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杂阿毘昙心论
全书始 卷1 下一卷▶

杂阿毘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序品第一

 古昔诸大师  于诸甚深法  多闻见圣迹  已说一切义  精勤方便求  未曾得异分  阿毘昙心论  多闻者已说  或有极总略  或复广无量  如是种种说  不顺修多罗  光显善随顺  唯此论为最  无依虚空论  智者尚不了  极略难解知  极广令智退  我今处中说  广说义庄严

(广说梵音云毘婆沙以毘婆沙中义庄严处中之说诸师释法胜阿毘昙心义广略不同法胜所释最为略也优婆扇多有八千偈释又有一师万二千偈释此二论名为广也和修槃头以六千偈释法宏远玄旷无所执著于三藏者为无依虚空论也)。

 敬礼尊法胜  所说我顶受  我达摩多罗  说彼未曾说  弟子咸劝请  毘昙毘婆沙  专精思惟义  贤众所应学  正要易解了  离恼济群生

复次为显现清净烦恼对治。依阿毘昙毘婆沙所应故。大德法胜及我达摩多罗。共庄严杂阿毘昙心。离诸广略说真实义。问且置真实义。云何名阿毘昙。云何名毘婆沙。答于牟尼所说等谛第一义谛甚深义味。宣畅显说真实性义。名阿毘昙。又能显现修多罗义。如灯照明。是惠根性若取自相则觉法。是阿毘昙若取众具是五阴性。名者诸论中胜。趣向解脱是名阿毘昙。

复次毘婆沙者。于牟尼所说性真实义。问答分别究畅真要。随顺契经开悦众心。所谓性相名字地依行缘念智根定世善。及界学。见谛断义。缘方便得亦离欲得。何处初起摄相应因缘果有果等。无量诸法种种义。生说种种类种种说。是名毘婆沙论。如佛世尊略说二智法智比智。毘婆沙说无量分别。所谓彼法智者。是无漏惠性。是智相。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谛四念处智即智相三根三三昧相应(三根者喜乐舍也三三昧谓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堕三世缘三世及离世。是善缘三种(谓善不善无记)。是不系缘欲界及不系。是学无学缘三种(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也)。是不断缘三种(谓见谛断修道断不断也)。名缘及义缘方便得离欲得欲界起法界法。入行阴所摄。意界法界意识界相应。三因自性三因所生四缘。自性四缘所生。是初生无漏依果及功用果。俱生者唯功用果。有果者三果。谓前二及解脱果。不说增上果。如是一切法应当知。问已知久远缘起根本阿毘昙毘婆沙说彼对治。何故说真实义。答为知真实义故。若不分别诸论难可了知。以不知故实智不生。实智不生故不知真实。不知真实故不见烦恼诸行过恶。以不见过故堕于恶趣。与彼相违则生天解脱。问已说所以说。当说真实义。答是论于诸论中最为殊胜。具足显示一切境界。于阿毘昙论增广智惠。五浊世增。时命智慧念皆悉损减。观察是等于广大论闻持恐怖。为利自他略说真实三时善说。哀愍外道邪论诸师。远慕前胜正论法主及诸圣众。普于是中生大敬信。开发众生佛法僧念故。显示三宝真实功德。方造论端故说是偈。

杂阿毘昙心论界品第一

 顶礼前最胜  离恼安教尊  所说悉具足  罗汉见真谛

顶礼者。起善心转爱果举体敬礼也。前者先也。何者为先谓最胜也。示供养处故。最胜有何义。伏诸烦恼故名最胜。如偈所说。忧波伽当知。如我等诸佛悉已离诸漏。是故名最胜。离恼者。烦恼诸缠烧其身心。世尊旷劫悉安众生。炽然永尽故名离恼。安乐说故当知离恼。是故次说安教。安者谓安隐也。教谓言说。教有所安故曰安教。略说自安安他。离恼者自安也。安教者安他也。不颠倒故故知安教。是故次说所说悉具足。说者言说也。即是安教。具足者。辩正深妙显现决断。说不颠倒到真实义。不违二谛故曰具足。是故礼彼名供养法。阿罗汉者。到究竟处法相满足。是故次说阿罗汉。真实福田应彼供养故名阿罗汉。此一向说无学。说无学已次说学见真实。真实者。四圣谛不颠倒。谓已学八忍八智见彼真谛故名见真实。虽住见道未周四谛必当见故亦名见真实。问何故敬礼。答。

 牟尼尊悉知  法聚二种相  亦为他显现  我今说少分

牟尼者。身口意满故曰牟尼。悉者。凡一切智所说修多罗毘尼阿毘昙流布至今。知者。知见觉义也。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法有积聚故名法聚。彼善法善法聚。不善无记法亦如是。二者数名。相者相貌也。问云何二相。答自相及共相。自相者不共。即此非馀。如碍相是色。如是比。共相者共。此及馀。如色无常。如是比。问若碍相是色自相者亦是共相。观四阴故是自相。观十种色故是共相。如是自相即共相观故。二种自相共相则为不成。答一自故。碍者是色相故。名色自相众色差别故说十种。汝言观故自相共相不成者不然。何以故。不坏故。如父子。如果种。如苦集谛。如听制。若观自相则非共相。若观共相则非自相。如一人亦名父亦名子。以父故名子。以子故名父。若观父则不观子。若观子则不观父。若言不成者不然。何以故。已成故。是为父子义成。若善若恶正见邪见于中广说起无间业。若无父义亦无无父邪见及有父正见。此若无者净秽亦无。净秽无者解脱亦无。若无无间业者亦无因果。因果无者一切法亦无。莫言非过。是故父子义成不可已成更成。若已成更成此则无穷。是故自相共相义成。问佛所知法一切当说耶。答不也。问何所说。答亦为他显现。我今说少分。显现者开示义也。他者受化人也。若义饶益随顺梵行。如申恕林契经说。于彼为他说法中我今说少分。如来所知深广无量。如舍利弗等尚不能尽说。况复馀人。问世尊说何法。答有漏无漏如是一切。

 一切有漏行  离我乐常净  不见有漏故  计我等妄受

此诸有漏行。不自在故离我。三苦成故离乐。缘力故离常。烦恼处故离净。问何等是有漏行。答诸烦恼所生五阴。问若有漏行离我乐常净者。云何众生而于中受。答不见有漏故计我等妄受众生于有漏行不知相已便受我乐常净。作业所覆故不知非我。威仪所覆故不知是苦。相似相续覆故不知非常。薄皮覆故不知不净。如是不知故受我乐常净。问何相为有漏行。答。

 若增诸烦恼  是圣说有漏  以彼漏名故  惠者说烦恼

若依若缘增长身见等诸烦恼。如使品说。彼诸行从漏生故。生漏故。漏处故。是说有漏法。无漏缘不增长。软中上者不然。增依故非不增。增依不增缘。问何故。答。

 以彼漏名故  惠者说烦恼

烦恼者说名漏。一切入处常漏故。心漏连注故。是故增烦恼诸行当知是有漏。问彼更有名耶。答。

 亦名为烦恼  受阴及与诤  烦受诤起故  是诸贤圣说

即此有漏行。名为烦恼受阴诤。何以故。烦受诤起故是诸圣贤说。身见等诸烦恼恼众生故名烦恼。受自身故名受。扰乱心故名诤。诤有三种。烦恼诤。阴诤。斗诤。烦恼诤者。百八烦恼。阴诤者死。斗诤者。各各相违。当知此中说烦恼诤。身见等诸烦恼生诸有漏行。从烦恼生故说烦恼。从受生故说受阴。从诤生故说诤。已说受阴相。阴相今当说。

 若行离烦恼  亦解脱诸漏  此及前受阴  是阴圣所说

若行离身见等诸烦恼及诸漏故。当知是无漏行。此诸无漏行及前说受阴。是名为阴相。阴受阴差别者。转不转合是阴。转者是受阴。问何者是。答。

 所谓色受阴  想行及与识  是五阴次第  麁细随顺说

是五阴谓色阴受想行识阴。云何色阴。一切诸色过去未来现在。如是广说。彼起已灭是说过去。未起未灭是说未来。已起未灭是说现在。在自身名为内。在他身及非众生数名为外。复次内外义如入处说。麁者名有对。细者名无对。若言不成是则不然。观故观故不成者不然。若观麁则非细。染污名恶色。不染污名好色。过去未来名为远。现在名为近。远义四种。如行品说。彼一切一向略说。色阴此名略非事略。如色阴。受想行识亦如是。于中差别者。自身受名为内。他身受名为外。内缘外缘方便力起境界力起。麁者五识身。细者意地。染污不染污界地亦如是。乃至识阴亦如是。行是行阴。外者众生非众生数当知。问色乃至识有何相。答碍相是色相。随觉是受相。顺知是想相。造作是行相。分别是识相。彼过去色虽不碍曾碍故。当来色虽未碍当碍故。极微一一虽不碍众微集则碍。无作虽不碍以作色是碍故彼亦碍。如树动影亦动。如色阴过去未来。馀四阴亦如是。问何故前说色阴乃至识阴。答是五阴次第麁细随顺说。彼五阴中色阴最麁。五识依故。六识境界故。是故前说。受阴虽非色行麁故如色说如我首足等痛受随转如是乃至识阴最细是故后说。复次从不可知本际已来。男为女色女为男色。染著处故。是故前说。乐受贪故起色欲。想颠倒故起乐受贪。烦恼故起想颠倒。依意故起烦恼。复次二种色观故入佛法中为甘露门。谓不净观及安般念。彼不净观者观造色。安般念者观四大。是故前观色阴。观色已见受过。见受过已想不颠倒。想不颠倒已烦恼不行。烦恼不行已心则堪忍。此则顺说五阴。今当逆说。净秽之生以心为本。故前观识阴。观识已烦恼薄。烦恼薄已起法想。起法想已则贪受不生。贪受不生故观察色。是故先说色阴乃至识阴。问云何分别说色阴。答。

 十种谓色入  及无作假色  是分别色阴  牟尼之所说

十种谓色入者。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无作假色者。如业品说。是诸色一一说色阴。

 所名为识阴  此即是意入  于十八界中  亦复说七种

谓识阴即是意入。十八界中说七心界。

 馀则有三阴  无作三无为  是则说法入  亦复说法界

馀三阴者。受阴想阴行阴。无作三无为者。虚空数灭非数灭。此七法说法入亦说法界。问以何等故受想别立阴。馀心法立一行阴。答。

 轮转于生死  当知二诤根  是故别受想  建立二种阴

二事故众生轮转生死。谓乐受贪及颠倒想。乐受贪故行爱。倒想计著故行见。二诤根者。习欲爱贪欲缚从受生。见欲缚从想生。受修诸禅想修无色。复次心法或根或非根。根法是受非根法是想。是故随义说。问五阴一切是行。何故说一行阴。答。

 五阴虽是行  而一受行名  有为法多故  说行阴非馀

以行阴中有相应不相应等有为行多。相应者思愿等。不相应者谓得等。问一切悉是行阴。何故契经说一思为行阴非馀。答胜故增上故前故。作相是行相。彼思是作性。若有馀阴悉入五阴中。今当如实说。

 广说诸法阴  其数有八万  戒等及馀阴  悉是五阴摄

八万法阴皆色阴摄。以佛说语性故。有说。名性者行阴摄。馀戒等五阴。彼戒阴色阴摄。定惠解脱解脱知见阴皆行阴摄。若有馀阴名悉入五阴中。问齐何当言法阴。答。

 法阴谓经论  如是一一说  及诸对治行  悉名法阴数

有说。一一经论名为法阴。如是经论数有六千。复有说。一一阴处是法阴处。又说。阴处界处等为法阴数。如是说者谓众生有八万行。是故世尊随彼所行为说对治。悉是法阴数。问前说十种谓色入。亦无作假色是名色阴。何等为入。答。

 所谓眼耳鼻  舌身及与意  色声香味触  馀则说法入

彼眼入者。眼识所依。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亦如是。差别者。随识所依。意入者。是心意识。名义业世施设。彼名等所作差别应当知。名者。名为心。名为意。名为识。义者。集起是心义。思量是意义。别知是识义。业者。远知是心前知是意。续生是识。世者。过去世是意。当来世是心。现在世是识。施设者。界施设心。入施设意。阴施设识。复次贪恚痴等分别则无量境界。定心名不乱。此相违染污心名为乱。懈怠相应心名为下。精进相应心名为举。少习净心及染污心名为少。多习净心名为多。少根易得少对治少随转。诸染污心名为小。此相违善心名为大。于彼得修习修不修习。如是染污心名不修。此相违善心名为修。自性解脱及在解脱。于彼染污心名不解脱。此相违善心名解脱。或有心自性解脱非在解脱。或有心在解脱非自性解脱。或有心自性解脱。亦在解脱或有心非自性解脱亦非在解脱。自性解脱非在解脱者。是学无漏心。在解脱非自性解脱者。是无学有漏心。自性解脱亦在解脱者。是无学无漏心。非自性解脱亦非在解脱者。是学有漏心及凡夫心。色入者三种。谓色处俱。色者青黄赤白。如是广说。处者身作色。俱者如造画等。声入者三种。谓因受四大声。因不受四大声。因俱声。因受四大者。谓咽喉唇舌因缘发声。因不受四大者。谓风铃树等因缘发声。因俱声者。谓击鼓吹贝因缘发声。彼声一一有二种。谓可意不可意。香入者三种。谓好香恶香非好恶香。味入者六种。谓辛酸甜苦醎淡。问若尝味时。别味者为舌识。先觉为身识耶。答若先觉冷暖则先身识后舌识。若先别辛等味者则先舌识后身识。触入者十一种。谓四大及七种造色。七种造色。谓涩滑轻重冷暖饥渴。涩者麁强。滑者细软。轻者不可称重者淳厚。冷者求暖。饥者欲食。渴者欲饮。问何大增故涩滑乃至饥渴。答或有说无偏增者。彼业报先得涩。四大果乃至饥渴。复有说。水火增故滑。地风增故涩。地水增故重。风火增故轻。水风增故冷。风增故饥。火增故渴。问几触能起身识。答有说。从涩至渴一一能起。又说。五触能起四大与涩。如是乃至饥渴。复有说者。十一种起身识等。是身识境界故无过。有二种自相。事自相及入处自相。事自相者等境界。入处自相者自相境界故。此十一种。二种欲界系。饥及渴非色界系。九种欲界色界系。色界衣虽不可称。馀亦可称亦可积聚。虽无冷暖之患。而有长养调适。饥渴者。或说依果以饮。食能断故。阿毘昙者说。报色不可断已更续。罽宾者说。饥渴是善不善报障故不可知。食消已还复可知。是故富者饥渴是善报。贫者饥渴是不善报。法入者。四种无作色。如业品说。心法如行品说。心不相应行如杂品说。无为此品后当说。内入中眼入境界麁故前说。外入中色入自性麁故前说。苦乐所入门故说入处。又杀义是入处义。心心法于此中灭。问入处触入处何差别。答触入处即是入处。或入处非触入处。外入是也。若内入处非分者。是入处。非触入处(缘差不起触者名非分也)。触所住故名触入处。触空者唯是入处。触所入门故如窗牖(天竺为窗牖为风入)。

触所住故如圣住。亦应说受入处触长养心心法触所持来触所转故触力故现在前。是故说触入(圣住者中国名圣住边地地名弥离车住也)。问云何一身具十二入。答。

 虽于一身中  所作事各异  依缘自性故  十二种分别

于一身中具十二入。但事各异。若事是眼入。此事乃至非法入。若事是法入。此事乃至非眼入。问何等为眼入事乃至法入事。答眼以见色为事。色以眼所行为事。如是乃至法入。譬如一室十二人止事业各异。彼亦如是。又依缘差别说十二。谓六识身有六依六缘。又自性分别说十二。若眼自性乃至非法自性。若法自性乃至非眼自性。问十入处及法入少分。是色何故独说一入处为色入。答。

 虽有众多色  但说一色入  当知一色入  三眼境界故

于彼入中。三眼境界者名为色入。肉眼天眼圣惠眼。以色麁故说二十种。所谓青黄赤白长短正不正方圆高下烟云尘雾光影明暗。彼长等八事三种分别。馀悉无记。问一切十二入尽是法性。何故但说一法入。答。

 彼一切诸法  虽尽是法入  法中众多故  一法入非馀

彼一切虽尽是法入。但一入中众多法故。谓色法无色法。相应不相应法。有为无为法。是故但说一法入。复次三有为相。彼法相不相违。彼入法入中。是故但说一法入。又一切诸法以名显现。彼名入法入中。法者真实相。谓空解脱门。以前法觉法故。是空入法入中。身见能自觉者不然。颠倒转故。法者第一义。谓寂灭涅槃。是法入法入中。问世尊说契经无量入。何故但说十二入。答。

 彼十一切入  八入二四入  及五解脱入  皆悉十二摄

十一切入中。前八入及八胜处。是无贪善根性。悉入法入中。若取眷属则五阴性悉入意入法入中。十一切入中。后二入及四无色入。是四阴性悉入意入法入中。二入者。谓无相众生入及非想众生入。无想众生入十入性。除香味入。说四无色则已说非想入。五解脱入是慧性。眷属是五阴性。悉入三入中。声入意入法入(五解脱入者一者佛说即得解脱二者闻已思惟得三者因自诵经得四者因为他说法得五者因缘得也)。问所说十八界为种有十八名有十八。答。

 界种说十七  或说为十二  境界依者依  分别十八种

十八界。或十七种。或十二种。若取意界则失六识。若取六识则失意界。譬如别取树则失林。若取林则失树。指卷等譬亦如是。若取意界则失六识。若取六识则失意界。问若然者云何说十八界。答。

 境界依者依  分别十八种

三事故说十八界。依故。依者故。境界故。依谓六依。眼界乃至意界。依者谓六识界。眼识界乃至意识界。境界谓六外界。若言阿罗汉最后心不生后识非意界者。此则不然。以馀缘故后识不续如地无种。复次因触故立十八界。眼触三因缘生。谓眼色识。如是乃至意。器故。食故。食者故。器谓眼界。食谓色界。食者谓眼识界。问应说二十一界。二眼二耳二鼻为六。舌界身界七心界六外界。答。

 二眼说一界  以二一自故  耳鼻亦如是  二共说一界  为令身端严  彼皆不一一

虽有二眼而说一界。以一自故。共一四大造故。一自见故。非一自有二根。一识所依故。二眼眼识依亦不应二根。一识依一入处故。一入境界亦俱受一入境界故。二眼共取一色。以一眼见色则不明了。二眼见色则明了。二耳二鼻成一界亦如眼说。为庄严身故生二眼二耳二鼻。以一眼者人不爱敬故。是故眼等生二。身舌生一。如佛世尊虽说种种界。悉入十八界中。今当次第说。

 若有诸馀界  世尊契经说  各随其自性  悉入十八界

若世尊说馀界悉入十八界中。以三事故。依故。依者故。缘故。如世尊说。㤭尸迦。世有种种界。谓诸见以界名说。彼悉入法界中。若彼说六十二界。如多界经说及馀契经。以界名说者。各随其义入十八界中。问界入阴何差别。答。

 界说一切法  彼即十二入  除三无为法  馀则说五阴

一切法说十八界。以不离依故。依者故缘故。彼一切法即说十二入。七心界为意入。此即义差别。除三无为馀法说五阴。积聚势故。问若一切法说界。界即是入。除三无为说阴。何故世尊三种说。答。

 牟尼观众生  欲解根不同  性行愚差别  故说阴界入

众生三种欲解。广略中。广者为说界。中者为说入。略者为说阴。软中上根亦如是。恃性㤭逸为说界。性义是界义。恃财㤭逸为说入。输门义是入义。恃命㤭逸为说阴。以阴死法故。始行者为说界。少行者为说入。已行者为说阴。愚于色心为说界。愚于色为说入。愚于心法为说阴。问阴入界有何义。答。

 聚积是阴义  输门义说入  种性义说界  是三种差别

十一种无量色等。总说色阴。如库藏如军众。譬如四种军其类各别名为军众。色亦如是。虽有十一同一色相名为色阴。如阿毘昙说。善观色阴者。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不善观者言。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如色阴。受想行识阴亦如是。输门义说入者。通苦乐故。种性义说界者。如一山中多有诸性。金性银性等。如是一身中种种性各异故说十八界。问以何等故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不增不减。答。

 境界依者依  度量法所应  是故界入阴  不增亦不减

界度量所应者六依。六依者六缘。彼依若增则非依以无依者故。若减则依者无所依故。如是一切入亦以依缘为量。阴者何故染著色。乐受著故。何故乐受著。想颠倒故。何故想颠倒。烦恼相应故。烦恼依意意即依意。如所说意缘法生意识。离是依更无馀依故。已说界入阴自性及因缘。今当广说界。

 界中一可见  又说一切界  无记谓八种  馀则善不善

界中一可见者。十八界中色界可见可视。在此在彼是故可见。复次示人心行是故可见。复次自现故。谓眼所行。当知十七不可见无行相故。又说。一切界皆可见。慧眼境界故。如所说偈。彼一切诸法。慧者见无我。如阿毘昙说。学见迹见四真谛迹故。是故十八界一切皆可见。无记谓八种者。八界无记。谓五情香味触。无爱不爱果可记故说无记。馀十界可记。善及不善故。谓色声法七心界。善身动是善色。不善身动是不善色。馀色无记。如是声口动净心七识界是善。无惭无愧相应心是不善。馀则无记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若不相应如杂品说。善有四种。自性相应共起第一义。自性善者。惭愧及三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谓涅槃。是为四种善。自性不善者。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轮转危崄。俱相违者是无记。问一切法十二入。即是世尊所记。何故说无记。答不以一向不说故名无记。善者记为善。不善者记为不善。不记善不善故说无记。若因果时则记因果异则无记。或有不说名无记。如记论契经说。

 一切皆当死  是论一向记  一切死复生  是名分别论  若问生殊胜  是名诘问论  众生五阴异  是名止记论

一向记论者。若有问一切众生悉当死耶。应一向答。一切众生皆悉当死。分别论者。若有问一切皆当死死复生耶。应分别答。有烦恼者死而复生。无烦恼者死已不生。诘问记论者。若有问人生殊胜不。应反问汝方何趣故问。若言方天趣应答言劣。若言方恶趣应答言胜。止记论者。若有问阴与众生为异为同耶。应当止。何以故。以不应故。譬如有问石女儿善恭敬不。石女无儿何得答言恭敬不恭敬。如是有阴而无众生。何得有同异耶。以不应故不答。阿毘昙者说。一向记论者。若有问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耶。善说教法耶。世尊弟子善向耶。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耶。善分别苦集灭道耶。应一向答。义饶益故。分别论者。若言为我说法。应问言。法有众多。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说何法。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问。过去法亦多。或色阴。或受想行识阴。为说何者。若言色阴。应问。色阴亦多。或善不善无记。为说何者。若言善色。应问。善色有七种。不杀生乃至不绮语。为说何者。若言不杀。应问。不杀有三种。不贪不恚不痴。为说何者。若言不贪。应问言。不贪有二种。作及无作。为说何者。如是等论名为分别记论。诘问论者。若有问法。应反诘。法有众多。汝问何者。不为分别若过去未来现在乃至作无作。若软心者为分别说。若谄曲者则还反问令彼自答。是名诘问论。止记论者。若有问言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如是等如虚空花鬘不可记言香与不香。是名止记论。已说记无记。十二有对今当说。

 十二界有对  一界说少分  十界七有对  一少分亦然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眼耳鼻舌身界及七心界。此十二界说有对。法界中少分亦说有对。谓心法。又十色界说有对。七心界及法界少分亦说有对。问此中说何等有对。答。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三种有对。境界有对。障碍有对。缘有对。境界有对者。如施设经所说。眼与色对。乃至意与法对。已说意界当知。已说七心界法界少分是故当知。十二界一界少分是有对。五外界法界少分是无对。如彼经等说。若观陆则不观水。如是广说。障碍有对者。谓各各相对。各各处障碍。若彼有一则无第二住。极微聚故。障碍故。可分故。据处所故当知。八无对此中应广说。缘有对者。心心法于境界转。应如是言。若法境界有对。彼法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或境界有对非障碍有对者。七心界及心相应法界。或障碍有对非境界有对者。五外界。或境界亦障碍有对者。五内界。或非境界亦非障碍有对者。法入所摄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若法境界有对。彼缘有对耶。谓缘有对是境界有对。或境界有对非缘有对。谓五内界。

 有漏有十五  馀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界一向有漏。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漏所生故。生漏故。漏处故。漏于中起故说有漏。如前有怖畏。与漏俱故说有漏。如杂毒食。馀二者。意界法界意识界。此三界二种。或有漏或无漏。若漏所生是有漏。相违则无漏。三三有者。意界法界意识界。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无色有。无漏者是不系。虽三界身中得。非自性得故。欲界中有四者。香界味界及此境界识。非色无色界。离揣食欲故。三入是揣食性。彼亦应无触者。此则不然。触入性有二种。或是揣食性。或非非揣食者。在色界彼无揣食性以身微妙故。香味一向揣食性。是故彼无。境界无故。彼识亦无。问彼无香味亦无彼识者。鼻界舌界亦应无。答具诸根故。诸根展转相持故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五内界色声触界及此境界识。此十一非无色界。离色性故。

 有觉有观五  三行三馀无  有缘当知七  法入说少分

有觉有观五者。五识界有觉有观麁故。乃至梵世非上地。三行三者。三界三种。意界意识界心相应法界。欲界及初禅有觉有观。禅中间无觉有观。上地及一切不相应法无觉无观。问有觉有观地法有四种。或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云何有觉有观。答曰。欲界及初禅。除觉观诸馀心心法。云何无觉有观。答曰觉。云何无觉无观。答色心不相应行。云何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答曰。观馀无者。谓馀非有觉非有观。无缘故。有缘当知七法入说少分者。七心界说有缘。有此缘故故曰有缘。如人有子谓之有子。法界少分有缘者。心法少分无缘者。非心法。谓眼识及相应法。缘色乃至身识及相应法。触缘意识及相应法一切法缘(谓以一切法为境界耳非攀缘义上眼身识亦同此)。

 九不受馀二  为无为共一  一向是有为  当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不受受名。若色现在根数及不离根。若此断坏破裂逼迫。心心法受。于彼止住故。异则不受。谓九界不受。七心界声界法界无断坏故。馀二者。五内界现在是受。起断等知故。过去未来是不受。心心法不住故色香味触若现在及不离根是受。如心心法根中止住彼中亦尔。不离根故。为无为共一者。一法界有为无为。于中三种。常故无为。馀法无常故有为。是故为无为共一。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十七界无常故。一向有为生灭故。三有为相所成故。有因故。堕阴故堕世故。软中上故。与上相违是无为。

 有罪及有报  染污及隐没  修习则有十  一界中有见  亦说有心法  一界是见性

七心界色声法界二种。或有罪或无罪。秽污是有罪。不秽污是无罪。如有罪如无罪。如是秽污隐没亦如是。五识界色界声界若善不善是有报。若无记是无报。意界意识界法界若不善善有漏是有报。若无记无漏是无报。问以何等故不善善有漏是有报无记无漏是无报。答譬如外种三事和合生有种坚实。溉之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众具力故牙叶得生。有种虽坚实。不以水溉。不草土覆。众缘不具故牙叶不生。有种不实。虽溉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不实故牙叶不生。如外种三事差别。如是内缘起亦三事差别。如初种如是不善善有漏法坚固。溉以爱水。覆以馀结。以自性众缘力故有牙得生。如第二种如是无漏法坚固。无爱水溉及馀结覆。因缘不具故有牙不生。如第三种如是无记法。虽溉以爱水覆以馀结。自性不实有牙不生。修习则有十者。七心界色声界善者修。不善无记者不修。法界善有为修。不善无记及数灭不修。问以何等故不善无记及数灭是不修。答为爱果故修。不善无记无爱果故不修。数灭性是果不相续生故不修。当知八界无罪无报无染污无隐没不修。一界中有见者。法界中有八种见。身见等五见。世俗等见。学见。无学见。见者观视故。决定故。坚受故。缘深入故。如阴夜见色秽污慧见法亦如是。如晴夜见色。世俗等见亦如是。如阴昼见色。学见亦如是。如晴昼见色。无学见亦如是。亦说有心法者。即此法界有心法。谓受相等。有此心法故说有心法。当知十七界及一界少分非心法。一界是见性者。一界是见性。谓眼界能视故。当知十六界及一界少分非见。问云何见。为眼见。为眼识见。为眼识相应慧见。为和合见。彼何所疑一切有过。若言眼见者。馀识俱时何故不见。何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若言眼识见者。识相非见相。无眼者亦应见。若言眼识相应慧见者。复以耳识相应慧闻耶。若言和合见者。此则不定。或时眼识二十二法。或二十一。或十二。答。

 自分眼见色  非彼眼识见  非慧非和合  不见障色故

自分眼见色。是故馀识俱时则不见。以馀识俱空眼现在前非自分故。以是因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自分诸根不俱识住根故名自分。无有二识俱行。无第二次第缘故。问若眼离识不见色者。是则识见非眼见。眼复何用。答识成彼则成彼。非分则因非分故。如受不离想想不离受。彼亦如是。若眼识见者谁复识耶。若慧见者谁复知耶。若和合见者此等诸法事业各异其义。有间则无和合。若和合见者则应有二决定自法。是义不然。若复眼识见者应见障色。以无对故。慧及和合亦复如是。以眼识无对不识障色。谓不见者不然。应分别故。分别者应言何故眼识不识障色。应说眼一境界转故是故眼识。不识障色。眼有对有对故不见障色。是故眼识不识。识应有二自性。若识若见馀亦如是。又复眼识见者何故不识。已知眼识不识障色。复应知眼一境界转故。当复说碍有对依故不识障色者不然。有无对依故眼识二种依眼及次第灭意。若有对依故不见障色者。无对依故应见障色。异说有过。眼是不共依意是共依不见障色者不然。依者于色等相非分。亦非眼是色故。眼识是色。亦非眼无缘故。无缘亦非眼不相应故。不相应如是等皆有过。复次意亦是不共依若依意眼识生。未曾依彼馀识生。心一一相续转故。是故意亦是不共依。见识无间识即见者不然。四种不坏故。世尊说见闻觉识四种不坏。若识即见者。唯闻觉识三种见即识故不如是。是故当知眼见识用分别建立四种者不然。不见障色先已说过。识见有间名义各异。眼光照名为见。心随分别名为识。若复言眼见彼应称眼量者。彼自生过。识无限量故。识无限量世尊所说。如世尊说眼有见。而谓识见者不然。如言意识法。复有馀法于中识耶。若言即意识法者。当知眼亦如是。如所说梵志眼是门为见色故。此见之异名。汝于所说妄解。心心法无方处而言出入者不然。即彼契经说。意是门为识法故。更无异法于中识法。是故眼中即见(从眼识非见至此凡七章初诘问辩非馀六章辩析释识等非见物异人异叙其所执终则检实罚违以成己义)。

 极微数有十  九界四大造  二界说少分  内界说十二  此即是根性  一界中有根

极微数有十者。十色界是极微聚。有分故。覆障故。大碍故。据处所故。当知八界非极微聚。九界四大造者。除触界。馀九色界四大造。四大所生故。四大因故。四大与此诸界五因生。生因依因建立因养因长因。二界说少分者。二界当分别触界法界。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触界中四大性非四大造。七种造色四大造。法界中身业口业四大造。馀法界非四大造。七心界非四大造。十一种四大。眼入所依。乃至法入所依。非意入。造色亦十一种。眼入乃至法入。非意入。或有说。眼入所依四大生眼入。馀亦如是。复有说者。眼入所依四大生三入。眼入身入触入。如是乃至舌入所依。是中差别者。说自根身入所依生二入。身入触入。色声香味入所依亦如是。触入所依唯生触入。彼又作是说。一切四大生色声。一切欲界色不离香味。法入所依亦如是。眼入所依生七入。眼入身入及五境界。如是乃至舌入所依身入所依生六入。除眼等四根。法入所依亦如是。色入所依生五入。乃至触入所依亦如是。复有说者。眼入所依生十一入。乃至法入所依亦如是。于此四大因缘分别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应作四句。有同相四大起异相造色。有异相四大起同相造色。有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有同相四大起同相造色。云何同相四大起异相造色。谓触相四大起十一种造色。云何异相四大起同相造色。谓坚湿暖动相四大起触相造色。云何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谓坚湿暖动相四大起十一种造色。云何同相四大起同相造色。谓触相四大起触相造色。问四大造色何差别。答四大是因。造色是果。坚湿暖动相是四大。若色因四大而无四大相。彼是造色。复次不可见者四大。可见不可见者造色。如是等说。内界说十二者。内五色及七心界。此十二是内界。当知六界是外。问法故说内人故说内耶。若法故说内者。一切法无自。若人故说内者。法无有人。答法故说内。但非一切法。心心法所依故说内彼意界亦依亦依者彼五色界是依。非依者心法虽是依者而非依。馀非依亦非依者。此即是根性者。即此十二说根。一界中有根者。法界中十一法是根。馀者非根。当知五界及一界少分非根。

 分馀分十七  一界说有分  十七界堕世  一少分三业

分馀分十七者。除法界。馀界说有分及馀有分。彼眼界有分者。三种世分别故。过去已见色。现在今见色。未来当见色。馀有分者四种。过去不见色已灭。现在不见色而灭。未来世二种。谓不生法及生法。生法者不见色当灭。馀色界亦如是。七心界若未来不生法彼馀有分。馀者是有分。一界说有分者。法界一向是有分。非馀有分。以一切法界意识境界故。若言馀界亦应非馀有分者。此则不然。彼不以意识故立有分馀有分。谓眼见色是有分。不见色是馀有分。谓色眼所见是有分。所不见是馀有分。差别者。若眼是一有分。馀一切亦有分。若一馀有分。馀一切亦馀有分。色若见者是有分非馀。耳鼻舌身声香味触亦如是。第一义如眼说。俗数如色说。问颇共有法或有分或馀有分耶。答有。十色入或馀有分。彼生等相是有分。法界摄故。若不生法意是馀有分。彼相应共有法是有分。法界摄故。问有分馀有分有何义。答有分时说有分。眼界有二种。有业及无业分。彼有业分为无业分。所分故说有分。彼无业分亦为有业分。所分亦说有分。二分俱得有分相。问何等分数名分。答无业分为有业分。所分故说馀有分。何以故。得有业分力故。如人有子彼亦如是。十七界堕世者。十七界堕三世事故说三世。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若起已灭是过去。若未起是未来。已起未灭是现在。复次若未作是说未来。若作是说现在。若作已灭是说过去。一界当分别者。法界若有为堕三世。若无为则不堕三世。业者。三界有业。谓色声法。色界身作是业谓色界非业。声界口作是业。馀声非业。法界身口业及思是业。馀法界非业业相。业品当广说。

 非学非无学  当知十五界  彼悉修道断  馀界俱三种  于彼三界中  说持戒犯戒

非学非无学当知十五界者。十色界五识界。是非学非无学。有漏故。即此诸界。修道断智对治故。馀界俱三种者。馀三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俱三种。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或见断或修断或无断。学相应意是学。谓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意是学。无学相应意是无学。谓尽智无生智。及无学等见相应意是无学。非学非无学相应意是非学非无学。谓善染污无记。善有三种。方便得离欲得生得。染污有二种。不善及隐没无记。无记有四种。威仪工巧报生变化。如意界。意识界亦如是。法界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谓学身口业受想行阴是学此即无学。法界所摄有漏身口业受想行阴及无为是非学非无学。学无学义。业品当广说。此三界忍对治是见断。智对治是修断。智无漏是无断。见断修断义。使品当广说。于彼三界中说持戒犯戒者。谓色界善身作是持戒。不善身作是犯戒。声界是口作。法界唯无作。持戒犯戒相。业品当广说。

 十七说有上  一界说二种  果有果十七  一三觉所说

十七说有上者。除法界。彼十七界有上。有为故。一界说二种者。法界或有上或无上。有为法界及虚空非数灭是有上数灭。善故常故说无上。果有果十七者。除法界。馀十七界是果有果。以有为法性劣展转相因生故。一三觉所说者。法界有三种。或果非有果。或果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果非有果者数灭。果有果者有为法界。非果非有果者。虚空非数灭。

 三界三种缘  一依亦复然  五一或分别  馀缘唯说一

三界三种缘者。眼耳意识界三种缘。善不善无记。一依亦复然者。意识界所依亦三种。善不善无记。五一者。五识依一种。或分别者。谓俱起五根及次第灭意。若取俱起依则一无记。以五根唯无记故。若取次第灭意则三种。以意界善不善无记故。复次眼识依分次第缘分应作四句。或依分非次第缘分。或次第缘分非依分。或依分亦次第缘分。或非依分非次第缘分。依分非次第缘分者。眼识俱起眼根。次第缘分非依分者。彼次第灭心法。依分亦次第缘分者。次第灭意。非依分非次第缘分者。除上尔所事。乃至身识依亦如是。问意识依是次第缘耶。答曰如是。意识依是次第缘。颇次第缘非意识依耶。答意识依相应心法。问若眼识以意界为依者。何故名眼识不名意识耶。答眼是不共依故。如种牙如鼓声。眼是眼识不共依。意是共依。以六识身展转次第缘生故。馀缘唯说一者。鼻识舌识身识唯缘无记。以香味触一向无记故。意界即六识身。离是无馀故不说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

 若眼随生见  耳界随生闻  三界随生觉  意界随生识

若眼随生名为见。耳随生名为闻。三事随生名为觉。意随生名为识。彼三界以方便得离欲得。修得神通性四支五支定果。是故彼随生各别建立。馀三随生无彼相分故共建立一。问觉有何义。答。

 境界唯无记  觉心于中转  随生三种识  是则名为觉

香味触一向无记。无记故说觉。是故随生三识名为觉。

 二境不近受  远近境界一  馀一向近受  依及境界等

二境不近受者。眼识耳识不近受境界。如逼眼色不见故。耳亦如是逼则不闻。虽深在内而远闻外声。若言远亦不见闻者。此则不论意识者远近境界悉受。除自己及相应共有。馀一切法悉受。馀一向近受者。鼻舌身识近受境界依缘无间故。依及境界等者。谓鼻舌识身识。此三识依取等境界。鼻根香微均而生识。舌身根微亦如是(谓根尘合处乃生著)。

 二界说不定  一界境亦然  五界依或俱  一界依说远

二界说不定者。眼识耳识依缘俱不定。眼识界。或依大而缘小如见毛端。或依小而缘大如见山。或依缘等如见蒱桃果。耳识亦如是。一界境亦然者。意识境界不定境界或大或小。一切法境界故。依无形故。大小不可说故。离意界六识无别体故。不说心法如心说。五界依或俱者。五识身或与依俱。俱者。谓五根。远者次第灭意。一界依说远者。意识界依说远。谓彼次第灭意。

 十一界有二  六三一四种  事及长养报  刹那与依种

十一界有二者。五内界声界五识界二种。六三者。色香味触意界意识界。此六界三种。一四种者。法界四种。问云何种说二三四。答事及长养报刹那与依种。彼眼界二种报及长养。彼报生者。善不善业报果。三恶道是不善业果。人天是善业果。眼及众具。梵行正受所长养故。是长养无别依性故不说。依刹那事亦尔。如眼。耳鼻舌身界亦如是。声界亦二种。长养及依。问何故声非报。答现在方便生故。声者。现在方便生。报者。前业所起。声者。随欲生。报非随欲生。复次声声有间报报无间。若声是报者。应如色一切时不断。而声有断。是故非报。五识界报及依。色香味触界三种报依长养。意界三种报依刹那。刹那者。苦法忍俱生意界。意识界亦如是。法界四种。报刹那依事。彼报者。善不善业报果。刹那者。苦法忍眷属。依者。除苦法忍眷属。馀善有为法界。除报馀不隐没无记有为法界染污法界。无为法界唯有事。

 生身眼色界  自地及他地  若彼眼识生  自他地亦然

生欲界。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欲界眼识生。如是生初禅地。初禅地身。初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是名自地。他地者。生欲界。初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初禅地眼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初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二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二禅地眼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地者。彼欲界身二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二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三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三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四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如说生欲界。乃至生第四禅亦如是。有差别者。谓下地眼不见上地色。生上地下地眼不现在前。

 耳界如前说  鼻舌界自地  身触即地说  意识则众多

耳界如前说者。如前说眼识。耳识亦如是。鼻界说自地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鼻欲界香欲界鼻识生。舌界亦如是。身触即地说者。身识有差别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触欲界身识生。初禅亦如是。生二禅。二禅身触初禅地身识生。以觉自地触故。非他地生。第三第四禅亦如是。意识则众多者。或自地意自地法自地意识生。或他地。彼自地者。生欲界。欲界意欲界法欲界意识生。乃至生有想无想处亦如是。他地者。生欲界正受时。欲界善心次第初禅正受。起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欲界善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二禅正受。彼初禅意二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如是第二禅初禅。初禅第二禅。初禅第三禅。第三禅初禅。乃至有想无想处。逆顺次第超越应广说。有差别者。此正受为意界。彼正受为意识。若禅为意识者法。或三界系。或不系。若无色为意识者。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又复正受净初禅次第欲界初禅果变化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者欲界化。即彼欲界初禅果次第净初禅现在前。彼欲界意初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生者。彼欲界没生初禅地。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色无色界系或不系。初禅地没生欲界彼初禅地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如是。彼没者是意受。生者是意识。但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

 若彼得眼界  或彼所依识  二俱得不得  亦色及与舍

若彼得眼界者。或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谓无色界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生欲界渐得眼根。或彼所依识者。或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谓上三禅地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二俱得者。或眼及眼识界俱得。谓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俱不可得者。非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谓生欲界不失眼根及梵天上若命终生梵天及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禅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无色界没生无色界。亦色者。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即眼界不成就得成就。或眼界非色界者。生欲界渐得眼界。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眼识界耶。应作四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上三禅中。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者。即彼三禅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非色界亦非眼识界者。除上尔所事。及与舍者。如说得舍亦如是广说。

 色界二识识  乃至触亦然  诸馀十三界  一向意识缘

色界二识识者。谓色界二识识。眼识及意识。眼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亦然者。声界二识识。耳识及意识。耳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界二识识。身识及意识。身识自相意识自相及共相。以五识身自相境界故。不思惟故。现在境界故。一念故。诸馀十三界一向意识缘者。五色根七心界及法界。此十三界一向意识。识自相及共相。此意识二种坏缘及不坏缘。不坏缘者。即此十三界缘。坏缘者。十三与五境界一一合缘。乃至十八界总缘。

 思惟识三种  是意欲有中  色无色分别  一种谓馀界

思惟识三种是意欲有中者。欲界意识有三种思惟。自性思惟。随忆思惟。分别思惟。彼自性思惟者。谓觉也。随忆思惟者。意地念也。分别思惟者。意地不定慧也。此三思惟。欲界意识思惟也。色无色分别者。色无色界意识或三种。谓初禅地不定。入定者二。不定者三。三禅意识不定者二。除自性思惟。若定者一。随忆思惟。有说。无色界无不定者。彼惟一种。随忆思惟。若说有不定者。定者一。不定者二。一种谓馀界者。五识身说馀唯有自性思惟不利故。问如是分别法相已。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答自性。何以故。

 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说一切法  自性之所摄

诸法离他性者。眼界离十七界异性故。馀界亦如是。不应说若离性是摄以异相故。故说自性之所摄非他性。各自住己性者。一切性各住自相。此性非他相故。应说若住者是摄非馀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义。谓自性自性不空。非馀自色色不空。又复说相持义是摄。如契经说。如楼观中心众材所依为楼观之最。如所说。如𫄧持衣。如户枢持扇。如斧持薪。或说方便摄。如所说。此五根慧为首。谓摄故。或说和合摄。谓四摄事能摄众生。或说随顺摄。如所说。等见等至等方便是慧身。或摄取故名摄。谓和上以财法摄。此等世俗言说非究竟摄。自性自性摄者。是究竟第一义。三段摄。此中说者是自性摄。如是自性摄不舍第一义故。已说自性摄。眼界摄一界一入一阴。不摄十七界十一入五阴。复次右眼摄右眼。左眼摄左眼。眼二种。长养及报。长养摄长养。报摄报。报复二种。善业报不善业报。善业摄善业报。不善业报摄不善业报。不善业报三种。谓三恶趣。畜生摄畜生。饿鬼地狱亦如是。善业报二种。谓人天。人摄人天摄天。过去摄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刹那摄刹那。

 界中说一界  阴入亦复然  如是阴入界  则摄一切法

一界者法界。一入者意入。一阴者色阴也(界品竟)。

杂阿毘昙心论卷第一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