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类聚/卷十三

卷十二 医方类聚
卷十三
作者:李祹 金礼蒙 柳诚源
1451年
卷十四

诸风门一○诸风门目录

编辑

[诸风门]

编辑

诸风门

编辑

目录

编辑

诸风门

编辑

金匮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幷治

编辑

侯氏黑散

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头风摩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矾石汤

续命汤

三黄汤

术附子汤

八味丸

越婢加术汤

千金方

诸风

编辑

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

大续命汤

大续命散

续命煮散

排风汤

大八风汤

八风散

小八风散

乌头汤

葈耳散

地黄煎

大防风汤

大戟洗汤

金牙酒

马灌酒

蛮夷酒

鲁王酒

独活酒

贼风

编辑

桂枝酒

大定心汤

干姜附子汤

侧子酒

芎䓖汤

荆沥汤

白术酒

麻黄汤

半夏汤

当归圆

麻黄续命汤

八风防风散

温中生姜汤

肾沥汤

茵芋酒

干地黄圆

大岩蜜汤

小岩蜜汤

排风汤

乌头汤

诸风门

编辑

千金方

编辑

防风汤

羌活汤

防己汤

大枣汤

犀角汤

松节酒

石膏汤

偏风

编辑

防风汤

葛根汤

麻子汤

白敛薏苡汤

独活寄生汤

菊花酒

杜仲酒

风痱

编辑

竹沥汤

荆沥汤

独活煮散

五补圆

风懿

编辑

独活汤

石南汤

桂汤

附子散

甘草汤

枳茹酒

角弓反张

编辑

八风续命汤

当归汤

秦芁散

吴秦芁散

风痹

编辑

铁精汤

黄耆汤

白敛散

附子酒

麻子酒

头面风

编辑

芎䓖酒

防风汤

茵芋汤

鸱头酒

大三五七散

小三五七散

茯神汤

防风散

摩头散

入顶散

杏人膏

大豆酒

薯蓣散

菊花散

沐头汤

犀角汤

防风散

风眩

编辑

续命汤

贲豚汤

防己地黄汤

薯蓣汤

防风汤

薯蓣煎

薯蓣圆

天雄散

人参圆

九江散

恶疾大风

编辑

神圣散

狼毒散

石灰酒

千金月令

造椹煎

海上仙方

头风头痛

编辑

破伤风

编辑

圣惠方

治中风失音不语诸方

编辑

防风散

附子散

羌活飮子

竹沥飮子

荆沥飮子

乌金煎

桂心散

独活散

天麻散

治中风口噤不开诸方

编辑

汉防己散

羚羊角散

枳壳散

防风散

独活散

消梨飮子

备急膏

治中风不得语诸方

编辑

麻黄散

独活散

醋石榴飮子

生地黄汁飮子

天麻散

桑枝飮子

天南星散

牛黄丸

返魂丹

治风癔诸方

编辑

麻黄散

桂心散

防风散

羚羊角散

治风痉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当归散

天麻散

白附子丸

天麻丸

牛黄丸

治风痱诸方

编辑

麻黄散

芎䓖散

葛根散

独活散

羚羊角散

白鲜皮散

天麻散

治中风口面㖞斜诸方

编辑

防风散

羌活散

麻黄散

茵芋散

独活散

天麻散

酸枣人散

肉桂熨法

治风痹诸方

编辑

细辛散

麻黄散

白花蛇散

羌活散

独活散

天麻丸

蛜𧌴丸

乌蛇丸

羌活丸

治风湿痹不仁诸方

编辑

麻黄散

侧子散

狗脊散

茵芋散

麻黄散

石斛散

侧子散

蛜𧌴散

白花蛇丸

天雄丸

附子丸

天蓼木丸

坚骨益筋养血固发萆藓丸

治风寒湿痹身体手足不遂诸方

编辑

当归散

防风散

天麻散

仙灵脾丸

萆藓丸

治风血痹诸方

编辑

防风散

侧子散

麻黄散

茵芋散

地黄丸

诸风门

编辑

圣惠方

治摊缓风诸方

编辑

秦芁散

防风散

生地黄飮子

侧子散

羌活散

麻黄煎丸

黑龙丹

踯躅丸

牛黄丸

治卒中风诸方

编辑

独活散

杏人散

桂心散

天麻散

虎掌丸

乌头丸

白垩丸

龙脑丸

治贼风诸方

编辑

麻黄散

桂心散

茵芋散

汉防己散

羚羊角散

秦芁散

侧子散

大续命汤

小续命汤

追风散

治风入腹拘急切痛诸方

编辑

乌头散

桂心散

干姜散

赤芍药散

茵芋散

附子散

天雄散

治风邪诸方

编辑

菖蒲散

桂心散

人参散

杨上寄生散

远志散

羚羊角散

芎䓖散

金薄丸

治风恍惚诸方

编辑

茯神散

防风散

羚羊角散

牛黄散

铁粉丸

治风头痛诸方

编辑

石膏散

芎䓖散

防风散

山茱萸散

木乳散

乌金煎

吹鼻散

摩膏

治风痰诸方

编辑

前胡散

旋复花散

羚羊角散

防风散

枇杷叶散

细辛散

半夏散

白术丸

皂荚煎丸

天南星丸

皂荚丸

半夏丸

秦芁散

治风冷失声诸方

编辑

五味子散

人参散

石菖蒲散

杏人煎

治偏风诸方

编辑

独活散

天麻散

侧子散

防风散

羚羊角散

五加皮散

茵芋散

麻黄散

防风散

枳壳丸

萆藓丸

海桐皮丸

仙灵脾浸酒

治风角弓反张诸方

编辑

麻黄散

续命散

犀角散

薏苡人散

羚羊角散

葳灵仙散

麻黄散

天雄散

龙脑丸

天麻丸

治风身体疼痛诸方

编辑

附子散

羚羊角散

独活散

芎䓖散

防风散

五加皮散

茵芋散

治风走注疼痛诸方

编辑

虎骨散

乌头散

汉椒散

桂心散

仙灵脾散

虎骨散

海桐皮煎丸

虎骨丸

骨碎补丸

狼毒丸

神效膏

治热毒风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黄耆散

前胡散

青羊角散

汉防己散

犀角散

防风散

牛蒡子散

天竹黄丸

枳壳丸

红雪

摩顶膏

陵零香油

麾顶油

治破伤风诸方

编辑

朱砂散

羌活散

赤箭散

槐胶散

附子散

防风散

独活散

天麻散

追风散

天南星散

阿胶散

牛黄丸

羌活丸

追风丸

辟宫子丸

天南星丸

鹿角霜丸

乌头丸

治风腰脚疼痛冷痹诸方

编辑

萆藓散

羌活散

虎骨散

仙灵脾散

安息香散

虎骨丸

牛膝丸

浸酒

乌头散

治风顽麻诸方

编辑

乌蛇散

白头翁丸

乌头丸

天南星丸

乌蛇丸

皂荚膏

治风脚软诸方

编辑

独活散

天雄散

仙灵脾散

侧子丸

仙灵脾煎丸

蒴𧃔煎丸

海桐皮浸酒

乌金煎

桑枝煎

天雄煎丸

诸风门

编辑

圣惠方

治急风诸方

编辑

牛黄散

附子散

蛜𧌴散

乌蛇散

阿胶散

腊鸦散

天南星散

干蝎散

雄黄丸

天麻散

雄黄散

白花蛇丸

龙脑丸

牛黄丸

土蜂丸

乳香丸

玳瑁丸

牛黄丸

鈆霜丸

麝香丸

天雄丸

半夏丸

白荆花丸

蛴螬丸

赤箭丸

治风亸曳诸方

编辑

当归散

独活散

防风散

小八风散

赤箭丸

犀角丸

仙灵脾丸

侧子丸

治柔风诸方

编辑

羌活散

大续命散

当归散

独活散

麻黄散

防风散

葛根散

萆藓散

天雄丸

乌金煎丸

牛蒡酒

治白虎风诸方

编辑

羌活散

虎杖散

赤芍药散

虎骨散

酸枣人散

当归散

没药散

白头翁煎

麝香丸

地龙散

防风散

雄黄散

地龙粪散

燕燕窠土丸

葱白熨

皂荚散

治刺风诸方

编辑

大麻人散

薏苡人散

羌活散

天麻丸

白蒺藜丸

治头面风诸方

编辑

山茱萸散

蔓荆散

赤箭散

乌蛇散

稿本散

薯蓣散

甘菊花丸

白蒺藜丸

皂荚煎丸

治风头旋诸方

编辑

汉防己散

前胡散

蔓荆子散

羚羊角散

白术散

甘菊花散

芎䓖散

远志散

独活散

山茱萸散

天雄散

鸱头丸

旋复花丸

摩顶细辛膏

蝉壳散

菊花酝酒

松花浸酒

治头风目眩诸方

编辑

杜若散

防风散

前胡散

汉防己散

芎䓖散

赤茯苓散

旋覆花散

甘菊花散

天雄散

茯神散

薯蓣散

白芷散

踯躅散

青莲摩顶膏

治中风半身不遂诸方

编辑

麻黄散

附子散

独活散

牛膝散

天麻散

萆藓丸

乌犀丸

牛黄丸

赤箭丸

天雄丸

仙灵脾浸酒

治中风偏枯不遂诸方

编辑

独活散

竹沥飮子

桂心散

乌蛇散

麻黄散

天雄散

山茱萸散

川乌头丸

牛黄丸

龙脑丸

三灵丹

独活浸酒

天蓼木浸酒

皂荚丸

治历节风诸方

编辑

桂心散

茯神散

萆藓散

赤芍药散

海桐皮散

肉桂散

酸枣人散

松脂散

虎骨散

天雄散

仙灵脾煎

虎骨丸

雄黄丸

川乌头丸

茵芋丸

治风虚多汗诸方

编辑

防风散

牡蛎散

石膏散

秦芁散

石斛散

人参散

麻黄根散

治风热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麦门冬散

茯神散

丹砂散

牛黄散

真珠丸

犀角丸

人参丸

治风冷诸方

编辑

巴戟散

天麻散

雄黄丸

牛膝丸

安悉香丸

萆藓丸

袪风补益蛜𧌴丸

附子丸

治腲腿风诸方

编辑

芎䓖飮子

防风散

侧子散

独活散

赤箭丸

薏苡人丸

苍耳子汤

治中风手脚不遂诸方

编辑

五加皮散

犀角散

醋石榴煎

附子散

仙灵脾散

丹砂丸

石斛浸酒

治风四肢拘挛诸方

编辑

防风散

薏苡人散

当归散

独活散

羚羊角散

羌活散

天麻丸

牛黄丸

酸枣人丸

萆藓丸

乳香丸

蜂儿丸

治大肠风热秘涩不通诸方

编辑

犀角散

秦芁散

㯽楖散

诸风门

编辑

圣惠方

治大风疾诸方

编辑

朱砂散

杏人丸

苦参丸

石榴浸酒

柳枝煎

防风丸

黑虎丹

乌蛇丸

白花蛇散

乳香散

雄黄散

天蓼散

赤箭丸

桂枝浸酒

茵芋酒

紫茄子根散

百花煎

乳香煎

狼毒散

摩勒香

天蓼粥

宣泻皂荚丸

治大风𩯭眉堕落诸方

编辑

雷丸散

莽草散

乳香丸

青盐散

松叶浸酒

侧柏叶丸

百灵藤粥

治大风癞诸方

编辑

千金散

白僵蚕丸

苦参丸

丹砂丸

苦参酿酒

何首乌散

桃枝汤

治乌癞诸方

编辑

猬皮丸

雄黄涂药

硫黄散

大黑神膏

蜂房酿酒

治白癞诸方

编辑

鲮鲤甲丸

苦参酝酒

天麻煎

治大风出虫诸方

编辑

阿魏雷丸散

朱砂散

水银雷丸散

独活散

治风瘙痒诸方

编辑

天麻散

乌蛇散

苦参散

乌金丸

枳壳浸酒

防风浴汤

治风㾦㿔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枳壳散

乌蛇散

荆芥散

沙参散

枳壳丸

蒺藜丸

苦参丸

垂柳汤

莽草膏

丹参汤

柳枝汤

治风身体如虫行诸方

编辑

莽草散

柏子人散

防风散

莽草丸

白蒺藜丸

天南星丸

枳壳丸

雄黄丸

治白癜风诸方

编辑

苦参散

乌蛇散

白敛散

治紫癜风诸方

编辑

白花蛇散

醋石榴丸

代赭丸

硫黄膏

桑枝煎

治𤻤痬风诸方

编辑

乌蛇散

女萎膏

蜀水花膏

炊帚散

苍耳丸

治风白駮诸方

编辑

治一切风通用丸药诸方

编辑

灵宝丹

大黑神丸

黑神丸

大通丸

黑星丹

抵圣大通丸

黑神丸

走马丹

龙脑丸

雄朱丹

太一丹

牛黄丸

香汗丸

乌犀丸

麝香丸

天麻丸

白花蛇丸

龙脑丸

雄黄丸

玄英丹

狐肝丸

无比牛黄丸

天南星丸

白丸子

太白丹

龙脑丸

治一切风通用散药诸方

编辑

大排风散

小排风散

赤箭散

大莽草散

小莽草散

羌活散

天南星散

稿本散

龙脑散

白花蛇散

秦芁散

治一切风通用煎药诸方

编辑

天麻煎

仙灵脾煎

五枝煎

百灵藤牛膝煎

天蓼木煎

石榴煎

酸枣人煎

花桑枝煎

乌金煎

菊花煎

柽叶煎

柽枝煎

乌头煎

百灵藤煎

南烛煎

治一切风通用浸酒药诸方

编辑

茄子根浸酒

海桐皮浸酒

乌鸡酿酒

茯苓菊花浸酒

茵芋浸酒

列节浸酒

牛膝浸酒

五粒松叶后浸酒

鼠粘根浸酒

白花蛇浸酒

乌蛇浸酒

乌金浸酒

桑枝浸酒

牛蒡子浸酒

百灵藤酿酒

天蓼木浸酒

附子浸酒

枳壳浸酒

诸风门

编辑

圣惠方

治风腰脚疼痛通用浸酒药诸方

编辑

牛膝浸酒

萆藓浸酒

石斛浸酒

虎骨浸酒

杜仲浸酒

仙灵脾浸酒

酸枣人浸酒

茄子根浸酒

五加皮浸酒

菊花浸酒

海桐皮浸酒

治一切风通用摩风膏药诸方

编辑

摩风膏

乌头摩风膏

摩风白芷膏

摩风膏

神验膏

神验摩风毒膏

雄黄摩风膏

乌头摩风膏

踯躅摩风膏

乌头摩风膏

治一切风攻手足疼痛通用淋醮诸方

编辑

桑枝汤

附子汤

川乌头汤

药茶诸方

编辑

四时纂要

续命汤

和剂局方

治诸风

编辑

至宝丹

润体圆

乌犀圆

牛黄清心圆

摩挲圆

透冰丹

龙脑天麻煎

牛黄小乌犀圆

娄金圆

龙虎丹

麝香天麻圆

龙脑芎犀圆

银液丹

牛黄圆

碧霞丹

雄朱丹

八风丹

牛黄生犀圆

辰砂天麻圆

青州白圆子

辰砂圆

牛黄金虎丹

防风圆

川芎圆

薄荷煎圆

天南星圆

犀角圆

皂角圆

防风汤

大通圣白花蛇散

消风散

羌活散

八风散

清神散

虎骨散

骨碎补圆

乌荆圆

太阳丹

如圣饼子

没药降圣丹

乳香没药圆

七圣散

白龙圆

活血应痛圆

四生散

通关散

四斤圆

铁弹圆

大圣一粒金丹

乳香应痛圆

省风汤

追风散

乳香圆

黑神圆

拒风丹

急风散

三生飮

大醒风汤

五痹汤

寿星圆

左经圆

活络丹

七生圆

川芎茶调散

黑龙圆

惊气圆

乳香宣经圆

换腿圆

四生圆

轻脚圆

大防风汤

经进地仙丹

伏虎丹

乌药顺气散

换腿圆

左经圆

木瓜圆

追风应痛圆

礠石圆

胡麻散

黑神圆

追风散

苦参圆

大全本草

不一散

驱风散

小金牙酒

麻黄杏仁薏苡仁汤

摩膏

茵芋酒

狶莶丸

大麻人酒

风引汤

诸风门

编辑

三因方

中风治法

编辑

生姜生附汤

白散子

红龙散

神异温风丹

独活丹

小竹沥汤

烧竹沥法

独活散

仁寿圆

铁弹圆

活络通经圆

舒筋保安散

松节散

芎桂散

趁风膏

小黄茋酒

仙酒

不内外因中风凡例

编辑

麋衔汤

附子汤

𤻤节治法

编辑

乌头汤

附子八物汤

独活寄生汤

痓叙例治法

编辑

括楼桂枝汤

葛根麻黄汤

大承气汤

参桂汤

当归酒

破伤风湿治法

编辑

防风散

牡砺散

香胶散

大风治法

编辑

换骨丹

遇仙丹

踈风散

佛手膏

去毒丹

甘草散

解毒丸

福神丹

水膏药

通天再造散

三济丸

八叶汤

料简

编辑

卫生十全方

壮心元

神巧万全方

治急风诸方论

编辑

大驱风散

小驱风散

四神散

五藏中风方论

编辑

犀角散

决明子丸

镇心丸

茯神散

细辛散

乌蛇丸

坏涎丸

独活散

皂荚煎丸

天麻丸

独活散

瘫痪风方论

编辑

大铁弹丸

白术散

鹿茸丸

治中风半身不遂方论

编辑

海桐皮丸

风痱方论

编辑

竹𤻤飮子

竹𤻤汤

独活散

治风痉方论

编辑

石膏散

天南星丸

铜屑酒

风寒热候方论

编辑

荆𤻤汤

风眩方论

编辑

神白散

茶煎散

白龙丸

旋复花散

神圣散

大风方论

编辑

风诸杂候方论

编辑

附子散

小乌犀丸

四生丸

葳灵仙丸

苦参散

助道方

治中风气逆证

编辑

治年深恶毒疮

编辑

治风中半身不遂病

编辑

治中风口眼㖞斜证

编辑

是斋医方

中风

编辑

三建汤

白附子散

顺元散

三圣散

醒风汤

龙虎丹

大圣丹

灵效元

锡磷脂元

除湿汤

蠲痹汤

回阳汤

十味如神元

香油

四神散

神仙退风丹

神应元

琐碎录

中风

编辑

大风

编辑

头风

编辑

简易方

清神散

清气散

清凉丹

人参顺气散

通顶散

天仙膏

解语汤

神柏散

救急稀涎散

胜金圆

虎骨散

活血丹

太乙神精丹

天香散

拒风圆

定风饼子

玉真元

钓藤散

回阳汤

回阳丹

星附散

万金散

十味锉散

黑龙圆

大通圆

灵宝丹

乌龙丹

麝香圆

麻黄散

茵芋圆

芎附散

续断圆

增损续断圆

枳实酒

诸风门

编辑

王氏易简方

如圣饼子

卢氏诸风例

编辑

大圣一粒金丹

星附汤

三建汤

大省风汤

小省风汤

大紫豆汤

直指方

诸风

编辑

省风汤

硪骨丹

增味五痹汤

瓜蒂散

归荆汤

风缓方论

编辑

排风汤

续命汤

苏合香圆

大铁弹圆

蝎附散

虎骨酒

铁骨丹

铁弹圆

历节风论

编辑

虎骨散

雄麝圆

海桐皮散

独活寄生汤

麝香圆

虎骨酒

硫黄酒

返魂追命再造散

神授圆

头风方论

编辑

消风散

川芎茶调散

究原抽刀散

芎芷散

香芷散

二陈汤

如圣饼子

芎辛汤

葛根汤

桂枝葛根汤

癞风方论

编辑

神效追命散

皂棘汤

皂角圆

硫黄酒

黑虎丹

乌蛇圆

雄朱散

雷圆散

虾蟆圆

蔓荆圆

返魂追命再造散

蜡矾圆

癜风

编辑

朱氏集验方

诸风

编辑

八生飮子

舒筋圆

八宝回春汤

五虎汤

十八味流气飮

省风散

二妙散

酒浸飮子

四君圆

醒风汤

小防风汤

附子大独活汤

人参南星圆

附子煎

紫金圆

防风汤

黄耆六一汤

麝香轻骨丹

騗马丹

温络汤

蜜陀僧散

省风汤

乌犀圆

乌药散

正舌散

川芎散

十二味正气散

小金丹

芎辛散

青龙膏

果皮圆

趁痛圆

圣验黑神圆

宿州红饼子

防风汤

消风散

仙茅散

黄柏散

唾调散

严氏济生方

中风论治

编辑

八味顺气散

星附汤

虎胫骨酒

蠲痛圆

青龙妙应圆

加减地仙丹

二香三建汤

白虎历节论治

编辑

羌活汤

虎骨散

蠲痛圆

严氏济生续方

风评治

编辑

搐鼻法

稀涎散

星香散

省风汤

稀莶圆

换肌圆

管见大全良方

治诸风

编辑

三倍汤

控涎丹

大豆紫汤

木香煮散

续命煮散

独活汤

牛黄圆

通关散

神仙解语丹

细辛散

芎羌散

雄朱蝎附散

柏子仁圆

茯苓圆

白芥子散

舒经汤

调气散

修月鲁般经后录

蝉花饼子

三法六门

风门

编辑

防风天麻散

防风汤

袪风丸

消风散

川芎散

搜风丸

当归川芎散

愈风饼子

踈风丸

通顶散

胃风汤

香芎散

铁弹丸

宣明论

风论

编辑

防风通圣散

通圣散

通圣散

通圣散

犀角丸

搜风丸

川芎石膏汤

川芎神功散

换骨丹

麻黄膏

茯苓半夏汤

仙术芎散

鈆红散

神芎散

万灵丸

伊祁丸

舒觔散

胜金丸

比金散

神白丹

桃仁丸

苽蒂神妙散

清风散

灵砂丹

天麻散

薄荷白檀汤

菊叶汤

东垣试效方

脉风成厉

编辑

补气泻荣汤

御药院方

风药

编辑

活命金丹

大辰砂丸

龙脑川芎丸

生朱丹

独活续命汤

芎术汤

通顶散

木苽虎骨丸

上清白附子丸

石膏丸

四物附子汤

骐𬴊竭散

蛇蝎续命汤

不换金丹

乳香消风散

生犀丸

龙麝紫芝煎

透空丸

虎骨丸

换骨丹

清神散

诸风门

编辑

御药院方

金砂丹

百全丸

辟风丹

灵犀丹

犀角搜风丸

旋覆花丸

独活丸

如圣散

茵芋散

青金丹

七宝膏

分涎丸

分涎散

银粉丸

龙脑安神丸

牛黄铁粉丹

灵砂丹

加减薄荷煎丸

四蒸木瓜丸

大木香丸

清膈汤

增损防风通圣散

加脑子白豆蔲薄荷煎丸

天麻丸

芎枳丸

薄荷煎

袪涎丸

至灵散

二圣散

石膏散

芎䓖散

神圣散

上清散

王瓜散

没药丸

轻骨丹

浸酒

龙脑清膈汤

虚风丸

芎䓖天麻丸

透閞丸

八仙丹

太白丸

太白丹

太一散

芎黄汤

旋覆花汤

人参附子汤

龙香散

蝎稍半夏丸

通閞散

胡麻丸

川芎石膏汤

甘菊花荆芥汤

羌活丸

芎辛汤

虎骨木瓜丸

菊花散

木香保命丹

乌蛇丸

得效方

虚证

编辑

通气驱风汤

加减续命汤

大省风汤

顺元散

二香三建汤

一粒金丹

万金汤

八宝回春汤

真珠圆

御风膏

虎骨酒

热证

编辑

金沸草散

人参羌活散

星香飮

防风通圣散

三黄汤

小省风汤

洗心散

四顺清凉飮

小通圣散

清神散

茶调散

川芎石膏汤

消风散

透冰丹

解毒雄黄圆

大秦芁散

通关散

通治

编辑

解语汤

加味寿星圆

排风汤

蝎麝白圆子

稀涎散

苦丁香散

禹功散

神柏散

去风丹

豆淋酒法

枳皮酒

莱菔膏

一得散

独行散

趁风膏

乳灵圆

追风独活散

仙桃圆

乌褐圆

四神圆

肾沥汤

乳香寻痛圆

牛黄清心圆

乌荆圆

青州白圆子

苏青圆

蛇黄散

琥珀圆

辰砂圆

大九宝飮

乌附圆

葳灵仙圆

獖肝圆

皂角六一圆

金永灵丹

香附汤

正舌散

仙茅散

活络丹

黑龙圆

左经圆

川芎散

枳实酒

芫花散

天仙膏

烧竹沥法

疠风

编辑

解毒雄黄圆

浴法

换骨丹

遇仙丹

踈风散

佛手膏

去毒丹

甘草散

觧毒圆

福神丹

水膏药

通天再造散

三济圆

八叶汤

痪风

编辑

排风汤

加减续命汤

苏合香圆

不换金正气散

一粒金丹

大铁弹圆

大四斤圆

历节风

编辑

羌活汤

趁痛圆

附子八物汤

乌头汤

虎骨散

麝香圆

独活寄生汤

麻黄散

神授圆

摄风酒

癜风

编辑

何首乌散

如圣膏

破伤风

编辑

急风散

舒筋法

编辑

澹轩方

头风

编辑

癞秃

编辑

赤游风肿

编辑

肘后方

治中风诸急方

编辑

陈元狸骨膏

龙脑甘露丸

松节酒

治卒风喑不得语□方

编辑

莽草膏

卫生宝鉴

中风

编辑

小续命汤

大秦芃汤

三化汤

羌活愈风汤

四白丹

二丹丸

中风杂说

编辑

天麻丸

泻青丸

独圣散

风中血脉治验

编辑

秦芁升麻汤

犀角升麻汤

风中腑兼中脏

编辑

加减冲和汤

当归连翘汤

玄参升麻汤

牢牙散

清肺飮子

润肠丸

益气调荣汤

风中腑诸方

编辑

大通圣白花蛇散

犀角防风汤

木香丸

续命丹

踈风汤

趁风膏

风中脏诸方

编辑

活命金丹

至宝丹

至圣保命金丹

牛黄通膈汤

呵子汤

正舌散

茯神散

胜金丹

分涎散

风邪入肝

编辑

真珠丸

独活汤

中脏治验

编辑

治风杂方

编辑

袪风丸

轻骨丹

当归龙胆丸

圣饼子

乌荆丸

搜风润肠丸

澡洗药

拈痛散

破伤风诸方

编辑

乌稍散

朱砂丸

天麻丸

疠风证

编辑

桦皮散

凌霄散

四圣保命丹

袪风散

柏叶汤

乌龙散

天麻汤

换肌散

如圣散

醉仙散

加减何首乌散

补气泻荣汤

头风论幷方

编辑

人参消风散

龙脑芎犀丸

清神散

雷头风

编辑

清震汤

诸风门十一

编辑

澹寮方

中风

编辑

星香飮

附香飮

大星附汤

三公散

小续汤

皂角煎

趁痛圆

定痛圆

养肾散

天南星散

追风散

醒风汤

居家必用

麝香膏

愈风丹

必用全书

诸风证

编辑

加减青州白圆子

头风

编辑

八味顺气散

珍珠散

必用之书

杂类

编辑

王氏集验方

治诸风

编辑

全蝎散

乌术丸

神圣饼

神仙解语丹

皂角膏

乌头丸

青州白丸子

苍茸散

荜橃散

芎辛汤

㧞粹方

天麻丸

破伤风

编辑

白术汤

江鳔丸

羌活防风汤

白术防风汤

芎黄汤

大芎黄汤

羌活汤

防风汤

蜈蚣散

左龙丸

羌活汤

当归地黄汤

袪风至宝丹

起死神应丹

独圣散

疠风证

编辑

桦皮散

二圣散

七圣丸

七宣丸

头风证

编辑

雷头风证

编辑

大头风证

编辑

黑白散

消毒丸

瑞竹堂方

诸风

编辑

匀气散

真珠散

麝香散

脑麝袪风丸

圣灵丹

七乌丸

活络丹

甜瓜子丸

愈风丹

飞步丸

复春丸

黑弩箭丸

騗马丹

草灵宝丹

换骨丹

搐药不卧散

如神散

麝香虎骨散

乳香应痛丸

薏苡仁汤

遇仙如意丸

甘露散

加味三生丸

神效地仙丹

白花蛇造酒

追风丹

白丸子

如神救苦散

龙虎丹

透骨膏

接骨丹

四圣紫金丹

袪风导气化痰丸

敷药

医方大成

夺命散

人参顺气散

雄附醒风汤

羌活散

牵正散

加减青州白元子

附子汤

防风汤

太白散

黄石散

乌头汤

木瓜煎

侧子散

独活散

防风散

荆芥圆

甘菊圆

南北经验方

千金保命丹

解风散

大川芎圆

袖珍方

羌活散

天南星膏

防风汤

无名丹

搜风顺气丸

御风丹

防风汤

定风散

清气散

如圣散

大乌药顺气散

补气汤

防风汤

清阳汤

胃风汤

乌龙丸

镇风丹

神仙飞步丹

保命丹

一字散

如圣散

犀角飮子

如圣散

永类钤方

大风

编辑

洗药

选奇神效散

经验秘方

三军上马无敌丸

三军上马无敌丸

乌犀丸

生犀散

袪风顺气丸

加减顺气散

乳香趁痛丸

赤龙丸

三宝散

仙酒方

肺风散

加减愈风汤

玉液汤

膏药

匀气散

熏洗

万金散

浸虎骨酒

冲和汤

犀角退热飮子

袪风丸

温胆汤

镇心汤

生犀丸

禹馀粮散

上清川芎丸

迎风丹

中风

编辑

头风

编辑

盏落汤

经验良方

加味青州白圆子

四宝丹

小续命元

医林方

金凤丹

越桃散

袪痰丸

半天丸

乳香趁痛疼丸

乌龙丸

追命散

乌龙散

换骨丹

趁痛丸

虎骨散

黑虎散

诸风门十二

编辑

烟霞圣效方

诸风

编辑

歙墨丸

苦参丸

通应散

神力散

蜈蚣散

金花一字散

鳔蜡丸

急救丸

胜金散

十物独活汤

必胜散

袪风散

柽花散

木郁丹

百嚼丸

立圣散

寿亲养老书

旋覆花散

羌活元

稿本散

续断散

乌犀圆

神白散

施圆端效方

诸风

编辑

白龙丸

乌龙丸

化风丹

蒜涂法

螵蛸一字散

小消风散

小追风散

大紫苑丸

小灵脂丸

当归酒

夺命还真丹

玉饼子

小灵宝三倍丸

乌姜丸

乌龙丸

吴氏集验方

诸风

编辑

乳香圆

二圣圆

天麻散

焦鸱散

神效名方

破伤风邪

编辑

辰砂夺命丹

蜈蚣散

诸风疾证

编辑

不老丹

四仙丹

愈风丹

五九散

苦参散

事林广记

山居四要

诸风

编辑

新效方

黄精丸

外科精义

防风散

急救仙方

救急死

编辑

如神丹

三灵散

头风丹

如圣散

治大风翛然子论

编辑

消风散

追风散

磨风贠

洗药

敷药

玉机微义

中风

编辑

续命汤

大续命汤

小续命汤

排风汤

秦芁升麻汤

不换金丹

三化汤

搜风丸

防风通圣散

川芎石膏汤

大秦芁汤

羌活愈风汤

天麻丸

乌药顺气散

八味顺气散

治风六合汤

愈风汤

至宝丹

牛黄清心丸

青州白丸子

三生飮

省风汤

导痰汤

地黄煎

竹沥汤

荆沥汤

小竹沥汤

杂方

编辑

稀涎散

分涎散

葈耳散

稀莶丸

防风天麻散

如圣散

疠风

编辑

桦皮散

凌霄散

换肌散

袪风丸

四神丹

补气泻营汤

醉仙散

二圣散

通天再造散

杂方

编辑

生眉散

渫洗药

萆麻法

破伤风

编辑

羌活防风汤

防风汤

蜈蚣散

蜈蚣散

发表雄黄散

天麻雄黄散

防风散

香胶散

羌活汤

地楡防风散

大芎黄汤

江鳔丸

白术防风汤

白术汤

当归地黄散

杂方

编辑

如圣散

臞仙活人心

辟巽锭子

捉虎丹

寿域神方

诸风部

编辑

中风部

编辑

破伤风部

编辑

瘫痪部

编辑

赤白癜部

编辑

大风癞部

编辑

卫生易简方

诸风

编辑

愈风散

头风

编辑

紫白癜风

编辑

大风

编辑

破伤风

编辑

金匮钩玄

御医撮要

大灵宝丹

愈风丹

碧琳丹

饼子急风丹

宣补大黄丸

灵宝丸

七圣丸

香犀丸

菊花汤

防风浴汤

备预百要方

诸风

编辑

馀药无名者,散见本方。

食治

编辑

禁忌

编辑

鍼灸

编辑

导引

编辑

诸风门一○巢氏病源风病诸候

编辑

中风候

编辑

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郷来者,人中少死病,不从郷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闲,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

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兪百壮。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黄,此是心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皆不可复治,五六日而死。肝脾肾肺中风候,详见千金方。

风身体手足不随候

编辑

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而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关以纵,故令身体手足不随也。诊脾脉缓者,为风痿,四肢不用,又心脉肾脉俱至,则难以言,九窍不通,四肢不举,肾脉来多即死也。

风痹手足不随候

编辑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风痹之状,肌肤尽痛。诸阳之经尽起于手足,而循行于身体,风寒之客肌肤,初始为痹,后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气相搏,血气行则迟缓,使机关弛纵。故风痹而复手足不随也。

风不仁候

编辑

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诊其寸口脉缓,则皮肤不仁。不仁,脉虚数者生,牢急疾者死。

风湿候

编辑

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风者,八方之虚风,湿者,水湿之蒸气也。若地下湿,复少霜雪,其山水气蒸,兼值暖,腲退,人腠理开,便受风湿。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藏则喑痖,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脚气。

蛊风候

编辑

蛊风者,由体虚受风,□风在于皮肤,淫淫跃跃,若画若刺,一身尽痛,侵伤气血。其动作状如蛊毒,故名蛊风也。

风热候

编辑

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候之三日内及五日内,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内出为善也,若不出则伤肺,变欬嗽唾脓血也。

风气候

编辑

风气者,由气虚受风故也。肺主气,气之所行,循经络,荣脏腑,而气虚则受风。风之伤气,有冷有热,冷则厥逆,热则烦惋。其因风所为,故名风气。

风冷失声候

编辑

风冷失声者,由风冷之气客于会厌,伤于悬痈之所为也。声气通发,事因关户,会厌是音声之户,悬痈是音声之关。风冷客于关户之闲,所以失声也。

中冷声嘶候

编辑

中冷声嘶者,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肺主气,五脏同受气于肺,而五脏有五声,皆禀气而通之。气为阳,若温暖则阳气和宣,其声通畅,风冷为阴,阴邪搏于阳气,使气道不调流,所以声嘶也。

恶风须眉堕落候

编辑

大风病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或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冷水入肌体得之,或飮酒卧湿地得之,或当风冲坐卧树下及湿草上得之,或体痒搔之渐渐生疮,经年不瘥,即成风疾。八方之风,皆能为邪,邪客于经络,久而不去,与血气相干,则使荣卫不和,淫邪散溢,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西北方干为老公,名曰金风,一曰黑风,二曰旋风,三曰愒风,其状似疾,此风奄奄忽忽,不觉得时,以经七年,眉睫堕落。◇东方震为长男,名曰青风,一曰终风,二曰冲风,三曰行龙风,其状似疾,此风手脚生疮,来去有时,朝发夕发,以经五年,眉睫堕落。◇东北方艮为小男,名曰石风,一曰春风,二曰游风,三曰乱风,其状似疾,此风体肉顽,斑白如癞,以经十年,眉睫堕落。◇北方坎为中男,名曰水风,一曰面风,二曰瓦字元作瓦。风,三曰敖风,其状似疾,春秋生疮,淫淫习习,类如虫行,走作无常,以经十年,眉睫堕落。◇西南方坤为老母,名曰冗风,一曰吟风,二曰胪风,三曰脑风,其状似疾,不觉痛痒,体不生疮,真似白癞,以经十年,眉睫堕落。◇东南方巽为长女,名曰角风,一曰因风,二曰历节风,三曰膀胱风,其状似疾,以此风有虫三色,头赤腹白尾黑,以经三年,眉睫堕落,虫出可治。◇南方离为中女,名曰赤风,一曰水风,二曰摇风,三曰奸风,其状似疾,此风身体游游奕奕,心不肯定,肉色变异,以经十年,眉睫堕落。◇西方兑为少女,名曰淫风,一曰缺风,二曰明风,三曰青风,其状似疾,此风已经百日,体内蒸热,眉发堕落。

恶风候

编辑

凡风病有四百四种,緫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曰赤风,四曰白风,五曰黑风。凡人身中有八万尸虫,共成人身,若无八万尸虫,人身不成不立,复有诸恶横病,诸风生,害于人身,所谓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黑风生黑虫,黄风生黄虫,青风生青虫,赤风生赤虫,白风生白虫,此五种风,皆是恶风,能坏人身,名曰疾风。入五脏即与脏食人虫生,其虫无量,在人身中,乃入骨髓,来去无碍。若食人肝,眉睫堕落,食人肺,鼻柱崩倒,食人脾,语声变散,食人肾,耳鸣啾啾,或如雷声,食人心,心不受触而死。脉来徐去疾,上虚下实,此为恶风。

风瘙痒候

编辑

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风痒候

编辑

邪气客于肌,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寒搏皮肤,皮外发腠理,闭毫毛。淫邪与卫气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凡痹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

诸癞候

编辑

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得之。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或隐轸辄赤黑,此皆为疾。始起便急治之,断米榖肴鲑,专食胡麻松术辈最善也。夫病之生,多从风起,当时微发,不将为害,初入皮肤里,不能自觉。或流通四肢,潜于经脉,或在五脏,乍寒乍热,纵横脾肾,蔽诸毛腠理,壅塞难通,因玆气血精髓乖离,久而不治,令人顽痹。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针灸不痛,或在面目,习习奕奕,或在胸颊,状如虫行,身体遍痒,搔之生疮。或身面肿,痛彻骨髓,或顽如钱大,状如蚝毒,或如梳,或如手,锥刺不痛。或青赤黄黑,犹如腐木之形,或痛无常处,流移非一,或如酸枣,或如悬铃。或似绳缚拘急,难以俛仰,手足不能摇动,眼目流肿,内外生疮。小便赤黄,尿有馀沥,面无颜色,恍惚多忘,其闲变状多端。

毒虫若食人肝者,眉睫堕落,食人肺,鼻柱崩倒,或鼻生息肉,孔气不通,若食人脾,语声变散,若食人肾,耳鸣啾啾,或如雷鼓之音,若食人筋脉,肢节堕落。若食人皮肉,顽痹不觉痛痒,或如针锥所刺,名曰刺风。若虫乖风,走于皮肉,犹若外有虫行,复有食人皮肉,彻外从头面,即起为疱肉,如桃核小枣。从头面起者,名曰顺风,病从两脚起者,名曰逆风。令人多疮,犹如癣疥,或如鱼鳞,或痒或痛,黄水流出。初起之时,或如楡荚,或如钱孔,或青或白,或黑或黄,变异无定,或起或灭,此等皆病之兆状。

又云,风起之由,皆是冷热交通,流于五脏,彻入骨中,虚风因湿和合,虫生便即作患。论其所犯,多因用力过度,飮食相违,行房太过,毛孔既开,冷热风入五脏,积于寒热,寒热之风交过,通彻流行诸脉,急者即患,缓者稍远。所食秽杂肉虫生日久,冷热至甚,暴虫遂多,食人五脏骨髓,及于皮肉筋节,久久皆令坏散,名曰癞风。若其欲治,先与雷丸等散,服之出虫,见其虫形,青赤黑黄白等诸色之虫,与药治者,无有不瘥。然癞名不一。木癞者,初得先当落眉睫,面目痒,如复生疮,三年成大患。急治之愈,不治患成。火癞者,如火烧疮,或断人支节。七年落眉睫,急治可愈,八年成疾难治。金癞者,是天所为也,负功德崇。初得眉落,三年食鼻柱崩倒,叵治,良医能愈。土癞者,身体块磊,如鸡子弹丸许,此病宜急治之。六年便成大患,十五年不可治。水癞者,先得水病,因即留停,风触发动,落人眉须,不急治之,经年病成。蟋蟀癞者,虫如蟋蟀,在人身体内,百节头皆欲血出,三年叵治。面癞者,虫如面,举体艾白,难治。熏药可愈,多年叵治。雨癞者,斑駮或白或赤,眉须堕落,亦可治,多年难治。麻癞者,状似癣瘙,身体狂痒,十年成大患,可急治之愈。风从体入,或手足刺疮,风冷痹痴,不治,二十年后便成大患,宜急治之。䖲癞者,得之身体沉重,状似风癞,积久成大患,速治之愈。酒癞者,酒醉卧黍穰上,因汗体虚,风从外入,落人眉须,令人惶惧,小治大愈。

白癜候

编辑

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此亦是风邪搏于皮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被损久瘀血候

编辑

此为被损伤,仍为风冷搏,故令血瘀结在内,久不瘥也。

腕折中风痉候

编辑

夫腕折伤,皮肉作疮者,慎不可当风及自扇。若风入疮内,犯诸经络所致痉,痉者,脊背强直,口噤不能言也。

腕折中风肿候

编辑

此为风入疮内,而不入经络,其搏于气,故但肿也。

刺伤中风水候

编辑

此为竹木所刺伤,其疮中风水者,则肿痛,乃至成脓。

诸风门一○千金方

编辑

论杂风状

编辑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输冗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闲,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馀,乃可复也。甲乙经云,温卧取汗则巨取之。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氏病源作噫噫然有声。舌彊不能言。病在藏腑,先入阴,后入阳,治之先补于阴,后写于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巢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凡风多从背五藏输入,诸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藏故也。

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输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巢氏病源此下云,诊其脉虚弱者,亦风也,缓大者,亦风也,浮虚者,亦风也,滑数者,亦风也。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惙惙,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输及膈输肝输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出不収者,既灸当并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着缓,可经久而死。

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输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巢源唇赤汗流。尚可治,急灸心输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输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肾输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输百壮,可服续命汤。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傍支去者,皆为孙脉也。

凡风之伤人,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贼风。故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四季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则为目风眼寒,飮酒中风,则为酒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房中风,则为肠风,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焉。是知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而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厚,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常外汗,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于虚,腠理开则外出,凄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水淋状,时如竹管吹处,此是其证也。有风遇于实,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是其证也。

新食竟,取风为胃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失衣则愤满,食寒即洞泄。新热食竟,入水自渍及浴者,令人大腹为水病。

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喜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

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而汗多头痛。

新房室竟,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

劳风之为病,法在肺下,使人彊上而目脱,唾出如涕,恶风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出,为善,若不出则伤肺。

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胗瘙疮,风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关机中即挛,筋中亦然。邪淫于藏,梦藏大形小,淫于腑,梦藏小形大。邪随目系入脑,则目转眩,邪中精,则散视见两物。风邪入藏,寒气客于中不能发,则喑痖喉痹舌缓,不时服药针灸。风逐脉流入藏,使人卒喑,缓纵噤痉致死。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阳邪入阴病则静,阴邪入阳病则怒。

若因热食汗浴,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觉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闭,邪气闭在肌中,因欲出也,宜解肌汤则善。

夫目𥆧动,口唇动,偏㖞,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将八风散,摩神明白膏,丹参膏,依经针灸之。

诸痹,由风寒湿二气倂客于分肉之闲。迫切而为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闲,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其寒多者,则为痛痹,其湿多者,则为著痹。冷汗濡,但随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则为周痹也。痹在肌中,更发更止,左以应左,右以应右者,为偏痹也。

夫痹,其阳气少而阴气多者,故令身寒从中出,其阳气多而阴气少者,则痹且热也。

诸痹,风胜者则易愈,在皮闲亦易愈,在筋骨则难痊也。久痹入深,令荣卫涩,经络时踈则不知痛。

风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腹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伤脾肾,时呕眩,时自汗出,伤心目眩,伤肝悲恐短气不乐,伤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

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痉者,口噤不开,背彊而直,如发癎之状,摇头马鸣,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易得之者,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得痉风者,皆死。温病热盛入肾,小儿癎热盛,皆痉。痉、喑、厥、癫皆相似,故久厥成癫,宜审察之。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皆风入肾经中也,不治流入肾,则喜卒然体痉直如死,皆宜服小续命汤两三剂也。若耳痛肿生汁,作痈疖者,乃无害也。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恶疾大风

编辑

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初得虽遍体无异,而眉须已落,有遍体已坏,而眉须俨然,有诸处不异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顽处,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堕落,有患大寒,而重衣不暖,有寻常患热,不能暂凉。有身体枯槁者,有津汁常不止者,有身体干痒彻骨,搔之白皮如麸,手下作疮者,外台作卒不作疮。有疮痍荼毒,重叠而生,昼夜苦痛不已者,有直置顽钝,不知痛痒者。其色亦有多种,有青黄赤白黑,光明枯暗。

此候虽种种状貌不同,而难疗易疗,皆在前人,不由医者,何则。此病一著,无问贤愚,皆难与语,何则。口顺心违,不受医教,直希望药力,不能求己,故难疗易疗,属在前人,不关医药。予尝手疗六百馀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所以深细谙委之。姑与共语,觉难与语不受入,即不须与疗,终有触损,病既不瘥,乃劳而无功也。

又神仙传,有数十人,皆因恶疾而致仙道,何者。皆由割弃尘累,怀颕阳之风,所以非止瘥病,乃因祸而取福也。故余所睹病者,其中颇有士大夫,乃至有异种名人,及遇斯患,皆爱恋妻孥,系著心髓,不能割舍,直望药力,未肯近求诸身。若能绝其嗜欲,断其所好,非但愈疾,因玆亦可自致神仙。

余尝问诸病人,皆云,自作不仁之行,久久并为极猥之业,于中仍欲更作云。为虽有悔言,而无悔心。但能自新,受师教命,飡进药饵,何有不除。

余以贞观年中,将一病士入山,教服松脂,欲至百日,须眉皆生,由此观之,惟须求之于己,不可一仰医药者也。然有人数年患身体顽痹,羞见妻子,不告之令知,其后病成,状貌分明,乃云犯药卒患,此皆自误。然斯疾虽大,疗之于微,亦可即瘥。此疾一得,远者不过十年皆死,近者五六岁而亡,然病者自谓百年不死,深可悲悼。

一遇斯疾,即须断盐,常进松脂,一切公私物务,释然皆弃,犹如脱屣,凡百口味,特须断除,渐渐断谷,不交俗事,绝乎庆吊,幽隐岩谷,周年乃瘥,瘥后,终身慎房事,犯之还发。玆疾有吉凶二义,得之修善即吉,若还同俗类,必是凶矣。今略述其由,致以示后之学者,可览而思焉。

诸风门一○圣惠方

编辑

中风论

编辑

夫风者,天地山川之气也,所发远近有二焉。一者,天地八方四时五行之气,为近风,春秋冬夏,各依其时,从东西南北天涯地际八卦之郷来者,为远风。温凉寒暑,从微至盛,各随其孟仲季,以顺十二月,周一岁也。温凉寒暑之气,是风也。动则靡靡然,静□□□尔,是天地之风也。

经曰,诸邪风者,□□时行乘节之风,亦非山川鼓振之风,是人闲庭巷门户䆫牖之迳气尔。天无风之日,其恒有迳气,人长居其闲,日月积久,乃能虚人肤肉,入人百脉,流注五藏六腑,则致生病焉。凡四时风者,春九十日,名曰清风,伤人为肝风,夏九十日,名曰阳风,伤人为心风,秋九十日,名曰凉风,伤人为肺风,冬九十日,名曰寒风,伤人为肾风。

其分布八方,亦异名也。太一之神随其节,居其郷,各王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名为条风,一名凶风,王四十五日。东方震之气,春分王,名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名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南方离之气,夏至王,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都四十五日,王皆同在此。仲夏者,非孟仲之仲也,是天地之正中,五行之所会,四季之所同,其一节而火土二气王之,分夏数为二位,故为仲夏也。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名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西方兑之气,秋分王,名为阊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西北方干之气,立冬王,名为不周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气,冬至王,名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日。

由此四风之变而生八风,八风者,八方之风也。若从其郷来者,主长养万物,则人少病,若不从其郷来而从所胜来者,为贼邪,害于万物,则人多病。是故圣人云,避风如避矢。然风之伤人,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摊缓,或角弓反张。风者喜行而数变,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若腠理开,开则洒然寒,腠理闭,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飮,其热也则消肌肉。凡人体肥有风,肉厚则不得外泄,喜为热,目中黄,其人瘦有风,肌肉薄则恒外行,身中寒,目泪出。风邪入藏,寒气客于中,使人喑痖缓纵噤痉。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风邪客于皮肤之中则痒成胗。风邪入深,寒气相搏,则肉枯,风邪客于半身,真气去者则偏枯,风邪客于筋,则挛急,风邪客于骨节,则疼痛,风邪入诸阳脉兪,散于分肉之闲,与卫气相搏,其道不行,故其肉不仁也。

风邪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脑,而引目系,则为目风,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风外在腠理,则为泄风,中五藏六腑之兪,为藏腑之风,各随其门户所中也。

凡中风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闲,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馀,力可复也。是以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

诸风门一○和剂指南论中风证候

编辑

论诸风之由

编辑

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府气偏,荣卫失度,血气错乱,喜怒过伤,飮食无度,嗜欲恣情,致于经道或虚或塞,体虚而腠理不密,风邪之气中于人也。其状奄忽不省人事,涎潮昏塞,舌强不能言者,可先与通关散搐鼻,次服至宝丹,此药性凉,稍壮人可与,气虚及年高人不可与服,只与后药。

卒中风,筋急头眩者,可与七宝丹,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筋挛骨痛者,可与小续命汤,追风应痛圆。中风邪气入藏,狂言恍惚,与排风汤,中风手足瘫痪,多与青州白圆子。中风项背拘强,牙关紧急者,可与三五七散,中风手足战掉,腰脚缓弱,可与活络丹,七宝丹,年高脚弱者,可与黄耆圆。

论诸风气中

编辑

此病多生于骄贵之人,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泄,逆气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其状与中风无异,但口内无涎声,此证只是中气。不可妄投取涎发汗等药,反生他病,但可与七气汤,分解其气,散其壅结,其气自止。七气汤连进效速,更可与苏合香丸。

论中风半身不遂

编辑

皆因风邪中于经络,气血行迟,机关纵缓。故手足不遂,口眼㖞邪,可与七宝丹,偏风语言蹇涩,可与小续命汤,偏风走疰疼痛,身体麻木,可与活络丹,偏风恍惚不定,可与排风汤,偏风痰涎盛者,可与青州白圆子,拘急脚弱口噤者,可与龙虎丹,瘫痪手足不遂,可与透冰丹,偏风筋脉挛急,可与驱风圆,乳香趁痛散,乳香圆,七宝丹。

论诸风骨节疼痛

编辑

皆因风气入于筋络,及骨节疼痛,或攻注脚手痛,或拘挛伸屈不得者,可与乳香趁痛散追风应痛圆活络丹乳香圆没药圆太岳活血丹皆可服。宜先与五香散淋渫,次用活血丹涂之。

论风湿证候

编辑

皆因腠理虚,风与寒湿气伤之,每遇夜闲,或三四更以来,腰背倦痛,转侧不得,或身体倦痛者,为有寒湿也,与小续命汤。大便秘,小便多,身疼痛者,可与术附汤,若骨节烦疼者,可与乳香趁痛散,或身体麻木,足胫弱者,可与追风应痛圆、黄蓍圆,腰痛甚者,可与青娥圆。

论诸风大便不通

编辑

皆因风邪热滞,肠胃津液干燥秘涩,可与麻仁丸,三和散,不通即与皂角丸,如通即止之,不可久服。如气虚及老人,不可与皂角丸,只与麻仁丸,三和散,四物汤,加去白青皮等分同煎。秘甚者可与神功丸,不可与虚老人服。

论诸风小便不通

编辑

皆因小肠积热,膀胱壅滞不利,可与导赤圆,鸡苏圆三黄圆三和散,秘甚者,与神功圆,五苓散。

论风湿脚气候

编辑

皆因风湿毒气,入于脚膝之闲,其状或赤肿,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脚软而缓,或増寒壮热作渴,筋脉拘急,可与兪山人降气汤,排风汤,小续命汤,小降气汤。痛者,与石南圆,追风应痛圆,乳香趁痛散,脚软不能行者,与黄耆圆,木瓜圆,小便秘涩,与导赤圆,五淋散,三和散,大便秘者,与麻仁丸,秘甚者,与神功圆,冲心闷者,与三和散,抢腰痛者,可与大乌沉汤。不以轻重,皆用五香散淋渫,若脚肿生疮者,透冰丹。

论诸风头目昏眩

编辑

皆因痰壅上盛,可与青州白圆子。头目昏眩多痰者,可与辰砂化痰圆,痰盛昏眩,可与半夏圆天南星圆,心肺有热,与龙脑芎犀圆,痰盛项强,急与金沸草散。痰多膈热者,可与川芎圆,心胸不利,中苦舌干,可与透冰丹羌活圆防风圆,痰甚心忪悸者,可与牛黄清心圆,痰盛渴呕者,可与天南星圆。

论诸风瘙痒瘾疹

编辑

皆因血气不顺,面如虫行𥆧动,血气凝滞者,可与排风汤,胡麻散,消风散,四生圆,甚者多服皂角煎圆,何首乌散。

论诸风头痛目晕

编辑

皆因风虚气上攻头目,可与太阳丹,白龙丸,茶调散,川芎丸。太阳穴痛,与急风散涂痛处,眼昏头痛者,可与消风散追风散,痰热头痛者,可与防风丸,年高虚弱人,风寒入脑,头痛发眩者,与术附汤,羌活丸,三五七散,偏正头风,两太阳穴及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昏暗者,可与遇仙散服。◇论诸风热上攻面生热疮者,可与驱风丸,龙虎丹,排风汤,胡麻散,何首乌散,羌活丸,川芎丸,白龙贠,芎犀丸,或如虫行,可与追风散。

论诸风恍惚惊悸

编辑

皆因体虚受风邪,心气不足,入于心经者,与定志丸,降心丹,平补镇心丹,辰砂妙香散,管见大全良方,又有㧠风汤,十四友圆,天王补心丹。热者,牛黄清心圆。管见大全,又有至宝丹。

论诸风挫枕转筋

编辑

皆因气虚,项筋转侧不得,筋络不顺疼痛,可与通关散,消风散,大三五七散,或追风散,痰涎盛,与白丸子。管见大全良方,诸风挫枕项强,转筋不得,证治。若挫枕项强者,皆因气虚,关膈不通,致令项筋强硬,转侧不得,筋络不顺疼痛,可与追风散,三五七散。痰盛者,可与青州白圆子,如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者,可与消风散,川芎茶调散,如圣饼子,蝎附散极妙。

论诸风痰逆呕吐

编辑

诸风初发时,痰逆呕吐者,可与温中化痰丸,橘皮半夏汤,藿香汤,半夏散,管见大全良方,又有谷神嘉禾散参苏飮。呕吐者立止,可常服。

论诸风脚膝缓弱

编辑

皆因风虚,气血衰弱,行止无力,可与黄耆丸,木瓜丸,兪山人降气汤,不赤不肿而痛者,可与洗风散淋沃洗之。

论破伤风证

编辑

皆因打扑伤破,风入发肿者,可与土贠散,生姜自然汁调药贴患处。内损者,与太岳活血丹,血不止者,与花蘂石散。

论缠喉风证

编辑

皆因积热,痰涎上攻咽喉,口开不得,水浆不下,与碧雪竹管子吹入喉中,甚者与雄黄解毒圆,玉屑无忧散。

诸风门一○三因方

编辑

叙中风论

编辑

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人或中邪风,鲜有不致毙者,故入藏则难愈。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㖞邪,肌肤不仁,痹瘁挛僻。随其藏气,所为不同,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斜,㖞僻不遂。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推为百病长,圣人先此以示教,太医编集,所以首论中风也。然四气皆能中人,在证亦有缓纵牵急,搐搦痹瘁,奄忽不知人者,不可不以脉别。故论曰,寒热诸痹所有证候,皆如风状,须得脉别可也。要知脉浮则为风,紧则为寒,细则为湿,数则为热。外证走注自汗则为风,疼痛无汗则为寒,缓弱热顽则为暑,停著肿满则为湿,随其幷合,尤宜历辨。唯详其所因,合以脉诊,在络在经,入腑入脏,依而谓之,乃可为治。

五脏中风证

编辑

肝中风者,人迎幷左关上,脉浮而弦。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藏为肝,肝虚,喜中风,为类相从故,脉应在左关。肝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苍,头目𥆧,左胁偏痛,嗜甘,如阻妇状,筋急挛痹不伸。诊在目,其色青。

心中风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心虚,因中邪风,乃子母相因故,脉应在左寸口。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飮欲食,食则呕。诊在舌,其色焦赤。

脾中风者,人迎与右关上,脉浮而微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脾虚,因中风邪,为胜克故,脉应在右关上。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薄黄,四肢怠堕,皮肉𥆧动,发热,短气,不欲飮食,嗜卧如醉人。诊在唇,其色黄。

肺中风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为肺,肺虚,因中邪风,为乘克故,脉应在右手寸口。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皓然白,口燥而喘,逆气肩息,身重背痛,面胀肿,昼差暮甚。诊在鼻,其色白。

肾中风者,人迎与左尺中,脉浮而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肾虚,因中邪风,为母子相感故,脉应在左尺中。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如炲,面痝然浮肿,腰脊痛引小腹,隐曲不利,昏寝汗愈多,志意惶惑。诊在耳,其色黑。

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六腑无中风论,唯胃有者,以胃为脏海,纳五味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食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

料简类例

编辑

且人之冒风也,轻则为伤,重则为中。盖风散气,动于阳,腠理开,故自汗而恶风。其色诊皆随藏气而言。六府无论,唯胃有中者,盖飮食所致。故孙真人曰,新食竟取风,为胃风。疟论亦然。然六府经络,邪既能中,岂不能中诸府也。虫曰转输,在大小肠则有胐胀,在胞则有转戾,在胆则有摄缩。但文缺不论,或谓竟中诸藏,故不论诸府,此亦一说,故两存之。

诸方论中,所谓左瘫右痪者,盖邪气中人,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随入。风懿者,以心肺闲闭,不能言,但噫噫作声,盖肺气入心,则能言,邪中心肺,涎潮逼塞,故使然也。四肢缓纵,为风痱者,以风散涎,注于关节,气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强不能言者,以风入心脾经,心之别脉,系于舌本,脾之脉,緖胃侠咽,连舌本,散舌下,风涎入其经络,故舌不转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挛者,以中风冷,邪气入于肝脏,使诸筋挛急,屈不可伸也。风柔者,以风热入于肝藏,使诸筋㢮张,缓而不収也。故经云,寒则挛急,热则㢮张。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摇而手足颤掉也。风喑者,以风冷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不能言也,与前所谓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为差耳。揋退风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语,临事不前,亦偏中于心肺经所致也。诸证类例,可推而治之。

历节论

编辑

夫历节论,疼痛不可屈伸,身体魁瘰,其肿如脱,其痛如掣,流注骨节,短气自汗,头眩,温温欲吐者,皆以风湿寒相搏而成。其痛如掣者,为寒多,肿满如脱者,为湿多,历节黄汗出者,为风多。顾病源所载,飮酒当风,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原其所因,虽涉风湿寒,又有飮酒之说,自属不内外因,亦有不能飮酒而患此者,要当推求所因,分其先后轻重为治。久而不治,令人骨节蹉跌,变为癫病,不可不知。

大风叙论

编辑

经所载疠风者,即方论中所谓大风恶疾癞是也。虽名曰风,未必皆因风。大率多是嗜欲劳动气血,热发汗泄,不避邪风冷湿,使淫气与卫气相干,致肌肉愤䐜,气有所凝,则肌肉不仁,荣气泣浊,则胕热不利。故色败,皮肤疡溃,鼻梁阘坏。千金所得自作不仁极猥之业,虽有悔言,而无悔心,良得其情。然亦有传染者,又非自致,此则不谨之故,气血相传,岂宿业缘会之所为也。原其所因,皆不内外涉外所因而成也。证候多端,幷见诸后。

诸风门一○神巧万全方

编辑

风揔论

编辑

经称诸邪者,非是时行乘节之风,亦非山川鼓振之风,是人闲庭巷门户窗牖之迳气尔,此说殊未为允,何者。为是说者,其意为人居庭户之闲,日月积久,为风所中,即疑之为庭户之风。殊不知风者,八方之风也,其从本向方来者,人少病,若从所胜方来者,人多病,是天之虚邪也。

夫人以身之虚,逢天之虚,两虚相感,故病生焉。盖阴阳于人,岂有情哉。如水流湿,火就燥,遇之者是也。风中人,随其虚实,而有浅深,故人病有轻重。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瘫痪,其病各异,其名不同。盖风者,善行而数变,若腠理开,则洒然而寒,腠理闭,则热而闷,寒则衰飮食,热则消肌肉,玆名寒热,其诸候皆别为篇目,以叙述之,然后处方焉。

诸风门一○简易方

编辑

中风论

编辑

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长养万物,偏邪则能伤害品类,人或中之,鲜有不致毙者。是以圣人推为百病长。原夫风与气一也,塞乎天地之闲,则阴阳不同,在乎人身之中,则吹呵有别。阴为风,故风无形而有其势,阳为气,故气有质而无其威,吹则冷而劲为风,呵则温而和为气。

是以四时之内,八风二十四气者,以候阴阳消长之机也。大块噫而为风,山泽蒸而为气,风劲则气清,气浓则风息,在人亦然。人生天地之中,负阴抱阳,禀冲气以为和。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精气内安,刑神外全,病安从来。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致阴阳不调,腑脏气偏,荣卫失度,气血错乱,经络空虚,腠理不密。外邪因得以伤之。风邪之中人也,其状奄忽。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方书编集一十三科,而风独冠其篇首也。

予读千金方风论,有七十二种,究其大法,则以五风为首。五风者,谓肝心脾肺肾五脏之中也,其言生死,各亦不同。

肝风之状,踞坐不得低头,青色围绕目额者可治,宜于肝兪灸之。若上喘目直视,唇口俱青,或面目大青黑,一黄一白者死。

心风之状,汗自出,偃仰不可转侧,唇色正赤,语言狂妄者生,宜于心兪灸之。若唇面青黄黑赤色不定,眼撋动不休,或面目时时悚动者,心绝也,五日而死。

脾风之状,踞而腹满,不嗜食,一身通黄,四肢不收,口吐咸沫者,尚可治之,宜灸脾兪。若手足俱青,木贼土败必死矣。

肺风之状,偃卧胸满,喘而不休,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不得卧,目鼻下至口,色白者可治,宜于肺兪灸之。若失血及妄言,色黄者不治,七八日而死。

肾风之状,踞而腰脚痛重,视胁肋边未有黄点者可治,宜于肾兪灸之。若齿黄面如土色者死。

至于六腑本无中风,唯胃有者,以胃为水谷海,变化五味,以资五脏,虚则风邪亦得以中之。胃风之状,额上多汗,飮食不下,隔塞不通,腹满,去衣则䐜胀,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寒则泄。孙真人云,新食竟取风为胃风,疟论亦然。

五脏中风,其脉皆浮,但兼以本脉,而见于本部与人迎相应也。假令肝中风,则左手关部与人迎脉并浮而弦者也,馀皆仿此。大抵肥人多喜中风,以其肌肤软脆,风邪易中,入之则深。庞老故云,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即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风气外泄,即为寒中而泣出,盖可知矣。

得此疾者,胗其脉,迟浮者吉,急疾大数者凶,大腑闭涩为顺,下利为逆,口目俱闭者易治,口目俱开者难治,骨热多烦者,损其热药,脏寒下利者,损其冷剂,治之当随病之浅深,慎无执着。

诸方论中所谓左瘫右痪者,由邪气中人,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风赋有云,气虚则痪无左右,血涩而瘫中两边,以此而知气血俱虚,则瘫痪两证俱有。若气顺血涩,则为瘫风,瘫风者,筋脉拘急挛拳也。若血顺气虚,则为痪风,痪风者,亸软抬动不能也。不必左为瘫而右为痪。痪风不可全用风药,当以理气药兼而用之,瘫风则当以益血补筋去风药治之,则万举万全矣。

予历观古方,治诸风,不问病之轻重表里浅深,皆以小续命汤加减用之,此良法也。但小续命汤内无通气药,不可独用,若能以通气汤散兼而服之,必成其功矣。宋氏云,治风之法,当以暖散中通气为先,通则痰气不薰蒸,风亦自得以摅散,诚哉是言也。

小续命汤通治诸风,惟偏枯则不可多用。盖偏枯者,其人血不荣于一边,小续命汤复发汗亡血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闲疼痛,神智如常,治之宜养血,大八风汤,续断汤。

风痱者,身无痛处,但四肢缓纵,神智昏乱不甚,语言微有知则可治。以其风散涎注关节,气不能行,故四肢不遂也。治之先进大乙神精丹三粒,次以西州续命汤。

风懿者,奄不知人,咽中噫噫然有声,以其邪中心肺,涎潮逼塞心肺闲闭,故不能言,宜用小续命汤,独活汤。

风柔者,以风热入于肝脏,使诸筋挛急屈不可伸,经曰寒则挛急,热则弛张。

风颤者,以风入肝脏,经络之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摇而手足颤掉也。

风喑者,以风冷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而不能言也。

风痹者,由风寒湿三气袭于经络,舎于血脉,留于荣卫,故使身顽肉厚,不知痛痒。其证则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以属五脏,诸痹始得之,在外,速治之,无不愈者,及其邪气深入,各传于脏,无不危殆。故曰,风中脉则口眼㖞斜,中腑则肢体废,风入脏则性命危矣。

又有中风之病,卒暴昏昏,涎浮胸中,上下相引,声如引锯,皆由飮食过度,嗜欲无节,停留胃中,使气脉关隔,不得运行,荣卫失度,脏腑怯弱,风邪暴客,相搏成涎。虽投治风药,来不得下。盖涎浮上部,塡塞心胸,诸气闭塞,急当吐之,使快为度,然后急进续命汤。

近世方书多云,中风不可吐,久后令人坏一臂。盖药中多用水银粉,大损脾胃,脾胃既损,四肢不举,理之必然。殊不知古人治法,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胸上,为高越之,为吐也。如朱砂圆,止是吐胸上积涎,于脾胃何损,用之必效。

若俱无涎,亦慎与吐,恐脾胃俱损,呕血而死,不可不知。世有气中,方书无载,考其至理,皆由喜怒不节,气血暴伤。盖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气血失常,乱于胸中,壅于经络,滞则生风,渐渐无力,昏困欲倒。治之当顺气理血,不可妄投风药。

至如新沐中风,名曰首风,飮酒中风,名曰漏风,又曰酒风,入房中风,名曰内风,又曰劳风,各有治法。夫风之为病,有瘙痒者,有瘾疹者,有疼痛者,有疮疡者,有聋瞽者,有历节者,有颠厥者,有狂妄者,千状万化,莫不由五脏而生矣。其证各出本门,玆不繁引。

诸风门一○直指方

编辑

风论

编辑

气血痰水,受病于内者也,风寒暑湿,致宼于外者也。人之一身,血气既虚,阴阳不守,飮食居处嗜欲无节,冲风卧地,调护不加,于是经络空踈,腠理开彻,风邪乘其虚而入之,中风诸风皆是物耳。

风之为病,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之涎浮,昏人之神乱。挟热则痿墯缓弛,挟寒则急痛拘挛。自其邪气之入人也,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为㖞僻,为窜视,为掣纵,为搐搦,为瘫痪,为反张。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缓则四肢不能収,急则一身不能仰,皆随其邪气所至,表里浅深,而有证也。

种类虽多,大要有四。血气偏虚,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闲疼痛,谓之偏枯。神智不乱,身体无痛,四肢不举,一臂不随,谓之风痱,能言则可治。忽然迷仆,舌强不语,喉中窒塞,噫噫有声,谓之风癔,身软有汗则生。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人肉厚,身顽知不痛痒,风多则走注,寒多则疼痛,湿多则重着。在筋则筋屈而不伸,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肉则不仁,在骨则癃重,夫是之谓风痹。伤风一证,发热烦燥,头疼面光,恶风自汗,盖风能散气,故有汗也。

风家脉浮者病在表,脉实者病在里,脉虚者病在脏,脉促者病在上。浮则发散,实则踈导,虚则温之,促于上而病人壮盛,胸喉澎湃者,瓜蒂散少少吐之。俗谓热则生风,大纲然尔,多有胃虚气虚血虚虚极而生风者,若诸虚证候,天雄附子官桂川乌,又不可阙。

治法大要,尽以消痰顺气为先,顺气用南木香苏合香圆軰,消痰用南星半夏细辛僵蚕軰,如石绿铁焰水银轻粉鈆霜朴消等剂,谨勿妄施。寒毒入胃,则血脉凝涩,真气消铄,不旋踵而废人。

治风良剂,小续命汤为上,排风汤次之,然二药主风不主气,须以人参顺气散乌药顺气散,佐助其闲,气一流行,则风亦踈散矣。至若口开手散,泻血遗尿,眼合不开,汗出不流,吐沫气麤,声如鼾睡,面绯面黑,发直头摇,手足口鼻清冷,口噤而脉急数,皆为不治之证。其馀诸风种类,余于婴儿惊风指要备论之。

中风恶证

编辑

中风恶证细推求,口噤须迟脉数忧,眼合不开幷窜瞪,面绯面黑手难收,口开吐沫气麤大,发直摇头汗不流,鼾䶎喉鸣兼鼻冷,遗尿泻血并皆休。

中风多是恶风自汗,心风脉浮洪,肝风脉浮弦,肾风脉浮滑,肺风脉浮涩,脾风脉浮缓。或以三部候之,或以本脏取之,不可一槩论也,医者当明辨之。

诸风门一○朱氏集验方

编辑

中风评

编辑

风之为病,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世传大风也。或为偏枯,或为腰脊强痛,或为耳鸣鼻塞,头晕痰厥,其证各异。且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嗽短气,浑身瘙痒,昼静夜甚,心风,喜怒不常,色赤,甚则语言不快,肝风,善悲,色苍,嗌干,多怒上视,脾风,身体怠堕,四肢不収,色黄,不嗜飮食,肾风,面浮,脊痛不能正立,色炲。

夫风热怫郁,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虚极亦生风也。治疗当察老幼虚实,先究其原,不可一槩而言之。凡中风初觉,不语,牙关紧急,痰涎作声,眼目直视。经云,视物而睛不动,五脏六腑精气背上注于目,得血气和,则目转动而还明。便以白梅擦牙,以局方苏合香圆炙去脑子,用冷生姜自然汁,灌下三两圆,再以纸撚打鼻,引其气通。

若省有痰,继以局方醒风汤和橘皮半夏汤,加南木香煎,入麝香服。气弱者,增附子天雄。书云,除荆棘者,先断其根,欲医风者,先理其气。若投坠涎铁粉风药之类,寒药入胃,则使血脉凝涩,真气内烁,必为废人。若摇头直视,心肾脱绝,盖诸阳独留,诸阴悉尽,故直视摇头。

心脏绝,真脏病也,鲜有再生。若遇此证,先以防风生姜煎汤,调局方木香匀气散加木香,下黑锡丹一二百粒,入塩煎附子川姜天麻等分服。

年幼壮实中风,面赤烦燥加渴,局方牛黄清心圆,若痰盛,局方小儿比金圆,一贴作一服,灯心汤下。气虚中风,或小便不禁,手足厥逆,局方姜附汤加天雄煎下养正丹,更灸脐心,或丹田气海一二百壮。因食所伤,气道不通,壅闷气厥,痰涎作声,大便不通,局方解毒雄黄圆,每服七圆,姜汤下,更加大黄煎局方三和散服,幷沉香降气汤。

如是左瘫右痪,俟其人事省定,即当依其所感,随证毉疗。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先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先理其气,次依所感六气,随其证而治之。经云,风者百病之首,其变化为他病无常,皆风气所发。所谓除病之道,察致之由,当斟酌用药,必获十全效也。

◇若臂重作痛时麻,能飮酒人,此是痰飮,不可服风药,可服局方消飮圆倍术圆橘皮半夏汤加片子姜黄茯苓生姜同煎服。

◇有妇人二十岁,偶食中吃惊,发搐,涎塞,不省人事,牙关紧急,以白梅擦牙,次用冷水茶调恒山细末二钱服下,吐涎而省,后投局方乌沉汤而安。吐法壮实者可用。

◇有人病头旋。经云,眊为眼花,眩为眼黑,眩晕头旋,不省人事,皆是阳虚。又云,上虚则眩,下虚则厥。令服局方兪山人苏子降气汤养正丹来复丹如圣饼子而安。如圣饼子,亦治头疼痰厥,肉𥆧筋惕,辛頞鼻渊,及飮酒过多,呕吐涎沫,好飮人可加白豆蔲一粒同嚼服。

◇若治心气怔忪,膈中常满,时时吐痰,睡卧不安,如圣饼子去川乌,加铁艶粉极妙。

◇有一室女,每经候欲行,如风之状,发搐,不省人事。胗其脉,心脉浮,冲任脉沉,此因经行伏惊致此。局方黑神散入朱砂,灯心麦门冬煎汤调下,服数日,自后经行如常,前病不作。若腹痛,加大圣散服。

一妇人脚指赤肿痛不可忍,局方香苏飮加槟榔木瓜煎,三服而痊。

◇有人每遇天阴,觉浑身重疼无力,此乃湿气。香苏飮与平胃散各一贴,和分四服,加木瓜煎,有大神效。

◇治腰隐痛,行步艰辛,只用平胃散加赤麹,同煎服,最妙。

◇有人常觉左眼𥆧动,忽然左边口㖞,食则不能収,求医。仆诊其脉浮而涩,气口脉迟而涩。遂授之局方香苏飮和霍香正气散,加南木香姜枣同煎,次以小续命汤,加天麻磨沉香水同煎,下局中养气丹,数服痊安。

有人四十已上岁,平日好食面飮酒,苦右臂不能举,授以局方五积散加木瓜槟榔煎。又用生附子一两,去皮脐,南木香二钱半,㕮咀,分作三服,水二盏,姜十片,煎一盏,热服,数服而安。

诸风门一○管见大全良方

编辑

中风证治

编辑

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藏府气偏,荣卫失度,气血错乱,喜怒过伤,飮啖无节,恣情嗜欲,致于经道或虚或塞,体虚而腠理不密,风邪之气,乘虚而中人也。其状涎潮昏塞,不省人事,舌强不能言,此等疾证,鲜有不毙者。

然亦有轻重。经云,风中藏则性命危。且以简易言之,先察口眼开阖,以别重轻,如眼开口噤,无汗搐搦,涎不作声,六脉迟浮者易治。若眼闭口开,手足不収,自汗如珠如油,发直吐沫,面赤如装,鱼口气麁,咽中涎响似水鸡声,或如拽钜声,如鼾睡,或时长嘘,摇头上窜,喷药闷乱,目瞪直视,头面青黑,六脉急疾大数,脉迟缓,傥有一证,皆不可治也。

若是中之轻者,涎潮昏塞,不省人事,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缓纵亸曳,左瘫,右痪,偏枯,风懿,痿痹,不仁,口眼㖞斜,头痛头眩,如坐舟船之上,角弓反张,摇头马鸣,白虎历节,走疰疼痛,虫行瘙痒,恍惚惊悸,为癫为癎,暗风倒地,难可枚举,已上之证,皆可施治。

但近代之医,皆遗古法,自立新意,或执一说,或本易简,不问阴阳冷热虚实,有汗无汗。不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首以三生飮呑养正丹,每见服之,多有不救,闲有虚风冷证,服之而安者,乘兴执此为法。殊不知风为动物,证多属阳,王叔和云,热积生风是也,外台秘要言之甚详。古圣方书,如至宝丹,红雪通中散,龙脑芎犀圆,牛黄清心圆,薄苛煎,大小竹沥等汤,便可见。若中风有热之证,更服三建,三生,养正等药,可谓抱薪救火,安有生理。

又论,凡中风不可便用风药,中气不可便用气药,执此为法。此等之论,因唐季润云,切记风中人,不可便用风药,气中人,不可便用气药,才觉有此证候,急用真麝香肉三钱,硏令极细,以真麻油调令稀薄,可飮为度,令患人一服顿尽。如牙关紧,即𢶡开口灌入,候少甦省后,服大豆紫汤,服羌活一二斤无妨。服此二药,永无手足偏废,语言謇涩之患。于后见得证候分明,若是中风,只服排风,续命等汤,若是中气,只服苏合香圆调气等药。此等议论,是唐季润虑医之不明尔,亦未尝令人不服风药。静而思之,若是富贵之家,处此之时,尚可抖擞真麝,若中产之家束手待尽而已。

殊不知孙真人云,治中风若不行小续命汤,是不能治风,近人畏而不用,死者比比,良可叹息。且如小续命汤,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手足颤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精昏乱,头目眩重,痰涎倂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能转侧,及治诸风,服之皆验。又治痓病,角弓反张,摇头马鸣,历节痛风,小儿急慢惊风,又治脚气缓弱,久服得差。久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预服之,以防喑哑。然此药四时自有加减,如有汗者,去麻黄,减杏仁一半,加干葛,若有热者,倍黄芩,去附子,减桂一半。仆依此加减疗疾,累用有效。

许太学云,凡治瘫痪,一切风疾,如排风,续命,竹沥等汤,非不能作效,大槩此疾,积袭之久,非一日得之,须是大剂合三五料服吃,得汗出如药香,方见效也。今人服三五服而责无效,其责医也亦速耳。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也。多见病家无主,病者亲故问病,各立一说,各授一方,皆谓经效,不待医者商议,可服不可服,即便投之,倏焉至祸,各自走散。

又有正在病中,请得毉来,诊视未定,各逞己能,众议纷纷,使人疑惑,不知孰是,犹豫不决,遂致困笃。古人云,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闲人说药方是也。莫若参以外证,确意依方服药,母信浮言,以贻后悔。

卒中风疾证候未分首先用药法

编辑

若卒中邪风,一时僵仆,不省人事,仓卒之闲,无医可问,或见理未明,虚实冷热难辨,疑似之闲,可首以真麝香硏细,麻油调三钱重,令稀薄得所,服之,口禁者,𢶡开灌服。若一时未辨,宜先以苏合香圆半两,姜汤调灌,或兼以青州白圆子硏细,入生姜自然汁少许,调匀灌服尤佳,或煎谷神嘉禾散灌服,亦有奇效。

近时庸医,不晓古意,以为脾胃之药,与风与气,甚不相干,便有此等谬论,眩惑众听。殊不知卒中之由,多因饭食中大怒而得之。夫脾好歌乐,故飮宴中,置歌舞以悦脾也。盖怒剧伤肝,肝不受邪,移气克于脾土,又风喜伤肝,肝移气凌脾。脾主四肢,况涎乃脾之液,所以风中之人,多有呕吐涎沫,涎潮昏塞,不省人事,四肢偏废,用嘉禾散收效者,此意也。

近代亦有用麝香煎,五积散,闲有获效,况五积散亦是太阴脾经之药。然其性差热,疾证未分,不可多服。如参苏飮,星香飮,三倍汤,分心气飮,加防风煎,皆可与服,此予家三世取效方也。

卒中涎潮昏塞急当吐之证治

编辑

若中风卒暴不知,涎声上下,相引如拽锯,此由飮啖无度,气血闭塞,停留胃中,与风相搏,内化成痰。若投以诸汤,盖气闭涎膈,而卒不得下,急当吐之,使快为度,然后随证用药。

虽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且如卒暴涎生,声如引锯,牙关紧急,气闭不行,汤药不能入,命在须臾,执无吐法可乎。但不当用银粉等药,则坏人四肢。尝原古人之论,病在上膈当吐之。瓜蒂之类是也,宜孙兆稀涎散,许学士胜金圆,皆可用也。

中风热证治

编辑

外台秘要云,凡初中风,四肢不収,扬手掷足,心神昏愦,眼不识人,言不出口,烦闷恶衣,喷药闷乱,此等疾证,多由热起。王叔和云,热积生风是也。故先圣用至宝丹,红雪通中散,龙脑芎犀圆,薄荷煎,牛黄清心圆以对之,亦有单飮竹沥,及大小竹沥汤,败毒散加防风荆芥煎服亦效。

若不审是热积生风,例以三生飮,三建汤,养正丹投之,则祸不旋踵。盖其中有天雄乌附,其性大热,服之如抱薪救火,鲜有不毙者。真所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学者宜审思之。

五藏中风证治

编辑

若五藏中风,自有专条,但风中藏,则性命危,如中之轻者,可与排风汤。

刚柔二痓证治又名曰痓。

编辑

夫刚柔二痓者,病人先憎寒发热,有类伤寒,忽然身体强直,如角弓反张,口噤咬𬹼,摇头马鸣,如发癎之状,妇人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多有此证。

当察有汗无汗,以分刚柔。若无汗恶寒,名刚痓,小续命汤主之,有汗不恶寒,名柔痓,小续命汤去麻黄加葛根主之。凡刚柔二痓,并可与小续命加减服之,又有大豆紫汤与竹沥,并可与服。然得斯疾,十愈三四耳。

破伤风破伤湿相类痓病证治

编辑

若先因金刃所伤,或打扑伤损,或风或湿,从疮口中入,或身体强硬,如角弓反张,口噤咬𬹼,摇头鸟鸣,如发癎之状者,当作破伤风,破伤湿治之,宜用胡氏夺命散。若伤重不省,心头尚温,急以此药调方寸匕灌服,下咽即活,倂进二服,起死如神。㒒邻近有晏匠,其子被斧伤足,因洗而有是证。㒒不在家山,医者不识是证,遂卒,可伤可笑。

中风无汗证治

编辑

若奄忽之闲,涎潮昏塞,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肌肤不仁,左瘫右痪,半身不遂,筋挛骨痛,或腰痛如折,身体无汗,或有时略省,此是体虚而中邪风。治之宜用小续命汤,木香煮散,排风竹沥等汤,兼灵宝丹,倂进十服,得汗而解。圣人为虚风无汗而设,谚云,风随汗愈是也。

中风自汗证治

编辑

若有已上疾证,遍体自汗者,不可与续命排风等汤,盖其中有麻黄、杏仁故也。宜以续命煮散,独活汤。

失音不语证治

编辑

若失音不语者,风邪客于心脾二经,上入于机关也。机关者,舌本也。若关膈不通,其人精神昏愦,宜牛黄圆,通关散,神仙解语丹,若渐能语,而牙关紧急者,宜细辛散。

痰涎壅盛证治

编辑

若中风痰涎壅盛者,宜星香飮,省风汤,三倍汤,白圆子。

手足缓纵不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证治

编辑

若因风邪中于经络,气血行迟,机关缓纵,手足不仁,麻痛不知痛痒,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者,可与灵宝丹。

◇若偏风语言蹇涩者,可与小续命汤,木香煮散。

白虎历节走疰骨节疼痛及麻木证治

编辑

若偏风走疰,历节疼痛,或如锤锻,或如虫啮,昼静夜剧,痛不可忍,是白虎历节证也,宜与小续命汤,兼以活络丹。若身体麻木者,亦可服,麝香圆亦妙。

身体倦痛中夜后腰背疼痛不能转侧证治

编辑

若每到中夜后,腰背疼痛,转侧不得,或身体倦痛者,皆因风寒湿三气,伤于经络,可与小续命汤。大便秘,小便多,身疼者,可与术附汤,若骨节烦疼者,可与乳香趁痛散,或身体麻木,足胫弱者,可与追风应痛圆,黄耆圆。

◇腰痛甚者,可与神应圆,青娥圆,近人以异功五积散加桃仁,煎服效。

拘急脚弱口噤证治

编辑

若拘急脚弱,口噤者,可与龙虎丹,小续命汤岂无效。

瘫痪手足不随证治

编辑

若瘫痪手足不随者,可与透冰丹。

偏风筋脉拘急挛痛证治

编辑

偏风,筋脉拘急挛痛者,可与驱风圆,乳香趁痛散,乳香圆,七宝丹。

诸风身体疼痛证治

编辑

若诸风身体疼痛者,皆因风邪之气,入于经络,不能发散,致令手足骨节疼痛。或拘挛不得屈伸者,可与乳香趁痛散,追风应痛圆,活血丹,乳香圆,没药圆,太狱活血丹皆可服,宜先以五香散淋渫,次以活血丹涂之。

诸风头目昏晕证治

编辑

若头目昏眩不清快者,与消风散,茶调散,防风圆。

若虚弱及年高人,风寒入脑,头痛发眩,如坐舟中者,可与三五七散及防风圆,术附汤。许学士以养正丹,疗风虚痰眩有效。

诸般头痛八般头风证治

编辑

若头痛头风者,可与太阳丹,茶调散,急风散,白龙圆,芎辛汤,芎羌散,蝎附散,如圣饼子,追风圆,黑神圆,七生圆。

诸风便秘证治

编辑

夫大便秘结不通者,有风有气有热,又有脾约等证。若因风邪热滞,壅遏肠胃,津液干燥,故秘涩不通者,可与麻仁圆,甚者与皂角煎圆,得太腑过,住服,年尊者,不宜多服。若气秘不通者,与三和散。

◇若热而秘者,与七宣圆,甚者小三黄圆。

◇若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宜与脾约麻黄圆。

◇若老人风秘,及产后去血过多,肠胃燥涩,便秘不通,宜以四物汤加去白青皮煎服。

◇老人风秘冷秘者,与半硫圆。

打扑坠堕伤损出血破伤风肿证治

编辑

若因打扑坠堕,伤损出血者,或破伤风入发肿者,可与五香散,用生姜自然汁调药贴患处,内损者,与太狱活血丹,血不止者,与花蘂石散血竭散玉真散乳香圆没药圆应痛圆趁痛散。

◇陈緫领治打扑伤损,攧搕损破皮肉,及刀刃所伤,急取未经水葱白,细切,炒令极热,以裹伤处,血止痛住,神妙。

◇又以晩蚕蛾为细末,和石灰罨伤处,住痛止血,疮口即合,神妙。肠出破者,以桑白皮为线,用针缝之,然后传药。

诸风门一○儒门事亲

编辑

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

编辑

风痹痿厥四论,内经言之详矣,今余又为之说,不亦赘乎。曰,非赘也,为近世不读内经者,指其差互也。夫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槩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此所以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也。

夫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原,又复大异。风者,必风热相兼,痹者,必风湿寒相合,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热,皆从下起。今之治者,不察其源,见其手足亸曳,便谓之风。然左传谓,风淫末疾,岂不知风暑燥湿火寒六气,皆能为四末之疾也哉。敢详条于左,有意于救物者,试择焉可也。

夫风之为状,善行而数变。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掉摇眩运,非风木之象乎。纡曲劲直,非风木之象乎。手足𭠧颤,斜目㖞口,筋急挛搐,瘈疭惊癎,发作无时,角弓反张,甚则吐沫,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顿僵暴仆,昏不知人,玆又非风木之象乎。

故善行而数变者,皆是厥阴肝木之用也。夫肝木所以自甚而至此者,非独风为然,盖肺金为心火所制,不能胜木故也。此病之作,多发于每年十二月,大寒中气之后,及三月四月之交,九月十月之交。何以言之。大寒中气之后,厥阴为主气,巳亥之月,亦属厥阴用事之月,皆风王之时也。故三月四月之交,多疾风暴雨,振拉摧拔,其化为冰雹,九月十月之交,多落木发屋之变,故风木欎极甚者,必待此三时而作。

凡风病之人,其脉状如弓弦而有力,岂敢以热药投之,更增其势哉。今人论方者,偶得一方,闲曾获效,执以为能,着灸施鍼,岂由病者。巧说病人,使从己法,不问品味刚柔,君臣轻重,何藏何经,何部何气,凡见风证偏枯,口眼㖞斜,涎潮昏愦,便服灵宝,至宝,清心,续命等药,岂知清心之杂以姜桂,灵宝之乱以起石,硫黄,小续命汤藏以附子。惟夫至宝,其性尚温。经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如之何以金石大热之药,以治风耶。有以热治热者,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故今之刘河闲自制防风通圣散,搜风丸之类,程参政袪风丸,换骨丹,用之者,获效者多矣,而谤议百出,以诬其实。余尝见内经气交变论中,言五欎之法,欎极则为病,况风病之作,仓卒之变生,尝治惊风癎病,屡用汗下吐三法,随治随愈。内经中明有此法,五欎中木欎达之者,吐之令其条达也,汗者是风随汗出也,下者是推陈致新也。此为汗下吐三法也。愈此风病,莫知其数,如之何废而不用也。余恐来者侮此法,故表而出之。

昔项开完颜氏病风搐,先右臂幷右足,约搐六七十数,良久,左臂幷左足,亦搐六七十数,不差,两目直视,昏愦不识人,几月余。求治于余,先浊其寒痰三四升,次用导水禹攻丸散,泄二十余行,次服通圣散辛凉之齐,不数日而差。故书此以证之。

夫痹之为状,麻木不仁,以风湿寒三气,合而成之。故内经曰,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世俗莫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世俗不知,反呼为鬼忤。湿气胜者为着痹,湿胜则筋脉皮肉,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世俗不知,反呼为偏枯。此病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之为甚。

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津湿,痹从外入。况五方土地,寒暑殊气,刚柔异禀,食飮起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浅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缩。寒则虫行,热则缩缓,不相乱也。

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久而不已,内舎其合。若府藏俱病,虽有智者,不能善图也。

凡病痹之人,其脉沉涩。今人论方者,见诸痹证,遽作脚气治之,岂知内经中本无脚气之说。或曰,诸方亦有脚气綂论,又有脚气方药,若止取素问,则诸方皆非。

即曰,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柰何治此者,不问经络,不分藏府,不辩表里,便作寒湿脚气,乌之,附之,乳之,没之,种种燥热攻之,中脘灸之,脐下烧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汤之炕之。以至便旋涩滞,前后俱閟,虚燥转甚,肌肤日削,食飮不入,邪气外侵,虽遇扁华,亦难措手。若此者何哉。胸鬲闲有寒痰不去故也。痹病本不死,死者医之误也。虽亦用蒸之法,必先涌去其寒痰,然后诸法皆效。

内经曰,五藏有兪穴,六府有合穴,循脉之本分,各有所发之源,以砭石补之,则痹病瘳。此在内经中明白具载,如之何不读也。

陈下酒监魏德新,因赴冬选,犯寒而行,真气元衰,加之坐卧冷湿,食飮失节,以冬遇此,遂作骨痹。骨属肾也,腰之高骨坏而不用,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膁痛,痿厥嗜卧。遍问诸医,皆作肾虚治之。

余先以玲珑灶熨蒸数日,次以苦齐上涌讫,寒痰三二升,下虚上实,明可见矣。次以淡齐,使白术除脾湿,令茯苓养肾水,责官桂伐风木,寒气偏胜,则加姜附,否则不加。又刺肾兪,太谿二穴,二日一刺,前后一月,平复如故。仆尝用治伤寒汗下吐三法,移为治风痹痿厥之法,愈者多矣。

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着,则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肾水者,乃肺金之子也,今肾水衰少,随火上炎。肾主两足,故骨髓衰竭,由使内太过而致然。

至真要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者,上焦也。三焦者,手少阳相火也,痿喘呕三病,皆在鬲上,属肺金之部分也。故肌痹传为脉痿,湿痹不仁,传为肉痿,髓竭足躄,传为骨痿,房室太过,传为筋痿,筋痿传为白淫。

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好欲贪色,强力过极,渐成痿疾。故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揔因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藏,痿病成矣。直断曰,痿病无寒,故痿之作也,五月六月七月皆其时也。午者少阴君火之位,未者湿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阳相火之分。故痿发此三月之内,为以热也。

故病痿之人,其脉浮而大。今之行药者,凡见脚膝痿弱,难于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湿脚气治之,骤用乌附乳没自然铜葳灵仙之类,燔针艾火,汤煮袋蒸,痿弱转加,如此而死,岂亦天乎。

夫治痿与治痹,其治颇异。风寒湿痹,犹可蒸汤灸燔,时或一效,惟痿用之转甚者,何也。盖以痿肺热为本,叶焦而成痿,以此传于五藏,岂有寒者欤。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杀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用药之误也。

陈下一武弁宋子玉,因驻军息城,五六月闲,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求治于予,察其两手脉,俱滑大而有力。予凭内经,火淫于内,治以醎寒,以塩水越其鬲闲寒热宿痰,新者为热,旧者为寒。或宿食宿飮在上脘者,皆可涌之。宿痰既尽,因而下之,节次数百行,觉神志日清,飮食日美,两足渐举,脚膝渐伸,心降肾升。使继以黄连觧毒汤加当归等药,及泻心汤,凉鬲散,柴胡飮子,大作齐煎,时时呷之。

经曰,治心肺之病最近,用药齐不厌频而少,治肾肝之病最远,用药齐不厌顿而多。此法人皆怪之,然余治痿寻常用之,如拾遗物。予若以此诳人,其如获罪于天何。此宋子玉之证,所以不得不书也,且示信于来世故。

内经谓,治痿之法,独取阳明经。阳明经者,胃脉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主润养宗筋,宗筋主束骨,束骨在脐下阴毛际上是也。又主大利机关,机关者,身中大关节也,以司屈伸。是以阳明虚,则宗脉纵,宗脉纵,则大脉不伸,两足痿弱。

然取阳明者,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本固则精化,精化则髓充,髓充则足能履也。阴阳应象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调和,则可补精益气也。五味,五谷五菜五菓五肉,五味贵和,不可偏胜。

又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用金石草木补之者,必久而増气,物化之常,气増而久,夭之由也。所以久服黄连苦参者,而反化为热,久服热药之人,可不为寒心哉。余尝用汗下吐三法,治风痹痿厥,以其得效者众,其敢诬于后人乎。

厥之为状,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热也。举世传脚气寒湿之病,岂知内经中无脚气之说。王太仆亦云,本无脚气,后世广饰方论,而立此名,古之方谓厥者,即今所谓脚气者也。

然厥当分二种,次分五藏。所谓二种者,有寒厥,亦有热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上,则为热厥。热厥为手足热也,寒厥为手足寒也。阳经起于足指之表,阴经起于足心之下,阳气胜则足下热,阴气胜则足下寒。

又曰,阳主外而厥在内,阴主内而厥在外,若此者,阴阳之气逆而上行故也。夫春夏则阳多阴少,秋冬则阴壮阳衰,人或恃赖壮勇,纵情嗜欲,于秋冬之时,则阳夺于内,精气下溢,邪气上行。阳气既衰,真精又竭,阳不荣养,阴气独行,故手足寒,发为寒厥也。

人或醉饱而房,气聚于脾胃。主行津液,阴气虚,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四支不荣。酒气与谷气相薄,则内热而溺赤,气壮而慓悍。肾气既衰,阳气独胜,故手足热,发而为热厥也。

厥亦有令人腹暴满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暴卒然闷乱无觉知者,皆因邪气乱阳气逆,是少阴肾脉不至也。肾气微少,精血奔逸,使气促迫,上入胸鬲,宗气反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腹,与阴相助,令身不仁。

又五络皆会于耳中,五络俱绝,则令人身脉皆动,而形体皆无所知,其状如尸,故曰尸厥。有涎如拽锯声在喉咽中,为痰厥,手足搐搦者,为风厥,因醉而得之为酒厥,暴怒而得之,为气厥,骨痛爪枯为骨厥,两足指挛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结,为臂厥,身强直如椽者,为骭厥,喘而涴者,狂走攀登为阳明厥,皆气逆之所为也。

今人见玆厥者,皆谓之趿着掠着,此是何等语也。非徒其名之谬,因其名之谬而乖其实也。既言趿着中着掠着,必归之风,此清心灵宝至宝,又为先驱矣,鼻中㗜药,身上焫火,岂知厥之为病,如前所说者耶。

项西华李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馀年,其妻服逍遥十馀齐,终无寸效。一日命余诊之,二人脉皆浮大而无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时时渍以热汤,渍而不能止,吾妇手足之热,终日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余曰,寒热之厥也,此皆得之贪飮食,纵嗜欲,遂出内经厥论证之。政之喜曰,内经真圣书也,十馀年之疑,今而释然。纵不服药,愈过半矣。仆曰,热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热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温齐补肺金,热在上者,以凉齐清心火,分处二药,令服之不辍。

不旬日,政之诣门谢曰,寒热之厥,皆愈矣。其妻当不过数月而有娠,何哉。阴阳皆和故也。凡尸厥痿厥风厥气厥酒厥,可一涌而腥,次服降心火,益肾水,通血和气之药,使粥食调养,无不差者。若其馀诸厥,仿此行之。慎勿当疑似之闲,便作风气,相去邈矣。

证口眼㖞斜是经非窍辩

编辑

口眼㖞斜者,俗工多与中风掉眩证一槩治之,其药则灵宝至宝续命清心一字急风乌犀铁弹丸。其方非不言治此证也,然而不愈者何也。盖知窍而不知经,知经而不知气故也。何谓知窍而不知经。盖人之首,有七窍,如日月五星七政之在天也。

故肝窍目,目为肝之外候,肺窍鼻,鼻为肺之外候,心窍舌,舌无窍,心与肾合而寄窍于耳,故耳与舌,俱为心之外候。俗工止知目病归之肝,口病归之脾,耳病归之肾,舌病归之心,更无改张。

岂知目之内眦,上下二纲,足太阳及足阳明起于此,目之锐眦,足少阳起于此,手少阳至于此,鼻之左右,足阳明手阳明侠乎此,口之左右,亦此两经环乎。故七窍有病,不可独归之五藏,当归之六阳经也。余曰,俗工知窍而不知经者,此也。

何谓知经而不知气。盖世之谈方药者,不啻千万,止不过坚执本草性味,其知十二经所出所入,所循所环,所交所合,所过所注,所起所会,所属所络,所上所下,所侠所贯,所布所散,所结所绕,所抵所连,所系所约,所同所别,千万人中或见一二名,此可谓难其人矣。

然而不过执此十二经,便为病本,将阳经为热,阴经为寒,向本草中寻药,药架上捡方而已矣,病之不愈又何讶焉。岂知灵枢经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

此十二经及受病之处也,非为病者也,及为病者,天之六气也。六气者何。风暑燥湿火寒是也。故曰,俗工知经而不知气者,此也。然则口目㖞斜者,此何经也,何气也。足之太阳,足之阳明,左目有之,右目亦有之,足之阳明,手之阳明,口左有之,口右亦有之,此两道也。灵枢又言,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热则筋㢮纵,缓不胜収,故噼。是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故偏于左者,左寒而右热,偏于右者,右寒而左热也。

夫寒不可径用辛热之齐。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行故也。而况风者,甲乙木也,口眼阳明皆为胃土,风偏贼之,此口目之所以噼也。是则然矣,七窍惟口目㖞斜,而耳鼻独无此病者,何也。

盖动则风生,静则风息,天地之常理也。考之易象,有足相符者,震巽主动,坤艮主静,动者皆属木,静则皆属土。观卦者,视之理也,视者目之用也,目之上纲则贬,下纲则不贬,故观卦上巽而下坤。颐卦者,养之理也,养者口之用也,口之下颔则嚼,上颔则不嚼,故颐卦上艮而下震。

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当思目虽斜,而目之眶眶未常斜,口之㖞,而口之辅车未尝㖞,此经之受病,非窍之受病明矣。而况目有风轮,唇有飞门者耶。余尝治此证,未尝用世俗之药,非故与世参商,方凿圆枘,自然龃龉。

昔过颕,一长吏病此,命予疗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㖞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内经曰,陷下则灸之,正谓此也,所以立愈。

又尝过东杞,一夫亦患此,予脉其两手,急数,如弦之张甚力而实。其人齿壮气充,与长吏不同,盖风火交胜。余调承气汤六两,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热啜之,前后约泻四五十行,去一两盆。次以苦齐投之解毒,数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

脉诀云,热则生风,若此者不可纯归其病,于窗隙之闲而得,亦风火素感而然也。盖火胜则制金,金衰则木茂,木茂则风生。若东杞之人,止可流湿润燥,大下之后,使加飡,通欎为大。灵枢虽有马膏桂酒双涂之法,此但治其外耳,非治其内也。今人不知其本,欲以单服热水,强引而行之,未见其愈者也。向之用姜附乌桂起石硫黄之齐者,是耶,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