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金陵集
卷十三
作者:南公辙
1815年
卷十四

题跋

编辑

书金文忠公寿恒笔迹后

编辑

右故丞相文忠金公与余高祖文宪公所尝往复书也。二公俱以文章名节。历事四朝为名臣。观乎此。可以想其人而知其交焉。宜阳南公辙书。

寄所轴跋

编辑

岁己亥夏。余与李懋官,朴次修。宴集于友人朴山如之寄所园亭。时天大热。数子者就古松之下芭蕉之荫。或披衣而坐。坦腹而卧。取酒饮至醉。醉后剧论天下文章高下事是非。慷慨以泣。意气可乐也。既而山如更市酒。使客益醉。出金笺若干幅。求诗为此轴。属余跋尾。盖山如端直。能世其家。而懋官,次修。俱以文章入燕京。与秋𢈢,雨邨,墨庄诸名士游者也。

宋文正公时烈简牍帖跋

编辑

右帖十一幅。皆先生手书也。先生道德。如泰山乔岳。为王者师矣。书固馀事也。譬如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而已。岁己亥秋。遇士执乡校坊第。得览此帖。盖所与往复者。皆当世贤人君子自任以世道者。而观其在朝在野。与夫困厄流窜。至死而不忘者。其言皆出于为国家恻怛之苦心也。可不敬欤。嗟夫。余生晩矣。恨未及执贽于其门也已。

书近庵尹文贞公笔札后

编辑

右公与余书也。公与余先人。俱立朝友善。一日。公退过建德坊第。亟呼余。索所为长短歌行而读之。抚顶叹曰。此他日必大名者也。仍谓先人曰。公其无忧矣。后数日遗此书。以奉使北京时所得霜毫紫玉墨赐之。时余年七八岁。尚幼留其物。不复其书。公又使人趣谢曰。长者与童子戏。可乎。历英宗至当宁。今为十九年。而其书尚在箧笥。时时出而览阅。不觉泫然也。嗟今之人。其风流爱后生小子。有能如公者乎。况公在先朝。以善笔札名。尤可重也。乙巳三月清明日。书。

题弟子院诗后

编辑

圣上五年。余与闵圣能,李元履,韩子定。集城北金氏之弟子院。为进士业。时或携酒挈投壶。披襟于古松之园。纳凉乎清风之馆。诙调谐谑其间。凡五十日。得诗共三十二篇。至今四年之间。圣能,元履。落落游四方。余与子定。亦不成进士。在京师。虽欲与三人者。复为集处。举一觞相属。不可得也。元平题于碧芭蕉下。

题吴士执允常笔札后

编辑

呜呼。以吴士执之学问文章。不克施于世者。岂非天哉。余于士执。年甚少。待士执为师。而士执之视余如兄弟。今其人不可见矣。虽其只字片墨留在人间者。足可贵重也。况士执与余交最久。所尝往复笔札甚多。而视其书点画无尺寸放过者。亦可知士执之所存也。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今士执既殁。又安得久而敬者耶。

题太学唱酬集后

编辑

圣上八年。余与金国器,朴山如游太学。相与唱酬为此集。其意气跌宕可喜也。明年。国器随其大人公入燕京。余与山如。送至驿亭。以歌诗相赠。未几国器殁。余与山如。又以诗哭之。幷以录之。合为一集。观于此。数年之间会合离别。与其死亡之感何如也。

题李元履显绥诗稿后

编辑

余友人李元履性清淡雅喜诗。业之且有年矣。窃尝论诗者。感于情而形于声者也。故内可以见性情之邪正。外可以观治道之污隆。治诗者。不可以不择也。元履之诗。词淡而旨古。务出胸中之言。言尽而止。故及其发而形于声也。俯仰曲折。雍容揖逊。铿然有治世之音。非如近世操觚家务为新巧而自好者也。余与元履游久矣。其平居咳咜笑谈。无往而非其诗也。然读其诗而其人可知。即其眉宇而其诗亦可知也。斯可谓可与言诗已矣。己亥仲冬。余与元履。夜宿山房。梅下篝灯相照。耿然也。仍相与酌酒。纵谈诗道。会元履出橐中诗稿。求余为文。遂书此以归之。

三真帖跋

编辑

三真山水。世言绝佳。寻真猿鹤洞。其尤者也。丁未之秋。余自琅琊。携琴笛游三日。每遇瀑布树石得意处。辄题诗。诗凡七篇。知县金公及士树相继和之。为此帖。大抵三真之名过矣。自岭以右。山水重浊。见者易厌。而入此区。得结撰清爽。意想快适然后。始称赏之也。人之超然自拔于众者。多类此。不可以不知也。元平题于凝香阁中。

三真帖跋[又跋]

编辑

花林洞居三真之一。余时未及游而有诗者。山水之境。已具胸中尔。世之不知游者。辄穷奇探幽。费尽目力足力而后。曰连日之游快哉。始毕一洞天。乃又造一福地。殊未知其离前之洞天而未到福地中间。先得其意者有之。此可与知者道也。又题。

伽倻二帖跋

编辑

伽倻山名闻中国。圣上十二年。余自山阴往游。凡三日而出山。其水石林峦。隐暎深邃。庶几遇隐君子。而若其寺刹楼观。可谓极天下之盛矣。阁又置八万大藏经。其说多怪诞。而事迹颇奇。足以备游览者一事。得诗凡十八篇。所以记玆山之大略。而俯仰叹慨于哀庄之世。以及于文昌之遗迹。览者可考也。帖既成。入于寺。俾寿其传。

游山题名记跋

编辑

古人以游山题名谓石厄。余以为至言。尝游览方内诸山水。得先辈名胜及知旧姓名。留在壁上。宛然如见其面。一笑而揖之。始知为趣事破戒为此。且以职官名姓。镌镵崖石。留之名山大川。足当钟鼎碑鼓以不朽也。

书顷刻碑后

编辑

好事者用鹿角胶书纸。泼墨涂鸦。字白而纸黑。如石刻印本。世称为顷刻碑。中国人常喜为之。余学其法。一日仿瘗鹤铭中兴碑。作此帖以示人。人皆不能辨也。作虚诞以欺人者。恶其害于道。而此但为一笑之资而已。

书顷刻碑后[又题]

编辑

顷刻碑。古军中传檄之法。恐往来为敌国觇见。故白而书之。及到陈然后涂墨。字皆宛然。亦可见古名将智术也。

书玉流洞题壁记后

编辑

余在琅琊。久为簿领所困。每罢衙。从邑中父老。问有山水可游处否。辄曰无有。怅然太息者久之。一日。蓝舆访深寂兰若。行花木间数里。锵锵有珮玉声。令吏窃听。曰此水使之然也。遂穿林而入。布席而坐。四面山光如鬟䯻。时五月。石榴花拥匝围幄。其上垂瀑布一线澎湃。三折而止。真绝胜小品也。壁上有申维翰题名。余顾谓从者曰。向余之数叩问。而不以此对者何也。吏皆局于刀笔。而农夫牧子。虽遇之而不知奇。乡人之不好事如此哉。乃书玉流洞三字。付寺僧刻石。未就而余罢官。甚可恨也。戊申阅旧箧。得此而题之。俾博后至者一游云尔。

金国器载琏书简帖跋

编辑

余于朋友最得意者。惟国器一人尔。国器为人清介。凡人志太高者气易骄。名甚重者志易亢。而国器则不然。余之与国器交者。岂或以声利相慕悦哉。直与之心会焉耳。国器未尝与时人俗子游。每喜与余酬唱往复。故考国器集中分目诗什简牍。为几十篇。而为余作者。十居其半也。国器既卒。其兄今承旨公。贻书索其诗稿。余复书曰。昔韩退之有言曰。元宾既殁。而其言益可贵重。愿公之复还之。今其集尚未成。而承旨公亦不忍还也。此帖即断续札翰之遗在箱箧者也。余年未衰耄。而哭朋友之死者多矣。尤于国器。不能忘情者。以其早失而不能久切磋之益。为国器。又悲其有志有才而局于小官卑禄。卒未克显于世也。

题兪文翼公拓基简牍后

编辑

英宗之德。天大海阔。智巧不用。而德量有馀。法网不密。而风流弘长。熏陶呴濡。五十馀年。朝多耆硕。野有名流。童子何知。吾犹及见故丞相文翼兪公之为相也。不以言语事为。而以身为规度。镇物如山岳之重。持心如权衡之平。尝自诵范文正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语曰。大臣之道当如此。盖公于英宗。自以心用俱尽。而贵戚旁伺。凿枘方圆。则心有馀而用不尽者有之。英宗于公。自以言听俱足。而调停已痼。酸醎和同。则言虽入而听不从者有之。受知非不深也。委任非不专也。而若公所学之精。所养之厚。则或有未尽施行者。识者恨之。然终不以药之苦口而食为之废。言之逆耳而听为之厌。一心任公。始终敬礼。能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惮。四方无事而风俗笃厚。则非但公之力也。抑上之用公者然也。岂不休哉。岂不盛哉。余之先君。于世寡朋交。而至其出处进退之相谋。则在野称尹景平。在朝称兪展甫。展甫公字也。旧藏公手简若干度。乃复装潢而识之如此。笔札于公为末事。而秋蝇细字。不用涂乙。皆于七十之年。不带叆叇而作者也。

书金忠毅公文起遗事后

编辑

余尝读方正学先生传。至其当革除之变。谈笑刀锯。指叱鼎镬。噀血而长书。高歌而毕命。不但视其死如归。而抑身后之名。将与乱逆同归。万世不获伸而亦无悔也。是皆师友学问之功也。光陵受禅。成谨甫等六君子死之。而同时有金忠毅公文起。亦下狱坐死。其事与正学略同。而其所以嫌疑忌讳者。视景泰之世。殆有甚焉。若其二百年之后。孤忠暴白。公议大定。士大夫莫不以其名公言显诵。奉俎豆之祀。编忠烈之传。则此天也。非公与六君子之所自期也。虽然。世称端宗六臣。不言七臣。岂亦有幸不幸者存耶。自古忠臣志士。辄曰杀身而成名。是知名重于身。不特众人为然也。张中丞与黄道周。天下之烈也。而观其临死顾语。惟有待于后世之名者。而况于公乎。非所谓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乌能如是乎。公之所尝师友者。虽不得而知之。而吾必谓之学问而得之矣。公之宦阀事功。经世祸不传。今其嗣孙某得于逸史。裒为遗事一册。谒搢绅诸公而思所为不朽之图者。属余书后。公逮文宗时。历官至咸吉道观察使吏曹判书。有咏鹇诗一篇传于世。其材谞词章之为当时所推。可知也已。

金知县相任农政书跋

编辑

昔余侍正宗清燕。言今之论事者言人人殊。或以治体。或以民隐。或以官师䂓警。间有足以采用者。而其不主于人主一心。则皆不知本之论。明主固宜深察之。正宗亟以为可。今仙驭已远。每一追思。不觉清泪汍澜也。前年春。余官峤南。与义城宰金叔度相见。仍得其所著农政诸书读之。时朝廷忧悯元元。饬郡邑进书。而叔度前任畿县。应上旨而为者也。书凡十通。利害条列。无甚逾于人。而其终篇。言人君一心。为万化之源。惓惓于天理人欲之际。卒之以皇极锡福之道。可谓知本之论矣。其言不扰民一段。尤明知事情。切中当时之病。农谈而为厦毡之箴䂓。吏牍而当台阁之章疏。若使叔度早显而得展布其学。其结主知而补时政者。岂在诸君子下也哉。同时进农书者。毋虑累百人。世称兪苍崖,朴燕岩之作为最著。兪文章奇崛。而阔于事务。朴杂以俚语。颇可厌。俱不如叔度之明且确也。

书李参判翊模苍谷诗抄后

编辑

泽堂先生诗法老杜。文则酷嗜汉书。李公之希风取道者。在于家学。故余谓公之文章。简古深密。而但欠脱换之法。世之论者。稽其长短而善为持择焉。斯可矣。公尝言职官地理。不必仿中国名号。如王都汉阳之称长安洛阳。以判书参判谓尚书侍郞。若此类多。诗文将为故实信史。吾则不为也。公之此言。可砭东人固陋之病。幷识于后。

遁村四景图跋

编辑

遁村四景图。一幅坐池上石床。焚香展卷。梅杏踯躅花嫣红如烧。时蔌蔌欲坠。金银翅蛱蝶扑衣不去。二幅戴渊明巾。藜筇棕履。倚碧梧桐下。清风徐来。禾黍卷舒。有波涛一碧之势。三幅骑子犊。犊背挂酒壶。往来枫障岩广间。四山绀黑欲雨。有黄子久,沈石田笔意。四幅山雪初霁。檐冰拄地。竹窗施幔。令童子拨炉火煨栗。俯见庭中老柏特立。有岁寒之姿。其下馀一幅书跋。宜阳子买山已久。不能便归。一入城市。辄发于梦境。为此图。时一展观。古人有言曰吾居无山。吾目未尝无山。亦此意也。

琶西李判书集斗东游诗轴跋

编辑

论诗于今日。其难言哉。世非无聪明才俊之士。而一切为俗学所痼。盖其弊由于祧李杜而祢元明云。夫人情厌常而喜新。诗之不得不变。势也。然其有为飘轻佻宕。譬如娼家子金妆粉饰。巧态呈艶。而于所谓洞庭张乐元圣制作。不见一焉。余以是为忧。谓物极则返。此其几乎。今读琶西李尚书东游诗轴。淳澹雅健。纵横奔放。自摅出胸臆所欲吐。不屑屑摹李杜。而亦离于元明诸子者远。当世之才子名家虽多。而诗道之正。不得不归之公也。回俗挽古。其自公始乎。偶记其一二。曰境绝虚无入。湫深混沌开。风雷荡荡如相拍。天地盈盈不肯流。此可与削壁大海争雄也。

书崔淳翁永元传后

编辑

崔淳翁尝从金将军。死于深河之役。坐势位微。其事不大著。至今累百年。或举翁名问之。鲜有知者。其七代孙奎显用是惧。遍谒搢绅词林。得志传序跋歌诗铭赞等。为近百篇。将印行于世。淳翁之死始复显。信其用心之勤且久也。国朝屡经兵祸。锦山之战。丙子江都之难。凡死节死事者几人。或传或不传。皆天也。而其传者。多有因后世之诚且贤也。谓奎显其人。岂过也哉。奎显貌癯而寒。布衣草屦。造公卿之门。终始干乞者只翁事。萧然无慕于外者也。

诗选跋

编辑

吾先人文清公。与晋庵李文简公,月谷吴文穆公。当元陵盛际。以文章道义相镞砺。交游之盛。藉藉荐绅间。而今世操觚之士。亦皆归之以风雅宗主。是编即三君子手自分钞者也。盖自虞夏。讫于唐。上而朝廷郊庙之作。下至深闺陋巷之所歌咏。其不载于三百篇者录而为四百六十三首。其选至简。而去伪存信之际。深致意焉。晋庵公孙直提学性老。月谷公孙参判士默。求原本于余。各缮写为一帙。余受而陈之几止。唾涕而敬玩之。性老士默曰。选之止于唐何也。余曰。先辈之意。欲其存正声尔。曰。然则宋明之作废之可乎。余曰。何可废也。宋明人。大抵多学唐。虽其气与法。有以世降。然以其清新雄妙之才。骋其纵横驰骤之词。无不可道不可状之言与情。则亦有可学者。特其间有醇与驳耳。有能黜其驳而得其醇。如良玉温润。标格隽上。敦厚而柔婉。庄敬而辞让。蔼然有治世之音者。是亦唐而已矣。不然则赝。观此选者。只辨其正变高下而取舍之而已矣。曰唐曰宋明。非所论也。昔正庙征览此编。亟赏其体裁有法。仍教贱臣曰。予欲作序文弁卷。未及序而仙驭宾天。未尝不摩挲简编。继以流涕也。选旧有士默大人醇庵公跋文。余与性老。又继而识之。士默不作。

书陆奏跋帖后

编辑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踈。古之论陆贽者以此。余尝不以斯言为过。右帖乃静修李文翼公所撰陆奏跋也。昔正宗每于清燕之暇。留心书籍。尤好陆贽奏议。手自圈批。抄为一帙。世以苛刻为能。则嘉贽之忠厚。人以猜忌为术。则喜贽之推诚。又尝悯时文之弊。风劝学者。以五经程朱之书。又表章斯文。期欲以正道学。施之为实经济。发以为真文章。盖上之心如此。故公之跋语。亦多有阐扬。然而习尚日痼。转变未易。几近二十年。日月奄忽。遂至于今。诚不禁流连太息。文翼相两朝。凡对上言。应天道收人心。治边务惜名器。多出于至诚。而至其论榷参一疏奏即允可。时称主圣臣直。以公谓今之陆贽。可无愧也。偶记公议论之一二。其言监司守令。当以重厚少解事者差遣。时似无功而智巧自退。又曰。避好名之嫌。则阻为善之路。此又公所自得。而贽之所未及言者也。

璿源系谱纪略跋

编辑

上即阼之九年八月丁酉。我中宫殿下诞生元子。是月。即肃祖诞弥之月也。其日。祥虹见于御苑。又见于孔子庙井。越七日癸卯。祇告太庙。又亲上笺文于殿宫。临法殿受贺。天气清朗。日光晶晶。休征毕见。物采增焕。文武百官。俯伏听教。起而蹈舞。齐呼千岁。覃恩域中。宥释罪过。蠲停籴布。监司守令。父老军民。举皆引领而望。咸曰此本朝百馀年来初有之庆。又感上德意。无有远迩。惟知奔走懽呼。既而宗正寺援故事。请书于璿谱。命臣公辙为之跋。臣窃惟我国家创业垂统。积德累仁。基本既固。庆禄滋至。根深而叶茂。德厚而流光。圣子神孙。承之无疆。逮至我正宗大王。以尧舜之姿。居君师之位。孝通乎神明。学冠于百王。敬天法祖。亲贤爱民。礼乐文物。灿然具备。而大经大法。布在方册。上自朝廷。下至闾阎小民。其心思先王则无不感激流涕。以於戏不忘之念。祝本支百世之庆者。十年如一日。而亦惟我殿下嗣有大器。夙夜祇慎。仁孝勤俭。一念仰述。至化薰蒸。上格于天。下浃于人。以至昆虫草木有命之物。莫不涵育仰戴。肆皇天祖宗。默佑阴隲。永锡祚胤。以基亿万年鸿业。八方讴歌。咸归吾君之子。而缀旒国势。转而为泰山磐石。呜呼。此岂一日之积也哉。诗长发之歌先祖。绵之颂古公亶父文王者。盖追原王业之所自。以验其克昌厥后也。不然。何以见天道焉。今玆之庆。祖宗得之于天。而殿下受之于祖宗。传所称无忧与大孝者。殿下皆有之矣。臣于此又有献焉。朱子尝以辅导皇储。为当今急务。而究其本则在人主一心。此万世不易之正论也。昔我先王之教殿下也。以身教之。以言教之。居处则亲正士而远佞人。讲读则尊圣贤而严师保。以至饮食欲其节。衣服欲其俭。纤悉曲折。皆由法度。臣于其时。得备侍从。亲睹盛事。顾今贻燕之谟。其不在于殿下之一心乎。惟殿下尧德克明矣。益加精一之工。文谟丕显矣。益懋缉煕之学。言语动作。无不致慎。用舍赏罚。罔或少忽。元子视法于左右。无往而非正。则命哲命吉。祈天𫍯民。固不外此。而其于继述之道。尤有光矣。岂不休哉。岂不盛哉。无逸之详于文祖者。耳目之所逮也。臣适叨太史。秉笔书颂祷之忱。而敢以是䂓焉者。亦职尔。

杂著

编辑

玉笔筒铭

编辑

余有笔筒玉也。其形也象以天之圆而地之方也。故圆乎外而方其内。治之者益求其美。既琢而复磨之。此余所以爱之甚。而人之修身当如是云。铭曰。

治之而美。载笔乎尔。岂爱玉也。爱尔之琢而磨而。

磁硏滴铭

编辑

磁硏滴出广州。其形圆而空中。可容水一升。支旬日之用。而冬月易以酒。取其不冰。余家蓄此三十馀年矣。磁性脆弱易破。又常提挈弃掷于仕宦游览之行。其间铜玉甁碗之坚且爱惜者。不知其几聚且散。而独此器至今尚存。余每有文字之役。纸窗竹屋。灯火青荧。丹铅玉斧。鱼笺豹囊。错列在案。而古器依然。譬如陈人旧物。活现于眼前。而水落石出。日月几何。则是知器之成毁有数。而其能传之久远者。亦有待于人也。铭曰。

一勺之水。可以及他山之石。润物不息之功。吾有取乎砚滴。

黄翼成公犀带铭

编辑

黄翼成公犀带。余从公后孙借得之。余所蓄犀带。非一二围。而每以此为贵重。以翼成家旧物也。犀带如铜玉彝鼎。须有古色来历方好。况公为国朝宗臣。而其带尚传。手泽如新者耶。铭曰。

黄公与魏文贞孰贤。带兮笏兮。可比甘棠而同传。

御赐玉圈铭

编辑

正宗十七年癸丑元朝。以英考宝筹满百。将行真殿酌献礼。前一日臣入侍。上曰。君有玉圈否。臣起伏无以对。上自解囊出一玉圈赐之。臣拜受而未测圣旨。翌日。以步辇出掖门。教曰。大祝以南某改标。臣仍承命将事。得加资。其后上指臣玉圈曰。此乃栗谷李文成家旧藏也。予在春邸时悬之。未尝轻与人而今赐君。慎勿失之。臣陞嘉善。还入大内矣。至今思之。此虽一事。可想其不世之遭遇也。遂泫然流涕而为之铭曰。

君子比德于玉。臣何敢当。徒辱先王之隆渥。

对善恶报应问

编辑

或问善恶果有报乎。对曰有之。圣经多言祸福感应之理。曰。今无验。何哉。曰。三代以上。教化行赏罚明。善者贵恶者贱。善则得赏。恶则受刑。及世教衰。贵贱无分。刑赏无劝惩。于是孔子作春秋。自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善恶皆有褒贬。乱臣贼子莫之逃焉。以匹夫操笔。而其权重于刑赏。自孔子始。而此皆感应报复之理。又问佛氏地狱之说何如。曰。吾未之信。然其劝惩善恶则诞。而有与经合者。盖为盗者。有不顾一时之黥刖而夺人之财。篡逆者。不惧后世之讥诛。曰死后岂有知乎。此圣王之法。春秋之笔。所不可禁也。余不知果有所谓冥狱极乐世界。使为善者长享富贵。为恶者受刀钜痛毒于无穷。而独其轮回之说。似有其理。魂散而复聚为人。则前身不受报者。安知不于他生。各以其类有祸有福耶。后儒有言。刑赏穷而春秋作。笔削无所施而地狱之说行。子奚以曰无验。

为人难说。赠南童子汉宁。

编辑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不为草木禽兽。一难。不出于夷狄之邦。二难。耳目手足聪明便利。无疾病。三难。吾与童子。得此于天者难矣。而皆偶也幸也。人之受命于天者有性焉。舜之徒跖之徒。均是人也。而为善为利而圣恶分。人而为跖。则禽兽夷狄之不若也。故曰尽性然后可以为人。又有所谓数焉名焉。性无不善。数有穷通。名有美恶。天之性仁。而否泰穷通运也。仲尼孟子虽厄穷。而终得贤圣之名。莾,操,懿,温得志于中原。而不能逃篡逆之名于天下后世。此天之定也。童子毋以偶为喜。以幸自恃。而知尽其性安其时俟其定为尤难。则可以为人。人之得于天者有三难。修之于始。而中则安之。终则俟之。又有三难。为人难哉。

金文忠公寿恒画像赞幷序

编辑

金文忠公。以清明纯粹之质。正直刚方之道。历事三圣。终始一节。文章事功。史氏书之。而盖公平生大节有三焉。始肃宗冲年嗣位。小人赵嗣基投疏语叵测。明圣大妃垂帘引执政。痛哭而谕之。然廷臣皆畏权贵。不敢出一言。公慨然曰。此关国家伦纪。不可不一为上陈达。遂上书累百言。悉陈奸状。一也。桢,枏之狱。辞连者多。公起谪中拜议政。按治悉多平反。所全活甚众。明圣教以金相屡年窜逐之馀。议谳公允。无乘机逞愤之意。二也。仁显后逊位。斥南人阿旨者。遂以身死。三也。宋文正先生闻公卒。泣谓学者曰。金公立身事君。一从朱子之道。而不获其利。岂朱子之道非耶。公之致此三节。自有渊源本末之不可诬者矣。士君子不读书学问。则何以处死生祸福而得其正哉。赞曰。

风仪如祥麟瑞凤。文章如美玉精金。雍容廊庙之上则黼黻皇猷。萧散江湖之间则领袖士林。流离窜逐。至毕命而无怨。安危缓急。常矢心而自任。终能判殉国而一死。可以愧为臣者贰心。斯其为文正之孙忠献之父。而为一世士大夫之所慕钦也欤。

李文正公画像赞幷序

编辑

华阳宋文正公。以海涵地负之学。出而遇孝庙之世。明大义于天下。海东之朱子也。李先生当辛壬士祸。脱屣轩冕。隐居求道。朝野议论。取以为正焉。或出或处。而前贤后贤。其道同也。圣上即位之初。宋文正配食孝宗庙庭。而又赐先生谥曰文正。圣朝之崇报。可谓至矣。今先生殁四十一年。士皆干没于科举功名之途。不复以诗礼名节相讲磨。每念见几之明。卫道之诚。志节之卓迈。气像之洒落。世无复有此贤矣。岁之丙申。谒其遗像。退而为之赞曰。

呜呼先生。见几决归。虽时之屈。何德之辉。重宸侧席。四方抠衣。身所出处。国有是非。言所与夺。士为重轻。置之岩廊。为孤为卿。孰如山林。得一周程。哲人云亡。正学不传。四十一年。士皆蒙然。登公之堂。有几有筵。瞻公之像。有涕涟涟。

清潭大师法相赞幷序

编辑

庚申春。余在关东。释硕旻自海上来访。乞其法师清潭道人性守影赞。性公尝师事影波。深悟慈悲妙旨。前五六年。示寂于干凤禅院。而影波年今七十馀。尚无恙。日烧香诵偈不怠。盖空门之一异人也。作赞四十言以施之。赞曰。

金精发珠火眉香。护灵花月照禅枝。彼袈裟入定于不二之门者。吾知其为超脱无量之劫之大觉性师。

金舜弼龙行

编辑

君名龙行。字舜弼。自号石坡道人。安东之金。以文章节义。名为大家。君议政府领议政文忠公寿恒之庶曾孙也。父曰允谦。以布衣游诸名公间。号真宰。君幼颖悟。生四岁病笃。其母孺人为诵谚书以守病。君时卧瞑目无听也。及瘳。遂起诵其书。不错一字。其才如此。稍长。与群儿戏嬉。偶涂墨壁上。俄而为山水草木矣。于是其父乃大奇之。遂教之画。已又教之书。其后书与画。皆极其妙。君尝作南征赋。词甚清绝。嘐嘐斋金公用谦。亟叹其奇才奇才。英宗末年。炯庵李德懋,泠斋柳得恭,楚亭朴齐家。俱以文词知名于世。三人者皆从君游。日往来饮酒。上下角逐以为乐。诸君皆自以其才不及也。君家居不治生产。尝客游骊江。每中夜月明。挐一叶船中流。周览山川。忽引洞箫。为羽征之调。声甚悲壮。江上渔父。皆起立泣下。久之不能去。性好奇诡。尝谓其客曰。吾有友名甘休者。豪杰士也。仍具道其事。客大喜曰。可得而见耶。君曰诺。业有约。遂与入南汉城。登将台以俟。日且暮。其人不来。客曰何其来之迟也。君乃大笑曰。欲与子为戏。盖甘休者释字。为某人云。君又得明尤恫祭诗文。称己作以示人。一时传诵脍炙人口。已而有觉之者往见君诮之。君又笑曰。世人无知文者。莫辨真赝。吾为此。聊欲一玩世弄人耳。遂起酌酒以谢。自是从之游者。多厌其虚诞。稍稍散去。然当世贤人君子深知君者。皆谓此年少骚人偶失。愈贤重而期待之不衰。国子祭酒金公亮行。其从父兄也。特厚遇君。久之。君郁郁不得志。欲西游𬇙上。将行。为画乐志图。以献祭酒公。祭酒公每䜩客。出其图指之曰。此人奇士。世无有知者。此画所以志也。座客为之动色。初君游京师。一时之人。皆知君为落落可奇。而学士大夫。亦莫不交口称誉。皆欲出其门下。然君终不肯俯仰以取容。故终君之世。世莫有尽其才者。君为人修洁。又肫肫人伦。家贫。冬月衣敝褐。汲汲具甘旨。以养其父母。乡党称之。其状貌奇古。恂恂然言若不出口。人故欲试之。饮之酒不醉。益酒之。隐隐见锋刃。稍与及天下事得失。人物是非。笑咜淋漓。慨然有功名之志。君以英宗三十年癸酉生。今上二年戊戌。遇疾卒。年二十六。君平生嗜诗。诗如其画。所著有零零琐琐集几卷藏于家。君死时。诵魂兮归来哀江南。些意悲凉慷慨。

崔七七传

编辑

崔北七七者。世不知其族系贯县。破名为字。行于时。工画眇一目。尝带叆叇半。临帖摹本。嗜酒喜出游。入九龙渊。乐之甚。饮剧醉。或哭或笑。已又叫号曰。天下名人崔北。当死于天下名山。遂翻身跃至渊。旁有救者。得不堕。舁至山下盘石。气喘喘卧。忽起划然长啸。响动林木间。栖鹘皆磔磔飞去。七七饮酒。常一日五六升。市中诸沽儿携壶至。七七辄倾其家书卷纸币。尽与取之。赀益窘。遂客游西京莱府卖画。二府人持绫绡踵门者相续。人有求为山水。画山不画水。人怪诘之。七七掷笔起曰。唉纸以外皆水也。画得意而得钱少。则七七辄怒骂裂其幅不留。或不得意而过输其直。则呵呵笑。拳其人。还负出门。复指而笑。彼竖子不知价。于是自号毫生子。七七性亢傲不循人。一日与西平公子围碁赌百金。七七方胜。而西平请易一子。七七遽散黑白。敛手坐曰。碁本於戏。若易不已。则终岁不能了一局矣。后不复与西平碁。尝至贵人家。阍者嫌举姓名。入告崔直长至。七七怒曰。胡不称政丞而称直长。阍者曰。何时为政丞。七七曰。吾何时为直长耶。若欲借衔而显称我。则岂可舍政丞而称直长耶。不见主人而归。七七画日传于世。世称崔山水。然尤善花卉翎毛怪石枯木狂草戏作。翛然超笔墨家意匠。始余因李佃识七七。尝与七七遇山房。剪烛写澹墨竹数幅。七七为余言国家置水军几万人。将以备倭。倭固习水战。而我俗不习水战。倭至而我不应。则彼自渰死尔。何苦三南赤子骚扰为。复取酒打话。窗至曙。世以七七为酒客为画史。甚者目以狂生。然其言时有妙悟实用者类此。李佃言七七好读西厢记,水浒传诸书。为诗亦奇古可讽。而秘不出云。七七死于京师旅邸。不记其年寿几何。

权忠毅公应铢

编辑

权应铢字仲平。安东人也。为人倜傥有奇气。常喜读兵书。少时闻藩虏作乱。喟然叹曰。嗟乎使朝廷有一男儿在。虏乃敢为作乱耶。已而以武力出身。久之无所知名。乃自诣左水使朴泓幕下。数以计策干泓。泓未之奇也。昭敬王二十五年。倭陷东莱。进攻蔚山。兵使李珏弃印符逃。应铢闻之恸哭。遂与其弟应平及乡人李蕴秀谋。收县中壮士。得精兵百馀人。当是时。诸道仗节之臣。望风奔溃。无一人御贼者。及贼下蔚山。还攻永川。永川无守。遂乘胜进击。所过残略。而应铢士卒新合。器无坚完。徒以义气相感激。遂进与贼遇。一战大破之。获车马男女以益军。招谕使金诚一闻应铢起兵。召与之语而大说。即署应铢为将。谋兵事。应铢乃自将步骑千人。军古县。又割所将兵三千五百人为五队。军永川。遂书其旗曰倡义精勇军。列郡义士郑大任等。各以其兵来属。应铢由是军声大振。于是应铢召诸将涕泣。下令军中曰。方今主上在危城之中。社稷之危。朝不虑夕。此乃人臣效死之时也。尔等尚一心力破贼。贼不破。毋归见尔父母妻子。众皆泣曰诺。又下令曰。乱言者斩。见贼退步者斩。违令者斩。失伍者斩。众皆泣曰诺。乃进兵楸坪。居数日。又进兵川南。距城二百步止军。日耀兵不战。伺贼军少怠。斩士卒有罪者一人。衣黑衣。投之贼壁中。贼军大乱。应铢奋马大呼驰出。斩其骁将一人。由是军中服其能。会天大风。应铢令军中具干柴火药。夜将半。遂因风纵火。烧民庐舍。贼望见火光忽烛天。乃大骇奔走。应铢使壮士五十人。随其后逐之。贼气益索。不敢出战。皆入死火中。或避火。争投入水中。水为之变色。仍追至西北隅。大破之。所杀伤凡二千馀人。时贼见救援不至。而粮食乏绝。且应铢义士善用兵。不可与相当。遂解兵遁去。应铢既平永川。乃悉召妇女老弱之从军旅者。具食与衣。使各还乡里。军皆呼百岁。以功拜庆尚道兵马虞候。论诸将功赏。各有差。贼引兵而东。欲袭庆州。应铢以其馀兵。间行至河阳。夜与贼相遇。应平力战。为贼将所擒。应铢马亦中丸死。独脱身。溃贼阵。夺应平还。自是。贼望见应铢自远来。相顾曰。此乃权将军应铢也。直夜毁营而去。初金诚一观察右道。道梗不得还。应铢为帅兵先引。使得还。既还。诚一具言应铢用兵状。仍言曰。应铢饶智略忠愤慷慨。士卒皆乐为之死。可使专一面。不可使为人所制也。昭敬王大喜立使。使持节即其军中。拜应铢为通政大夫。庆尚道兵马左别将。于是。应铢知王委任甚重。而且闻贼以兵犯二陵。益感愤泣下。遂有为王报仇意。平明应铢坐坛上。会诸将盟曰。主上不知臣之不肖。擢臣于行伍之中。寄臣以军国之机。此国之大任也。今贼掘先王坟墓。杀略人众。其意欲树怨于我而后已。此又万世之仇也。吾属若不能灭贼以报国。是不忠也。遂拔所珮剑。斫手指出血曰。贼不灭。吾必以此自刎。以谢诸君。诸将叩头。莫不流涕。应铢乃上马。麾下从者三百馀人。直一日驰二百里。至丰山夜击。坑贼军数千人于安东城下。士卒气日益增。无不一以当十。已而帝使提督李如松。将兵救朝鲜。如松至则闻应铢起义兵数破贼。乃使人召见。应铢入。如松下坛握手延上座。仍解装。以龙砚一匣,锦绣二百段赠之。当此之时。江西摠兵刘𬘩军八莒。游击将军吴维忠军凤溪。相去二百里。应铢尝往来议军事。二人持牛酒迎劳曰。当今诸将身被坚执锐。勠力王室之事。无出将军右者。每议事。事无不称善者。贼连兵屯机张东莱。欲转入延日兴海。应铢使人探知之。促兵至安康界。相持未战。应铢令军中勿妄发一箭。日休士饮食。吹箫鼓钟。以示贼闲暇。阴使应平率精兵二百人伏江上。贼登壁上望见应铢军少怠。遂麾兵来。应铢令士卒弃旗鼓。佯败走江上。贼追至江上。应平以其伏兵夹击左右。大破之。虏兵器货宝甚众。贼军以此慑伏。以功拜嘉善大夫庆尚道兵马节度使。兼忠清道防御使。是时倭行阴计。使使阳欲与朝廷和亲。以夺其王子某还。王子某者。尝为大将李舜臣所擒者也。贵戚大臣皆苦兵。多言和议便。王欲从之。应铢曰不可。倭为人素慓悍无信。王子还。彼即解兵而归则大善。如其不者。其为吾患。孰大于是。不若因其罢而击之。王曰善。于是应铢与山西摠兵李如梅,经理御史杨镐合谋。以铁骑五百攻公山贼。斩首二十级。发奇兵三百。攻岛山贼。烧杀二万馀人。至是贼军死者过半。而天兵乘胜进攻。贼连战不利。知两国兵势日益盛。遂解兵归。以功拜嘉善大夫平安道兵马节度使。倭既破。皇朝诸将。各以次罢兵归京师。行至安州。与应铢为别。登百祥楼。置酒高会。皆啧啧嗟叹曰。将军忠臣也。使天子闻将军之名者。岂不动色乎。昭敬王既平倭乱。大封功臣。封应铢为效忠仗义协力宣武功臣。进秩资宪大夫工曹判书。号曰花山君。王尝厚遇功臣。前后赏赐。不可胜数。而应铢皆辞谢不受。以花山君归老于家。已而昭敬王薨。应铢奔哭至京师。未至京师。道得疾卒。时年六十三。及敬仁王即位。慨然想中兴功臣。命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五卫都摠府都摠管。章文王十九年。谥曰忠毅。

论宋生奎辉孝行状

编辑

右其人。孝于其父母。友于其兄弟。事生能养其志。居丧能尽其礼。居于倚庐。不饮酒食肉者三年。其容必戚。其哭必哀。累然杖而不能起者。盖久而后死。乡里之人。莫不恻然而伤之也。其父曰时圣。以孝死。英宗三十年。有司以闻。命赠嘉善大夫汉城府左尹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摠府副摠管。遂旌其闾。生自幼时。即自誓曰。吾父死于孝。吾不能孝于亲。何面目见先人地下耶。故逮父时。已能以至孝闻。其父尝有疾。生皇皇然忧形于色。夜不解衣。躬侍汤药。父饮药然后。乃敢退而食。每尝粪以验其病。卒不见难色。日夜斋沐祷天。愿以身代。既而不可柰何。遂引刀斮手指。出血灌之口。得延一日。既丧。哭泣悲哀。几不能生。母涕泣劝其无过哀。则生不敢放声哭。每中夜起坐。为孺子泣。傍人为之感动。及服阕。以其所以事父者事其母。婉容愉色。未尝一日去左右。戒妻子不敢有私财。扶持起居如童儿。使其母忘其老也。家虽贫。甘旨之供惟谨。使其母忘其贫也。如是者三十馀年如一日焉。一夕。母忽得疾。疾甚急。未及邀医治。遂又割指不能效。持丧一如其父死时。仍居墓侧。朝夕必哭。时时诵蓼莪章至父母劬劳之际。声甚呜咽。宾客吊者。无不流涕而去。生时已衰。遂婴疾。医言节哀。疾当自已。然哀毁去甚。而疾终不能瘳。未及期而竟卒。呜呼。其可悲也已。昔孔子答樊迟之问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之失久矣。今之士大夫居丧。惟仕宦宴飨女乐不为。自以为孝。而能尽其生葬祭祀之礼者几希矣。若生者可谓知礼矣。夫揄扬笃行之人。所以敦世教厚民风。而使后世知有本也。考生所为。于法宜旌孝。谨状。

权心源趾渊哀词

编辑

余友权心源死。年三十二。士友之知心源者。皆咨嗟涕泣。既过时而悲不能已焉。心源为人质直。始余闻其名。既而遇心源于韩上舍叔致氏之室。时余与心源不相识也。心源数目余。若有意于余者。叔致氏指心源而谓余曰。心源与吾隔墙以居。日闻其读书咿唔声。而骑马出门者常少。故邻里之人。罕识其面。斯可以知其人矣。子与之为友则必有益。以我为知人不误也。余仍与心源定交。后一年。余与客游湖上。心源亦至。遂握手登月波亭。置酒既酣。心源诵屈子离骚,孔明出师表。叹曰。大丈夫胸中。自有磈礧结轖之气。余每读此二子之文而下之。慷慨泣下。余窃悲其意气甚盛。而其中有郁郁不自得也。未几卒。悲夫。心源恂恂然长者。今欲其幸而久于世。不可得也。余以是知世之善人不常有。而交游之难得。为甚惜也。心源讳趾渊。安东人。尝好词章。游庠学。名冠诸生。皇曾祖讳䙗。事英宗。为吏曹判书。心源死无子。判书公四世血胤绝矣。亦可哀也已。词曰。

吁嗟心源。行已孔方。质然其貌。烂兮其章。诵风雅与离骚兮。何佩服之芬芳。月明江干兮。爰与子而同航。掺执手而饮酒兮。永今夕而翺翔。君我年壮。意气洋洋。谓宜人世为乐无疆。奄一夕而乘化兮。驾白云于帝乡。赛纸钱兮招魂。魂若有而若亡。亦岂无兮交游。莫如子之良。丹旐兮素绋。送子归兮北邙。

杂说二首

编辑

蜘蛛结网。蛱蝶投死。僮仆张罟于庭。播粒其中。以待乌鹊之至而终日不获焉。宜阳子开户而视。喟然而叹曰。是各自取之也。夫蛱蝶之为虫也。经营聚散。贪恋臭味。视听常眩。而飞走不择。蜘蛛非有意于蛱蝶。而蛱蝶自投于网。彼乌鹊则常有畏性。取一粒而迟徊。啄一粟而却步。闻警欬则顾。见人迹则起。环罗而行。见机不入。是见利而知惧者也。既而曰世之冒欲者。常罹于无妄之灾。而见利而知惧者免焉。此可以喩戒也。

童子击球于场。视胜负而赌钱。善击者得十金。不善击者失十金。明日失钱者往酒楼。戏叶子格。夺一红𣰽毺。得钱者呼鹰疾走而伤足。凡物互相乘除。而得失亦有时焉。适见人有是事也。故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