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集 (权克中)/杂著
读书录
编辑问。理气是一物是二物。曰道一不得。道二亦不得。夫太极。配合先天一气。为万化枢纽。在天为理气。在人为性情。合而名之曰太极。观其空而有有而空。一而二二而一。寂而感感而寂。空而有故非顽空。有而空故非粗有。一而二故能对待。二而一故能统宗。寂而感故非死物。感而寂故无分别。此乃未发前理气性情。混融无间。不可析二底㨾子也。抑又空固自如也。而空中有底。因缘而成色相质状曰形也。一固自如也。而一中二底。迁变而成三四千万曰数也。寂固自如也。而寂中感底。兆朕而成喜怒哀乐曰情也。此乃已发后理气性情。体用动静。分歧底法则也。混融无间时。可见其为一物。体用分歧处。可见其为二物也。形数情既立。与空一寂相对。有二感在乎中间。空一寂。无形无气。形数情。有形有气。有二感。有气无形。无形无气。体也。有形有气。用也。有气无形者。所谓妙用也。无形上徇于体。有气下徇于用。是为体用一贯之义也。又空一寂。寓于有二感。有二感。寓于形数情。形数情。有成有坏。成则受因于有二感。坏则还源于空一寂。是亦本末钩连之道也。故曰道一道二。皆不得也。诗曰吾观未发前。一理含一气。又观既发后。众气分一理。镕融本一同。判别为歧二。须臾复本宫。还一理一气。
问。古人为太极图。围之以一圆相。是乃真画太极否。曰此图。乃指先天一气。非太极也。若夫太极。不能画也。愚尝谓理气不离。静时气在理中。动时理在气中。此圆相。外黑内白。理在气中也。外之黑圈。先天一气也。内之白地。无极真空也。一气无始。故黑圈无起处。真空无象。故白地不受物。理乘在气机上。动静无穷。此圆相是也。若气在理中则不能画也。设画则已会动了。即此圆相是也。向上一层。言语路断。矧敢画乎。诗曰动时理乘气。静时气潜理。欲求动时理。有中无者是。欲求静时气。无中有者是。有无异而同。理气一而二。又曰思之大是错。画岂得形容。
问。理气不离如彼。而必须分别言之何也。曰气也者。善恶淑慝之所由分也。故学问之道。莫先于理气之辨。诗曰性一主于善。气二兼善恶。善由禀得清。恶由禀得浊。性者本无为。为气所束缚。所以天地间。有尧舜桀跖。
问。气有善恶之异何也。曰太极分而为阴阳。阳清阴浊。故有善恶之分也。夫地如大甑。天如圆盖。杂万物而蒸之。其气之不齐。为如何哉。噫人生两间。以天地为大父母。父母为小父母。既禀阴阳之亭毒。又有血肉之胚胎。生此杂糅之中。其得纯和之气。宜乎鲜矣。
问。先儒论气质之性。独向众人说。而圣人上不论者何也。曰圣人形气纯清。本性完具。故不须立气质之名。而惟众人缘乎气禀而性亦不齐。恐人看天性。本有污隆。故乃设气质之性之名也。古之性恶。或善恶混。或有上中下三品云者。皆于本性上。作污隆看也。
问。天地亦有气质之性否。曰然。凡理之寓于形气者。皆为气质之性也。天以高明为形。地以厚重为质。高明过则为元。厚重者失则为浊。天地之气。本自冲和。而往往有旱涝妖祥之不同者。是乃天地气质之性也。
问。人性既局于形气。则似乎难变。而有变化之道何也。曰草木无情故无变。禽兽有情而塞故难变。人通而最灵故能学问。学问则可以变化也。
问。人身上性之体段。可以形喩乎。曰未发前虗明无累者。即性之体段也。上智之人。气纯心正。故性体浑然。七情发而为和。如明镜止水之照物。妍蚩在物。镜水何与焉。所谓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凡愚之人。气杂心邪。故此性为心气所局。发不中节。性随情𮢶。不得自由。所谓命于物而不能命物者也。
问。未发之中为性。则性者太极也。然则天地之太极。亦如人性之虗明不昧耶。曰人者天地之妙用也。天地不自用。而以人为用。天位乎上。高明而已。地位乎下。博厚而已。人在中间。以二五之精为形。以无极之真为性。妙用主宰。都在乎人。即此虗明之性。寔为天地之性。而非人之性也。若曰人以未发前虗明者为性。而天地亦有性而如人。则是天人各二也。孰云三才一道乎。天地者。一空器也。人裁成之辅相之位育之。
问。未发之中。了了有知觉。孰云性体无为乎。曰未发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可云知觉也。不可云有为也。视而为见。听而为闻。然后方可谓之知觉与有为也。且其时视听已发后追知之也。当其时也。寂然不动而已。不可以虗明应物之地。拟之于情气已发之知觉也。程子所谓静中有物者是也。且一切要为无视无听。则是死物也。何必消详。
问。未发之中。既在一人之身。何以为天下之大本耶。曰既发然后为一人之私有。方其未发也。虽在当人之身。其人亦不自知为己有。则此非公共为天下大本之验也耶。诗曰六用未起处。一味虗明时。虽在当人身。是人不自知。发为七个目。始为一人私。曰中又曰性。天下皆本之。
问。气虽不齐。理在其中。何不检戢其气。而使之出于齐乎。若曰理无为而一任气之所为。则是作用在气。理有何用。虽无理字可也。曰无为者。为有为之体。有为者。为无为之用。然后为造化之大全矣。若理气皆有为。则未知谁体谁用。是成敌分立。终不成化理矣。设使令理能检气。一出于纯。则天地之间。人皆圣人。物皆祥瑞。自古及今。长长太平雍煕矣。造化之道。岂不愿之。而势不能也。
问。作用在气。而理不管他。凡变化修治之道。抑由于谁欤。曰是亦气也。气既能为恶。则独不能于为善耶。前者为恶。固今日为善之机也。或问于程子曰心入于妄。将谁使正之。程子曰心实使之。亦此意也。心者气也。火冶以铁打铁。学者以气治气。其理相似。愚尝曰气也者。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理与气。分而言之则理无为而气有为也。合而言之则理气为一。气之有为者。乃理之有为也。若以有无两边。截然判别。则无是道也。
问。万象皆有对待。惟道无对。此理可得言之欤。曰如空质动静清浊白黑善恶之类。是对待也。万象无出于此道者。太一也。象数未形。故无对也。虽然万象终于对待。则各立成敌。故惟道能合而一之。一之奈何。非空则质无所措。非质则空之义堕。动生于静。清因于浊。白由黑显。善由恶著。对待物也。合一道也。以渠无对。故能坏他对偶而一之。
问。体物不遗之义。曰冥观万象则色色形形。皆此道也。如权衡加一分太低。减一分太昂。一低一昂之间而得夫中。如筭数乘之无穷。除之不尽。无穷不尽之际而得夫道于扇观。放之弥六合。卷之不盈分于辐观。万象㱕夫一。日入隙内。光逐形分。性随气异。塩在水中。色混味别。理与气殊也。愚一日闲坐看诗。有所觉得。诗有五七言阳也。有联对阴也。音响随文字不同。理随气变也。斯亦体物不遗之义也。静而察之。物物皆然也。
问。神也者。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曰于足目可见之矣。足之行远。往而渐至。目之视远。一时顿到。邵子曰人之神栖于目。虽然目不如心。心者穿墙壁缩远迩融古今。奚啻目之顿到哉。故神主乎心。庄子曰目怜心。
问。人之所以生死。曰二气五行。成人形质。先天一气。不离二五。故同赋而为人。正命太极。不离一气。故同禀而为人。真性成形之后。内有五藏。外有五门。以五气主之五藏。心肝脾肺肾也。五门眼耳鼻舌口也。五气精神魂魄意也。精处于肾以耳为门。神处于心以舌为门。魂处于肝以眼为门。魄处于肺以鼻为门。意处于脾以口为门。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又神火善扬而精水拘之。精水善泄而意土防之。意土善散而魂木制之。魂木善浮而魄金禁之。魄金善沉而神火举之。五行相生相制。故人之能生也。若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又耳之听引精。眼之视引魂。口之言引意。舌之尝引神。鼻之嗅引魄。五行相克相损。故人之终死也。先天性命。无生无克。故无始无终。寓在血肉壳内。形器败则返本还源而已矣。张子所谓形溃返源者是也。诗曰太极寓一气。一气寓于形。形尽气当返。性亦乘气行。缘形看生死。性命本无生。申申而屈屈。一个不息诚。
问。天地设位。易行乎其中。只是敬也。此程子之言也。天地亦有敬否。曰天之行健。在人为敬。以吾心之惺惺。可以验夫天地不息之心也。噫大化无一息之停。故化中之物。与化俱运。池水不流则腐。户枢不动则涩。人之手足不运则痿。心志不用则昏。是以解怠弛惰底人。不死则病。逆造化故也。
问。吉㐫已有定分。而易中多言兢惕则可免者何也。曰此于五行生克之会。可见之矣。造化之道。无出五行。如相生之道为吉。相克之道为㐫。但相克之中。又有相与之道。如金虽克木而金中之水还复生木。火虽克金而火中之土还复生金。其他仿此。转移之机。伏于冥中。可以人事回之也。又于五行生克。可见报复之道。如水生木则木还生火而为水之财。火克金则金还生水而为火之鬼。馀仿此。施恩则报之以德。遗怨则复之以灾者。造化中已有此义也。
问。阴阳是一气屈申否。二气升降否。曰动静无始。故先儒有一气屈申之论。然细推其理。则二气相承而不相杂也。夫冬至。阳自地升。阴自天降。自此升者渐升。降者渐降。至春分。二气相遇于天地之正中。故炎凉为平均。至巳月。阳造天竟。阴入地尽。夏至。阴自地升。阳自天降。自此升者渐升。降者渐降。至秋分。二气相遇于天地之正中。故炎凉为平均。至亥月。阴造天竟。阳入地尽。循环无穷。阳下阴上为相交。故春分后万物生。阴下阳上为定位。故秋分后万物成。
问。水火相克而为夫妻何也。曰水火。形相憎而气相悦。相克。阳制阴也。相悦。阴受阳也。
问。蛰物不食息而能活何也。曰能服气。故不饥渴也。能孔窍息。故不呼吸也。人亦能用此道。息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口鼻塞之不死。息不宣泄则丹田湿润而元气充满。此不饥渴之道也。
问。梦寐。曰人心寂感无常。寐时亦有寂感。无梦。寐时之寂也。有梦。寐时之感也。但寤寐有阴阳之分。阳清阴浊。故寐时寂感。与寤时不同也。
问。学问之道。以何为先。曰立志为先。大哉志乎。非河之砥柱。不山之乔岳也。为贤圣为愚恶。亶由于一字。愚尝作责志诗三章。其一云问若知夫行。无退有前进。进进无已时。会当至于尽。千里自门庭。始学成尧舜。鬼神敬立心。清路避发轫。其二云北斗回斡斡。东流注沄沄。人心有小怠。大化滞吾身。气滞拥肿木。心滞昏病人。清明日叛去。阴邪与为邻。其三云太空何冥冥。人事执权柄。夭寿有定分。修炼得正命。贤愚赋气质。学问复本性。心君命志帅。天下服雄猛。
问。人知非而不能祛。知是而不能行何也。曰未能真知之也。真个有知。未有不行者。且行之省力。夫人下手。牵强无味者。全无知底人也。是非交战而不能决者。虽知之。未能真知之者也。是以大学工夫。致知居先。今夫欲罢不能。且禁之不得者。是真知之者也。
问。非乐不足以语君子。若何而后可至于乐也。曰乐者。真知之后可期者也。夫人胸中。常磊块如含瓦石者。利欲汩心故也。一朝白战告捷。天理为主。人欲退听。则义理之味。腴于刍豢。不期乐而自乐矣。朱子诗。有曰昨夜江湖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时轻。曩时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知至后自乐之言也。
问。唐尧以前。天地亦久。而未有文字。尚书肇始于唐尧何也。曰天地午前。风淳俗朴。午后始有文字。世代降杀之道也。厥后才经千馀年。而典谟变为誓诰。誓谟变为血流漂杵之文。文之不足尚如此。故圣人晩而后。不得已造文字。
问。王者迹熄而诗亡云者。何谓也。曰盖闻古者。天子巡狩而列国各献其国之诗。于以考风谣而知国政也。自平王东迁。巡狩之礼既废。献诗之䂓亦亡。故云王者迹熄而诗亡也。集注以为黍离天子之诗而降于国风。故诗亡云者。恐未然。黍离编于风者。非以平王之故也。为其有风音乎。诗风雅颂之分。各以其音也。
问。圣人劝人学诗。论语中累言之何也。曰诗与乐相表里。君子不可无乐。则可无诗乎。愚常谓诗者无声之乐。乐者有声之诗也。乐以动荡其滓秽。诗以陶冶乎性情。古今诗人。揔有拔俗清致。盖缘诗得也。诗岂少乎哉。
问。近思录极功在何篇。曰西铭与定性书也。孟子谓知天然后可以尽心。西铭乃知天事也。定性书尽心知性也。有西铭之量。然后可造定性书之大。
达川精舍上梁文主人柳君楙彬昆季
编辑开烟霞之别业。已定居住之乡。构花卉之精庐。更有盘桓之所。宫功既集。梁颂斯陈。主人。国号双金。家称连壁。骅骝绝足。思千里之奔驰。鸿鹄逸翰。睨九霄而轩翥。雁行同时摘藕。乌号不久穿杨。曾辞柳下之居。新卜山阴之墅。顾惟达川之为洞。实为吾郡之名坊。重冈防西北之寒凉。巨野在东南而灌漑。桑楡竹树。今村落之繁华。砧杵讴谣。昔升平之气色。胜地福地。高人贤人。霞鹜湖山。大小阮之分占。莼鲈兴味。元季方之共同。图书五车。多文房之建奚得已。桤木三年。长草堂之资无所忧。手下经之营之。眼前苞矣茂矣。方看子荆之苟美。可乏长老之善祈。抛梁东。清川流下海门通。鸿归夕浦秋声切。蟹下寒滩夜火红。抛梁西。百室鳞次高和低。昨日年分吏胥过。谁家酾酒谁家鸡。抛梁南。大井成泉味烈甘。更有远峯形似笠。山之城堡邑之岩。抛梁北。坎位不凹干门塞。青乌经中有是言。天柱山高寿无极。抛梁上。白茅盖覆参差㨾。大阳临曝十分干。霰雪飘零千点响。抛梁下。一盏青灯五更夜。功名欲唾汉萧曹。文学思齐鲁游夏。伏愿上梁之后。养德丘樊。栖心竹素。屦多户外。知远朋之盍簪。学富胸中。要他日之展布。德业广之在己。人事尽处是天。
破倭露布
编辑窃以拉额涿郡。轩屈金仪。献䤋宗宫。宣劳玉趾。不若遐宣庙筭。广运神猷。刜匈冦于边垣。惟颁羽檄。扫烽燧于海岱。只出偏师。迅雷难并于威施。折朽未喩于战胜者也。倭奴岛屿为国。舟楫为家。喜杀好残。俗暴性戾。谓扶桑弱水之足恃。与中华圣王而相持。比者关伯平秀吉者。盖欲寄径于梁。遂拟入冦于镐。珍禽奇币。啖利乞和。朝鲜以礼乐之邦。素知事大之义。谋猷经国。曾笑假道之愚。拒而不通。逢彼仇怒。于是因风窃发。渡海长驱。使楚苑芳林。终为挂弓之树。吴宫金井。变作饮马之泉。齐馀即墨。赵止晋阳。皆为长蛇之所盘。狂猘之所突。卫诗赋中露。秦庭有哭臣。天子折棰鞭夷。垂裳御宇。普天率土。莫非臣宾。环海十洲。当看户闼。岂可使蕞尔獠子。蠢然鸱张。咀呑与藩。觊觎彊场焉乎哉。爰命六旅。急救三韩。皇诏朝飞。元戎夕出。桓桓群将。赳赳诸军。或世家山西斗南而习知圮书。或生长幽州燕塞而惯骑代马。连营列障。远自山海之关。水舟陆车。运出青齐之粟。千军釰气。欲跕伏波之鸢。万灶炊烟。能学张楷之雾。贼镇久据于鲽域。王师已逾于龙湾。于斯时也。颛帝代时。方属肃杀之节。金星入月。又启胜捷之期。阴云降霙。作孤城之银堞。朔风吹雨。冻三军之铁衣。寒温之性不侔。骑步之势相绝。臣等以建高牙而麾众。被白羽而帅先。发雷炮而鏖短兵。绰有馀暇。以马矟而蹂徒卒。行无所为。一呼而瓦解土崩。再蹴而冰消叶陨。回眸半瞬。积尸如丘。野塡雕题。林齐㓒齿。追奔逐北。讨逋诛亡。乃自箕子之都。驱出釜山之界。前后所杀。获首累万级。俘几千人。簇群帆于来津。无孑轮于返途。于是继绝兴灭。复国返君。方岳晏清。边陲谧静。东隅万姓。非徒爵跃之欢。海上三山。亦呈鳌抃之舞。于戯。王灵远洎。振古无斯。铄师旅而荡尘。宁藩辅而卫夏。江清鸭水。永洗东讨之戈。草长辽郊。好放西归之马。臣等谬膺阃寄。克达皇威。建刊石之功。徒知帝赐。歌破斧之作。试壮军还。
慎独斋金先生遗事
编辑某早事全州崔石溪先生。先生常教以进事沙溪先生。在徂丙午。犬马之齿二十二。始通贽谒沙溪先生于连山书堂。是时慎独斋先生。服勤子弟职。未尝少离于旁。某留侍两月而㱕。凡六十个日。详见慎独斋先生奉亲诚孝礼节。则皆小学中所见也。书堂距本宅数里许。沙溪先生恒于书堂寝处。慎独斋初欲侍宿书堂。而沙溪先生命宿于家。慎独斋先生承命而去。翌晓乃至。拜于先生卧下。跪坐迟明。先生起。敛襡衾枕。终日侍坐。应对执役。昏则敷设寝具。先生卧然后拜于趾下而退。日日皆然。某常陪宿房中。一日误眠。不觉窗明。慎独斋先生已坐卧边矣。书堂西有小台。东有溪亭。沙溪先生时时游憩。慎独斋先生省视其所。修治缺土。扫除粪秽。朔望沙溪先生步归参庙。慎独斋先生陪而去来。沙溪先生有出。则乘马时慎独先生扶镫敛衣。随行马后二三十步。拜而乃止。先生回时。又出迎马首。拜而随行。下马时扶镫整衣如前。正寝册房有毁。慎独斋看审葺理。手执镘涂壁。其视膳也。先生嗜真鱼,食醢,木麦面。每饭食醢满盛于楪不绝。面则三日一进为恒式。是时先生家甚贫。慎独斋极意料理。一切馔具。豫备不乏。或至乏绝。则亲执鱼网。渔于前溪而用之。凡家中冗务。如耕耘收获支答徭役。皆自勾当。无贻忧于亲。先生所骑马。善饲常肥。鞍勒常完好。所行道路常汛扫。篱落常修饬。如此委曲节目。人所难行者。不动声气。安而服行。不自劳也。惟知有亲。无我于身。先意承颜。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到处逢原也。其衣冠也。粗布道服。绵丝黑带。不着巾帽。常着丝笠也。其持容也。一遵礼经九容法。虽造次急遽之中。自中礼度。盖其存养有素故也。某参侍二先生。试而察之。沙溪先生德宇盎然。乐易恺悌。侍坐于旁。如入春风中。慎独斋先生持敬肃然。貌如泥塑人。接人浑是和气。谁谓百世后。复见河洛仪容于一家父子间也。呜呼盛哉。外容如此。其中可知。而若其造诣独至处。有非后学浅见所可形容也。书堂学者日数十人。先生教人以礼为先。常曰礼也者。制人欲存天理底法则也。是以诸生于冠婚丧祭之礼。无不通晓。是时宣庙末年。经乱稍久。重营宗庙。礼判象村爷以为此际难逢。宜复古礼。驰书问以昭穆制度。沙溪先生使慎独斋先生持笔作宗庙图。以太祖为东向位。群昭群穆。列于左右。其夹室龛室都宫之䂓。曲备古法。图上礼曹入启请行。朝议异同不行。惜哉。二先生熟于邦国典礼。皆此类也。是时慎独斋先生。已中司马。年甫过三十。方赴东堂试。沙溪先生命肄举子业。慎独斋先生退而作赋三四首。记其一题则乃豫让击衣也。辞中程文。律谐楚法矣。又工隶书。尝书学而时习不亦悦乎八大字赠某。字体清圆遒劲。埒于锺王。一生长在惟诺趍走中。未尝见读书习字。而其著述之美。笔画之工如是。信知大君子推心得而及于技艺。无所不能也。二先生初栖遑州县。逮乎时运休明。登进崇班。慎独斋先生晩年至夫入长天官。不为不用。而第难进易退之节。终不久于朝廷。未得展尽所学。陶甄至治。可胜叹哉。两湖素号才薮。连山际于两湖之交。二先生享年皆逾八十。相继百年之间。其为人观感矜式。为如何哉。某不幸身早婴病。三十馀年。消遣废疾中。二先生易箦。皆不得进与加麻之列。孤负奖诲之恩。此生何限情也。今此小构。身贱言轻。极知逾僭。且大贤丧事。岂少此哉。但一生诚悃。无所暴白。昔者程朱门人诸子。亦有为师私自叙述。然则某此举。未必非礼。肆敢书之。以附大行状之后云。时丙申秋八月上澣日。
荐举书
编辑伏以即今朝廷事目方下。郡县察举茂才笃行孝悌通博之人。使之乡荐里选。无有遗馀。盛矣。时三代宾兴。两汉贡举。齐休并美。民等首以体国家至意。次焉副阁下渴求。有所荐达云。同乡居前判官柳浚。学识才行。可应事目。柳氏世称家庭之训。而斯人则生质甚美。幼有至行。其事亲也。怡声下气。左右就养。一似曲礼所称。其执丧也。不懈不怠。过期如袒括。朝夕省坟。风雨不废。亲所嗜物。平生不入口。一似小学所记。其学问也。非圣贤书不读。禁子弟勿看杂书。早中司马。自从科第不公。即废应举。家世阀阅。公卿荐引。历金吾郞。阶至尚衣判官。亦非其志也。退居闾巷。安贫守静二十馀年。琴书草堂。莹无俗虑。或农谈自适。或杖屦逍遥。德宇盎然。接面可亲。衣冠俨若。对坐可敬。邻并后生。乐受训诲。负笈挟书。户外之屦常满。斯人乐易和顺。似无畛域。而至于教人不倦。则亦其天性也。诱掖既至。程课亦严。从学者不涉有得。远近咸集。恨无舍馆。争出米布。构成家塾。正堂东西庑。依古学宫之制。冠童之聚者。日常五六十人。斋扁取诸论语愤悱二字。斋䂓一遵栗谷先生节目。居是堂者。循循雅饬。不言可知其学者。谁谓湖学美风。重见于今日乎。不特此也。呜呼。虎豹在山。藜藿不采。正人居邑。不肖敬惮。吾乡之自遇斯人也。凡人诸事。自择是非。相与谓曰无见咎某先生也。洛人之畏司马端明邵先生。辽人之敬管宁。将无同乎。民等亲之爱之敬之尊之。斯人德行。一国宜知之。知而不言。当被蔽贤之诮。昔北海郑玄。推明古学。学者千馀。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命其闾曰通德门。东汉末。君子道消。荐扬无路。私自寄慕而已。今则幸遇圣明新服。数有求贤之旨。民等乌废乡贤之德。伏乞阁下。转报于巡相如何。