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 实施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
作者: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6月7日
关于印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
实施方案的通知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已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笫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

2021年6月7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编辑

(一)指导思想。

编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推进重点区域联动发展,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共享更高品质公共服务,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安全长三角,加快推动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

(二)基本原则。

编辑

——突出阶段性特征,实现全方位突破。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把工作重心由顶层设计转向具体落实,凝心聚力、多点发力、全面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坚持清单制部署,实行项目化推进。将长三角一体化各项任务转化为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三张清单”,明确预期成果、贲任单位、完成时限,形成清晰有序的推进方式。

——聚焦跨区域事项,聚力跨领域任务。立足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集中力量在跨省域、多部门事项上攻坚,在全局性、撬动性、关键性领域突破,形成统筹协调的推进格局。

——打造标志性工程,发挥引领性作用。根据长三角各区域不同的功能定位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显性成果,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三)主要目标。

编辑

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重点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商水平,科创产业、协同开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能源利用效率大福提升,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二、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

编辑

(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

编辑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支持企业打造自有品牌,面向国内市场提供优质商品服务。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协同引导长三角地区扩大消费,办好长三角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加快破除长三角商品服务跨省城流通的堵点和断点,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加快破除制约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咨本等经济要素循环。

(五)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编辑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相愚合,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地区优势技术、装备、服务和标准走出去,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培育海外产品购销市场,高质量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上海以“四大功能”为引领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推进江苏沿海地区、浙江临港产业带发展。推动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合作,打造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协同开放格局。

三、推进重点区域联动发展

编辑

(六)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编辑

深化一体化制度创新,推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完善建设用地指标统筹管理机制和存量土地盘活机制,在企业自由注册迁移、企业诚信管理、人才资格互认互准、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等方面加快突破。高标准开发建设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定期形成推广清单,加快复制一体化制度经睑。

围绕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国际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大力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和政策协同创新。全面落实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各项政策措施,对标商水平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加大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重点发展金融、先进制造、新型国际贸易、高端国际航运,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

(八)大力推进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

编辑

推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规划编制实施,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积极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同城化,支持建设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深入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苏皖合作区建设。加强跨界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开发,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大周庄甪直乌镇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力度,联合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九)全面补齐欠发达地区发展短板。

编辑

推广浙江“山海协作”工程经验,加快建立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合作机制,全面打通东部带动中部、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探索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探索脱贫地区防止返贫致贫的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编辑

(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编辑

全面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依托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优先布局国家重大科创平台、重大科技项目、战珞性科学计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率先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应急科技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共建共用共享。建立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协作机制。

(十一)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编辑

全面推行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加强各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和上下游协同,打造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向量子信息、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加快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创新服务业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联合打造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服务业跨界发展。

(十二)大力推进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

编辑

聚焦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超导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区域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推动共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联合开展长三角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试点。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辐射带动长三角全域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编辑

发挥长三角地区优势,大力引育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协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类海外”政策环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和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协同。推动长三角地区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五、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编辑

(十四)高起点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编辑

扎实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部署的各项任务。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平台作用,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枢纽管理水平,完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通浦东国际机场和长三角全域的轨道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级,为长三角走向国际提供商务、贸易、交通等领域的高端服务。

(十五)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编辑

打造“放管服”改革样板,落实“证照分商”改革全瓶盖试点。统一长三角企业登记标准和流程。推进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改革,将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长三角地区所有对外空港口岸。推进长三角海事政务“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实施国际航行船舶边检手续随到随办。共同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开展执法监管。

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编辑

(十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编辑

开展长三角城市更新行动,以解决“城市看海“为突破口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提升长三角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工程,加大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保护力度,建设新时代人文城市。坚决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完善升级交通管理设施,加强停车设施建设,改善慢行交通环境。

(十七)共同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

编辑

编制实施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及具有一定城际功能的干线铁路。围绕打通沿海、沿江、环太湖和省际通道,推进沪乍杭通苏嘉甬等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规划建设沪舟甬等跨海通道,推进环太湖轨道交通网及配套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

(十八)共同建设水上长三角。

编辑

加快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重点推动长江淮河干流、京杭大运河洋山港河海直达通道和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高品质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优化整合长江干线江海联运港区布局和功能,合力实施“内河集装箱高速公路”及碍航桥梁改造示范性工程,构建分工协作、运转高效的集装箱、干散货江海河联运系统。

(十九)持续完善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

编辑

全面贯通省际待贯通路段,高标准建设客货运输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推动水铁联运发展。完善机场布局,提升枢纽机场保障能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货运枢纽集群,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推动长三角现代化智能交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增强重要交通节点枢纽功能,放大同城效应。提高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气象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支持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蒙城市在城市群内部开展国家物流枢纽合作共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物流枢纽门户。

(二十)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

编辑

印发实施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出台长三角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方案,打造国际领先的信息枢纽新标杆、全球数字智能设施新高地。加快城市、交通、能源、水利、铁路、医疗、教育等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长三角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推进智慧海洋工程、智慧港航建设,支持设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和创新中心

(二十一)统筹推进琦区域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编辑

编制实施长三角天然气供应能力规划。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结构,加快跨区域重点电力项目建设。在长三角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抽水蓄能电站等非化石能源设施。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加强长江沿线崩岸治理和长江口综合整治,推进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

七、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编辑

(二十二)加强生态环境共同保护。

编辑

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规划建设皖西大别山、皖南——浙西南生态屏障,加快建设长江生态廊道、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形成“两屏两廊”区域生态安全大格局。建设水、土、气全方位的环保产业技术平台,加强苏北沿海滩涂、崇明东滩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推进环太湖、环巢湖、洪泽湖、崇明岛生态建设,保护和改善迁徙候鸟重要栖息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加强长江口、杭州湾等河口海湾整治,加强长江口及舟山群岛周边海域的生物资源养护,加强黄山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变,推进浒苔绿潮灾害源地整治。支持安做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二十三)推进环境协同治理。

编辑

高标准完成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率先完成新一轮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破解“化工围江”问题,坚持长三角绿色航运发展,加快内河、沿海老旧船舶更新改造。支持先行先试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长三角区域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联防熊治,支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跨省共建共享。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科学有效实施太湖清淤固淤试点。共同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动有条件的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强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统一管理。在长三角地区全面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

(二十四)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编辑

研究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生态产品供需主体交易机制,总结浙江丽水、江苏深阳等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总结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经验,高水平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在太浦河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建立太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推进上海全国碳排放交易机构建设,探索形成区域一体化碳交易市场。

(二十五)持续提升能效水平。

编辑

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将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等与能源消费双控目标任务充分衔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遏制高耗能项目建设冲动,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数字基础设施等重点用能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八、共享更高品质公共服务

编辑

(二十六)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编辑

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研究建立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支出跨地区结算机制。推进长三角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搭建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共享平台。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打造健康长三角,推进三省一市门诊双向直接结算,加强长三角地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基地建设,加强康养资源共享,促进异地养老。

(二十七)共享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

编辑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建立基础教育等改革重大问题协商共进机制,共建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探索推动长三角“双一流”大学在区域内开展教育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商校协同发展,促进长江教育创新带上中下游高校联动发展。推进实施长三角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计划逐步实现药品目录、医疗服务项目目录、医用耗材目录统一,探索推进长三角区域药品、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建立健全严密有力的长三角异地费用联审互查机制。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进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长三角优质服务资源“同城待遇”。推进长三角区域体育设施统筹建设、体育赛事联合申办、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举办系列体育交流活动。

(二十八)共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编辑

合力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加强人才政策衔接,推进职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互认。加快建设信用长三角,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枢纽作用,推动三省一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接,建立长三角区域重点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互认机制,实行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完善“长三角征信链”建设。

(二十九)提高长三角城市管理水平。

编辑

完善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积分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超大特大城市重大风险防控,建设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城市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集中研判、预测预警。建立特大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分门别类制定风险防控方案。推进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镇疏解,加快长三角地区县城补短板强弱项,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回乡创业兴业。

九、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编辑

(三十)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编辑

建立和完善区域一体化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内重点标准目录、具体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监管三协同。共建长三角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完善区域性股权、债券市场,引导银行机构依法合规健全联合授信机制,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流动。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长三角产权共同交易市场,推进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及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各类产权公开交易。

(三十一)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

编辑

推动地方立法、执法、政务服务等方面合作,联合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鼓励台州温州等城市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政策协同试脸,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联动发展。鼓励行业组织、商会、产学研联盟、智库等机构开展多领域跨区域合作。推动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园区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和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地方政府考核激励机制。

十、高水平建设安全长三角

编辑

(三十二)加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

编辑

总结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推进机制成功经验并上升为制度,共同编制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方案。加强医疗卫生民政环保等应急物资储备,支持长三角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能力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监管。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细化防御自然灾害的系列应急预案,支持重点城市和都市圈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同城化,加强长三角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建立长三角一体化防洪体系。协同推进重点领域和区域的安全监管,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执法联动,提升区域安全风险防控能级,统筹实现重特大灾害事故跨区域救援协同。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维护长三角区域金融安全,加强金融风险线索通报预警。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三十三)有效防范社会领域各类风险。

编辑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在长三角全域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一、保障措施

编辑

(三十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编辑

坚决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注重在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探索建立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加强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服务企业决策、开拓市场、革新技术、提高效益。推进各领域党组织互暇互动,通过组织共建、活动互联、资源共享,形成党建引领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工作局面。

(三十五)强化推进落实机制。

编辑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本方案和发展需要,制定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明确分工职责和完成时限,建立落实情况通报和督办机制,推动任务逐项落实。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本方案实施的指导,在相关规划方案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及资金用地用海能耗等要素安排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要发挥主体贲任,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责任落实,齐心协力完成各项任务。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要按程序报批。

(三十六)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编辑

进一步完善“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创造条件引导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产业发展联盟、专家智库等社会组织参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新媒体作用,统筹融媒体资源,讲好“长三角故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形成社会各界广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附件:“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