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宝藏经/慈童女缘

昔佛在王舍城。 告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
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罪福之报。其事何云。

佛言。
我于过去久远时。波罗奈国有长者子。名慈童女。
其父早丧。钱财用尽。役力卖薪。日得两钱。奉养老母。
方计转胜。日得四钱。以供于母。遂复渐差。日得八钱。供养于母。
转为众人之所体信。
远近投趣。获利转多。
日十六钱。奉给于母。

众人见其聪明福德。
而劝之言。
汝父在时。常入海采宝。汝今何为不入海也。

闻是语已。而白母言。
我父在时。恒作何业。

母言。
汝父在时。入海取宝。

便白母言。
我父若当入海采宝。我今何故。不复入海。

母见其子慈仁孝顺。谓不能去。
戏与之言。汝亦可去。

得母此语。谓呼已定。
便计伴侣。欲入海去。
庄严既竟。辞母欲去。

母即语言。
我唯一子。当待我死。
何由放汝。

儿答母言。
先若不许。不敢正意。
母已许我。那得复遮。
望以此身。立信而死。
许他已定。不复得住。

母见子意正。前抱脚哭。而作是言。
不待我死。何由得去。

儿便决意。自擎手出脚。
绝母数十根发。

母畏儿得罪。即放使去。

共诸商贾。遂入于海。达到宝渚。多取珍宝。与诸同伴。便还发引。

时有二道。
一是水道。一是陆道。
众人皆言从陆道去。

即从陆道。

时彼国法。贼来劫夺。
若得商主。诸商人物。皆入于贼。

不得商主。虽获财物。商主来还。尽归财物。

以是之故。是慈童女。
恒出营别宿。商人早起。来迎取之。

一夜大风。
商人卒起。忘不迎取。
商主于后。即不得伴。
不识途径。见有一山。
便往至上。遥见有城。
绀琉璃色。饥渴困乏。
疾走向之。

尔时城中。
有四玉女。擎如意珠。作倡伎乐。而共来迎。
四万岁中。受大快乐。于是自然。厌离心生。便欲舍去。

诸玉女言。
阎浮提人。甚无反复。共我生活。经四万岁。
云何一旦舍我而去。不顾奇言。便复前行。

见颇梨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亦作伎乐。而来迎之。
八万岁中。极大欢乐。生厌恶心。复舍远去。

至白银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如前来迎。
十六万岁。受大快乐。亦复舍去。

至黄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擎三十二如意珠。如前来迎。
又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亦欲舍去。

诸玉女言。
汝前后所住。常得好处。自此已去。
更无好处。不如即往。

闻是语已。而自念言。诸玉女等。恋慕我故。作是语耳。
若当前进必有好处。即便舍去。

遥见铁城。心生疑怪。
而作是念言。
外虽是铁。内为极好。渐渐前进。并近于城。亦无玉女来迎之者。

复作念言。
城中甚似极大快乐。是故不及来迎于我。
转转前进。遂入铁城。

门关已下中有一人头戴火轮。舍此火轮。著于童女头上。即便出去。

慈童女。问狱卒言。
我戴此轮。何时可脱。

答言。
世间有人。作其罪福。如汝所作。入海采宝。经历诸城。

久近如。
然后当来代汝受罪。此铁轮者。终不堕地。

慈童女问言。我作何福。复作何罪。

答言。
汝昔于阎浮提。日以二钱。供养于母。故得琉璃城。
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万岁中。受其快乐。

四钱供养母故。得颇梨城。
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万岁中。受诸快乐。

八钱供养母故。
得白银城。十六如意珠。
十六玉女。十六万岁。受于快乐。

十六钱供养母故。得黄金城。
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

以绝母发故。今得戴铁火轮。不曾堕地。
有人代汝。乃可得脱。

又问言。
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比不。

答言。
百千无量。不可称计闻是语已。
即自思维。我终不免。愿使一切应受。苦者尽集我身。

作是念已。铁轮即堕地。

慈童女语狱卒言。
汝道此轮。不能有堕。今何以堕。

狱卒嗔忿。即以铁叉。打童女头。
寻便命终。生兜术陀天。

欲知尔时慈童女者。即我身是。

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做不事。获大苦报。
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

应勤尽奉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