。右为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卫生宝鉴不用蜜。,热汤冷水任下三法六门蜜水新水调下。。如欲发汗,以葱白豆豉汤调下。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卫生易简方同。

来复丹方见痼冷门。。治中暑昏迷,霍乱吐泻。每服五十圆,米飮呑下,五苓散调下亦可方见伤暑类。。或水硏灌亦效。

白虎汤。治中暑手足微冷,烦渴,四肢不痛方见伤寒门。

橘皮竹茹汤。治中暑痰逆恶寒方见咳逆门。

竹叶石膏汤。治中暑不恶寒,烦渴方见伤寒门。

五苓散。治中暑头疼,恶心烦燥,心下不快方见三因方。

香薷散。治中暑霍乱吐泻方见简易方。

小柴胡汤。治中暑烦热口干,候极冷服之方见伤寒门。

白虎加人参汤。治太阳中暍,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口前开板齿者。何故洒然毛耸。缘腠理司开阖。寒则皮肤急,腠理闭,热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方见伤寒门。

诸暑门二○王氏易简方

编辑

伤暑

编辑

五苓散。窃详神农本草,百药性味德用,有疗风、疗寒、疗湿、或三气兼治,各于品下明载。惟无一字言及何品可以疗暑。先贤深造暑,乃天地闲六淫中无形之火。幸而天地闲五行中有有形真水,可以制伏扑灭。方将独飮其水于中,却有中脘虚弱之人,飮之,滞于胸膈,则为痰为飮。滞于肠胃,则为湿为渍,痰至秋,则可为疟,湿至秋,则可为痢。故借治伤寒温热病五苓散以主之。盖取五苓散中品味,有猪苓、泽泻、赤茯苓通利水道,白术且能逐水,官桂能宣导百药,辛而散之。故诸暑药,必皆赖新汲水调服。虽然五苓散不若消暑圆为妙。气滞化为痰有如灸脔,吐咽不下。然终不若局方七气汤为稳当也。

七气汤。

熟半夏五两,人参一两,官桂一两,甘草灸,锉,一两

右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稍热服。治虚冷上气,及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内结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飮食,时发时止,发即欲死。

此汤之巧,盖以半夏之性,可为君子,可为小人,各随其所流而为之其详见于和剂类例。。今半夏辅人参、甘草,而人参为君,甘草国老,故能使其和五脏,调七情,顺诸气。诸气既顺,不滞为痰,病可去矣。然而诸气成疾,有若同门失懽,惟和而已。然后无藏怒宿怨。

愚每每用以调七情,如鼓应桴。即近而言,有妇人患气奔,息急甚危,愚诊曰,此小病耳。或者曰,气出如许,七日不食,胡为小病。愚曰,气奔脉搏,他无一毫外证。此名奔气,有奔气汤可以治之。止以七气汤加吴茱萸料二大剂,每服五钱,与服半夜,气平如故。

又一妇人,患发热头痛,以帛裹首。有识无识,咸谓感冒,治药杂进,至生附、熟附互投。愚诊其脉,溢出鱼际。愚曰,非感冒,乃气疾耳。盖以阳浮于外,气不归元,故发为热加以气。煮半夏一斤、赤茯苓四两、生甘草二两,为末,生姜自然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圆,新汲水下,细嚼尤好。胜五苓者,以五苓有猪苓、泽泻、赤茯苓能泻肾经。兼有目疾者,不宜服,秋深,亦非宜也。

香薷飮。局有见卖,不录其煎煮。必用酒水以分冷热,须水浸令十分,冷服,亦不外新汲水之意。专治夏月恣飮冰雪、瓜菓、臛脍,变为霍乱,至要之剂。孙王谓不宜冷服。谬甚,后学鉴此,以为矜式。

诸暑门二○澹轩方

编辑

中暑汤熨脐下煖。

编辑

行人中暑命须臾,

大蒜硏来烂似糊。

倂取道傍当热土,

水和涂足灌令甦。

夏日代冰

编辑

甁入沸汤单若封,

绳悬投浸井之中。

隔朝取飮如冰冷,

乌豆煎汤亦可供。

诸暑门二○澹寮方

编辑

[澹寮方]

编辑

凡中暑经验良方中暑于乡落无药处。

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闷,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以水硏灌之,立醒。路中仓卒,无水渴甚,急嚼生葱二寸许,津同咽下,可抵水二升。

诸暑门二○卫生宝鉴

编辑

长夏湿热胃困

编辑

有长夏五六月湿热之时,人困倦,四肢不收,精神短少,胸满短气,肢节疼痛,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大便泄利而黄,或白泔色,或渴,或不渴,或不飮食,或小便频数而黄,治用清暑益气汤方见伤寒门。

消暑十全飮。消暑气,进飮食。

人参、厚朴姜制、白术、香薷、木瓜、白匾豆、黄芪、陈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伍钱,水二𧣴,生姜三片,煎至一𧣴,不拘时服。

诸暑门二○圣济緫录

编辑

中热暍

编辑

热暍之病,由冒犯暑热邪气也。其脉弦细芤迟。其状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体重疼痛,小便已,则洒洒然毛耸,四肢厥冷,微劳动即热,口开齿燥。经所谓脉虚身热是为伤暑,此不可汗下。汗之,则恶寒甚,加温鍼,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宜以除去热邪之药治之。

治中热暍,头痛汗出,恶寒发热而渴,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右四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米熟汤成,去滓,温服,日三。一方,加人参三两。

○南北经验方。治伏暑呕吐。石膏四两,知母一两,甘草一分,粳米一合。右为锉散,每服,水煎,热服。如伏暑作寒热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气在脾,不觉解,令日作寒惨壮热,浑身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袖珍方同。

三法六门。知母一两半,去皮,甘草一两,粳米一合,石膏四两,乱纹者,另为末。右锉,如麻豆大。粳米拌匀,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服。或眩呕者,加半夏半两姜制。

○玉机微义。人参白虎汤。治暑热发渴,脉虚。人参一钱半,知母二钱,石膏半两,甘草一钱。右㕮咀,入粳米一合,水煎。

治伏暑吐逆,小香薷汤方。

香薷二两,人参一两,白藊豆半两

右三味,麁𢭏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伤暑中暍,觧毒丸方。

半夏醋浸一宿,漉出,暴干、甘草灸,锉,各一斤,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右三味,𢭏罗为细末,生姜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丸,加至八丸,新汲水下。如昏闷不省者,生姜自然汁下。

治伤暑烦渴不止,竹筎汤方。

竹筎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锉,乌梅两枚,椎破

右三味,同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温,时时细呷。

治伏暑头痛,心胸烦闷,旋运恶心,不思飮食,小抱龙丸方。

半夏醋浸一宿,银石器中煮醋尽,焙、甘草灸,锉,各等分

右二味,𢭏罗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稀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每服十丸,新汲水下,食后临卧服。

治中暑烦躁,香薷散方。

香薷二两

右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不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中暑烦躁,多困乏力,消暑散方。

人参𢭏末、白面等分

右二味,和匀。每服二钱匕,新水调下,不拘时候。

治暑气,每到夏月即发,四肢无力,不思飮食,槟榔饼方。

槟榔、瞿麦穗、蘹香子、荆芥穗、麦蓝子、大黄煨,锉,各一分

右六味,捣罗为末。用面三钱,和作六饼,慢火烧熟。每日空心烂嚼一饼,温酒下。

治暑气,甘露散方。

黄连去须,锉,一两,吴茱萸半两

右二味,同炒,以茱萸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将黄连𢭏罗为细散。每服半钱匕,食后茶清或新水调下。

治一切伏热,烦躁困闷,菝葜散方。

菝葜、贯众摘碎,刮去毛,各一两,人参、甘草灸,锉,各半两

右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如热渴,即冷作飮。

治伤暑,胸膈躁闷,昏运倒仆欲死,解毒散方。

商陆根切开,如血色者,阴干。

右一味,𢭏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新汲水调下。牛、马、驴、骡喘急热发倒卧,调三钱灌之,立止。

治暑毒及心经积热,大黄丸方。

大黄锉,炒、甘草灸,锉、黄连去须、恶实微炒、荆芥穗等分

右五味,𢭏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食后服。若为散,水调亦得。

治暑毒躁闷,甘露丸方。

寒水石火煅候冷,夹绢袋盛,井底浸七日,取出,令干硏,四两,天竺黄半两,马牙消硏,二两,甘草锉,一两,龙脑半钱

右五味为末,糯米粥丸,鸡头大。每服一丸,生姜蜜水磨下。

治暑毒,抱龙丸方。

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黄药子、生干地黄、蓝根、甘草灸,锉,各一两,雄黄硏,半两,龙脑、麝香硏,各一钱

右九味,为细末,牛胆汁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冷盐汤嚼下。

治暑毒,烦渴狂躁,呕吐头疼,困倦,不灰木散方。

不灰木二两,滑石、寒水石、甘草锉,各一两,蓼蓝根一两半

右五味,并生𢭏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硏生粟米泔,入沙糖一枣大,同化服,不拘时候。合时,避日色火气。

治暑毒,救生散方。

脂麻新者,三两○卫生易简方胡麻一升。

右一味,炒令黑色,取出盘内,摊冷。碾为细末,新汲水调下三钱匕。或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下一丸。凡着热,外不得以冷物逼,外得冷即毙。

治中暍,解暑毒烦躁,冰壶散方。

不灰木、玄精石生,硏、金星石、银星石、马牙消生,各半两,甘草灸,锉,一两,消石一分

右七味,各𢭏硏为散。先将甘草铺在铫内,次入诸药,炒,良久移放地上。以铫冷为度,重硏过。每服一钱匕,新汲水调下,或生姜汁水调下。

中暍闷绝

编辑

中暍之病,令人闷绝者,热毒伤藏也。盖心藏神而恶热,若冒触暑毒,蕴稸于五藏,则阴阳不能升降,经络不得宣通,故奄然闷绝。然真藏未坏,救𤻲有方。得气宣即甦,亦不可待其自甦。又不可犯冷,若外犯冷,则与热气相拒,气愈不通,而毙矣。

治中热暍不省方。

大蒜不拘多少,去皮,𢭏烂

右一味,用新水调匀灌之。

○寿域神方,中暑毒,用大蒜三两瓣,细嚼,温汤送下,仍禁冷水即愈卫生易简方同。

治中热暍不省方。右以泥周绕暍人脐,使三四人溺其中,亦可屈革带。或扣漆椀底或脱车釭,安着脐上,令溺,不使流去。然此谓路途无汤可用,乃令人溺取温。若有汤,不必溺也。仲景不云泥及车釭。盖此物必冷,暍人忌冷。若得热汤和泥及火烧车釭,方可用也。

○寿域神方。中暑发昏,屈草带溺脐中则活卫生易简方同。又云中暍至死,不可使得冷,得冷即死。

又方。右取生菖蒲,不拘多少,𢭏绞取汁,微温一盏灌之。

又方。右先掘地作坑,取蜜半盏,倾坑中,以新汲水两盏投之,搅匀。澄,取浆一盏,灌之。

治中热暍死方。右取路上热尘土,以壅其心,冷复易,候气通乃止备预百要方同。

○寿域神方。三伏中暑,途中卒死者,用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服之,妙卫生易简方同。

治热暍欲死闷乱方。右以口嘘其心上,便𢭏地黄汁一盏灌之,仍灸两乳头各七壮。○备预百要方,令人呵心上,使煖。

治中热暍垂死,备急陈橘皮汤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姜,甘草

右三味,各等分,麤𢭏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五七沸,去滓。稍稍令咽,勿顿与之,以苏为度。

治中暍垂死,备急救生丸方。

干姜、甘草、黄药子、板蓝根各四两,犀角镑,一两

右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热汤化服,立效。

治心中热,则精神冒闷,黄连散方。

黄连鸡爪者,不拘多少,去须

右一味,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浓煎。灯心汤调下,得溲则愈。盖心恶热,苦入心,热传小肠,则气下通。故得溲则愈,灯心通利小便故也。

治中暑暍毒,闷乱昏沉,凝水石丸方。

凝水石甁子内烧过如粉、干姜烧灰,各一两,甘草灸,三钱,甜消半两

右四味,𢭏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

治中暑毒,闷乱不省人事,万金散方。

硫黄、蛤粉各一两

右二散,硏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新汲水调下。

治中暍,冒闷吐逆,头痛出冷汗,玉珠散方。

硫黄舶上者、滑石色白者、凝水石烧,各一两

右三味,𢭏硏为散。每服二钱匕,艾汤调下。

诸暑门二○南北经验方

编辑

张子和方,桂苓甘露散。消暑气,除烦渴。○玉机微义,治伏暑,发渴脉虚。

官桂半两,人参、藿香各半两,茯苓、白术、甘草、葛根、泽泻、寒水石各乙两,滑石二两,木香一分○微义一钱,加石膏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下。新水生姜汤以可袖珍方同。

宣明方,五苓汤。治伤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猪苓去皮、茯苓去皮、白术各半两,桂一分,去皮,泽泻袖珍方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愈妙。加滑石二两,甚佳。喘咳烦心,不得眠者,加阿胶半两,枯。夏月大暑,新水调服,立愈。

诸暑门二○袖珍方

编辑

二香散。治暑湿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

藿香正气散方见伤寒门。。黄连香薷散方见简易方。

右用姜葱煎。

香朴飮子。治伏热吐泻,虚烦闷乱。

人参、茯苓、甘草、紫苏、木瓜、泽泻、香薷、半夏、扁豆、陈皮、乌梅、朴硝。

右等分,姜、枣煎。

桂苓白术散。治冒暑湿热,吐泻转筋,腹痛。小儿可服。

官桂、茯苓、白术各五钱,甘草、泽泻、石膏、寒水石各一两,滑石二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热汤、新汲水,或生姜汤调下。

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热一气,及冒湿,泄泻注下,或烦或渴,或小便不利。

赤茯苓、泽泻、猪苓、官桂、白术各一两,车前子五钱

右㕮咀,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服。或进来复丹亦可。

诸暑门二○经验秘方

编辑

中暑

编辑

醍醐汤。消食助脾,解暑止渴,有益无损。湖广平章丞相大人,每遇三夏,预备此汤,名曰醍醐,随行将带。或用沸汤,或用冰水,任意调用。

乌梅去子,取净肉,晒干,秤一秤,另为细末,草菓去皮,幷子上脂膜皮儿,一两,好蜜五斤,缩砂仁去壳,取肉、好檀香齐头,切薄片儿,㬠干为末,极细,各五钱

右将后三味,为极细末。先将蜜炼,去浮沫。次将乌梅末,作两,三次下蜜内煎,搅调匀。再下三味香药,略煎。然后离火,以磁甁盛收,逐时取用,诚良诀也简奇方同。

破暑汤。专治暑月痰飮呕逆。

人参二钱,半夏、白茯苓各四钱

右作一服,生姜七片,先用水一盏,浸药煎沸。再将水一盏,渐渐点,至药熟,去滓,温服。

甘露散。治中暑热毒,霍乱吐泻,烦燥不宁。

拣甘草五两,滑石一斤,白术二两,茯苓三两,人参一两半,泽泻二两,桂半两

右为细末。新水或沸汤调服。如要去湿肿,水一椀,竹叶、灯心煎半两,温服食后。

治暑风中,不发语言,不省人事,以萝卜子硏极细末,新汲水调服,大效简奇方同。

麹术丸。治时暑暴泻不止,心腹痞闷,不思飮食,服之大效。

苍术半斤,泔浸去麁皮,锉,炒黄色,神曲。

右为细末,水面糊为元,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汤送下。温水亦可,食前。

十全香薷飮。

香薷二两,厚朴钱半,钞,茯苓钞,四钱,木瓜钱半,钞,扁豆钱半,钞,缩砂仁五钱,甘草钱半,钞,藿香二钱半,杏仁一钱半,半夏一钱半

右各一两重水煎。

加味香薷飮。

香薷、厚朴姜制、白扁豆、甘草、黄连、槟榔各等分

右㕮咀,水煎。如中暑又中风者,更加羌活。

凡中热死,不可便与冷物,多死。救之方,取道中热土,多积心下。

又,众人嘘其心令煖。

又,取屋上热瓦,熨心下。

又,令病人仰卧,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脐中温即愈。土冷别换。

又,延胡索为末,汤调二钱服。

又,汗头巾汤浸洗汁服。

又,干姜、橘皮、甘草煎汤,少少与之。暑月远行,常吃少麻籸,即不中暑。嚼少生葱,亦解热渴。

救伏暑死,不可使冷,冷即死。宜用温汤,常摩洗其心腹闲。如路途切急,用热土,置腹脐闲,令人更尿其脐中,即活急救仙方同。

香薷汤。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

香薷四两,白扁豆微炒、厚朴姜制,各二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凉服。

诸暑门二○经验良方

编辑

中暑

编辑

凡中暑病证,脉来隐伏。又曰中暑,脉虚。未请到医人,又当观验病者面垢唇紫。外证如何,方可用药,偶有差互,死生立判。夏月偶有此病,必当详审。

凡暑月闲,忽有男女老幼,昏闷不省人事,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如小儿惊风之状。或上吐下泻,其热如火,皆因伏暑,兼感风而得此证。当服枇杷叶散。如乡村僻地无问药处,只以枇杷叶灸去毛为末。用西瓜一个𢭏汁,调叶末,灌之,醒。然无事,误投他药,十有九死。

治一切中暑证方见伤寒内五苓散、香薷散、白虎汤。

加减十味香薷汤。夏月常服,清头目,去暑湿,顺气清神理脾。

香薷穗四两,白扁豆、厚朴姜制、茯神去皮木、紫苏叶、甘草、陈皮去白,各二两,檀香一两,干木瓜二两,丁香半两

右为细末,百沸汤调服。治秋暑,用青蒿二两,木瓜、半夏、生姜各半两,同煎八分。滤过,用锡器盛,于井水中浸极冷,不拘时,任意服。

治中暑,取屋上热瓦,熨心下。

又方。令病人仰卧,以热土壅脐上,令小儿尿之,脐中温即愈。中暑昏闷,用路上日晒热土壅脐,稍醒。不宜便以冷水、冷物吃。

治伏暑,吐泻转筋,浓煎姜枣汤调下项药。或黄连香薷散、五苓散、益元散、桂苓甘露飮、龙须散。

诸暑门二○必用全书

编辑

中暑

编辑

治暑证,诸药不救者。朱砂硏细,冰水调灌下,立差必用之书同。

出陆须知云,凡行役之人,只可食蒜飮水,解渴,勿服暑药。直至脐下,久成痼疾,为害非轻。歇定,服暑药则可必用之书同。

诸暑门二○山居四要

编辑

[山居四要]

编辑

旅途中暑者卫生易简方此下有移置阴处四字。,急就道上,掬热土于脐上,拨开作窍,令人尿其中。次用生姜、大蒜细嚼,热汤送下。

诸暑门二○新效方

编辑

[新效方]

编辑

玉龙丸。治中暑霍乱吐泻。

生小麦面六两,生明矾、生硫黄、朴硝、滑石四味各一

右五味各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

诸暑门二○玉机微义暑

编辑

清暑之剂

编辑

局方香薷飮方见简易方。

按,此手足太阴药也。世俗用于暑月中煎飮,然气虚者,不可过多。盖厚朴乃泄气下气药也。虽活人书用后方,亦只是治暑火清心而已。故例不可不分。

黄连香薷飮方见简易方。

按,此手太阴少阴药也。

益气之剂

编辑

局方人参白虎汤方见圣济緫录。

按,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出太阳例。

竹叶石膏汤方见直指方。

按,此足阳明手足太阴经药也。

东垣人参益气汤方见本方。

按,此手足太阴足阳明少阳经药也。

清暑益气之剂

编辑

宣明益元散方见泄泻门。

按,此足太阳足三阴经药也。

选方十味香薷散方见是斋医方。

按,此手足太阴经药也。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飮食,自汗体重。

黄芪、升麻、苍术各一钱,人参、白术、神曲、陈皮各半钱,甘草、黄柏、麦门冬、当归各三分,葛根二分,五味九个,泽泻,青皮二分

右㕮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经药也。仲景太阳中暍证例,禁汗下温针,无治法,宜是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温散之利

编辑

五苓散方见三因方。

桂苓丸方见和剂局方。

按,已上足太阳例药也。

缩脾飮方见和剂局方。

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经药也。

消暑十全飮。

香薷,扁豆,厚朴,甘草,紫苏,白术,茯苓,藿香,木瓜,檀香。

右㕮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之剂,气药也。然已上二方,今世俗多用,姑存之以备取择。

消毒丸方见和剂局方。

按,此足三阳少阴手太阴经药也。

大顺散方见和剂局方。

按,此太阳例药。

冷香飮子方见严氏济生方。

来复丹方见直指方。

按,此出厥阴例药也,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温胃开结。治挥霍变乱,神志昏愦,元气下陷者,甚捷。然病因暑火湿热者勿用。

治湿热之剂

编辑

子和桂苓甘露飮方见南北经验方。

宣明桂苓甘露飮方见得效方。

局方辰砂五苓散。治伏暑烦渴,头疼身重,泄泻。

本方加辰砂。

右为末,每二三钱,或水或汤调下。

按,此三方,并太阳经药。然有温散、淡渗、解表不同也。

治火之剂

编辑

黄连觧毒汤。治暑热证,脉洪实而渴。

大金花丸。治一切火热暑证。

神芎丸。治一切湿热内甚,火暑之实者方并见火门。

诸暑门二○寿域神方

编辑

暑部

编辑

三伏中暑,途中卒死者,就用途中热塘灰半升,安在脐中,作窝。令人就窝中溺满,即甦。后搅地浆,飮之半碗,即痊。

中暑毒,用小青叶,先以井水浸去泥,控干。入砂糖,擂汁,急灌之卫生易简方同。

诸暑门二○卫生易简方

编辑

诸暑

编辑

治人中热,失心燥闷。用楝实煎汤,浴洗,良。

诸暑门二○金匮钩玄

编辑

黄连香茹飮。痰加半夏,虚用参芪。或清暑益气汤。

注夏

属阴虚,元气不足。

秋初夏末,头痛脚软,食少体热,补中益气汤中去柴胡、升麻,加炒黄柏。挟痰,止用南星、半夏、陈皮之类,或生脉散。

暑风

挟火、挟痰实者,可用吐法。

诸暑门二○御医撮要

编辑

[新集御医撮要方]

编辑

白虎汤。理暑暍所中,头痛增寒壮热,自汗出,大渴烦躁,口中不和,面口身重,难以转侧,讝语遗尿等病。

知母六两,甘草灸,二两,石膏一斤,桂心去皮,三两,粳米三两

右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日三夜二。

诸暑门二○备预百要方

编辑

[备预百要方]

编辑

暑伤肌肤疮烂,或因搔成疮汁出方。干壁土细末付。

食治

编辑

运化玄枢

编辑

孟秋之月中暑者,宜食竹叶粥。其法,取淡竹叶一握、栀子两枚切熬,以水煎,澄取清汁。入细粳米,硏取汁。下米于竹叶栀子汁中,旋点,泔煮之。候熟,下塩花,进之。此方难服,用者少。

诸湿门

编辑

诸湿门目录附四气兼中

编辑

金匮方

湿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耆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三因方

中湿治法

白术酒

四气兼中治法

附子汤

防风汤

生附白术汤

附子麻黄汤

苓术汤

伤湿证治

肾着汤

渗湿汤

寒湿证治

麻黄白术汤

风湿证治

桂枝附子汤

风湿寒证治

防己黄芪汤

风湿温证治

白术茯苓干姜汤

暑湿风温证治

茯苓白术汤

萎蕤汤

助道方

治湿气腿脚酸疼痛

是斋医方

除湿汤

蠲痹汤

直指方

中湿证治

加剂除湿汤

黄耆建中汤

不换金正气散

神术圆

生附除湿汤

术附汤

五苓散

茵蔯汤

严氏济生方

中湿

抚芎汤

渗湿汤

羌附汤

三法六门

湿

五苓散

葶苈木香散

白术木香散

大橘皮汤

神助散

桂苓白术丸

桂苓白术散

白术调中汤

得效方

伤湿

香苏散

瓜蒂搐鼻法

中湿

加味术附汤

澹寮方

中湿

七味除湿汤

牡蛎散

医方大成

湿

五苓散

生附汤

薏苡仁散

四物附子汤

芎术除眩汤

南北经验方

麒麟竭散

赤茯苓丸

袖珍方

湿

清燥汤

除湿丹

羌活胜湿汤

二仙散

木瓜虎骨丸

虎骨丸

独活寄生汤

五皮散

枳术导滞丸

导水丸

天麻散

永类钤方

玉机微义

湿

防己黄茋汤

桂枝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麻黄加术汤

加味五苓散

五积散

羌活汤

真武汤

渗湿汤

茵陈五苓散

桂苓甘露飮

大橘皮汤

葶苈木香散

清燥汤

当归拈痛汤

瓜蒂散

三花神佑丸

舟车丸

濬川散

导水丸

禹功散

除湿丹

海金沙散

圣灵丹

续随子丸

白术芍药汤

白术汤

茯苓汤

升阳除湿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导滞通经汤

五苓散

平胃散

对金飮子

丹溪越鞠丸

寿域神方

湿部

卫生易简方

诸湿

金匮钩玄

湿

二陈汤

馀药无名者散见本方

诸湿门○三因方

编辑

中湿论

编辑

中湿者,脉沉而细微缓。以湿溢人肌,肌浮,脉则沉细。夫湿者,在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多使人䐜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

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不得猛发汗及灼艾,泄泻,惟利小便为佳。故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汗大下皆死。详论治法,见诸暑门。

伤湿叙论

编辑

经云,湿为停着。凡关节疼痛,重痹而弱,皆为湿着。若气不平,亦使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涎潮昏塞,此中湿之候也。

夫寒热风湿,皆能幷合为病,所谓风湿、寒湿、湿温者,其证各不同,为治亦别,不可不辨。若治风湿、寒湿,当发其汗。但微微似汗出,则风湿俱去。若大汗出,风去,湿不去,则不能愈。

若治单单中湿,只宜利小便,忌不得以火攻,幷转利。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论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诸湿门○简易方

编辑

湿证论

编辑

湿者天之阴雨宿雾,地之山泽蒸气。人或中之,必溢于血脉而流于关节也。其或久处卑湿,常住水泾,或冒雨露而行,劳伤汗出,衣裹冷湿,皆能为病。经云,湿为停着,左传曰,雨淫腹疾。

是以受湿之人,一身痛重,百节酸疼,四肢肿满,筋脉弛长,发热恶寒,小便秘涩,大便飡泄也。若气不和平,湿中稍重,亦令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涎潮昏塞,有类风证。

治之之法,宜利小便,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宜于渗湿汤方下求之,忌不得以火劫、发汗幷妄转泻。湿家悮汗,必作痓,令人角弓反张,如中风状。下之则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夫寒热风湿,皆能幷合为病。故有风湿、寒湿、湿温,证各不同,为治亦别,不可不明辨也。

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相搏也。其证,肢体烦重,不可转侧,筋脉掣痛,不得屈伸,额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肿,欲发其汗,但漐漐身润,则风湿俱去。若大发其汗,则风气去,而湿气在矣。宜与桂枝附子汤治之。

寒湿者,寒气与湿气相幷也。其证,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缓而细。宜与麻黄白术汤,以发散实表,除湿去寒也。

湿温者,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或汗未干即浴,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叉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恶寒反热,关节尽疼,手足倦怠,不自胜持,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宜与茯苓白术汤,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变,名曰重暍,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诸湿门○直指方

编辑

中湿论

编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气薰蒸,此即湿也。岂必水流湿而后为湿哉。且风之撼动,人知其为风,寒之严凝,人知其为寒,暑之炎热,人知其为暑。惟湿之入人,行住坐卧,实薰染于冥冥之中。人居戴履,受湿最多。况夫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根源发轫于此矣。

滞而为喘嗽,渍而为呕吐,渗而为泄泻,溢而为浮肿。湿瘀热则发黄,湿遍体则重著,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至于为身热,为鼻塞,为直视,为郑声,为虚汗,为脚气,为腹中胀,脐下坚,为小便难,大便自利,皆其证也。

湿家不可汗,汗之则发痓,热而痓者毙。又不可下,下之则额汗,胸满微喘而哕,小便淋闭,难以有瘳。

治湿之法,通利小便为上,益脾顺气次之。半夏、伏苓、苍术、白术、官桂、干姜皆要药耳。其若小便挟热不利,则赤伏苓、防己軰自有奇功。

大抵湿之为病,易至沉深,渐润之馀,沦肌浃髓于斯时也。须以术、附、姜、桂作大剂与之,药力相接,病当渐解。不可以旦暮而责效焉。要之,治湿,莫若生附、苍术为快。

诸湿门○严氏济生方

编辑

中湿论

编辑

活人书云,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令人中湿。湿流关节,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大抵中湿变证万端。挟风者为烦热,为流走,为拘急,兼寒者为痛,为浮肿,与风寒二气合则为痹。皆由中湿而后,挟以异气而然也。

治湿之法,不可大发汗,慎不可以火攻之。唯当利其小便,医经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诸湿门○管见大全良方

编辑

中湿证治

编辑

若遇风雨袭虚,山泽烝气,民多中湿,亦能令人一身尽痛,气厥不省人事。当作中湿治之,宜以术附汤、异功、五积散。

感湿证治

编辑

经云,风雨袭虚,山泽蒸气,民多受湿,湿流关节。则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六脉濡弱。此感湿证也。

轻者与渗湿汤、不换金正气散、和解散,甚者异功、五积散、术附汤。不任热药或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外台秘要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诸湿门○治病百法

编辑

夫湿者,为太阴湿土之主也。诸湿肿满,霍乱泄注,胕肿骨痛,及腰膝头项痛,风痹痿厥,唾有血,心悬如饥,热痛,始作三阳受之。

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可汗而已。如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可下而已。或七日不愈,再传至十三日,大邪皆去,六经悉和则愈矣。肾水为病,

五苓散、葶苈木香散、白术木香汤、益元散、大橘皮汤、神助散、桂苓白术丸。

诸湿门○治法杂论

编辑

湿门

编辑

凡男子妇人,病水湿,泻注不止,因服豆蔻、乌梅、姜、附酸热之剂。经曰,阳气耗减于内,阴精损削于外,三焦闭溢,水道不行,水满皮肤,身体痞肿,面黄腹大,小便赤色,两足按之陷而不起。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可用独圣散吐之。如时月寒凉,宜于燠室不透风处,用火一盆,藉火力出汗,次以导水禹功。量病人虚实,泻十余行,湿去肿减,则愈矣。是汗、下、吐三法俱行,三法行毕,藏府空虚。

先宜以淡浆粥养肠胃三两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灯心汤调下亦可。如大势未尽,更服神助散,可以流湿润燥,分阴阳,利水道。既平之后,宜大将息,慎忌油塩、酒果、房室等事三年,则不复作矣。

凡上喘中满,酸心腹胀,时时作声,痞气上下不能宣畅。叔和云,气壅,三焦不得昌,是也。

可用独圣散吐之,次用导水、禹功散,轻泻三五行,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后服平胃散、五苓散、益元、甘露散,分阴阳,利水道之药,则愈矣。

凡老人久病,大便涩滞不通者,可服神功丸、麻仁丸,时时服葵羹蔢菜,自然通利也。

凡三消者,内经所谓肺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之则愈。

诸湿门○宣明论

编辑

诸湿

编辑

湿本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复燥干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拂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尚多以为兼证,当云湿极。亦犹风热义同。虽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为湿,虽有此异,亦以鲜矣,或胕肿体寒而有水者,以为畜热入里极深,本非病寒也。及夫寒热吐泻,因得湿而成也。

诸湿门○澹寮方

编辑

中湿门

编辑

中湿乃变证多端。举其大槩,则湿流关节,肢体疼痛,腰脚沉重,小便秘涩。若挟风则为烦热,为流走,为拘急。若兼寒则为大痛,为浮肿。与风寒二气合则为痹。皆由中湿气而然。

治湿,不可大发汗,不可以火攻。当利其小便也。风湿,不可汗下。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非伤寒也。阴雨之后卑湿,或引飮过多,多有此证。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湿去则愈。切忌转泻、发汗,小误必不可救。

初虞世云,医者不识,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死。己未年,京师大疫,正谓此。既自得其说,救人甚多。壬辰年,守官洪州一同,官妻有此证。因劝其速服五苓散,不信,医投发汗药,一夕而毙。不可不谨也。大抵五苓散能利水去湿。胸中有停飮,及小儿吐𠯟,欲作癎,服五苓散最效,初君之说详矣信效方

诸湿门○医方大成

编辑

湿之为气,冲溢天地之闲,流注四时之内。体虚之人,或为风雨所袭,或卧卑湿之地,远行涉水,或感山泽蒸气,或汗出衣里冷,则浸渍脾肾,皆能有所中伤。着肾者,腰痛身重,如坐水中,小便不利。著脾,则四肢浮肿,不得屈伸。若挟风,则眩晕呕哕,心闲烦热。兼寒,则拳挛掣痛,无汗恶寒。带暑,则烦渴引飮,心腹疼痛,面垢恶寒。凡感湿之证,其脉多沉缓而微,其证多四肢倦怠不举。法当踈利小便为先,决不可轻易汗下,幷用火攻。若有泄泻等证,又当于各类求之。

诸湿门○永类钤方

编辑

中湿通见伤湿ㆍ五痹ㆍ水肿门。

编辑

湿喜归脾着肾。经云,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关节重痛。又曰,诸痉强直,积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甚则胕肿。挟风为眩晕,吐喘,烦热,走疰,拘急。挟寒为掣痛,为浮肿,无汗恶寒。挟暑烦渴,心腹疼,面垢,背寒。挟风寒二气为痹,皆不可大发汗,不可以火攻,惟当利小便为切要,尤不可轻下。真诰云,诸风湿,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数易栉,用之。

病证
以人迎合各脏本部脉。凡湿脉多沉微缓细,沉伏带急,沉滑。 常欲人蹈其朐上,未苦常欲飮热。 风湿,三因麻黄白术散、生附白术散,局方术附汤,简易集防己黄茋汤、桂枝附子汤、蠲痹汤,济生羌活汤、羌附散,御院四物附子汤,本事薏苡仁散。寒湿,济生渗湿汤,百一选除湿汤,仁斋除眩汤,简易集三因麻黄白术散、术附汤、附子麻黄汤、白术酒。暑湿,局方五苓散,三因白术茯苓干姜汤、苓术汤、茯苓白术汤、防风汤。肾湿,三因肾着散,仁斋生附汤,局方青娥圆。亦为湿证,苏合香元,三因生附白术汤、附子汤,局方茯苓半夏汤、倍术元。挟热,脐下有悸者,五苓散。
四肢浮肿,身重如石,不能反身转侧。
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飮如故。
心肺 湿部云,湿惟中足三阴,故不及心肺。内因气不平,㖞斜不遂,涎潮昏塞。不内外因,引飮而中湿。

伤湿

编辑

湿为停着,治风湿、寒湿,止当微汗,若单中湿,只利小便,忌以火攻,幷转利。若利之,额汗出,小便不利,微喘者死,下利不止亦死。治湿无如术,然白术性缓,不如苍术之烈。川芎亦能逐水。挟热而小便不利,必用茯苓、防己等以通之。又须看所感轻重,若已入脏腑,必为呕泄、喘满、四肢重痛,为郑声,为直视,为浮肿,脐下坚硬,为虚汗。非风寒之易攻,必雄、附、姜、桂、橘、术等作剂,以生附、苍术为主。久服,作效。

病证
浮弦而细 风湿,身疼,日晡发热,不能转侧,短气,汗出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汗出,当风所致。 桂枝附子汤。
浮紧而细 风湿寒,身重恶风,喘满,下气上冲,脐下连脚冷痹,不能屈伸,骨节烦疼,近之则痛极。 渗湿汤、术附汤、防己黄茋汤加附子。
浮缓而细 寒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 麻黄白术散。发散实表,除湿去寒。
尺寸俱浮 风湿温,烦渴引飮,心腹冷痛,面垢,恶寒恶风,饥不能食,眩晕,呕吐,此伏暑中风湿也。 白术茯苓干姜汤。治在少阴厥阴,不可汗。
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暑湿风温,恶寒反热,自汗,关节痛,头眩,手足倦,暑湿所致也。头痛身热,两胫冷汗出,喘息,四肢倦极,先伤风后,伤暑风温。 茯苓白术汤。治在太阴,不可汗。汗则不能言,耳聋痛,身青,面色变,名曰中暍,危矣。

诸湿门○玉机微义湿门

编辑

内经叙湿为诸证

编辑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湿胜则濡泻。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脉法

编辑

脉经曰,脉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脉浮风湿。脉大或浮虚而涩者,皆寒湿。脉来滑疾,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湿热。脉洪而缓,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脉洪而动,湿热为痛也。

论湿为痿为痹为痛为肿,所挟寒热不同

编辑

内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腝短,少筋弛长。腝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按,丹溪曰,湿者土之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耎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湿热不攘以下,各四字为句,文整而意明。弟四章因于气为肿下文不叙,恐有脱简。然王注曰,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渐微。阳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但今人见膝闲关节肿疼,全以为风治者多悮矣。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甚者,为着痹也。其多汗而濡者,阳气少,阴气盛也。伤于寒湿,肌肤尽痛,名曰肌痹。

谨按,湿证挟寒,内甚则腹痛下利,外甚则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溃,痹而不仁也。挟风,多外甚而身重痛汗出。挟热,内甚则湿痢,外甚则或痛、或热、或肿发黄。如此等证,虽内伤外感不同,况有错杂之邪合至,当论其先后多少分治可也。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按,东垣曰,此清虚之地,气伤人也,必从足始。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夫百病之变,皆生于风雨寒暑,及飮食居处,阴阳喜怒。针经解云,若身形不虚,外邪不能伤也。

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冷所致也。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也。

按,已上论风湿寒湿之异。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飮食,腹中和无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按,已上前一病本湿热证例,而论不言热,无治法,当分出之。湿家者,唯东南方湿热证多。丹溪曰,湿热,相火为病,十居八九。东垣有湿热证例,详见热门。

论中湿为脾虚所致

编辑

陈无择曰,脾虚多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多使人䐜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不得猛发,及灼艾泄泻,惟利小便为佳也。

谨按,脾虚中湿,内因,多中满痞䙐泻痢,外感,多为痿痹胕肿疼痛等证。盖脾主肌肉尔。况有挟风寒暑热不详。前人以挟风与湿在表者,宜解肌。兼寒与在半表里者,宜温散,宜渗泄。唯湿热在里,宜下。里虚者,宜分消,实脾土为上。外感,非脾虚,宜汗之、灸之。要在适中病情也。

论湿生痰飮详见咳嗽门。

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论湿为泻痢欬疟等证详见泄泻诸痢等门。

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论湿病似中风详见诸风门。

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论湿为脚气详见脚气门。

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论湿大法

编辑

贾真孙曰,湿为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土脆弱之人,易为感冒。岂必水不流而后为湿哉。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

病式云,诸痉强直,积飮等证,皆属于湿。或胕肿体寒而有水气,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热入里极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通治之。

守真师曰,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药下水湿,消肿胀,利小便,理脾胃,无出乎此也。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芪。一身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其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当以脉证明辨之。如脉滑数,小便赤涩,引飮,为湿热证。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泻利,身疼自汗,为寒湿证。治之,宜茯苓散加生附、苍术、木瓜主之。

诸湿门○金匮方

编辑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飮而不能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灸,杏仁七十介,去皮尖,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玉机微义。治湿胜身烦疼。麻黄六钱,桂枝四钱,甘草灸,二钱,杏仁二十五个,白术八钱

右㕮咀,水煎,取微汗。减桂术,加薏茹疑作苡。仁,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湿胜身疼,日晡所剧者。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灸,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介,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

防己黄耆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三因方。治伤风湿寒,脉浮紧细,身重,汗出恶风玉机微义此下有或痛二字。。幷治风水,脉浮身重不渴简易方,治风湿相搏,客于皮肤,身重节疼,汗出恶风,风水客搏,上轻下重,腰脚浮肿,不能屈伸。。防己四两○微义一两。,黄芪五两○得效方四两,微义一两一钱。,甘草灸,二两○微义半两,澹寮方三两。,白术三两○微义七钱半。。右为锉散。每服五钱微义一两。,水盏半,姜五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王氏易简方,右麁末。每三钱,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滓,稍热服,不以时。此药治伤湿致浮致肿,极有神功。古方令服药后,以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近世明医深造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只从小便去。

喘者,加麻黄得效方一两。。胃中不和,加芍药得效方二两。。气上冲,加桂得效方一两。。下有陈寒,加细辛得效方一两。。服药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水,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温下令微汗,差简易方云,治湿无如术,然白术性缓,不如苍术之烈。芎䓖亦能逐水。其说见于左传。若更挟热而小便不利,则须用茯苓防己之类以通之,然亦视其轻重浅深。若所感重而湿已达于脏腑,必不入食,为呕,为泄,为喘满,为四肢重痛,为郑声,为眼直视,睛不能转,为脚肿。若脐下坚硬,为虚汗,非若风寒之易攻。直须以雄、附、姜、桂、橘、术之类作大剂与服,使药气相接,浸渍攻之。积日持久,乃当渐去。要以生附、苍术为主也。不可以数服,未见效,即用别药。

医方大成。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疼永类钤方方见南阳活人书。。防己四两,黄耆五两○卫生易简方各一钱。,甘草灸,二两,白术三两○易简方各半钱。。右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枣同煎七分,热服,不拘时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同。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灸,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玉机微义。桂枝八钱,生姜六钱,附子三钱,甘草灸,四钱。右㕮咀,入大枣,作二次煎。若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服后,其人如冒状,勿怪。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灸,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灸,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觧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玉机微义。甘草灸,四钱,附子三钱○卫生易简方炮,一钱。,白术四钱○易简方六钱。,桂枝八钱○易简方肉桂。。右㕮咀,水煎。金匮减桂枝加生姜、大枣,名白术附子汤。易简方每服半两,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直指方治中湿,小便不利,大便自利。附子熟,一个,七钱,净者,白术得效方无。,甘草灸,各一两,辣桂二两○得效方去麁皮。。右锉,每服三钱得效方此下有水一盏半。,姜七片煎,食前微温服。汗出,加防风,悸气,加茯苓得效方各二钱。

诸湿门○三因方

编辑

中湿治法

编辑

白术酒。治中湿,口噤,不知人。

白术半两,澹寮方炒。

右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飮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得效方同。

○医方大成。治中湿,骨节疼痛。白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飮酒,以水代之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寿域神方、卫生易简方同。

四气兼中证论

编辑

风寒暑湿,本乎一气,性中相同,用中相背。风寒既能中五藏,暑湿其可不论。方论有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未苦时,但欲飮热。脾著,四肢浮肿,身重如石,不能自反身。肾著,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飮如故。心肺不见明文。恐文简脱,难以臆补。

或云,湿唯中足三阴,故不及心肺。然五藏有本病,幷乘克、胜克、相感、相因而得之。假如风中肝为本病,中脾为胜克,中肺为乘克,中心为相因,中肾为相感,则无所不通。谓湿不及心肺,未为确论,故缺以俟明哲。暑病亦然。

况六淫均被,四气皆能中人。中风则有汗,脉必浮弦,恶风,走注。中寒则无汗,脉必紧数,恶寒,疼痛。中暑则昏愦,面垢,脉必虚缓,倦怠。中湿则重着,脉必轻缓,四肢历节疼痛。皆能交络互织。

所谓风寒、风湿、风温、寒湿、湿温等,当以人迎脉证别之,令无差误。更有七情内忤,亦能涎潮昏塞,手足亸曳,一如中风,不可例作六淫气治。其至夭枉,及素蓄痰涎,随气上厥,使人眩晕,昏不知人,半身不遂,口眼㖞邪,手足亸曳者,故有中气、中痰之别。犹当详辨,母使混滥。除外所因方,见于此后,内所因,各见本门。

四气兼中治法

编辑

附子汤。治五脏中风寒,手足不仁,口面㖞斜,昏晕,失音,眼目𥆧动,牙车紧急,不能转动。

附子炮,去皮脐、桂心各半两,细辛去苗、防风去叉、人参、干姜炮,各六钱

右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或为末,酒调二钱服得效方同。

防风汤。治中风挟暑,卒然晕倒,面青黑,四肢缓弱,喜呻欠,口㖞邪,四肢不仁,好咲。

防风去叉、泽泻、桂心、杏仁麸炒,去皮尖、干姜、甘草灸,各等分

右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得效方同。

生附白术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胀满身重,手足缓纵,漐漐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

附子生,去皮脐、干姜各半两,白术一两,甘草一分,灸

右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得效方同。

附子麻黄汤。治寒湿所中,昏晕缓弱,或腰背强急,口㖞,语声混浊,心腹䐜胀,气上喘,不能动转。

附子炮,去皮脐、麻黄去节,荡、白术得效方去芦。、干姜、甘草、人参等分

右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得效方同。

苓术汤。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或入浴晕倒,口眼㖞邪,手足亸曳,皆湿温类也。

附子炮,去皮脐、茯苓澹寮方去皮。、白术澹寮方炒。、干姜、泽泻、桂心等分○永类钤方肉桂。

右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钤方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得效方同。

伤湿证治

编辑

病者身重,脚弱,关节重疼,发热,恶寒,小便秘涩,大便飧泄,自汗,腰脚冷痹,腿膝浮肿,小便或自利,不渴,皆久坐卑湿,或为雨露所袭,或汗出衣里受湿,渐渍得之,名曰湿痹。

肾着汤。治诸方此下有肾虚伤湿四字。身重,腰冷痹,如重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飮如故。病属下焦,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贯钱。

甘草、白术各二两。○卫生易简方各一钱。,干姜、茯苓各四两○得效方去皮,易简方各一钱半。

右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易简方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诸方空心温服。。○直指方,右锉,每二钱半,水煎服,加桂亦得。

渗湿汤。治坐卧湿地,或为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重疼,发热恶寒,或小便秘涩,大便飡泄,或汗出衣里,湿渍得之,腿膝或肿,小便利,反不渴。

苍术米泔浸、白术得效方去芦。、甘草灸,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陈皮、丁香各半两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温服。

○得效方又云,或腹膨腰脚重滞,青木香圆熟水下兼服方见诸疝门。

简易方。治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或利,大便溏泄,皆因坐卧湿处,或因雨露所袭,或因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下重疼,两脚疼痛,腿膝或肿或不肿,小便,反不渴,悉能主之。苍术泔浸,炒、白术、粉草各一两,干姜、茯苓各二两,橘红、丁香各一分。右㕮咀。四钱,水盏半,姜二片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水一盏,姜三片。玉机微义不用姜。、枣一枚,煎六分诸方七分。,去滓钤方空心。,温服诸方食前温服。。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大便溏泄,并得其宜。

定斋用白术一两,干姜、白茯苓各二分,甘草灸,半两。㕮咀,生姜煎服。治气虚中湿,浑身倦怠,四肢微冷,腹痛自汗,脚膝疼痛,名除湿汤。

又法。生附子二两,苍术三两,制,白术、厚朴制,各二两,木瓜六钱,粉草灸,二钱。觕末。每六钱重,四盏,姜十五片,煎取两盏,分作二服,亦名除湿汤。

一方。渗湿汤方中,减橘红、丁香、苍术三味,治肾虚伤湿停着为病。身重,腰冷如水洗状,小便自利,食飮如故,腰重冷痛,如带五千钱者,大宜服此。体虚自汗,尤得其宜,名曰肾着汤。

寒湿证治

编辑

病者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缓细,皆寒湿相幷所致也。

麻黄白术汤。治寒诸方作风。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者。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麻黄去节,汤,三两,桂心二两,甘草灸,一两○医方集成、简易方、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二两。,杏仁<spanclass="xsl_wonju"style="color:#150567;">【二十粒,去皮尖○医方大成、集成、南<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1"class="jusok">주-D001北经验方、袖珍方十六个,钤方三十个。】,白术四两○得效方去芦。。右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风湿证治

编辑

病者身疼,日晡发热,不能转侧,短气,汗出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脉浮弦细。此风湿相搏,或汗出当风所致也。

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桂枝去皮,四两○直指方辣桂。,白术得效方去芦。、附子炮,去皮脐,各三两,甘草灸,二两

右为锉散。每服四大钱直指方二钱半。,水盏半,姜五片直指方七片。、枣两个,煎七分直指方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或大便秘,则去桂。小便不利、悸气,加茯苓三两。痹,加防己四两。腹痛,加芍药四两简易方同。

风湿寒证治

编辑

病者汗出,身重,恶风,喘满,腹内不和,下气上冲,脐下连脚冷痹,不能自屈伸,骨节烦疼,近之则痛极,如历节状。此由冒风湿寒三气杂至而为病也。

防己黄芪汤方见金匮方。

风湿温证治

编辑

病者烦渴引飮,心腹冷痛,燥闷,口干,面垢,恶寒,恶风,饥不能食,眩晕,呕哕。此伏暑中风湿所致也。治之,各有方法。

白术茯苓干姜汤。治伏暑中风湿,烦渴引飮,心腹疼,躁闷,口干,面垢,洒洒恶寒,淅淅恶风,微汗,饥不能食。

白术得效方去芦。,干姜简易方炮。,茯苓简易方去皮。,细辛,桂心永类钤方肉桂。,干葛,甘草,橘皮,乌梅简易方去核。,京豉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钤方豆豉。

右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下简易方此下云不拘时。

暑湿风温证治

编辑

暑者,六经气之一,能与风湿倂合为病。循经流入诸藏,但与寒不相得,故有暑湿风温之证。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倂伤暑湿所致也。风温者,头痛,身热,常汗出,体重,喘息,四肢不收,嘿嘿欲眠,此由先伤风后伤暑所致也。治之,各有方法。

茯苓白术汤。治冒暑毒,加以著湿。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直指方。治受湿身体痛重。

茯苓简易方去皮。、干姜、甘草、白术、桂心各一两○直指方,辣桂加苍术炒等分。

右为锉末。每服四钱直指方三钱。,水一盏得效方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同。

○澹寮方。治冒雨湿,著干肌肤,或因汗出浸渍,或因澡浴得病,觉腰重脚弱,身体烦痛,头眩等证,其脉细弱。白术一两,炒,附子一两,生熟临时消息。,甘草半两,茯苓去皮,半两,官桂去麁皮,半两。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

萎蕤汤。治风温。兼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眩痛,咽喉干,舌强,胸内疼痛痞满,腰背拘急。

葛根、麻黄去节,汤,焙干,秤、甘草、白薇、川芎、羌活、杏仁各半两,去皮尖,石膏一两,碎,萎蕤三分,青木香一分。○简易方一两。

右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木香冬用一两,春用半两简易方一两半。得效方此下云,渴加括楼根二片。

诸湿门○助道方

编辑

治湿气腿脚酸疼痛

编辑

湿气周游腿脚疼,

香苏飮煮鹭鸶藤,

木香芍药仍增入,

功效如神唤得譍。

且如湿气之证,腿脚酸疼,足面赤肿,步履不能,用局方香苏飮一贴。加鹭鸶藤、木香、赤芍药各二钱,用水四盏,入生姜十片,煎至二盏,去滓,分为四服。食前二服,食后二服,其效如神。

诸湿门○是斋医方

编辑

[是斋医方]

编辑

除湿汤。治一切中湿,自汗,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阳虚自汗,呼吸少气。风湿、风温,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腠理开踈,气道壅塞,虚汗盗汗,目黄身肿,小便不利,胸膈溢满,腰疼体痛,呕吐涎沫。葛丞相云,甚有效验。

白术、白茯苓、苍术米泔浸、藿香叶去土、甘草、橘红、厚朴、半夏各一两,附子六钱,炮,生姜二两

右厚朴、半夏、生姜一处𢭏作饼子,焙干,同众药为麁末。每服三钱,水二盏,姜钱十片,煎至一盏,不拘时候。

蠲痹汤。葛丞相方。

羌活去芦、姜黄、当归去土,酒浸一宿、黄耆蜜灸、赤芍药、防风去芦,已上各一两半,甘草半两,灸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诸湿门○直指方

编辑

中湿证治

编辑

加剂除湿汤。治气虚伤湿,身重腰疼,四肢微冷。或呕逆,或溏泄,并主之。

苍术、白术、甘草灸,各一两,干姜、伏苓各二两,橘红、辣桂、厚朴制,各半两

右锉。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黄耆建中汤。治伤湿,鼻塞身痛。

黄耆微灸、辣桂各三两○得效方各二两。,甘草灸,二两,白芍药六两

右麁散。每服三钱,姜四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不换金正气散。治湿,益脾顺气,加伏苓、生姜方见诸寒门。得效方加伏苓一两,生姜每服三片,方见伤寒门。

神术圆。治湿消飮方见咳嗽门。,可用正气散送下。

生附除湿汤。治寒湿交攻,身体冷痛。

附子生,一□,苍术制,一□半,白术,厚朴制,半两,宣木瓜、甘草灸,各三□半

右锉。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厚片,煎一盏,食前微温服。

术附汤。治伤湿,大小便皆自利。

白术二两,甘草炒,一两,附子熟,七钱半

右锉细。每服三钱,姜七片,水盏半,煎一盏,食前微温服。

○医方大成。治风湿相搏,腰膝疼痛,四肢重着,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甘草灸,二两○卫生易简方一钱。,白术四两○易简方钱半。,附子炮,去皮脐,薄切片,一两半○易简方半钱。。右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同。

五苓散。治湿证,小便不利。经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见水肿门。

茵蔯汤。治湿气瘀热发黄,小便秘涩,渴引水浆。

茵蔯蒿一两半,大黄半两,小红栀子十枚

右锉。每服三钱,水煎服得效方同。。五苓散亦治发黄,二药夹煎,尤稳。

湿泻身痛方。五苓散加苍术,煎点随意永类钤方同。

诸湿门○严氏济生方

编辑

中湿

编辑

抚芎汤。治湿流关节,臂疼手重,不可俛仰,或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抚芎、白术澹寮方去油,略炒。、橘红各一两,甘草灸,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煎至捌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渗湿汤。治坐卧湿地,或为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重疼,发热恶寒,或多汗恶风,或腿膝浮肿,或小便不利,大腑溏泄。

白术二两,人参半两,干姜、白芍药、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桂枝不见火○永类钤方肉桂。、甘草灸,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同。

羌附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手足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

羌活去芦,附子炮,去皮脐,白术澹寮方炒。,甘草

右等分,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卫生易简方同。

诸湿门○三法六门

编辑

五苓散。

棺桂去麁皮○玉机微义一两。,泽泻微义二两半。,猪苓去黑皮、茯苓去皮、白术各半两○微义各两半。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微义三二钱。,热汤或新水调下。

葶苈木香散。○玉机微义,治湿热,内外馀热,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泄。

苦葶苈、茯苓去皮、猪苓去皮。已上各一分○微义各一两。,木香半钱,泽泻、木通、甘草各半两,桂一分○微义桂枝半两。,滑石三钱○微义三两,加白术一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生姜汤微义白汤。调下,食前服。

白术木香散。

白术、猪苓、泽泻、赤茯苓各半两,木香、槟榔各三钱,陈皮二两,去白,棺桂一钱,滑石三两

右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温服,食后服。

大橘皮汤。○袖珍方,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玉机微义同。

橘皮一两半○南北经验方半两。,木香一分○微义一钱。,滑石六两,槟榔三钱,茯苓一两,猪苓去黑皮、泽泻、白术、棺桂已上各半两○微义桂枝。,甘草二钱

右为末。每服五钱微义六七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

神助散。

苦葶苈三两,炒,黑牵牛三两半,微炒,取头末用。,泽泻二两,猪苓二两,去皮,椒目一两半

右为细末。每服葱白三茎,浆水一盏,煎至半盏。入酒半盏,调药三钱,绝早面东服之。

桂苓白术丸。

棺桂、茯苓、半夏已上各一两,干生姜一分,白术、红皮去白、泽泻、黄连各半两,黄柏二两

右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五十丸,生姜汤下,食后。

桂苓白术散。

棺桂、茯苓、白术已上各半两,甘草、泽泻、石膏、寒水石已上各一两,滑石二两

右为细末。热汤调三钱,新水生姜汤亦可。食后服。

白术调中汤。

白术、茯苓、红皮去白、泽泻已上各半两,甘草一两,干姜、棺桂、缩砂仁、霍香已上各一分

右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二钱,无时。炼蜜,每两作十丸,名曰白术调中丸。

诸湿门○得效方

编辑

伤湿

编辑

香苏散,加苍术、川芎、白芷、木瓜对合,各用四钱,生姜三片煎服。日近远年伤湿,倦弱如虚损,多服取效方见伤寒门。

瓜蒂搐鼻法,治伤湿鼻塞头疼。瓜蒂不以多少㕮咀,为细末。口含水,搐一字许入鼻中,流出黄水即效。

中湿

编辑

加味术附汤。治中湿,脉沉而微缓。湿喜归脾,流于关节,中之,多使人腹䐜胀,倦怠,四肢关节疼痛而烦。或一身重着,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挟风,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不得猛发汗、灼艾、通泄,惟利小便为佳,此方主之。及治大小便皆自利。

白术去芦,甘草炒,乙两,附子炮,乙两半,赤茯苓乙两

右锉散。每服五钱,姜七片、枣二枚煎,日三服。才见身痹又三服,当如冒状,勿怪。盖术附并行皮中,逐水气故尔。法合加桂一两,大便坚小便利则勿加。

诸湿门○澹寮方

编辑

中湿

编辑

七味除湿汤。治寒湿所伤,身重体痛,腠开汗去,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腰脚酸疼,腿膝浮肿,及胃寒呕逆,悉主之。

半夏曲炒○永类钤方半夏制。、厚朴姜制、苍术米泔制,各二两,藿香叶去土、陈橘皮去白、赤茯苓去皮,各一两○医方大成、集成白茯苓。,甘草灸,七钱○大成加白术一两,生用。钤方云,易简去白术,用赤茯苓。

右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大成一盏。,生姜七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钤方与大成同。

牡蛎散。治破伤湿,口噤强直。

牡蛎。

右以末粉,付疮口,仍以甘草汤调服贰钱。

诸湿门○医方大成

编辑

和剂方五苓散方见诸暑门。。治伤湿有热,小便赤少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同。永类钤方云,本方风湿加葱白煎。。仁斋直指方生附汤,治受湿腰痛。

附子生,二钱半,苍术、杜仲姜炒,各半两,干姜、白术、茯苓、牛膝酒浸,焙、厚朴、甘草灸,各二钱半

右㕮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永类钤方二个。,食前煎服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同。

本事方薏苡仁散。治湿气伤肾,肝气不调,自然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肌肉疼痛。

薏苡仁一两,当㱕、小川芎、干姜、甘草、官桂、川乌、防风、茵芋、人参、羌活、白术、麻黄、独活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临卧酒调下。日三服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同。

御药院方四物附子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得屈伸。

附子炮,一钱,肉桂八钱,白术六钱,甘草四钱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同。

仁斋直指方芎术除眩汤。治感寒湿,头目眩晕。

附子、白术、川芎各半两,官桂、甘草灸,各二钱半

右㕮咀。每服三钱袖珍方水一盏半。,姜七片,食前煎服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永类钤方同。

诸湿门○南北经验方

编辑

拔粹方麒麟竭散。治寒湿传于经络,疼痛不可忍。

血竭、南乳香、没药、白芍药、当归袖珍方各六钱。,水蛭杵碎,炒令烟尽、麝香各二钱○袖珍方各三钱。,虎脑骨酥炒黄,五钱

右八味为末,和匀。每服三钱,温酒调下,食前。

拔粹方赤茯苓丸。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

葶苈四两,防己二两,赤茯苓乙两,木香半两

右为细末,枣肉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白汤下,食前袖珍方同。

诸湿门○袖珍方

编辑

清燥汤。六七月之闲,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疾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步不正,两足倚侧。

黄耆一钱半,黄连一分,苍术一钱,五味子九个,白术,橘皮半钱,人参三钱,麦门冬,当归,生地黄,神曲二钱,茯苓三钱,猪苓二钱,酒黄柏一钱,柴胡一钱,升麻三分,甘草二钱

右㕮咀,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通口服,食前。

除湿丹。治诸湿客搏,腰膝重痛,足胫浮肿,筋脉紧急,津液凝涩,便溺不利,目赤,瘾疹,疽痈,发背,疥癣,走注,脚气,无首尾疮疖,不可尽述。

槟榔、甘遂、葳灵仙、赤芍药、泽泻、葶苈各二两,乳香、没药各一两,牵牛五分○玉机微义半两。,大戟炒,三两,陈皮去白,四两

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温水下。如服药前后,忌酒二日,药后,亦忌湿面三两日。食温淡粥,补胃尤佳。

羌活胜湿汤。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经不行。

羌活,独活一钱,稿本半钱,防风半钱,蔓荆子三分,川芎二分,甘草半钱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加柏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二仙散。治气下注,因久坐久立阴湿之地。坐卧当风,醉脱靴鞋,皆脚气。若暑月久立,湿热郁蒸,策滞不热,冬月寒气冷麻,或痛疼闷乱,睛阴皆发。富贵人亦有此,用验。

蓬莪术一两半,玄胡索一两,蛤粉三两,陈皮一两

右为末。二钱,炒黑豆五十粒,姜汤调下。

一方。湿入肾经。曾有大学士,夏月浴出,未解裙,忽侵热。遂致湿入肾经,外肾肿,腰背曲,名医以五苓散一贴,入胭脂少许,下青木香丸一贴。如此三服,脏腑过肿消,腰直痛止。治背痛。

片姜黄四两,甘草,羌活一两,白术二两

右㕮咀,水二盏,煎随意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曾若左臂痛,或为风、为湿,针灸诸药不效,如腰已下痛,加陈皮、海桐皮、当归、赤芍药各二两,立效。

木瓜虎骨丸。治寒湿合而成痹,脚痛不仁,疼痛少力,足下瘾痛不能踏地,腰腿筋挛不能屈伸,及项背拘急。手臂无力,耳内蝉声,头眩目旋诸证,脚气行步艰难,宜服。

木瓜、血竭、没药、虎胫骨酒灸、木香、自然铜、松香、碎补、当归、甜瓜仁、败龟、桂肉各一两,安息香一两,酒熬,乳香五钱,地龙二两,去土

右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木瓜汤下。

虎骨丸。治经络凝滞,骨节疼痛,筋脉挛急,遇阴愈痛。

乳香,没药,赤芍药,当归,熟地黄,虎骨酥灸,一两,血竭二钱半

右为末。用木瓜一枚切破去子,入乳香一钱末在内,麻缠定,好酒二升煮。酒浸取木瓜,去皮硏,入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下。

独活寄生汤。治肾气虚弱,冷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或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或腰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

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牛膝酒浸、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各二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生姜三片,水二盏煎,去渣,通口食前服。

五皮散。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及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飮食,上攻下疰,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并皆治之。

大腹皮、五加皮、地骨皮、姜皮、茯皮各等

右件,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通口服之。忌生、冷、油腻、坚硬物。

枳术导滞丸。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茯苓、黄芩、白术、黄连各三钱,泽泻二钱,枳实、神曲炒,各五钱,大黄二两

右件,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水下,食远。

导水丸

大黄、茯苓各二两,滑石、牛末各四两

去湿热腰痛,泄水湿肿痛。久雨则加甘遂一两。去遍身走注肿痛,加白芥子一两。退热散肿毒止痛,久早,宜加朴硝一两。散结滞,通关节,润肠胃,行滞气血脉,加郁李仁一两。去腰眼沉重,加樟柳根一两。

右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临卧温水下。

天麻散。治风湿疼痛,黄肿。

天麻、全蝎各四钱,地黄、木瓜各三钱,没药、乳香、川山甲各一钱,川芎、乌头各二钱,牛膝二钱,酒浸一宿,当归三钱

右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

诸湿门○永类钤方

编辑

[永类钤方]

编辑

湿气瘀热发黄方,茵陈汤、五苓散打和煎。

诸湿门○玉机微义湿

编辑

解表之剂

编辑

金匮防己黄芪汤方见本方。

按,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芪、灸草实表,防己、白术胜湿也。足三阴例药。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方并见金匮方。

按,此二方,足太阳例药,觧肌之剂也。

麻黄加术汤方见金匮方。

按,此太阳发表例药,已上诸方,治风寒湿之剂。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湿胜身痛,小便不利,体重发渴。本方加羌活。

按,此太阳解表渗利之剂,治风湿寒湿药也。

局方五积散。治外感风,冒寒湿,身体重痛方见伤寒门。

按,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厚朴散气,此数药柏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之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的方也。至于积冷呕泄,时疫项背拘急,加葱白、豆致疑作豉。。厥逆,加吴茱萸,寒热欬逆,加枣,妇人难产,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择之。

东垣羌活汤。治湿热自甚身重,或眩运麻木,小便涩赤,下焦痿弱无力,行步不正方见伤寒门。

按,此胜湿升阳之剂也。出太阳茯苓泽泻例。

温散之剂

编辑

真武汤。治寒少。其腹痛下利,四肢沉重,附子汤方并见伤寒门。

按,此少阴药也。

局方渗湿汤方见三因方。

按,此足阳明太阴药也。温中胜湿之剂。

治热散郁之剂

编辑

茵蔯五苓散。治湿热胜,发热黄疸。

茵蔯蒿十分,五苓散五分

右二物和匀,水煎服。

宣明桂苓甘露飮。治湿热内甚,烦渴泻,小便涩,大便急痛,藿乱吐下,头痛口干方见诸暑门。

大橘皮汤、葶苈木香散方并见三法六门。

按,已上诸方,出太阳例药也。河闲曰,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转泄者,乃湿热痞闷极深,而攻之不开。是能反为注泄。此正气已衰而多难救。慎不可与此也,然当滋其化源。

东垣清燥汤。治表里有湿热,痿厥瘫痪,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皆踵痛,口干泻利方见诸虚门。

按,阴阳两虚,湿热甚者,不可缺此。

当归拈痛汤方见诸疮门。

按,此治湿热盛实之剂。

宣剂

编辑

瓜蒂散。治中寒湿,头痛,面黄,鼻塞,烦而脉大。

瓜蒂一味为末。

右以些小于鼻内吹之,其水自下。

按,湿盛致痰液留膈上,肩背重痛麻痹者,宜此吐之。出足太阳例药也。

攻下之剂

编辑

宣明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水湿肿病,大腹实胀,喘满方见水肿门。

舟车丸。

大黄二两,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陈皮各一两,牵牛头末,四两,木香半两

右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白汤下,随证临时加减。

濬川散。

大黄煨,二两,郁李仁二两,芒硝半两,甘遂一两,制,牵牛头末,四两

右为末。姜汤调下半钱,空心临卧,随证加减服。

导水丸。治湿热内郁,胸臆痞闷,鼽衄,口血生疮,咽喉不利,牙疳齿蚀,口臭,或遍身生湿疮干疥,睡语咬牙,惊惕怔忡,大小便滞涩,风热、酒毒、蕴热等证。

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头末、滑石各四两

右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煎水下,随证临时加减。

按,已上诸方,出阳明例药也,又气血之剂。湿热甚者,非此不能除,但中病即止,虚弱者真之。政守真亦云,正气已衰者,不可与葶苈木香散。况已上药乎。

禹功散方见诸疝门。。除湿丹方见袖珍方。

按,此出太阳例药。诸湿郁滞于表里,重痛沉着,非此不除。

东垣海金沙散。治脾湿太过,通身踵满,喘不得卧,及腹胀如鼓。

牵牛一两半,微炒,甘遂半两,白术一两,海金沙三钱

右为末。每二钱煎,倒流水调下,得利,止后服。

圣灵丹。治脾肺有湿,喘满踵盛,小便赤涩。

苦葶苈四两,炒,茯苓寒食面包,煨、木香、槟榔、汉防己、木通、人参各二钱半

右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汤下。

续随子丸。治肺经有湿,通身虚踵,满闷不快,或欬或喘。

人参、汉防己、赤茯苓如工煨、槟榔、木香各半两,葶苈四两,炒,续随子一两,海金砂半两

右为末,枣白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煎汤下。

按,此三方,并太阳例药。当较其轻重,选使可也。

升散渗利之剂

编辑

机要白术芍药汤、白术汤、茯苓汤。

东垣升阳除湿汤、升阳除湿防风汤方并见泄泻门。

导滞通经汤。治脾湿有馀,气不宣通,面目手足肿,注闷而痛。

五苓内减猪苓、桂,加□香、陈皮。

右㕮咀。每服五钱,水煎。

局方五苓散方见三法六门。

按,已上诸方,并太阳例药,宜随证选用。

平胃散。

苍术八两,陈皮五两,甘草炒,三两,厚朴五两

右为末。每三钱,姜、枣煎,或塩汤点服。

对金飮子。治脾胃受湿,腹胀,米谷不化,飮食不进,身体沉重,肢节酸疼,皮肤微踵疑作肿。

平胃散一两,桑白皮炒,□两

右为末。每三二钱,入姜煎服。

按,此二方足太阴、阳明、手太阴药也。

丹溪越鞠丸。治湿郁。

苍术,抚芎,白芷。

诸湿门○寿域神方

编辑

湿部

编辑

诸湿腰疼,四肢肿满,及酒伤,胸胁刺痛,口干目黄,用甘遂一两煮,当归、陈皮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食前酒调下卫生易简方同。

肠胃受湿,大便闭涩,用槟榔为末。每服二钱,以蜜汤点服,不拘时卫生易简方同。

热湿气,用旱芹菜为末,麹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温酒塩汤下。大能杀百虫卫生易简方同。

一切风湿痹,四肢拘挛疼痛,用苍耳去刺为末。三两,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去滓,呷服,不拘时卫生易简方同。

诸湿门○卫生易简方

编辑

诸湿

编辑

治脚膝风湿疼痛,及阴汗。烧白矾灰一匙,沸汤投之,淋洗患处。

治寒湿气疼痛。用生姜汁半椀,米醋一盏,水胶四两,熬稠。入肉桂、花椒、皂角末各一两,搅成膏,以绢摊贴患处。

治湿痹风瘙瘾𤺋痒,幷小儿赤游风,至心即死。用接骨草即蒴藋煎汁洗之。

治风湿相搏。用竹边草为末,酒糊圆,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圆,温酒塩汤下。日三服,效。

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小便不利。用山茵陈煎服。

治风湿相搏,麻痹无力。用五叶金花,晒干为末。每服一二钱,当归酒调下。

治寒湿脚气。用香樟草煎汤洗去肿。

又方。用蔓陁罗煎汤洗。

治腰脚湿痛。黑牵牛、大黄各二两,白术一两为末。滴水圆,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圆,食前生姜汤下。如要快利,加至百圆。

治湿伤肾经,腰重冷痛,小便自利。用附子炮去皮脐、白术各一两,杜仲去皮炒丝去半两。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七片,煎七分,空心温服。

治脾湿太过,四肢肿满,腹胀喘逆,气不宣通,小便赤涩。用葶苈四两、防己二两、赤茯苓一两、木香半两为末,枣肉圆,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桑白皮汤下。

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用黄梁米五升,水一斗,煮三升,澄清,稍稍飮。

治一切风湿,走注疼痛。用生熟地黄、马鞭草各半斤,吴茱萸、白面各三两,骨碎补、干生姜各四两,鳖甲三斤灸,蒲黄二两,为末,米醋调如膏。温热摊贴痛处,以纸裹之,候冷,再温热贴。如此七次,于避风处。

治湿气,定疼退肿。用骨碎补去毛、干生姜、生地黄各一斤,蒲黄半斤,白面二斤,为末,拌匀。用米醋熬滚热调。待温,傅痛处。药冷,再用热醋调傅。如此七次,用帛裹之,大效。一料分作七分,七日用之。

治风湿。用苍术一斤米泔浸,竹刀刮去皮,晒干,半斤以童便浸,半斤无灰酒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撅一地坑,以炭火煅红,去炭,将便酒浸术共倾坑内。封固一宿,取术为末。每服一钱,空心塩汤或酒调下。常服,除湿,壮筋骨,明目。

治一切湿肿,心腹胀闷,不思飮食。用黑牵牛头末二两,木通五钱,为末。每服三五钱,临卧生姜汤调服。亦治诸积、诸气、诸痛、停食。忌油腻物。

诸湿门○金匮钩玄

编辑

本草苍术治湿,上下都可用。

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苍术,散风行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